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息桥国语

香港剧香港2020

主演:林保怡,周家怡,卫诗雅,伍咏薇,陈奂仁,秦沛,陆骏光,潘灿良,陈健朗,黄定谦,刘兆铭,郭锋,杨偲泳,谈善言,岑珈其,唐宁,黄文慧,黄溢濠,凌文龙,艾威,易健儿,杨伟伦,黄子澄,梁诺妍,邵美君,刘皓岚

导演:李绍波,杨承恩

 剧照

叹息桥国语 剧照 NO.1叹息桥国语 剧照 NO.2叹息桥国语 剧照 NO.3叹息桥国语 剧照 NO.4叹息桥国语 剧照 NO.5叹息桥国语 剧照 NO.6叹息桥国语 剧照 NO.13叹息桥国语 剧照 NO.14叹息桥国语 剧照 NO.15叹息桥国语 剧照 NO.16叹息桥国语 剧照 NO.17叹息桥国语 剧照 NO.18叹息桥国语 剧照 NO.19叹息桥国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1:37

详细剧情

  李子勇Thomas(林保怡/陈健朗饰)出生贫穷,年轻时为赚取母亲(张慧仪饰)的医药费,拼命打工赚钱,认识了同在茶餐厅打工的少女方小薇Sammy(周家怡/谈善言饰),自此变成好朋友。茶餐厅老板(秦沛/艾威饰)分配Thomas到比利时进行走私名表的生意,因一个重大的错误在比利时留了二十年,并结识了出生入死的红颜知己Judy(李思函饰)。四年前,Thomas返回香港跟Sammy一起开办餐厅,并重遇在比利时结识,何乐儿Joyce(卫诗雅/杨偲泳饰),二人一拍即合,很快便走在一起。Thomas及后发现Joyce与一名为胡启源(陈奂仁/黄定谦饰)亦已拍拖八年,并与一名人妻梁淑媛Catherine(伍咏薇饰)育成子(岑珈其饰)。六人关系扑朔迷离。命运让他们的人生交错,相遇,相识,相处,相分到重遇,纠缠一辈子的爱恨,换来一声叹息。

 长篇影评

 1 ) 叹息桥构图截图

男女主角用上帝视角评判下面两位食客的感情生活。

男主角旁观者的角度看待女主和员工关于偷油事件的发展

男主角代替店主招呼客人,用桌子和站位分表两人角度不一致

压抑在角落里

本剧的回忆一般用了黑白镜头表达过去

两方立场不同,一个是餐厅老板,一个是偷油员工,用灯饰进行立场分割。同时员工后面仓库和产品箱子作为员工背景,跟员工偷餐厅橄榄油呼应

分集分视角叙事。当集的主角主观镜头一般是主角背对镜头,交代事件发生经过。

对称,平等地位交谈。但是男主角在黑暗三角里,对应女主角说男主疑心重,只看到人性丑恶

男主角身体不适看医生,面部困在小洞里表情痛苦

男主回忆和女友欧洲以画结缘,当时心里应该还爱着这个女友

胡启源母亲占据整个画面。低视角拍摄,无面部表情。感觉压抑受控制,就像胡启源自觉被母亲强性控制的一生

母子都在栅栏后受困,对称构图,但中间有一堵厚墙,也象征母子事件不交心,有很深的障碍,而又困在这段关系,不得解脱

低视角,压抑。母亲坐着,儿子走到母亲对面落座,母亲在母子关系中占据领导地位。儿子一方面是对立者,一方面是服从者

从镜子里拍主角,可能是想表达主角口不对心,内心有所隐瞒

压抑的母子关系,母亲用鲜明衣着占据观众目光,占主导地位

男主放松的坐姿,在关系中放松,可能开始退缩。两人没有目光交流,感觉爱已经开始消失。早期还有胡启源和女友热恋时期,两人早餐状态的对比。现在感觉一片唏嘘

胡启源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去超市买菜,想给女友做饭,感觉不能一展所长,所以用了货架束缚起来

胡启源与女友的座位也很有意思,两人热恋时,女主坐门口位,在右边。胡启源坐左侧,靠墙并且倾向女朋友。后期感情变淡,两人左右调换,可能也预示了胡启源想从门离开,结束关系

胡启源感觉女朋友像她妈,教训他,所以俯拍,感觉压抑

母子关系隔阂。和上面的构图一致
胡启源要搬离女友家,在房屋中介这看房子。一个超小一居室房租高的离谱。用了鱼眼镜头,给了小房间全景。人脸和环境都凹凸变形,显得场景很荒谬和讽刺
男主Thomas在欧洲为了给母亲和女主Sam赚钱,跟黑帮勾结,生活压抑不自由。所以挤到角落里
秦沛作为酒吧老板,一排酒瓶在近景,显示具有一定实力和一定背景
秦沛被确诊癌症,女儿和医生在走廊交谈,但却站在阴影里,预示收到坏消息
年轻的女主Sam被困在椅子和条纹墙纸构成的镜框里,就像是在沉重的生活里受困,无法逃离
有一对母子关系里,母亲在画面靠中心位,儿子小心服侍母亲吃药。也表明母亲处于主要位置
药碗做中轴线分割立场,儿子劝母亲吃药
母亲和儿子的老师谈话,老师说儿子最近表现不好,可能跟家庭环境有影响。百叶窗依然表示受困、束缚
没有直接正面拍人物,而是用了物品反射的影子交代人物,应该是两位人物都没有交心,有掩饰
女朋友和婚礼主办员工占据画面三分之二,两人一起“压迫”胡启源。
胡启源视角观察伍咏薇来店里工作事件。胡的主观视角,背对镜头。吧台也将三人分开,胡自认是老板,坐在下面,看吧台里的两个员工工作
窗栏杆再次表达囚笼,Thomas的父亲被困在生活里,不得出逃
父子两人无力负担母亲的医药费。画面里父子两人被大桥压在下面。就像生活的重担压在两人肩上,无法反抗
Thomas在餐馆后巷。就像是剧情里跟老板一起做一些见不得人的生意
又见镜面反射。交谈的父子通过镜面反射同框,不交心,想法也不一致
胡启源和女友跟母亲商量婚事。婚礼常见的白色作为背景,但是墙面并不平整,满是圆形花纹,大概象征这段婚姻也不平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胡启源的母亲和女友的交谈相对平等,对比胡启源母子构图,相对舒适
女朋友在婚纱店等胡启源,但是人没有来
Thomas和Sam在餐厅,地位平等,构图对称。Massam=Thomas+Sam
年轻的Sam被高利贷追债。困在画面右下角,前后有吧台和两个收数佬,画面左侧一片黑暗,感觉无力和无奈
年轻的Sam和Thomas在后巷交谈,感觉就是社会底层的两个人互相慰藉
餐厅老板和Sam一个在后厨,一个在前厅,一个看似光鲜,一个挣扎求存
黑色回忆,Thomas回忆在比利时混黑帮的生活,压抑受困
Sam走后,Thomas探讨是否招新主厨。虽然Thomas不在中心,但两个人目光表明了主导地位
心有隔阂的两个人
站在桥上看风景,想留Sam但始终不敢开口
Thomas置身黑暗中,就像是当时的他为了还债不得不留在欧洲给黑帮工作。生命里唯一的一点光和希望就是Sam
Sam搬离Thomas家,再次在Thomas家里过夜,闻着被子的味道怀念Thomas
用墙壁分割了Thomas和Sam。一块镜子再次表达Thomas内心有隐藏的想法,没有吐露心声
女主站在分界线上,一侧是Thomas家,一侧则是她同学家。这次搬走,昆明很有可能跟Thomas的缘分就此终结。迈出一步,从此天涯海角
胡启源视角下,他和女上司的关系,平等、尊重、平和
胡启源将自己置于家庭里父亲和一家之主的位置,三角位和母亲在同侧和儿子对话
父子之谜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这个坐姿,和脚步特写已经给了答案
窗框的囚笼真的好多
胡启源私自找中介想把房子改到自己名下,中介说要双方签字。胡就知道无法完成,一方面感觉尴尬,一方面又觉得受困
没有面部表情的两个人,再也没有了快乐
结婚典礼,却黑白分明,不见丝毫喜色。整个画面的色调也是冷色调
整个画面的黑色,生活艰难,似乎只有一丝丝微弱的光,Thomas和Sam大概就是彼此那一点光
比利时黑帮控制的餐厅,主角被困于此
窗框分割了Thomas和Sam。两人有隔阂
背对背,都没有说出心底的话,甚至拒绝沟通
爸爸和小朋友鼓励Thomas邀请Sam一起旅行。Thomas拒绝。Thomas将腿横在了其他两个人物出来的通路上。也像阻止他们去邀请Sam一样
结局Thomas和Sam不知道是不是在一起。一方面Sam和Thomas没有坐在同一个长凳,而是分开坐,结合片名叹息桥,可能是BE。但另一面,男女主分列两侧,一侧是Thomas的家人,一侧是女主,两人距离不远,就是男主心里重要的人。也可以啊HE

这片子的摄影构图真的绝赞。看剧不自觉就把喜欢的部分截图保存了。对称、三角、镜面反射,低视角、俯瞰、鱼眼、框中框、窗户将角色如囚牢般困住,人物之间设置障碍物进行阻隔,挤压人物到小角落的压迫感,太经典了。

还有纸牌屋一样的人物独白。转换角色角度回顾同一事件,表明每个人的心里活动。失常那一集,插帧插入蓝色画面人物内心崩溃失常感觉还挺恐怖的。同一集里,伍咏薇的角色在被老板训斥下的音效真的好像脑子里一直绷着的弦断了。感觉真的手法跟花样好多。

导演Fatball也是广告导演转行,貌似广告导演转行有一些真的品味很先锋。比如《坠入》导演原来也是广告导演转行

 2 ) “现在是2020年了,港剧应该要改变”

2011年《天与地》播完之后,林保怡离开了TVB。

在奔五的年纪离开一家服务了20多年的公司,其实颇为冒险。这几年,林保怡先是转战内地,后来又回到香港。工作上,量的确是减少了,但有了很多在TVB没法获得的新机会。

偶尔可以在大银幕上见到他。虽然吴宇森的《太平轮》没能取得预期的成绩,但林保怡与章子怡演了对手戏;而他在2016年回归香港主演的港剧《玛嘉烈与大卫·绿豆》(以下简称《绿豆》)收获了极佳口碑,目前豆瓣评分仍然有8.9分。《绿豆》与印象中的港剧不同,故事围绕玛嘉烈与大卫这对都市男女在感情中的芝麻绿豆小事展开,节奏舒缓、镜头讲究,洗去了港剧的“速食”味。

如果你喜欢《绿豆》,应该也会喜欢林保怡的新剧——《叹息桥》。

论颠覆性,《叹息桥》比《绿豆》走得更远。这部剧的定位是“爱情悬疑剧”,采用非线性叙事,仿效《罗生门》,呈现各角色对同一段感情经历的不同理解。

剧里,三对男女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线:李子勇(林保怡饰)与方小薇(周家怡饰)识于微时,现在合开了一家意大利餐厅,两人关系暧昧;何乐儿(卫诗雅饰)与李子勇年轻时在比利时有过一段浪漫的偶遇,多年后在香港重逢又成了情人;但何乐儿有一个恋爱了八年的“正牌男友”胡启源(陈奂仁饰);胡启源看上去老老实实,是个超级听话的“妈宝”,但他却有一个私生子……

虽然故事内核仍离不开都市男女的情感纠葛,但《叹息桥》用了一个颇为烧脑的方式来讲故事:每一集都从不同角色的视角出发,呈现出这个角色眼中的事件。观众必须仔细梳理时间线,留意剧中种种线索,才能尽可能接近完整的故事。

虽然《叹息桥》的剧情不乏出轨、备胎、私生子等“狗血”情节,但观众可以通过每一个角色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行动背后的动机,从而感受到现实的无奈和心酸。

比如说卫诗雅饰演的何乐儿。头两集里,何乐儿就是一副“出轨坏女人”的形象。

第一集是李子勇视角。跟李子勇呆在一起的时候,何乐儿总是有很多小秘密:

两人明明是情人节之后才一起去看的电影,但何乐儿给李子勇留念的电影票票根,日期却是情人节当天;

何乐儿从来不让李子勇到她家。某天,他终于忍不住敲了她家的门,应门的却是一个男人。

第二集是胡启源视角。上一集里给李子勇应门的就是胡启源,他与何乐儿恋爱八年,目前两人同居。他自认为是个贴心好男友,比如说,就算不太会做饭,他也会在情人节为何乐儿做咖喱。但何乐儿身在福中不知福,吃着爱心咖喱,脸还是臭的。

两人在情人节晚上看了电影,然后大吵一架,濒临分手边缘。

过了一段时间,胡启源打算上何乐儿家里把自己的东西搬走。没想到一进门,何乐儿就红着眼求复合。胡启源因此觉得:看来,她还是没了我不行。

到了第三集,这次是何乐儿视角了。前两集出现过的事件,在她眼里又截然不同。

胡启源自以为的“爱心咖喱”,在何乐儿看来一点都不贴心,因为她给杂志做美食撰稿,已经连续吃了一周咖喱了。胡启源什么都不知道,只是说:朋友话,咖喱是港女都喜欢吃的东西。

何乐儿是“恨嫁”的,她以为胡启源会趁着情人节求婚,但是一盘咖喱都吃完了,她还是没等到期待中的求婚戒指。

后来两人和好,其实也不是因为她没了他不行。那天,何乐儿的父亲突然病重,进了医院。

手足无措的她打电话给李子勇,对方却没有接。第二天,胡启源出现在她面前,而她不过是把胡启源当作了浮木。

为什么何乐儿还是选择了胡启源,而不是李子勇?除了因为在她最无助的时候李子勇没接到她的电话,更重要的是因为李子勇没法给她安全感。

李子勇以为何乐儿很爱他。在第一集的李子勇视角中,两人从电影院出来,何乐儿看上去很开心;

但在第三集的何乐儿视角里,这件事又不一样了:当时她因为高跟鞋刮脚而一脸痛苦,李子勇却不管她,径直往前走……

当然,这种打乱时间顺序、每一集变换视角的剧情安排,对观众而言有一定的门槛。林保怡在采访时坦言:“看不懂是很正常的,我也要看两遍。”他建议剧集上线后观众可以多看几次:“现在网络很方便,哪里不明白,可以随时多看一遍,希望大家自己去找答案。”

林保怡不仅是《叹息桥》的主演,也是这部剧的监制。他现在是一家小型影视公司的老板,《叹息桥》就由他的公司制作。

做影视作品,到底应该讨好观众还是引导观众?林保怡希望自己是后者。他坦言做《叹息桥》的时候没有过多考虑观众的欣赏习惯,他更希望这部剧能引导观众培养新的“看剧姿势”:“我们对观众是有要求的,希望他们能细心看。”

首次担任监制,林保怡每天都会第一个到片场,对细节毫不放松:“我会看每一场的剧本,跟两位导演讨论。等演员到了之后就跟他们沟通,研究每一场戏的重点。”

除了监制的工作之外,他也是主演。林保怡非常入戏:“拍摄的那几个月,我的心情挺复杂的。因为剧中的他是个不快乐的人,表面好像很快乐,但他内心始终感觉孤独。”

他还透露,周家怡甚至觉得他本人也染上了角色的特点:“昨日我跟周家怡聊天,她突然跟我说:‘你刚刚说话的感觉好像李子勇。’每一个角色我都愿意投入进去,不投入的话倒不如不演。”

对林保怡而言,拍摄《叹息桥》最大的挑战就是在演员和监制两个身份之间转换,“但挺好玩的,我可以应付得来,现在我的舞台不只是在幕前了,还可以是幕后”。

如果林保怡继续留在TVB,那么就不会有《绿豆》,更不会有《叹息桥》了。他跳出了自己的舒适区,他希望观众也可以,因为港剧并非只有TVB:“TVB有很多经典之作,但我一直都是向前看的,未来还会有更多创新。”

“现在已经是2020年了。”林保怡说。

 3 ) 慢热了那么久,这部剧真的意义非凡

2020年,虽然影视作品上的观影选择并不多,但正是这样才不至于花多眼乱,错过真正的好作品。如优酷三月开闸、先于制作电视台ViuTV推出的港剧《叹息桥》便是其中之一。

这部新剧由久未露面的原无线小生林保怡监制并主演,开播便录得超高口碑。继优酷点播之后,香港本地ViuTV也于今日(5月11日)正式开播。

这部剧开局时确实在豆瓣掀起不小声浪,但终究没能出圈。对于早已回归香港演艺圈的林保怡而言,香港本土才是他最看重的战场。而要讨论《叹息桥》,就不得不提到《绿豆》。

2016《玛嘉烈与大卫 绿豆》

显而易见,《叹息桥》沿用了三年前《玛嘉烈与大卫 绿豆》的制作班底。很多熟悉前作的剧迷最初正是基于对“绿豆”式构图和色调的肯定,才第一时间决定追看《叹息桥》的。

毕竟,当年在香港高登论坛上关于《玛嘉烈与大卫绿豆》的讨论,都带着极具高级艺术感的香港风。而能够从香港的喧哗俗艳和灰调冷淡中转化出新的香港都市美学,的确让人侧目。

比起几年前的《玛嘉烈与大卫绿豆》,新剧《叹息桥》在镜头语言与剧本的结合上又进了一大步。大量的静止镜头,几何比例的构图,给予演员们足够的空间去展现演技。这种冷静的氛围跟原来香港的大台剧完全不同。

慢镜头,窥视式镜头,左右比例水平移动镜头代替正反打,镜面与主体拍摄对象叠印,很多早期香港先锋电影才会使用的手法,非常难得地用在一部电视剧上,在设计上的确下了功夫。

剧本也毫不含糊,罗生门式的开首,让人惊艳。而头三集讲得完全就是同一个故事的不同版本,一组三角关系,在三个当事人的眼里呈现完全不一样的状态。我们眼睛看到的“事实”,仅仅是我们自身愿意看到的“事实”。显然,《叹息桥》最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的,就是重新呈现个体陈述。

同一场吵架戏份,Joyce海马体中记住的是男朋友在情人节约会中睡着,是他一点情趣都没有,还煮一大锅咖喱当早饭,也是他冒冒失失掉出钥匙,所以才导致分居。但在Ken的记忆中完全就是另一幅画面,情人节选的电影是为了迁就Joyce的文艺趣味,那场闹分居的吵架完全是自己大振夫纲的结果。

跟着导演 FatBall 和 25 的镜头,我们会发现人生中的每一件事其实都有许多视角。人生的走向,原来与初心是离得这么远。绝大部分的决定,都在一念之间决定了生命的成像,它引发的涟漪,从来没有人能预测得到会有多远、牵连会有多深。

全剧的题眼是秦沛饰演的昌叔说的那句:叹息桥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幸福桥,幸福还是叹息其实都是自己挑的。

大部分人活成什么样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叹息桥》中有错过,有重逢,有强扭的结合,有分离,有放下。剧情完全是靠角色塑造去推动,每一个主要人物从开头到结尾,编剧都下足心机去完成角色本体的起承转合。

角色的人格都不是完美的,角色跟观众一样,带着生命的缺憾。有人看似潇洒,其实身世坎坷、内心苦涩;有人无忧无虑、家境富裕,但又怎知被圈养在温室也是一种祸害;有人从小长在严母阴影下,时时规行矩步,又有谁想到狗急真的会跳墙。每个人的生命都带着遗憾,看得开了便不再是缺憾。

何乐儿Joyce的问题在于不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对于她来说父母的离异让她一直坚定一个决心,就是尽早找到一个可靠又老实的男人结婚。她一直以为自己没有机会去选择,但其实是她不懂得选择。

她喜欢Ken吗?她不喜欢,和Ken在一起除了没情趣还是没情趣。她喜欢Thomas吗?她也不喜欢,Thomas或许是个有情趣的文艺男,但并不会照顾人。

剧里一开始就摆清楚了Joyce的问题,她是父母的小公主,要什么有什么,学过钢琴、小提琴、吉他,但无一真正爱好。如果问她会做什么,她会告诉你,“我的朋友都很厉害,画画很好,写东西更好。我就更厉害了,做什么什么不行。”

胡启源Ken呢,成长在一个父爱缺失,但母亲威权主义横行的畸形家庭。没有朋友没有社交也没有爱好,妈妈叫他喝汤绝不能吃饭,厕所灯泡是白灯就绝不能换成黄的。大学毕业二十多岁的大男孩,和同学毕业聚餐,居然可以在母亲喝令下,滚回家在餐桌边哭得像个委屈的孩子。

他委屈吗?当然委屈,但是习惯了,甚至成人后,即便脱离母亲的控制,也急需找另一个同样有主意的女人来“操控”自己。

和Catherine的那场一夜情,是一次叛逆的脱轨;十几年后与她再度重逢,甚至在即将结婚之际,逃到Catherine身边显然也是一次叛逆的脱轨。

但生活不是逃避,不是你不愿意面对A面生活,就一定会有B面等着你去过。每个人都在生活中做选择题。Ken只知道自己想逃避什么,却从来没想过自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方小薇Sammi,恰恰是在Thomas的反面。一旦喜欢一个人就会无条件掏心掏肺,让对方明白自己的心意并且照顾对方,甚至还照顾对方全家,给人免费打工十年,供男友出国读书。到最后对方变心,她只能被扫地出门,没工作没爱情没房子。

而李子勇Thomas虽然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千方百计地为对方好,却终究没有勇气去让她知道。当然了,Thomas一角的成功离不开男主角林保怡的演绎,无论多老土的爱情套路,由他演出来,都是会让人相信那份感情是真的。

尤其在《叹息桥》的结尾处,Thomas对Sammi的新男友阿南说,“如果有一日你不再爱她,不用跟她说,跟我说。”这一幕简直大赚观众的眼泪。

林保怡虽然年过五十,也已经有男朋友,但拍起爱情戏来还是那么有说服力。无论是洒脱不羁的古惑仔,或是深情款款的有情人,当他那双眯眯眼直勾勾地盯着一个人看时,还是会相信被他凝视的人一定是他心中所爱。

有人说,“港剧《叹息桥》的出现吊打了TVB”。类似标题,在近两个月里已经出现无数次。刨除吸引眼球的因素外,的确有很多剧迷会认为《叹息桥》赏了TVB一记响亮的耳光。无可否认,从镜头调度、剧本复杂程度等各方面来看,《叹息桥》领先了现有港剧不止一个身位。

别的不说,就拿无线2020年开播的新剧《法证先锋4》来做比较吧。在《法证4》里充满了老掉牙的无人机拍摄、毫无质感的高清滤镜、狗血三角恋、因爱生恨等等,就算没有发生黄心颖事件,这部剧集也注定烂尾。

2020《法证先锋4》

为什么呢?当年《法证1》那么成功,《法证4》沿用老套路怎么就烂尾了?坏就坏在14年前的桥段现在还照抄无误,不烂你的尾烂谁的尾呢?

2006《法证先锋》

但话又说回来,《法证4》之流的剧集能代表TVB水平吗?显然是不能的。总量上而言,《叹息桥》的制片公司是电讯盈科旗下ViuTV,从成立到现在,六年间自制剧仅37部,大多是购买内地或外国剧集。而TVB目前一般每年制作25部电视剧,在数量上有着云泥之别。

回望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经济蓬勃发展,大部份家庭的娱乐就是,每天晚上一家人排排坐着看电视剧。而且,除了古装武侠剧外,还有大量脍炙人口的时装剧,《狂潮》《家变》《变色龙》《网中人》《大地恩情》《大时代》等都是一批经典剧集。这些展示社会不同阶级的职业、饮食衣着、生活方式的剧集,除了娱乐大众外,更是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折射。

1977《家变》

1992《大时代》

1979《网中人》

对于刚发展起来的创意产业来说,福特主义式的分工及流水线的生产方式,让创意人才拥有更多磨练的机会。当时蒸蒸日上的电视广播行业,吸引了不少当地大学毕业生投身其中。

在市场还没有固化时,年轻人有更多机会作出各种尝试,因而当年的电视剧比今天更为多元化。再者,当时流行音乐和香港电影的发展亦非常蓬勃,各行业之间互相吸纳人才,彼此相辅相成。香港多少电影巨星均出身于TVB,多少歌手脍炙人口的名曲是当时电视剧的主题曲。

1980《上海滩》

然而千禧年后,香港电视作品在整体质量、产业链接及文化辐射等方面的优势都成了历史。生产上,当框架形成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投资者,只会不断复制成功的方程式,以求确保收入,结果就是规限创意,内容千篇一律,毫无新意。

豪门争产剧、三角恋剧情、非黑即白的职业剧,这样的创作在当地早就已经没有30岁以下的年轻人愿意观看。

2016《纯属意外》

进入2015年,香港电视业界发生了三件大事。TVB和亚视两家免费电视台进入续牌的关键时刻,一边是“零收视”的亚视(现已变为网络电视台);另一边则是故步自封的TVB。与此同时商人王维基收购的“香港电视”,则被一次又一次驳回,引发民怨。但在这一年的结尾,电讯盈科李家公子突然出手,旗下的ViuTV获得免费电视牌照。

虽然ViuTV自身出品不多,但一出手思路就和传统电视台很不同。ViuTV率先打破电视台制片制度,除了购买外阜优秀作品之外,自制剧也通过外包模式,由制作公司负责从创意、制作到包装,ViuTV仅作为投资方和播放平台参与,将创作权重新交回到创作者手中。

所以,当《玛嘉烈与大卫 绿豆》和《叹息桥》出现时,大家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就好像长年被人灌饱了味精汤,突然某天端来一碗绿豆糖水,顿时觉得清爽宜人。但绿豆糖水终归是绿豆糖水,喝多了还是会腻。

单就剧情来看,《叹息桥》基本上将篇幅用于周旋在六个人的关系上,包括两性关系、家庭关系、社会人际关系等等。如果画一个严谨的剧本大纲图表,你就会发现《叹息桥》在剧本上的问题也并不小,有现代人的焦虑、时代的改变,也有个体的抉择。但总体来看还是过于散,想说的太多,但无一透彻。

那《叹息桥》为什么能在内地赢得如此高的口碑呢?

显然是胜在人物塑造和叙事风格的新鲜感。除了上文提及人物塑造的细致之外,剧集在叙事风格上以视听语言介入,减轻大量传统的由对白承担的叙事责任,转而用镜头语言及音效完成流畅叙事。但从质量上来看,剧本欠缺厚度,90%的创新性镜头都没有什么意义,与叙事并不匹配,风格也并不统一。

反观TVB,虽然大部分都是流水线电视剧,都真正用心时,出品质量依旧不俗。2019年的《白色强人》直指官商勾结,医疗体系顽疾,从剧情紧凑度到主题深度都是近年所罕见;年底推出的《金宵大厦》单集灵异故事,好像瞬间回到童年看聊斋时的激动;而再早一点的《怒火街头》《巾帼枭雄》《金枝欲孽》皆可以媲美旧时经典。

2019《白色强人》

2019《金宵大厦》

2004《金枝欲孽》

如果说《叹息桥》的创作初衷走的是文艺方向,那么过于大众化的剧集如《权力的游戏》《纸牌屋》等流行剧便对其没有什么参考意义。而艺术剧集的标杆,如大卫·林奇的《双峰》、法斯宾德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抑或基耶夫洛夫斯基的《十诫》,都在告诫《叹息桥》的创作者,有想法很好,但或许还远远不够。

1990《双峰》

1980《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当然了,以《叹息桥》去对标大卫林奇、法斯宾德、基耶夫洛夫斯基无疑过于求全责备,但笔者认为,对于真正的创作者而言,这不妨是一个高要求下的标杆。作为一家市场定位是潮文化、中产的电视台,ViuTV自然不需要去兼顾像无线电视台那样数量庞大的“师奶”观众,但在做到足够“潮”之余,是不是可以再精细一点呢?

香港大学教授李欧梵认为:香港大众媒体向来缺乏承担的责任感。香港的公共文化,其实就是一种大众文化,它的作用是将大众集体无意识深处的渴望、需要、焦虑、困惑、梦想加以投射现实,利用形式来形塑目前大众所关怀的日常生活,并以此种方式表现出集体的分享,以及对文化任务的承担。

ViuTV和TVB本身就是两个市场定位不同的媒介,虽然一个精致新潮一个平民大众,但其实万变不离其宗,港剧自有属于它的吸引之处。港产作品中的做人处事通透成熟,市井又不失街头智慧,同一句“我煮碗面给你吃”,进可维系感情、退可化解尴尬。这种岭南人文化特有的谐趣,是独一无二的。

其实无论是新式竹昇虾子面,还是本地肉酱意粉,最重要的还是“畀心机”(用心)。谁规定只能二选一?如果品质好,大众就多了一份选择权利。ViuTV的出现不是所谓的吊打,而是应该打醒TVB,焉知不是时代赠予它的又一次机会。

作者| 小飞侠;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4 ) 他们的突围告诉我们,狗血也能拍得很高级

以下转自娱理工作室独家专访 导演肥波、二五、编剧黄绮琳

1

没想到,和导演肥波的话题,竟是从《屌丝男士》开始的。

2014年,大鹏去香港拍《屌丝男士》第三季,想找一些当地的制作单位合作,在朋友介绍下,他找到了肥波。拍摄苑琼丹那集时,大鹏想找一个工作人员帮忙客串角色,环顾四周之后,他对肥波说:“不如你帮我去演这个角色吧。”

导演肥波(左)客串《屌丝男士》

“那时候内地的网剧和短片挺火的。”肥波说,“不过香港的网剧还不时兴,我会比较专注拍电视广告和网络短片。”

肥波的搭档是二五,他们最早在唱片公司相识。2006年,肥波进入商业电台,开始接触拍摄;2008年,他开了一间自己的公司,主要做电视广告和MV。肥波有时会帮二五所在的唱片公司的歌手拍MV,接触多了之后,肥波会找二五做广告片的美术指导,自己就负责拍摄上的工作,后来,这成为他们的固定分工。

在大台TVB几乎垄断市场的香港,网络上的本地制作内容并不多,短片也大都是广告客户的订单。可就是这些广告片,为肥波和二五吸引到了拍摄电视剧的机会。

2015年,Viu TV获颁免费电视牌照,计划于次年4月开台。

开台前几个月,二五和肥波为Viu TV拍了网络版短片《玛嘉烈与大卫》,每集几分钟,由不同演员演出,反响不错。Viu TV制作部副总裁金广诚看到之后,决定请两位导演拍摄开台剧《玛嘉烈与大卫:绿豆》。

然而,两人从来没有任何电影或者电视剧的拍摄经历。

拍了广告片多年,二五并没有抱着拍影视剧的梦想,“因为始终来讲,我们属于外行人,广告人离电视圈和电影圈还是很远的。”

但有拍长片的机会,“我们想都没想就立刻答应了”。

导演二五(左一)、肥波(左二)在《叹息桥》片场

头几集出来之后,一些报刊和网络媒体都开始讨论这部剧。二五记得,“他们形容我们用了一些新的手法,也有一些评论说我们很做作,但是我和肥波都不太明白,因为我们从广告年代就是这样拍,不是特意去做一种风格,可能香港的电视比较少这样的作品,但其实很多外国作品,比我们更加夸张。”

《玛嘉烈与大卫:绿豆》为Viu TV打响了头炮。在内地,这部剧的豆瓣评分高达8.9分。

《玛嘉烈与大卫:绿豆》之后,这部剧的男主角林保怡签下了两位导演,又找到编剧黄绮琳和美术指导罗婉芝,于2017年组建了“我们的有限公司”。

2

只要看过《玛嘉烈与大卫:绿豆》,你肯定会察觉:导演绝对是王家卫的影迷。

肥波坦承王家卫对他影响至深,但许多观众认为的致敬之处,其实并不是有意模仿,而是潜移默化接收到的养分。

《叹息桥》里关于保质期的台词,让人想起《重庆森林》

对于二五来说,创作上影响他最深的可能是小说作家村上春树,他偏爱一些日本导演,因为他们讲故事的方式比较内敛,擅长刻画人性,比如黑泽明、是枝裕和。

“村上最著名的就是他描绘的景像,描绘那个人穿什么衣服、什么袜子,描写环境播放什么音乐,摆设是怎么样的,全部写得很仔细。我发现,原来这些看似没用的东西,对构建你对这个人的认识是有很大帮助的。

譬如透过这个人听的音乐,他喝什么饮品,他穿着什么衣服,你会知道这个人的性格。

《七武士》里三船敏郎饰演的是一个很粗犷的浪人,有一场戏是他杀人之后用小便来洗手,我才懂得,原来呈现一个人的野性,可以用如此简单的生活细节表现。”

负责拍摄的肥波,主要把控作品的运镜与构图:“在广告的世界里,要在短时间里讲一个故事,每一个镜头都很重要,我和二五有点强迫症,画面的新角度,新的拍摄手法,机位还有角度,对我们来说都很重要。”

肥波偏好用长镜头拍摄,他认为导演不断切换景别,会让演员不够投入,因此希望以一种类似纪录片的方法去拍剧。

很多人发现这两部剧在构图上都颇具特点,比如总是把人物放在镜头的一角,周围的景物甚至因此而变形,形成独特的视觉冲击感。肥波说,由于电视和电影比例一般是16:9,他们希望出来是很好看的,所以会把人物放在画面一角,尽量体现屏幕比例特点。

《叹息桥》有个名场面,是青年胡启源与妈妈吃饭的戏,两人面对面坐着,从窗外看,他们各自映在一扇窗里,像两个坐牢的人。肥波说,他们在选景时就确认这个场景要用在这场戏里了。

两部剧里,还总是会出现头顶俯视镜头,以及彷如偷拍的角度,这是他们有意让观众体验平常比较少看到的视角。

《叹息桥》俯视变形镜头

《叹息桥》偷拍视角

在《叹息桥》里,导演们采用了华语剧少有的“打破第四堵墙”手法,让角色对着镜头说话。这些镜头在剧本里已经写好,但到了现场拍摄,让演员尝试的时候,他们一度又怀疑是否要把它们拿走,因为担心演员这样面对镜头会很出戏。

后来,他们发现演员很有压场的能力,就放下了这个担心。

《玛嘉烈与大卫:绿豆》与《叹息桥》的画风,在华语电视剧里独树一帜,内地观众称它为“性冷淡风+强迫症福音”,而在香港,肥波和二五更多地称它为“大自然风”。

两部剧的美术指导都是罗婉芝,与两位导演是广告时代就认识的好友。《绿豆》时期,两个导演会和她定下色系,每个角色有对应的颜色。二五说 :“我们比较喜欢贴近自然的颜色。没有觉得这些颜色太冷,《绿豆》整个故事比较悲情,这次《叹息桥》又更加悲情,所以让人感觉很冷。”

不少观众发现,《叹息桥》会突然闪屏,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屏幕坏了,其实那是角色梁淑媛的内心世界,这是二五刻意加强的,他在剧本上写明这场戏音效需要加一些重低音,还把颜色调成了夜间高对比度模式。

(图片高能警告)

《叹息桥》里梁淑媛的内心活动

因为画面和配色的极度舒适,也有人说他们的风格与《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导演韦斯·安德森相似。

“很多人说我们像这个导演或者学那个导演,其实我们和他们很不一样,因为他们更极致。我们的制作经费没可能做到像别人那样极致的美术,我们做的是一种很简单很单纯的东西,没有刻意去创作一种风格。我们也希望《叹息桥》做一些跟《绿豆》很不一样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很不一样’,出来还是有那种‘气味’。”

3

《玛嘉烈与大卫:绿豆》有一集叫《罗生门》。

那集讲的是玛嘉烈彻夜未归,她去了哪里?做了什么?大卫问了玛嘉烈,又问了赵子龙,发现他们说法并不相同,感情生变的猜忌令大卫痛苦。

“我们都很喜欢这一集的设计,这个是小说没有的。”编剧黄绮琳回忆。

《玛嘉烈与大卫:绿豆》播出之后,大受欢迎,ViuTV又剪了一个大卫版,即从大卫的视角去讲整部剧的故事。黄绮琳想,如果从不同的人的角度出发,故事未必相同。于是,抱着这个创作理念,黄绮琳与两位导演决定创作一部“罗生门”视角的短剧。

几位主创想,不如带着这部剧去欧洲取景,说着说着,就想到了意大利威尼斯的叹息桥。

“‘叹息’对我来说是一个悲剧的故事,我一度想把这部剧取名为《叹息门》,然后我们再将这个概念发展下去,就选择了《叹息桥》这个剧名。”黄绮琳说。

他们原本的计划是将《叹息桥》做成五集短剧,但在创作时,剧本的容量开始扩大,李子勇与方小薇、何乐儿和胡启源作为重点,后来又加入了梁淑媛和家俊的线,并且把几条线的家庭伦理内容加强,比如胡启源的家庭背景,方小薇与李子勇年轻时候的故事。

“因为我们做五集短剧的时候,没打算拍年轻时的他们,但在人物小传里面会把人物背景写得很详细,写到最后,我们发现背景故事都挺丰富的,于是就把人物小传拍了出来,放在了片头。”黄绮琳说。

于是,《叹息桥》就成了现在的15集剧。

不过当时剧本其实只写出了六到八集就开始拍了,到后面黄绮琳都是跟场写。有一段时间,黄绮琳忙于自己执导的首部剧情长片《金都》,写作进度之慢让制片和演员的压力都很大。

《叹息桥》会选取一两场戏,拍出不同人物的视角下的版本。至于怎么选出那场戏,黄绮琳说,“我会思考,如果这个角色想把这个故事讲给朋友听,会包含哪场戏,那可能就是角色的重点。”

胡启源接受何乐儿父亲的酒吧管理权时,从他的视角可以看到这是一个苦差事,但对于何乐儿而言,她觉得自己是在帮胡启源。

《叹息桥》每一集开头会有视角人物的名字

这样的多角度叙事,对观众的观察力也是一项考验。不过黄绮琳说,从《绿豆》的时候,她就很惊讶于观众的分析能力,她知道观众很聪明,都能看出来。

同样出于对观众的尊重,主创把剧集的多处留白了。比如胡启源到底是谁的儿子?何乐儿的爸爸究竟怎么了?结局方小薇和李子勇在一起了吗?导演和编剧都希望,把这些思考空间留给观众。

4

在导演二五看来,人物才是一个故事好不好看的核心。

林保怡饰演的李子勇代表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功的那群香港人:他们经历了香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经济起飞,他们的价值观认为,一个人成功与否是与金钱挂钩的,经历了一个大时代之后,这个人从很穷到有钱,却发现很多东西比金钱更加重要。

周家怡饰演的方小薇是二五所期望存在的一种香港人:她充满了大爱,当香港从渔村变大都会再到经济衰退,总有一些人,无论在逆境还是在困难的时候,都充满正能量。

陈奂仁饰演的胡启源是另外一种香港人:不管香港发生什么事情,他永远想着自己,表面上像是一个大好人,但是在一些不被留意的地方,造成了对他人的伤害。

岑珈其饰演的家俊写的是新生代的年轻人,在二五看来:“很多人说,香港的经济越来越不好的时候,那些年轻人的出路好像越来越狭隘,那我们就写了家俊,他有绝症,随时会死,我们想写一个没有未来的年轻人。”

卫诗雅饰演的何乐儿是这样一种人:“生于最丰盛的年代,什么都拥有,但不知道去珍惜。那我们觉得这类人,其实是一个悲剧人物来的,因为她自己并不觉得幸福,在经济好的时候就会有这种人。”

黄绮琳与二五在人物写作中发现,一个人何以成为如今的模样,与他们自身的经历、外界的影响,尤其是原生家庭息息相关。于是,二五与黄绮琳花了不少笔墨在人物的原生家庭上。

比如李子勇和胡启源的对照,就是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的对照。

李子勇在母亲去世之后,不再理父亲,去哪里都行,他甚至可以去国外,可以做一个好人,也可以做一个偷东西的坏人,是自由自在的状态。而胡启源刚好相反,妈妈对他的控制力造成了他的心理压抑。

为了表现胡启源这一类人,黄绮琳和导演做了很多资料搜集,很多都来自他们身边,有些故事太过残忍和恐怖,他们都不敢写在剧本里。

胡启源被妈妈要求踩烂玩具的故事,就发生在剧组的制片身上,当时他才十岁左右。成年多年的制片再次说起这件事,仍然眼眶湿润。

家俊这个角色是编剧和导演设置的唯一一个比较通透、比较上帝视角的人,黄绮琳说:“无论是我想讲的一些台词,或者是说想去骂的一些东西,都会写在家俊的角色上面,比如他批评医疗制度,骂其他人‘人生苦短、浪费时间’。我觉得非常需要一个角色去支援整个剧集很压抑、很悲观的部分,或者说大家都不敢表达的东西,所以这个年轻人是一个很舒缓的位置。”

在导演二五看来,“家俊这个角色看似是一个不正常的人,但其实他是最正常的。整个现实世界也是这样子,我们自己一厢情愿地去相信一些事实,但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子。”

有一些剧情因为章节不够,所以没有保留,比如梁淑媛和她老公之间的事,李子勇去了比利时之后那段空白的时光。

《叹息桥》何乐儿与胡启源的经历,把“结婚的意义”拆解粉碎。有人说,这部剧从某个角度看,是“婚姻劝退片”、“生活恐怖片”,黄绮琳颇为认同:“对于婚姻和生活,可能我是一个偏悲观的人。开心的片子已经够多了,还有一些不开心的片子可以记录另一面的生活。”

“因为很多年之后,人类找回历史,或者是外星人来到地球观察人类的时候,他们可以有不同的角度。”

一张结婚照,但很多观众看到这里时,背后凉意阵阵

除此之外,二五和黄绮琳还刻意放了很多狗血的东西在剧情里。

黄绮琳说:“因为上次《绿豆》的风格很淡,很生活化,所以这次我和二五想,不如我们学一些比较大起大落的剧情,所以我们故意列举了通常会在港剧里出现的狗血情节,比如癌症、精神病、认亲还有童年阴影那条线。我们在实验,试着把很戏剧化的剧情加上很淡的表现手法,看看会不会碰撞出一些新的形式出来。”

5

“其实在香港制作,我们最困难的一个地方,就是选角。”

二五无奈地说,“TVB签了很多演员,我们能找的人是很少的,如果我们找大家熟悉的且不在TVB的演员,他们可能会很贵,对我们这些小型制作来讲很困难,那么就要去找好的新人,肯定有,但是我们要去说服投资者用新人。”

《叹息桥》原本打算用《玛嘉烈与大卫:绿豆》原班人马,但有两个演员没能上戏。

很多人还记得在《玛嘉烈与大卫:绿豆》里饰演Candy的汤怡,《叹息桥》剧组原本有意请她出演,但找到她的时候,才发现她已经签了TVB。

何乐儿选角时,导演想到了卫诗雅,“我们看过她过往的戏,觉得她还有一些特质可以发挥,那这一次我们也为卫诗雅做了一些调整,去贴合她。”

年轻演员方面,导演也颇为满意。选择谈善言演周家怡年轻时代,是因为她们有点像,而林保怡年轻时代的演员陈建朗,初看与林保怡并不相像,但导演却觉得陈建朗表情的深邃与林保怡是很像的。

陈建朗饰演李子勇的青年时代,他还是一名青年导演

另一名颇为亮眼的年轻演员是饰演家俊的岑珈其,导演透露,最初一有这个角色,他们就第一时间找他来演,并且是特意根据他的特点来写的。

胡启源这个角色,在导演看来是戏里最难演的角色,因为这个角色小时候经历了母亲精神压迫的痛苦,这种童年受到伤害的人,平时反而会表现得很好,看起来非常正常。导演最初是把这个角色写给林保怡的,但最后他们发现,如果林保怡来演,反而有点太理所当然了。

后来,他们请到了曾出演多部影视剧的音乐人陈奂仁,与他一拍即合,并希望他能够演出一个隐藏的精神病患者,不会外露的那种。

然后林保怡去演了李子勇这个角色,一个与之前深入人心的大卫截然不同的人物。

只要看过《叹息桥》,很难不记住片中令人发毛的中年胡启源的妈妈,扮演她的是香港戏剧奖最佳女主角邵美君。导演二五透露,那几场精神压迫孩子的重场戏,看得现场人都静了,有些人看到都哭了起来。

从《绿豆》到《叹息桥》都有合作的潘灿良则是香港戏剧奖的最佳男主角。此外,这部剧还有秦沛、刘兆铭、艾威、郭锋等观众熟知的戏骨坐镇。

6

“大部分香港人的电视,一打开就是TVB,你要他转去新的电视台,是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导演二五并不认为ViuTV已经改变格局。

香港电视业是否停滞十年以上,我们难以下结论,但格局确实已经固化了数十年。

人们最熟悉的另一个香港电视台——亚视,在TVB的大台阴影下,一直被称为“二奶台”,苦苦坚持到2016年终停播。

HKTV曾经拥有很大的声势,甚至掀起了“挖角潮”,许多TVB演员出走成为HKTV艺人。就当人们认为TVB一家独大的局面会被打破、香港电视业革新的时刻即将到来之时,HKTV在2013年因为没有获得免费电视牌照而大量裁员,相当悲壮。

屹立不倒的大台TVB的确是港剧辉煌的主力军,但如今,有多少人只是因为情怀而依旧对它有所期待呢?

《叹息桥》上线之前,TVB的《法证先锋4》在内地平台播出,豆瓣评分在5分左右徘徊,品质一言难尽。

黄绮琳也是深受上世纪九十年代TVB剧集影响的人,《大时代》《九五至尊》都是她的心头好,然而,目前她看到的是,“不看TVB的年轻人非常多,现在TVB的很多观众可能是上了年纪的人、家庭观众或者是海外华人,当年轻人已经不看TVB的时候,应该有更多资源给比较年轻的创作人。”

香港影视圈过去的上升通道多以从基层做起的“红裤子”为主,因为市场变小,传统渠道也缩窄了,这反而使得香港本地的青年导演、编剧有了政府或是行业给的机会,去拍一些小制作。

肥波、二五是毫无影视剧拍摄经验的广告导演,ViuTV却选择他们拍开台剧,显示出了极大的魄力。

黄绮琳执笔《玛嘉烈与大卫:绿豆》剧本时,只有二十九岁。三十岁那一年,她撰写的剧本《金都》获得了香港首部剧情长片计划的奖项,在政府奖金和导师团的帮助下,这部长片得以拍摄制作,并在去年台湾电影金马奖以及今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赢得了提名。

“很多人说香港的电影、电视剧,已经没落甚至是死亡,在这个层面上去讲,我们的机会不多;可是有危险就有机会,大家都觉得它没落的时候,一些创作人就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黄绮琳说。

时代正在给香港的年轻人制造机会。导演二五认为,网络的低门槛让很多年轻人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编剧黄绮琳曾经为HKTV写开台剧:“我在HKTV的时候,就觉得电视台是需要革新的行业,这个时候网上的平台发展得很快,可能会取代一些电视台。对于香港来说,革新的方向未必是传统电视台,是网络平台。”

除了网络给电视业带来的革新,与内地的合作,也能带来一些新的机会。

《叹息桥》很早就有内地平台介入,主创也曾经上北京开过几次会议。在北京的办公室里,黄绮琳拿出三集剧本,有人提出:“男主角年轻的时候是贼,这可以吗?”最后,大家也并没有刻意就这个疑惑做调整。

肥波和二五去过很多内地城市,黄绮琳在学生时代就参加了不少内地的短片节,研究生阶段的很多同学也都是内地人,“我之前认为内地上网是有一些权限的,可能有一些他们接触不到的资讯。但去了浸会大学之后,内地同学告诉我,有很多东西,香港是看不到的,但是网上会有资源,比如说很多艺术片,我听不到的艺术导演,所以当时对我的冲击是挺大的。”

《玛嘉烈与大卫:绿豆》在内地播出之后,主创们会去微博和豆瓣看大家的评论,二五发现:“内地观众会去发掘细节,能看到我们的动机,在这些方面是比香港观众更细致的。”

《玛嘉烈与大卫:绿豆》一度在内地走红,在习惯了经典港剧的观众里引发讨论,也吸引了一些并不执着于“港剧”标签的新观众。当时,不论是导演还是编剧,都收到了内地片方的邀请,但都没有落实合作。

对于黄绮琳来说,内地的确有很多机会,但需要在那里生活,才能写出贴地的内容。

肥波和二五自认都还是新人,没有太大的信心去拍别人的剧本,所以就推了:“我们只想专注自己的剧本,这样会自己掌握比较好一点,主要是不想让观众失望,我们想不断地练习,才去尝试其他事情。”

 5 ) 一些乱讲

1. 这部剧最被津津乐道的一些手法我倒感受没有那么强烈。比如对称构图、打破第四堵墙、性冷淡画风之类的。熟悉其他一些作品的人其实都能想到很多用了同样手法但更有代表性、做得更极致的作品,比如韦斯安德森或者fleabag。后来看到主创的访谈,他们自己也有提,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其实这些东西做不到很多成熟的作品那么极致,看到这里反而对这个团队更添一层好感,非常有创作意识且清醒的一个主创团队。

2. 最突出的罗生门的叙事结构也有人不喜欢,一段情节需要重复去拍,有人会腻烦,但我真的很爱,当然也有一部分是timing原因。我记得本科的时候听老师讲事实和证据问题,总要提“罗生门”,用这个来说明法律事实和客观真实之间的距离。以前我不是很明白“不存在客观真实”是什么意思,这次在看这部剧的时候第一次明白。每个人的观察认识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滤镜,因而注定是有所区别的,只有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能看到“客观真实”,但上帝视角是不存在的,因而无所谓真实。

3. 当然这个罗生门的结构,最重要的并不在于讨论何谓真实,而是通过不同的视角,和其中微妙的差异,来塑造人物。它转换的每一个视角,在我理解,并不仅仅是记忆的视角,也有一部分需要理解为叙述的视角,是这个人物如果要和别人讲述这段经历,会怎么展现,不然会存在一些逻辑上不是特别通的地方。当然,不论这个视角怎么拍,关键的关键,还是用来理解人物,你不仅可以通过他的认识,理解他的行为和动机,更可以借此,理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导演之一说,我们就是希望能用到网络电视的一个优势,就是观众可以不断回看,因此他们预设的是细心且耐心的观众,所以不断地给到细节。一个常被提起的点就是Joyce家的坐垫,在Joyce视角下是卡通的,但在Ken的视角下,是和妈妈家一样的素花款式,很妙。

4. 关于性冷淡画风,性冷淡风爱好者如我,看前几集的时候有时也会生出一层质疑来,也没必要这么冷淡吧?因为用这种画面风格注定要牺牲掉一些生活感或者说烟火气。但几集下来感觉,也许这个画风并不仅仅是为了营造一种鲜明的、有识别度的风格,或者是为了摩登好看。它可能是刻意去掉了那种生活感和烟火气,借此去塑造一种话剧感的表达。

5. 它的话剧感也体现在这是一部非常善用符号的作品。比如很多评论推介都谈到Ken和母亲在窗前对坐的画面,仿佛两个人镶嵌在两座牢笼当中。另外让我印象深刻的是,Joyce只有在每次会见Thomas的时候,才会且一定会戴一顶画家帽。有人谈起这个会说,Joyce是见Thomas的时候会比较郑重地打扮。但我个人很在意帽子的元素。我会觉得也许不只是打扮,也是因为Joyce对Thomas有一种浪漫的想象和情愫,因而在Thomas面前,有一层自我粉饰在,表现的并不是最“真实”的那个自己。

6. 我最喜欢的一个细节表达,是当镜头拍在店内的Thomas的时候,九成时间,他都坐在Massam的招牌下面,那是他的固定位置,观众都心知Massam是两人名字的缩写。之前看到一个评论,花了很多的篇幅去分析Thomas是不是“够爱”Sammy,我觉得没什么意思。有时候人们看电视剧,对感情戏似乎有一种“纯爱教条主义”,那种“够爱”标准基本上只有男女主快速热恋然后尽早殉情才能实现。我觉得镜头让Thomas一直坐在Massam的牌子下面(即使Sammy离开也是一样)表达的信息就已经足够了。电视剧喜欢塑造痴情的形象,用生离死别或者大雨滂沱之类的,但是《叹息桥》让主人公什么也不做,也可以做到这一点,我觉得蛮动人的。

7. 我觉得主创在立每一个人物的时候有考虑过这个形象的代表性。如果真的要去讨论Thomas在感情上有什么问题,和这个人物的设定有很大的关系。编剧想用Thomas来代表那一代的香港男性,你甚至也能在其他作品找到类似的男性形象,这种“男性”形象最核心的特点,就是不能顺畅地表达情感。这当然但不仅在于他总是什么都想但什么都不说,也体现在重点错置。在他珍视的女性面前,无论是母亲还是Sammy,他表达关怀时永远首先想到的是金钱的保障,他觉得最关键的是赚钱帮妈妈治病而不是陪伴,或者在比利时拼命帮Sammy还债、在Sammy失业时给她地方住帮她开店,在Sammy生日的时候看到阿南送的昂贵随身听就觉得自己的画像送不出手。甚至他因为父亲无能不擅养家,没有在母亲绝症的时候提供条件医治而与父亲结下心结。所以最后编剧要借小陆的口问他,“大哥,为什么你妈妈去世的时候你没有陪在她身边”。我觉得编剧在写Thomas这个角色的时候,也有一些价值想要去表达的。

8. 但是拙于表达的形象常常更动人。无论是饰演年轻Thomas的陈健朗还是林保怡,都在处理微妙的情绪上有非常动人的表现。Thomas是不会嚎啕大哭的角色,两场“哭戏”,一场是陈健朗,知道母亲已经陷入绝境在天桥下红了眼圈、又带着对父亲的不满和愤恨;另一场是林保怡,在向Sammy坦白了真相之后匆忙抹泪,之后又低头整理衣服掩饰的镜头,都是剧里精准狙击的泪点。甚至在不哭的时候,倒数第二集,他看到Sammy来了,匆匆站起,又坐下时一个侧脸镜头,露出微微一点有些雀跃的笑容,那里真的赞叹林保怡演得太好。

9. 因为编剧考虑了形象的代表性和一些信息的传达,六个人物,两两一组,有三种不同层次的结局,也可能是一种表达的方式。Ken和Joyce是绝对的悲剧。且这一对couple有鲜明的对比,两人的家庭,一个过于纵容,一个过于钳制,条件的及其充沛和及其匮乏在结果上是一样的, 都是失去自我,因而婚姻也是盲目的结果。而尽管人们喜欢讲“叹息”的主题,但是剧中Catherine和Kevin这对母子的结局,其实称不上是叹息,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小团圆”。我觉得这也是出于Kevin这个角色的设定。

10. 对Joyce这个形象而言,一个我觉得很有趣的地方是她在比利时第二次遇到Thomas时引的苏轼。有人会在短评里写这首诗,似乎也有人会觉得,这首《观潮》是剧的主题的一部分。但我有点怀疑。我看不太出庐山烟雨浙江潮和这部剧的主题怎么对应,觉得更可能是用来塑造Joyce。其实Joyce根本没能背出这首诗,她只是印象中有这么一首诗,然后用来佐证自己的叹息桥寻访之旅(这就非常Joyce):你想象中很美很好,看到以后也不过如此。我真的非常喜欢《观潮》,“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但我深深怀疑,它表达的意思,是不是你心心念念的地方,真的去到也不过如此。这首诗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完全一样的,但山是山、水是水,和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是完全不同的境界,不到“到得还来”是吟不出最后一句“庐山烟雨浙江潮”的,我以为诗里吟的是“返璞归真”的证悟,“如何是佛?麻三斤”式的禅意。也许Joyce误读了《观潮》(也有可能是我误读了),而她误读的理解,恰恰是她人生的问题所在,因为所有的事情她都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不知道到底要什么,也没有试过为真正想要的东西努力到最后。她背后的自我宽慰,永远是,得到了也不过如此,但实际上她没有真正得到过什么好的东西。

11.编剧最偏爱的角色就是Kevin。当剧情集中在Kevin和他的学校,他和同学的对话的时候,我会意识到主创的野心不仅仅在于讲述几段关系,不是简单的海报上说的“爱情罗生门”,里面有他们对香港社会的反思。但是挑中的Kevin的形象真的很有趣,因为Kevin是一个父亲远走、母亲疯咗,自己患上绝症随时可能结束生命的中学生。因此他常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是“人生苦短”。恰恰是这样一个人,成了全剧那个揭穿皇帝新衣的小孩,大家都想截图他讲过的台词。也许恰恰是每天都可能没有明天的人,才最能理解“人生苦短”,最有勇气和能力去面对和承担。

12. 由此说下去,我觉得主创其实非常“叛逆”的。这种前世今生的叙述方式,观众不难意识到他们强调了家庭和成长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但是最有意思的是,剧里但凡是被父母抛弃,或者在某种意义上没有真正得到过父母养育的人,形象都是更正面的。无论是Kevin还是小陆、Sammy,明显都是主创更偏爱的角色。这点很有意思。

13. 很容易看出主创受到王家卫的影响,剧里也有“保质期”的台词。我觉得更有意思的影响,是在创作的方式上。就像《阿飞正传》,即使是刘德华和梁朝伟的角色,都各自有一个完整的、没有在剧中展现的故事。叹息桥里每个人物也是有的。其实我看到最后也没有真的完全理解“叹息桥”这个意象确切的意思。而提到叹息桥的关键角色,是Joyce的爸爸昌叔。我们到最后也不知道为什么Joyce问他和妈妈离婚的原因,他会说看到叹息桥就懂了。在他临终前,Joyce会问是不是要和妈妈见面,他坚决地不要。Thomas还画过一幅叹息桥送他,叹息桥的故事也是他讲给Joyce。其实昌叔才是和叹息桥关系最大的人,但我们不知道背后的故事是什么,我非常好奇。听说剧有第二部,不知道会不会交代。

14. 有人说《叹息桥》是港剧转型的作品,因为不熟悉TVB,其实我完全不知道它在什么意义上转型了。但我觉得你看下来,会很分明地意识到,这就是“港剧”。不是因为演员都讲粤语或者故事发生在香港,它单纯地让我有一种类似听广东歌专辑的感觉。成熟的都市文化和娱乐工业的产物。只是不明白为什么肥波和林保怡在受访的时候都会说希望这个电视剧让大家开心。我不知道什么人看了这部剧会感到开心,这完全不是开心的那种,是我很长时间里看过最抑郁的电视剧了。

15. 但是我觉得电视剧的目的很多时候并不是要你开心,而是拓宽人的理解和经验。《叹息桥》并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但很明显是一个热情诚挚的团队,有真挚的思考和表达的作品。它再次验证了好的作品永远依靠人物的深度和细节的丰满。

16. 写了这么多其实我根本怀疑很多自己的理解都是彻头彻尾的误读。但我觉得也并不紧要,罗生门嘛。后来读好多评论,我都非常意外,因为觉得有些观众对同一个情节或者人物的理解和我也是根本两样的。但是这可能就是《叹息桥》的魅力,就是它是那种会试验的电视剧,也是邀请观众加入创作的作品,它邀请你去探寻、脑补、加工,甚至要求你这么做,才会形成理解。不论对错,这个过程本身,是我最钟意的。可能所有我最喜欢的电视剧,都是这样。重要的不是提供代偿,是理解。

17. 最后,大爱林保怡和周家怡。

 6 ) Thomas

这也是个关于timing的很有趣,又很俗套的故事。什么三角恋,出轨啊,二选一啊,有情人终成兄妹啊。哗,你班友,整天就是情情爱爱,还有没有意思了,活得累不累啊真是。

很久以前看过亦舒的同名小说《叹息桥》,只记得女主角叫李平,男主角相貌平平无奇,他们在叹息桥上说了什么,其他实在毫无印象。电视剧虽然不是改编小说,但情爱,爱情,很多时候都是相似的。

我是观众,我很喜欢Thomas。喜欢他的慢语速,对Sammy的细心和关怀。大姐强还夸他勇敢聪明,派他去抢地盘。事业很成功的男人,虽然是黑sh,哪怕回了香港开餐厅,也经营得不错。可是面对感情,怎么就这么让人捶胸呢?

Thomas对Sammy说,你不要这么依赖别人啦,你要尝试自己独立生活。好像阿南也和Sammy说过类似的话。最后一集,Sammy也没有明确要不要独自去上海吧?如果我没看漏的话。她只是说,不敢要求阿南放弃香港的一切和她去上海。阿南说,他离婚后,已是一无所有。

Sammy怕她表白以后,和Thomas连朋友都做不成。Thomas一直认为是Sammy早就放弃他才和别人在一起。二十年后,当Thomas告诉Sammy当初他无法回国陪她庆祝生日的原因,Sammy崩溃了,但她的回应出乎我的意料:你现在告诉我这些,想我怎么做?

不肯说 和 不敢说

去猜别人喜不喜欢自己,真的好难哦。因为自己喜欢,会担心对方不喜欢自己,因为自己喜欢,又会觉得别人也喜欢自己。可到底对方喜不喜欢自己,对方不说,自己永远不能知道,内心一直备受煎熬。

以前若是遇到我喜欢的,我一定会去努力争取,不留遗憾。现在嘛,有空吗?去喝饮料吗?

做Thomas挺好的。内心坚定,该说的话,虽然说得太迟,也终究说出口。以前是放弃,现在是放下了。

 7 ) 一个不尽兴的小品

题记:技术≠高度

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整个剧本太过恣意。

开场是比利时街头 joyce 和 thomas的邂逅 ,joyce轻飘飘花着父亲的钱在欧洲旅游,途中主观视角上浪漫的邂逅。

结束却是thomas一家+sammy的家庭出游记,sammy多年前求之而未得的比利时,打开心结之后的朴素幸福。

比利时, 叹息桥,爱情 这些元素在首尾都有出现。对,首尾呼应,导演每隔几集就要出现的比利时,闪回等种种画面,还有那三个 大大的水墨字

叹息桥三个字始终贯穿全剧,成为一条引线,却没有把首尾真正地串起来

但是真的有呼应吗?我觉得是没有的。 在精神上和内核上都没有做到首尾呼应的点题,技术上的圆润永远不能代表一个作品的真实高度。

撼动人心的情感以及情节上的千回百转可以,可惜的是《叹息桥》也没有做到。

这部剧并非一无是处,但我觉得很可惜,相当可惜。

一句话,不尽兴

冷峻的调色,固定的镜头可以为其赋予足够特别的风格。罗生门的叙事可以在豆瓣等圈地自萌的小环境里为他赢得“有深度”的喝彩。

但是不好意思,在我这里他远没有达到好的标准。

1.女一故事线:都市女性的不真实焦虑

如果说,大陆电视剧中的大龄女青年们

从一种喜剧似的“七大姑八大姨口水战术”造成的社交焦虑中滋生了赶紧嫁人的急切压力

到最近几年女性主义开始抬头,越来越多的影视剧中的女性角色开始并不把婚姻作为自己生活中的最重大目标之后。

《叹息桥》却相当奇异地为我展示了一幅香港女人的可怜模样。我没有在香港生活过,亦或是与香港人有过深入交流。

单从这部剧来看,这个女人的焦虑来由的莫名其妙,让人别扭。

住在父亲购置的大房子,家父还有一套别墅外加酒馆,不说别的存款,她也起码是小开的生活水准。

最后,在父亲快要病逝时,急切地推进婚姻进程固然可以理解;但前八年的恋爱生活中的诸多不顺遂,为什么都未决心分手,我始终不能理解。

外貌与经济上都属于上乘的女生,对于经济适用男的追求竟然是这么的迫切。我还以为经济相对更加优渥的香港社会,女性的独立精神会更加强大。没想到却如此畏缩。

男友不停地暴雷,也不懂得止损,唯一动摇过的一次,一次好话就又能哄回来。实在是哀其不争。

一句话, 不尽兴。

2.多角度叙事的疲乏

罗生门,公民凯恩,低俗小说这些也都是所谓的多角度叙事,剥洋葱结构,技术无可厚非,开始甚至挺让人眼前一亮

但是在10多集之后,整个故事被拖得极其地冗长。每个人确实都可以有自己的主观记忆,但是作者太刻意的分化,已经让记忆变得有些离奇。20年前的事情,能够在各人的叙事下大相径庭,这里姑且不做质疑。

请问几天之前的电影,几天之前的酒吧会面,甚至是当天刚发生的事情,在各人眼中竟然会有如此之大的区别,乃至于经常连续三集都在同一个场景中发生同一场对话,恕我直言,相当催眠。

而这样的叙事方式能带来很多小巧的机枢,但是在总体上带来的坏处显而易见,拖沓,冗长。

一句话,不尽兴

3.精神内核的空白

看完电视剧当天,我刚好看了太宰治的人间失格。

这两者完全不能对比。我也无意作这么脑残的比较。

但是我想说一点,如果一个东西要被称作艺术,特别是在这里配得上8.8分的高评分,那他要拿出的不是这点小品样的叙事手段与一些小打小闹。

需要的是真正对爱情对生命的思考。

文艺作品需要张力,内敛没有坏处,但这部剧张力实在太缺乏了,像是被温室养活的花朵,花可以开得漂漂亮亮,却永远没有被野性滋养过的肆意妄为。

一句话,不尽兴,太不尽兴

 短评

MASSAM=THOMAS+SAMMY.

5分钟前
  • shlaiyaya
  • 力荐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8分钟前
  • 布兰飞起来~
  • 力荐

剧本是真的好,看到最后反而觉得Ken&Joyce这条线写得最好,虽然不够讨好:人与人之间往往因为彼此误读、不愿直面自己的缺点、自我伟大化、甚至谎言而发展出某种叫做爱情的东西。而Thomas&Sammi这条线太理想化也太老套了,为让观众到最后哭一鼻子的设计做得太明显,反而不大喜欢,但林保怡演得太好,在感情里的无措、尴尬和一瞬失神,他太会演,虽然仍然是偶像剧体系的演法,但节奏太准确了。

9分钟前
  • 迷宝
  • 推荐

转场构图镜头故事感全都是教科书 如果只是平铺直叙肯定沦为三流故事 用角色视角的记忆偏差制造罗生门 时间线里故事穿插做得太巧妙 结局也没有落入俗套 角色形象丰富到不需要交代每个人结局 MASSAM Thomas&Sammy 风筝飞不过叹息桥

12分钟前
  • 林翛然
  • 力荐

这部剧每一帧都让人舒适!!!摄影爱好者简直不要太爽

15分钟前
  • jkjlk
  • 力荐

很有意思,一件事用三四个视角拍三四次,呈现出每个人在另一个人眼中的样子,或被夸张,或被美化,而开不了口的一句话终将酿成遗憾。缺点是两个男性角色年长之后除了严重缩水,性格竟比年轻时开朗一些,在我看来是有点错位的。此外,Ken的母亲真实让人胸闷火大。

16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阿ken人到中年之后由高大帅变矮矬丑是我最不能忍的

21分钟前
  • 推荐

已经很久没有看过港剧了,这部剧我非常欣赏导演的剪辑手法。每一集以一位作为主角视角,前几分钟为过去时间线,后面是现代时间线。我们每一集看到的都是一个局部的角度,通过多个视角串联放大,来还原起一个完整的故事。时间+串联交错的剪辑手法,从两个时间点出发,最终过去与现代相交。非常棒!也非常欣赏这位年轻导演敢这样云。

23分钟前
  • ZARD
  • 力荐

摄影满分,14集最高光。但是整个剧本其实是有大问题的,不是每段故事换个角度讲两遍就是巧妙,观众能看这样的剧其实没那么蠢的,很多东西可以再精简,很多人物也没有那么必要。想让每对情侣含括多种角色,就会失去重点,最后变得不容易有记忆点。另外台词也没什么出彩的地方,给四星纯粹同行衬托。

25分钟前
  • 伊夏🪀
  • 推荐

男主和男二看着就像女主的爸,总觉得是父女恋,就不能找三个年纪看起来差不多的人来演吗?

26分钟前
  • 恩诺
  • 还行

第一集刚看十分钟,好熟悉的画风,绿豆的感觉

31分钟前
  • 出离
  • 推荐

结局那副画面,何止唏嘘。选择无对错,成就了经历;记忆有偏差,真相还重要吗?绝。真绝。多人视角/破第四墙/平行叙事直接把观众拉进故事砌拼图。各方面都比「绿豆」做得还极致。

32分钟前
  • Redux
  • 力荐

天呐!原来每个人看事情的角度都不一样,同样的,记忆也会因为自我而出现偏差,这部剧就是要告诉你,人性就是利己,都是权衡过的结果,你所看到的利他,可能也只是对方心中退而求其次地选择......后背突然一凉!

34分钟前
  • 力荐

一口气看完15集。本来还在想故事里的人“如果当时……那会不会不一样”,后来想想也许自己也有被命运摆布而无从得知的时刻,就只剩下心惊了。叙事手法很吸引人,Viu比三色真的大胆很多,这部台前幕后感觉都是金像奖预备役了。P.S苏轼的诗是“庐山烟雨浙江潮”

39分钟前
  • 薛玉茗
  • 力荐

渐入佳境,镜头干净简洁得失真,对白无废话,整体风格颇文艺,故事却很生活化,值得追。

42分钟前
  • 若云
  • 推荐

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堕于首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涵之侧。人之生,就像一座桥,我们自彼处来,往那头去,一边走,一边不住叹息,因恨事太多。人之生,犹似一系谎言,骗他人,骗自己,骗一时,骗一世。难得一生幸福,但易一声叹息。

45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林保怡,你为什么不接电话?

47分钟前
  • 江南的故事酒馆
  • 推荐

这基本可以当做教学片来看了吧,不管是转场,还是构图运镜什么的

50分钟前
  • abbylee
  • 力荐

撕开外衣,都不体面,真实到有点让人不适。

54分钟前
  • 安东
  • 推荐

记忆的主观性何其强大,而爱情哪有那么多“为什么”。

55分钟前
  • 羽毛鲁滨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