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者

科幻片其它2018

主演:克里夫·欧文,阿曼达·塞弗里德,科鲁姆·费奥瑞,索尼亚·瓦格尔,马克·奥布莱恩,乔·平格,伊多·戈德堡,塞巴斯蒂安·皮戈特,瑞秋·罗伯茨,马克·格拉齐尼,康拉德·科茨,梅寇·阮,萨拉米切,达蒙·伦延

导演:安德鲁·尼科尔

播放地址

 剧照

匿名者 剧照 NO.1匿名者 剧照 NO.2匿名者 剧照 NO.3匿名者 剧照 NO.4匿名者 剧照 NO.5匿名者 剧照 NO.6匿名者 剧照 NO.13匿名者 剧照 NO.14匿名者 剧照 NO.15匿名者 剧照 NO.16匿名者 剧照 NO.17匿名者 剧照 NO.18匿名者 剧照 NO.19匿名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1:39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并不遥远的未来2030年,为了降低高居不下的犯罪率,所有出生的婴儿都被政府强制性的在瞳孔里植入了晶片,虽然这一做法有效了防止了犯罪事件的发生,但这也意味着,所有的人终生都生活在政府的监视之下,毫无隐私可言。  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出现了一批黑客,他们能够通过高超的技术远程修改晶片所收录的影像,这群人被大家称为“匿名者”。一级首都发生的多起谋杀案让当地居民陷入了恐慌之中,负责调查此案的侦探萨尔(克里夫·欧文 Clive Owen 饰)发现一位神秘的匿名者成员(阿曼达·塞弗里德 Amanda Seyfried 饰)和这起案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长篇影评

 1 ) 悲剧人生

    没有剧透,没有准备,几乎带着间谍片的概念,打开《匿名者》的剧幕——行色匆匆的老者来到舞台上,幕布拉开,聚光灯下,“时代的灵魂,掌声、愉悦,我们舞台上的奇观,我们的莎士比亚兴起……三十七部剧本的作者,撰写过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以及叙事诗……”此时此刻,依旧没有进入话题,一直到士兵登台,追捕开始,仿佛穿越剧的登场。
  
   影片前三十分钟,一片凌乱,从现代剧场推到17世纪,又从17世纪推到“五年前”,再从“五年前”推到40年前,之后再一次回到17世纪,反反复复层叠回忆。一直到结尾,方明白原来、果然这是一部关于匿名者Edward的故事,这位牛津勋爵居然就是威廉·莎士比亚。一头雾水,对这领域白丁一枚,奄然被这段故事感染和说服。相信这样的劲爆剧情,未必讨好西方文学领域,但有一点值得认同,无论作者究竟是谁,署名就是威廉·莎士比亚,生前究竟享受多少赞美和隐藏多少苦楚,这些文字就是历史的瑰宝,永远留给世人。
  
   因为爱好写作,所以很能理解这样的心态,甚至是膜拜,即这些文字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有人共鸣,就像爱德华期待Ben的掌声般,就很满足,即便不能让世人知道原作者是谁!为了能够让文字传承下去,他不惜让Ben保守秘密。他什么都没有,唯一拥有的是文字,即便这些剧作署名并不是他自己。
  
   《匿名者》并不是一部讲述阴谋论,欺世盗名,颠覆性的故事,而是阐述一种观点,即因存在而存在,即便受用者和奉献者之间的差异性境遇。或者,可以这样形容,爱德华·德·维尔创造了威廉·莎士比亚,他的文字令莎士比亚存在,莎士比亚因这些诗歌、著作而存在。谁是写手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的存在。也许是各花入各眼,各取所好,着眼点不同罢了!
  
   父亲曾经讲过,文学和艺术是属于富人的玩意,穷人的奢侈品。他直接将梦想扼杀在摇篮里,写作和绘画只能成为维持生计之后的业余爱好。当爱德华弥留之际,他这样概括他自己,从英格兰最富裕的人之一,变成最贫穷的人之一,无政绩无功业,只有文字是他唯一的传承。也只有这样的背景和决然,他才能够去抒写,不是吗?
  
   显然这类人在威廉·塞西尔爵士,William以及其儿子Robert眼中是愚蠢的废物,William穷极一生布下局面,只为取得最大的利益,却败在Edward全身心的写作之上,原本他可以是英格兰的国王,原本塞西尔家族的子孙可以是荣登权利的制高点。然而事实往往是如此戏剧性,人生难以掌控,就算机关算尽,就算掌握以为控制局面的谋划者和胜利者,内心深处永远无法比拟他所藐视的人,这是Robert的悲剧。他一生都试图超越爱德华,可他始终比不上这位已经死去的人,他一生都会活在爱德华的阴影里。
  
   纵观爱德华的一生,宛如莎士比亚悲剧的写照和缩影,综合总结身不由己。从他出生,到出生那一刻,他就被人安排到牛顿勋爵家,成为继承人,可惜好景不长,尚未成年父亲就亡故(不排除与William有关)。然后不由自主的被安排William监护,成年后又被威胁娶了William女儿Anne。一路之上,他都在被人编排命运。难得一次与Queen Elizabeth擦出爱情火花,结果被蒙蔽放逐。相信这段感情是真实的,因而在之后他发现其实他们之间育有一子,尤其珍视和关爱那孩子。爱好写作,却不能发表,唯有借他人的名义公诸于世。在阴谋和政权面前,天真的认为文字挽救国家、挽救他的孩子,结果功败垂成,血流成河。虽然南安普顿公爵获得放生,但是他获悉更令人错愕的身世,原来他自己也是Queen Elizabeth的私生子,或者说他是女王十六岁生的长子,而他们之间又有乱伦之恋。多重打击最终令他郁郁而终,虽然他从未停止写作,因为那是他唯一能够宣泄的渠道。
  
   从年轻时代的无知,到中年时代的觉醒。写作者在生活实践中得到真实的题材和感悟,也许这才能令他的作品充满魅力,令人激愤。人生若是没有起伏,那笔下的作品只是空想家的浪漫蓝图,空洞而匮乏。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谁也无法按照浪漫的蓝图去构架人生。无论如何,在爱德华的眼中,一切都是一场悲剧,不是吗?也许,爱好文学写作的人都很浪漫,浪漫的人都很天真,天真的人都很悲剧,因为他们不懂得去经营和谋算,就算才华横溢,只能招来嫉妒和迫害,最终只能身不由己的被人掌握命运。
  
   枯叶飘然零落而下,秋风中那稚气的脸庞;轻拈都铎玫瑰,优雅仪容后那一抹蔑视;枪声、鲜血、生命的流逝,雨如泪下般,窗后绝望眼神,生命中不能承受的沉痛。也许,一切都悲伤和绝望的。死亡前,坦然,是否留有遗憾!
  
   后记:
  
   该片是入围84届奥斯卡的影片,但颗粒无收。也许是过于颠覆性的故事,难以得到好评!此外,就像《剑雨》一样,很多观众看到的是伊丽莎白女王的纵欲和乱伦,而忽略了故事的本质。
  
   他从未停止写作,即便人生是如此的悲剧,即便他是Anonymous,即便走到人生的终点。匿名者,他是牛顿勋爵,他是爱德华,他是莎士比亚,他谁都不是,他就是他,三十七部剧本的作者,撰写过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以及叙事诗……这只是个故事,而我在其中找到了共鸣,故而写了影评。
  
  
   此外,该剧让我认识了一位演员瑞斯·伊凡斯(Rhys Ifans),他就像变色龙般在光影世界里游走,这次在Anonymous,他诠释的中年版的Edward,他的眼神、他的神态、他的气质、他每一丝细节中都透出哀伤和渴望,就像剧中手拈都铎玫瑰般,优雅、华丽,而忧郁。

 2 ) 你喝彩时我已退场

    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到黑格尔的《美学》,戏剧从一诞生就被声明是诗歌的一个类别。戏剧兼有诗歌的优美形式,文学的丰富内涵以及舞台表演的生动、真实和互动性,可称为这一艺术分支中的最高体裁。
    本片可说是向莎士比亚或者说,向西方古典戏剧致敬的精妙之作。整部电影的结构使用了嵌套和多层叙事的手法,由现代剧场开始,向剧场中的观众声明,“我们将要讲一个更黑暗的故事,关于手中之笔,掌中之剑,戏剧的胜利和王位的遗失...” 而故事的开始则从著名的“环球剧院”烧毁开始倒叙,由本杰明约翰逊的受拷打镜头,剪入观众的哄笑场面,顺利过渡至威廉莎士比亚作为一个喜剧演员的出场。在这一场景中,英国民众对戏剧的痴迷,上流社会对戏剧的鄙夷、厌恶和压制,作为戏剧作者的本杰明约翰逊、作为演员的威廉莎士比亚,即将作为主角的爱德华德维尔纷纷出场;而且在轻巧转接之后,转向安内普顿和艾塞克斯关于宫廷斗争的讨论,由此故事的画卷已缓缓展开。在故事中,伊丽莎白女王的青春时期对诗歌的爱好,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的成长,两人的私情故事,都是在各自的章节以相似的镜头叠化回忆展现,故事始终保持着轻盈的速度和广度,充满丰满的情节和感情。到威廉莎士比亚冒认作者并且敲诈伯爵,伯爵自己的身世揭穿,以及伯爵戏剧性的“阴谋”被更老谋深算的塞西尔所挫败,故事的跌宕起伏程度越来越剧烈,直至生命最终,本杰明约翰逊抱走他的所有作品并且声称他为“时代的灵魂”,这一故事随着主人公的去世拉上帷幕,归于平静。最终,在开始的剧场里,讲故事者结束了自己的故事,剧终字幕的背景是一个大家纷纷起身离场的固定漫长镜头;镜头外,真实世界的观众也在纷纷起身离场,这个镜头对现实生活的折射可谓意味深长。
这部电影的情节同样可以说充满了莎士比亚式风格:宫廷里跨越世代的野心,利益通婚的苦果,阴谋陷害年轻权臣的女王顾问和竭力保护私生子的女王情人之间的对峙,以及震撼苦涩的女王乱伦秘密。就这个重口味的情节设定而言,真可说是继承了莎士比亚哗众取宠、将上流社会生活野史化的恶趣味,以及拿女王开涮的英国传统。与此同时,故事中穿插着青春懵懂的爱情故事,对诗歌和美的向往,悲壮而未遂的民众暴动和兵谏,幽默犀利的对时人的评价和嘲弄,以及一幕幕脍炙人口的莎士比亚戏剧的精彩片段,纷至沓来,目不暇接,淋漓尽致的再现了莎士比亚戏剧的精髓:以戏剧性的情节和语言,展现了如同万花筒般丰富多彩的时代众生的面目,讲述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故事。
本片中的几位英国演员几乎都接受过戏剧的训练,一举一动都宛如都铎王朝重现,充满张力而不过分夸张,值得欣赏。摄像和灯光不过不失,并未在重现戏剧时过分戏剧化而对镜头位置和取景方式束手束脚自我约束,还算不错。片中的牛津伯爵是当时的时尚人物,游历颇广而以时尚达人而闻名庭闱,在片中的黑眼影造型和华贵雅致的服装确实和才华纵横的伯爵本人的气质相得益彰。
整部电影虽然故事十分大胆,但并非无中生有。长期以来,学界对莎士比亚多有质疑:作为一个家道中落的杂货商之子,并未受过高等教育,如何能熟练掌握精妙的诗歌的奥秘,以华丽错落的音韵、音步、抑扬,织就爱恨情仇的戏剧篇章?而同时代的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被认为是最佳的捉笔人候选,原因之一是他作为皇家戏剧团的资助人和组织者,才华过人,时有剧作发表,而且他发表作品的时期和莎士比亚正好错开。至于真相如何,正反双方都有论文著作,让历史学家头疼去吧。关于女王也是如此。作为都铎王朝的最后一个统治者,伊丽莎白终身未嫁,所以也有“童贞女王(the virgin queen)”之称号,并且以此称号命名了殖民地某处。对,就是如今的弗吉尼亚州,亚美利加。不过,一直都有传说她男朋友甚多,电影中的南汉普顿跟埃克赛斯都是传说中的人选。电影中的爱德华德维尔,第十七牛津伯爵和塞西尔家族的父子的身份、角色都和历史人物颇为吻合。至于莎士比亚本人后期非常富有并且自建剧院也都是确有其事;惟其最终未遂的兵谏,是剧作家的想象发挥而来,不过也颇为可信。
总的说来,这是个非常精彩的故事,戏剧化这个词,几乎可以用来形容整片的方方面面。片中的爱德华德维尔自小诗情澎湃,却囿于身份而无法展露,唯一赏识这才华并因此爱慕他的女王却无法结合,寻找一个傀儡却被莎士比亚所敲诈;为了艺术创作而疏于经营,不得志于宫廷,家产破败,最终也无法被世人所知,无法得到应有的光荣和认可。唯有他的作品,历经世代而最终被广而传颂,被誉为那个世代的灵魂。从这个角度讲,谁是真正的作者都已不重要,这些署名莎士比亚的剧作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英语戏剧和诗歌创作的最高水平,至今脍炙人口,感人至深,那就已经很好了,is it not?

 3 ) 莎士比亚,你个满嘴谎言的小人!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七号影库(Theater7)

“莎士比亚是手套匠之子,在某个时刻他前往伦敦,根据传说他成为演员,最后变成剧作家,他的亲生父亲和儿女都是彻头彻尾的文盲,他的遗嘱中连一本书或是手稿也没提到,没有任何种类一张手稿,曾被人发现过是出自莎士比亚亲笔,四百年来连一份文件也没有”,那么他的剧作是如何写出来的呢?

七号评分:7.77


剧 情 简 介

故事发生在15世纪末期,英国文艺复兴时期

本杰明(塞巴斯蒂安·艾梅斯托饰)是个诗人兼戏剧作家,平时他写的戏剧都会在剧院里演出。

可是英国王室的辅政大臣威廉·塞西尔(大卫·休里斯饰)认为其剧作有煽动成分。

于是他派人将本杰明抓捕后关入大牢

可没想到的是,本杰明被神秘人保释后带到一个小城堡。

一个穿着华丽、举止绅士的男子接见了他。

他是塞西尔的女婿,假借岳父的名义释放了他,可本杰明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做。

男子递给他一个剧作本,要求以他的名义在剧院里演出。

原来,男子是第17代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瑞斯·伊凡斯饰),爱好写剧。

但在英国王宫,写剧不是一件正事,会为王室蒙羞。

于是他想到将自己写的剧作以别人的名义问世,被成千上万个人看到,其内容便可以影响到人民。

爱德华表示,如果效果好,自己可以源源不断提供剧本,还拿出了一大笔钱作为报酬。

不过前提是,本杰明必须守口如瓶。

本杰明是个清高的人,他犹豫是否应该这么做。

于是心事重重的他将此事告诉了戏剧演员威廉·莎士比亚(拉菲·斯波饰)

演出开始后,慷慨激昂的台词很快就感染了所有观众,全场掌声雷动久久无法平息。

但在表演结束时,莎士比亚竟然恬不知耻地在剧作本上签了自己的名字并昭示众人。

偷偷在一旁观看的爱德华惊诧不已,但是对于他来说,名节比一切都重要,他无法拆穿。

之后,本杰明找到爱德华为此事道歉,告诉他自己没有告诉莎士比亚剧本出自于哪里。

爱德华没有办法,他决定将错就错,通过本杰明将剧本源源不断地提供给莎士比亚,完成自己的心愿。

就这样,每场演出都取得了成功,莎士比亚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可是久而久之,贪心的莎士比亚不满足于小剧院。

于是,他向本杰明提出要钱建造更大的剧院。

无理的要求被本杰明拒绝了,但是莎士比亚竟然通过乔装跟踪,发现了爱德华的身份……


影 片 浅 析

非常喜欢这部电影,不仅仅是油画般质感的画面对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天马行空的幻想,重要的是,演员们出色的表演让我完全相信这个故事。主演瑞斯·伊凡斯对角色的诠释非常成功,深陷宫中身不由己的无力感一览无余,之后在观看自己作品问世的过程中,情绪递进的准确表达更是让人动容。

影片采用双线叙事,给我们讲了两个故事,而这两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就是对于诗歌文学有着极高天赋的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在电影中,他是莎士比亚剧作的原作者,也与伊丽莎白女王有着亲密关系,导演用爱德华悲惨的一生来告诉我们,只有最悲情的人物才能写出震撼世人的四大悲剧

命运总是造化弄人,从小生活在宫廷中的爱德华不爱权谋爱诗歌,不被支持却一直坚持自己的爱好,自小就开始写剧作,他一直坚信文字可以带来权利。其实他并没有错,文字可以改变群众的思想,而群众基础是王国稳定的基本,但是他面临的困难是自己的文字无法为群众所知。

所以他找到了本杰明,想借他的名义演出自己的剧本达到目的,可阴差阳错的是,本杰明的犹豫给了莎士比亚机会,但是在首场演出极其成功的情况下,爱德华决定将错就错让莎士比亚继续挂名自己的剧本,这也为之后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人至贱者无敌,得了便宜还卖乖说的就是莎士比亚这种人,贪得无厌的他不满足于凭空得来的一切,杀了敲诈他的基德之后灵机一动,想到自己也可以用敲诈这一招对付爱德华,但这也触及了本杰明的底线,本杰明自从看了爱德华的剧作之后,知道他才气胜过自己百倍,心中已经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忠于文字的本杰明怎能让不学无术的莎士比亚玷污?

可是这个时候莎士比亚已然深入人心,没有办法的本杰明用了最不该用的方法,向塞西尔的手下告密,目的是要让莎士比亚被抓,让他付出代价,可是最终的结果我们都看到了。爱德华究其一生耗尽所有家产写下震撼世人的剧作,却落得如此悲凉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但是影片结尾本杰明对爱德华夫人说出的那番话才是影片的核心,“夫人,你,你的家族,甚至我,甚至伊丽莎白女王本人,会被后世记得的唯一原因,是我们有幸活在你丈夫在纸上着墨创作的年代。”

穷困潦倒的作家、诗人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在我们嘲笑他们舞文弄墨拿不到政权的时候是否应该想一想,是谁让历史被我们铭记于心,又是谁书写一段段精彩的篇章为我们后人所传颂?在我们为曾经有着丰功伟绩的古人歌功颂德之时,也千万别忘了撰写这些古人事迹却不被人知的无名英雄们。



文字或许无法赢得王国,却可以让你的英雄事迹名垂青史,为后人所传颂,古人的丰碑不是由砖石砌成,而是在诗人的笔下由诗人筑造的。

 4 ) 身与名俱灭,唯有words不朽

【为了威廉·莎士比亚,多给一星】

本片开场用的是莎剧时代的老把戏:让一位“报幕人”告诉你,这是戏。以此赦免了所有狗血的安排。回望大神莎翁本人,当年编得又怎么样呢?阴谋、爱情、邪恶、巧合、错误的喜剧、绝望的悲剧,无非如此。现代社会的优势,是可以给伊丽莎白一世的葬礼补一个航拍镜头。那时除了上帝,谁也看不到这个。

关于莎剧的作者,学术界也一直小有异议。原因一是以莎翁的乡村小学学历,能否写出经常引经据典、题材涉及古典学养甚多的剧本;二是不但这些剧作并无手稿传世,就连莎翁手书的私人信件也不见于史,难免要让人怀疑其中的缘由。然而无凭无据之下,想证明剧本不是他写的,并不比证明是他写的更容易(请勿联想某官司)。本片只不过想象力发作得更怪咖一点,抛出了极端的“文盲说”。顿时让正统的莎评家们怒火爆档。俄狄浦斯之类艳俗奇闻,倒在其次了。

其实这个牛津伯爵的故事,与其说是黑化了莎士比亚,不如说是戳死了普天下的文学青年——没错,大家都知道他们是一群与众不同的生物,为了他们的创作,可以吃糠咽菜,不在乎倾家荡产,父母的反对永远无效,辱没家门的威胁不值一提,仕途经济的忠告统统退散,老婆的抱怨充耳不闻。为了写出一部《哈姆雷特》,被包养被潜规则又算得了什么?即使在世时默默无闻,但《红与黑》的初版不是也只印了500本?而现在本片告诉大家:就算你忍受了所有这一切,也写出了《哈姆雷特》,最后名垂青史的仍然有可能不是你,而是一个文盲。

这是比乱伦还要终极的幻灭。即便不算那些更惨烈的情节——这并非为了生活所迫而做的代笔,而且反要自己花钱请这个文盲做“代言”——也仍然没人能肯定,是不是真的有这样一个“无名氏”,也许还不是伯爵,除了这些伟大的剧作之外,什么都没有留下。观众的欢呼、掌声,后世的赞美都和他无关。尽管他的经历可能没有这么跌宕起伏,只是一出更平庸的喜剧。可把《哈姆雷特》作者的名衔拱手让人,难道不已是一个真正的天才最残酷的结局?显然,编剧相信文学是一种诅咒。要写出那种流芳百世之作,就得付出最大的代价:不但与现世的功名利禄甚至是王位擦肩而过,还得把身后留名的指望都一并牺牲。这想法冷酷多于荒谬。以致为了不丧失对命运的信心,人们宁可相信,世上没有这种悲剧。像威尔那样,由手套匠人的儿子变成名利双收的伟大剧作家,才是人世的法则。

我也愿意相信这法则。可惜这法则一到其他的人身上,就变了脸:这是克里斯托弗·马洛的第几个死亡版本?《莎翁情史》里他稀里糊涂地做了威尔的替死鬼,这次干脆是被威尔疑似性地干掉了。为了让这种干掉理直气壮,还拿他的“密探”身份好做了一番文章。本片之所以抽中本·琼生作为正面男二,唯一的依据也就是他为对开本文集写的那篇序。也许他确实为人要厚道一点,但用他的“好人好报”来顶替马洛的成就,比“纯属虚构”的剧情本身更“反文学”。实际像这种仿野史真戏说的货色,还不如编到马洛的身上更靠谱。以他那29岁便死因至今不明的一生,最适合做一个惊悚阴谋故事的主角。遗憾在于,那不会有拿莎翁做文章的这种“话题效应”,从而也就难让制片人动心。

南安普顿勋爵的美丽长发造型无误,却注定为那些著名的十四行诗又当一次炮灰,似乎父子关系的解读就比同性恋体面点?不过在所有的“胡编乱造”中,最让人惊喜的还是这个酒徒、色鬼、文盲三位一体的威尔。当他自己是一个编剧的时候,曾把圣女贞德写成荡妇和女巫,就为了满足英国观众的爱国主义要求;那么想来他也不会在意后辈为了招揽观众,把自己编成一个文盲。说到版权这件事,他早已写过了:即使玫瑰不叫玫瑰,也仍然甜蜜芳香。同理,无论牛津伯爵还是莎士比亚,都无谓于这些words,唯有它们才拥有不朽的力量。

 5 ) 俄狄浦斯成了莎士比亚的袖口花边

灾难片导演终于对英国国粹下手了。还好年代久远,莎士比亚无论是谁都不足以造成一场灾难。不知将来是否有人会质疑红楼梦与曹公的亲子关系。东方的这片大地,容得下一阵清凉的小风吗。小风刮过,连落叶都卷不走,连土缝都侵不进,真正巍峨的东西永远屹立不动。现在韩寒的事件还在续着。在过去,任谁也不会想到今年会生出这样一场浩荡且荒唐的大灾。灾至每一个因此事而将“文字”抛之脑后的人。人类历史那么长,有那么多美好瑰丽的文字供我们阅读,我们何须要把眼力心力和时间耗费在观摩一场无意义的笔战上。文字当与其它艺术一样纯粹。无论一个人的立场为何,都不应失去面对文字的敬畏之心,更不能使用它去实现自己的恶意。
是吧。
怎能忍心呢。

偏题了。
还是说回电影。

本片中的牛津伯爵对文字的真爱最动人。他仿佛是在文学缪斯的怀抱里奋笔疾书着。剧作落幕,他落款,他不在乎莎士比亚是谁,也不在乎自己是谁。观众的反应令他的眼泪滚烫,这温度,足以温暖他。无需再从别处寻得更多。
Rhys Ifans天生一对沧桑温柔的眸子,再愤怒,眼睛里的光都锐利不起来。他的举手投足同样圆润。一个人对世上的某种存在抱有谦卑之心,便会使其自身酝酿出温良柔软的气质。这气质是吸引人的,并与智慧同调。他恰巧是牛津伯爵最适合的模样。

再说女王。我见过那么多版本的伊丽莎白一世,心中挚爱依然是凯特·布兰切特。本片中的女王年轻时浮华了一些,色艳情浓,年老后色衰情却更浓。她是一个一惊便鹊起的女人吗,女王毕竟是女王,‘女’字占一半,怎么能把后面的‘王’字彻底弱化了呢。

还有,那些这些的高贵英挺的男子们居然都是她的儿子,这个创意太惊悚。牛津伯爵成了母子乱伦的俄狄浦斯王,只是没有在得知真相后刺穿自己的双目,没有走向地狱。他一路罪恶着。或许是为了使这个角色更丰富,从写作到乱伦,本片的编剧让他罪恶到了万劫之底,并且每一项罪孽都指向伊丽莎白一世。而这个女王却被隔断在真相之后,都没有机会用一尺白绫了解自己。她在这个点上并没有因此而饱满更多。
所以觉得,有点多余。何必染指戏剧之源的古希腊精粹。创作者还是要有舍得放弃多余创意的勇气,无论它灵光一闪的时候多么惊艳。

总体来说,主线不够厚实。莎士比亚的真伪终究成了噱头。什么宗教,什么宫廷,什么爱情,都如花似叶地长在一根脆弱的枝茎上。这枝茎脆弱得仿佛是另一片狭长的叶子。大家都摇摇欲坠,经不起风浪。
所以这又是一部终将被时间风干的电影,当观众们还在匆匆拾起被大风刮落的帽子的时候,它就已经只剩下干裂的碎骨头了。

 6 ) A Play Within The Play 电影的背后

《Anonymous》(2011)大概是目前为止,唯一一部能够反复看,看到末尾还感动得稀里哗啦的电影。除却男主是华丽丽的文艺大叔(Rhys居然可以美成这样子),作为肤浅的颜控一路走到黑;最打动我的大概就是这段似是而非的历史。虽然《Anonymous》在当年时报评论中被称为精致的烂片,但每次返煲都不会厌,并认为电影界就应该有多点这种需要点脑才能看懂的片子。影片从剧场展开,Derek Jacobi为大家带来一个17世纪文艺穷三代的故事。故事一开始就将时间推移至5年前,又在牛津伯爵的记忆中回到40年前。a play within a play是我十分感兴趣的手法。倒不是说这电影拍得有多好,我的评价有多高,相反,将其与我看过的许多好片相比,它实在没多少胜算。但因为某些原因,辗转反复,到底最爱它。就像无意间获得的小物件,虽然带有瑕疵色彩斑驳,这么惊鸿一瞥却勾起了相思;于是,无论后来多少珍奇,也除却巫山不是云了。 片中的高潮,真正的作者写了一部戏剧控制舆论,以反抗伊丽莎白身边的谗臣。这场戏煽动了观众,愤怒的人群向皇宫涌去,要求声讨奸臣。喜欢这个桥段,突显了戏剧的魅力。而这改编自历史事实。伊莉莎白长年重用军臣埃塞克斯,埃塞克斯最终踩过界,成为女王政治上的对手。野心勃勃的他集结了权贵预谋政变。就在政变的前一晚,他请贵族们去看戏。这部剧就是《Richard II》。从历史角度看,剧中理查和波林勃鲁克,正是女王和埃塞克斯再现。最初排演时,为了避免风险,莎翁剪掉了其中废黜的戏份。而据说在那天晚上,剧场将之前被删掉的废黜场面,原封不动地还原了。 而电影所说的,真正的莎士比亚是伊莉莎白的私生子——牛津伯爵,也不纯属瞎掰。西方真的有部分学者倾向于将牛津伯爵当成真正的原作者。而片中那句All art is political, otherwise it would just be decoration.也很好地解释了借莎翁名字出版的理由。 威廉·莎士比亚在一个低收入家庭长大,父母及孩子均目不识丁,很难想象他能精确运用诗中那些音律和韵脚。而后进入剧团成为演员,后来开始写剧本。但是没有任何证据显示这些剧本出自他亲笔。当他11岁的儿子Hamnet夭折后,就出了那部逢人便能来一句To be or not to be的《Hamlet》。很困惑,如果剧本出自他人之手,为何要用他过世的儿子命名?莎士比亚从未接触过皇室,怎么会这么了解详细的皇室内容。哪怕是想象,思想岂能突破局限。就像我们接触不到的那些不知“沃尔玛”为何物的有钱人,我们根本无从了解上流社会人们的生活。并且,他的剧本涉及反动,人人都看到了这一点,但他竟然从未被监禁与拷问。最让我不能理解的是,他的遗嘱中,将所有的财产留给了遗孀,但对自己的作品只字未提。也许是本身作为写作者,特别重视自己的成果,怎会任由自己的作品散落在人间,不做任何安排。 自从喜欢上Ben Whishaw就掉进了莎坑,说不上是否因为莎士比亚而爱上这部电影。只因自己入了戏,作为同是搞创作喜爱文字之人,不禁感慨,几百年前的人都能让现代人如此记挂。多神奇。而其中最打动我的,是片尾牛津伯爵所说:“When I inherited my earldom I was one of the richest men ever to breathe English air. And at last breath, I shall be one of the poorest. Never a voice in government. Never a sword raised in glorious battle. Words, merely words shall be my sole legacy.”仅以电影来看,甚至连执笔者临终时都不觉得自己是个成功的人。然而这唯一的遗产,游走在枯黄手稿上的墨字,演绎着爱情与恩怨、野心与皇权、幻象与谎言、憧憬与彷徨、阴谋与背叛以及对于人性的思索(看似遥远,其实恰是我们的生命本身),夹杂着都铎王朝最后的精致与浮华,被后世铭记了整整400年,继而伴随着受众的呼吸直到世界消亡的那天。黄碧云说:“(不要)说什么伟大的文学是不朽的,文学当然朽,文学和他们社会物质一样腐朽,只不过人所能有的处境是那么的有限,我们又回到了从前的地方,朽不了。” 若要窥探莎翁的人生,最不能忽视的是他最后一部作品。《The Tempest》之后,莎士比亚就不再创作了。如同笔下捐弃魔法的普洛斯彼罗,放弃了仇恨,放弃了荣誉,放弃所拥有的一切,放弃了凡尘所有的纷扰。《The Tempest》是他最后的个人传记,如同是对自己的劝解,只有将内心的声音倾注于纸上,内心才得以平静。 2010年,戏剧《The Tempest》在环球剧场上演,戏中的普洛斯彼罗谈到生命的易逝——这世间所有事物最终都会消失,包括——前所未有的,他加了一句——The great globe itself。在此,巧妙的是The Globe不仅是指这个地球,也是这间戏院的名字——即大家熟知的环球剧场。 这个改编将台上的表演者与台下观众微妙地联系在了一起。“All of our shows, all of these things that we’ve created here will disappear, they won’t be around anymore.”你所在之处,你所看之物,正如莎翁所写:“We are such stuff as dreams are made on, and our little life is rounded with a sleep.”犹如做梦般,当你醒来,一切幻象便消失了,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它们存在过。然而,我们终将沉睡。如同对于睡眠者而言,醒着的生活是一场梦。 人们大半生执着于功名利禄,荣誉与仇恨,至年迈之时,是否可以像普洛斯彼罗一样,看化所有的一切。捐弃魔法的普洛斯彼罗,在扮演普洛斯彼罗的莎士比亚,以及莎翁本身都令我着迷。很多时候出于对原作的尊重,会特别执着于弄清真相。出自我手的作品,而后人祭奠的却是另外一个,多么有失公允。然而或许莎翁本人已经不在意这些了,像最后一部作品所写,如电影所示,一切终将逝去——我们终其一生所追求的,最后亦是过眼云烟。恰似飞鸿踏雪,鸿雁已去,而印记,犹若世人执着的功成名就,不论多深刻多美,终将熬不过这个冬季,雪融不知影踪。 “Now my charms are all o'erthrown, And what strength I have's mine own...As you from crimes would pardon'd be, Let your indulgence set me free.”——The Tempest

 短评

视江山如浮云,只求一生艺术抱负,可惜生错年代,诸多名著蒙其出身本相。宫廷阴谋、乱伦爱情,加上莎翁作品的万古流传,反衬一个可怜的文艺范。

7分钟前
  • Louis
  • 力荐

一部试图用颠覆莎士比亚来赞颂莎士比亚的影片。只要气息尚存,文字依旧,他就会被世人永记,因为他所塑造的那些活生生的丰碑……

9分钟前
  • BIG-O
  • 力荐

莎士比亚这棵树太大,招风也很正常,你大可以不在乎这个故事几分真几分假,但这绝对是一种引人入胜的好故事,一个莎士比亚式的乱伦悲剧。阴谋论的故事,一场人性的暗斗,除了优秀的剧本,影片在技术上同样优秀,特别是特效制作出来的伦敦外景和泥泞的街道。故事真假无所谓,导演还拍过2012呢!★★★☆

1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敢情莎士比亚是个公用马甲呀,呃……

15分钟前
  • JulyChan
  • 还行

咱们也拍部《关汉卿》吧!

19分钟前
  • 透明
  • 推荐

让人舍身忘死沉迷其中,全情投入无欲无求,这大抵是传统戏剧在最初给他的创作者以及受众带来的最大乐趣。罗兰再将此带入到宫廷缠斗的全景中,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大时代造就了人们渴求观赏美学的崛起,又在与世俗禁忌的拉扯中引申着快感惯性。这片子要是想在当下找一个病毒营销案例,那就是韩寒事件了

24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推荐

阴谋论!乱伦!

27分钟前
  • 星月日
  • 力荐

三星打底,虚构故事与《莎翁情史》相抗衡,就像豆友所言胜在黑历史和乱伦。一星给画面,《巴里-林登》丝绒般的烛光令人动容,外景处理则如特纳画布上的雾蒙感。

28分钟前
  • somnambuleNRR6
  • 推荐

其本身也如诗歌的叙事。

29分钟前
  • 猛猪卧荒丘
  • 力荐

电影有新意,而且剧本也很有特点。导演不仅敢于以也是传闻来拍摄伊丽莎白一世的王位传承,更敢于把莎士比亚描写成一个三道贩子。

34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力荐

关于莎士比亚的真相探讨了好多年了,除了牛津博士、马洛、培根等人也被视为莎士比亚的真正作者。影片用了很多插叙的内容告诉我们牛津博士为什么不愿公开自己,且让莎士比亚钻了空子。莎士比亚则是十足的自私虚伪狡猾小人,呵呵

3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不管各方理论历史真相是如何,片子本身实在是太成功了!Emmerich真的是一切为成品服务(好像是他要加入prince tutor这条线的,本来剧本里没有)。看好之后我对Oxfordian Thoery异常感兴趣,就跑去听了很多编剧的采访……然后我觉得这人应该是好莱坞most annoying screenwritr。算了,作品和人要分开看

43分钟前
  • bayer04
  • 力荐

最后20分钟一直在飙泪 然后惊讶的发现自己一点不恨驼子了

48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2012年看2012的导演怎么把莎士比亚给灭了...方韩之争的时候看这片子真应景啊!不待见JCB这个小金毛,看看人家中年牛津伯爵多么妖孽,被Rhys Ifans叔的眼线和贵族范儿彻底秒杀, 私心多加一星!秒杀的直接后果就是隐约开始质疑莎翁,还跑去研究了各种质疑理论。颜控就是没原则,我森森的鄙视自己!

49分钟前
  • 弥呀
  • 力荐

这么多评论,就没有一个人把这其实是个乱伦电影这件事说出来……太囧了……

51分钟前
  • 水女
  • 还行

真是拍得不错,这种忤逆历史/冒犯粉丝的题材,居然能拍得这么动人心弦,导演的功力不容小觑。许多场景都很值得品味,尤其不少远景更是美轮美奂。道具服装很有味道,人物心理的推敲很细腻,而故事本身也扣人心弦。但是到底有多少人会信莎士比亚是个鸠占鹊巢偷窃别人成果的小人呢?至少我看完有小动摇。

55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这位老兄的大部分电影都在2小时以上,不过娱乐性都还挺强。上联:莎士比亚小剧场;下联:宫廷纷争大舞台;横批:乱伦皇家。

57分钟前
  • tintin76
  • 还行

看这个剧的纠结之处就在于,不看剧透你会如云里雾里,看了剧透你又会觉得索然无味。关键字是:乱伦、颠覆、仇杀、诗与戏剧。

58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还行

热爱摧毁世界的罗兰.艾默里奇这次试图摧毁大文豪莎士比亚的名声,不过故事的主线发展到最后,爆点已经不是莎士比亚是否是欺世盗名的卑劣小人,而是这背后的那些惊心动魄的各种宫廷争斗,爱情和凶杀。

60分钟前
  • 青貓
  • 还行

电影拍摄本身亮点不多,前后穿插剪辑与演员变化使叙事的连贯性大打折扣,且并未增加故事本身的悬疑色彩。但对莎翁作者论悬案而言,这是一次精彩的视觉论战,尽管过于戏剧化,但疑点与相应推理的展示合乎情理,对语言魅力的刻画也称得上可歌可泣。

1小时前
  • 艾小柯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