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刺客:萨达尔·辛格

剧情片印度2021

主演:维杰·卡沙尔,肖恩·斯科特,斯蒂芬·霍根,Amol Parashar,芭妮塔·桑德胡,柯尔斯蒂·阿弗顿,安德鲁·哈维尔,Sam Redford,Albrecht Zander,蒂姆·贝灵顿,马克·林伍德,西蒙·韦尔,蒂姆·哈德森,理查德·格洛弗,Nicholas Gecks

导演:舒吉特·瑟加

 剧照

印度刺客:萨达尔·辛格 剧照 NO.1印度刺客:萨达尔·辛格 剧照 NO.2印度刺客:萨达尔·辛格 剧照 NO.3印度刺客:萨达尔·辛格 剧照 NO.4印度刺客:萨达尔·辛格 剧照 NO.5印度刺客:萨达尔·辛格 剧照 NO.6印度刺客:萨达尔·辛格 剧照 NO.13印度刺客:萨达尔·辛格 剧照 NO.14印度刺客:萨达尔·辛格 剧照 NO.15印度刺客:萨达尔·辛格 剧照 NO.16印度刺客:萨达尔·辛格 剧照 NO.17印度刺客:萨达尔·辛格 剧照 NO.18印度刺客:萨达尔·辛格 剧照 NO.19印度刺客:萨达尔·辛格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5 05:19

详细剧情

  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1940年3月,乌达姆·辛格在伦敦枪杀迈克尔·奥德怀尔爵士事件始末。年轻的乌达姆·辛格立志投身革命,争取自由平等。1919年,乌达姆·辛格亲眼见证了阿姆利则惨案,于是参与革命奋起反抗殖民统治者,后被捕入狱。获释后,乌达姆·辛格辗转逃到伦敦,潜伏于当地革命组织,等待报仇。六年后,他在卡克斯顿音乐厅枪杀了参会的奥德怀尔爵士,并打伤多名前英印政府高官。他带着21年未愈合的伤口,不屈不挠地走完了艰难的复仇之路,最后英勇就义。

 长篇影评

 1 ) 一场成功的刺杀

Sardar Udham is a highly realistic and at times, following depiction of the relatively unknown freedom fighter who decides to avenge the Jallianwala Baug massacre. Travelling all the way to London to execute the two officials who responsible for the most inhuman act in British India, Udham Singh takes a long time to execute his plan. But he is successful at the end.Not only does crime mean that killing other people though individual beaviours but also it does refer to a brutal madsacre towards a country.For Sardar Udham,it may be a relief of the pain but does not justify the crime. Men who dream of greater heights do not rest util death. Sardar udham singh is one with this personality.

 2 ) 革命,而非复仇

一部史诗一般的电影。没有印度电影通常的歌舞,是一部非常严肃的政治电影。虽然长达将近三个小时,但是喜欢看政治电影的观众绝对不会觉得电影冗长。而且,虽然电影的描述方式是不停地穿插回忆和不同的故事线,但观众不会迷失在这样的叙述方式里。

故事讲述的是英国统治下的印度,1919年4月发生了令人震惊的阿姆萨则惨案:英印军队对手无寸铁、和平抗议的印度群众毫无警示地扫射,造成约千人死亡、另有千人受伤的血案。这个事件我以前是知道的。我并不知道的是这部电影描述的主角锡克族人萨达尔·辛格于1933年潜入英国,隐姓埋名七年之后,于1940年刺杀了虽然不是直接下令者但同样需要对惨案负责的时任英印旁遮普邦的首席文官迈克尔·奥德怀尔爵士。甚是重要的细节是:萨达尔·辛格从来不把自己的行动看成单纯复仇,而是革命,更加有别于英国政府强加给他的“恐怖主义”的罪名。于是,尽管他在奥德怀尔爵士家做帮佣的时候,有数次机会直接近距离刺杀后者,但他最后都放弃了,因为他也不想被看作帮佣对雇主的刺杀。最后,仿佛冥冥中自有天意,在奥德怀尔爵士刚刚发表了一番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辩护的演讲之后,萨达尔·辛格成功地在大庭广众之下,将其毙于枪下。

在电影的后半部分时间,导演又用了相当长的片长对阿姆萨则惨案整个过程做了回顾,当中穿插了奥德怀尔爵士以及直接下令的戴尔将军对惨案的发生毫无悔意的回忆。可以说是清楚地说明了萨达尔·辛格的行刺确实可以算是某种形式的公正,而非复仇。

从这部电影所描述的故事来看,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如果没有像本片男主这样的人物的行动,很难说能真正推动英国殖民统治在二战后的迅速结束。

 3 ) 印度版的血腥星期天

印度的转记式电影真的拍得非常不错,印度搞革命的基本上和国内当年搞革命的人士所经历的和革命做法完全一样,而且男主绝对是印度英雄式的传记故事。 其实三年前香港也有很多年轻人在搞革命,不同的是印度搞革命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不被英国入侵统治,而香港搞革命是为了出卖自己的国家 邀请英美国家统治这实在是多么讽刺。 这套电影体验出英国殖民地几百年历史都是以杀害剥夺殖民地当地人的利益而自肥。最后乱枪射杀过千人的场面让我想起了另一套北爱尔兰的电影《血腥星期天》。基本上都是为了镇压当地居民反抗而使用了血腥暴力镇压(67年香港暴动也是一样),而且 负责射杀的军人也不会有任何内疚还振振有词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正确。所以现在日不落帝国没落绝对是活该,而那些没有了解历史盲目移民到英国的香港人也为他们感到悲哀。最近有新闻说有些香港人因为不能适应英国的生活去到哪裏最后自杀,这确实是咎由自取了。

 4 ) 我的名字:罗摩·穆罕默德·辛格·自由

北京国际电影节的片子《印度刺客》。

故事背景以1919的札连瓦惨案(也称“阿姆利则惨案”)为背景,即英国统治者无差别枪杀在札连瓦聚集的老百姓,极其悲壮惨烈。

就连事件加害国的前首相梅姨说:札连瓦惨案,是英国与印度历史上一道可耻的伤疤。(说归说,但,就是不道歉。)

个人认为这是一部需要了解一点历史背景的电影,否则可能会睡着。很巧,我在印度时候,因为当时的印巴冲突带来的航班停飞而被迫在阿姆利则呆了10天,趁此机会就去了好多次阿姆利则的札连瓦公园,所以看懂了电影里的很多容易忽视的细节。

札连瓦,阿姆利则金庙附近的一个小公园。拜访阿姆利则的游客不会错过金庙,但大多会错过这个小公园。

其实对于游客来说,因为金庙和边境缘故,阿姆利则是一个很不错的旅游城市,但由于他的地缘和宗教关系,历史上展现出来更多的是一个勇士和抗争的城市。这里流的血,每一次都值得被历史浓墨铭记。

电影很赞,最印象深刻和感动的一句话,在面对英国人的严刑拷打问叫什么名字时,主人公露出了手上的印地语名字。

他说:我的名字叫做RamMuhammad Singh Azadi ,听到这里很感动,这是什么意思呢?

翻译过来就是:罗摩·穆罕默德·辛格·自由。

即 以我之名,三大宗教、整个国家的自由。

 5 ) 阿姆利則慘案(来源维基)

阿姆利则惨案,又稱札连瓦拉园屠殺,是1919年4月13日在英属印度北部城市阿姆利则的札连瓦拉园中因英國人指揮的軍隊向印度人民開槍而引发的屠殺事件。事件造成上千人伤亡。英属印度政府方面的数字是379人死亡,1100人受伤,而印度国民大会党方面的说法是伤亡者约为1500人,其中约1000人死亡。

札连瓦拉园内的墙上屠杀留下的子弹痕迹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雖然英國在戰爭初期曾經擔心印度人會叛變,不過印度的主流政治領袖一開始就支持大英帝國。在戰爭期間,英属印度供應英軍大量的資源和人力。約125萬印度軍人和劳工在歐洲、非洲和中東服役,同時印度的政府和王公們亦輸送大量糧食、資金和軍火。然而,孟加拉和旁遮普仍是印度獨立革命運動的溫床;當時孟加拉的連串革命,加上旁遮普的動盪,近乎令整個地方行政陷於癱瘓。

1919年,屠杀发生后数月的札连瓦拉园

1915年2月,英属印度军队中的印度人策划发动的加达尔兵变,是更大范围的印德密谋中一系列密谋里最著名的计划,印德密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1914年到1917年发动泛印度造反以推翻英属印度统治的密谋。革命者包括印度、美国和德国的印度民族主义者,此外爱尔兰共和主义者及德国外交部也提供帮助。印德密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便开始酝酿,酝酿者有美国的加达尔党,德国的柏林委员会,英属印度的印度革命家,德国外交部通过驻美国旧金山的领事馆也参与酝酿。英国派情报人员渗透进入加达尔运动,最终挫败了计划中的1915年2月兵变,主要领导人都被逮捕。在驻印度军队中的兵变图谋也被粉碎。

2010年的札连瓦拉园

自从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之后,英国在印度的官员们就惶惶不可终日,总害怕当地人造反。这些官员们相互提醒道,表面上无辜的当地人其实最可疑。当时的调查人员及后来的历史学家都认为,阿姆利则当时发生的各种事件之间并没有密谋联系,但是英国人的恐惧转化为行为——戴尔将军相信正有一个颠覆英国统治的阴谋,之后他在英国被赞扬为预先制止了一场恐怖袭击。1919年《罗拉特法案》通过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也是受加达尔兵变的影响。英属印度军队从欧洲和美索不达米亚撤回印度,经济萧条。

阿姆利則慘案中军队开枪射击之处

1915年的加达尔兵变以及拉合尔阴谋案仍在导致英国人的恐惧。有关为土耳其哈里发而战的旁遮普人青年的谣言,随后是有关俄国内战中红军的谣言,在英国军队圈子里流传甚广。俄国十月革命也对印度人产生了影响。对英国人来说不祥的是,1919年第三次英阿战争爆发,甘地在印度号召人民起来抗议《罗拉特法案》获得了空前热烈的响应,开始了一连串骚乱和抗议。旁遮普的形势迅速恶化,铁路、电报、通信系统中断。

许多英国军官相信骚乱可能发生,他们为最坏的情况做了准备。在阿姆利则,超过15000人聚集到札连瓦拉园。据说英国旁遮普省督迈克尔·奥德怀尔相信了这是要为5月造反而密谋的迹象,5月是英国军队暑期撤往山区的时间。英属印度当局的阿姆利则屠杀以及其前后的反应,却都表明这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为响应旁遮普省政府镇压这一所谓“密谋”而实施的协调一致的计划。据说詹姆斯·乌斯迈纳·杜布莱认为旁遮普日益紧张的形势中对加达尔起义的恐惧与英国人以屠杀作为反应有直接关系。

札连瓦拉园内的墙上布满屠杀留下的子弹痕迹

1919年4月10日,在阿姆利则副警察长住处爆发抗议示威。示威要求释放两名知名的印度独立运动领袖萨蒂亚·帕尔(Satya Pal)、赛义夫丁·克其鲁,他们此前被政府逮捕并被关押在一处秘密地点。他们是甘地领导的真理坚固(即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支持者。政府派出军事警戒队向人群开枪,杀害若干示威者,引发了一连串暴力事件。同日晚些时候,若干银行及其他政府建筑,包括市政厅、火车站在内,都遭到袭击和纵火焚烧。暴力持续并升级,最终有至少5名欧洲人死亡,包括政府雇员和平民。当天军队向示威人群展开报复性射击,8到20人被军队打死。

1919年4月11日,英国传教士玛塞拉·舍伍德(Marcella Sherwood)小姐担心她的学生们的安全,乃关闭学校,将大约600名在该校学习的印度儿童送回家。当在一条狭窄的街道Kucha Kurrichhan内骑车通过时,这位小姐被一个暴民抓住,暴民拉着她的头发把她拖到地上,撕扯衣服并踢打。一些当地印度人从这个暴民手中救了她,其中一个是她的学生的父亲。随后他们把她送到戈宾加尔堡的安全之处。在4月19日看望舍伍德小姐之后,英属印度的地方指挥官戴尔将军签署命令,强迫每个印度人在通过那条街道时都要用双手和双膝爬行。戴尔将军随后向一位英国视察员解释说:“一些印度人在他们的神前脸朝大地爬行。我想让他们知道一位英国女士就如同一个印度教大神一般神圣,因此他们必须也在她面前爬行。”他还授权对靠近英国警察棍棒所及范围内的当地人进行不分青红皂白的公开鞭打。舍伍德小姐后来曾为戴尔将军辩护,将他描述为“旁遮普的‘拯救者’”。

此后两天内,阿姆利则归于平静,但暴力事件在旁遮普其他地方仍在继续。铁路被切断,电报站被捣毁,政府建筑遭纵火,3个欧洲人被杀。到4月13日,政府决定在旁遮普大部分地区实施戒严。立法限制大量公民自由,包括集会自由,四人以上的集会被禁止。

屠殺

進入札連瓦拉園的狹窄通道

1919年4月13日(星期日),英國的雷吉纳德·戴尔將军听说有一个大规模暴动正在酝酿,于是他发出禁令,取消所有集会。但该禁令没有传开,很多人不知道有禁令。大批锡克人群眾不理會當局禁令,在札連瓦拉園举行群众集會,反对英属印度当局已经实施的《罗拉特法案》。由於當天是锡克教的主要節日光明节(Baisakhi),所以有一些不是參加集會的人也來聚集觀看。

札连瓦拉园内的“殉难者井”,阿姆利则惨案中大批群众掉入该井身亡

当天下午,戴爾率领50个廓尔喀步兵抵達札連瓦拉園,封鎖主要出口,在该园四周的高处架设機關槍,沒有先行警告在場群眾散去就下令士兵以機關槍向人群掃射。扫射持续大约10分钟,直到子彈差不多耗盡才停止。事后戴尔认为總共射出約1650發子彈,这似乎是根据部队捡拾的空弹壳统计出来的。

札连瓦拉园内,有成百上千的群众被子弹击中。受伤群众被送往医院後得不到及时救治。札连瓦拉园仅有两条通向市区的狭窄道路,其中一条路上堆放着机器,另一条路的中央有一口水井。不少人跳進这口水井躲避子彈,結果溺斃,事後在井裡找出超过一百具屍體。(另有说法认为有数十人死在该井。)

事后

札连瓦拉园的屠杀震惊了整个印度。仅仅2天后的1919年4月15日,古吉兰瓦拉就爆发了抗议此次屠杀的示威,政府派出警察和飞机镇压示威群众,打死12人,打伤27人。札连瓦拉园的屠杀不仅激起了印度民众的强大反抗,就连本来支持英国的一些印度上层人士也转而反对英国。比如尼赫鲁的父亲彻底改变了对英国人的态度,将家中含英国印记的物品焚烧殆尽。印度独立运动之父甘地曾表示,这起屠杀事件动摇了英帝国的根基。此次屠杀激发了包括锡克人在内的印度人民参加印度独立运动。锡克人此後组织了各种社团,反抗英国统治,後来这些社团发展为阿卡利党。

如今“殉难者井”被井亭保护,亭上写有“殉难者井”的字样

1919年5月22日,印度诗人泰戈尔获悉这次屠杀的消息。他试图在加尔各答召开一次抗议集会,但最终决定放弃英国爵位以作为“象征抗议的行动”。1919年5月30日他致信切姆斯福德勋爵宣布放弃爵位,并严厉谴责此次屠杀。

1919年10月14日,在印度事务大臣埃德温·塞缪尔·蒙塔古发布命令后,英属印度政府成立了一个“骚乱调查委员会”(Disorders Inquiry Committee),对该事件展开调查。该委员会主席为威廉·亨特勋爵,所以该委员会后来被俗称为“亨特委员会”(Hunter Commission)。1919年11月19日,戴尔将军被传至该委员会接受调查。尽管戴尔在军队中的上级曾建议他最好让法律顾问代表他出席,但戴尔拒绝了这个建议并独自出席。经过问询,戴尔被委员会同意离开。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委员会撰写了最终报告。同时,鉴于屠杀的规模之大及对英国统治印度造成的损害,再加上对戴尔在委员会问询中所持强硬立场不满,英国媒体以及许多国会议员转而敌视戴尔。1920年3月8日,委员会的最终报告公布,委员会一致谴责了戴尔的行为。报告原文为:“他随心所欲地持续射击,在我们看来,戴尔将军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戴尔将军认为他是在镇压叛乱,迈克尔·奥德怀尔先生也持相同观点。(但)并不存在需要镇压的任何叛乱。”该委员会没有作出任何处罚,因为戴尔的行动受到其不同上级的纵容(后来军事委员会也支持戴尔)。

戴尔起初受到英国保守派的称赞,但1920年7月却被英国下议院谴责并强迫退休。1920年7月8日,温斯顿·丘吉尔督促下议院惩罚戴尔。丘吉尔成功劝说下议院强迫戴尔退休,但丘吉尔其实更想看到戴尔受处罚。戴尔成了绝大部分和英属印度有联系的英国人眼中的英雄,例如英国上议院,但在下议院则不受欢迎,下议院两次投票反对戴尔。这起屠杀引起了英国对英属印度军队职责的重新审视,并推出了新的“最低武力”政策,军队也接受重新训练以学习如何适当应对需要控制人群的局面。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次屠杀是终结英国对印度统治的关键一步。

1912年到1919年担任旁遮普省督的迈克尔·奥德怀尔支持戴尔将军,声称这次屠杀是一次“正确的”行动。如今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奥德怀尔策划了这次屠杀并令戴尔将军执行。许多印度人指责奥德怀尔。由于奥德怀尔在这次屠杀中所起的作用,1940年奥德怀尔在英国伦敦被锡克人乌德哈姆·辛格报复性刺杀。

屠杀后不久,金庙的锡克教神职人员便授予戴尔将军“萨罗帕”(Saropa)头衔(代表对锡克教信仰乃至对整个人类作出杰出贡献),这引起了锡克人的极度震惊。1920年10月12日,阿姆利则哈尔萨学院(Amritsar Khalsa College)的师生召开会议,要求马汉特们立即交出各个谒师所。结果1920年11月15日成立了最高谒师所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所有谒师所,并推动锡克教机构的改革。

纪念

札连瓦拉园纪念碑

1920年,在印度国民大会党通过决议后,一个基金会成立,以在札连瓦拉园建设一座纪念碑。1923年,该基金会购买了土地。1961年4月13日,由美国设计师本杰明·波尔克(Benjamin Polk)设计的纪念碑在这块地上树立,印度总统拉金德拉·普拉萨德为纪念碑揭幕,尼赫鲁等印度领导人出席。后来这里还增设了火焰。

札连瓦拉园内的“不朽之火”(Amar jyoti)

在1961年、1983年对印度的国事访问中,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对这起屠杀没有发表任何看法。1997年10月13日,她在访问印度期间,在印度举行的国宴上致辞,首次谈及这次屠杀。1997年10月14日,她首次访问札连瓦拉园。在该园默哀30秒。她还在瞻仰札连瓦拉园纪念碑时赤足献上花圈。当天她穿了一身藏红花色衣服,这是锡克教中带有宗教意义的颜色。尽管她表现出的哀思受到一些印度人欢迎,但其他印度人则批评她没有道歉。印度总理因德尔·库马尔·古杰拉尔不得不出面为英国女王缓颊称,事件发生时女王还没出世,她对此事没有责任。

2013年2月20日,英国首相卡梅伦访问札连瓦拉园,这是卡梅伦对印度的三天正式访问的最后一站。他形容这起事件“非常可耻”,但未就此事向印度民众公开道歉。卡梅伦是历史上第一位到访札连瓦拉园的英国首相。

 6 ) 开始建构的过程了

印度,在莫迪时代开始了迟来的民族构建过程,比那些先走一步已经琢磨开始解构民族的,晚了几百年。这个过程不会是平和的,构建的过程需要区分你我,而区分你我,往往仇恨是最好的粘合剂。这部电影不再温情的回忆殖民时代或者有个美好的转折,以刺杀,血腥镇压,行刑为主线,展示了一个普通人的转变过程,从一个恋爱的小伙,变成了追求民族独立的“印度烈士”。

对于殖民者来说,无论你带来多少文明元素,最终,如印度一样真的殖民近200年的邦国林立之地,都会起来清算殖民时代。并在恰当的时机开始利用殖民时代来塑造自己。看电影的时候,恰好英国推出了的苏纳克作为新一任首相。其实我倒认为,这谈不到英国的包容,反而是特拉斯闹剧之后,英国作为一个曾经的大国,比较彻底的退出国际大舞台的标志。苏纳克,作为一个“高印”后代,实际上跟印度可以说没有半毛钱关系。

 7 ) 这部电影,差点让英国女王被刺杀

印度人的复仇,10年不够,20年都不晚。

R君说

“告诉你,我的孩子,

在你的一生中,

有许多事值得争取。

但,自由无疑是最重要的。

永远不要带着脚镣,

过奴隶的生活。”

(梅尔.吉布森电影《勇敢的心》)

10月24日,英国执政党党首竞选结果揭晓,1980年出生的前财政大臣里希.苏纳克当选为保守党新党首,继而自动继任了45天即被迫离职的特拉斯,成为英国新首相。

苏纳克虽然生于英国南安普顿,但却是一个正经的印度移民家庭的后裔。他的父母都是来自印度的第一代移民,妻子也是印度著名的IT服务业巨头Infosys创始人的女儿。作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印度裔的首相,真可谓前无古人......

因为,印度作为现在的英联邦国家和曾经的殖民地,与英国之间的恩怨情仇也实在是太过源远流长......

关于这些历史,R君曾经在阿米尔汗的作品《印度暴徒》的影评中写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了解一下这些背景(原文链接:因为这部电影,阿米尔汗向观众道了歉)。实际上,正是因为1857年的大规模印度起义,让英国执政者一直心有余悸,而实际上是1919年的阿姆利则惨案的主要背景因素,而后者也显然是本片故事的核心缘由。

即使是现在,描绘反抗印度暴政,争取自由的题材还依然是依然在印度广受欢迎。比如刚上映完新创下印度票房记录的《RRR》,就是完全描绘抗英的英雄故事。(影评链接:印度史上最大投资的作品来了!

一边是印度民间充满着对英国复仇的气氛(甚至付诸实施的也不在少数.......比如2021年12月25日圣诞节前夕,就有一位叫贾斯旺的印度小哥潜入温莎城堡,带着一把弩弓要刺杀当时还健在的英国女王。结果因为温莎城堡太大迷路了,反而被巡逻警卫抓获),一边却是新的印度裔首相上位,这画面对比实在是太过有趣.......

所以,再来看这部2021年其实在印度算轰动一时的作品《印度刺客》,你也真的会感到别有感受,因为,这印度式的复仇,已经远远超越了我们认知的“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而是“二十年不晚”.......

这真是天网恢恢,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历史上真实发生的刺杀事件算是数不胜数。比如著名的萨拉热窝费迪南大公刺杀案,就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比如差点影响历史进程的刺杀希特勒;比如著名几任美国总统,林肯、肯尼迪......比如韩国的几位独裁总统;甚至今年7月8日刚刚发生的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

所以当然以刺杀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也从来就不少,甚至还有反过来影响到现实的。比如就有人模仿马丁.斯科西斯和罗伯特.德尼罗那部著名的《出租车司机》,要去刺杀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

所以,上文提到的2021年潜入温莎公爵城堡,意图刺杀英国女王的,也很有可能是真受到了这部《印度刺客》电影的影响.......(实际上,当事人也承认自己是为了100多年前的阿姆利则惨案进行报复)

而这部电影,讲述的正是1940年3月印度刺客萨达尔.辛格当众刺杀英国勋爵迈克尔.奥德威尔达真实事件。

全球震惊的阿姆利则惨案

显然,电影是将萨达尔的刺杀动机起源于著名的阿姆利则惨案。

这场惨案基本上算是历史上非战争状态下平民伤亡最大的历史惨案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作为英国的殖民地,为英国不仅贡献了军力,还贡献了大量的物资。然而,作为殖民地,这样的贡献当然不可能换回什么对等的回报。不仅如此,因为大量征用和盘剥,导致印度人民对英国殖民统治不满激化,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

1916年,“圣雄”甘地正式开始开展自己的“非暴力”独立运动,要求英国给予印度独立自由。

可想而知,殖民者不会轻易放过自己的奶牛和利益。而1857年开始整整维持了2年的印度起义让英国付出过沉重的代价,连东印度公司也就此被取缔的往事还历历在目。所以英国不仅不认同印度的诉求,反而加剧了对整个殖民地的高压和残酷的统治政策。

1919年3月,为了压制独立运动,英国在印度正式颁布《罗伯特法案》。这部法案可以让英国在印度几乎可以随意逮捕和羁押他们认定对统治有威胁的人员,甚至不经过审讯或者定罪,就可以进行长期无理由监禁。这个法案严重侵害印度人民正常的权益,受到了印度各界的一致抗议。(包括全体印度议员在议会全部表决反对。不得不说印度人有时候还是挺有骨气的。)

而在当时,处于北部的旁遮普邦是在整个反英运动中特别积极而活跃的。因而英国政府对旁遮普邦不仅采用了禁止集会、宵禁等等严酷手段,还逮捕了阿姆利则市2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

4月13日,阿姆利则市近5万名市民都在当地的贾利安瓦拉巴格广场举行集会,要求释放被羁押的活动家并抗议“罗伯特法”。而那天恰逢印度锡克教的光明节(旁遮普邦是锡克教徒集中居住地),所以很多无关群众也都集中到了广场上“看热闹”,其中包括很多妇女儿童......

不知道出于什么样的阴谋论,英国的R.戴尔将军在傍晚4点左右指挥近150名军队突然进驻广场,把守住出口,并架设机枪,对广场集会的人员进行无差别射击。(R君倒觉得电影中,受到当时的总督奥德威尔指令显然更为合理。毕竟职业军人,多少也有自己的立场,一般没有什么理由向手无寸铁的百姓开枪。)

这场惨剧的真实性,在电影中可谓展现的淋漓尽致.....(虽然电影使用了排枪射击而不是实际上机枪扫射的安排,但是基本上还是还原了当时的情况,包括据说一直把子弹全打光才停止的安排。)

虽然,事后英国自己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数只有379人,伤1200人。但是实际上光印度政府自己的统计,死亡人数就超过1000人,伤者更加不计其数,其中包括大量死亡的妇女和儿童,在电影中都有特别的着墨.......

在电影和现实中,有一口水井,当时都被无处可逃躲避子弹的人群跳下而塞满尸体和伤者,据说光这口井,就有100多具尸体。

执行指挥的戴尔将军当时得到英国“内阁”的赞扬,后来虽然因为事件闹的太大而被迫退休。但英国政府及代表,即使100年过去了,到今天,对阿姆利则惨案仅仅表示过“震惊”和“遗憾”(deeply regrets 或者distressing),或者拜访过当地,进献过花圈 (1997年10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2013年2月英国首相卡梅伦都分别来到惨案现场纪念地为死者进献花圈),但也从来没有做过正式的道歉(official apology)。

现在的贾利安瓦拉巴格广场四周都有当时惨案的现场保护建筑,包括水井,充满弹孔的墙壁和惨案死者纪念塔及长燃不息的“永恒火炬”,永远纪念着阿姆利则惨案。

印度的新纪录:君子报仇,20年不晚

有趣的是,这部电影似乎知晓的人很少。因为豆瓣至今只有几百人的“看过”评分.......

但重要的是,这几百人的评分为7.8分,是相当高的一个分数。

实际上,由于完全采用了倒叙回忆的手法,电影前期的节奏拍的还是比较闷。(这基本上已经是印度电影一个特色了,许多作品都赛程过半才会突然进入正题,或者突然精彩起来......)

但竟然这样的风格,莫名契合了“复仇20年不晚”的主题。

电影在前期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萨达尔忍辱负重,潜入英国的核心伦敦,到处在做着各种革命和颠覆工作的准备,甚至成为奥德威尔勋爵家的仆人,了解他的猎物的真正思想.......

而到了最后一个小时左右,才完整展现了阿姆利则惨案的全貌过程,让观众们彻底沉浸在这个无可辩驳的刺杀理由中。

这样的处理,的确充满了冲击力。

R君更喜欢的是,虽然电影中不止一次展现了萨达尔和聋哑恋人的爱情,而显然他的恋人也在这场惨案中丧生,但电影直到最终,萨达尔全身浴血的拉出了无数的伤者,却依然没有表现他找到自己恋人尸体的场景.......

这实在是相当隐忍的表现。可以让观众感受到,萨达尔的刺杀,是在为阿姆利则死亡的所有人复仇,而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恋人。

实际上,从刺杀奥德维尔勋爵,到阿姆利则惨案,整整过去了20年......这本身就是相当令人震惊的历程。

中国古代都有“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说法(包括《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的故事、伍子胥入吴灭楚的故事等等......),但到今天,现实发生的“印度人复仇,20年不晚”的真正历史事件,不得不让人对印度这个民族的韧性也肃然起劲。

当然,回过头来,我们也需要擦亮自己的眼睛,看清楚一些总以公平正义、人类未来和道德楷模为自我标范,自诩高贵的国家,手上曾经沾满了多少无辜的献血,又是多么的虚伪而卑劣。

正如电影中奥德维尔勋爵所亲口表述的,他觉得这些威胁都必须被消灭,(制造)恐惧才是核心。即使为此死亡无辜的人们,甚至儿童都是足够(需要的行动)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事情永远不会被磨灭,而有些事情也永远不会改变。轻信外在的人,总有一天会为自己的幼稚而付出代价。

R君,2022年10月27日,于上海。

感谢阅读全文,如果觉得还行,点个“赞”和“在看”支持一下吧!谢谢啰!

财猫电影

兵无常势,水无定形

部分印度电影影评:

-假如“唐山案”的妹子们奋起反抗会怎样?

-印度人把他们的“唐山案”,拍成了对莫迪政府的讨伐檄文

-这部充满勇气的印度电影,公开挑战了性交易的道德和非法性。

-这是又一部深刻影响了印度社会的神作

-为什么一个教师会挟持16名儿童作为人质?

94届奥斯卡专题影评:

-一场不动声色的谋杀,成就了今年奥斯卡最大的热门

-暗黑、诡异、奇幻、欺骗、谋杀......今年奥斯卡偏爱暗黑路线?

-《沙丘》:喜欢或者不喜欢,这就是它最好的模样!

-迪斯尼又拍了部毒害万千女性的“鸡汤”啊.......

-一场彗星撞地球,撞出了最大的人间丑剧

-“邦德之死”,一个时代偶像的最好谢幕

-英雄的困境,来自过度的政治正确和多管闲事.......

-讽刺了,古驰品牌赞助拍了一部古驰家族谋杀案的电影

-为啥这部《失控玩家》,会让社畜们看得很扎心?

-史皇这奥斯卡的一巴掌,可能就是入戏太深

93届奥斯卡专题影评:

-这是独立女性都需要好好看的一部电影

-这部暗黑版的《寄生虫》,10年前就已经得了文学大奖

-今年奥斯卡的大热门,说尽了美国底层人民生活的无奈

-女孩用自己的命换渣男的未来,值得吗?

-这部9分的皮克斯新作,其实是一部“毒鸡汤”

-这也许才是《信条》最简单明了的解读.......

-汤姆汉克斯的2020新经典,精彩重现了二战的大西洋海战

-《少年的你》:9分,毫无疑问的年度国产最佳

 8 ) 印度对英国的仇恨不是凭空而生的,印度裔成了英国首相,不是他爱印度,其实是被英国完全同化。

印度对英国的仇恨不是凭空而生的,印度裔成了英国首相,不是他爱印度,其实是被英国完全同化。本片的起因就是阿姆利则惨案 , 1919年4月13日英国及其率领的廓尔喀士兵在札连瓦拉园向印度抗议群众开枪的事件。该事件造成至少379人死亡(印度政府认为有约1000人死亡) 。 阿姆利则惨案成为甘地于1920~1922年发动全国性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导致印度最终走向独立的直接原因之一。 直接向印度人民开枪的就是印度人自己的骄傲廓尔喀锡克士兵 ,这些何尝不是印奸?

 短评

4.5 1919年扎连瓦拉园的阿姆利则惨案,约1000人的生命,20年后,时任旁遮普总督Dwyer被Udham Singh刺杀于伦敦,如今在扎连瓦拉园两边不远处分别是金庙和印巴分治博物馆,阿姆利则见证了太多的惨剧,电影将剧情拆碎,用大量的篇幅叙述辛格在伦敦度过的那漫长的潜伏岁月,潮湿、阴沉的伦敦支撑他活下去的是自由的渴望,另外被重点描述的就是电影后段大屠杀后的那个4月的晚上,这两段几乎都消解掉了戏剧化的叙事,需要观众拥有极大的耐心关注这个在风起云涌的大时代(殖民地独立运动、二战爆发、共产主义运动、北爱尔兰、西班牙内战)下面的一个孤独的刺客的故事,那些沉默的、焦躁的的气氛压抑下的情绪,以及苏格兰场监狱中漫长的拷问,孤独的意志力,维杰·卡沙尔完成了艰巨的任务,他完美地刻画了这个隐藏热血,坚持战斗的人,他简单直接又复杂立体

8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推荐

屠杀那一场戏的震撼感先按下不表,这个故事里有很多非常有意义的对话,两个世界里革命者的对话,体现了整个世界的割裂本质和联结的困难,但即便被压迫的主体不同,不同的压迫都会汇集成同样的罪恶,所有在第一世界里被剥夺的一定在第三世界以更野蛮的方式上演,压迫者永远是擅于话术的,区分“和平的抗议”和“暴力的犯罪”。但暴力不都是非正义的,而任何形式的非正义都是暴力。真诚推荐大家都去看看这部电影,网飞上就有

9分钟前
  • 暴力喵
  • 力荐

亚洲也有两个类似的人物,一个叫安重根,一个叫尹奉吉。

11分钟前
  • 仰望
  • 推荐

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白人至上主义的终结。

12分钟前
  • Un beso
  • 力荐

倒叙手法削弱了叙事层累的冲击力。

16分钟前
  • 西北有高楼
  • 推荐

这不是谋杀,这只是向屠夫发出抗议,时间线前后穿插,讲述不分轻重,把一个挺简单的故事拉长,基于正义的角度,无需指摘,至少对大屠杀的呈现是直观而有力的,作为人绝不能忍耐,也绝不是依靠刺杀,就能安然走上绞架。

21分钟前
  • 醉梦·聊生
  • 还行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是要死人的。千万不要低估统治阶级专政工具的能力。时间太长了

25分钟前
  • 苏F-毅
  • 较差

角色原型的故事应该比电影更有戏剧性。锡克人共产主义者潜伏伦敦六年狙杀阿姆利则罪魁,抽丝剥茧的倒叙,核心是痛失恋人和同志的梦魇过往。对惨案现场的血腥再现在印度电影里比较罕见,颇为震撼。

26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想要的太多反而失去了重心

27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还行

一个关于复仇故事,印度人民族主义觉醒,参与革命,反抗殖民反压迫,揭示了大英帝国的既残忍又虚伪的嘴脸。故事是好的,只可惜导演叙事节奏掌握得不是很好。

29分钟前
  • 夏语冰
  • 还行

所以说,带英帝国本来就是这个鸟样别在主席去世的时候哀悼英女王了,人家才不在乎

30分钟前
  • 豆友207087634
  • 还行

剧情

35分钟前
  • 尘世流年
  • 还行

从电影完成的角度上说,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与,你让异国的观众接受如此漫长和复杂背景下的电影,很难。瘪三也敢反英爹了?

38分钟前
  • Putin 547
  • 还行

三星全给真实事件,这个片子的全部力量都来自于事件本身,导演是真的太自恋,前面玩叙事玩的毫无意义,后面救人那里又过于放任情绪,大投资和真实事件不是用来炫技的。

43分钟前
  • HAL
  • 还行

单纯的剧情片 没看进去

44分钟前
  • LIN 凛
  • 很差

看完全片就能理解为什么采用这样一个倒叙插叙的方式,主人公的刺杀行动不及1919年射杀平民惨案震撼程度的皮毛。在本土讲民主法律,在别国搞殖民压迫,帝国主义嘴脸一向丑陋。记住了其中一位革命者的话,自由了之后做什么,我想可能是去看一场卓别林的电影。

47分钟前
  • 璐尔北
  • 推荐

6

49分钟前
  • 巴士底的猫
  • 还行

广场集会被扫射那段让人心情挺沉重的。

54分钟前
  • 上好佳
  • 推荐

观于北京电影节。近几年居然有如此优秀的电影!前边的插叙开始时比较无聊,但越往后越精彩,特别是开头就把暗杀的结果抛出来,后面就开始回忆,真是大胆的手法。前半段和英共Eileen Palmer的相逢以及和共和军的对话,真是达到了很少见的理论高度,鸡同鸭讲的套辞与庭审,几处抒情的段落也很好,最后Bhagat和Udham两兄弟在田野里奔跑的镜头也很难忘,如果能更突出一下就好了。美中不足的是,后半部分讲阿姆利则惨案的镜头太多太直接了,反而冲淡了前半部分所达到的理论高度。

59分钟前
  • Ьь
  • 力荐

先驱。

1小时前
  • 寒狐传媒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