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女子图鉴

日本剧日本2016

主演:水川麻美,阿部力,阳月华

导演:棚田由纪

 剧照

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1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2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3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4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5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6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13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14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15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16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17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18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19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7 20:31

详细剧情

《东京女子图鉴》改编自在《东京日历》上连载的同名四格漫画,电视剧版的导演由《百万元与苦虫女》的棚田由纪担当。水川麻美将演绎女主角绫从20多岁到40多岁的成长过程,绫从家乡来到东京工作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环境的变化,她的人生也随时面临全新的挑战。本剧在惠比寿、银座等多个地标性的外景地取景,全方位展示一个真实的东京。

 长篇影评

 1 ) 一个女人的幸福

其实刚开始我不太喜欢女主,样子长得有点硬,看着不灵也不聪明。但这和剧情设定是符合的,她从始至终都只是资质中上的女子而已。不过到后面越看越顺眼。她哭泣的几次——跟丈夫离婚、回家乡看到自己上杂志的简报——演技真实自然,极具层次感,让屏幕前的我也哭的不行,彻底折服了我。

这部剧最打动我的地方之一,就是它在认真探讨一个女人的幸福到底该是什么样。绫最初的愿望是成为一个令人羡慕的人。这是个抽象的愿望,但是它够强烈。绫遵循着她的愿望,做出了许多人不大理解的一系列选择。是否迷失初心?我觉得我们可能把初心这件事看得太重要了。十九岁那年我看亦舒,看到一句话,忽然感觉醍醐灌顶,那句话说“求仁得仁,即是幸福。”真的,人不能太贪心了。你不能在每一次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之后,叹一口气 ,说,这其实不是我想要的。可能更靠近真相的是,幸福也许本身就是一个阶段性的指标。八岁那年想要的洋娃娃,十八岁那年喜欢的男孩子,三十岁想要的豪宅,那些可能都是当下最重要的幸福啊。从没“迷失”过的人,或许有吧,但是我觉得,也可能是看到世界太少了。

我是欣赏绫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做不到。既不能像她那样努力,也不能像她那样舍得。东京女子图鉴,其实是指这部剧中所有的女子。包括嫁给直树的女子。而绫之所以引起最多的关注,我想其实不是因为她最普遍,反而是因为她最不寻常。来到东京这样的大都市的人,大多都怀揣着有几分虚荣的梦想,然而有几个人真正有毅力去奋斗,有勇气去牺牲?绫以不过中上之资质,一次又一次的向日益固化的社会阶层发起冲击。虽然屡败,但是屡战。其中体现的蓬勃生命力,可以说也是一种人性之美了。

与她同病相怜的是在联谊会上见到的同为社会底层出身的毒舌男子(名字不记得了),这个角色的塑造可以说是一大亮点。初次出场他显得轻浮而低情商,但是随后几次展开很快就改变了这个形象。那么他最初与绫接触时为什么显得那么鲁莽而讨厌?——因为看低东京女子,懒得费心。我在现实生活中也偶有接触这样的男性,对女性简单粗暴,令人生厌。蠢笨吗,不见得,只是视之为低等猎物不想费心罢了。事实上这个毒舌男犀利清醒而不乏可爱——在他不再指望和绫发生情感关系之后。他与绫一样最后触碰到阶层的天花板,但绫选择继续往前走,而他选择了另一条路。值得探讨的一个地方是,像绫这样内心充满欲望、理智清醒的女性,是否会被爱?编剧的观点大致是不会。全剧看下来,唯一真正爱过绫的大概只有直树,而直树第一次见到绫的时候,她初到东京,走路都会迷路,显得很懵懂,那一点急于出头的欲望也显得有几分可爱。而之后遇到的男人,有的是精明的算计她,有的是当做玩物供养她,有的是视之为生活伴侣、但一旦不肯生育便离弃她,还有将她视为提款机的小狼狗,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绫充满欲望的内心,对男人是不具有吸引力的。这是可能性之一。另一种可能是,这些男人中,除了直树,也跟本没有具备爱人的能力的人了。这是另一种可能。

对于绫的诟病,很多的在于她似乎将男人视为进身之阶,我倒不这样看。说绫最爱的人始终是她自己,这句话大概没错,但是我也不觉得多么值得批评。激情退去之后扪心自问,爱他人胜过爱自己的,可能没有我们以为的那样多吧。绫怀揣着强烈的成功欲望而来,那成功里包括高尚的住宅,体面的工作,优质的伴侣——男人不过是其中一环。这是她对于幸福的定义。就如同名牌包包对于有些女性的价值差相仿佛。真正将男人视为进身之阶的,是看起来欲望没那么强的凉子、借怀孕抢走绫的丈夫的合同工职员。反而是绫,并未主动勾引谁,其实是以自己的不断努力,让更多优秀的男人注意到了自己。

这部剧当然是有女权主义倾向的。全剧中最体现绫的勇气的,我认为要数下面这一幕。绫再次回到东京,在熟悉的街头遇到初恋直树。兜兜转转之间她忽然明白,最初的幸福其实最简单也最珍贵。他们相视一笑,看起来就要上演大团圆的结局,然而就在这时候,一个小孩叫着“爸爸”跑出来,牵住了直树的手。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绫走在街上,城市闪烁的霓虹在身后沦为华丽的背景,她从没比此刻更清晰的意识到,人生还很长,而她是一个人。这一幕寂寞而苍凉。但是她继续往前走。她绷紧的脸冷漠而坚毅,那是给生活看的。

作为一个深漂到第五年、满心都是厌倦的人,看这部剧的时候,我对绫充满羡慕。更多的不是羡慕她得到了什么,而是她这样顽强和坚毅。离家千万里,到底是为什么?绫在离开初恋男友直树的时候说,如果是这样平凡的幸福,在秋田也可以得到啊,那么到东京是为什么呢?这句话其实也很多次的响在我的耳边。在离开上一家待遇过得去、管的也很宽松只是没前途的工作的时候,心里也对自己说,这样的生活,和在家里当个老师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如果只是图个安稳的话,离开家是为什么呢?即使我不是天生具有强烈欲望的人,可是你已经离家了,真的还有贪图安逸的资格吗?然而我和绫的区别就是,有一时的勇气,却没有长期的决心。曾有人对我说,没有梦想,何必远方。我当时笑他烂俗,但是说真的,东京这样的城市,也许真的只属于绫这样的人啊。

 2 ) 东京男子图鉴

这几天一边吃饭一边看日剧《东京女子图鉴》,拍得很不错。我本来是想写个提纲的,结果写成这样就发了吧,自己都没有读第二遍,有些乱,随便看吧。

一、剧透(没看过的最好略过)

出身于外地(秋田县)的年轻姑娘绫,没有任何背景依靠,也没有名校学历和留学资历,为着一定要在东京出人头地(进入上流社会)的梦想,自己一个人在东京努力打拼,从二十岁到四十岁,住遍了东京从低档到高级社区的不同区域,也经历了不同身份和阶层的男性,最终,她在表面上达成了自己青春年少时的梦想,但实际上并没有,因为她终于发现,那些她最终要摘得的桂冠,根本不是靠努力来取得的,而是由家庭出身、血统、本地阶层等等非人力所能及的因素决定的。最终,她选择了留在东京,但不再通过男人往上爬,而是领悟了“小确幸”才是值得珍惜和拥有的。

这个情节,得到了很多在北上广打拼的青年男女的共鸣。

但我却没什么共鸣,我只是觉得,这个片子,还真是比较真实反映日本的现实呢。

二、东京男子图鉴

片名是《东京女子图鉴》,是因为片子在聚焦女主角外,还刻画了众多东京女性的形象:职业小三、女强人上司、热衷相亲的白领OL、专门为嫁人而自我打造的姑娘、世代居住在富人区的“大家闺秀”等等。

但实际上,这个片子是东京男子图鉴。

首先,所有的这些女人,都是围绕着男人展开,她们不是作为独立的女性出现的,而是作为男性的另一面,被映衬出来的。小三,是男人的小三;热衷参加相亲活动,是为了认识能够让自己过上富足生活的男人;就连开着花店的所谓“独立”“有梦想”的姑娘,她的归宿还是和她门当户对的男人。

要说起来,这些被“图鉴”的女子,还就是女主角一个人算的上独立女性的。但即使是她,也无法摆脱结婚还是不婚,生育还是不生育的困扰。

其次,片中与其说展示了不同面相的女子,不如说,展现了不同阶层的男人。而正是这些男人,掌握了主要的权力。除了绫来东京后的第一个男友和最后一个她的男闺蜜,绫经历的男人,几乎是各种权力的代表,按照时间顺序,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不婚主义的世家子弟:并不是不婚,而是不和事业型女性婚,因此决定了一批女性不得不选择成为纯粹的家庭女性,姑且说他掌握了女性的“事业权力”;

和服店老板:除了婚姻什么都可以,他掌握的是女性的“婚姻权”;

丈夫“真人”:要生娃,要为了父母生娃,掌握的是女性的“生育权”;

小鲜肉:只因为长得帅,所以要求被包养,掌握的是年长女性的“性的权力”

富豪律师:只和门当户对的本地富人结婚,外地人不考虑,掌握的是女性的“出身权力”。

对女主角绫来说,这些是她经历过的男人,所以,可以说她毕竟超越、遁出了这些男性给她设定的权力。但我们可想而知,其他的女性将会逐一就范于这些权力,就像筛子一样,最后剩下的女性,已经是极少数了。

绫只是一个形象,一个浓缩的角色,一个反映所有女性各种可能性的镜子。

而男人,才是手持镜子的人。

正因为如此,我对这个片子最大的不满,就是结尾绫回到了最初,她“理解”了她所能得到并握到手里的,不是那些掌握了权力的男人,而是与普通的、三观相似的男性在一起的“幸福感”。

换句话说,在东京,她能得到的和她如果不来东京就能得到的东西,是一个东西,就是“小确幸”,小小的确定的幸福,就像她的母亲从东京来到秋田一样。她只是换到了东京而已。

所以,整部片子全面展示了男性对女性的种种压迫束缚,最终女主角获得解放的途径居然是“小确幸”?连句控诉都没有?要从这一点上说,这些东京的女子,还真不如当今北上广的女性们。

虽然中国的也不好。

三、地域靠阶层划分

与男人相比,阶层才是更加深刻的问题。

绫搬来搬去,不同地域的女性风格不同,但实则不同地域指向的是不同阶层。

说到底,绫之所以能够超脱于男性权力的掌控,根本在于她并不把男性作为自己的归宿,而是把事业、成功、出人头地、进入上流社会、实现梦想中的财富地位作为目标。

换言之,绫是作为和其他男性一样的身份,进入东京的。她所渴求的那些东西,虽然有些是女人特有的热望和希冀,但本质上是和其他男人一样的东西,说到底,也是权力。

权力的本质之一,就是阶层。不同阶层掌握不同层次的权力,至于个体的所谓能力,也很重要,但是次要的。

于是,绫也好,绫的第一个男友,最后一个闺蜜男友,以及那个从商界精英转型成NGO实践者的男性朋友,这三个男人是作为阶层的牺牲品出现的,他们不是绫的反衬,而是绫的正衬。

绫野心勃勃的来到东京想博得权力,经过最大的努力、经营、心机,最终却发现,这个社会是有玻璃天花板的,你辛辛苦苦奋斗十年,不如人家的关系一个电话。如果说,有些阶层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但绫却发现,即使是一些很小的目标,也牢牢的锁定在不同的阶层里。

譬如绫和丈夫所住的公寓,底层和高层就有着鲜明的阶层之分。

所以,日本确实是没有经历过阶级革命、女性革命、社会革命的国家,从封建时代直接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封建领主摇身一变成为财阀和世袭议员。整个社会结构没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娱乐、传媒、法律等塑造的看似平等的表面社会下,却有着靠一个人两个人、一代人两代人的努力都无法撼动的阶层分化。

片子只是描述了大众能看的见的阶层,而那些看不见的,完全没有表现。

四、中国

这种从男女关系透露出的阶层壁垒,恐怕是很多在北上广打拼的中国年轻观众们最心有戚戚的了。

而且,这两年国内的媒体也开始大声宣传要警惕国内的阶层固化等等。

但是,中国和日本,社会结构完全不同,阶层固化只是看似相似。当中国的媒体谈论这个词的时候,重点不是“阶层”,而是“化”,强调的是一个过程。

这就意味着,以前这个过程并不明显,现在则正在形成。

而在日本,则完全不是“化”的问题,而是“已经存在”,是一个确定的事实。

事实上,中国的阶层固化,只要形成结果,必定会发生改朝换代。这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所证明的:一方面,中国的传统里虽然既没有自由,也没有民主,但却流淌着平均主义的血液,因此,一旦中下阶层普遍发现上升之路被堵死,造反就是分分钟的事情,这个“三观”,中国人人都有,大家在这一点上都差不多。“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才是陈胜吴广起义的真相,而不是解放秦帝国的人民,这句话,到了李自成张献忠,还是如此。

另一方面,因此,稍微有些历史感的朝代,统治阶层都不敢把阶层彻底固定下来,而是一定要留下一条虽然不宽,但相对公平的阶层上升之路。当然,这条路最多就到宰相、内阁首辅。不仅要留出上升的道路,帝国真正的掌权者还要不断的打击在这条路上走的太远、势力太过膨胀、财富太过集中的权贵,确保帝国的核心统治者不会受到其他势力的干扰,还能让中下层的民众感到帝国的正义,感到核心统治者的仁慈,并心甘情愿按照已经设定好的阶层上升路线前进。

所以,中国的阶层不可能真的固定下来,这可是核心统治阶层自取灭亡之路。当然,这条路会一如既往的窄。

可是,这能说是中国的幸运吗?当然不能,这是中央集权加官僚主义管理的产物,所谓顺民、奴性,正是孕育在其中。

所以,在中国,没有真正世袭的贵族,一朝天子一朝臣,富不过三代,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十年前的福布斯中国首富,今天有几人还在榜上?十年前的政治明星,今天又有多少人去了秦城?何况,这还是已经经历过开天辟地以来最大规模社会革命的时代。

国民性不变,社会革命最终还是回到中央集权加官僚机构上。

而日本,连这社会革命都阙如,还脱亚入欧,最终只不过是洋才和魂,又怪的了谁?

五、艺术技巧

这个片子我最喜欢的,是拍摄技巧。一个网络剧,每集只有二十分钟,又要表现这么一个现实主义的主题,很不容易。

我看豆瓣上有不少人觉得情节推进太快,不合理,不圆润,其实,我却是觉得,这是片子的高明所在。容量有限,主题鲜明,这片子本身就不是以恋爱为主题,所以,用口述、独白的方式,直截了当交代情节,具有一种干净利落的技巧感。

枝枝蔓蔓就难看了。

附录:讨论区里有人问最后一集女主角看到老师拿来的杂志封面为什么大哭?

我看群里的回答,都像是初涉世之人的回答,因此虚拟了这样一段,作为附录。

你在你们县高中一直是全校第一,高考前保送你去中央财经大学,你不去,一定要考北大。然后考上了。毕业后,你到了一家大国企工作,一直很努力,三十几岁到了处级,所以,你作为励志典型、青年才俊,登上了一份二流杂志的封面。

你的家乡的父老乡亲都觉得你真牛逼啊,怪不得当年保送都不去,原来志向这么远大,前途不可限量啊,是我们小县城的骄傲啊。

你也觉得自己很牛逼,三十岁出头就到了正处级,四十岁时候上正司局级没什么问题了吧。

然后时光一晃,你四十多了,不仅没上正厅局级,连副厅局都没混上,成了公司里任职最长的处级。你上面,看似伸手可及,实际是玻璃天花板,这是你这十年才明白的,因为那背后都是关系啊。

你的同龄人,当时有些还比你慢,但后来有些人跳槽了,有些人凭借背后的后台,早就是正厅局了。

而公司的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九零后,个个都是牛校,海龟,懂好几国外语,多年的经验让你不用猜就知道他们的身后谁富谁贵,你的本科学历黯然失色,自己都不好继续提。虽然他们暂时都居于你下,但说不定哪天跑到你上头了。

而且,这些年为了打拼,没有顾得上家庭,结了婚还离了,四十好几还是孤身一人。

所以你很伤心,觉得自己是个LOSER,想回老家,回到县城的时候,偶遇你的高中老师,当年让你保送中财的那个。

他兴奋的拿出你三十几岁登上的杂志封面——这份杂志早就倒闭停刊了——对你说:你真的是我们的榜样啊!我一直拿你教育我的学生,向你学习!要有志向!你实现了你的梦想啊,到北京大国企的总部工作!都是正处长了!和我们县委书记一个级别啊!

你说,你听到这些,你会不会哭? 你会不会哭?

 3 ) 《东京女子图鉴》:不幸福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最近,我们又被是否逃离北京的话题刷屏了。恰逢此时,一部名为《东京女子图鉴》的日剧风靡互联网。该剧讲述了日本秋田县的女主人公绫来到东京的奋斗史,她终于从一个小城姑娘进化为扎根于东京的都市女性。不过主人公绫的观念和奋斗经历,却备受争议,支持者有之,批判者有之。绫为何备受争议?她的奋斗观是否值得京漂一族借鉴?

绫: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剧集开篇,老师问绫,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绫不假思索地回答:成为一个令人羡慕的人。出生成长于秋田县,绫一心向往的是大都市东京,向往的是成功和体面。 大学毕业后,绫如愿得来到东京奋斗。她一开始住在三轩茶屋,这是许多东京漂一族起步住的地方,特点是平民、接地气,在这里绫与普通职员开始了她的第一段恋情,两人的日子微小、确定而幸福。 但绫很快产生了不满,她想如果我只是来东京过小确幸的日子,那在秋田就可以做到,为什么还要来东京。她抛弃了男友,搬到了年轻女孩聚集的惠比寿,参加各种男女联谊,想钓个凯子,一下子改变命运。绫如愿找了个高富帅,熟料高富帅已经有了未婚妻,她很快便被抛弃。

当绫三十岁出头的时候,她辞掉了民营企业的工作,跳槽到了Gucci当公关经理,也搬到了充满高级和奢侈味道的银座。她成了和服店老板的“小三”,和服店老板带她体验各种奢侈生活。面对着逐渐增长的年纪,凌渐渐有所不安,她以分手为要挟逼迫和服店老板离婚,和服店老板不为所动,反倒决然地离开了绫。 三十多岁的绫开始着急结婚,她频繁参加相亲,最终降低标准,选了一个与自己收入相当,但长得实在太过寒碜的男子结婚。丈夫无貌,无趣,可是在豊州高层公寓有房。婚后的生活死水波澜,两人很快分居,丈夫有了外遇,两人离婚。

此时的绫已经快四十岁了,她搬到了代代木上原,过着高品位健康的生活,并与咖啡店的小男生睡在一起。与她猜想的一样,小男生看上的只是她的钱,两人很快分开了。 四十岁一过,绫突然恐慌,担心老无所依、想回老家,可一回老家,发现自己与之格格不入。绫最终还是回到东京,买了一个二手房,和认识多年的男闺蜜搭伴过日子。剧集终了,但绫的“奋斗”还没终了,散步时偶遇人生赢家,她回头过,对着镜头说:“我想得到的东西还有很多。” 该怎么评价绫呢?如果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她,绫是一个典型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必须强调的是,利己当然没有错。恰恰相反,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之一,便是对利益的追求。精致利己主义的问题在于:为了利益自觉地择错。明明知道某个行为是错的,可还是为了利益去做,以原则换金钱,以身体换地位,以道德换机会。 绫想要在大都市里拥有体面的生活并没有错,她为此目标奋斗也没有错,可她错就错在于,为了这个目标,她始终在不断地“择错”。甩掉敦厚温暖的第一任男友,不断牺牲自己的原则去迎合高富帅男友,甘愿成为“小三”,受困于外界条条框框压力随便结婚,当心疲惫的时候又随便找闺蜜搭伙……虽然绫的每一次“择错”,都不是什么作奸犯科、不可饶恕的大错,但这些错误既违背了道德,也违背了自己——绫的选择里从来没有自己真实的情感,有的只是他人的看法。

不幸福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绫的整个奋斗史就像打怪升级,住所从接地气的三轩茶屋,到年轻女孩聚集的惠比寿,再到充满着高级、奢侈味道的银座,再到自己买的公寓;工作从普通职员升职成品牌策划,再跳槽到Gucci;情人里有暖男,有高富帅,有精英上流人士,有小狼狗……也因此,不少女性观众很羡慕绫,认为绫的身上始终有一股生机勃勃的欲望,她是独立女性的典范。 绫的确算得上是一个独立女性,但绫真的值得效仿吗?我们不想对她做过多的道德评判,但想提醒读者注意一个问题:从始至终,绫幸福吗? 绫自知她是一个“贪婪”的女人,一路上她被欲望驱逐,就像猴子下山寓言里的那只猴子,她一路采摘,一路丢弃,一路丢弃,一路采摘,因为她从来就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她对生活的标准从来都是外界给的,她的灵魂也无法真正的安定下来。

剧中绫有两次哭泣令人印象深刻。第一次是丈夫找上门来希望离婚,她微笑地祝福丈夫要过得幸福,当丈夫走后,她一人签署离婚协议,突然痛哭。第二次是被小狼狗背叛的绫离开东京,回到故乡,遇到了高中时候的老师,老师惊喜地拿出刊登有她的采访的杂志,说你成了老师们经常向学生提及的榜样。绫终于过上了她之前想要的“令人羡慕的生活”,可她却忍不住在老师面前痛哭。这两次突然的哭泣,是绫始终压抑着的情绪的爆发,只有她自己知道,她为了这所谓的“令人羡慕”,经历了什么,承担了什么,又牺牲了什么。

绫不幸福!精致利己主义者并不幸福,因为他们只有利己,没有自我。 精致利己主义者一心想着往上爬,他们总是认为,只要我愿意拿灵魂和魔鬼交换,那我就会得到一切我想得到的。可真相的残酷在于,在太多时候,阶层的差距总是难以逾越的,你熟知上流阶层的游戏规则,但你并不是规则的制定者,就像剧中出生于东京港区的相亲男士,也只找出生于港区的女士结婚。 剧集快结束的时候,我们以为绫与男闺蜜搭伙过日子,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了,可两人散步,绫与上流阶层的夫妻擦肩而过。绫的眼里充满羡慕。这是编剧狠狠甩给绫的耳光,你出卖灵魂,不断努力,你以为自己过上了让别人羡慕的生活,可永远有比你更好的,永远有你无法企及的。

悲剧的是,绫并没有领悟到这点,她立即又动力十足:我想要的东西还有很多呢。可回顾她的奋斗史,她一直在得到她“想要的东西”,她却没有因此而幸福。当你没有了自我,只剩无止境的逐利,那么你只会像永远推着石头的西绪弗斯,永不停歇,永不安宁

——首发南周知道,署笔名——

 4 ) 绫一定没有过,因为阅读一本书而精神得到极大满足的经验

昨天看完《东京女子图鉴》后,总觉得不对劲。今天,我试图寻找着这种感觉的来源,并用文字记录下来。 不对劲一:绫在想什么? 也许是因为看了《最完美的离婚》《四重奏》这类对个人内心感受极力描述的电视剧,所以在看《东京女子图鉴》的时候,我时不时地会走神并关心,绫在想什么?早上醒来,她看到龅牙的丈夫的侧脸时,她在想什么?与和服男一起吃浪漫晚餐时,和服男接到家里来电将她撂到一边的时候,她在想什么?她刷信用卡买了一件超出负荷的裙子,生日那天等在餐厅外面的心情是什么?后面一边肩负还款压力,一边连续几天晚上下班后站在那男人楼下按门铃时,她在想什么? 或者,她去到高级餐厅,吃到食物时,会不会有那一秒觉得:啊,原来这里的xxxx真难吃啊。 我一方面欣赏她蓬勃的生命力,一方面又会想,那些个细节时刻,她到底在想什么?她一直在羡慕着别人,因为别人有,她也想要有,可是拿到手那刻,她有想过这真是自己想要的吗? 现实和想象是有差距的,所以我们可能经常说,只要能达到这个目标,我一定可以为此牺牲我的某某某某!可是真遇到现实中要牺牲某某某某的时候,又不一定能够咬牙承受得了。想象中的生活,远看美好极了,等小跑着一脚踏入这样的生活中,就会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美好。面对这些不美好时,又将目光看向别处,开始下一轮追逐,继续发现不美好,继续追逐……这样的循环,不会厌倦吗? 不对劲二:鄙视链 一方面,绫一直追求着上层社会的生活,又一直接收到上层社会的“鄙视”。 另一方面,她的资产不断增加,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她开始鄙视母亲在东京的店是水果摊,鄙视秋田乡下的人是井底之蛙,鄙视塔楼公寓四楼的女子死要面子…… 这很现实,我承认。这是一条物质资产论的鄙视链。 可是,也正是这条鄙视链,让我觉得这一切太被动了。就好像那句心里鸡汤:你有一天成为了你最不想成为的人。 这种在鄙视链里生存的被动感,让绫明明不喜欢上层因出生论而否定她,却又让她被动成为这样一个同样会鄙视别人的人。 这种鄙视和被鄙视的关系互动,让我觉得满满的尴尬,人与人之间好像缺少了温度。不经让我怀念起《西瓜》里面温馨平常的小日常,怀念起那些優しい的人。 不对劲三:绫的独处时光呢? 一直看到绫周转于职场和互相攀比炫耀的关系中,不经担心她有没有给自己充电和思考的私人时间。 她有没有过因为阅读一本书而精神得到极大满足的时候呢?一定没有过吧。 不然她不会人到四十岁了,还会一如二十多岁一样,走到街上看到一个衣着华丽的女人,就又开始准备追逐别人的人生;不会一直混迹在女子茶话会式的圈子里。 世界那么大,又何止东京一隅。 追求那么多,又何止物质生活这一个。 真希望绫能快乐,可是她能快乐得了吗?男闺蜜的手应该握不久了吧。

 5 ) 戴上这副消费主义滤镜

如果世界是一个多层购物中心,那么身处其中的人选择消费作为生存逻辑就一点都不奇怪。 乘着自动扶梯一边上升一边买买买,心情大好,直到被告知顶层是俱乐部制,非会员免进。 怎么会这样?! 你大概会生气地嘟囔几句,走出这座势利的建筑物吧。 但深深浸泡在消费主义中的人是走不出来的。购物中心是他们的整个世界。事实上,只要他们对“幸福生活”的预设还在,购物中心的魔力就永不会消失,因为那正是其贩卖的终极商品。


消费主义对一个人的定义,维度相当狭窄,概括地说,you are what you spend——你是你所消费的东西。你是你穿戴的服饰,是你使用的化妆品,是你吃的食物,是你乘坐的车子,是你光顾的店铺,是你住的地方和旅行目的地,是你孩子的幼儿园,你配偶的办公场所……有人看了《东京女子图鉴》的感想是女主角“缺了点什么”,似乎“没有精神生活的追求”。这毫不奇怪,消费社会定义你这个人的方方面面,是通过你所消费掉的而不是创造出来的。一个致力于艺术创作的人是否可以被称作优雅,消费社会不知道,不过如果ta身着公认的好品味服装,就会得到优雅的评价;你一定也听过“高尚社区”的说法,路遇的陌生人是否品德良好不得而知,但如果ta从高级住宅区信步走出,就被认为可以信赖;你也不需要会演奏乐器或是作曲,只要经常去听交响音乐会和歌剧,旁人便会交口称赞你为高雅艺术爱好者。 在女主角绫眼中,世间一切坐落于购物中心的不同位置:老家秋田是摆在商场外的路边摊,无怪乎她来到东京时,首先钻入她耳中的不是别的,而是那一身土气打扮引来的窃窃私语。这个站在商场中庭四处张望的初来乍到者,看到的高级住宅已根本不是楼宇,而是金光闪闪的“名媛罐头”——如此直白露骨的比喻,只有佩戴消费主义滤镜的人才能洞悉。 但是一文不名的秋田女,只能先光顾接地气、繁华有余而高级不足,“俗气和时髦结合得恰到好处”的一楼小吃街——三轩茶屋了。 上升途径当然是有的。绫看得到,除了一级级看不到头的台阶,还有快捷舒适的“自动扶梯”。乘坐自动扶梯是年轻漂亮者的特权,对于绫及其同道,这自动扶梯就是能把她们带到更高阶层的男人。那么,把握机遇,参加一次次联谊,设法挤上一趟吧!找一个英语流利、年薪800万日元的金融男,上楼去消费吧!融入时尚人群,做一个30岁之前光顾顶级餐厅的好女人吧!女主本来以为可以就这么扶摇直上,可惜这台自动扶梯中途下了逐客令。不过在那时,绫并不明白为何自己不是被选中的那个,为何一个连正经工作都没有的“读者模特女”能够取而代之,通过婚姻直通顶层。 消费社会是一个生态系统。绫个人奋斗的部分也可以看出,她的工作性质——时尚产业的品牌策划和公关——也是依附于这一系统的。她是系统的附生者,扶梯们——惠比寿跑路男、和服男和湾区男,以及同样出身湾区的花艺淑女们则不然,他们是这个系统直接孕育出来的,是它的枝干和组织。 惠比寿男的谈吐和举止,和服男的物质品味,湾区男常去的店铺,对于绫来说是上流社会的标志,是她要学习和模仿的东西,但对于这些人来说,都是再自然不过的日常。绫渐渐意识到自己和他们位于不同的生态位后,越发羡慕和向往这种天然性。她不会从另一个方面理解,那就是,这些也是不折不扣的“阶层烙印”。她大概更不会想到,有人不但不以为荣,还想要反抗和挣脱这些烙印。例如乔治·奥威尔是上过伊顿公学的,操上流社会口音,一度跻身特权阶级,却为无法真正融入无产阶级而苦恼;同样看到了阶层和现实,有一些人看到的是不平等,关注的是弱势群体,萌生的是公正之心。典型代表是绫在Gucci的年长女上司。在上司心中至关重要的是“1985年是怎样的一年”,她气愤地指出:自己这一代人拼命争取来的男女同工同酬权利,却被年轻女孩用来轻松工作轻松生活。以上司为代表的杰出女性并不活在购物中心里,她们看到的是复杂多面的社会。遗憾的是年轻OL目睹年长女上司的义愤,只会小声嘀咕她那样子恐怕“不会幸福”。 这也是问题所在。绫及其同道把”幸福生活”挂在嘴边,视为人生至高追求。她在人生每个阶段不断问自己:我这样就幸福了吗?这样的幸福就够了吗?我大老远来到东京,想要的是不是此刻已得到的东西?她不确定,所以要通过层层攀升,看看上面到底有什么,到底在卖什么。在结识了湾区男女后,玻璃天花板的真相才展现在她眼前:不好意思,本层实行俱乐部制度,非会员免进。 看起来,这一境况是无解了。只要幸福生活这一预设还在,购物中心的魔力就永不会消失,因为它正是这个场所兜售的终极商品。绫以为早已摆脱的出身将她一把拽下:历经空中大冒险,虽然人已经到了俱乐部门口,手里握着的却仍只是张普通购物卡。 如果绫肯摘下滤镜,她会看到不一样的东西,会意识到购物中心并非整个世界,完整的天地有更丰富的价值选择。剧中确有一名角色这样做,那就是出场时向联谊对象秀英语、反复强调自己年薪、私服却相当邋遢的直率金融男。他之所以向女人夸耀收入,无非是太清楚自己的生态位;他知道自己和惠比寿男不同,在这个系统里不过是附生者,因此向上攀登的过程中会被凭借家世的后者踢掉。再次相遇时,他摘掉曾经的虚荣面具,面对华服的绫姿态洒脱。他已选择脱离这一系统,投身社会公益,走入更广阔的世界。 就是这样。对于很多人而言,这世界有远比个人幸福更值得关注的事情。俱乐部成员也并非成天手持会员卡享受生活,那里有财富和特权不假,但也要面对危险,肩负沉重的责任。好比询问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人生是否幸福”这样的问题未免荒谬,女王本人恐怕也无暇思考这类问题,她太忙了。 幸福多是只关乎个人的梦幻憧憬,这也是因何消费主义贩卖的幸福之梦,其拥趸多是年轻女孩。绫能够一直活在这个梦里,也是拜迄今为止的人生太顺利所赐。 结尾处,绫回望一路走来的风景,开始咀嚼得失,似乎打算学着知足常乐。无论如何,截至此刻,她还未经历过真正的生命历练,外界的狂风还未吹进她的梦里。

图:德波《景观社会》。 根据这一观点,再次审视本剧的封面海报,你看到了什么?⬇️⬇️⬇️
近看是一回事,拿远一点看,事实不是昭然若揭吗?

 6 ) 每个人都有一种成为他们自己的宿命

本来没打算写一篇文来记录观后感,但就在最后一集结束后不久在朋友圈看到了大学班长晒结婚证的照片,结合最近几个月的思考与感受,觉得不记录下来实在可惜。

在影片第一集就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就像当初看《布鲁克林》一样,野心勃勃的小镇姑娘不屑于小镇里浓厚的家长里短氛围,一心想要去见识更大更繁华的世界。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要从西南小城跑到东北去念大学,每次回家坐火车要三天两夜,坐飞机要两千块机票,从冬天最低温度只有-2℃的地方跑到-20℃的地方,从吃着辣油火锅还要蘸辣椒的地方跑到吃白煮海鲜的地方,从四周全是山的城市跑到环海的半岛。其实我也回答不上来,就是想要离开生活了十八年的熟悉环境,去见识完全不一样的生活。也经历了从吃薯条、烧烤一定要蘸辣椒面到就着曾经最讨厌的番茄酱也能愉快地吃完一包薯条、只有油盐的烧烤也能满足的过程。大学实习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澳门,满街的繁体字和从前只在港剧里听过的粤语、葡萄牙式的建筑、东南亚的食物、穿行在狭窄弯曲巷子里的巴士、来自不同国家的同事.....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无比兴奋,哪怕做着从前看不上的工作也觉得值得,当时觉得,只要能呆在这个城市,走在这里的街道看着这里的景色和人就很幸福了。所以完全能体会到绫初到东京时的心情。

也还是不满足,虽然已经在自己喜欢的城市拿着相对内地毕业生较高的工资,但还是想要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不想只做个酒店服务员,于是辞职去杭州,面试过几乎所有自己想要做的职业也接到了很多offer,学一直想学的古琴,考到高级茶艺师,进入一个高级私人茶空间做储备经理。可是,看了身边前辈的历程,并不想就这么每天琴棋书画泡茶聊天过日子,不想这么年轻就过上养老的生活,我还想去世界各地看不同的风景。离职回家,准备出国工作,当然了,还是酒店的工作,一份能让我去尽可能多的地方的工作。“可是,就算见过了所有不同的风景又有什么用呢?你到底想要怎样的生活?”一个已经走过二十多个国家的姐姐问我,是啊,就算去过了那么多国家又有什么用呢?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并不想过爸妈希望我过的那种生活,留在家乡找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朝九晚五五险一金,每天回家妈妈已经准备好晚餐,水果饮料免费供应,有房有车不用担心房租,工资就算只有三四千也能全用在自己想花的地方。是啊,为什么还不满足?

“小小的幸福,那时觉得这样的幸福太渺小而感到悲哀,于是放手了,现在已经懂得这样的小幸福多么得来不易,至今为止所发生的每一件事,大概都是为了重新认知这个道理而绕的远路吧。”影片最后绫这么说道,40岁的绫已经得到了20岁的自己所能想象到的一切——“预约不到的餐厅,代理店的男朋友,有意义的工作,六本木之丘,toho cinema 的晚场电影,一晚两日的箱根旅行,Harry Winston的婚戒”,但最想要的,竟是初到东京时和男友过的那种街边吃章鱼丸子的平凡简单的小生活。可是,如果当时的她真的满足于这样的小幸福止步于此的话,现在真的会幸福吗?在抱着孩子公园散步的间隙,是不是也会后悔当初没有继续向前争取自己所憧憬的一切呢?会不会把不得志的沮丧懊悔归罪于这平凡的小幸福呢?假若时光倒流,我想绫还是会做同样的选择,因为,她可是绫啊。每个人都有一种成为他们自己的宿命,就算知道前路艰险布满荆棘。

“无论何时都放眼于高处的这个城市里,像我这样贪婪的女人们,百分百不会满足于眼前的幸福,但又无数次地劝告自己适可而止,就这样一步一步,向前走着。不知满足,贪婪的女人们,只有把这份嫉妒也当作人生调味品来品尝,才算是真正的都市女人。”

 7 ) 女子之道,道阻且长

麻美姐姐给我的印象还停留在失职里的耿直但有些自卑的大姐姐角色上,没想到啊没想到,本剧第三集里姐姐居然甩了东东跟一个所谓的"高帅富"在一起了,这转变让我有点方,不过想想也有点现实吧,周边这样的女子大有人在,见怪不怪吧。

看的是生肉,所以理解或许有偏差。麻美姐姐当时看着身边躺着的男友东东,内心os了一番,大意是:"如果只是停留在这样的生活,我为何还大费周折地从小县城跑到东京。" 的确,和东东在一起的生活模式,很舒服很平凡,就像五光十色的拼图里一块不起眼的碎片,似乎一切回到从前,日子久了却也会压抑一个充满好奇心与不甘平庸的熟女的欲望。 麻美的人设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向前的女性。

唉~相信很多人看这剧都很有共鸣吧。 反正第一集就让我泪目了。。。从小城市跑到大帝都,待了几年,确实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接触了各种有趣的人,却也很迷茫很忧伤。 ps.结尾曲太好听了。 对第五集和第六集的一些感想。 中途差点想弃,大概是因为当时还不习惯看一集集地换男性伴侣,后来思考了一下,主角是绫,自然大家都是在围着她展开故事,发生关系,第五六集的更新又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教会了我不少,至少现在对于我来说,一步步向上攀登的绫真的是一个不错的学习榜样。

女人究竟想要什么?恐怕是越向上行走的女子,越不容易受到男性的控制,一旦自我意识觉醒,就会被所谓的欲望所推动,但不管怎么说,绫真的很幸福,她遇到了很多男人,有过甜蜜的交织,也有悲伤和别离,慢慢地都化作她个人自性成长中的一部分。 我和女主的这番发言倒是不谋而合,为什么要去大都市?我也说不清楚,我只是冥冥中感觉到是有一种不安的心情在推动着我奔跑。 回家过年的时候我又回到了故乡,在突然开始变得拥堵的公交上我目睹了一成不变的风景,只不过增多了从乡村感到城里的车辆和人群,我开始怀念我从地铁出来,穿过胡同还有小区里去单位的那般寂寥和清净。 想要得到就要先付出,等价交换的原理,隔壁《今天,我就要结婚》里西内汉子羡慕她的母亲,也想着结婚过上主妇生活,也没有什么对与错,各人对幸福的定义本就是不同的,但想要兼得就难了。我想,我还是赞同绫的观点多一点,哪怕中途不伦和黑化。

和服男虽然每日出轨,但这种男性我要是碰到了也会深陷其中吧。

从小城市小地方出来的女性,最终是不是又会悲伤地回归原处?虽然这种回归会是更高一层的归零。我过去也想过,混不下去或者太累了就回家陪父母,可是。。。总觉得还是缺少了些什么?

将要向三十岁迈进的我,或许还不会如绫那般顺风顺水,不过至少给了我向上的动力与勇气,Keep Running! 第七集——女人究竟想要什么? 一开始镜头对准的是一场相亲会上。当周边女性朋友们陆陆续续结婚生子,日益疲惫的绫感到像玩抢凳子游戏,大家都坐下来了,自己也必须找一张凳子,大概是想要寻求安定了。 这个比喻,我之前在ted的一场名为《为什么30岁不是新的20岁》的演讲中,也听到过。

而上一集中绫致电和服店老板娘想要搞事的小插曲也划上句号,老板娘毫无波动,很简单,这夫妻二人是常见的婚后各玩各的模式。 毒舌女上司给出的以上答案,以及撒了一把狗粮后告诉这个比自己年轻的女子:先做好你自己,有一个人活的觉悟,才有可能以不变应万变。

另一个场景中,绫在酒吧遇到了之前第二个交往的男友,高帅富的妻子,宫。 因为意识到,结婚时的自己太草率,待到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譬如现在开个花店的梦想,于是果断选择了离婚。

镜头再切换时,绫已经和一个老实男结婚了。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么? 不去从相貌评论,也不再去跟绫之前交往的男性比较。 单单只是觉得很悲伤,无论是主人公绫那皮肉苦笑,似笑非笑,强作欢颜的状态,还是观者我那茫然困顿的心情。 剧太现实,现实到让人背后发凉。 结婚也好,不结婚也好,很难定义幸福。 我想,最重要的莫过于还是找到自己吧,女人究竟想要什么? 自分でも分からない、迷います。 第八集的一点感触。 看第八集的时候,我正在回霾都的卧铺列车上,旁边是一位带着五岁女儿与刚满三岁儿子的母亲,她不停地说道:唉,气死我了,这不听话的孩子,对面过来一位母亲听到这话,两位开始交流起育儿烦恼,直到熊孩子们陆陆续续睡着了,一切才稍稍安静下来。

巧合的是,第八集也在围绕生儿育女的话题。

女主角绫真的好优秀,在工作上不断锐意进取,可惜必然遭遇到一个普遍的困境:事业与家庭如何平衡?

临走前的一天,我家的电视台里正播放着央视的新闻周刊,讲的是推广我国二孩政策一年多来,由于女性还是会被失业,导致很多人依旧处于有心而无力状态。 而邻国日本何尝不是?甚至比我们更为着急,每季数部的催婚剧就是一个明证。

生育是伟大的,母亲是无私的。 但女性不可和母性合二为一,必须划分明晰的界限,不然,囿于其中,或许是对女性自我的否定。 这剧拍得现实而客观,嵌入自身的处境,恰到好处。 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之分,前男友的妻子也可以在最后成为女主离婚时想到的顾问,每个人的话都会发人深思,直击内心。 或许,只有女人才懂女人。有点开脑洞写个和短剧《艳子》那样的百合线。

第九集里,绫选择了和丈夫分居,然后,丈夫竟然比自己率先一步出轨,对象还是一个在绫和很多女人看来显而易见给男性设下圈套的心机女。 相比起男女间关系的紧张,女性与女性之间形成了某种和谐的同盟,互相体谅和愈疗。 今天,新剧更新,我刚抵达北京,久违的蓝天,熟悉的拥堵,却觉得有点开心。 走之前,竟然对家乡还有送别的双亲萌生一丝想要留下来的念头,很快,收到了同乡后辈的回复,他对我说,"当你说你想留在家这边工作的时候,我觉得那很梦幻。小城市的确很局限,在这里很多人都不一定能理解你包容你甚至还会因为你的学历而挤兑你,这样子真的能生活好吗?我觉得很难。" 看这部剧,一半的评论写给观者,一半的评论是写给自己,审视我自己这样一个来自不怎么起眼的城市是否要继续留在北京为梦想而努力的女子。

因而,预告中的东京,替换成北京,正是我的迷惘与忧伤。 然而,与其为了不确定的未来而恐惧,不如脚踏实地地活好每一天,也算是自我催眠吧。 插个题外话,某台貌似把《东京白日梦女子》《四重奏》买下来了,庆幸在严峻却不失希望的求职季里这部陪我度过漫长冬日,可以和b站同好们见仁见智、各抒己见的良心剧没有被盯上。 每周一次的更新俨然成为鼓励我不断向前的能量之源,上周的这个时候刚刚回到北京,主编觉得我还处于没有脉动回来的状态,很是不满意交给她的稿件,意识到自己写惯了自言自语的文章,调整了一天后,再修改的稿件最终得到了对方的认可。学习也好,工作也好,没有什么过不去的难坎,世间之事,大抵如此。 周六啃了生肉,大概理解了剧情,也猜到了主角最后似乎要回老家。被预告中舒缓的ED变奏深深吸引,有些“曲终人不见,江上树峰青”的意味,恍如女主年少从秋田向东京进发又最后饱经人世,阅遍繁华,却依稀不舍的心情。 本以为綾或许会和玲子推荐的赤坂再婚,没想到来自港区的这个男人,很清楚两个人的身份悬殊巨大,更不会为这明显的贫富鸿沟做出几分退让,不由觉得《花样男子》里的道明寺君真是太棒了!当然这个无处不显示自身优越的港区男却也憧憬着同阶层中能有真正互相喜欢的人,寻觅不得因而暂且和綾交往打发寂寞。

我觉得这男的虽然很可恶,但说出了几分实情,倒也冲淡了对他的坏印象了。

在一旁静静看着这群貌合神离的女子们玩着你我皆是好友的伪装游戏的这位小妹,毋宁说是编剧设置的传达自己看法的代言人,这样的桥段,本剧俯拾皆是。

但这部剧已经算是很仁慈了,只是揭露了冰山之角。我更推荐日本女性作家桐野夏生的代表作《异常》,那本根据1997年轰动一时的“东电OL事件”改编的小说将普通女性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融入上流阶层的这一情节写得更为赤裸刻骨,读完令人大呼过瘾又浑身毛骨悚然。至少在这里,綾还有跟男闺蜜小柳友吐槽寻求慰藉,还可以退回到她的秋田老家,而那部小说中女人们的结局却毫无丝毫暖意与救赎。

曾天真地以为努力读书就可以出人头地,现在发现,其实恐怕越来越难,尤其是当我那时候读完《异常》里用功学习的佐藤和惠与学霸美鹤的故事后,像被泼了盆冰水,寒冷彻骨。

綾也大概理解了出身都市的母亲当年做出的选择。

如果说这描绘是一个女人的史诗,一点也不为过吧。 在写论文的时候,碰到过“女人中的女人”这样一句评价,没能好好理解,导师告诉我,接纳自己的阴暗面,选择与它拥抱而非排斥,女人就会变得柔中带刚。 在我看来,回归到原点,甚至遇到第一个男友东东的綾,便是这样一个典范。 莽撞过,不安躁动过,春风得意过,虚荣过,悲伤过,最后在一个名为“家”的原点处获得治愈。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也”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眼神里全是戏,不言自明,狼狈而逃。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最后一集的标题是《拥有强烈欲望的女子可否圆满完成名为人生的游戏?》,自然预见得到,故乡对于綾,不过是中途心灵愈疗的歇脚处,女子之道,道阻且长。

母女互怼,尤其是麻美姐姐,总觉得在双亲面前竟然还是像个小孩子般稚气未脱。

在家乡遇到当年说自己是白日梦女子的老师,老师现在已经把绫视为了自己教过的最优秀的学生。

哈哈哈,莫欺少年穷啊!

最后的一集,许多渐渐已忘却的面孔,如走马观花般再次闪现,似乎每个人都有了一个不错的归宿。

不过呢,港区出身的人最终还是和同样出身的人结为连理。

很显然,与东东的再次重逢,是极为苦涩的一幕,纵使相逢,不过是此情可待成追忆。

绫不是不明白这样的小幸福,只是向上生长的人哪里会肯止步?

我曾经在大学毕业前夕读过国民大作家夏目漱石的小说《三四郎》,至今萦绕在我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的,是饱经人世、洞察人心的夏目借熊野县青年三四郎之名,呈现在小说中的三个世界的思索。 第一个世界是三四郎、也是众多奔赴大城市的小城市、乡下者们所有过的共同记忆——故乡,这个世界是古朴的、甚至滞后的,无怪三四郎想要将“过去”封存在这个落脚点上,不到万不得已不愿归去,仅仅在伤感时才借母亲寄来的信件聊以慰藉; 第二个世界是进入大学的三四郎,接触到的学者野野宫先生所坚守的世界:一眼望不到边的阅览室、摞得比人还高的图书堆、冷清的实验环境,贫困却也充实,尽管三四郎并未真正进入,也不免感叹“进入这个世界中的人,因不知当前的世界而颇不幸,也因能逃离烦恼的世界而颇幸运。”的这份宁静致远; 第三个世界,是美弥子、与次郎们为主角的世界,觥筹交错、五光十色,无时不刻不对年轻的三四郎充满着吸引和诱惑。 这三个世界,便是象征着三条人生轨迹,读小说的人恐怕也会经历着和三四郎一样的纠结。尽管三四郎想着把母亲从乡下接来,娶一个来自第二个世界的美貌妻子,然后自己再潜心于野野宫式的治学中,构建起这样一个美好的未来,却终究被一场失败的恋情戳破幻想。而这样一种迷恋大都市浮华,不愿回归落后故里,却又漂泊无所依、恍如迷途之羊的情形,又岂是三四郎和他的时代所独有的? 綾,没有来自对学术世界的困惑,而面对另外两个世界,她也毫不犹豫地继续上京;然而自觉才疏,放弃了学术之路的我,依旧在其他两个世界的交界处举棋不定。

这部剧结束了,女子绫的故事也告一段落。而剧外的人们,生活或将开始,或将继续。向前走吧,不知足的少女,为了让明天的自己感激而非厌恶今日的我,一如既往地努力吧!

愿与诸君共勉之~

 8 ) 学霸猫看《东京女子图鉴》: 现代社会,一个诱人却必输的游戏

(一)

故事要从上周四说起,那一天我想在轻松冥想的公众号里,写关于冥想老司机、对冲基金之王Ray Dalio的故事,于是那天早上就一直在看Ray的访谈视频,看了三个多小时。老司机代表了一种理性到极致的风格,不讲废话,不讲任何空话,也不发表对那些与自己无关的任何事情的看法——他只是讲原则,反反复复地强调人如何清楚的认识自己,如何清楚地规范自己按照原则做事。

讲真,Ray Dalio的访谈确实是很不好看的那一种。太干,太枯燥,没有段子,没有共情,没有哈哈大笑,真像是一架机器,平缓运动波澜不惊。Ray Dalio说生活没有惊喜,所有的惊喜,都是缺乏准备的表现。如果你是一个对生活各方面清晰且完善准备的人,那么,你的生活中就并不会有惊喜。

所谓成功,不过就是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学习驾驭这些比我们更强大的机器的过程——学习驾驭资本市场,学习驾驭金钱,学习驾驭时间,学习驾驭现代社会。Ray Dalio把我们遇到的一切都比做“机器”,你不能对机器有情绪,或者跟机器做任何商量,你只是必须学习这架机器是怎么运转的,最终能够让它为你服务。

而我们眼前最大,最看不见的,怪兽机器,就是现代社会。它包含了由技术变革引发的生产生活形态的各种变化,深层次的塑造了处于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影响着我们的衣食住行和心情健康的方方面面。它太强大,也太复杂,更是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甚至都忘记了,它只是一台机器,而我们要学习,去驾驭这台机器。否则,我们就只能被这架机器欺负了。

有人说,《东京女子图鉴》的女主一直在喂养的是,欲望这头怪兽。我却认为,欲望只是一个极其浅层的表象。她真正所喂养的,是这头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现代社会的怪兽。

而这不是任何一个个体的错。我们作为整个人类,被拖进真正的现代性不过一百年,所有人都在挣扎和寻觅一个方式,要重新认识这头怪兽,重新把它关进笼子里,重新成为能驾驭它的人,而不再被它主宰和驾驭。

(二)

这部剧所反映的20年,正是现代社会巨变的二十年。是东京,作为一个发达的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二十年;是一个泡沫经济到中产阶级梦破灭的二十年;也是现代社会所要求的个人主义与东亚文化的家庭核心主义,矛盾冲突最激烈的二十年。

这部剧站在女主绫的角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尽了最大努力,却仍然没有过上很理想的人生?”

在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着一个理想人生的范本,其实只有两个要素:有钱和幸福。而在攀登的过程中,绫不断遇上被叫做“阶层壁垒”的障碍,止步于中上层中产阶级的工作,仅仅衣食无忧却还远未达到富有。而这种中上层阶级的工作,本身就排斥了“家庭幸福”这个诉求—— 这一帮中产阶级,随着收入的提升,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工作消耗了他们大量的时间精力—— 男性累觉不爱没有精力去满足女性的感情和生理需求,而女性到了这个地位生孩子的成本就变得极其高昂,以至于,家庭的两个核心要素:性爱与孩子,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也就是,一个人在顺应现代性规则的情况下,游戏的利弊已经非常明显了:你可以透过自身努力,机遇和贵人加持,从小城市来到大城市上演一出美好的奋斗戏码,并且获得相对体面的生活和财富。而随着这个游戏的不断升级,你必须付出更大的时间和精力成本来维持这个游戏,完成更劳累的工作。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作为最稀缺的资源,被最重要的工作越占越多之后,就无法再拨出足够的预算,来购买“幸福”了。

这是在这个游戏规则下,所有男性和女性都共同面对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剧中的男性的择偶观,非常落后,认为社会进步了,男性并没有进步。比如,出身好的男性仍然要找门当户对的傻白甜,比如,普通男性仍然只想找一个能看顾家里生小孩的女人,比如,婚介所里说成功男性更看重生育能力而要找一个年轻的女人而非不错的职业女性,比如,男性想找一个经济能力不如自己的女性因此绫一身名牌气质太好反而受到冷落……

这一点儿也不落后,而是任何一个人,要构建家庭的时候,都会遵从的游戏规则。构建家庭遵循的是“稳定原则”,而不是“情感原则”。家庭的本质是一种契约关系,一个几十年的时间的分工合作关系。那么这个关系的构建,就需要双方对自己的角色,职权责利都有很清晰明确的认识,才能稳定进行下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情感只是充当一种降低沟通合作成本的调剂和润滑剂。因此,家庭的构建目标,并不是最大化的心灵相通并使其中的个体幸福。

那么,在这个游戏规则中,事业不错,有收入,但工作忙碌,而不愿意生小孩的职业女性,就变成了不那么好的合作对象—— 沟通成本高(并不会百依百顺),预期收益低(不愿意生小孩)。所以,在这个游戏规则上来看,事业不错的职业女性反而在构建家庭的游戏中,成了最不受欢迎的对象。

在这几个复杂并相互冲突的游戏规则中,人只有非常有限的筹码,赢了这一个,就赢不了那一个。即使剧中出身很好够有钱的人,婚姻感情照样也是跌跌撞撞,始终在感情和幸福这个层面上有所缺失。

因此,我们一开始设定的目标“有钱”和“幸福”,再进入战场,无异于在玩一个自己根本没有胜率的游戏。这是一场梦想和希望支撑下去的游戏,靠时尚杂志和信用卡,一遍遍催眠自己下一把就能赢的游戏。

事实上,你怎么过今天,40年后就会怎么过一天。除了咖啡从雀巢速溶换成了星巴克,coach换成了LV,以为自己变了,其实什么也没变。

(三)

这几年的社会学研究都很丧,各个国家的社会学家们的所有作品,光是听名字,就让我们觉得这个世界真的没希望了:《穷忙》(我们越来越穷,但是越来越忙),《无缘社会》(孤独终老太正常啦,这是一个日本社会学家写的),《单身社会》(不解释了……),《父酬者》(别想着阶级跃升了,能不掉回赤贫就是万幸了)

我喜爱的老司机,《未来简史》的作者赫拉利这样说道:这是人类从工业时代,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阵痛。之前,从农业时代,进入到工业时代,就是把一个人从农民转化成沃尔玛的超市收银员,或者是福特流水线上的工人。他仍然从事的是简单的手工和体力劳动。这时候,这个转换并不难。而接下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要让一个流水线上的工人,变成能在电脑前敲代码写文章处理复杂符号的人,那可就难如登天了。

简答地说,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型,现代化的进一步深化,也就是权力向金字塔更顶尖的知识与智力集中的过程。而知识和智力作为最强生产力,却又是需要数十年和高成本的早期教育投入才能发展完成的。因此,一个人从出租车司机,变成滴滴司机很容易。但一个人从出租车司机,要变成滴滴公司的程序员或者产品经理,几乎没有可能性。

因此,如剧中所体现的中产阶级的工作一样,女主角从事品牌经工作,她的丈夫在亚马逊工作,以及精英男士从事的投资银行以及律师工作,都是典型的“知识经济工作者”中的初级阶段。相对简单和重复的知识,就足够做好这份工作。而他们,也确实无法胜任知识经济更顶层的,发现新知、产生创意、发明等更高级的工作。

其实,这也是创新乏力的日本社会的写照。在这部剧中,日本人仍然以进入外企工作为荣,而在外企,他们所从事的也只是近似于体力劳动的知识经济工作。仍然是拼时间,拼体力,拼效率的工作。也就注定了收入天花板明显,每天勤勤恳恳工作8小时而最终会成为每天勤勤恳恳工作12个小时的大区经理。不久的将来,更惨的情况,可能是人工智能的出现……你就是每天干20个小时,也已经没用了……

当索尼和松下在不断努力研究自行车可以怎么骑得更快的时候,大洋彼岸的乔布斯分分钟就开起了飞机,轻松愉快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后告诉一脸蒙蔽的索尼,嘿嘿,这架飞机是向自行车致敬的哟!鼓掌!

(四)

咦,写到这里我在想,我还是在写《东京女子图鉴》吗?

也许是学社会学的原因,我越来越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个人命运”这回事。每一个人,都只是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一个具体表征和呈现。在一个大众媒体和消费社会时代,已经很难有人有真正的“异质性”了,大部分人,每天所看,所想,所思,所做,几乎完全一模一样。

每个人都住着样板间,而每个人都活成了某个人群的样板。就像苹果树上永远只会结出苹果,梨子树上也不会长出草莓。那些五官不同的人,在某个层面上来看,真的,都只是一堆面目模糊的算法,被恐惧和欲望驱动着,又有谁在乎他们的喜怒哀乐?

东京女人最想模仿的,就是巴黎女人,她们疯狂地学习巴黎的时尚,把埃菲尔铁塔搬回来搞成东京塔,吃马卡龙,穿平底鞋,拎LV,还要故作一种轻松愉快的姿态走在街头。她们学到了所有巴黎的表象,学到了所有她们想看到的“文化”,却从来学不会,巴黎文化里那种与世界保持一步之遥,还有胆fuck everything的逍遥自由。没有自我和反抗文化的现代性,只是保持卡哇伊的乖顺面容,期待自己明天能比今天卖个更高的价钱,从三茶搬到惠比寿,把kate spade换成gucci,然后说“我很幸福哟”。

想被骗,就可以一直被骗下去。想觉醒,就要承受独自背弃整个社会规范的勇气和苛责。永远活在别人的眼睛和文化规范里,也就永远只能活出“看上去还不错”的空心人样子。

女主角一直在成为一个“被别人羡慕的人”,现代社会一直在用别人和社会的规范,来调教每一个人,一切都是你消费的商品,不仅仅是住宅车子和衣服,还有你的丈夫孩子和狗。从别人的眼光来看,只有这一切来证明你的价值。人的内在自我感知已经完全屏蔽熄灭了,他甚至已经失去了感受自我,和自我精神的能力。她以为自己是一个成功的令人羡慕的人,而站在现代社会这头巨兽的眼里,她不过是另一只热气腾腾扑进来,几下被咀嚼得渣都不剩的小老鼠。

小老鼠看着狮子笼前面美好的广告,harry winston的婚戒,Joel Robucheon的餐厅,兴致勃勃地冲进了狮子笼。

如果有一天,有一只小老鼠突然醒过来说,好像有哪里不对的样子。它按捺住自己的欲望,也忍受了其他小老鼠对它的鄙视和厌弃,它认真地观察着其他小老鼠,也认真地观察这头狮子。

然后,它绕开了那些美好的幻象,还顺便搭了个狮子的便车,通向自由。

 短评

如果每一个选择,都是为了满足当下利益最大化,可能最后的最后会累计出一个很差的结果。。。

6分钟前
  • 肖恩恩恩恩肖
  • 力荐

人生呐,只有可爱可不行。

11分钟前
  • Even
  • 力荐

对于工作方面几乎不描述,却就这样平步青云,都市女子不服。

13分钟前
  • 琦殿
  • 还行

八線小城出身如女主隻身闖東京。啊,意外地讓漂在北上廣的我們有共鳴。

14分钟前
  • 8Ave.Montaigne
  • 力荐

除了主人公升迁速度如火箭蹿天之外,这部剧难得坦率,没有回避或者拔高,普通人的欲望没打高光,不美,只是也不坏。

17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教给从生下来就不知道自己是谁或对自己有误解的人怎么生活。女主角按照不知道哪里来的人生羡慕手册活下去,一边怀疑一边在手册上做标记,最后呢,编剧抽了她一个大嘴巴,你永远上不了岸,因为你没有自己,你的人生就是在过别人向往的人生,永远有比你更好的。

20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推荐

意外的能看到自己的样子 这片中的男人只是一种符号 也是女性需求和身份象征的一部分 和衣服包包一样 别太过在意了

24分钟前
  • 咖布藤
  • 推荐

以前都当八卦笑谈,直到看《东京女子图鉴》上飘的那些弹幕,深切明白了“女人对女人的捆绑和恶意才最大。什么叫作死活该不安分,自己的人生甘于平庸和失败就算了,怎么还不能容忍她人的不甘平庸、不甘失败呢?每个人的价值观都有与之相配的活法,强加不仅有罪,还有病。

28分钟前
  • JulyChan
  • 力荐

这人生狭隘得跟做数学题似的,吗个鸡好烦

30分钟前
  • bulevelvet
  • 还行

充分满足了我们小镇女孩的都市OL幻想!

31分钟前
  • 王大根
  • 力荐

海报害死人,其实很好看,细腻真实,各年龄段女性的内心世界都描写到位,呵呵,生活真是有点无奈吧。。。

35分钟前
  • TM1001
  • 力荐

这季第三部的介绍东京的城市剧了,公主小屋、吉祥寺、然后就是这部女子图鉴,都莫名地带有一些女权色彩,但不管男女,这几部剧都是在问一个问题,你究竟要在哪里以何种方式生活?

37分钟前
  • Administrator
  • 推荐

远方,应有尽有/远方,一无所有

40分钟前
  • 啧啧是酱
  • 力荐

这部片子最好的地方就在于没有叫嚣绝对正确的三观

42分钟前
  • 古怪因子
  • 力荐

这片最可怕的不是饮食男女欲壑难填(对金钱对异性对社会地位等) 而是难以跨越并且永生无法跨越的阶级。 全片都是一种非常不讨人喜欢的价值观,但此刻的你我,谁又真的甘心呢?可怜又可悲。

46分钟前
  • 无为啊
  • 推荐

欲望不息,追逐不止。女主始终不知自己想要的生活究竟该是什么,一旦得手,厌弃即生,边走边掰,边掰边扔,但其实始终都得到了自己那一刻最想要的东西。人生不存在绕远路,因为不存在所谓原路,起跑线站着不动也未必抵达理想的自己、完美的生活,寻找的过程无从省略,“弯路”上的风景才是一生所获。

47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年轻的时候碰到长腿叔叔,真不一定是运气。欲望必须匹配能力,能力不到不要怨。很认真的看完了,四个字形容:短小精悍。

51分钟前
  • dondevoy™
  • 推荐

把前几集剧中出现的好吃的都mark下来。毕竟后面几集的吃不起了。

53分钟前
  • Effie.
  • 推荐

秋田的乡下平静生活,三茶平淡甜蜜的小情侣生活,惠比寿有钱有实力联谊活动钓凯子生活,银座奢侈上档次小三生活,豊州中产阶级家庭育儿吵闹生活,代代木上原高品位健康安静单身生活。什么才是向往的生活呀?

54分钟前
  • 芬妮摩尔
  • 力荐

片名《一群日本绿茶婊的内心独白》

59分钟前
  • 豆瓣拉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