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次元骇客英语

科幻片美国1999

主演:克雷格·比尔克,阿明·缪勒-斯塔尔,格瑞辰·摩尔,文森特·多诺费奥,丹尼斯·海斯伯特,斯蒂文·沙博,Jeremy Roberts,里夫·霍顿,莱昂·里皮,珍妮特·麦克拉克伦,布拉德·威廉姆·亨克,伯特·布洛斯,Venessia Valentino,霍华德·S·米勒,蒂娅·德克萨达,施瑞·阿普莱碧,鲍勃·克莱德宁,艾莉森·洛曼,Hadda Brooks,厄尼·里夫利,托妮·索耶,Brooks Almy,李韦弗,杰弗里·里瓦斯,Travis Tedford,杰夫·布鲁门克兰茨,约翰尼·克劳福德,Tracy P

导演:约瑟夫·鲁斯纳克

播放地址

 剧照

异次元骇客英语 剧照 NO.1异次元骇客英语 剧照 NO.2异次元骇客英语 剧照 NO.3异次元骇客英语 剧照 NO.4异次元骇客英语 剧照 NO.5异次元骇客英语 剧照 NO.6异次元骇客英语 剧照 NO.13异次元骇客英语 剧照 NO.14异次元骇客英语 剧照 NO.15异次元骇客英语 剧照 NO.16异次元骇客英语 剧照 NO.17异次元骇客英语 剧照 NO.18异次元骇客英语 剧照 NO.19异次元骇客英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7 17:51

详细剧情

  十三,一个听起来就有些阴冷的数字。在一座大厦的第十三层,科学家道格拉斯•霍尔(克雷戈•比克饰)和汉农•富勒(阿明•缪勒-斯塔尔饰)用电脑模拟出一个逼真的1937年的洛杉矶,他们可以通过电脑进入这个虚拟世界,真实地体验1937年的生活与自己。然而一个夜里,富勒被人杀死,种种线索都表明似乎是霍尔所为。可霍尔却对当天夜里的事情全无记忆。这时一个自称是富勒女儿的女人又神秘出现,可霍尔从未听富勒说过自己有女儿……为了找到凶手明晓真相,霍尔循着富勒留下的线索来到虚拟世界中,他离真相越来越近了……近到窒息……

 长篇影评

 1 ) 虚拟现实

大概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疑问:或许这个世界是为我设计的;或许所有的一切在我所不能感知的时候都不曾存在;或许有一天我会“醒来”——或许就是死后。
这样的想法很唯心。在这个国家里我们崇尚唯物主义。但如此高度的哲学基本问题在我们局限的大脑里实际是无解的。我们只能根据生活经历择选其一。(不得不说这方面还是唯物更“好用”。)
也就是说,也许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就是假的,比方说这会儿正有“人”在某处实验般观察并记录着我在打字以及置疑这一切。
可怕的是这个说法其实也没破绽。你一旦肯定了自己的渺小,所有高级的问题都没有答案。
但是,可能有破绽会更可怕吧。谎言总是在揭穿之后才伤人。
人常说要有信仰也是这个道理,抓出若干解不清的问题,给出似是而非的答案。信了心里安稳,尽管你也不能确知那就是真理。(“信我者得永生”,万一死了啥都没有,又能怎样,你告我啊。)
影片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况,在那个虚拟出来的世界里,有“人”发现它的破绽,一切都不是真的。而创造出这个虚拟世界的人,他们所在的世界,又是真的吗?……我不得不庆幸,活了二十年多了,我活的这个世界,还没啥破绽。
这个剧情容易让人想到《The Matrix》,尽管两者是同一年上映。很多人所没看懂(这是事实)的是,“黑客帝国”中的锡安(Zion)以及那整个逃离了“母体”的世界,其实也不是真的。很多人光顾着看特效了。但说实话具体的关系我也没理太清,貌似那个虚拟世界就是两层的,锡安那层是用来解决那些不能安分在“母体”的人,并定期毁灭,以维持整个系统的稳定。
【注:其实也有另外的解释。后来发现我当年写的这段不太对,但懒得修改了。】
《The Thirteen Floor》所不同的地方在于,里面的虚拟世界并不倚赖人来作为能源供给,是纯电子化的、虚无的。其实这里还有另外几个哲学难题:究竟怎样的程度才可称为(智慧)生命?我们的所想所为是我们的意愿还是“上天”的程序代码?这些问题都没有解答。也许没有解答才是好的。情愿被愚昧。
这部影片本身并不够好看,尤其前半部有点闷。但留给人的思考颇多。那个海报上的世界尽头也有点震撼。不过效果还是不够华丽,演员也很平庸,大概是投资少的缘故。
《The Truman Show》里,Truman坐着小船离开小岛出海,却碰触到边壁。那里,就是“世界”的尽头。旁边“凭空”切开了一道门,仿佛在说,“你被耍了,才发现啊”。我们探索这个宇宙,会不会哪天到了边缘,发现一道栅栏,像Blizzard在魔兽世界(Wolrd of Warcraft)中那样,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Under Construction”。或者就像这部影片中那样,勾好了线条,尚未着色或贴图。
假如有一个负责任的创世者,他应该把我们蒙得团团转,好比井底之蛙一辈子就不能出去了。我常可以想见,飞船沿着一个方向一直飞,最终会回到起点,好比某种“二维生物”生活在一个球体世界表面上,平行线最后可能会相交。
抑或他换个牌子,写着“Congratulations!”,给我们惊喜,像另外一些科幻作品中那样,“你们终于发展到这个程度/层次了,欢迎进入我们的世界。”那你们的世界又是怎样,活在更高级的圈套之中?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那些信神创造了这个世界的人们说,人存在的意义是为了神。那神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其实神也不知道,所以神造点人玩玩。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经典而隐晦,看起来像被突然拔掉插头的电视画面。你以为是现实?未必不是虚拟。或许下一秒我们的世界就被中断,而我还没有存盘。且让我点看看。
http://syc0129.blogbus.com/logs/23886822.html

 2 ) 一个西方式庄生晓梦迷蝴蝶的故事

如果说我们的一生只是别人的一个梦,那么梦醒来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感到难过?

一定程度上讲,本片是唯心主义观点的大集合,以直观和现代人最能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作为个人而言,把握现实的愿望和能力产生强烈反差的冲突时,使我们产生深深的困惑和迷惘,无比地渴望找到绝对的真相、掌握绝对真理、从而找到困境的出口。当现实总是使我们无所适从的时候,最可靠的也许只有我们的心,所以产生了众多的看似荒诞的呓语般的思想。

就如两千年多前我们的老祖宗庄子就发出的那样的感慨:梦境和现实高度的雷同度和真实感使我们产生界限之间的迷惑,梦中我们成为自己内心中最真实的自己,而现实中却不得不变成自己不想变成的那个样子,那么到底哪一个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呢?也许,我们的一生只是蝴蝶作的一个梦吧。

然后到了一千多年前,一个叫李商隐的诗人,他的作品风格在中国几千年的诗史中独树一帜,极尽晦涩隽永之能事,解读起来相当困难,“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抛开诗人坎坷的生平机遇对这种风格的造就成因不说,单说诗,也许诗人也是获得了太多的人生感叹而无从抒发吧。我想,如果当时就有电影这一门艺术表现手段,李商隐可以去当导演,专门拍摄这种供人探轶的片子,也许,一部《无题》的系列科幻影片会以“庄生晓梦迷蝴蝶”等内容传世吧,那时,也许我们也会像现在这样写影评来表达自己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吧。

然后又过了八百年,一个伟大的思想从遥远的西方诞生,他就是笛卡儿(Rene Descartes)。学数学的人都很熟悉这个名字,因为他是近代解析几何的创始人之一。但是更多的人更熟悉的关于他的是他说过的一句话:
I think therefor I am.
我思故我在。

这也是本片所涉及到的一个人生哲学思考主题。

世界上的人们分两种:思考人生的人和不思考人生的人。两种人的区别与其说是性格的差距,不如说来自于经历的不同。生活恬淡、平静、幸福的人是不会对人生产生太多怀疑的,所以他们就像一个小火炉,不但自己的生活红红火火,而且散发出温暖和微光,仿佛周边的人也能够被他们所感染;而被命运剥夺了幸福生活的另一部分人,却容易得到深刻的思想,我们纵观古今中外,会发现每一个思想深沉的伟人身后都隐藏着一个沧桑的成长故事。

我们说不清哪一种人生才是人生的真谛,不过叫人自由挑选的话,每个人都宁可选择幸福,而不愿意要沉重的思想。正如我们说的那句话“这年头,除了猪,谁会真正幸福?”如果用人们常说的衡量标准“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质量”那么像猪那样一生快乐是不是也是一种质量呢?但是,甚至想作为一头猪都不能由我们自己选择。我们也不想那样孤独、那样迷惑、那样苦恼,但是没有办法,我们甚至无法阻止自己去思想。

我们甚至无法阻止自己去思想!

正如本片以开始的台词“无知是福,我一生中第一次赞成这种说法。我希望,我从来就没有发现这可怕的真相……你是唯一可以信赖的人,也是唯一可以理解这件事的……”当我们发现真相的时候,被满足的求知欲带来的欣喜和成就感并不足以填补真相的残酷性。后半句话,反映出人类另一个永恒的内心感受——深入骨髓的孤独感,极度渴望被理解。

但我们刚开始在头脑里出现诸如“我是谁?”“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是真实的真相?什么是真实的意义?”“为什么活着”“什么是绝对真理”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想是不是每个人也都像自己这样的想法呢,或者世界上也许只有一个这样的我,那样独特,就像世界是为我一个人的意识而存在的。我们永远得不到答案,永远得不到真相,永远困惑、迷惘、孤独……

积极的解决方法应该是:根本不去思考这些,不要用这些像悖论一样的想法折磨自己,把心思放在解决具体的事情上,才能获得世间的幸福。也就是说,鉴于这些问题的近似于无解,执着于这样的问题是无益于行动的。

但是影片可以选择,人生也可以选择吗?正如影片里不断回响的插曲“easy come, easy go...easy go, easy go...”
人生哪有那么easy,想go就go?

关于影片的涉及到的爱情,本片观点巧妙而浪漫的解释了我们之间那种微妙的感觉,似曾相识也好、一见钟情也好、惺惺相惜也好、“认错人的奇怪感觉”也好,也许都是缘分(“因为我们另一生曾将相识”),所以我们要珍惜。珍惜,再珍惜。

关于本片情节的具体设置,其实也受到了美国六七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机器人进化”的深层次心理忧虑思潮影响,也就是科技的日益高度拟人化发展是否会最终带来一种趋势:产生人类之外的意识,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复制,并对人类伦理道德的底线产生冲击。

关于影片中的一个具体情节:2002年的道格拉斯来到了1937年,成为一个叫范强尼的银行职员,想想吧,意识的突然转移,记忆的不连贯性,像不像《蝴蝶效应2》里面的内容,既真实有陌生的世界和场景,一点点无所适从,又一点点欣喜:经历的现实中太多的错误后悔却无济于事,从糟糕的现实中解脱出来,一个全新的环境一个全新的开始,如果给我一个机会,我会……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曾掠过心头的想法呢?

 3 ) 来看看《13楼》的原型,博尔赫斯的小说

环形废墟

--------------------------------------------------------------------------------


              假如他不再梦到你……
               《镜中世界》①,VI

  ①《镜中世界》,英国作家卡罗尔(1832—1898)继《艾丽丝漫游奇境记》之后写的另一部童话小说。卡罗尔根据儿童心理作种种幻想,尤其是描写梦中世界,看来似乎荒诞,其实寓意深远,对世道人情微讽轻嘲,幽默风趣。
  在那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谁也没有看到他上岸,谁也没有看到那条竹扎的小划子沉入神圣的沼泽。但是几天后,谁都知道这个沉默寡言的人来自南方,他的家乡是河上游无数村落中的一个,坐落在山那边的蛮荒里,那里的古波斯语还未受到希腊语的影响,麻风病也不常见。可以肯定的是,这个灰不溜秋的人吻了淤泥,爬上陡岸,顾不得避开那些把他划得遍体鳞伤的、边缘锋利的茅草,头昏眼花、浑身血污地爬到中央有个石虎或者石马的环形场所。这个以前是赭红色、现在成了灰色的场所是被焚毁的庙宇的遗迹,遭到瘴雨蛮烟的欺凌,里面的神只不再得到人们的供奉。外乡人躺在墩座下面。升到头顶的太阳把他晒醒了。他并不惊异地发现伤口已经停止流血;他闭上苍白的眼睑睡觉,不是由于疲惫,而是出于意志决定,他知道那座庙宇是他不可战胜的意志向往的场所;他知道河下游也有一座合适的庙宇,焚毁后已经废弃,但那些不断扩张的树木未能把它埋没;他知道紧接着的任务是睡觉做梦。午夜时分,他被凄厉的鸟叫声吵醒。地上零乱的光脚板印、一些无花果和一个水罐,说明当地人已经偷偷来看过,但不敢惊动他,他们祈求他庇护,或者怕他的魔法。他感到一阵寒栗,在断垣残壁中间找到一个墓穴藏身,盖了一些不知名的树叶。
  引导他到这里来的目的虽然异乎寻常,但并非不能实现。他要梦见一个人:要毫发不爽地梦见那人,使之成为现实。这个魔幻般的想法占领了他的全部心灵;如果有谁问他叫什么名字,以前有什么经历,他可能茫然不知所对。倾圮荒废的庙宇符合他的要求,因为那是有形世界的最小部分;附近有打柴人也是一个条件,因为那些人负责满足他俭朴的生活需要。他们供奉的稻谷和水果足以维持他专门睡觉做梦的肉体。
  那些梦境起初是一片混乱;不久后,有点辩证的味道了。外乡人梦见自己在一个环形阶梯剧场中央,剧场和焚毁的庙宇有相似之处:阶梯上黑压压地坐满了不声不响的学生;学生们的脸离现在有几个世纪,高高挂在云端,但仍清晰可辨。他给他们讲授解剖学、宇宙结构学、魔法。一张张的脸专心致志地听课,努力作出得体的回答,似乎都知道考试的重要性,考试及格就能让他们摆脱虚有其表的状况,脐身真实的世界。那人无论在梦中或在清醒时都在思考那些幻影的答题,不放过一个企图蒙混过关的学生。同时从某些困惑中发现可以造就之材。他在寻找值得参与宇宙的灵魂。
  过了九夜或者十夜之后,他有点伤心地发现,对那些被动地接受他学说的学生不能寄予厚望;那些偶尔提出一个大胆而合理的相反见解的学生倒是孺子可教。前者虽然可爱,值得关心,却成不了有个性的人;后者比他们略胜一筹。一天下午(现在下午也用来做梦了,除了一早清醒一两个小时以外,他整天睡觉),他让那幻想的庞大学院永久停课,只留一名学生。那孩子沉默,忧郁,有时不听话,瘦削的脸庞同他的老师相似。同学们的突然解散并没有使他长久地仓皇失措;经过几次单独授课后,他的进步使老师大为惊奇。然而,灾难来了。一天,那人仿佛从黏糊糊的沙漠里醒来,发现朦胧的暮色突然和晨曦没有什么区别,他明白自己不在做梦。那天晚上和第二天白天,难以忍受的清醒把他搞得走投无路。他想到丛林里去踏勘一下,让自己疲惫不堪;可是在毒芹丛中,他只做了几个短暂而模糊的梦,得到一些稍纵即逝的、支离破碎的印象,毫无用处。他想重新召集学生,刚说了几句规劝的话,学院就变了形,消失了。在那几乎无休无止的清醒中,他气得老泪纵横。
  他明白,即使识破了高低层次的所有谜团,要把纷繁无序的梦境材料塑造成形,仍是一个人所能从事的最艰巨的工作:比用沙子编绳或者用无形的风铸钱艰难得多。他明白,开始的失败是难免的。他发誓要忘掉一开始就误导他的巨大错觉,而去寻找另一种工作方法。实施那方法之前,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来恢复由于谵妄而浪费的体力。他事先根本不去考虑做梦的问题,每天几乎都能有一段合理的睡眠时间。在此期间,他难得做梦,即使做了,也不注意梦中的情景。他要等到月亮最圆的时候再恢复工作。与此同时,他下午在河里沐浴净身,膜拜星宿神只,用标准发音念出一个强有力的名字,然后入睡。他几乎马上梦见了一颗跳动的心脏。
  他梦见一个幽暗的还没有脸和性别的人体里有一颗活跃、热烈、隐秘的心脏,大小和拳头差不多,石榴红色;在十四个月明之夜,他无限深情地梦见它。每晚,他以更大的把握党察它。他不去触摸:只限于证实,观察,或许用眼光去纠正它。他从各种距离、各种角度去觉察、经历。第十四夜,他用食指轻轻触摸肺动脉,然后由表及里地触摸整个心脏。检查结果让他感到满意。有一夜,他故意不做梦:然后再拣起那颗心脏,呼唤一颗行星的名字,开始揣摩另一个主要器官的形状。不出一年,他到达了骨骼和眼睑。不计其数的毛发或许是最困难的工作。他在梦中模拟了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少年,但是这少年站不起来,不能说话,也不能睁开眼睛。夜复一夜,他梦见少年在睡觉。
  根据诺斯替教派的宇宙起源学说,造物主塑造了一个红色的、站不起来的亚当;魔法师花了那么多夜晚塑造出来的梦中的亚当,同那个泥土捏的亚当一样笨拙、粗糙、原始。一天下午,那人一怒之下几乎毁了整个工程,但随即又后悔了。(其实毁了更好。)他求通了地上和河里的神灵,便匍匐在那个也许是虎也许是马的塑像脚下,祈求毫无把握的帮助。那天黄昏,他梦见了塑像,梦见它有了生气,在颤动:不是虎和马的、难以形容的杂种,而兼有那两种动物的性质,同时又是一头公牛、一朵玫瑰、一场暴风雨。那个多重性的神只告诉他,它在尘世的名字是“火”,曾在那座环形的庙宇(以及别的相似的庙宇)里接受人们的供奉和膜拜,它使他梦见的幻影奇妙地有了生气,以致所有的生物,除了“火”本身和那做梦的人之外,都认为它是有血有肉的人。它命令他一旦教了那人种种仪式之后,就把他派往河下游有金字塔遗迹的倾圮的庙宇,让人顶礼膜拜。在那做梦的人的梦中,被梦见的人醒了。
  魔法师执行了命令。他花了一段时间(结果有两年之久)向那少年披露宇宙的奥秘和拜火的仪式。他打心底里不愿和少年分手。他借口教学方面的需要,每天延长用于做梦的时间。同时他重新塑造了那个或许还有缺陷的少年。有时他不安地感到那一切已经发生……总的说来,他的日子过得很幸福;他一闭上眼睛就想:现在我要和我的儿子在一起了。偶尔也想;我创造的儿子在等我,我如不去,他就活不成。
  他使那少年逐渐熟悉现实。有一次,他命令少年把一面旗子插到远处山顶上。第二天,旗于果然在山顶飘扬起来。他做了其他类似的试验,一次比一次更为大胆。他有点伤心地感到,他的儿子快要诞生了——也许等不及了。那晚,他第一次吻了少年,派他穿过荆棘丛生的森林和沼泽到河下游另一座荒废的庙宇去。此前,(为了永远不让他知道他是个幻影,而让他以为自己是同别人一模一样的人),他让少年彻底忘掉这些年的学习。
  他的胜利和宁静充满了腻烦。每天晨昏,他跪在那座石像前面,也许在想像中看到他那不现实的儿子,在河下游别的环形废墟里举行同样的仪式;夜里他不做梦了,即使做梦,也像普通人那样。他隐约感到宇宙的声息和形状:那个不在眼前的儿子从他逐渐衰退的灵魂汲取营养。他生活的目的已经实现;一直处于某种狂喜之中。过了一段时期(某些叙说故事的人计算这段时期时以年为单位,另一些人则以五年为单位),两个划船的人半夜里叫醒了他:他看不清他们的脸,但听到他们说,北方一个庙宇里有个会魔法的人,踩在火上不会被火烧伤。魔法师突然想起神批的话,他想起世上万物唯有火知道他的儿子是个幻影。这件事起初给了他安慰,后来却让他烦恼不已。他担心儿子想到那个异乎寻常的特点,发现自己只是一个幻影。不是人,而是另一个人的梦的投影,那该有多么沮丧,多么困惑!身为人父的人都关心他们在迷惘或者幸福时刻生育的子女;魔法师花了一千零一个秘密的夜晚,零零星星揣摩出来的那个儿子的前途,当然使他牵肠挂肚。
  他思索的结局来得十分突然,但并不是没有先兆可循。首先(经过长期干旱之后),一片云彩像鸟一般轻灵地飘到远处小山顶上;接着,南方的天空成了豹子牙床似的粉红色;然后,烟雾在夜间锈蚀了金属;最后,禽兽惊恐地四散奔逃。几百年前发生过的事情又重演了。火神庙宇的废墟再次遭到火焚。在一个飞鸟绝迹的黎明,魔法师看到大火朝断垣残壁中央卷去。刹那间,他想跳进水里躲避,随即又想到死亡是来结束他的晚年,替他解脱辛劳的。他朝火焰走去。火焰没有吞噬他的皮肉,而是不烫不灼地抚慰他,淹没了他。他宽慰地、惭愧地、害怕地知道他自己也是一个幻影,另一个人梦中的幻影。
                         以上译自《虚构集》

 4 ) 我的异次元

2007年最后一夜,看了穿越电影《异次元骇客》,又名《第十三层》。电影结束后不到半个小时,我也从2007年穿越到2008年。 这部电影居然和《黑客帝国》同时诞生于1999年,真是生不逢时到令人击节。它和《黑客帝国》,到底谁抄袭谁的创意,影迷们对此一直有争论却难有定论。但照我想来,以《黑客帝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知名度和超豪华的制作手笔,还会有人试图去抄袭它那无异于自杀,除非制作者是白痴。因此《黑客帝国》的创意抄袭《异次元骇客》或者两者撞车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而对我个人来说,我喜欢《异次元骇客》多过《黑客帝国》。 《黑客帝国》最后还是走上了拯救世界的老路,它后来更像一个动作大片而非科幻片。而在《异次元骇客》里,你最后找不到敌人,找不到真相,也无所谓正义和邪恶,甚至不能确定是否有真实的世界和自己。《黑客帝国1》试图找回一个真实的世界,而《异次元骇客》告诉你没有真实的世界,在这点上看,1999年的《异次元骇客》远比当年的《黑客帝国1》走得远。这两部电影其实是同一创意下的两生花,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小提琴。虽然他的小提琴无论如何都没有相对论有名。 “在一座大厦的第十三层,科学家道格拉斯•霍尔和汉农•富勒用电脑模拟出一个逼真的1937年的洛杉矶,他们可以通过电脑进入这个虚拟世界,真实地体验1937年的生活与自己。一天夜里,富勒被人杀死,他在1937的虚拟世界里给霍尔留下一个与凶手有关的线索。为了查明真相,霍尔循着富勒留下的线索来到虚拟世界中,当他离真相越来越近的时候,他震惊了……”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原来生活在一个虚拟世界中,是电脑程序中的一个代码,插头一拔,你就消失,你会如何? 第一反应一定也像电影中1937年的那个酒保一样毛骨悚然到崩溃吧?但是再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个命题我们再耳熟能详不过了。比如佛教的六道轮回、比如生命是场幻觉、比如人生如戏、比如黄粱一梦。 那么,还有什么好惊慌的呢,如果我们本来就生活在一个异次元的世界:当你离开一座城市到新的城市生活、当你告别一个人遇见新的人、毕业、跳槽、失去亲人,岁月长河的每一次转弯,你其实都在拔掉一个又一个插头。 就像我拔掉了上海的插头来到北京,所有我在上海必须面对的看起来重要又复杂的人和事瞬间消失一样。 电影中说无知是福。但看看现实世界中,有那么多那么多的人为一件得失沉溺、为一个办公室的职位日日如困兽般搏斗、为一次感情郁郁终生,我又觉得倒不如做那个发现真相的酒保比较好。 在电影中,程序操纵者没有预计到的是:“没有人能在我们设计的这个世界里学到真理,但是你们两个学到了。”而在我的异次元里,我学习到的也是,这世间的情谊和爱是这个程序所不能控制和操纵的,只有它们是不会随着插头的拔掉而消失的。 那么,又有什么好惊慌的呢? 我想不出比这更适合的时间看到这部电影,在我准备再次拔掉一个插头的时候。至于我要回去的世界是否就是真实的世界,嘿嘿,这部电影会告诉你。 新年快乐。

 5 ) 邪恶的老头

一直以来,我们都怀疑甚至相信是不是有一只如上帝般无形的手,创造了宇宙,生命与拥有智慧的人类,然后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在他出生的那一刻,甚至在遥远的宇宙诞生初期,就已然注定?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给了一个梦幻般的假设解,人类自己就是造物主,宇宙,生命,甚至是拥有智慧的意识都可由一堆电子线路堆积起来。同时,导演的意识化身为邪恶的老头,导演了这部超级内涵片!!!

三层世界的设定,姑且名为未来世界,中间世界与虚拟世界,其实很有意义,一是把上帝这个造物主的角色拉下神坛,二是让观众更身临其境地思考,我们这个世界,是不是也是未来的人,或者更高级的智慧生命用“超级计算机”所搭建的?

但是电影却暴露出一个巨大的问题:当中间世界男主角们得知自己创造的虚拟世界中的人物是如此的真实时,惊讶不已,说明他们计划中并没有预期能产生这么多活生生的人性,毕竟,那一堆元器件与规则都是死的,人性是绝对凌驾于有穷规则之上的生命;后来,当男主角问未来世界的珍妮小姐关于他们那一层“中间世界”的事情,她回答说有很多个这种虚拟的中间世界,但只有他们这个中间世界又创造了下一层的虚拟世界。这里都略过了创造意识这一惊人行为是如何发生的,当代最大的人工智能障碍便是让机器人产生独立的意识,能够意识到“我”,这个貌似不可能的目标在片中虚拟世界没有得到一番精彩的解释,只是一带而过,让人觉得遗憾。

如若只是表达得知真相后那种绝望,那也没有什么好拍的,导演但又引入爱情这个BUG,让未来世界中的女主爱上中间世界的男主,通过意识对换过程中真实意识在虚拟世界的死亡来让中间世界的男主顺利穿越到未来世界,成为最真实的人,而不是电子元件。这个爱情对于女主角来说来得有点奇幻,像极了漫画迷们爱上日本动漫中的男主女角,而片中男主角一直在强调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应该就是被上层世界的人侵入后意识发生重叠的后遗症,于是中间世界的男主角爱上女主角比较自然。

终于要讲到邪恶的老头了,片中有一点,就是没有交待老头怎么得知的还有上一层世界?肯定是从自己设计的虚拟系统中得到了一些启发,而且还被未来世界的男主角发现自己知道了真相。于是有可能是,老头自己有过被侵入的经历:或结合自己侵入虚拟系统中书店老头的过程,突然想通,也去到世界的边缘去验证发现果然也处于虚拟的系统,或者是因为侵入的次数太多太久,未来世界老头与中间世界的老头的意识发生重叠,共享了部分记忆,直接就知道了这个残酷事实。如果老头没有被侵入过,那他只有直接因为边界上的设定而突发奇想,结果证实自己也是被虚拟出来的,这个可能性最低,靠爱因斯坦般的智商,靠中百万大奖般的概率,靠仁慈如女娲,如佛祖般的天意!

除了世界观上的一些奇思妙想,导演还不忘展现人性的不同侧面,未来世界的男主角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人,却藏着暴力血腥的一面,喜欢到中间世界以杀人为乐,这个内隐的人格越来越影响原本的他,导致女主的移情;中间世界的老头是一个有名的科学家与实业家,在人前受到万分敬仰,但却喜欢跑到自己设计的虚拟世界中去寻欢作乐。

忽然我就有这么一个特别邪恶的想法:未来世界的老头,是一个色老头,而且有恋女的倾向,不过一直隐藏得很好。女主角说过,未来世界有数以上千个中间世界的模拟,却只有一个中间世界创造出了相对真实的虚拟世界。为什么只有一个世界,他们这个世界有什么特殊?就是因为这个老头,他不时侵入中间世界的老头,利用未来世界的科技,给这个老头以爱因斯坦般的灵感,使他发明了半导体,创立了宏大的晶体帝国,最后更是建造了一个真实的虚拟世界,在那个世界中,有他自己,有他未来世界的女儿,有他的得力助手们。于是,好色的老头梦想成真了,在那个世界他可以用钱砸开大多数女人的裙摆。事实上,电影中有很多细节都十分支持这样一个邪恶的思路:

1.中间世界,当男主角听说老头经常进虚拟系统时感到十分疑惑,身为设计师与技术工程师的他们都还没有试验过,老头却驾轻就熟般去过多次,一点都不符合原来老头的性格,最后在虚拟世界中听闻老头经常玩女人的事情,更是惊得不可思议,说明原来的老头根本就不好这一口,甚至可能是终身未娶,注意,是可能。

2.以中间世界的科技发展水平,大多数人,包括那个警探都对这样真实的虚拟系统表示怀疑,说明这的确是一个奇迹。但科学是严谨的,它不会承认奇迹的存在,很可能就是未来世界的老头对这个中间世界输出了超然的科技

3.中间世界的老头很可能因有被侵入的经历,有时会失忆,又经常发生意识重叠,所以才发现那个惊世秘密。所以第一幕时,老头已经不是原来纯真的老头了,是被污染的老头了,他找了女人之后,选择写下这个惊世秘密,交给酒保,想让自己信任的助手知道真相。

4.中间世界的老头根本不认识中间世界的女主角,而在第一幕的虚拟世界中,女主角却暴露地躺在床上,老头给钱时看她的眼神有欲望,有慈爱,也有一丝愧疚。

5.有人说躺床上根本跟女主角不是一个人,好吧,就算不是,当男主角去找虚拟世界中的女主角碧姬时,跟她说跟老头有关,她暗示说去找亚斯敦,就是经常给老头介绍女人的酒保,可见老头也上过碧姬。

综上几点,对这个幕后最大的BOSS,导演已给出了足够的暗示,最后那未来世界的老头那个邪恶的微笑也让人起鸡皮疙瘩。

 6 ) 别人一拔插头你就没命了,就说怕不怕吧

1999年,发生了一起著名的创意撞车事件,足以载入电影史册。

那一年,还是沃卓斯基兄弟的新人导演,用一部《黑客帝国》震惊了世界。

现实与虚拟交替的世界观、袁和平的中国功夫、风衣墨镜的矩阵黑客、大量慢镜头动作画面、开创性的子弹时间、出神入化的电脑特效……

坐拥满坑满谷的新鲜元素和视听爆点,我们并不奇怪,《黑客帝国》会成为那一年席卷全球的超级飓风。

也就在那一年,伴随着《黑客帝国》的大红大紫,电影史上最大的倒霉蛋之一也应运而生。

事后看,它的倒霉主要体现在三个原因:

第一,它的核心设定跟《黑客帝国》太相似,第二,它比《黑客帝国》晚上映了两个月,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不像特效密集的《黑客帝国》,它是一部低成本的惊悚片。

▲《异次元骇客》

可以想象,人人都在津津乐道《黑客帝国》的前卫视听和哲学内涵时,《异次元骇客》的诞生简直不能更尴尬。

看一眼简介,许多人都会油然而生本能的不屑:这玩意大概是山寨《黑客帝国》的吧,拍得够快的。

一名天才科学家通过网络科技,模拟出一个1937年的洛杉矶。

无数人生活在这个虚幻的世界中,浑然不知自己只是由一段段二进制代码组成的。

科学家可以任意进出这个世界,他借用虚拟角色的身体,在其中自由活动。

有一天,科学家惨遭杀害,一个下属成了杀人凶嫌。

为了自证清白,下属进入1937年的世界寻找线索,他吃惊地发现,早已有虚拟人勘破了世界的秘密。

但在更多的证据面前,谋杀案和虚拟人的觉醒都是区区小事了,他开始怀疑自己所处的世界,也不过是一个人造的产物。

嗯,我知道你在想什么,听起来确实很像《黑客帝国》对不对。

尽管表面上概念雷同,《异次元骇客》却包含了多层嵌套、记忆交换、多个平行虚拟世界等设定,光说世界观的独特与庞大,一点不比《黑客帝国》逊色。

影片改编自丹尼尔·弗朗西斯·加卢耶的中篇小说《幻世-3》,出版于1964年,那时候别说《黑客帝国》的剧本了,沃卓斯基兄弟俩都还没生出来呢。

更冤枉也更讽刺的是,沃卓斯基兄弟创作《黑客帝国》,从《幻世-3》中得到过许多灵感。

这样看来,《异次元骇客》作为《黑客帝国》的缪斯之一,却反而笼罩在了后者的阴影之下,简直跟国产喜剧《夏洛特烦恼》里的“周杰伦”一样,命运让人哭笑不得。

▲片中的意识转移

同样充满悲剧性的是,《幻世-3》作为科幻文学界的经典,却并未受到当时的大众认可。

层层嵌套、犹如俄罗斯套娃的世界观,在《盗梦空间》、《源代码》尽人皆知的今天,当然不算新奇。

但在1964年,那个连个人电脑都尚未问世的时代,实在太过超前。

《幻世-3》在诞生后几十年里,从未获得过一次科幻奖项,而作者加卢耶,也是在去世后很多年,才追获殿堂级科幻大师的地位。

而改编电影《异次元骇客》,命运竟然跟小说不谋而合,在漫长的口碑发酵中,才慢慢收获了迟到的肯定。

作为一部典型的赛博朋克科幻片,影片用不高的成本,在视觉氛围上大做文章。放在世纪末的大背景下,更带上了强烈的末日情绪和虚无疏离感。

案情层层揭开,真相乍然惊人,悬疑气氛也烘托得十分抓人。从头至尾弥漫着好莱坞黄金时代黑色侦探片的气质,让人着迷的颓废和典雅。

▲1937年和当下世界都充满末世感

银幕上从来不缺对世界真实性的怀疑,在《黑客帝国》和《异次元骇客》之前,电影《移魂都市》、《楚门的世界》,硬科幻剧《星际迷航》等,都热衷这一题材。

而《异次元骇客》的独特之处在于,直到最后一个镜头,突然用一种微妙的反讽方式,让世界观猛然膨胀。

通过那触目惊心的一幕,电影的核心论调也呼之欲出:人类总想支配世界,到头来自己也不过是被支配者。

影片开头就打出了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

有网友觉得这故事虎头蛇尾,拍着拍着拐到唯心主义上,从科幻片变成神棍片了。

我想,他们可能没弄明白,在科学和思想界,质疑和探索世界真实性,本来就是一个非常热门的研究领域。

1981年,逻辑学家希拉里·普特南提出了著名的缸中之脑悖论

假设你的大脑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装满营养液的缸里,大脑神经被连接在计算机上,计算机不断传送信息,使你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

于是对你来说,身边的一切仍然存在,可以跟别人交流,也可以自由活动和感知,甚至感觉到此刻正在读方君的这篇文章。

你也许觉得这是无稽之谈,但可怕的是,以人类大脑的构造,你根本无从判断,自己是否活在这样的虚拟现实中。

▲缸中之脑示意图

纪录片《与摩根·弗里曼一起穿越虫洞》提出过更有趣的假设,也许我们的人生是一场电子游戏,在造物主眼中,我们就像是游戏里那些自行其是的角色一样。

《三体》中提过的费米悖论:从目前人类所了解的可观测的宇宙来看,早就应该有文明发展到足以星际远航了,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接触到过?

对此,科学界提出的假设之一是:高等文明就在我们身边,观测着我们,而我们处于一个虚拟的全息宇宙之中。

▲费米悖论的模型图之一,有兴趣可以自行百度

其实,古代哲学家早就对此有过丰富的思考,中国的庄周梦蝶、印度教的摩耶、柏拉图的洞穴寓言,都说得有模有样。

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人类仍然没有能力,给这些带有怀疑论色彩的问题圆满的解答。

因此,《异次元骇客》的世界设定,非但不能说站不住脚,反而充满了科学思辨性。

哪怕听起来荒诞不经,把它斥为神棍理论,显然是不公平的。毕竟,在无法得出结论的情况下,保留观点,不做绝对判断,这才是科学的精神不是吗?

当尼奥从矩阵帝国中觉醒,开始拯救世界,《异次元骇客》的造物主,却将永远陷在无穷嵌套的幻境中。

如果我们所在的世界的确不真实,以科学的逻辑衡量,显然后者有更大的几率成为现实。

一旦意识到这一点,也就能体会《异次元骇客》真正出色的地方,当我们对虚拟人报以同情时,难免后背发凉地联想到:

我们自己的生命,很可能也是被一个插头所决定的。

 7 ) 《三重模拟》和《第十三层楼》

/乃鼎斋无机客

考德维纳·史密斯再发现奖

在欧美的各大科幻奖项中,考德维纳·史密斯再发现奖显得格外突出,因为它只授予给早已过世的作家。这个以美国作家保罗·麦隆·安东尼·兰巴格(1913- 1966)写作科幻作品时使用的笔名考德维纳·史密斯冠名的奖项,建立于2001年,首届奖颁发给了Olaf Stapledon(1886-1950),之后几年的的获奖者分别是R.A.拉夫蒂(1914-2002)[大陆译介了作品《Eurema's Dam》]、Edgar Pangborn(1909-1976)、Henry Kuttner(1914-1958)和C.L. Moore(1911-1987)夫妇、Leigh Brackett(1915-1978)。奖项的“再发现”之意,正是要回望尘封的历史,发现被人忽视的科幻作家(当然譬如Olaf Stapledon被称为科幻作家并不妥当,他是创作了一部乌托邦作品)。

本年度(实际是2006年,但宣布是在2007年)的考德维纳·史密斯再发现奖,颁发给了Daniel Francis Galouye (1920-1976).

丹尼尔·弗朗西斯·伽洛耶在二战时期从军,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为低品位的小说杂志创作了大量短篇,虽然作品刊登的地方并不入流,但伽洛耶还是拥有一批拥趸。伽洛耶一生共创作了五部长篇小说,其中有一部小说却因为电影而出名。

伽洛耶出版于1964年的长篇小说《三重模拟》(Simulacron-3),是科幻文学史上首度描写 “虚拟现实”题材的小说,在小说里科学家为了研究市场营销,在电脑里通过虚拟现实建造了一座“虚拟城市”,里面的电子人对此浑然不觉,只有一个个体觉察到了真相;但小说的高明之处在于“三重模拟”之意,主角最后发现自己以为是现实的世界也是另一个世界的“虚拟现实”。这部小说对包括《黑客帝国》在内的电影产生了间接的影响,小说本身也曾在1973年和1999年两度被搬上银幕,而1999年的这个电影版本,即是不少朋友都看过的《第十三层楼》( The Thirteen Floor ).

科幻界对伽洛耶的才华有着迟到的认可,普遍认为假如他不是一直蛰居在新奥尔良,而是到当时美国的科幻文学中心纽约,他的创作会被更多的人注意到,他本人也会获得更广泛的认可。

http://content.answers.com/main/content/wp/en/b/b7/Galouye.jpg

http://images.amazon.com/images/P/B000063BZS.01.LZZZZZZZ.jpg

http://www.lovefilm.com/lovefilm/images/products/7/2467-large.jpg

 8 ) 忘了真相吧,我们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

(看过这个片的,会觉得这篇评论是个冷笑话。没看过的,建议就别先看评论了,容易误导,败坏看片时的情绪。)

我强烈地认为,科幻片里压根儿就不该提爱情。

什么叫科幻片儿啊?科幻片儿就是编瞎话儿呗。

那玄幻魔幻也是编瞎话儿呀!科幻片儿的瞎话儿得编的科学。

什么叫科学、什么叫不科学呀?

比如黑客帝国里边,尼奥往快死的崔尼蒂脸上滴一粒爱情的眼泪,崔尼蒂就复活了,这就叫不科学。跟黄金圣斗士滴血修理青铜圣衣一个道理了,就玄幻了,魔幻了。

但尼奥把编码手伸进崔尼蒂的编码心脏里修理一下……应该是是修复一下,崔尼蒂就复活了……应该是就重启了,这就叫科学。

======
在港剧韩剧台剧日剧里,爱情是可以解决一切麻烦的。身患绝症,断手断脚,生意破产,牢狱之灾……没事儿,只要有爱情,咱就能有盼头儿,片儿就能大团圆结局。

爱情本来就是最难达成共识的领域——没有哪个度量衡能测算它的数量和质量,所以每个人都在心里给它画不同的肖像;

爱情又如此被滥用——每当编剧们不能自圆其说时,爱情就成了万能药,涂涂抹抹,就立刻在漏洞百出的剧中角色身上创造了圆满的、感人的奇迹。

所以,爱情对于编故事的人来说,是最普适的工具、也是最无力的手段。

所以,请放过科幻吧。差不多也就剩下这片儿相对严谨的无爱净土了。

======
必须得说,这是个比黑客帝国还牛逼的科幻片儿。

它没有用勺子那么故弄玄虚的桥段,也没有用机器章鱼集团军袭击锡安那么惨烈的大场面,就利落地抓住了庄周和蝴蝶,画出了博尔赫斯的环形废墟。

我不是程序员,也不懂宗教和哲学,就不深入分析这片儿到底如何跟庄子和博尔赫斯不谋而合了。

现在唯一阻碍我给它五星的就是女主角那句“从一开始我便开始留意你了,你的仁慈,你的正直,未见到你之前,我已爱上你”。

瞧见没,爱情跟美国似的,到处裹乱,没它不插手的。

怎么才能给这个片儿五星呢?我想出一个解决的办法——

这其实是一起家庭纠纷。

这个女的,对丈夫十分不满,因为丈夫是个程序员,开发了一款叫做“圆环套圆环”的网游,自己还玩儿的特来劲。

原来这个丈夫仁慈又正直,现在成天挂在游戏上,变得乖张又冷漠。

她很怀念没玩网游之前的丈夫。

她决定自己也开始玩这款网游,只在游戏里跟丈夫的虚拟角色搞对象,对丈夫本人却越来越冷淡。

丈夫开始嫉妒自己的虚拟角色,想让角色自杀,甚至想删除了整个游戏,可又舍不得——在游戏里他可是上帝呢。

于是丈夫左边一个小天使说:别玩游戏了,媳妇都急了。右边一个小魔鬼说:i'm the king of the world!

怎么办怎么办???

经过惨烈的思想斗争,丈夫终于决定,听媳妇的话又不丢人,安定团结才最重要。而且游戏系统中有一个黑人警察(类似黑客帝国里的史密斯,权限超大),正好杀了丈夫在游戏里叫道格拉斯的角色,丈夫干脆就彻底删了游戏。

最后女的终于觉得,丈夫又变得跟以前一样仁慈又聪明。

从此这两口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end。

——谢谢观赏——

========

又想到关于这部电影的一些东西。

王朔的和女儿谈话里,说写书还是写给女人看,因为女人没有脏心眼,男的比女的面临的竞争更残酷,所以助长了男的互相算计,争权夺利,互相攻击,脏心眼就多了,就不配看他的书,尤其是和女儿谈话这样一部掏心窝子的书。

也许这部片子的导演也认为女的相对脏心眼少,相对心地纯洁。因为她们眼界狭窄,只能看到爱情。

而男人却关注更广范围的真相,所以他们要开车去路的尽头,揭露bug,他们不甘心被愚弄。什么是脏心眼?脏心眼就是怀疑,怀疑所感所知是圈套,是阴谋。

可识破圈套,真相却往往并不美好,男人的真相之旅把原有的平衡弄得一团糟。男人能够发现真相,却未必能爱上真相。

但男人是可以爱上女人的呀,当男人为了残酷的真相身心俱疲时,还是要回到女人温和的爱情中休养生息。

女人恰到好处的爱情,永远像子宫里的温暖的羊水:男人被淹没其中却呼吸自如——换成别的任何液体,你都得窒息,真的没比这更舒服的了。

于是男人就自动忘记真相这回事了。当他们习惯了拐弯n次寻找真相时,反而越单纯的圈套越容易让他们上当。

著名的受虐者,作家莫索克认为的那样:女人是被制造出来驯服男人的兽性冲动的。

同理可证,该片创作者认为:女人是被制造出来使用爱情驯服男人不断揭露丑恶真相的冲动的。

========

又想起一些东西。

男人去发现真相做什么?

恐怕是为了更大的权力。

掌握权力为了什么?权力究竟是什么?

好像是1984里说的那样。权力就是为了权力本身,权力本身就是朝其他人脸上使劲踩,不断的踩。

我个人的看法,男人也许是天生,也许是这么多年进化的结果,总有“我不踩别人就必被别人踩”的危机感。

比如本片,下层空间的道格拉斯如果不去发掘上层,就只能被上层的大卫侵入和操控。

女人可能也有这种危机感,但没有男人严重,女性纵向上升的空间,由于她本身兴趣不大,欲望不强,所以比男人狭窄。但作为补偿,她们横向迂回周旋的空间就比男性广阔。

就比如莫小姐,无论在哪个层次的空间,她最看重的都是爱情。权力层面,她并不在乎被谁操控。她更善于把握爱情,因为爱情无论在哪一层的世界中,无论这世界是真实还是虚拟,都是绝对属我的感觉。并且,无论什么层次的他人,都无法直接干涉这种绝然属我的东西。所以,莫小姐,女人们,并不在乎上升到更接近真实,还是堕落到虚假之中。

权力是从小到大计算的,是纵向的。爱情是……反正不能论多少,论大小,是横向的混沌的一团。

纵向的男性只会在混沌中暂时休养生息,而不会永远留在混沌中。所以爱情总是打不败权力。

 短评

你虚拟的人生,就是别人的生活。立意不错,情节浅了。突然发现好多科幻电影都沿袭了这层创意——黑客、盗梦、源代码...

1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十年前的片子了……很强大……《骇客帝国》《盗梦空间》的前身之一

13分钟前
  • 盈盈美黛子
  • 推荐

概念先行,deja vu,造物主与被造物,虚拟现实,意识上传,模拟错乱,时空机器,闭环轮回,存在主义,自由意志危机,AI意识觉醒,复古未来主义,高次元压缩,记忆篡改,人类的特殊性,潜意识探索…… 这种mind fuck主题永远是我最喜欢的电影类型

16分钟前
  • 发条大橙子
  • 力荐

说得深沉一点就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神上身,高科技神打……

21分钟前
  • Bigteeth
  • 推荐

“他离真相越来越近了……近到窒息…… ”琼瑶么= =豆瓣简介真是越来越雷人了……

22分钟前
  • いいね
  • 还行

最后那个镜头表达的意义很隐晦。想了会儿才明白过来。有点儿意思

25分钟前
  • 一座夏天垮下来
  • 推荐

算是很早期的抛出了“似曾相识”的某种假设,同时提出了VR和AI结合的反噬悖论,还非常出彩的展示了VR中AR和数据交界的震撼画面。概念先行,比《黑客帝国》更朋克,比《盗梦空间》更前瞻,比《西部世界》更实际。只是论细节和格局都比这些后者略逊一筹,比如VR世界的时间居然是线性的,使用者居然无法指定某个非年份以外的具体时间节点进入,以及对于哲学思考的部分较少。不过电影所预言的这项真虚拟现实技术在影片设定的2024年是很有可能实现的,只是不存在替代只是较为真实的程序,拭目以待。

30分钟前
  • 生人回避
  • 推荐

概念不错。只不过还是简单了一丢丢。蛮好看

35分钟前
  • 少年夏不安
  • 推荐

正确的作法应该是不要让边界存在,做成循环的结构,往任何方向一直走下去都会回到原点,嗯……就像是地球一样……

39分钟前
  • 菠萝
  • 推荐

开篇即用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或许我思考,站在高于普通人的位置上看世界获得的感悟反而成为了最可悲的人,即若得知自己的人生是在别人的手中操纵,生活的虚拟和真是不再容易辨别的出,或许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生最快乐的人莫过于少点智慧和思考罢。十几年前的片却超越了现在太多科幻片,比异次元更棒。

44分钟前
  • 噜噜叫夏天
  • 力荐

柏拉图说:真正的世界只是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假如这个世界原来就是虚假的,假如一切早就存在了,会怎样?《异次元骇客》预示了这种诱人但可怕的可能性。影片指出了人类可悲又可怜的心灵状态,总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支配者,不惜以操纵别人的生活作为代价。而最明智者也成了最可悲者,当你在同类中走的更远,当你扩大眼光,发现这个世界的局限性与生存的虚假性时,你就成了最可怜的人。生存就是这样荒诞与悲哀,而最大的悲哀在于:了解真相的人太少了。我思故我在。但谁知道呢?也许世俗的幸福,正是来自无知。

46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这片应该叫《未来谋杀及离婚指南》,有了这种技术以后,都不需要离婚了,看老公不爽了,就虚拟一个好的,然后把现在的老公带进虚拟软件里干掉就OK了。

48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其实这个片子的概念很像盗梦空间,只是当年木有红。。。

53分钟前
  • SanSan
  • 力荐

别一看见层套层的就比作盗梦,看见虚拟世界就黑客帝国,那点见识,设定明明是像X接触好吧,但是人家还有原著,博尔赫斯。女主长得非常复古啊!科幻爱情片在我这儿的起评分还是是很高的。

56分钟前
  • 了不起的花轮君
  • 力荐

和黑客帝国同时期的片子,但这部好懂得多了。P.S.原来那句:“在未遇见你之前,我已爱上你。”和阿凡达那个心灵传输都是出自这里啊!

58分钟前
  • 攸宁陶陶
  • 力荐

此片和【骇客帝国】是很相似,同是现实和超智能的虚拟世界间的故事,为何【骇客帝国】这么成功而此片却如此无闻,除了【骇客帝国】融入了视觉特效和武打动作等感官刺激而此片只是靠剧情吸引人的差别外,主旨立意也有关系…… movie.douban.com/review/4738016/

59分钟前
  • 摇滚玄奘
  • 力荐

看完这部电影,立刻有很多同学开始善待NPC了= =

1小时前
  • bushiren
  • 还行

柏拉图的“理念说”最佳诠释。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自以为正在征服大自然改造世界操纵他人的同时,焉知自己的世界又不过是他人的一道线路一场梦境?8.5( 盗梦空间、黑客帝国、移魂都市)

1小时前
  • 巴喆
  • 力荐

我还以为是无限循环。。。

1小时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推荐

豆瓣上有三部叫这个名字的电影,用的是一张图!很想知道88年的此片讲的是啥~如果故事情节很像的话,那编剧可真有想像力!你确定你生活的世界是真实的吗?你确定你不是一段程序或电路?

1小时前
  • 猫语猫寻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