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

爱情片英国1996

主演:理查德·阿滕伯勒,大卫·布莱尔,布耐恩·布莱塞得,肯尼思·布拉纳,理查德·布赖尔斯,迈克尔·布莱恩特,朱莉·克里斯蒂,比利·克里斯托,朱迪·丹奇,热拉尔·德帕迪约,里斯·丁斯代尔,肯·多德

导演:肯尼思·布拉纳

 剧照

哈姆雷特 剧照 NO.1哈姆雷特 剧照 NO.2哈姆雷特 剧照 NO.3哈姆雷特 剧照 NO.4哈姆雷特 剧照 NO.5哈姆雷特 剧照 NO.6哈姆雷特 剧照 NO.13哈姆雷特 剧照 NO.14哈姆雷特 剧照 NO.15哈姆雷特 剧照 NO.16哈姆雷特 剧照 NO.17哈姆雷特 剧照 NO.18哈姆雷特 剧照 NO.19哈姆雷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8 00:44

详细剧情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肯尼思·布拉纳 Kenneth Branagh 饰)被传召回家参加父亲的葬礼以及自己母亲和叔父克劳迪斯的婚礼。父亲的突然离世,加上母亲的改嫁,使哈姆雷特终日郁郁寡欢。一次哈姆雷特在半夜里来到城堡高台上,与父亲的鬼魂相会,得知父王被叔父克劳迪斯毒死。鬼魂要求哈姆雷特向那个篡夺王位、霸占王妃的凶手复仇。背负了复仇任务的哈姆雷特决定用假装发疯的办法来掩饰自己,以窥探克劳迪斯的一举一动。随后他安排了一场宫廷戏,将国王被害一幕以戏剧形式表演出来。叔父看后原形毕露,而哈姆雷特却误杀了恋人(凯特·温丝莱特 Kate Winslet 饰)的父亲,导致恋人发疯死去。随后哈姆雷特的母亲也饮毒酒死亡,最终哈姆雷特愤怒杀死叔父。

 长篇影评

 1 ) 哈姆莱特

先看的AS版,很精彩,没有过多的舞台场景布置,让观众更集中于演员的表演,场景设置中最骚的就是那个电子屏。全场人物感情饱满,主配角都很不错,觉得AS特别适合癫狂且病娇的角色~~

本尼的NTLIVE版,反观之下就让人觉得没期望中精彩了。除了舞台布置更真实具体,道具更繁复精致外,总体表演略感疲乏,让人看的有点想睡。说到场景,还是要不得不提AS版风骚的电子屏,在所有人观看伶人表演那场戏就显得特别精彩,电子屏投射出观看者的表情,对剧情是一个很大的推动。这版则是所有人背对观众看表演,无法给出各人面部表情特写,只能靠肢体动作,整体观感上则略微逊色。

说回主角,本尼的台词功底和演技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演惯神经质天才,再演哈姆莱特这样的神经质王子,应该是不在话下,实际表演中也确实如此,本尼很好表现了王子的“疯”,发射弹似的语速和夸张的肢体动作,确实更好展现了王子几近癫狂的“疯”,但全场下来,给人感觉就是一直在爆发爆发爆发,一直爆发其实不但演员累,观众看的也累,神经高度紧张就会导致神经疲乏。只要王子在场,就很少有“收”的时候,也完全看不出王子对奥菲利亚的爱,对母亲爱恨交织的矛盾心理也没有完全表现,只是一个纯粹的一心想要复仇的外表装疯内心明镜似的王子,但演到后面,倒让人觉得王子是“真”疯,而不是“装”疯,可能适当的“收一收”能更全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也说不定。

再说其他角色,这版给人感觉各角色之间有点陌生,默契度不够是怎么回事。王和王后看不出恩爱,王子对奥菲利亚也根本无爱, 雷欧提斯居然是个黑人,同一个爹啊,一黑一白,那干脆让奥菲利亚也让黑人来演得了,真是很出戏啊有没有!后面王让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握手言和,一黑一白两个人握着手的场景真是让人很想笑,好尬的感觉。再说奥菲利亚,我觉得是全场演的最糟糕的一个角色,完全没有少女和贵族气质,流于表面的战战兢兢,疯疯癫癫,看她说词表演不太舒服,奥菲利亚是要有少女的纯真和对王子的爱,这里找不到,取而代之的是一副永远苦大仇深的表情,你可是贵族少女啊,一直那么苦大仇深是怎么回事?同样的,其他角色也没有特别突出的感觉~

当然,作为老莎经典剧,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无论怎么略微改动,总体灵魂都在就行了,艺术也需要紧跟时代创新,才能更好流传,总之还是要感谢演员给我们带来的经典剧体验~

 2 ) 生与死的致命游戏

初读《哈姆雷特》的剧本时,一个人便很难不被莎士比亚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所深深吸引。而如今在观看戏剧之后,这部剧的魅力,早已不再局限于“生存还是毁灭”这样一句脍炙人口的经典台词,也超越了“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一种广为传颂的观念。这部剧留给世人的思考意义和文学、社会价值,已然远远超越了我贫瘠语言所能表达的一切。

一、光影下戏剧文学的“舞台”世界

初赏话剧,首先被它的戏景所惊艳。优质的演出排场、具有冲击力的舞台场景,总是能更好地为表现剧情而服务,因此,这场话剧中的舞美光影,非常成功地在一初始便带领我迅速进入了莎士比亚构筑的文学世界。

无论是哈姆雷特初遇亡灵时那束垂直映照出亡灵深邃恐怖五官的锥形光,还是哈姆雷特站在楼上对着克劳迪斯独白时投射在墙上的放大的黑影,亦或是奥菲利亚走向幕后的象征死亡的那一圈白亮的光晕…虽然戏剧的整体环境偏向阴暗沉重的基调,但是这些光影的巧妙点缀,却越发凸显出人物或惶恐或愤懑或悲戚的内心世界。

此外,在全剧中,光影的闪动几乎贯穿全剧,发挥着各异的作用。第一幕中哈姆雷特会见亡父灵魂时惨淡蓝光营造出电闪雷鸣感,表现主角内心的挣扎痛苦;第二幕哈姆雷特装疯卖傻将波洛涅斯吓走之后的光影的明灭,象征人物由外在言语到内心独白的转变;第三幕场景更迭时伴随巨响的闪动光线,期间夹杂人物的狂奔脚步声,则预示着局面的突变与转折…在诡秘的、变幻莫测的光影的交迭中,戏剧的双重性也得以体现:哈姆雷特、雷欧提斯、奥菲利亚…赋予表现力的行动和语言,辅以如此独特的光影效果,一个个人物即刻被赋予灵魂,真正地随着剧本情节的缓缓铺展,“立”在了舞台上。演员精湛纯熟的表演技艺、剧本台词的精巧设定、富有无限延展感的空间舞台设计,这一切使得哈姆雷特巧妙处理了文学性与舞台性二者的融合,也让观众的思维驰骋在更为广阔无垠的艺术天地。

相比全然古典化的舞台布景,主演的服化道却时常令观者感到出戏。可以看到,哈姆雷特、霍拉旭、奥菲利亚的服装扮相几乎无一不呈现较为显著的当代风格(汗衫、运动裤、便服等),这在清一色的以古典造型出现的其他角色之中,也显得颇为突兀。虽然根据《京华时报》的评论,“现代与古典的交错融合”是这版《哈姆雷特》最为显著的构思之一,然而这样的“创新”是否产生舍本逐末、适得其反的效果以至影响了观众的观感,或许各人持有的意见也大相径庭。但是即便如此,这场话剧的演绎依然完美体现了史诗的客观性原则与抒情诗主体性原则的统一,我依然自始至终地,深深沉浸在哈姆雷特与一干王室贵胄的情仇爱恨纠葛之中。

二、戏剧的情节和结构

谈到戏剧的情节和结构,哈姆雷特的“情节核”相当分明——那就是“复仇”。正如第一幕第五场结束时哈姆雷特所感叹的一样:“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身为丹麦前王之子,哈姆雷特见证了自己父亲被兄长谋杀、母亲迅速改嫁等一系列变故,而这一切也早早在他心底埋下了复仇的种子。全剧围绕这一悲壮的复仇主题展开,从哈姆雷特决意装疯复仇、设计排演戏剧试探克劳迪斯的心理,到同母亲亢奋对质、被迫放逐至英国,到数月后的回国、与雷欧提斯决斗,一系列事件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跨度,即搭建在发散的铺展型结构框架之下,并产生相对频繁的地点场景变更,但是叙事的紧凑性在一定程度上让观众忽略了时间的推移,由此保持了哈姆雷特等主要角色人格的鲜明和复仇悲剧性主题的突出,使得戏剧在精彩绝伦的层层递进过程中,攥紧观众的心。

而从戏剧的情节构成来看,其作为一部多幕剧,虽然由五幕组成,但总体上或更倾向于四段法叙事,即结局紧接高潮而至:剧中,哈姆雷特、雷欧提斯二人决斗和哈姆雷特与仇敌同归于尽,二者似乎同时发生在一片喧嚣混乱、电光火石之间,看似猝不及防,仔细品味,却是前四幕铺垫的自然合理结果。倘若没有前期蕴藉蛰伏的开端、曲折迂回的递进,哈姆雷特的情感爆发便会显得虚浮无力,故哈姆雷特装疯卖傻、上演戏中戏等看似累赘冗长的片段,却是充分兼顾话剧情节结构和精神内涵的表现,也使整部剧逾越了表面的热闹喧嚣,而在有机的生命中、在矛盾的合理推进中,一步步攀向爆发的顶峰。

三、戏剧的人物和语言

作为话剧的核心人物,哈姆雷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状态,是作者最希望向世人所披露展示的。以悲剧注重对个性而非共性的刻画、对典型人物的塑造这样的特征观之,戏剧勾勒出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形象,表现出淡薄的新兴阶级与传统封建抗争的决心和勇气。在此基础上,莎士比亚还赋予了哈姆雷特以思考型的人格,即时常陷入内心的斗争和无休无止的思维风暴,以至于他时常沉浸在精神的世界中而对现实的复仇行为有所延宕正如哈姆雷特在剧中自我剖析的那般,“父亲被惨杀,母亲被玷污,我的理智和情感被这种不共戴天的大仇所激动,我却因循隐忍,一切听其自然。”歌德也认为哈姆雷特“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了,这重担他不能掮起,也不能放下”——或许这种善感多虑的性格,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他最终的悲剧结局。

而正是这种内向思考式的人物形象,也在无形中促进了舞台语言形式比重的调整。话剧以多元的独白、潜台词来呈现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在空旷的舞台上,哈姆雷特一人来回徘徊、激动时手舞足蹈,语调时而高亢、时而低落,节奏时而紧凑、时而舒缓,独自经历着飞快交替的复杂情感,这样的场面或许怪异,但在令人感到毛骨悚然的同时,又像一个旋涡将人深深吸引。

此外,莎士比亚对台词的拿捏使得舞台效果在呈现上更具有艺术美感。虽然话剧相较原作在语言风格上已经进行了简化,但是很多韵脚一致到令人震撼的诗化语言,在演员全情投入的诠释之下,竟有着意料之外的酣畅淋漓之感。“为了博取一个空虚的名声,视死如归地走下他们的坟墓里去。”“一个人既然在离开世界的时候只能一无所有,那么早早地脱身而去不是更好吗?”由此,莎士比亚在剧本中鲜少使用行为动作之外的“提示语言”的原因似乎也有了答案。具有感染力的台词本身便传递出一种情绪和能量,而演员的体会、对强弱语气、疾缓节奏的把握,已经能够完整而全面地塑造出他小心谨慎又有些许分裂的人物形象、他感到有责任去整治这个社会却无能为力的矛盾心理。

在语言、表演和环境的多方作用下,哈姆雷特和众多角色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呈现。在结尾,哈姆雷特预见自己结局却依然奔赴之的决绝,也同样在人心中激起荡气回肠巨响。正如他本人所说:“一只雀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在时代与命运的洪流中,或许他浓缩了千万个人的原型,而最终也不过是被裹挟着踉跄奔走又悄然陨落的千万颗石子之一。站在戏剧文学的角度上,现实性与史诗性的高度调和,使得这部剧达到至高的成就地位;而站在人文道德的角度上,纵然冥冥中的判决无法预见,意外的屠戮难以避免,纵然借刀杀人的狡计层出不穷,陷入自害的结局令人扼腕,然而追逐真相的脚步从不会停止,在反常悖理的奸淫残杀中,总有人愿意执一捧火苗,在冷酷的人间传播美善。

 3 ) 一个好舞指和舞美简直太重要

对B·C的认识仅限于《神夏》和《黑色弥撒》 当朋友力荐看了之后,发现B·C真的一直是一个很努力的人 记得之前的《神夏》电影版,B·C为了演出维多利亚年代的英国绅士的味道,在荧屏上表现出的那种努力都让人不舍得差评 而戏剧上,况且是莎翁的经典剧目,这次B·C也真的是将自己完全融入这部戏剧中,除了一些情感的表现形式,一些浮夸表现人物的动作表情,他的努力在于痕迹,什么痕迹?举手投足间自然的将人物性格表现出来,同时也不忘记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台词的诠释;我们看过很多戏剧,演技浮夸的不在少数,更有甚者是临场改词或是临场更改场景动作的,当然这不会出现在莎翁的剧目中,除非那个演员不想混了......... 作为对一个世界公认的著名剧目的表达,演绎一个极富争议或是之前很多成功案例的角色是一件把自己推向火坑的事情,大部分歪果仁的鉴赏水平和务实精神告诉他们,无论是谁,胆敢卖弄风骚矫揉造作骗其金钱买票进场结果一塌糊涂,他们不会放过他,口诛笔伐到老鼠过街人人皆知,最终其人消失。 B·C有无数女性粉丝,脑残粉大把,敢去与能去接演Hamlet王子的人本就不多,况且还是戏剧表演,没有电影中的镜头烘托情绪,影化叙事来衬托气氛,围绕主题,吸引观众的眼球;戏剧演出在舞台上,你必须毫无保留地诠释对这个角色的理解,酝酿情感,因为没有摄影机去帮你带动观众的情绪,有的只是你自己这个主体,尤其是复杂人格以及悲剧角色的诠释,过于悲痛的表达令人心生厌恶,粉饰着你流于表面的演技;不够悲伤却又被人评论没有正确认识角色;Hamlet这种复杂型人格的演绎也是个极大的问题,将一个身躯演绎成两个,一颗心脏跳出两个截然相反的声音,如此就必须有种冲突和疑惑在其动作、行为和语言中,况且莎翁的剧目中,完美朗诵出原版台词就是个考较修行的事,更别提去背诵出味道 所以,B·C这版Hamlet不是我看过最好的,却是我感觉到最努力的Hamlet

 4 ) 开到荼靡花事了

1. 缘起。下决心刷此长片,一半因为缺爷,据说当时缺爷接到哈姆雷特这个角色时特别高兴,因为在英国国家剧院演出哈姆雷特这个角色,是无上殊荣。另一半因为《狮子王》。近期又重看了这个动画版的《王子复仇记》,重新审视这个故事时,内心不禁有个疑问,跟现代的悬疑、剧情、惊悚片相比,这实在是个看起来很简单的故事,但无数导演、演员把以此为蓝本,无数次把这个故事搬上银幕,哈姆雷特的魅力究竟在什么地方?
2. 记忆。作为一部舞台剧,它高级、华丽、暗黑、哥特。台词是原原本本的莎士比亚,那些从小在书里,在黑板上学过的经典台词,就那么不经意间,一句一句的由角色讲出。
"To be or not to be , It's the question ."
"Frailty, thy name is woman. "
在日复一日陈词滥调的背诵里,你很难想象的出,原来这句话在剧中,在角色里,是这样的语气,这样的情绪。
3. 奇特。这是年代久远的莎剧,且是宫廷戏。舞台人物却全都是现代装束,尤其是主角哈姆雷特,着装异常简单,除了必要的几幕穿了外套,其他就简简单单换了几件短袖T恤,跟舞台的精致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Part 1结束的时候,演员下场后,舞台所有门窗敞开,飞沙走石,瞬间整个舞台被黑色的碎片覆盖。我见过舞台的升降旋转,见过大型道具和灯光充满科技感的呼应,见过演员在舞台上淋暴雨,见过舞台上水里行舟,但这种飞沙走石却是第一次见,非常震撼。后面的戏,演员就是站在这黑色碎片中演完的。黑色的覆盖,不仅是一种道具的存在,它好像王权、好像尘土,拼命擦拭,却永远挥之不去。
慢动作和内心戏特别精彩。舞台整个暗下来,缺爷超长的独白常常讲到情绪大爆发,好像所有的血管、神经、肌肉、汗水都要随之炸裂。沈腾在《欢乐喜剧人》的舞台也用了好多次慢动作,灯光只打做慢动作的演员,静默之中,戏剧张力却达到顶点。
4. 出戏。演员谢幕以后,缺爷说为慈善为儿童做这部戏的时候,用特别快的语速特别轻的咬字,让人瞬间出戏。对,这才是他的正常状态。但在戏中,他即便穿着印花T恤,他字正腔圆的发音说着那些艰深晦涩的台词,你丝毫不会觉得奇怪,在那个时刻,他就是哈姆雷特本人。我想,这大概就是他得到这个角色的原因吧。
5. 厚重。上字幕的时候,简简单单: Hamlet by William Shakespeare
我突然想到,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戏剧文化和人文精神看莎士比亚,而古典悲剧意在哈姆雷特。
看完以后,我好像理解到,为什么要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是因为人们对这个复仇的故事,有不一样的理解。而是这个角色身上投射了太多东西,每个人好像都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他让我想起了李后主,就是写“春花秋月何时了”的皇帝。年少的时候养尊处优,皇室出身,受最好的教育。突然间遭受重大挫折,父亲被杀,母嫁仇人。被放逐。被所有曾经相信的亲情、友情、爱情抛弃。对他来说,复仇或是选择懦弱,结局都只有悲剧。
在他们身上,会看到人生深深的无力感。人生,不过是由我们过去的一个又一个选择叠加而成的。而每一个选择,似乎都是这种大开大合的缩小版,无非是我们在坚定和懦弱之间徘徊,有时候选择当了缩头乌龟,有时候就真的能咬住牙坚持下来。当时的坚定或懦弱,对现在的人生究竟是对是错,都是当时的自己无法预估和判断的。我们都畏惧一个未知的结果,但殊不知在那个当下,那个选择,那个即将造成无数后果的“原因”,才是最令人畏惧的。是谓之“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这也许是哈姆雷特之于每个读者的意义。
6. 荼蘼,是花开到最繁盛的样子。
而王子复仇记的故事,恰应了这一句:
开到荼靡花事了。

 5 ) 纯粹因为卷福演绎经典话剧觉得很难得

为了卷福才去看的!
为了卷福买了套票因为单张票没位置了,买套票的时候其实是有点纠结的,但是看在都是经典话剧的份上,还是割肉买了~
提前了一个多月买的票,满满的期待!
结果要看的那周工作忙到天昏地暗每天感觉睡眠不足,看的那天碰上了今年唯一一次周末加班,那天周六,从早上8:30加班到7:00,然后匆匆忙忙赶去旁边的剧院~晚上华丽丽地打起了瞌睡。我真的很想哭(┯_┯)挣扎着让自己清醒过来,也只是断断续续地看。打瞌睡除了本身很困很累之外,莎士比亚的华丽台词也是很催眠的(๑•́ ₃ •̀๑)
To be or not to be怎么会出现得那么早,没有一点点防备<(`^´)> 大概这句话在我们心中太过神圣,总觉得这么腻害的句子该在某个高潮出现,结果(///ˊㅿˋ///)
虽然这一次的是放映版,还是被它的效果震撼到!整个舞台、背景、道具让你感受到了满满的用心,每个场景都让你有置身其中的感觉,英式宫廷宴会的华美华丽,守卫时出现鬼魂时的阴森气氛、装疯卖傻时周围变成了玩具场、惨剧发生时的凄凉,这么小的舞台场景居然可以变化如此丰满,真的很厉害。原来并不是所有舞台都是一个大背景,仅仅这么一对比,之前看的话剧就马上显得很小家子气了~
两个半小时的演出,紧奏的剧情,情绪变化,各种发疯咆哮,一口气说完大串大串用华丽辞藻堆积的台词,有些时候我连字幕都来不及看完演员已经blabla说了好几句了~跟着这么激烈的情绪走,在旁边观看的我们都觉得很累,更何况是表演者本身~演员们真的很厉害!
打瞌睡没有全身心投入地看让我觉得好遗憾( •̥́ ˍ •̀ू )但还是对这场剧很满意,觉得票买的很值!看到卷福很开心(*'▽'*)♪同时也见识到话剧原来可以做到这个程度,感受着它的给人带来的情感的冲击和享受。满足!

 6 ) 一个沦陷在英式韵律的夜晚

趁着热乎劲记录几个点

1、第一次看录制版的舞台剧,没有现场直观,有点好就是可以近距离看演员的神态。100多的票价,合理。

2、莎翁台词的韵律感太牛逼了,放在今天新说唱上就是个上古神兽级别的人物。哈姆雷特他爹出场念的是古英文,台词功底太强了,念词宛若歌唱,声入人心。

3、转场、音乐、舞美、服化皆有时下先锋戏剧的影子,特别是转场部分的设计,由演员代替工作人员,出现毫无违和感,呼吸顺畅。没有频繁的幕布切换,3个小时的剧只有一次中场休息,也就特别考验演员的能量。

4、本尼演起性格奇特的人真是绝妙,痴情的忠诚的疯癫的装傻的偏执的睿智的……多种状态信手拈来,切换自如。

再提一下录制版的好处,镜头推到卷福的面部特写,英俊的面庞,磁性的嗓音,甚至呼吸的气口都在面前,谁抵得住?

5、奥维利亚疯了那幕简直绝了,头发就像刚经历了一场龙卷风,整个魂像被抽掉,只剩一个绳在顶上牵着,到了崩溃揪心处,不停地揪手指抠指甲,这个细节处理太赞了,吹爆这个演员。

6、叔父婚礼处有几句台词特别长,韵律感也特别美,此处佩服演员的肺活量和处理台词的功底。想不出什么更好的形容词,就是“美”!

7、哈母在看见儿子杀人那段,眼泪鼻涕一起流的,糊了一脸。见过母亲崩溃,为母崩溃的情绪刻画得入木三分,再点个赞。

8、第一幕的末尾,叔父独自一人在房中,黑沙卷入如妖魔来袭,音乐渐强,幕落。第二幕起,台上变为废墟,前后呼应,此处处理好评。

9、电影院没人鼓掌,内心已是一片雷动。

剩下的想起来再补充。

 7 ) 和原剧本以及劳伦斯奥利弗电影版的少量比较

我认真看了莎翁剧本的英文版和中文版,还看了1948年劳伦斯奥利弗的电影版。其他版本的哈姆雷特我没看过,所以也就无法比较了(中学的时候看过伊桑霍克电影版,不过我实在不记得了)。 对BC版的感想如下: 1. 舞美很不错。比如王子装疯的时候化身丹麦士兵很有趣,悲剧升级时漫天的黑色纸片和之后废墟般的布景也很有冲击力。 2. BC演得挺好。虽然一开头我很担心,这个哈姆雷特还没疯就几乎比其他版本的哈姆雷特疯了以后还要疯,后面到底要怎么办。但是毕竟此哈姆雷特疯了以后BC用暴风骤雨式地的表演解决了上述问题。劳伦斯奥利弗版的哈姆雷特是比较冷静忧郁的,BC这版是个躁动不安、情绪比较强烈的哈姆雷特,似乎也没啥不好。 3. 这一版弱化了哈姆雷特和母亲之间的感情,估计导演并不想把重点放在俄狄浦斯情节上。质问王后的那场,劳伦斯奥利弗那版十分sexual,哈姆雷特一直把王后往床上推,然后各种拧手腕、抚摸、吻嘴;BC这版克制多了,王后只是坐在凳子上而已。BC版的王后也没有在死前喊出那句“O my dear Hamlet”。 4. 这一版也弱化了哈姆雷特和霍拉旭的基情。哈姆雷特的大段表白被霍拉旭打断而没有说完,霍拉旭也化身为一个毫不美型的Nerd形象。大概也是不希望这条线喧宾夺主吧,毕竟如今观众都很腐。 5. 有人吐槽这版看不出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的感情,我觉得其实这版基本按原著处理了,原著就是看不出。我看原剧本的时候一直在想哈姆雷特究竟爱不爱奥菲利亚。整个剧本里唯一能看出爱的段落就是哈姆雷特突然去找奥菲利亚,但是盯着她半天没说话又走了那段。之后,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见面,说了一番极度残忍的话(叫她进修道院等等),原剧本并没有明确交代哈姆雷特是否知道此时国王在偷听,因此这段到底是策略性装疯还是厌女症真实发作,这个问题不甚明确。劳伦斯奥利弗版改为:哈姆雷特明确知道自己在被监听,并且他在对奥菲利亚恶言相向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明显的痛苦和不忍。BC版基本按原著处理,哈姆雷特好像知道国王在偷听(他说已婚的人除了一个都可以活下去时挥手指了一下国王躲藏的那个方向),又好像不知道。奥菲利亚下葬时,哈姆雷特虽然跳出来大声表白“I loved Ophelia”但是最后这段话居然是以“你会吹,我就不会吹吗”结尾,我感觉整段话不是为了表白爱意,而是为了跟雷欧提斯较劲。后来哈姆雷特对霍拉旭承认,自己对雷欧提斯失态一是因为在雷欧提斯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二是因为雷欧提斯过度夸大的悲伤表现激得他火性顿起。所以这段“I loved Ophelia”根本不是表达失去奥菲利亚的悲痛。我很难理解如果爱一个人,在得知她被自己间接害死以后,居然不是悲痛欲绝自责不已,而是觉得她哥哥悲痛得太浮夸了所以忍不住要发脾气。事实上奥菲利亚死后哈姆雷特根本一次也没想起过她、一次也没提起过她。BC版的处理和原著没什么区别。很多版本都强化了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的爱情,大概是因为这样处理观众比较好接受吧。 6. 因为以上3点,我觉得这版的重点很突出,重点不是感情,而是哈姆雷特对人生的思考。 7. 有人吐槽说哈姆雷特杀了波洛涅斯之后非常冷漠。我想说原剧本中他好像就是这么冷漠,他只说了句倒霉的、爱管闲事的傻瓜再见吧,就继续去骂他母亲去了。 8. 我觉得所有演员里演得最差的是奥菲利亚。这版的奥菲利亚全程非常神经质,说话时身体晃来晃去,夹杂无数小动作,令人看得非常痛苦。奥菲利亚脖子上挂着照相机被好多人吐槽,我倒是觉得奥菲利亚最后留下一箱照片(回忆),然后影子稍作停留,翩然走入黑暗的处理还挺感人的。

 短评

真是华章。那种繁复与华丽的古典美,竟能由中英文交相辉映地吞吐出来。字句当年都看过,听英伦腔轰炸几小时,还是酣畅。卷福也说,哈姆雷特适合每个演员演。而每个演员进阶时,也该在这剧中泡一回。这一版,除了雷欧提斯,基本上每个人都演得张弛有度,尤其老戏骨。克劳狄斯(竟然是权游里的塞外之王)的装束格外气派,对应《狮子王》的刀疤,倒是生动得很。卷福穿得相对嬉皮,加上那相机与枪支,整部剧渗了点怪诞的现代性进去。上半场那个仿佛魔法降临的收尾太惊艳,本就一片荒芜的下半场几乎攀不上去。三星半。

6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哥特风!但想来哈姆雷特本来也是个很哥特的故事嘛。舞台和灯光设计相当有feel,卷福辛苦了,这歇斯底里的三个小时啊……Ophelia让人心都碎了,然而仍然感觉这是个基片==

7分钟前
  • 小油飞
  • 推荐

Hamlet的角色本身不愧为优秀演员的试金石。

11分钟前
  • 断弦的耳朵
  • 力荐

最脍炙人口的莎翁悲剧重新演绎,现代与古典交错融合,年轻与年老、正义与野心逶迤对抗,所有人被to be or not to be的困境所缠绕,在生死抉择时举步维艰。最终华丽宫殿覆之以渣滓,家国秩序崩塌,所有人走向毁灭。密不透风的台词,疯狂入骨的表演,哈姆雷特是检验演技的试金石,本尼将这面大旗扛得很稳。

13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录制 啊,Ciarán Hinds。满场senior citizens,结束后还会鼓掌。慢动作有点帅气,节奏刚好。映前贴SH特别篇预告,完全DW既视感……= =

18分钟前
  • 撒拖
  • 推荐

第一次在电影院看舞台剧。布景美轮美奂,不知道为什么要部分现代装示人,看起来出戏十分!二缺的演技太好了!!!奥菲利亚太疯疯癫癫不喜欢,和想象中的不一样。原来演员竟然是《神夏》里演夏洛克妹妹的Sian Brooke!!!天了噜完全没认出来!!!一直还怀疑是不是Mary Elizabeth Winstead,笑死了![7.23看的]

21分钟前
  • 独行侠杀手阿何
  • 力荐

重播去看的,一个电影院同时开四个厅还全部Sold Out,缺爷的号召力可见一斑。且本尼的演技和实力在那里摆着,三个多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但说特别震撼的话倒没有,毕竟演过这出的戏骨太多,他们自己也说这是所有实力派晋级的必经之路,更多是看不同演员的各自解读。另外缺爷最后号召给难民小孩捐款赞

22分钟前
  • 青色石头
  • 推荐

奥菲莉亚有一种快乐大本营里面吴昕的既视感,从发型到瞪大的眼睛到步伐

27分钟前
  • 晴朗阳光下
  • 还行

英国电影 名著改编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经典 NTLive 舞台剧 威廉·莎士比亚 BenedictCumberbatch 足花了240大元看這個舞臺劇電影, 享受雙重感覺, 莎士加卷福, 電影+戲劇.....

32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推荐

加上采访接近4个小时,太考验观众的体力了,当然台上演员更不用说,尤其是从头到尾独挑大梁的卷福。古今融合的舞台风格很新颖,王子装疯卖傻那段我哈哈哈,上半场的表现力尤佳~

3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3.5 视效和舞台布景非常帮到剧情和心情,尤其喜欢上半场结束那场风暴,到下半场整个舞台上都是黑色的碎屑,泥泞般的质感太赞!演绎并没有太大惊喜,奥菲利亚不够烈,感觉还是偏向于傻白甜。奥菲利亚我还是最喜欢OKT那版。4.23@广州大剧院。字幕很多错字。

40分钟前
  • vivi
  • 推荐

有些人就是为戏剧而生,为舞台而生的。他的脸上因为敬业而布满的汗水、因为入戏而布满的泪水真真实实地令他璀璨夺目。英国人太有腔调了,口音太好听了。有生之年想去看本尼的现场,什么剧都行。

41分钟前
  • 糖紫
  • 力荐

宅在家里,时间大把,就把舞剧、音乐剧、话剧看个遍吧!现在有了网络、4G、5G,许多国外著名的舞台演出都可以在家里看到,不用去剧场,对我这样的老年人来说真是大好事!搜到这个卷福(中国观众给因演出电视剧福尔摩斯而闻名世界的这位好演员起的名)2015年在英国国家剧院演出的这个新版(汉姆莱特),投到电视大屏幕上,分两天看完了它,很过瘾!据说去年中国艺术电影联盟举办的外国戏剧影院放映也有这一部,高清晰度版在影院大银幕上看,一定更好。导演最大的创造是把故事放到了现代,人物衣着、道具、环境全改为当代,舞台设计调度很有创意;演员纯正的口音,念着沙翁文采飞扬、抑扬顿挫的台词,真是个享受。豆瓣上有不少中国观众的留言,褒贬参半,读着也很有趣。我还是满喜欢和享受的。

44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舞台美術棒呆!!上半場最後的那個效果不能更好!至於表演的部分除了Polonius&挖墓人以外的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些浮誇,Ophelia特別糟糕,對BC的哈姆雷特也蠻失望的。一正一負,7分:)

45分钟前
  • 桃葉糰子
  • 推荐

我觉得本尼好激动......从头激动到尾就没意思了......

49分钟前
  • 禁止通行
  • 推荐

看的NT LIVE版,布景音效都很用心,据说比现场看舞台剧效果好。各演员的哭戏都演得很好。Benny情绪爆发了N次,真是身体内有小宇宙啊。然而看了30min后我就开始想,我这看的是哈姆雷特吗?!莎士比亚的剧,我还是倾向古典版啊。。

53分钟前
  • 莉莉莉诺
  • 还行

#资料馆留影#“卷福”的NTLive版,加入现代化视听语言的古典话剧,的确有不一样的化学反应,而演员现代人的衣着打扮,也模糊了时空的界限。个人以为,“卷福”的哈姆雷特与饰演奥菲利亚的女主角演得最赞,其余演员也很投入。其实只要有莎翁神一样的经典剧本护航,无所谓保守或是创新,古典还是现代,无论怎么裁剪这出好戏,永远是哈姆雷特的王子复仇记,永远是人类无法摆脱的枷锁与挣扎,to be or not to be。ps 谢幕时“卷福”现身呼吁为叙利亚难民捐款,以及朗诵的那首《家园》实在感动,堪称“高光一幕”了。

55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无懈可击。虽然我们明白stage上有个黑人是重要的政治正确。。。但你能不能把兄妹都安排成黑人啊!这样很难入戏!!

59分钟前
  • 面面
  • 力荐

舞美和卷福优秀,卷福为了演哈姆雷特应该减了不少斤。但这一版改编确实不敢恭维。复仇前的痛苦与挣扎表现得并不深刻,很多处情节衔接得也生硬。奥菲利亚的演员肢体动作太差了,看得出戏。

1小时前
  • 李濛Lemon
  • 推荐

第一次坐在平均发色252的爆满剧院里,感觉像是周围坐着上百本人生百科全书

1小时前
  • Dueduedue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