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记录片英国2020

主演:大卫·爱登堡,Max Hughes

导演:艾雷斯泰·法瑟吉尔,基思·肖利,Jonathan Hughes

 剧照

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1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2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3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4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5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6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13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14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15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16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17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18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19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4 05:56

详细剧情

  这部独特的纪录长片由获奖野生动物电影制作公司 Silverback Films 和全球环境组织 WWF 共同制作,由一个比其他任何人都更了解自然界的人为我们讲述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故事。在 90 多年的时间里,爱登堡走访了地球上的每一块大陆,探索了这个星球上的荒野之地,记录了生物世界的多样性和奇妙之处。这部电影为未来几代人提供了面对地球上巨大挑战的强有力并充满希望的信息。 这部电影是爱登堡对自然界的解说,于 2020 年 10 月 4 日在 Netflix 面向全球上映。

 长篇影评

 1 ) Take action, NOW.

“Human being can only survive when the environment around us thrive, too. If we take care of nature, nature will take care of us. ”

站在切尔诺贝利的废墟上,David想我们讲述在他的一生中所经历的一切。从初入自然时的欣喜与期待,到现在对自然栖息地与生物走向消亡与衰退的担忧与悔恨。人类的历史,处处充满剥削。

从小我就意识到,人类只不过是地球上的一个物种,一种高级动物罢了;和地球数亿年的生命历程相比,人类不过是转瞬即逝的存在。然而,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化让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愈发紧张;而人类因贪婪,欲望、自大、傲慢和一己私利,侵蚀着大面积的土地、海洋和天空,并将无数生命推向灭绝的边缘,也终将使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消耗殆尽。

随着技术革新,人类社会看似一片繁荣景象;许多人开始自我膨胀、自以为智力超群而无所不能。我们太容易忘记,我们所拥有着的一切,都依赖于其他生命和物质。我们的贪婪,自私,最终只会将我们逼入绝境。

最近全球性的新冠疫情和大规模的山火,难道不是对人类敲响的一次警钟?人类还能在食物链顶端洋洋得意到什么时候呢?

影片中提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未来:如果不采取行动,地球将沦为炼狱,一片死寂,着实会是一部触目惊心的灾难片。但如果人类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并开始行动,通过改变我们的饮食、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尊重资源并合理、有节制地加以利用,或许我们可以与自然和谐共处,共享地球。

影片最后提到几点关键性举措,比如增强公共卫生服务和普及教育,杜绝盲目生育已控制人口数量,的确非常有必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普及环保教育,当是重中之重。

影片最后,在废墟上茂盛生长的树木,象征着大自然顽强的生命力。那是一种凌驾于人类之上的力量,一种孕育出人类的力量。“We must move from being apart from nature to being a part of nature once again.”

除了谦卑,我们什么也无法留下。

 2 ) Rewild the world

本片是由具有“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之称的——大卫•爱登堡讲述的自传式的纪录片。这位93岁的老人在20多岁时就开始走访世界各大洲与大洋,直到现在都没有停止对大自然的探索。

他是亲历者。从上世纪30年代到刚刚过去的2020年,我们的自然界经历了怎样的剧变,都被他用镜头记录下来。镜头下的他由年轻气盛到垂垂老矣,就如同那些死去的珊瑚礁、融化的南北极冰川、大片消失的热带雨林一样,宣告着自然界的奄奄一息。

如果人类继续这样对待大自然,我们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爱登堡给我们描述2030、2040、……、直到2100时,每往前进一步我的心就“咯噔”一沉。我不禁想到《三体I》里那些地球叛军想让三体文明来毁灭地球文明的企图。这根本不需要450年后三体文明来毁灭,我们100年后就已经自取灭亡了好吗?

好在,现在人们做出改变还来得及。依据爱登堡的观点,我们要做的核心就是“restore biodiversity(重建生物多样性)”及“rewild the world(再野生化世界)”。我非常赞同爱登堡所说的大自然遵循的生命法则:“In this world, a species can only thrive when everything else around it thrives, too.(在这个世界上,一个物种要想繁荣起来,必须要让它身边的其他物种也繁荣起来。)”

而为了拯救我们自己(不用说拯救地球),爱登堡提出了以下三个方法:

1.减缓人口增长。不断增长的人口是不断增长的需求的根源。爱登堡认为需要缩紧生育,少生甚至不生。这倒和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情况相似,而中国,现在虽然鼓励生育,但是大部分家庭都承担不起第二个孩子的费用……所以这个方法目前看来是可行的。

2.使用可再生能源。爱登堡希望未来可再生能源能完全替代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看看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我对这一方法也持较为乐观的态度。

3.用更少的资源产出更多的粮食。爱登堡说这需要“高科技”和“低科技”同时起作用。“高科技”不用说了,“低科技”主要是指强制的法规、人们的饮食习惯及环保意识等。比如设置禁渔区、提倡以素食为主的饮食等。这个建议很好,但是比较理想化。人类社会是不同利益团体的集合体,“禁渔”、“禁牧”这种东西很难完全做到。至于让全人类改变饮食习惯,那基本不可能。所以通往生态平衡的道路可谓漫长且艰辛。但只要我们往这个方向走了,至少未来不会那么灰暗,或者说不会灰暗得那么快。

纪录片的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事故”作为一个隐喻。那次事故是人类犯下的不可逆转的大错,它使原本生机勃勃的乌克兰小城几天之内变成废墟。这么多年过去了,人类没有重返他们的家园,但大自然却重新在那儿焕发了生机。

这才是大自然最令人敬畏的地方。Humans may be extinct, but nature will rebuild itself.

在事态没有完全失控前,是时候行动了。

 3 ) 说说我自己能做的

# 大卫•艾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自然纪录片的人文情怀往往体现在破坏自然环境的我们成为最后的受害者,并在最后呼吁我们做出行动。这部纪录片亦如是。 如果只是这样就是老调重弹,不如贴近生活,谈谈我自己能做的: 1. 从去年底开始,我已经尽量不购买使用塑料制品、随身带着帆布袋装东西、点外卖的频率大幅度减少、减少网购,因为这些东西的包装实在是使用了太多塑料,偶尔几次下单也多是选择采用全部纸包装的商家。 2. 二来,减少对动物的剥削,不必要的情况下不吃肉而是食用果蔬。不怕虚伪地说,现如今我吃肉的频率确实还是不少,但这种有意识地自制让我对这个世界怀有了更强的责任感。 3. 三,减少能源消耗,多运动、走路、骑车而非坐公交。开车?我不开车。夏天开空调?买顶帐篷去天台睡觉吧,兴许能看见星星。 4. 四,脱离商业公司广告营销打造的消费陷阱,明确知道自己的需求,去年下半年开始我购买往常喜欢的电子产品和衣服的次数暴降,逐渐成为一个低消费者。那买实体书呢?这似乎是个好习惯,但大多数时候并没有必要,一台阅读器就能满足大部分纯文字类读物的阅读需求,何况纸书对于木材的消耗也是很大的。

5. 终极目标自然是能摆脱商业关系的依赖,脱离这个世界的消费网络。能做到这点的即使是在不消费主义者群体中也是少之又少,但努力过程所能获得和有益于这个世界的更甚于想要达成的结果,所以这条路不能回头。

纪录片看了一部部,只是感慨于人类的破坏性又有何用?不如找到自己能做的,对自己、对这个世界都是双赢。

 4 ) 希望百年以后,地球野性依旧

我今年三十三岁。小的时候,记得门前有条小河,每逢下雨,小河水就涨了。不过现在早已经干了,并填满了,成了路。

记得以前的井,十几二十米,就能挖出来香甜可口的井水,不过现在,已经需要至少一百米,才能打出来漂着一层油的水。

记得小时候的夏天,知了声声,蛐蛐声声,后院的好多棵树,哗啦啦的叶子,都是夏天的味道,不过现在,啥也没有了。

记得上大学前,我都不知道什么是雾霾,看不见路的冬天,让我一度以为世界末日,不过现在,好像世界末日离我们不远了。

想想,我也不过三十三岁,从记事起,环境就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一辈人常常说:我们也看不到以后的世界,认他们破坏吧。我们这一辈耐过去就行。到我这,我才想:我这一辈能不能耐过去?

保护环境,需要改变意识,而改变意识,需要教育。

生态系统需要食物链,而人类依靠聪明的智力站在了顶端试图控制支配自然,却适得其反,遭到自然的反噬。

我们盲目得感谢这接连不断的工业革命,让我们人类自己享受胜利者的姿态,却带给了除了人类以外其它所有物种以灭绝的代价,反而还沾沾自喜,是文明的漏洞。

希望人类的文明得以和人类以外的其它所有物种能和谐共生。

希望在百年以后,这个地球野性依旧。

 5 ) 一部理想主义者的最后谏言及可能是人类文明忏悔书的代表作

首先如果有6星这部纪录片就是6星,哪怕是10颗星,它也值10颗星,它应该是在任何标准下都能达到满星的作品。所以我真的很惊讶竟然还会有4星和3星的存在,更别说还会有不知道精神有什么障碍的人恶意打1星.

这部纪录片应该放在院线里,它值得百亿美金级别的票房,甚至千亿。它该是所有人必看的纪录片,甚至一生中不能只看一遍。它是该被剪辑出精华片段一直循环在都市中播放以达到给人洗脑目的的存在。它该是每个国家组织人民,强制人民观看的纪录片。

前半段影片回顾了老爷子的大半生,让我们知道他职业生涯这70年见证了大自然惊天的变化及危机一触即发的不可收拾。到了后半段老爷子开始说拯救办法。

其实我真心不太认可老爷子的后半段,我觉得老爷子真的一辈子和自然打交道,反而忘了如何和人打交道,以及每个普通人到底是怎么样的,又或者老爷子一直和精英层级的人打交道,就以为能够代表所有普通人的想法。而事实是,老爷子在最后变成了完完全全的理想主义。

如果真的提建议,真的激进,老爷子就该说,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人口减半,而不是减缓人口增长。你不管说各种破坏自然,破坏海洋,破坏生态,破坏动植物等等这些问题,你源头一定是人类,而人类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人多物少。因为一个人一生中需求的动物,植物和鱼类还有能源都是惊人的。你减少一半人口,整个地球万物包括人类绝对长出一口气,但是没有人会呼吁这样的事,说这样的话,哪怕这是大实话,是最简单最有效对所有生灵最有用的方法。

其次,老爷子说了那么多国家的领先意识,可是你敢来拍拍TC吗,作为人口大国之一,极速发展的国家,还在提倡生二胎呢。老爷子天真的把地球上的居民当成了一个地球村的人,可实际情况是地球上的居民是几百个国家的公民,国家之间要相互竞争,要的是经济发展,要的是人口数量。你真要说就是人类应该停止攻克疾病,不再寻求长寿的办法,而是真正接受死亡,真正接受生老病死的到来,在每个人60左右身体极速衰败前就可以自由选择生死,而不是苟延残喘靠大量的药物撑着自己再活个2,30年

还有,现在时代真的不同了,你把这部纪录片硬塞给没兴趣的人看,强制他们看,他们可能都不愿去看,觉得没有兴趣,大家都被短视频,被1分钟的所谓快乐彻底攻陷了,年轻一代的大多数已经无法接受长视频的信息了,这部纪录片都不知道多少年才会有突破10万人标记。

还有,老爷子还只是单纯的想着生态上面的危机,但是危机何止这么简单,如果信息够全面,我们正在面临着自然的危机,气候的危机,资源的危机,战争的危机,人口的危机。甚至还可能是生化的危机,社交媒体的危机,核武器的危机,甚至如果人的接受力足够,我们甚至可能会遇到外星人的危机。

我们在这么这么这么多的危机中生存着,可是绝大多数人根本没有意识到会有这些危机,大家看不到,听不到,甚至装不知道,不感兴趣,不想知道。人类真的还有救吗?

在后半段我唯一认同老爷子的观点就是,在100年内,我们大概率是能看到这些危机任意一个的真正爆发,然后人类社会会经受毁灭性打击的。

在我活着的时候,我相信能看到。

 6 ) 今年最重要的纪录片之一,作出了恐怖的预测。

大卫·爱登堡是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67 年制作过 40多部史诗级纪录片。

去年,93 岁高龄的他在世界经济论坛播放了一段影像:

全球变暖,使得海象和所有动物赖以生存的海冰不断消退。

于是十万头海象挤在一片海滩,密集如麻。

为了更多活动空间,海象被迫爬上80 米高的悬崖,却又在下海觅食时,因为重达一吨、出水后视力极差,往往一脚踏空,滚下去等死。

崖底,已是尸骸遍地。

以往 BBC 的自然纪录片被称为蓝筹(blue-chip)纪录片,可以说是自然纪录片界的好莱坞大制作。

这些纪录片藏起了人的干预,只呈现自然的沉浸式体验。《地球脉动》甚至呈现了动物视角。

有人质疑,生态如此恶化,片中却一派祥和,这不是欺骗?

2011 年《冰冻星球》最后一集,爱登堡在极地出镜讲解冰层消融对动物的伤害,打破了 2001 年以来蓝筹纪录片无主持人的原则。

北极熊脚下的世界正在消失,它们狩猎的季节也越来越短。

有人问,为什么 50 年前你做节目,不太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爱登堡答:

50 年前没想到,人类对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如此巨大。

在这部网飞纪录片《大卫 · 爱登堡:我和我们的星球》里,他回顾了作为博物学家,一生中的决定性时刻和所见的自然界的破坏性变化。

作为有史以来旅程最长的人,爱登堡探索过地球上所有生态环境。他曾亲临南北极——

《冰冻星球》片段

造访火山——

也曾到非洲给犀牛做心脏复苏——

《非洲》片段

他年轻时,到处是前所未见的动植物,充满生机。

如今,爱登堡最大的发现是,有些动物越来越难找了。

第一次产生这个想法是在 1970 年代拍摄《生命的进化》时,他遇到了罕见的濒危动物——山地大猩猩。

非洲丛林深处仅有三百只山地大猩猩,而它们并没受到惊扰,自然地接纳了他,因为它们习惯了森林护卫队每天守在身边。

有的偷猎者残忍砍去猩猩的头、手和脚,卖给藏家;

甚至为了捉一只小猩猩,不惜杀死十几只成年猩猩。

2007 年,犯罪团伙连杀 9 只山地大猩猩,其中包括一只临产的母猩猩。

爱登堡很悲哀:

一旦某个物种成为人类的目标,地球就容不下它们了。

比如浑身是宝,成了鲸鱼的罪。

被鱼叉和标枪戳中后,鲸鱼会挣扎二十分钟,才慢慢死去,然后被捕鲸者敲骨吸髓。

世界最大的鲸鱼——蓝鲸,只剩下几千只,难觅其踪。

1978 年,爱登堡用水听器,录下了座头鲸的声音:像吟唱,又像啼哭。

爱登堡曾五次造访婆罗洲雨林。雨林一小块土地可能蕴藏 700 个树种,相当于北美洲的全部。

如今再访,却看到一条宽 800 米的分割线,线内是雨林,线外是人工种植的油棕。

砍了雨林,木材卖钱,腾出地方种油棕,再捞一笔,被榨干最后一滴油水。

没了雨林,红毛猩猩孤零零挂在树干上,不知所措。

从前的海洋,鱼群争相啄食营养盐,蔚为壮观。

1950 年代开始,渔船无休无止地捞走 90% 的大型鱼类。

1998 年拍摄《蓝色星球》,摄制组发现了珊瑚白化现象:

共生菌离开,珊瑚变为累累白骨,最终被海草吞噬,化为废墟。

这不是一部让人舒服的纪录片,让我们看到自然之美如何被摧毁:

过去 50 年间,野生动物数量平均下降了 60%;

过度捕捞,把 30% 的鱼类推向灭绝;

我们每年砍下一百五十亿棵树;

污染和超采水源,导致 80% 的淡水生物灭绝;

焚烧化石燃料,加剧了全球变暖,使得北极夏季的海冰在 40 年内,减少了 40%。

俯瞰我们的星球,冰川和雨林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缩小、缩小、再缩小......

我们正走向灭顶之灾,因为碳含量变化威胁了气候稳定,是史上五大物种灭绝事件的共同特点:

1937 年,爱登堡 11 岁,世界人口 23 亿,大气层碳含量 280ppm,仅存荒野面积 66%。

1978 年,爱登堡 52 岁,世界人口 43 亿,大气层碳含量 335ppm,仅存荒野面积 55%。

2020 年,爱登堡 94 岁,世界人口 78 亿,大气层碳含量 415ppm,仅存荒野面积 35%。

这样下去,爱登堡做出了恐怖的推测:

2030 年,雨林尽毁,水文破坏,北极夏天无冰,大量物种灭绝。

2040 年代,北极冻土融化,释放出更强的温室气体——甲烷,急剧加速全球变暖。

2050 年代,海水温度升高,酸性增强;

珊瑚礁全部死亡,废墟犹如尸骨;

鱼类数量更少,犹如网中囚徒。

2100 年代:

全球气温升高 4 ℃,大部分土地无法住人;

我们流离失所,世界成了巨大的泥潭。

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即将上演,灭绝的正是人类自己。

94 岁,早可安享晚年,而他却忧心忡忡:

明知问题存在,却要忽视,我会愧疚的。......大自然陷入了危机,不能再轻声细语地表达意见。我们希望观众们现在就知道正在发生的事情。

为了寻求生路,他去摩洛哥考察再生能源——

去荷兰考察土地利用——

全球畜牧业产生的温室气体,以及占用的空间是巨大的。

爱登堡提出,如果改善日常饮食,以果蔬为主,将解放一半土地。

1968 年登月,世人第一次俯视地球:

地球仿佛一颗卵,被黑暗包裹,孤独,脆弱。

然而,在我们的帮助下,地球是能够康复的。

片尾,爱登堡去了乌克兰的普里皮亚季。这里曾因切尔诺贝利事故,变成无人居住的“鬼城”。

出乎意料的是,树木爬上了高楼,野生动物接管了一切。

无论我们犯了多大错,大自然总能克服一切,活不下去的只有人类。

我们要拯救的,只是自己。

 7 ) A Life on Our Planet 我和这片土地

是怀着沉重的心情看完了这个纪录片,四五年前我就不再对自然纪录片感兴趣,也分明知道看完这个纪录片要宣泄多少积压内心的情绪。

老爵爷,也就是大卫-爱登堡爵士,算是我童年的启蒙者。在《人与自然》《动物世界》这些电视节目流行的年代,野生动植物占据着自己童年的精神世界,我也就记住了BBC,记住了有个慈祥的老爷爷魔法般穿行在这片广袤土地的各个角落。自然纪录片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自己幼年的心灵寄托,它是和亚马逊,加拉帕戈斯,和马达加斯加,加里曼丹,和塞伦盖蒂,奥卡万戈这些地名相关。海洋湖泽沙漠冰原,因为生态被紧紧关联在一起,对那时的我而言,这些拗口的名字不再是复杂的文字符号,在那里有飞鸟走兽,有水獭巨蜥,有虎豹猩猿,它们的神秘遥远承载着一个少年对这个世界无穷无尽的想象。

后来,年少的梦渐渐劈裂崩塌,整个世界都在陷落,一如老爵爷在此片的证言。平凡如我,在故土的那片小小的天地,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也能察觉到生态环境变迁的异样。暖冬酷暑越来越成为四季的常态,也愈能嗅到粉饰之下杀戮的血腥,我不再愿意看自然纪录片。

我知道,那纯粹出于某种逃避的心态,不愿花之盛放而凋敝,是的,整个地球生态在慢慢失衡中败落,对于个体,除了痛心疾首,留下的只有空洞和无奈。它也不仅仅是对人类的警钟,它也是死亡的倒计时,我们天生畏惧死亡,但却熟视无睹。去年八月亚马逊雨林的人为火灾走入大众的视野,我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写到

“亚马逊雨林火灾问题的处理是人们面对未来生态灾害的缩影,也是一个非常标准的试金石,能否得当解决一定程度决定了我们未来的走向,话题似乎有点沉重,但事实就是这样。当然也可以讲这是一场政治、经济乃至文化同全球生态保护的博弈,我把它看做是转折点,因为渐渐崛起的以民粹主义为主体的社群,其盲目短视健忘对于环境问题是无解的,但仍需警惕所谓的环保主义者,我同情亚马逊雨林的居民正如同情所有没有话语权的弱势群体,他们不应该是这场交锋的矛头,他们也不应当做出半点牺牲,是的,我对亚马逊雨林怀有感情,来自于幼年模糊的记忆,这些早年关于生态科普记忆的片段都来自于它,很早以前,我就知道这片被称为“地球之肺”的雨林贡献着全球的森林碳汇,涵养着充分的淡水资源,这片经过数十万年才形成的雨林在工业文明的机器铁甲下脆弱的可怜。这场人为的火灾你不应该责难任何人,因为它的发生和你我每个人都有关系。有人说那是因为巴西人民要活路要垦荒给中国种大豆,这没错,然后你要怪罪中美贸易战,怪罪盛行的民粹主义,怪罪日夜不息的霓虹和花样排碳的跑车,怪罪这傻x那傻x,然后你吹着空调敲着键盘一肚子气。殊不知大气结构悄然改变,亿万年的冰川正在越来越快融化,水循环的状态随着湿地雨林和冰川的消失冰川越来越糟糕,永冻土中致命的甲烷和二氧化碳在悄无声息地逐渐加快地释放,就连你自己和天天供养你喝着奶吃着肉的牛羊都极高比例地贡献着可怕的甲烷,贡献着大气结构的改变。科学家普遍相信,在地球生态早期存在着一种RNA聚合体LUCA,即所有物种始祖,由LUCA演化出了各种古细菌,其中一类叫做蓝绿菌的分支在二十六亿年前演化出了光合作用,没错,当时大气结构是以二氧化碳、甲烷和氮气为主,蓝绿菌光合作用的出现为它们爆炸式增长提供了可能,大气结构被加速改变,越来越多的氧气不断消耗给地球保温的甲烷,直到出现地质学家所说的“大氧化事件”,地球发生一次最严重其时间持续最长的一次冰河时期——休伦冰河期。严重到什么程度呢,也就是地球基本上变成了冰球。这时地球的生命几乎全部灭绝,这些被固定的碳一部分被封存地下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了我们这一百年工业时代的灵魂:石油天然气。今天,拥有智能、意识和文明的我们同样面临考验,我们已然庞大到足以改变地球大气的结构,技术的发展更是打开了碳排放的魔盒,神经网络(智能)和意识演化是创始者不朽的杰作,但能否改变物种看似难逃的宿命仍是未知,谁天生愿意做悲观主义者呢?只因为被预见的悲剧,那鬼魅般的Siren's Song是丰饶时代的魔声,也是丧钟。Never send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It tolls for thee.”

我对亚马逊雨林怀有感情。我自信这感情是充沛的,就如同我自信深爱这片土地和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即便我只是俗世微不足道的一粒尘埃。于是时隔数年,我宁愿怀着沉重也要一睹老爵爷的风采。

老爵爷为了自己的自然事业奉献了一生,而此片远不仅是他的证言,也是他对自己一生为之热爱事业的回顾,更是一次于生态危难之际的呼号拯救。在将近百年的生命历程中,他曾见证过一幕幕雄奇的自然景观,那碧海蓝天下的波澜壮阔,那层林莽野上的谰语哀歌,那荒原稀树里的跃动闪烁,都将不复再现。老爵爷在片中的沉默,以及沉默之后的口不择言引爆了我所有的情绪。我能想象此刻在他心中闪过的那些关于这颗蓝色星球过往的美好回忆,那是他一生最引以为豪也最为珍贵的画面,带着他的热忱与衷情,而我原以为这只会是他对自己漫长一生的回顾,一次彻底的感情宣泄。进度条不会欺骗我,他站在切尔诺贝利的废墟上,饱经沧桑,但依旧伟岸,他不仅是要警示人类可能要面临的生态灾难,也义无反顾准备人生的另一次尝试一次战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爵爷对自己一生挚爱的大自然仍满怀热忱,也对整个人类世界寄予厚望。即便人类演进的那段历史伴随掠夺、弑杀和种种因为资本积累技术演变带来的苦难,甚至不惜以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物种的灭绝为代价,我们的老爵爷仍然把所有希望寄托于人类自身,因为他知道,这注定是人类的一场自我救赎。他热爱这片土地,爱这片土地一切生灵,他爱的坚定而深沉。

对于我们而言,生态失衡环境劣化的挑战只不过刚刚拉开序幕。年初的新冠来得蹊跷,那是在澳洲和亚马逊火灾之后的几个月,如今没人知道它究竟来自何方,但已然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持久的动荡,并深刻影响了我们的现实生活。森林火灾是19年让人记忆犹新的话题,连同冰盖和冻土加速融化成为新闻媒体的焦点。但人们震惊之余,这些骇人听闻的生态事件仍然是无关痛痒的饭后闲谈。很多人全然意识不到生态失衡背后种种可怕的危机,而生态和气候的问题也早已不再是一个遥远模糊的概念。当下,它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2020的苦难是有预兆的,新冠的出现也绝非偶然,梦想家可以有星际移民的雄心壮志,但眼下人们更需要地球生态的美好将来。如同预防新冠一样,我们没有试错的机会,正处在气候剧变临界点附近的我们需要马上行动。而身处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都不能把自己从生态一环剥离出去,没有人能在这场灾难中偏安一隅独善其身。

而这更是老爵爷拍摄此片的良苦用心

11.5————

逝者已矣,生者有责。我们不讨论哲学,我们活着就该用人文关怀观照当下的世界和我们的未来,对解决环境危机尽自我之能事。

所以必须要驳斥一些悲观主义的陈词滥调!

大卫爱登堡在片尾的想法并不是毫无根据的理想主义和幻想,完成全球人类活动的碳中和也不无可能。按照既有的发展模式,以往人类的碳足迹在人口基数不大工业水平较低的时候确实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在今天我们不得不面临的是人口暴涨和生产方式革新之间愈加尖锐的矛盾。过去几十年产业的升级远没有我们想象的快,反而加剧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透支了生态所能承受的极限,物种多样性下降对生态的打击是毁灭性的。物种大灭绝的进程让一切看似无望,但是仍然来得及,正如爱登堡在片尾的展望。 好消息是东亚三国就碳中和的态度上达成了共识,这就是希望。我们需要更快的新能源技术的迭代,以及可循环技术的开发利用。这里面包括光伏水风电产业的技术升级,合理的退耕还林禁渔,加大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力度,增加现有土地的利用率……。看似老生常谈的产业发展促进环保的提法确是非常现实的做法,对人口密集的中国来说,这些正稳步推进,比如光伏技术在很多地区已经从市场竞争层面逐步替代了火电。可见产业化技术升级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性。伴随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人口当然也会随之下降,这也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当然降低人口并不是发展最终目的,而是工业化改革和产业升级附加的结果,技术发展和环保没有直接的矛盾,技术升级甚至直接关系到环保问题的解决。 最值得一说是关于土地利用率的问题,人口对于温室气体的排放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放开转基因作物的开发和推广也是当下很多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解决土地利用率的问题等同于解决基本的饮食问题,放纵舆论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敌视恐怕算是人类发展的倒行逆施。 即便前景依旧值得悲观,但永远不放弃希望和行动才是今人应有之态度,今朝有酒今朝醉恐怕都是惺惺作态隔江犹唱后庭花罢。

 短评

很遗憾豆瓣仅有1470个人看过。希望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能看到。“环保”、“保护生态环境多样性”,不是什么时髦的口号,而是直接决定着我们的下一代人类有没有灭绝的风险,还能不能平安无恙地走完他们的人生。

5分钟前
  • 许仙儿
  • 力荐

大卫爱登堡是地球母亲真正的儿子。本可以安享晚年的老爵爷94岁仍为拯救地球来回奔波,只为心中的那份愧疚和真诚。片子结尾,老爷子转身走进切尔诺贝利重生的森林里,坚定的步伐让rewild的主题寓意更加深刻。片尾的问题问的最好,who else needs to see it? 无需回答,答案都装在拥有像老爷子一样如孩童般真诚的心中,就像老爷子回望一生,就像从太空回望我们的蓝色星球。老爷子是幸运的,在这一切美好消失之前,至少还曾经经历过。

7分钟前
  • mills
  • 力荐

让老爷子费心了,虽然给出了希望,但也不会有国家那么去做。人类这个种族该灭亡就让他灭亡吧,地球上再多一个灭绝的物种也不算什么。

1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当爱登堡先生随时出口成章雅思满分作文,娓娓道来地展现这颗孤独的美丽星球,环保和动保难道不是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吗? take action right now吧

14分钟前
  • veridisquo
  • 力荐

从切尔诺贝利起始,又在切尔诺贝利结束,整部纪录片非常震撼。我们每年砍下一百五十亿棵树;我们过度捕捞,把30%的鱼种推向灭绝边缘;我们在河流湖泊上建起水坝,污染和超采水源导致80%的淡水生物消失。现在的地球俨然变成了一个人类为自己经营的地方,野生动物的数量平均减少了一半,能留给其他生物的资源少之又少。我们拿家畜代替了野生动物;地球上一半的肥沃土壤如今已变成农耕地;地球上70%的鸟类都是家禽,其中肉用鸡占绝大多数;人类占所有哺乳动物数量的三分之一,另外有60%是人类畜养的产肉动物,而其他动物,从老鼠到鲸鱼,只占4%。蔚蓝的地球,脆弱又孤独。人类有义务用自己的“智慧”来保护它,而不是用“智商”想方设法地消耗它。实际上,真正需要被拯救的不是地球,而是我们人类自己。

18分钟前
  • 因爱斯坦的忧愁
  • 力荐

人类破坏自然与保护自然全都是出于人类自身存续的自私考量,人类已不可救药,马上灭绝吧!!自然自能恢复如初,

19分钟前
  • 悲辛無盡獨行夜
  • 力荐

一个一辈子为自然奉献一生的老头子的呼吁。1缓生优育;2使用再生能源少用化石能源;3改变以肉食为主的饮食习惯(几乎不可能)。航拍视角加之老头子的诗意独白有种俯揽众生的悲悯,从容但却孤独,任人类自生自灭吧却又难以割舍对自然生命的热爱,年轻时的诗性奔放到现在却全然迥异。环保的本质其实是保护人类自己,地球曾经遭受比这更大的“灾难”,我毫不惊讶下个世纪可能会出现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毕竟人类这种物种征服自然“硕果累累”,当然对此也可以毫不珍惜。想起《银翼杀手》最后那段台词:我所见过的事物,你们人类绝对无法置信。我目睹战舰在猎户星座的端沿, 起火燃烧。我看着C射线,在唐怀瑟之门附近的黑暗中闪耀。所有这些时刻,终将流失在时光中。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死亡的时刻到了......

21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太好看了,好多镜头让人美得流泪,感动于大自然的美和脆弱,也佩服老爷子的传奇人生,退休了还在普及环保♻️年轻一代又有什么理由继续忽视问题不起来行动呢。老爷子说,大自然的修复能力是无穷的,就像切尔诺贝利的旧址, 而人类不是,继续浪下去就该玩火自焚了。喜欢这个老爷爷的叙述,温柔平和却十分有力。另外,老爷爷一生都在野外生存,为啥皮肤还保护得那么好呢?

22分钟前
  • 小麻菇炒番茄
  • 力荐

传奇偶像,太太太敬佩了!老爷爷是最热爱这颗星球的人类吧。需要被拯救的不是地球,而是我们人类自己。“Now we don’t need intelligence, but wisdom.”

24分钟前
  • Kkkkkk
  • 力荐

別慌,反正人類遲早會滅亡的,個人能做的,就是盡量少生或不生孩子,多吃蔬果少吃肉,愛護環境和其他生物,其他的交給自然母親。

27分钟前
  • 力荐

今后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去过更环保的生活方式

31分钟前
  • laughattears
  • 力荐

人类赶快毁灭吧😂地球累了 人类快点毁灭 地球早点恢复

33分钟前
  • Liefmans
  • 力荐

看得我心惊肉跳,希望有更多的人都能看到这个片子。虽然对人类不抱希望,但还是尽量地做出自己的努力。stop climate change个人能做的事:不要生小孩;用可再生能源 不要烧fossil fuels;尽可能地少吃肉 become vegetarian/vegan. 「The nature will rebuild itself without human being, a species can only thrive when everything else around it thrives too, it’s to save ourselves.」谢谢 Sir David Attenborough

38分钟前
  • F
  • 力荐

更加坚定了我不要后代的想法。

40分钟前
  • 力荐

没了人类,就会很好

42分钟前
  • 月亮坨坨
  • 力荐

跟瓦尔达奶奶一样,他这是按照遗作来的呀。

47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一生都在探索世界,去过的地方比任何人都多,见证了七十年来我们生存环境的变化后,他说我们还有希望去补救,我们不仅需要知识还要有智慧,不要把目光只放在自己的利益上,因为自然无论有没有人类都会重新恢复生机,而我们需要自然来拯救自身,我们还有机会去重新融入于自然互利的系统里,请想象一下这样的未来吧

49分钟前
  • Shah ོ
  • 力荐

说是纪录片,其实更像宣传片。不过我跟某个朋友想法竟然有点一致,就是按照科学家预测的,我再活得时间长一点,是不是要看到人类灭绝了。每次见到这个人类世界的贪婪和残酷,我就不想要孩子。还不如帮别人养养。

51分钟前
  • 玉木大河
  • 力荐

International treasure再度苦口婆心劝人类迷途知返及时止损亡羊补牢开始自救 而且不同于一些纪录片只赤裸裸展示地球被破坏的惨状 这部花了1/3的时间展示提出了不少正面例子和解决方法 不知道老爷子是真的乐观主义者还是只是想为这个一辈子热爱的生态世界最后再努力一把 反正我是很难对人类这个在死亡人数达到七位数的瘟疫大流行期间连减少聚众戴上口罩这样举手之劳的小事都无法做好的自私族群抱有希望 地球觉得该重启时就重启吧 We are not worthy

55分钟前
  • 水包酱
  • 力荐

本来以为是传记,后来发现是“witness”(证词)形式的对环境变化的见证和呼吁。你说大卫老爷子都 93 岁了,人类自我毁灭八成他也看不到了,不好好退休,抱着对世界和生命的热爱,一直这么苦口婆心鞠躬尽瘁,过的真是梦想中的人生啊。

58分钟前
  • 椒盐豆豉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