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情片美国2016

主演:内特·派克,阿米·汉莫,小马克·布恩,科尔曼·多明戈

导演:内特·派克

播放地址

 剧照

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1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2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3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4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5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6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13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14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15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16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17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18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19一个国家的诞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1:44

详细剧情

NatTurner,aformerslaveinAmerica,leadsaliberationmovementin1831tofreeAfrican-AmericansinVirginathatresultsinaviolentretaliationfromwhites.

 长篇影评

 1 ) 究竟有多少人能够理解这部电影

首先,影片拍摄于1912年,公映于1915年。我们不能用20世界五十年代以后的观点去评价这部电影,我们要用具体的历史的眼光去评价这部电影。
第一,艺术手法。全世界公认,这部电影开创的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将电影艺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没有这位伟大的电影天才,电影艺术的自觉不知道要落后多少年。
第二,种族主义的表达。关于种族主义,这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命题,在影片诞生的年代,这还不是一个理论命题,正如电影文本所呈现的,黑人因为没有文化水平、没有理性,所以即便黑人掌握了权,也只是滥用权力,比如欺人太甚。所以,影片对现实的关照是,理性和文明是驱逐愚昧的良药。毕竟,北美的白人都是欧洲移民,而欧洲在那个时候已经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的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
第三,影片的主题。片头已经指明,批判战争的残忍。的确,将个体的爱恨情仇与家庭命运至于历史背景下,鞭笞战争的残酷,警醒后世人,不要随便发动战争。只有理性与人道主义,才能防止人头脑发热。

 2 ) 一本伟大的电影

这是一本我无法向别人推荐的电影,三个小时纯音乐的沉默,这不是一本为这个忙碌时代的人们所接收的电影,但这确实是一本伟大的电影。
开始的时候是在课本里听说,那时候就在想一个国家的诞生是指什么,在听说内容为南北战争的时候我曾经猜测这是指南北战争后的联邦政府,但是我没想到说的是3K党。
高中时看过关于3K党的书,但因为实在受不了繁复的人名所以放弃了。对于曾经遭受过二战荼毒的中国人民,法西斯政权难以忍受,而法西斯其包括的就有强烈的种族主义,因此对于种族主义是绝对排斥的。
我不想为种族主义说好话,事实上坚持种族主义是毫无意义的。但是,对于这部电影,我想不应该单单因为它所体现的明显倾向而否定它内容上的伟大与震撼性。
正如不知何人所说,所有的政权都是灰色的,世上没有单纯的黑与白。正义的一方不是没有坏人,而邪恶的一方它发起的原因又是单纯的邪恶吗?人们开始思考,而这种思考是辩证的。所谓正义与邪恶,盖棺定论都是不对的,我觉得人们评判他们的标准除了跟风之外最贴近历史真相的人都是以其是否伤害或维护自己的利益为准则的。
格里菲斯出生在那个年代,他是聆听者、见证者、经历者,他或者遭受过痛苦、或者也曾嘶哑着沉默地呻吟,那些我们没有看到但却是发生过的事情难道就能否认其却是存在的可能性吗?我不这么认为。
影片开头很明确的表示,格里菲斯是在召唤一个如圣经中描写的如独立宣言陈述的一个和平幸福的国度,一个神之国度。对于崇尚基督教的西方人,我们可以理解他对那种平等自由的追崇。
而是什么打破了这种影片开头的宁静,是南方奴隶的暴动吗?是北方自由分子对于平等偏执且无规章的坚持吗?是南方奴隶主对于北方资本主义收获的利益的嫉妒吗?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他们都坚信自己的道路必将引领人们走向幸福,而这种幸福所需的牺牲是必须的,但这种幸福必将到来。
格里菲斯在那样一个年代,人们很少能够跳出属于自己的时代来冷眼旁观,纵是你我指点历史看透人物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和时代的环境,人们总是在历史里挣扎,待得后人无知的评说。
格里菲斯是伟大的,他开创了剪辑和蒙太奇,他第一个使用交叉和平行的手法,他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影史留名。
我想说的是,格里菲斯他是客观的,这是一部电影,它不是纪实片,但是他想叙述的是他所看到的历史。
那是确实发生过的事情,而电影本来就无所谓偏袒,比如说超人为什么总在美国,日本的动漫为什么老把东京搞得一片混乱,中国的电视剧为什么总是在抗战。
作为一部电影,它的内容是成功的,它吸引了众多民众重新反观3K党这个团体在一定范围内对于国内黑人暴力事件的遏制,但是3K党本身暴力的手段也是不正确的,这是影片没有点出的,这可能是政治上或者是历史上的败笔,但对于影片本身那并不是污点。
影片客观的展示了南北战争前后的历史,这就足够了。
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这毋庸置疑。

 3 ) 《一个国家的诞生》——格里菲斯,带着上帝笑容的撒旦

[曾经是影视欣赏课作业]
格里菲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导演,一个深刻影响电影艺术发展却同时伴随着异议声的导演。
本部影片不仅在当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力,同时也影响了后来电影艺术的发展。格里菲斯在本片中使用了同时异空的平行蒙太奇叙述了美国内战时的深交至深的两个家庭,这两个家庭一南一北,一边是北方资本家,一边是南方种植园主,在政见上是完全处于对立立场上的。
南北家庭的情节分列表现,并逐步发展,最后两条支线汇聚成在一起,这在今天看起来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甚至在制作粗糙的电视剧当中我们也能够看到这样的表现手法,但是在1915年可谓是是一种首开先河的创举。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当时同样有一部叫做《千王之王》(King of Kings)的影片,尽管此片同样不俗,但是对电影艺术发展进程的影响力上,远不如本片。
关于平行蒙太奇在本片中运用最出色的无疑就是两个战争场面了,分别是“一分钟救援”与“3K党营救”,这两个片段中,格里菲斯采用交替切画的手法来展现双方的情况,这无疑让影片增加了许多紧张感,这是当时常见的叙事蒙太奇所无法比拟的,就算在今天,很多影视作品也一直在采用格里菲斯的手法,可见格里菲斯所给后人带来了多珍贵的艺术“宝藏”。
同时,我注意到本片中格里菲斯采取了一种很特殊的手法,某些片断的镜头采取胶片未暴光区域组成圆来突出焦点的现象,例如在一个大全景中,他会慢慢的将胶片暴光区域缩小,最后只剩下一个小小的暴光区域圆,而那个区域圆则是格里菲斯所希望让大家注意到的地方。我猜想这是最早代替调焦的手法,而如今我们已经基本看不到这样的画面了,完全可以通过调焦来突出某人或某物,可见他在当时能够运用这种方式来表现,说明了他的艺术天赋。
让我们暂时撇开格里菲斯,让我们来看看德国的女纪录片瑞芬斯塔尔,她的影响力尽管可能并没有前者或者其他大导来得深刻,但是她所拍摄的纪录片《意志的胜利》却在电影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但是有一点是必须说的,她的作品却带着强烈的纳粹意识形态,这使得她一直被外界所批评。
聚焦到格里菲斯,在看本片时,我一直很不舒服,因为我发现格里菲斯不断的在丑化着黑人种族,黑人在影片中大部分时刻被描述成可恶并且毫无人性的低劣人种,他们耍心计,烧杀抢掠,无恶不做,同时大家稍微细心就可以看到影片的字幕卡中多次出现了“nigger”——黑鬼,这个极端贬低黑人的字眼。在影片后半部分,甚至出现了3K党,格里菲斯将他们描绘成一群正义的骑士,虔诚的教徒,并且代表着正义的审判,同时还美化了3K党的创建主旨。任何稍微了解3K党的人一定会知道他们都是一些极端激进的种族主义分子,他们的手段及其残忍,并且受到大多数白人的反对。而格里菲斯在本片中展现的这种意识形态无疑就是表明了自己大沙文主义的倾向,这种极端种族主义思想充斥着全片,并且对当时美国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艺术大师是能够在理性与感性中找到一个完美支点的人,而格里菲斯这样的做法和瑞芬斯塔瑞尔几乎无二样,尽管在艺术上他们的杰出成就让人佩服,可是在意识形态上却无法让后人认同。格里菲斯在我眼里会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而永远不能成为一位艺术大师。
格里菲斯他不是艺术的上帝,他只是带着上帝笑容的撒旦。

 4 ) Its pioneering technical work

Griffith brought all of his experience and techniques to this film from his earliest short films at Biograph,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1.the use of ornate title cards
2.special use of subtitles graphically verbalizing imagery
3.its own original musical score written for an orchestra
4.the introduction of night photography (using magnesium flares)
5.the use of outdoor natural landscapes as backgrounds
6.the definitive usage of the still-shot
7.elaborate costuming to achieve historical authenticity and accuracy
8.many scenes innovatively filmed from many different and multiple angles
9.the technique of the camera "iris" effect (expanding or contracting circular masks to either reveal and open up a scene, or close down and conceal a part of an image)
10.the use of parallel action and editing in a sequence (Gus' attempted rape of Flora, and the KKK rescues of Elsie from Lynch and of Ben's sister Margaret)
11.extensive use of color tinting for dramatic or psychological effect in sequences
12.moving, traveling or "panning" camera tracking shots
13.the effective use of total-screen close-ups to reveal intimate expressions
14.beautifully crafted, intimate family exchanges
15.the use of vignettes seen in "balloons" or "iris-shots" in one portion of a darkened screen
16.the use of fade-outs and cameo-profiles (a medium closeup in front of a blurry background)
17.the use of lap dissolves to blend or switch from one image to another
18.high-angle shots and the abundant use of panoramic long shots
19.the dramatization of history in a moving story - an example of an early spectacle or epic film with historical costuming and many historical references (e.g., Mathew Brady's Civil War photographs)
20.impressive, splendidly-staged battle scenes with hundreds of extras (made to appear as thousands)
21.extensive cross-cutting between two scenes to create a montage-effect and generate excitement and suspense (e.g., the scene of the gathering of the Klan)
22.expert story-telling, with the cumulative building of the film to a dramatic climax
http://www.filmsite.org/birt.html

 5 ) 【影史笔记】美国大选日,狐狸猎手却想说说一百多年前的一部毒草电影

1

这段美国总统大选,狐狸猎手比关注蚂蚁金服上市还上心两个老头的这场恶斗。可是再怎么狗急翻墙东听一耳朵西听一耳朵,对二老哪一位能胜出也没什么预测。不过有一点挺肯定:

大选怕就怕两方票数接近,胶着不下,于是各种不堪不雅的事情都会出现,甚至闹到街头动武高院裁决。那就会说明美式民主和政制继续的螺旋下滑,其实并没有触底。

最好的结果,其实是他俩不管是谁,都能在大票差取胜。因为这会代表美国这个国家开始出现一个相对代表性的政治取向,有机会走向共识,而不是两股力量的过度均衡和对撕。

其实历史也证明:凡选举人票非常接近时,选举人票数和绝对选票数就会发生“倒挂”,上台的反而会是少数选民的选择。这种情况在美国历史上并不多,但最近两次,小布什对戈尔,川普对希拉里,其实都是记忆犹新。

这是美国选举制度的历史因素造成,利弊各有,自不详说。但重要的是:每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都是政治和社会的分裂和对立走到走到谋种极端之时。过去这几年的分裂和对立已经历历在目了,如果大选再激发更深的分裂和更过激的对立的话,那真的是灾难性的后果。

那么大选后会美国更加分裂还是能走向共识?如果让狐狸猎手大胆预测的话,说实话我并不敢太过乐观,其中一个原因,是最近看了一部电影 --- 《一个国家的诞生》。

2

倒也不是有意识地找这个1915年的老片子看的,事由是因为狐狸猎手最近决定耐心修一修影史,找了些电影史的书来读,边读边去看硬盘里那些黑白老电影。这样1915年D·W·格里菲斯(后被尊称“格氏”)的电影的绕不过去的坎,而他的电影两部必看:《党同伐异》和《一个国家的诞生》。

《党同伐异》原文就是“不容忍”的意思而已

还需要把影史再往前倒一下带。

最早最早的电影是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拍的《火车进站》,说白了就是把摄影机支在月台上拍的一小段素材,但就是这50秒的小片子,其实宣告了一个时代的开始。

那时的法国人真是领风骚之先。1902年,另一个法国人乔治·梅里爱拍出来史上第一部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这部14分钟的电影里,人类被一个大炮打到月球上,经历了一番奇遇,最后还把两个月球人带回地球。现在看整部电影实在是粗糙,但你想那可是一百多年前的作品,多浪漫和有想法的创意啊!

那是婴儿时期的电影,之后进入现在说的默片时代。这种电影这种新兴技术,开始成为一些富于野心的创作者的实验田,一种新的艺术和娱乐方式迅速诞生。这些富于野心的创作者里,是里程碑一样的人物:D·W·格里菲斯

格里菲斯是从爱迪生的摄影场开始接触电影的,那时他是一名不成功的演员和作家。但因为是最早接触电影的少数人,他很快有机会拍了几百部短片并开始实验长片。这些经历一定让他探索和运用了许多萌芽状态中的电影技法,而他作为作家的文学和人文层面的追求,又让他有了更大的野心 --- 用电影讲述历史。

1915年,格氏的《一个国家的诞生》问世,举世皆惊。这部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史诗电影,将许多特为电影而生的技术推向成熟,比如电影叙述南北两家人的故事,已娴熟运用剪辑手法,让“平行蒙太奇”向前走了一大步;还比如电影首次用全了中景、近景、特写和大远景的不同景别, 还制造了闻名于世的数百位临时演员上阵的南北战争大场景。

(料想当时的人只见过舞台上小打小闹的模拟战争,突然看到这样的运动画面,的确会有被吓晕的感觉)

《一个国家的诞生》制造的惊奇远不止这些。那个时代的摄影机大多是静止的,对着一个景拍拍拍。但这部电影里开始出现了摄影机机位和角度的移动(也就是最早的“运动镜头”),甚至还有将摄影机绑在马匹上拍出来的奔跑中的骑士。

如果你如狐狸猎手一样摆正姿态,时刻告诉自已这是105年前拍出的电影,那么你会和我一样感到震惊。

但《一个国家的诞生》真正令人感到震惊,还远不是这些电影奇观,而是3K党的出现。

3

《一个国家的诞生》叙述南北战争的历史,但基本是一部南方电影。它的视角聚焦在一个南方的上层家庭,本来过着和乐优雅的贵族生活。但与北方的战事既起,贵族子弟们热血奔赴前线。他们为南方荣誉而战的豪情,消逝在战争的惨烈之中。

1895年,南军告败,贵族子弟怀着悲愤回到家乡,这时《一个国家的诞生》进入下半部,情节就再不是我们预想地那样发展了。

残酷的内战之后,本来双方应该舔舐伤口,谋求民族和解,但电影中却反映出另外一种历史。战后南方奴隶制被废除,农奴翻身得解放。这些黑人在废奴人士的怂恿下,仗着手中的武装和攫取到的政治权力,横行街里,欺压白人,打砸抢烧,还玷污强奸白人女子,可谓无恶不作。

白人本已怒火中烧,而那位战场上回来的白人贵族子弟,面对自已妹妹的被残害,再也坐不住了。他开始四处串联白人民间武装,开始以暴制暴的斗争。一天,他看到孩子们身披白色床单的游戏,忽然计上心头 …… 于是3K党的“战袍”出现了。

之后的情节就更奇葩了 --- 几百名3K党骑士像潮水一般习卷道路和乡野,高举义旗惩恶扬善,最终夺取反对黑人暴政的斗争胜利。于是,一个国家诞生了……

看着漫山遍野的3K党“英雄”们,我已经完全说不出话 --- 之前只听道《一个国家的诞生》有“美化3K党”的批评,远没想到这是一部为3K党立传和讴歌的电影!这都不是政治不正确的问题,完全就是一株种族主义的大毒草嘛!

4

《一个国家的诞生》这部影史上里程碑式的史诗作品,其种族主义价值观简直就是令人瞠目结舌。但震惊之余又不禁好奇:南北战争结束六十年后,为什么还会有格里菲斯这样的文化精英,这样旗帜鲜明地持有“白人至上”的立场?只是因为他一已的偏见吗?南北战争之后南方的历史到底是怎么样的?南方种族间的对立甚至仇恨真的那样剧烈吗?

这些都是暂时没有答案的问题,但有问题总比没问题来的好。

但起码有一点开始明白,美国直至今天仍甚嚣尘上的种族主义问题,其实有它非常深层次的历史根源,从五十年代的平权运动到后来通行天下的自由主义价值观,再到今天的黑命贵和街头抗争,历史在人们意识形态中留下的阴影并未完全涤荡干净。这些残存的阴影在某些因素的刺激之下,又会以非理性的方式表现出来,再进一步撕裂社会的共识,甚至加剧仇恨的产生。

《一个国家的诞生》不管是不是格式的个人偏见和仇恨之作,不管是不是反映了某种历史真实,这些其实不重要,它存在的本身,就代表了美国种族问题的历史根源的深厚。

而除了种族问题之外,从宗教到拥枪、堕胎、逆全球化等等,哪一件又没有同样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根源?这些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差别在某些特殊人物(比如懂王)和特殊事件(比如疫情)的刺激之下,让美国政治更衰落,人群更纷争,社会也更撕裂,让 2020, can’t be more 2020er. (脱口秀主持人Jimmy Kimmel语)。

只是物极必反,不知他们那边,现在到了“极”的时候没有?我们再看几天也许能看出些门道。

 6 ) 一个国家的诞生,一个屎球的诞生

首先推荐我自己的作品,是为了反击像本片一样的邪恶东西而创作的。

《美利坚英雄传说:第二次革命战争》


失败的事业(Lost Cause)

历史的道德性


一个交给公众的任务

一九一四年的美国内战默片一个国家的诞生一定要看,一个国家的诞生如果理解成奴隶制邪恶帝国的诞生(1861),那么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一个屎球的诞生。

虽然是这是一个巨大的屎球,吃了不代表喜欢吃,我建议多吃几遍,后边就边吃边拿张纸,纸不是用来擦嘴的,而是让你罗列一下里边跟历史事实不符的地方,毕竟导演可是标榜自己讲的是历史事实,不然我们也就犯不着在这方面跟导演较劲了。

比如,高尚的废奴主义者成了成天想着跟美少女淫乱的淫棍?

比如,第一批黑人国会议员,在国会里一边抠脚一边吃鸡腿?

KKK就是为了保护良家妇女才组建的?

如果你能找到所有不符合历史的地方,然后把它们从这个电影里剔除,你会发现这个巨大的屎球就变成了一个中空的屎球,除了外边的一层干巴巴的屎,什么也不剩了。

意料之中的惊讶

我很惊讶于我是这里第一个给出一星差评的人。如果我能选择,我要给这个电影公正的打零分乃至负十二万分。

任何人都不能也不应该以艺术创作或任何理由为借口,编造一些虚假的东西,让人们被迷惑和对历史产生误解,人不应当搞混了历史事实和虚无造假的区别,这其中有无法弥合的重大区别。当有人试图要模糊这两者的区别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清楚这两者的区别时,我是坚决要反对并且予以纠正。

这部电影能有这种高分,一如《林肯》只有7分多的原因一样,问题就出在一些人的无甚智慧,品味粗俗,乃至道德败坏。一个国家的诞生出发点就是错的,里面的一切都拙劣的无法容忍。有人以为格里菲斯在此片中开创了什么拍摄手法,什么剧情长片鼻祖,所以就该给高分?难道开创了某个拍摄手法就意味着一个电影是好电影?难道那不是只说明他开创了什么手法,仅此而已。难道拍摄手法不应服务于电影主题,而电影主题不该受到道德评判吗?难道一坨垃圾就因为摆在地上时间长,就能荣登荣誉殿堂?

林肯传的导演应该没开创什么新的手法,这个电影的卓越已经不用再说,跟一个国家的诞生对比一下,就更能显出两者的无法忽视的巨大差距。评论的人对林肯传和一个国家的诞生给出错误的评价,不只是无知与偏见的缘故,更是缺乏良知的体现。

对一个作品的评价,绝不能仅仅从艺术手法上,而是首重于道德。没有道德,只有技巧,结果只能是邪恶的胜利,是纳粹的胜利。

公正的评价

我没见过还有第二个电影能像它一样颠三倒四,颠倒黑白到了一种极致。你要问如何颠倒黑白,我就是怕这一点,我就是怕当你吃这口屎的时候,你甚至不知道是在吃屎,无知吗,的确是。更不要说我交给大家的那个任务:拿个本子把所有颠倒黑白的地方一一记录。请问,你根本不知道历史事实,又如何知道颠倒黑白?

就从暴虐无道说起,暴虐无道的明明是奴隶制的爪牙们,格里菲斯先生却疯狂的应用他“高超的镜头语言”现展给观众“流氓的北方白人军官带领一群黑猩猩在南方抢劫强奸杀人”的“真实”历史。

格里菲斯的名字凭借这部电影理应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直到宇宙终结。

这让我想起黑色党徒里展现的真实历史:当代的KKK疯狗们把这个屎球当作宗教圣物反复观摩。黑色党徒是个不错的电影,但什么时候能看到一个比林肯传、断锁怒潮,为奴十二年还要耀眼的钻石球呢?

最后,我的结论是,一个人可以吹嘘一个导演开创了什么摄影手法(注意,不是电影,开创手法的一定是人),但同时不妨碍给他的作品打零分,然后回过头来想想这个“卓越的”手法是出于何种险恶的用心,为何种邪恶的目的而服务的。我认为,对一个作品的评价,必须首重于道德和良知。


失败的事业(Lost Cause)

 7 ) Feature Film作为一种艺术的诞生

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之前,也有零零碎碎的电影做过这个或那个的电影具体的技巧的探索,而这些技巧探索也都被用在了这部电影中。这些技巧包括:特写(如《快乐的鞋店售货员》、交叉剪辑(如《火车大劫案》)、跟拍(《火车大劫案》也有),等等。

不过很可惜的是,那些电影往往除去技巧探索外,其他基础方面往往都很平庸(美术、构图、布景或者是其他什么。当然《月球旅行记》是唯一的例外),因此他们的技巧探索的意义都被自身的质量所削弱了。而《一个国家的诞生》这样一部基础方面很优秀的电影配上这些技巧探索,可以说是真正的物尽其用。

当然,《一个国家的诞生》不仅仅只是这些总结性的,他自身也开创性地创造了很多视觉设计(因为是默片,所以听觉设计自然没有什么亮点),比如:

——结尾最后一分钟营救的交叉蒙太奇(更正:1913年的《悬念》已经使用了最后一分钟交叉蒙太奇,所以不能算格里菲斯的创举)

——夜间摄影(他的前作《隆台尔的报务员》那个不是夜间摄影,而是将白天的画面染成另一种颜色来表示黑夜)

——第一部用遮罩的电影,通过限制观众视点来突出重心烘托氛围

屏幕四周被遮罩黑暗遮住,从而制造了一种有「无边无尽」的人在战壕里的感觉

——有意识、系统性地使用远景及大远景镜头。

配合枪击的余烟,大远景让其实只有十几个人的战争场面显得宏大。看原片这种感觉会更明显
《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1903)也有远景,但他们使用远景不是因为有什么表达目的,而是一种无意识的来自于舞台剧的习惯。比如这个场面,其实用远景反而削弱了营救的「紧急」气氛

——(严格意义上说这不算「开创性」,但这是影史第一次)影片中南北战争的那个宏大的持续十几分钟的war scene是电影史上第一次对大型战争的复杂处理(各种特写、人员调度、screen direction match、大小景别切换等等等。一些电影如《卡比利亚》也有对大型战争的处理,但相比本片我认为都太过粗糙简陋),大大启发了后世对大型战争的拍摄方法。

所以《一个国家的诞生》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做到了将那些被实验的技巧都放在了一个基础十分优秀的电影中(也就是前面说的构图/布景/美术设计/......都很好),而且还自己设计了不少的技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国家的诞生》可以说是10年代的《公民凯恩》。但是,它是一部种族主义的电影,是一种从价值观上完全为恶的电影。所以虽然我给他打9分,但是只给他一星。

 8 ) 电影背后

电影当然是满分的,但电影的背后呢?即便我们不以现实去审视它的虚伪,就是这虚伪的故事本身也矛盾重重——

一方面,白人那些天真烂漫的美德源自何处?没有对黑人的剥削,他们靠什么来供养它们的地位和它们自身的这些美德。如果南方的生活真如电影里面的那样,那他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他们的制度培养出了那么多得志小人,展示现实,但是只展现部分现实是吧?南方的弱小是因为他们善良吗?因为战败了,所以把所有原因都怪罪到善良的头上是吧?你们拥握着全美国甚至全世界最上等的资源,但却躺在自己的座椅上糜烂。为了避免字面自己的无知与懦弱、为了防止自己现有的地位被那些像林肯一样的,同样高尚但更赋有学识,更具有眼光和理想的后来者替代,你们不惜用欺骗抹黑、诅咒、种族歧视、甚至暗杀这些卑鄙下流的手段去固化阶级、圈地自盟,简直无耻!

另一方面,难道我们要因为政治立场问题,就可以否认人类朴素认知里的善恶吗?电影所有朴素的爱情都体现在爱情里面,电影里所有跨越种族的爱情都遭受到了无情的嘲讽与谩骂,似乎所有的原因不是因为人的道德素养而是因为种族肤色,到处弥漫着昂萨的恶臭与腐朽。于是我们尝试过滤掉他们的肤色,这出爱情故事陈述的就是对忠诚、理性、无畏、美丽的歌颂,对怯懦、自负、无知的抨击,它的故事是完整的。在这个层面上,我并不因为政治的立场而隐藏我对这个故事的称赞。

写在最后的话——因为它已经处在历史的位置,已经和我拉开了距离,我可以无视它自身所有的政治与宣传手段,给他满分;如果它上映于当下,我不会给它任何评分的,它的导演就和希特勒一样。

 短评

我只能讚歎,作為前輩,Griffith真的太天才了!他太大起大落了,緣起一個國家的誕生,緣滅黨同伐異。研究電影史的應該比較激動。三K黨那個挺有意思的。還有所有學電影學生都知道的“最後一分鐘營救”,平行剪輯,開創了敘事蒙太奇。

6分钟前
  • 宿命论
  • 力荐

看你们的短评真是各种欢乐~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时代感形式感大于具体。

1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可以学到很多,尤其是剪辑的基础。但受限于默片时代,还需要依靠字幕来完成故事讲述。瓦格纳的音乐真是气势磅礴,对画面的冲击力起到了巨大作用。

12分钟前
  • 起床,吃饭
  • 力荐

鼻祖级,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用完整故事剧本、叙事蒙太奇的长篇电影巨作,创造了默片电影票房最佳的纪录,奠定了好莱坞商业电影模式。以现在的普世价值观来看确实是涉及极端保守主义种族歧视,以现在的观影阈值来看也是沉冗的(无聊沉闷,看得很累),但其开创性的电影语言手法无疑是伟大的,格里菲斯成为电影史上第一个自觉地使用“蒙太奇”剪辑长电影的人。交叉剪辑的叙事手法,商业大片制作方式,大场面调度、全实景大制作(两军对垒硝烟滚滚的大空间远景),都从这部电影开始。影史地位五星。8.6

17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看几次睡几次

19分钟前
  • 淘金汉
  • 还行

分三次才看完。确实够反动。哈哈

20分钟前
  • 赱馬觀♣
  • 力荐

好长好长好长,我认为可以剪掉一半……演员表情夸张,镜头也基本固定,但是百年前的电影做到这样真的了不起。最后15分钟战争和营救场面是大高潮,当年的观众肯定high了。至于政治倾向,你懂的……

23分钟前
  • withinbeyond
  • 力荐

一部典型的种族主义电影,历史上曾间接地害死了一些黑人。就电影本身于我的观感,即使不谈政治也实在是难说精妙。时代错置下,如今而言真的很难看。

28分钟前
  • 徐若风
  • 较差

看了好几次,逼着自己花了一个晚上,中间去基努里维斯吧、布莱德彼特吧逛了一圈,在豆瓣上混了很长时间,中间睡着数次,第二天早上发现电脑还开着,还有一个小时没看,在眼皮打架的情况下接着看完,现在回想起来一片混沌,不过移动摄影和最后一分钟救援都没拉下,我承认它是巨片,可看完真是不容易啊。

33分钟前
  • 平平无奇奇怪怪
  • 力荐

一个无事的下午,在长沙看完了这部影史经典。瓦格纳的女武神搭配“最后一分钟营救”的平行蒙太奇,简直不能更赞。1915年的片子,虽然镜头还十分稚嫩,但在表演、场面、叙事和悬念设置上,已经十分高明。对三K党的礼赞简直直接开启了元首那部《意志的胜利》。Bravo!PS:三K党造型确定不是模仿十字军?

36分钟前
  • Bolin
  • 力荐

摇镜头 娴熟运用了中景接特写的放大剪辑 平行剪辑和交叉剪辑虽然并没有很多精彩之处但都大量得到使用 信交流尚没有发明正反打剪辑 战争场面拍的极糟(大远景靠调度的失败看出后世对这种战争拍摄技巧放弃的原因)遮挡镜头技巧;第二部分极其扭曲但把一个不大敢言说的话题通过虚构与编造搬上银幕,借助叙事得以成功,本身就是这片子的一种成就,也由此可见叙事电影的力量

40分钟前
  • sirius_flower
  • 还行

100年前的史诗级大片。影史上最伟大的混蛋电影。摄影、剪辑、调度真是牛逼。大场面比比皆是,老谋子的人海战术在一百年前就被格里菲斯玩得溜溜转。对林肯被刺事件的还原也很真实。但颠倒是非、丑化黑人美化三K党的白人种族主义价值观注定让它饱受争议。百年前黑白混血人是电影大反派,百年后是美国总统

45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对一部影片的评价脱离了具体的时代背景都是不够公正客观的。从本片开始,格里菲斯正式奠定了电影的基本语法:经典的连贯性剪辑原则开始成为缝合故事流畅性的不二法宝。电影也由此真正成为一门关于自由时空的艺术。然而纵观全片,依旧有不少地方出现衔接生硬,不连贯的毛病。真正让我惊叹的是影片最后20分钟的营救场面:通过交叉剪辑三组不同空间的镜头,将营救成功的快感酣畅淋漓的呈现给了观众,特别是最后的棚屋拯救卡梅隆一家,可以说是将最后一分钟营救做到了极致,即便是当代电影,也无非做到这个程度。虽然格里菲斯在本片中的立场饱受诟病,但导演通过影片想要传达的美国精神,爱与和平的美好愿望还是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四星。

49分钟前
  • 德州没有巴黎
  • 推荐

美国电影史上最有影响力也最具争议性的电影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首部真正意义的商业片。故事庞杂,从南北战争前南方优雅的生活,讲述到南北战争的残酷和暴虐,继而是战后的痛苦与充满希望的重建,直至3K党报复行动的终章。采用了大量的类似于“叠化”“淡入淡出”“圈入圈出”“闪回”等各种摄影技巧,分解时空的方式以及交叉蒙太奇也让整部电影与传统艺术的叙述方式区分开来。各景别被赋予了特殊含义,远景镜头不再是单纯作为记录的手段,而成为了叙事语言中的一种环境和情绪的阐释。特写镜头的使用成了有意识的行为,用更为具体准确视觉手段突出叙事语言的风格和观念。景深镜头的使用格外亮眼,在男女主初遇的医院里便有很好的展现。两处“最后一分钟营救”对电影剪辑作出了创新。此类种种突破合在一起,奠定了好莱坞剧情片的基础。

52分钟前
  • 高詩遠
  • 推荐

第一部故事长片,票房最高的无声电影。在电影及文化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电影技术成就了一些重大突破,开创古典剪辑(片尾的交叉剪辑、平行剪辑),第一次使用磷灯拍摄夜景,通过镜头运动、全景镜头创造绵延数里的战争大尺度空间感和大型动作场面;文化层面饱受争议,受种族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时代局限,3K党的暴力行为被合理化为重建正直政府的行动,所谓国家的诞生实为一个隐形的国家的诞生,这对有色人种的伤害不可估量。以至于3K党至今仍把此片作为招募工具。影片前半部讲述南北两个家族在内战时期的多舛命运,直到林肯遇刺北军获胜,后半部聚焦战后南方的重建,以及3K党的“光辉”崛起,假想了黑人强奸白人女性、控制政治选举等情节来恐吓观众

55分钟前
  • 莱尼圆
  • 推荐

视觉冲击力很强...不谈政治,比起《党同伐异》,更喜欢这个...

60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Liberty and Union, Now and Forever, One and Inseparable!"把老柴的1812序曲和3K的反攻剪在一块儿。远景,背光,3K剪影跃马穿越地平线,还以为是老黑最早用在754里的,原来是Griffith。出现iris,叠画,交剪……

1小时前
  • 推荐

1.”电影之父“影史首部商业片/史诗片,现在看也不算很闷(丽莲吉许和Miriam Cooper超美);2.题材争议性极大,洗脑性极强;3.开创古典剪辑,平行和交叉剪辑;4.首创特写镜头和跟踪拍摄,多机位多景别切换;5.首用遮光板,结合圈入圈出转场和限制观众视点;6.首次尝试夜景布光;7.第一次引入管弦乐配乐。(8.5/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初看觉得乏味,后面就被吸引。确实是杰作。即使不提Griffith开创诸如crosscutting,switchback这些手法的划时代意义,比起已经被用滥的今天,我觉得这部片子更体现出它们本质的用途和表现力,恰到好处不过分。不过不推荐在没有课程引导的情况下看,至少要提前做些阅读。

1小时前
  • Line
  • 力荐

说实话 这是电影史上第一个大手笔 而且是真正的强烈 现在看起来 有点像赞美强盗一般的浪漫

1小时前
  • Clash-Cash-Car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