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有香如故

记录片大陆2023

主演:内详

导演:沈永鹏

 剧照

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1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2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3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4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5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6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13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14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15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16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17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18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19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1:37

详细剧情

  我们天生喜欢香,极少喜欢臭。自然规律也显示:香料能使物品保存持久。这其实已经用气味指明了方向,所谓正道,就是千古流芳。于是在古人面前,很多不同类别的名词汇成了一种通感:芬芳、侠骨、馨香、大义、正气、至善、……古人相信,任何选择都会自带气味标签。但吊诡的是,在历史重要节点上那些意见截然相反的人,无不坚称自己都是正气使然。而作为后来人,我们也确实发现,随着深入了解双方,越来越难以评判。香,究竟是客观共识,还是辩证的转化?本片选取与五位古人命运相连的香料,串起他们曾经在那些重要节点上的冲突和选择。

 长篇影评

 1 ) 年度纪录片

以香为引,借香喻人,回顾五段历史长河中尘埃般细碎的过往,将贵妃之死、李清照婚变、王安石变法、黄庭坚合香、华佗之殇质朴而又真实地一一呈现,扎实而又细腻,台词引经据典,文化底蕴深厚,韵味十足…… 第一个部分杨贵妃故事就被惊艳到了,故事讲述以历史重现与旁白相结合的方式展开,两种声音的结合相得益彰,引人入胜,不论演绎还是讲解都很透彻,不免为历史人物感怀……

 2 ) 不是最好的纪录片,却是精彩的历史视角

一口气看完了《惟有香如故》。

有一说一,这个片子看成纪录片,偶尔有牵强附会的感觉;但如果视作基于史料衍生的话本故事,却让人耳目一新。

片子有五集,每集用一种香料为引,词牌为名,讲述一个尘封的历史公案。

个人觉得第四集的《南柯子》是全片巅峰。

崇宁四年秋,黄庭坚已经是花甲之年。

他是苏东坡的学生,曾经诗词唱和,潇洒快意。

他反对过激进变法的王安石,也反对过全面守旧的司马光。

最终他被记录在“元祐奸党碑”上,流放广西宜州,羁旅天涯。

他的小屋漏着雨,又站着两个人:

一个是他的友人——官差许子温,最近在缉拿一个流窜的逃犯;

一个叫范祖石,是千里迢迢来投奔他的举人,又是那个杀人亡命的逃犯本人。

史海钩沉,后人只知道在黄庭坚去世后,正是这个非亲非故的范祖石为他举办了葬礼。

范祖石为什么来,又为什么留?

许子温为何不把他抓捕归案?

我们不得而知,片子却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

黄庭坚有“香圣”之名,

范祖石来到此地,一是仰慕而来,照顾起居;二是求他调制传说中的“回生之香”,以求见自己被官差逼死的亡妻一面……

他是杀人犯,却也是落魄的豪侠,绝望的小民。

黄庭坚答应了他的请求,但让他去取来一味香料——螺甲。

“欲求善果先成齑粉”

螺甲恶臭,却能在煎熬之后将所有香料团结起来,释放出更加浓郁芬芳的气息,

螺甲是范祖石,“出身贫贱,贵人避之不及”;

螺甲也是他自己,“不随鱼,不从虾,稀里糊涂烂在沙滩上,结果自成腥臭一派”;

螺甲又是心中的执念,人间的梦。

回生香炼的是自问自答,黄庭坚做到了“香以载道”:

“你看火替天行道,他看水有好生之德。哪有什么人在做,天在看。天无心,心,都在人心。”

他合好了香,点化了人,劝说了友人,总算能悠然卧倒,魂归天地之间。

正应了标题,人生须臾,一梦南柯。

短短三四十分钟,刻画了一个落魄的黄庭坚,又刻画了那个能写出“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的黄庭坚。

可贵的是,片子虽是个人对史料的理解,却力求公允,展现各方想法:

《雨霖铃》讲杨贵妃最爱的瑞龙脑香,马嵬坡下泥土中,高力士不忍下手,让杨贵妃中途醒转,却又不得不残忍地二次杀人;

《如梦令》里的李清照独立若梅花冷香,毅然决然地状告自己的丈夫,以求结束失败的婚姻。可张汝舟为何如此固执,非要逼妻子以大罪状告,也不接受私下和离?

《浪淘沙》里心系百姓的苏东坡以沉香作比喻,与心忧国难的王安石展开了一场围绕新法的激烈辩论。他们可以为心中正义发声,把唾沫星子喷在对方身上也浑然未觉,也可以相逢民间,一笑泯恩仇……

而最后一章《青囊行》,讲了艾草,讲了华佗,讲了曹操。一个奸雄和神医的故事,却在史料的夹缝里衍生出一场“如何控制疫情”的辩论……

这种辩证不该仅属于历史,也该放在当下。

可惜如今的我们少有闲心体会香气,也少有力气理解他人。

“庸俗是一种无法自知的缺陷,唯一掩盖的办法,就是沉默。”

有被骂到😂

 3 ) 飙升9.3分,这部国产新片太太太太香了!

作为人体的五感之一,嗅觉是十分特别的存在。

它似乎并不起眼,但却是人体中记忆力最长、最深刻的感官。

任凭光阴荏苒、岁月蹉跎,熟悉的气味总能唤醒你对于某时某地的记忆。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嗅觉的驯服、对于香味的追求从未断绝。

最近,有部新出的国产纪录片就以此为题,为我们呈现历史长河中的一缕缕馥郁——

这是一部和“香”有关的人文历史类纪录片。

截至目前,豆瓣评分9.3,超过7成的观众打出五星。

相较于传统的历史人物类纪录片,《惟有香如故》的切入点十分巧妙。

它结合了中国历史上五种有名的香料,在科普香料的同时串联起与之对应的名人故事,新颖而有趣。

整部纪录片的制作堪称顶级,从服化道、美术、配乐,到运镜、转场、构图等细节,都十分考究而精致。

每一集的质感都堪比电影,但是又比电影更短小精悍。

不仅如此,这部纪录片在台词和文案上也下足了功夫,前四集都以词牌名来命名。

而在第一集《雨霖铃》中,又分为了七幕来演绎。

每一幕戏的标题字数递增,最终构成了一首单宝塔诗

第一幕:坟

第二幕:礼物

第三幕:雨淋铃

第四幕:我的帽子

第五幕:断肠的琵琶

第六幕:马嵬驿的香囊

第七幕:此恨绵绵无绝期

而这一集末尾的7次空寂钟声,也与此呼应,影射了人物悲哀落寞的结局。

在《雨霖铃》这一集中,为我们讲述的是瑞龙脑香,以及与之关联的杨贵妃和李隆基的故事。

众所周知,杨玉环是李隆基最爱的宠妃,“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故事更成为千古佳谈。

但马嵬驿兵变一事,却让他们天人永隔。

《妖猫传》中的杨贵妃

片中的故事发生在马嵬驿兵变之后的几年,乐师贺怀志来觐见李隆基,并为他献上了一个布袋。

在这个袋子中,装的是一顶旧帽子。

李隆基一打开它,便闻出了上面特别的香气——瑞龙脑香。

这是一种特别而珍贵的香料,也是杨贵妃生前最爱的一种。

在杨贵妃死后,李隆基特意避开这种香料,就是为了封存和她的那些记忆。

他不愿再嗅到她用过的香,更不想唤醒心底最刻骨铭心的痛。

但这布袋一打开,曾经的记忆就再也关不住,瞬间如潮水般涌进脑海。

那是一个阳光正好的午后,贺怀志在旁边奏乐,李隆基和亲王在下棋。

杨贵妃抱着一只小狗,在旁观战。

眼见李隆基落了下风,就快输棋的时候,杨贵妃顺势松开了手。

怀中的小狗跳到棋盘上,打乱了棋局,却保留了君王的颜面。

李隆基不禁开怀大笑,在他眼中的杨贵妃永远那么善解人意。

目睹这一切发生的贺怀志,对此景难以忘怀。

霎时间一阵风吹来,杨贵妃披的纱衣拂过贺怀志的帽子,也留下了一缕若有若无的瑞龙脑香。

等贺怀志回到家中,他把这顶帽子封存起来,也收藏了这一段绝妙的记忆。

史料上最后一次记载贺怀志,就是这次给李隆基献香。

而这种能够恍惚李隆基记忆的香料,生长于炎热之地的一种参天大树里。

在这种树的肚子里,有一种像冰一样的香料。

更奇妙的是,这香闻起来真的有寒凉之气:清凉但不刻薄,端庄又不失缠绵。

最热的地方生长出最好的冰片,而最好的冰片只能用熏烧的方式来还原其冷香,这才是真正的炎凉。

杨贵妃选用此香就是为了提醒自己,要在世界上最富贵的地方体会炎凉。

瑞龙脑香的焚香方式,也和杨贵妃的命运十分相似——

在如同冰雪融化般吐纳耗尽自己的生命后,瑞龙脑香最后连一抹香灰都不剩。

生死去来,看不出任何痕迹。

或许世界上有的东西就是这样,要用消失才能凸显出它的存在……

第二集《如梦令》,讲的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和第二任丈夫的故事。

南宋绍兴二年,李清照在临安打了一场两败俱伤的官司。

这件事被很多人认为是李清照一生的污点,但这个所谓的污点,恰好反映出了李清照内心的洁癖。

因为这个被告人,正是她改嫁的丈夫张汝舟

李清照和张汝舟的婚姻,始于李清照生的一场大病。

彼时国破家亡的环境中,李清照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在李清照重病期间,张汝舟多次探望关照,并提出婚约。

他身上的憨直诚恳对于颠沛流离之后的李清照看来,显得尤为珍贵,两人也因此结为连理。

这场婚姻来得太快,一切了解都只能在婚后展开。

而李清照此时才发现,两人的精神世界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和难以逾越的落差。

张汝舟是一个粗放俗气的人,和李清照截然不同。

并且在张汝舟眼中,李清照的名声才是最吸引、最值得他炫耀的东西,而非她本人的性格和才情。

婚后的生活让李清照备受煎熬,于是她不惧世人的眼光和流言蜚语,主动打官司提出离婚。

以今天的眼光看来,李清照绝对是一个值得尊敬的独立女性。

在她眼中,婚姻不能裹挟对待感情的认真,更不能作为装点门面的道具。

她这种刚强的性格,也和她最爱的梅花如出一辙。

李清照的一生都在以梅花自喻,而她也一直在研究把梅花制作成香料。

梅花的香气主要来自于内部分泌的乙酸苯甲酯,它跟其他挥发物的组合会给人带来一种熟悉而又恍惚的美好。

古人制作梅花香膏用的是朴素的萃取,但是因为工艺问题没办法浓缩香露,所以味道总是不够。

李清照用了数年的时间来研究制作梅香,最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合香方式。

这样的合香非常特别,因为在梅香配方里居然不含任何梅花成分,但却依然能凸显梅花韵味。

即便是放在今天,想要将淡淡的梅花制作成香都极具难度。

因为本身梅香是很难浓缩的香气,想要提纯十分困难。

这个过程中不能接受任何杂质,就像李清照毕生坚持的那种执着:

可以磨难,绝不苟且。

除了上述两集之外,这部纪录片还讲述了苏轼、黄庭坚、华佗以及他们对应的香料故事。

每集一种香料,一段历史,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

在精致的画面和有趣的科普中,把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情怀娓娓道来。

香是天地正气,世人喜香厌臭。

古人弹琴焚香,是为了洗心通窍,得证天人美好。

而我们把品行好的人称为“德馨”,把伟大的历史人物称作“千古流芳”,也体现了对于香味的热忱追求。

如果你是一个中国历史爱好者,这部视角独特的纪录片绝对值得一看。

当然,如果你是个对香味有研究的人,这部纪录片就更不容错过。

 4 ) 《惟有香如故》令人发指的细节

刷到《惟有香如故》纯属偶然,不知道算不算是概率机缘,因为看起来这片儿也没啥推广。先看的《如梦令》,是美学画面、出彩台词和惊人的细微设计推动我又熬夜看了《雨霖铃》。而且是两遍。

细节,有时候就是细节让我忍不住赞美宣扬,不吐不快。

举例,《雨霖铃》一开始高力士挖坟时烧纸嘴里念叨的台词是“泉引通行,香魂无咎;彼岸归来,天地冥冥。”这些古色古香的词儿,我大概都能明白啥意思但以前未见类似组合。于是不由暂停播放。在检索词句后,居然发现这些都是自行设计的双关词儿。比如“泉”,从字义上说,既有“地府九泉”的含义,同时也有“钱币货泉”的意思,所以在这里组合起来使用,就成了“地府冥钱”的隐含新意。“泉引通行”既是“泉下安宁”又是“钱开鬼路”,配合影片中黄纸外面串的开元通宝,真是贴合到无缝完美。而“香魂”既是贵妃亡灵,同时又指代手中燃烧的瑞龙脑。至于“无咎”,在《易经》中已有双关语义,既指“没有罪过”,又指“无所怨咎”。真是高明。然而这一切,都是不经意的。你若发现宝藏典故,自然击节微笑,你没发现,也可以就当做一个垂垂老者的喃喃自语。

见微知著,不能一一。

 5 ) 一边融化一边结霜的奇香——龙脑香

不算影评,只是一个能体现片子品质的细节,佩服主创还真的能用香来表达文人心境。

有几个焚香的镜头,龙脑香的底部在融化,上表面却在飞速结霜,被这个反常的美给蛊到了,一时间不知道是热还是冷,去查了一下这种香,结合霜形成的原理,想了一会儿才想明白。

瑞龙脑这种天然晶体,熔点和沸点只差了几摄氏度,这也就意味着固液气的转化非常迅速,只在毫厘。下部受热产生的冰片“水汽”,在上升的方寸之间就重新凝结了,形成了在滚烫的香炉里结霜的奇景。

晶片的两面,一面炎,一面凉。一刷的时候觉得那番炎凉之说也太牵强了吧,二刷被这个霜花迷住了,就服气了。龙脑就是炎凉的具象,导演是感受力敏锐而准确的人。😊

 6 ) 《唯有香如故》逐集摘录

第一集 雨霖铃

【Quote1】长夜属于孤独的人,这是李隆基最难熬的时刻,黑暗中一下子袭来三种悲凉:夜雨、风铃、还有空气中残留的冷香。李隆基今晚写的曲子起名就叫《雨淋铃》(也作《雨霖铃》),后来很多文人都给它重新填过歌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柳永的那首“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Quote2】史料上记载,杨贵妃在被赐死之后曾经苏醒过一次,原因不明。也许是因为杨贵妃生命力旺盛,也许是因为高力士根本就下不去重手。这当然给高力士带来了最痛的记忆,他的痛夹杂着一种身份的恍惚,那个女儿般的主母居然被自己杀了两次。

【Quote3】嘲笑还是同情,感慨还是警示,一千两百年过去了,不同的人群在马嵬驿看到了不同的角度,就像李隆基一直觉得,他是因为江山丢了女人。但可悲的是,历代文人都说,他是因为女人丢了江山。

【Quote4】婆利国(今文莱)酷暑难当,但就在这天下最热的地方,生长出一种参天大树,而在树的肚子里,居然孕育了一种冰一样的东西,这就是瑞龙脑香。更奇怪的是,这香闻起来居然真的有寒凉之气。这才是真正的炎凉。杨贵妃选用此香,乃是为了提醒自己,要在这世上最富贵的地方,体会炎凉。

【Quote5】瑞龙脑香就在这矛盾的夹缝中吐纳耗尽,最后连一抹香灰都不剩,生死去来,看不出任何痕迹,除了上空弥漫的无处不在的那种炎凉。其实这世间有些东西就是这样,就是要用消失,才能凸显它的存在。


第二集 如梦令

【Quote1】庸俗是一种无法自知的缺陷,唯一掩盖的方法就是沉默。此刻的张汝舟,如果是个清醒的旁观者,也许会发现自己的可笑,但却很难看出李清照眼中并不是恼怒,而是深深的自责和后悔。这是个完全超越时代的独立女性,婚姻不能裹挟对待感情的认真,她也不可能接受,作为装点门面的道具。很多人只看到了她对生活的婉约,从而忘记了她对命运本有的刚强。

【Quote2】同情一个人很容易,理解一个人却很难。很多人认为李清照对于再婚不够谨慎,但其实那无非是对幸福的憧憬使然。女人的不幸,体验了诗人的敏感。这场变故在她自己的作品里丝毫没有提及,就像她久住杭州却也从来不写西湖一样。但她还在写梅花,尤其在这个时候,她出人意料地用梅花写了仅有的一首悼亡词(《孤雁儿》)。人生如梅魂如香,既然能够追思,说明从来都不曾远离,没有实体便没有挂碍。在李清照的世界里,梅香不再从属于宿主,人间天上,终于能够自由地独立成章。

【Quote3】这世界比梅花预料的还要冷,可这就是她的宿命:选择雪白,就只能委身寒冷。我的婚姻可以是笑话,但不能是谎话,再婚也好,离婚也罢,都是我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干。我鄙视那种不敢面对的可怜,虽然我真的很怕冷。

【Quote4】很多人都认定张汝舟是出于贪图文物而结婚,但如果真是这样,他反而是最不应该跟李清照闹翻的人,更何况此时的李清照早就不剩多少文物了。张汝舟是个官员,显然知道被揭发欺君舞弊的严重性,可他居然还是任由其发展到对簿公堂,说白了这是一桩用身败名裂来挽救所谓尊严的荒唐。

【Quote5】有人说李清照再婚的失败,是因为跟前夫赵明诚太过美满。这话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反而更难理解李清照的再婚。其实想体会李清照的追求很简单,直接套用今天现代女性的心理代入就可以,那无非就是平等地追求幸福。只可惜,在那个时空里她不能得到,即便是跟前夫赵明诚。李清照再婚失败以后,曾经在《金石录后序》里专门回忆过那耐人寻味的一幕:建炎三年,赵明诚独自面圣上任,却丢下了妻子一人在池阳看护家当,最后告别时言道:“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李清照回忆这些话,好像句句都在等待,但却只等来要跟家当共存亡的死法。也许这才是李清照再婚的原因,因为这辈子她还没等到那个人对她说,“除了你,什么都不重要。”


第三集 浪淘沙

【Quote1】苏轼差点儿死于乌台诗案,而参与搭救他的人就是政敌王安石。但同样还是王安石,在朝廷的意见立场上,又曾经不遗余力地打压过自己,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其实恰恰反映出人才的应用难题。就像这百刻香一样,用来计时的香需要均衡,而所谓整齐划一,其实就是磨平个性。十五年前王安石开始变法,苏轼几乎立刻成为他的反对者。王安石当然很清楚,这个名气很大的的年轻人,是不可能被整齐划一的。这种不可调和的个性,只能服从于自我逻辑,而不是权威。所以,作为文人来说,王安石喜欢他。作为宰相来说,王安石讨厌他。

【Quote2】沉香其实是一棵树的血泪结晶,它是树木受伤之后分泌的疤痕油脂,但经年累月这伤疤变得越来越硬,越来越重,以至于入水便沉。沉香树受伤的时间越久,伤口油脂沉淀出的香味就越是醇厚。如果再加上细菌和昆虫的偶然作用,就会形成天然的上品沉香。但是很不幸,这个秘密被人类利用,通过人为制造磨难来获取沉香,伤害最终成为了手段。人工萃取的沉香一般都很轻,过早割取沉香,只能用刀把还没来及融合的香屑挑出后合成使用,所以就会缺乏那种岁月醇化的味道。

【Quote3】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初一,司马光去世了。这一年多来,苏轼的心潮起落前所未有,刚刚以为历经磨难,终于该有所作为的时候,却又一次被意外打断。写着王安石的祭文,却又目睹了司马光的离世,几个月内连续失去两位人生师长,这时候他才注意到自己的矛盾处境:一个总是能理解任何一方苦衷的人,其实往往最难被他人理解。对于很多人来说,王安石和司马光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极端。但对于苏轼来说,他俩其实散发着同一种味道。这味道没有任何旁骛,只有理想主义者才会这么纯粹,就像沉香一样,居心中正,惠誉由他。


第四集 南柯子

【Quote1】香和臭,自古以来不共戴天。很少有人相信,这里边会有某种相互依存和转化,就像今天高档香水里的粪臭素一样,酷爱和痛恨乃是源于同一颗种子。其实不仅在中国,公元前几千年的犹太人也发现了这种香臭之间的秘密。两个遥远的文明,不约而同选择了螺类的甲片作为香料,说明这不是一个巧合。

【Quote2】调香,讲究君臣佐使,但只要入此轮回,所有材料都必须要先行打碎,欲求善果,先成齑粉。世人发愿无数,可真能为愿望献身者寥寥无几,那是不懂牺牲。其实元佑党人也好,元丰党人也罢,粉身碎骨都是为了胸中大义,如同这每一片材料,百般研磨,皆为主香而战。

【Quote3】甲片的修行在于煎熬,百炼成香都在火海沸腾之际。当年司马公去世以后,党争愈演愈烈,人人自求苟安,只有苏轼、黄庭坚等不识时务之人,才继续上书抗言,希望涤清言路。他们先是反对王荆公,后来反对司马公,再后来又反对党争,结果到了崇宁元年,这些不党之人居然有了一个可笑的名号“元佑党人”。就像这螺甲,不随鱼不从虾,稀里糊涂烂在沙滩上,结果自成腥臭一派。螺甲出身贫贱,贵人避之不及,不知道这才是勘破之物。所谓民心,就是平常心,其实圣人之治,唯此而已,腐朽神奇,只在点化之间。


第五集 青囊行

【Quote1】东汉末年,对于生存有三个严重的挑战。首先就是遇到了所谓的汉末小冰期。《后汉书》里记录过,初平四年都已经进入六月了,但依然寒风如冬,冰雹如斗。第二是自然灾害。从汉安帝上台到汉献帝下台,这将近一百一十年的时间里,有过正式记载的水灾、旱灾、蝗灾共八十八次。当然,最严重的还是瘟疫。曹植曾经描述过当时的惨状:“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天灾加上人祸,从东汉到三国,在这片土地上损失了近三千万人,差不多一半的人口消失了。生逢乱世,命运多舛,华佗就在这个时候,遇到了他的最后一个病号:曹操。那是一段著名的医患纠纷,版本有很多,但无论是哪一种,华佗都死了。

【Quote2】医生要救人,战争要杀人。只要双方立场坚定,那么华佗和曹操之间,迟早都会发生矛盾,但关键是如何看待这种矛盾。这不仅仅是医生和政治家的分歧,也是良知和雄心的对撞。

【Quote3】华佗走了,留下无数的传说,但是没能留下一篇医书。这一半是因为不能,一半也是因为不愿。其实史料里的华佗就是这样矛盾,他一边不停地救人,一边又在后悔从医。生逢乱世,任何一个有抱负的士子,总是不可避免地生出拯救天下的理想。华佗是这样,其实曹操也是这样,如果他俩异地而处,会有更好的结局吗?这很值得怀疑,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这话已经暗示了一种顺位逻辑,所以华佗的悲剧似乎无法避免。就像香艾和冰台,无论换哪个名字,都躲不过燃烧的宿命,虽然一个是为了治病,一个是为了光明。

 7 ) 似僧有发,似俗无尘,做梦中梦,见身外身。

封神的历史类纪录片,其实一开始看会觉得更像是艺术片,因为片子从演员、文案到服化道、节奏、灯光都是上乘,可以媲美电影的程度。

后来发现它确实是纪录片。为什么呢?

因为片子的展现形式虽是写意,但导演以香论人,以香鉴史的手法是真真切切的写实。

你能感受到导演在缓缓地把观众引入他思考和论证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的逻辑无比自洽和缜密。

甚至可以说,他的视角偶尔会让我联想到佛性,全程没有任何观点输出,只是把历史上一个人、一件事的每一面揉碎了再毫无保留地呈现给观众,之后的思考交由你自由发挥。这也恰是一部好纪录片该做的。

观看的时候,我既浮在半空,带着悲悯和后来者的审视,又越过时间,做了一回剧中人。所谓“做梦中梦,见身外身”。

最喜欢黄庭坚那一集,全片都是矛盾的同一性,辩证的味道啊~

最后,一定,一定,一定要结合导演手记来看!!!

 短评

独特,认真

7分钟前
  • 未来未来
  • 推荐

史观并不矫情,台词亦然。观后,隽永之思如同香味一般在颅内回甘。致敬编导制作团队,中国影视之光

8分钟前
  • 重光
  • 力荐

故事有点牵强附会,但是画面、色调、服化道都很不错,超过这几年很多古装电影电视的水平。

12分钟前
  • 野人
  • 推荐

文案一绝,有思考而非搬运工的内容,早晚出圈。

16分钟前
  • yi涵
  • 力荐

这部影片是我近三年看过最好的历史题材影片了

20分钟前
  • 小风学长
  • 力荐

就像阔别许久的老友寄给你一封结婚请柬,你已经来不及了解他这些年琐碎的过往,只想尽快参与这场凝结着回忆与希望的爱的沙龙。八年的交情,从“三国的悖论”到“青囊行”,一种近乎宿命的轮回,老沈变了,变得鬓如霜,又似乎没变,聊发少年狂,真好。

22分钟前
  • 大浩Colen
  • 力荐

7年前,从《你想不到的荆轲刺秦》开始关注老沈,彼时,《晓说》在侃饭桌谈资,《罗辑思维》在一天一本书;3年前,晓松被口诛笔伐,罗振宇正贩卖焦虑,老沈停更修炼;1年前,B站纪录片节上再见老沈,人稍胖,鬓微霜,带着一瓶冰片,讲着他的故事;今天,终于看到成片,热泪盈眶,这个时代还有人在踏踏实实做片子,属实难得,期待老沈未来更好,期待更多稳扎稳打的作品出现!

25分钟前
  • 躬省阿聪
  • 力荐

“哪有什么人在做天在看,天无心,心,都在人心”“战场上没有病人,只有死人”拍摄手法、讲述方式、切入角度,都很独特

27分钟前
  • 蛮夷鄂妃
  • 力荐

香气,不为回忆所勾起,但为当下做指引。Episode3 & Episode4是双重奏,你看沉香名贵至极,他看甲香贫贱无比。其实哪有什么天堑,均可发愿,堪破之物。而冰台,引火烧身,才叫冰台。

29分钟前
  • 穆宁玦
  • 力荐

我的天受不了了,好久没这样被击中了。每一集都好,每一集都如同香一样在我这里久久萦绕不散。自从去了海外,来自根部土壤的能量已经很久接收不到了,那种氤氲的、玄秘的但无比亲切的量子态,终于在这里嗅到了。上次遇到这样触动的美还是《大明宫词》,无法用语言形容。

31分钟前
  • AUDREY
  • 力荐

以香为引,以史为鉴。 画面布局真的好艺术,有些转场的地方真是妙极了

35分钟前
  • 小兔子君-
  • 推荐

material culture / dialectical history

36分钟前
  • 开花店的诗隽熙
  • 推荐

以香鉴史,好棒的选题。黄庭坚那一集看得我哭得稀里哗啦的。古人真是又聪明又浪漫,把自己的仁义与气节完美融合在雅趣里,借讲解一味香的制香过程,同时达成了多个目的——还了友人的愿,劝诫了逃犯,劝退了捕头,也总结了自己的人生,然后淡然归天,永远地活在历史、文学、与制香的世界中。浪漫为智慧镀上一层高级的质感。相比之下,现代人的"智慧"简直太低级了,管他什么大佬,都是一群没文化的土匪。

37分钟前
  • 叶飞Phoenix
  • 力荐

比大投资电视剧讲究靠谱,可叹可悲,于有限史料之中推理演绎,以香切入历史阐释解答,叙述者入镜打通古今,虚实幻境,见身外身,做梦中梦,

41分钟前
  • 悲辛無盡獨行夜
  • 力荐

形式比较新,也会有一些历史知识,但是那些分析和演绎是否真的还原历史?是一家之言还是客观事实?这都给我带来混乱。

45分钟前
  • 海贼花花
  • 还行

202302绝佳。选材、立意、演员、配乐都好。不是电视剧,却是文学文本。叹叹。

48分钟前
  • 无患子
  • 力荐

虽然只是2023年1月,但这绝对是今年最好的纪录片之一!穿越时空的对话,每个人物的演绎,背景音乐和画面制作,都是上乘!随着导演的旁白慢慢进入每一个角色之中,真的能感受到他们的呼吸与心脏的跳动,故事徐徐展开,温婉,细腻,哀伤……连看两集,泪湿衣襟。

51分钟前
  • 园子
  • 力荐

给认真的人一个五星好评

54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真的不喜欢这种夹带私货的放在纪录片的标签里,演绎就是演绎,搞些乱七八糟的台词,形式大于内容

58分钟前
  • KKL6希
  • 较差

斯人已逝,唯香如故。本来只是睡前例行刷b站,点开后有被惊艳到,之前没有关注过这位导演,今天看这集《雨霖铃》竟然看出一些茨威格的味道,想到茨威格写到的“那些干瘪的寥寥几句的史传难以让人想象到她往日的命运跌宕起伏、激情如潮,就像一朵被压干了的花朵难以使人体验到那早已消失的芳香馥郁的春天。”这个纪录片让我看到了那个历史褶皱深处的芳香馥郁的春天。是值得被看见的片子!

60分钟前
  • 格子不是我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