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天梯

记录片大陆2015

主演:索朗多吉,普布顿珠,格桑央宗,次仁多布杰,加布

导演:萧寒,梁君健

播放地址

 剧照

喜马拉雅天梯 剧照 NO.1喜马拉雅天梯 剧照 NO.2喜马拉雅天梯 剧照 NO.3喜马拉雅天梯 剧照 NO.4喜马拉雅天梯 剧照 NO.5喜马拉雅天梯 剧照 NO.6喜马拉雅天梯 剧照 NO.13喜马拉雅天梯 剧照 NO.14喜马拉雅天梯 剧照 NO.15喜马拉雅天梯 剧照 NO.16喜马拉雅天梯 剧照 NO.17喜马拉雅天梯 剧照 NO.18喜马拉雅天梯 剧照 NO.19喜马拉雅天梯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7 21:10

详细剧情

  建于1899年的上绒布寺位于珠峰北麓,距峰顶约20公里,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寺庙,相传莲花生大师曾在此修行。阿古桑杰是寺中唯一的僧人,他将珠峰视作空行母的化身,人类不应当打扰她,但他的儿子却是一名毕业于“西藏登山学校”的出色高山向导。  这所全球唯一持续招生的登山学校仅面向珠峰脚下的两个县招生,目的是花四年时间把牧民的孩子培养成勇敢坚毅的高山向导,他们将在每年仅有几天的登顶期到来之前铺路、修保护绳、搭建从大本营到8400的所有营地、搬运物资和行李,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登山客的安全,好让他们不断突破自己,前往独自无法抵达的高处……  电影讲述的就是这样一僧一寺、一座山、一群人的故事。它的名字来自于藏民们画在青藏高原岩壁上的白色小梯子,当地人称之为“天梯”,并相信它可以接引世人的灵魂通往圣地,而这些珠峰的引路少年们扮演的正是“天梯”的角色——有人将8848当成旅行的终点,但对他们而言,这只是起点与成年礼。

 长篇影评

 1 ) 《喜马拉雅天梯》能清清脆脆的打《绝命海拔》的脸!

      在影院匆匆看了几眼,就决定要找个时间一定要完完整整看一遍,没想到没几天就下档了,后来得知这部片能在影院上映还是采用了票补的方式。后来《绝命海拔》上映,内心真心替《天梯》不值:先比较影片质量,《绝命》前奏拉得长、多大牌明星、多线索叙事---已经决定了无独一主角、剧情并无跌宕起伏;《天梯》主题比《绝命》明显、单线叙事、无大牌明星,剧情比《绝命》扎实;论实地拍摄《天梯》比《绝命》有过之,论了解人文、风景、攀登事前准备《绝命》望《天梯》项背;
       但就是这么一部无论剧情还是制作水准都超《绝命》的票房却惨不忍睹:《绝命》票房10222万(如果不是档期选错票房肯定不止这数)、《天梯》票房1148万;尼玛竟然给《绝命》拉下十倍的距离!是纪录片的原因?是国产片的原因?是没大牌的原因?那些口口声声说国产电影不好的好好比较这两部电影,那些唯好莱坞是论的好好看看《天梯》这部电影, 尼玛,《天梯》能清清脆脆的打《绝命》的脸几巴掌。

 2 ) 攀登天梯:日常、时尚与道德的悖论

国庆节到了,七天的长假开启,祝愿大家节日快乐。不知道大家会到哪里去玩,除了那些接踵摩肩挤死人的常规景点,有没有一些非常规的新鲜的尝试?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即将上映的一部名为《喜马拉雅天梯》的纪录电影。

这部讲述登顶珠峰的影片最近我在蓝色港湾和电影资料馆各看了一次。除了主要的投资人、导演萧寒之外,另外一个署名导演的则是我的朋友梁君健。君健从本科到博士一直在清华大学就读,后来留校任教。两三年前,我们有段时间曾经联袂在国际广播电台参与“环球文化圈”的直播工作,担任评论嘉宾,和主持人阳燕一唱一和。录完节目,我时常搭他的顺风车回小西天。

后来他回校任教,我则因为工作忙碌,不再参与节目录制,大家彼此见面不多,也就在朋友圈偶尔寒暄。在我的印象中,高校老师一般都是“动嘴型”的居多,曾经在朋友圈照片里看到他剃了光头拍片的情形,我也以为是常规的指导学生的实习作业。直到这次大银幕上看到他的名字,似乎一切才恍然过来,由衷地佩服。

推荐《喜马拉雅天梯》,除了有了这层朋友关系,还在于这本就是一部令人看后就会不断“琢磨”的影片。

比方说,在蓝色港湾的映后交流中,有很多请来的影迷本身也是登山爱好者。他们在映后,纷纷表达了诸多自己的激动心情,因为片中所反映的对于人类极限的挑战,他们曾经亲身尝试。

百老汇电影中心的策展经理、我的好朋友杨洋妹子也说,这是她今年看过的最让人动容的影片。若干年前,她也曾经在喜马拉雅脚下、尼泊尔一带诗与远方地流浪了两个月。

但——《喜马拉雅天梯》中一条埋藏的主线,显然不是在呈现这种文艺气息浓郁的心灵放逐,甚至也不是在鼓吹什么跨越极限、挑战自我,而是从另外一个视角,也即是西藏当地人民的视角,来叩问这一越来越成为内地都市新富阶层新潮时尚的攀登行为。

正如片中珠峰北麓上绒布寺里那位老喇嘛的叹息,这是很让我动容的一幕。这位老者面对镜头说,珠峰对于藏人来说是如此的神圣,因为相传藏传佛教的创始人莲花生大师曾经在这里修行,这是洁净的无污染的圣地,本不该被外人打扰,但是没想到现在却成了都市人心中越来越热衷的新时尚。

那些在交流会上,分享自己当年攀登珠峰经验的朋友,你们是否有意料到,在藏人的心目中,你又为何要从远方来?

我曾在一本时尚杂志的内页看到整版的大幅照片,背景是洁净的雪山,前面则PS上了万科老总王石先生和他的高管团队,西装革履和圣山原始的静谧融合在一起,那显然意味着企业团队攀登人生新高度的宏图伟愿。

登顶珠峰,是如今很多大企业家彰显身体能量和精神世界的绝好途径。但是也许,从藏人看来,你们也无意中惊扰了圣山的宁静。你们是成功的企业大亨,也是不受欢迎的文化闯入者。

在诸如王石先生登顶珠峰的真实照片中,个人英雄主义被有意无限地放大,观者只看见山和人。人的能量和山的神圣,互为指认。

但《喜马拉雅天梯》当中实际在无意地消灭着一个关于超级英雄的神话:没有藏族登山学校那些高山向导的无畏付出,没有资本的力量和物质的保障,人类单靠个体力量其实根本征服不了珠峰。

可是,诸如王石先生这种成功的背后,藏人登山团队只是被指认为“用钱可以购买”的平等交易,所以在日后的商业宣传中,这些人都被理所应当地遮蔽不见。

成功,最终只属于一个人。

这是我觉得《喜马拉雅天梯》中的非常耐人寻味的角度。

影片中关注的重心,不是从远方来挑战自我的客户,而是为了这些客户而被刻意定向培养出来的藏族高山向导。他们从珠峰脚下的两个县城中被定向选出,经过四年的艰苦训练,具备了辅助商业登山的能力。

镜头关注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对家的思念,对父母子女的眷恋。

登山,对于他们,只是日常的职业,而不是什么神圣的事迹,更不是什么崇高的行为。每一次出发,他们都会经历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内心的焦灼。片中专门关注了一个藏族登山青年,他在下撤的过程中经历了雪盲,眼睛受到了损害。在片中,他的最后一个镜头,就是对导演说:我真得不想再来这个地方。

而《喜马拉雅天梯》中最为真实的地方,也正是呈现了一种充满矛盾的悖论。珠峰是汉族人力图征服自我的对象,也是藏人反对外人惊扰圣灵的净地;攀登珠峰,对于汉族人来说,是神圣的、时尚的;对于藏族人来说,则是日常的、乏味的。但是即便内心再如何的乏味、无趣,还是要继续去做,因为正如片中登山学校的教练普布顿珠所言:我们要感谢珠峰,它给我们谋生的可能。

想想,这也是蛮悲伤的事情。影片临近结束之处,西藏登山学校又来了今年的一批新生,面对导演的镜头,谈论为何要进入这所学校,他们多是茫然。

也正如普布顿珠,一个以登山为职业的人,一个创造了无氧登顶成功的英雄,他最终让自己的儿子选择了高考,做普通人。

在《喜马拉雅天梯》中,你可以看到用4k摄影机拍摄下来的壮美的风景,也可以看到登山过程中如雕塑般的人体的静美,但打动你的,一定这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导演萧寒和君健,没有回避这些问题,他们选择了一种温和又暗含锋芒的表述方式。

关于攀登珠峰,90年前英国人J.B.L. Noel就拍过一部名为《珠峰史诗》(The Epic of Everest,1924)的作品。标题就是“一部关于英国伟大探险家攀登世界最高峰的史诗”。这部作品去年经BFI修复后,曾经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以现场配乐的形式呈现在中国观众的面前。

这部作品现在看来,当然是20年代欧洲兴起的“山岳电影”的一种纪录片原型。活动影像的保存,让它无疑保有了非凡的人类学价值,同时从另一个侧面,也成为了文化殖民的明证。

这不由地让我想起冯小宁那部《红河谷》讲述的故事。

西藏是我们神圣的领土。那么,我们今天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面对着宗教、族群、价值观、人生的抉择与无奈等种种的矛盾,我们要如何定义《喜马拉雅天梯》的价值?

从当下看,《喜马拉雅天梯》没有以闯入、猎奇而是以日常的视角切入登山队员的生活。它的质朴和简单,让它具备了更深层次的人类学电影的价值。

它纪录了藏族登山青年的简单纯粹,也丝毫没有回避现实问题,它没有把电影拍成一部娱乐化的、仅供消费的时尚大片集合——尽管它的很多镜头确实是非常地富有魅力。

学者保拉.拉宾诺维兹等写过一本纪录电影专著《谁在诠释谁:纪录片的政治学》。我觉得这个标题很有意思,用来对《喜马拉雅天梯》发问尤其的合适:这部电影,到底是谁在诠释谁?

是萧寒和君健这两位汉族导演吗?无疑,它们是影片的掌舵者。但是,这部影片的部分采访者(你能够听到清晰地藏语提问)、摄影指导以及最后扛着摄影机登顶珠峰的,又都是藏族电影人和登山队员。

也就是说,当汉族导演用镜头对准藏族登山队员生活的时候;那些藏族的持摄影机的人,也在用自己的充满主体性的镜头,观察汉族登山客户的一举一动,思考本民族的文化命题。

族群的文化碰撞和议题交流,通过摄影机语言的“相互纪录”保存下来,这是我最为欣赏的创作态度。

这种“相互记录”最终在美学上的呈现,便是摄影机语言是丧失了强势族群的特权,《喜马拉雅天梯》最终成了一部跨文化的思考电影。

以前我们总是说,过去我们的少数民族电影是汉族人拍得少数民族电影;我们后来提议,自己的族群纪录自己的族群。像宁才、哈斯朝鲁、万玛才旦、乔美仁波切……都在践行着自己的民族性的影像实践。

《喜马拉雅天梯》实际上在彰显着另外一种新的可能:并置与对话。

正像影片最后一个场景,汽车来到了美丽的纳木错湖边,在清澈的湖边,藏族人民合并双手崇敬祈福,而在后景处,穿着西式洁白婚纱的汉族同胞正在取景拍摄婚纱大片。这种并置间,蕴含了创作者的态度。

最后,我想说,纪录电影在今天红火的电影市场中生存不易。从上半年的《旋风九日》到最近我们电影资料馆出品的《燃烧的影像》,当中蕴含了大量创作者的心血,然而它们缺乏主流观众的拥护和可资炒作的话题。对于《喜马拉雅天梯》而言也是如此,四年的跟踪拍摄,上千万资金的投入,无疑让它的市场前景充满风险。但我想,只要用心创作和拍摄,就没有遗憾;选择了纪录片这个艰苦行当,你又何尝没有积累更多的人生体味和智慧?

希望感兴趣的朋友,国庆后可以到电影院去支持这部作品。

 3 ) 那些人为什么要登顶珠穆朗玛?

    第一次去电影院看纪录片,我平常喜欢在家看BBC的纪录片,而且都是在手机或电脑上看(大部分都是在手机),在五寸大的屏幕上看跟在电影院的大屏幕上看,效果果真不一样。当然我去看这部纪录片还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对珠穆朗玛峰有些兴趣,毕竟是世界最高峰嘛,尤其是在这个人人都对“最”XX的什么东西这么感兴趣的年代,我怎么能落伍,甚至幻想着有天能登上去看个日出、星星啊什么的;二是听说这是部不错的国产纪录片,可能是个人偏见吧,我一直觉得国内貌似除了《舌尖上的 中国》,没有拿的出手的纪录片,所以想去见识见识,顺便支持一下下~
    片子可以说是没有修饰,简直可以说是粗糙,但它的好也许正在于它的粗糙,珠穆朗玛的美丽奇绝是不需要技术和手法来修饰的。片子很自然地,毫不做作地把珠穆朗玛展示给你,在大屏幕面前,看着高清的镜头,听着呼呼的风声和物件摩擦发出的细微声响,仿佛你自己也是登山队中的一员,跟着他们一起6000米,7500米,8500米地一步一步往上攀登。如果这种片子是3D的那就太好啦,太适合我这种喜欢山却恐高的人,哈哈。
    不过,看了这部纪录片后,我觉得去登雪山啊什么的,尤其是珠穆朗玛这样的神级山的想法简直彻底消失了.不久前,我头脑发热攀了一个十几米左右的山壁,几乎垂直的那种,爬到半道时往下瞅了一眼,吓得腿都抖了,上也不是,下也不是,最后几乎是跪着,趴着爬上去的,上去后发誓再也不攀岩了,太可怕了
    对于一个宅女,而且是一个恐高的宅女来说,我一直想不通,为什么有些人一定要历尽千难甚至冒着搭上命的风险去攀登世界上的高峰,在平地上不是很好么,两只脚能够稳稳站在地面上,吃吃零食,看看喜欢的电视剧,电影啊,偶尔出去兜兜风啊什么的,简直完美。
    看到那些攀登队员因为高原恶劣的气候环境,嘴唇干裂,脸色黢黑,脚丫磨破,咳嗽得不行,我更在心里对珠穆朗玛敬而远之了,有个登山大叔在7500米的休息的时候说:“这不是人攀登的山,能登顶的都是神”,”我简直太赞同他这句话了,在心里劝自己打消这个念头吧,一个壮实的汉子都扛不住,我这小身板指不定连三千米都上不到就...但是当终于登上顶峰,看到壮丽的日出,头顶的流云,群山都在“我”脚下时,我震惊了,那种美不是能用语言形容的,我还是不说了吧......
    隔着一个屏幕的距离,我想我始终不会明白,为什那些人么一定要登顶。我想是因为我从未真正见过那样璀璨耀眼的星空,壮丽神圣的日出,从未真正听过藏民不加修饰的淳朴的歌声,从未真正拥有过一个不灭的信仰。

 4 ) 情怀不死,灵魂永生

       这次和路伟相约在了《喜马拉雅天梯》的点映场,他刚刚结束了深圳的点映场见面会,风尘仆仆的赶到上海,然后从机场直接到了五角场万达影院。
        在青藏高原岩壁上,藏族人会在上面画白色小梯子,称之为“天梯”,在这世界的屋脊上,世人的灵魂可以攀上天梯,进入圣地而获得永生。
        很多年前,我和伙伴们驾车翻越过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如果不去登山,这也许是旅行者能到达最高的高度了。在耀眼的日光下,高原上的风依旧泠冽清寒,缺氧让步履异常的沉重,甚至思维也在放慢。我用手指抚摸着标志碑上的数字,让嘴唇触碰这高原上的冻土,听着伙伴们唱着韩红的《天路》,任由眼睛被莫名的湿润。我以为,这也许就是一生能用脚板踏过的最高峰。
        一个很多年没有了音讯的朋友,在某一天给我发了一条短信,他在珠峰南坡的大本营,等待着向8848进发的那一刻,他已经为此准备了很多年。之后,他又音讯全无了,我知道登顶与否对他已经并不重要,在最为紧张、憧憬和焦虑等待的那一刻,他告知了我…
          上绒布寺是海拔最高的寺庙,相传莲花生大师曾在此修行。一寺一僧——阿古桑杰是寺中唯一的僧人,珠峰是空行母的化身,他希望人类不打扰她。一个普通的人攀登珠峰,需要两年多的准备,两个月左右的等待,最后在二到三天的气象窗口期内登峰然后迅速回撤,踏上巅峰的时间也许就是那短短的几分钟,但即使这登峰的路上充满着艰辛和危险,仍然有着追求生命极致的人-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攀登。
         电影就是如此记录了一群登山的藏族少年向导,他们在冰原上埋设下牵引的绳索,在峭壁上架设起向上攀登的天梯,在登山人的身边背负着氧气瓶,引导着旅人一步、一步的走向人生的最高峰…
          上一次见路伟的时候,在一个小酒馆里,一瓶白酒喝的酣畅淋漓,推杯过盏之间对我说,电影行业的投资,三种电影不投:第一种,动画片不投,他投了《大圣归来》;二、电影纪录片不投,他投了 《喜马拉雅天梯》,现在就第三种文艺片还没投呢。这就是一个电影人的情怀,在娱乐至死的电影日趋工业化的年代,这种内在化,个人化的东西在电影作品里体现其实需要勇气,更需要谙熟电影的艺术,坚持一个有情怀的导演,一方面需要直抒胸臆,挥斥方遒,一方面更需要顾及到电影观众的的解读。但至高至纯的一代电影宗师,便是用炉火纯青的电影语言,细腻表达,引发共鸣,将个人解读创造成为大众情怀。

 5 ) 8848上的信仰与冒犯

   
纪录片上院线,对现在的中国电影来说可算是一件稀罕事。诸如去年的《我就是我》,今年的《味道中国》、《燃烧的影像》等,这寥寥几部有幸出现在院线的纪录片,都很不幸,结局大多是“叫好不叫座”。无论院线还是观众,对纪录片的关注几乎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于是,当《喜马拉雅天梯》出现在我眼前时,我和大多数的你一样,并未将此列入观影计划,然而在看过点映之后,我觉得有必要认真向你推荐一下。

这是一部关于珠峰攀登者故事的纪录片,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大概终其一生都无法领略到珠峰峰顶的那些景象。那么,这部纪录片会满足你关于西藏和珠峰的绝大部分想象:僧侣、庙宇、经幡、雪山、冰川、险途、祈祷、心灵……关于它们的所有标签在镜头下都有反映,加之采用4K高清摄影,在视觉上绝对是一道饕餮大餐。即便是对那些去过西藏登过珠峰的人来说,4K影像的视觉效果上也会给你带来足够多的冲击。

 

如果仅止于此,那本片至多不过是一部漂亮的风景观光片。Mini曾经赞助过一部有关西藏的纪录片《进藏》,拍的是一群人自驾进藏,旅途中见识各种风土人情,一路艰难吃尽苦头最终抵达,所有人都站在镜头前面哭了,宣称心灵得到某种洗礼或者升华。片子够精致,够漂亮,我却感到一些滑稽,甚至是对当地的某种冒犯。有赖于此,看之前我也有些先入为主地觉得《喜马拉雅天梯》大概也差不多,进藏换成登山而已。



事实证明我错了。导演并没有这么做,他们选择保持克制,风景镜头并不泛滥,并且持续时间也不长,比如很多想要拍照的观众刚刚打开手机相机,画面就已经过去了……说实话,这让我挺意外的,也挺惊喜的。看完后我才意识到,这是一部挺不一样的纪录片,甚至放在商业院线的语境下来说,它显得有些一反惯常。

这种一反惯常包含着一正一反两个方面。

其一是拍摄对象。本片选择的是群像展现,但却缺少一个拍摄中心,整体显得零散,群像浅尝辄止,个体印象不深,观影时常犯脸盲,不知道谁是谁。从进院线的商业角度考虑,这种做法是有些失当的。它会影响到观影情绪的调动,甚至可能会引发烦闷观感,让人觉得无聊。当然,前期素材因事故无法使用是主因,主创心知肚明,也在想方设法修补,譬如各种绝美风景镜头适时出现,并且41段配乐无一重复,冲淡了这份影响。



其二是主题取向。在我们看来,登山题材是多么的积极向上,随便烹制一下都能出来一锅芳香四溢的心灵鸡汤,更何况还有西藏、宗教、信仰等猛料加持。可影片并没有这样做。这也是我个人觉得《喜马拉雅天梯》这部影片最有意思、最耐人寻味之所在。

在看似平静实则暗藏机锋的镜头和素材中,导演小心翼翼地呈现出登山的另一种面貌:信仰与冒犯。

影片有着大量关于藏族宗教的素材,但无论是净化、跪拜、诵经、祈祷,哪怕是世界海拔最高寺庙绒布寺,都少了几分我们印象中的庄严神圣和仪式感,它们都被以一种隐藏在日常生活细节的方式透露出来,对于藏民而言,这种信仰早已沁入日常,与吃饭喝水并无二异。可到了我们这里,却成了时尚和精神寄托。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些“客户”,刚到大本营一下车就忍不住流泪的,身体跟不上却硬撑也想要登顶的,登顶后情不自禁各种感慨的……看起来,似乎登顶珠峰就能找到信仰升华心灵,可实际上彼处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是“赶紧拍照,赶紧拍照”。



这种反高潮的手法,类似的处理影片中还有号几处:绒布寺僧人关于“登圣山变成一种时尚”的无奈感慨,索多成功登顶却抱怨“太累了,以后就算再让我登顶也不想了”,以及结尾藏民祈福和婚纱摄影同置一个镜头,那些孩子们迷茫闪烁的眼神,和那篇“贪心”的作文……它们透露出导演的态度,也让影片变得意味十足。

他们信仰的天梯,成为我们冒犯的助力。

只可惜,这种当地人和闯入者的对比,最终只存留于浅显表面和细枝末节。不过,这也没办法,除了客观受限,毕竟揭开这种冒犯本身也算是一种冒犯,一种对普罗大众的冒犯,于上院线来说,着实不妥。

不管怎样,本片历时四年拍摄,还创下了一连串不明觉厉的“记录”:第一次将飞行器带上海拔6500米进行航拍摄影,第一次在珠峰海拔7000米以上高度进行特殊摄影,第一次将摄影脚架带上8848米的珠峰峰顶……制作自是用心之至诚意十足,并且镜头很多都是超近距离拍摄,整个登山过程的险峻和惊心,珠峰的壮美和威严,在4K影像下身临其境感十足。

10月16日,它就将在院线公映。去看看吧,哪怕你只是看看风景呢,它也不会辜负你的。对了,不要忘记,影片字幕结束后还有一段“小彩蛋”,也是颇有意味。

 6 ) 喜马拉雅天梯

个人自用 非影评

中国电影资料馆

建于1899年的上绒布寺位于珠峰北麓 距峰顶约20公里 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寺庙 相传莲花生大师曾在此修行 阿古桑杰是寺中唯一的僧人 他用只剩下两颗牙的嘴苦笑到 现在攀登珠穆朗玛峰已经成为内地的一种时尚了 言下之意很无奈 他的儿子是一名毕业于西藏登山学校的高山向导

喜马拉雅山脉 位于青藏高原南巅边缘 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 其中有110多座山峰高达或超过海拔7350米 是中国与印度 尼泊尔 不丹 巴基斯坦等国的天然国界
主峰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又名圣母峰 是藏语第三女神的意思 海拔高达8844.43米 据最新测定数据表明 珠穆朗玛峰平均每年增高1厘米

这所全球唯一持续招生的登山学校仅面向珠峰脚下的两个县招生 目的是花四年时间把牧民的孩子培养高山向导 他们将在每年仅有几天的登顶期到来之前铺路 修保护绳 搭建从大本营到8400的所有营地 搬运物资和行李 从而保障登山客的安全

影片枯燥乏味 完全没有激情 广告植入太多

登山队员们管来自内的的登山者叫客户 客户登顶后 队员们让他们赶紧拍照 拍完照赶紧下山 辛辛苦苦的登山就是为了拍照片发朋友圈吗 逐渐变成了流水线作业
登山者有机关部门的 身体素质不好还来捣什么乱

导演的意图却不在于拍一部旅游风光的影片 对珠峰奇观的展示点到即止 把重心放在了展示人物命运 刻画生存状态上
影片开始是老师让一个小伙子队员剪头发 说他的头发不好看 还让他刮胡子 他去理发店编了小辫 他很像登顶 最后终于带客户成功登顶 最后他说 这一趟简直累死了 以后再也不想登顶了
队员们登顶前需要准备 开车从拉萨运送物资到山下 很多零食 方便面 巧克力 泡椒凤爪 等等 然后准备好药品 这是有的队员可以回家看看 给自己的母亲送新衣服 儿子给母亲穿上新衣服并说你净化它
牦牛继续把物资运到山上
搭梯子 挂经幡 等等
客户来到 登山 登山前需要祈福
最后是男男女女的年轻学员考取登山学校 采访他们为什么来这里 多数人是茫然的
字幕结束 JEEP车的广告

 短评

好单薄的纪录片!着急忙慌赶到影院,全价买了票,然………不好就是不好。

5分钟前
  • 爱上一只猫
  • 很差

导演选取素材的能力十分堪忧,全片几乎没见到明确的主线,像一个拼盘大杂烩,跟看珠峰上的云雾一般云里雾里。一会莫名其妙混入大本营里的外国人,一会聊起上绒布寺的僧人和神山历史,最后的采访就像给登山学校拍宣传片。仅依靠绝美风光和配乐而没有根系,看得出拍摄艰辛,但缺乏好的整合能力就是辜负。

7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我想登珠峰

8分钟前
  • [x]
  • 力荐

说是纪录片吧、却没啥内核。应该是部昂贵的广告片!

13分钟前
  • Daniel
  • 还行

任性所以给五颗星

18分钟前
  • 蜂蜜柠檬茶
  • 力荐

我并不喜欢这种“去征服”的感觉

23分钟前
  • 群狼之首
  • 推荐

客户登顶后,向导说快拍,赶紧拍,旁边几个人也拿出手机,拍出来的效果就像在现场一样

27分钟前
  • 萤木C
  • 还行

登顶对游客来说是生命的高潮,但对向导来说只是一次例行的工作。导演自称是想展示奇观与日常、信仰与商业之间的冲撞,但很不幸,他基本上都没表现出来。结果只拍出了个焦点涣散的风光奇观片。主角吊儿郎当,拿什么都无所谓,导致最后他那句点题的“我再也不想登顶了”越听越觉得像在开玩笑。

29分钟前
  • 艾弗砷
  • 还行

说实话看完心情有一点复杂,高山协作队的小伙子们非常值得敬佩,但是"这里有莲花生大师钦命的守护神,还有那么多得道高僧的圣迹,现在登珠峰成了一种时尚,我能说什么呢?"

33分钟前
  • 花果山望妻石🎩
  • 力荐

摄像机真好,摄像师真厉害,扛着机器边爬山还要边找角度拍摄。8848看上去也不过就是个顶,“快拍照快拍照”……登顶在有些人看来是时尚是梦想,但在另一些人眼里只不过是维持生计的日常工作。藏人称之为圣山,内地人却只想着征服它。PS.真!的!好!讨!厌!屏!摄!的!人!

35分钟前
  • 又又
  • 推荐

风景真好,风景加分额!!

38分钟前
  • 白竹
  • 推荐

(所以我怎么可能不打五星呢...)最喜欢清影的片子总在别人认为需要煽情的时候逗逼...每次看登顶的时候向导们说赶紧拍照,都会感受到鲍德里亚的恶意...

39分钟前
  • 浅斟低唱
  • 力荐

因为知道自己这一辈子都可能不会去到世界之巅,所以就看的格外认真。拍摄不易~最后还流下两行激动的泪水

40分钟前
  • 夭夭
  • 推荐

映像最深刻的两句话(大意):绒布寺的师傅说「登喜马拉雅成为了一种时尚,我有什么办法」,登山队指挥对登顶客户说「恭喜登顶,赶紧拍照」。着两句话表明,攀登珠穆朗玛已经归属于时尚圈和旅游圈了。

44分钟前
  • 墨澈
  • 推荐

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些壮美的风光,而是导演借绒布寺僧人之口所说的那句:现在爬喜马拉雅成了时尚,我有什么话可说呢

49分钟前
  • 草木有嘉名
  • 力荐

作为纪录片感觉也并不成功,更不谈作为电影。

51分钟前
  • 晓晓晓
  • 还行

其实都有些称不上是纪录片,就是很简单地小小地记录西藏登山学校的日常一隅的缩影。这些作为向导的引路少年,被我们比成是天梯,引领别人的梦想攀上神山。而对于他们自己就是一份不错的工作,要争取被选进登顶队。第一次登顶后会累会疼会苦,叫着下次让我登顶都不登了…这就是他们真实普通生活的缩影。

55分钟前
  • 皮皮咕咕咕
  • 推荐

超五星

58分钟前
  • Mia
  • 力荐

过完重阳节来看登山_(:3√∠)_。看的还是全景声,非常不错!有几位藏族小鲜肉好帅呀,姑娘好看,孩子也可爱,西藏就是民风淳朴啊!神圣洁白的冰山,纯净湛蓝的天空,拨动心弦的配乐,用心又考验人的极限环境航拍。延时摄影和4K摄影的高画质画面简直美不胜收,赞不绝口!最后的花絮好长……

60分钟前
  • 独行侠杀手阿何
  • 推荐

很不错的一个题材,但执行难度颇大,最后的成片差强人意。片子最大的问题或许在于焦点涣散,导演似乎拎不清究竟想表达什么,最后拍了一堆没有太多内在联系的人物群像。登顶的困难其实主要还是靠说,影像本身没有承担起太多表达的功能。4K拍摄的喜马拉雅雪山确实非常漂亮,蛮可惜的。

1小时前
  • Cherry Chan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