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玛

海外剧英国2009

主演:萝玛拉·嘉瑞,约翰尼·李·米勒,迈克尔·刚本,乔迪·梅,鲁珀特·伊文斯,克里斯蒂娜·科尔,劳拉·派普,露易丝·迪伦,罗伯特·巴瑟斯特,布莱克·瑞特森,塔姆辛·格雷格,瓦莱丽·利莉,丹·弗雷登堡,约书亚琼斯,波比·米勒,杰佛逊·豪尔,维洛妮卡罗伯茨,杰米格洛弗,艾琳·奥希金斯,莎拉欧文斯,丽莎萨多维,苏茜·崔灵,弗兰克杜迪,艾米劳顿

导演:吉姆·奥汉龙

播放地址

 剧照

艾玛 剧照 NO.1艾玛 剧照 NO.2艾玛 剧照 NO.3艾玛 剧照 NO.4艾玛 剧照 NO.5艾玛 剧照 NO.6艾玛 剧照 NO.13艾玛 剧照 NO.14艾玛 剧照 NO.15艾玛 剧照 NO.16艾玛 剧照 NO.17艾玛 剧照 NO.18艾玛 剧照 NO.19艾玛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7 20:36

详细剧情

《爱玛》是简·奥斯汀继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作品。这个版本为2009年BBC推出的迷你剧。   Emma Woodhouse(萝玛拉·嘉瑞 Romola Garai 饰)家境富有,聪颖美丽,伶牙俐齿又自命不凡。她自己打定主意不结婚,却有个有趣的爱好--爱当红娘。但每次她的牵线搭桥都是凭着异想天开或一时冲动,乱点鸳鸯谱,往往都是以失败告终。而Emma对别人的婚姻干预,引起了她家的老朋友Knightley(约翰尼·李·米勒 Jonny Lee Miller 饰)的不满。他告诫她应该让恋爱双方自主地处理婚姻大事,别人干预只会把事情搞糟。这也让Emma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在和Knightley的逐渐相处中,Emma发现了他身上的发光点。最后Emma虽然没给别撮合成一对亲事,自己却和Knightley坠入情网,和喜结良缘。

 长篇影评

 1 ) 有趣

色调特别的好看,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整个电影看起来,就是视觉的享受,女主角真的丑萌丑萌的,但是五官看起来又很精致,那个高高扬起的头,傲慢的感觉里面就来了。还有里面的长筒裙,好好看。剧情感觉逻辑性不是特别强,但是内容主旨很专一,所以看完不会感觉很松散,不知所云的感觉。而且确实也描述了英国那时候的内容,还原到了小说里面的内容和氛围感,很棒哦

 2 ) 天生丽质,丽质很重要,但天生更重要

没完没了的宴席,衣着华丽的舞会,午后休闲的野餐,壮观宅邸的游览,这就是贵族们的生活,或者说是工作。他们想方设法让自己的阶级能够再上一层,至少还能有保留下次出席的资格。所以当Jane说我太疲倦了的时候,或许对于Emma来说是不可理解的。

Emma也有任务,当然是她自己设定的,她对于从未谋面的Frank翘首以盼,无非是因为那人人称羡的继承权。所以女孩们似乎从小就都被教育的好好的,你的爱情是什么,你的婚姻要如何,她们都很清楚。是跳板,是阶梯,是留着这个阶层甚至跃升而上的通行证。很显然Mr. Woodhouse并不希望女儿出嫁,但这并不妨碍Emma对于婚姻的用处了然于胸,这或许就是全社会范围内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吧。

Emma开头展现的性格,对于佃农阶级言语轻蔑,对于身份存疑的女伴有投机心理,包括对于自己婚姻的作用目标明确,都略显功利虚荣。但而后的180度转变,带礼物去Martin道歉,真心以待Harriet,以及和Knightley互道倾心,于我看来还是改变的过于生硬。如此自傲的人原本是不会有自省的能力的。

不过Emma的好结局却还是隐隐透露出了上流社会让人窒息的生存之道。Harriet被Emma选为伙伴是因为她的身份成疑,对Emma而言这是一张乐透彩券,如果刮出大奖不但对自己颇有助益,还能证明眼光独到,如果是谢谢参与,那就当买了个洋娃娃。而Harriet也的确扮演着公主的洋娃娃的角色。给你梳头发,为你换衣裳,带你去宴会,给你找伴侣,你的人生我做主。

Knightley辞色俱厉的和Emma陈言,应该接受Martin,而非等待Elton,听上去言之凿凿。但本质上依然是把女孩的婚姻当做以物易物的砝码,降低风险,以求利益的最大化。而我们这些对着屏幕笑话Emma自以为是,不听良言的人,其实也没什么资格笑话别人。

与傻乎乎的Harriet不同,Jane从出场就几乎没露过笑脸。作为落魄贵族,她显然背负的会更多,Emma弹琴后的自以为是很快被打脸,不是没你优秀,只是没你站得高而已。Emma放弃了Frank,选择了Knightley,被渲染的像是为了真爱奋不顾身一样,但其实只不过是在两所大房子里选择了一个更适合自己的而已。而Jane不同,她即便早已和Frank私定终身,依然内心疲惫至极,至于是地位尚未稳固的担忧,还是为了阶级委身于人的自苦就不得而知了,毕竟你不是主角。

是的,你不是主角,主角是那种样貌出众,地位卓然,众星捧月,为了爱情放弃了千万豪宅,而选择了另一个千万豪宅的人。没错,投胎是门学问。

 3 ) 导演似乎很喜欢印象派与新古典主义油画

某个镜头令人想起莫奈《撑阳伞的女人》

我是古典的凑字我是古典的凑字我是古典的凑字我是古典的凑字我是古典的凑字我是古典的凑字我是古典的凑字我是古典的凑字我是古典的凑字我是古典的凑字我是古典的凑字我是古典的凑字我是古典的凑字我是古典的凑字我是古典的凑字我是古典的凑字我是古典的凑字我是古典的凑字我是古典的凑字

 4 ) 意外之喜——但仍然只是奥斯汀本人带来的意外之喜

第一句实话是,我读爱玛是很久以前——初中,十多年前的事情了。这次看完电影倒是又回去翻了翻。

第二句实话是,我在看之前,以及大概前二十分钟都完全不看好这部电影。我就是带着挑刺并决意一定要打个一星两星的心情开始看的,毕竟这几年经典ip的翻拍几乎全都不尽如人意。

不是说这部就完美无缺了,其实正如很多批评已经提到的那样——对人物的塑造把握仍有一些不稳定和缺憾;色彩和节奏,以及一些改编的喜剧桥段或许过于轻佻了,打破了奥斯汀式风俗喜剧的那种微妙的含蓄,反而让讽刺显得没有那么辛辣。

简而言之:主创抓住了精髓。没有自作聪明地改写对白——不少台词就是奥斯汀的原话,从而保留住了奥斯汀作品的部分精华(这么一看改编奥斯汀其实是件不难的事)。总的来说,对我而言阅读《爱玛》的乐趣无非就是看这个自负的富家女在自以为好心式地牵红线的时候翻车湿鞋,“youthful hubris and romantic misunderstandings ”——以及Knightley和Emma是如何对嘴的。微妙而颇具张力的讽刺——这可是奥斯汀的拿手好戏。

K对E说出了他对Jane的评价:你就是想成为(被别人视为)像J一样的女子

E因J的到来而心烦意乱
Emma was sorry;—to have to pay civilities to a person she did not like through three long months!—to be always doing more than she wished, and less than she ought! Why she did not like Jane Fairfax might be a difficult question to answer; Mr. Knightley had once told her it was because she saw in her the really accomplished young woman, which she wanted to be thought herself; ...

比如——我随便举个例子,这两句话都算是看的时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台词,再去一搜果然都是奥斯汀的原话(第二卷第二章)。主创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把奥斯汀微妙而颇具张力的台词保留,通过重新组合来表现原著原意——在这两句话里就是女主特有的那种well-educated的带有文采的自负、带着怜悯对Fairfax的嫉妒以及Knightley一眼看穿女主本质的wits。

(太好了我们终于在奥斯汀的作品里有了一位真正意义上很会讲话,颇有“情商”的男主。我很少喜欢奥斯汀的男性适婚角色,但Kightley真的很讨人喜欢——可能是因为他是性转的奥斯汀传统女性角色。爱玛是“性转傲偏”的观点: Overmann, Karenleigh A (2009). "Darcy and Emma: Jane Austen's ironic meditation on gender". Persuasions: The Jane Austen Journal. 31: 222–235. Retrieved 26 July 2020. :)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的标题是“意外之喜”。多年以后,在不抱期望的情况下看一部改编电影,竟然回忆起了幼时那种阅读的乐趣,实在是件难得的幸事。


但仍然,对我而言最有价值的仍是这些保留下的台词。排列组合本身固然需要一些脑细胞,但究竟不是什么很有独创性的脑力活。正如一些人可能会诟病的那样,主创为了增添喜剧效果而让戏剧冲突相较于原著明显得多。比如——

电影几乎以一种滑稽戏和现代喜剧的方式展现了E和J的琴艺差距,以求得一种特别明显的 “打脸” E和H的效果取悦现代观众

同样是Emma和Jane Fairfax弹琴的这场戏。电影里用了足足将近3分钟展现,还让女主唱了一首歌(有名的last rose of summer,以展现了她的孤芳自赏以及对J的挑衅);但其实这场戏原著里是轻轻带过,被男女主分别提起而没有正面描写的:

They had music; Emma was obliged to play; and the thanks and praise which necessarily followed appeared to her an affectation of candour, an air of greatness, meaning only to shew off in higher style her own very superior performance...

“A very pleasant evening,” he【Mr. Knightley】 began, as soon as Mr. Woodhouse had been talked into what was necessary, told that he understood, and the papers swept away;—“particularly pleasant. You and Miss Fairfax gave us some very good music...

摘自原作第二卷第二章和第三章。这两段话连起来看很有意思——因为这体现了有些评论家所总结的《爱玛》的真正独特之处:“The novel bent narration through the distorting lens of its protagonist’s mind ”( John Mullan: "How Jane Austen’s Emma changed the face of fiction", The Guardian 5-Dec-2015)即 小说通过主人公思想的扭曲镜头扭曲了叙述 。读者很容易可以看出一些自相矛盾,比如 “affectation of candour”(矫揉造作的坦率)这样的措辞,以及爱玛和Knightley对音乐演奏的完全不同的感想。

这一类矛盾感在我看来时《爱玛》这部作品更加独特而有价值的部分。但电影很难——而且在客观上也没能表现出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有冲击力的滑稽戏般的设计——让Emma显得(也许)比原著更无礼而直率也是这种滑稽戏倾向的一部分。

这种设计毫无疑问呼应了本作对色彩——以及音乐的大胆运用。具体效果是好还是坏自然仁者见仁。就我本人而言,我既讨厌又喜欢。这种ersatz手法很廉价,并且遮蔽了一些原作的闪光点;但滑稽戏就是滑稽戏,至少你会响亮地笑出来,然后去找找奥斯汀在原作里是否真的这么大胆。


说到底,四星的确不是不低的分数了。之所以觉得这部爱玛能在豆瓣的这个评价体系里拿到高分,其实倒也简单:在我看来,改编作品只要摄住原作的神韵,其他爱怎么发挥就发挥。所谓“神韵”自然是极其玄妙的东西,说到底无非也就是研究文学的学术共同体们认可的原作的一些出彩之处罢了。但在我看来若改编能体现一定程度上原作人物关系或性格的特点,自然就是忠实于原作的改编。比如Kightley请主角团参观自家宅邸的那场戏:

顺便提一句,这幅巨幅画作 PHILIP HERBERT, 4TH EARL OF PEMBROKE, WITH HIS FAMILY 由比利时画家Anton Van Dyck作于1635年,现就藏于拍摄地英国的Wilton House——画面主人4代Pembroke伯爵的祖宅

“Will you be so kind,” said she, “when I am missed, as to say that I am gone home?—I am going this moment.—My aunt is not aware how late it is, nor how long we have been absent—but I am sure we shall be wanted, and I am determined to go directly.—
...
“Certainly, if you wish it;—but you are not going to walk to Highbury alone?”
“Yes—what should hurt me?—I walk fast. I shall be at home in twenty minutes.”
...
“I am,”—she answered—“I am fatigued; but it is not the sort of fatigue—quick walking will refresh me.—Miss Woodhouse, we all know at times what it is to be wearied in spirits. Mine, I confess, are exhausted...”
...
Her parting look was grateful—and her parting words, “Oh! Miss Woodhouse, the comfort of being sometimes alone!”—seemed to burst from an overcharged heart, and to describe somewhat of the continual endurance to be practised by her, even towards some of those who loved her best.

摘自原作第三卷第六章

这段戏是相当优秀的改编。奥斯汀让Jane Fairfax提前离场自然有她的用意:这一切背后的根源体现在原作的第二卷第二章介绍Jane的身世:作为Highbury小镇的蜂后,Emma对Jane的入侵自然而然会感到抗拒,特别是Jane在才艺和秉性上以摄政时代的道德评判标准来看也许更加优越(superior)。然而Jane的出身(我勉强记得Jane出身不好,如果最后Churchill不娶她J可能要去做家庭教师)和客场劣势让她其实无论如何也无法和Emma相比:在这种斗争中,Jane是必然落败的,斗争只是让Emma烦心,却足以让Jane精疲力尽(Exhausted)了——这是阶级的自然劣势。正如Emma会惊讶的地说:你不会走回去吧?而Jane则会很自然地回答:没什么的,我完全可以走回去,也就二十分钟。在第三卷第六章的这里, “Her parting look was grateful” 昭示着Emma在潜意识里已经意识到了她的胜利。“continual endurance... towards some of those who loved her best.” 也在某种意义上指出J的侵入并非她所愿——虽然她最后还是成功了,这种成功最后是以婚姻且远离Emma的熟人圈子的温和方式实现的。

在电影里,第二卷第二章的对Jane身世的介绍是很难自然地表现出来的。于是电影中有很多这样的暗示。在这个镜头中,Emma只露出了半身,以营造出一种俯视感——和背后油画中处在中心位的女子形成映衬。华贵的油画是一种Highbury上流核心圈子的象征——与此相对的是,Jane是以一种客气的询问方式,全身像出现在画面中,后面是敞开的门,表明了离开的倾向。用镜头语言讲述不便明说的意蕴,也算是电影改编的应有之义了。

我没有看过09年的版本(听说是很优秀的),但至少20年的《爱玛》至少让人感觉主创团队认真阅读并尊重了原作。主创表现出了Jane的困境和Emma的自作自受,作品里没有出现其所展现的那个时代中并不会出现的人或事——这在无脑瞎改摆烂的当下实在难能可贵,也配得上一个高分了。

 5 ) 爱玛——幸福源自本性的善

转自本人的时光网日志,原文地址 http://i.mtime.com/177287/

论剩女的可嫁性一直是简奥斯丁作品的永恒主题,这大概是因为作者自己终生未嫁的缘故。

奥斯丁的作品存在一种天然的和谐范式,非常治愈系。通常是男女主角开始无感如路人,然后傲慢偏见各执一方,距离十万八千里,话不投机半句多;接着不经意间擦出火花,开始注意到对方的优点,各种猜疑误会逐渐拨云见日,然后正式道歉达成互相谅解,已有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通常男主在这之前已经抓紧机会表白,也必然因火候不到而遭拒,至此全书已到2/3;接下来剧情扶摇直上九万里,女方情意陡然升温300度,理智终于包裹不住干柴烈火般的情感,最后各方矛盾通盘化解男主再次表白心上人,结尾必是成双成对的普大喜奔合家欢大团圆。

似乎在奥斯丁眼里,经历过男女主角之间一部分克服傲慢,一部分克服偏见,达到互相妥协谅解的爱情才能稳固。这种观念太正确让人无力反驳,原因是这种互相妥协谅解最能体现男女之间的平等关系,能极大满足人与人之间互相承认的需要,也是婚姻长久的基石。

只是,在作者所处的时代,这种情况事实上难以发生,只能写在小说里面。一方面是由于存在阶层之间不可逾越的天然壁垒(例如本片中爱玛一开始认为农夫马丁配不上哈里特,而结尾哈里特的身世清楚了其实和马丁一个阶层,彻底消除了他们结合的障碍),另一方面是女性没有独立的地位(例如《傲慢与偏见》里面如果班内特家的小姐们不抓紧机会嫁出去,家里的财产迟早会被表亲继承)。另外,这种爱情观前戏太长,太考验痴男怨女守得一份真爱的耐心,作为用xx思考的动物通常一个男人5秒之内就可以决定到底爱不爱谁而无任何纠结,就像片中埃尔顿牧师说的“如果伍德豪斯小姐在场,谁会去注意哈里特小姐”。

所以奥斯丁的作品尽管对待爱情和婚姻持一种门当户对的现实态度,但并不真实。原因是奥斯丁的爱情范式严重依赖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德行,所以奥斯丁的作品里面没有一个坏人,也不能有坏人。作者的这种态度,很像《西部世界》女主德洛丽丝选择看到人间美好的一面。而到了20世纪,波伏娃主张他人即地狱。

《爱玛》属于这个范式也不例外,女主获得真爱源自内心的善,本质上是良好德行的回报。只是和奥斯丁大部分作品不同的是,女主人设上是个被宠坏的千金,而通过理顺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终于修得正果。

1.女主和男主的关系

男主奈特力(Knightley)是个很有绅士风度的“达西先生”,大女主10多岁,由于他们属于同一阶层,年龄其实不造成任何代沟。只是男主喜欢站着道德的制高点,劝说,告诫甚至训斥女主,而且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如果奈特力心术不正,绝对会是现在所谓的PUA大师级渣男。好在奥斯丁的作品没有坏人,奈特力本人的确是位正人君子。

女主爱玛(Emma)对男主开始自然无好感,没人愿意天天被批评,女主的情意的转变,发生在舞会上,奈特力非常周到地派座驾接送境况一般的菲尔菲克斯小姐(Fairfax),然后在闺蜜哈里特(Harriet)被无人理睬的时候礼貌地救场,体现了奈特力最纯正的英伦绅士风度。

能够被人性中流露的善意所打动,本身就是一种善。从此处开始,女主内心里接纳了男主,也接纳了男主的批评,并反思自己的不正确,这一过渡非常自然。本质上,女主对男主的爱,代入了一部分恋父情结,只有父亲会这样呵护和教育女儿,在这之前女主自认为会一辈子不嫁。

一切爱情的本质是自恋,所谓的真爱只是幼儿时期经历过的依恋,成年后投射到特定对象上。弗洛伊德认为神经症的本质是患者试图返回婴幼儿之性欲状况,而被真爱冲昏头脑的人和神经症患者区别不大。

2.女主和闺蜜的关系

西方近代贵族社交有一种Protege(被保护人)的惯例,对于初入社交场合身份较低的年轻人,通常会有一位“贵人”充当其保护人并指导其社交。这里爱玛就相当于哈里特的“贵人”,爱玛对于哈里特未来的幸福,超出了一般闺蜜意义上的关心,带有一种道德义务上的支持,因此不遗余力地撮合闺蜜和牧师埃尔顿。

在当时人看来,婚姻是一锤子买卖,但一辈子的事,女性没有独立地位,只能依附于夫君,牧师太太比农民太太肯定强多了,因此下嫁对于女性来说是最坏的情况。

反过来,哈里特对爱玛崇拜是五体投地,是因为在爱玛身上看到了自己所缺少的一切,这种仰慕源自早期的自卑情结,最终导致其在爱玛的授意下拒绝马丁的求婚,尽管马丁只用了5个核桃就获得了哈里特的芳心。这种传统的依附关系,也可以通过马丁向奈特力征求是否该娶哈里特的意见也看得出来(马丁家是奈特力的佃户)。

哈里特很容易被任何男人的一丝好意所感动,极大的善意如奈特力舞会上的行为,在哈里特看来等于爱。尽管这能体现哈里特善良的天性,但同时也是自尊的极度缺乏,根本原因是从小父爱的缺失,这点片中有交代,哈里特是身份不清的私生女。好在马丁,奈特力都是好人和绅士,伤过哈里特心的牧师埃尔顿也非恶人。否则,哈里特的人生经历完全是一部类似《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样的电影。

哈里特和爱玛的矛盾最终聚焦于奈特力,如果哈里特和爱玛属于同一阶层,那友谊的小船立马就翻。而哈里特自知配不上奈特力,无法和自己的贵人竞争,眼泪只能往肚子里咽。

爱玛要处理这一层关系,还是比较容易,只需要放下大小姐的傲慢态度,主动坦诚,在下人看来就会是莫大恩惠。爱玛最终靠自己的真诚赢得了闺蜜。

同样的方式,爱玛也同贝茨一家以及马丁一家和解,和解带来的结果是,马丁再次向哈里特求婚。而爱玛释放的善意,也换来了和奈特力的和解。只是这里作者最后只能安排哈里特的父亲是工匠的身份而爱玛主动接纳和包容的方式,来维持两人的和谐关系。如果哈里特是某位大公爵的后人,身份在爱玛之上,爱玛单方面的善意不足以造成和解的局面。

3.女主和“情敌”的关系

严格来说,菲尔菲克斯和爱玛不算“情敌”,虽然弗兰克(Frank)表面上追求爱玛,其实私下和菲尔菲克斯小姐私定终身。这对情侣是《爱玛》中最艰难的一对,因为跨越阶层的结合引起继承权的纠纷,男方不可能放弃财产娶一个低身份的女性,只能将恋情隐藏起来。归根结底还是男女不平等,女性没有独立地位的缘故。不过作者安排弗兰克的姨妈提前死去,扫清了两人结合的障碍,最终修得正果。

不过爱玛早将这层关系猜到,并且明白弗兰克不是真正在追求自己,两人公开场合的暧昧,吃醋的居然是奈特力,直接导致了奈特力的表白。

但女主和菲尔菲克斯之间存在一种属于优秀女性之间的竞争关系,在才艺上,女主最多算文青一枚,只会唱《夏日的最后一朵玫瑰》;而菲尔菲克斯可以凭借莫扎特《第12号钢琴奏鸣曲》技惊四座,失意时可以演奏贝多芬的《热情钢琴奏鸣曲》聊以自慰,是真正的大才女。爱玛傲慢,虚荣还耍点小聪明,而菲尔菲克斯隐忍,谦让,识大体。无论德行还是才艺,菲尔菲克斯完全凭实力碾压,除了颜值以外。。。

只能说弗兰克确实很有眼光,城府很深,也足够有耐性,奈特力只会羡慕妒忌恨,称其为花花公子(coxcomb),只因为弗兰克居然骑马40英里跑伦敦去做头发。

在原著的书中,爱玛确有坦露自己才能不及菲尔菲克斯,发奋拼命练琴,但对菲尔菲克斯本人其实毫无妒忌,根源在于爱玛天生的优越感,正像片子一开头就说的“爱玛伍德豪斯漂亮,聪明,富有,过了将近21年的无忧无虑的日子”。对待显得寒酸的菲尔菲克斯小姐,爱玛持一种与世无争的心态。

4.女主和父亲的关系

这一层关系电影交代得不太多,然后父亲的戏份主要是那句口头禅“感觉到那一丝凉风了吗?”,有点像《傲慢与偏见》里面的班内特太太,大概在奥斯丁看来,家长都是一样的,各种不在线或者瞎操心。

但是,父亲代表源生家庭,是爱玛和奈特力结合的最后障碍。爱玛不止一次说过,自己永远不会离开父亲,让父亲独自一人。

而这个障碍是奈特力主动跨过去的,奈特力决定婚后住爱玛娘家这边。不知道这是作者的YY,还是当时英国人真有这样。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奈特力确实真心替女主考虑,是对女主感情的尊重,是奈特力的善意,而奈特力的善意是对女主善意的回报。这样更体现了男女之间的平等。另外,和自己真爱的人在一起,哪里都会是家。

我觉得这里代入了作者的对于幸福的一层幻想,即女性可以同时拥有丈夫和父亲,能保持人格的独立,而且无需脱离自己的源生家庭,而实现这层幻想的是一套善报的德行。

全片的明朗风格,和谐而带喜感的构图,如马卡龙一样的色调,人物气定神闲而又不失诙谐的表情,都在凸显其皆大欢喜的主题。而这种和谐源自于各方的善意。有那么一个时期,英伦三岛风和日丽,没有资本和铁路的鸡飞狗跳,没有黑心工厂里的飘着白色棉絮的地狱,不基也不腐,也没有神探用智商碾压你。在这个时期,有一个叫简奥斯丁的作家选择看到人间美好的一面。

P.S.

安雅泰勒颜值真是太仙了:

 6 ) 剧情是硬伤,服化道打光滤镜也补不回来的那种

我EMMA果然是十年翻拍一次。

真的是

一言难尽,总体来说差强人意吧,但除了去影院补个票应该不过再看了

果然太喜欢一个东西会因为它不符合自己的一贯想象而变得无比挑剔

各个版本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吧。就自己刷过的这几版而言最击中心脏的是1996格温小天使的那版;最尊重原著的是bbc 2009那版

先吐槽:

1.Emma的父亲不是一个病怏怏上了年岁的老先生吗,为什么会活蹦乱跳成那样……

2.窃以为奈特利和丘吉尔的演员可以倒过来……丘吉尔也太耿直了……

我对奈特利的身高真的是有执念。顺便按照原著设定奈特利都奔四的人了片头展示他美好的肉体意义何在???

以及奈特利都这么大岁数的人了还会去做追马车这种幼稚的事??????他应该是那种小心翼翼端着的好吧。最后的告白得耗尽他全部的勇气了

3.哈丽特的演员严重不符合人设。真没要喷外貌的意思,但是原文哈丽特真的是个长的很漂亮的傻白甜而不是个没长开的小姑娘……以及可能是因为改了寄宿学校的设定所以哈丽特什么规矩也不懂……她傻是傻,也确实没见过世面,但是不粗野好吧。寄宿学校还是教礼仪的吧。

4.奈特利和Emma倒是演出了青梅竹马欢喜冤家的感觉,问题是他们俩不是青梅竹马而是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性张力的话也还真有但是……类型不对。

5.Elton看上去就像地主家的傻儿子。喊停车的那一声断喝真是把我吓得不轻。合着Emma拒绝了他他不打算在这个教区继续待了?敢对当地中心人物大喊大叫?以他的圆滑不应该是打个哈哈就过去了吗

6.Emma真的是,第一次这么让人讨厌。她的确是个顺风生长,比较自负的姑娘,但这不代表她不懂礼数或者看人下菜碟。她也有美好的一面,但是这部片子完全没有表现出这一点。我只看到了她对于贝茨小姐和哈丽特的粗俗表现的显而易见的厌烦。让人对她的好感度直线下降。以及完全没有感受到她对哈丽特哪里喜欢了,完全就是嫌弃嫌弃再嫌弃。

真的很不喜欢她那种高高在上把别人当傻子的感觉,明明你才是最大的傻姑娘啊喂!

6.为什么伊莎贝拉会跟她的父亲一样喋喋不休一惊一乍?作为姐姐,母亲去世之后自然是更加沉稳了吧。完全不能理解这种设定,是为了可以衬托出爱玛是她们家最聪明的一个?

7.Jane的演员明明长的那么好看,非要搞得两眼无神,Jane的确是长期寄人篱下,那不应该像诺桑觉寺里的Fanny一样学的机灵嘛?而且她也有可爱的一面呀。在哪儿呢?表现了吗?

8.然后两个人跳舞的那一刹那失神……我觉得失神的应该不是爱玛而是奈特利吧

9.远鉴竟然连Abbey这种都能翻错……唐顿庄园哭晕在厕所

10.最后一槽:他们是怎么做到在那么黑暗的灯光下看清字的???

然后是赞美:

1.整体的光影真的太美了,色调可能不太真实但是明暗有致,滤镜有一点点像布达佩斯大饭店的那种感觉。尤其是黑暗场景下那种朦朦胧胧的打光……烛光摇曳成一个个小亮点……真的很美

2.服化道太美了。对于要表现的东西很到位,比如那个夸张的画框。再比如Emma的父亲那一堆屏风。那家帽饰店是真的少女心,好想拥有。

3.配乐大部分时候都很得宜。几首舞曲和哈丽特的主题歌都很洗脑,最喜欢的女王蜂的片尾曲,虽然有那么一点违和吧

4.各种马卡龙色壁纸太戳我了。

5.奈特利跟哈丽特邀舞那一小段很有味道,果然是英雄救美的故事;然后爱玛跟奈特利邀舞的话还是更喜欢09的Why you而不是with you

6.Elton夫人演的真的很棒,比09的自然一些。话说她才是那个什么都瞧不上的,说真的这电影里她跟Emma人设有区别吗???

7.Emma一呼俩人跑回来的时候奈特利的反应也太可爱了啊哈哈哈哈哈哈

8.求婚这段改的我很喜欢哈哈哈哈哈哈哈清新脱俗,确实有创意,甜而不腻

最后一句:Donwell的沙发真大啊

最后最后一句:我为什么会写这么多,难道我真的是个Emma十级学者???

最后最后最后一句:感谢Belinda老师曾经让我发现了这么一个美好的故事

 7 ) 简·奥斯汀迷必看的一部爱情喜剧~

《爱玛》是另外一部简·奥斯汀的小说改编,相对于简其他两部的文艺,爱玛更像一部爱情喜剧,没有太拖沓的爱情矛盾。

简·奥斯汀的作品都值得看,其中《傲慢与偏见》讲的是思想独立的女主和男主,因为一些小误会还有傲娇的自尊心差点错过彼此的真爱。《理智与情感》则是刻画一对姐妹,一个理智一个感性,两个人不同的爱情观最后也都寻到彼此的真爱。

而《爱玛》讲的是聪明富有的城堡独女爱玛,生活最大爱好就是喜欢当红娘,到处为人牵线,并且很相信自己的直觉。而她在为比自己阶级低等的朋友牵线时,却看错了情势,害得朋友差点错过自己真爱。而在这个期间,才发现自己身边一直当朋友的人才是真爱啊~

我喜欢爱玛的女主安雅·泰勒-乔伊,看起来像精灵一样的女生,不属于安妮海瑟薇或者凯拉·莱特利一样的一眼惊艳。但是绝对是耐看灵动的。而且在剧中总是背很直,一种很自信的感觉,很像英国贵族皇家的感觉。

这次《爱玛》的背景色调没有以往女主会在比较清贫环境成长的复古感。也没有傲偏里面浪漫的下雨环境。更多就是阳光明媚下的城堡别墅,园林,绿色远景。蓝色的城堡走廊。一切都是好天气。

服化道方面花了非常多的心思,女主几乎每次出场都是新的服饰,新的精致帽子,搭配几锊卷发的造型。最喜欢也最惊艳的肯定是结尾爱玛的新娘造型,简直太美了!影片每一帧截屏下来都可以当壁纸!

拍摄手法上有大量的对称构图,我很喜欢一行穿红色裙子的小姐们在桥上走过的场景,和水面的倒影对称,非常有画面感。

男女主告白时,走上的绿色斜坡上开着白花的大树,也太美了!爱玛靠在蓝色走廊的一个窗户边,整个线条还有露出的没有系完的类似芭蕾的绑带复古鞋,这些都是值得截图,好看的细节。

故事相比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还有成为简·奥斯汀,确实没有特别抓人。但我说了它应该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喜剧,所以文艺要求不需要太高。但是凭着整体画面服装拍摄都值得去看看!

 短评

这个奈特利先生选角真的不咋地……爱玛最好玩的就是你以为他和她是一对,实际上是他和她,主题是矫治爱玛的阶级偏见……这部分并没有deliver

9分钟前
  • 加州站街男孩
  • 还行

我认同,善良是最重要的品质。btw,完爆小妇人无数条街。

11分钟前
  • 水水
  • 力荐

Focus insider preview screening @ Angelika NYC. 又美又萌。偶尔细腻、时常有病、总是精致的镜头语言平均每两分钟把观众们逗笑一次。每一帧画面的reference拼在一起,就是半部西方近代美术史。古典构图+马卡龙色调+英国乡村小调风配乐赋予此片脑洞大开的气质。前期剪辑略乱,为了赶剧情进度,人物形象略微卡通化;后期节奏更稳,尤其把Emma的repent过程展现得相当详细、相当动人,一切变得真正有趣起来。男主除了不够高,一切完美。女主的表演不如Harriett。Jane Fairfax画风与其余卡司不协调。最喜欢Nighy爷爷。

12分钟前
  • La Bayadère
  • 推荐

没想到是这么青春洋溢的名著改编,画面构图漂亮极了。然而跟新版“小妇人”放在一起立刻被吊打,无论立意还是演技都逊了一筹,英国小年轻们浮夸何止一百倍啊~~~~~(奥斯汀小说中一直不喜欢“爱玛”,可能女主的傻红娘人设膈膜到我了)

1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中规中矩的改编,这个爱玛大概是所有版本里家境最好的一个了。爱玛最好的一点的是,知道反省和真诚的道歉!

18分钟前
  • 侃侃而谈
  • 推荐

作为Austen死忠书粉 必然不能错过她名下IP又一次被搬上银幕 剧情走向主要台词都算忠于原著出不了什么大差池 依旧是引起极度舒适的成人童话 没有粉丝滤镜的普通观影人群可能会觉得剧情乏味平淡 但作为有奥斯丁情节的观众 我们看的就是英国乡村风情以及那些聊聊天跳跳舞谈谈情的日常 抛开私心 此次改编平心而论还是没有超越20年贝金赛尔的版本 新一代女主Anya青春灵动 主要败笔在于Kightly的选角 颜值气质远不不如马强叔 导致原本属于男主高光的表白桥段只能迫使我默默闭上眼睛专注听熟悉台词才勉强找回代入感

23分钟前
  • umi
  • 推荐

比预想的还好,相较前几年的简·奥斯汀爱情喜剧《爱情与友谊》改编得更洒脱自由。诙谐的视听语言,对应人物性格和行为模式。戏剧性,音桥过度,以及精致剪辑的幽默浪漫爱情小品。女主实在是太合适,越看越像大白兔一只!父亲更是配角里的高光,简直看了马上想看资源二刷。很多剪辑点令人高潮,高潮表白桥段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不可言说的妙啊,女导演改编这样的作品还是更有优势的!强烈推荐

24分钟前
  • 小玄儿
  • 力荐

不到十分钟男一号登场,以光屁股的形式,猜到导演是女士?果然是。这次干脆拍成纯喜剧效果居然不错。奥斯汀能传世,是因为她洞悉英国社会的核心,阶层(谁不想实现阶层跨越呢?)。但她又包容而不是势利的看待这个有等级的社会里的每个个体。

29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推荐

相比小妇人,Emma的结构和镜头语言都更干净。女主的表演是恰到好处的夸张,像是为这个时代属于英国女演员投下一票

30分钟前
  • 竹和
  • 推荐

中规中矩,主演挺有新意,长着一张又美又怪的脸,能bitch又能楚楚可怜。映后QnA上还说鼻血那幕是个意外真的在流鼻血,结果点睛之笔。啧啧啧,老天赏饭吃到了新的境界

34分钟前
  • 小羊不亦乐乎
  • 还行

在服化道方面几乎是令人窒息的登峰造极,又可名《我们看着安雅泰勒在两个小时里换了N多靓衫》,人物与景色的构图,色彩的冲撞都令人赏心悦目,即便是当艾玛拎着一篮子鸭子去给马丁先生赔礼道歉都美如油画,然而这个英式反派在肌理层面更像是96年GP版本,古典的皮,现代的魂,不同于凯特贝金赛尔的沉静如霜,这个新艾玛有着一股小性子,甚至滑稽,你见过一个被男主表白时一边眼眶湿润一边流鼻血后大惊失色的简奥斯汀女主角吗?这一切都像是在反经典文学人物的刻板印象。她不光不稳当,还秀逗得不按牌理出牌。群像戏的表演也比之前的两版都显得更卡通化,大家都是卯足了劲儿呈现滑稽风格的夸张表演。最需要指摘的缺点是为什么要不遗余力丑化哈丽埃特的形象呢?

38分钟前
  • 朽木立夏警部殿
  • 还行

马卡龙色调的电影,导演的MV和时尚大片风格展露无遗,是献给眼睛的一版。女主角的尖下颏,肯定不是奥斯汀时代的审美,奈特利的一头乱发倒有了拜伦时代的样子。可是看看服道化,富裕的,美美的,就好了。每当世道艰难,看看茶杯里的小风波,觉得好奢侈,珍惜这简单的马卡龙的甜吧。

40分钟前
  • malingcat
  • 推荐

每个人都长得好像鱼类。

43分钟前
  • eros
  • 还行

喜欢的人自然会喜欢!Anya Taylor-Joy也太美了!

46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无聊的乡村贵族 每天除了花式换衣服增加碳排放什么也不干 🤷🏻‍♀️

49分钟前
  • D
  • 较差

作为看过《爱玛》大多数版的资深奥粉表示,这类经典小说的改编在剧情忠实、英伦田园美景呈现和古典气质的还原,基本上都已经达到巅峰了(这版服化道虽养眼,但色彩过于明亮了,缺乏明暗对比的古典特征),一般很难改出新意(除非像安德里亚·阿诺德改编《呼啸山庄》那样具有作者性的颠覆),而且正因为经典,女主也很少有万众一心都称心赞美的。不过安雅·泰勒-乔伊的脸型够有辨识度,演绎一个爱管闲事的热心少女也算合格;乔什·奥康纳现在是走谐星路线了吗,越来越逗趣,与卡勒姆·特纳堪称典型英国男星气质。又见探长,已经开始演爹啦,岁月啊。

5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还行。电影院满座,应该是英国人的国民读物吧,感觉观众都很投入。Josh O’connor真可爱哦像小动物,高光是bill nighty。男女主都不太讨喜。

56分钟前
  • 沐河大桥
  • 推荐

📍Angelika Film Center, Q&A with Anya! 前三分之一腔调太重,暧昧过分,主要靠配乐救气氛,很多为了搞笑而搞笑的British humour,一度想走,看不下去的时候沉痛反思了我犯过的所有相同的错误。到一半的时候节奏有了,观感越来越好,Anya说流鼻血那场是真的,导演不停机,一场amazing scene就这么拍成了,当真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舞会的戏还是无法超越05版P&P。看到一半时平生一个怪异想法:简奥斯汀的小说翻译到今天就是整个小区不上班的人在谈恋爱。另,Isobel配乐写得太好了,完美串联场次,classic and smart,听其声如见其人,以后整个Waller-Bridge家族都是我的心上人!

60分钟前
  • Antipova
  • 推荐

再好看的布料如果在胸下面收紧都会很难看……

1小时前
  • 红豆♥
  • 还行

奥斯汀的故事常看常新,艾玛要是搁现在就是世纪佳缘网女巨头,B站拉郎配剪刀手,屁股后面跟着一个爱上鹅组的闺蜜,看到热搜明星出轨痛骂再也不相信爱情了,结果去年夏天爱上了博君一肖。

1小时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