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手艺

记录片中国大陆2017

主演:内详

导演:张景

 剧照

寻找手艺 剧照 NO.1寻找手艺 剧照 NO.2寻找手艺 剧照 NO.3寻找手艺 剧照 NO.4寻找手艺 剧照 NO.5寻找手艺 剧照 NO.6寻找手艺 剧照 NO.13寻找手艺 剧照 NO.14寻找手艺 剧照 NO.15寻找手艺 剧照 NO.16寻找手艺 剧照 NO.17寻找手艺 剧照 NO.18寻找手艺 剧照 NO.19寻找手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3 15:22

详细剧情

这是一部行走式的纪录片,讲述三个纪录片的外行,寻找拍摄199名手艺人的故事。 片子没有华丽的画面,没有绝妙的悬念。它只展现真诚,安安静静地和你讲述一系列属于中国自己的、温暖的故事。

 长篇影评

 1 ) 纯粹和信仰,是中国的工匠精神

导演把这部片子取名为《寻找手艺》,“手艺”——“手工”和“艺术”,比工匠少了些正经,就像片子中的那些匠人们,朴实,却精致着。寻找,因为他们大多在商业文明不够发达,相对偏僻的地方。互联网再发达,也没有把他们连接起来。

而B站的弹幕中,不断的出现“工匠精神”一词。前些年,我们常说日本比较有工匠精神,他们的很多工艺,都有很好的传承和保护。看完这部片子,才觉得,我们的手艺人更加了不起。日本的工匠精神幸运得能成为商业价值的一部分,让工艺品能被人更多地看见;而我们的手艺人,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默默精致着。任凭窗外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他们也不曾让自己手上的工艺卷入商业世界。这也给他们的消逝埋下了根。

片子中,不止一位手艺人说,刻度多少,簧片的厚度如何,这些都靠感觉了。就像武侠中,人剑合一,他们与手上的工具,手中等待切割的木头已经融为一体,我们看得眼花缭乱的技艺,是他们的日常。因此,也不会有人每一步都记录下来,供后人学习传承。Again,失去了传承的机会。

对大部分手艺人来说,手艺是用来谋生的,而艺术,与他们无关。不需要用此来谋生的现代年轻人,自然也不会再学习这门古老的手艺,不需要就自然被淘汰了。

而在日本,工艺会在家族中代代传承。每一代人的使命,就是在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守护家族的工艺。或许,产品会做一些改良和让步,但是,一个百年家族和产业就这样延续下去,充满生命力和活力。而我们,只能一边惋惜,一边抛弃。对于今天的中国,很多年轻人,或许宁愿去工地搬砖,也不会投入到一门手艺。

导演在寻找手艺人的途中,似乎一直在问一个问题,我们说的“梦想”究竟是什么?每个人都挂在嘴上的梦想,究竟是个什么鬼样。或许,卖房子,拍一部这样的片子一开始就是缘于他的一个梦想。但是看到这些一生都倾注在一件事情上的人,才发现,当我们还在为梦想而迷茫时,有人已经将梦想变成了信仰。

影片尾声处,寻找着工艺,却找到整洁的公园。城市,像一只怪兽,用美丽蒙蔽了所有人的双眼,让技艺流落到人们足够忘却的地方。大厦之下,掩藏了多少精致,不得而知。感谢张景导演,让我们看到这一切。

 2 ) 森林里的一棵树

梦想这个词被说烂了,说到现在仿佛成了一个可笑的贬义词。

可是我还是想说,导演是个有梦想的人。

整部片子,印象最深的有两个地方。

一个是第一部拍彝族漆器的那集,讲到漆器传男不传女,吉伍五各对漆器有着很强的天赋和热情,只要一闲下来就会来跑来给父亲帮忙,可还是被父亲要求去当老师,原因是适合女生。当她手捧着漆器,垂眼说了一句:“还是被现实打败了”,瞬间泪目。那个没说出口的主语是叫梦想吧。

一个是最后一部的结尾,拍到那些深藏于衣柜的一个个用小木签搭起来的模型,手机里一张张用扑克牌码起来的造型的照片,年少时期那些不被父母理解、不被父母支持的爱好,只能深深压在漆黑的角落,因为那叫“玩物丧志”。他说,以后不会再搭了,因为手抖已经搭不起来了。

想起那个关于要不要把爱好发展成工作的问题,在我看到喜欢做游戏的朋友满腔热情地加班,谈起游戏满眼放光的时候,我觉得这可能是最理想的状态了吧。可是对我来说,如果把读书、看纪录片、健身这些当成自己的工作的话,光是想想就要窒息了。

想起前两天在豆瓣看的一个回答“用工作延续生命,用爱好救赎灵魂”,这可能是对我等普罗大众来说的最优解了吧。

 3 ) 手艺的记录和传承

今天有幸参加了一个观影会,观看了一部由非专业人员拍摄的纪录片,《寻找手艺》,在片中,摄制组跑遍了整个中国,记录了很多手艺人的日常,我看到的是第五集,里面讲述了很多我只是听说过的手艺,比如做秤的手艺(话说我连秤都不会看呢),做纸的手艺,做扑灰年画的手艺,做面花的手艺。很明显能看出,导演和摄制组都是非专业人士,比如镜头中出现了占据大半个屏幕的话筒,解说词的朗诵断句也出现了小小的失误,还有所有的手艺表述因为时间行程的关系没有深入说明,有些流水账的感觉。但是,还是能够看出,导演是用了心的,把自己的情怀写入其中,比如我印象深刻的几个镜头,做秤的时候要用五味子水来洗秤杆,一个罗盘上面要写三千多字,染布的时候要用黄豆粉和生石灰等等,确实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认知大门,而摄制组中的小姑娘,9岁的小闺女,我们的下一代,在摄制过程中可能还没有感觉到这些手艺传承的重要性,她更感兴趣的是手艺人家中饲养的小动物,漂亮的民族服装,美丽的年画之类的,但是,我相信,随着眼界的开阔和我们更多的了解深入展示,更多的手艺将会被发掘传承,匠人精神绝对不是日本的专有名词。

 4 ) 一次成功的“投机”纪录片

趁着中午吃饭的时间看最近“火”了的《寻找手艺》纪录片,就弹幕一起飘过的同时,“非专业”“打call”“摄影加鸡腿”“被开车耽误的摄影师”不时从右至左飘过,实体感受是搭配餐点来观看,体验还不错。

之所以认识这个纪录片的过程是从播客中知道的,起初在社交媒体上曾经看过推荐,但没有去找来看,因为累积的纪录片心愿单很长一串,这次播客的播送相当于让我体悟到纪录片的背景故事。二年。卖房子。三个人的团队。被十多家电视台拒绝。还有一个吸引我的元素在于一个月前听过《一席》一场演讲推送,嘉宾来自台湾一家“不正经出版社”的不正经出版内容背后的故事------“台湾的渔业技术”“台湾最后的玻璃制品工厂”“台湾手艺人”等类似看起来【剑走偏锋】的策划,当然少不了资本的加持,但讲演里有一些话让我印象深刻至今。“从无知的状态去接触一个完全不熟知的领域,正是这样的无知开阔了更多的可能性”,“无知没有让我们团队的人胆怯,反而有的是更大的想象力”。值得欣喜的是,现在市场环境的主导是众多年轻人,又正好在流行复古和个性化,文化的传承,在一个好策划和资金加持,加行动力下,作品是有市场的。

回到《寻找手艺》上来看,片子的卖点也是正从日渐消逝的手艺出发。在第二集里导演有这样一句旁白:“我以为卖掉房子拍纪录片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了,直到遇到XXX(纪录片中一位雕刻佛像的大触),我发现我所做的完全是一次投机行为,想要的依旧是回报,只不过是这次的赌玩的有些大而已”。此时弹幕飘过的是对导演旁白文案“实诚”的吐槽,或许也正是这样直接不躲藏的文案给了你心灵的一次撞击,你也会这样做吗?这集涉及到的宗教元素,在多元文化里来看,是一次很好的展示。文化有很多面,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多面,世界上我所看到的,只是一个面。

坦白是在《一席》听了那次演讲后在接受这个纪录片时有了更多的想法出现:“这些好玩儿的想法被实现 不仅仅在台湾地区阿”。
值得一提的是纪录片拍摄默默支持的资金加持和他们的家人们,都是值得被感念的群体。担心的也会有对专业纪录片的两极化评价。

《寻找手艺》的火,是今天文化发展的必然,是市场被不断细化挖掘的讯号,是年轻一代在回望的探视。可能有多久,挽回多少,这么谁又能说的清楚呢,一口气成不了大胖子。

 5 ) 不忘初心

“行走在旅途中而忘记在行走,沉迷于爱中而忘记了爱。”——保持初心。 这纪录片让我想起之前看的《第三极》,又让我想起去杭州旅行时走马观花式地体验了油纸伞、刺绣、木雕的制作。我思考为什么我这么喜欢看这一类纪录片,可能这让我体会一种在大城市里消失的纯粹与耐心,可能这让我更加深爱中华民族这个历史悠久的伟大的民族,震撼于我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智慧。 影片中有一集介绍在藏区做铜佛像的大师土旦,每年从寺庙订单里赚来的大笔的钱又以钱或者真金佛像的形式捐赠出去。这样纯粹的匠人精神让作为导演的张景陷入低落,他说他曾以为自己卖掉北京的一套房毅然下决心拍这个纪录片的时候觉得自己做的壮举此刻显得很可笑,因为即使是拍纪录片也存在投机的部分(我理解可能是指他的纪录片拍得好可能盈利吧),在土旦面前他自愧不如。这里让我想起李子柒,只有在这一刻我才突然意识到她对传播与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作出多大的贡献,不管是国内视频网站上的高播放量唤起人们对民族传统智慧的重视,还是油管上的千万粉丝让外国人有幸一睹中华民族文化。但是事情却以一种可笑的方式落幕了,李子柒被猜测视频背后有策划团队,随后也陷入各种恶意揣测中,刚刚去翻了一下她最后一条制作视频停留在一年前。又想到了一位朋友圈中的朋友,辞掉正职工作之后前往云南学习制作一项叫做“白族马甲”的工艺,现在还结合工作出品了手机壳,她跟我说她的计划是把全国所有的非遗体验集合到一个平台上。梦想是伟大的,现实是残酷的,她的梦想无法支撑她的生活开支,所以她要依靠做淘宝客维持生计。

以上所有这些人,让我思考艺术家或者传播艺术的人是否与商业是对立的?是不是有一丝想要赚钱的念头的艺术家都不配为艺术家呢?键盘侠们说来轻巧“你做这些不还是为了赚钱吗?”,但是这些并没有对非遗传承做出一星半点贡献的人凭什么对别人品头论足呢?不为财不为利的大师土旦固然让人敬畏,但这并不代表可以对那些挣扎在非遗传承事业上想要平衡梦想和生活的人横加道德绑架。这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说现在的网络环境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化dageming,全民皆“兵”,深有同感。

 6 ) 《寻找手艺》是一部怎样的纪录片?

(完整正片请点击-爱奇艺)

(完整正片请点击-B站)

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纪录片?

1、土得掉渣......

不管是剪辑方,式还是画面感觉,都很90年代,一点也不炫,一点儿也不刺激,字幕更是丑到要死。所以千万不要期盼有惊心动魄,或流光溢彩。

2、外行拍的纪录片。

摄影本来是个司机,半路迫不得已“冒充”摄影;录音第一次摸录音机,只学会了开机、关机,同时他还要充当灯光、外链;导演则是第一次拍摄大型纪录片;

说这是一部外行拍摄的纪录片一点也不过分,但看完后你会收获别样的感觉。

3、没有导演的纪录片。

导演,字面意思是指导演员演出。然而这部片子没有一个镜头是演的,全部抓拍,现场完全没有导演,连导演自己也在拍摄。导演在这里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代名词。导演真正的工作,只在后期,把268个小时素材变成212分钟的成片。

4、一把乐器,搞定所有背景音乐:

所有的音乐完全原创,每一个音符!而创造这些音符的乐器只有一样:一把原汁原味的中国古乐器:中阮。再辅以人声、效果器,你以为是一个乐队,其实只有一个人:民谣乐手,小河。

而片头曲,则来自民谣歌手钟立风《黑鸟,你在哪里》,且是专门为这部片子录制的。

片尾曲,仍然来自小河,《森林里的一棵树》。

5、一股清流;

当你喝惯了可乐、咖啡、啤酒、浓茶,突然给你一杯白开水,你可能会不习惯,或者拒绝。但是,当你一旦接受,你会发现,它才是你最需要的。

所以,很多人会把这部片子看好几遍,而且每一遍的体会都不一样。

 短评

昨天在TX看了《蓝色星球2》第一集,震撼无以言表,今天慕名而来一口气看完五集,没有看《蓝2》的震撼,但是却久久不能平复,就像张景说的,拍完已经不好意思提及“梦想”二字,在我看来,这部纪录片同《蓝色星球》相比,同样伟大!坎温老人崩断几次线的场景我基本快窒息了,比虎鲸围杀海豚那段更窒息!

8分钟前
  • 贝洛奥里藏特
  • 力荐

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但是如果没有他们,森林将不复存在。❤️

13分钟前
  • 元茜
  • 力荐

在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件事,一门手艺的传承未必是要有专人来学,拍成纪录片其实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如果社会需要,自然会吸引来学徒把它流传下去;如果社会不需要了,由镜头来记录下制作过程也已经足够。通过纪录片,欣赏手艺的作用就起到了。非要说作为艺术品来收藏的话,那些是反而不愁卖的。

16分钟前
  • 白灰
  • 推荐

这惨淡的预算 不会摄像的司机不是老司机 拍做傣族伞一段 合伞骨的时候线突然崩断 然后老爷子今年早些时候走了

20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草根大型DIY……很克制……但是……最失败的地方却是明明就是草根非要学主流电视节目硬拗什么工匠精神……瞬间露拙了……电视台多年积累的文案不是随便写写的啊……纪录片也是门手艺呢……

21分钟前
  • 消失
  • 还行

B站追了三集泪目,省下两集悠着看。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只需要静静生长,隽永伫立。

24分钟前
  • Xao
  • 力荐

森林里的一棵树不知道自己是一棵树,但如果没有它们,森林将不复存在。

27分钟前
  • 洛木
  • 力荐

何为“工匠精神”,手艺人们从没想过。

30分钟前
  • 午後紅茶年代
  • 力荐

一门手艺的消失,就代表着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消失。

31分钟前
  • 貓科女孩
  • 力荐

拍一部这样的纪录片应该很多人都曾想过,但有勇气以个人身份去做的太罕见。最初看的是2月份的版本,比公映的版本更粗糙,却也保留了更多寻访途中的见闻。独立制作的一个动人之处是,你可以看到官方纪录片中罕见的凌乱、意外、失落和惊喜,真实的旅途就是这样的,这才是普通人与普通人的相遇。

34分钟前
  • 子东文
  • 推荐

拍的很劣质一边吐槽一边看 从拍摄镜头转场后期字幕做的都很菜 但是仍然被匠人精神所感动着 还是值得看一看 从一个业余镜头下所记载的匠人精神 印象最深的是做伞的一对老夫妻 很想买一把

38分钟前
  • 哗嚓
  • 推荐

央视不要的纪录片,B站上火了,一口气看完,收获很多感动,对了,起初的摄影师生病跑了,基本上是司机拍的。(拍的真好)。

43分钟前
  • Hachiko
  • 推荐

看的时候时不时发笑,但是有部分又想哭,匠人精神,中国也有,可能不像日本那要所谓上的了台面,但是他们真的很棒,感谢导演让我们看见这些人。

44分钟前
  • 朱青1900
  • 力荐

终于能摆脱央视那个解说了。。

45分钟前
  • drafting_lane
  • 力荐

一口气看完5集,真的深有感触。如导演所说,看完这部纪录片,真的让我们这些看客们羞于再谈梦想。对于匠人们来说,他们的信仰要高于所谓的梦想这个有些肤浅的字眼。尽管是草台班子,但纪录片最打动人的力量是记录者的真诚和拍摄对象的坦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央视不要的这部纪录片,做到了平凡而伟大

46分钟前
  • 搬砖侠
  • 推荐

观众喜欢看纪录片,这是正常爱好。导演喜欢拍纪录片,这是情怀。一个完全不懂拍摄的观众卖了北京的房子去拍摄纪录片,这只能说是傻子了。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傻子,我们才能看到一部如此接地气的纪录片,从专业角度,它不但不完美,甚至还有很多缺陷,但是在中国纪录片历史上,他绝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50分钟前
  • 大侦探凤梨
  • 力荐

像是视频版的公众号文章。如果没有“煽情”的关于手艺的意义的解说可能会更好。剪辑得非常紧凑,手艺一个接着一个,看着不闷。片头的摄影师跟着团队治好了鼻炎就退出了,还有因为砸椰子把脚砸断了退出的,非常不套路 = =

54分钟前
  • 阿依达
  • 推荐

一集一集渐入佳境,真的很粗糙很质朴,竟然就是因为这份质朴,手艺人也好拍摄者也好变得异常的可爱异常温暖。做伞老人,锻铜手艺人,刻经人,放牧的老爷爷,英吉沙刀的制作,枫香染的阿姨,没有特意的包装,只是因为一次次不期而遇而记录下的质朴真实的故事,真的很感人啊。。

56分钟前
  • ZhnWang
  • 力荐

外行认真拍起纪录片来,真是让内行看了都惭愧。

1小时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力荐

重主观,重情怀,泛滥的自我意识,有亮点也让人厌烦。不过毕竟有新意,暂且原谅这种文人腔调指导做事的冗余效果吧。

1小时前
  • 甲马不是马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