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艳芳菲

剧情片香港2020

主演:未知

导演:高志森

 剧照

梅艳芳菲 剧照 NO.1梅艳芳菲 剧照 NO.2梅艳芳菲 剧照 NO.3梅艳芳菲 剧照 NO.4梅艳芳菲 剧照 NO.5梅艳芳菲 剧照 NO.6梅艳芳菲 剧照 NO.13梅艳芳菲 剧照 NO.14梅艳芳菲 剧照 NO.15梅艳芳菲 剧照 NO.16梅艳芳菲 剧照 NO.17梅艳芳菲 剧照 NO.18梅艳芳菲 剧照 NO.19梅艳芳菲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1:42

详细剧情

《梅艳芳菲》是梅艳芳的粉丝为了纪念这位百变天后而花了八年的时间和心血拍摄的纪念电影。影片从粉丝们在垃圾柜里捡回被当做垃圾扔掉的梅艳芳的遗物和一众粉丝写给梅姐的信开始,从而带出这位偶像生前对人的真挚情义……

 长篇影评

 1 ) 歌词簿

小学时的女同学们,几乎几乎人手一本“歌词簿”。

里面大多是手抄的港台流行歌歌词--部队大院说普通话的孩子,台湾民谣的比例会重些;稚嫩的字体配上学校门口地摊买的歌星贴纸,还有彩色铅画上装饰的图案,大抵是当年流行的“手账”。

为什么会有歌词簿?因为那个年代的资讯并不发达,能听到流行曲的机会大多来源于叱咤、无线或亚视的电视节目,录音机和卡式带都还是奢侈的玩意,而歌词就更加稀罕——要么是没有版权一说的卡式带劣质印刷的歌纸,要么是香港八卦杂志偶然会有出现,至于专门收录歌词的书则是后期才出现。同学间相互抄歌词成了一种风气,颇有古时坊间传抄诗词小说的味道。

家长们对歌词簿的态度,大抵上说普通话的比较抵触制止、本地说粤语的就比较宽容,不过唯独对一个明星则难得站在统一战线严加禁止,这个人,就是梅艳芳。

无论《赤的疑惑》如何唱出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爱到分离仍是爱的心碎,无论《似水流年》唤醒多少他们对过往岁月的感慨,《坏女孩》是他们内心最火烫赤裸又最羞耻的潘多拉魔盒,即便只打开缝隙听到前奏都会面红耳赤浑身焦躁,欲望对于同龄人尚不能启齿,更何况是那些温室里的花朵们?

这也难怪,传闻当年梅艳芳来广州开演唱会,在观众再三的欢呼声中,都是小心翼翼的现场请示主席台的领导,才敢唱出预先经过审批歌单上没有的《坏女孩》。

Why why tell me why!

她的百变姿态对于孩子而言还是过于超前,反倒是禁歌的标签引起好奇心,越禁止越想触摸的反叛精神那时已出现倪端,早熟的女生听到一知半解的男生唱这句挑逗,都会嗔怒的骂一声“流氓”然后跑开,像极了《唐伯虎点秋香》里华安作诗调戏春夏秋冬。除了周礼茂为刘美君后期写的词外,记忆中再也找不到有女星可以如此大胆直白。中学时听梅姐读D·H·劳伦斯,大抵是青春期最叛经离道的事情之一。

然而我并不是那么喜欢梅艳芳,至少在香港流行乐坛最灿烂的年代中,还有叶倩文陈慧娴林忆莲关淑怡刘美君,还有最适合文艺少年的梦剧院,年少不经事,怎细嚼得出《胭脂扣》和《似是故人来》 的味道?但她却依旧代表了那个时代,代表自己成长的时代,如同每一个时代都会有影子般的偶像伴随我们原本孤独的个体,里面藏满只有自己才知道答案的情感谜语,我不会喜欢他们喜欢的Queen、MJ或者蔡X坤,他们从来没有高低和谁更完美,只是恰好与喜爱的人共同长大罢了。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怎么可能会喜欢《拾芳》呢?

从电影的角度出发,《拾芳》仅仅是一部勉强合格的人物传记:伪纪录片的手法平庸、情节与情感缺乏实感、叙事剪接散漫凌乱、所有人的表演都不在状态......

从粉丝的角度出发其实,既然是纪录片的风格,明星脸无论怎样努力去饰演普通人,都会产生“做戏”的违和感,为何不直接对角色的原型访谈来得更真挚质朴。

最难受的,是片中饰演梅姐的,仅仅以侧面和声音示人。

对啊,谁能演的出梅艳芳的神韵?演技、化妆甚至CG合成再完美,吹毛求疵的粉丝心中都是伪劣的赝品,所以我一点都不喜欢《波西米亚狂想曲》,过于追求外表以假乱真,结果失去了如何表达人物内在的神采,倒不如翻出当年的演唱会重温。

但情感上又难以把目光从屏幕上抽离,尤其是翻到当年的片段、和粉丝合照的旧照片,仿佛在世间离群四处乱撞的盲头苍蝇突然找到了家,仿佛又看到成长岁月中面对黑暗胆怯又恐惧时戴上耳机听歌的自己。

年月纵或抹掉某些,我对你亦多谢!

借Sandy的一句歌词,朝花夕拾的不是你的风华绝代,而是陪伴的岁月。

对了,本来文章的开头不是想写歌词簿,这一段不知放在那个段落更适合,又不想丢掉当时的心情,就胡乱放在结尾好了。

------------------------------------------------------

三餐一宿,也共一双,到底会是谁? 但凡未得到,但凡是过去,总是最登对。

未怕挨紧颈边穿过横飞的子弹跟你去走难,

但怕结婚生子的平庸麻木地活着亦一样难,

若与不心爱的每夜晚餐,也不知哪个故事更悲惨,

只愿我,能够与你过得今晚。

从《似是故人来》到《飞女正传》,中间隔了十一年,像是一个倒叙的爱情故事:当年不顾一切只要共你活一天的飞女,已为人母后只会不动声色的慢慢悼念那些今生不再,如今与不心爱的每夜晚餐,也不过是多年前旁观者的一语成谶。

巧的很,这个记录故事的旁观者,就是林夕。

 2 ) 现实中该有的尴尬样子丨这很真实

那个时候在出差,经过看到影院上映《梅艳芳菲》,第一印象会觉得是一部满满的人物回忆录,有大量的影视素材,有很多珍贵的物件,会有她后台/生活/台上的各种花絮,然而并不是。

影片很用心,讲了几个真实的故事,人物演技胡杏儿在线,其他几个主演会感觉很出戏,但是这份出戏会让人感觉很真诚,因为我想如果在生活中面对面听他们聊起,应该也会是这样的场景,没有很戏剧的台词,没有很夸张的剧情,就是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与她结缘,因为她变得更好,更有力量。

你也很难想象如果这部戏,演员们都很丝滑的演技,那也会很遗憾了,艺术不能是完美的,要扣1分。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追星的故事,以前因为通讯、交通等,会让这一切来得更加充满辛酸,而辛酸会变成你难能可贵的回忆。

记得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去一个读书人的签书会,从早上9点开始到商场排队,排到了下午5点,饿的不行,本来攒了一肚子话,轮到我的时候,只想着赶紧签完,啥也没说到,就把书递过去,签了名,赶紧走了找东西吃。当时心想,估计作者也会觉得很奇怪吧,刚刚是过去了一个人吗?

昨晚听罗胖的《跨年演讲》,他提到今天会在书城进行签售会,那一刻觉得嘿,还挺有仪式感,但是已经不能吸引我了。

现在我们离明星那么近,近的我们那么容易三心二意,明星离我们那么远,远的他们那么容易多才多艺。

新的一年,保留对美好的期待,相信一切只要你努力了,会有好的结果。

 3 ) 真情与感动——超出预期的诚意之作

赶在年前回国,要见的除了女友,还有铜锣湾City Cinema Victoria的《拾芳》谢票场。熬过了长途飞行,进场时竟依然是奔赴演唱会现场般忐忑。影厅门外的大荧幕播放着预告片,观众排着队上前与海报立牌合照,气氛热烈,想必大家的心也和我一样紧张。电影末了大灯一开,才知道原来观众席里卧虎藏龙,许多与梅艳芳同时期的艺人或后辈都坐在这里,静静享受这一个半小时的感动时光。

片名炼出一个“拾”字,电影确实是从“拾”开始的。梅艳芳去世前将财产交由信托公司管理,以支持家人生活。然几番争拗过后,信托公司决定变卖梅艳芳的遗物,以扩充钱库。郭羡妮饰演的Edith带领一班歌迷爬入垃圾箱,追到旧货店,将一袋一袋的“垃圾”收集起来,再把它们送还到原本的主人手中,电影便从这一件件“不值钱”的遗物的旅程展开。

有“拾”先有“藏”,影片实际上通篇都在强调Anita的“藏”。以Amy与Kiki的故事为例,前者既是Anita识于微时的老友,亦是受Anita歌艺打动的歌迷,纵然时过境迁,Amy决意离座,Anita却将二人一同追星时的合照和应援道具珍藏多年,此中藏的是对老友的真诚,也是对青春的怀恋。受Anita鼓舞进入娱乐公司工作的Kiki,发现工作中接触的明星从来不会把粉丝礼物当回事,顿觉心寒,随即脱粉,转行,却在多年后得知自己中学时送给Anita的手作相框,一直在Anita家中收藏,直至成为遗物。梅艳芳每次搬家都要留一个房间专门摆放歌迷礼物,这种行为可能并不容易被理解,梅妈妈也曾说,不懂女儿干嘛在保险柜里藏了一堆“垃圾“。经济社会一切看钱办事,名牌服装,首饰,钟表,包括如山的奖座,全部在富丽堂皇的拍卖厅里换成支票上的一个个零,而那些零碎的纸张杂物,不管当中含着多少真情,见证了多少感动,通通当成废品丢弃。媒体报道歌迷”拾芳“行动时一直带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八卦态度,然而歌迷完全无需以此为耻,反而能以有梅艳芳这样真心待人的偶像而满足甚至骄傲。

制作方面,各个篇章的衔接尚算流畅,大牌云集的卡斯反映了梅艳芳至今不减的影响力,意识和精神方面都十分出彩,加入了近年香港电影和话剧中常用的港式幽默成分,收获阵阵笑声。缺点也是明显的,首先由于预算有限,场景多数偏简单。叙述比较直白,如果导演在调度与剪辑上再加点功夫,会有更好的效果。现存的版本确实显得有些偷懒了,例如台词欠修剪,镜头使用过于呆板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影片的感染力。朴实无华的台词使得演员表达方式的差距十分明显。例如Perry一节,韩马利,杨英伟,郑子诚这些老戏骨的围剿下,初次出演电影的黄荣杰只能说是完成了作业。不得不佩服韩马利,杨英伟两位,尽管台词平实,他们却能自然地将场景支撑起来。饰演学生的小演员们表演略显程式化,但都十分可爱。相信新人演员们有更多进步余地。

影片提出了流行偶像是否能登大雅之堂,是否能成为文化代表的问题,答案需要结合各个故事来总结。Edith在梅艳芳的光芒照射下得到成长,Perry从梅艳芳身上找到了向父亲展现真实自我的勇气,本身就能说明拥有极高人气的流行文化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影片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主创者并不排斥梅艳芳作为流行偶像的身份定义。现实中有太多艺人联同粉丝争相为自己冠上“艺术家”的名头,极力排斥“偶像”的称号,个人认为并无必要,一是这种做法从根本上否认了流行偶像的价值,二是将自己打扮成别人,无异于自认沐猴而冠。

所谓流行偶像的价值,在《拾芳》里可以分为艺人形象对公众的启发,与艺人对社会的直接贡献两方面。第一种价值的体现贯穿全片,尤其是在Perry的故事里,比赛现场那场戏里的diversity色彩上。梅艳芳在性别交互方面的先锋地位,我认为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时候这方面的讨论只停留在她俊朗的男装形象上。现实中同性恋者艺人未必能成为gay icon,而gay icon不需要是性少数群体的一员,反而是女性总会与性少数人群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女权组织是美国同性婚姻合法化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反过来Lady Gaga也表示曾从LGBTQ群体获得过巨大力量。尽管现实中男同性恋者对女性的态度尚需分类讨论,大背景下diva常常成为gay icon的说法也早已不新鲜,原因是diva作为女性,在男权社会打拼过程中所遭遇的困境,更容易让同为弱势群体的LGBTQ人群找到共鸣。同时女性作为“男性凝视”的客体,在挑战某些禁忌时,因从来没有受到与男性一样多的重视,反而能够获得相对宽松的空间。梅艳芳冲破逆境获得成功的人生经历,加上其极具魅惑性的艺术感染力,成为公认gay icon并非偶然。电影很好地利用了实际例子,虽然Perry的话剧表演不足以充分说明这是一次出柜行动,这种解读也未得主创人员证实,他的做法却已经有力地强调了摒弃刻板印象,为diversity欢呼的观点。除此以外,现实中,梅艳芳以她热烈的曲调,大气的唱腔,大胆的歌词,塑造了热情奔放,拥抱自由的女性形象,为八十年代渴望冲破传统的香港人树立了榜样,甚至可以说是妇女解放中重要的一环。此外,被媒体津津乐道的还有少女们争相模仿的梅艳芳速食面发型,西服大垫肩,以及人民大会堂表演后风靡北京街头的短裙,公众追捧模仿梅艳芳这种表象实际上反映了梅艳芳作为女性公众人物对社会的正面价值。

第二种价值集中体现在Ken的故事中。Ken在申请音乐学院前夕被SARS风暴夺走了父亲,同时还失去了家庭经济来源和对音乐的热情。而后得到由梅艳芳发起的茁壮行动的资助,重燃信心,获得了美国音乐学院的offer。影片结尾呼应开头,已成为国际级演奏家的Ken从Edith手中接过他当年写给梅艳芳的感谢信,拨动琴弦,把音乐献给助他重回学堂的“长腿叔叔”。SARS是香港人共同的痛,像Ken一样的青少年又何止一二,几天前还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家庭转眼变得孤立无援。而梅艳芳呢,在自己的病和SARS的夹击之下,硬是挺着腰站了出来,奋力要给灰色的天空带来一点光亮。明周颁给她“致敬大奖”,她说受之有愧;1:99演唱会结尾致辞,她嘴里仍是不停喊多谢,帮助更多的人便是她的信念。导演梁柏豪在演后谈里说,梅艳芳叮嘱茁壮行动的审核人员,只要是来的人都要让他们通过,所有申请者我们都要帮。也许是她从小对捱苦太熟悉吧,等自己有能力了便再见不得别人苦,这就是“善”的含义。为善人间,鼓舞精神,梅艳芳自然当得起“香港女儿”的称号。

《拾芳》绝对是真诚的,纵然只是歌迷的发起的计划,却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不俗的质量,否则也不会获得如此喜人的上座率。作为歌迷,对这部影片自然是心怀感激的。从歌迷组织孜孜不倦的筹备,到Anita不露脸的设定和江欣燕的配音,再到片中硕大的耳饰,戴在右腕的手表,种种细节中就能看出心思。每一个故事的主演都亲自与原型交流过,以确保人物塑造的准确性。整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是Amy的故事。或许会有站在上帝视角的观众责怪Amy绝情,然而世事本无“应如何”,人各有命,只有真真切切流逝的时间能告诉我们人间的模样。就像离开人世十多年的梅艳芳仍能以《拾芳》这部电影被人重新认识,就像多年未见Amy的Anita,原来一直珍藏着那少女时代的纪念品,珍藏着那份从不被提起,却曾毫无保留地带来过温暖的友谊。阴差阳错般的,跟电影里说的一样,现实中Amy的原型碰巧是Edith同事的母亲,两位与Anita各有相关的人就这样被联系起来。事实上文艺与现实的联系可能比我们想象中更紧密。电影院里,Amy的原型和编剧一同坐在我的前面一行,阿姨扎着朴素的马尾,青丝中已有点点斑白,如果阿姨心中果如影片说的那样仍有戚戚,那在影院中与满场爱Anita的人分享笑与泪,也许已是一个出口。主创团队还多次邀请Ken的人物原型观看此片,虽由于伤痛极深未能成行,他能敞开心扉与公众分享他的故事,已属可贵,因为讲述梅艳芳的故事,表彰梅艳芳的成就,并非只为给这位传奇巨星歌功颂德,更多的是宣扬她的精神,给世界予大爱,启发更多的人,这样便是片中所说的香港精神的延续。

------------------------------------------------------------------------------------------------------------------------------------

更新一下当晚观影并发言的公众人物:袁洁莹、张崇基、方健仪、江欣燕。

 4 ) 梅艳芳菲|拾芳

在“后梅艳芳”时代,梅艳芳的歌迷还能做些什么?

其实感觉故事的取材还是蛮独特的,逝者已矣,但精神财富还在。

不过,令人悲哀的是,香港的快节奏也有点人走茶凉的意思。

梅姐的遗物,竟然被当成垃圾被清运,这有点不可思议。

曾江在故事里头也有个出场,如今,人也不在了。

好多香港艺人的离开,让人唏嘘,或者,这都是时代的印记。

毕竟是他们,留给我们无数的关于青春的回忆。

和巨星交朋友,谁的压力更大一些,胡杏儿给出了“现实”的答案。

曾经的好友,如今是不是还能维系当年的情感?

这个问题,大概是很难回答的吧。

或者,除非是梅姐和哥哥这种,彼此同行,才能成就吧。

如果有一方,已经渐行渐远,那感情,是不是成为回忆?

这大概不是谁的错……。

故事里头讲述的几个人物,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梅姐的影响,这也是故事的本意。

然而,故事里头出现的一个小小桥段,结合刚结束的高考,倒是相当的契合,这曹教授出题,下手不是有点重,这是拿机关枪扫射的吧。

 5 ) 给三分鼓励一下吧

给三分鼓励一下吧

资料里说这是“ 梅艳芳的粉丝为了纪念这位百变天后而花了八年的时间和心血拍摄纪念的故事 ”

一群粉丝和她生前好友出于怀念的目的,想来也是挺不容易的

但是,作品就要拿品质说话,不能只靠情怀,既然拿到了公映许可证,就要复合大众对作品的审美

作为一个完整的作品,不管是故事片还是纪录片,都不太合格的

给正面的镜头确不给正脸,这个欣赏不来,太别扭了

如果真是觉得别人演不来可以不给正面镜头,都用朋友口述和生前片段剪辑,真没必要给了身子不给脸的镜头

时间线切过来切过去,一会儿已成名一会儿在酒吧驻场,一会儿又名声鹤立,一会儿又……

就算是回忆片段也不是这么用的,而且镜头手法很不舒服

 6 ) Dearest Anita

非粉丝应该很难看懂这部电影,电影的故事基本上都是真实取材,出自anita身后粉丝们的回忆。

作为2014年才喜欢上她的后粉,对这些事情实际上没有什么真实感,甚至对她本人也是,一直以来都是从映像和别人的口中了解她,看得久了难免和时代脱节,问自己一句,这是真实存在的吗?

梅艳芳就像一个梦,港人的旧梦,我无法梦到的人。她的歌和电影是一方面,对于我而言最重要的是,她是一个美好的存在,无论是她草根出身,一路自食其力奋斗到顶峰,还是她穷其一生所竭力保持的那份高尚品格,都能给人无限的力量。如果她还在的话,我就会觉得,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人存在,是值得去努力的。但是她死了,我的梦碎了,我整个青春时代都是在这份碎掉的梦里度过的,努力去把这些碎片拼凑起来,然后开始做梦,说你还在该有多好啊,你还在就好了。

真的很想看到你老去的样子,今天也是。

 短评

完全是歌迷在梅艳芳死去15年后写给她的情书,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剧本写的相当成熟,导演也是新人,可能是取材都来自于歌迷的真实事件,感情非常真挚,如果不是主演之一林德信强行扮演高中生太过违和,几乎就是完美。一部影迷电影做到这样的专业水准已经相当厉害了。

6分钟前
  • 满江红
  • 推荐

粉丝纪念偶像的电影追星这件事从头开始的中途离场的留到最后的人间都值得真情实感因为你的倾心喜欢值得因为TA的独一无二值得

10分钟前
  • tina小祥
  • 推荐

梅姐是传奇,2013年去过香港大屿山天坛大佛下梅姐的灵位前,正好是去世十年的时候。

11分钟前
  • 永远热泪盈眶
  • 推荐

这不是致敬,也不是自传,这是纪念。纪念有很多种方式,这是拍给梅姐歌迷的电影,也是送给梅姐歌迷的电影,以此纪念梅姐,也让歌迷借此机会怀念梅姐。还要要求多高的制作水准去完成吗?(虽然个人认为剪接和结构安排还是可以再修得更好)

15分钟前
  • 克拉許crash
  • 还行

拾芳,简单来讲就是几个粉丝和梅姐的故事,郭羡妮的角色是个线索人物,串联起别的故事,方式就是通过派发当年从回收站找回的梅姐遗物里的粉丝信件。每个人和梅姐的缘分有深有浅,甚至从未谋面,但他们的人生轨迹都因梅姐而变化。里面有自我成长与认同,有友谊聚散,有明星的风光无限和落寞误解。可以说的有很多但是希望大家有机会的话,进影院支持。虽有瑕疵,但诚意满满。 现今粉丝经济在风口,各道明星在潮流中几分是真几分是假,我置身事外分不清太多。但在那个80年代还未有人设这一说,完整的形象包装这一谈都是刚刚起步,几个粉丝与偶像的故事就在这么一个环境下发生。希望不要带着太多误解,纯粹些用初心感受。说这么多还不造,这片子内地能不能上呢😂

17分钟前
  • 青水
  • 力荐

真喜欢梅姐的话能不能好好拍……

21分钟前
  • cassetteman
  • 较差

或许以粉丝角度拍一个纪录片会更出彩,以粉丝角度来看拍成这样实属难得且心意满满,但从电影方面而言甚至观赏度不如TVB90年代的单元剧,令人遗憾。

24分钟前
  • 烈焰红唇龙
  • 较差

在看武林怪獸同一天, 幸好緊接看這個, 才極速對香江電影恢復信心, 從心出發, 特別那個半夜同車的小影迷歌迷才最感動, 不愧是梅小姐. 特別要多謝江欣燕小姐, 她聲演梅姐毫無破綻, 直如梅姐復生......多謝邵音音小姐.胡小姐.郭小姐.林生演出......

25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推荐

为了Sonija,找到能看这片子的地方简直太不容易了…其实就是很感情诚挚,如写小作文似的“粉丝电影”【当然也很期待或许若干年后最终能有如《阮玲玉》这样的传记片,来完成对Anita更为合格与得体的艺术致敬】,但从发生到见面都凝聚的是非一般的心血。最后画面中的数张合照很有冲击感,是了解过就能泪崩的程度;江欣燕的配音真的太有神韵了,挺有趣。

27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美术布景服化道这些职能部门约等于没有,影迷接受的唯一途径就是代入粉丝身份。对于大众其实有助于提升他们对梅艳芳印象,因为梅艳芳离当下太近形象太过清晰而不得已规避掉正面演出在客观上反而增强了她的神话色彩,电影成色对情感的影响未必大过情节的真实背景,况且,电影拍得再差那些歌曲那些旧的影像是实打实地亲切啊。今天路人粉也被情怀击败了呢。

30分钟前
  • 🌵🌵
  • 还行

看前只是路人,看完想当粉丝。只要是追星过,看了都得哭……(看完电影后有个阿婆还告诉她的姐妹说,电影里有个女孩子的原型就是她女儿,天呐)

31分钟前
  • 竹可由
  • 推荐

从电影本身挺普通的,但是中间梅艳芳在电视里的几个片段,她的照片,歌声,还是让人忍不住一阵感动。某种程度上,梅艳芳也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伴随着太多回忆而存。而她的善良、豪爽、对后辈的提携等等,与生活中的种种遭遇。也更让人觉得难过。

3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一班fans牵头能做成这样,都算有心了。

38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偶像和粉丝之间的情谊究竟怎么样是最健康和感人?我想这部电影告诉了我们答案。

43分钟前
  • 纵使相逢应不识
  • 力荐

由梅艳芳的忠实粉丝历时八年拍摄的纪念电影 意义深远 影评中从侧面反映了梅艳芳生前的为人处事和对人的真挚情谊 故事平淡但情真意切 朴实无华 梅艳芳配得上“香港女儿”的称号 她从未把自己当成偶像明星 而是用一颗平凡的善良的心感染着每一个人 她绝对是一位励志的明星 以身作则鼓舞着每一位铁杆粉丝

46分钟前
  • 李小庫
  • 推荐

40岁的胡杏儿同46岁的郭羡妮,在电影里或戴上花镜或追赶卡车,记念40岁早早离开这个世界的梅艳芳,年龄差带来的无常和寻常最让人唏嘘。其实这样一部电影已无法用“电影”两个字去评价,一个人离开17年后,仍有一帮fans为了她而用影像、用声音去怀念她、还原她、记得她,在凉薄的人世间,这多么可贵。

48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10月10日梅姐生日快樂。 謝謝芳心薈投資電影,讓梅姐的做人熱誠態度留下來,電影的支節還是不完美,林德信的部份,方惠盈對偶像的不信任,胡杏兒、Perry、郭羨妮因梅而改變,寫到梅姐與朋友的關係也揪心。 當中有個別故事在電影前已經聽過,電影還可以,最重要是梅姐的故事留下來,種在心中。

52分钟前
  • Dorothy
  • 还行

没想到会以伪纪录片的形式以圈外朋友、粉丝、慈善这些故事穿起来。03年非典时期的故事,“香港女儿”真的名不虚传。不过电影里每个人演技都不在状态,完全没有浸入故事里面,都浮在了表面。故事也有些散,不算多么深刻,甚至真实改编都有些许作假嫌疑。记得大学我有一节dw的课,结课作业我做的是“阿梅香港的女儿”,最喜欢的那首《歌之女》做了网页背景音乐。在往前推,艺考那年我是写了阿梅的故事才能够成功以艺考分数高出三十分的成绩进了我的大学,我一直很感谢很感谢阿梅,谢谢她陪伴了我艺考和高考那段苦日子。意外点是没有阿梅的正脸,把梅艳芳当作符号化的人物,保留了真实感,必须夸奖声音真的一模一样!2.5

57分钟前
  • 白昼的抢劫犯
  • 还行

很奇怪的一部粉丝电影(好想知道还有没类似这样做出的片),把anita with纪录的经历做出了剧本,从圈外老友、小歌迷、大歌迷、受资助者的故事去串一个“阿梅印象”,当然是不可以当“传记”看,胜在粉丝出品的绝对真挚,绝不会倒胃或想要骂人,阿姐有这班粉真的很厉害很好,不会再叫她受委屈。小女孩和胡杏儿的两条线做得好,有被哭到。江欣燕声演惊人,毫无破绽简直就是原音出来,演员虽不露面,那双手也挑得好用心,因此特写手戏也都好棒。

60分钟前
  • 两头烧蜡烛🌕
  • 还行

—— 謝謝芳心薈, 帶我重溫那些如數家珍的關於Anita的故事, 講給我知那些我不知道的周遭發生的故事. 跟著旋律哼哼唱唱, 哼著哼著就濕了眼眶.

1小时前
  • Q·ian·Sivan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