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制造2020

喜剧片英国,意大利2020

主演:尤兰达·凯罗,米切尔·理查德森,舒雅德·法瑞斯

导演:詹姆斯·达西

播放地址

 剧照

意大利制造2020 剧照 NO.1意大利制造2020 剧照 NO.2意大利制造2020 剧照 NO.3意大利制造2020 剧照 NO.4意大利制造2020 剧照 NO.5意大利制造2020 剧照 NO.6意大利制造2020 剧照 NO.13意大利制造2020 剧照 NO.14意大利制造2020 剧照 NO.15意大利制造2020 剧照 NO.16意大利制造2020 剧照 NO.17意大利制造2020 剧照 NO.18意大利制造2020 剧照 NO.19意大利制造2020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1:42

详细剧情

一位画家(连姆·尼森 Liam Neeson 饰),带着他关系疏远的儿子(米切尔·理查德森 Micheál Richardson 饰),两人从伦敦返回义大利,想出售已故妻子多年前一起生活过的房子。不过这栋房子年久失修,客厅墙壁还有一大片难以理解的彩绘,导致完全没人想买下这栋房子。两人只好试图与当地居民,一同运用手边仅有的工具,开始修缮这栋老旧房屋。同时,这对父子也没想到,当他们放下繁忙生活,来到义大利托斯卡纳乡间,似乎也开始找到属于他们的未来……

 长篇影评

 1 ) 《华丽外衣下的迷茫妹》

2021-9-14: 看第一集,觉得中国人的认识和意大利的价值观果然有差异,想想他们670(当时我们还在wg)年代发展还挺好的吧,女主🚬,因为工作错过男友(当然不止她一个人的问题)我们也会面临工作和感情双重压力,她为了生计选择了工作,她说她学到很多很快乐(可能时尚弄潮儿就是个吸引人的东西,魅力四射的气质外貌穿着等),我也能看到她敢于和教授唱反调,脑子灵活(有心机),踏实强基(在档案室补时尚课),现在可能到哪里都需要这样的女性,这样的女性在职场能混得下去(是自由人)不同于《穿普拉达的女王》安妮海瑟薇的甜美人设,这里女主有心机智慧还有意大利的文艺气息。等我看完我继续更感受,不过第一集采访的设计大师确实穿着有品,拍的个人人物照也杂志风满满。 2021-9-15: 看完了,剧情类似普拉达,结尾烂尾,就是男女关系这款确实没有什么值得可倡导,所以自由女性就是全开放,随便嗨,没有一点束缚?孩子未来怎么办?她所继承的无非曲高和寡变成大众文化。女主美,剧组的服装,人物都美,就是这价值观不喜。就是美化时尚圈的某种利益勾结的男女关系🤷

 2 ) 意大利制造

本剧由模特赖求华Greta Ferro领衔主演,是一部时尚年代剧。讲述了1975年的米兰,伊莲妮,一个来自意大利南部移民家庭的女儿,决定去时尚杂志《Appeal》应聘一份工作,以支撑自己的大学生活。从那一刻起,她的生活,将随着一代卓越服装设计师让米兰时装在世界各地声名鹊起,而发生变化。该剧将聚焦伊莲妮私人生活和职业生活,同时也反映了米兰时装业的发展,新的高级成衣服装设计师的出现,以及20世纪70年代的社会和政治动荡。

 3 ) 豆瓣8.6分的《意大利制造》可不仅是《穿普拉达的女王》的复刻版,兼论意大利的灰暗历史

文|但为美人故

图|电影截图/网络

全文共4100字,预计阅读需16分钟

2006年一部《穿普拉达的女王》风靡全球,电影主要讲述了刚从象牙塔毕业的女大学生安迪在顶级时尚杂志社从主编助理到时尚达人的故事。

气场两米八的梅丽尔·斯特里普和青春逼人的安妮·海瑟薇的搭配为整部剧增色不少。

时间回到2020年,《意大利制造》悄悄登上视频网站。

可能因为Irene和安迪、Rita和米兰达从人设到发型都意外的相似,所以很多人直接拍板,认为《意大利制造》不过是《穿普拉达的女王》的电视剧版。

但仔细看过之后,我发现安迪和Irena有很多的差异,安迪显然是被迫放弃内特,而Irena可是自己主动选择的放弃男友古吉。而且很显然,早在进入Appeal工作之前,Irena和古吉的感情就已经出现裂痕了,分手只是理念不合之下的必然选择。

所以不能说都是时尚职场剧,就认为《意大利制造》是《穿普拉达的女王》的复刻版。

可能是因为时代背景不同,《意大利制造》更为复杂,要刻画的东西更多更深入。

这可不仅仅是一部职场剧。

这是一部关于1975年米兰时尚界的剧。

这是社会与政治动荡的年代女性意识觉醒和成长的剧。

这也是继《我的天才女友》后,意大利文化的再一次全球性输出。

(一)剧情

警告,这是一部制作精美,画面引起极度舒适的意大利剧。

看完之后,让我萌生了到意大利去感受下当地人文风情的冲动。

开篇先用灰色调讲述了时下真实的萧条与动荡。

石油危机、恐怖分子、人们争夺自身权利交织的背景下,一场革命正在拉开序幕。

这是所有人都要经历的大时代。

接下来画面切入女主Irene的人生革命。

第一幕场景是Irena拿着别人的邀请函混进了时装秀现场。

所有的观众想必和我一样,一头雾水。

这不是女主么,怎么还要做这样坑蒙拐骗的事情?难道是拿错了剧本?

把日历拨回到两个月前,这才明白了前因后果。

原来Irene是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却因为在论文答辩中大书特书自己的真实看法,与答辩老师意见相左,所以Irene只能选择再等半年进行答辩。

一方面为了平息来自父亲的怒火,一方面为了自己,

Irene误打误撞之下进入了时尚杂志社《Appeal》工作。

随着工作的推进,Irene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份职业。这种工作中的充实感和满足感无可取代。

但是显然Irene走的比时代要快一两步。

1970年的意大利是什么样子的?

那是一个集体跳一场舞放纵一下都能触犯法律的时代;

那是一个崇尚男权崇尚父系的时代;那是一个认为女人毕生的成就就是嫁给一个男人再生几个孩子的时代;

那是一个倘若女人生出要进入社会工作的心,那她就是个异类,就是个怪胎的时代。

所以作为录用Irena的人,同时也充当着Irena导师的Rita警示她,这份职业和美好的婚姻生活不可兼得的时候已经预示着Irene和曾经的男友、守旧的父亲母亲的分道扬镳。

当然作为一部轻松向的剧,Irena和父母的分歧只是道德理念上的分歧。

爸爸提醒妈妈是否记得偷偷把钱塞给Irena

回到工作中来,刚开始Irene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实习生,面临着任何一个职场菜鸟都要面临的处境,冲咖啡、做剪抄报、接电话这些基础性事物都要做。

但女主毕竟是女主,她毕竟是有过艺术学修养的大学生,所以她很快展现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例如混进时装秀场写下了领导需要的专栏报道等,所以很快Irena由一个实习生晋升为正式员工。成为正式员工之后,很快又拿到一个项目,和心仪的顶级摄影师一起去摩洛哥出差。

在摩洛哥酒店里游泳的Irena

意料之中的发生了一些状况,和他们一起来的模特因为酗酒发生急性肠胃炎,聪明的Irena急中生智,阵前选择了另外一个人做模特。

当然也毫不意外地发生了一些不可描述的事情。

特别推荐这个剧还有一个原因,除了服化道的精美之外,它还展示了一个无比真实又戳心的职场。所以你能在剧里看到职场暗藏的派系之争,以及所有人都应当明确的职场基本法则。

杂志社的所有成员

Appeal杂志社只有十几人,但这十几人中就有明显的两派,主要是两个主编的竞争,一个是时尚女魔头Rita,另一个是一直对Rita不满也谋求上位的Ludovica。

也能看到工作通常由大领导分配给中层领导,中层领导分配给小领导,小领导再分配给普通的员工。这所有环节中总有人偷懒,但也总有人能突然之间大放异彩。

不过至少剧里表现的是正常的职场,努力就会有回报,金子总能得到领导的赏识。所以在第四集里Irena和她的同事兼同居室友都分别通过努力得到了上级的赏识。

这就是创新的力量吧。

当然办公室文化怎么能少得了娱乐八卦呢,何况杂志社面对的客户多是处在时尚最前沿的这群人。所以你能看到Armando和Andrea的办公室恋情、同性爱情等等。

久处这种环境中,Irena也变了。这里就不多剧透了,还是保留一点悬念吧。

还有一点,至关重要的一点,工作一定要选择自己热爱的行业。

毕竟工作占据了你生活的主要时间,倘若你不热爱,你可能会活得既辛苦又痛苦。

当然从剧中也看到一些基本的职场法则:

1.做任何决定之前都要请示领导。

2.想领导所想,急领导所急。

3.没有人有义务在工作中对你笑脸相迎。

4.如果想要获得尊重,就要努力去争取。

5.你的穿衣打扮决定了很多东西,大家就是这样肤浅而直接。

6.抓住一切机会建立自己的人脉。

除了职场之外,《意大利制造》还重点刻画了两个女主的私生活。

Rita。别看Rita在职场上雷厉风行,动辄发脾气,但在家庭生活中她也不过是一个母亲,而且是儿子离家出走的母亲。按照剧情设定,再结合历史可知,Rita的儿子参加了一个组织,甚至一度成为警察们重点关注的对象,所以作为母亲的Rita也更加关心关注儿子,甚至不惜放弃工作。

Rita来寻找儿子

只是不知道Rita和儿子之前有什么其他的过节么?还是仅仅是因为Rita是一个顶级的时尚专家,所以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资本家,她就是无产阶级的对立面。

Irene。自从踏入时尚圈的那一刻开始,已经注定了Irene和以往生活画上了句号,她是一个新时代的职场女性,她是要见证整个意大利时尚巅峰的女人,她才不是老老实实的家庭主妇。所以Irene的感情生活、Irene和父亲的和解都是一大看点。

题外再讲四点细节吧。

第一点Irena的母亲叫朱赛平娜,父亲叫帕斯卡莱,总是让我瞬间穿越回《我的天才女友》中去。《我的天才女友》中帕斯卡莱是喜欢着lila的年轻小伙子,而他的母亲叫朱赛平娜。回到《意大利制造》,虽然父亲动不动就扬起手,甚至一次直接打了Irene一巴掌,还傲娇地不肯接Irene的电话,但是还是能看出这个家庭里父亲和母亲对女儿的宠爱,暴躁父亲对柔弱母亲的尊重和听从。

真是奇怪呀,男人可以无限爱护尊重女人,但就是不允许女人去工作

所以这种爱和尊重是有条件的,有限度的,是不可以越界的。

第二点是关于演员本身。总觉得Irena的演员Greta Ferro在某个角度迷之相似安妮·海瑟薇;

左为安妮·海瑟薇,右为本剧主演Greta

摄影师的小男友(这个糟心的小男友啊)迷之相似小李子迪卡普里奥。

第三点是(第一集里)Rita认为所有的革命者都是空想家,而她的儿子却选择义无反顾地投入这一场革命中去,甚至不愿意再和她联络。多么讽刺而让人难过啊。

第四点剧情真是很充实饱满啊,饱满到每一个多余的人物都没有。

譬如门房的女儿angela如无意外将成为第一批时尚界的专业童模;

譬如摩洛哥酒店里的女侍可能将引领潮流。

当然,我相信看了这部剧个人审美也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不过这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啦。

(二)意大利的历

因为剧里涉及到一些政治背景,就是片头灰色调的画面。

所以这里特地梳理下意大利的历史。

我对意大利的了解仅止于它是一个地图上看起来像靴子的小国,

意大利与靴子

它的高定总是贵的令人咋舌,

它曾经出了一部著名的电影《罗马假日》。

《罗马假日》里的安妮公主和记者乔·布莱德里

所以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后还有点意外,这个国家可不仅仅是浪漫与艺术之都,它也经历过血雨腥风。

成立于1946年7月12日的意大利共和国也曾经历真正的辉煌,20世纪60年代意大利经济飞速增长,创造了“阿尔卑斯山南面的奇迹”,也让意大利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第三高的国家。

但好景不长,意大利经济开始出现崩坏,原因不过是老生常谈的内忧外患。

石油能源产品的涨价等多重因素,使得意大利经济在70年代开始疲软,加之90年代的经济政治危机,意大利成为了 “笨猪五国”PIIGS之一。

“笨猪五国”可不是什么褒义词,确切地说这是国际债券分析家、学者和国际经济界媒体对欧洲的葡萄牙、意大利、希腊、西班牙和爱尔兰这五个主权债券信用评级较低的经济体的贬称。

《意大利制造》中的故事正好发生在70年代意大利经济疲软的时刻

【因为豆瓣社区规定,部分内容不作展现】

死去的意大利总理莫罗

【因为豆瓣社区规定,部分内容不作展现】

剧中就处于经济萧条的时代,所以会有大量的失业潮,【社区规定】

猜测剧中Rita的儿子就是这样一位怀着救国之心的所谓“革命家”。

讲完这些沉重的历史,还是让我们回到剧中来吧。

毕竟生活已经很南了,如果看的剧也如此,对我而言实在是无法忍受。

让我们以美丽的意大利模特Greta Ferro结束今天的推送吧。

公众号:美剧迷的自我修养。

 4 ) 太过理想化了

女主总能化险为夷 可能受年代背景所限 有的时候没有那么勇于争取机会 有些情节都是别人推着她往前走 自己会说法语这点完全可以坦白 而非让别人来推荐自己 这点看的时候就觉得很玛丽苏和矫情 但是服饰和画面色调真的太美了 讲述的几个大师故事其实还是可以再深挖一些的 有点蜻蜓点水的意思 像是女主在集邮

 5 ) 脸皮厚一点能成大事

通过关注的博主的推荐,周末看这部剧,看的时候直拍大腿,真是一部良心时尚职场剧,比《穿Prada的恶魔》电影好看N倍。

我觉得有趣的地方有几个:

1.女主坚信,没有机会也要自己找到机会。自己偷老板的邀请函去看show,被保安发现后强行进入秀场看完全场的同时还采访了女设计师。想要办成一番事情,脸皮不能太薄,要脸皮厚一点再加行动力方能成大事。

2.女主的爸爸在女主离家出走的时候虽然冷漠不搭理女主,但还是偷偷问女主的妈妈有没有给女主行李塞点钱。

3. 看剧还顺便了解了一下二战后的意大利,二战后美国援助意大利工业,意大利北部因为偏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偏农业的南部居民因为经济差距,纷纷移民跑到南部发展。女主一家,时尚编辑大楼的门卫都是南部移民。哈哈,鄙视链不分种族不分地域,只要有人的地方,真的无处不在啊。

 6 ) Made in Italy

看了个新剧,【意大利制造】,讲的是20世纪70年代在社会和政治动荡的背景下,因为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而没能考上艺术研究生的女主伊莲妮,跟爸爸赌气,找到一份时尚杂志实习生的工作,自己赚学费。以伊莲妮的私生活和工作视角展开,讲述米兰时装界发展的时尚年代剧。

剧中另一位女主角丽塔,是“有能力有人脉的强势女上司”,加上“聪明机灵有冲劲儿得大佬赏识提携的女实习生”,这个配置是不是很眼熟?是的,第一集特别“致敬”【时尚女魔头】。

甚至女主伊莲娜的长相也跟安妮海瑟薇有几分相似,大大的眼睛,娇憨的笑容,在时尚氛围里赏心悦目。

不同的是时尚女魔头的助理一心想当“正经”记者,最开始对时尚杂志助理的职位是不屑一顾的,只想熬过一年“就可以去任何想去的杂志社”了。

而意大利制造的小实习生单纯的只想找一份可以自己赚学费的工作,一头闯进了时尚世界,并且深深的爱上了这里。

片子也是从女实习生伊莲娜的视角写起,轻松幽默又美又时尚,充满朝气蓬勃的气氛,跟米兰时装业声名鹊起的发展背景相得益彰。

一个行业在向上发展时期的那种创新、碰撞、突破、包容,让人心向往之。

这个色调节奏背景可真的太对我胃口了,不看我会伤心的ok!

 7 ) 意大利时尚及其背后

内容来自公众号“海德萧读书笔记”

近日,一部意大利电视剧《Made in Italy》(意大利制造)在国内收获了不少关注。这部以讲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意大利时尚发展历史为题材的剧集,意外地为中国观众打开了一扇认识和了解“意大利制造”的大门。

不同于以往将时尚作为主题的影视作品,这部剧用扎实的历史考据、具有说服力的故事情节,以及大量设计师的vintage原作服饰吸引了众多时尚从业者和爱好者的赞誉和关注。即便你对时尚一无所知,它依然可以成为一部值得追的好剧。

在《Made in Italy》中,隐含着许许多多与当时历史背景相关的线索,正是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设计,生动地为我们编织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社会图景。

在第一季共八集的叙事中,贯穿着三条交叉的主线:一是女主角及其他配角的个人发展和家庭/感情问题;二是意大利时尚(高级成衣)的崛起过程;三是其间风起云涌的历史背景。

故事始于1974年,“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米兰发生了一场剧变。人们走上街头游行抗议;为了获得离婚权举行全民公投;曼左拉与里维拉(均为意大利足球运动员)的精彩决斗让圣罗西体育馆群情鼎沸;迫于石油危机,米兰人周末只能骑自行车出行;恐怖分子肆虐,滥杀无辜。一场革命拉开了序幕……

以上是在整部剧正式开始前,由女主角叙述的一段旁白。作为一名当代的中国观众,即便我们之前对此一无所知,通过这段铺垫的声音与画面,也能对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意大利那段动荡的历史建立一种直观的认识。

事实上,成就一部优秀的文学或影视作品,精彩的故事逻辑只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则需要一种“隐形”的基底作为支撑,那就是关于背景的知识架构。

《Made in Italy》之所以能够不落俗套和打动观众,就是因为它拥有这样的架构。接下来,假如你有兴趣,就请随我一起揭开那些只在剧中轻轻带过,但却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秘密”……

————

正序的故事开始于女主角——艺术史系学生Irene Mastrangelo的毕业答辩。在对卡拉瓦乔的名作《砍下荷罗孚尼头颅的犹滴》的看法上,年轻一代的Irene与老教授出现了分歧:

“我们知道卡拉瓦乔于1599年创作了这幅画,正是在他观看了Beatrice Cenci被处以断头刑后,这个女孩长期遭受父亲的暴力和性侵。通过这幅画,我们可以看出卡拉瓦乔当时的心理;看到Beatrice Centi,看到女性的尊严和力量,这些都画在了Giudtta的脸上……”面对三位男性评审,女主角Irene慷慨激昂地陈述道。

然而,还没等她说完,中间的老教授就打断了她的话:“是谁告诉了您这些胡言乱语?这年头是流行给任何话题里都塞点心理学吗?卡拉瓦乔之前已经被研究过了……这里是大学,不是混乱的社团组织。您上我的课,背诵课上的内容,然后来这考试,应该重复您背过的内容。”

卡拉瓦乔笔下的《砍下荷罗孚尼头颅的犹滴》

真蒂莱斯基的第二幅《朱迪斯杀死荷罗孚尼》

以上就是在故事开端发生的故事。它看似随意,但事实上每句话都富含的信息量极大。这段简单的对话不但反映出主配角各自的价值观和所处状态,它同时还“不经意地”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时代下的复杂信息。

Beatrice Centi是16世纪的一名罗马贵族女性。在历史上,Irene口中那段关于她的复仇传奇曾无数次地启发了诸多文学艺术作品。就在与剧中年代相近的1969年,恐怖片导演卢西奥·弗尔兹(Lucio Fulci)还将Centi的故事搬上了大荧幕。

事实上,Irene将《砍下荷罗孚尼头颅的犹滴》与Centi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并不是完全在凭空臆想。卡拉瓦乔的“追随者”,西方艺术史上被人遗忘的杰出女性艺术家真蒂莱斯基(Artemisia Gentileschi)也曾以相同母题绘制过两幅作品(分别为1610年和1620-21年),这两幅《朱迪斯杀死荷罗孚尼》也成为了她在这一题材上超越卡拉瓦乔的杰作。真蒂莱斯基与Centi有着相似的经历,17岁时,她被父亲的朋友阿戈斯蒂诺·塔西(Agostino Tassi)强奸,尽管法庭最终以其他理由判决将塔西赶出罗马,但这一决议却从未执行。

即使是在四百年后的今天,对类似的事件我们依然不感到陌生——这是一个不幸的事实。但即便刨去带有同理心的看法,单纯从画作的技法上看,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真蒂莱斯基的强大与卓越,与Centi一样,她的复仇精神令其拥有了超越自身时代的现代性。

因此,将这一题材的画作作为整部剧的开头,也显现出编剧的意味深长。显然,Irene是一个生长于新时代的“反叛者”,而老教授则是代表着旧时代父权制的一张脸谱。Irene的反叛,不仅体现在对待一场权力对比悬殊的考试上,更体现在当时新女性要求的各个方面——工作,家庭,感情。

第二波女权主义运动,要求获取合法堕胎的权益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第二波女权主义浪潮席卷全球的时刻,在欧洲、北美等地区的许多国家都掀起了大规模的女权运动。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的主要目标是“批判性别主义、性别歧视和男性权力,认为当时虽然有女性有了选举权、工作权和受教育权,但表面的性别平等掩盖了实际上的不平等。这次女性运动的基调是要消除两性差别,并把这种差别视为造成女性对男性从属地位的基础。”(《女性主义》,李银河)

显然,Irene对卡拉瓦乔那番带有女权主义色彩的解读刺激到了掌握权力的一方。电视剧的第二集里,Krizia的设计师Mariuccia Mandelli也对她说道,“大学里最重要的位置永远属于男人,我太清楚了”。

除了Irene的解读,在这场对话里,老教授的回答也很关键。

首先,是“心理学”(psicologia)这三个字,这似乎让他很介意;而他又提到了社团组织——这是为什么呢?

联系到当时女权主义运动的背景,这个问题就可以被轻松破解。

这里的心理学,指的不是泛泛层面的心理学——而是特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这里的社团组织,说的也不是别个,而正是当时的女权主义者

那么,弗洛伊德和女权主义又有着怎样的关联呢?

我们都知道,作为有史以来最知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为人类在认识自身上做出的贡献是难以估量的。但是,由于其所处地域和时代的局限性,他提出的诸多理论也在后世为人所抨击,比如其著名的“阴茎嫉妒论”

西蒙娜·德·波伏娃

1949年,波伏娃的《第二性》出版,这部著作在接下来的十几二十年中深刻地影响了第二波女权主义运动。在《第二性》中,波伏娃对弗洛伊德的“厄勒克特拉情结”(恋父情结)提出质疑,“父亲的至高权威是一个社会层面的事实:弗洛伊德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随后,她又在第二卷的开篇正式提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美国第二波女权主义运动的奠基人弗里丹(Betty Friedan)在她那本石破天惊的著作《女性的奥秘》(The Mystique of Female)中也提到:“女性的奥秘从弗洛伊德的思想中获得了力量,因此,正是弗洛伊德思想引导妇女和研究妇女问题的人们对她们的母亲所经受的挫折和沮丧,对她们的父亲、兄弟和丈夫表现出的不满和怨恨,对她们自己的感情和人生道路上可能作出了错误的解释弗洛伊德思想已经牢牢地溶入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现象之中,正是他的思想,在今天,使千千万万个美国妇女陷入了困境。”

有趣的是,编剧似乎也间接地提醒着观众:女主角Irene就是作为事实上的女权主义者。第一集中,Irene穿着被设计师Walter Albini“改造”的裙子回家,而母亲见到她时,不假思索地说了一句:“你这不是变成那些女权主义者了吗?”

审判女巫

女权主义者们也出现在Irene罢考后的一幕。校园外,她们一遍遍地高喊着口号:“颤抖吧,颤抖吧,女巫回来了!” “颤抖吧,颤抖吧,女巫回来了!”……

相信这句口号给不少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童年的记忆,这的确是超越我们自身背景之外的东西——女权,为什么要和“女巫”联系在一起呢?

事实上,女巫与女权的关系可谓由来已久。甚至有人说,“女巫、荡妇和女权主义者象征着女性的自我意识、性自由和思想自由。”(《Witches, Sluts, Feminists: Conjuring theSex Positive》Kristin J. Sollee)。

在畅销小说《达芬奇密码》中,作者Dan Brown向我们揭示了“处死女巫”的历史阴谋:“由天主教裁判所发行的《巫婆之锤》无疑堪称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出版物。它向人们灌输‘自由思考的女人给世界带来威胁’的思想,并教导神职人员如何去识别、折磨并消灭她们。教会所指的‘女巫’包括所有的女学者、女祭司、吉普赛女人、女巫师、自然爱好者、草药采集者以及任何‘涉嫌对自然世界过于敏感的女性’。……在追捕女巫的三百年中,被教会绑在柱子上烧死的女性多达五百万。”著名的圣女贞德就曾以异端和女巫罪被判处火刑而处死。

从中我们得知,所谓“女巫”,只是历史上以基督教作为统治工具的父权制掌权者对拥有独立思想的女性所进行的污名化描述,这其中体现的正是福柯(Michel Foucault)关于 “权力”问题的思想。

即使是最资深的女权主义者也难逃父权制话语的“污染”,弗里丹就曾在1973年与对手Phyllis Schlafly辩论时失语:“你是个女巫,上帝,我真想把你绑在火刑柱上烧死。”(And you are a witch. God, I’d like toburn you at the stake!)这经典的一幕也在近期由Cate Blanchett主演热播美剧《Mrs America》中重现。

————

以女权为背景的内容我们就说这么多。接下来,会集中谈到本剧的主题——意大利时尚产业的崛起。

但在此之前,我们还是要将视野扩大一点,先来看看意大利在二战后究竟是何面貌。

在罢考后,沮丧的Irene回到家,却遭到了父亲的严厉斥责,他对女儿怒吼道:“我们这样的人是不读大学的。”这句话的含义并不仅仅包括Irene出生在一个工人阶级家庭;从后面的剧情中,我们得知,Irene的父母并不是米兰本地人,而是在Irene出生之前(早于1951年)从意大利南方移民过来的。

1945年,二战后的意大利可谓满目疮痍。尤其在南方,原本就不发达的小农农业让这里的人民饱受艰辛。即使是到了五十年代中期,“意大利从许多方面来看仍然不属于发达国家。”(《剑桥意大利史》,Christopher Duggan)——“大多数意大利人生活水平依然低下。政府1951—1952年度的一次调查中显示……270万户家庭被归为‘贫穷’或‘贫困’,相当于人口的1/4。对生活最感绝望的,也许是南部的日工,他们的工资往往不及北部的一半。”

二战后的欧洲

在意大利的历史上,南北方巨大的差异问题一直是一道难解的课题。其原因笼统地总结下来,即南方多农业,北方重工业;南方看人情,北方讲效率;南方人重视地位,北方人在乎财富……类似的原因使南方在经济上一直很难真正发展起来。甚至就连南北方人的长相也不太一样:金发碧眼的多是北方人(比如Irene的室友),黑发肤深的多是南方人。当然,以上也并不绝对。

在美国推出重振欧洲经济的“马歇尔计划”后,北方的工业获得了迅猛发展,这钟由发展不平衡导致的需求致使大批来自南方的廉价劳动力涌入北方,1951—1967年,米兰的人口增加了40万;都灵的情况亦是如此。”(《剑桥意大利史》)。据悉,在1947到1951年,意大利接受了来自美国超过2.5亿美元的援助,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同时,加入欧洲共同市场也让意大利受益良多,后者也在1957年成为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六个创始国之一。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意大利摆脱了落后国家的身份。工业继续发展,制造业投资在1958—1963年内均以14%的速度增长……工业产值以每年14.4%的速度增长……这种非凡的成就——意大利几乎在一夜之间从农业国变成了现代工业化国家……”(《剑桥意大利史》)不过以上的“奇迹”大部分还是发生在意大利北部,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方式也为这个国家后来的历史进程埋下了许多隐患。

电影《绿皮书》剧照

来自美国的影响不只体现在意大利本土的发展上,工业化进程也让许多意大利人选择移民海外,美国学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中说:“从1951年到1971年,农业就业人数由人口的55%降至30%;有些去了南部和北部的城市,但许多人离开意大利,前往美国、欧洲和拉丁美洲。此外还有社会指标的巨大改进,如识字和婴儿死亡率,使其时的南部与19世纪时相比,不那么像‘非洲’了。”他的这番话,不禁让人想起2019年的奥斯卡最佳电影《绿皮书》。其中主角的身份设定就是一名意大利移民。在他为黑人音乐家挺身而出时,对方辱骂他:“你自己也是半个黑鬼。”

从以上这些资料,我们能够看出,除了拥有大学生的身份外,作为南方移民后代的Irene实际“出身卑微”,但她并没有因此而贬低自己——这也使她的个人奋斗经历更加鼓舞人心。

工业化带给意大利时尚产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首先,意大利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之内都具有面料制造和加工的传统,工业化为这种传统注入了强大的新生力量;第二,工业化业促进了成衣(prêt-à-porter)的加速发展,并很快让意大利时尚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令其成为唯一能够与巴黎抗衡的一股势力;第三,意大利的新生代设计师们也从这种趋势中获利,并以自己的方式建立了与工业伙伴们的紧密联系,并很快登上了国际舞台。

但在这一切发生之前,关于意大利时尚,还有一段不得不说的故事。这段故事也与美国有关,并且在片中曾多次被提及。人们说,那才是意大利时尚开始的起点。

————

1951年2月,佛罗伦萨贵族兼商人Giovanni Battista Giorgini在自己家中的别墅内组织了一场小型时装展示,虽然到场的人数不多,但来宾各个都是美国时尚行业内的关键人物。事后,有关这次活动的消息迅速传到了当时的美国版《Vogue》编辑Bettina Ballard的耳朵里。3月,她在给Giorgini的信中说:“我听人反映说你的秀很好。每个人似乎都对意大利很有兴趣,《Vogue》也一样,我肯定我们能在将来一起合作点儿什么。”

鉴于这样的影响,Giorgini又在同年7月举办了第二次活动。这一次,地点选在佛罗伦萨的Grand Hotel,来自多个意大利时装屋的时装展示进行了整整三天,连巴黎的设计师也不禁对此侧目。

1952年,Giorgini成功地申请到佛罗伦萨的地标建筑——皮蒂宫(Palazzo Pitti)作为秀的举办场地,在“白厅”(Sala Bianca)内,美国人充分领略到了自美第奇时代遗留下来的意式奢华。更有趣的是,深谙客户心理的Giorgini还在其间组织了盛大的舞会,并且保障有大量意大利贵族出席。显然,此举十分奏效,到1955年,参加Sala Bianca活动的国际买手和媒体已多达700人。

在佛罗伦萨皮蒂宫“白厅”举行的时装秀

由此,这项活动在很多年里都是意大利时尚的头等大事。电视剧中,Missoni夫妇在接受Irene的采访时说:“ ‘他们(Missoni)想把皮蒂宫变成疯马俱乐部!’可是他们再也没有邀请我们去佛罗伦萨的时装秀。”同样,在第六集中,也提到了关于Valentino与佛罗伦萨的的历史:“在皮蒂宫举办的时装发布会上,他们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出场。当时有传言说Valentino在发布会上展示了非凡绝伦的服饰,留下来的买手们,当他们看到模特的时候......剩下的故事就不用说了,历史性时刻。”

但这一切都被一个人打乱了。而他,也是那个时代的第一位“设计师”

Walter Albini——一个如今已被人遗忘的名字。但这个名字却是那个最初的时代里真正的主角。就连作为一个刚入职的外行,Irene也知晓Albini的名字。“你知道吗,之前根本没有‘时装设计师’(stilista)这个词,人们为了形容他而专门创造了这个词。如果没有他,时尚仍会被囚禁在精品店(boutique),供人品头论足。”在故事的第一集中,Irene的顶头上司Rita告诉她。

之所以被称为“时装设计师”(designer),是因为英语中并无与意大利语“stilista”含义相似的词汇(就像英语里也没有与“couturier”对应的词一样)。从语法上看,与之对应的英文单词应该是“stylist”,但其所代表的内涵却完全不一样。因此,一定要把stilista翻译成中文的话,或许我们可以用“风格缔造者”来形容。

设计师Walter Albini

为什么说Albini是意大利的“第一位”设计师呢?

在他之前,分布在意大利大大小小的面料和服装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并没有多少“高级成衣”的属性。而佛罗伦萨主打的时装秀仍旧是以高级定制为主。Albini作为“风格缔造者”的身份将美学、设计和工业工艺紧密地结合到一起,《WWD》曾用“Put It Together”来形容他的创造。在剧中,Albini的台词甚至包括:“配饰永远是第一位的,甚至可以说,服装是次要的。”这并不是因为他不注重服装,而是在他眼中,整体的造型才是关键——是他“发明”了所谓的“Italian Look”

在当时的年代,Albini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为他人做嫁衣”上,他以独立设计师的身份为不同品牌和企业打造走秀系列,并冠以“Walter Albini for”的标签。但由于各种原因,他始终都没有机会真正发展属于自己的品牌,除去英年早逝的事实(Albini死于1983年,年仅42岁),这也是为什么在今天,他的名字无法被大众所知的原因。

也是他,开启了在米兰办秀的传统。1971年4月,Albini将他为五个不同品牌设计的系列组合到一起,发布了一场引人注目的个人时装秀。他的选择也影响到包括Caumont、Ken Scott、Krizia和Missoni等品牌,它们纷纷也在米兰举办了自己的时装秀。日后,佛罗伦萨渐渐势微,米兰登上历史舞台——直到今天。

剧中,还有一条与意大利时尚紧密联系且非常重要的线索——Irene的新男朋友。在米兰的酒吧里,Irene邂逅了一位颇有魅力的男性。然而,在错失了他提出的于Armani秀场再次见面的邀约后,她试着打遍了黄页薄上的十几个同名同姓之人电话,也没能找到这位“Davide”。后来,当他们于一场时尚活动上再次邂逅,Irene才得知,他所在的区域并不是米兰,而是在同属伦巴第大区的科莫(Como),他是一名面料生产商

《Made in Italy》剧照

这样的剧情设计是很特别的,刚开始,我们会好奇,为什么Davide会邀请她在Armani的秀场见面呢?他为什么会认识刚刚成名不久的Armani呢?但当他作为一名面料生产商而出现IdeaComo的展会上时,一切疑问便迎刃而解了。

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像“科莫”这样的地区在“意大利制造”中的意义。

众所周知,来自中国的丝绸最早经由中亚被带到罗马,这条路也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来,丝绸制造的秘密也流出中国。而早在13世纪,已成为丝绸生产“基地”的科莫就将丝绸就出口到欧洲其他地区。丝绸制造业在科莫的兴起和发展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条件密不可分。至今,虽然大部分的丝绸生产回到了中国,但科莫依然是世界顶级丝绸制造的中心。

不单是科莫,在意大利的许多地区,都有着“专营”某种面料的传统。比如比耶拉(Biella)、普拉托(Prato)和威内托(Veneto)的羊毛;与科莫同属伦巴第大区的布斯托-阿西齐奥(Busto Arsizio)和贝尔格蒙(Bergamo)周边的棉花和亚麻。二战后,“马歇尔计划”给予了传统面料生产大规模发展的可能性,超过2千万资金被注入这一行业。相比之下,法国的面料产业却没有得到这样的援助。

到1960年代中期,科莫的丝绸已经在欧洲建立了稳固的地位。并且,在这一地区,旧的工厂在不断翻新,新的工厂也被不断建造出来,以便于打造制造产品的全产业链。科莫最大的丝绸制造商Mantero便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剧中,创始人Riccardo Mantero也出现在Krizia的设计师Mandelli身旁。

除了工业本身的大力发展,行业组织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剧中的IdeaComo便是由意大利丝绸制造协会(Associazione Italiana Fabbricanti di Seteria)组织的重要展会,《WWD》曾形容:“如果Interstoff(由法兰克福展览公司举办的面料展)是面料的超市,那么IdeaComo就是馥颂(法国顶级美食品牌)。”

科莫湖

第六集中,与Rita见面并勾勒出IdeaComo未来雏形的中年男性Beppe Modenese是意大利时尚发展中的重要人物,他也是现如今米兰时装周的官方创始人以及意大利全国时装协会(Camera Nazionale della Moda Italiana,简称CNMI)荣誉主席。1978年后,米兰时装周正式确立后,他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意大利时装大使”。

在Beppe与Rita会面时的一幕,前者说:“像Armani这样成功的人,他们把规则改了。”——这其中的改变,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彼时的意大利,设计师与企业家们拥有一种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从Albini开始,并在Armani身上发挥到了极致。正是源于设计师与企业家的这种“亲密关系”,才使“意大利制造”真正得以壮大和名扬四海。

1975年,Giorgio Armani与终生伴侣及事业合伙人Sergio Galeotti在米兰创立了自己的公司(Giorgio Armani S.P.A.)。同年7月,Armani展出了第一个男装系列(1976春夏);三个月后,1976春夏女装系列在米兰杜莫广场(Piazza del Duomo)的一家老餐厅举行;1976年3月,又发布了1976秋冬系列。

在Armani推出了第三个时装系列后,品牌也迎来了急速扩张期。来自美国的买家们对这位重新定义了的优雅的意大利设计师抱有极大的热情。那些需要出现在办公室里的新女性发现没有谁比Armani更了解她们的需要。在Barneys将Armani引进美国市场后,仅在1976年的销售额就达到了9万美元(6年后飙升至240万美元)。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品牌扩张亟需大量资金。就在这时,一段新机缘出现了。

中年时的Giorgio Armani

1978年,Giorgio Armani与都灵的服装企业GFT(Gruppo Finanziario Tessile)正式签订了一部“无与伦比的合约”这部合约的到来改变了游戏规则,也间接地帮助意大利时尚产业完成了系统的转变。

由于首先引进了美国的成衣尺码系统,GFT在二战后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但在石油危机到来时,家族继承人Carlo Rivetti开始思考如何能为企业找到一条可持续的新路。最终,他选择了为意大利的成衣制造引进一种新的元素——时尚。此举重新定义了“意大利制造”,开启了时尚与工业化手段强强联合的历史篇章。

Carlo Rivetti在后来回忆:“那是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这就是我们所说‘意大利制造’(Made in Italy)的产生过程。但在意大利,我们甚至没有一个现成的词汇对应这个词语,至少在意大利语里没有这样的原创词汇。我们没把自己当成特许经销商,也没有把Giorgio Armani看成设计师,甚至连许可权的问题都从未谈过。

到1978年,意大利时尚已经完成了这一系统性的转变,一个崭新的时代真正到来了。《范思哲传奇》(The Versace Legend)的作者Minnie Gastel在书中写道:“米兰已成为时尚成衣产业的聚集地,这一产业在意大利方兴未艾。时尚成衣行业的新贵都纷纷来到米兰,佛罗伦萨皮蒂宫的白厅门前一下子变得门可罗雀。这些新贵们为工业化制造商设计出前卫的服饰……这些服饰的风格介于高级定制和大众成衣之间。”

她接着描述道:“在1976年至1978年的短短两年时间里,在意大利全国时尚协会的官方记录上,时装公司的数量已经从14家增加到52家,而这个数字还是在严酷的竞争淘汰掉了数百家竞争者之后的数据。此时,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也多达数百名,从世界各地赶来的买手则有成千上万。

————

在剧中,蓬勃发展的意大利时尚产业如同初生的阳光,给人以生机和希望。但在现实中,彼时的意大利正经历着一段政治的黑暗时期。

“您不觉得在这个戏剧性的年代,从事像时尚这方面的工作,是完全被边缘化了吗?”在Irene参加记者资格考试时,考官向她这样发问。对此,Irene的回答自然是无可厚非的,但就在她话音刚落之际,街上的混乱打断了这一切,这里的剧情同时提醒着我们——此时,黑暗也是真正存在的。

“对于意大利,尤其是后来成为时尚之都的米兰来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确实是一个困难时期。不仅如此,正如意大利时尚记者Natalia Aspesi所述——当时的意大利,还存在着社会动荡和政治斗争以及其它冲突。”《Being Armani: A Biography》的作者Renata Molho写道。“在那个时期,没有人关注时尚,当然,时尚也无法吸引新闻和大众媒体的目光。Aspesi在回忆录中写到:‘在这样糟糕的商业环境中,时装设计师根本没有用武之地。’”

没有用武之地的说法似乎夸张了一些,但这也说明,即使此时意大利时尚发展得再繁荣,在普通人眼中,好像也只是发生在一个小圈子里的事情。

如此便不难理解,为何Miuccia Prada在她职业生涯的最初,将从事时尚看作是一件“羞耻”的事情。的确,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革命理想才是青年人所真正奉之为上的“事业”。

1970年代,游行队伍中的Miuccia Prada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意大利社会受到一系列运动的冲击。从某种层面来说,这是一代人对共和国的评价,人们尤其感到,对于这样一个在过去十年经历了沧海桑田的社会,政治家没能满足它的需求和期望。”(《剑桥意大利史》)

1967-1968年,社会动荡首先爆发在大学生团体中。……一开始,学生运动是自发形成的……他们对组织起来一个明确的政治目标并不感兴趣。然而,到了1968年下半年,这种情况有所改变。……无数列宁主义和斯大林主义团体应运而生,它们都做好了用武力达到目的的准备。……这些团体共同组成了意大利的‘新左派’,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活跃程度上都超过了同时期欧洲其他国家类似的运动……20世纪70年代,他们中的某些人在绝望中走上了恐怖主义的道路,寄希望于通过暴力来达到凭借笔杆无法实现的目的。”(《剑桥意大利史》)

关于这一群体人物的形象,电视剧也花费了一些笔墨来为我们呈现:Simone——Rita的儿子是这条支线的隐形主角。在前七集的剧情中,他似乎一直是一个行为偏执的少年。直到第八集,在同伴开枪执行刺杀任务后,他似乎才得以醒悟,不再做违背自己天性的事情。

虽然剧中一直没有明确说明Simone具体属于哪个组织,但将其成员行为与出现在第二集开始前的一幕联系到一起,我们可以推测,他应该就是左翼组织“红色旅”的初级成员。

在前往IdeaComo展会的途中,Rita对Irene吐露了自己的心声:“我发现我一点也不了解我的儿子,他是个出众的男孩,想当记者,后来他开始想,光是写作还不够,还得要付诸实践,而我什么都没有意识到,他已经改变了理想,改变了观念。”另一幕中,Simone的同伴对Rita说,你这样的人令他恶心。被中产阶级知识分子Rita带大的Simone为什么会背叛自己的身份,选择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呢?

“‘红色旅’是1970年一群年轻的理想主义者在米兰创立的,他们认为革命即将来临,坚信人们最需要的是唯意志论……最早的恐怖主义者包括理想幻灭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及出身工人阶级家庭的激进分子。……‘红色旅’受到外国恐怖主义的启发……他们也将自己的斗争视为抵抗运动的延续。然而刚开始的时候,他们的行动主要局限于政治宣传和搞破坏,直到1974年,暴力才有所升级,发生了第一起暗杀事件。这种性质的转变和‘新左派’……纷纷加入‘红色旅’有关。”(《剑桥意大利史》)

可想而知,还是一名学生的Simone必定在那个时代深受左派思维的影响。因此,当他在时局变换时采取越来越激进的行为也可以说是情理之中。所以,当我们还原1970年代前后意大利的那一危机时刻,也不难理解作为资产阶级小姐的Miuccia Prada为何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了。

《Made in Italy》对我们的启迪不应只流于表面,它除了是一部时装剧、职场剧、历史剧,更像是一部历史的检索目录。当你带着由它提供的线索去重新发现那个时代,会找到许许多多掩藏在细节中的故事,这些隐藏起来的故事甚至会比剧情中的故事更加精彩。所以,当我们再看一部电视剧、电影或者小说的时候,换一种思维方式,用一种新的眼界去探索,就会发现一个全然不同的新的世界。这个新世界将引领我们突破“常识”所带来的局限,真正认知事物的本来。

*本文系原创,未经允许,不可私自转载。更多原创内容,请移步至公众号“海德萧读书笔记”

 8 ) 《意大利制造》不止于时装剧这么简单

一开始会忍不住和好莱坞生产的几部时装剧做比较,比如Devil Wears Prada 或Ugly Betty,都是讲述误入时尚产业的菜鸟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天分在行业站稳脚并揭露一些行业阴暗面的故事,但是仔细分析一下会觉得,意呆利不愧是艺术大国,果真还是技高一筹,好莱坞商业片这种流水线出品还是有不少区别的。下面就胡乱分析一些由本剧细节引发的想法。

同期意大利和美国时尚比较

从社会背景来看,70年代的欧洲和美国均处于类似的社会动荡和经济萧条期,但是表现不尽相同。美国正处于滞涨危机的泥潭,加上饱受争议的越战,社会内部矛盾严重激化。二战后长起的一茬美国年轻人称作“垮掉的一代”。这些年轻人刚刚经历过美国梦,尚未奋斗就获得了祖辈梦寐以求的一切。但正因如此,他们怀疑父母对他们“努力奋斗”的告诫,怀疑商品金钱的必然意义,怀疑政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合理。虚伪、拜金、性别与性向的压迫、反对战争作为催化剂给社会矛盾的表达宣泄的带来出口。1969年的Woodstock音乐节这一场摇滚乐史上空前的活动把美国反主流文化的嬉皮士运动带向了高潮。

与之相对应,美国70年代时尚的主流可以说就是这场反主流的文化运动的表征。过分奢华的着装的不再是主流。更多元化的风格涌现,当时服装的廓形也从贴身转变成中性、极简、返璞归真,自然主义。喇叭裤,长卷发,吉他,民族风,反战元素是垮掉一代的经典符号。这个时期的女装的形式有染色领带衬衫,墨西哥“农民”衬衫,匈牙利民间刺绣女式衬衫,披风,斗篷等。下半身主要是厚底高跟鞋,破牛仔裤,长裙。材质方面,多喜欢用自然类色彩的棉麻质地印染,牛仔布,针织,刺绣,绑带,钩针,麂皮流苏,绒面革等。形式方面,多采用色彩斑斓的设计和明亮繁复的花卉图案,以及佩斯利印花(剧中摄影师给女主的围巾就是典型)等。当然还有激进的嬉皮士喜欢露点或者什么都不穿。后来这些时尚风格演变成“波西米亚风”,但是这样的风格不在承担传达个人身份和人群身份符号的作用。

同期,我们再来看看意大利的社会背景。在本剧的开篇也有描述,1969-1973:在意大利历史上被定义为“四年抗争”时期,意大利全国的失业率开始大面积的上升,社会民众对于政府的不满与日俱增。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左翼运动开始抬头,从意大利首府米兰为开端逐步辐射全国,阶级斗争从工厂蔓延到了人民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人们反对上涨的物价、昂贵的交通、数量不足的学校和托儿所、糟糕的医疗设施。与此同时,作为工会与制度化左翼政党一个倾向的“工人主义” 也深深影响了意大利的女权运动 。“女权斗争”为赢得家务工资而组织抗争。这一运动迅速蔓延到欧洲和北美,并由此发起了最早的跨国社会运动之一——“家务有偿化”(Wages for Housework)。女主所代表的形象隐喻也比较明显了,显然是代表当代意大利社会新女性的人群的形象,他们具备独立思想,接受过高等教育,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不愿意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期望通过工作价值展现自我价值等等。女主在杂志社的一步步成长也代表着其女性自我意识的成长和成熟的过程。开篇对社会现状的动荡不安的描述和时尚产业传达出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形成的强烈反差,包括片中不让自己女儿和杂志社工作人员来往的门卫,主编的儿子,也在某种层面上表现出了社会矛盾的激化。身处于如此动荡的环境内,似乎时尚一词显得不再那么重要,第五集中,女主在记者职业考试现场被主考官这样问道:“您不觉得在这个戏剧性的时代,从事时尚工作是完全边缘化了吗?”她则回答说,“时尚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时装样式是千变万化的,如今我们女性正在重新获得权力。这里可以看到,女性在要求对自己身体和生活取得控制权。而时装,成为了女性表达自我的最有利的武器,女人为了获得话语权需要展示自己的身体来惹人注目,所以就有了我们看到的迷你裙或者紧身上衣。

于时尚行业而言,最为显著的例证便是Prada集团的掌门人Miuccia Prada,她既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也是亲历者。纵观Miuccia职业生涯的成衣设计,强有力的女性主义始终处在特殊且重要的地位,这与她的自身经历有着直接的关联。

Prada 1988秋冬系列

在意大利当代时尚方面,除了受美国嬉皮士风潮的影响,金光闪闪的迪厅时尚再次成为70年代的时尚宠儿,设计师和时尚明星们都在拥抱奢华的风格。金属材质、亮片、高腰裤和霓虹色,成为一大潮流。另外狩猎装和军装也很受欢迎。这些造型在70年代中后期开始流行,以实用主义美学和大地色调为特征。

70年代意大利流行合身剪裁的西装外套(多种面料和宽翻领),长短裙,迷你裙,长连衣裙,热裤,紧身T恤。 这些元素和配色在主角和配角的身上几乎全部出现过。

从时尚设计的传统来看,非专业小白的浅显认识,胡乱对比一下法意美三国的设计风格。整体上说,意大利是吊打美国和法国齐肩的。美国设计和欧洲设计的本质区别在于,美国的设计更强调商业化,形式主义为主,形式第一,功能第二,形式追随市场。而意大利设计由于其深刻的历史艺术渊源则更关注功能性、创新性、审美性、质量性的结合。意大利在19世纪后半程工业的发展是落后于欧洲其它国家的,近现代意大利最先有所成就的设计领域是家具和家居设计,意大利家具设计从20世纪初就已经有了自己的风格,并且形成了古典与哲学相结合的特色。上个世纪50年代,意大利设计开始从之前注重艺术到技术、艺术相结合的发展方向转变,迎来了设计的黄金期。二战后,意大利的时装设计作为后进生也算是开始走向复兴阶段。同法国服装的套路不同,法国服装属于深得自我营销精髓的那一波,比较会营销人设,喜欢讲故事,比如爱马仕或者LV一派的品牌主要宣导的是皇家贵族式的奢华生活方式,讲究精致和浪漫感,所以在几十年前法国品牌就熟练懂得了了广告植入的重要性。包括赫本捆绑Tiffany和Givenchy,Grace Kelly捆绑Dior等一众电影的植入,就足以看到法国在品牌营销方面的天分。此外,法国的时尚帝国的野心确实也是意大利无法比肩的,世界三大奢侈品寡头全部来自于法国(LVMH、Kering、Hermes),收购狂魔LVMH更是把欧洲各种蓝血奢侈品纳入囊中。和法国的强势话语权相比,意大利时尚设计则低调不少,专攻产品,走低调奢华路线。Prada,Armani一众历史悠久的品牌多是以品牌传承,高端手工定制,一流的做工取胜。在剧情中其实也有情节展现,主编们对法国品牌的无奈的依赖中又透露着淡淡的不屑和傲娇,可以看到70年代的时尚产业,法国还是占领了绝对优势的,米兰对巴黎的模仿和取鉴仍然是整体的主旋律,品牌方、买手、供应链以及纸刊媒介在远未达到体系化的运作,而创新的契机正是建立在这样一成不变的基础上,本剧以一种直观的方式重现了意大利时尚,尤其是米兰时尚的蜕变之路。

BiancaJagger是滚石主唱Mick Jagger的前妻,也是时装大师Halston与YSL的缪斯。她同Mick Jagger结婚时,打破惯例,男装女穿,真空上阵,白色面纱从宽边帽子上笼罩下来,这身行头是YSL为她度身定造的。 她的招牌装束是三件头无尾礼服、宽松长裤、白衬衫

米兰从1970年代起树立了此后时尚之都的名号,一系列打破传统的举动以及优秀设计师的先后涌现,与媒体一道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联动。彼时意大利的成衣设计大多遵从常规的样式和流程来进行,面向服饰料作的创新仍然处于摸索的环节,而Mandelli却先人一步开始了破旧立新的尝试。第二集的Krizia那场时装发布会出现的超短裤,金属、橡胶、蛇皮、这些在当代设计中并不新奇的材料或形式,从现在看也许稀松平常,但是在当时确实是挑战传统和具有时代意义的。

除了服饰时尚外,剧中的布景和建筑也十分精致和还原时代风貌。布景中各种精致的软装设计也充分的显示了意大利设计的魅力。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正直意大利激进建筑和设计运动的高峰,包豪斯思潮的现代主义受到挑战,延续了几十年的极简、单一色调、强调功能性的一元化和绝对理性主义的设计风格转向强调多元化、差异性和开放性的后现代主义的百花齐放的阶段。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片中编辑部色彩斑斓,红橙黄的暖色调的软装风格和形态各异充满趣味性又兼顾功能性灯具等设计。

Dalu Table Lamp,Vico Magistretti 设计,Artemide,1969

GAIA Lounge CHAIR, Carlo Bartoli 设计,Arflex, 1967

Valentine Typewriter – Ettore Sottsass设计,Olivetti反平庸和性冷淡的孟菲斯风格。

片中的取景地也彰显了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和现代风格建筑的各种碰撞。

Torre Velasca 维拉斯加塔楼 Piazza Velasca, 3/5, 20122 Milano偶尔出镜的Velasca Tower高楼建于1950年,是折衷意大利中世纪城堡的现代建筑象征。

总之,本剧从时尚、艺术、建筑、 “女权运动” 与 “工人主义”,性平权等各个视角还原70年代意大利社会。实在是一部值得慢慢细品,干货十足的宝藏。

 短评

看到最后哭了。有点激动。时尚啊,它原本不是纸醉金迷徒有其表,它来自社会生活。意大利时尚也不是自然而然成为世界时尚行业的引领者的,他是意大利轻工业和社会发展的结果,背后是一个产业中各种新鲜进步的思想和守旧顽固派斗争的过程。我们现在看到的设计师、不可一世的时尚杂志主编,在刚出道时也是步履蹒跚走一步算一步的。意大利引领的时尚现在已经开始落后了,但是我们可以期待其它的力量走上前台。

7分钟前
  • ====
  • 力荐

女主光环就是不一样~反正看着爽 各种时装评论也很有意思 外行看热闹

8分钟前
  • Hygge.Q
  • 力荐

暴力动荡中孕育出时尚与美。意大利这种奇异的矛盾感真的让人着迷。最后一集拍得极美。

12分钟前
  • 月微茫
  • 力荐

服装真是美爆了啊啊啊····

17分钟前
  • Kathy
  • 力荐

🇮🇹妞顶着一头卷发真的好萌啊!!&Franca Sozzani年轻时拿的都是主角光环剧本么,每个危机都被贵人帮忙滑水过去了&偶尔听听意大利语还不错

20分钟前
  • 姬长安
  • 推荐

就连配角都那么好看!我的妈耶!全是满分颜值!身材都很好诶!没有一个一百斤以上的女生诶!不可思议!不应该也解放身材吗

24分钟前
  • 今者吾丧我
  • 推荐

好看,女主角厚脸皮,独立,能为自己负责,晚归被骂就搬出家,搬出来的时候爸爸还记得说“你记得把钱放进她箱子里了吧。”每个人都是可爱的好人,用自己的方式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同事间也没有陷害,没有小人掣肘使绊子,爱做什么做什么。能量很纯

28分钟前
  • 京都花下客
  • 力荐

一直认为意大利时装的水平远在法国之上的。

29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时装周现在都快没啥用了,杂志也是,米兰最贵的地方给了DIOR和LV,大财团崛起没意大利人什么事,范思哲卖给MK,PRADA还没见缓过来,最后一集玩起了街拍——街拍也早死了。啊,1970年代真是个百废待兴的好时候。PS赖求华真好看。

32分钟前
  • Merov Mugatu!
  • 推荐

我是来看服化的!!!好看!!!

35分钟前
  • Linlin
  • 力荐

服化道复刻的太精致,从打光到配色,每一帧画面都美得心颤。没有喧闹和狗血,讲了一个好故事,副线也铺垫的恰到好处,展现了一代时尚传媒人的进取与努力,喜欢她们的昂扬、激情、坚韧、华丽与独立。片头片尾都有向意大利Vogue传奇主编Franca Sozzani致敬,十分动人。期待下一季~

36分钟前
  • 力荐

转发这个锦鲤,你就能采访到好多大师,而且大师们都脾气超好。三星半

41分钟前
  • The 星星
  • 推荐

职场剧就得让专业的人做,让负责的人拍啊……太让人惊喜的一部剧了,相当好看。//网易云有音乐专辑,推荐。//终于把期盼好久的最后一集看完了,没想到还能让我感到惊喜,一定要有第二季啊!

46分钟前
  • 许泽Sylvia
  • 力荐

整部剧的色彩太美了,服饰也太美了,70年代的米兰好迷人。虽然剧情有一点点玛丽苏,但是有这些再加上我个人对意大利的偏爱,太喜欢了。

48分钟前
  • 凤泥罐头
  • 力荐

主线是Irene离开学院到职场的成长,时尚界的风起云涌,副线米兰的社会运动,比如爸爸从不理解到支持女儿的事业到最后成为工人代表,Rita投身运动的不懂事儿子,很有年代感。过程里也了解到各个品牌在创始之初的故事。那时候的时尚界的确是社会风潮的反映和引导,阿玛尼与女性的部分尤其好。如果有第二季,可能会继续展开讲事业和感情家庭的平衡吧

53分钟前
  • Libeccia
  • 力荐

这个真的比the devil wears Prada 好看太多了

57分钟前
  • 嘣太是一只浣熊
  • 力荐

与其说这部剧是讲主角的职场励志故事,不如说是讲意大利的时尚发展史,米兰如何变成世界时尚之都,设计的主线剧情只是作为呈现这个过程的媒介。所以虽然剧情稍弱,但是服化道美术包括传达的价值观任何一方面都毫无瑕疵,跟所处时代背景的对比冲突也让故事进展更饱满。我不关心女主跟谁睡了,Albini、Missoni、Armani这些品牌和设计师的故事才是精髓。时尚从来不是一个轻浮的行业,追求美也不肤浅。太期待第二季了!

60分钟前
  • 撒旦的表妹
  • 推荐

很好看,意大利有着很优雅的质感,而且这种优雅又特别接地气

1小时前
  • 许亿
  • 推荐

又是一部误导年轻人入时尚行业的剧。中国的时尚媒体生态环境不是这样的啊亲们,敲黑板画重点。

1小时前
  • Desertforest
  • 还行

本想为女主光环扣一星,但你们可是Don Quixote呀!剧里的Armani太帅了。那年代的意大利真是活色生香,一挪到纽约就变low了都什么鬼

1小时前
  • 懿千叶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