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尼亚拉号

科幻片其它2018

主演:Arvin Kananian,艾米莉·强森,Jamil Drissi,Pablo Salvador N.G.

导演:Hugo Lilja,Pella Kagerman

 剧照

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1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2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3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4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5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6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13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14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15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16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17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18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19安尼亚拉号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1:39

详细剧情

  阿尼亚拉是众多宇宙飞船中的一艘,用于将地球人口运送到他们的新家园火星。但就在安妮亚拉离开被毁坏的地球时,她与一颗小行星相撞,并被击落。安妮亚拉的乘客慢慢意识到,他们永远也回不去了;他们将永远在一个空旷寒冷的宇宙中继续前行。瑞典诺贝尔奖得主哈里·马丁森在1956年写了《安妮拉》。这部小说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包括丹麦语、芬兰语、英语、俄语、捷克语、阿拉伯语、日语和最近的中文。它曾作为歌剧和几部戏剧作品上演,但从未被拍摄过。在安尼亚拉走向毁灭的无情旅程中,有一个警告是不够强调的。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只有一次生命。因此,我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断地保护我们的环境和人类。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地球很快就会变成。。。

 长篇影评

 1 ) 《安尼亚拉号》简评

流浪太空,多么浪漫又残酷的题材!我满怀期待的点开了这部电影,看到最后,怎么说呢,就这?

故事整体上我感觉只能说勉强合格。首先,故事的逻辑上存在诸多硬伤,比如,拥有这么多人的大型客船,因为一次事故丧失动力,被迫偏航,飞船上的生活已经如此舒适证明科技已经相当发达,就没有政府或者企业选择营救吗?再如,面对如此之大的变故,初期感觉乘客们相当淡定,后续得知返航机会渺茫之后,飞船上的社会结构、运行机制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还如,飞船虽然缺少燃料,但感觉乘客们的生活质量被影响很小,主角还能在游泳池游泳,但讲道理这个时候不应该尽量节省能源保证基本生存所需么。其次,在故事的表达手法上,明显感觉到张力不住,带给用户的high点太少,各个篇章有点流水账的味道,中途让你感觉有些无聊;最后,故事的内容上,感觉导员的关注点实在是太小了,还是那点小情小爱的事情,视角过于单一,前面的调子起的太高,后继乏力的感觉比较明显。

在角色的塑造上,怎么说呢,可能是由于电影时长较短的缘故,角色较为平淡,鲜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哪怕是贯穿全片的主角,看到最后也没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天文学家感觉完全工具人设定,反而是主角的伴侣,其坚持原则,敢做敢动的性格令人印象深刻。

最后来说一些优点吧,演员的表演整体到位,故事的立意相对较为新颖,无尽的宇宙,孤独的流浪者,让人真不免感概人类的渺小。

 2 ) 杯中气泡

黑眼圈第十六观影日,瑞典导演佩拉•卡格曼和雨果•里尔亚作品《安尼亚拉号》。 科幻题材影片一直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类命运的思考也常常成为该类影片探讨的主题。其中一个思路是充满对未来科技进步的欣喜与期望,这常常出现在二战以前的早期电影之中,而另外一种思路则是对科学技术采取一种审慎怀疑的态度。这一思路更多出现在美苏冷战之后的时代的电影之中,在核阴霾的笼罩下,人类对科技不再那么简单的乐观主义了。 影片其实并无多少新意,科技场景的表现更多的是现有技术的堆叠,巨大的星舰,心境投影,藻类食品技术,星际旅行的方式都是现实中离技术实现只差临门一脚的差距。 该片重点表现的内容则是人类过于依赖科技支持,一旦失去科技支持后(星舰的动力设备损坏)人类需独自面对茫茫宇宙时的恐惧与无助。影片的基调无疑是悲观和宿命论的,圣经章节体,叔本华式的天文学家大妈,自爆的MAMI,带着孩子自杀的女二号,邪教崇拜,星舰运行底噪,以及片尾最后一章第5981407年后的天琴座。 如果真被影片营造的氛围带入了,还真是挺沮丧的,毕竟它说的是冰冷残酷却又无可争议的现实。 说几个其他的点,心境投影中那个类似体温监测的仪器第一个出现的画面是喜闻乐见的塔尔科夫斯基式的水草,后来舰长对镜梳洗的画面又有点儿像《阿飞正传》里的梁朝伟,可能还有类似的彩蛋可以让影迷在做游戏式的发掘。 最后要说的是本篇影评写的时候没有查询任何网络信息,在失去网络这个外接大脑的情况下做很多事情真的变得很习惯。 所以当科技越来越深度介入我们的生活的时候,人类真的应该热情的拥抱科技么? 特别是从一个杯中气泡的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的时候。

2020.8.18

 3 ) 老外就矫情。虽然设定略有硬伤

希望是一种现实存在的东西,不是空想。如果我们剔除人性,假设这8000人团结一致为生存努力,那是否能坚持在飞船生活500万年呢?显然,不到30年,水槽里面的水变成褐色的时候已经说明大多设备开始老化了,在这个日常设备寿命都不到50年的飞船里面,要坚持500万年那是痴人说梦。生活能源维持即使核能也不到百年,看到那个瀑布投影时真想骂这个败家娘们。影片中24年能源就差不多没了。如果有个太阳还能种地,想靠星光?那还是算了。

所以,希望和人性无关,无论他们展示出什么人性,只要没有救援,灭亡是肯定的。影片很单纯,展示的是8000人在步入必将灭亡的命运前的人性表现。

所以人性方面就不多说了,以北欧人的性格来说没有什么问题,但换成我们的中国山区的那些面朝黄土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民朋友,我敢肯定坚持50年不是问题,说说影片中设定的硬伤好了。飞船飞行速度是60km/s,那么只要改造出一个救援飞船,搭载足以使飞船返回的燃料,假设用火箭不断加速最终以每秒90km的速度追上去,如果救援在出事1年后出发,飞2年就追到了。就算是现有的火箭技术也不是不可能,追上后甚至还能自己搭载火箭减速到60km每秒。虽然费钱。但从经济上考虑,以这个价格救回飞船是否经济呢?飞船主要用于地球和火星的航运,如果地球上的人已经转移完毕,以短期利益考虑,那实在没必要救回来。不过长期考虑,那飞船还是有救回价值的。毕竟那点儿燃料和飞船造价比起来确实不算太多。所以即使是从经济考虑,回收飞船也是有价值的,更别说社会影响了。即使为了故事,我们设定一个撞击损坏了通讯设施。地球方面无法得知飞船受到什么样的损坏。尽管有点扯,但是这种大型的通讯设备撞的再烂,以飞船上的材料也是可能修复的,何况从飞船日常设备中取材料组装一个小型通讯器也并不是不可能,不过接收那边的要求有点高而已,旅行者1号现在还能和地球通讯呢。所以没有救援确实有点说不过去。

然后是探针,忘了从哪里听说,原著没有这个探针。但既然电影里面有,也可以扯一下。探针外形很像个火箭推进器。不过这东西肯定不是地球给的救援燃料,假设此物为地球最新前沿技术制造封装的燃料,就算地球方面没有告知,至少也得在外壳上面刻上使用说明书,刻不上贴一个不锈钢的也行啊。不至于大家拿到后一头雾水。所以在电影里面此物为无法探知其元素的宇宙垃圾。既然是无法探知其元素,但这东西又极其稳定。所以我们可以从硬科幻的角度来看看。这东西在目前的元素周期表之外,他们不认识是当然的,我们知道元素周期表后面的元素都有极强的放射性。所以,影片中那个科学家说这东西可能用某种未知的方式变得有放射性是有可能的。所以可以猜测为这东西正是外星人用某种特殊的封装让其外部辐射变得稳定,而内部有将其转变出放射性缓慢释放能量还在工作的的探针。至于飞行的目的,大概和我们的旅行者一号一样吧,这东西内部有量子通讯都说不定呢。因为如果影片想表达如果人们没有放弃就能得救,那么转折就只能是这个探针了。不过那个不知死活一知半解的丧人天文学家打击人家科学家的自信,导致研究停滞了。

 4 ) 希望或是绝望——《安尼亚拉号》

今天聊聊瑞典 / 丹麦电影《安尼亚拉号》。

片名Aniara (2018),别名星舰迷航:安尼亚拉号。

影片《安尼亚拉号》根据瑞典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剧作家哈里·马丁森(Harry Martinson)1956年的文学作品《Aniara: An Epic Science Fiction Poem》改编。

原著是一部星际穿越题材的百节长诗,由103篇诗歌组成。

哈里·马丁森1949年当选瑞典学院院士,1974年,“由于他的作品能透过一滴露水反映整个世界”,与艾文德·雍松(Eyvind Johnson)一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文学评论家称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星球之歌”。

其实早在1960年时,《安尼亚拉号》就已经被改编搬上电视。

只不过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早期影片表现形式还比较质朴。

影视作品与原著诗歌故事主线保持一致,庞大宏伟的宇宙飞船“安尼亚拉号”用于将人类从地球运送到火星。“安尼亚拉号”启动后没多久就偏离轨道,驶向无边无际的宇宙深处。

略有不同的是,1960年版中“安尼亚拉号”偏离航线的原因是撞击小行星,2018年版中“安尼亚拉号” 偏离航线的原因是燃料箱遭遇太空垃圾撞击,飞船紧急排空燃料。

《阿尼阿拉号》的创作背景是冷战初期,美苏争霸,双方竞相开发核武器,大量核武器如同幽灵一般在人类头顶盘旋。

哈里·马丁森以此描绘了一个人类无法居住的世界。整个地球因为受到大量放射性物质污染,人类无法居住,只能背井离乡,前往火星移民。

在现代科技面前,人类已经显得十分渺小,换到广袤无垠的宇宙中,人类更是显得微不足道。被迫迁徙的人类看似充满希望,实则只是在延缓注定灭亡的结局降临。

“阿尼阿拉号”这个名字出自古希腊语“阿尼阿洛斯”(aniaros),意思是“遇险”或“危难中”。

片名就已经预示了剧情。

《阿尼阿拉号》围绕着希望和绝望展开。

最初所有人都满怀希望地憧憬着火星新生活,紧接着意外发生后,绝望开始冒出了苗头,随后绝望气息逐渐占据上风成为主流,直到所有人灰飞烟灭,绝望成了绝对主宰却也没有了宿主。

生命只有一次,地球也只有一个。

按照目前人类的科技水平,各种天灾都无法灭绝人类,能够把人类彻底弄死的就只有人类了。

维系人类生存最重要的就是地球,人类让地球变得无法居住,自己的下场也可想而知。

《阿尼阿拉号》秉持了科幻小说对于未来的一贯悲观态度。

拉长时间线来看,科幻小说整体都是保持了一种悲情态度。对科技发展、人类未来以及人类本身都表现出担忧态度。

原因很简单,世间万物都逃不开熵增定律。

薛定谔说过:“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负熵为生。”这是一个无法避开的定律,一切生命究其一生都在抵抗熵增,而一切都将毁灭。

同样拉长时间尺度,所有挣扎都是肉眼可见的徒劳。

《阿尼阿拉号》更是用一艘载满8000人的巨型宇宙飞船,来印证了这个道理。

所有看似意外的突发情况,其实都是熵增下的必然。

人类毁掉地球后,其实就是在毁灭自己。

侥幸逃离地球前往火星的人,一些在逃离的路上,结局依旧是毁灭,一些直接逃到毁灭结局,殊途同归。

影片《阿尼阿拉号》着重表现的是一船人挣扎的过程。

他们最初相信科技,认为科技可以解决所处困境,可是科技并没有能力解决,于是船长想到使用谎言和思维控制来维系秩序。

随后数十年内设备故障、探针事件等接连发生,人们开始转而相信邪教,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

别看科技和邪教看起来差别挺大,其实在这些人眼中并无太大区别,都只是一种精神寄托。

希望或是绝望,

最终都是徒劳。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希望或是绝望——《安尼亚拉号》

 5 ) 其实最不应该的,还是放弃希望!

600万年,那种遥远,是人类放弃希望的理由吗?

其实,即便是地球,也不过是个大号的没有动力的飞船而已,地球何尝不是如同一粒尘埃或者一个气泡,在浩瀚的宇宙中正在和太阳系一起缓慢地漂流呢?地球和电影中的飞船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是一个大一点,一个小一点而已。我们同样不能驾驶地球,太阳物质耗尽,就是地球的末日,这个是必然的未来,那为什么当人类在地球上的时候,能够满怀希望孕育后代,繁衍不息,而换了个小号的家园,就很快放弃希望呢?

从科学上讲,地球能维系生命繁衍,是因为有太阳,这颗恒星在不停的提供能量。这是ANIARA号不具备的条件,即便是飞船上的食物、水、空气等等都能实现物质循环,但是能量来自哪里?只能靠消耗物质,这一点电影并没有交代,我假定飞船上的生命支持系统由人类制造的核反应堆提供能量(就好比太阳属于地球的核反应堆一样)太阳会燃尽,飞船上的反应堆也会燃尽,二者的处境也是相同的。

我觉得,人类最难以忍受的事情,就是“失去”曾经拥有的东西,他们失去了地球家园,未来又是一片黑暗,所以他们很快崩溃。如果飞船上的人类心理足够坚强,他们不放弃,他们繁衍了第二代,对于出生在飞船上的人,那么地球就不过是个遥远的传说,他们不会有“失去”的感觉,正如当今的人出生在地球上,你觉得你失去过什么没有?第二代会不会满怀希望,改进科技,捕获空间物质,利用物质创造新能量呢?他们会跟地球这条大船上的人一样去繁衍,去探索吗?

生命最终,都是虚空,人类现在已知的世界观里,文明无论多么璀璨,其实尽头就是黑暗,是死亡和毁灭。但是地球上的人现在并没有放弃希望的迹象!

当人类从一个大号的地球,换了个小号的飞船,就因为“失去”了曾经拥有的一切,进而又失去了希望,所以自我毁灭了。杀死人类的,其实是他们自己的内心。

假如不考虑物种延续繁衍需要的最小基数(就是假定飞船上人数足够多),假如也不考虑物质消耗问题,就是假定飞船上能实现无穷尽的物质循环利用,那么人类真的不应该放弃希望。

哲学上,有一个终极的问题:人类为什么存在?他们目的是什么?古希腊自然法哲学家说:人类的目的就是保存生命,繁衍后代,寻找幸福生活。这是人类的第一要义。我个人觉得现在的地球人,基本秉承的正是这种人类哲学,什么是信仰,这大抵是全人类的共同信仰吧。

 6 ) 地球与安尼亚拉号的区别在于?

星河浩瀚,宇宙无边,美丽的地球已经焚烧殆尽,可悲的人类满怀期待奔向火星,弹丸之地,花无生命,唯独的意义,在于到达本身。期待与恐惧相辅相成,唯自我意愿被违逆为最痛苦。众生百态,淋漓尽致,权利与金钱退居二线,当歌舞不再升平,邪恶战胜理智,只有兽欲而不思考之时,才能卑劣的活下去。六百万年飘荡,落向何方毫无意义,生命早已殆尽,一切只是一堆烂铁。无欲则刚,不念过往,不期未来,才能存一丝坚持,转念一想,地球还不如安尼亚拉号,有何绝望?

 短评

费拉末人把地球搞烂后想一走了之,结果全船德匹下,在浩瀚宇宙中一步步走向绝望的全灭,不亦快哉!原著1956年就写出来了,真了不起。

8分钟前
  • Chambord
  • 推荐

慢,闷,平

11分钟前
  • 荒林
  • 还行

3.5;深空人类学田野调查。。三体2里出逃的那艘飞船就是这样式儿的吧。。

16分钟前
  • Wongwongwong
  • 还行

总觉得高举科幻大纛的塔可夫斯基的诗性科幻与库布里克的哲学科幻纵有千般交集,还是有那么一丝罅隙,这部电影解决了一些问题,我名其为性灵科幻。

18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时间会给你们答案,即使是598万年。

21分钟前
  • 小爱
  • 还行

故事有点过于段落化了,镜头里太多大特写还很晃,套路虽然老但的确营造出了一种压抑的无助感。瑞典片做到这种程度很厉害了

23分钟前
  • 无恨可诉
  • 还行

美国片是出现了危机有个孤胆英雄挺身而出拯救世界 欧洲片是解决不了我们来群交吧。。

26分钟前
  • 鱼进锅
  • 较差

作为在地球上进化出来的生命,人类到底是难以忍耐远离自然漫无目标的漂泊,即使遇到爱的人,或者投入信仰,也都会失效,不甘心的人如西西弗斯一般挣扎,哪怕就是留住最后一点幻梦,可惜在无尽时空背景下什么都不算。不惊悚,但是一步步走入黑暗,这才是最恐怖的。不想打四分,可能因为我还没甘心那么绝望吧。(另外,看影评居然这么多人是最近这两个月看的这部片子,的确有几分对应了当下的心境)

30分钟前
  • 子东文
  • 还行

很像话剧,段落化,抽象化的表达其实很好。人到底需要多大的空间和怎样的期许才能不觉得自己是被囚禁呢?30平米,300平米,一个城市,一个世界,或者可以去往太空。我们终究是被困在一个狭小的地方的,为什么我们平日不觉得自己是个囚犯呢?是有人在等我们,还是有目的地在等我们,或者是有某种幻象在安抚我们,而我们将幻象命名为希望?

31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10星。这个预算,这个质量的画面,堪称奇迹。可能想表达的和中心思想有点老套,但是我任然看哭了。年度最佳科幻。

36分钟前
  • 螺蛳粉兔
  • 力荐

低成本拍出了质量不错的科幻片,融合了很多的元素在里面,被困在无垠太空之中的无力,压抑与绝望感从头蔓延到了尾。人们不过就如同装有水的玻璃杯中的气泡一样,一直漂浮着,永远到不了岸,看到电影最后那一串数字出现时,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太可怕了。

40分钟前
  • 梵顿Kirin
  • 力荐

不知道为啥我还挺喜欢这种无聊的科幻性冷淡电影的一艘船,最后的人类,注定的灭亡,很适合看着看着睡觉

44分钟前
  • 蓝抑郁剂Lily🌈
  • 还行

我看的最印象深刻的是 安尼亚拉号遇到了一根不明物体后直接就把它拉进了自己的飞船。毫无章法地把自己所需的就据为己有 这大概就是地球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最大原因吧?失望是什么,失望就是在事情努力了10%的时候就失败了,绝望呢,绝望就是事情努力了99.9%的时候失败了——抑或事情根本找不到所谓的开始。电影到处都充满了绝望啊!像最后都不知道那根东西有什么用、像最后一段那个触目惊心的年数5981407、像Isagel最后都没看到银幕中的高山流水、像最后安尼亚拉号回到了地球此刻飞船上却空无一人!多么的绝望呀!啊!她俩由始至终都没有给孩子取个名字啊!

46分钟前
  • 黄悦_
  • 推荐

带有批判性色彩的文艺硬科幻,人类是自大的蝼蚁,擅长自取灭亡,却又顽强生存。60年前的幻想,60后未曾改变,故事会兑现,只是时间问题。

48分钟前
  • DioretsaZ
  • 还行

1950年代反乌托邦文学一种,反乌托邦也是科幻题材表皮下屡试不爽的一大主题了

51分钟前
  • Fal Conde
  • 还行

小成本科幻,反向“流浪地球”。失去动力的移民船,飘向无边宇宙,虽然一些地方没有涉及(比如救援,生存物资甚至阶级观念等),但重点在于讨论人文,把这里当成永久的监狱还是今后的家园(1956年的原著年代还没有星舰文明的概念)?尤其是当精神寄托的系统崩溃后,象征信仰的坍塌,自然性和社会性兼备的人类不同的发展结果。整体基调还是很文艺且悲观,章回体式故事推进让孤寂情绪越来越强烈,直到600万年后,尘归尘土归土

52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当星际旅行变成无期徒刑,人在浩瀚星空下慢性自杀的全过程。加入了科幻、女同、邪教、心理等内容,就像是对人类未来的孤独预言。最震撼的还是结尾画面——500万年是什么概念?!拿了诺奖的原著被誉为是太空版的《浮士德》,应该比电影更厉害吧...(想读)

5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恕我孤陋寡闻,这才知道原来群P是一种祭祀仪式...

56分钟前
  • ____anybody
  • 较差

在完全没看背景的情况下看的。看完之后才懂得其中的深意。三年就有宗教诞生真是不可思议。里面的天文学家好浓重的俄国天才味道。随意查看一下相关背景,原来是根据瑞典的诺奖大师的诗集改编的。确实非常有诗意。星球不就是大一点的飞船么。如何可持续发展下去,依靠每个人每一天的微小努力。

59分钟前
  • 秋小叶
  • 推荐

1400万rmb预算的极简科幻片,respect

1小时前
  • jj73浅之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