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竿而起

剧情片法国2006

主演:蒂姆·罗宾斯,德里克·卢克,Robert Hobbs,Bonnie Henna

导演:菲利普·诺伊斯

 剧照

揭竿而起 剧照 NO.1揭竿而起 剧照 NO.2揭竿而起 剧照 NO.3揭竿而起 剧照 NO.4
更新时间:2024-04-12 11:42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种族隔离政策在南非掀起了狂风暴雨般的波澜。帕特里克(德瑞克·卢克 Derek Luke 饰)是炼油厂的领班,他和妻子普利西斯结婚多年,共同养育着两个可爱的小女儿,生活过得十分幸福美满。  日益严重的种族歧视让当地的黑人们群情激奋,他们将这种愤怒通过暴力和破坏的手段发泄了出来。炼油厂发生了爆炸,身为负责人的帕特里克被警方逮捕,尽管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帕特里克就是主使,但仅仅因为他的肤色,帕特里克在警局里便遭到了非人的待遇,不仅如此,他的妻子也被牵连其中。出狱后的帕特里克对现实感到深深的绝望,于是加入了非洲民族议会党。

 长篇影评

 1 ) 扼住怒火的咽喉

       影片中这种追求自由的方式却只能称之为 恐怖主义。真正使人得到自己想要的自由的只有真心的饶恕。
    影片名可以理解为“扼住怒火的咽喉”而这样的工作,非那位在十字架上为所有人祷告的上帝不可。
    无论是情欲之火,无论是那颗可以引起大火的地雷,还是人心之中仇恨的怒火,没有一样是我们自己可以凭着自己做的,我们恰恰是这些火的发起者和受害者,却不是终结者。
    影片的主人公在开始的时候,无疑在高压的环境下苟且偷生,也在对妻子的爱中苟且偷腥。在反复的冤屈的拷问中,他忍无可忍,终于走向了反叛的路途,正是这些人使他反复受屈,但是他却投入他们的阵营。可能中文的片名翻译也来自这一段情节吧。
    主人公的转变的过程,原因几乎被影片忽略,一个人仅凭一个总统的演说就可以放下那么深的仇恨吗?当他走近那个曾经如此愿望,虐待他的人背后,是什么力量使他转身离开,而不是去加害。是什么使他放下这等仇恨还笑的如此灿烂。
    唯有耶稣

 2 ) 逼上梁山的黑色风暴

中共的老朋友、曾3次访问中国大陆的南非共产党领袖乔•斯洛沃,作为城市游击战专家和反种族主义的人权战士,是第一位进入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最高领导机构(非国大全国执委会)的白人。1981年,他叮嘱女儿肖恩•斯洛沃:“如果你将来要讲述有关我们历史上种族隔离时期的故事,千万别忘了帕特里克•查姆索,他是一个为自由而战的英雄。”

2006年,肖恩•斯洛沃在父亲去世十周年之后完成了老人家的心愿:由她编剧、菲利普•诺伊斯担任导演的美国影片《揭竿而起》(Catch a Fire),真实地再现了帕特里克•查姆索被逼上梁山,掀起反种族主义黑色风暴的历史画卷。
  
影片采用倒叙方式,描述查姆索自幼随父亲从莫桑比克移民南非,在种族隔离、令人压抑的环境中,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查姆索咬紧牙关,终于在1980年代初有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汽车、房子、美丽的妻子和两个可爱的女儿,个人事业也节节向上,荣升塞昆达炼油厂的领班----
  
为了这一切,他从踏上南非的土地就开始提醒自己:做人要低调,工作要拼命;为了家庭的幸福,眼看非洲人兄弟在眼皮底下被枪杀,只能流下恐惧的泪水;风起云涌的人权斗争,他视若无睹,业余时间都用来训练一支少年足球队。
  
工友偶尔使用了一次白人的专用厕所,若非查姆索说好话,几乎大难临头----工友满腔怒火:“他叫我无耻的贱货!”
  
有人劝道:“你老婆怀了孕,要是你被抓起来丢掉工作,她怎么办?想想吧!”
  
想想吧,仅仅因为母亲收听非国大的广播电台,查姆索便半是威胁半带讥讽地说要买张车票送母亲去莫桑比克接受“民族之矛”的军事训练,以便回来解放南非!
  
1981年6月,查姆索为一起爆炸案蒙受冤屈,饱受警察长达半年的折磨。更糟糕的是,妻子也被连累进来,受到严刑拷打。种族主义者的残暴和无耻,激怒了查姆索,靠诚实劳动、本分为人进入中产阶层的梦想原是海市蜃楼:只要种族隔离制度存在一天,自由平等和幸福生活就是痴人说梦。
  
为结束2500万黑人遭受区区300多万白人残酷压迫的悲惨、屈辱的境遇,查姆索义无返顾地抛家弃子,加入“民族之矛”-----
  
Apartheid是南非荷兰语的单词,意为区分隔离。南非白人政权使用这一名词作为种族歧视政策的正式名称:以1913年的“原住民土地法”为开端,到荷兰裔为主的国民党1948年上台执政,种族隔离制度达到了高潮。当局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南非居民被正式划分为白种人、黑种人、有色种人和亚裔人,不同种族的人分别居住在不同的地区,受不同的教育。地位最低的黑种人被隔离居住在指定地点,不得和白人结婚、喝酒、同住一地、同处一室、同校就读、同院就医,不能使用同一公共设施和场所。
  
从出生到坟墓,肤色决定了一切的一切。
  
1960年3月21日,南非德兰士瓦州沙佩维尔镇的非洲人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反对当局推行种族歧视的“通行证法”,遭到血腥镇压,70余名非洲人被打死,200多人被打伤。举世震惊的沙佩维尔惨案惊醒了奉行非暴力主义的非国大领导人,曼德拉于1961年11月创建非国大军事组织“民族之矛”,提倡有限暴力,袭击目标主要是带有明显的种族隔离标记和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目标,反对针对个人的恐怖主义活动。
  
南非非洲人的人权抗争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同情与支持。联合国大会1970年发表宣言,强烈谴责罪恶的种族隔离政策,认为它是危害人类良心和尊严的罪行,同纳粹主义一样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南非饱遭各种各样的经济制裁,在国际社会陷入空前的孤立境地。
  
连查姆索这样谨小慎微、与世无争、看到白人就低声下气的老实人都忍无可忍,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种族隔离制度之邪恶可见一斑
  
南非半数以上的汽车用油都是塞昆达炼油厂出产,顺理成章地成为“民族之矛”的首选攻击目标。在莫桑比克接受训练之后,轻车熟路的帕特里克炸毁了塞昆达炼油厂,被判24年徒刑。这起轰动南非的特大爆炸案极大地鼓舞了非洲人以暴抗暴的决心,反种族主义的黑色风暴愈演愈烈。
  
在国内外巨大的压力之下,1990年2月11日,南非当局被迫无条件释放曼德拉,为最终实现民族和解、实行自由平等的民主制度敞开了大门。
  
《揭竿而起》摄制组经过数月的艰苦谈判,获准在塞昆达炼油厂实地拍摄。制片人罗宾就是编剧斯洛沃的妹妹。除了她们大名鼎鼎的父亲,母亲鲁思•福斯特也是反种族隔离制度活动家,死于南非特工寄来的邮件炸弹。姐妹俩把这部影片献给父辈,以及查姆索这样为自由而战的勇士。
  
查姆索在罗本岛监狱服刑十年,于1991年重获自由。狱中,在曼德拉的教导下,他明白了宽容、谅解强于复仇,白人和黑人应携起手来,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南非。目前,他同妻子在南非东北部的小镇上开办了一家“两姐妹孤儿院”,酷爱足球的他正在训练一些天赋出众的少年:“我们将不断努力。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之前,这些男孩中至少有一个将进入国家队。”
  
“民族之矛”为掀翻黑暗的种族隔离制度贡献良多。甘地发端于南非的非暴力不合作主义,最终能在印度开花结果,是因为英国殖民当局和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的南非当局不可同日而语:前者的文明程度显然高于后者。用炸弹惊醒执迷不悟的种族主义者,迫使他们承认自由平等是天赋人权,未尝不是无奈和有效的一种辅助策略。
  
2008是美国总统大选年,一则深藏记忆深处、由政府出资的公共广告仍然令学者许刚震撼、警醒与感动:充满了整个画面的,是肤色与服装各异但一概手无寸铁的平民男女,被全副武装的军警驱赶、殴打、虐杀。画外音是深沉的男低音:“在世界上的这些地方,人们为了能投票,正经历着这样的苦难与斗争——而明天,你只要穿过马路就能投票。记住:明天去投票!”
  
明天去投票:天若有情天亦老!但愿揭竿而起、逼上梁山永远成为记忆。民主选举是保障自由平等最不坏的一种制度,也是人类政治智慧目前能够达到的顶点。
  
为了自由,人类已经流了太多太多的血:那些不该凋零的花儿,散发着历久弥新的芬芳,是因为追求自由的生命放射出宇宙间最灿烂的光华。
  

 3 ) 揭竿而起,还是野性的呼唤?

        看了半个小时的时候,我想起了《卢旺达饭店》,同样是黑人,同样是爱家、爱妻子,努力工作,不管政治的居家好男人,同样是在现实情势下身不由己被卷入了政治漩涡,就像林冲去梁山都是被逼的。
    但是看到后面,我却不自主地总是在想《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也许这是男人内心的选择。有责任心的好男人为了家庭,每天过着循规蹈矩但平淡的日子,但是也同样有野性的男人,就像那只狐狸总想痛痛快快地再干一票。帕特里克怀着无限的思念和牵挂离开了深爱的妻子和孩子,到了更广阔的天地为心中的真理而战,他心中有愁苦,有无奈,但是在风风火火的战斗中,他却看起来那么的英姿勃发,充满力量和魅力,也许他心中也有不少快意吧?虽然离开了心爱的人,但是也同时逃离了小家子气的嫉妒、醋意和理不清的家庭琐事,男人才更凸显出他的雄性。《野性的呼唤》里驯良的狗最终回归成了一只“傲向西天啸”的狼,人类想回归的野性是什么?
    当然,我无意于说电影想表达这方面的意思,这纯属我个人的一时感触。我想电影更多的还是想表达政治方面的严肃话题。我也无意于为战争的合理性争辩,只是对人性稍稍思考了一下。
回到电影本身,值得激赏和探讨的地方很多。音乐很好听。在帕特里克以外设立一个对立面的人物,两个人物的传奇,两条线索、两种生活状态使电影更丰富。帕特里克与妻子的关系也很耐人寻味,在这种硬性电影里有这样一些柔性的元素,似乎比较少见。结尾的处理,关于复仇与自由、解脱又让影片的意蕴更加丰富。

 4 ) 良民造反,N年不成

以压抑开始,历经悲凉,却收尾于并非完美的圆满,其实此片的最大缺陷,就是拘泥于真人故事和疗伤心态,结果悲悯足够了,却丧失了成就伟大悲剧的可能性。实际上演到中段,几乎可以看出,出场的每一个人都深陷悲惨的境地无法自拔。老实低调的工人失去家庭、工作甚至信任等一切;忠于职守的警员也无法保护家人不生活在恐慌之中;行动带来仇恨,反击引发破坏,然后是更多的仇恨,几乎每一个人都在这可怕的旋涡之中越陷越深,难以自拔----------比如两面的葬礼/仪式穿插进行的那一段。但是这样从个体悲剧上升到社会悲剧的发力转瞬即逝。后来的警匪片段和结局的宽恕表述,确属很讨好的做法,但是有了温和就失之尖锐------------就是说下刀不够狠,没有勇气把伤处完全挑开,让人看到痛苦的根源。

好了,装13完毕后,抛开想看别人演出悲剧这种无耻的心态,俺还想以一个怪蜀黍的阴暗心理,来大声疾呼:
一妻一妾,儿女双全;痛苦过、反抗过,最后居然还获得了身体和精神双重的自由......etc,人生至此夫复何求哇。虽然吃了不少苦,但是鉴于大多数人即使愿意吃苦也捞不到这些,俺只能说,这个老实人,这个被压迫的老实男人,已经达到了相当好的结果了。

ps,Derek确实会演戏,所以说有些东西学了白学,还是天赋重要。

ps2,古人云,谋及妇人,宜其死也。可怜的老实人,不谋及妇人,还是难以幸免。失去了一切,还被叫做恐怖分子的男人,被大军压境的追捕围在当中,挨枪子、被剥光猪,所有的苦楚和无奈都写在脸上--------------可那时,伤他最深的是什么呢,是他老婆的出卖!
女人那女人,在她们心中,天塌地陷都是浮云,只要男人没有上她们的床,就是罪该万死---------------然后她们还好意思说这是爱。

 5 ) Fight for freedom

忽略掉整个剧情发生的地点和背景,《揭竿而起》完全是一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而这个文绉绉的译名更令人不能不想起陈胜吴广等一系列农民起义。

可是,陈胜吴广还在田间干活时就胸怀大志,郁郁的感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并抓住时机轰轰烈烈的跟皇权干了一场。而南非的Patrick,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黑人男子,有温暖幸福的家庭,漂亮的妻子,天真烂漫的女儿,还有一个情妇和私生的儿子。在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下,活的平安康泰,尽管时有屈辱,也只是逆来顺受。然而当南非黑人的“自由战士”白人口中的“恐怖分子”袭击了发电厂,Patrick被不分青红皂白的抓来受刑,妻子也惨遭折磨。愤怒的Patrick对现实失望,从而激发内心的斗志。他从一个平凡的男人,转而成为为自由而战的斗士。

整部片子叙事流畅,而非洲黑人音乐更是这部影片的神来之笔。时而激昂,时而欢快,时而悠长。然而,即使是下葬时的歌曲,也没有忧伤悲哀,只是悠远平静,如同一条静默流淌的河流,表面波澜不惊,内心却是波涛澎湃。一如非洲人民不屈的灵魂。

 6 ) 鲍勃马力

关于南非种族斗争历史的一部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剧情简单而平实,看的时候未免有些无趣。

想不到是《爱国者游戏》导演菲利普·诺伊斯的新作,听说他最近热衷政治题材,以后的好莱坞商业片看来就更不用期待了,因为好的商业导演都像菲利普·诺伊斯一样,有了追求。

我素来喜欢的蒂姆·罗宾斯这次是演大反派,而且是个很聪明的反派,黑心黑手。不过戏就没什么好看的。 唯一高兴的,是电影里用了很多鲍勃马力的雷鬼乐,喜欢。还有那些黑人,太厉害了,不论是婚嫁还是葬丧,还是上班或出操,张嘴就唱,全是四,五个声部的和声。 倒可以算是不错的音乐剧,呵呵。

 短评

很久以前看过的一个片子。应了一句话,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蒂姆、罗宾斯老了,不过喜欢他在这部戏里的表演。

4分钟前
  • 转身荼蘼
  • 推荐

2008-03-30,现在看有点不痛不痒。

9分钟前
  • itrek
  • 还行

南非反对种族隔离题材,比较真实。关于曼德拉,关于南非黑人反种族主义的斗争,2000年以前的评价是一边倒的好评。然而,曼德拉上台、黑人掌权之后,南非的社会经济全面倒退,劣币驱逐良币,这现象值得深思。

13分钟前
  • 马背上的水手
  • 推荐

立意虽好,但拍摄手法粗糙,也缺乏讲述故事的能力

14分钟前
  • 泥泥
  • 还行

感觉带有非洲题材的都挺喜欢

17分钟前
  • 杜丝先生
  • 力荐

这片子和《底特律》一个特征,其实剧情就是围绕炸炼油厂的恐怖袭击,第一次袭击后,男主作为嫌疑人被审讯了,这么一个惊天大案,男主居然因为不想暴露当晚自己开小差去参加球赛和约会情人,就不说实话——摊上这么大事了还隐瞒你那点破事,你不得不怀疑这位黑兄弟没脑子了。其实这片也不避讳一些事实——男主就是个莫桑比克人,话说南非本来没多少黑人,因为开矿,涌入了巨多偷渡者,结果这帮人反客为主把布尔人赶下台了,窃国是也。抛开这些令人扼腕的历史背景,本片的摄影还是很强的,两位摄影师都是超水平发挥,男主被捉后叫人摁在水池里,大全景的背景是燃烧的炼油厂,这个镜头并不写实,是种天启式的叙事,这种象征性的镜头还有不少,倾斜镜头拍狱中黑人们吹口哨什么的,爬满山坡的低矮黑人住宅,入夜后变成星星点点的灯光,像是炎热非洲的夏日酣梦

21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两岸三地的片名翻译放在一起很有意思:“中文世界的几个译名都很糟糕,大陆的叫《揭竿而起》,等于对这部电影全部含义的否定。台湾的叫《恐怖攻击》,两个名字简直左右分明,不同戴天。香港的就叫《引火烧身》,意味又过于深长。”

26分钟前
  • 张明明
  • 还行

Fire在影片中有多重涵义,隐喻了很多事情。最后点题,用“宽恕”化解fire。主题不错,但故事较为平淡。

31分钟前
  • 冤大头
  • 还行

相比看到麻木的抗日片,这部电影甚至给我一种去非洲的冲动,不一样的文明却给我这种震撼力。片中最具感染力的是饱满而富有节奏感的非洲歌曲,真的非常振奋人心。这部电影最大的弱化了政治元素,非常值得一看。

36分钟前
  • 大唐来的高僧
  • 力荐

能让人了解一段历史的作品

41分钟前
  • dcplay
  • 推荐

是时候做点什么了

45分钟前
  • 空中闪光
  • 力荐

自由是那来自心中的歌。

48分钟前
  • 蓝色的30道阴影
  • 还行

我很喜欢Derek Luke.- -!!虽然他不帅。

50分钟前
  • n i c o
  • 还行

故事编辑地很真实但更真实的原因是,这些都只是代理人战争而已!背后就是苏联和英美。以前是现在是,以后也是。经济基础是一切的基础,没有这点,柏林墙也会倒。现在我们有了这个基础,因此他们就把我们视为绝对遏制对象。他们错了吗?绝对没有!他们对了吗?因为遏制从来是没有用的。我们要做的是,把堡垒内部的洞,填上!看懂上面这些内容的说明你已经完全具备独立思辨能力,干什么都行了!

55分钟前
  • 老羊
  • 还行

批判上世纪80年代南非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的影片。种族问题,不能评判某个人的对错,各自都是自己该做的,都是为了保护自己所爱的人..

60分钟前
  • 雷斯特雷波
  • 推荐

为什么只要跟战争,火拼,任务有关的电影,我就看不大明白呢

1小时前
  • 天线大人
  • 还行

配乐的人声回旋音很灵

1小时前
  • 谁在水立方我撑起一把纸伞回头望
  • 还行

I'm free ,everybody is free .

1小时前
  • 菲利普
  • 推荐

2010-01-18 用很平淡的方式拍攝極沉重的題材...

1小时前
  • Kay
  • 还行

又是一个真实而坚强的故事演员也确实很不错喜欢

1小时前
  • Detachment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