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战2017

动作片大陆2017

主演:郭富城,赵丽颖,张翰,任达华,张蓝心,朱一龙,于晓光,刘玥心,奚美娟,寇振海,由立平,安亚平,孙耀威,曹操,李滨,涂黎曼,艾如

导演:钟少雄

播放地址

 剧照

密战2017 剧照 NO.1密战2017 剧照 NO.2密战2017 剧照 NO.3密战2017 剧照 NO.4密战2017 剧照 NO.5密战2017 剧照 NO.6密战2017 剧照 NO.13密战2017 剧照 NO.14密战2017 剧照 NO.15密战2017 剧照 NO.16密战2017 剧照 NO.17密战2017 剧照 NO.18密战2017 剧照 NO.19密战2017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5 00:19

详细剧情

淞沪会战后上海沦陷,地下工作者林翔(郭富城 饰)受命来到危机四伏的上海,重建惨遭敌人破坏的地下抗日战线。在这里他遇到单纯却很有正义感的兰芳(赵丽颖 饰),这对临时组成的“地下党夫妇”将在战火纷飞中,携手与日本侵略者及伪政府特务展开惊险刺激的生死较量……

 长篇影评

 1 ) 一份报纸的不服从

看完《邮报》就会觉得热血还在,热血通常是由心脏渐至喉管再到眼眶,夺眶而出……也不是没有金钱利益妥协懦弱,且代价可能是倾家荡产牢狱之灾,但是面对强权的“不服从”这一点,就让人格(报格)突显!我不知道,为什么一个国家会有这样一群“伟大”的人,但是我知道是这样的人和报纸才让一个国家变得伟大!

反正历史早早将这部传记电影剧透完了,只想说三点。

第一,围绕越战的历任政府机密文件,究竟是不是国家机密?一个政府真的存在它服务的对象——国民(国会)不能知晓的秘密吗?所以充其量只是那个政府state自己的机密罢了,拿“国家”机密与“国家”利益危言耸听的,事实上往往不过都是些肮脏见不得光的东西。

第二,当纽约时报的首家曝光遭政府查禁、24小时后将上法庭,邮报抢在最后时刻刊发了全面深度报道,并且全美国数十家商业媒体紧跟转发力挺,民众即刻街头抗议……公民的表达、知情、主张的接力,缺失了其中一环,权利都将形同虚设!这发生在上世纪的70年代,而2016年4月,某“人工开凿的通航河道PAPER” 竟然再一次惊人地重演历史! 电影结尾处在“水门事件”戛然而止,那又是一场“报纸VS总统”的恶战。

第三,最高法院大法官以6:3捍卫的不只是“邮报”们,而是HUMEN RIGHT;同样,那些建国先父们苦心建立起来的宪政体制,也正是为了保障HUMEN RIGHT。“The Founding Father gave the free press to fulfill its essential role in our democracy .The press was to serve the governed, not the governors. ”独立的司法权,其存在的意义,还有疑问吗?

2013年的一部《辩护人》令这国的(浦)律师们泪流满面,那《邮报》又会激动多少(南方系)曾经的报人?不过其实,这里有优秀的“汤姆·汉克斯”(记者编辑),但“梅丽尔·斯特里普”(发行人)是不存在的,建国以后。

P.S.所以对岸的“建丰同志”当年(80年代)是真的了不起,光是放开报纸这一点就足以令他载入史册了!

 2 ) 言论自由不是权利

能不能出一个保护不同意见的法或者制度? ——Zhongxun Xi,Year 1984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

"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
前十条修正案于1789年9月25日提出,1791年12月15日批准,被称为"权利法案"。

言论自由是一种权利吗?才不是。它是一种机制,允许权势低微的人们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能使的个体的内在驱动暴露在社会的动态平衡中,找到和平解决的办法。

那么言论自由保护谁呢? 保护对制度的信心。

与此片如出一辙的《总体班底》里, 尼克松的大业死在俩记者手里。 水门事件曝光了,他是被弹劾了,但是美国的社会制度被保护并延续了——当然,不幸的是甚至美国制度中的弊端和顽症都被保留了(之后的哪一任总统不出问题,或者没有侵略他国的?)。但是这就是言论自由的目的,允许社会公信力不破产。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有弊端和问题,受统治的人,只有信任社会制度可以自我修正,才能心甘情愿地遵照游戏规则继续行事,当社会信任破产的时候,连那些希望遵守游戏规则的人都要自危。

谈谈关于影片

这部影片算是斯皮尔伯格第二次走进美国最高法院,第一次是解救非洲掠夺来的黑奴的《断锁怒潮》,至今他对高法的银幕呈现方式一成不变,用Tiffen柔光的大镜片对着最高法院,满满的崇拜和欣赏,近乎一种宗教。他这么肉麻并不无道理,因为美国的高法在这些原则问题上,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新闻出版是服务于被统治对象的,不是统治者“

关于影片有没必要非要把女性走向英雄之路渲染的这么用力,是不是过于政治化了,我只能说,还没有到令人反感的程度。

反正梅姨的表演把我感动哭了,不是来自于什么巧妙台词的逻辑反转,也不是影像的魅力,就是一个人,在那个瞬间把她的脆弱暴露给你,让你觉得,她就是我,我就是她。

P.S.

《总统班底》中记者的原型 Bob Woodward 有大师班课程,想干掉总统的调查写作者可以看看,不是广告,没收钱。

 3 ) 《华盛顿邮报》背后的真实历史究竟是怎样的?

注:本文首发于OPEN开腔

当斯皮尔伯格宣布要与汤姆·汉克斯、梅丽尔·斯特里普一起合作一部有关“五角大楼文件”的电影的时候,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他们的身上。没错,作为好莱坞首屈一指的导演,具有“美国良心”的男演员,以及有可能是好莱坞历史上演技最为出色的女演员,这样一部影片从宣布立项开始,便立即成为了理所应当的颁奖季头号种子。

众所周知,“五角大楼文件”的泄密所引发的对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讨论,以及最终的“纽约时报诉合众国案”对于媒体角色的重新定义,更在“假新闻”的指责满天飞、白宫与媒体关系焦灼的当下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然而当斯皮尔伯格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完成了这部影片,最终揭开幕布时,我们才发现,这部影片果然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出现在影片中心的并不是在“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中扮演核心角色的《纽约时报》,而是他们的竞争对手,《华盛顿邮报》。其后的发展才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这部影片要将故事的重点放在这家“跟风而进”的媒体上。原来在“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的同时,《华盛顿邮报》正在准备上市。于是除了报道这样一个敏感新闻所带来的政治压力之外,《华盛顿邮报》更面临着资本的压力。这两方面的压力,让《华盛顿邮报》完美的成为了那些陷入困境的媒体的代表,为这样一部显然的“第四权”颂歌提供了绝佳的切入点。

另一方面,此时《华盛顿邮报》的发行人,也正好是一位女性:凯萨琳·格雷厄姆。凯瑟琳的父亲,著名金融家尤金·迈耶在1933年买下了《华盛顿邮报》,凯瑟琳的丈夫菲利普·格雷厄姆则在1946年接管。然而在1963年菲利普饮弹自尽后,时年46岁的凯瑟琳不得不接下了这个重担,成为了当时仅有的女性发行人。而在《华盛顿邮报》成功上市后,凯瑟琳则成为了仅有的《财富》500强企业的CEO。1987年,正是在凯瑟琳对蒋经国的专访中,蒋经国宣布台湾解严。可以说,凯瑟琳对于《华盛顿邮报》的影响是巨大的。影片中,凯瑟琳除了面对白宫的政治压力与投资方的资本压力,更要面对来当时社会对女性职人的潜在压力。因此,无论是当下如火如荼的“#metoo运动”,抑或是在2016年几乎成功打破美国最高政治权力“玻璃天花板”的希拉里·克林顿,将凯瑟琳·格拉厄姆作为影片主角来塑造,无疑是最“适时”的。

正是因为如上的种种原因,哪怕最早挖掘“五角大楼文件”的是《纽约时报》,哪怕《纽约时报》凭借对“五角大楼文件”的报道获得了1972年普利策优异公众服务奖,哪怕最终打到美国最高法院的案件名就叫“纽约时报诉合众国案”(New York Times Co. v. United States),这部影片仍然要以《华盛顿邮报》作为片名,把影片重点放在《华盛顿邮报》对“五角大楼文件”的报道上。这也难怪遭来了《纽约时报》编辑和记者们的不满。当年参与报道的詹姆斯·格林斯菲尔德(James Greensfield)就表达了自己的愤怒,称影片内容“不可思议”,更认为是“偷窃”。而当时《纽约时报》的法律顾问詹姆斯·古德尔(James Goodale)同样使用了“偷窃”来形容这部影片。当年《纽约时报》的华盛顿分部的主管马克斯·弗兰克尔(Max Frankel)认为这是一部“愚蠢”的作品[1]。

如果说影片将重点放在了“五角大楼文件”泄密的重点放在了历史上的次要角色,仅仅只是视角的不同,那么影片对于时任总统理查德·尼克松的塑造,则更加值得商榷。在影片里,尼克松总统扮演的几乎就是一个典型的不能更典型的阴谋家的角色。观众从头到尾都见不到他的正脸,只能远远的从白宫外,透过窗户,看到他背影,并听着他是如何下达指令,对参与报道“五角大楼文件”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进行打压。如此刻画尼克松总统,几乎无法让任何人对他产生哪怕一丝的同理心。

然而,历史上真正的尼克松总统,最初对于“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的态度,实际上是默许的。因为“五角大楼文件”中的内容,是对肯尼迪政府以及约翰逊政府在越南战争中的所作所为的调查,涉及时间完全在尼克松上台之前。这个文件的公布,正好能够展示这两任民主党政府在越战中种种灾难性的错误以及对美国人民撒下的谎言。对于在竞选期间就承诺结束越战,上任后实施以越南军队代替美国军队的所谓“越南化”政策,并且已经着手开始与北越和谈的尼克松来说,“五角大楼文件”的公布,并不会损害他个人的政治利益。然而,时任国务卿基辛格却认为,无论“五角大楼文件”内容是关于什么,如此级别的泄密,会严重打击美国政府的权威与公信力,更会让美国的盟友对美国的可靠度降低信心。最终,基辛格成功说服了尼克松。于是,才有了影片中对《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的发放的禁令,以及最终的官司。事实上,停止越战的《巴黎和平协议》正是在尼克松任内的1973年签署。可以说,是尼克松结束了越战。

除此之外,在影片前半部,汉克斯饰演的《华盛顿邮报》总编本·布拉德利费劲脑汁想找人要一张尼克松女儿的结婚照,因为《华盛顿邮报》没有被允许报道。这件事纯属虚构。《华盛顿邮报》也没有像影片中表现的那样,在“五角大楼文件”报道后被拒绝进入白宫进行报道,尽管尼克松在“水门事件”后的确有类似的举措。

对于影片的编剧以及斯皮尔伯格来说,将尼克松总统塑造成带有刻板印象的坏蛋,实在是太具诱惑性了。作为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任内辞职的总统,要想去抹黑他实在是太容易了。任内的“水门事件”几乎摧毁了一代美国人对政府的信任,时至今日,美国的民众依旧不肯轻易信赖政府。而关于《华盛顿邮报》调查“水门事件”的《总统班底》(All the President’s Men),更是成为了描写媒体影片的范例,早先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聚焦》(Spotlight)与这部影片都从中偷师不少。这部影片甚至像漫威电影宇宙一般,加入“水门事件”的“结尾彩蛋”,仿佛它就是《总统班底》的官方前传。因此,让尼克松来当这部影片的反派,本就是历史传统。

更加具有诱惑性的,则来自影片背后创作团队的政治用心。自从唐纳德·特朗普赢得美国总统大选以来,不少人便开始将他与尼克松类比。尽管两人无论是个人形象,还是内政外交,都大相径庭:尼克松是知名的自然保护运动的支持者,任内通过了一系列的环保规范法令;特朗普则显然对环保没什么兴趣,不仅带领美国退出了旨在遏制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更是在短短一年内就推翻了奥巴马时代的各种环保政策;尼克松任内缓解了与中国、苏联关系,特朗普则在外交上异常强硬。但对于特朗普的反对者来说,特朗普的“通俄门”指控,无疑与尼克松试图以非法手段为自己赢得1972年总统大选的“水门事件”可以相提并论。而尼克松遭到国会弹劾,最终不得不辞职的下场,更是特朗普的反对者们所乐见的。对于本片来说,尼克松对于媒体的打压更是与当下特朗普对主流媒体的敌意相映照。

除此之外,影片还有一个值得注意但是又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当凯瑟琳·格拉厄姆与总编本·布拉德利(Ben Bradlee)在决定是否刊发新闻时,两人都意识到了他们在之前肯尼迪与约翰逊时代的失职:当年,他们一直与肯尼迪、约翰逊保持着良好的私人关系,时常出入白宫举办的派对,这导致了他们把手握权柄的总统当成了自己的好朋友而非监察对象。事实上,正是在“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之后,美国媒体才真正与政府形成了某种对立般的关系,媒体作为“第四权”的角色越来越突显。然而当年他们与肯尼迪、约翰逊那般的“蜜月关系”,真的就一去不复返了吗?

在当下白宫与主流媒体的尖锐对立下,不少保守派人士也开始指责媒体对于特朗普与奥巴马的区别对待。《大西洋月刊》早在2013年的一篇文章就以“为什么媒体对待奥巴马如此温和?”为题[2]。CNN主播Jack Tapper在接受《滚石》杂志的采访中也承认因为媒体更加支持的态度让奥巴马有时不用为自己说的假话负责[3]。那么奥巴马政府对记者也是如此的配合吗?

事实上,《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指出,在奥巴马的8年任期内,奥巴马政府使用《间谍法》对检举者(whistleblower)的起诉多达9起,比他所有的前任加起来还多;奥巴马政府还动用司法部与FBI对特定记者进行窃听,并使用传票迫使这些记者交代自己的线人信息。该文引用前《华盛顿邮报》的高级编辑伦纳德·唐尼(Leonard Downie)的话称奥巴马政府对于政府泄密的打击以及对于信息的掌控是“自尼克松政府以来最严厉的”[4]。有意思的是,这篇文章刊发于2016年12月30日,此时的奥巴马即将离任。

无疑,年轻而富有活力,且持有进步主义观点的奥巴马显然更容易获得媒体的喜爱,而与白宫良好的关系更能帮助媒体获得许多甜头。也许,面对如今“咄咄逼人”的特朗普,媒体们也正如影片中的布拉德利与格拉厄姆一样,意识到了媒体不该与政府做朋友,而应当对政府问责。

综合来看,《华盛顿邮报》这部影片显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也许正是因为本片对当下政治如此不加掩饰的批评,才让这部云集了斯皮尔伯格、汉克斯、斯特里普,以及一众当下电视剧的熟脸们,外加斯皮尔伯格自带的金牌幕后团队,在刚刚落幕的第90届奥斯卡上遭冷遇,空手而归。而今年奥斯卡登顶的《水形物语》,虽然讲的也是各种弱势群体团结一心战胜邪恶这样一个显然对当下有所指的故事,但它童话般的浪漫基调,显然比急不可耐的《华盛顿邮报》更加符合好莱坞造梦的本质。

注释:

[1]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Hell hath no fury like The New YorkTimes scorned by Hollywood //www.cjr.org/the_feature/tom-hanks-meryl-streep-new-york-times-washington-post.php

[2]The Atlantic: Why Does the Media Go Easy on Barack Obama? //www.theatlantic.com/politics/archive/2013/02/why-does-the-media-go-easy-on-barack-obama/272807/

[3]Rolling Stone: The Last Word: Jake Tapper on Trump, 'SNL' and Old-School Rap //www.rollingstone.com/culture/features/cnn-anchor-jake-tapper-trump-snl-old-school-rap-the-last-word-w496978

[4]New York Times: If Donald Trump Targets Journalists, Thank Obama //www.nytimes.com/2016/12/30/opinion/sunday/if-donald-trump-targets-journalists-thank-obama.html

 4 ) 九座小金人联手!告诉你什么是媒体良知

有人将《华盛顿邮报》的三大主创称为“黄金圣斗士”,斯皮尔伯格+梅姨+汤姆·汉克斯,简直就是“九座小金人的强强联手”。作为年度最重磅的美式主旋律,在有的影迷眼里,或许只不过是奥斯卡榜单中的一笔;但对于另外一些影迷或者媒体人而言,它的意义不止于此。

友情提醒:本文涉及剧透,请大家谨慎阅读。

作者| 易青

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当报业的黄金岁月风流云散,铅印的新闻纸页零落成泥,曾经满载的新闻自由理念,是否依旧光采熠熠,镌刻人心?

美国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垂垂老矣,其新作《华盛顿邮报》围绕着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著名的“五角大楼泄密事件”展开,试图揭露那群媒体人的生态,探讨政府与媒体之间的关系,透示着一股惶惑之感。

电影强大的主创阵容,成为十足的看点。男主角凯·布莱德利由影帝汤姆·汉克斯出演,这也是在电影《间谍之桥》后,他与斯皮尔伯格的再度合作。布莱德利身为《华盛顿邮报》报社总编辑,性格严苛刚毅,极力与同行竞争,还志在将越战机密文件公之于众。

女主角凯瑟琳·格雷厄姆由“梅姨”——梅丽尔·斯特里普扮演,在丈夫离世后接管报社,出任董事会总裁及发行人,欲壮大家族报业,将与清一色的男同事协商、斡旋。此外还有老戏骨布鲁斯·格林伍德加盟,出演名噪一时的国防部长。

现如今,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在即,届时《华盛顿邮报》将与《敦刻尔克》《三块广告牌》等争先角逐。而“梅姨”也获得最佳女主角提名,如若问鼎的话,将是传奇性的三封影后。汤姆·汉克斯虽然没提名让,在最佳男主角提名中也有着极大竞争力。

序幕,丹尼尔·艾尔斯伯格从枪林弹雨的越南战场归来,多次往返兰德公司,翻阅文件,为下文泄密发生埋下伏笔。此时导演为做简约的史实背景,故穿插一段段影像资料,涉及四届美国总统对民众的系统性撒谎。电影的叙事结构则有如机械般细密精巧。

而《招股书》有关投资人可撤股条约,被报社董事会主席兼发行人格雷厄姆首先提及,要紧事项引在前头,日后果真变为格雷厄姆发行新闻的后顾之忧。编辑部人员意在报道总统尼克松女儿大婚,不料撞上《纽约时报》曝光局部越战机密文件,以至于成为社会舆论焦点。

导演安排两条线索并行,有分有合,一条线索叙述董事会商酌公司上市事宜,另外一条线索铺叙编辑部对新闻事件的采写。两条明线初次是如何自然合拢?

当成功上市消息传到编辑部,人人为之欢庆之余,实习生则将线人艾尔斯伯格的联系卡片悄然交给记者本·巴格迪肯,推动主要情节的平稳发展。此后事态发酵,两条线索逐渐演变,一为报社管理层对新闻内容的尺度把控,二为编辑部对越战真相的挖掘,总编辑布莱德利与格雷厄姆成为事件旋涡的中心人物。

编辑部将得以获取大量机密文件之际,又碰到发行人这个关卡。布莱德利与之磋谈,形成重大的矛盾冲突点。格雷厄姆出于保全报社考虑,《纽约时报》殷鉴在前,审慎为宜。

而布莱德利则以为国防部长政客都是她的座上宾,惮于情面,不能结怨。前面剧情也有关锁照应之处,当布莱德利试图说服格雷厄姆向国防部长索取文件,就被直言拒绝。面对政治掣肘、法律禁令的联合清剿,刚刚上市《邮报》一着不慎,将有倾覆之虞。二人所做的突围之举,有如冒险。

布莱德利和格雷厄姆有对抗、磨合、妥协之处。前者体现的是理想性,后者体现的则是社会性。不同于前者纯粹地追寻媒体人的责任与道德操守,将新闻自由与公众知情权都置于第一位;格雷厄姆一直是处在两难境地,源于社会认知、内心的深彻与复杂促使着她与尼克松政府做出生死博弈。导演赋予格雷厄姆的一种政治觉醒与女性权益,与美国七十年代女权运动浪潮有所呼应。

尾声,官司打赢,事态复归平静,导演并未寂然打住,有如宕开水纹,反对“水门事件”轻轻描上一笔。漆黑一片的大厦里,保安骤然发现不速之客闯入偷盗的痕迹。

历史上,正是由于《邮报》记者偶然认识“深喉”,报道“水门事件”始末,掀起舆论哗然,尼克松总统最终在1974年被迫辞职。这表现了电影疏密有致的叙事节奏。

电影的成熟工整之处,尚不止于此。纵观斯皮尔伯格老到的镜头调度,简直信手拈来。飞机上,艾尔斯伯格与国防部长、科莫将军的简短交谈,巧妙的三角站位,揭示紧张、分化关系。律师克拉克之于布莱德利,有如国防部长之于格雷厄姆,都在一段激烈对话中有俯仰角度的安排,强势弱势立现,导演很会在上面做戏。

四人互通电话则是电影高潮所在。多人视角的凌厉剪辑,镜头的空灵旋转与俯拍,再配以水平镜头的缓慢推进,阴冷黯然的灯光打过来,格雷厄姆的眸中噙满泪水,神情犹疑、激亢、渐渐坚定,强大演技得以爆发。

其实整部电影的打光和色调都趋于一致,晦暗、昏黄、阴幽,结合多处室内的密闭布景,传达着一股紧张、凝重的呼吸感与律动。

而“五角大楼泄密事件”仿佛一面棱镜,折射的是新闻自由和联邦政府安全之间的矛盾。值得深思的是,美国最高法院最终裁定政府败诉,其关于报社刊登文件的禁令无效。

美国高院的判决正是基于三权分立制度的表现,三权分立的架构之下,法院和政府之间存在制衡关系。总统权力是受控的,只能敛手坐观《时报》、《邮报》的新闻披露,搅动社会反战游行风波。

影片《华盛顿邮报》几乎处于一股冷峻的压抑之中,潜藏的热情在结尾处有如火山喷涌,堪为一部出彩的社会写实电影。它并未着眼于捋清机密文件的泄露始末,而是试图探讨政府与新闻媒体的实际关系,与公众知情权的重要意义。

时移世易,新闻自由何止让美国总统一度头疼,它也是我们的死穴。只有看到国内近年来的调查记者稀零,媒体面对重大新闻失声、公信力丧失的真实现状,才能深深理解剧中这群人物行为的伟大,值得为之致敬。这部电影犹值得媒体人的观看与思量。

作者| 易青;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投稿 |kdykds@163.com;微信 | kdykds

喜欢请关注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

死在电影院 是影迷们最大的梦想

死在片场 是导演们最美的绝唱

 5 ) “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亲历者如何回忆这段历史?

尼克松、埃尔斯伯格、布莱德利、格雷厄姆他们在这件事中如何考虑?

任何一个新闻专业出身的人都不会对“五角大楼文件”这六个字没有印象,我还记得自己大二的新闻史期末闭卷考试中,就有这么一道填空题——最先刊载“五角大楼文件”的媒体是_____。

因此,自去年11月份在豆瓣得知这件事被拍成电影后,就想好好地通过书来了解这件事。所以,断断续续花了3个多月把“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的一些亲历者传记读了一遍,基本缕清了这么几个问题:

1.丹尼尔·埃尔斯伯格为什么要泄密这份绝密文件? 2.《华盛顿邮报》为公开这份文件冒了多大风险? 3.尼克松政府为什么要为这份文件向媒体们宣战? 4.为何《纽约时报》员工们对这部电影颇有微词?

通过个人传记来进入历史,或多或少会有偏颇,但事件亲历者的回顾无疑是第一手的材料。

Q1 丹尼尔·埃尔斯伯格为什么要泄密这份绝密文件?

作为兰德公司的防御研究员,为数不多能接触到“五角大楼文件”的人,身处旋涡中心的丹尼尔·埃尔斯伯格无疑是这一事件的主角。但电影只聚焦了邮报一方,对这位泄密人的关注实在太少,有必要头一个讲。

作为美国历史上一个重量级的泄密者,埃尔斯伯格当年泄露文件的影响,可能丝毫不逊于21世纪的斯诺登曝光“棱镜计划”。但泄密后,两人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埃尔斯伯格虽然被指控违反《间谍活动法》,但由于当时民众普遍的反战情绪和尼克松的自身难保,埃尔斯伯格最终被判无罪。之后,他将这段经过写成自传——《吹哨者自述》(吹起对不义之政和暴行的哨声)。

第一个问题也主要是基于他的这本自传来回答。

答案我们都知道,因为反战,反对美国继续在越南的战争。当时尼克松政府刚刚上台,通过竞选时承诺结束越战的他,在上台后非但没有结束越战,反而打着“越南化”政策的幌子,加大海军、空军的投入,并入侵柬埔寨。

但为什么埃尔斯伯格一定要通过向媒体全文披露的方式来传达这个观点?要知道,他并非普通的越战士兵,普通的反战人士,他是哈佛学者,兰德公司的专家,他能接触到国会议员,也几次和国家安全助理基辛格交流过,他完全可以不用那么冒险的方式。

因为都失败了。

早在1969年9月,埃尔斯伯格就违反了保密协定,开始秘密复印“五角大楼文件”。他知道这么做“会奔赴监狱,而且早已认识到,当前的局势值得自己孤注一掷”

在复印文件中(因为文件量很大,复印持续了很久),埃尔斯伯格联合其他5名兰德公司同事,以个人名义写信给《纽约时报》,“呼吁美国在一年之内单方面撤军”。这封信函只是表达了他们的观点,并没有涉及绝密文件。

但这份呼吁帮助他联系上了联邦参议员J.W.富布莱特。作为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的主席,富布莱特是国会中主张从越南撤军的重要人物,他对美国国会通过任何对外关系法案或决议上,有重要影响力。埃尔斯伯格告诉富布莱特自己有这么一份文件,能揭露前几任政府在越战中采取了蒙蔽、欺骗议员及民众的行径以获取人们对越战的支持。

富布莱特对此非常兴奋,但因为来路不当,向国防部长正当索要又渺无音信,作为参议员的他最终选择避免在公开场合、在听证会上,非法地提到这份文件。

埃尔斯伯格又尝试直接劝说基辛格阅读“五角大楼文件”,让他“在阅读中发现,将越战扩展到柬埔寨的做法不过是老调重弹”。但基辛格回答他说:“但是,我是否可以从研究文件中学到一些东西呢?”他坚信自己“所做的决定与以前完全不同”

再次失败后,埃尔斯伯格决定在一次法庭审判中,作为专家证人,将“五角大楼文件”作为证据记录在案。但他一开口说约翰逊总统说谎,法官就警告:“不要在法庭内散布批评政府的证词”,但埃尔斯伯格仍坚持指出总统进行的越南战争是非正义的,法官看出他的想法,说:“我最后一次警告你们:如果胆敢再次提出政府隐瞒事实的证词,我会视你们藐视法庭。”

在国会、政府、法院三条路都走不通后,埃尔斯伯格在富布莱特等人的建议下,决定将文件交给报社,希望能全文刊载。

Q2 《华盛顿邮报》为公开这份文件冒了多大风险?

这个问题应该是这部电影最浓墨重彩的地方,这里我主要摘录一些本·布莱德利(时任《邮报》总编辑)和凯瑟琳·格雷厄姆(时任《邮报》发行人)个人传记的内容作为补充。

在电影中,主要就两个角色布莱德利(汤姆·汉克斯饰)和格雷厄姆(梅姨饰),我们能感受到格雷厄姆的焦虑和害怕,却没太明显感受到作为总编辑的布莱德利有何不安。

但在布莱德利的自传《最“危险”的总编辑》中,当他听到司法部副站长电话里的警告后,他的“手和腿都在发抖”,他意识到自己面临着很严重的指控——“《反间谍活动法》的指控与我的预期并不相符,我所知的第18款给我带来了麻烦。那可是刑法啊!”

此外,在决定要不要刊登文件前,布莱德利也陷入过迷茫——“我真是进退两难,快要‘走投无路’了。我还必须要安抚律师的情绪,更要做好毕比(华盛顿邮报公司董事长)的工作,劝他们至少要采取中立的立场,同时我还要阻止记者以免把毕比逼上绝路。”

最终,布莱德利找了一位相识20多年的辩护律师,并“把一切如实地和他和盘托出”,最终,这位深受布莱德利信任的律师在沉默很久后说:“嗯,本,你必须迎难而上。除此之外,你别无选择。这是你的工作。”这之后,这位总编辑才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在决定是否刊登的那天,格雷厄姆正在家里为《邮报》的老员工举办欢送会。在她正举杯说祝酒词时,有人突然把她拉到电话旁,要她做“最后决定”。对此,格雷厄姆也十分疑惑,她问完一圈,得到了不统一的回答后,问道:“我们难道不能讨论一下这件事吗?连《纽约时报》都花了3个月才作出的决定,为什么我们非得这样匆忙地拿定注意?”

是的,确实是匆忙地拿定注意。布莱德利在自传中回忆道:“在纽约联邦地区法院让《纽约时报》保持沉默后,我们几乎立即作出决定:我们要在6月18(周五)发表一篇文章,在12小时内完成《纽约时报》用3个多月才完成的工作。”

Q3 尼克松政府为什么要为这份文件向媒体们宣战?

在豆瓣的热门影评中,最热的这篇《有人在寻找汤兰兰,有人却在捍卫媒体人的良知》,可能是影评的缘故,文中有几处事实性错误,其中最明显的一处是:

这篇新闻只是几千页的研究报告中的一部分,完整报告将历数过去30年白宫是如何在越战问题上撒谎的,从杜鲁门(第33任美国总统)到艾森豪威尔(第34任)、肯尼迪(第35任)、约翰逊(第36任)、尼克松(第37任)全都在撒谎,严重误导了国家。

这个错误之所以无法被忽视,是因为它直接关乎很多人的想当然:尼克松政府是因为文件揭它的短而发怒的。

但实际上,这份文件和尼克松政府八竿子打不着。

事实上,无论是布莱德利,还是格雷厄姆都在多年后还百思不得其解:

20年以后,究竟为何五角大楼文件成为当局宣战的原因还是让人捉摸不透。——《最“危险”的总编辑》
现在回想起来,难以理解为什么尼克松和他的手下对刊登这些文件感到如此恼火,这些文件记载的是尼克松掌权之前的政府作出的决策,没有任何内容有损尼克松的名誉。——《个人历史》

针对这个问题,通过阅读《尼克松:孤独的白宫主人》一书或许可窥一二,该书是基于尼克松当政时期的各种材料以及录音带、日志、访谈等写成的。

《纽约时报》刚刊载文件时,尼克松并没有太多关注,他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这份文件中,因为这项研究完成于1969年1月15日,他的就职典礼在5天后才举行。而且尼克松还觉得这对他来说“可能利大于弊,因为它说明是民主党人把这个国家带入越南的。这是历史。”

但随后,他不这么看了。

基辛格打电话给他,说:“它说明你(是)个窝囊废……这些泄密者在稳扎稳打地、有条不紊地摧毁我们……它可以摧毁我们实行外交政策的能力。如果其他大国觉得我们不能控制内部泄密行为,他们就不会同意与我们进行秘密谈判。”(我们知道基辛格这个时候正和中国进行秘密谈判)

对,“最重要的是保密”

或许,这件事是最令尼克松头疼的。喜欢秘密行事的他,不喜欢“数十万在政府部门进进出出的男男女女获准查看‘绝密’文件”。在尼克松看来,“泄密就是不支持政府”

顺带一提,与美国政府的绝密像筛子一样漏出去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匈牙利一名记者因为拿走了一本国家年度预算而被判以“出卖国家”罪,这项数据本应在各国都唾手可得。感兴趣可以读读这本书。

Q4 为何《纽约时报》员工们对这部电影颇有微词?

最后这个问题也是来自豆瓣短评中较热的一条:I heard folks down at the NYT are really annoyed by this movie。

这个问题可能直接看别人的文章更直接。其中《纽约时报》员工说的最好玩的一句话就是:这就相当于在说是《纽约时报》报道了水门事件一样。

不过,在当事人的传记里也能窥探一斑。

首先,这件事就是《纽约时报》挖掘的:

《华盛顿邮报》可没有文件的副本,我们发现自己的处境很不妙,只能拾人牙慧,改写别人的文章。《华盛顿邮报》的新闻每隔一段都不得不提及“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每个字都是“血迹斑斑”呀。——《最“危险”的总编辑》
在所有的报纸中,《纽约时报》自然是最佳的选择。——《吹哨者自述》

同时,我们要认识到美国媒体竞争激烈,做新闻可不能一团和气,虽然有时会抱团取暖,但此时两家仍在竞争。

周二,司法部起诉并且发布了一项针对《纽约时报》的禁令,禁止报社提前出版某些文章,这在共和党历史上尚属首次。无论是以何种方式,至少《纽约时报》暂时收敛了往日的嚣张气焰,开始缄口不语了。——《最“危险”的总编辑》
毋庸置疑的是,尼尔及《纽约时报》将双双获得普利策奖。他们理应得到该奖项。对我来说,将五角大楼文件交给《华盛顿邮报》定会削弱《纽约时报》的地位。——《吹哨者自述》

此外,在推动司法进步上,《纽约时报》的功课也做得更足一些。《批评官员的尺度》一书中,最后的最后也提到了“五角大楼文件”案。

但最终,《华盛顿邮报》成为了报道“五角大楼文件”媒体的大赢家——此后,“世人把《邮报》和《纽约时报》相提并论”(格雷厄姆语)。

 6 ) 他们以后都会赢,因为我们害怕了

随着每天整块的时间越来越少,能一口气看完一部电影的机会也就难上加难,今天终于爽了一部电影。《华盛顿邮报》,喜欢!炒鸡喜欢! 虽然我希望它能得奥斯卡,更希望能引进中国(我忘了到底引进没有)。虽然我也知道它基本不可能得奖(斯皮尔伯格没提名导演)。但是,很喜欢!!!

斯皮尔伯格还是以一部冲奥片一部商业片的进度活跃在每一年的视线中。有人说他的电影越来越没有风格,我倒是觉得,是因为大量的人在沿用学习他开创的电影风格和叙事手法,从而显得他日益平淡。看过《邮报》你会明白,大佬还是那个大佬!就像汪峰评价结实姐,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标准,什么是“好”,这就是! 叙事紧凑到一开始的前十五分钟非常容易跟不上节奏,一旦你紧跟上思路会马上进入状态,跟着汉克斯让人毫无抵抗力的嗓音和低头就有的双下巴一起颤动起你的心脏。 影帝影后的细微举止,表情,就会带着我理所当然的跟着他们的情绪。梅姨不小心碰倒的椅子,汉克斯每一次闯进家门后的状态,拿到关键文件的眼神(包括借助前半部分对梅姨俯视的拍摄),都将人物的性格散播出来,都贯穿着不断叠起厚度的情绪,并在最后溢出。

不仅仅影帝影后出色,每一个配角都在群戏中让整个环境气氛都刚刚好。一个印象深刻的绝佳情节,也是高潮前重要的地方。本拿到文件后将重要成员聚集家中整理文件,镜头的连贯和在人群中的穿梭,每一个演员的表现都被不刻意的捕捉(甚至拿柠檬水的可爱小姑娘)。以及后面几方重要势力在分机电话中劝说梅姨的时候,对每个人的镜头剪切,在汉克斯身边环绕的一周,在梅姨头顶的拍摄。只能说,如果你注意到会惊喜,没注意到会看的很享受。

看到最后,在法官判决意见出现的时候会莫名戳中激动亢奋的心和一丢丢莫名的泪点。布莱克法官这样说:“开国元勋们给予媒体自由所必要的保护措施,为了让媒体在我们民主体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媒体应该为被统治者服务,而非统治者。”

或许有些时候民意是洪水猛兽,理性的选择不该被民意绑架,就像法国大革命的悲惨。但真相到达人民之前,媒体是唯一途径。如果想要理性的管理民意,而阻止了媒体对人民报道真相(甚至权利干预法律),水门事件后的尼克松会笑笑对你说,一层层的隐瞒迟早会一层层的撕开,直到什么都不剩。

我们的媒体人们,我们愿意传播真相的人们,如果我们闭嘴一次,也许就是最后一次,他们以后都会赢,因为我们怕了。

 短评

年度最佳,语无伦次:致敬70年代再度觉醒的女性主义,致敬守护良知的真正的新闻人,致敬新闻自由,致敬新闻专业主义,致敬报业的黄金年代。致敬这个激荡人心的故事,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5分钟前
  • NarvikAustin
  • 力荐

三位好莱坞的大神联手,大家的状态竟然都很松弛,特别是汤姆·汉克斯,即使他们并没有卯足了劲儿,但你还是不得不惊叹梅姨的表演和老斯的导演功力,群戏的调度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就算故事再套路,你该被燃到的地方还是会燃。老斯太厉害了,那些拿刻意做作当风格的新人导演看了会不会想死?

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无聊至极。斯皮尔伯格真是我的 arch enemy, 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厌恶的。看着汤姆汉克斯和梅姨 pretentious 的表演,那副真相在手,我们有义务向公众告知真相,并由真相激发公众道德责任的精英感,令人作呕。以及 The Post 和 The Times 的犹太高层左倾行为,像极了一战后期的德国,搞得我都 anti-semitic

10分钟前
  • S/Z
  • 较差

拍摄工整的历史题材电影,老导演、老演员均不失水准。可惜欠些新意,事件过程还是多于人物及思想的开掘。

13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在原属纸媒的传播权力转移至社交网络的后真相时代,仍然宣扬新闻专业主义,在多层意义中对现实中truth进行再定义和再确认,意义大。女性主义的运用,又在保持戏剧性之时避免了对历史的误读和夸大,一贯有的美国意识形态教育所产生的反感也被削弱不少。没错好挑,一切都刚刚好。

15分钟前
  • Derridager
  • 推荐

虽然一开始就知道这片子的政治诉求大于艺术追求,但最后还是看得我热泪盈眶,尤其是最后下令印报纸的那一刻。是老套,是形式化,但还是有本事戳中我的内心。媒体人们为了他们的信念,为了公众的利益,不惜一切与政府对抗,新闻自由的理想是不朽的!续集是要接着拍水门事件么?

19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推荐

太四平八稳了,估计学院又不会给好脸色,但确实是“慕尼黑”之后最好的斯皮尔伯格。原本以为会是“聚焦”一样的群戏电影,结果拍得主次分明,帝后之间的飙戏托起了整个主题——捍卫出版自由的最好办法就是出版它!一想到毒瘤又要稳提了就感到好...绝...望...

2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I heard folks down at the NYT are really annoyed by this movie

25分钟前
  • 粉色林宝
  • 推荐

教科书级别的史匹堡演员调度课,看得太爽了。几次运镜,几场室内戏,那个多人电话戏... 简直了。不过还是有些踩错点或用力过猛的瑕疵,比如法院偶遇对手女助理的戏或者最后走出法院穿过一群嬉皮女性的镜头。

2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新闻报道是历史的初稿”。看到最后还是会感动,有点热血。这样的电影跟《聚焦》一样,让人尊重新闻这个行业,有敬意。另外,影片有意插入了一条女性崛起的暗线,应该也是梅丽尔斯特里普被提名的原因吧。另外,这其实也是个爱国主旋律,让美国人更以他们的国家骄傲。斯皮还是稳的,节奏感紧张感俱佳。

3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梅姨确定刑事责任只有她和发行人以后,转身面对一屋子的男人插着手声音颤抖的说my decision stands的时候;她走出法庭被身边的女性簇拥着的时候;作为中国人我觉得有必要一定程度下,让公众知情,让媒体自由。看完这部回顾美国曾经的伟大的电影,有必要以审视的态度看看自己的国家。

37分钟前
  • 李阿斗
  • 力荐

斯特里普在电话的这端通过一系列微妙的表情与眼神对Graham夫人内心转变的诠释,是今年银幕上最具有魔力的表演,梅姨在这部侧重女性角色的强有力戏剧中的表演是无可置疑的成就,而斯皮尔格匠气的技艺作为有效的载体对这部节奏紧凑的电影创作团队中各部门的才能有着最大化的呈现。

42分钟前
  • JoshuaLi
  • 力荐

高潮电话戏——镜头旋转推移、多人多视角的蒙太奇剪辑、配乐来得凝重悬疑、密闭空间的布景、灯光故意打得昏暗微弱,再加上台词是最针锋相对的辩论,观众的心已被吊起,这时,镜头对准梅姨的脸开始推进:眼中泪水通透、表情迟疑不定、声音微微颤抖。这强大的感染力,正是斯皮尔伯格标志性的存在。

46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作为一个媒体人 真的是 热泪盈眶。

51分钟前
  • Jus
  • 力荐

怀疑编剧在Trump当选之夜就已经动笔了,否则怎么会这么快地弄一个既讲新闻自由,又插入赞扬强大女性的电影呢?虽然一切都像套公式一样眼熟,政治目的也非常明显,但实在是非常佩服自由派依靠电影煽动情绪的能力,准确踩点毫不马虎,就算不了解当时事件也完全不影响被感动。就是NYT略躺枪了…

5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与其说在新闻自由主题里嵌入女权诉求,不如说是借职场语境的女性主义实现了更具层次的“《聚焦》精神”表达。历史性背景也强化了媒体与体制之间的辩证关系。炉火纯青的镜语与自然饱满的意识输出都和众妖艳贱货划清界限,艺术附庸政治的大氛围下,斯导总能用这样的作品站出来纠正你们:是政治需要艺术。

60分钟前
  • Ocap
  • 推荐

“捍卫出版权的唯一途径就是出版”,每个媒体人和新闻学子必须要看又千万别看的电影。“这个国家的人民无法让总统一人独大,独掌国家,我想不通总统竟然将揭露真相与叛国划等号,这给我一种感觉:破坏某个执政政府或某个个人声誉是在叛国。这等于是说,我就是国家。”

1小时前
  • 哪吒男
  • 推荐

大失所望:故事立不住,调度混乱,政治说教味太浓。汤姆汉克斯的表演稍显刻意。梅姨的这个角色,成长故事实在编不圆,本以为最后要来一出“国王的演讲”,结果记者都围上去采访纽约时报了——这就很尴尬了。

1小时前
  • MuyBien
  • 较差

辨识这个片子优点在于做两次区分,第一次,区分“绝对”伦理价值和政治正确(主旋律),这是两回事;第二次,同样是对历史的虚构和夸张,区分为什么斯皮尔伯格这部是睿智且高明的,而韩国《出租车》则庸俗走向另一种恶。大多数人会混淆这两点,而这也就是本片为之不易的厉害所在。

1小时前
  • Peter Cat
  • 力荐

捍衛新聞自由對Bradlee來說是理想是信仰,所以自始至終堅定熱忱,而Graham夫人態度的轉變讓我們看到了背後還有無數的權衡及各种力量的博弈.電影的魅力讓從事新聞工作變得令人無比神往,也感謝了所有那些讓美國精神永葆吸引力的有獨立思辨能力的人PS:法院前梅姨走過一排行注目禮的職場女性那一幕真讓人開心

1小时前
  • Iris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