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的优雅

动作片法国2009

主演:阿丽亚娜·阿斯卡里德,安妮·波诺什,伊川东吾

导演:莫娜·阿查切

播放地址

 剧照

刺猬的优雅 剧照 NO.1刺猬的优雅 剧照 NO.2刺猬的优雅 剧照 NO.3刺猬的优雅 剧照 NO.4刺猬的优雅 剧照 NO.5刺猬的优雅 剧照 NO.6刺猬的优雅 剧照 NO.13刺猬的优雅 剧照 NO.14刺猬的优雅 剧照 NO.15刺猬的优雅 剧照 NO.16刺猬的优雅 剧照 NO.17刺猬的优雅 剧照 NO.18刺猬的优雅 剧照 NO.19刺猬的优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6 15:21

详细剧情

巴黎左岸葛内乐街七号,一栋来来往往全是高级知识分子、社会菁英的高级公寓。\r\n 其貌不扬、又矮又丑又驼的寡妇荷妮,多年来一直是这栋高级公寓的门房。二十七年来,当大家以为她的生活应是抹布、毛线、充斥菜味的厨房时,她也顺势以整天开著播放连续剧的电视掩人耳目,躲在密室里专注研读弗洛伊德、胡塞尔现象学、中世纪哲学……。她保守著自己的秘密,告诉自己--我必须对我的一切缄口不言,而且绝不能把脚踩进另一个世界,小心翼翼地不和这个世界打交道……\r\n 住在同栋公寓,把学习时间全用来装笨的天才儿童的芭洛玛,父亲是国会议员,嫌恶母亲与姊姊布尔乔亚式的愚蠢、市侩,从身边往来堪称优雅的大人身上,看透了生命的荒谬与空虚。害怕自己的命运已被注定,于是秘密计划在生日当天自杀,并烧了父母的豪宅。但她为了避免搞错为什么而死,决定不浪费剩余的七个月生命,试图寻找一个理想,明白一些事情,抓住活下去的理由……。\r\n 而刚搬进来的日本住户小津先生,是退休高级音响代理商,他的另类文化和生活态度,在这栋高级公寓掀起了大骚动。他的细腻,识破了荷妮和芭洛玛两人刻意隐瞒的奇特生活,最后和芭洛玛联手挖掘出荷妮不为人知的过去。

 长篇影评

 1 ) 惟有读书还可以救赎灵魂

亦舒曾经说过女人其实只是分为两类:读红楼梦的和打麻将的。
没有那个比那个更为高尚一说,都是自我选择
可是不得不说唯有读书再能去救赎灵魂,让自己内心安宁下来,对于一部分人尤其是女人来说。

而荷娜就是这类的女人
她太明白如果想活成别人眼中还算正常的门房的样子
所以她装作目不识丁
她不去打扮自己
这张脸和这个人放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会引起人注意的
哪怕死掉

而在荷娜自己的空间里面她有那个属于自己的书房
在空闲下来的时候,看《安娜•卡列宁娜》
吃着巧克力喝茶,有一个懒猫在她怀里打呼噜
她猜到小津先生的猫的名字
她知道小津先生洗手间里面音乐
她和小津先生一起看看过的日本电影
......

维吉尼亚伍尔夫说过,女人想读书写作,所需要的无非是一点固定的收入和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

小津先生遇见了荷娜
他也慢慢的让荷娜放开了自己的心灵,敢于开始去接受爱,收起了自己满身的刺。
而这不是什么王子和灰姑娘
这是一种灵魂上面的相惜而已

人有时候活在这个社会中会不断地想到死亡
哪怕你家财万贯
哪怕你被被很多人爱
......

而死亡除了一个结束还有什么呢

“重要的不是死,而是我们死的那一刻在做什么。荷妮,你死前那刻在做什么呢,你准备好要爱了。”

活着总会有各种的无奈,束缚
然后如果你还有那渴求的灵魂的话
也许读书会让你得到解救
在那个属于你自己的世界里面,你会享受到很多

而只要活着
你就可以遇见如小津先生一样的灵魂伴侣
也许不是他是她
可是,看,有这样一个人你就不会在孤单
所以好好活着,偶尔收起自己的刺。

 2 ) 文艺老女青年的仙都瑞拉

        文艺女青年爱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当我青春不在,或比现在丑上十倍时,他还会爱我吗?理性告诉她们这不可能,男人是用下半身思考的动物,感性上她们又会憧憬一个知我懂我的蓝颜知己,能在她牙齿掉光时还温柔地吻她牙床——这一憧憬孕育了多少本《简爱》!
    《刺猬的优雅》是一个标准的女性文本。观影时就觉得这出自女导演。查了下还真是。不仅电影是,电影依据的原小说,也出自一个法国女哲学教授。小津先生是她们YY的产物,一个优雅的、有教养的、多金的(这很重要!)、隽永地像一首诗样的男人,目光如炬,能洞穿一位头发乱如鸡窝、不修边幅、又矮又胖的女门房的皮囊,发现在本质上,她是一只“优雅的刺猬”。他不顾世俗的偏见,给她送书、请她看电影、邀她共进晚餐,肯定她,让她重拾女人的自信。小津之于导演,又与苍井空之于宅男有何两样?
    电影中导演自我表达的痕迹无处不在。荷娜爱看的《阴翳礼赞》、《安娜卡列尼娜》估计也是导演(或女哲学教授?)的最爱;一次次向小津安二郎致敬(男主角也姓小津,不是巧合吧);有意思的是影片中欲望投射的对象是日本人,日本文化中的优雅、沉静、空寂应该是已征服了法国上流社会,连吃拉面要哗啦啦地出声在法兰西的视野中都显得格外儒雅——怎能想象男主角是个中国人呢?(不知道有没有以中国男人为欲望投射对象的西方文本)
        女孩帕洛玛的角色设置很有趣。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孩童叙事视角——这一招见怪不怪了——这一点很重要;老少对比让戏更有看头——这一招也见怪不怪了——也很重要,但我以为更重要的是,帕洛玛就是荷娜,荷娜就是帕洛玛,两者都是创作者本我的衍身。帕洛玛是萝莉版的女文青,同样自视甚高,分析周围的人头头是道,颇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范儿,和荷娜的最大区别是还没学会把自己那份聪明藏起来。面对资产阶级社会的虚伪、势利,帕洛玛选择的是死,荷娜选择的是生——卑微地生。但最后有趣的是,在帕洛玛那儿死去的金鱼在荷娜那儿活了过来,而想死的人没死成,没想死的人反倒死了,或者也可以这么解读,荷娜用她的死换回了帕洛玛的生,让帕洛玛领悟到:重要的是死的那一刻你在做什么,荷娜,你已准备去爱了——我承认这一句话对广大文艺女青年的杀伤力极大,但在我这里,这个道理实在没比狗血偶像剧高明许多。
     看到荷娜最后被车撞死时我心真是拔凉拔凉的:好歹也是文艺片儿啊,怎么能用这么狗血的剧情收尾呢?我理解导演不能把戏拍成丑小鸭故事的考虑,但荷娜除了去死真的没别的路了吗?能不能让剧情变作,帕洛玛突然意识到根本没有荷娜,神马荷娜啊小津先生啊全是自己YY的产物,从而成功地把前面的剧情全部推翻,彻底弄乱想象和现实?导演用荷娜的突然之死草草了结,还生怕观众的情感没升华,塞进一句帕洛玛的独白做ending,真是不够高明。

 3 ) 她都准备去爱了,可是……

影片以孩子的角度去解读,很多细节变得有意思起来,过于早慧天才一般的少女帕罗玛用父亲给的摄影机记下生活的点滴。她身在有钱人的家庭,然而家人没有给她太多关爱,潜意识将她视为“怪人”,“疯子”。帕罗玛经常语出惊人冒出一些过于深刻成熟的观点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她觉得她像一条困在鱼缸里面的鱼,没有自由只有禁锢。于是她计划偷妈妈的安眠药自杀。

邻居日本老爷爷是个绅士又有涵养的人对于帕罗玛关爱有加,两人同时注意到与众不同的房门荷尼。这个看似平凡的独居房门老太太给她的猫取名“列夫”,喜欢边吃黑巧克力边看书,拥有满满一间的书,最喜欢《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一句话:“幸福的人似曾相识,不幸的人各不相同。”

荷妮像一个刺猬,凶巴巴的外表,柔软的内心,她的内在谈吐不知不觉影响帕罗玛的生命观。

日本老爷爷是里面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他对荷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他,荷妮尝试接触外面的世界,学着打理自己的外表,学着释放内心的感情,他使荷妮慢慢放下了那些尖锐的刺。她一个人与一屋子书籍相伴的世界开始有人懂了,她都准备去爱了,可是意外地死亡了。

没有人预料到自己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死去,死亡也没有想象中容易,荷妮用生命的代价教会了帕罗玛生存的意义。或许结尾有过惋惜,但这种结尾让整部影片的主题更加深刻。

 4 ) 一花一世界,刺猬也可优雅的无以复加

还是忍不住第二遍看这部《刺猬的优雅》。
如果你是一个年过半百,身材臃肿,地位卑微、贫寒清苦、被人轻视的独居老女人,你是不是还能够做到偏安一隅,养一只猫,从容自得地喝茶,品巧克力,看一本书?
我想那应该很不易吧。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一个连基本需求都无法满足的人,怎么可能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呢?
可是,总会有例外。
我承认,荷娜刚开始出场时,我并没看出她就是这部戏的主角。她开门,身材臃肿,头发凌乱,拉着硕大的垃圾箱,拖地,擦拭门窗,跟最普通的门房没什么不同。只是,当荷娜打开那紧闭的一扇门,映入眼帘的是满眼满架的书的那一刻,我惊呆了:好美的房间,好独特的人。其实,一个房间最美的装饰,从来都不是精美的工艺品,飘逸的窗帘,古典的家具,亦或奢华的摆设,只有书,唯有书,才能使一个黯然窄仄的房间,瞬间散发出万丈光辉。
诚如芭洛玛所言,你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藏身处。看到这满屋的书,我也不得不说:确实,她找到了一个绝佳的藏身处。
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受到的限制很多很多,金钱限制你的吃穿住行,身份地位限制你的言谈举止,然而,追求精神自由的自由,却永远不受任何限制。因为,那是独属于自己的私密花园,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外在,都没有能力涉入,除非,你心甘情愿。
于是,一个让荷娜心甘情愿铺展内心的人出现了。
小津先生是多么的绅士而有内涵。只是寥寥的几句对话,他睿智的内心就捕捉到了在身材臃肿,表情冷漠表象下所掩盖的高贵优雅的灵魂。是的,他认出了她,认出了在坚固堡垒中所包裹的柔软细腻的内心。也许,只有精神层面同一的人,才能轻易的认出彼此,那种认出,无关乎金钱,容貌,地位以及出身。
荷娜有过困惑,有过不安,面对一个身份外表体面,学识渊博,品味优雅,谈吐不俗的人,她不相信这样的自己能够配得上。于是,在几次接触之后,到了小津生日吃饭邀请这一步,她选择了拒绝。只是,最后,她还是迈出去了。因为,她不是一只普通的刺猬,对于值得的人,她的内心是优雅而有力量的。
小津先生说,荷娜,我们可以做朋友,甚至是所有我们想做的。说的是那么的坦诚和真挚。像一道温暖而不刺眼的光辉,柔柔的射进了荷娜的波心。
多少人爱你风韵妩媚的时光,爱你的美丽出自假意或真情,而唯有一人爱你灵魂的至诚,爱你渐衰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看,这部电影就是对它最好的诠释。
一切都在温情脉脉中徐徐推进,我心中默念:很好很完美。只是,结局却是那样的让人始料未及。当荷娜被车撞倒的那一瞬,仿佛一切都戛然而止,故事的结局是那么那么的出人意料。荷娜死了,准备好要爱的荷娜死了。即便这样,这丝毫没有影响到这部电影所带有的独特的美:温情,细腻,精致。
我想说的是,遇上小津,那是一个童话的结局。现实中,这部剧极有可能是另一个结局,那就是根本没有所谓的小津先生,那样的人一直都没有出现,只有一只叫列夫的猫伴着抱着书的荷娜孤独终老。这应该是最最可能出现的结局。
其实,这样也没什么可悲。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那无关乎爱情,无关乎童话。荷娜已经从这样的一种生活中收获了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精神的愉悦和灵魂的优雅。如果还能遭遇爱情,那就当是慰藉追求精神生活的额外糖果吧。

 5 ) 人人都是渴望超越平凡生活的刺猬

      看完电影,我的感觉是,这完全是一个女作者的电影。果然如此,不管小说还是电影,都是出自女性之手。法国人就是如此浪漫,喜欢编造关于爱情的神话,《枕边的男人》,《刺猬的优雅》都如是。
    都是处境卑微的女主人公,也许可以称为“文艺女性”,都酷爱文艺,酷爱读书,独身。都有一个从天而降的男人,给她带来无比梦幻的爱情。特别是刺猬的优雅中的小津,简直是所有女性梦想中的理想男人,他多金,有品位,懂生活,有内涵,重感情,风度翩翩,这些其实都不算什么。关键是他不在乎你个矮,貌丑,人穷,地位卑微,他透过你平淡无奇的外表,看见你高贵的灵魂,他就是纯粹喜欢跟你之间的精神共鸣,超越世俗,他不是因为你的美貌,不是因为你的地位,也不是因为你的其他什么世俗的条件喜欢你,他会亲自下厨给你做美味的食品,他审美趣味如此高雅,会体贴的送你合适的衣服,围巾,鞋子……他说话得体,总是那么体贴周到。跟他在一起,你感觉很受尊重,你感觉精神愉悦,他是那种让你不得不倾心的浑身散发出魅力的男人。这种无条件的,完美的爱情,令你目眩神迷,难以置信。
    有时候我想为何美好的童话可以长盛不衰,也许是人类都需要精神的避风港,现实如此丑陋,不做点美梦,如何活下去?
    现实里,男人喜欢上一个女人,往往美貌占第一位,就像灰姑娘,也是因为惊人的美貌才赢得了王子的爱情,现实生活里,其实个矮,貌丑,人穷,应该不会很不幸的集中在你一个人身上。走在茫茫人海中,样貌普通的姑娘要赢得爱情都有点难度,更别提有那样一个王子一般的男人不顾一切的爱你了,所以这样的爱情童话编造者多半都是女人,女人可能是天生喜欢幻想的动物,如果现实里我不能如愿以偿,那就用笔用影像来做一场美梦吧。虽然是梦,但是很美,还有很多人陪着你一起做梦。
    而这部电影中,灵魂之所以战胜了外表,很大的原因在于两人都是历经沧桑的中老年人了,特别是日本王子,头发斑白了,估计年龄至少70岁?女人也54了。这个年龄段的人,估计更能够抛开外表和世俗的一切,更能享受精神世界共鸣和沟通的快乐?

    我不知道为何不管中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女人往往把改变卑微命运和不幸生活的希望寄托在王子一样的男人身上?中国谚语里,有人说,结婚是女人改变命运的机会。所以女人总是梦想嫁给王子来改变命运。所以赋予婚姻太多附加的东西。没有纯粹的感情。从女性角度看,其实都是把男人当成女人的救世主,不过也许这点是基于对男权社会的考虑?无论多强的女人,还是希望找个比自己更强的男人。从这点来说,女人其实一直把自己放在弱者的地位上。男女平等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根本原因在于女人从思维上其实是认同男强女弱的社会模式的。

 6 ) 忠于自我

(一)不自由,毋宁死。

     记得在去年的某一堂课上,就是我经常在他的课堂上画画的某老师的课堂上。 那一次我似乎也在下面偷偷地画画玩,他突然跳跃地讲到了不久前一个附中的小孩子跳楼自杀的事件上,还发表言论说,其实能够在这个年龄阶段选择死亡的小孩子,是天才。我当时从心里,说实话,是有一点鄙夷他的论点,觉得选择自杀的人,本身就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是懦夫的行为。但是,当我看完《刺猬的优雅》这部电影之后,我似乎有一点点明白老师的本意何在。

          11岁的早熟少女芭洛玛,因为真实的她得不到至亲的理解,所以她总是在自己的家里躲藏着。因为她已经洞悉了生命的虚无和人性的虚伪,所以她作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在12岁生日来临的那天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在她步向死亡的这165天的时光中,她希望用自己的DV拍一部电影,拍一部生命为何如此荒谬的电影,因为在她看来,“重要的不是死亡,也不是几岁死,而是死亡的这一刻,你在做什么。”

       这位极端的天才少女,不自由,毋宁死,是她的写照。因为不愿向其他人一样成为玻璃釭中的金鱼,一辈子作着徒劳无功的挣扎,在她看来,如果不能做真实的自己,无法找到一个安放自己灵魂的地方,她宁愿死去。

 

(二)最重要的东西,眼睛是看不到的。

        在《小王子》当中,晶莹剔透的小狐狸曾经对小王子这样说过。“最重要的东西,眼睛是看不到的。”这句话绝对是个真理。尤其是当我看到那个脾气乖戾,身材臃肿的门房大妈荷妮,在静下来的时候,独自在堆满了书的房间里,沉浸在自己思想的王国中的时候,这句话突然在脑中浮现。

       聪慧的芭洛玛一语道破天机,她说,荷妮让她想起刺猬,“浑身是刺,一座如假包换的堡垒,但我感觉她只是故意装的很懒散,其实内心跟刺猬一般细致,性喜孤独,优雅得无以复加。”

       而同样能够发现这一点的,还有那个高深莫测的小津格郎先生,他看到了,荷妮平凡甚至可以说是丑陋的外表下,那颗丰盈的心。但多数人呢?他们往往是没有仔细看过身边人的,即使是看,也是用眼睛,而不是用心灵。

 

  (三)忠于自我

       我不想剧透的,可是最后,似乎是荷娜的死给了芭洛玛活下去的理由,小姑娘真正近距离地一窥死亡,“一切戛然而止,再也看不到您爱的人,再也看不到爱您的人。”

       芭洛玛在最后说到,“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我们在死亡的这一刻,在做什么,荷妮,您死前那刻在做什么呢?您准备好要爱了。”

        因为不想惹麻烦,只想维持一个常人眼中正常而典型的门房形象,荷妮装作目不识丁,即使出门,也随时记得锁上那间堆满了书的房间;面对“慧眼识珠”的小津先生,即使彼此都有好感,但彼此身份的差异,社会地位的高低,让荷妮犹豫不前,但在死亡的前一晚,她依然选择了忠于自我,去赴小津先生之约。

       忠于自我,是多么难的一件事情,芭洛玛也不过是想忠于自我,可她的种种行为在大人们看来,甚至是精神不正常的表现;所以她选择死亡,虽然极端,但却可以理解;荷妮一直也是忠于自我的,只不过她采取的是安全而妥协的方式,一个人肚子吃着巧克力,喝着茶,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

      我在无意中看到了导演的样子,一位年轻的法国女孩,而且,她和芭洛玛一样有着张扬的卷发,大大的眼镜下透出智慧的小光芒。

       我甚至猜想,这部电影里的芭洛玛有导演小时候的影子,她在死亡了的荷妮身上,发现了生命更多的意义。自由,爱,创造,等等等等,所以,她放弃了12岁生日的计划,才有了我们今天的这部《刺猬的优雅》。

       

 7 ) 靈魂有了伴侶,於是不再孤獨

看了法國小說《刺蝟的優雅》改編的同名電影,突然覺得同時間的其他電影都不好看了。之前頗為期待的『一頁台北』和我生活中的台北相差甚遠,雖然有誠品有全家有師大夜市有熟悉的台北場景,也有幽默浪漫與趣味元素,但卻少了整個城市最重要的:人的靈魂。我想不是我過於挑剔,而是我看不到一點身在其中的影子,感覺電影是電影,我是我,台北是台北。 連疏離都沒有的台北,彷彿我從來不曾去過。 而場景遠在巴黎的『刺蝟的優雅』,反倒不偏不倚的正中我心。看了兩次仍意猶未盡,從第一次的強烈震撼到第二次的深刻停留,我感覺心中某個不為人知的部分,亦在其中找到了溫暖的慰藉。電影沒有刻意說什麼,僅是表達一種生存的狀態,在我不熟悉的城市卻能如此緊密的貼近我心。 我不在巴黎,巴黎卻一直這裡;我不認識荷妮與芭洛瑪,但也許她們就是我的某部分,也可能是你的。 【制式化的世界中,如實存在的孤獨感】 人皆生來孤獨,有人深切感受,有人若無其事,有人不知所措,有人難以釋懷。孤獨,不是身邊沒有人,而是沒有人能真正與自己對話,沒有人能到達內心深處那片汪洋。於是,只好把自己武裝成難以親近的刺蝟。刺蝟,是一種看似懶散,其貌不揚的動物,總是孤僻地活在自我世界,沒有人知道牠究竟是享受孤獨?還是恐懼孤獨?又或者牠只是想逃離眾聲喧嘩的世界,找一個能藏身的小角落,不被打擾的靜靜生活。 牠擅於偽裝,只因這個世界總是:太吵雜。 吵雜聲來自充滿偏見的人們。 巴黎高級住宅區內,沒有人會注意到五十四歲的矮胖門房太太荷妮,其實是個博學多聞深藏不露的思想家,雖然她從來沒上過學,但密室裡的滿屋藏書已填滿她的靈魂深處。別人以為她一貧如洗,可她的心靈卻無比富足。出身富裕家庭的十一歲天才少女芭洛瑪,在家人眼中是個不折不扣的小怪咖,不愛說話,只愛喃喃自語拿著攝影機到處拍攝。看似毫不相關的兩人卻有一個共通點:她們都有著不被看見的孤獨感。人們只知道荷妮像隻不起眼的刺蝟,卻看不見她優雅的內心深處;家人只看見芭洛瑪的古靈精怪,卻無法理解她對”活著”這件事的深層困惑。 也許,我們都太習慣”制式化”的看待一個人了。 門房要有門房的樣子。(不愛唸書,成天看沒營養的電視,其貌不揚,言語粗鄙,外加脾氣暴躁);十一歲女孩要有小女孩的樣子(個性天真活潑,不會想東想西,快快樂樂長大)。所以,當門房變成氣質優雅嗜書如命的思想家,當十一歲女孩變成語出驚人思想深刻的哲學家,她們的與眾不同和人們對她們的認知格格不入,面對這個刻板且不友善的世界,她們一個想躲,一個想死。 想盡辦法逃離與棄絕一切而去,背後突顯的都是對這世界的無奈與失望。 【造一座橋,通往隱密卻相通的內心世界】 我們活在一個重視表象的世界,人的價值往往取決於”看起來的樣子”,活得好與壞似乎也有個既定模式。所謂”孤獨”是因為:你不那麼想,但卻寂寞地發現沒有人和你一樣,沒有人真正明瞭你眼中所看見的美好,也沒有人真心理解你內心的深邃。你是你,沒有人看見,沒有人在乎,在人與人往來頻繁的世界,內心深處卻空無一人,這才是孤獨的緣由。 所幸故事給了荷妮和芭洛瑪一座通往彼此心間的橋樑:日本來的小津先生。小津先生帶著日本文化細緻的精髓來到巴黎,也來到荷妮與芭洛瑪細膩的內心世界。電影中,東方人熱愛的茶道取代了西方的咖啡文化:荷妮醒來的第一件事是煮茶而非煮咖啡,並隨心情變化更換不同種類的茶。我喜歡小說中一段關於東方茶道的敘述: 『茶道是絲毫不差地重演相同的動作,和重複相同的品嘗,茶道能讓人體會到既簡單又真實、又文雅的感受,茶道以最微小的消費,讓每個人獲得解放,變成品味上的貴族,因為茶是富人的飲料,但也是窮人的飲料。茶道的特殊優點,就是替我們荒謬的生命帶來一股寧靜的和諧。』 與其當定義上的貴族,不如當品味上的貴族。日本人凡事重視細節的纖細心性剛好與觀察入微的荷妮和芭洛瑪不謀而合,三人一拍即合,小津先生的出現,巧妙拉近了兩人之間的距離,曾經各自孤獨的小世界變得越來越寬闊。 當一向習慣隱藏自己真實情緒的荷妮在芭洛瑪面前失控大哭時,我也跟著紅了眼眶。她是別人眼中平凡庸俗的門房,卻有著如女貴族般深邃優雅的內心世界,她心中不時存在著兩種極端的情緒:既驕傲又自卑,既渴望又抗拒。她雖極力隱藏自己的獨特,卻又渴望有人能真正走進她的內心。然而,美好一旦成真,又恐懼一切只是如夢一場,深怕難以承受夢醒的失落。小小的芭洛瑪沒多說什麼,只是靠近荷妮,給她一個深深的擁抱,那個擁抱是真心的瞭解,更是力量的給予,令我非常感動! 那個真心的擁抱也彷彿讓她們看見鏡中對自己微笑的另一個「我」。她知道妳不是別人看起來的樣子,她知道妳的與眾不同只是與生俱來的敏銳,她喜歡妳不是因為妳能給她什麼,而是妳同時讓她看見她看不見的自己。她們是彼此靈魂的另一半,她們擁抱了彼此內心深處的孤獨,而這意謂深長的擁抱,同時終結了彼此心中的壞念頭。雖然世界依然傲慢如故,但她們心中已盈滿能量。荷妮也讓一心想死的小芭洛瑪明白了最珍貴的一件事:人生唯有且行且珍惜,才能創造出結局之外的番外篇,這個可能連上帝都不清楚的番外篇,說不定就是人生最大的驚喜!唯有好好活下去,才有看見的機會。 【在跳動的世界裡找相通的頻率】 這世上最奇妙的地方在於:人往往因不被人了解而深感孤獨,但唯一的解藥還是在「人」身上。我想,或許我們可以換個角度看待自己的世界:當我們的身邊完全被不了解的人包圍時,不一定要像在魚缸裡坐困愁城的金魚,有時不妨冒一點險,即便被沖入未知的世界,只要那個地方有水,希望就會源源不絕,原以為會一成不變的人生,或許就能活出另一種可能。 重點是:你得好好活著,改變才有意義。 我們都是孤獨的刺蝟,只有頻率相同的人才能看見彼此內心深處不為人知的優雅。我相信這世上一定有一個能感受到自己的人,那人未必是戀人,他可能是任何人,就像電影中的忘年之交:荷妮與芭洛瑪。在偌大的世界中,我們會因為這份珍貴的懂得而不再孤獨。

 8 ) 百无一用是深情

看了几篇评论,都像是小学生的观影习作,前面是一大段的赞美,结尾附上忧伤的感叹。

文艺片就是这样,巧妙的避开本有的伤痛。

三个人互相看去,都是无尽的优雅。聪明的小孩,优雅的男子,怀揣千本书才能容下的情怀的门房。

然后互相把互相打开,各自把各自打开。但事实是,各自都有各自的不幸。

当你准备要死了,生命会伸出手来握住你的手。“是命中注定?还是可以成为我可以成为的样子?”

当你准备好要爱了,死亡总是探过身子来。

百无一用是深情。

不能做出中规中矩的面容,究竟是修炼的不够,还是假面不够厚?

柔情说起来是优点,搁在身上又总是弱点。门房能活到54岁,无非是因为找到了合理的藏身之处。

可是门房总要出去。哪怕后文没有再说。哪怕日本人也许就是个连环杀人恶魔。
也许小女孩稍稍长大就被磨平棱角。

可是门房还是要出去。

这样想想,被车撞飞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假如是我躺在那里,无论姿势多么难看,无论是鲜血满面还是小便失禁,都会轻松一些。有些人就是傻。哪怕做了一辈子门房,假面被撞飞时也是轻快的。

像鸟一样。

 短评

我们可以做朋友,甚至所有我们想做的事。外表全身都是刺、防守嚴密,內在卻跟刺蝟一樣細緻,喜歡偽裝成懶散的模樣,特別愛好孤獨,而且非常非常高雅。

9分钟前
  • 浴巾小狼
  • 力荐

重要的是你死的时候在做什么,而她准备好要爱了

12分钟前
  • Zia
  • 力荐

真好。喜欢。头发缠进眼镜的细节非常好。Sometimes I like a hedgehog

15分钟前
  • 彌張
  • 力荐

“要做追逐星辰的人,不要做鱼缸中的金鱼。” 如果追逐的代价是成为一个门房,请务必优雅。

18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力荐

貌似波澜不惊,却肆意着诡谲的人生。法式的优雅与日式的精致相得益彰。故事在平坦的镜头中将哲学的迷思和文学的泰然缱绻。小金鱼游离出荷妮和芭洛玛的忘年,列夫的猫铺陈出小津和荷妮的黄昏之恋。要相信,这个世界终会有人来和你看一本书,吃一碗面。刺猬又如何,优雅即可。死亡又如何,爱过即可。

22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你不是一个普通的门房。你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藏身之处。” 橡树、猫咪、巧克力;茶、金鱼、清酒;日本映画、俄国小说和东方哲学。不起眼的刺猬们回到各自优雅的小窝里,在死的那天前,仍怀抱秘密的心愿希冀知音相遇。

26分钟前
  • 力荐

处心积虑的死亡终究比不上突如其来的噩耗震撼。太久没爱了,对爱情会感觉迟钝的。幸福大抵相似,不幸各不相同。这个调调看着很舒服。

30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她幻想着远山迷雾 眺望着爱与起初”

34分钟前
  • toska
  • 力荐

作为导演处女作是及格的,作为文学改编是迎合大众口味(保守)的。把小萝莉写奇怪的日记改成拍电影是亮点。而恰恰是改编中丢掉了原著最有趣和最重要的双视点结构,并通过中产之家小萝莉的儿童视点来消解原著具有的批判性,把米歇尔太太的形象从犬儒主义民间知识分子改成了Loser的YY……

37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为什么人们只愿接受自认为配得起的爱情呢?

41分钟前
  • 木由
  • 力荐

今天在電影院看了,在電影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跟著眼淚流個不停,直到電影結束、直到現在想到依舊會鼻酸,電影中的每個片段一直在腦中盤旋,我愛死這部電影了

42分钟前
  • lazybeat
  • 力荐

极有味道的文青童话

45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死亡的那一刻你在干什么,而她那时候只是刚准备好去爱。★★★★

47分钟前
  • Q。
  • 推荐

(2021年8月1日,又看了一遍)

49分钟前
  • 严彬
  • 力荐

《刺猬的优雅》里的小女孩真是精灵一般。画小画拍短片想像自杀。童年总有独处时候也总想躲藏起来想要安静。电影很好,推荐。

53分钟前
  • 木夕兔
  • 力荐

荷妮那个隐秘的书房,正如我们体内那隐秘的组成部分,我们从来不曾想过这部分还会得到慰藉,还会有人共鸣。并且相信它会一直不为人所知下去。直到出现了一个人,他摁对了你的密码,内心那深邃的城堡分崩离析,于是在死之前,你终于知道,除却孤独,你还能准备去爱。

56分钟前
  • A-sun*
  • 力荐

拍的好看。但是充满了知识分子的自以为是,事件和情感多半是意淫,缺乏力量。

59分钟前
  • 重力云
  • 还行

当勒妮决定去爱的时候意外死了,当帕珞玛决定去死的时候意外想去爱了,这是两只刺猬好不容易相遇之后最后留给对方的东西,刺猬的优雅只呈现给另一只刺猬。

60分钟前
  • momo
  • 力荐

中学时,我的梦想是做一个图书管理员。大学时,我的梦想是退休后做一个图书馆看门的大妈。

1小时前
  • 树上的兔女爵
  • 力荐

这个电影看完,一冲动想打5星。然后慢慢感觉其实门房很幸运,有生之年干着自己喜欢的事,还能遇见喜欢自己的有共同爱好的绅士,最后怀着恋爱的心情死去。真童话的

1小时前
  • 晚安小姐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