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鱼马戏团

剧情片其它2000

主演:拉尔斯·鲁道夫,彼得·菲茨,汉娜·许古拉,亚诺什·德尔日,焦科·罗西奇,塔马斯·维兹曼,费伦茨·卡洛伊,米哈伊·科莫斯,普吉·霍瓦特,埃妮克·伯尔彻克,埃娃·奥尔马希·奥尔贝特,艾琳·斯扎基,奥尔弗雷德·亚劳伊,György Barkó,Lajos Dobák,安德拉斯·费克特,彼得·多鲍伊,Géza Balkay,考蒂·拉扎尔,拉斯洛·费卢戈希,久洛·保尔,班纳·米霍克,Mátyás Dráfi,约瑟夫·罗伯戈,Erika Horineczky,Tibor Komáromi

导演:贝拉·塔尔,阿尼亚斯·赫拉尼茨基

 剧照

鲸鱼马戏团 剧照 NO.1鲸鱼马戏团 剧照 NO.2鲸鱼马戏团 剧照 NO.3鲸鱼马戏团 剧照 NO.4鲸鱼马戏团 剧照 NO.5鲸鱼马戏团 剧照 NO.6鲸鱼马戏团 剧照 NO.13鲸鱼马戏团 剧照 NO.14鲸鱼马戏团 剧照 NO.15鲸鱼马戏团 剧照 NO.16鲸鱼马戏团 剧照 NO.17鲸鱼马戏团 剧照 NO.18鲸鱼马戏团 剧照 NO.19鲸鱼马戏团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06 15:19

详细剧情

  一个位于匈牙利平原上的小镇迎来了一个马戏团,最为独特的是这个马戏团有一条鲸鱼的尸体和一个神秘的王子。自从这个马戏团来到这个小镇,所有的秩序都收到干扰,最终爆发了一场暴利与善良的冲突……  幕后制作  前后制作长达四年,只有39个镜头,却与七个不同的摄影师合作,从美国、匈牙利、德国、法国等,以不同摄影师的独特风格创造出不同的精采片段,剧情以轮转式的从某一个角色的观点游移到另一个角色,鲸鱼马戏团在小镇上的出现,超过六百名的非职业临时演员,融合了早期纪录剧情片式的真实,加上精准的场面调度及强烈的视觉风格,以表现出东欧社会的现况,一块身处在欧洲社会的中央,却是国际社会最边缘局外的景况。

 长篇影评

 1 ) 这其实是一个主旋律剧

在看片之前,简单看了一下卫报对Tarr叔的采访。Tarr叔片子最牛逼最闪亮的标志就是那些低调奢华有内涵狂拽炫酷屌炸天非一般的镜头语言。(个人觉得Tarr叔的长镜头是天然逼格最高的,Sokurov叔的俄罗斯方舟长镜头完全是为了玩长镜头而玩长镜头)而且是玩的最深沉,最有哲学味,最老辣,尤其是当镜头语言被刻意拉长后,人似乎就被催眠进入了另外一个次元,Tarr自己独创的电影次元。也可以说Tarr故意把长镜头时间拉长就是为了炫,为了满足我们这些人的嗜好。

在鲸鱼马戏团中,塔叔的世界似乎和现实割裂了开来,加之黑白画面。你根部不知道片中故事所发生的时代,知道接近片尾的两个道具把人拉回到了现实。

鲸一片长镜头语言精致考究,龙火纯情;含蓄,内敛,克制,充满了张力与美感。摄影机的每一寸移动似乎都经过精确计算。暴徒打砸医院暴力场面拍的真富有诗意。而当暴徒撕开浴室门帘看到浴池里站着的瘦骨嶙峋的老人时,暴徒和小伙伴们震惊了。而镜头更是震撼到深处。当然震撼不止这一个。

虽然片子是匈牙利产,但故事却非常具有现实教育意义。影片根据Krasznahorkai 89年的小说,原小说可以解读为一个政治寓言,东欧某国社会遇到不稳定因素后,政治投机分子乘虚而入,大搞破坏社会稳定和谐。而在本片中,境外反动势力(以王子为首)以思想宣传(死鲸鱼)的名义鼓动乡下一大群不明真相无脑群众暴动,消灭旧社会,建立新社会。但当群众目睹真频临死亡时,却吓傻成了良民。杯具的是期间有个老实巴交有思想的进步青年因为好奇心零距离接触反动势力被跨省追捕送进了精神病院。从这一点上看,本片是一个弘扬主旋律,构建harmonikus társadalom的好片子。

当一个人敢于直面死亡时,任何恐惧都对他不算什么。而他则像上帝一样俯视那些贪生怕死之人,让他们不寒而栗,感召他们。

另外,不得不赞一下本片的配乐。除了施特劳斯和巴赫的名作外,Mihály Vig(塔叔御用作曲)那支Valuska惊艳了耳朵,和镜头语言一样,相当流弊。

 2 ) 人民的叙事

一团阴影以近乎暴力的方式向我们袭来,只有Janos驻足观看。在这样的黑夜中,我们都被隐去,成为它的一部分。

出场人物:

我:忠诚的叙事者;他不加修饰的记录这一切,尽管所有的被他的眼,他的耳,他的大脑皮层所修饰着。

小➕:小佳小家小加小➕!

波萨:他们是波伏娃和萨特吗?想必不是吧,他们既不像波伏娃也不像萨特,他们有独属于自己的叙事,他们就是YTT和PHY。

某:记不得谁说过的话,由某来说。没人说过的话,大抵要由某来说。

第一幕,也就是最后一幕,电影园外,春风料峭。

我:来吧,到了叙事的时候了。谁先说说,鲸鱼是什么?

波:鲸鱼是弥赛亚!我看得太懂了,它只能是弥赛亚!本雅明!废墟!重建!新天使!你觉得呢?

我:我还以为是人民,底层人民。

波:好吧,没事!我以哲学家独有的打通能力告诉你,共产党的神是谁,就可以是人民!

(此时,基督教无神论说更进一步,共产主义人民神论说诞生。)

我(十分爆笑了):可恶的意识形态!你看人家好莱坞,给黑豹党拍个电影,还要叫犹大与黑弥赛亚,我们还需要自己的语词呢!

众人点头摇头。

某:你呢萨特,你怎么看。

萨(瞪大了眼睛):我觉得鲸鱼可以是任何东西,也可以不是任何东西,他永远停在那里,永远在那里凝望,不管别人在做什么。他就像是神降临在人间。

某:你呢小➕,你怎么看。

小➕:我觉得鲸鱼是凝视者,但他不必是神,不必是上帝,也不必是上帝的造物。

我:对,什么东西庞大而神秘,还散发恶臭,似乎由此物造就了许多价值,但其实无人向它投去目光?它似乎养活了整个马戏团,但在镜头内,除了Janos,没有人在乎它的真面目。它确实神秘,像是外来物,这不正像农民之于我们吗?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个酷爱角色扮演的小布尔乔亚,比如戈达尔电影中的那样,当他真正目睹了,真正目睹了底层的生活,黑压压的人群,深崖般纵横的皱纹,黄土与灰尘,气味。他将会是什么反应的呢?

某:他将会崩溃对吧。

我:我们以为自己是人民吧,因为我们忘了自己是人民吧。人民可以静止不动吗?

某:或许可以。

我:人民恰恰,往往是静止不动的。人民可以是凝视者吧——大多数人恰恰只不过是凝视者。所以我一开始对医院的暴动十分不解,为什么他们要去医院?

萨:原因在这里是被隐去的,重要的是呈现这场暴动。

我:对,在这之前,我一直以为共产革命将会爆发。

波:可你真的觉得这是一场人民的革命吗?绝对不是啊!

我:现在我明白了,我愤恨他们挥棍向更弱者。但这是事实,这发生了太多次了。

波:是的,新天使永远不会降临。

我:兴许吧。但我们还在那里,我们还在广场上。至此,我的叙事已成。无论大神的震怒,还是山崩地裂,都不能把它化为无形!

众人退场。

 3 ) 鲸鱼马戏团

开始,你用三个醉鬼
演示天体的运行
日全食恐怖的静寂

后来,小镇上驶来鲸鱼
王子,他的影子,和需要翻译的
暴力的舌头

再后来,好邻居,忠厚的鞋匠
丈夫,劈木头的人,死在广场上
“一时的激情,用一生的荒谬来偿还”

最后,白色的光,螺旋桨使人失明
冰冷的长镜头,只留下鲸鱼
黑色的手杖,礼帽,瞪大的死眼睛

 4 ) 聚焦人民的镜头

       贝拉•塔尔一生都在努力将他的镜头对准人民,和塔可夫斯基一样,他在对待艺术上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他年轻时也曾和当局针锋相对,甚至因此入狱。塔尔不懈地用他那充满艺术魅力的黑白影像和几乎完美的长镜头让全世界关注的目光集中在被边缘化的东欧国家,他的影片是东欧人民真实生活的写照,展现了严酷的现实和人们苦难的命运,探讨着国家、社会和人性之间的联系和冲突,饱含着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制度的批判,唤起人民对自我乃至民族未来命运的思考,充满着写实主义色彩和强烈的人文关怀。《鲸鱼马戏团》是塔尔继其巅峰之作《撒旦探戈》后又一部力作,影片耗时四年,先后与7位摄影师合作。在这部电影中,用光、布景、场面调度和摄影处处透露了塔尔大师级的处理手法,加之对充满质感的黑白影像的纯熟运用,使得整部电影富有极其深刻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开篇第个一镜头是整个影片的引子,Janos指导几个醉汉模拟天体运转,用诗一般的语句描绘着宇宙永恒的和谐。日蚀突然出现,在那一瞬间,地球上的生命陷入恐惧;随即月亮移开,黑暗消散,万物被拯救般地重获呼吸。Janos的发音和手势散发着令人着迷的魔力,贝拉•塔尔的御用配乐师Mihaly Vig的配乐每个音符都触碰着心灵,那简单、纯净、不断循环的节奏把观影者带入一种冥想的状态,仿佛置身于阒静的宇宙之中。接着,Janos合着音乐的旋律哼鸣,为这个缓慢运动的体系所陶醉,灯光和镜头的旋转营造了静谧和渺远的氛围,流露着对创世的敬畏以及对浩瀚星系中渺小生命的静默。在这个奇异又迷人的画面里,用镜几乎达到了完美:日蚀出现,太阳的光辉消失之时,镜头在拉远的同时缓慢上移,这样一来,影片的视角从主角所引领的作为观者的我们的眼中移至一个更高的俯瞰式的位置,犹如上帝的眼睛在注视着发生的一切。美妙的是,这一意境的过渡只不过是一个长镜头连续拍摄过程中机位上移了一点点而已。这时,酒馆老板突然打断演出,赶走Janos,把角色和观众一并带到现实中。Janos说:“一切都还没有结束。”这句话启示了之后发生的故事。
        
       Janos是一个卑微的小人物,他安分守己地生活,夜里做分发报纸的工作,并尽职地照顾德高望重的隐居音乐家Eszter,他生活拮据,但却毫不犹豫地花钱观看鲸鱼,说明他怀有希望和信仰。Janos遁入黑夜的镜头展现的是他的悲悯、虔敬和充满希冀。他卑微的身影缓缓渡过黑暗,仿佛踏过幽谧的历史的河流。影像表现出极度的孤独,透露着悲凉的历史感和命运的沉重感。这里再次显示出导演在光线运用和镜头调度上的功力,镜头一再拉远直至人物晃动的身影成为黑夜中的一个点,似乎昭示着微弱的信仰之光最终将湮灭在历史深邃的黑洞之中。镜头向后推移过程中缓慢压低,致使大面积的黑暗包围行走中的Janos身边的一小块儿高光区。这一场景的寓意十分丰富,每一个人类的个体都是历史寒夜中的凄凄光点、但光亮再弱,黑暗却也无法将其全部吞噬(下一个场景紧接着转换至次日Janos面向朝阳行走,再次显著地暗示了希望的延续)。在整个长镜头的时长里,黑白影像和主题音乐再现使得电影语言直入骨髓。
  
       第二天,Eszter在麦克风前录下自己的独白,有着启示录的意味。实际上,Werckmeister的音律学说并不是打破了所谓的“纯律”的和谐,相反,正是为了修正“纯律”和弦中的不和谐音素进而创造了更加旋律化的音程。这样看来,笔者更倾向将电影题目Werckmeiste Harmonies理解为人们在变革中寻求秩序与和谐的所为。Eszter认为,应回到毕达哥拉斯的时代,但这个理想与群体、种族、社会之间存在必然的矛盾。毕氏重视人的价值,鼓励积极的人生态度,崇尚在家庭、团体、组织、国家、乃至国际联盟的种种制度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发展。事实上,在制度之下,人作为一个个体和人所组成的群体这二者该如何去从,这个题目已随着故事的推进自然地融入到了情节的发展之中。探寻个体、群体和体制三者间关系以及这三者在历史进程中乃至未来社会发展中各自的定位是这部电影的主旨。
  
        Janos和Eszter,一个青年,一个长者,他们好似游离于阶级之外的弱势个体。但其实两人之间却有不同:Eszter看清了一切问题的本质,并揭示出了真相,但他已别无他念,只渴望归隐音乐,不被打扰地潜心研究和创作。而Janos尚有信念,他的内心纯净质朴,怀着单纯和幼稚的愿望。影片中段,两人完成Eszter前妻以要挟破坏其生活为条件交予的任务后分头离开,镜头从平行位置逐渐拉升,注视着他俩各自踏上分岔路。镜头是远景,但却反而增强了画面的饱满度和表现力。处于无奈而妥协的Eszter无心倾听村民的诉苦和抱怨,他已身心疲惫,只渴望回到自己与世隔绝的住所;前去交差的Janos也舒了一口气,自己的生活终可以恢复往日的平静,虽然乏味却安稳。然而,在两条路的尽头只有宿命的悲剧在等待着他们——Janos受到打击后成为精神病患者,Eszter的家被前妻和警察局长霸占。 
       
       两个孩子发疯的桥段暗示暴乱前的动荡不安,警察局长酒后抽风的情节则刻画了另两类群体,即体制内的麻木者(警察局长)和追求利益的局外人(Eszter前妻)。
  
       前后两段广场戏展现的是人们的不知所措。没有方向导致盲目的行动,无知带来的是无辜的牺牲。洗劫医院前,导演用一个很长的镜头刻画满怀忿恨的群众的群像,镜头前后推拉、上下移动。人们的呼吸急促,步伐坚定,凸显出人作为个体的强大。这里,再次点出了导演所关注的核心:无疑,人类是宇宙中最具生命力、且唯一真正拥有并懂得如何运用力量的生物,但我们不禁要问,人类的力量究竟该如何运用?运用到何处?怎样用这力量去捍卫自我、去斗争、去革命?进而去改变和创造而不是去颠覆和毁灭。很显然,在各种体制和制度之下,蛮力的盲目爆发导致人民自身白白地成为可怜的历史牺牲品。这一悲剧性在暴乱者目睹浴缸中嶙峋老人的一幕达到顶点,导演布设耀眼的白炽光打亮老人所在的一整块空间,和黑色的前景形成强烈的反差。经受了时代的鞭笞和命运枷锁的束缚与折磨,奄奄一息的老人虚弱的身躯赤裸地呈现在同样正在经受着上述遭遇的无辜的施暴者眼前,我相信,这里并不是无情的批判,而是炙热的关切。动乱结束后,摄相机记录了暴动者拖着身子依次通过回廊,高反差的黑白影像使人物形成剪影效果,生动地体现了他们同为受害者的形象。随后,镜头下移并俯拍一个个垂丧颓败的身躯和缓缓移动的沉重的步伐,再次勾勒出由“暴徒”变为最终的牺牲品的群像。
  
       回眸历史,从“布拉格之春”、“匈牙利十月运动”、“波兹南事件”到“东欧剧变”,一次次革命的爆发和政治格局的演变是否是历史的进步?一再以武力方式终结现有制度或秩序难道就是所谓历史的必然性?既然无法确定新制度的正确性,革命也就全无意义,亦可谓是失败的,然而,这种失败究竟是源于思想体系的错误还是阶级的局限性?
  
       当个体汇聚为群体,人们升级为人民,他们却不知该如何依靠自身的力量去主宰自己的命运。印刷厂的女工对即将发生的革命的不安和恐惧;Janos房东的老婆对丈夫的行为表示不解和担忧;餐厅肥胖男子一边进食一边与女人亲热展现的是受欲望支配的木偶般的躯壳;马戏团老板因害怕出乱子而拒绝演出;他的助手为牟取经济利益想要和王子单干;貌似高贵的王子也不过是一个被操纵和利用的干瘪的皮囊。正如影片中所述:“一切都是幻觉,一切都是虚无,一切都没有意义。”
        
       充当布道家的王子无法充当指引人们的现实领袖,剩下鲸鱼沦为信仰被扼杀后的殉道者。影片的结尾,卡车车厢绽开在满目疮痍的广场中央,鲸鱼裸露着的衰败的身躯瘫软成一副泥像。神秘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鲸鱼的眼泪——上帝为人类而流的泪,亦是导演理性关注的眼泪。Eszter作为见证了悲惨历史的老人,再一次见证了悲惨的现实。他在离去中回望鲸鱼,画面停滞。至此,这个以牺牲为代价却仍未能找到出路的短暂的插曲必将再一次成为一段被遗忘的历史。

 5 ) 那未眠的30个小时

这是一部成功的挑战了好莱坞的电影,它以截然不同的叙述视角和拍摄手法让你所熟知的电影理论变得陌生起来。不知道匈牙利人是否对黑夜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电影开始的一切似乎又让我们回到了《地铁风情画》里那个陌生又熟悉的,充满魔幻色彩的黑暗之中。

陌生,一切都是陌生。一个不知姓名的东欧小镇,一个连导演自己都物色了整整一年的广场,一个莫名的时代,一场不知缘由的暴动,陌生的语言,陌生的镜头。如果你还对《大象》有着朦胧的记忆,诸多的第一视角的长镜头,诸多的和故事无关的铺垫,还有那个莫名其妙的名字,那么《Werckmeister Harmonies》定然会唤醒那份早已模糊不清的记忆。

140分钟的电影描述了给一个小镇带来巨大震撼的故事,而在这个故事里,你不知道它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不知道究竟谁是它的主使者,因为导演把视角完完全全的放在了一个与它看似无关的主角身上。于是,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眼睁睁的看着这一切启动,发展,高潮,结束,无动于衷。

之所以想到《大象》,这就是一个原因: 你只是看到了你所能看到的一切,就像只是看到这个庞然大物的一小部分,你感到了震撼,但你却根本不知道这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另一个原因那个重要线索:鲸鱼的尸体。电影的主角Janos是唯一看到这个鲸鱼的人,他两次与它发生了最近的接触,他与它说话。但当影片结束的时候,我们发现了Janos的悲情色彩——他连自己唯一能看到的东西都是假的。如果你再把记忆追溯到影片刚刚开始的镜头,这个善良的,对真理充满好奇的青年像上帝一样让一个人作太阳,一个人作地球,一个人作月亮,三个人在他的指使下在自转与公转的运动中模拟着太阳系的结构,Janos站在一个哲学家的高度对用诗一样的语言对日蚀进行着充满艺术感的解释,那你就更会发现,在这种主导与被主导的反衬之下这个人物的悲情色彩。

影片的长度是140分钟,但是它的镜头数量只有37个(根据IMDB某网友的统计)。你会惊奇的发现一个俯视的镜头对准一个分叉路口,然后让你在画面和自己的手表间的视觉转换之中看着两个人走完各自眼前的路;你也会惊奇的发现镜头会对准两个行走的人,其间什么都没有发生,但是你还是不得不平静的看他们从家门口走到几百米以外的地方。这个便是电影的真实性。我曾经设想,整部电影关于“距离”的描述完全没有舞台化,即是有几百米的路程,导演便让演员走这几百米的路程,让观众看着几百米的路程。网络上凤毛麟角的资料似乎也证明了我的这个猜想。既然影片在空间上出现了非舞台化,那么对应的它所能描述的时间跨度自然也会非常有限。140分钟的电影仅仅描述了大概30个小时的故事,而且是单线程描述,镜头仅仅是追踪了主角一个人。

不知道你是否和我一样对缺乏睡眠的经历深有感触,当你从通宵教室抑或通宵网吧抑或包夜后的好乐迪走出来,然后表面若无其事的进行第二天的活动,但实际上你却发现自己早已变得迟钝的大脑已经对周围即便缓慢变化的一切无所适从,于是一切开始显得不合常理,直到下一次睡眠的结束才能让你重新试图回想那如同梦中度过的几个小时。可是,不论当时身边的一切显得多么不可解释,但它依然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而已,而且当黑夜再次降临总归还有补充精力的时间,但Janos在这非线性的一天里却接触了这一生最具震撼的所有场面:在这个与外界的一切隔绝的闭塞小镇里他欣赏到了上帝的天工——那个后来被证明充满荒谬色彩的鲸鱼,他经历了一场好人摧残好人的暴动,而且最悲惨的是,他甚至没有机会从这个非线性的梦境中回到真实的世界——他后来疯了最后。。。

导演没有匆匆带过生活中的细节:Janos收拾房间,鲸鱼管理者缓缓打开巨型的车厢,这些都占据了影片很多的时间,一切显得自然而和谐。这样的和谐为后来极为突兀的镜头再次做了对比,在拉德茨基进行曲中两个人用没有节奏的试图用优雅的舞姿跳舞,随后画面转换到了军官的家里,那里也放着拉德茨基进行曲,而小孩子也一面在床上无节奏的跳越一面用刺耳的金属打着拍子,唱片随后卡在一个地方来回的放,另一个孩子对着电风扇用他父亲穷兵黩武的语气对Janos进行着威胁。这样凌乱的场面又刚好对睡眠缺乏状态下思维的散乱产生了正反馈。

我并没有提到电影最核心的情节,因为我也是近距离的站在一条鲸鱼身体某个部位之前,如果试图找到这部影片情节的大背景或者像解读大卫林奇或者库布里克一样分析这部电影,则真会破坏掉导演精心为我们设计的艺术的一切。

 6 ) 《鲸鱼马戏团》贝拉•塔尔

相对于他的《撒旦探戈》,片长140分钟38个镜头的《鲸鱼马戏团》显得短小精悍且异常的凝练。电影在一个匈牙利的小镇发生,一个硕大的鲸鱼出现在小镇,随之而来的“王子”煽动起了一场暴动,而最后被政府压制,贯穿全片的年轻人最后精神失常被关到精神病院中。从匈牙利历史来看,“王子”可以被看作法西斯思想的毒瘤,那些盲目的暴动分子在狂放的思想蒙蔽下丧失了理性,他们的行为并不是自发性的,而是一种集体性质的。同样,“政府”,甚至可以抽象为“唐纳婶婶”则是斯大林主义的象征,在平复了法西斯之后,共产主义同样运用一种集体主义精神压制着民众。而那个硕大的鲸鱼,类似于青年人开始描述的日食现象一样隐喻了沉默、诗意、神秘的自然,然而在经过暴动和压制之后,那个已然死去的“自然”完全暴露在广场之上,被人们永久的遗弃。

 7 ) 害怕的人是什么都不知道的

上周在书店的电影沙龙,主题是文学与电影的对话,我们选择的几部影片中,有一部是贝拉·塔尔的《鲸鱼马戏团》。五年前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我受到极大的震动,这震动最初来自于电影空前绝后的长镜头和匪夷所思的复杂调度,以及极强的、忧郁的诗意。

之后断续地又看过几遍,其中几个喜欢的镜头,也反复看了很多次。但由于电影明显的、对于匈牙利或东欧历史的隐喻意味,而网上关于电影的背景资料又很少,所以,一直觉得自己并没有看懂这部电影。

这次活动的另一个主持人史靖澜读过电影原著小说《反抗的忧郁》(作者: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2015年布克国际文学奖获得者),我想趁此机会,结合小说的内容,也许能更清晰地理解《鲸鱼马戏团》。

但实际上,关于小说的介绍,主持人并没有说多少,只是大略阐述了对于《反抗的忧郁》这部小说根由于匈牙利人的数次失败的反抗历史而滋生的民族性的忧郁性格。忧郁于:总是诞生着对生活的希望,而总是在反抗现状的行动中失败,这种失败,成为一种悲观的、习惯性的对生活的无奈和担忧。

这是符合贝拉·塔尔电影的整体风格的。我看过的《诅咒》、《都灵之马》和短片《旷野旅程》,以及没有看完的《撒旦探戈》,都笼罩在这一致的忧郁氛围之下。

而琢磨之后,我要收回前面“没有看懂”的说法。受到这部电影的强烈吸引,实际上便是看懂了贝拉·塔尔的意思。在贝拉·塔尔的观念里,历史、政治并非他所要表达的内核,他认为“政治是肮脏的”,并且否定其作品即寓言的观点。

贝拉·塔尔的表达内核,是人的基本状态:普遍的忧郁性。在《鲸鱼马戏团》里,这个普遍性,尤指因反抗的无望而产生的忧郁。

电影中的音乐家埃斯特尔有一段录制自己演讲的情节,所阐述的,是他对十二平均律之不和谐性的批评,他的演讲试图让人们回到亚里士多德时代的音乐,刨去乐器在十二平均律规则下的受制和不自由,回归人对音乐魅力的天然感知和无拘束的表达状态。但是可想而知,这种反抗音律规则的行为终将失败,在影片结尾处,他对在疯人院病床上失神的詹诺斯说,他把钢琴调回了十二平均律,这样,就可以弹奏任何曲子了。

埃斯特尔对于前妻的反抗也是失败的,他想保持归隐、不参与政治,但迫于埃斯特尔夫人将回到他生活中的胁迫,他最终妥协,走上街头,为她的肃清运动募集资金。

主角詹诺斯无力的反抗更加层层不绝。

影片开头,在即将打烊的酒馆里,詹诺斯使用几个醉汉来演绎天体运行的规律,并在日蚀的比喻中,描述黑暗之中人所感到的绝望和害怕,以及对日蚀结束、黑暗褪去,万物和生活重回正轨的信心。这个复杂、迷人的长镜头情节,将詹诺斯的纯真展现无遗。

在詹诺斯天真的憧憬中,鲸鱼的巨大尸体代表上帝的神圣力量,生活拮据,他仍然愿意购买门票去参观神迹。第一参观鲸鱼结束时,广场上的路人和詹诺斯交谈,对方关注的是和鲸鱼同来的王子,而詹诺斯仍然关注和赞叹鲸鱼,当第二次进入装载鲸鱼的车厢,偶然发现王子煽动暴力的真相时,他惊恐地逃跑了。

詹诺斯看到的不是真相,因为他只是一个天真的孩子(镇上男人,他都称之为叔叔,音乐家叔叔、警察叔叔、鞋匠叔叔等等),他是一个在无望生活的洪流中极其弱小的局外人(所有的局外人都是弱小的),他所保持的希望、对上帝敬畏、对神秘的着迷,只是压抑的世界河流中的一星水花。

甚至可以说,詹诺斯是一个绝对的孩子(即便他在电影中是一个年轻人),是整个世界的绝对的孩子:这个世界由他所尊敬的叔叔、婶婶们,由他所惧怕的军队、广场上的暴徒们,由他无力控制、无力哄其入睡的警察局长的两个暴躁儿子构成,这些人,组成完整的世界结构,他面对的是整个压抑着他的生活。

这里就要说到,这一切反抗的对象。这是一个荒谬的对象。如果说詹诺斯反抗的是复杂的无望的世界,那这个世界的暴徒们去医院施暴、殴打病人、摧毁物品,却在扯开浴帘看见衰老枯瘦的站在浴缸里的裸体老人时,丧失了施暴的动力,变成一群沉默离去、仿佛僵尸的失败者时,他们发现,依靠暴力去反抗的对象其实并不存在。人们反抗的到底是什么?他们不知道。

因为“害怕的人是什么都不知道的”,这是小说中的句子,也是詹诺斯在被摧毁的电器商店大厅里,从一本笔记上读到的王子的言论。反抗的荒谬就在于此,并不知道要反抗什么,只有反抗的欲望和冲动,以及冲动之下的暴虐行径。

为了反抗而反抗,实际上是最大的忧郁,也是最大的虚无之源。暴徒们想要反抗的,是自己的情感:对于生活的不满,而王子的鼓动,只是一个开关而已。贝拉·塔尔展现的这一真相——反抗的虚无性——由虚无而忧郁,便是《鲸鱼马戏团》最震撼人心的力量所在。

表面上看来,贝拉·塔尔没有给观众留下希望:詹诺斯并没有做任何坏事,也没有参与暴动,却成为了通缉犯。他在铁路上逃跑时,被直升飞机追捕到。这个绝对的孩子、无辜的局外人,也逃不出无望生活的包围。这个孩子落入了荒谬的生活圈套里,而最终变成了一个丧失意识、信念、理智的精神病患——彻底虚无的存在。

但实际上,贝拉·塔尔以詹诺斯堕入虚无这一“个人的绝望”,给出了生活的希望:人们的生活仍在继续,即便音乐家的房子被前妻和警察局长占领、他只能生活在厨房之中,他总归仍在生活着。真正的希望便在于此:即便处于巨大的忧郁之中,我们仍在生活着。这是一种道德的底线,贝拉·塔尔画出了希望的最低值,接受了这条底线,更多希望、更多反抗,便可以仍然存在,而忧郁,也可以忍受。

这部电影不在表达一场暴动的酝酿、爆发、终结,所以,即便不了解匈牙利的历史和政治,只要理解了忧郁,就理解了这部电影。

 短评

塔尔贝拉的影像风格与语言自第一眼已可撼动心灵。漫长的长镜头背后是漫长的拍摄过程,细节锤炼不惜工本,《伦敦来的男人》里为制造理想中海浪拍击港口的效果,令人潜于海中不断向堤岸泼水…种种磨耗致使制片人因巨额投入而崩溃自杀…本片中始终未曾出现的“王子”隐喻倒好似一个对韩寒事件的巨大预言。

4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有些电影是用来娱乐的,而有些则会让人对电影这门艺术肃然起敬,塔尔的鲸鱼马戏团理所当然是后者。140分钟只用了30几个镜头,在长镜头的使用上,塔尔有着超越所有前辈的野心,显然也有这个能力;冷峻的超长镜头,完美的场面调度,深沉的配乐,充满隐喻的主题,塔尔在努力还原着电影的本质。

7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没看懂,不过那些长镜头。。。哇

10分钟前
  • 李和百万幽魂
  • 力荐

1.即使是天体规律一如既往的旋转,看似永恒,却也会被“突然打断”,何况只是人世间的和谐;2.黑暗中的光,行走,或许孤单,或许愤怒;3.好几个镜头实在太美,沉浸其中,配乐是凄美的忧伤。

1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诚然,作为一枚非电影专业学生和从业者,我看电影的初衷就是为了逃避现实。记着曾有电影专业导师云云:不招那些阅片量颇多的学生,因为破坏了深入学习电影的懵懂。但私以为伴随着岁月的流逝,数量的与日俱增,好似摸到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门径。摸到了一部电影浅层可能所要表明的语境,深层所有探讨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人性等等。就像儿时看赵本山,周星驰,陈佩斯,长大了看巴顿,金凯瑞,憨豆先生。刚开始只是捧腹大笑,慢慢地若有所思,再然后泪眼朦胧。再如长镜头和分镜,刚开始味同嚼蜡,慢慢地食之有味,再然后心有灵犀一点通。你走过的路,经过的人,都会在某个时刻和某个片段堆叠照应。电影给了我不止三倍生命,还有光,还有梦。

17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一年五遍。

20分钟前
  • 不流ᝰ
  • 力荐

是在自己为自己建立法则,入戏之后看起来还不错,他的长镜头不算复杂,初看有滥用之嫌,但实际极大的服务了自己的人物情绪,并且制造了某种真实让它蔓延到镜头之外,全片最好看的就是那些人物每个镜头最后走着,走很久,又重新定义了心理上的时间。

25分钟前
  • Morning
  • 还行

奄奄一息的鲸鱼与表现主义阴影下呈现的“王子”。贝拉塔尔以神秘主义风格暗示着一种潜在的力量。尼采哲学+匈牙利的苏联极权历史。维持现状亦或是解构现状?广场上的人群如油画或者机械幽灵。或者如开头酒吧的“日蚀模拟”以及“鲸鱼马戏团”介入时的光影变化。借愚民无意识之手迎接超人的到来?

27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只是觉得开头一段的公转与自转诗意非常。

30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什么在游走

35分钟前
  • 叉叉小箭猪
  • 力荐

140分钟的37个镜头。见证者的视角,长镜头的教科书。虽然剧情对于我来说显得晦涩了,有很多并不完全理解的历史背景宗教哲学思想,但是暴动到裸体老人出现,最后孤零零但并不再显得巨大的鲸鱼以及开头那段日食的隐喻还是让我难忘的。

38分钟前
  • 偏时差
  • 推荐

贝拉·塔尔的布光、构图与长镜调度令人拍案叫绝。跟拍人物行走的长镜时时出现,却次次不同。集装箱车由后景左侧驶至右前的光影流变,独自走夜路的剪影与缓慢后拉镜头。酒馆里的模拟日食,拉德斯基进行曲中的舞蹈,孩子们的锣鼓疯闹。医院中的赤裸老者终于软化了暴徒的强横。雾气吞没了鲸鱼。(9.0/10)

3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偶觉得这是新浪潮对长镜头的一次影响,你可以长镜头,但是刻意而为之就不好了嘛,里面摄影真的很棒,前后呼应的一些细节不仔细看甚至对整部剧情无法彻底了解,算是一部电影语言高智商电影吧,值得一看再看

43分钟前
  • 阿尔法
  • 推荐

长镜头和隐喻的利与弊,每次配乐响起我都要起一身鸡皮疙瘩

47分钟前
  • 張不吃
  • 力荐

长镜头给人深刻印象 配乐很赞 但我想不会再看第二遍

48分钟前
  • 螺丝இ
  • 还行

已经很久没有过看两个多小时电影不挪窝了,以为是自己精力不行了,其实可能很简单就是电影不行。接下来注定又是一个无眠之夜。东欧人应该对这一部非常感同身受,当巨大的马戏团铁皮车像令人眩晕的铁幕一样降临,谁还能确定日蚀只是短短一瞬?那些被蛊惑的人终究也只是飞扬的尘土,得利的怎么可能是他们?记住永远不要赞美深渊,也不要靠近深渊,因为深渊也在凝望你,随时有可能吞噬你。医院一幕拉开帘子的那一下可能受到《自己去看》的影响,镜头末尾又让人想起萨金塞夫的《无爱可诉》。

51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暴乱那场戏大概是我看过最震撼的电影场景之一,长镜头不留痕迹的调度,不可思议!

56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力荐

四星半;末世寓言,和后来的《都灵之马》在主旨上贴近;以鲸鱼之目冷眼旁观众生,一切废墟终将重建,一切虚幻终将覆灭,一切罪恶终将惩戒,一切暴行终将得到原谅,在黑暗和尘暴中隐现的世界;长镜内的调度圆融自然无痕,画框几乎消失,布光绝赞(细看其构图更妙),配乐肃穆沉静。

5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长镜头厚重思想技术片一尊

1小时前
  • PsYBriT
  • 还行

原来是部政治电影,对极权主义的恐惧的诗意表达

1小时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