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号杰罗尼莫

动作片美国2012

主演:凯姆·吉甘戴,威廉·菲克纳,罗伯特·克耐普,凯瑟琳·罗伯特森,安松·蒙特,弗莱迪·罗德里格兹,艾迪·凯伊·托马斯

导演:约翰·斯托克韦尔

播放地址

 剧照

代号杰罗尼莫 剧照 NO.1代号杰罗尼莫 剧照 NO.2代号杰罗尼莫 剧照 NO.3代号杰罗尼莫 剧照 NO.4代号杰罗尼莫 剧照 NO.5代号杰罗尼莫 剧照 NO.6代号杰罗尼莫 剧照 NO.13代号杰罗尼莫 剧照 NO.14代号杰罗尼莫 剧照 NO.15代号杰罗尼莫 剧照 NO.16代号杰罗尼莫 剧照 NO.17代号杰罗尼莫 剧照 NO.18代号杰罗尼莫 剧照 NO.19代号杰罗尼莫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7 22:04

详细剧情

  自9·11事件以来,美国政府和老对手奥萨马·本·拉登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追逐战。历经两届小布什政府,本·拉登依然逍遥法外,有如幽灵一般神秘出没于中东的崇山峻岭和沙漠荒原之中。随着奥巴马政府上台,针对塔利班基地组织的新一轮歼击战旋即展开。CIA追逐前基地组织的联络员“信使”,一步步逼近狡猾警觉的本·拉登。与此同时,骡子、万人迷、樱桃等海豹六队成员押解两名恐怖分子行走在阿富汗的山间,结果遭到突如其来的袭击。不久之后,这群在袭击中痛失战友的血性男儿接到一项绝密任务,迅速启程围剿一个基地组织重要人物。  此时他们还不知道,那个人就是美国苦苦追剿的本·拉登……

 长篇影评

 1 ) 两部关于捕杀本•拉登题材的电影


捕杀本•拉登的题材本身就充满了许多看点:军事、恐怖、悬疑、政治、科技……所以距离这事发生一年后,美国就出现了以此为题材的两部传播广泛的影片:《海豹六队》(Seal Team 6: The Raid on Osama Bin Laden)和《猎杀本•拉登》(Zero Dark Thirty)。两部影片都采用了仿纪录片的形式和风格,表现了美国于2011年5月1日如何采取特别军事行动,把本•拉登击毙在其藏身地——巴基斯坦阿巴塔巴德城中一座普通而防护森严的民宅里。把两个影片对比起来看很有趣。当然由素来善于拍摄强硬的军事题材的女导演Kathryn Bigelow执导的Zero Dark Thirty,看上去要扎实、硬朗得多,主题也比较引人深思。

《海豹六队》聚焦于具体执行捕杀任务的“海豹六队”的三四名核心战士,从他们的角度来表现这一事件,主调是激励、褒扬,体现了对美国反恐行动、英雄主义的赞颂。影片用英雄人物接受媒体的访谈片段、奥巴马的演讲以及某些新闻报道的片段来凸显“纪实”的质地。战士和CIA情报人员访谈的片段在整部影片中有规律地出现,与情节的展开互相交叉,似乎是当事人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解说、评论,在整体架构上起到框架性地突出“纪实性”特征的作用。

不过,“纪实”只是一个外壳,《海豹六队》的整体风貌还是一个故事片——我的意思是,其叙述结构和影像表现的手段更多地是表现了一个戏剧化的故事。这个故事包括宏观的方面和微观的方面。“宏观”方面:美国政府,从CIA到白宫,如何侦查情报、分析情报,经过反复讨论,做出决策,并着手培训演习,最终取得胜利。“微观”方面:海豹队6队的战士,如何面对困难、创伤,如何与家人告别,如何相处,最后完胜归来。两个方面交织叙述,其走向一致,主调也一致。无论是情节叙述还是画面风格都很平滑顺畅,没有什么意料之外的疙瘩,也就没有太多惊喜,总之最后就是一路平稳地克服种种困难,最后高唱凯歌。可以说是个平庸的故事。

《猎杀本•拉登》采取了一个更为个人化的视角。它讲述CIA的女工作人员玛雅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如何锲而不舍,坚持追查本•拉登的行踪;最后在变幻的政治局势下,经过困难重重的上报、等待高层决策与批复,最后经过海豹突击队的行动而完成任务。这名女情报人员,在《海豹六队》里也是主要人物之一,名为薇薇安(在故事里都是化名,不过现实中确有真实原型)。《海豹六队》也突出了她的顽强、敏感和韧性,不过同样经过了比较扁平化、戏剧化的处理。而《猎杀本•拉登》对她的表现,更复杂细腻,其形象不是伟光正,而令人不安。因为这不是一曲颂歌——却使我们对人物的可贵之处印象更为深刻。

《猎杀本•拉登》,看似没有一个清晰、平滑的故事框架。其实其“故事性”还是有的,只是比起通俗的剧情片而言,隐藏得比较多。导演采取了小标题来切分情节进展,比如:“人为的失误”、“金丝雀行动”等,但每一阶段情节的推进,并没有常见的戏剧化的转折和提示;常常只有日常情景的过渡、地点的切换、事件的转变——涌现的是大量的场景、人物看似没有一定方向的行动。

之所有造成这种效果,一是故事讲述的方式避免了通常的起因-发展-高潮的展开,二是镜头画面呈现的方式。比较一下《海豹六队》就很清楚。作为军事、间谍题材的电影,《海豹六队》展现了技术性的看点:如何跟踪、如何侦察、如何进攻,还有政治决策的过程:如何说服、如何决议。跟踪和侦察在几分钟时间里把发现敌人、跟踪以至于最终发现目的地的过程交待完毕;进攻的过程也表现得颇有戏剧性:演习、部署,敌人的尖叫、反抗……总之都很中规中矩。而在《猎杀本•拉登》里,技术性的场面表现得很少。跟踪的场景常常在人物的近景和闹市的全景中反复切换,跟踪者的紧张、茫然、幸运地再发现——种很平常的情绪流露在这个过程中,而不是像《海豹六队》的间谍英雄那样似乎胸有成竹、稳操胜券。攻破本•拉登住所的情景,采用了两种“看”的方式:一是在漆黑的夜里看到的人影憧憧的突击队员,二是透过战士们的夜光镜看到的屋内的景象。屋里的“敌人”只有慌张、闪避、零星的抵抗,没有激烈的对抗。总之,Kathryn Bigelow回避了很多这类故事常见的表达方式。最后甚至都没有给敌人一个完整的面容,而只有他的鼻子局部。最后也没有对胜利的渲染,女主角坐上了庞大和空旷的专机回国,泪水潸然流下。

从这部影片中,你可以感到导演对这一历史事件具有的个人化的视角,以及较为强烈的疑问,这包括:“国家保卫者”的高度职业化能力和素养是不是毁掉了他们的生活?在战争中需不需要坚持原则和底线——以便避免“成为像敌人那样的人”?“反恐”、“复仇”是否是“正义的”?而这些“人性的”提问,又没有直接抛出来,而是通过隐忍、硬朗的叙事呈现出来。
        
总之,两部同一题材的影片,《猎杀本•拉登》更胜一筹,从对比中可以受到如何把一个本身具有看点的题材拍得更好的(符合主流价值观意义上的“好”)启发。当然,两者之间相似的情节联系起来看也会有心得。


 2 ) 真的要这么伤害阿兵哥吗?

看片名,以为是纪录片,然而并不是。是根据这次行动改编的剧情片。 我觉得整体剧情还是不错的,也有惊心动魄的地方,但就是感觉太假。还有就是剧情老套,阿兵哥老婆出轨这种基本上所有有阿兵哥的电影都存在的桥段。唉,做阿兵哥,老婆却成了最让人不放心的因素,这真是挺悲哀的。另外片子实在太短,87分钟还不到一部动画电影的长度,有点敷衍。

 3 ) 代号杰罗尼莫:时刻准备着,is,怎样一种体验

北京一套婚房,800万。

爹妈、岳父岳母、自己+她,6个人均摊,每人出125万,还差50万。

如果,你是个奋斗型选手。

定完这个小目标之后,

谈Offer的时候,你会跟HR讨论加班费吗?

肯付加班费的公司,加班费的水平,也就是200元/天的档次,

50万的缺口,你需要天天加班,加班2500天,10年。

So,

你决定加班,必须、应该、至少是为了“机会”,涨工资的机会,拿奖金的机会,跳槽的机会,创业的机会。

目标,决定你的选择是否有价值。

而不是,你的选择,是不是合法没吃亏。

Vivian是个打工的女白领,

她也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

绝不放过,那个人。

从,2001年9月11日,起。

到,2011年5月1日,止。

她连续加了10年班,

不放过任何一个线索。

她从实习生做起,升职到能怼总统的,反恐高级情报分析员,

终于锁定了目标。

由海豹突击队,完成了绝杀。

她的情报,成就了,奥巴马的连任。

面对摄像机,回首往事,她头发花白,眼神平静地说:

I'm Ready.

时刻准备着,is,怎样一种体验?

电影《Seal Team 6: The Raid on Osama Bin Laden》

给了2个人物,两个视角。

1个在Office,加班看屏幕胡猜乱想的女白领。

1个在Outside,荷枪实弹随时杀人的海豹突击队员。

映射到媒体,

1个是编辑,

1个是记者。

没有杀伤力的记者,不是好队员。

没有目标的编辑,加班费白领。

备注:

《代号杰罗尼莫》Code Name: Geronimo(2012)Seal Team 6: The Raid on Osama Bin Laden

 4 ) 不错

zero 里海豹只占1/4的篇幅,更注重女特工的点,team 6比较平衡的把整件事情给说清楚了,平衡了情报工和突击的作用,但是个人觉得出现转折点的还是科技的作用,如果2007年没有手机跟踪确定了马仔的位置和身份,那其他都不会发生,至少“Jaronimo”从02年隐藏了到了07年,其中人肉情报传递还是很发挥作用的。

bty,女配可能野尻眼镜的平面通告出多了,假到的无法直视,和碧格罗夫的女主天地之别,IMDB里给低分的估计有她的“功劳”。

 5 ) Movie Review:Seal Team Six

Movie Review:Seal Team Six

When I was watching the film , I felt quite nervous because it had brought me to the real scene . So , simply talking about the grand scene and the magnificent shoot technology , the film made a success . Through the great skill of the actors to the perfect post production , you cannot find a single stain .
But when I was on the way back to my dormitory after the film had finished , I turned back to review it and found it boring . I learned nothing and had no feelings like touching or encouraged from it and all what I got was only a instant excite . It has no spiritual connotation . At the maximum it tells us how important the teamwork is , which we had been told since a thousand years ago . I don't want to point out the hegemonism and a clumsy values reflected by the film .
The film was screened two days before the general election began , so it's easy for us to understand why the director made this . As far as I'm concerned , when a film has betrayed the art and turned to be a tool used for the politics , it will be nothing but a great failure .

 6 ) 虽远必诛就是硬道理

“虽远必诛!”是一句老话了,汉武帝当时抗击匈奴的时候就用过这样的一个策略。老美对待拉登其实也是这样的。不然也不会再阿富汗的群山中搜寻了这么多年。

对于这样一部写实大于表演的题材片子,拍摄的还是很到位的。其中涉及战斗以及在基地中训练的场景还是很有说服力的。抓捕行动正是全片的嗨点,有人评价说看晃来晃去的摄像头角度拍摄的战斗不好,没有交代战斗位置等等。搞得像游戏。老大们,要知道这些才是影片中最为宝贵和真实的东西了,已经模拟的很真实了。毕竟再下去就直接上真实战斗资料片啦,估计那样会更血腥和模糊,毕竟那是战斗速度,哪会在意你看的清楚与否啊!

但要是以一部电影来看就差强人意了。人物交代基本上没有,穿插的海报突击队员自身的家庭线索和对待旷日持久的战争想法,被强力最为了整部片子的衔接环节和转场的工具。很实在的隐去了相当多机密而又不想公布于众的线索处理和求证环节,所以片子乍看上去衔接和节奏上都很不合拍。没有了谍战的起伏,没有敌后潜伏的危机感,没有了为求证线索的不择手段。当然,这些在当时全部都有!美国人没法说这些,不然老底都给抖出来以后还怎么混啊!就以纪录片的形式出现的话,老美还是很有野心的把故事包装了一下,即宣传了老美的虽远必诛的定点清除的能力和决心,也生动的提点了一下爱国精神和反恐的必要性,巧妙的为当时大选推波助澜。

还有,不是抓捕太简单无视天朝屌民们的智商。至于基地老巢晚上为什么会没有人放哨?为什么预警机制没有?为什么没有大规模的抵抗?为什么只有躲避或者等待破门?为什么没有很好的防御工事?其实类似的问题我还可以说很多,但是真的能落实到银幕中拍出来的只会是很小一部分。老美不能说的事情有很多,巴基斯坦部落庇护拉登早已不是秘密。当地政府、警察机构、情报部门、军事单位等等中有基地或者部落的人也是公开的事情。关于这些你让老美怎么说?巴基斯坦中央权力机构对于山区或者边远部落区域的行政管理基本上是属于散养的,部落首领才是当地最大的BOSS。

拉登死了,基地还是存在。恐怖分子死了,袭击照样回来。所有的这些老美或者所有决策者都知道,但是他们还是要这样干,这个是为什么?世界上的和平永远都不会建立在武力上的,也不可能建立在互相理解上的。既然开战了,除非一方灭绝,不然生生死死还是会每天上演.........

 短评

都是街坊版的历史拼凑。

7分钟前
  • 哗啦啦
  • 还行

节奏一般,难说紧凑。

9分钟前
  • 复刻记忆
  • 较差

又是伪纪实风格的,不喜欢。

12分钟前
  • Crouse
  • 还行

再一次,以US之名。这种强势的国家令他国很可怕。

15分钟前
  • Kashing
  • 推荐

毫无看点啊

19分钟前
  • 泡沫
  • 还行

多个应景杀拉登剧中的一个

22分钟前
  • 徐徐
  • 还行

这是专业编剧吗?关于士兵家庭情感问题的描写其最大的作用在于让观众走神。

26分钟前
  • 较差

美国佬自我标榜的丑陋影片。一看到在《越狱》当中饰演T-bag那位穿着军装装B的样子真是莫大的讽刺啊。

28分钟前
  • 看片达人
  • 较差

bd-chd

30分钟前
  • 推荐

主演应该加上奥巴马啊。

32分钟前
  • 布莱克
  • 还行

美国主旋律,为行动时间背书,指责巴基斯坦

34分钟前
  • 天马行空·错话连篇
  • 还行

这个题材的片子必须是10年或15年后,等更多档案解密了再拍才更好看一点,不过就这么点时间弄成这样也算不错了。

38分钟前
  • 管道工
  • 还行

伪纪录片,如果不是出现了几个脸熟的演员真的很真实了

41分钟前
  • Jason
  • 推荐

怎么评分这么低,拉上去

43分钟前
  • 归去来兮
  • 力荐

电视电影的格局。这才是美式主旋律。

45分钟前
  • 张小北
  • 还行

无聊

48分钟前
  • Lucifer
  • 较差

能在一年左右就把一个有影响力的真实行动搬上银幕还是很不容易的

52分钟前
  • 迪奥
  • 推荐

好多熟脸

57分钟前
  • 我爱德芙
  • 还行

尽管电影本身并不怎么成功:情节零碎,人物动不动冒出来面对镜头巴拉巴拉;剧情平板,战火兄弟情点到即止流于表面,发现确定拉登的过程也没有深入挖掘,以致于给人错觉抓捕刺杀头号恐怖分子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愤青狂踩也无济于事,像「拯救女兵林奇」一样,此片在弘扬美式主旋律方面,依旧成功。

60分钟前
  • 咖喱娜
  • 还行

嗯,和我想的一样,也就三星的水平。。

1小时前
  • sugarland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