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鬼记

恐怖片大陆2015

主演:舒遥,刘蛟

导演:程亮

播放地址

 剧照

捉鬼记 剧照 NO.1捉鬼记 剧照 NO.2捉鬼记 剧照 NO.3捉鬼记 剧照 NO.4捉鬼记 剧照 NO.5捉鬼记 剧照 NO.6捉鬼记 剧照 NO.13捉鬼记 剧照 NO.14捉鬼记 剧照 NO.15捉鬼记 剧照 NO.16捉鬼记 剧照 NO.17捉鬼记 剧照 NO.18捉鬼记 剧照 NO.19捉鬼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1:38

详细剧情

  一家户外主题度假村附近出现各种灵异事件的新闻,在冯旖旎所在的某权威网络媒体内部疯传,她的属下不断递交上发表申请,性格细心谨慎的冯旖旎多次拒绝了该新闻的报道,直到有一天,她被设计住进了这家远在山脚下的度假村。住进度假村的冯旖旎,感受到了来自黑暗中强大的魔鬼力量,在彻底陷入绝望的时候,细心的她发现这是一场人为制造的阴谋,就当她要和这股力量进行博弈的时候,度假村内开始发生了真正的连环杀人案,博弈的对象也由“鬼”变为人

 长篇影评

 1 ) 东北偏北:借力打力



都说本片片名是沾了《西北偏北》的光,其实导演也不要否认,因为《西北偏北》的片名更加晦涩不合,至少本片还比较符合片名。地处东北的最北部,人烟罕至,远离尘嚣,办案专业化也更弱,偏又恰逢文革刚结束,有了这个背景,故事才变得圆得起来。

影片开头,嫌疑犯在黑夜中有了第一个标志性行为——火车边穿衣服。紧接着,画面明朗,一片典型西伯利亚景致,符合东北偏北的地理特性,配上俄罗斯风情的口琴伴奏,一列白衣民警骑着28大扛,行走在清晨的小村间,那画面美到心醉,我怎么就想起了《白猫警长》了呢?咳~

随后,一段家猪交配的镜头,点出了影片的一个故事核心——动物的兽性本能。几个主演纷纷登场亮相:老戏骨李滨,气定神闲,一副老学究的形象,果然,她是一个被下放的老文青。班赞,饰演的李队长,透着喜感,但他的表演却非常朴实和真诚,与滑稽谐星立马拉开了身份距离,这是严肃题材必须的。他们那笨拙又透着落后的刑侦手段,既是笑点又是年代印记。

在逐渐展开的破案过程中,影片有条不紊地透露着罪犯嫌疑人的一系列犯罪踪迹:43码回力鞋(仅有的广告植入之一?另一个是耐克),叠衣服的方式,阴冷的声音,擅长潜伏,能制服狗,跑得快,戴口罩。总体是思维缜密而又环环相扣的故事脉络,很多地方与韩国名片《杀人回忆》相似,这点导演也不要否认,我都看得出来。但,差就差在这点上,可谓撞在枪口上了。《杀人回忆》号称是零缺点罪案片(呸,不要脸!谁这么吹的?),说明它在细节上趋于完美,经得起推敲。但咱们的《东北偏北》恰恰很多地方没有交代清楚或者有漏洞。

一、浴室偷窥的胡怀军因为搜出所有嫌疑证据而被捕,当然剧情才过半,他肯定不是真凶。这除了模仿《杀》之外,更多是为了转移视线,让观众中套。直到最后,才有范兽医火烧辫子做了了断。此刻,胡还在女浴室偷窥,其实在当时,偷女性内裤和辫子,以及偷看女人洗澡都属于流氓罪,怎么不抓他呢?他起初怎么自己不解释呢?还是靠别人来解除他的强奸犯嫌疑?

二、没有说清范兽医怎么就能跑过公安短跑冠军们围追堵截的?他超强体能从何而来?

三、范兽医之前有过一次亮相,是帮蔡教练的猪看病,聪明的蔡教练怎么就没怀疑到他?后来捡到口罩后还是没怀疑到他,这是最大的疏漏。因为所有的镜头都是有目的的,这个却没有下文了,戴口罩的不是医生就是兽医。

四、BUG:一年后,李队长回去做了豆腐,此时彩凤穿了时髦的FIT紧身牛仔裤,但这个不符合那个年代,牛仔裤是80年代才进入中国的,而且这款牛仔裤也是2000年后才有的。后来范兽医脱了外套,里面一件枣红色卫衣,这也是近年才有的款,绝不是70年代末的事物。79年也没有耐克鞋吧?

五、为什么范兽医每次都是光着身子潜逃,然后在铁轨边穿衣服逃走?为什么没人追他也要扒火车?天黑时怎么扒火车?蔡教练怎么就发现他是搭火车走的?

六、当时公安也应该配枪了啊。系列强奸案也是大案了,明明看到罪犯,却只能生追不能鸣枪示警吗?

七、为了模仿《杀》,男扮女装被袭击那段戏,惊悚有余而现实不足。只有杀人才会没有声音把个活人掳走并叫不出声,自行车上拽下个大男人悄无声息这得多大体格啊?这都说不过去。

八、都用上警犬了,闻着犯罪嫌疑人的衣服就能找到人啊,也不是非得咬人。

九、都有画像了,怎么就没下文了?既有鞋码,又有画像,还有他的声音也被受害人听到了。留下线索过多,又没有一一解释,只说了用回力鞋底解放鞋面,什么警察会只查鞋子品牌而不关注大小?第一个嫌疑犯就是穿41码回力的。


总的来说,罪犯也不是想象中那么高智商超强能力,应该更加突出巧合性才能圆故事,才能打造我们的完美悬案,可惜就当下的审查制而言,必须得破案,所以弄了这么个草率的结局。本片也有很多优点,主要在配乐和画面上,以及喜剧色彩,让整体的愉悦感强了不少。悬疑味道也模仿地不错,可惜没用对地方。东北方言也严肃不起来,就是一喜剧片。(学学《白日焰火》)

 2 ) 個人電影清單#192.《东北偏北》

广州试映场现场

见面会赠品


個人評分:7.5/10
原本应该在9、10月份尝鲜的试映在特殊原因下突然撤档改期延迟了两三个月,虽然比正式上映要提早,但是还是有点人走茶凉的不尽兴。因为不想被剧透所以一直只是关注豆瓣的评分,但从接近8分一直跌至6.8也是让我有点存疑,但毕竟是部上了东京电影节的作品,应该不会太差。也的确如此,看完正片后我能理解试映观众打分逐步变低的原因,但是在此也必须正名下这部片可看之处还是不少的——相比大部分国产作品而言。

1、关于故事背景。
关于故事出处,豆瓣友邻也在最热门的那篇影评里有很具体的讲述,甚至如果有细看的话,其案件故事的精彩程度不亚于电影。不过在现场映后交流会中,导演倒是有点不想过多讨论这个历史事件的意思,没记错的话导演原话大概是“那个案件是那个案件,这个故事是这个故事”。大概还是想观众把焦点放在电影本身吧,毕竟导演还是通过电影在这个案件中融入了一些个人风格,从而让一个本来比较耸人听闻的故事混入了一些诙谐色调以及黑色幽默。不可否认故事的一些地方的确很有《杀人回忆》的格调影子,但是因此就判定了电影就是“模仿”我觉得是不是也有点不太公平,纵观电影史近百年来大大小小的电影题材以及套路都基本被拍透,你很难寄望日后的电影每一部都能保持完全创新独立性(指的是完完全全),难免会有这里和那里的相似熟悉感,而我们作为观众其实可以更加关注电影在此之外有什么惊喜。

2、关于片名。
关于片名,《东北偏北》。其实这个问题导演说基本每场试映会都有观众问道:这片子跟希区柯克的经典作《西北偏北》有什么关系,是致敬还是噱头?导演现场的解释也显得有点无奈与无力:他承认片名的确有受《西北偏北》片名的启发,但故事显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故事,且最开始电影不打算叫这个名,片子开机时本来打算叫《捉鬼记》,但广电局过审时要求不能出现“鬼”这些字样,于是提议导演给鬼子打上双引号,导演拒绝了。后来这电影在拍摄时一直处于有剧本没片名的状态,直到导演迷茫了好一阵,终于有一晚心血来潮决定将拍摄地也就是东北上甘岭这个在东北北部的地方作为片名,同时也取巧希区柯克的经典作,多少能更加吸引些观众吧,我倒觉着无可厚非。

3、关于结局。
电影的结局采取了一个比较调皮的玩法——在凶手逃到铁路另一边的田地后先黑屏,然后下一幕就是连场记拿着场记牌的片段都不删就接着开始,然后找到凶手。导演说这部电影进行过删减和补充,而删减片和加拍段则先不打算透露,后来我忍不住在现场将自己对加拍片段的猜测与理由分享了出来,导演才不得已说了其实删减的其中一段重要片段是凶手最后再对面田地上当场阉割了自己,而并非完全是我想的那样。不过比较好玩的是,导演对于我提出的观点和猜测也是觉得很有趣与有想法,而我的猜测与观点则是(注意这仅是我的观点,导演证实我的猜测并非他们的用意):
为了过审(弘扬主旋律),凶手最后必须抓到,不能让这案件成为个坏人没抓到的悬案(其实这也是本片跟《杀人回忆》的区别,不能论两者谁更有深度,但个人觉得耐人寻味的结局总是会更意犹未尽一些),因此结尾必须加拍一个凶手被抓住的版本结局,因此就有了黑屏后特地为过审而“准备”的结尾;但是其实从场记拿着场记牌的这个动作开始,我就是理解为电影正片在此之前已结束,这之后你可以理解为另一个结局,也可以理解为花絮,但是导演所表达的,在场记牌出现前已经表达完了,要过审嘛,那我特地给你补拍一个,但是电影在哪里已经结束了,场记牌仿佛就是个暗示的标志。
当然,导演假如不是为了不得罪广电而否认了我的想法,那则说明是我的想法和理解跑偏了,但就我对结局的理解与感受,我还真觉得我的这种理解仿佛更说得通。

4、关于东北。
最后说说电影所呈现的东北。由于今年年底我即将跑去东北旅游,所以在我想象中的东北是个到处是积雪长年处于深冬的冰雪天地,显然跟电影所呈现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大概夏秋季节的东北有所区别,不过得益于影片的出色摄影,电影在讲述这个故事之外还将非雪季的东北很原生态地呈现了给我们,没雪的东北感觉更像是中原的村落,这也许也是让我对东北的印象的一种补充吧。

 3 ) “脚印哲学”、“中医理论”与“衣服卷原理”

如果按类型片归类的话,《东北偏北》算不上是悬疑片,也不能称之为喜剧片。但就是这样一部充斥着“躲”与“藏”、“追赶”与“逃跑”混乱角色,且呈现了东北农村原生态自然风光的小清新片子,却在2014年和2015年分别被台湾金马奖与上海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提名。不过说实话,这部既缺乏娱乐性又无深度的电影被提名本身已足矣,若想获奖,导演还需提升两个档次。

片中,“警察抓流氓”的剧情既单薄,又无趣,透露出了导演的敷衍了事与低趣味。一个光着膀子四处夜袭寡妇、村姑的小兽医范大成,除了玩着自己那出屡试不爽的“成功得手”与“成功逃脱”戏法,还间接地玩弄了那帮怎么追都追不上自己的警察,并留给了县公安队长李占山发挥自以为是,却破案乏力的“查脚印之功”,为此,李占山还差点抓错了在饭店里装广东仔、爱偷窥女人洗澡的胡怀军。如果说做无用功是李占山最擅长的伎俩,那么他不分男女地将村民们召集来“走土灰、查脚印”的戏法则凸显出了他更加娴熟的愚蠢。所幸,在与李占山并行不悖的“脚印哲学”之湖里,还飘荡着行之有效的、不肯回城的中医老教授李滨的“中医理论”,且两种理论的较量流溢出了巨大的而又无奈的黑色幽默:“肾不实则无胆”的定论虽然没有帮助那帮公安局里的“折腾鬼”找出真凶,却成功地排除了假凶,果然是“中医确实能救人!”

“脚印哲学”与“中医理论”无济于事的发挥,其实是导演自鸣得意的有意而为,否则接下来的剧情与更加牵强的破案思想——“衣服卷原理”就无法得到演绎与施展。范大成第一次逃跑时携带的被卷成实卷衣服的景象作为铺垫,不但扳回了男主角李占山的智力,同时也使得案情在一年后水落石出,更给予了电影剧情的完整。

但当强奸犯范大成躺在草垛上对着被自己关在木笼中的李占山愤恨地说出“我喜欢她,但她为了回城,却上了别人的炕”这个比“衣服卷原理”更加牵强的作案动机时,我想,这部片子确实可以在被描述成“平庸”的二字前加一个“so”了。

作为同一类型的犯罪片,韩国导演奉俊昊的《杀人回忆》与之剧情相似,皆讲的是强奸犯四处流窜、作奸犯科之事,但后者不但害了命,且真凶未归案,显得更暗黑些。但无论文艺环境是否放得开,导演都不应该呈现出过多的角色胡闹的镜头与旅游宣传片似的乡村原风景,毕竟他拍的可是剧情片。

 4 ) 头一次看完一部片子产生一种想把导演脑袋削放屁看看里面有多少大便的冲动

头一次看完一部片子产生一种想把导演脑袋削放屁看看里面有多少大便的冲动,但能有点人文关怀和自觉就不能把一个如此的根据真实案例改编的电影单纯地处理成一个毫无内涵和反思的闹剧,你他妈处理成歌颂公安无敌的洗脑片也行啊。导演拿抓捕强奸妇女犯的过程取乐,这他妈是能够取乐的事情吗?这他妈导演脑子里得有多少大便啊?让观众跟着他一起嗨皮?南朝鲜的杀人回忆就是部不咋地的被过度吹嘘的电影,但是人家主创还他妈起码有点人文自觉,你妈的你给搞成一部喜剧,最后还来个间离效果这种贼几把low的处理把前面的本来就稀释的剧情彻底解体殆尽了。可以说是傻逼中的傻逼了,真几把无语,光腚总局能让这样的电影上映也是傻逼了。这些主创已经没有一点羞耻心了。

 5 ) 东北偏北 故事原型 (详细经过)

本文摘自:《法制日报》2011年6月19日、7月3日,作者:萨苏,原题:《十八里店“飞毛腿”》 “双桥老流氓”案是上世纪70年代震动京师的大案,据老人讲,这个团伙专门入室强奸妇女,兼抢劫,活动于朝阳区、通州、顺义等地,共发生380起案件,警方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历时10年,却束手无策,最后在偶然机会加上机缘巧合才告破了,而最令人震惊的是,380起强奸案,其实均出自一个人…… 警方给他的绰号就叫“飞毛腿”。对这个曾让京城捕头们困扰了十年的奇特案犯,老孙给了一句评价——“他的想法,从来没跟我们一样过。” 最开始,抓“老流氓”的抓法很不正规,主力极有上世纪70年代时代特色,叫做“首都工人民兵”。 “飞毛腿”案第一起,发生在1972年夏天。当时报到革委会,情况是有一案犯蒙面裸体夜入十八里店一农村民宅,强奸了一个带孩子的年轻妇女。受害人连案犯的身高体态都说不清。此后,这样的案子接连发生,都是强奸,顺便盗窃,作案范围以朝阳区双桥为中心,方圆大约10里,最远的到通县、顺义等地,每一次案犯都自称“老流氓”。 这么大的犯罪区域,所以抓“老流氓”出动了三百民兵,也是准备发挥咱们一贯的“人海战术”。还别说,三百名民兵撒出去,在几个被认为“老流氓”可能作案的村子重点设防。这一设伏还真准,第一天,“老流氓”就撞了网。 说起民兵抓“老流氓”,公安民警的看法是一半佩服一半惋惜。佩服,是对“老流氓”下一步可能在哪儿作案,当时的推测是很准确的。此时的“老流氓”还没有后来那么狡猾,工人民兵设伏的几个点,其中一个,他当晚就去作案了。惋惜,是民兵毕竟没有受过公安训练,抓捕失败。 那一次,工人民兵奉命设伏,但是中间出了一点问题。因为指挥行动的是军人出身,注重保密观念,所以第一设伏人员不进村,在村外设伏,第二,设伏的村子里,只通知到村干部,一般老百姓并不知道民兵要在他们村儿抓“老流氓”(此后设伏,都通知到每个村民)。结果,“老流氓”到某村作案,他黄昏进村,民兵还没到位,半夜作案,民兵在村外的野地里,仿佛给他站岗,直到他作案完毕,跑了,受害人惊魂甫定,喊叫起来,民兵们才恍然大悟村子里出事儿了。 从他作案完毕逃走到受害人喊叫,也就几分钟的时间,“老流氓”能跑多远呢?民兵们在周围的田野中开始拉网搜索。黑夜中,不断有人发现目标,但尽管调动人员围追堵截,始终没有抓到。范围不断扩大,甚至有同时在两三处发现目标的。指挥部明显感到已经对抓捕失去了控制,只怕今夜难有收获。 不出所料,一直忙碌到天亮,一无所获。指挥部得出结论,此人或是在民兵尚未合围之前,已经从拉网的缝隙中逃脱,或是在夜间和民兵接触后每次都跑过了围追堵截,最终突围而去。这小子跑得也太快了。失败之余指挥员深感沮丧。 万般无奈民兵们只好报告抓捕失败,恼火的上级这才想到破案毕竟应该是公安部门的事情。十三处被委以重任。别说,专业人员就是不一样,到达现场仅仅几分钟,十三处就弄明白了昨夜“老流氓”的行踪。 他怎么跑出民兵们的包围的?答案是——他根本就没跑。受害人房后有几堆秫秸秆,“飞毛腿”被捕后供述,那一次,他作案完毕刚离开现场,受害人就叫起来,周围立刻人声鼎沸,自己根本就没法跑。没法跑的情况下,此人回头就钻进了受害人家的秫秸秆堆,在里面睡了一觉。第二天早上醒来,看看周围已经无人,还方便了一下,才悠悠然赶去上班。 民兵缺乏刑事办案经验,没有搜索现场,只是向外拉网追赶,出现了“灯下黑”的问题。至于民兵在夜间发现和追踪的目标,也基本弄清——指挥部当时下令其他各村民兵赶来支援,不相统属的大量人员集中于同一块搜索地域,夜色中很容易出现把“友军”当成目标的情况。民兵们整夜都在自己和自己捉迷藏。 十三处不久就总结出了“老流氓”的作案特点——从发案情况来看,“老流氓”作案的区域主要集中于当地农村地区。当地农村的住宅大多为单独院落,彼此之间略有距离,案犯作案时有较大的空间。侦查员们还发现,当地住宅的一个建筑特点,给案犯提供了方便。当地习俗,房屋的窗户上半部糊纸,下半部为玻璃,没有挂窗帘和锁门的习惯。因此,案犯很容易踩点和观察目标的活动,确认其家中有无男子。 当地虽然是农村,但男性青壮年大多在京郊工厂上班,很多人需要上夜班,家中只有妇孺。案犯袭击的,主要是带孩子的单身妇女。当地人一般都住东屋,案犯从西边无人居住的房间拨开窗户进去,到灶间脱衣服,只用黑纱蒙面,进入女性住屋实施犯罪。作案结束后,他退到堂屋,穿好衣服后逃离。有时,也袭击单身女性,或多名女知青宿舍等,兼盗窃财物。 然而,警察们也发现这个案子颇有令人挠头之处,那就是案犯作案的时间间隔毫无规律可言。有的时候,警方集中警力进行侦破的时候,他顶风作案,有的时候,却又长久沉寂。这和有的惯犯一段时间不作案就会难以忍受而去犯罪,或者一次犯罪后满足而较长时间不去犯罪的情况完全不同。 这个古怪的规律直到案犯被抓捕归案,才算弄清。原来,此人作案的前提竟然是和老婆吵架。所谓的“老流氓”和妻子在性生活方面不太和谐,每次他和妻子吵架之后,就会变得十分冲动。而他冲动的方式并不是满院子举着菜刀乱转,而是出去作案。 飞毛腿被抓的经过十分吊诡。 话说北京通县梨园有一个退伍军人,那天家里没盐了,去供销社买盐。他走到供销社门口,正看见里面出来一个人,见了他神色一滞,停了一下又往前走。退伍军人有点儿好奇,对这个人看了一眼,那人也还了一眼,两人擦肩而过。 刚要进门,忽见供销社的女营业员从门里探出头来,看到退伍军人,马上大声喊:“抢劫啊!”退伍军人回头一看,刚才那人已经跟兔子一样跑了起来。这退伍军人一转身,一边喊“站住!”“抓住他!”一边就追了出去。这一喊不要紧,前面那人立即加速。附近是个居民点,有些下夜班的工人正好回来,一看这个情形,也边喊边跟了上来,一时竟然凑了百十来人。 一个跑,百十来人在后面追,在当时的京郊堪称壮观。 又追出去两三公里,那小子连减速都没有。退伍军人再一回头———这回身后一个人也没有了。全让那小子给跑趴下了! 这退伍军人一琢磨,这不行啊,就剩我一个了,这么追上去,他要是有刀呢?当过兵的一般反应都不慢。正好,旁边有个石头矮墙,退伍军人跑过去,从墙头上卸下一块大砖头来。 回头一看,周围一马平川,那小子还没跑太远。退伍军人举着这块砖头追上去了。这一追,就追到了一万多米(有材料证实,双方确实追逐了一万多米)。那小子终于跑不动了,回身摆个架式,好像要鱼死网破。退伍军人上去,一砖,就把这小子拍那儿了…… 一通拳打脚踢之后,这小子就被作为抢劫犯“扭送当地公安机关”。到了当地公安机关一说,人家讲这个案子我们处理不了。他在北京抢的钱,我们得跟北京警方联系,让他们处理。同志,俺们这儿是河北,三河县…… 说到这儿,不用多讲,这个被一砖拍倒的,就是北京警方十年追捕的“十八里店飞毛腿”———李宝城! 然而,李宝城虽然被抓,而且是因为抢劫被抓的,但并没受到太大重视。被河北的警察交给北京警察,扔到拘留所里就没人理他了。每天是咸菜窝头,窝头咸菜……一直吃了二十多天咸菜窝头,终于把李宝城吃毛了。 发生了这样不合情不合理的事情,李宝城的弱点就暴露了———他没让公安机关抓进去过。这就意味着他对抗审讯无论在技巧还是在精神上都有不足之处,问题是关在里头,既不能上网(那个时代连电话都是新鲜东西呢),也不能看电视,也没人理他,整天关在屋里就剩瞎琢磨了。身负三百多起案子,李宝城的心理不出问题那才怪呢。 不断受到煎熬的李宝城终于出了昏招———为了换得早日提审,他主动供认了自己曾经在两年前作过的一起盗窃案。结果,过了三天,终于有人审他了。审他的是刑警老孙和另一个刑警。 话说回来,怎么把人搁那儿二十多天不理呀?原因很简单,公安机关当时接到上级命令要整党。全局上下都被忙得晕头转向,工作中不由自主地出了纰漏———李宝城这案子被归错了档,造成二十多天后才发现此人居然没审。 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案子是河北警察交过来的,案卷主要内容都是李宝城对抢供销社的细节描述,没怎么提他那个万米赛跑。 所以,老孙他们审李宝城,是后来才知道那个万米赛跑的事情。他们重点还是问抢供销社的事儿。李宝城也好像觉出来警察审他并不像审“老流氓”,于是一口咬定自己当时是喝多了,不知道干了什么。这种小伎俩倒瞒不了老孙他们,听这小子不说实话,两名警察就开始跟他泡蘑菇。审着审着,老孙忽然看到这小子还交代了一件盗窃案———偷的是财务室,金额一千多元,在当时算比较大的案子了,于是一五一十和李宝城核对起来。 说着说着,老孙脑子里灵光一闪———嗯,这个案子怎么有点儿熟呢?他停下笔想了想,忽然想起来了———哎,这不是“飞毛腿”卷宗里的案子吗? 对“十八里店飞毛腿”,警察多次遭遇都在深夜,看不清情况,所以说不准他的个头。而受害者普遍反映此人是一彪形大汉,完全无法抵抗。再看看这李宝城———形貌猥琐,土里土气,最要命的个头才一米六几———这小个儿像吗?事后才弄明白,这种受害者的描述为了表达自己确实无法反抗,往往夸张到离题万里。 那时,“十八里店飞毛腿”三百多个案子,都归纳出来了,就是一个人干的,而李宝城供的正是其中之一,那不是他是谁?后来,李宝城终于认罪了,问哪个案子说哪个。半年以后,他被执行死刑。 警察们总结,“飞毛腿”李宝城最厉害的,是他的耐力,而那退伍军人,最后不但跑赢了这小子,还拿板砖将其一砖放倒,其体力耐力实在骇人。后来才知道,他上学的时候,得过北京市马拉松冠军!飞毛腿碰上他,就算是碰上天敌了。

 6 ) 东北偏北,偏偏找不到北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

今年,国内有两部仿《杀人回忆》的电影:一部是《东北偏北》,来自老派的张秉坚。年纪上,他跟第五代导演都差不多了,但《东北偏北》才是他第二部作品。一部是刚入围了2016年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的《黑处有什么》,王一淳的处女作,在此之前,她没有任何执导经验,影片却是不少影评人的年度选择。 两位导演的自身背景,相差很大。然而,他们却选择了近似的强奸犯罪题材。对创作者来说,被套上“仿《杀人回忆》”的断论,可能有些冒失和无奈。但对广大影迷来说,看到找凶手和强奸犯的故事,很难不会联想到这部近邻佳作。 《东北偏北》的一个本土化,当然是把强奸犯,就地译释成了(老)流氓。 它的原型故事是发生在北京东南边的“双桥老流氓”案件,大概是跟首都挨得太近,拍出来影响不好,所以,电影整个儿被挪到了东北偏远地带的林场,是比东北还要向北的地方,天高皇帝远,想抓个嫌犯,自然不容易。 作为中国特色词汇,“流氓”指向了恶劣下流的行为,但跟人民公安办案却没有必然联系。若是在现在,它还有些调侃的暧昧意味。在严打阶段,往往成为杀一儆百的冤案。以这样一个词来贯穿整部电影,《东北偏北》也多出了模糊不明的空间。

这本该是一部以惊悚或悬疑为主导的片子,《东北偏北》却拍得喜庆又文艺。譬如无人可用之际,电影就让一个老太太跑出来抓流氓了。大白天也就罢了,三更半夜,她跟着一堆人蹲点,还到处乱跑。要知道,李滨老太太今年都86岁了。或许你要说,这才是黑色讽刺,连老太太都跑出去抓流氓了,但用在电影里,它就是让人紧张不起来,整体氛围就像是在闹着玩,发动人民群众的背后,有一种斩不掉的革命主义浪漫情怀。 如此怪异荒诞的气质,也跟电影想讲的东西太多有关。以《阳光灿烂的日子》和《记得少年那首歌1969》为例,电影经常会被认为,它们包含了对青春时代的自我反思。可是,在很多地方,你会看到创作者无比热爱那个时代,双眼一闭世界红,再来一次还是泪流满面。

同理,在《东北偏北》的制服或自行车身上,那些美术置景的时代还原,它们似乎并没有融合到故事当中。起到的作用,还没有一双回力鞋来得多,与强奸案关系不大。再者,回力鞋这种细节,怎么着都还是会让人想到《杀人回忆》的“NICE鞋”。 这些零零碎碎的内容还包括:老太太是个中医,冒出来了淫羊藿,队长那方面还不行。实际上,无论《东北偏北》还是《黑处有什么》,他们的根源都是五千年的性压抑。你也可以认为是体制之殇,但是,根源都在压抑上——体制或时局,压住了民众。《东北偏北》在最后倒打了一耙,把问题归于一代知青的伤痛。但所有原委,全部通过嫌犯自己讲出来,未免太过含糊草率。再者,就算是知青返城的问题,那也不能用来报复社会啊。这个可怜,不等于可以报复。 所以,找不到凶手是妙笔。找到了凶手,却没有给出足够合理的原因,就难免成为败笔,无可推诿。 当然,《东北偏北》的摄影不错,能把人引回那段特殊历史时期。下雪的吊桥,漆黑的林地,东北的时代风貌,往好的地方想,怎么着也是老导演的个人情结。但是,这种自然美,无形中也削弱了电影的力度,也让观众的注意力失去了焦点。它到底想讲什么?是群众无意识的一拥而上,还是饱受巨兽蹂躏的无辜知青?是避开审查的另一种结局,还是自我阉割所导致的精气不足?《东北偏北》留下了太多问号,而观众期待的,本来应该是一连串的惊叹号。 可以想见,本该在9月初上映的电影,被不明因素推到了12月中,个中原由估计也在创作者的判断和预见当中。所以,它把结尾变成了妥协。为了审查,为了龙标,也为了市场。我无意去说这种选择有多不好,毕竟一部电影,有时候也不是导演一个人说了算。但顾此失彼的道理,大家都懂。更何况不只珠玉在前,还有追赶的后浪。 刊于《北京青年报》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短评

电影原型是北京七十年代的双桥老流氓案,这个案子破了整十年。

5分钟前
  • 浩子菌
  • 推荐

张艺谋、陈凯歌的同龄人拍出来的影片,果然有第五代的影子,讲性压抑的方式与张艺谋不同,但动机类似。这部影片如果在八十年代,应该是颇有意思的,但在今天,有点过时了。男主角班赞憨萌,女主角李滨是老戏骨,浑身是戏。

10分钟前
  • Clyde
  • 还行

从头到尾都想抄杀人回忆,却连表皮都学不好。

15分钟前
  • 文西
  • 较差

“其实我已经无数次梦到,你站到我门口” 全片营造着一股疲软感的荷尔蒙气息,那种想抓抓不到反被调戏的感觉,真的就像是中国版《杀人回忆》。据说最开始片名叫“捉鬼记”,因国情改成现在这个。片尾抓到罪犯采用场记板形式,耳目一新,国片应对广电的手法越来越会玩了。

17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一直看好的导演,从《窒息》开始就印象深刻

19分钟前
  • 蒸桑拿的冰激凌
  • 还行

片子借鉴<<杀人的回忆>>,虽有不足但挑战经典勇气可嘉。

20分钟前
  • 百味
  • 还行

摄影不错风光美。国产片里少有的能让人感兴趣的题材——哪怕你说它是又抄又学。说不是学《杀人回忆》,你敢信么?那个回力鞋,不也是《杀人回忆》NICE鞋么。但这些其实都不是问题,演员问题很大。老太太半夜三更也去潜伏抓流氓,实在是硬朗得可以。凶手暴露后,一句我等你很久引发全场爆笑

22分钟前
  • 木卫二
  • 较差

挺好一个故事,编排得乱七八糟没有一点节奏感,本以情节取胜的影片却总让人看不下去。

24分钟前
  • 最爱百年孤独
  • 较差

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闹哄哄的文革性冲冲的人,阳光灿烂的日子,举国抓流氓,毛主席保佑吃饱饭的人民。李滨、吕中、金雅琴…岁月增戏人增寿

28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为什么从《西北偏北》改到这名字,档次瞬间低了这么多?

30分钟前
  • 卢布廖夫
  • 推荐

不足的地方不少,有点被浪费的感觉。

3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闹剧心态与现实题材的处理失当。

35分钟前
  • 粪海狂蛆
  • 很差

感谢高纬度,东北林区的光线和水色就是比其他地方都要通透。片子有着还不错的质感、合理的情节,却也生硬带来了尴尬的风格和混乱的情绪。一组组人物关系,尤其是胖队长和中医奶奶的欢喜冤家完全没能建立,彼此的语言风格和幽默也完全搁不到一块。案件原型的“双桥飞毛腿”也没被活灵活现体现出来。

39分钟前
  • seamouse
  • 还行

还好,欢乐(?)的乡村探案电视剧

41分钟前
  • RYZ
  • 还行

最后那段凶手自白太糟糕了,政策所迫的双结局处理令人哭笑不得。

46分钟前
  • 字母君
  • 还行

可惜了这么美的景色和摄影

50分钟前
  • 把噗
  • 较差

一个连东北话说得极其敷衍的东北电影,可见导演有多么敷衍,没有才华可以理解,但不真诚是道德的败坏。《杀人回忆》你学不来,出门看看左转也可以学习学习隔壁的《轻松+愉快》。

54分钟前
  • 破辐
  • 很差

想法挺好,可惜给拍简单了,感觉每个人物都浮在面上……还有,不是每个胖子都是宋康昊啊喂……

55分钟前
  • 安东
  • 还行

后文革时代的背景设定很好,但故事就像是片中人物一样硬不起来。

56分钟前
  • 局外人psy
  • 还行

7/10。叙事实际是正面角色之间的冲突纠葛、潜默互渗关系,两人年龄背景的悬殊造成破案方式的二元对立(诱供取证/身体特征分析)。笑料、惊险元素均有,细节更加丰富显露了公安队长的脑力不足,比如传讯致使受害人遭退婚、召集各路不熟的民兵捉鬼让疑犯趁机溜走,民众争执早被蹲守警察听见等玩味处频出。

57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