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亡

海外剧俄罗斯2016

主演:Pavel Priluchnyy,Yekaterina Rednikova,Denis Shvedov

导演:Andrei Volgin,Maksim Kondratenko

播放地址

 剧照

逃亡 剧照 NO.1逃亡 剧照 NO.2逃亡 剧照 NO.3逃亡 剧照 NO.4逃亡 剧照 NO.5逃亡 剧照 NO.6逃亡 剧照 NO.13逃亡 剧照 NO.14逃亡 剧照 NO.15逃亡 剧照 NO.16逃亡 剧照 NO.17逃亡 剧照 NO.18逃亡 剧照 NO.19逃亡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7 20:34

详细剧情

Nikolai Markin, a police captain, is sent on a mission into the taiga, in the colony. But to get to the place he was not fated: just a few kilometers away from the barbed wire he sees prisoners who escaped from behind bars. Without a moment's hesitation, Markin is sent to the chase, having with them no victuals, no map, no equipment. Soon the captain says that he himself someon...

 长篇影评

 1 ) FLEE:逃离恐惧

我是个肤浅的人,政治、社科、历史对于我来说是晦涩难懂的,我看不懂也无法理解其中的意义。所以抛开宏大的历史和政治,我只想从一个相对渺小的人的角度来看待整个故事。

“逃”这个字经常出现在我的噩梦中。或许是《inside》这款游戏太过于经典,以至于后来我很多噩梦都会出现残破的铁栅栏、恶犬、随时会出现的巡逻人员。

这也让这样一个生性胆小的我恐惧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物。安全感这个词成了一种难以寻求的奢侈品。尽管能够在很多人面前面不改色看完恐怖片,但还是会恐惧一些旁人司空见惯的事物。

安全感的破碎是有毁灭性的。

影片中,Amin的母亲似乎是在一个平常的日子突然间就白了头发,姐姐也在一片漆黑的集装箱中精神崩溃,莫斯科随处可见的警察像是秃鹫,神情冷漠的白人和记者用摄像头介入之后便作鸟兽散。这些司空见惯的事突然有了颠覆一切的魔力。安全感也在这些司空见惯的事物一遍又一遍的介入中四分五裂。

“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这个问题从古至今困扰着我们,而当这个问题赤裸裸摆在Amin这样一个需要逃亡的人面前便显得更加巨大沉重。

对于Amin来说,他要否定自己的身份、家人,他要一遍遍说服自己相信那本假护照上的内容;他要否定自己的性取向隐瞒自己的秘密;他直到最后才知道自己不是前往瑞典而是丹麦。当他在工作人员面前说着那样一个虚构出来的身世,他自己也跟着流泪。在某种意义上,他被打碎重组了。

我猜他最无助的时刻是在他那位前男友面前摊开了自己却被当作中伤自己的把柄时。好不容易重构的安全感突然间又被夷为平地。

人究竟该如何自救?影片中给出的回答是理想化的,Amin和家人重聚,学业有成,家人尊重了自己,并且也收获了爱情。这个问题我到现在还没有学会如何回答,但我想时间会一遍一遍冲刷干净那些带给我恐惧的污秽,我也会在后来觉得曾经我需要守住的秘密已经无法让我受到伤害。

 2 ) 身体在逃亡,那么心灵呢?

首先,电影呈现方式很特别,主体是动画,但每次聊到黑暗绝望的时刻会变成虚幻的暗黑影像,没有勾勒任何细节,这种呈现方式让我非常触动,仿佛自己也同样置身于这种黑暗笼罩之中。

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无疑是独特的,出生于阿富汗,虽成长于一个有爱的家庭,但成长期间一直受到驱逐、恐吓的威胁,再加上自己同性恋的身份,害怕传统保守的家人发现后不被认同,光是联想男主从小到大一直处于小心翼翼的状态就感到非常让人痛心。聊几个让我非常有感触的场景吧:

1. 为了逃离阿富汗的征兵和动乱,一家人不得不前往唯一接受他们旅游签的俄罗斯,但天下乌鸦一样黑,俄罗斯警察利用职便贪婪地在他们身上索取财务,以至于男主不敢上街,终日只能藏于居室内看电视;如果是被抓到的非法逗留的难民是女人,且没钱贿赂警察,那哪怕在光天化日之下也会被性侵。

2. 男主谈到自己逃到丹麦哥本哈根的那几年,时刻处于提防他人的状态,犹如惊弓之鸟一般,哪怕处于安全的环境里,这种警备状态还是一直保持着。同时由于自己在人贩子的指导下对自己的难民身份撒了谎,他无法真正去做自己,与人交流总会害怕自己会不会前后矛盾,一个谎言需要另一个谎言来支撑,这让人非常难过。安全感,就如空气一般,当你拥有它的时候几乎不自知,但失去它真的会无法正常生活,You just cannot be a free soul. 它是一个人能勇往直前、自由追梦的前提。生活与生存的差别之一,应该就是能否发自内在地感受到自己是安全的吧。

3. 当男主忐忑地告知哥哥自己是同性恋时,哥哥二话不说驱车带他前往Gay Bar,我非常感动,当时男主脑海中浮现出自己小时候在阿富汗生活的一些美好童年的回忆,和哥哥一起在街上打闹、打排球、放风筝,和姐姐在打牌,有妈妈的关心和疼爱,他原以为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结果哥哥说他们一直都知道,并用行动表示支持,这是我能想到最美好的结果了,家人对自己的认同是男主一直内心渴望但又无比挣扎的东西,家人是他难以割舍的羁绊,同时也是他感到害怕无法真正做自己的来源。

4. 男主一家无疑是世界难民中较为幸运的少数,所谓不幸中万幸,至少一家人最后散居于欧洲,男主本人还能追求学术梦想。恰恰也是因为他们的幸运,我们才今天能看到一个完整的逃亡故事。可我不禁在思考,他们在逃亡的漫长过程里,所遭遇到的所有痛苦与磨难、黑暗与险恶,可能电影只展现了冰山一角。这些刻在心灵上的疤痕和伤痛,需要多久才能修复,亦或是,可能无法修复完好。

身体逃亡了,心灵就真的从此重生了么?

 3 ) 碎碎念感受

呜呜看得难过又感动

1. 平时不轻易看这样的题材 甚至不会看 但被这部的动画形式吸引了

2. 刚开始看发现几乎都是对白和独白 差点不想看 幸好叙事把我拉回来了

3. 影片前面有提到男主家人都死了 所以在看逃难偷渡过程中 总担惊受怕谁出事了 还好后面发现只是人贩子让他必须说的故事 那种自我认同的缺失感 很孤独很难受 而且根本无法诉说

4. 男主尝试和某任男友说过身世 却不料在之后的争吵中被威胁 这不仅要承受爱人出卖自己的痛苦 还要再次承受被揭发被遣返的担惊受怕 那位前任真的很烂

5. 大哥哥很让人感动 除了倾尽所有帮助家人 包括钱财甚至是自己的幸福 最让我感动的是 当男主终于坦白自己是gay时 大哥哥送他去了gay bar 给钱让他好好享受 理解万岁 呜呜太好了真的 怎么会有这么明白事理的家人 说实话我一开始以为大哥哥要把男主送去女人堆里找感觉 dbq是我小心眼了

6. 现任太好了 很包容很尊重男主 衷心祝福

7. 要思考的:男主在纠结回美国读博士后的事情时 他说在爱情和事业学业之间总会选择事业学业 因为他不能辜负家人 他有他需要承担的责任 可能影片中没谈到家人对他的期待和要求 或许根本没有 只是男主他的性格他的内心他的经历 一定会驱使他这么选择 能理解 但我在想 家人们会不会更希望他获得幸福 过安稳的日子呢

 4 ) 偷渡就偷渡,美墨边境天天上演

西方导演就这尿性,不擦一点“政治摩擦种族冲突宗教文化同性”题材,搞得电影不被奥斯卡评委和西方观众接受一样。

男主背景设定算是中上阶级吧,父亲在政权交替期间被抓,大概率是政治原因。

美苏争霸,苏联扶持代理人进行革命输出。美国扶持塔利班与之对抗。美苏都不是好鸟。代理人打仗,就要抓壮丁当兵上前线当炮灰。两个选择,一面是代表阿共的政府(至少世俗),一面是山里下来的塔利班(宗教),男主家就没得选择,可能还是西方极乐世界比较好。这就开始想办法偷渡。

偷渡也是一波三折,先飞到俄,再偷渡到西方国家。偷渡嘛,就是有危险。当年大陆人偷渡去香港的题材电影也很多。

谎言还要说是迫害,这样才能被西方国家收留。那么西方国家的善良,是因为你是真正的难民还是因为政治?片中男主一行人在海上那段,被大船上的游客冷漠围观看戏,我个人认为是整部电影里最好的一段,完美诠释了“伪善”。

丹麦导演也是继承了西方的“选择性忽视”的毛病,中东难民偷渡欧洲,墨西哥人偷渡美国天天上演这些对西方国家不利的真实却不去报道拍摄,又拿阿富汗说事。是不是塔利班重新掌权了,导演背后金主们又愤愤不平了,必须来一波价值意识输出一哈。电影里男主们还称塔利班为“恐怖分子”,也许他们忘了美国扶持的塔利班吧。

逃亡,搞得自己受迫害了似的。国共那会儿,逃到岛上和美国的华人,也还受历史原因子孙有良心的不忘本。男主倒是将自己的偷渡偷换成逃亡,将自己没有受到多大痛苦的痛苦放大,忘了自己民族的痛。

 5 ) 本周口碑登顶,预定“年度十佳”,这新片彻底颠覆我的认知

说起动画片,我们第一印象总是迪士尼、皮克斯、宫崎骏; 而提到纪录片,则是宇宙、大自然,还有血淋淋的真实社会。 当童真碰上现实,梦幻撞击真相,动画片与纪录片合为一体。 实在很难想象会是怎样的画面。 近期就有一部口碑新片,打破了这层次元壁——逃亡

yar/Fardin Mijdzadeh

豆瓣评分8.2,位列一周口碑榜第二名。

此前它曾获得金球奖、戛纳电影节等多项提名。

不仅如此,它还一举拿下今年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最佳动画长片、最佳纪录长片三项大奖提名。

它也因此成为奥斯卡奖成立以来,第一部在动画片和纪录片两个交叉领域获得提名的影片,打破了影史纪录。

《逃亡》既是一部动画片,也是一部纪录片。

到底是怎样一个故事,能获得各大电影节的如此青睐呢?

它注定是一部不平凡的作品。

故事的主人公Amin,是导演的多年好友。 他生活在丹麦,是一名成功的学者,恋人也在身边相伴多年。 一切看上去都是幸福美满的他,却始终有个心结,一直存在于他心中。 影片的开始,是一段简单抽象的黑白简笔动画。 房屋在一座座倒塌,人们拼命地向前奔跑。 画面中,缓缓浮现出了一句话——“This is a true story” 动画里的一切,都是虚拟的幻象世界。 然而令人恐惧的,一切也都是真实的记录。 随着画外音的访谈,图像渐渐回到现实。 访问者是导演Jonas,受访者就是Amin。 导演向Amin提出了一个问题—— “对你来说,「家」这个词意味着什么?” Amin回答道: “家是一个避风港,你看你可以一直待着,不用被迫离开的地方,而不是暂时的落脚点。” Amin一脸疲惫的闭上眼睛,深呼吸了几口,让自己放松下来。 影片的画面伴随着他的思绪,一同飘回到了三十多年前。 那时的Amin,大概三四岁,他家人一起居住在阿富汗喀布尔。 Amin从小就有些与众不同,他喜欢穿着自己姐姐的衣服,在大街上自由自在的玩耍。 提起到父母,Amin的脑海里,只留有着母亲慈眉善目的记忆。 而说到父亲,睁开双眼的Amin仿佛不愿再回忆。 他说自己需要时间,再做些心理准备。 于是,Jonas便和Amin聊起了两人高中时候的经历。 那时候,班上流传着关于Amin的各种谣言。 甚至有人谣传道,Amin是从阿富汗一路走过来的。 Jonas第一次见到Amin,是在一辆火车上。 那时候移民并不多,Amin引起了Jonas的注意。 当时的Amin眼睛盯着前方,好像在躲避着周围人的眼光。 Amin在家中翻出了一本日记,这个日记是他刚来的丹麦时,用达利语所写的。 如今的阿明对自己的母语已经不甚熟悉了,他磕磕绊绊的读出了日记中的内容。 原来Amin的身份,其实是一名阿富汗难民。 Amin的恋人想和Amin一起安顿下来买房定居,但其实Amin已经收到了,来自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的一封信, 教授想让Amin继续自己的研究,而阿明始终无法鼓起勇气向恋人提出这件事。 一段时间后,做好准备的Amin继续接受访谈,从Amin的父亲这个话题开始。 1989年苏联军队完全撤出阿富汗,长达10年的苏阿战争结束。 3年后的1992年,苏联扶持的阿富汗共和国总统穆罕默德·纳吉布拉倒台。 反动势力逮捕了大约3000人,其中就包括Amin的父亲。 他被投入监狱三个月后失踪,被逮捕那天,他将手表摘下,交到了Amin母亲的手里,一切尽在不言中。 战争形势在扩大,就连未成年的孩子也会被阿富汗政府抓住充军。 Amin拼命地逃跑,才没有被抓走。 彼时,阿富汗的土地上聚集着美军、苏军、反苏游击队、阿富汗政府军等各方势力,战火很快就烧到了首都喀布尔。 Amin和家人匆忙打包了家里的东西,坐上了去往莫斯科的飞机,开始了第一次逃亡之旅。 当时的俄罗斯,是唯一会给他们发放旅游签证的国家。 但俄罗斯当地的形势,也同样是一团糟。 苏联政权刚刚垮台,俄罗斯国内物资匮乏,货币不断贬值,治安状况也非常差。 Amin颠沛流离的一生,这才刚刚开始。 此后的他,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逃亡。 随着访谈的进行,Amin也不断回忆起痛苦的过往。 在最后一次访谈中,或许是因为对过去漂泊无依的恐惧,一次又一次的回忆让Amin意识到,Amin自己的铠甲已经穿了太久,是时候卸下来迎接未来美好的生活了。 他放弃了继续攻读博士后的计划,回到了丹麦与自己的爱人一起。 还有他们的猫一起搬到了新家,并且在那一年结了婚。 而Amin一家人,仍旧分散在欧洲的各个地方。 《逃亡》一改传统纪录片的使用真实影像素材的手段,而是利用类似于转描和抽帧的拍摄手法,把真实的采访画面转为动画。 同时用了几种不同的动画形式,去呈现主人公Amin的回忆。 其中黑白变形的画面,非但没有让人产生间离感,反而比真实的影像更具有穿透力。 无论是悲伤、恐惧、压抑还是绝望,观众都可以感同身受,也更能体会到这些逃亡的经历对难民心理上的摧残。 现实与想象交杂,让人不由自主地潜入了更深层次的心灵世界,形成了一种非常奇妙的代入感。 片尾镜头回到现实,现实世界的一花一草,无疑都证明着这一切,全都真实发生过。 动画纪录片的形式,其实算不上新颖。 最早的动画纪录片可以追溯到1918年,由美国动画大师温瑟麦凯制作的《路西塔尼亚号的沉没》。 这部长达20分钟的动画纪录片,以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作为蓝本。 1915年英国游轮卢西塔尼号被德国潜水艇击沉,1198名乘客葬身海底。 温瑟麦凯通过动画的形式,真实的再现了这一悲剧。 片中游轮沉入海底,海水波涛汹涌的画面让观众震撼不已。 动画纪录片虽然出现的很早,但却因为动画纪录片的动画形式和纪录片强调的真实之间的天然阻隔而饱受争议,始终处在观众及创作者认识的边缘位置。 但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其真实性与故事性并不相悖。 甚至可以说,一个能讲好故事的创作者,才能将真实的历史传递给更多观众。 纪录片的核心是记录历史的真实,但注重真实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故事性,平铺直叙、简单粗暴。 在纪录片近百年的发展道路上,故事化已成为共识。 2008年,以色列动画纪录片《和巴什尔跳华尔兹》横空出世。 一举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安妮奖、最佳动画长篇等多项大奖,使这一特殊的纪录片形式重回大众视野。 该片将大屠杀的亲历者和执行者的记忆汇集在一起。 通过对记忆碎片的巧妙拼合,跨越时空,将一段不堪回首却不能也不该忘却的记忆,呈现在观众面前。 令很多对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不甚了解的人受到极强的震撼,实现了影片与观众的深度交流。 当以色列士兵肆意屠杀难民的时候,伴随杀戮响起了华尔兹音乐。 浪漫与残酷交织,一个极其残酷血腥又错乱迷离的场景,用充满艺术感与对立感的叙事方法呈现严肃的历史事件。 事实证明,这种叙述手法是成功的。 在多元化的信息时代,脱离事实的虚假编造,则是对历史和真相的亵渎。 而绝对理性,也不再是大多数观众适应的表述方式。 回到同样是讨论难民议题的本片,充满着人文关怀。 导演并没有直接着眼于那些战争、政治、种族等的历史问题,而是把视角一直聚焦在Amin这样一个普通的阿富汗人身上。 让观众走过无法复现的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从而令我们反思战争,珍视生命。 *本文作者:浅浅

 6 ) 政治工具罢了

开两倍速看完的。刚开始我还心想不会又是同性恋或者种族主义相关的吧?结果两个都有。搁这叠buff呢?故事情节、画面的表现都平平无奇,甚至有掉帧的感觉,如果不是政治正确很难理解怎么拿这么高分。况且电影中一味丑化其他国家甚至自己的祖国阿富汗实在看不下去,还多次提到要去美国,显得非常优越似的,不知道是谁扶持塔利班的吗?总之看完以后非常失望,不推荐观看浪费生命

 短评

太能理解“逃亡对人产生的不可磨灭的影响,会让你在任何关系中无法相信别人”。那灯红酒绿的同志酒吧,一个local gay people放松娱乐的普通场域,却是另一些人要冒着生命危险跋山涉水花光所有运气才能抵达的地方,即使抵达了,也还要花上更漫长的时间去摆脱那一路跟随的心魔,政治对人一生的迫害拿什么来偿还。

5分钟前
  • 糯木
  • 力荐

哥哥带他去gay bar那一段我爆哭,也不知道为什么这种被接受真实的自己的桥段这么能直击我这种顺性别顺性向顺一切的主流人的内心

10分钟前
  • 葱花蛋挞
  • 力荐

非常讨厌在这种类型的电影评论下看到“感谢自己出生在安定的我国”这些字。就像难民逃亡中途碰到巨型游轮,难民们以为得救了,游轮上的白人游客只会对着他们冷漠拍照,然后把他们遣返回去。

13分钟前
  • 妮可Gay得慢
  • 推荐

一位阿富汗同志的逃亡之旅,为了保护当事人而采用动画制作的纪录片,没想到意外地模糊了剧情与记录的界限,私人化的讲述让观众不自觉地代入男主的视角。在历经摇曳的船舱、冷血的人贩子、残酷的警察等种种磨难之后,还要面对不被家庭接纳的恐惧,可家人那一句:「别担心,我们一直都知道」顿时击破了我的防线。家,一个你感到安全不必逃离的地方。

14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无法不想起《我在伊朗长大》,而男主最终在异国继续生活的结局,又像现代版劫后余生的《钢琴家》。动画结合纪录片的方式确实很奏效,为这个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注入了更多真实感,像匡扶摇画的那些采访;很多逃难、偷渡的段落的惊恐感也很能让人共情。人总有重新开始的权利,但我只是无法抑制地想,背负如此巨大的负担与隔阂,他真的可以按下重启键吗(哪怕这并不轻松)?可如果温情脉脉的落点令我感到不适,这又何尝不是我对苦难浅薄的想象与关怀呢?@HIDFF

19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以为难民题材已经被过度到挖掘不愿意再汲取或是无法再出新,然而本片就提醒着它不会终止,也有更多的故事值得被分享。到了最后,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否听了一个被精心设计包装的故事,还是陷入里面的事件与历史竟然完全真切存在的后知式警觉。Amin看似充满矛盾的叙述,以及不断片段组合在一起的凌乱,或许是生活最残忍又真实的样貌- -“永远记得,你呼吸着的每一个瞬间,都应该去过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Celeste Ng <Little Fires Everywhere>”。我愿意称NEON是祖上冒青烟(烧了好几年的那种),希望能有好结果。

24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4.5 怎么可以用这么平静的叙述讲出了一段那么黑暗和悲伤的过往。国境线我一直认为是人类自大和残忍的规则。表哥带着钱让他去gay bar的时候我哭的稀里哗啦。

27分钟前
  • 原味乱码圣母
  • 力荐

映后访谈问到导演动画和纪录片的真实边界在哪。他说其实是没有客观视角的镜头的,只要是透过镜头和间接而来的影片,都不可否认的带着视角,但Amin和家人都在看完这部电影后看到过去的经历,因此他认为自己的形式依然忠于纪录片,逃亡的经历影响了后来一生中的身份认同和信任感,但没有逃避人生的谎言是难能可贵的。

32分钟前
  • 隐形的人
  • 推荐

难民身份是物理意义的逃离,同志身份是心理层面的逃离,两者都无处归依,所以对“家”的渴望成为了伪命题,到底哪里才是人安全自由的栖息地啊。

34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海報真的太厲害,今年看過的最佳電影之一。戲院的推介語是這樣說的,「身體在逃亡,心靈在逃避,我所需的是一份包容」。動畫化反而無心插柳地去掉了虛與實的邊界感,加上Amin第一人稱的敘述,讓人好像身臨其境,尤其是母子三人穿越樹林的那段。持續數年的訪問是一個逐漸放下心防的過程,一直到Amin決定結婚,與伴侶共建一個「家」,但事實上這些傷害的影響用一生的時間也無法完全消除。幸與不幸都是相對的,但無可避免地想到,在逃亡的旅途中,Amin或許已是較幸運的那種。在漏水的偷渡船上振臂呼救的人,和在巨大的豪華郵輪上俯視地、透過相機鏡頭遠觀他人的苦難的人,我們又是哪一種,抑或這種身分也是在不斷轉換的。散場後見到一個外國人對他的朋友說,It’s okay to cry。反對一切戰爭、強權和侵害,有更多的同理心。

37分钟前
  • 離島咖哩
  • 力荐

真实爆哭 没看之前虽然知道会是怎样得糟糕 但看的时候还是忍不住 这落难的一生 每个身份带来的都是落魄和压迫甚至是灾难 然而你的困境却是他人拍照留念的契机 此时绝望和羞耻遍布全身 为了生存却不得不活在谎言之中 之前有参加过rainbow refugee的活动 帮助他们重建精神家园太过重要

42分钟前
  • Sid
  • 力荐

#GFF2021 因为是动画,对恐惧的渲染更到位:集装箱里焦虑的人群,猫眼里砸门的警察,雪地里冷血的人贩,游轮上漠然的白人。观众跟随主角潜入他的噩梦中,又清醒得知道这不是梦。过去和现在的互文讲述并不新鲜,但节奏把握得刚好。伏笔考验了观众对主角的情感反馈,试图让观众真正理解,而不是对奇闻逸事流于表面的同情。压抑了整篇的情绪,在家人的理解和包容中爆发,主角走进酒吧的时候,和他一样感受到了自由和爱。(Amin的不安会伴随他一生,但他同时需要讲述来获得救赎,动画的方式明显出于保护

44分钟前
  • comeasure
  • 力荐

被奥斯卡多项提名的丹麦电影,将动画手法与纪录电影结合,简单而又不失光彩。难民题材与同性人生结合又带来独特性。全片真实、简单。

45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TIFF 2021# TIFF DOCS。入选Cannes2020片单。前获2021圣丹斯世界纪录片单元最佳影片+安纳西最佳长片动画。9分。确实堪称是2021年甚至前后几年最重要的纪录片,无论是从难民还是LGBTQ+的角度都重新开启了叙事可能性,除了双重的“少数”之外,影片更重要的是讨论了“叙事”如何从全方位的角度影响到人的生活,这个太厉害了。关于有没有必要用动画来做这个事情片子也有不错的自反性(不过仍有可商榷的地方,比如片中直接用了资料影像)。如果奥斯卡给动画长片、纪录片、外语片给三个提名也OK的。#年度佳作候选#

46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这部动画里的种种情绪像一根温热的针扎进我的胸口,眼泪数次从脸颊淌落——当Amin对家人出柜,哥哥一言不发地开车,Amin脑子里竟似要和他为数不多的美好回忆诀别,而后走进那扇未知的门。当Amin回到哥本哈根,远远望着来接他的男友,决定拼凑被长久的逃亡、恐惧和谎言破坏掉的一部分自己。当最后的歌响起,字幕里来自Amin的那段话,感谢家人和爱人无私的奉献,KR you mean the world to me. 我看到人竟然,又如此自然,迫害不同政见不同信仰不同性向不同国籍肤色的同类,心中永远不会停止涌起怒火和憎恶。

47分钟前
  • 萨嘎摩哆熊猫桑
  • 力荐

动画的形式一方面可以保护当事人的私人信息,让当事人不用露面。另一方面,动画可以完成真人电影无法实现的效果。故事随时可以跟着男主角的口述飞起来,用写意抽象化的方式,去表现阿明一家人逃亡过程中遭遇的噩梦。但这部电影最打动人的,还是它的故事本身。用电影作为一种媒介载体,阿明将他不能说的秘密,讲了出来。这部电影,就像他人生阶段的一个小结。难民和同性恋这两个身份,让他的故事变得更加特殊。但这并不是一个悲惨的故事,相反它非常振奋人心!

4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在电影院里看,观众人不多,很多中东的面孔。看到“在军队来抓壮丁时,许多少年都会想尽办法逃跑,因为去的人很少回来”之情节时,同排的一个男子在擦泪,不知道是想起了谁。可以说这部电影让我的生命中度过了十分有密度的身临其境的两个小时——众生皆苦。

53分钟前
  • 朝夕
  • 力荐

惆怅哀伤的情绪贯穿始终,细腻且避免苦情,动人且及时。

5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圣丹斯评审团奖,用动画和历史胶片还原真实记忆。一个阿富汗同志少年从塔利班占领区逃到苏联又逃到丹麦,触目惊心的苦难叙事。电影的讲述方式是跳跃的,没有回避编造的谎言,反而加深了它的感染力。正因为那些牺牲苦难,男主和男友的新生活才值得珍惜。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丹麦首映# 七年磨一剑的呕心沥血之作,看似是又一个被讲烂了的难民故事,却因动画的形式唤起新鲜观感。美漫风+低帧率呈现出一种在翻连环画的感觉,或许指涉回忆的不堪与残破,也或许不那么连贯的画面才能表现出这种“字字泣血 一言难尽”的惆怅感。这曲折的逃亡经历巧妙串联了西亚到东欧一路在90年代糟糕的历史,最后又落脚在对北欧国家移民政策的控诉,凝练而深刻。

1小时前
  • 德小科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