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流时代

记录片中国大陆2023

主演:内详

导演:欧大明,冯又蒙,陈傲,周晓萌,赵青

 剧照

更新时间:2024-04-12 11:37

详细剧情

一档商业观察节目。在中国的经济与社会领域中,梳理出五大全民高度关注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大命题,由顶级商业观察者李翔,带着个人的好奇与公众的疑问,进入这些命题一看究竟,透过客观理性的商业视角,观察当下生活之变。

 长篇影评

 1 ) 我认为可以加入我的「推荐必看纪录片」列表

刚看完第一期 目测是可以加入我的「推荐必看纪录片」列表的一部 十三邀原班人马打造的纪录片果然有深度有看头 (即使以我目前的眼界和能力看到的东西其实很浅...) 看到中国青年报是这样形容它的: 《激流时代》选取五大全民高度关注、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命题,由知名商业记者李翔带着个人的好奇与公众的疑问,观察个人与组织的商业智慧,以商业为切口记录时代的变化。 虽然好像节目定位为商业观察类,听上去很专业 让《激流时代》给人感觉较小众 但作为一名对商业屁也不懂的观众觉得,这就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 大到宏观市场的变革 小到买菜方式的进步 多了解一些商业动向或许就能改变自己一生? 片中那个直播开蚌的大爷我印象太深刻了 据说在阿里工作的俩小姑娘租了他家的房子 他说租金可以不要,淘宝有啥好的消息知会一声就好 结果就是做开蚌直播赚到了不少

这格局,真的没谁了 李翔说: 直播平台的出现就像第二次高考,不靠背景,凭借才能也能获得回报 发家致富有时靠的就是一个好的机会和肯想肯干的动力 而好的机会一定少不了你对这个世界、对商业动态的敏锐观察 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我也认为,《激流时代》是一个很好的观察世界的商业窗口吧 除此之外也能满足一些自己对其他行业的窥探欲 平时看直播只能看到屏幕前的几个人 但原来头部主播背后可能需要几十个人的支撑 直播这件事也不是开播→卖货→下播这么简单 每一个直播数据背后都代表着些什么,需要什么样的操作来助力直播间的流量和销售额 与什么样的品牌合作、怎么合作、需要促成什么样的价格 这么大的直播机构,主管或领导们是怎么开会的 开会时候老板是怎么骂人的...(是的最好奇这个,你别说还挺狠的)

另外片中最让我感到拉近距离的瞬间是李翔问到这些知名主播会否焦虑时 他们没有一个是不焦虑的 贾乃亮连睡觉都在和品牌方沟通 被业内誉为成长最快速的主播小熊只要看到别人在播而自己在休息就会担心被别人比下去 突然觉得自己每天焦虑的那些芝麻绿豆大点的事好像也不算个啥 原来是人都会焦虑......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挣得越多或许越容易焦虑 患得患失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心态

尽管第一期时长只有一小时 但感觉像是读完了一本书,看完了一份轻薄版商业报告,甚至经历了几个人几年的生活那样充实 据说整个系列就5期 目测不够看,希望有第二季

 2 ) 疫情放开后的复盘纪录片

整部纪录片分四集

一快一静一新一老

把近些年的商业新生态诠释得特别到位

1、对遥望科技的谢总印象很深刻,他的商业格局正在知行合一,李翔老师对谢总开会的发火总结为“上升期CEO现象”哈哈哈哈,对谢总的办公室评价为到处都是广告位(笑死哈哈)期待谢总商业板块实现成功!

激流时代策划方案

2、作为浅咖啡爱好者,对于云南咖啡,云南瑰夏确实走出来了,全过大部分的精品咖啡小店也在推,包括星巴克臻选也有,但对比国外阿拉比卡豆,任何产品都需要时间沉淀品质和影响力,因为工作关系知道国家前两年有在补贴云南咖啡产业,是件任重道远的事,国外的咖啡早就是期货的代名词,所有的问题都是稳定品质的基础(在深圳喝过自称云南瑰夏的不同档次的风味,有被笑道)

3、最喜欢的就是文斌了,他有股劲又很有智慧,我好像看到因那句“在座三位的性格都不是做麦当劳的料”在心里翻的白眼,哈哈哈哈哈文总是可以自我迭代的人,感性buff叠那么高,在繁厚的理性基础上学习优化,超级文和友未来可期。这集里不同认知和心智的人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还有文总随口说的那句“乱搞乱发财”哈哈哈又不小心充分地总结了自己

4、全国都在模仿安福路的成功,但只有安福路自己知道这里的魅力是在于社区文化本身,网红是风,像风像雨又像雾!(希望我60岁也能如此优雅洋气,而不是20多岁穿个拖鞋到处跑)

安福路房价

区别于许知远的传统书生气,李翔老师身上的现代书生气,更有开放姿态呀,不像记者挖掘嘉宾,他更像一个看官,许老师很多时候像个作者哈哈

 3 ) 《一个旁观者的奇妙历程》

很喜欢看许知远主持的访谈节目《十三邀》,看到原版人马打造的另一档访谈节目就马不停蹄地赶来了,相比于传统的访谈节目,和《十三邀》一样,《激流时代》也跳脱出封闭的演播室环境,打破了访谈空间的限制,选取了具有开放性的场景作为聊天场所,用镜头记录真实。以商业记者李翔的视角洞悉世界,与被访者一起感受时代激流下的痛点与热点。

如第一期就介绍了如今处在互联网风口浪尖上的直播带货。俗话说,娱乐圈的尽头的直播带货,各路明星纷纷下场各显神通,为了吸引粉丝,辰亦儒生日当天还在直播带货,请队友汪东城站台,大卖兄弟情。

但在访谈中,有像贾乃亮一样具有一定知名度,但已鲜有片约的演员,因为出色的背稿能力转而走向直播带货的演员

也有通过努力逆流而上的普通主播,零粉时只能通过累计直播时长吸引粉丝驻足观看,从晚上9点到早上6点,即使没有人也在直播

每一场直播背后都有无数人的努力,就像节目开篇所说——沙漠里不长虚弱的草,大海里没有无名之辈

 4 ) 《激流时代》:在2023年聊商业,我们该聊些什么?

市场很久没有出现纯商业类的纪录片了。

对此,冷眼想借用《激流时代》片头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开篇。

“是时候重新打量这个世界了,经过了漫长的三年,如今冰河解封,一切重新流动……站在价值重估的十字路口,充满疑问,渴望答案。”

2月16日,商业观察纪录片《激流时代》上线腾讯视频。

节目由《口罩猎人》、《十三邀》制作团队尤里卡工作室研创,邀请了顶尖财经记者李翔担任全片灵魂人物,切入直播带货、咖啡产业、新消费等五大时代议题,以李翔的第一视角带领观众展开探索。

《激流时代》的探索迎来了热度和口碑的双丰收。

开播第一期,一句“艺人没想明白别做直播”,让《激流时代》直接登顶微博热搜。

后续,由节目引发的“长沙为什么有那么多网红店”、“安福路居民吐槽网红街拍”的话题也在持续引发热议,接连登上微博、新浪新闻等各大榜单。

截至收官之际,《激流时代》已登顶微博综艺影响力TOP1,在豆瓣斩获8.5分。

在恭喜的同时,冷眼也在对《激流时代》充满好奇。

在全新的2023年聊商业,我们该聊些什么?

冷眼想和大家一起看看,《激流时代》是如何回答的这个问题。

如何走入“激流时代”?

作为节目的观察者,李翔要如何开启观察,走入激流涌动的商业世界?是节目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在冷眼看来,《激流时代》回答是,不要着急走入。

《激流时代》的全片开始于格格不入的观察。

第一集,《直播浪潮》。

面前是直播间的忙碌、喧闹、呼喊以及突如其来的惊喜。

而另一侧,作为《激流时代》的主人公,采访者李翔略带尴尬。

“我查了一下,他们不是一个组合(乐队)嘛,叫飞轮海。”

相较于直接对直播的商业行为进行点评,《激流时代》保留了李翔当下最直接的反应。在那一刻,他对眼前发生的一切,最近距离的认知来源于刚刚的网络查询。

随后,正片开场,又是一场激烈争论。

在遥望科技的工作会议上,CEO谢如栋正尖锐地批评着员工,毫不留情。而李翔则身处其中,一言不发,直视着谢如栋与眼前的一切,默默观察。

短短几分钟内,《激流时代》所呈现出了距离感、陌生感显然比快速的单刀直入更直击人心。

其实对于观察类节目,冷眼始终坚持着一个观点,即一场真正的观察也一定要是一场情绪的递进。

在《激流时代》中,节目完整地呈现的这样的情绪。

突兀、不知所措,是人们站在“激流时代”突然直面“激流”时最真实的状态。

而随后的冷静旁观,则是李翔以及《激流时代》所要奠定的态度:先直接去体会冲击,再保持冷静、独立,随后走入“激流”。

在摆明了态度后,作为专业财经记者,观察者李翔专业度的效用开始显现。

我们会发现,作为商业观察类纪录片的《激流时代》远远不只是“观察”那么简单。

在冷眼看来,《激流时代》所追求的其实不是一次细致入微的观察,而是一次次在观察中的“激烈碰撞”。

第三集,节目探索长沙“新消费”。

面对近几年茶饮行业绝对的闪耀新星——茶颜悦色,对话其创始人小麦,李翔没有把重点放在对茶颜悦色发家史的了解之上,而是直击茶颜悦色经营中的“小店思维”,探讨其中的利与弊。

作为经验丰富的商业记者,李翔完美地抓住了对话的要点。

以尖锐的议题破局,以“碰撞”的姿态撬开每期嘉宾的“所思所想”。李翔为每一位嘉宾都赋予了最适合与之讨论的“商业议题”。而这也让《激流时代》成功地避免了陷入商业纪录片常有的成功学陷阱,即讲述一个又一个“不同却又类似”的商业故事。

与此同时,《激流时代》的主动性也源于观察者李翔对于商业本身的冲动与好奇。

讲直播开蚌,就要跟着一起去捞蚌、开蚌。

探店新消费,就跟店员要件工作服一起去送货。

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激流时代》构建出了一种真正的、自然的、动态的对话。

这种对话可以在结束开蚌直播后散步回家的路灯下,也可以在一起送货的途中。

参与者完全投入,但也完全放松。

另外,让冷眼有些意想不到的是,《激流时代》在成片中特别呈现了很多李翔与制作团队在幕后展开讨论的过程。这样的片段,实际上在商业纪录片中极为少见。

就此,冷眼特别请教了《激流时代》的总导演欧大明。

“当之前的思路、或者是认知发生了变化的时候,怎么呈现这个变化,李翔和团队是怎么去解决问题的,或者是大家的思想是怎么去统一、怎么去辩论某个问题的,这本身也是大家一起去认识某个问题的一种方式。”

为什么《激流时代》可以屡屡登榜热搜,引发讨论?冷眼从欧大明导演的回答中获得了一丝线索。

“找到观众好奇的议题实现破圈”是当下纪录片制作中默认的制作思路,然而,《激流时代》迈出了更进一步:把观众的好奇带进去。

从开始观察,到与节目中每一位嘉宾的交流与互动,再到最后的制作成片,《激流时代》始终在顺应一个最真实的认知过程。

如果是尴尬的,突兀的,就大胆袒露这样的情绪。如果有全新的观点出现,就立刻展开讨论。在某种程度上,《激流时代》抓住了观察类纪录片的本质:观众从来不想看到一个有关“观察”的故事,观众想要的是“一起观察”。

形散而神聚的时代“散文”

在节目简介中,《激流时代》将自己定义为了“作者式”商业观察纪录片,即跟随商业观察者李翔的第一视角,进行记录与讲述。

而对于“作者式”的定义,冷眼有一丝好奇。

如果是“作者式”纪录片,那么《激流时代》是在用什么样的“文体”进行“写作”呢?

自问自答。对于冷眼而言,《激流时代》更接近于一篇商业时代的“散文”

首先,是大胆的“形散”

以第一期《直播浪潮》为例,节目用三个层次构建了内容叙事。

第一层,直播行业中毋庸置疑的巨浪。单场带货千万的头部主播及其背后的“电商公司最高楼”。他们的每一个举动,都可以轻易在行业中翻云覆雨。

第二层,异军突起的中部主播“小熊出没”、月销700万的开蚌主播海爸。在激流的时代中,他们奋力抓住机会,全力突围。

第三层,还有在杭州万象城路边,学着架灯光的新晋主播。很难说,在当下的直播红海中,他们是否还有机会赢得市场,但无论是被时代推动还是裹挟,他们依然在勇敢前行。

后续的第二集,《咖啡之围》。

节目缘起于探索商业在乡村发展中的作用,在对种植农、村支书、品牌采购端、咖啡品鉴师等产业链中一环又一环角色的观察当中,撞见了咖啡种植外围难以突破的商业桎梏。

第三集,《消费不息》。在这一集中,激流更为湍急。

小小的夫妻店,成长为了茶饮行业绝对“爆款”,而曾经“爆满”的超级文和友出湘遭遇危机。与此同时,背靠成熟的战略规划能力,柠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疫情期间开设800家门店,站稳脚跟。

短短几年时间,各大新消费品牌以不同身份入场,展开搏杀。

节目中,当李翔被问及“是观点更重要还是严谨更重要”时,李翔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凡是特别好看的,它一定省略了很多复杂性和丰富性在里面,因为它必须得是一条线才会好看,是有冲突感的,但哪有那么简单。”

李翔最终选择了“严谨”,而《激流时代》也尊重了严谨,尊重了商业世界的“复杂”。

我们会发现,《激流时代》里并没有设置任何一位可以“代表行业”的主人公,去单独讲他那“一条线”的故事。相反,节目在尽可能地关照商业世界中每一位参与者的故事。

巧合的是,这样的设计反而赋予了《激流时代》一种极强的流动感

换句话说,在某种程度上,它向我们呈现出了商业世界的本质:它可以给任何人机会,但也千变万化,让人一刻都不敢停息。在浪潮真正袭来之前,你永远无法预知你将会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你不知道你会成为谁,更猜不到谁会替代你。

《激流时代》的每一位参与者都在自己的轨道中奋勇前行,但也互相影响,环环相扣。

“形散”然后是“神聚”。

于浅层,是《激流时代》的每一集都在尝试用商业运作的普遍逻辑去解密各个行业“激流”背后不变的真理。

第一集,面对直播突围,行业洗牌,李翔提到了商业世界的普遍定理“创新者窘境”。

第四集《宇宙中心》,对于安福路的商业变迁,李翔思考了“商业化”与“本地化”的议题。

最新一集《穿越周期》,从李翔吃了十几年的老饭馆出发,到剧场经营,再到老牌车企奥迪,李翔在各行各业的交界处摸索“基业常青”、“行业周期”的奥秘。

每一期,《激流时代》都在从一个个企业和个体出发,试图编织出行业的全貌,再用商业世界贯穿始终的定理重新审视回看,让观众们顿时有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豁然开朗。

而当观众再略加思索便会发现,此时湍急的激流也不过是商业历史中循环往复的一瞬。

于是,刚刚悟得真理的满足与“沧海之一粟”的渺小产生激烈碰撞,《激流时代》构建出了一种商业纪录片独特的爽感。

然而,更深一层,《激流时代》真正吸引人的,是它在尝试摸索时代背后,个体的选择与情感。

第三集《消费不息》的结尾是冷眼最钟爱的片段。

在记录了一整期新消费企业的激烈角逐后,导演组却选择将镜头落在了一家餐吧中的球赛之上。

球赛结束,李翔于街边漫步,背景音延续了球赛转播中庆祝胜利时的解说: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曾经说过,任何命运,无论多么复杂漫长,实际上只反映于一个瞬间,那就是人们彻底醒悟,自己究竟是谁的那一刻。

极具诗意的一幕让我们得以窥见《激流时代》隐藏在深层的价值选择。

所谓“激流时代”归根到底,是由每个个体所创造出的“浪花”。商业的故事最终讲的一定是“人”的选择。

《激流时代》完美贯彻了开篇的题眼:沙漠里不长虚弱的草,大海里没有无名之辈。

或是做主动的推动行业浪潮的先行者,又或是被行业的热浪所裹挟、甚至不知所措。

在其中正抉择着的人们才是让商业激流永恒流动的“灵魂”。《激流时代》是开年以来,很让冷眼动容的一档节目。

甚至在撰写本期文章时,冷眼也在客观分析的字里行间流露了很多情感。

在与《激流时代》创作团队交流时,制片人刘东啸的一句话十分打动冷眼:我们既在浪中,又是造浪的人。

纪录片的创作亦是如此,对于创作者们来说,真的创作永远不是只想着如何去纪录“浪”,而是要尝试走到“浪”里去,并一同成为“造浪的人”。

 5 ) “沙漠里不长虚弱的草,大海里没有无名之辈”

很久没有写过什么观后了。尤记得,还是在2019年,喜欢看完一些书,一些综艺,然后写点什么。甚至一个很小的动作,也想写一段长长的文字,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可能那时候还在做着教培的工作,每天讲啊讲,静下来的时候,总想梳理一下内心的东西。好像是生活的另一个寄托。 现在,鲜有这样的时刻。总觉得没什么好说的,说来说去,都在说一个命题,五花八门,殊途同归。也觉得多说无益。相信着一些类似于行动才是灵魂的话。 最近看了一个综艺,却又激起了我的一些表达欲。想说说这个综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觉得它的好。 它的名字叫《激流时代》,是一个商业类的综艺。主持人是李翔。 李翔是何许人也? 李翔本是记者出身,历任《财经天下》周刊的主编、《时尚先生》执行主编以及《经济观察报》主笔等职,报道过马云、王石、柳传志等诸多知名企业家。 看这档综艺让我有一种当初看《十三邀》的畅快感,但又有一些不同。好像更符合我现在的心境。 一些和我交集不太深的人,看我的朋友圈会觉得我是一个很文艺的人。其实我也不知道我是不是一个文艺的人。我对文艺和自己都缺乏足够的了解。但我知道自己喜欢看一些艺术类的东西,同时也喜欢一些商业类的创新。 我觉得文艺再怎么大众化,也是小众的。商业的存在,让一些东西真正走向大众化,走向人群。所以我觉得商业是有魅力的,当然它背后有很多把人工具化的存在,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商业在乎效率,效率是它的生命力体现。 说说这档综艺。这档综艺一共有五期。分别是直播浪潮,咖啡之围,消费不息,宇宙中心,穿越周期。 看完后内心有些私心,希望它更长一些,能多做几期。但可能因为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原因,它只做了五期。希望它有第二季吧。但一定程度上我也喜欢它只有五期,就像李翔身上的一种采访的气质: 克制。 这五期节目分别说了现在社会上的五种商业现象。 第一期 直播浪潮。它讲了直播现在的一些形态。大家都知道,现在直播电商非常火,里面也有很多钱在流动。镜头进入这一行业,探索了很多直播背后的逻辑和运作机制。小小的一块屏幕,背后有着许多的博弈,也有很多心酸。直播拼什么?拼流量,拼价格,拼效率。一群人的狂欢,一个人的孤独。我不太喜欢这个行业。可能很多人都不喜欢,只是因为生活,因为钱。 第二期 咖啡之围。 它讲了云南这个咖啡产地的故事。云南出产的咖啡,由于市场的竞争,无法再走之前的大众咖啡的老路,所以在尝试走精品咖啡的路线。但要打破之前那条走了很久的道路,问题和挑战很多,但前途或许是光明的。我不是咖啡爱好者,偶尔会喝点。我应该属于效率型的喝者。因为我觉得喝咖啡,是喝一种苦味,至于有多好喝,我不在乎。所以美式就ok。 第三期 消费不息。它讲了现在比较火的几个新消费品牌,例如文和友,还有几个奶茶品牌。速度非常快,流量也很迅猛。新消费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巨大的需求背后,死掉的品牌也很多。怎么做好新消费品牌,视频里强调了产品背后的供应链,以及标准化的运作方式。怎么又好又快。 第四期 宇宙中心 它讲了上海的一条马路,一条神奇的马路,名叫武康路。那条路上,人人都拿着相机。路上有打扮时尚的潮男潮女,有梧桐落叶,有咖啡店和书店,有戏剧店。节目探讨了商业和社区的融合的问题。现在也有很多的社区店,我会喜欢去坐坐。社区店给人一种亲和力,没有商业那么追求效率和利润。但武康路我觉得已经不是这样了。我偶尔也会去那走走,拍拍照,或去多抓鱼买几本书。人少的时候,走在那条马路上确实很有感觉,像李白走在南京路上的感觉。 第五期 穿越周期。 它讲了商业一个永恒的命题,即如何活得长久。中国的很多公司都很年轻,大部分都在50年以内,大部分也都死在5年内。周期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周期里,更重要的一个概念是拐点。如果知道拐点,生活会明朗很多。但往往很多事没有明确的拐点。比如,你知道你这一生能赚多少钱吗?你知道你这一生会经历多少痛苦和幸福吗?以及你知道你这一生将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候死吗?所以穿越周期很难。别人的道理也只能通过自己的脚步踩出来。或许在这样的一个境遇下,只能明白有时候好不一定能带来钱,流量也不一定等于影响力,才能保持足够的专注,才能活下去,慢慢地,看见光明。 这就是这五期的节目。若你也有兴趣,不妨一看。有人说李翔的这个节目挖的不够深,拍的有些花哨,镜头切换太多。我倒觉得它区别于传统的访谈节目,更多的动起来,深入到一线,提出一些问题,然后等待回答。至于谁来回答,只有观者自知。就像最后一期节目里李翔的一个沉思。

 6 ) 感觉是值得一看的纪录片

这个纪录片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切入的,不仅展示了观察的事物,还加入了旁观者的见解,从两者对比中,观看者可以有自己的思考。十三邀原班人马出品还是可以的。

推荐对当下网络热点和新兴产业感兴趣的朋友看看。

第一集讲的是直播带货,我从前只知道直播是新兴的,好像一夜之间爆火的东西,自己很少去直播间买东西,但是直播带货确实能带来流量和经济。

纪录片展示的是屏幕背后的故事,手机屏幕的背后是几十人的团队在运作。

里面的作家李翔说,“贾乃亮并非一线艺人,一个新兴行业的第一批赢家与最后最大的赢家,永远不会是上个成熟行业里最头部的赢家”

这或许就是行行出状元?很多人觉得直播带货能获得暴利,但好像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吃这碗饭,要管理团队,最重要的是要有能力有口才。

贾乃亮是从参加一个活动去别人直播间才发现自己能做这个,随后才进入这个行业的。

当下的直播带货或许很火爆,吸引很多人加入,有贾乃亮这样自带流量的艺人,也有从零开始的素人,但做大做强并不容易,要在这个行业存活,必须摸清规则,走出自己的路。

 短评

好看,热火朝天的时代,不论成败,重要的是不要停下来。第三集,印象深刻,文和友和茶颜悦色的故事,简直应该全拍成电影。希望能有第二季。

6分钟前
  • 宋小卡
  • 力荐

看完电商这集感触颇深:1、数字时代,流量为王,新兴行业的商业模式将更多的趋向于跨界组合;2、新的商业模式一直在不断快速洗牌,如片中陈述的,基本上每个新的行业的到来,头部玩家都会易主,无论是google还是facebook;3、商业模式更迭的激流同样冲击传统行业,需要企业家不断保持第二增长曲线的创新意识。这个纪录片太好了,感谢推荐!

9分钟前
  • A-Mian
  • 力荐

看了第一集,超出预期。片头说“太多观点,太少事实”。比较喜欢,以观察者的视角,与不同人群对谈,来接近我们时代独有的现象。不灌输价值,留給观众自己思考。这种真诚的风格,还挺舒服的。继续关注

14分钟前
  • cynthia
  • 推荐

李翔的「激流时代」看完了,很有启发。但把它归类为搞钱纪录片倒也不必,更多可能是点醒你为什么搞不到钱、为什么搞到钱的不是你…等,从而让人激流勇退🫢

15分钟前
  • 安小安
  • 推荐

与妻在家同看

17分钟前
  • 涵虚
  • 推荐

第一集和第三集的文和友部分好,其他那几集是啥啊?

21分钟前
  • 鼻腔不干燥了
  • 还行

蛮跟潮流的纪录片了 这个制作周期挺快的

24分钟前
  • 五顆星球長
  • 推荐

第一集直播意外的好看,也许有志于做直播带货的人都该看看,看看这些头部、腰部、底部主播们的日常状态,亢奋与焦虑,喧嚣与沉寂,笑与泪,得与失。当然,镜头前能展现的也只是冰山一角。。李翔说他要像德鲁克那样做一个「旁观者」。这个时代能做一个旁观者,太奢侈了,谁不在洪流之中。而且能被洪流裹挟向前的也只是一小小小部分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像被塞进了滚筒洗衣机,摔打、冲泡、淘洗,原地打转

27分钟前
  • mummer
  • 推荐

最爱第三集。让我有冲动订机票,花时间再好好逛一逛长沙这个城市。佩服那些年轻创业者们的魄力和思维,有好有坏,有攻有守。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实属不易不易。希望时代能够成就这些有才华的创业者

28分钟前
  • Gong Shore
  • 推荐

第一集:遥望CEO谢如栋,从平台的思考问题方式,他可以大大方方地把自己的商业模式分享出来,这个事情全中国没几个人能做成。第三集:文和友文宾他整个人,整个团队以及做的事的统一性,做一个开发者的野心,体验品牌,先锋文化。茶颜小店思维,个性东西和大公司成体系的管理。柠季蓝图式的布局,经验丰富。顶上头火锅和价位段,火锅降级,螺蛳粉升级。门店的布局和直播时间点外卖第五集:万通冯仑,少做决策,做深做精孟京辉,有影响力的小众文化奥迪,对产品本身的极致追求不变,燃油变电

32分钟前
  • 小姚的吉姆餐厅
  • 力荐

比起同平台文邹邹的那位,同样是腼腆大叔却不油腻,蓬松的头发、有点斗鸡的大眼甚至很“撕漫男”。说话也不绕弯弯,没有刻意的沉思,做作的表达,不输出观点只做事实的观察和呈现者,极度舒适。

36分钟前
  • 阿莫多瓦•虫
  • 推荐

一些还蛮有趣的商业观察,但不够系统和细致。

38分钟前
  • 红豆小姐
  • 推荐

还以为能说出点什么工作伦理的话题,实际和大部分内容一样,看着深度就行了,具体怎么样也无所谓,就当个新鲜事看看吧

40分钟前
  • 阿卓
  • 推荐

前几集关于风口,关于行业发展逻辑,最后一集关于如何对抗这些逻辑。好看是好看的,就是主咖的“台词能力”听着太让人难受了。

44分钟前
  • 金色鲤鱼
  • 推荐

记录的部分值得看,观点的部分没必要,包装差。

46分钟前
  • 稻草骑士
  • 还行

李翔说话的咬字和发音真得很难受,让我坚持下去的可能就是死磕赖声川和丁乃竺cp吧。所谓商业观察还真是观察,就是把一些商业现象用略显混乱的镜头略显粗糙地拼接在一起,看起来比流量时代还浮躁。更气人的是提出了问题,答案被一段段似是而非的对话隔绝到忘了是啥问题,尴尬不?李翔就特别像商业文学家,选的几个命题我都还是蛮感兴趣的,只是在他笔下任何商场沉浮到最后都是人性和情感,虽说可以是“爽剧”,这种大命题肯定也不会错,但显得没有意义。

48分钟前
  • 麦田里的彼得潘
  • 较差

腾讯最近做的纪录片真的很不错,不过这个主持功力不如许知远

53分钟前
  • sangwanlam7
  • 推荐

商业版《十三邀》,把直播做成综艺,然后把用户当傻子

54分钟前
  • 飞天小女警
  • 还行

好乱啊 长视频拍得跟短视频拼盘一样 编导团队并没有把每一集梳理出一个逻辑和中心主题来。

55分钟前
  • 呼啦呼啦洪
  • 还行

节目视角还挺好的,紧追当代潮流,第一集讲直播,从科技公司到主播,试图用全观去阐释这个行业的现状,思考它的未来。只是,主持人似乎不够自信或者过分谦卑,对节目的引导力减弱。

60分钟前
  • 大笑姐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