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片大陆2015

主演:王德顺,王诗雯淇,黄嵩博,徐文宇,朴政希

导演:邢健

播放地址

 剧照

冬 剧照 NO.1冬 剧照 NO.2冬 剧照 NO.3冬 剧照 NO.4冬 剧照 NO.5冬 剧照 NO.6冬 剧照 NO.13冬 剧照 NO.14冬 剧照 NO.15冬 剧照 NO.16冬 剧照 NO.17冬 剧照 NO.18冬 剧照 NO.19冬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7 21:36

详细剧情

  影片讲述一个孤独老人在雪山中与鱼、鸟,一个小孩发生的情感故事

 长篇影评

 1 ) 暑期三部国内电影之一,超过北纬40度的日常。

我是昨天晚上十点看的本片,那是我们这里全城最后一场《冬》的拍片,看完十一点多一个人走出来,感觉被冬天的气氛凉到了。全场四个人,除了一个中年男子坐在我这一排,前一排还有两个叽叽喳喳的小姑娘,当然只是开场前叽叽喳喳,开始放映后竟安安静静聚精会神地看电影,貌似也一直没有把手机掏出来拍照啥的。难能可贵,当然也可能是睡着了。开头对影院的描述,是我觉得珍贵的地方,因为买票时我还没说要看什么,小姐就问:“寒战是伐,看一下位子,已经开始了赶紧的....” “我看冬....” “啊?冬?” 片头算是相当吸引我了,冷冽的画风糅合了中国古画与古文字的气质,一个大大的冬字出现,下面还有两个小小的英文词,seven days,想估计又来个什么生死啊循环啊,最后讲个人生大道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啥的,我就想这片子里肯定有明确的时间节点来记录这七天,于是一路认真地看生怕错过了什么。接着就是王老爷子出镜了,大老远看过去,呵,刮着暴风雪一个人坐空地上干啥呢这么想不开....原来是在钓鱼,原谅江南长大的孩子- -....慢吞吞(艺术性)地进行到了第三天,鸟和孩子同时出现,那孩子躺在冰面上不知道犯了什么病,王老头儿没去管,鸟也躺在地上像是快被冻死了,王老头儿又没管,接着王老头儿走着走着就摔倒了,就回去把那死鸟捡起来了。 好了,平静地看了三十分钟,第一个冲突终于来了,王老头儿把陪着自己的鱼直接就砍了,我当时就我曹这也太突然了吧,虽然每天陪着他的可能都不是同一条鱼,就这么切成了渣滓...原来是喂鸟。王老头儿开始变了。接着就如大家看的那样,又把鸟烤了,喂给小孩儿,就像喂一只牲畜似的。看到这儿才觉得,原来是个生命的循环。 完了王老头儿就开始在雪地上跳breaking了,没了小孩儿夜不能寐开始出现幻觉了....总之影片进行到后半段儿出现了几处超现实的镜头,比如小孩儿的身影从王老头儿背后闪过,小孩儿远去留下一串脚印等等。至于小孩儿是在什么时候死的,为什么会掉到冰窟窿里呢,这个,就随它去吧。最后王老头儿变成了鸟,驾鹤西去。生死轮回,天命有定。 总体看下来还是非常对我胃口,第一次在国内院线看这种片,见识少于是激动不已,上一次看类似的估计还是....只是片尾的那两行屌大的字幕有点儿刺眼什么“谨以此片....”“这是....”,这我想有必要么这个。。。 还记得看完我们四人走出来,工作人员还问,这么快就不看了?我们说,看完啦。。总之整个影院的工作人员就跟不知道他们有《冬》的排片似的。

 2 ) 唯美风光与真实人性包裹下的雄心壮志

鉴于与导演相识,电影的影评就异常难写,生怕写过了得罪人,写不够还不如不写,尺度的拿捏比批评本身还难以把握,好在豆瓣上也默默无闻,所以就当永远不会有人看到这部影评来写吧~
《冬》是导演出道也是搏击的作品,赌性的程度很大,导演很用力,稚嫩之处是无法遮掩的,同时也展露了导演的野心。作为一部艺术电影,导演对一些经典电影采取了借鉴,同时也努力迎合西方,特别是四大电影节的口味,这是无可厚非的,对于国内独立电影人的现状,文艺-获奖-出名-商业-文艺,成为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闭环~
影片的叙事十分简单,有些宗教意味,是基督教的壳、禅宗的核,导演想用寓言的方式,讲述一些人性的特质,普世的人的优点与缺点。在颜色上采用黑白,增强了光影的对比,但是有些刻意的做作,其实当老人的孤独中进入了生命的光辉,影片刻意进行颜色的切换,但从电影构图、光影、景深等技术角度而言,导演的科班出身还是展露无遗的,没有特别耀眼,但是非常程式化的标准~
鱼和鸟的意象是写实的,孩子和去世的爱人部分是抽象的,导演处理的很模糊,给了受众遐想的空间,但是也因而不够完整。说作者关注的是空巢老人,这是牵强的,但如果说是结合自己的童年,还是比较可信的,对于一部志在国外红的电影而言,名字只是一方面,叙事还是有待加强的,毕竟这部电影的戏剧冲突太不明显,大部分是参照默片与哑剧,是靠演员撑起电影的时间~
虽然影片在节奏上还有待提高,但是画面的唯美确实可以成为一部长白山的旅游宣传片,对于一位新人来说,这样一部作品是可以完成一个及格成绩的,但是对比贾樟柯出道时的突破而言,这部电影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上升空间~

 3 ) 善的向往 恶的存在——浅评青年导演邢健新片《冬》

     《冬》是一部值得探讨研究的作品。影片的缘起是青年导演邢健对于社会现象中留守老人的关注,然而,这并不是一部社会意义上讲述留守老人的影片,导演对于自身童年生活的记忆可以说是这部影片的影像来源。而对于影片精神层面的探讨,则是对于人性“本善”抑或“本恶”的探讨。
  
     影片是一种“失语”的表达。“失语”的设定可以说是一种思考的形态,故事中的人物设置很简单:老人、小孩、鸟和鱼,老人和小孩在整部影片中几乎没有一句台词,这使得故事开始时老人的状态延续到整部片子,声音的处理没有语言的表达,只是人物在故事中行动的声音,配以刘索拉老师编配的古琴乐,整部影片的情绪节奏在七个轮回中淡然而轻巧,在看似沉闷的表达中感受那细微的张力,不是爆发,而是渗透。导演似乎有意将矛盾冲突淡化,在平静中如蜻蜓点水一般的激起涟漪,延展开来,无边无际。
  
     影片用上帝创造世界的状态探讨人性。西方世界的宗教文化中,上帝用七天创造了这个世界,《冬》这部影片也在无意间讲述了一个“七天”的故事:第一天老人钓到鱼拿回家过夜;第二天老人将钓到的鱼放生,没有钓到鱼,第三天老人还是没有钓到鱼,但是救回了小鸟,第四天,小鸟陪老人钓鱼,小鸟取代了鱼;第五天老人把鱼杀了给鸟吃,小孩被老人接受;第六天小孩取代了小鸟,老人杀掉小鸟给小孩吃;第七天小孩离开老人……
  
     影片中简单而清晰的故事脉络,就像是一个童话或者说是一个寓言故事,就像格林童话《金鱼和渔夫的故事》,又像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海内南经》中“人心无足蛇吞象”的故事,讲述着人性中的贪婪,在这种贪婪的促使下,人性中的“善与恶”犹如硬币的两面,彼此对立却又融于一体。
  
     黑白世界的混沌与清澈。这部影片采用的是黑白片的表达形式,而影片中故事的发生是在被白雪覆盖的大山中。这与导演小时候的记忆有着一定的联系,邢健在与我聊天时提到,“小时候下雪天,大雪将周围覆盖,大人们是在雪里摸索着挖出一条路,自己就像是在战壕中穿梭着去上学……”对于雪的情感可能是是对于“纯粹”的追求的由来。导演在谈及自己的创作时,也聊及对于“纯粹”的困惑,所有的创作他都尽量的摒弃世俗外相的参与,尽量的保留最为本质的纯粹的东西,这无疑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
  
     《冬》这部戏能够请到著名表演艺术家王德顺老师出演,对于这部戏来说是一种恩赐,王德顺老师78岁高龄在零下二三十度的长白山进行表演创作,条件十分艰苦,风雪漫天的拍摄环境,是的剧组在拍摄中困难重重,杀青之后,大家回忆那段拍摄经历都感觉到后怕,可以说这是在用生命拍戏。
  
     作为年青一代的电影导演,邢健在拍摄这部影片的过程中客服了环境的恶劣和资金、人员上的各种问题,能够展现给大家这样一部作品,无疑是非常值得钦佩和肯定的。
  
     有人曾经向邢健问道这部影片与金基德电影的关系 ,也许是因为有“失语的”表达,邢健只是说,这部戏是在2009年就开始进行创作,最终拍出来的东西跟原来想在构架上基本没有太多的变化,只是在细节上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提及关于这部影片今后的成绩时,邢健还是表达了多年来自己对于电影的热爱还是那句话“自己选的路,哪怕是跪着,也要把他走完。
  
   猛子
   2015年1月

 4 ) 冬日深山中的鱼鸟之恨

说起电影《冬》,必须要先吐槽一下我艰难的观影过程。因为得之不易,所以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的观影体验。

首先,早在今年北京电影节时就把这部电影列入观影片单了,但是不幸没有买到票。之后看见电影定档上映的时候,非常开心,心想终于有机会一睹庐山真面目了。但是上映之后才发现,排片如此之少,全北京城一天最多就四场排片,而且所有排片的电影都离我家极远。不禁想问一句,这也能叫做全国公映?

无可奈何,选择了周末早上9点在五棵松的一场排片。所以本该睡懒觉的周末,为了这部电影硬是早上六点半就起来,出门挤地铁,终于算是看上了这部电影。

观影人数可想而知,包括我在内就五位,其中一位大概是无聊想找个地方坐着而已吧。因为他自始至终都在刷手机,手机屏幕的光在漆黑的影院中让我看得眼花,又不好意思出声制止他。

所以说,这部电影的观影体验,简直不能更差。当然,这都不是电影本身的错,至于谁的错大概只能怪自己运气不好。电影本身倒是有许多地方值得一提。

首先,电影的故事很简单,全片没有对白,以黑白影像来呈现故事。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这一点让我对电影有了最初的好奇心。

故事梗概大概可以概括为:时人王德顺好交友。初与鱼为友,终日垂钓,鱼不来,怒;后与鸟为友,杀鱼喂鸟,鸟走,忧;终与孩童为友,烤鸟食之,孩童一去不返。故王德顺友尽,成痴。

电影用七天的时间来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我无意把这里的七天与上帝创世的七天来作比较,无法揣测导演在构思的时候是否想过两者之间相互对应的事。因为在我看来,强行把两张来做比较是毫无意义的。

电影中的王德顺饰演了一个住在深山之中的老人,妻子早逝,没有邻居,独自生活。电影的开头非常引人注目。风雪肆虐的寒冬中,一个老人坐冰面上,白发白眉,独自垂钓,身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

正所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老人、一蓑衣(当然这里是大衣)、一鱼竿,面对着一个冰窟窿,就好像是把这首意境绝美的唐诗定格在画面中一般。

整部电影基本上就是王德顺老爷子的个人秀,所以很大程度上,如果没有王德顺的话,这部电影或许拍不出来。因为我实在想不出来,还有谁能够胜任如此这样一个孤寡老人的角色。

电影中的白天,老人或出去垂钓或出去找鸟,总之有一些人类活动。但是到了晚上,老人便只能早早睡下了,而且导演还特意拍摄了每天晚上睡觉的情况。其中有一个晚上睡觉的场景值得一提:

第一晚,老人铺床睡觉。不仅仅铺好自己的床,还非常认真地铺好了早已去世的老伴的床,然后沉沉睡去,以此表现老人的孤独。

第二晚,因为没能钓回放生的鱼,觉得郁闷难以排解,在床上辗转反侧,甚至通过想象中的画面,打碎了鱼缸,以泄私愤。由此可见,老人钓鱼并不是为了吃,而是希望与鱼相伴。

这一段老人失眠的场景被王德顺表现地非常贴切,沉重有些怨气的叹息声,又有些怒意地敲打床板,抓耳挠腮,猛地坐起来干洗脸。一个失眠老人的形象大概就是如此。

除此之外,通过他的姿势、急促的喘息声以及片刻之后长叹一口气,我觉得老人似乎手淫了一次。但我不确定这个理解是否正确。

第三晚,与鸟相伴,一夜无话。

第四晚上,老人与小孩成为朋友。老人睡了他老伴的位置,老人心满意足地睡去。

因为整部电影没有对白,最多也仅仅只是厚重的呼吸声或者一两声爽朗的大笑而已,除此之外大概只有风雪自然万物的声音。这一设定非常有意思。

首先,电影的前半段确实没有出现其他人物,只有老人自己。那理所当然地没有对话的必要,也就不可能出现对白了。如此设置合情合理。

但是,电影的后半段出现了一群小孩,而且有一个小孩还与老人一起生活过。此时依旧没有对白,只是以笑声来表示两个人的交流,这一点我觉得有些刻意了。

另一点,因为没有对白,所以观影时的注意力基本全在画面上了。这让我记住了很多用心良苦的小细节,比如烤焦的土豆剥下来得到整块的皮;但也让我看到一些难以理解的事物,比如那个玻璃鱼缸似乎现代化得与整部电影格格不入。

最后,说一个我脑洞大开的理解,也同样不确定对错。

电影的最后,小孩离他而去,老人产生了小孩回来的幻觉,并在雪地上表演了一出非常精彩的舞蹈。然后在他瞌睡的时候,小孩再一次回来,可是当老人追出去时,却发现小孩的帽子浮在他时常垂钓的冰窟窿里。

正常的理解大概是小孩溺水而亡,但是我觉得或许这是一个奇幻故事。小孩其实是鱼的化身,正是那条被老人杀死准备喂鸟的鱼的化身。所以之后老人烤了鸟喂了小孩,在某种意义上也有一报还一报的宿命感。

当一切故事结束时,老人再一次睡在床上,却幻化成了一只小鸟飞向天空。这个镜头让我越发觉得整个故事其实是一个奇幻故事。电影中并没有老人和小孩,自始至终有的只是一只鸟和一条鱼。

小孩是鱼,老人是鸟。鸟捕鱼为食,鱼幻化成小孩,最终烤鸟食之,一去不返。

电影中有一个镜头非常明显地做出了暗示。老人在回家途中遇到奄奄一息的鸟,片刻之后老人也奄奄一息地倒在风雪之中,最后老人带回了小鸟,并在床上与小鸟一同慢慢苏醒。

同时孩子和鱼也以非常相似额姿势倒在了冰窟窿旁,虽然是前后不同的时间,但这可以看作是一个细微的暗示,鱼即是小孩。

这样的话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小孩与老人相处时依旧没有对白,而只有笑声;也同样能够解释为何在如此深山中会有老人,还有一群小孩。

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一种理解而已。

其实对于这部电影来说,纠结故事本身如何并没有太大的意义,电影的意义更多的是在于那份独钓寒江雪的泼墨山水画的孤寂之感。或许做到这一点,已经足够了。

最后补充一句,电影中出现好几次的那一段配乐节奏感真是太好了。

 5 ) 矛盾的冬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一娱观察(yiyuguancha),原文略有修改。转载请联系本人】

我走进一家广西人开的湖南米粉店,吃了一碗正宗武汉热干面。——题记

这年头,批评文艺片是有风险的。特别是那些投资极少、拍摄不易、上映艰难的文艺片,批评它们有着巨大的道德风险。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被扣上只配看国产烂片的帽子。

然而,对于《冬》,我还是要批评它。为此我特地写了开头那个段子,来描述我看完《冬》之后矛盾而尴尬的心情。因为影片本身,也是矛盾而尴尬的。

这种矛盾和尴尬体现在影片的各个方面。首先,它的故事与主题是分裂的。
《冬》的缘起是留守老人,主题是孤独,海报上的宣传语明确无误地写着:你若孤独,便是寒冬。而剧情上,王德顺所饰演的鳏居老人在冰天雪地中终日垂钓,与鱼为友,他每天钓上鱼,第二天却又放掉,如是循环。后来他救了一只鸟,鸟给他带来了更多慰藉,于是他便杀了鱼去喂鸟;然后他又遇见了一个小孩,为了小孩他又杀掉了鸟。但他最终还是失去了小孩,重回孤独,在幻觉中度过余生。最后老人变成了一只鸟,飞向了雪山。

整部影片以黑白、失语等近乎极端的艺术手法表现了孤独这个永恒的主题。然而,这个为鸟杀鱼,为人杀鸟,人又变成鸟的故事却又包含了宗教的意味。有人从中看到人性善恶,有人从中看到因果循环。然而,故事本身与孤独并无关联。所有关于孤独的表现是通过画面和形式完成的,而不是情节。“独钓寒江雪”的意象表现孤独足以,故事在其中可有可无。故事所承载的,是主题之外的其他东西。

这是一种尴尬的分裂。而这种分裂似乎是文艺片导演的通病,这种通病便是”不能克制自己的表达“。

程苓峰在评价《道士下山》的时候曾经用过这样一段话:
 【你能否克制自己的表达,不能克制,就会在自恋跟力有不逮之中,让表达本身汹涌而下,把主题冲得落花流水。】

而《冬》的另一个矛盾便在于,它在表达形式上是极其克制的,在表达内容上却又是极其不克制的。
无论是黑白的影像也好,还是没有对白的失语设定也好,它在表达形式上给自己套上了重重枷锁,并因而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恰好印证了“Creativity comes from working within constraints “。然而,它在表达内容上却又是混乱的,它似乎包含了对人性的思索,特别是杀鱼、烤鸟两个片段,镜头直接而赤裸,又给了大量篇幅,令人印象深刻;它似乎又包含了对留守老人的关怀;而剧情上的因果循环、结尾的梵唱和影片的英文名”Seven days“又透露出过多的宗教意味。它看似留白了很多东西,寓言化的风格带来了一定的思索,但再深入却一无所获。因为影片对每一个主题的表达都是浅尝则止的,一部70分钟的电影,其情节和素材,不足以支撑更深刻的表达。

这些矛盾,都体现了导演失控的野心。它承载了太多的东西。而影片的差评,基本上都来源于此,这也是文艺片的通病。

不过,批评了这么多,我还是要赞赏。作为一部处女作,它在主题和形式上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王德顺的表演更是撑起了整部影片的气场,与那些碎片化的文艺片相比,它至少还有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些都是好的。这部电影有它独特的气质,而它在市场上所遭遇的矛盾,也别有一番趣味:一部冷酷而孤独的《冬》,却在炎炎夏日上映;一部排片率少得可怜的电影,却在网络播放上取得了百万级的点击;再加上口碑上的两极分化。仿佛冥冥之中,有某种看不见的因果宿命,印证了影片本身的矛盾。

总而言之,《冬》是一部矛盾的电影,它有瑕疵,但它特点鲜明。而这样一部电影,你也很难用单纯的好或者坏来评价它,就像开头那个段子里的那碗热干面,所谓正宗武汉热干面,正宗二字你要如何评判呢?是看老板的籍贯?还是店面所在的城市?又或者是制作的手法?还是个人的口味?

没有标准,喜好因人而异。但至少,我喜欢有态度的差,不喜欢无瑕疵的平庸。

所以,你看,其实我也是矛盾的。

THE END

Bearkiii
2016.7.21@宜昌

 6 ) 唯有孤独是永恒

华语电影节第二场之《冬》–人生第一部默片,很惊喜。
摄像和美指以前一定是学国画的,每一祯都美得像幅水墨画,恨不能截图拿回家做桌面。剧组不容易,大冬天在长白山顶风冒雪工作,简直是用生命在拍戏啊!
这是一个轮回的寓言,讲述得略显刻意,有点像大学生作品。不断地牺牲旧爱来取悦新欢,只为在孤独中换取一点长久的慰藉。杀鱼喂鸟那段触目惊心,钝刀子发出的吱吱声让我厌烦又恶心,到了老人在雪地中哑剧般抚摸幻想中的孩子那段时,我心里却只剩疼痛与怜悯。谁能苛责茫茫天地间一个孤独的老者呢?也根本无人苛责。
然而这最后的七天,从一人起也必一人终,当灵魂化身为鸟钻出茅屋飞向雪山,我恍惚看到雪山下,冰湖中央,仍坐着一个独钓寒江雪的老人。

 7 ) 每个人都会遭遇孤独

       老人杀死了一直陪自己排解孤独的鱼给鸟儿吃,当我看到老人和小孩一起玩耍得十分开心的情景中鸟儿再度出现时,我隐隐感到鸟儿可能会得到和鱼儿一样的命运。
       老人一直和鱼儿玩着捕捞与放逐的游戏,最后鱼儿竟然愿意在被抛回水里时跳上水面,等待老人将自己放回鱼缸,是已经习惯被豢养的生活了吗?如果说老人对鱼儿的情感还比较平淡,那对鸟儿确是十分喜爱,因为鸟儿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叽叽咋咋的声音给人陪伴,分享自己的食物给老人,飞到老人温暖的帽子里回家,它很信任老人,已经在老人家筑巢,却在老人有了小孩的陪伴后的得到和鱼儿一样的宿命。
       鸟儿和鱼儿都死得很惨,不知道是不是导演想表现出被抛弃的人的痛苦。看到老人切鱼时被割掉头的鱼儿还在大口呼吸我都不敢看了,还有鲜活的鸟儿被直接放到火上烤,最后老人化为了一只鸟儿,他也被抛弃了。生活中有多少孤独的心在煎熬?
        关于结局,放映结束后导演回答了提问,说可以理解小孩掉到水里,也可理解为他扔帽子在水里、离开了老人。对于老人来说,小孩怎样了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又离开了,用鱼儿、鸟儿换来的陪伴也没有了,到头来是一场空。我们人生的一个一个收获、失去对我们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父母、朋友不会一直陪伴我们,能永远陪伴的只有自己,漫漫人生如何与自己相处,我想记忆不会离开我,去经历吧。

 短评

前所未有的孤独感

7分钟前
  • 小河马
  • 力荐

时人王德顺好交友。初与鱼为友,终日垂钓,鱼不来,怒;后与鸟为友,杀鱼喂鸟,鸟走,忧;终与孩童为友,烤鸟食之,孩童遂一去不返。故王德顺友尽,成痴。

8分钟前
  • 余小岛
  • 还行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11分钟前
  • 时间
  • 推荐

一无所有时懂得满足,却被逐渐放大贪念腐蚀,是一部十足的寓言电影。在水墨与无声的表达形式上,具有探索精神。请王德顺老头儿出演是有艺术考量的,王早年以研究和表演形体哑剧著称,符合片中对于“孤独”的“失语”表达。独角戏,人撑戏。

14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Physically repulsed. 为王老师演技加一星。画面完全就像把彩色片去了色,毫无黑白片应有的光影层次,也就别装逼搞黑白了。导演心也挺大的,结尾“邢健的第一部电影”这种就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多屌的一行大字出来我真的被恶心到了。

18分钟前
  • Lycidas
  • 较差

这才叫演戏!这才是演技!

23分钟前
  • 一个耿直的笑
  • 力荐

年轻人,装逼可以,但请别苦了老年人

24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较差

得鸟杀鱼,得人杀鸟。从看到老头子第一次外出找鸟,小鸟飞入帽中老头子那一刻的笑容时,我就知道人类罪恶灵魂的大门就这么在这冰天雪地里随着雪降的速度慢慢打开了。不止秒速五厘米。

27分钟前
  • Whishaw
  • 还行

为了排遣寂寞,老人钓了鱼;为了讨鸟欢喜,老人杀了鱼;为了哄孩子,老人杀了鸟。最后孩子走了,老人什么都没有了。 无意间看到这部作品,十分惊喜,强烈的寓言感,有大师相。

28分钟前
  • 阿尔法罗密哟
  • 力荐

处女作拍成这样实属不易。导演的朋克头和片子凑在一起感觉很裂。配乐做的很好。王老头儿的表演也很到位。给导演点赞,希望继续拿奖。电影马上要上映了,但愿大家可以去影院支持一下这部一句台词都没有的黑白片。

30分钟前
  • 爬上去下不来
  • 推荐

导演自恋自high,影像也没有怎么美。就一45分钟短片内容,非得搞80分钟。

33分钟前
  • Craze
  • 较差

那只鸟演得好

38分钟前
  • tapa nama
  • 还行

请尊重“电影”二字

39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较差

没什么理由,看着看着,就陷进去了,虽然自己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但有的时候无需太明白,享受就好了

41分钟前
  • 小龙同学
  • 力荐

导演有点太装逼==

45分钟前
  • 猫头鹰想睡觉
  • 很差

导演展现了一幅冬日水墨画,毋须言语,在雪山之上,天地苍茫,风雪漫扬,处理得的确有水墨风以黑白摄影勾勒老人、小孩、鱼、鸟……可见导演邢健的文人画功底极为深厚,这样的影片,才是真正的中国风影片,在千篇一律的各类华语电影中,这部算比较特别,难得一见。

49分钟前
  • 影评终结者
  • 推荐

@上海艺术电影联盟 三星半。邢健处女作。结构类似《都灵之马》,讲述长白山白雪中老人的七天(也吃了不少土豆)。西绪福斯式的生活(放鱼-钓鱼),孤独(墙上的老伴照片-孩子和鸟)、苍凉(老年-冬天,荒山-树)。无对白,王德顺撑起全片。结尾略甜腻,山顶的移动俯拍镜头有点违和(风格不一致)

52分钟前
  • btr
  • 推荐

《冬》终于要公映了,夏夜看这片子,心生寒凉,冬雪化成了夜雨。处女作拍成这样,惊喜,“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的唐诗意境,孤与寒都是无需言说的,就这般白如雪,灯如豆,被褥薄,屋外冬风嚎,长河雪下流。钓鱼放鱼是活之寄寓,杀鱼喂鸟,杀鸟喂孩,孩钓鱼给老翁罹难,老翁化鸟,是禅的轮回。

53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排片少到只有早场,大概是一个厅里单人观影人数多于结伴人数的。老人每天去钓鱼,钓到了就养一天第二天放生;可是后来救了一只小鸟,就把鱼宰了喂鸟;再后来有一个小孩陪他,小孩不喜欢吃土豆,老人烤了鸟给小孩吃。可惜并没有机会让他继续把小孩给谁吃。

55分钟前
  • 陆小六
  • 推荐

王德顺挺火啊

56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