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赛罗

日本剧日本2022

主演:生驹里奈,须贺健太,村瀬紗英,洼冢爱流,织田梨沙,伊藤かずえ,桥本润

导演:井口升,山内大辅,岡元太

 剧照

更新时间:2024-04-12 11:44

详细剧情

本作品的主人公是在大阪小剧团ENGINE中作为招牌女演员而活跃的山口麻依。在东京公演即将开始之际,剧团成员们正在努力排练演出节目《DICE》,却被接连袭来的神秘怪诞现象所困扰。剧团方面认为这样做可以提高剧团的知名度,因此考虑利用怪异现象在电视节目和SNS上发挥作用。

 长篇影评

 1 ) “凤凰男”奥赛罗之死

奥赛罗(Othello)是一个黑皮肤的摩尔人,这件事众所周知;但奥赛罗其实还是一个男人,这件事却鲜有人注意到。

历来,《奥赛罗,一个威尼斯的摩尔人》都被解读为,一个高贵但头脑简单的异族战士如何被妒火和流言击溃,他那可能缘于肤色的自卑和过强的占有欲导致了他的坚毅和多疑,从而让他堕落。而今天的观众一眼便能看出其中的种族主义:贵族的白人社会绞杀了这个可怜的、生机勃勃的黑人精英。这也导致了,在反思性的历史意识影响下,由黑人演员来扮演奥赛罗几乎成为了当下的潜规则,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允许白人演员“涂黑脸”——这一举动本身铭刻着歧视的印记。这是审美领域少见的“反垄断”成功的案例,一个重要的文学形象从此专属某个非原生群体,由这一群体定义和赋权。但问题就此结束了么?

显然,在Clint Dyer的这一版《奥赛罗》中,导演更多地发掘了这名摩尔将军作为男人的一面。他引导观众留意这位缺陷英雄身上两种问题性的叠加:他既是种族主义的受害者,又是男权主义的加害者。他既是间接的受害者,又是直接的加害者。相比起伊阿古如恶魔低语一般的蛊惑,控制性和破坏性的权力其实只在奥赛罗身上才真正得到施展。

事实上,伊阿古正是奥赛罗的一面镜子,一柄透镜,他让后者在不安和权欲中看见自己的真实模样。正如布鲁姆(Harold Bloom)所说,伊阿古就是奥赛罗那“缺席的幽灵”。伊阿古和奥赛罗身上都存在着一种明确的“约减谬误”,即认定对方有错之后,就必须想方设法地确证这一点(奥赛罗自不必说,伊阿古同样怀疑自己的妻子和这个黑人有染)。导演Dyer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并对此作了反复扩写。通过精心设计的出场和迷幻、阴暗、血腥的光影布置,导演激活了两个男人潜在的瘾君子属性。奥赛罗(Giles Terera饰)注定无法在“罂粟、曼陀罗,或是世上一切使人昏迷的药草”中得到安眠,而伊阿古(Paul Hilton饰)直接就是阿道夫·希特勒的翻版。于是人们看到的不再仅仅是一出关于政治阴谋的惊悚剧,它同样是令人揪心的家庭情节剧,在其中,女人悲哀地遭受着几个家暴者的凌虐。

这使得观众不得不将更多的同情和注意力投向苔丝狄蒙娜(Rosy McEwen饰),这位全剧中唯一称得上“无辜”的女性。在本作中,她被赋予了一个高大、坚毅的形象,且极具独立女性的气质——即便莅临塞浦路斯岛时,她仍然以干练的都市女装登场,而一改以往《奥赛罗》作品中常见的依附者造型(要么让她换上一身希腊风格的白裙,充分显示贤淑和贞洁;要么就换上一席戎装,充分显示她支持丈夫的立场)。这里,她与奥赛罗的关系显然被塑造为了平等的,她的爱情逻辑也建立在了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而非原著中对于英雄故事的憧憬),这使得她为副官凯西奥求情的场面看起来其实更像一场交涉。这个女人用她独有的狡黠掌控着话语的节奏,同时又十分强势(想想看,她毕竟是“岛上真正的将军”),甚至将这种强势保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这反倒让奥赛罗的急切、不理智乃至心虚气短暴露无遗。可以说,如果仅仅是伊阿古,他放出再多的流言蜚语恐怕也击溃不了这一版本的苔丝狄蒙娜,后者会在伊阿古张口的一瞬间就令其毙命。然而不幸的是,她摊上了一个自己十分信赖且钟情的丈夫。

同样地,原著中另一个重要女性角色,女仆埃米莉亚(Tanya Franks饰)也在本作中得到了极具张力的刻画。她甚至可以说是全剧最为光彩照人的角色。在第四幕中,埃米莉亚和苔丝狄蒙娜之间的对话,给与了这些被丈夫剥夺了主动权的妇女以极大的知性深度和主体性,两人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依附性地位,然而埃米莉亚显然要更胜一筹,她潜在地幻想或者预谋着一场针对父权制的革命。这是苔丝狄蒙娜不敢奢想的。因此,观众从这一版的埃米莉亚身上,既能够看到现下众多女性的命运:百依百顺却仍然要遭受控制和虐待,脸上永远带着褪不掉的淤青;也能看到一种预言般的未来:她们终究会在某一刻点燃革命的怒火,不为男人规定的道义,只为了同样受苦受难的女性。

在最精彩的第五幕里,Franks成功用她惊人的演技让这个角色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对所有男人的愚蠢和残虐展开控诉,并在最终的迫害中推升了这位女性角色在生命层面的崇高感。这在莎剧之中并不多见,能让人想到的恐怕只有盛装自溺的奥菲莉亚(Ophelia)。观众也由此见证了两个新的悲剧英雄的诞生,她们沉默无声地躺在了新婚的被褥上。

为了衬映这样一种对于莎剧的新颖解读,Clint Dyer采取了极简主义的舞台设计,使整个场景看起来就像一个斯巴达人的训练场,而除了戎装外,大部分角色无不身着的黑灰色服饰,相对实现了去性别化和去语境化,从而使主角身上的种族主义和女性主义困境凸显出来。然而这并非意味着本剧没有指涉历史。事实上,Dyer似乎有意地要串联起莎剧自身的种族主义过往以及暴力史,就像Jordan Peele在《不》(Nope)中一再指涉影史中的这一意识形态创伤那般。

因此,从一开始,Dyer就通过投影不断在舞台上重播着过去由白人演员饰演的奥赛罗形象,以及一些颇具提示性的时间节点,并在访谈中一再提到两个代表性事件:其一是直到1964年,英国国家剧院仍然要求著名演员劳伦斯·奥利弗(Laurence Olivier)以“涂黑脸”的方式表演奥赛罗;其二是这出戏在1930年代上演时,经常有观众因为奥赛罗和苔丝狄蒙娜的“黑白之吻”愤然离席,甚至朝台上开枪。

显然,Dyer期望这些历史风格化的手法能够增强整部剧主题中矛盾的尖锐程度以及戏剧和现实的呼应程度。不过也必须指出,并非所有的舞台元素都发挥出了理想中的作用。在奥赛罗怀疑苔丝狄蒙娜的场景里,歌队演员们举着防爆盾牌,戴着黑脸红唇的面具,就让人不明所以,是意味着一种自然主义的原始力量对女性的扑杀么?还是说意指当下的某些政治事件(比如美国或者法国的黑白对立)?对此我们也只能猜测,却无法贸然建立起联系,毕竟本剧始终缺乏一个更进一步展开联想的维度:它的所有角色都只是在方形的舞台沙盒中行动,充满了全景敞视主义的质感,并未打破第四堵墙,也并未与观众发生关系。因此大部分时候,我的舞台印象都只停留在几位演员精湛的演技上。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Dyer确实并不准备将全剧导向某种离奇的拔高与和解,哪怕他仍然赋予了奥赛罗一个居中的、端坐的、帝王般的死亡造型,但他寻求的仍是一种反差强烈的控诉——借助复活这部古老的文艺复兴杰作中那些跨越时代的敏锐和犀利,他希望我们用凝视英雄的目光凝视死掉的女人们。

 短评

Cineplex Köln. “What did thy song bode, lady? Hark, canst thou hear me?”就像原本润泽万物的雨在荒原上锈蚀了李尔王铁铸的光荣与他庄严的理性一样,那些异乡为奴的过去、那些海外征战的功勋、还有采石场的苦劳与古老埃及人的传说,那些曾经照亮苔丝蒂蒙娜整个世界、只属于奥赛罗的光焰,最终成为了吞噬两个人的硫磺地火。这一版舞美中古希腊奥林匹亚式火炬的运用很灵巧,喧腾骚动有如兽群。ensemble 歌队一样复沓叠影出来的集体无意识是几百年以来一代又一代奥赛罗话剧演出现场的moody blues,就是这些冷酷森严的目光在不断提醒我们,这里有两个被所有人拒绝承认拥有自由意志的男女,他们曾经以为凭借着共同的爱情,就可以一起抵抗来自全世界的恶意。

7分钟前
  • 狄奥蒂玛
  • 力荐

“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这句来自bible的话语是永恒的真理。人的恶可以发自一个细小的想法,一个看似无害的行动,却能导致毁灭性的结果。伊阿古能用柔软的舌头夺去三个人的性命,当然是绝对的奸邪的人。可是难道就不会发生在常人身上么?无心的一句话,可能影响他人,甚至是他人的家庭一辈子,这种破坏可能每天都在发生。奥赛罗自认为爱的太深,所以怀疑变成苦毒终成杀意。可是他对妻子的爱和信任真的成比例么?当然,种族主义和厌女可以解读这个旷世之剧。可是我认为这贬损了剧的本意。无论换成什么种族,什么样的人物关系,《奥赛罗》依然足够成立。这是人心中的一颗恶的种子,以诡诈谗言播种在心里、生根、发芽、长成丑恶的恶之巨树的故事。直到如今,这样的事依然每日都在上演。人之恶,从未休止。

12分钟前
  • 肯尼李
  • 力荐

《Othello》2023 NTLive Clint Dyer版。虽然这个故事本身尤其Iago和Othello的对话真的能让我感觉到不适,但这版本的阶梯式舞台,灯光,分割的场景,歌队,火把,真的都是极致的美学展现。当代戏剧从来都不只是文本编剧层面的革新,而是表达方式上会更贴近现代人的审美选择。

14分钟前
  • lunarr
  • 推荐

刚好周末看了布里斯托老维克的hamlet想说倒是在某些方面蛮相似的(which I mean惊悚冷酷的现代情节剧= =(逐渐变成一种当代莎剧排演范式(x但蛮喜欢克林特戴尔的解读和这版苔丝狄蒙娜的处理的

19分钟前
  • 敲萝打鼓
  • 推荐

看的NT live,其实这个剧每一场在阶梯上坐着旁观的人是很重要的元素,但放映拍摄的很多场景不能体现那种全局的感觉,现场看应该更棒。但光看视频还是觉得很多剧情由角色的愚蠢而推动,纯完了还长篇大论让人顿感聒噪。两位主要女性角色有点棒读,情绪爆发的有点不够令人信服。总的来说这个剧本就蠢,这一版做的已经很好了,舞美和演绎都非常可取。

21分钟前
  • witime
  • 推荐

补一条:当我们无法相信所爱之人,我们也早已失去自我,这是一种对自身的不确定和憎恨。所见非所实,世间最大的诱惑早已内蕴人心,而智慧是天时地利的恩赐。

22分钟前
  • 奶瓶的盒子
  • 推荐

将人类的歧视、恶意、偏见具象化的一次改编,加入了种族、厌女议题后的故事更具有现代性,后半段的女性角色也更加真实和打动人心,灯光、火把的舞美呈现增加了压迫情绪的渲染,比起NT上一版罗胖的表演,这个伊阿古给人更阴险与癫狂的感觉

26分钟前
  • Lyons
  • 推荐

还不如中间广场总是独自徘徊的鸽子好看…全程昏昏欲睡(四大悲剧ntlive只推荐看哈姆雷特)

27分钟前
  • 溺亡的阿黛尔
  • 还行

这版班底的性别、种族比例也极度引起舒适,以直面不美化的态度第一次让我能够面对莎剧种时代性中理直气壮极为正义的父权制及厌女。访谈中透露出30年代白人女演员与脸涂黑的白人男演员台上接吻都会引起观众愤怒离席、枪击的时代反应,并将其加入到剧中旁观席位的群演表演中;把传统塑造为搞笑丑角的男配的危险性揭露处理,也很优秀。非常具有批判性。另,以反派旗令官为代表的所有男性行为逻辑真的真的很令人困扰啊,仿佛完全无法理解的另一物种。

31分钟前
  • Belle
  • 推荐

最喜欢的是中场对导演的5分钟访谈,以至于看下半场的时候对整个改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5分钟前
  • 小炮子子
  • 力荐

直指人心,无法直面。

40分钟前
  • 拜占庭的蓝调
  • 推荐

这回不存在政治正确了😂

41分钟前
  • 煽风林
  • 还行

那曾经令人咋舌的(黑白)一吻,那借着嫉妒的名义显示了人性之恶,莎翁真的好会写! 改编很棒,导演访谈不要错过!

44分钟前
  • 细米的纸月
  • 力荐

reflection reminderp.s. 理解了梁朝伟看电影要挑时间还要多买几个座位的必要性

46分钟前
  • 小青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