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滩2000

爱情片美国2000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丹尼尔·约克,维吉妮·拉朵嫣,吉约姆·卡内,蒂尔达·斯文顿,罗伯特·卡莱尔

导演:丹尼·博伊尔

播放地址

 剧照

海滩2000 剧照 NO.1海滩2000 剧照 NO.2海滩2000 剧照 NO.3海滩2000 剧照 NO.4海滩2000 剧照 NO.5海滩2000 剧照 NO.6海滩2000 剧照 NO.13海滩2000 剧照 NO.14海滩2000 剧照 NO.15海滩2000 剧照 NO.16海滩2000 剧照 NO.17海滩2000 剧照 NO.18海滩2000 剧照 NO.19海滩2000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9 15:19

详细剧情

  Richard(Leonardo DiCaprio)是位酷爱网上冲浪和冒险的美国年轻人,一天,他来到泰国曼谷,欲找寻在网络上得知的人间天堂海滩。在投宿的廉价旅馆里,他遇到法国女孩Franoise(Virginie Ledoyen)和其男友,三人成了朋友,不久Richard爱上Franoise。  Richard从诡异的光头佬那里得到一些听来奇怪的秘密,随后光头佬留下一张神秘地图意外死去,这激起Richard的好奇心,按图索骥一番追踪,他确信海滩的确存在,开始说服Franoise和其男友同他一起去找寻海滩,并复制了一份地图供另外认识的美国朋友前去探险。  克服了种种困难,Richard三人来到疑似海滩乐园的地方,可是呈现在他们眼前的只有大片大片的大麻地和持枪的泰国农人,逃命之际,他们终于走进梦想中的天堂,那里的人们在Sal(Tilda Swinton)的带领下,过着无忧单纯的近似原始社会的生活。Richard三人的到来令泰国农人对Sal发出警告:海滩不准再添人。这句话随后成谶语。

 长篇影评

 1 ) 迷幻沙滩——易碎的天堂

每次看片子之前总会有一个心理预期,从片名、海报、导演等等元素中预测故事的类型。若是猜得八九不离十的话,当然会自鸣得意,但总会隐隐失落,因为作为影迷来说,终归还是想追求出乎意料所带来的刺激。译名中的“迷幻”二字给了我很大的误导,我以为是那种惊悚悬疑的类型片,而且开头那男子的横死房中确也有那么点营造恐怖气氛的意思。结果发现本片与凶杀血案、宗教神秘、阴暗心理统统无关,竟是一出东南亚版的桃花源记,一段现实化的乌托邦传奇。

不知道人们来到这一个岛上聚居都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或许象莱昂纳多等年轻人一样,只是出于对未知的好奇,出于内心的越界冲动。又或许是厌倦了城市喧嚣,想要寻求一种宁静单纯的生活状态。盛世清平,富足安逸的欧美人不像桃花源人是由于不堪忍受战乱之苦才会另辟家园,他们的出走一定程度上是来自于精神层面上的窘迫和压力,工业社会的冰冷,人际关系的物化,心灵日渐浮躁,情感日渐粗糙,作为天地间万千生命的一员,大自然的温润亲切更加贴近我们生存的本来意义。当然,走出自己的一片天空总需要非凡的魄力和勇气,比如游泳横渡大海、赤手闯过哨卡、纵身跃下悬崖。有意思的是在两个男人互相埋怨责难的时候,率先作出决断的竟是女人,也难怪这个团体也是由女人所领导,这或许暗示了这一团体具有原始的母系社会特征。

其实从情节的发展来看,导演对这样的社区是持否定怀疑态度的。精神家园的重建总要以物质享受的放弃为代价,他们可以刀耕火种自给自足,但原来的某些现代生活习惯始终如影随形,所以他们总要回到水泥丛林里找回那一丝物欲的满足。他们在两种生命状态的边缘徘徊,陷入一种刻意逃避又不忍割舍的困境。但这种藕断丝连的状态显然无法被容忍,无论是闻风纷至的探险者还是难与并存的土著居民。而且从集团内部来说,人总是难以摆脱自保的天性,人际关系单纯化的另一面是大自然物竞天择的残酷,所以丧失自理能力的瑞典人会遭到遗弃。另外,用古龙的话说,有人就有江湖,即便是一个小小的社区也难免产生利益矛盾,虚伪掩饰、懦弱从众、自私嫉妒,人性中的阴暗面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消弭。所以这样的天堂其实只是一种文明的退化,人类不可能在此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最后天堂在人性测试中的分崩离析也验证了这一点。

片中几位主角的性格还是比较弱,即便是莱昂纳多,个性的转变也显得不够自然。复杂的多角恋关系、独自捕杀鲨鱼的英雄事迹、富有感染力的演讲口才,这些似乎都成了男主角的万能模式。关于他着魔中邪的那一段,应该是当作片头自杀男子的重演,或许是由于个性的锋芒导致集体的排斥,但我很难以此解释他的精神紊乱和行为乖张。模拟电脑游戏情境的那一段给我印象很深,第一次看到有电影这样深层次地揭示游戏对青年人的心理影响。游戏和网络对很多人来说都是用于自我放纵和迷恋的幻境,在一定程度上与这个世外桃源有不少相似之处。最后电子邮件里的那张照片似乎也在对此有所暗示。

作为两部电影的同一个导演,本片的故事与《猜火车》相比要相对温和一些,虽然也有在灯红酒绿中的纵欲耽醉和遭鲨鱼攻击后的血肉模糊,但基调并不那么堕落颓废,开始那段探险历程还带着励志的意味,当然一样都是出于揭示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意图。只是剧情实在并不是那么“迷幻”,若也能给出一些钻进抽水马桶之类的超现实镜头,票房也不会那么差劲的吧。

 2 ) hedonism 的幻灭

从古至今,从东到西,世界上一群又一群缺乏文化交流的人类不无巧合的各自独立发展出了一种以享乐作为人生最高追求的“享乐主义”(hedonism)。就连被转世轮回寻求解脱这种思想几乎完全QJ的印度文化中,也曾经存在过一小撮以享乐为中心思想的Cārvāka。如此可见,这种热爱享受的天性在人类中是很难抹去的。而《海滩》中的那群西方B就是一群过分追求享乐主义的活宝。

人类最早的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所流传下来的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文字记录的史诗《吉尔伽美什》(Gilgamesh)中,男主角吉尔伽美什在目睹了其最好的朋友enkidu挂掉后,企图找寻永生之法,在找寻的路上他遇见了仙女Siduri。吉尔伽美什问仙女该如何取得永生,仙女告知他:
  When the gods made men, they saw death for men; they kept life for themselves. Thou, Gilgamesh, fill thy belly and make merry by day and night. On each day make a feast, and dance and play, day and night.(cited from Histoire des religions, vol.1)

仙女的话语中充满了及时行乐的思想,她让吉尔伽美什抓紧生命的每分每秒寻欢作乐,天天吃大餐,莺歌燕舞从早到晚。这些事情在《海滩》中的那些人物中可以清楚看到。

远在西方的古希腊,有个叫做伊壁鸠鲁的哥们将享乐放在了其人生追求的重要位置(但好在拒绝过度)。在古罗马,著名的拉丁谚语carpe diem, memento mori(及时行乐,不要忘记会死去)对享乐至上的精髓传达的无比清楚,但同时也说出了享乐主义的终极大敌——死亡。

《海滩》精彩的刻画出了享乐主义(Hedonism)在遭遇其终极大敌【死亡】之时的无力与脆弱,可谓非常入骨。当瑞典哥们被鲨鱼咬死,沙滩上长长的血迹,以及另一位身残志贱的瑞典哥们天天吵闹的呻吟时,死亡的气息似乎总是挥之不去,作为享乐主义的大敌,人们自然也没了心情。 而这些迷途不知返的人们总是天真的想将无法永恒持续的事物费力的维持,于是做出了将享乐作为最高指示的违背伦理道德的决定,于是更多的痛苦与死亡也来了。这样的恶性循环最终结束了这群人的享乐之梦,到最后一场空。

或许有时候,一些东西试一试就好,太过了,反倒不肿么样。这种感觉,就像你刚刚当了一回“一夜七次郎”把你所有的力比多都透支后,抽事后烟时感受到的那种无止境的空虚和寂寞。古希腊的断壁残垣中可以经常找到“gnōthi seautón,mēdén ágan”(know yourself,nothing in excess”.)这两句经典谚语,用此来结束这个小文在我看来最靠谱。

 3 ) 远离天堂

当一个人的青春只是在繁华都市中穿梭徘徊重复生活时,你想做些什么
我想,那就是远离,开始寻找

The Beach(梦幻沙滩)

我叫查理
你们想知道什么?
我家庭和我来自哪里
这些不重要
因一旦越过海洋,自我释放后
要寻找某种更美,更另人兴奋
是的,我承认,更加危险的尝试

泰国曼谷——这就是饥饿人获得满溢的地方

永不抗拒新事件,永不忽略礼貌,永不久留使人生厌,保持开放的心灵,把经验吸收过去,假使受到伤害,你知道吗,多半是价有所值

新事物在一刻不断地发生,我们需要适应,我们能适应。

"嗨!你知道那个海滩,那么美。不是像普通说的'哦,还不错',那里像天堂一般美丽。你信吗?"
"不信"
"我们只是他妈的寄生虫,大肥蠢蛋!我告诉他们你们一定要离开这儿,但他们不听"
"你是一个疯子!"

混乱。这是一个混乱不堪的世界

用湿拖布捅电灯擦拭墙壁的曼谷老妇
门扣上塞着通往世外海滩的神秘地图
鲜血四溅的客房里躺着的死尸赠图者

我们有希望,有理想
但你不相信会都发生在你身上
不象电影那样
当事情真正发生时
你期望不同的后果
更直接,更真实
我等待着打击的感受
但是没有发生

驾起高倍相机,拍摄每个夜晚的星空
他说这样做是在浪费时间
但我相信总有一天在某个时刻
我会拍摄到最美的星空

仰望着
你能意识到
可能有一个星球
像我们地球
可能会有另一个你
正在为我们拍照
基本上你是在为自己拍照
在外层太空有无限的世界
什么事都可能会发生
也都不会发生

注视着
答复:
你所说的一切都是狂妄的狗屎

面孔在镜头里随着焦距的变化不停旋转
我们开始晕旋已经看不到真实的自我

你知道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神话
这个城市的神话是海滩
那里有数不尽的大麻
让你可以永远永远地吸
那是件多么美好的事

他们是好人

我认为每个人
都希望做与众不同的事
但到结果大家都在做同样的事

可是,你还是一刻不停地做这样的事
假如不尝试,就永远不会知道
所以走吧
我要探险,拉上有利的伙伴一起,去寻找这个城市的神话
我们会到达我们的目的地,相信我
它是一个乐园

一群旅游者
不,他们是这里的村民
每个部落都有每个部落的标志
我在左臂上留下了热辣的三道烫痕

狂奔至岸边,我感到
白色的细沙流动在脚下
张开双臂大声地嚎叫
我来了,海滩!

开始总是幸福的
这里就像我们的家
我们一直习惯家
直到发生裂痕

当把对这里保密信条看得比生命更加重要时
就失去了事物原有的平衡
一旦平静的生活被破坏,裂痕就会像瘟疫一样传染给每个人
恐惧开始悄悄曼延
只是自私的心灵掩盖了即将暴露的真相
没有人愿意去思考痛苦
就这样某些在无形中被延迟了

噩梦连连
回到那个鲜血淋漓的屋内
倒下的尸体突然坐起
我被惊醒
有人告诉我
入侵者来临,由你负责

新一轮游戏开始
这森林是我的领土
取回地图是我的使命
渐渐远离海滩
越是持久的远离越不想念

溅血的房屋呼地打开
我被拉入
投入一场战争
对面的敌人,海滩上的人们
杀掉他们,消灭他们
他们就像寄生虫,会复制自己
消灭他们!那些侵蚀大麻的寄生虫

"你是一个疯子!"
痴迷于游戏当中

入侵者来了
我在观望
砰然的枪声,入侵者倒下
睁大了双眼,愕然
拼命奔跑,逃离现场

仅剩的平衡终于被彻底打破
有二个选择
一是离开一是死亡
选择生,离开这个满是欲望的海滩
选择死,继续寄生在这腐臭的海滩
其实选择只有一个
你要真实还是迷幻
当手枪没有蹦出子弹,拒绝了死亡
当大家都一一离去,无法再用任何挽留
这种幻境已经扩大到了极限
人性的极限

坐上小木筏,飘回来时的家时
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情

乐园不是个寻找地方
那一刹那的感受

当然你从不忘记所做的一切
但是我们能适应
我们继续活下去


 4 ) 完美海滩下的人性暴露

这的确是一个完美的小岛,碧绿的海水,白色的沙滩,一切像画中一样的景色。完全原始的生活让这里成为一个乌托邦。然而,这美妙的生活看似淳朴,不过是更大的虚伪罢了。 来到这里的人们,厌倦了城市的压力,不希望面对喧嚣的气氛,为享乐而来。那么便不能摆脱欲望的诱因。在这里,似乎淳朴的情感也可以被看淡,只需要性的满足;似乎爱情也可以被抛开,只需要不妨碍他人的享乐;似乎看着同伴死亡也可以理所应当。 当然,这所谓精神的欲望满足之后,岛上的人仍然摆脱不了对物质的渴望。他们要定期跑到大岛,在那个他们极度厌恶的地方,他们仍需要购买电池,报纸,化妆品这些本不那么被需要的东西。 事实上,这里的人弃岛而逃只是早晚的事情,他们只需要一个导火索。于是这天,当地的农民发现了这几个陌生人。因为之前就已经有了不能有更多人来的约定,农民终于发怒了。他们要求这群“热爱自然”的人们必须做出判断。想呆在这里就要杀死新来的人。首领的欲望已经太深,他太执着和贪恋这岛上的一切享乐。于是为了这一切,他选择杀死曾经还产生过感情的“陌生人”。当然,手枪里根本没有子弹。但他的作为已让岛民大感失望。大家带着恐惧落荒而逃。 我想,也许导演的本意,并不是这样,或者导演是希望我们看到主角(陌生人)的心里路程。又或者我没有仔细品味这部电影。但最终留在我脑海中的,只有那个Shara首领的,满是欲望和丑恶的脸。

 5 ) 人走到哪里 天堂就会在哪里毁灭

在电影里“海滩”这个地方无疑是代表着天堂这一概念。一旦涉及到天堂那么宗教也就无可避免的会被提及到。

 在基督教里之所以阻止人们自杀(宗教的天堂只能够存在于死后的世界里,自杀是最快到达它的捷径。)是因为违背了人降生到世界就是受苦的初衷,自杀这一行为使用粗暴的手段强行终止了人注定要受苦过程,所以才会有自杀的人不能上天堂这一说法。

 按照宗教的观点就是人得先受苦,然后再去到天堂获得幸福,但是提出这种观点的宗教却忘记了一点,幸福作为人的一种感受却又和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事情的性质一样是具有相对性的,如果没有苦难的凸显,幸福也就不可能出现,一刀切除掉一切负面的情绪,原本属于正面的情绪也同时被切除了,失去了苦难之后幸福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一个平静柔和的湖面缓缓地露出陆地,波澜不惊的缓慢的死着。

 所以天堂或者是幸福其实都不应该被作为一个确实存在的地方,更应该是作为一个理念存在于人们的脑子里。

 电影中千里迢迢来到曼谷追寻“更美好、刺激的人生”(幸福)的李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于他来说幸福一度出现过,它存在神秘男人给他的那张地图上(理念式的),而当他真的来到地图上标注的地点之后,人类无法去除的自私心理,便一点点将这里吞噬摧毁了。

 这群表面上看起来与世无争的海滩居民,其最基本的愿望——不愿意有更多的人来到这里。这一点就是自私的。这个岛上的全部供人们生活的设施正是由自私众人统一的自私性建筑而成,在众人统一的自私下,他们才会面对被鲨鱼咬伤之后奄奄一息的同伴置之不理,既不肯让医生前来救助,也不愿意容忍同伴发出的令人心烦的哀号。

 只有范丝华的前法国男友还保持着一丝的良知,不管是这名伤者在居住区,还是被丢弃到荒野之后他都始终守在他的身旁,面对冷漠而自私的大多数他只能眼眶含泪,一遍遍无力的骂着:“混蛋,你们怎么能这样,混蛋……”纵然是这样的他,在最后的关头李察通知他和范丝华连夜逃离这个岛的时候,他还是抛下了伤者。

 人无法去除自私性就好像我们无法彻底的抛弃“生”的意识(除去很少的情况,在多数时间里它都紧紧裹住我们)。只要不能彻底去除自私,人就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大公无私,有很多时候,那些做好事儿的人,看上去是为了别人为了公益,若要深究起来,他(她)之所以那样做还是因为这种行为会让自己觉得好过一点,或是为了消除心中不为人知的罪恶感。所以流浪汉和乞丐们才毫不忌讳(很多时候是刻意的)暴露给世人自己的肮脏与残疾,借此来引起人们的罪恶感和同情心,他们肮脏的面孔和遭受外界暴力所缺少的肢体就是他们投下的一个诱饵,诱使人们在同情心和罪恶感的驱使下从口袋里掏出金钱交给自己。

 只要人类存在私心,无论我们走到哪,即使是到达了真正的天堂,也会将天堂毁灭干净,天堂不允许人类进入,这条规矩似乎也显得很正常,神仙们同样抱着乱七八糟的人进入到自己地盘之后,会将周围的一切都玷污的恐惧心理,将凡人统统抛弃到门外。而因为和“海滩”居民保有了同样的自私心理的神仙,又和人类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会带有私心的神仙才是带有私心的凡人想象出来的形象。

 只要人走到哪里,哪里就会有麻烦,这句话按照这部电影再延伸一下:只要人走到哪里,天堂就会在哪里毁灭。当初留给李察地图的神秘男人,或许正是了解到了这一点才会选择自杀。

 6 ) 海滩上的乌托邦

这是一部关于理想,关于现实,关于我们的乌托邦的影片。片名《The Beach》

三个人,因为一个机缘巧合,来到了一个乌托邦的世界,所谓的“世外桃源”。这里生活着一群避世的人,他们语言不同,肤色不同,宗教不同,但都有着对这个乌托邦世界的信赖与依赖。他们远离人群,构筑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精神世界,同时,排斥着外人,他们和外界的交流尽量控制在最少,只是出售大麻,然后买一些必要的东西。他们捕鱼造房子,他们的生活,看起来真的很好。

但实际,这种生活却存在着,这是一种平衡,但是非常脆弱的平衡,就像一条单一的生物链一样,一旦其中的一环出现了纰漏,整个食物链就会分崩瓦解。首先是有人遭遇了哦鲨鱼的攻击,死了一个,重伤了一个,而对于伤者,他们为了维持乌托邦的隐秘性,没让他去接受治疗;接着,乌托邦曾经的平衡,被几个外来旅行者所打破了,地图的外泄,让这个乌托邦面临着瓦解的可能性,于是,内部开始瓦解了,有人出走;事件越演越烈,旅行者被杀,和岛上农夫关系的恶化,让这个乌托邦站在的十字路口。而Sal的那一枪,则最后瓦解了人们对于乌托邦的幻想,乌托邦瓦解了。这个本该是代表着自由、平等的乌托邦,却险些被鲜血所染红,这与大家所期待的乌托邦相差太大了。

乌托邦瓦解,所有的人回到现实,只有Sal坚守着这个梦想,依然没有离开。只是怀疑,这真的是个世外桃源吗?古人是这么解释的:“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所以说,他们所构建的乌托邦,只是一个脱离现实的下下之选,实际上,他们真的并没有找到世外桃源,反而是最终,Richard看到那张照片后的感觉,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

影片想说的,是一个虚幻的乌托邦的幻灭,这个乌托邦曾经存在于地球的某个角落,但最后消失了。同时,有了一个真实乌托邦的建立,这个乌托邦在现实中没有存在过,但留在了人的心里。

大隐隐于朝,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海滩,一个世外桃源。

 7 ) 乌托邦式的春梦

现在要拍一部既卖座又稍有内涵的片子不易,这个局限尤其对那些小有名气的导演来说更是煞费苦心。拍个肯定能拿奖的片子没把握,拍个青春偶像片之类的又会被媒体骂个什么江郎才尽,气数已尽...所以现在这类导演出来的片子口味都比较怪,有点像可乐加泡饭,各种混合元素各种电影风格都用上,电影主题你觉得有吧但好像又不止一个主题,你觉得只有一个主题吧,但好像片子想表达的信息又不止这些。所以这些因素导致你看完电影后有些合稀泥的感觉。

《沙滩》在看预告的时候以为是什么惊悚片,但播放到快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发现和惊悚完全不搭架,讲的尽是一堆俊男靓女在泰国的一个“世外桃源”过着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看的我差点失去耐心。正当准备快进结束片子,并且为电影打上烂片的标签时,情节却又来个峰回路转,从青春爱情一直跳跃到血腥到迷幻,让人半天抓不到头绪,这铺垫也他妈太长了吧。

看介绍的才知道原来这个片子和当年大红的《猜火车》是同一导演,怪不得有些情节感到眼熟,譬如雷奥纳多从海洋中潜出头的那段和《猜火车》男主角钻入抽水马桶那段及其相似。电影开头主人公的独白,大麻,迷幻这些构成主题的重要配料,这让我想到风格问题,Danny Boyle就是擅长于这类风格。有点像英式摇滚加60年代嬉皮。不过这片子的前三分之一和后三分之一都很出彩,就中间的三分之一非常的拖沓,就好象不是一个人拍的。

好了,来说说这个电影的主题吧,我觉得这个电影要说的就是探索寻找自我的过程中,对乌托邦式理想的讽刺,人性中只要存在着自私的基因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乌托邦式的理想世界,一意孤行只能造成人性的倒退。所以电影中死去的人都是理想的牺牲者,问题是他们死的并不显得光荣,反而让人觉得可怜,他们完全是被自己做的空梦害死的。所以电影的结局我非常的喜欢,乌托邦被遣散,大家各自回到各自的生活轨道,这个结局不是好莱坞式的,但又在情节之中意料之外。

有时候我会想人为什么热衷于冒险,除了渴望对未知领域的了解外是否还有别的,譬如逃避。逃避着这个世界发生的任何你想象的到或者想象不到的所有问题。因为太复杂,因为太矛盾,因为根本无法面对…所以就采取了鸵鸟政策,把头埋在沙子里,以为什么都没有发生。人性的懦弱与自私也因此而滋生,我们到底要不要构建一个理想化的世界?或者说理想化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春梦?又或者说理想化的世界只是一群懦弱的人类为自己的懦弱找出的理由?

算了,这种高深的问题还是留给柏拉图比较好。

 短评

此人所有片子都一网打尽

6分钟前
  • Mcgrenem
  • 还行

怎么下不到捏2010-10-22看了,很迷茫啊

8分钟前
  • 甘露
  • 力荐

前半段如此明快美好 后半段却又转折如此迅疾 乌托邦是个神话吗 人性真那么丑吗

11分钟前
  • Dyingpluto
  • 推荐

Leonardo居然拍过这么好的片子,惊讶阿惊讶,很不错!

16分钟前
  • yuci2
  • 力荐

干净利落的开局,把气氛铺好。影片中端开始纠结于描写天堂人的生活还是主角的个人挣扎,片子走向了辨析不明的分叉口。最终一个看似惆怅落寞实际什么也没表示的结局,终究让它变成了普通的好莱坞俗套。故事有看点,可惜,原本可以让思考走的更远。

21分钟前
  • Nakadai
  • 还行

8.0/10。比想象中好太多了。非但不肤浅,反觉牛逼!丹尼·鲍尔用迷幻剂般的镜头语言架构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现代启示录‘’(其中还有不少越战片的影子,如《猎鹿人》),当愚蠢和贪婪吞噬一切、当少数人的病痛和死亡得为大多数人的享乐服务时,他们已然回归兽性,像鲨鱼本能的自相残杀,无法自拔。

22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这是一部关于乌托邦的悲哀的电影;小李年轻时竟然拍了这么多牛逼的片子。。。当然现在也是。

2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能夠到達島上的、能夠領導所有人的,都是女性,是不是說女性稱霸世界本身就是個烏托邦?島上缺少的是一些不能自己製造的生活必需品,更重要的是醫療,然而慾望還是霸佔了一切。還有一點,烏托邦還是在東方啊。Tilda發起飆來真是帥到爆,小李子變身電動人物那段真是笑死我了,真是十年未變啊。

26分钟前
  • 又又
  • 推荐

"I still believe in paradise. But now at least i know it's not someplace you can look for. Because it's not where you go. It's how you feel for a moment in your life when you're a part of something. And if you find that moment, it lasts forever."

30分钟前
  • pksky
  • 推荐

Leonardo的表现震撼到了每一个低估他的人,包括我

31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仿佛若有光……刘子骥,桃花源危险!

34分钟前
  • mumudancing
  • 力荐

太美了太美了,理想主义者必死。

39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我想如果先看了这部片再去Maya Bay的话,我的感触会多很多,这是部很让人惊喜的电影,而本来我错误的以为只是青春风光片而已,ps,导演原来就是贫民窟百万富翁的Danny Boyle.

41分钟前
  • 小饼干
  • 力荐

评价很烂,我却很喜欢

45分钟前
  • 张天师
  • 推荐

在世上谁要跟着欲求的脚印走路?丹尼鲍尔延续《猜火车》哲学的《海滩》是通往《湮灭》的必经关卡,同时也是帮助那些《迷失Z城》的冒险家重返失落南境的地图。对于西方人而言,那个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曾是一个有迹可循的天地。但随着尼采的一句话,支撑起西方文明的「神」被扬弃了。主宰「快乐城」的文明不再是基督文明,而是以丛林法则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精神。隐秘的小岛充满诱惑与危险,最终它被人类的欲望洗劫一空。一个青年凭借一腔热血在这里赢得爱情并最终输光所有,作为一种外来文明,男主带来了包容同时也带来了质疑,带来了动力同时也带来了罪恶。他带来了一切最终又带走了一切,然而文明却在人类或玩乐或厮杀的游戏里完成了更迭。令人神往的《海滩》继续保持沉默和神秘,继续引人谈论、遐想和探索。

50分钟前
  • Muto
  • 力荐

感谢央视六套

54分钟前
  • 山远居士
  • 推荐

敌托邦的拾荒男孩。乌托邦和天堂都是因为刻意谋杀掉痛苦而变得不堪一击。

55分钟前
  • JulyChan
  • 还行

岛很有魅力,LeonardoDiCaprio 演技真好。

58分钟前
  • jazzpatpat
  • 力荐

叙事松散,火力分散,重点不突出。

1小时前
  • 艾小柯
  • 还行

世外桃源只存在于想象里,人终归是要回归现实的,为自己打拼,为生活打拼。

1小时前
  • 半城风月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