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决战

大陆剧大陆2021

主演:唐国强,王劲松,刘涛,苏青,于和伟,刘劲,王伍福,郭连文,王健,邵兵,刘之冰,王亚楠,郭广平,何政军,李健,王挺,谷伟,陆思宇,韩鹏翼,安冬,李强,陈逸恒,霍青,朱铁,赵麒,王强,赵亮,米学东,薛奇,徐光宇,王雷,林永健,张云龙,陈都灵,何晟铭,宁理,姚居德,卢奇,陈月末,胡亚捷,章申,邢岷山,刘斌,谭凯,于慧,赵秦,邵峰,毕彦君,赵晓明,于滨,王辉,柳明明,鲍大志,刘昀,李思博,郑伟,战卫华,吴

导演:高希希

播放地址

 剧照

大决战 剧照 NO.1大决战 剧照 NO.2大决战 剧照 NO.3大决战 剧照 NO.4大决战 剧照 NO.5大决战 剧照 NO.6大决战 剧照 NO.13大决战 剧照 NO.14大决战 剧照 NO.15大决战 剧照 NO.16大决战 剧照 NO.17大决战 剧照 NO.18大决战 剧照 NO.19大决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9 20:19

详细剧情

剧集首次以电视剧的形式全景展现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史诗般呈现波澜壮阔的中国命运大决战。全剧通过讲述战略、战术和战斗三大层面的故事来立体式地表现三大战役,通过丰富多彩的人物,呈现宏大的战争中一个个鲜活的个体。

 长篇影评

 1 ) "我不要你的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

绝对的经典,不亚于任何电影~
看的时候,聚精会神,以免错过任何细节~
历史重现,甚至一些决定性的细节都刻画的淋淋尽致~
人物鲜活,尤喜欢林彪的角色,简直有些传神了呢~

 2 ) 30年献礼片

献礼片在建国前二十年的数量是可观的,但大部分描写的是基层的建设和国家的变化,即便是军旅题材涉及到的也多是普通一兵,到了80年代,第一代领导人的形象开始跃然银幕,献礼片也开始有了特定的主题

1981年,建党60周年,《南昌起义》

1989年,建国40周年,《开国大典》

1991年,建党70周年,《大决战》系列、《开天辟地》

1996年,《大转折》,这个不是周年献礼,但是开播后半年,邓爷爷就去世了

1999年,建国50周年《大进军》系列

2007年,南昌起义80周年,《八月一日》

接下来就是著名的三部曲

2009年《建国大业》,2011年《建党伟业》以及今年的《建军大业》

总体上来说,《大决战》是最出色,《大转折》《开国大典》次之,《开天辟地》《南昌起义》《大进军》再次之,《八月一日》拍的最不好,三部曲属于明星荟,电影元素真看不出什么好来

 3 ) 很经典

经典电影,军迷一定不能错过。

林彪也刻画得很细腻,总是吃黄豆,不爱说话总爱思考的特点描写得入木三分。

罗荣桓是红军时期就跟随毛泽东的军人,给林彪当政委能看出和林彪的私人关系就不如刘邓融洽,但总在关键的时刻能头脑清醒地给林彪以正确的意见,能起到林彪起不到的作用,在批评一个丢掉了阵地的团长时亲自下去,以说服教育为主的情节刻画得很清楚。

林彪以稳为主导的思维,和开始不敢拉长战线深入到辽西打锦州,后来由于长春战斗失利突然想通的过程也描写得很到位。

东北野战军说话的东北味,塔山阻击战里的小战士和老班长也刻画得很到位。东北支前的妇女,一副东北老娘们样,对小战士的怜爱也描写得很好。

国军排着队集团冲锋,也拍得很壮观真实。

。。。

总之,亮点实在是太多,值得一看。

 4 ) 高水准大场面

无与伦比没有特效,实景爆破的大场面。参演的得有几万人吧。这么多人的组织,导演功力厉害了。攻打锦州时千炮齐发太震撼!讲方言的毛,周,蒋,朱,,,,,比现在的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吃豆的林彪,戒烟的罗荣桓,被吵醒的毛。人物举手投足细节考究,力求还原,又很生动形象。场景道具也全是当时老货。 林彪全面负责运筹帷幄,仔细盘算,下定决心后杀伐果决。罗荣桓相辅相成,工作出色。相反国军,卫立煌,老蒋,廖耀湘谁也不听谁的,廖耀湘反复犹豫,贻误战机 能赢吗?

能看出这是一部仔细把握细节的电影,这是一部有充分准备的电影,这是一部有详实资料支撑的电影,这是一部有充分支持的电影。

比起更戏剧化的建国大业这部影片更厚重,军迷必看。估计再也拍不出来这种电影了。高水准,大场面。

 5 ) “总预备队,不动。”

“以四纵、十一纵,加两个独立师,强化塔山防线。二三七八九,五个纵队,加六纵十七师,包打锦州。十纵,加一个师,在黑山、大虎山一线,阻击廖耀湘兵团。十二纵加十二个独立师,围困长春。五纵六纵两个师,监视沈阳。一纵做总预备队。” “不会擦皮鞋,拿不到毕业证啊。” “等一等,就这样走了?连个手都不握?” “给程子华发报,我不要他的伤亡数字数字,我只要塔山。立即发报,快。” “总预备队,不动。” “你来了,一切都有了。”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再见”

 6 ) 辽沈战役的新解读

我们这代人似乎都比较对这类讴歌伟大人民解放军的战争电影不怎么感冒,无非是勇敢的人民解放军战胜了不得民意的国名党反动派,之类。

今天看到有人发帖力荐这部片子,于是看了一下。发现自己虽然早看过这部片子,但是时隔几年,年龄的成长让我对这部电影有了重新的认识。

经典电影之所以为经典,那就是里面有很多细节值得仔细推敲,每次甚至有新的感悟。

电影由古月饰演毛泽东,个人觉得的确胜过唐国强。唐国强饰演的毛泽东是霸气味道浓重的,喜欢沉思的人,适于不怎么熟悉的人来看,或许领袖都是有些脾气的嘛。而古月是饰演的则是位刚柔并济,宽厚和气的人,适于比较了解一些毛泽东事迹的人来看。

周恩来,蒋介石,林彪等数十人人都是当时的“电影明星”来饰演,演技都是超一流的高手,阵容十分强大~~

电影长达3小时,就不一一多讲,扼要说明。

一是对林彪的位置把握。他是曾经被政治上批倒的人物,可他又是这此战役的直接指挥人。林彪此人黄埔四期高材生,指挥作战能力极其强悍,百万人的作战,能指挥到一个营,团的具体部署,思维可谓不能不说缜密。我们知道,想的多的人顾虑多,肯定会犹豫寡断。电影也表现了他屡次不敢执行中央命令,挥师锦州,拍的合情合理。但也拍出了他能够接受部下建议,合理作出决定,又能根据实情,果断拒绝部下建议,坚持自己正确决定。真可谓将才啊!难怪毛泽东日后如此器重于他。

 
二是对战场的描绘。细心之人会发现,当中有描写解放军攻打锦州城不下,需要用炮火打烂城墙,而城墙下还有在冲锋的解放军,营长下命令,不管那么多,先炸了城墙再说。

同样是国名党廖耀湘兵团久攻黑山不下,要求炮轰黑山阵地,上面有一个团的国名党军队,师长下命令,不惜代价,重炮轰击。

可见,在战场上,有很多人都是被自己人打死的。


三是对国共两党统帅系统的表现。以前以为国民党输掉战争是因为将帅太笨。可我发现我错了。国民党不乏军事天才和有能力的将帅。

影片中,卫立煌上将,东北缴匪总司令,拥兵50万,他的英语也非常好。(解放后从香港回大陆,全国政协委员)。

杜聿明将军,黄埔一期,中国第一个机械化师,任当军长时年仅34岁,中缅战场指挥官,抗日时的昆仑关大捷指挥官,绝对的抗日将领(解放后政协委员),女婿是大名鼎鼎的杨振宁。

傅作义将军,北京守军,从打清军开始,到抗日,绝对的爱国英雄将领(解放后任绥远军区司令)。

廖耀湘军长,著名的缅印远征军的师长,黄埔6期,(解放后全国政协委员)。

可以见得,国民党的将领绝对不会比解放军的差,而且可能要更聪明,更有阵地战的经验优势。

不一样的是心理。国民党守军很明显的是,不知道为什么要守。国家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蒋经国亲自去上海稳定经济,却伤害了宋氏的利益,宋美龄的兄弟令凯要和经国鱼死网破,没办法,蒋介石扔开东北战局去解决家庭矛盾。

傅作义不愿意去支援东北战局,假装奇袭石家庄,抄掉西柏坡,其实是拖延时间。杜聿明不想得罪廖耀湘,又得顺蒋介石的命令,就想出了个谁都想不到的胡乱战略部署,忽悠了两边的人。卫立煌认为蒋介石不行,乱指挥,不愿守锦州,喜欢守沈阳,却是错误的。蒋介石是看对了战局走势,却是62的老头子了,硬是管不住手下的将领是看住了一个,跑了另一个。


这样一个混乱的指挥体系,怎么去指挥作战呢?没有共同的理想和战斗目标,再优秀的将领也很容易就会放弃必胜的决心。开公司办企业大概也是如此吧。


四是对毛、蒋的刻画。同样面对高级将领不服从指挥,毛是努力争求,但决不强求。给将领尊重和权利自由。而蒋则是,以权压人,亲自督战。毛是以事实服人,林彪想打长春,不想打锦州,就让他先打,结果不好打,就回了头。蒋则是高压政策,必须照搬,高级将领不服气,应付了事。就如美国顾问团的人说蒋介石,你和毛的区别是,他没有飞机,只好待在指挥所等待捷报,而你只能亲自到战场替他们指挥战斗。


还有些,就不多说了。

PS,电影的拍摄技巧非常到位,取景,人物的表情扑捉,用光线体现来人物心理都发挥到极致。

 7 ) 广阔的视角,决胜千里

【4.5星】 1、这种才是真正的战争片,敌我双方都有伤亡,没有哪个是神人,即使是指挥官比如杜聿明、林彪,也都是对结果没那么有把握的,都不是完全的躺赢主角,完全是靠自身实力。 2、蒋介石六十有二,生日那天,他的达令(妻子)飞过来,他与她妻子见面的场景,可见蒋介石也是一个尊敬和爱他妻子的人,这电影没有一味**对手,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抗日神剧**化对手,其实是对自己的贬低:既然对手如此垃圾,为何久攻不胜?岂不是说明己方更垃圾? 3、西柏坡,锦州,葫芦岛,曾经的兵家必争之地,在和平年代的存在感却也比较低啊 4、“共军又怎么知道我的司令部在胡家窝棚呢?”笑死我了,共军因为部队乱了,有一个小纵队误打误撞咬了一下遇到的敌军,结果捅到马蜂窝——敌军司令部了,虽然共军这一纵队都没了,但是却令敌军开始怀疑共军为啥知道自己在这儿 5、这里面的枪炮、子弹的火花看起来非常真实,是真枪真炮? 6、最开始预计需要5年,打完辽沈战役就准确预计到只需要1年左右就行了,毛泽东是真牛 7、蒋这边的氛围看起来就是比较资本主义,下属多半都是蒋的学生,很多裙带关系,而且各怀鬼胎,感觉很多时候都没有完全执行蒋的命令

 短评

好像是第一部正面描写林彪的电影

7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推荐

太棒了,无论是镜头艺术性还是人物刻画场景都十分精妙。林“开完会各自回去,我没有准备午饭”,罗补充:“跑步通知伙房下面,让各位指战员吃了再回去”。警卫员叫毛毛犯起床气不起,周闯进毛房间毛顿时翘起来,然后被林的电报气得扣错扣子。林指示严办失阵地不报的司令,罗亲自前往赦免,临别“就这么走了,手都不握?”逼出对方热泪。md,编剧大手子!!!请今天生硬麦麸的主创们好好学学什么叫见微知著细腻自然地表现互补的性格和默契的情谊!

11分钟前
  • 白藏
  • 力荐

林彪在火车站的一组镜头相当精彩

14分钟前
  • 啸如
  • 推荐

这片子比现在的主旋律好看多了!政治 军事 经济 人心全有描写,大到军事战略,小到小人物的细节。大敌当前,每个人心里还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搞派系搞内斗,这样的政党怎能不亡。不是林彪多厉害,纯属是国民党自己把自己作死的。

16分钟前
  • Alec
  • 推荐

每一次回顾三大战役都血脉贲张,尤其是辽沈战役。战斗之前,林总的“未言胜,先料败”,固然让人感觉精打细算,瞻前顾后,但战争真正开打起来,仔细琢磨那种不拘一格、大开大和和对时机的把握,不愧为军神。

17分钟前
  • 五月花号
  • 力荐

评论里那个“中国人打中国人,好厉害”的人,真的是脑子有坑。如果拍美国南北战争题材的电影,这种人应该会是第一个鼓掌的人,而且还会歌功颂德把他的美帝爹爹捧到天。真的是非蠢即坏。

18分钟前
  • 逝水无痕
  • 力荐

在中国电影史上,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全景式的战争巨片,气势之磅礴令其他战争电影都难以望其项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虽为主旋律片,却并没有一味地歌功颂德,而是从宏大历史的视角,抽丝剥茧般去分析国共双方。影片自始至终采用一种对仗的叙述方式,上至双方最高统帅阶层,下至各自阵营里的将领与士兵,做了精雕细琢地刻画,形成鲜明对比的同时,胜与败,得与失,留有后人评说。

19分钟前
  • 可乐的细碎生活
  • 推荐

林彪:刘亚楼,你记一下,我作如下部署调整。以四纵、十一纵,加两个独立师,强化塔山防线;二、三、七、八、九,五个纵队,加六纵十七师,包打锦州;十纵加一个师,在黑山大虎山一带,阻击廖耀湘兵团,十二纵加十二个独立师,围困长春;五纵、六纵两个师监视沈阳;一纵作总预备队。给我复述一遍!(参谋长,电报)刘亚楼:林总,塔山来电。林彪:念。刘亚楼:敌人采用中央突破的战法,整营整连地集团出击,塔山守备团损失过半。林彪:给程子华发报,我不要他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立即发报,快。刘亚楼:林总,部队已经全乱了,纵队找不到师,师找不到团。林彪:这个我不管,能找到廖耀湘就行。罗荣桓演员真是好演员,居然还演过大宅门詹王爷,三国演义刘禅。潜伏吴站长辽沈战役这会已经通共是东野八纵司令段苏权。

22分钟前
  • Howey
  • 力荐

在今天这个反宏大叙事、刻画小人物或个体英雄泛滥的时代,这三部曲宏大壮阔的气象,反而显得空前绝后的珍贵,看得荡气回肠。何况对双方的刻画今天不过时,相当客观冷静,克制着价值评判,力求真实还原历史。

23分钟前
  • 皓宇
  • 力荐

八一制片厂的最好水平啊!大场面掌握的很不错。大事件也处理的不错。人物塑造也挺到位。很棒了

24分钟前
  • 黄海
  • 力荐

貌似上中学的时候就看过了,当时的自己就是个“战争狂人“每天梦想着第三次世界大战,成为一个伟大的军事领袖在乱石之中敕岔风云,每周新的一期军事期刊发行后就赶紧跑去购买,电视上有战争片上映就看得激情澎湃,更有甚者,自己勾勒出中华帝国的兵力部署阿,战争时的动员阿,组建了“军政党”(模仿希特勒的国家社会党,一度很崇拜希特勒),也许好斗是大多数男孩子童年的特征吧。渐渐的长大,这种破坏欲望渐渐消磨,甚至周边世界发生过什么事也不曾想到要关注,眼光越来越局限在自己身上,自己身边的事情。

29分钟前
  • 多倍体奶牛
  • 推荐

呵呵,就是说林总每个决策都是错的呗,然后得上级引导、下级力劝才能回到正确轨道,说白了林总根本不会打仗,都是别人教的...他就是后来犯了天大的错,彼时的功绩也无法抹杀,不至于这么瞎编排人家吧。历史这个小姑娘都快给打扮成张飞了,就差涂上黑扇面直接写金字了。大场面还不错。

31分钟前
  • JerryLee
  • 还行

“告诉程子华,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趴在椅背上的林彪啊……

35分钟前
  • Kevin
  • 力荐

一部电影成为太祖和101的终极迷弟。借这条短评说一件我意难平的事。本科学政治那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都很迷燕京的几个中国专家,其中马若德教授前几天刚刚去世。那时我对一个现象非常失望,因为出了哈佛燕京,似乎没有什么政治系的老师对我党这个我自以为很有价值的课题感兴趣。我想在我离开美国回国的时候,我要给一些本科时待我不薄的教授们发一封邮件,真诚地问问他们,他们可能研究了一辈子各种政党,但是在人生中的某个瞬间,是否对一个28年时间从12个党代表发展到统一四万万国民的党产生过兴趣。如果没有,那说明本科时精神上的极度失望,或早或晚,都会出现,是不可避免的

38分钟前
  • VeryBerry
  • 力荐

震撼的战争片,整个影片的质感就和开篇时的黄河凌汛恢宏的气势一样,影片所展现的是决定了后来中国走向的解放战争,题材就给了影片一种严肃厚重的气质,作为受此历史影响的后人,情感上随着战争的进行不禁掀起了汹涌的波涛,我对解放战争的了解并不多,看了这部影片我对这场战争的兴趣多了很多。

42分钟前
  • Higgs
  • 力荐

中国战争电影的最高峰就是大决战系列,客观的展现了国共两个当年,都说集结号如何如何,可是跟这个大决战比还是差远了,大决战的视野大,场面大而不假,各种军事细节都很真实,选取的人物都很具有代表性,配水池墙上还写了凡尔登第二。绝对的战争电影最高峰!现在导演只会搞噱头,看来这种电影是绝响了

47分钟前
  • qwe
  • 力荐

如果能更尊重一点历史,这个系列或许会是一部无法超越的超五星作品,毕竟没有哪家公司承担起这样巨制的费用。但是我还想说但是:就目前来看还仅仅是一部主旋律献礼电影。

49分钟前
  • kis_ing
  • 还行

人物刻画细腻,特别是国军方面,廖耀湘,卫立煌,杜聿明都很出彩。共军方面林的刻画很亮眼,台词少但印象深刻。小人物也不马虎,戴红围巾的小战士,送猪肉粉条的炊事员等等,出场不多但很突出。战争场面精炼,没有过度渲染,也不冗长乏味,国共双方的行军场面都很震撼。台词各具风格,精当传神。

53分钟前
  • 玲珑心
  • 力荐

从战争片的角度是完美的电影。特别喜欢那些航拍镜头,气势如虹,现在是拍不出那种东西了

56分钟前
  • 陈鑫THU
  • 力荐

史诗巨片,对细节和史实的还原、对场面的控制、对节奏的把握都很好,基本事实的还原上唯一的模棱两可的就是郑洞国据守长春中央银行大楼是在胁迫下起义的而非主动起义

59分钟前
  • 格瓦拉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