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传奇

记录片中国大陆2010

主演:赵涛,陈丹青,杨小佛,杜美如,费明仪,张原孙,王童,李家同,张心漪,侯孝贤,朱黔生,黄宝妹,韦然,韦伟,潘迪华,杨怀定,韩寒

导演:贾樟柯

 剧照

海上传奇 剧照 NO.1海上传奇 剧照 NO.2海上传奇 剧照 NO.3海上传奇 剧照 NO.4海上传奇 剧照 NO.5海上传奇 剧照 NO.6海上传奇 剧照 NO.13海上传奇 剧照 NO.14海上传奇 剧照 NO.15海上传奇 剧照 NO.16海上传奇 剧照 NO.17海上传奇 剧照 NO.18海上传奇 剧照 NO.19海上传奇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1:37

详细剧情

19世纪中叶,帝国主义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一纸《南京条约》签订,上海正式开埠,从此各种各样的传奇与悲喜人生在这片土地上交替上演。将近一百年后,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各方势力汇集于魔都,继续谱写着属于这座城市的传奇。镜头前,陈丹青、杨小佛(杨杏佛之子)、杜美如(杜月笙之女)、张心漪(曾国藩之曾外孙女)、韦然(上官云珠之子)、费明仪(费穆之女)、韦伟、侯孝贤、韩寒等18位与新旧上海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受访者,讲述了关于城市以及人生的点点滴滴。   上海、香港、台湾,半个多世纪的骨血漂泊,牵扯了多少难以忘怀的记忆。剪不断,理还乱,纷纷扰扰,纠缠绵延……

 长篇影评

 1 ) 每个传奇都符合你的想象

1.跑了两次影院,终于看上了《海上传奇》。
2.“传奇”色彩和精英色彩非常浓,充满了对海上繁华旧梦的缅怀,精英人物的个体怀旧。每个故事都精彩,每个故事都符合你对上海这个城市的传奇性的想象。
3.林强的配乐,格外有种悲怆感。
4.每个故事都在打架,挣扎着要蹦出来,感觉整体不如《24城记》那一脉贯通的诗意。
5.要那么在乎所谓纪录片的真伪吗,真实的生活可能比虚构更像虚构。
6.为什么小市民在《海上》中几乎缺席的感觉?

7.张旭东《纽约书简》一书中,有段对上海的论述,可以反映出一些传奇背后的意识形态,而《海上》一片对张在后一段中的描述,不太看得到。

“建国后,上海市民阶层生活的想象性指向还是受到中产阶级或资产阶级生活的影响,虽经社会主义工业化、物产积极文艺的发源与发展、文革等多种冲击,都没有把这种影响彻底清除掉。关于权利、私有财产的论述、关于资产积极资深合法性的论述,一直都根深蒂固,几乎成为一种民间意识形态。这一点正是上海文化的特殊性。
'社会主义工业化在体制上、文革在名义上打倒了老上海,但那个建立在半殖民地经济社会和政治现实上面的老上海,其实只有到了全球化商品消费时代,才在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意义上,毫无抵抗能力地让位于一种资本主义生产和生活的“更高”形态。"

 2 ) 几乎睡着~~

贾樟柯同学,你想干嘛?
我,是一名资深贾樟柯迷,由此上溯到十年前,我在学校一个充满大学小资儿味儿的书吧---好好的图书馆不用,用书吧,是因为书吧里的书比较集中,比较好找---看别人观看了一部充满后现代主义写实气息的电影《小武》,然后,我在北大FTP上搞到它,看之,震撼ing.那时我正在梳理一大堆浓的化不开的中国地下电影,《小武》堪称上品,而且我尤喜欢王宏伟的河南话。为此,我考证了影片开始时,城际巴士上的黄色二人转,歌词如下:

俩眼儿王八瞅(cou)绿豆啊
双手按你滴腚后头啊。。。。


若干年后,我看了三遍片长几乎达4小时的《站台》,它几乎就是我所知道的生活本身,几乎就是我所看到的同龄人的生活本身。

到《三峡好人》和《东》时,我忽然看不懂贾樟柯了,但《三峡好人》所弥漫的独有的中国人的麻木,迷惘,绝望感仍令人念念不忘。他的捕捉是很准确的。也因此我看到日本影人对它的推崇,以及看到《三峡好人》后的激动之情。

侯孝贤的电影,让我明白了,什么叫『长镜头』,我不止一次在所谓专业影评人的文字中看到他们对此名词的误解。贾樟柯的电影,我最喜爱的还是真实和叙事。

我带着《银元时代生活史》的背景,一大堆民国时期野史信史的背景仍然对《海上风云》感到失望,更无须说对个中人物毫无所知的观众,所以,这是我第一次在电影院看到有人中途退场。本来上座就不多,还有人中途退场。GF在旁边投以幽怨的眼神---是滴,我错了,我应该订《决战刹马镇》的票,再不济也应该订《功夫梦》呀。而我,怀着对小贾同学的一贯支持和仰慕,怀着『在大屏幕上看看文艺片』的实验心理,入场了。

也许影片结束后,唯一让人觉得不虚此行的,仅仅是最后五分钟,韩寒讲的那个冷笑话吧。对杜美如,韦伟,潘迪华的访问,还没有一个三流小报做得好。而镜头选景几乎是《三峡好人》的翻版,我特别想告诉小贾,工地,无论哪里的工地都差不多。别这么折腾了。

中间用到了《苏州河》的镜头,模拟了周迅站在苏州河桥上跳河的镜头。而苏州河就是我看过的娄烨电影里最不喜欢的一部,有致敬的必要么?

总之,一句话,我没有发现它的好,它的价值,它存在的理由,更加离谱的是,赵涛在戏里是干嘛的?这儿立立,那儿站站,《三峡好人》里,她还拿着矿泉水瓶子,到处找水喝,这里就直接是什么也不干,就是走啊,走啊,走啊,愁眉苦脸的走啊,走啊,走啊,请问,是何用意,是何居心?收了她多少钱才植入这么大块个儿一个广告?

另外,那个生活困顿,辞了工作炒股发了才的杨怀定,究竟怎么搞到了2W块现金,跑去买了2W块的国库券?

也许,他的意义,仅仅是记录吧,若干年后,官方记录缺席的情况下,民间记录变得弥足珍贵。但是这价值,要在百年之后才得体现了。

作为一个贾樟柯迷,诸多疑问,希望看懂的人行行好,给兄弟讲讲。不胜感激。

 3 ) 水上的贾樟柯,海上的传奇

由地下到地上,贾樟柯的《世界》是一次浮出水面的过程,结果遭遇惨败。自那以后,贾樟柯似乎一直停留在水面上,从三峡逆流而上又沿江而下,没有任何谄媚性质的靠岸举动,也没有被无形巨浪突然打翻。从小赤佬打架到政见不同的暗杀,从工人阶级上天堂到艺术家进地狱,《海上传奇》提供了多种讲述的可能,它就像一扇窗口,让观众在影院里看到一些以往见不到的东西。什么才是这个社会的真实一面,只有哪天没有了马赛克才是真。

贾樟柯花了很多篇幅在1949年上面,那是一个波涛汹涌的年代,只有去与留,没有对与错。一旦选择有误,结局便会非常悲惨。王童一家途经上海,搭船远渡,最终到了台湾。《红柿子》的段落里,国民党将军在妻子“守得住”的疑问后,陷入长时间的静默。王童说得投入时,手机打断了他的思路,也把观众的心绪拉扯到了现实当中。贾樟柯让观众不断尝试进入到受访人的讲述时空,又一次次回到现实当中。一声“后来呢”,电影又跳进另一段讲述当中。

到禁区地带的文革段落,从陈丹青讲那会人与人、家庭与家庭之间不再有隐私,互相告密,揭发成风。再到陪同安东尼奥尼拍摄的年轻人被扣上政治帽子,莫名其妙地卷入了风波当中,今时今日听来,到不同地方去搞声势浩大的批斗就跟耍猴戏一样好笑。最重一笔的上官云珠之死,当一个国家已经陷落到动荡当中,不需要经过任何程序便可以对另一个人进行侮辱与迫害时,这个国家和整个时代都没有任何希望。在韦然的讲述中,他没有在一开始就摆出要打动你的姿态,只是不慌不忙地说起母亲进入电影圈、几任丈夫和儿女等等。这已经不是个体被损害的案例,在文革时期,千千万万的家庭都会轻而易举地被摧毁,耸人听闻。

烈士遗腹女,劳模见主席,悲悲喜喜中,这才是人间的传奇。每个人的讲述都可以凝练成简单的一句话,开心或失落,留恋或坦然,自己、亲人还有那些不相干的。如果生活还不够戏剧性,贾樟柯又提供了许多的电影,夹杂在影片当中。侯孝贤的《海上花》里,一群男人躲在高级妓院里吃喝玩乐。费穆的《小城之春》里,女人让男人心起涟漪,纠结难耐。光荣的纺织女工、失落的越剧皇后,这些影像一旦映照进当代现实,它们都会以另一种面目出现,提醒观众里面也有出现上海的踪迹。

在讲述以外,串场影像鲜有包含实质内容的话语,小赤佬的“谁来打架”和老太太的“进来拍啊”均是如此,普通人跟游走在都市里的赵涛一样失声了。自然而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他们同样被时代的风雨打到,湿身了,只是无法做声。电影的画外音被一再放大,模拟再现的枪声炮声、狮子的低吼声、工地上的敲击声、雷声、渡轮和地铁的报站声、现代气息的电子音乐,这些声音营造了一个真假不分的上海,由过去连接到现在,由上海延伸到台北与香港。

贾樟柯还用摄影机来寻找十年前的《苏州河》传奇,这是他对同辈人的一种交代,也是对“地下时代”的一种铭记与缅怀。我来到了上海,无论这个城市怎么变迁更改,河边的脸孔、桥上的身影,我始终没有忘记你。【理财一周-东方早报-上海杂志】

 4 ) 艺术家不能无视时代

《二十四城记》的伪记录特性引发了不小的舆论反弹,贾樟柯的假花装置被否定一空,许多人觉得那些演员的长篇大论都是假话。到了两年后的《海上传奇》,当所有人都以为贾樟柯会给世博会做一个惊世广告、当好外来代言人的时候,他逆向行驶,完好地保全了自我。这部大气的《海上传奇》形式简单,却更具有作者气质,毕竟《二十四城记》的虚实技法都是西方人玩剩下了的。我朋友甚至打趣说,这部电影的植入广告不是有铜狮子的交通银行,也不是有奇怪建筑的世博会,最大的植入广告是“雨中湿身跑”的赵涛。那如果没有广告,剩下的都是什么?答案是时代。

有观众会纳闷电影里的地点变换,明明讲的是上海,怎么又跑到台北和香港去搞串联了。如果从片名入手,电影取名为虚指的“海上”而不是确凿的上海,用意就是说明上海这座城市的气质特征。由于鸦片战争,在西方人的叩关重炮下,上海开埠,在洋人之外,移民和外来者也蜂拥而入。这些人来来往往,过客一般。一批人迁走,一批人搬来,他们都宣称自己是上海人却掩饰不住真实的漂泊感。如若挑选一个重心,贾樟柯很明显不是在说上海,而是在说1949年的转折点,其次是蒙灰的文革时期。二者合二为一,那就是时代。贾樟柯看似漫不经心地在城市里游走,带出一些上了年纪的受访人,他们的皱纹里早已暗藏了时代的风霜。

由于国共对立和意识形态的纷争,《海上传奇》会提供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冲突。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来看,恐怕许多人就跟贾樟柯一样,“突然忘记了该站在谁的一边”。在时代的巨浪面前,前一段航程你可能安然无恙,很快你又被迎面打来的浪头所击倒。如果上海能及早解放,也许王孝和不会成为烈士,女儿也可以拥有父爱。可这些无法解释二十年后,命运的悲剧又在上海的另一处地方上演,又一个家庭支离破碎。兰心大戏院的观众席上空无一人,上官云珠之子韦然用冷静的语气回忆起死去的母亲和姐姐,他完全没有前面王佩民讲述时的潸然泪下。一样的撕心之痛,为什么两个年龄相近的讲述人会完全不同,仅仅是因为男女之别么?当然不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立场和阶层有别,这些也决定了他们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话。在这些讲述人里面,即便是偏向国民党一方的阵营,他们的位置也各不相同。很明显贾樟柯不是用一刀切的办法来找平衡,一半在左一半在右,观众愿意相信什么,他们就会看到自己想要的。

如果把影片打乱的受访人稍作整理,我们也能找到一条清晰的时代线索。从侯孝贤讲述清末的《海上花列传》到民国初期兴起的男女恋爱,从杨杏佛被暗杀到杜月笙防范刺杀,从味精大王捐飞机到费穆拍电影,从解放军进入上海到国民党的撤至台湾,脉络清晰。黄宝妹对应了上世纪50年代,上官云珠是60年代,而安东尼奥尼的《中国》是70年代,杨百万是80年代,韩寒则是90年代,工地上的农民工是完结的00年代。这其中最明显的是《中国》,作为一个全国范围内的批判事件,它并不专属于上海。贾樟柯巧妙地偷梁换柱,把它放进了电影当中,成为一段时代记忆。

《海上传奇》没有前段时间另一纪录片《外滩》那样的金字招牌,事实证明,有些东西只能是徒有其表,能诠释上海的绝不是外国人留下的建筑。前面说了海上,而上海则被贾樟柯设置成一艘渡轮和大船。在弄堂、工地和俯拍大远景以外,贾樟柯没有进一步深入涉足这个城市的中心区域。他只是在黄浦江和苏州河上游荡,搭载船只从那里开到了海峡那边的岛屿和维多利亚港,寻找散落在其他地方的上海记忆。对于这些远离故土的上海人,花谢落土不再回。而生活在此间的上海人,他们要经受雷声风雨打。

尽管找来一些贵人名流之后,这部电影没有想象中的宏大叙事,他们只是讲述生命中某个时期甚至是某个时刻的个人体验。《海上传奇》还散发着该死的文艺片气息,那些添加的老片影像明显跟不卖座划上了等号,这其中还有第六代的“禁片”《苏州河》,贾樟柯以曲线救国的方式让它呈现在银幕上,的确叫人感动。这部电影可以没有上海,可以没有传奇,唯独不能没有时代。很庆幸,贾樟柯做到了。【搜狐专栏 http://yule.sohu.com/20100702/n273233785.shtml

 5 ) 找一条船,去上海!

上海,这个地方,似乎每个人都是熟悉的,跟是否出生在那里没什么关系,每个人的心里都留着一个印象。在贾樟柯的心里,上海是由一个一个的物件组成的,“我的童年正处在改革开放初期,父母的收入开始增长,家里添置的东西几乎都跟上海有关系,凯歌牌电视机,永久自行车,织毛衣的花样,包括我妈妈的擦脸油,都是上海货。”所以,上海是现代化的标志。 “我妈那时候做贸易工作,常常出差去上海采购,所以也借机会为自己和朋友购物,皮鞋、衣服什么的,买的东西在邮局寄包裹回来,人回家了,包裹也差不多到了,她的姐妹们就来家里认领,那气氛,跟过节似的,连我都跟着一起高兴。”所以,上海也是时髦的。“但这些都是间接的记忆,父母并没有带我去上海,一直都没有真正接近过。直到大学时期,对1927年时国共关系分裂大背景下的上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读到了法国作家安德烈·马尔罗的《人类的命运》这本书,突然明白原来上海不仅是中国革命者,也是世界各国革命者的圣地。”“那时侯很想把《人类的命运》这本书改编成电影,但是并不现实,因为买版权是很昂贵也很困难的。即使是这样,到了我真正开始当导演时,我还是打听了一下这本书的版权,据说是在贝尔托鲁奇手里, 当时他来中国拍电影,其实是有两个计划,一个是《末代皇帝》,一个就是《人类的命运》,他拍了前者,这本书也就下落不明了。”于是,贾樟柯的电影上海梦就一直搁浅着,但是却惦记着,他甚至很想去做一些资料收集的工作,把跟上海相关的人和事都找来。
世博筹备之际,贾樟柯的前任老板给他打电话,问他有没有兴趣拍一个跟上海有关的纪录片,“太有兴趣了啊。”“有了这个契机,这个电影才有可能开拍,否则是没办法找到资金的。” 贾樟柯实话实说。
筹拍电影初期,贾樟柯有许多激动人心的点子,他想组织另外4个导演一起拍,找谁都想好了: 台湾导演侯孝贤、法国导演阿萨亚斯Olivier Assayas、日本导演是枝裕和、葡萄牙导演科斯塔 Pedro Costa,每个人的角度都不一样。他甚至跟侯孝贤坐下来谈了谈,他们谈到安东尼奥尼所拍的《中国》里的上海,信心十足地说:“我们应该会比他拍的要好一点。”最后,因为预算太高和终剪权的归属(上影坚持要终剪,担心人家拍的内容),此项计划流产。
贾樟柯只好乖乖一个人拍,他曾想要拍一个传说中的上海,找一条船,从重庆开始逆流而上,从沿岸的人们身上找寻上海的故事。“在我的想像中,可能会有这样的故事:这个人一生中只去过一次上海,也许是送孩子去上大学、也许是去看病、也许是去度蜜月。”
最后,兜了一大圈,贾樟柯又回归到了最初的想法,那就是找寻历史人物,让他们来讲述亲临的上海。 “在近现代史上,上海绝对是一个不可替代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曾经活跃着革命者、资本家、黑手党⋯⋯”通过自己的人脉,贾樟柯列出了一个百人名单,当这个名单理出来之后,连贾樟柯自己都忍不住惊叹:这曾是一个多么风云际会的地方啊!所以,意料之中地, 这一百多的人里,完成的访谈有80多个,“有大家族的后裔,犹豫之后同意了,坐到聚光灯下之后又退缩了,不敢说了,因为要提及的敏感事情太多。”即使是出来说话的人,也为他担心,问说:”我说这么多,你能用么。“
最后呈现在电影里的有19人,其中包括一个虚构的人物和两个没有开口讲话的人。通过他们,上海近百年的风云变幻在眼前重现,比如杜月笙之女杜美如回忆了父亲参与抗日的经历;王佩民讲述了自己从新闻图片上认识了素未谋面因为组织罢工对抗国民党而被处决的父亲王孝和;身在香港的费穆导演之女费明仪跟随父亲被迫迁移而深深怀念着上海;电影演员上官云珠之子韦然感怀着母亲和同母异父的姐姐姚姚两代女人的命运。“最后选定的这些人不仅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也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历史时期,比如陈丹青所回忆的童年代表了文革后期,侯孝贤和他的海上花最能体现上海的租界气氛,炒股致富的杨怀定和韩寒代表了当下的上海,等等。”
电影手法则延续了《二十四城记》的叙事方式,当下的描述和曾经的影像史料穿插,老照片、老电影、老地方,上海滩、苏州河、十六铺码头,似是而非。赵涛饰演了一个游魂似的女子,从这些地方轻轻走过,像是从古走到了今。“赵涛的角色其实是一个轴,把那些散乱的记忆串在了一起,同时,她也是一个线索,一个四处找寻的人,也许,她就是上官云珠的意外去世的女儿姚姚,她也可以是任何一个跟上海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人,谁知道呢。”
关于剩下来的那些访谈,有许多都很有意思,只不过,有一些,太敏感,有一些,跑题了,比如,贾樟柯找来了蒋介石的一个贴身保镖,说的全是蒋介石的逸事,跟上海几乎没啥关系。这些片断,贾樟柯想找一个博物馆,搞一个类似于上海记忆这样的主题展,每天放一个。同时也可以把他搜集的那些资料都展出来。
电影的档期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因为暑期的关系,各大院线都有些不情不愿,最后终于定在了6月底,为了这个电影,贾樟柯差不多却脱了一层皮,以前的牛仔裤都不能穿了,还被剪片时的灯灼伤了眼,本来视力很好的他成了近视眼,直到现在还随身携带着眼药水。
(一点八卦:关于电影的英文名字I wish I knew的寓意,网路上有好事者猜测,贾樟柯是在说我真的希望我能搞懂现在的中国,于是我忍不住好奇问他,他虽没有直言不讳说是的,但是他笑着说,广电局的人太聪明了,很警觉地问他,这个啥意思,结果被贾樟柯侥幸蒙混过关。)

 6 ) 纪录片可以这样拍

我知道《海上传奇》上映状况惨淡,不排片、没人看。可能有人始终觉得上海人和上海这地方不友好,因而一部充满上海话的艺术片自然也是不友好,甚至它是一本纪录片,然而我并不认为这是一部“不友好”的电影。还有一点让他们觉得无所适从,早先的《无用》和《二十四城记》里,贾樟柯涉及了较为明显的商业运作和宣传推广,落人口实。现在的《海上传奇》主打上海,最初也被想象成众人鄙夷的主旋律面貌——岂不料贾樟柯难能可贵地保全了自我,坚持了作者的底线与自我的表达。惨是真的惨,可纪录片能进院线,这是体制内的第一步尝试,值得关注。

如果从最近一部短片《河上的爱情》讲起,贾樟柯超级迷恋水上的漂泊感,不知去向何方。英文片名是一首歌曲,“为我泪流成河”(Cry Me a River),题目先行。由江河到大海,《海上传奇》沿用这个命名构思,确实不是巧合那么简单。往大点的地方说,这就是作者电影,自有一套体系,好比贾樟柯一直喜欢用赵涛,继续沿用《二十四城记》的摆拍采访,关注工人阶级,关注废墟与重建,喜欢表现人群的移动和变迁。

出现在院线里的《海上传奇》并非完好无损,“十八罗汉”里头少了一名国民党的空军飞行员,原因也无需明说。上官云珠之子讲述姐姐遭遇,说着说着连姐姐的命运结局也没讲到,显然它们都被动过,可见杀伤力不小。这部纪录片有许多巧妙地方,一个串线的人物、用电影来说电影等等。底层人喜欢听帮派故事,小知识分子欣赏艺术家,大家各取所需,互不打扰。

许多讲述人上了年纪,乡音不改,有些还不时蹦出英文单词,当真对方言美不加掩饰。不少观众困惑了,他们看得吃力,听不懂上海话,也不明白闽南语的《雨夜花》和粤语的《浪子心声》。一朋友问,为什么不打上字幕方便观众理解。后来我才想到,电影里的上海人离开上海,他们也是听不懂其他地方的方言,入乡随俗,上海人本就是一个充满不确定因素的大集合。潘迪华说多数上海人一辈子都不喜欢离开上海,说这话的时候,她人在香港。一句普普通通的话立刻能体会出许多不同,杨百万要到处跑,韩寒也要到处跑,他们似乎也不再是以往的上海人,甚至韩寒就完全用普通话来说事,奉献一个段子。

从吸纳韩寒等人的观点意见来分析,贾樟柯鼓励人们去消化这些公共知识分子的一些看法,同时让许多讲述人掏一把心肺。《海上传奇》有独特之处,它提供了不属于当下语境的话语表达,这跟《二十四城记》受访人的趋同和所在阶层的纯粹有本质区别。讲述人里面有真正的老上海,也有出去见过世面的老上海。有些老上海离开了上海,有些人只是经过了上海,有些就根本不会让人联想到他的个人标签里面居然会有“上海”。这可能不是一部精彩好看的纪录片,瑕疵亦有,但喜欢它的人可以看得很深很深。【名汇FAMOUS】

 7 ) 被禁并非空穴来风 《海上传奇》触动底线

        贾樟柯每次出手,势必会引起社会话题。如今新作《海上传奇》刚亮相戛纳电影节回国,坊间便传出了由于韩寒的过激言论,让电影差点胎死腹中,走上与《无人区》相仿的道路。正当一片惋惜声中,贾樟柯携本片正式亮相上海电影节,并高调挺进暑期档,用实际行动回应了被禁传闻。
        
        正所谓无风不起浪。电影里,韩寒问题不过是《海上传奇》的冰山一角,真正的敏感问题还真排不上他。譬如开片陈丹青便直指文革,言论大胆让人咂舌,而杜美如在揭秘上海滩闻人即是青帮NO.1杜月笙时也是毫不避嫌,此外,朱黔生揭秘安东尼奥尼电影《中国》的幕后故事(该片曾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国内掀起万丈波澜,甚至还搞出过一份200多页的批判书)等等,随便拿出一条都比韩寒问题敏感万倍,而且涉及到很多历史秘辛。所以,《海上传奇》想不敏感都难,该片被禁的传言看来也并非空穴来风。
        
        国共关系和历史谜团
        
        贾樟柯为了展现上海百年沧桑,在电影《海上传奇》里采访了18位分散于两岸三地的相关人士,其中像张心漪女士、导演王童等都有国民党军方背景。电影中他们都回忆起父辈的往事,而这正好牵涉国共关系这一敏感话题,这也是华语电影人一直都在回避的。另外像杨小佛揭秘父亲杨杏佛被暗杀真相,王佩民讲述自己地下党身份的父亲王孝和被国民党逮捕杀害的过程,不但涉及到国共关系,更属于历史秘辛。
        
        1949年的离乱和两岸关系
        
        1949年内战结束,大批上海人去了香港和台湾,一弯海峡成了两岸的羁绊。在那场离乱后,很多人与亲人就此天各一方。《海上传奇》中,李家同和王童等人就是1949年前后去台湾的,他们对于上海都有很深的感情,这也正应了《海上传奇》海报中的那句“华人的刻骨乡愁。”虽然近年来,随着两岸经济频繁合作交流,但国共关系仍然是两岸欲言又止的话题. 《海上传奇》通过电影让国共对话,历史上打个你死我活的对手,坐下来一聊家常原来都是一把心酸泪,贾樟柯够胆点国人的死穴,把敌我双方搁在一起,把审查尺度甩在了一边.
        
        上海滩的帮会和资本家的奢侈生活
        
        《海上传奇》里,贾樟柯还请到了上海滩大亨杜月笙的女儿杜美如,由他来回忆父亲和帮会往事。众所周知,杜月笙是当年上海滩三巨头之一。黑社会又一直是国内的敏感话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扫黑力度不断加大,甚至被作为执法部门的一项重要基本任务。同时上海滩的实业家,“味精大王”张逸云后人张原孙先生也将在《海上传奇》中,为观众揭秘一个真实的旧上海上流名利场。帮会旧事和资本家的奢侈生活,两者的敏感程度,在今天都是不言而喻。
        
        文革问题和大跃进
        
        文革是国内文化节和艺术界一再回避的问题,但贾樟柯反其道而行,在电影中首先就安排画家陈丹青讲述文革时期的成长往事。其后还有韦然回忆母亲,著名影星上官云珠不堪迫害,跳楼自杀的往事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海上传奇》还涉及到了文革时代在中国引起轩然大波的那部安东尼奥尼经典作品《中国》,当时的陪同记者朱黔生先生也是访谈嘉宾之一,他将会在电影中讲述《中国》拍摄前后,国内的反映和自己的遭遇。
        
        浮夸风和大跃进问题也是国内较为敏感的话题,《海上传奇》请到了大跃进时期被毛主席亲自接见的上海劳模黄宝妹,相信通过她的讲述,观众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上海的真实建设状况。
        
        没有立场,只有传奇
        
        一直以来,国内的电检制度就像是悬于电影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使他们在创作的时候难以施展开拳脚。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也相应宽松,电影人们摸索出来的合拍片模式也逐渐成熟。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客观性限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联想起《海上传奇》涉及到这么多敏感的问题,明明有些问题已经触动了底线,但仍然能够进入暑期档,令人有点匪夷所思。或许是贾樟柯独特的创作理念帮了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贾导一再强调,自己是要去展现上海近百年沧桑,而不是去进行历史批判。也正如他十分欣赏韩寒的一句话,“没有立场,只有是非。”或许,触线本身就是立场.

 8 ) 《海上传奇》:大江大海大上海

比起《公共场所》《东》和《无用》这样“过于高端”的纪录片来,《海上传奇》显然是贾樟柯放下身段的一次有益尝试,虚泛的情绪总没有真金白银的故事来得实惠,而且,演技再好也抵不过生命的真实体验,所以,这次《海上传奇》完全摒弃了《24城记》式的伪纪录片架构,采取了“寻访+口述历史”的形式,返朴却已归真。

《海上传奇》一共采访了十八位口述历史者,他们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缱绻在上海这个城市的变迁中,虽无金戈铁马,其情其景早已杀入观者的内心。刘小枫先生说:“当一个人觉得自己的生活变得破碎不堪时,当我们的生活想象遭到挫伤时,叙事让人重新找回自己的生命感觉,重返自己的生活想象的空间,甚至重新拾回被生活中的无常抹去的自我。”【1】所以,听故事乃是人类最直接的生命需要,若没有故事分享,人生何以为继?当《海上传奇》在银幕上依次展现十八个“他者”的故事,映衬的却是观者自身的生存境遇。电影,无非是打通戏里戏外的生命感受,看着别人生命的起承转合,总会落下一串观者自己的唏嘘。

上海是一座饱经风霜的城市,当杨杏佛、杜月笙们的后人对着镜头讲述当年十里洋场的光怪陆离时,那种异质感无疑是奇妙的。时间是最奇妙的魔术师,岁月荏苒,物不是人也非,上海神奇的过往几乎让人如堕云雾,看着前辈们对当年城市的描述,今非昔比,大江大海。
上海不仅是上海人(户籍制度意义上的)的上海,更是所有中国人的上海。当年无数同胞经由上海四散而去,这便有了贾樟柯遍及港台的追访:王童关于《红柿子》的回忆被不期而至的手机铃声打断,这一情节被贾导神来之笔般的保留在了胶片里;而已近耄耋之年的潘迪华坐在那里,比《阿飞正传》中更加风情万种。上海这一个世纪的沧桑,饱蘸了中华民族的乡愁。

贾樟柯对其他影片素材的使用也很令人称道,《黄宝妹》《战上海》《苏州河》乃至安东尼奥尼的《中国》都巧妙的勾勒出上海曾经的身影,这甚至有了某种昆汀式向老电影致敬的风味;而杨百万的股市沉浮与韩寒暴富后买车的经历印证了当下上海的高歌猛进(不过韩寒这个段子他已在各类媒体上兜售过多次,几与《鲁豫有约》里一字未改),再加上不可忽视的那段民工跳街舞的华彩段落,新世纪的上海与十里洋场的上海便有了耐人寻味的比照。

贾导的御用演员赵涛在片中不发一言,用行动线索贯穿全片,不过我觉得,朋友们在观影时还是把她友好的忽略吧。
“讲个人命运的叙事,是原初的伦理学。”【2】我们怎样才会对一座城市发自内心的搅动真情呢?(而不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式的空洞无物)我想,我们只有把她伦理化,把与这座城市有关的人的个人命运呈现出来,让城市变成有故事的人活在你的眼前。然后,看着她的悲欢喜怒聚散离合……

作为一位外来者(户籍制度意义上的),贾樟柯的镜头里呈现出了比上海本土导演更加立体、丰富、妩媚动人的一个上海——这才是海派电影的生命力所在,解放前上海电影的繁荣,本就基于海纳百川的人才吸纳。
《海上传奇》悄然完成了对上海现代史的一次影像书写,迥异于教条历史的气质让观者心旷神怡(据说系列电视纪录片也在制作中,期待之)。
这伦理的上海,才是有历史的上海,才是可爱又可欲的上海。
才是我们的上海。

【1】【2】《沉重的肉身》,华夏出版社2007,引言p.3、6

(刊载于《电影故事》2010年第12期)

 短评

上海故事

8分钟前
  • 深溪虎
  • 推荐

为什么给五星?因为他用影像的笔记录下了历史。这段历史,正离我们一步步逃逸。

11分钟前
  • mayfog
  • 力荐

装置艺术 摆拍美学 游走 沪语 以及赵涛的湿身。

15分钟前
  • 仁直
  • 推荐

比二十四城记好多了

16分钟前
  • 恩来居士
  • 推荐

总体很不错,点找的也都很到位,之前买的《海上传奇》的书也成了不错的导读与补充。喜欢苏州河两年内的对比,喜欢对安东尼奥尼《中国》里上海茶楼的再现,喜欢韦伟的爆料和黄宝妹的谈话。缺点:赵涛的出场纯属多余,韩寒最后的谈话也和上海毫无关系,搞文艺的人偏多。

21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最后韩寒说的那段是老段子了。

23分钟前
  • 哀酱
  • 推荐

苏州河+红柿子+海上花+中国+舞台姐妹+小城之春+阿飞正传……借力用力,还有什么比这种影像组合来得更感怀的事情?要知道,你是在院线银幕上看到这一切

25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算是一部不错的上海宣传片

29分钟前
  • 家润
  • 推荐

因为赵涛,这片又生生成了一部半记录,贾要想突破必须甩掉这厮。总体比24城好,没那么别扭,不过赵涛还是比较烦人,做电影的,自然对电影也更关注,弄了那么多经典片段。

3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这应该是最令人发指的一次加涛了,一部讲述上海传奇人物的纪录片,为什么也能强行塞入一个穿着湿到透明的T恤、白色胸罩勒出腋下赘肉的涛?这换成安妮宝贝我都多少能理解一点啊

36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除了看到几个经典老片的段落激动了一下之外,其他无感。贾导真是装逼的典范。

38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说我认真看完了那是骗人的

43分钟前
  • 搬砖少年
  • 推荐

赵涛,有急事,找城管。要情深深雨蒙蒙,请去车墩外白渡桥。

48分钟前
  • 蝉鸣知了
  • 还行

如果由一个地道的上海人来拍可能会发掘得更深。另外,赵涛的出演完全没必要,贾樟柯这次show爱妻太不合时宜了。

50分钟前
  • 扬花点点
  • 还行

要是没有赵涛就会更完美一些……

52分钟前
  • 张小北
  • 还行

成功阶层和文艺界人士口述的碎片上海历史,各个故事参差不齐一些,不过总体感觉还是可以。就是总觉得弄堂口搓麻将的阿婆应该更有话说才是…… 另外赵涛的出现到底是为了什么……

5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一定要去电影院看,因为里面有娄烨1999年的《苏州河》,贾樟柯向他致敬,拍了一段几乎同样剪辑和镜位的致敬段落,展示了2009年的苏州河。《海上传奇》是彻头彻尾忠于自我的作者电影,在一个以世博名义下运作的作品,拍出这种风貌,实在是令人惊讶

58分钟前
  • 妖灵妖
  • 力荐

那个穿白衣服的女人一出现,上海马上给我一种三线城市的感觉,气场太大了,真不愧是御用女演员。

1小时前
  • fateface
  • 还行

去年上影节跟踪贾导夫妇逛碟店签名感觉他对上海还是了解至少有自己毒到的思路和角度,这座城市对于许多人既是避风港又是中转站,映射到的台湾香港虽然历史没有如果,但能让人产生一种假设,在世博的语境下能讲成这样是种本事。致敬大量电影,冷静讲述的韦然,出不了戏的李炜,再也追不到的韦伟,而新上海呢只有钱。资料馆。

1小时前
  • seabisuit
  • 推荐

所有历史都是人的历史,一切传奇都是人的传奇。

1小时前
  • 不流ᝰ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