模仿犯2023

台湾剧台湾2023

主演:吴慷仁,柯佳嬿,庹宗华,林心如,姚淳耀,范少勋,江宜蓉,夏腾宏

导演:张荣吉,张亨如

 剧照

模仿犯2023 剧照 NO.1模仿犯2023 剧照 NO.2模仿犯2023 剧照 NO.3模仿犯2023 剧照 NO.4模仿犯2023 剧照 NO.5模仿犯2023 剧照 NO.6模仿犯2023 剧照 NO.13模仿犯2023 剧照 NO.14模仿犯2023 剧照 NO.15模仿犯2023 剧照 NO.16模仿犯2023 剧照 NO.17模仿犯2023 剧照 NO.18模仿犯2023 剧照 NO.19模仿犯2023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1 10:19

详细剧情

  改编自日本推理女王宫部美雪同名畅销小说,故事讲述90年代,擅长侦办凶杀刑案的检察官郭晓其(吴慷仁 饰)面对当时第一起的连续杀人命案,以他心中衡量正义的那把尺对抗连续杀人案凶手,面对办案过程中凶手不断的挑衅与随之扩张的恶,让晓其决心不惜染脏自己的手,赌上人生也要拖出凶手的犯案证据。

 长篇影评

 1 ) 陈和平最后那场直播,滴下的那滴眼泪好神

没人说姚淳耀的演技吗?最后一集够邪恶够癫狂,把一个在隐藏和显露边缘的变态表现得太真实,突然掐同事脖子也是转换得让人毛骨悚然。最后那场直播,“你一点都不重要”终于完全刺激了他,一滴泪从眼里滑出来,接着爆发,层次分明,情感饱满,完全不输吴慷仁啊,这个角色需要的信念感其实要比检察官的角色要多得多,我个人觉得是很棒的!

 2 ) 还是有点不习惯检察官来侦破案件

在印象中,检察官可以直接在早期就介入重要刑案,好像是韩国特色。韩国检察官的强势地位,让其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权选择介入案件的时间和程度。

在我们这边,除非由检察院交由警方协助调查的案件,一般的刑案通常前期是由警方独立负责侦破和聆讯,在掌握基本情况和犯罪事实后,再决定是否交由检方立案起诉。警方和检方分工明确各管一段。另一部高分侦破剧逆局里,湾的警检合作也跟我们这边类似。

但是本剧里,郭检察官不但很早就介入案件,而且近乎全程主导案件的侦破,更像是韩国的以检带警的模式。所以又有点搞不懂了,如果有熟悉湾的警检合作模式的伙伴,来帮忙解个惑。

因为同期有另一部20多集的割喉碎尸的破案剧做对比,模仿犯故事主线比较清晰,没有把注意力过度分散到跟主线无关的情节上,这点挺好,至少不会看着看着把最初的目的忘记了,莫名其妙插入很多跟主线无关痛痒的剧情来。

案件本身而言,并没有太多的悬疑,可以说反派暴露的比较早也比较明显,剧情的起伏和紧张程度也不如逆局。

最后结局也收的有点过于简单和匆忙。最大的反派隐藏那么久,然后就突然情绪崩溃自我暴露了,这也有点过于简单草率了。而且侦破的大部分环节都是检察官一个人的调查和推理,警方似乎没起到什么实质性作用,这点有点说不过去。无论在湾还是韩国还是别的什么地方,系列恶性凶案频发的情况下,压力最大的必然是警方和当地执政者,而检察是不会作为公众视野的第一责任方的,所以这里感觉有点悬浮了。

总体来说,7分剧,推荐一看。

 3 ) 不理解本剧真凶的人,推荐看杰克杰伦哈尔《夜行者 Nightcrawler》 (2014)(含剧透

夜行者 Nightcrawler

这部电影是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找出来给自己冷冻大脑的作品,说实话,每次看都依然会有彻骨寒冷的寒颤。

————————————

————————————

————————————

剧透警告————————

————————————

————————————

为什么推荐不懂陈和平所作所为的人去看这部电影??

因为杰伦哈尔饰演的路易Louis Bloom 不论从出身还是在电视新闻的上升之路,都基本上是一模一样的,两个人物都是极端的 narcissist 自恋型人格障碍。

在这类人眼里,根本不存在正确错误、不存在规则,不存在道德伦理和底线,也没有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念,对于他们来说,一切都是供自己游戏的道具和棋子。哭诉对他们是没用的,他们还会反向从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那里学到被他们伤害控制的人是什么心理状态和感受。

他们寻求的是刺激。

陈和平要导演一部真人秀来确认自己的价值,社会反应越疯狂,越受他摆布就越能满足他脆弱不堪的自我,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姚雅慈说他不重要的时候被开瓢,郭晓其说不必要的之后杀胡允慧。陈和平要的就是看到他人在他的摆布下出现动物一样的刺激反应,他就获得满足。

然后来说陈和平的工作。

陈和平的新闻理念和姚雅慈的根本冲突在于,姚雅慈代表的是从战争时期诞生的客观主义新闻价值观,也就是当前世界主流的新闻行业约定,注意是行业约定不是法律,而陈和平其实更多代表的是我们现在的社交媒体时代下的媒体语态,注意是泛指媒体不是某一类媒体,他不在乎媒体的独立性、客观性,他要的是「表演」,一切真实都是服务于他要的舞台效果。所以他才会去采访涩情club的时候要求大力鞭打,而这一段在姚雅慈的眼里简直就是无法无天,既直戳客观性的伦理道德底线,也对姚雅慈本身女性主义态度是侮辱。

姚雅慈那一刻意识到陈和平是个定时炸蛋,要求他当天就调离,很合理。

另一边来说一下夜行者。

Louis跟陈和平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是彻头彻尾的利用新闻轰动效果来赚钱的主,但恰恰是如此简单的目的,他杀伙伴、进凶杀现场、操纵警匪枪站。。。一切的一切对他来说只有工具价值,他看不到「人」。不论任何人挡住了Louis路,他都能面不改色,甚至亲切无事一般,像捏死一个蚊子一样处理掉障碍。Louis可以说就是人形躯壳的机器,这也是我在看夜行者时,只要看到杰伦哈尔的眼睛,那里面空洞无物,就让我浑身寒颤的原因。

他们一样的点,在于都是自我中心的极端自恋型人格障碍。陈和平自恋,所以要靠鲨人来满足自我存在的确认;Louis自恋,所有人都是他达到目的的零配件。可以说,Louis比陈和平更可怕,更无人性。

说了那么多,再次推荐不懂陈和平的朋友去看看夜行者,能增加一个认识narcissist的案例。

不寒而栗

 4 ) 剖开

再年轻几岁,自己一定会给不错的评分。可惜而今的自己似乎已经开始挖掘到,那些如水一般把罪恶推向前方的价值观从何而来,文艺作品里到底可以藏住什么样的毒,西式的普世价值观里在给人们构建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其实倘若人群都是清醒的,有自我认知,有独立思维的,这部剧三星不为过,毕竟和而不同是一种美好。

可惜当自己瞧见那些所谓的高分评价之后,非要一拉一踩的逻辑之后。我也意识到了,有些人在接触不同的过程里,在奴化自己,在物化别人,还在给自己创造一个合理去精神暴力语言暴力的理由。倘若一部剧集给许多观众造成了这样的行为,我只能说确实,这些观众的罪恶被他们挖掘了出来。

谈谈剧集,自己已经不再相信那些所谓的豆瓣高分了,因为太多人所谓的高分就是能宣泄他自己的邪恶,而不是找到他为人的理由。他已经成为了西式价值观下,人性本恶的代言人,那背后的爽,对他人的侵犯,早已经让他沦为了一个动物,一群动物所给予的高分,自己着实是难以去欣赏的。在自己的眼里,一部好剧一定是以出色的细节规划出了一幅符合环境,符合想象的故事,并且不断的升华人类最原始的情感,或者给予人类对现象的反思,令人不断的挖掘出生活中的那些美好,和他自身的那些不足,让他的三观更加的理性,更加的充满人类正向的价值观,向生处走。

幼稚的人们总会去这样简单的认为,人性本恶就是真实,正经受到不断洗脑的自己也这么认为。于是自己跑去不断的学习西方的哲学史,历史,社科,我却可笑的发现他们的精英阶层其实早就不玩这一套了,所谓的人性本恶本身就是一种给底层人民洗脑,造成人群分化,制造内部矛盾的最基础的一个方式。当你发现虽然这样说,最终许多剧集都会给予一个好的结果的时候,好像又不是这样的方向,但你若是细想,你会发现那些恶莫名的强,又莫名的弱,那些好总是突如其来,缺乏理性的构建。

于是二律背反发生了,正题反题都对。可你若是将这一切代入现实世界,去挖掘现实的细节,去反思自己的人生构建,其实也就没有理论层面的正题反题了,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时间维度只有一个方向,你会发现你能活到今天一定是你遭遇利于你生存的事情多于不利于你的,程度上。否则你早已消失,所以我们所有的现实,一定是你存在所以才能借而进一步讨论。

回到之前的点,他们的愚化逻辑便是如此,总是偷偷的给你塞进来一些私货,让你难以察觉的出现一些奇怪的是非观。令人去成为许多结局那般,嘴上美好,心里生意。因为对灰暗的构建总是毫无理由,缺乏深度,对美的追求就好像是一种被迫的结题。

 5 ) 一些吐槽(剧透讨论)

一些吐槽,带严重剧透。

有让您不舒服的,就是您对。我一小孩子,什么也不懂,说着玩的。

从断掌案引出一宗旧案,再到发展成无目的连环杀人。检察官从案件遗留的蛛丝马迹中抽丝剥茧,最终揭开真相,抓住真凶…了吗?

焦点不明,推进生硬是我认为《模仿犯》的最严重的问题。

在我曾接触过(为数不多)的推理类作品中,对于推理的呈现往往像是在开篇中公园提到:从不确定的情况中,找到特定的地点,固定的时间,固定的行为模式。

这样的好处是,作者能通过操纵笔下的凶手,设计出一条完整的线索链,带领侦探和观众的视角,不至于漫无目的,大海捞针。观众也能参与推理,大大提升代入感。

从公园断掌的拇指脱臼,到旧案中找到同样拇指脱臼的江案,回到江案的事发地,老宅的房门被打开,开启下一宗案件的线索。这就是一条完整的线索。 但是,当案情继续发展,秦案、彤妹案,新的受害者继续出现,当所有的线索都指向KINK酒吧时,推理戛然而止。为什么新的受害者是他们?他们和前面案件的关联是什么?

案件忽然一筹莫展,凶手(作者)让我们把视角聚焦到了KINK酒吧,却让推理停留在了KINK酒吧。

我们像勇哥一样,能做的,只能到酒吧中闹事,期待凶手在哪天大发慈悲,自投罗网。

连环杀人案在推理中是再老套不过的事,但为什么连环杀人?往往这个才是同类作品的重点。凶手通常存在某种犯案的规律,找到规律,在凶手犯下下一宗案件前,抓住凶手,这是同类作品中对故事铺开的呈现方法。

有可能是手法的新颖,凶手需要完成这种手法,他需要什么条件?

也可能是价值观的讨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对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我一度认为是对某种社会现象的讨论,原生家庭?女性?流量?随着剧情的推进,这些话题一个一个被提及,又再模糊,揉成了一团,他好像什么都讨论了,但又什么都没有讨论。焦点的丢失,让我对后续的剧情也失去了兴趣。(出于来都来了的想法,最后还是看完了)

他偏偏选用了一个独特的角度,解题的关键,从下一位受害者是什么人?变成了——凶手是一个怎样的人?

尽管剧集中有心理学博士的权威加持,对凶手的性格画像有一个清晰的描绘,但是,毕竟是一个人隐藏的个性,再清晰,我们作为观众也不得而知。

于是乎,作者不得不把凶手主动揭露,告诉我们,每一个嫌疑人真实的一面。剧情推进,也由侦探带领观众层层挖掘,到我们束手无策,等待作者开估。

推进生硬的问题也就此暴露。最后的结局对于我而言已经毫不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即便告诉我凶手是舅舅我也不会奇怪了。

 6 ) 「模仿犯」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

看完整部剧,你是否觉得幕后的凶手莫名其妙,不可理喻?

但仔细想想,这不就是我们每天看到的网络现象吗?

标题永远是耸动的,故事永远是夸张的,民众的反应永远是盲目狂热的。

“娱乐至死”、“乌合之众”、“景观社会”……这些上世纪的经典社论,精准预言了我们当前的社会环境。

每当一个新闻爆发成热点,真相是什么,我们真的在乎吗?

没有多少人关心真相。我们只想要一个迎合我们情绪,宣泄我们情绪的娱乐景观。

面对严峻的社会议题,我们戏谑、冷漠,面对和自己想法不一致的声音,我们嘲讽、谩骂。

所有的热点新闻,都仿佛一场热闹的集市。这里面有人表演,也有人鼓掌。

我们总是风风火火地来了,又一地鸡毛地散去。

这确实是一个人均「变态」的社会。网络上充满戾气的发言,与现实生活中的一片苟且“祥和”,互为对照。

我有时候甚至觉得,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看上去温和可亲的人,在背地里很可能是另一副模样……

所以很显然,《模仿犯》中的那位「变态」杀人魔,更像是一个“拟人化”的隐喻。

他的形象,其实就是我们网络现状的一个缩影。

可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这位变态杀人魔能够如此精准的操控舆论?

他才是那个制造苦难的人,却打着“公平”“正义”的旗号,到处耀武扬威。

他向社会散布恐慌,煽动民众不满情绪,只是为了给真正善良,被迫害的人继续「施压」。

如此变态,究竟图什么呢?

「施压」的本质,是权力欲的释放。「施压」和「虐待」一样,都是通过伤害别人,来确证自身的优越感。

就像在古罗马时代,上至皇帝,下至暴民,都具备同样残暴的人性。

他们挑选奴隶和死刑犯,在角斗场贡献一场场刺激,血腥的娱乐演出。

是的,无论皇帝还是暴民,都将别人的苦难视为自己的享乐。

当他们舒适、安全地围绕着角斗场排排坐,看热闹的时候,角斗场里的苦难反而更加突显出他们自身的优越感。

“我让你去死,只是为了找点乐子,但你无法反抗,只能服从。”

这就是权力带来的快感。

剧中还有一个细节,就是所有受害者均为女性。

然而,女性在这里仅仅只代表一种性别吗?

不,它还代表一种固有印象,一种特质。

女性给人的感觉,总是“柔弱可欺”的,女性在这里隐喻了实质上的弱势群体。

男性与女性,施暴者与受害者,他们也构成了一对权力关系。

而权力压迫的作用,就是转嫁苦难。

施暴者把对生活的不满,甚至把对自身懦弱无能的不满,统统嫁祸到受害者身上。

他们伤害了别人,却能叉着腰说:“你看,都是你们弱,都是你们自己造成的恶果,是你活该。”

比如所有关于女性被强奸被暴力伤害的新闻,总有网民会先去指责女性。 仿佛指责别人,就能转嫁掉自己的恐惧不安。

仿佛崇拜强权,屈服强权,就能成为强权的一部分,就能免于承认自己的懦弱。

是的,当一个人无法战胜一种力量的时候,他就渴望成为这种力量本身。

我的意思是,当有些人恐惧苦难降临到自己身上时,就会试图成为苦难的一部分,先对别人展开施暴。

转移苦难,制造苦难,煽动苦难,并成为苦难的一部分……就是大部分网民获得片刻心安的精神胜利法。

然而,这种盲目的网络暴力,并不能真正免除苦难。

就像权力并不能使人真的强大,权力只能使人“显得”强大。

权力只是一个掩饰。它掩饰了人们心底的自私怯懦,虚伪短视。

当一个人主动用权力对别人施暴的时候,他其实隐蔽了真实的懦弱的自我,同时,又享受到了一种赢得虚假胜利的自我。

这部剧的名字起得多好,「模仿犯」。 那么,究竟是谁在模仿谁?谁在崇拜谁?

施暴者的权力是不是真的很诱人?你要主动去模仿他吗?

每个人都自以为是权力的主人,结果到头来每个人都沦为了权力的奴隶。 杀死受害者的从来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凶手。

因为在病态的社会环境中,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模仿犯」。

每一个人都可能是「帮凶」。

 7 ) 法律、新闻、亲密关系、女性主义

本片目前已经看到以下几个需要被拿出来讨论的话题:

1 法律:执法人员是否该保持公平公正

2 新闻:媒体究竟在揭露事实还是操控人心,大众又如何不成为“共犯”

3 家庭:原生家庭的影响与亲密关系

4 女性:女性究竟是否为弱势人群

我暂时不去想去纠结整个电视剧推理的刻意,焦点的模糊,警察的无能,节奏是否紧凑,逻辑是否合理。仅围绕电视剧中看到的这些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法律:执法人员是否该保持公平公正

郭晓其一直坚定的认为,执法人员的执法程序应该正当,也不应该执行私刑,直到自己爱的女人被杀,他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向陈和平下手。这让我想到了《死亡笔记》,内核是一致的。

法律存在它的漏洞,所以会让一些人逃离制裁。但因为程序的不正当,我们才有《辛普森杀人案》的逃脱,也正是因为程序的正当,才让弟弟胡建和没有被草率的成为杀人凶手。

所以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也无法保持绝对的理性,也没有在这个位置上遇到同样的问题。只能说,向那些在相关岗位一直坚守誓言的执法人员致敬,社会需要更多这样的人。

真相寻找起来固然困难重重,但我们不应该用谎话来敷衍了事。这里推荐大家大家去看金凯瑞的《大话王》。

二、新闻:媒体究竟在揭露事实还是操控人心,大众又如何不成为“共犯”

结合近期还在热播的《不止不休》,同样也是媒体话题。我隐约记得剧中黄江也说过类似的话。“新闻是客观地陈述事实”。而在互联网媒体野蛮生长的今天,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记者”并且发布“新闻”。一个十几秒的短视频,尽管非常有可能已经被去头去尾断章取义,只要可以获取流量博得眼球,便有很多有心之人发布出来操控舆论。我已经看腻了当前新闻的多级反转,人们不停的站队再换队,新闻一个接一个,即便是当下最火热的新闻也可能在几个月后被大众遗忘。比如铁链女、唐山打人事件。

但无论这些“新闻”的背后是揭露事实还是操控人心,他们服务的对象永远都是大众,所以大众究竟用怎样的立场来看待这些新闻,才成了最应该被讨论、被思考的话题。

剧中让我特别震撼的是陈和平募集下个目标时说的话。他说:“你们觉得这很变态吗?但如果没有观众的叫好,也就不会有秀了,别再装作事不关己了,是你们集体赞助的,你们都是合谋。”

看到这里我开始不停反思,我有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成为伤害了某个人的“共犯” 。我们又到底应该用怎样的立场去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闻?更别说我们看到的这些有限的内容又是别人希望我看到的部分。我甚至很想吐槽一句是:这个话题也是读书二十几年没有人教的部分。

但没关系,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作品让我们开始质疑身边的陈词滥调,对很多口口相传的“道理”和“经验”开始怀疑和深挖。希望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也呼吁大家在发表自己看法前能够做到三思。

三、家庭:原生家庭的影响与亲密关系

这个话题太大了,也太痛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这一生是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我相信很多小孩都经历过父母一方出轨、离婚、家暴、重男轻女、溺爱、缺爱、被成为替代品等等。

特别是80后-90后,我们从小的教育中,很少被提及什么是爱、性、责任、性别。大人们没有时间和心思来给我们解释如何保护自己,如何不伤害别人,怎么面对校园暴力、不公平待遇、歧视、侵犯,甚至包括如何面对父母离异、如何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如何正确对待性和亲密关系。

我们只是被不断的要求要有更好的成绩、体面的工作、找到合适的另一半,然后催婚、催生。我们的前半生仿佛是被赶鸭子上架到点就得打卡一样浑浑噩噩的度过了,连自己的一生都还没有活明白就开始养育下一代。

只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够顶住压力,唤起更多觉醒,在培养下一代时,将时间和精力更多的放在“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而不是去过度丰富其他“虚荣”的标签。

四、女性:女性究竟是否为弱势人群

这部影片,以及这两年的很多新闻,都将女性话题推向风口。越来越多的女性呼吁平等,提倡女权主义。我们在抵制催婚催育,我们开始勇敢的说“不”,不再将婚姻和生育作为女性的“必经之路”。这实在是太好了,但女权就真的获得胜利了吗? 女性真的就不是弱者了吗。

这部影片里的受害者均是女性,其中一名受害者被杀害后,爷爷上了电视节目,确被民众指责说 穿很少活该、去夜店活该。尽管很多人诟病这些言论的真实性,但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言论也是在近几年才消失的啊!并且即便是现在,也仍然有很多人认为,去酒吧爱喝酒的女生就是不检点有问题私生活混乱啊!!!

包括在林心如饰演的姚雅慈死后,媒体瞬间将她包装成“和很多政商人士存在不正当关系”,即便是在当今社会,污蔑一个女性私生活混乱仍然是那么的容易且命中要害。

希望各位姐妹们,可以继续保持警惕,勇敢说不,尊崇内心,做自己。文章结尾也附上近期看上野千鹤子老师书中的一些观点作为参考。

最后,用我很喜欢的电台“翻转电台”主理人李厚辰的一句话结尾吧:要敢于去相信。就像影片结尾男主说的:黑暗不会消失,我们所能做的,是用更多的温暖和光去平衡。

附录:

 8 ) 一些吐槽

说实话,不太好看。演员演技是好的,特别是一些配角。但是整个故事bug太多了,从第一集到最后一集全是bug。,检警的办案能力差到没法让人信服,基本上从来没出现过证物来源线索追踪的戏码,证人和受害者从来没有人保护,嫌疑人从来没有人盯守。反观罪犯,简直和开了外挂一样,只要想干全都能顺利完成,那精力时间一个顶一个五人小分队。这种不平衡,搞得剧情和儿戏一样悬浮且抓马。真凶出现前后的两个部分割裂感非常强,后半部分案件剧情已经不够了,一直在演没必要的感情戏,而且最后真凶被抓显得非常突然且突兀,节奏令人相当不适,看完一头雾水。啥也想说,啥也没说好。总之,不太行。

 短评

吴慷仁的表演是好的,但这电视剧就很一般,内容上没有新意,乏善可陈,如果不是因为他还有几个配角的表演有打动我,三星也不想给。不是说画面拍的像电影就是高水准,情节始终是与表演并列重要的部分。以及我真的很不喜欢这种虐杀女人的剧情了,我当然知道现实里是有这样的故事,但是到底展现哪一面很重要,这些剧情里这些女人完全是工具,为了完成博人眼球耸动人心的血腥画面罢了。为什么影视剧那么爱“杀女人”,因为这其中有色情凝视和可以编排剧情的点,一个经常去夜店的男人死了你也加不上社会对他进行人格抨击的剧情甚至他去夜店都没什么好说的,所以以为这样的剧情是在替女人平反吗?根本没那个意思。就像是剧情里的电视台一样,作秀罢了。

4分钟前
  • amber
  • 还行

想问一下,最近的台剧怎么全是吴慷仁和林心如?台湾是没人了吗……感觉一直在看他俩演的戏(−_−#)

5分钟前
  • yyyyyyyyxxxxxxx
  • 推荐

这不比那个他是谁好看太多了吗,他是谁到底拍的什么玩意

10分钟前
  • 阿琅
  • 力荐

我想知道 你们是怎么做到一小时十集的???

13分钟前
  • 12点之前要睡觉
  • 还行

只能说这部剧上映太晚了,梗都被现在的悬疑片用烂了。悬疑剧经典套路之第一个凶手绝不是凶手,可疑角色是烟雾弹,满怀负罪感的替罪羔羊,凶手有童年阴影或从小反社会人格,尽管知道了凶手也定不了罪。。。看一部剧仿佛看了烈日灼心、非自然死亡、窥探、摩天大楼、追凶十九年……

17分钟前
  • momo
  • 还行

柯佳嬿按下随身听的那一刻我以为音乐要响起所以暂时将你眼睛闭了起来…… 林心如宛如还在演肉丝妈妈…… 但是吴慷仁从宝宝长成男子汉了

19分钟前
  • 昂篙
  • 推荐

怎么办。越来越喜欢林心如。很有脑子的亚子

24分钟前
  • 豆友199206360
  • 推荐

不得不说,湾湾拍这种题材还是很有质感的。看看之前的谁是被害者就知道了。这是真正的「台湾犯罪故事」。

27分钟前
  • 需要复制的尼文
  • 推荐

有评论说怎么台湾拍来拍去就林心如吴慷仁,我寻思这俩人不就能吊打你这一大群废物演员吗?

30分钟前
  • Rough Road
  • 力荐

觉得这部剧又能吊打的,劝各位真吃点好的,滤镜别太重。

33分钟前
  • 最多 7个汉字
  • 较差

检察官教警察破案,警察也是太废柴了,剧情大部分都在人物身上,对于案件没有拍的很紧凑,但是质感还行,故事差了点

35分钟前
  • 海边的曼彻斯特
  • 较差

马主委这个角色真的绝了,一直都是一个有自己思维,非常有思想的角色,完全演绎出了饱经风霜仍能心怀阳光。为了救孙女可以跪下放弃尊严,知道孙女信仰别的宗教说的是只要善良就可以,到后面更是非常清醒,完全是经历坎坷但内心坚强且智慧的老者。

40分钟前
  • LW_xxxxxxx
  • 推荐

相较于日版,台版更注重人物刻画,毕竟电视剧时间更充足,但与此同时也有个弊端,节奏略显温吞,1.25倍速刚刚好。不得不说吴慷仁的个人魅力还是挺强。

43分钟前
  • 水蜜桃汽水
  • 推荐

为啥怀疑陈和平是凶手了,还不监视他

47分钟前
  • 吴卷儿卷儿
  • 推荐

台剧这几年和奈飞合作的飞起啊,真香

49分钟前
  • 超酷的小七
  • 推荐

剧名对福建人太不友好了。

50分钟前
  • 巴里奥狮Varios
  • 推荐

允慧给晓其耳机的那一刻,我以为lastdance要响起来了,莫名串剧。

54分钟前
  • monet
  • 推荐

3.5 有赖于百万字厚度的社会派推理原著,这部台剧从剧本概念到制作拍摄,都布满了巨细靡遗的细节,做出的社会观察聚焦、透彻。剧中将电视台与悬案深度绑定,凶手的无差别行凶,是为了做电视上被注目的“演员”,霸屏大众眼球。这种自恋的动机,就是对社会媒介境况的提喻。林林总总的事件归结,都是在讲说,我们的世界因媒介形式的多次迭代,导致人在信息感知和思维模式上发生了改变,进而导致价值体系的崩毁/重组,世界已是“注意力的世界”。虽存在节奏冗长拖沓、过度表演的问题,但本剧仍是非常推荐一看。

57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吴慷仁依然牛逼 反派也蛮出彩 整体一般般吧

1小时前
  • eater
  • 推荐

柯佳嬿分享半边耳机给吴慷仁的时候,我以为他们要一起听last dance。

1小时前
  • 一庭之夏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