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仙境

剧情片美国2012

主演:本·阿弗莱克,欧嘉·柯瑞兰寇,瑞秋·麦克亚当斯,哈维尔·巴登

导演:泰伦斯·马力克

播放地址

 剧照

通往仙境 剧照 NO.1通往仙境 剧照 NO.2通往仙境 剧照 NO.3通往仙境 剧照 NO.4通往仙境 剧照 NO.5通往仙境 剧照 NO.6通往仙境 剧照 NO.13通往仙境 剧照 NO.14通往仙境 剧照 NO.15通往仙境 剧照 NO.16通往仙境 剧照 NO.17通往仙境 剧照 NO.18通往仙境 剧照 NO.19通往仙境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1:55

详细剧情

巴黎,美国男人(本·阿弗莱克BenAffleck饰)邂逅了单亲妈妈法国女人(欧嘉·柯瑞兰寇OlgaKurylenko饰),他带着她还有她的女儿一起来到美国生活。美国,美国男人和法国女人幸...

 长篇影评

 1 ) 电影疑点自我解答

通往仙境影评

影片疑点

关于这部电影我不想去谈论主人公的具体情感,和精神状态。关于情感,宗教性的东西是无解的,我不想陷入到纠结中,我觉得作为每个人都会有情感上极端的时候,只是暂时的,我们不应该评判说这个人的精神异常,而是需要帮助这个人调整过来,让她看到自己的问题,影片中的女主Michèle Morette,来自法国,和他的男友马克利荒诞的爱情,表面上女主的情绪是两极化的,让人看不懂她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但是我们看到了这个问题,是女主看不到的,其实我们每个人有时候就像女主一样,在一种不自知的状态中徘徊,在自己的问题中反复挣扎,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应该去帮助女主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似乎女主反复混乱的情绪表达正是向我们表达着她的内心有了问题,而她不知道她的问题是什么,该如何去解决。影片中女主的男友,尽管想救赎女友,满足女友心灵的渴求,但是他的方法是错误的,他并不懂得女主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没有帮女主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让女主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是牵绊在女主的问题中,自以为可以救赎女主,最终女主还是离开了他,女主只能以自己逃离的方式来暂时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时我们或许会感叹为什么命运会如此安排?这是为什么呢?

电影中的神父虽然安慰马克利,对女主的离开宽恕。但是神父一直在宗教世界中住着,对于女主,也没有帮助女主,只是以一副神性的姿态注视着这一切,这就像我们总是纠结一些神性未解的问题,却不会去帮助处于问题中的人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我们似乎总是也会陷入女主的纠结中,去体验那种情感迷乱的状态,这又是为什么呢?

疑点解决

如果我们理解影片主题是爱,我们假设女主真正想要的是爱。但女主需要的爱是怎样的呢?对于一个有问题的人,最需要另一半帮助自己发现问题,并且陪伴自己解决问题。

女主美丽动人,是一个单亲母亲,有一个十岁的女儿,故事情节中女主每天和男友在生活中体验着他们的爱,记得影片中女主有句话:除了爱,我不需要其它。神父讲:人类的爱和夫妻之间的爱。关于爱,我觉得影片中的爱一直停留在浪漫唯美的意境中,有些情节让人感觉荒芜无聊,这就是爱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期盼着唯美浪漫的爱情,但是需要度,我们排斥柴米油盐,孩子,家庭,工作,但是和影片中过度甜腻的爱相比,似乎平凡的爱更适合我们普通人,就像白开水一样,最有益于我们的健康。我觉得这部影片最大的意义就是让爱过度甜,理想化,而观众在看的时候不再期盼这种爱,更加地热爱平凡生活中平凡的爱,这种甜腻的爱或许是男女热恋期的爱,而我们真正的爱在以后的生活中,在家庭中,在对父母的报答和孩子的培育中表达出来,而不应该停留在影片中的这种状态。记得影片中开头自由女神的像,似乎暗示着女主的爱是自由的,这种自认为的自由只是追求自我的快乐,就像孩子一样,不需要承担责任,我觉得有时候我们也想要这种自由的爱,但是看了这部电影,似乎我们并不是真正想要这样。这样的生活虽然一时快乐,但是长期来看过于无聊,和肤浅。、

影片的情节似乎没有叙事的线,充满了跳跃,似乎向我们传达了这种爱的本质,肤浅的爱就像女主的美丽,美丽的花一样,总有一天会凋谢,每一天的主题是这种爱,可以用镜头拍下,但是由于没有生活中其它元素,比如责任,两个人人性的冲击,碰撞,个性的完善,以生活的故事为载体所沉淀的内在的元素,所以影片没有连续的叙事的情节,而是拍下了看似跳跃实则连续的情节,连续是因为这种爱就像跳跃的画面一样,每张都唯美动人,但是但凡事物,是由美好和不美好的组成的,所以我们会感受到跳跃。我相信呈现出唯美动人的内部也许是不美好的,电影中女主近乎荒诞孩子式的爱,让人体会到她内心的虚无。如果女主的男友可以让女主体会到另一种爱,而不是随女主的脚步让她不自知,有意义的爱是两个人的相互提醒,相互帮助,完善自我的过程,而不是忽视彼此的问题,在彼此好的一面中沉沦,最终不会让彼此成为完整独立的自己。

跳出疑点

影片中唯美的画面,让我们不由得感叹电影制作的高超技术,美丽的女人,娇艳的花,草地,阳光,流水,这些生活的素材在镜头下变得更加美丽动人,而无论是哪一种素材,都是自然的象征,是生命的美丽,女人,男人的爱,花儿的美等随时间变化的元素,还是流水时间一样永恒的东西,都会让我们平静下来,这是我们不再纠结于个人的情感,而是会感恩生命的美好,感恩自然的馈赠,这一切在镜头中永远地留存下来,这一份宁静,感恩会在我们欣赏美丽的画面时体会到,正是这些画面唤起了我们心中的这种原始的最初的美好,所以我们还是坚持去看这部电影,不会因为情节的难以理解而放弃看。

生活就像一部电影,我们有时候只是看到了我们,而没有看到自然,同我们一样的生命,我们试图去理解我们,却忘了通过身边的自然,我们的母体去观照我们自己。但无论我们在哪,我们需要懂得看到他人的问题,并帮助他人。同时当我们有问题而不自知时,不要放弃自己,不要放弃爱,相信会有生命给你启迪,让你看到自己的问题,并且帮助你解决自己的问题,我相信影片中的神父虽然没有直接帮助女主,但他的心中知道女主在今后的路途中会遇到那个帮助他解决问题的生命,因为一切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

 2 ) 在时光里和自然一起美下去

其实电影里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女子会在旷野里披着丝巾起舞,会踮起脚尖舔掉树枝上的露珠。曾经看过一本小说里面有个女孩也是如此,光着脚走进大雪天,抓起一把雪就往嘴里送,像小孩儿一样。觉得女子和自然融为一体时是最美的。无论你的生活怎样,女子永远要像这样在自然中美得不可胜收。要永远保持一颗童心。我告诉自己不要在时光中失去了好奇心和审美力。<图片2>

 3 ) 有水有阳光有生命

画面很美,各种空镜跟长镜头看得蛮享受的,但片长那么长,剧情凌乱破碎特别枯燥,冲着空镜我肯定撑不下来,男女主角的颜值还不错,顶住了大部分想关掉的冲动。 法国女人未成年便结婚,女儿已经十岁但老公爱上别的女人远离了她。 美国男人与法国女人相恋并承诺会与她结婚帮她拿到绿卡。 法国女人的女儿受不了孤独的美国生活要求妈妈回法国;因为美国男人的不挽留法国女人回到法国;女儿也不喜欢与妈妈生活了选择跟爸爸生活,而法国女人因为厌倦了故土也找不到工作所以回到美国找美国男人。 美国男人在法国女人回国的时候重遇青梅竹马,干柴烈火彼此慰藉你侬我侬,但法女杀回美国所以分手了。 美男跟法女结了婚,常见的婚后不和谐,婚后孤独寂寞的法女出轨,美男最后还是原谅了她,法女生了病,美男选择跟她一起面对度过难关。 为什么一定要流水的打出剧情,因为剪辑真的太乱了! 相恋时甜如蜜,哪怕错的时间只要遇到对的人就能携手到老,忍让与时间跟缘分占比很大。 至于神父这条线,神父爱世人,但神父付出的爱很多,所以心里留给自己的就少,神父无法如普通人般掩饰自己,一直在聆听自己,神父是孤独寂寞的。 说真的,我俗我看不懂这部电影,喜欢影片里静静流淌的水,特别有张力感受到生命的律动。也喜欢各种阳光打在地上、男女主角脸上时的感觉,特别美。

 4 ) 假如赵忠祥生活在美国,拿起了摄影机

假如赵忠祥生活在美国,接受了哲学教育,拿起了摄影机或者导筒,那么他有可能成为马力克,毕竟他们都是自然之友。

回归本片,不得不说《通往仙境》依然马力克,依然MTV风格。

敢于这样拍的导演,是很有勇气的,尤其在美国,以好莱坞叙事为主流的超级电影竞技场,能够这么拍,只拍自己内心的感受,对电影独一份的理解,是注定小众,注定要抛弃大众,然而拥趸者趋之若鹜,恰如我辈。

这一次,马力克依然延续自由自在的广角镜头运动,摄影风格一如既往的美美美,给我最大的启发是,马力克的旁白,如呢喃,如低语,如泣如诉,如恋人在耳边,耳鬓厮磨,低声耳语。这样的效果,能够制造一种私密的观影体验,如果是大声旁白,自然会惊动更多的人,但是马力克的旁白,是由魔力的,主人公的深情,对恋人的呼唤,对忠贞的拷问,都在期间。

导演一直在制造一种间里效果,也就是声画分离,至于故事中人物具体说了什么已经不再重要,我们能够看到人物的动作和表情,这就足够了,即使再详尽,也如众多烂俗爱情故事一样,并不会带给我们任何新奇的发现。马力克之所以马力克,就在于他这种大胆的实验,我们可以称之为超验主义。艺术电影之所以让人神迷,就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拓宽人类认知的精神边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力克无疑是值得推崇和敬仰的。

马力克通过镜头的自由运动,在寻找自由的意义,就好像鸟儿长了翅膀,我们跟随这只鸟儿的眼睛,重新发现世界尽头的自由,以及生命的真谛。

 5 ) 不再新鲜的音响散文诗

  泰伦斯.马利克俨然一位当代“散文电影”大师。其他电影人或许有习惯经常记下看到的震撼故事或有趣段子,以丰富其下一部作品的灵感和素材,但马利克显然永远像个诗人那样,随手记下触动自己的风景、情感和心境,至于故事,于他而言,能大得过这个永远悸动的美丽世界吗?

  如若说画面和意旨宏大、剧情和角色模糊的前作《生命之树》至少还有关于还在在与强力父亲的纠葛中成长和感悟之叙事,等到了新作《通往仙境》中,马利克就大刀阔斧的去除作为剧情电影应有的一切巧合、设计和矛盾冲突,彻底成就一部遍布风光和心灵感悟的“知音体”纯爱片。

  任何人的纯爱当然也都是个事,一个总围绕着羞涩、温存、争吵、出轨并最终依然相濡以沫的事,一个和任何一对深爱的恋人没啥大同小异的事。电影大师们总善于在这些太阳底下没新鲜的事中,或变化花样或稳抓情绪,一次次从不罗嗦的让人动容。只是,泰伦斯.马利克选择了按电影本体论而言“最不电影”的方式去诉说,稀疏的对白和松软的情节不是推动爱情进行的能量,而只是伴随2小时舒服画外音的点缀,与那些逆光镜头里的农业和畜牧业小清新效果相当。

  刺眼又让人想拥抱的午后逆光、弥漫着麦浪气息的黄昏柔光、拍击陆地的粼粼波光,泰伦斯.马利克早在1978年还真正说故事的《天堂之日》中,就以每天就着日落前开机的“黄金时刻”拍摄法,证明了自己雕琢光影的强大能力。他总能将一众好莱坞大腕,置于其神秘光线下,修饰他们本就分外分明的外形棱角,让镜头外逐渐开启的天堂之门,感召地球上的这些漂亮人儿——蝗虫扑过田野后接受命运安排的理查.基尔(《天堂之日》)、被日军围在瓜岛溪流中等天堂之手带走的阿德里安.布罗迪(《细红线》)、在海边屏息回忆父爱的西恩.潘(《生命之树》,以及本片中无论在圣米歇尔山悬崖还是在美国西部旷野中都一言不发的本.阿弗莱克。

  为了这份天堂荣光,马利克还为这段几乎仅剩欧嘉·柯瑞兰蔻法语画外音的爱情故事,加上了毫无关联的、由贾维尔.巴登饰演的神父角色。于是,他也力图建构着一座超越语言的巴别塔,无论片中人说着法语、英语、西班牙语还是意大利语,他们都彼此理解着爱的语言以及上帝的呢喃。

  马利克热爱纯粹之美,经过几十年的电影制作实践,在这部《通往仙境》中,差点百分百实现了音画分离。除了三三两两无关痛痒的对白,被净化了的声音是诗歌,是马利克关于爱情的思考和心境;画面也在彻底做着一番明的净化,就连本该污垢满布的废弃工业废墟,也被雕琢得如同仙境。

  这样试验化的尝试其实并不新鲜,影迷们早在Godfrey Reggio的《生命三部曲》中就见识过此类散文式“音响电影”的强大魅力,更极端的例子,当然是德里克.加曼在失明后拍摄的只有诗歌而屏幕全蓝的《蓝》。但能将试验影像近乎商业化带到影展甚至院线的,唯有泰伦斯.马利克。只可惜,由于前有《生命之树》这株金棕榈拦路虎,《通往仙境》只能被评价为一部微缩版的《生命之树》,唯美依然却了无新意,或者说,试验的艺术品始终是束之高阁的艺术品,而无法成为满足惯性观影习惯的产品。
  

 6 ) 准确、慈悲、干净、感性

好久没有看过这么准确的电影了,太美了,而且不是为了那种自得抒情的唯美而美,而是为了确无依归的艰深思考而美,为了跟随人的内心对信仰、爱情、自由的真实犹疑和敏感渴望而美,也为了语言的绝对感性之美。爱是什么,爱往何方,为何要爱,如何在爱的过程、信的过程、真的过程之中体验慈悲、宽恕和自由,如何从日常风物的记忆中体会灵魂、提炼语言,这些隐藏在人内心深处的种种问题,经由思想的音乐与情感的风景准确诠释,仿佛旅途中熟悉而又陌生的精彩折射,令人回味无穷。

欧洲、美国、吉普赛,几种空间感、文化感和人物身份的速写描绘无比准确,几乎把握了每个地方的精髓,相恋、相思、束缚、逃离、珍惜与重逢,与主题里修士思考的人之爱与圣之爱的对应默默交叉,贯穿在环境污染的主题、生老病死的主题、小镇没落的主题之间,使得影像信息的弦外之音饱满,让人诠释之词顿嫌多余。由衷佩服导演冷静到极致而绝对真诚的捕捉呈现,每一个细节都绝不多余,每个场景声音的精妙选择完全是最精炼而无法复制的,让一切描述人间男女的俗套黯然失色。仿佛高妙温柔的行书,起承转合已默契无痕。

由衷佩服,悲凉之处亦随之落泪。令人感动的杰出大作。大约4年前我还不能看懂这种电影的妙处,现在才逐渐感受到了。就在每一个细节,细节,节奏,细节之中,仿佛自己也曾体会过的一次次微妙的念起念落、往返挣扎直至最后的欣然坦然。女主角不断伸出的双手,不断的回头,不断的旋转,悲喜、跳跃、欢笑、恐慌等等情绪如同舞蹈般真实表达于一个个蕴藏丰富感官的细节之中,令本片的灵魂流淌如斯,也如同人类的灵魂层涌如斯。作为其他主角的各种风景,人物,也都各有妙处,例如阳光干净闪耀得让病人无法直视、让修士隔窗聆听、让女人和孩子反复追寻,秋天草场的气味似乎清晰可闻,树林湿漉漉的,而城堡则在一片雾蒙蒙的灰色中,无一不生动,无一不灵活。

修士家里窗户上、天花板上,有很多小飞虫,该让他们入室扑火,还是飞出窗外?是眼不见为净,还是心不想为安?这种种细节,回想起来,还想再看一遍,为他们写出更多情节。象征的元素很多,若功利起来,就是写多少论文也是够的,但这样写,就又是用笨重的旧语法去套新的诗歌,又有些暴殄天物、不合时宜了。草写两句,算是笔记吧。

 7 ) 摘

在一场温柔的雪崩后,世界滑向远方,变成一个幽灵,或一杯灰烬。

我母亲说,我在追寻虚无飘渺的东西。
我告诉她,我更希望,自己拥有的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不是这样充满确实伤痛的人生。

弱者从不能坚持到底,他们总期待对方这么做。

我内心中住着两个女人。
一个,深深地爱着你。
另一个,让我拥抱大地。

谁爱得越少,就越强壮。

 短评

80%時間我看著一個女人又轉又跳,20%時間我在看錶。

7分钟前
  • 何倩彤
  • 较差

任何诗意的情怀都包裹不住永恒的悲伤,诗性与故事性完美融合,诗电影21世纪最好的杰作,2016年年度十佳入选。

11分钟前
  • 武侠小王子
  • 力荐

到了后半段神父那段实在是有点跟不上趟了,依旧很马力克但真的不如生命之树...小本真无愧男主称号,加起来有十句台词呢!囧

14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呃,主要就是一个女人穿着各种裙子在各种地方跳来跳去,而小本的表情似乎一直在说:“我操!我在干嘛?我在干嘛?我他妈的到底在干嘛?"

19分钟前
  • 荞麦
  • 还行

Rachel McAdams 把同一人物演了數十小時的footage也只有這樣造作的表現... sosad.

21分钟前
  • Ck
  • 还行

看个11分钟的MTV或许能够让观众通往仙境,看这加长十倍版是让观众深陷地狱去体验宗教内涵。

25分钟前
  • Carf
  • 较差

觉得动人,心碎,有机会希望看大银幕。

29分钟前
  • 🌞娘卷卷🌙
  • 力荐

把小情小爱拍成大MV,还是烧投资人的钱。

3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如果你看懂了,会觉得很美。导演并没有在Story Telling,而是在Story Felling。

37分钟前
  • 星澄
  • 推荐

此片加深了我对马力克的偏见。空洞与挥霍美比自恋更差劲。这种片看十分钟与看一百分钟是一样的。

40分钟前
  • 云中
  • 还行

依旧很马力克。无论是构图摄影,还是刻意消减故事性以及诗化的叙事,都和他曾经作品走一个路线的。相比于《生命之树》宏大的主题内核,这部更侧重于个人,不过片中的宗教元素却有过之而不及。Q&A中两位女主角也表示还有数十小时的素材,多到足以再剪出五六部电影来,只是导演最终选择了这个版本。

45分钟前
  • icebloom
  • 还行

爱恨一念间啊。泰伦斯·马力克越来越执着于这种情绪化的表达了,好像配乐的影像诗。演员少对白,多是耳语式的喃喃自语,更增添电影的主观情绪。倒很适合这种主题,只是太挑观众了

4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摄影和剪辑以及配乐都极其优秀,我很喜欢,但是对泰伦斯来说,用的过于滥了

47分钟前
  • 眠去
  • 还行

整个片子的呓语部分都属于Olga一人,包括牧师。小本对Olga的态度就是“我的宝贝、欲望与希望”,而Olga不希望被束缚(床、钢琴、栅栏),向往自由(田野、浅滩、骏马、大雁)。第一次离开小本后,她想象了瑞秋的第三者故事(牦牛)。第二次再次失望,通过神性理解了自己的心之所向。回头,小岛是心之初

52分钟前
  • 半弦月
  • 力荐

电影应如是!

57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110多分钟看得我坐立难安,摄影风格延续生命之树,但只是徒有其表,我原以为导演上部片已经笃定对上帝的信仰,在那之后,其实还有什么可拍呢???唯一亮点是哈维尔巴登大叔,这是他唯一一部看上去不像个种马的片。

1小时前
  • 663Ö_Ö
  • 还行

我所掌握的词汇,没有一个足以形容泰伦斯马力克电影的美妙与睿智,仿佛他就是神明,正站在世界的制高点上,诉说着世俗的情感以及人们内心的彷徨。本片和《新世界》以及《生命之树》一样,每一秒都是精雕细琢,浑然天成,绝对是最完美的艺术品!

1小时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力荐

想了想还是给5星。电影真的可以去掉具象narrative而直接关注情绪、atmosphere和spirit嘛?所谓诗人电影…比如,相对于为什么人会绝望,我会更关注人如何面对绝望。马力克的这几部作品都在尝试这种我认为极为革命性的片子。为了这份对“新意”的执着也要满星啊,更何况片子本身好美!完全没有拖沓感。

1小时前
  • 力荐

想拍婚纱写真的同学请联系特伦斯·马利克

1小时前
  • 张小强
  • 很差

摄影和剪辑都很出彩,作为电影这就够了。观众的落差在于,表演的支离和故事的破碎,这些其实不重要。

1小时前
  • 芦哲峰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