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人生韩语

韩国剧韩国2010

主演:朴恩惠,朴光贤,徐柔贞

导演:崔昌旭

 剧照

灿烂人生韩语 剧照 NO.1灿烂人生韩语 剧照 NO.2灿烂人生韩语 剧照 NO.3灿烂人生韩语 剧照 NO.4灿烂人生韩语 剧照 NO.5灿烂人生韩语 剧照 NO.6灿烂人生韩语 剧照 NO.13灿烂人生韩语 剧照 NO.14灿烂人生韩语 剧照 NO.15灿烂人生韩语 剧照 NO.16灿烂人生韩语 剧照 NO.17灿烂人生韩语 剧照 NO.18灿烂人生韩语 剧照 NO.19灿烂人生韩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7 18:45

详细剧情

  《粉红色唇膏》讲述的是通过3个男人寻找真正爱情的1个女人的波澜万丈的爱情和成功故事。朴恩惠在《粉红色唇膏》中将饰演被丈夫和好友背叛而决心向他们复仇的女主人公。《粉红色唇膏》于1月11日首播。朴恩惠将通过这一角色向观众展示与《大长今》和《李祘》中温柔,端庄的形象完全不同的全新形象。 MBC电视台早间剧《粉红口红》是一部一个女人波澜壮阔的励志故事,讲述了一个女人经过与三个男人之间的情感经历,最终觅得真爱,并通过自己不懈努力,最终功成名就的故事。《粉红口红》海报中,各大主人公营造出以往所看不到的别样氛围,淋漓尽致地彰显剧中人物的个性。四位男女主人公穿着色彩反差很大的服装,表现出他们将要展开的相互交错、对立的情感。

 长篇影评

 1 ) 马迪奥为什么要自杀---也许是过分阐释

       写在前面:看到马迪奥在电影之中,我就会想到乌托邦,这真是一出悲剧,它向我们表示世界上有种东西东西是我们大家都觉得很好的,但谁都不相信其能够成为现实,而与他对立的那个乌烟瘴气,不可理喻的世界却让所有人觉得理所当然,我对这个世界说,这就是我的生活。我觉得我再也难以恬不知耻地抱怨这个世界了,我也难以很伤感地对朋友说,我的理想是做一个好人,我现在更愿意相信,在这个世界活着,不是选择好与不好,而是在坏与更坏之间选择,生活如是,人格如是,我能做的,或者说我的理想只是做一个比较不坏的人。

      电影开始不久马迪奥就做了一系列的事——把遭受电击的左珍从病院中带走,带她回家,并且愤怒地教训左珍的父亲;在毕业答辩的时候明确地指出迪班尼诗作的空洞无物和迪班尼本人的不学无术并表达他对于一个在导师看来是可笑的模仿诗人比查奥的赞赏(我不太明白他看左珍日记那一段暗示了什么,那似乎很重要【后来细心的朋友告诉我,那里写满了马迪奥】马迪奥人生的转折似乎发生在左珍被带走的那一刻,从那一刻他就开始怀疑自己,怀疑这个世界的善恶,怀疑自己信仰的基础,从无力拯救左珍开始,到无力拯救奴基(马迪奥对奴基的看法‘奴基对穷困的了解比你深,他穷困,打他的人却不是’从而引申出的对革命本质和世界本质的疑虑就是一个例证)进而走向无力拯救这个世界信仰的认定,当马迪奥站在火车上对尼古拉说我不合格,这不仅仅是对于他的文学的否定,更是对人生哲学的否定,不是不合格而是已经不可能合格,他开始迷狂,开始放逐自己,他加入军队,从不“违抗”命令,但不肯被人操控,工作毫无表现,有的只是一些吵闹事件,他加入警队,对纪律期盼不是谎言也不是搪塞,“纪律”就是他放逐自己的方式,执行纪律就是存在的价值,按命令办事,只管自己分内的事,表达了他对这个世界存在方式的隐喻。在马迪奥眼中,他已经无法根据这个世界本身(电影中的那个世界)而坚持正义和善良了,因为那个世界表达了这样一种情怀,没有人犯过根本的错误,每一个犯错的人都在一定的条件下面,在某一个集体(家庭,夫妻,朋友...)里面都是正确的,就像我们习惯地评价我们身边的人那样:他并不坏他的本性是好的,或者有的时候从全然相反的角度:这个世界没有好人,所有人都一样,天下乌鸦一般黑。但对于一个有纯正信仰的人来说,这样的世界是不值得活的,而他遇见美拉莉,对于那个懂得所谓探索灵魂,探索内在的马迪奥来说其实是一个讽刺,因为他自己已经将自己放逐,而灵魂无物
      “你没有感觉,声音,呼吸,也没有留心听我讲话,什么也没有,我问题的答案是:空无一物,这就是他对灵魂探索的答案”
      是的他看到内在,但灵魂如无物....
      马迪奥说:我早应知道。你当年怎样,我当年怎样。左珍的唯一回答是:疯癫. 而对于美拉莉的疑问“你为何骗我,在西西里你已骗我,...尼古拉,为什么?”因为尼古拉就是马迪奥在这个世界的理性实存,但他是虚无的,因为马迪奥已经被放逐,也就是说马迪奥得放逐直接导致了这部电影中最坚持的人物尼古拉的虚无(马迪奥是尼古拉的神性基础,我们可以从他与马的儿子的对话中看出),放逐在这个世界的最好的结局对于马迪奥来说就是尼古拉(这是我对马迪奥以尼古拉之名的解释),但即使是尼古拉,对于马迪奥来说最终也是不值得拥有的,事实上尼古拉很早就在考虑左珍的去处,在有所决定的时候,他也技术性地支开左珍,他是这个世界理性地对待一切事物的象征,而这个理性的基础(在尼古拉与马迪奥的儿子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是马迪奥,而马迪奥却是这个世界所无法容忍的,记得尼古拉和那个贪污官员的对话么?
      “你要证明我是疯癫的么?”
      “这会方便你律师的工作,”
      “我的妻女是不知道真相的,我在昨天之前也不知道,”
      “你不知道自己犯了法?”
      “你是在医院工作的,是吗?我相信一定有公司给你佣,5%~10%那是公价,我不相信你毫不知情,可能你已知道,但视而不见,就像千百万意大利人一样,直至某天,法官走上门,说那些佣金是非法回佣,台底政治献金是非法行为,我是个贼,好震撼的新闻,偷苹果的人不是每个也要入狱,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但他们忘记当日排队向我们献金,换取我们给予方便,现在他们想改变这个世界,相信我吧,一切也不会改变一切都是假象,他们只是捉我们这些愚蠢的人,其他人依旧偷活,这就是意大利,这现象不是我造成也不是你是我们的父亲造成的,信我吧。”
      “不,与我父亲无关。(注意一个细节,母亲在向尼古拉描述当初与父亲相遇时候的情形,说明父亲事实上也是极有可能是有罪的)”
      最后美拉莉的那一句话是真正的关键“你喜欢书本是因为可随时放弃他” 书本就是马迪奥的纪律的隐喻,纪律就是马迪奥的在世真理,从离开左珍开始他就选择了将自己的生命放逐,但他的放逐不是堕落,而是将心中的信仰碎片化,用绝对的服从来对视体制的荒谬,更是理性实存的荒谬,用美拉莉的话来说:就是像捡起书本那样,随时抛弃(服从命令)而又随时捡起来(那些吵闹的事件),在结束与美拉莉的对话后对罪犯的施暴就是他最后一次捡起书本(也就是他说的常常做主),马迪奥死在烟花璀璨的新年夜,这个形式本身似乎就表达了一种对于电影灿烂人生,也就是马迪奥的那个世界的一次反讽。
最后补充一个情节那个有点戏剧性的教授对尼古拉说:我要给您一个忠告,你若有抱负,便要离开本国,离开意大利,离开这个国家,...地方虽然美丽,但却没有希望.....但愿如此,可重新建设我国,总好过现在了无生气,由恐龙来管制我们,.....我是被恐龙摧毁的其中一人!
后记:不知道为什么看到马迪奥的时候,我会想起教父二里面的艾尔巴西诺,他曾是一个好人,但他是孤独的(影片结尾的时候所有人都去欢迎马龙白兰度了,然而艾尔巴西诺却独自一人在那里,然而现时中的他站在那湖畔的别墅里面,他是权力的绝对中心,然而他却无比孤独不知道自己是谁,他杀了他的哥哥,驱逐了他的妻子,这就是马迪奥另一种可能的悲剧,如果他不是自杀的话,如果他不是自我放逐的话,那么在这个世界,艾尔巴西诺就是他最可能的结局了,我愿意把马迪奥的自杀看做是对那无可避免的混乱世界说了一次“不”,因此马蒂奥的自杀与其说是悲剧,倒不如说正体现了他的伟大,艾尔曾经想对这个家族说不,然而他无法扯去那悲剧的责任,现在马迪奥彻底的抛弃了这一个世界,这不是一种怯懦,而是站在人性最高的角度对生命作了一次真正属于自己的选择,对这个世界,对生命,对一切的荒诞说了一个不字。
      更简单地说尼古拉是这部电影的人性光辉,但有了马迪奥,这部电影有了神性视角,或者说马迪奥想要以肉体的实存看到上帝的视界——一切都是合理的,但他看到的却是一切都是荒谬的,自己亦无所幸免。
      以上只是关于马迪奥,而不是电影的全部。

 2 ) 往事值得反思— 《灿烂人生》观后

连日来忙着观看早晚的美国网球赛,电影看得少了。下载了一部意大利2003年拍摄的电影《灿烂人生》,发现它竟然长达6个小时!一天看一点,拖了近一周才看完了它。

是部好电影! 在豆瓣上评分达到9.4,有54,883人评价;IMDB评分也高达8.5,21,341人次投票。两个网站的TOP250 排名中都没有算上它,估计是因为其超长的形态。当年它参加了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栏目,是分为上、下两部放映,每部3小时,后获该项目大奖;随后在影院公映,但主要还是在电视上以4集的mini系列剧形式公映,每集1.5小时。

影评人“亵渎电影”的评语概括了影片内容:“6个小时,1个家庭,44年的时间跨度,一晚上看完一群人的一生,太完美了!★★★★★”(2012-10-27)

我对对此片感兴趣,是因为它写的是和我同龄一代人的人生,即上世纪40、50年代出生的一代。影片从上世纪60年代写到本世纪初,主角们开始时还都是些未毕业的大学生,相似于我们国家“文革”前的“老三届”(它一般指当时尚未毕业的66、67、68届初、高中学生,其实也应该包括当时还没完成学业的各届在校大学生,他们也一样地卷入了失学、革命、下乡的历史浪潮之中)。电影中展现了60-70年代席卷世界、欧洲的“红色风暴”。以马特奥和尼古拉两兄弟为首的一家人,在漫长的40年中,经历了意大利战后最混乱的时期,大洪水,红色学潮,工人暴动,足球世界杯小组被淘汰到夺冠,黑手党横行,菲亚特工厂大裁员,红色旅恐怖组织的兴起,等等历史事件,兄弟姐妹、父母、爱人、孩子的命运都被纠缠了进去。编导以青春时期对理想、革命、爱情的选择为主题,运用“性格决定命运”的法则,展现了一幅耐人回味与共鸣的社会人生画卷。

影片拍摄于本世纪初,还是使用的胶片拍摄(查IMDB上,底片用的是Super16mm,拷贝用的35mm胶片),制作精良;遵循了电视电影“小屏幕”的要求,特写、近景多,人物肖像拍得特别成功。当然,几个意大利演员的出色外部资质及表演也极为添彩。

我之所以没有打满分,是感觉用了如此巨大的篇幅,编导的立意还是狭小了一些,对涉及到的社会思想和政治问题的涉入过于浅薄,影响了作品的“历史史诗”分量。

不过,我还是向没看过的人推荐该片;特别是我们这些出生于40、50年代的人们应该去观看它。在我们已经进入耄耋之年时去回忆往事,你会发现它“并不如烟”,而是厚重又丰富,非常值得去回首与反思!

 3 ) 最大的感悟:性格决定人生

至今看过的最长的一部电影:六个小时。一直存在电脑里,不知看了几遍。

一部关于一个家庭和一个时代的电影。每次看,都会想到同样小人物与大时代同步叙述的《阿甘正传》。但较于阿甘是乐观主义的一个人喜剧,《灿烂人生》是更写实地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悲欢:气势更恢宏。

影片的最大感触:性格决定人生。

整部影片看下来,就能知道这是一个团结而相爱的家庭。 家庭成员之间彼此的爱是不偏不倚的。一样的家庭条件,一样的父母兄妹, Nicola和Matteo同样的善良、正直而富有同情心的,但是他们读取爱和表达爱的方式很不一样。这就是兄弟俩的各自性格。 (1)父母的争吵,乐观的Nicola看来是爱的体现,而敏感悲伤的Matteo却体会出“我以后不会结婚”(与最小妹妹的对话)。 (2)母亲忙于教学工作,而Nicola只是心怀遗憾地表示:“很羡慕那些被妈妈带着去图书馆、博物馆的学生”,妈妈解释“那是由于那些孩子太可怜了,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也只是玩笑似地调侃道“所以,你也和其他父母一样(忽略自己的孩子)。” 而Matteo则是母亲未尽母职而心怀疏远(多年工作后,调回家所在的罗马,也宁愿在外租房,也不回家,甚至都不告诉家里人)。 (3)对于长姐,Nicola遇到事情,即使知道她出于自身职务,不能全部坦白,也会想着和她商量,听取她的专业意见。 Matteo则认为长姐,总是跟个“二妈”和法官一样,对他的行为出于说教和指责。 整个家中,Matteo真正愿意沟通的只是Nicola,而这恰是因为Nicola自身的讨喜性格。Nicola善良而坚韧,乐观而随和,并且尊重他人的人生选择。 他认为“所谓自由,便是每个人有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度过自己的人生。” 所以,他表达爱的方式是理解,并成为一位帮助病患与弱者的医生。 Matteo, 他的内心是诗人般敏感而悲伤的,他对弱者有着感同身受的同情。 但,他对爱和善有着近乎完美的执着。当别人有悖于他心中的这些认知,他是无法释怀和原谅的。他表达爱的方式是苛求,战士般勇敢而激烈的与“恶” 作斗争。 不由地反思:我们应当如何去爱? 如何去表达爱? 爱与恨,美好与邪恶,应该是此消彼长的吧。 所以,以理解和增长爱和美好的方式去爱,会不会 比痛恨和消灭丑陋和邪恶的方式,更加有力量?或者说,成为帮助治愈的医者,会不会比消灭邪恶的战士,来的没那么痛苦呢?会吗? 影片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好像:每个角色的故事走向,完全取决于他们自身的性格所在。而非编剧和导演决定。 六个小时,我居然看完一遍还不够! 第一遍,对Nicola的善良、随和、坚韧和智慧的为人处世所迷倒。 然后,再次回味,却深深的陷入到对Matteo的无限心疼当中。 无法释怀,Matteo与Giorgia之间.....的爱。 1966年夏天! 那个倾盆的雨夜, Matteo拾起地板上署名Giorgia的笔记簿,几页绘画后,是一页被涂抹掉的文字, 但开头“你好,Matteo”却依然可见。 那个小食店的点唱机前, Matteo按Giorgia的要求点了“A Chi”(Who Can 谁能)这首歌:“如果不是你,我还能对谁微笑!如果你不在这,我还能对谁微笑”, 歌词和Giorgia无比坚定地看着Matteo眼神, 已经表白一切!(这一幕,我真的无比喜欢,以至于后来无数次回味)

“还记得那个我们都还年轻的夏天吗?你是怎么了? 我是怎么了?”这是1977年Nicola找到Giorgia之后, Matteo见她,哽咽、绝望般自言的感慨! 用Nicola的话回答“我想当年你爱上她了” 可是, 真的只是当年吗? Matteo, 他与恶的抗争是那样尖锐而激烈的。而,他的爱,虽不动声色, 却也用尽全力! 火车上,睡着的Matteo和Giorgia并肩而靠, Nicola看着他们,如欣赏美景般心满意足地笑着。 Matteo醒来,对Nicola的笑表示疑惑, Nicola对他打着手势道:“你和她真是般配的一对”,然后,出现了电影里Matteo唯一一次羞涩的微笑~~~(多么美好!!!) 忍不住会想:如果那个夏天, 警察没有带走Giorgia 会有不同吗?仿佛,青春就停留在那个夏天了。 最美好的青春~~~

真的般配~~~

另外, Matteo的笑容,真的真的太好看了, 只是太少......

 4 ) 从阳台上一跃而下,马迪奥不再是个同性恋

导演在镜头中为马迪奥的性取向留下了草蛇灰线。

1983年12月31日,马迪奥从警局回到妹妹家。生性与家人疏远的马迪奥能够出现在新年夜的家庭聚会上,对于别人来说已经是个惊喜。他尝试着融入温馨的气氛中,和家人一起玩桌游,谨慎地不脱去外套,以防枪套和手枪被大家看到。

当他在小屋子里和妈妈讨论应该把枪放在哪里时,他是很想彻底让自己和其他人一样成为这个家里温暖的一部分的,可是也是在这个时候,与母亲相顾无言的尴尬让他终于放弃了尝试。有些事情真的做不到。他谎称警局有事,悄悄离开了家,回到了自己的公寓。几分钟后,在一片烟花之中,马迪奥从阳台翻身坠下。


很多评论都分析了马迪奥自杀的必然性:耿直又善良的性格让他无法接受现实无法改变的落差。极少数评论提到,马迪奥的同性倾向。

这不是一部同性电影,是否关注到马迪奥的性取向,对于观赏影片而言不会出现理解上的断层。不过如果能够从性向上注意到马迪奥的不同,会多一个因素去理解他的性格表现和最终的悲剧。

事实上,导演在影片中对于马迪奥的性取向给出了几次暗示。

影片开场后不久,马迪奥和尼古拉一起去参加舞会。有一组镜头是这样的。

马迪奥的手规规矩矩地放在女伴的腰部以上

与女伴交流时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眼神四顾

下一个镜头就切给了尼古拉。

尼古拉已经沉醉其中了

再下一个镜头:

女伴明显靠近,目光盯着马迪奥的嘴唇意图索吻

马迪奥迅速把脸移开左顾右盼

是因为马迪奥今天忧郁属性爆发了吗?

不一会儿,马迪奥在舞池中间旁若无人地自嗨

也许舞会上的女伴并不是马迪奥的菜?几天后,马迪奥带着尼古拉和朋友们去找自己认识的妓女玩。

马迪奥出门前从书本拿出藏好的私房钱,换上干净的衬衫,在篝火边等待时也很确定妓女会来,看起来轻车熟路的样子。然而在妓女的嘴里:

马迪奥“很古怪”

至少对于妓女来说,马迪奥同包括尼古拉之内的其他“客户”诉求不一样。


影片中段,马迪奥驱车去找了另一个性服务者,也就是给了他项链的那个人。

小臂、手部和脸部的轮廓刚毅,嗓音厚重,唇膏潦草地画到了嘴唇以上,可见这名性服务者并不是一个天生的女性。委内瑞拉虽然不像泰国那样以人妖闻名,也是存在变性者的。比如2014年国际变性人选美大赛的冠军就是来自委内瑞拉,当时媒体也有报道。

问题在于,马迪奥找变性性服务者,是“饥不择食”还是“有意为之”?答案还是要到上一组镜头里找。

出门前喝水

开车出门前,马迪奥独自在厨房,用杯子接了一杯水,一边喝一边若有所思,镜头很短。第一次看到这里我有一点小小的疑惑。我想很多观众都会认同一点,即使电影时长达到了366分钟,导演也不是一个滥用镜头的人。这样一个主要人物的单人镜头,它的用意是什么?

40分钟后,影片给了答案。

1983年12月31日,从家庭聚会上,可以说是“逃”回公寓的马迪奥,给美拉莉打电话不通,再次从厨房接了一杯水,露出若有所思的样子。

最后一杯水

放下水杯,马迪奥打开了阳台的门。

喝水,就像是马迪奥的条件反射。从导演的角度出发,喝水是一把象征着“孤寂”的钥匙,一把钥匙只能打开一扇门,这扇门对于马迪奥来说就是——“我要去做点让自己真正轻松的事情”。

上一次他选择遵从内心,去找一个身为男性的性服务者;这一次他选择从阳台一跃而下。


这是意大利。出于天主教的原因,意大利在西欧国家里更为保守。

影片开始的1966年,马迪奥拿好了私房钱换好了衬衫准备出门前,撞见了爸爸妈妈的争吵:爸爸为了拿到资金扩大生意,把家里的房子抵押了出去,妈妈愤怒不已。最终妹妹缓和了这次家庭纠纷,不过妈妈一时间还是无法原谅爸爸,气鼓鼓地和小女儿说:“可惜国家不许离婚……”

1972年,意大利才立法允许离婚。

电影《意大利离婚》,就是讲在无法离婚的背景下,移情别恋的贵族为了逃离围城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对待婚姻已然如此,对待同性恋可想而知。

从去年大火的电影《完美陌生人》里,我们可以管窥意大利对于同性恋的保守态度。故事发生在当下,即使面对从小长大的一群好朋友,人到中年的深柜男依然要小心翼翼地守住自己的秘密。自己的性向不小心被人所知后,他面对的是单位粗暴的解约、朋友恩断义绝的质问。

时间倒回到上个世纪,连轰轰烈烈的同性平权大背景都没有了。

影片里,爸爸来到尼古拉家探望小孙女。爸爸看到尼古拉依然用两个手指敲打字机,提出要帮忙。尼古拉知道了爸爸身患绝症的秘密,没有拒绝爸爸的好意。

整理庭审记录的过程中,尼古拉读到,受审的精神科医师惩罚性地对病人使用电击疗法,并且这个医师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疾病,需要特殊疗法(电击)治疗。爸爸回头认真地问:

这一段“同性恋不是病”的台词,有与没有都不影响当时的语境,加上了,是导演的善意。好像在一个平行时空里,家人可以彻底接纳真实的马迪奥。可是现实中,当时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还是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精神疾病。


马迪奥有一套自己的善恶标准。

他可以在考试里顶撞老师,偷出遭受电击的精神病人、以暴制暴救下战友、和带着小孩子围观凶杀现场的家长对骂、殴打找人顶罪有恃无恐的毒贩。为了他所认为的“正确”,马迪奥做了许多超越世俗规则、不计自身后果的事。

在“爱”这个问题上,他的善恶标准失灵了。即使去找妓女,和爱慕自己的女孩一夜耳鬓厮磨,他也无法欺骗自己的感情。他爱不上女人。

被压抑的同性恋会导致多种多样的问题,其中的一类问题就是可能会带来畸态的家庭关系。一个人无法忍受亲人认识的自己是一个不真实的自己,于是他选择回避,刻意疏远了亲情关系。

调职回到家乡,马迪奥没有告诉家人。开车路上遇到年迈的父母在路边蹒跚而行,他没有停车打招呼,径直开走。

那么多次,马迪奥敢赌上自己的人生去坚持做对的事,难道连和父母打个招呼的勇气都没有么?

是的,就是没有。这不是不孝顺,这是一种无法和自己妥协的懦弱。

下一次马迪奥听到自己父亲的消息,是他的死讯。


1984年的元旦,一家人来到马迪奥的公寓。

眼看着一屋子遗物,妈妈想带点什么走,她用恳求的口吻说服儿女们帮忙带一些书回去。书,是马迪奥挚爱一生的东西。寒冷、衰老、悲痛的妈妈只能抱得住几本书。

出门时看到工人正在清洁马迪奥的血迹,妈妈再次情绪崩溃,刚刚还当宝贝一样抱着的书被她重重扔出去。她生自己的气。

前一天晚上,儿子突然造访,即使多年疏远,母爱的本能还是让她感觉到了儿子的异常。整个屋子里,她是对马迪奥关注最多的人。

想关心又怕打扰,除了说几句客套话,妈妈只能敏感而小心翼翼地笑着。

太晚了。妈妈既不知道马迪奥的忧郁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他的生命将去向何方。一个母亲只能静静地看着儿子从世间流逝,无所适从。


后注:

有豆友在评论中认为把马迪奥的性取向归为同性恋有过度解读的嫌疑。我去外网搜索了一下影片相关的内容,找到了影片的宣传资料。地址如下: http://www.public.asu.edu/~srbeatty/466/TheBestofYouth%20Pressbook.pdf

资料中的一部分是马迪奥的演员Alessio Boni的采访,里面提到了他对于角色形象塑造下了许多功夫。其中有一个段落就在讲马迪奥的性别认知,演员认为马迪奥有很强的性别认知模糊(a strong sexual ambiguity ),“He has a strong – repressed, undisclosed - homosexuality. ”并且采访中也提到了妓女认为马迪奥“奇怪”,以及马迪奥要找异装癖(a transvestite )性服务者的情节。

Matteo has a strong sexual ambiguity, a problem with women, but nonetheless he still feels attracted by them. He falls a little for Giorgia (Jasmine Trinca), but is unable to understand her silent love declaration beside the jukebox. He falls a little for Mirella (Maya Sansa), but is unable to return her generosity. He has a strong-repressed, undisclosed-homosexuality. In the beginning while bringing his brother and friends to a whore, we see him already with changed features. She's going to be the first one to tell us that Matteo is "weird". And during the years, prostitutes are going to be a fixed appointment, as substitutes for the real women he doesn't want or doesn't know how to deal with. The last one will be a transvestite.

补充翻译一下这段英文,只把英文放在这里又没有翻译,确实是我懒了,也影响了很多朋友理解影片。

Alessio Boni

Alessio Boni这样理解他所饰演的Matteo这一角色:

Matteo有着一种强烈的性别模糊,在与女性打交道时存在障碍。尽管如此,他仍然会被女性吸引。他有一点喜欢Giorgia,但是却不能理解在点唱机旁她那种缄默的示爱;他也有一点喜欢Mirella,却无法回报她的慷慨付出。Matteo的身上有着被强烈压抑的、无法示人的同性情结。
在影片的开始,Matteo带着自己的兄弟和友人去狎妓,人们就可以看出这个角色身上的不同寻常。这里的妓女将是影片里第一个告诉观众Matteo有点“奇怪”的人。多年以来,每当Matteo不想,或者不知道如何和女性打交道时,跑去寻访性工作者就成了他的固定习惯,他把这些人当做是真正女性的“替代品”。Matteo的最后一个风尘伴侣是一名异装癖。

相信Alessio Boni的这番话来源于编剧、导演和他自己对于角色的理解,并且他把这种理解留在了影片中角色的身上。

好的演员对于好的角色塑造常常是在丰富的人物小传的基础上,我想表演者对于角色的解读更贴近于创作者的本意。不过在文艺作品评价上,我是一个“读者/观众至上主义者”,影片传递了什么观点、传递了多少观点,读者/观众的主观感知才是重点。

文艺作品不是语文考试的阅读理解题,没有一个“标准答案”。马迪奥是一个怎样的人,你的观点更重要。

当时写这篇文章只是因为在刷了两三次电影之后,我个人从前面文章里面提到的情节中感觉到了一些可能性,去网上搜索类似的观点,却发现中文网络上类似的讨论很少(其实英文网络上也不多,毕竟是意大利电影,还是时长6小时的小众文艺片),因此想把这个想法记录下来,如果有其他观众搜索类似的内容,他们至少可以找到点东西。换句话说,上面的观点不是一个“定论”,而是一个“坐标”。

 5 ) 灿烂的人生,喧嚣的历史

史诗电影有两种,一种是讲述大人物推动大历史的,特征就是宏大,描述了一批英雄人物的历史命运和重大事件,比较典型有《埃及艳后》《战争与和平》等。还有一种是讲述平凡人在历史背景下的生活,把历史带入平凡人的生活中去,让历史推动个体的发展。我认为这种电影来的更自然,更能在历史的平静中震撼人心。毫无疑问,《灿烂人生》就是这种史诗级的电影。


我非常喜欢这种把平凡人放到历史进程中去的设定。《灿烂人生》在长达40多年的时间跨度上娓娓讲述了巨变中的意大利历史对不同的人生轨迹的影响。这段时间无疑是意大利战后最混乱的时期,大洪水,学潮,工人暴动,足球世界杯小组被淘汰到夺冠,黑手党横行,菲亚特工厂大裁员,红色旅恐怖组织的兴起... 每个历史点都在推动着剧情和人物的发展,他们即在历史中相遇,又在历史中分隔。

1. 电击疗法

电影中第一个历史背景点就是电击疗法治疗精神病。电击疗法正是1938年由意大利精神病学家切莱蒂和比尼发明的。弟弟马迪奥在医院兼职照顾女孩佐珍时发现她在接受痛苦的电击治疗,马迪奥于是和哥哥尼古拉一起把女孩带出准备送回家,在一个火车站因照顾不周而导致佐珍被警察带走。兄弟俩人命运从此开始分道扬镳。

2. 意大利在足球世界杯小组赛上被朝鲜队淘汰

小镇的广场上,兄弟两人同佐珍坐在一起,背景正是意大利队被淘汰的那一刻。这成了三人在全剧中最开心的一段回忆。

3. 1966年佛罗伦萨城大水灾

佛罗伦萨国家图书馆在大水中损坏严重。哥哥作为志愿者赶到弗洛伦萨救灾,弟弟所在的部队也赶来救灾。哥俩在这个历史背景中重逢了。哥哥尼古拉也在这里与未来的妻子朱莉娅一见钟情。佛罗伦萨城广场上朱莉娅弹起了一首莫扎特钢琴曲,这时的意大利无疑是平静的,也带给了人们灾后重建的希望。后来,长大后的女儿和妈妈朱莉娅相认,也是在这个国家图书馆门前。电影首尾呼应的自然而感人,一段历史见证了一个普通家庭将近三十多年的人生。


4. 都灵学潮及暴动

六七十年代是意大利社会最动荡的时期,工人不断罢工。最严重的事件是1968年3月发生在罗马朱利亚区的街头械斗,在这次械斗中有500名学生和大量警察受伤。还是学生的哥哥尼古拉和朱莉娅一起参与了学潮,他们侥幸躲过了警察追打,知道朱莉娅已经怀孕的尼古拉决定不再参与政治斗争,但是朱莉娅却越陷越深。同一时刻,当了警察的弟弟马迪奥因暴力殴打学生而被调职西西里岛,在这里认识了摄影师美拉莉。那一天,在海边的遮阳伞下,马迪奥告诉美拉莉自己名叫尼古拉。电影发展到这里达到了一个小高潮,历史再一次影响了几个平凡人的人生轨迹。至于为什么马迪奥要用哥哥的名字,有太多的解读和讨论。我认为这是马迪奥内心的投射,他潜意识里意识到了美拉莉的最终归宿。


5. 红色旅

红色旅是一个意大利的极左翼军事组织,成员是一些激进的工人和学生。这个组织通过搞恐怖暗杀等活动对抗政府。在影片中,哥哥尼古拉的妻子朱莉娅加入了这个组织并一心要干革命。朱莉娅受到了组织的洗脑决心要丢下女儿离开家庭。绝望的尼古拉没能阻挡朱莉娅的出走。电影镜头里这一刻让人印象深刻,从朱莉娅身后望去,挡在门前的尼古拉显得单薄而无力, “让我走,让我走…”朱莉娅眼神惊慌,带着一丝恐惧。而尼古拉眼睛看似木讷地凝视着对方,绝望中透着一丝悲凉。历史又一次投射到了这个家庭,身为精神病科医生的尼古拉,身边有个精神走向极端的人,他却没能及早觉察。红色旅对朱莉娅的影响导致了后面一连串悲剧的发生。


6. 菲亚特大裁员

菲亚特的大裁员在意大利历史上也是重重的一笔。直接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的动荡。在影片中,兄弟俩共同的高中好友也在裁员之列。与片中自卑的马迪奥形成鲜明对比,天生乐观的好友并没有因此失去生活的动力,他开始创业,最终也有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在生活命运抛弃了你时候,你会选择哪条道路?


7. 意大利首例精神病人状告精神病院虐待案胜诉

身为精神科医生的尼古拉这次直接参与了这个历史。他帮助精神病人打赢了官司并解救了饱受虐待的佐珍。自从车站分别后三人再次聚首,人生的轨迹已经改变,相对无言中透着悲凉的气氛。


8. 1982世界杯意大利夺冠

博物馆中,尼古拉带着女儿去见朱莉娅。意大利夺冠的声音从保安的收音机中传出,尼古拉没有勇气回头去看朱莉娅,女儿莎拉觉察到了身后的人,回头看了一眼却没能认出妈妈。一边是人群庆祝夺冠热闹的欢呼声,一边是一家人在博物馆冰冷压抑的场合中相互窥探。


9. 意大利司法部大法官法尔科内在西西里遭黑手党杀害

1992年5月23日下午,意大利司法部刑法司长、被视作反黑手党“旗帜”的著名法官乔瓦尼-法尔科内在西西里岛被黑手党炸死。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尼古拉找到了在西西里拍摄法官葬礼的摄影师美拉莉。相同的地点,海边的遮阳伞下,尼古拉知道了弟弟留下了个孩子。时空再次交汇了,同一个名字,不同的人,尼古拉与女摄影师坠入了爱河。

电影的结尾无疑是温暖的,一个家族在经历了无数痛苦后生生不息,历史还会前进,生活也要继续。

 6 ) 灿烂人生

人生如梦,跌宕起伏。生老病死,几度哽咽。黯然销魂,唯别而已。灿烂人生,生生长流。——《灿烂人生》
6个多小时,看过的最长的一部电影,电影节奏是根据人物命运进行的,有张有弛,当你静下心和影片中的人物一起往下的时候,你会深深地陷入他们的快乐和痛苦之中。马迪奥和佐珍在点唱机前的一段应该算是全片最美的画面吧,马迪奥生性固执、直率,这样的性格影响了他的一生,以及生命,他的自杀我能理解,母亲扔书和尼古拉告诉佐珍消息时候看着很想哭。
可能只有经历过才会真正明白灿烂的不只是人生的经历,而是磨砺出来的灿烂精神。多希望我们也能经历漫长然后安之若素,在平淡里活的灿烂。人生的灿烂之处莫过于即使平凡一生也仍然不改热爱生活的初衷。

 7 ) 【有剧透】青春无解 但年华正酣

这部六小时的影片或许是我看过的所有电影里最长的了。
2010年,这个冗长的故事发生了三次。第一次是一月从北京飞往圣彼得堡的旅途中。长途飞行的尽头是湿润的眼眶和来不及回头的念想。只听得气流呼啸的声音,看不见黑夜里窗外的云层。
第二次在四月的布拉格,和彼时喜欢的人牵手走过最初和最后的蜜月,头倚着他的肩一起看这部电影。他说,我觉得Giulia跟你很像啊。大笑。因着激进?唯独没想到我给我们之间画上句点时也似Giulia一般偏执。
最后一次在这一年的最后一天,从贝尔格莱德到莫斯科的飞行中。再次剩我一人茫然不知在中途何处跨年,让那些相遇分离在眼前徐徐闪过,让如释重负的心再生感伤和挂念,让湿润过的眼眶再湿润一次。
有始有终。

A chi sorriderò, se non a te?
A chi, se tu, tu non sei più qui?
Ormai, è finita è finita tra di noi
Ma forse un po' della mia vita
È rimasta negli occhi tuoi!
  
倘不是对你,我还能对谁微笑?
我还能对谁绽放笑颜,若你已不在这里?
现在,往事已矣。
我却把生命里的一部分留驻在你的眼眸里。

Matteo和Giorgia在点唱机前分享这首歌的时候也是两颗心最接近的时候,对望的眼神里似有两人宿命般的一生。
多年后在精神病院里找到她,Matteo问她,你还记得很多年前吗,我们年轻时那个夏天。
她别过脸嘟哝一句,“疯癫。”
落下一滴泪来。
那个夏天的火车上她枕着他的肩安然入睡,Nicola在对面掩饰不了笑意说,“你们很般配。”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Giorgia是Matteo和Nicola的起点。因着她两兄弟选择了各自不同却吻合自己个性的人生。动机都是一样的,不满现实与同情心。只是Matteo用一种激烈的方式做了一枚撞向墙最后粉身碎骨的鸡蛋。Nicola用爱身边每一个人的方式温和的去改变这个世界,却不能阻止他最爱的两个人(Matteo和Giulia)走上极端的道路。
Matteo是所有人的尽头。因为他,Giorgia终于是独自走出了她幽闭多年的小屋,找到了世界上另一个最爱Matteo的人Mirella。不再年轻的Nicola牵手Mirella。Matteo的儿子Andrea圆满了老太太所余不多的人生,最后还实践了四十年前两兄弟未竟的愿望。

历史事件做串联,爱情连绵不断上演,唯有理想才是所有故事的核心。
老头对老太太说,现在结婚率这么低,我决定再娶你一次。他们的理想该是嬉笑怒骂着白头到老吧。在面对时代变迁和家庭的巨变时,都表现出了坚韧,智慧和幽默感。
Matteo,Nicola和Giulia的理想都是改造社会。三个人选择了迥异的人生道路。多年后的Matteo纵身一跃结束自己短暂而又无奈的一生的时候,Giulia在监狱里虚度年岁却不见自己的信念曾给这个世界以有益的改变的时候,唯有Nicola依然从容带笑的播撒同情心,履行少年时许下的职责。
温情和耐心才是给人生上色的那一抹光线。

六个小时很长,容量很大,却没有一秒的多余。
一场戏终了时难忘的,
送Giorgia返乡的雨夜里Matteo无意中看到了Giorgia的日记本,上面写着都是他的名字。
Giorgia被警察带走,兄弟俩却都无能为力。两人的人生道路就在Matteo依然坐上回罗马的火车时分道扬镳。
Matteo对Mirella说,自己叫Nicola。后来Mirella给照片命名为:自称为Nicola的Matteo。
Matto看到警察局墙上贴着的通缉犯照片里有一张熟悉的脸。同事告诉他,如果在街上遇到,可以一枪毙了她。
在两人相约的新年夜,没有等到Matteo的Mirella在街上走着,而Matteo的车此时就跟在她的后面。最后他还是掉头走了。这就是永别。
Nicola帮助警察抓住了Giulia,告诉她自己要娶她。Giulia拒绝了。而后在看到Nicola寄去的乐谱时痛哭失声。
出狱的Giulia见到长大成人即将结婚的Sarah。Sarah接受了自己的母亲,还告诉她,一个新生命正在孕育中。
Giovanna问Nicola时隔多年是否还认同当年在明信片上所写:“眼前所见一切都如此美丽!!!”Nicola说,我不认同那三个感叹号。
Nicola和Mirella并肩走在庄园里,Matteo的手仿佛搭在了早已互生爱意的两个人肩上。最后一点隔膜终于烟消云散。
Andrea和女友踏上去往北极的路,最后一幕午夜月圆。青春的故事还在延续和传递着。而他的父辈们的青春终于定格成隽永的史诗。

如何能到达坚强的渴望 偏偏人生路口我总选错了方向 路上有风风里有梦梦里是我 亦步亦趋蹒跚的步伐 但情已多时就算全上心头 仍不免走样
昨日黄花会随风散落难收 伤心时候更要记得歌唱 多想能给你难忘美丽时光 翩翩起舞时候我总踩错了步伐 忽明忽灭闪烁谁的戏码 但情已多时就算人早散尽 仍频频回望

 短评

从耐心上来讲。。我是不推荐的

4分钟前
  • Touma
  • 推荐

昨晚,独自三瓶燕京啤酒之后,是一部六个小时的电影,意大利的《灿烂人生》。第二遍看它,感触愈深。电影是关于两兄弟和身边一些人的事,四张碟,六个小时,故事从1966年进行到2002年,应该可以说算是意大利的近代史了。关于历史两字,实在不怎么喜欢,以前接触的无非是课本上堂而皇之的一些玩意儿:某个年月某个人某件事,缺乏细节的幽默与惊喜,看了如同嚼蜡,无趣之至。关于细节的印象,建立在一次影视赏析课,那是看了《天使艾米莉》之后,老师布置了一个当堂的作业:每人写十个细节。实在分不清像艾米莉迷恋把

5分钟前
  • 国王死在栗树下
  • 力荐

三星到四星到五星躁动中的平静最后胜出

7分钟前
  • Caesura
  • 力荐

动荡年代年轻人的青春理想和生活。是很难得的,每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立场和意识形态色彩却依然异常饱满的故事。明明不可解的矛盾最后被友情和亲情的温情脉脉遮盖,可我还是接受温情牌。故事比立场有力,人物比态度有力,忘不了Matteo那在漫天烟火背景下的纵身一跃。

10分钟前
  • 有必要
  • 力荐

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来爱这个世界?是马提奥那样宁为玉碎,朱莉叶那样飞蛾扑火,还是像尼古拉那样柔情似水?追寻自由之路究竟通向何方?到底怎样才能用爱换取爱?这些最重要的问题,我们从来也得不到回答,多少人的一生就这样枉惘而过。数度落泪,想给六星。

12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6个小时,酣畅淋漓,波澜壮阔,又见微知著,充满人性光辉(完美承接了贝托鲁奇的<一九零零>);我坚信每个人都会从这部人文史诗电影里看到自己灵魂的投影,去寻找生活的真相、生存的意义与生命的本质!——真的无比灿烂,无比辉煌!!// 追加:近十年来已反复重看了五六遍,这是在绝望中让我重拾信仰的圣经!

13分钟前
  • GIVIND
  • 力荐

你有没有试过,看完一遍,立马跳到影片前10分钟看几分钟,恍如隔世。★★★★★

17分钟前
  • 坍塌
  • 力荐

我电影名单里永远的第一名。影片里充满了哭泣,但不是为赚取你的泪水。影片里充满了悲伤,但不是为赚取你的悲伤。影片里充满了坚强,但不是为说教你坚强。你是马迪奥,你也是尼古拉。

22分钟前
  • 凡町
  • 力荐

6个多小时,长得不像话,让人想写诗,不写白不写:美国往事意难平,步履不停爱且行。美好何需添感叹,灿烂寂灭总关情。体制自由各孤影,他朝黄梁幡然醒。一生几届世界杯,人间正道是悲悯。

23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OMG!本来只是为了练习意大利语听力,但是从BGM,美术设计,情节节奏,人物呈现,还有借由一个家庭还魂的历史那个水乳交融。那些我曾经去过的城市,读过的故事都有了新的面孔……下次去意大利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吧。能handle这种超长片而不叫观众走神不让叙事或人物跳针的,都是大才啊~~~

28分钟前
  • 小斑
  • 力荐

"「眼前一切都很美丽」,还有三个感叹号,你现在仍然认同吗?" "我不认同那三个感叹号.."

31分钟前
  • 段落
  • 力荐

我愿肝脑涂地地深情推荐这部电影。所谓“人生中不能错过的六个小时”,我看,可远不止六个小时,因为,看完一遍还会想看第二第三第四遍。我记忆中的意大利,我所不知道的意大利,真实温暖或炽烈灿烂的感情。漫溢于所有的画面。

32分钟前
  • 舞!舞!舞!
  • 力荐

虽然有点长,但绝对是每一个人值得一看的好电影。从一个家庭(具体两兄弟的家庭)的成长,大到囊括意大利的历史变迁,小到每一个个人的领悟,转折,和生老病死。看得我泪流满面,而且极度想家,也想拥有一个家庭。Everything that exists is beautiful!!!也许青春以后就不再相信感叹号了,但是世界依然美好。

37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6个小时,1个家庭,44年的世界跨度,一晚上看完一群人的一生,太完美了!★★★★★

4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他让激进的朱莉娅弹得一手好钢琴,让暴躁的马蒂奥成为一个书迷,让美瑞娜在失去马蒂奥之后得到儿子,让尼古拉在女儿离开后重新得到爱情。他端详、雕刻、安抚每一个辗转反侧的灵魂,让你觉得世界可以变得更好,正在变得更好,还会变得更好。

47分钟前
  • 青陌
  • 力荐

六个小时真有阅尽人生之感,虽然这种人生仍不免理想化,过于美好总叫我恐惧;自由的代价是死亡,可是为了追求生命中最微小的幸福和最飘渺的美,即使死亡也不足惜;要有多大勇气重温历史重温回忆;苍老的爱情多么美丽,为了等到那一刻,漫漫长夜,我愿意等。

5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平民史诗也可以如此回肠荡气。366分钟里浓缩了40年的时光流转,用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徐徐描绘意大利战后人事变迁。对积重难返的社会,导演显然是如第一男主一样的温和改良派,并把人情置于理念之上,这点相信也是意大利人的民族性。剧情演进的前后呼应,结尾的轮回与传承,精妙绝伦。

53分钟前
  • Pearciac
  • 力荐

人生如梦,跌宕起伏。生老病死,几度哽咽。黯然销魂,唯别而已。灿烂人生,生生长流。

58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对于我这种极其没有耐心的人来说这就是一部罪大恶极的烂片=。 =

60分钟前
  • 周一一
  • 较差

愿每一个骨子里住着马迪奥的人,都像尼古拉一样温柔的活着。

1小时前
  • 歆曼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