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风雨情

科幻片其它2011

主演:哥德昂·布克哈德,凯瑟琳·弗莱明,娜塔莉·爱娃隆,米歇尔·门德尔,罗夫·凯尼斯,凯·维辛格,古德伦·朗德格里比,迈克尔·布兰德纳,马克·扎克,英戈·诺约克斯,约翰·弗里德曼,布里吉特·格罗瑟姆,康斯坦丁·威克,Mathias Eysen,伊莫·金伯瑞尔

导演:马库斯·罗森穆勒

播放地址

 剧照

爱乐风雨情 剧照 NO.1爱乐风雨情 剧照 NO.2爱乐风雨情 剧照 NO.3爱乐风雨情 剧照 NO.4爱乐风雨情 剧照 NO.5爱乐风雨情 剧照 NO.6爱乐风雨情 剧照 NO.13爱乐风雨情 剧照 NO.14爱乐风雨情 剧照 NO.15爱乐风雨情 剧照 NO.16爱乐风雨情 剧照 NO.17爱乐风雨情 剧照 NO.18爱乐风雨情 剧照 NO.19爱乐风雨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7 22:07

详细剧情

  汉娜(Brigitte Grothum 饰)、阿布拉夏(Elin Kolev 饰)和莱利萨(Imogen Burrell 饰)是三名在音乐方面有着接触天赋的音乐神童,通过音乐,三人建立起了密不可分的友谊。战争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开始了,德军攻陷了乌克兰,这让汉娜的处境变得十分尴尬和危险,在局势最为紧张的时刻,莱利萨说服了自己的家人,收留了汉娜全家,一行人才得以在炮火之中保全。  德军很快就开始了他们烧杀抢掠的行动,无数的家庭财务和乐器被毁于一旦。德军少校热爱音乐,珍惜汉娜的才华,送给了她一把小提琴,愿意栽培她成为人才,然而汉娜并不知道的是,自己已然成为了政治家手上的一枚棋子。

 长篇影评

 1 ) 正因为有人的感情注入,音乐才更有价值。

音乐,将不同种族信仰的孩子集结在一起,谱写了一首跨越国界的友谊之歌。电影开始汉娜收到了一份乐谱,故事的序幕缓缓拉开。

通过音乐,他们相知相识,拥有过一段快乐的时光。然而战争却打破了这看似美好的一切,在孩子们的眼里,音乐世界就是他们的天堂,然而他们 的音乐天赋在大人眼里是一件可以利用的工具。

在战争的世界里,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下一个受害者。以孩子的视角来演绎这一切,更让战争残酷性震撼人心。被烧掉的钢琴,运送爷爷奶奶的集装车,都成为了他们成长的悲剧烙印。

莱利萨的死亡,阿不拉夏的被押解,冲散了三个人的友谊小队。

而阿不拉夏从此也再也没有碰过音乐,“没有了你们,音乐对我不再有魔力。”音乐的魅力从来不是它本身的美丽,正因为人类为它赋予了意义,它才变得有价值。

 2 ) “中间地带”

这一部虽然可归入呈现德国人的友善和犹太人的苦难类,但仍有几个特点:第一是将焦点放在了儿童间的友谊、体育(汉娜的父亲是滑雪运动员)、音乐(当然以《钢琴家》为代表)、啤酒等相对而言更“无国界”的意象上;个人比较喜欢的是第二个特点,就是将时空置于苏德之间的乌克兰,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时,随着战局变化,这里也发生着“权势转移”,原本苏德友好,汉娜父亲作为德国企业家在苏联控制下的乌克兰投资,过着“资产阶级”的生活,但德国进攻苏联后,苏联方开始“清洗”苏联势力范围内的德国人,这时乌克兰的犹太人(虽然犹太人在苏联也被污名化、边缘化,但毕竟没有在nazi德国时期受到的伤害那样不人道)因为汉娜父亲的慷慨善良将汉娜一家保护下来;德军占领乌克兰后,又是汉娜父亲努力将曾经救过他们家的犹太人们救下,尽管最终失败。汉娜一家是nazi party和犹太人之间的“中间地带”,而犹太人又是苏德之间的“中间地带”(更进而言之,乌克兰也是,但更偏向苏联,这一点从他们的犹太音乐老师身上可以看出)。

 3 ) 大人都是白痴

 “为什么会有战争?”
  “因为大人都是白痴。”阿布拉夏对着莱莉萨说。
    是的,这就是孩子对待战争的看法,电影《神童 Wunderkinder》更像是一个孩子在平静地诉说着1941年在乌克兰发生的一个故事。有时候我经常在想,对一个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尤其是对自己民族有过伤害的事件,我们是应该反思还是强化仇恨感?国民教育给我们的方向是继续强化仇恨感,可以说这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起到了作用,看看钓鱼岛事件,各地热热闹闹地游行,对外可以轰轰烈烈的爱国游行,对党和政府只能“呵呵”了,幸亏有这个场景,不然我都忘了中国法律里写着保障公民依法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了。不断进步的文明真正需要的是对这些事件的反思,只有反思才可以阻止下一个希特勒,下一个斯大林的诞生。所以我更喜欢反思的二战电影。最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口号是:“钓鱼岛是中国的,而苍井空是世界的。”那么神童也应该是世界的,电影中有个细节让我格外深刻,苏德开站后,纳粹军人在听到神童演奏的苏联曲目《大黄蜂的飞行》后依然是爆出雷鸣的掌声,这就说明了文明和音乐应该和意识形态无关,它是属于世界的,但是最终可怜的莱莉萨还是和1500万遭屠杀的犹太裔儿童命运一样。这是值得反思的历史,德国人自己拍摄来展现他们对历史的反思,所以,我也期待中国开始有反思文革的作品。电影里你可以看到像红卫兵一样的德国小纳粹,喜欢找犹太人的麻烦,你可以找到顽固的苏联上校,崇拜斯大林,也可以找到残忍的德军官员,信仰法西斯。你会说他们说他们都很邪恶,我倒愿意说他们只是被一种信仰洗了脑。
   我也想被生活温柔对待,前提是我们都没被洗脑。有些信仰激情恒久在,一直在骗人,法西斯如此,列宁主义如此,而我现在在怀疑那个在图书馆留下脚印的老人的思想中。
   电影的音乐可以让我多打一颗星,一闪一闪亮晶晶

 4 ) 不凡的人

为什么一直是深情的去说,而不是深情的去看。残酷中的一息温情。非凡的时期活着的都是不平凡的人。其实我觉得小孩的妈妈不够细心,不然就不会有最后一幕的发生。而德国军官的本意又是什么呢,是一开始就想要女孩去毒气室,还是一时的不幸而兴起的恶趣味呢。在这场战争中,我更喜欢阿布来夏,因为就像一句话说的为什么一直深情的去说而不是深情的去看呢,阿布来夏的音乐和坚韧让他不平凡并且活了以下来。

 5 ) 战火下的友谊之歌

影片开始完全没有战火逼近的紧迫感,乌克兰就如暴风雨前的宁静一般,一众人正为两个神童默契十足、完美无瑕的演奏而欢呼,德国在悄悄酝酿着毁天灭地的入侵计划。德国小孩汉娜惊叹于两个神童的天赋让父母叫他们来教自己弹琴,阿卜拉夏、莱丽莎、汉娜三人在日常相处中成为亲密无间的好朋友。 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乌克兰的德国人汉娜一家成为了当地政府的敌人,受阿卜拉夏一家的帮助由酒窖躲避到林中小屋,电影对战争残酷的表现手法很别具一格,没有一处战火纷飞的镜头,却让三个小孩从一头意外被撞死的鹿一样了解到战争对普通人的残忍 。 战场攻守之势异,德军乘胜追击苏军节节败退,汉娜一家从丛林中回到原来的家,汉娜、阿卜拉夏则因是沦陷区的犹太人开始了东躲西藏的日子,可是他们并不被老天眷顾,犹太老人是第一批被德军清除的人,其次是大人,而两个神童因其在音乐方面的技艺被迫为纳粹领导演出,汉娜在高压和痛苦下演奏史无前例出错,汉娜如在集中营死去的1500万的犹太儿童一样的下场。幸存的阿卜拉夏因汉娜去世终生不再弹琴,乌克兰版的伯牙和钟子期。

 6 ) 死亡与少女

生死至少是人的感觉,
我们觉到生,也想活,
还想我们的亲人也活下去。

生的生,死的死,
百万人,千万人,
里面还有一个叫拉丽莎的美丽小孩。

我已经知道了结局,
但还是受不了电影紧张的气氛。
他们在梳理自己的历史。

于是许多年后还活着的人需要知道,
人类就是语句之流,
我们活着,需要整理,需要讲述。

比如你想活也让别人活。
比如不能对同类的死之痛苦麻木旁观。
比如远离军国热血,党魁独裁。

至于音乐,
实在不行可以放在旁边。
因为仅有音乐让我有些失望。

 7 ) 远离战争,让友谊之歌长存

音乐,作为一门超越种族、文化和政治的艺术,将三个纯真孩童紧紧地结合在了一起。一场残酷的战争,又将孩子们纯真、甜美的梦打破。
就在他们结成手足之谊的湖边桥畔,空中呼啸而来的飞机,预示着一场悲剧的开始。
随着战争的推进,三个不同种族、不同职业的家庭,在这场灾难中,从酒厂的仓库到密林小屋,流轮扮演着施救者和被救者。在这场战争中,都是所有人受害者。
而这一切悲剧,就象剧中台词所说“都是政治体制所害,无论是布尔什维克又或是法西斯”。
纯美的音乐从一开始就被操控成为一件政治工具。在音乐厅内,两个两个音乐神童单纯而沉醉的面容,与音乐厅内领袖(无论是前期的斯大林,又或是后期的希特勒)严酷画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在孩子们的心里,音乐是他们三人纯真友谊的见证,是他们情感沟通的工具。就象男主角阿布拉夏与汉纳重逢时说的“没有了你们,音乐对我不再有魔力”
作为一部德国二战反思电影,导演通过跨越种族和文化的音乐艺术,通过三个音乐神童之间的纯真情谊,衬托出战争的残酷,以及种族主义、集权政治带给德苏两国人民的灾难。整部电影,没有血腥的屠杀场面、没有充斥着酷刑的集中营,没有灭绝人性的毒气室。而是通过三个儿童纯真的视角,凝视着医院广场上被炮弹击中而熊熊燃烧的钢琴,凝望运送爷爷奶奶去远方营中集的火车远远离去,凝视着押着父母的车辆,缓缓驶入纳粹大院,沉重的大门缓慢的关闭。通过孩子们稚嫩的目光,尽显战争的残酷。
而同样是对战争的反思,国内的抗日电影或者连续剧,大多仍以宣扬民族仇恨为主,“鬼子”“小日本”,充斥屏幕。简单地将两个民族,符号化和对立化,缺乏真正对人文的反思。当然随着类似陆川拍摄的《南京!南京!》之类电影作品的问世,我相信国人终将站在超越民族性的高度下,重新审视这一段苦难历史。在切实了解和感受战争残酷的同时,更需要达成共识,建立一种机制和文化,防止灾难再次发生。

 短评

孩子真无辜。。。

6分钟前
  • Altanbulag
  • 推荐

★★★☆

11分钟前
  • 是和有
  • 还行

我一直在想,中国的抗战题材电影始终没有像西方反纳粹电影那样上升到反战的人性高度,也许让狭隘的民族主义者看看这样充满纯真的童年、美好的友谊和震颤灵魂的音乐的电影,能明白和平之珍贵。后来想到,同情与爱的能力的缺失,不是一两部电影可以弥补的。

14分钟前
  • junepig
  • 还行

7.6

18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推荐

"这就是战争吗?为什么汉娜成了敌人?因为大人是白痴。"镜头色调和音乐都太美丽,把很一般的剧本衬托得也美丽起来。在二战沉重的题材下,其实最撼动心灵的是如《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里孩子们简单纯真的视角里战争的含义。残酷现实里人性的一丝温暖。男孩的小提琴拉的太神了,就是两女孩演得太呆滞。

20分钟前
  • 推荐

画质配色音乐都不错,算是弥补了剧情和构图上的缺憾

23分钟前
  • 子虚乌有亡是
  • 推荐

全凭小提琴增色

24分钟前
  • 小灰烬
  • 还行

+0.5

25分钟前
  • 咖啡照常搅拌
  • 还行

最后合奏的那段神经绷的紧紧的。。汉娜这个演员太呆滞了。。

30分钟前
  • Iker
  • 推荐

看到一半,不小心关掉,现在找不到了OTL

31分钟前
  • 胡桃园咔嚓女王代表老柴咔了你
  • 还行

又一部用兒童討論種族和戰爭的深刻影片,和《穿條紋睡衣的男孩》一樣讓人震撼。

33分钟前
  • 踢迩达
  • 推荐

跟《泰坦尼克》一毛一样的结构,带点《钢琴家》的沉重。看不了这种的,太痛苦。

38分钟前
  • 雨宫萤
  • 推荐

完美让你有资格活着,但没人完美。

43分钟前
  • 苏小殊
  • 力荐

看哭了。“少了你们的音乐不再有魔力”,有音乐的世界像天堂。。

47分钟前
  • white
  • 力荐

还不错 但是同内型的优秀影片确实不少 相比还是有差距~~~

51分钟前
  • 筱小白
  • 还行

战争总是带来无尽的伤痛

55分钟前
  • 春暖花开
  • 推荐

再完美的音乐也抵不住政治家们的残酷。少了你们的音乐不再有魔力,少了和平的演奏P也不是。

56分钟前
  • 三月对我笑
  • 推荐

工整但又不够走心,老师太过符号化和精神意指,孩子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的情感和纯真表现都还不具说服力,题材总是好的,音乐五星,动机情绪主题严丝合缝。

59分钟前
  • 闵思嘉
  • 推荐

海报上,饰演汉娜的这位小女孩,整部片子鼓着两腮帮子、呆若木鸡状、毫无灵性可言,真不知道导演是咋选的演员。关于二战中德国人和犹太人互帮互助、保命的片子看了不少,本片诸如避难的酒厂储藏室和深山小屋此类小细节前后交代的工整,登对,而片子的音乐和画面均相当精致!

1小时前
  • 十个斗的眼窝浅
  • 推荐

配乐不错 剧情一般 转折过多

1小时前
  • laomai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