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梦人生

战争片中国台湾1993

主演:蔡振南,洪流,黄倩茹,李天禄,林强,杨丽音

导演:侯孝贤

播放地址

 剧照

戏梦人生 剧照 NO.1戏梦人生 剧照 NO.2戏梦人生 剧照 NO.3戏梦人生 剧照 NO.4戏梦人生 剧照 NO.5戏梦人生 剧照 NO.6戏梦人生 剧照 NO.13戏梦人生 剧照 NO.14戏梦人生 剧照 NO.15戏梦人生 剧照 NO.16戏梦人生 剧照 NO.17戏梦人生 剧照 NO.18戏梦人生 剧照 NO.19戏梦人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8 00:46

详细剧情

布袋戏大师李天禄(李天禄饰)出生于台湾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他用口述回忆自己的戏梦人生,故事终结于日本战败投降。

 长篇影评

 1 ) 《戏梦人生》的人生断篇

我们持续而均衡地经历时间,但记忆不是,几十年的岁月过后,人生往往由一些片段串连而成。 《戏梦人生》就是一个人记住的这些片段的集合。

整部电影由5个段落组成:外公(爷爷)家——流浪台中——演日文戏——岳父和小儿子之死——拆飞机

1、他外公一家是真惨。招了个女婿,自家女儿却死了,女婿又娶回来一个女人,把自己一家老小全虐待走了,最后女婿也死了,业已破落的家产都归那位续弦的女人了。 从周岁酒开始的好大一个繁华家族,后来门庭冷落逐渐消亡,就像花草荣枯、河水东流一样,缓慢而平静。这实际是中国过去数千年来,无数传统乡绅家族消亡的缩影。

李天禄的周岁酒,门庭若市。

2、流浪台中,丽珠教会他如何对家庭尽责。 青楼行业是最传统最古老的行业之一,他被丽珠吸引的时候,不知道她的身份,当然如果不是她的身份,他也不会那么容易得手。 俗话说,“戏子无情,婊子无义”,都是身不由己的异乡流落客,情义为何物?只是一包烟,一碗猪脚面,唇疔发作时候的彻夜相守……丽珠让李天禄给家里寄钱,丽珠情不自禁追随李天禄到乡下演出、然后又带着他挨个给妓院赔礼道歉为李天禄洗脱清白,丽珠知道自己的情义将归于何处吗? 李天禄早就说那是露水姻缘,他自己得对家庭、对子女负责,他也知道丽珠配得上更好的未来,他让她嫁人是什么时候?很多人知道开始,却不知道如何体面地结束。李天禄没有说后来如何,他回到了台北。

青楼“点烟”,注定只是一场短暂相逢的游戏。

3、演日文戏。作为殖民地居民,谁知道未来会怎样?被日本统治40多年后,从小到大的人知道自己到底是哪国哪民?演日文戏只不过是一种正常的文化和身份衍化过程。 主角演戏,由始至终都只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让自己一家人活下去。观众可能觉得他演得很好,有布袋戏的天分,都请他演戏,但于他本人而言,只是看哪儿挣的钱多,金主让演什么就演什么。

所有商品都实行配给的年代,无论在哪里演戏,追求的无非一句“什么待遇”。

4、岳父和小儿子“打摆子”死亡,可能得的是疟疾,从发病顺序和症状看,典型的传染病。他前半生全部的积蓄,都花给那位乡村医生了,回到台北的时候只剩50分钱。简短一句话,隐含了多少故事,那些故事对他而言都已经不再重要了,都抵不过小儿子的“命该如此”。

李天禄的母亲许愿以命换回老娘的健康,于是貌似不治的老娘痊愈了,李天禄的母亲死了;奶奶克死了亲儿子、克死了孙子、差点克死了外孙女,最后跟李天禄生活得以归老;丽珠生唇疔,几乎丧命,李天禄发动戏班捉青蛙,用民间偏方救回丽珠性命;老岳父和一家子相继得“瘴气病”,土医生终究没有救回老岳父和

5、最后拆飞机的画面,印象深刻,似曾相识,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多年前已经看过这部电影。 人们把无价的飞机砸成可贩卖的铝,然后用换得的钱看戏,浑不知他们自己的行为是一场更大的戏。

对大多数人来说,任何东西,只有在能使用的时候,才具有价值。当然,人类具有把一切转化成可现实使用的天赋。

《戏梦人生》和《赛德克·巴莱》都是日据时代的台湾故事,但却是两个极端的叙述。

《赛德克·巴莱》全片充满了抗争,部落之间的抗争,与日本统治者之间的抗争。这种抗争源于“生番”的民族性格,他们的生存传统与日本人精细化的管理触角明显不兼容,与统治者的国别无关。我认为,即便是原本的大清政府,如果将管理机制触达那些番民的生活实际,一样会遭遇强烈抵制和反抗。那么放任不管才是正确选择吗?与之互为应证的是,大陆西南地区同样存在许多番民区域,《红军长征记》里面曾称之为“猓猓(倮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时候曾经勒索红军、大收“买路钱”。到1950年代末期,“倮倮”部落之间仍然战乱频繁,政府通过十几年软硬兼施的细致管理,才终于消除其“人头祭”的传统。

《二万五千里》(红军长征记 手稿)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9月第1版

《戏梦人生》全片隐含着众多矛盾冲突,却没有强烈的抗争。日本接管台湾后,邀请村民们去看戏,顺便“剪辫子”,没人反抗;后娘虐待孩子,没人制止,导致李天禄的“童养媳”被领回厦门,没人反对;李天禄从小失学,被父亲卖去唱戏,没有反抗;继母阻止李天禄参加父亲的葬礼,没有反抗;李天禄让丽珠嫁人,也只是一句话带过……李天禄被招婿,他父亲倒是反对了,但拿不出更好的替代方案,终究波纹不兴;酒鬼日本兵随地便溺,被李天禄揍了一顿,也被惜才的日本上官化解得云淡风轻——李天禄当然知道上官跟自己的交情远甚于那位无能的酒鬼兵。 最剧烈的冲突,可能是对美英等国的战争,只存在于李天禄手中的布袋戏里。

“打败美英”只是日本人一厢情愿的戏剧想象。

大时代里的小人物,抗争从来不是主流,更多的人都只是顺应生活,他能感受到的只有那一碗饭,一杯酒。

“照顾好自己,在这见到你是我的福气……” 所有人都不过是时代洪流下的一粒尘埃。

李天禄凭什么享有那一碗饭,一杯酒?从影片约01小时01分钟左右看出,他的父亲显然也是布袋戏艺人,他的岳父来旺也是布袋戏艺人,但两人都早早“退休”享受着自以为良好的生活、以及无名的人生。唯有李天禄,他的一生都只是专注于自己的戏剧。

 2 ) 戏梦人生

布袋戏大师李天禄出生于台湾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他用口述回忆自己的戏梦人生,故事终结于日本战败投降。 小时候的李天禄家里充满矛盾,母亲去世,来了一位冷酷的继母,他跟父亲学得掌上手艺后独自离家,随木偶剧团登台演出、四处游走。 年轻时的李天禄入赘女方家里。后来战争爆发,布袋戏被禁。唱歌仔戏到邂逅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加入“英美击减催进队”,为日本演宣传剧,和日本人有了不错的交情。后来李天禄一家人躲避空袭疏散到南部,这过程中,他失去了亲人,而第二天战争就告结束。

 3 ) 电影本该如此,回归生活

1993年的戏梦人生是不是侯导巅峰?反正1995年的好男好女开始,他的创作远离了台湾近代史,远离了侯孝贤成长躁狂的年代,远离了吴念真,也远离了观众……

一切镜语皆情语,戏梦人生的固定长镜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剪辑的叙事作用被压到最低,台湾风景美的令人沉醉。

在侯孝贤的电影里,分析故事是徒劳的。在戏梦人生,侯导直接放飞,伪纪录片风格。扮演与口述交替,所有重大转折由李天禄口述。值得一提的是,口述直接在表演场景内完成。历史与现实交织,虚拟与真实碰撞。不由得让人思考:何为电影,何为纪录片,而何为现实。何为记忆。

浓厚的闽南方言、老演员的沧桑语气、美丽的长镜头,将观众带入那个时代一名戏子的颠沛生活。没有戏剧性,只有现实,只有生活。

电影本该如此!

__bk:e9sok

 4 ) 不加不减 人生自现

       以为会看到一部典型的人物传记,开片10分钟,就不禁仰天长叹:枉自误会孝贤同志了!
    在导演招牌式的全景中景长镜头里,一开始竟没“认”出我要看的主角。那位在《悲情城市》里絮絮叨叨的老父亲,那位台湾“岛宝级”的布袋戏大师,一生悲喜果然比戏剧还戏剧阿,可是在侯导的“冷眼旁观”中,一切戏剧冲突被刻意地避免、取消,所有面孔被模糊、推远,只留下习惯了享受导演加工过的生活的我们,在一片模糊平淡里找回真实的视角,在不加不减的人生况味里渐渐地沉进去……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老先生现身说法的表达方式,打通了纪录片与传记片的隔断,模糊了被演和扮演的分野。。。

 5 ) “生活本身就是历史”这就是侯孝贤信奉的观念

侯孝贤电影以纪实性/写实性取代梦幻性,将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作近似自然主义的呈现,《戏梦人生》就是李天禄一生的电影化记录,在这种记录当中试图让观众感觉和思想。 台湾主流商业电影的人物关系和情节推进以因果关系为根据,封闭式回圈发展。侯孝贤电影不以因果性来建构,尊重生活本身的偶然性,采用开放性结构,人物的命运和事件的结局不可预知 。

侯孝贤在通过当事人的亲身忆述及导演重塑的处理场面,造成一个时空穿梭交替、多重视点的李天禄回忆录;再度呈现了被历史无情压抑的人的悲哀。为贴切地呈现这位根植台湾本土的艺术家半生的生活经历,侯孝贤独放弃特写效果,就是要避免蒙太奇对观众视角的蓄意操纵,而试图把观众推在任何一个特定的视角之外,使观众与人物的内心世界相隔离,以平实静观的态度来捕获一个个非戏剧性的日常活动片断。

“生活本身就是历史”这就是侯孝贤信奉的观念。这部电影的配乐也也非常特别,采用了台湾本土的月琴取代了传统的吉它,月琴一拨,那些来自乡野民间的歌谣就通过那些质朴的嗓子吟哦出来,然而转瞬间,又飘散在喧嚷的人潮或带着泥土味的空气里。像极了侯孝贤的电影风格——不管有多少的痛楚与感怀,镜头一转便是满目的绿水青山。

《戏梦人生》不仅在艺术上独居特色,显示了侯孝贤电影在美学风格上的主要特点,而且也形象化的表达了侯孝贤对台湾近现代历史的一些基本看法和评价。当然,这些看法和评价是有机融合在影片创作之中的,显示了一个有良知的艺术家应有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6 ) 老人们淡淡地对后生说:人生就是如此

  今日看到侯孝贤小组里摘出的侯孝贤的三句话,惊觉昨夜观影后大家对电影深意之探讨不外乎此:“世间并没有那么多阴暗跟颓废,在整个变动的大时代里,生离死别变得那么天经地义不可选择,像河水涓涓而流……” “生命中有许多吉光片羽,无从名之,难以归类,也不能构成什么重要意义,但它们就是在我心中萦绕不去。” “人生有情。”
  我辈后生,观影后纠缠在优美的风景、特立独行的叙述风格、无聊却震撼的长镜头、把白娘子翻译成怀特小姐的诡异字幕、日统时期的军民关系……而在老人眼中又是如何?
  此次观影,携母同行,影片完结后众人围坐讨论,妈妈只是倾听,散场后才向我道出她的观后感。
  她说,你看那个主角,是个才子。纵使继母虐待,纵使父亲暴躁,他可以逃脱,只因有演布袋戏的天分。因为小小年纪就能演戏,有剧团花双倍工钱聘请他,他能养活自己,还能养活奶奶。经济独立了,能对抗父母,安排自己的婚姻。不许在户外演戏了,也能辗转到各个剧院继续谋生。日本人邀请他演宣传戏,这里面谈不上什么民族大义,他是人,他要生存的,能够住得好,儿子有工作,薪水又高,自然答应。殖民者总要善用当地各路精英来巩固统治,所以保护他养着他。殖民者也是人,也是有感情的,所以日本军官爱才惜才,请他到家里单独吃酒,说“台湾是我的第二故乡”“认识你是我的荣幸”……
  妈妈的中心思想是:有才华的人,在什么时代什么境遇都能活下来。
  我说,那你刚才分享的时候怎么不说说你的体会呢?
  妈妈说,你们后生,看事情不一样,我费事好像做总结似的,很讨人厌的。

  我想,或许,人生的真义,在经历过所有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后,才知不过是寻常。电影中的老人说“最难的就是生离死别了……”譬如他与情人的分开,中间种种,不知多少文章可做(前面的点香烟、撕照片、猪脚面、美人计,足以证明两人情谊之深),然而在老人的叙述中,只是淡淡地把曾经发生的事实说出来,没有说得轰轰烈烈,没有说得缠绵悱恻,接着又说后来的事情了。一个个漫长的镜头,恍如我们记忆中每一个片段,在记忆中,人脸模糊,可当时的一石一木、一桌一柜,反倒从不曾拉下。是什么造就今日之我们?全是那琐琐碎碎的生活。
  这个电影,怕是老人们送给后生的礼物。只是后生对于老人絮絮叨叨的回忆总嫌厌烦,这也是自然。或许正如妈妈的态度一样,明知后生未必买账,不如让后生们自己去体会。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总逃不过的。科技再怎么进步,消费主义再怎么猖獗,人的成就动机再怎么高涨,那一切还是逃不过的。(有人说,喔,这是宿命论)怕且到了最后,当我们回顾自己的一生,会忽然想起电影中那个风光秀美的长镜头——长长的吊桥,慢慢地走过,对不起,就是如此。

 7 ) 舞台逐渐消退的金光

看完后,(中段有点想睡了,小声BB...)印象最深的就是随着老人往后讲述布偶舞台上的颜色逐渐暗淡,好像每个人一开始都认为自己拥有着金色年华,但后来不情愿的发现原来我们都是那被操纵的布偶。舞台黯淡了,布偶也白送人家了。(是不是我太悲观了……) 老爷爷诉说的时候,诉说的好几件事都是因为周围人的言语改变了事情的走向,好像这舞台;戏台一直在那里,布偶也在那里,可是那光消失了。

 8 ) “唉,说起人生的命运啊”

比起《悲情城市》宏大的历史氛围感和史诗感,《戏梦人生》以一种更细腻,更平淡的笔法叙述了一段颠沛流离的个人命运,没有任何直述历史,战争,殖民的镜头,但是画面内的每一个个体却没有一刻不在时代的洪流里浮沉。这也许也是“80”代台湾电影最可贵的一点,从国家民族等宏大角度和话语压制中挣脱出来,从老百姓的眼睛与话语里,以个体的经验诉说更切实的苦难与历史。毕竟任何所谓民族性和文化认同,既是由真实的人的命运和情感组成的,也是通过每一个个体来表达。我认为口号型的宏大叙事角度在任何时候都需要警惕,最打动我的往往是这种以不带褒贬的角度叙述真实的生活。《戏梦人生》是这种个体经验叙事角度的佼佼者,将访问记录片式的真实李天禄的讲述与电影虚构的演绎相结合,将李天禄平凡又悲苦的一生展现在银幕上,也是带有一种时代普遍性的,日据时期每个台湾人的一生。

生离死别与不变的命运

在李天禄的九段真实叙述中,他不断地强调关于人生的“运命”,人生的“运气”,在他看来他所经历的生离死别,亲人的不幸与故去,都是命运注定,不可更改的,这种淡然的态度却隐藏着更深的悲苦,更像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开解与安慰。

亲人们的死大都是用李天禄苍凉平静的声调讲述的,母亲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她母亲的生命的祈祷,外公在镜头前一晃而过的跌落,老年不幸的奶奶与同样被继母虐待而逃出家门的男主相依为命,最后在一次演出回家后摸到她在床上已僵硬了的尸体,又如小儿子毛里去世时他的讲述:“因此我想一个人的运气,是不可能改变的,仅仅是因为在战争的最后一天我们被疏散,我的岳父死在奥李附近,我的小儿子毛里,在吃他妈妈的奶时就已得了这种病,当我回家时,我发现我的妻子在哭,我问她为什么,她说毛里在日落时分死了,我说那是他的命,他不想继续跟我们吃饭了,我买了一些木板,钉了一棺材。我们请了一道士来埋他,以便他能再生。”在讲述的同时,画面是大儿子看着父亲在院中钉棺材的木头,如同过路人或是造物主仁慈凝视般的静止长镜头,沉重悲伤的至亲之死,却以这种轻描淡写的、认命的语气缓缓道出,在记叙与虚构之间,生命的无常、寂寥就在这种诗意的平静的镜头中绵延,像一阵叹息的风。

现实的回忆与电影展现的时空并行、重叠、又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延展,年老的李天禄既是亲历者,在回忆的间隙中出现在银幕上,也像是俯瞰生命的旁观者,观众也得以从这两个不同的角度见证这段故事,延伸自己的思考。例如在描绘与丽珍的相遇时,李天禄出现在曾经工作的戏院,讲述与丽珍的相识,然后讲述的话音变得越来越远,镜头转向戏剧式的丽珍妓院所在集市的场景和二人初识时相处的经过,这里转换的处理我觉得好美,话音逐渐变得遥远、模糊、不可辨认,莫名让我想到阿巴斯在《特写》里处理真假导演在摩托车上的谈话像一段被破坏的断续的录音,真实与虚假的界限模糊不清,在瞬间交汇。

家庭的复杂性

在电影开始时,李天禄讲述入赘的父亲和外公曾经为他的姓氏而争吵,而他最后也入赘到戏班班主的家庭,爷爷与童养媳大眼分别时的不舍,被继母虐待而离家的的祖母和天禄,入赘前和父亲的争执,在父亲尸体前继母的哭骂与控诉,在台中与妓女丽珠的露水姻缘,最后回归家庭的告别…原生家庭、成年后组建的家庭,不同的人的命运通过家庭这个单位错综复杂地交缠在一起,中国代代延续的传统伦理观念,其中的慰藉、悲哀,也以一种多义性的视角,在老年李天禄无悲无喜,再无怨怼也无爱恨的讲述下缓缓铺陈。在侯孝贤的镜头下,家的描绘总以一种框景构图的形式展现,一生中的婚丧嫁娶,都在这些框景中,成为静止的镜头拍摄下隐晦的潜流。

成婚
生儿,背景音是女人凄厉的哭声
逃亡时住到棺材房,岳父离世前,女儿叫醒睡在棺材中的他
儿子逝世时,还是透过门框注视屋内的角度

个人与民族性

侯孝贤描绘日据时代的台湾,也不是从单一的视角去讲述,有对他尊重赏识视为知己的日本军官,也有蔑视轻忽认为他是殖民地第三阶层的士兵。在战争中浴血激战的士兵投射炸弹,弹雨下老百姓们逃亡乱窜,有时候感觉这种荒诞的隔阂感,让这两波人看上去像是两种物种,大多数的人在这一个时刻,也只不过如动物般寻找一种蔽体的处所,生存下去的空间。民族性在他们的话语、文字、舞台上咿咿呀呀的戏剧中体现,但对于普通人来说,生活在任一个统治阶层的管制下,也不过一日三餐、婚丧嫁娶,就像在影片结尾李天禄坐在故居讲述日本战败后,人们拆卖日军遗留下来的飞机里的金属,用来看布袋戏的表演。只有生活是无论在怎么样的境况下都会向前流动,永不静止,影片最后在讲述中戛然而止,却留下了无尽的千绪万言,无尽的生活。

就像影片中间李天禄向病榻前的父亲解释新剧团的名字,“表演中的木偶就像人们,所以木偶剧也像生活”,确实,在历史的变迁之下,大多数人也只是像布袋戏舞台上的被操控的木偶,随波逐流地生活着罢了。

暗室的光和女人的侧脸

侯孝贤在表现李天禄人生中的女性,往往是拍她们在阴沉的房间昏暗灯光下的侧脸,包括在展现篇幅最多的丽珍,有时会让我想到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她们的无奈悲苦也像暗室中那盏暧昧的光,隐晦,昏沉,压抑。

与丽珍初识时,暧昧的点烟方式
妻子在小儿子毛里离世时
母亲向神祈祷以自己的命换母亲的命
继母初嫁进来,按习俗为继子换腰带,一个自下而上的移动镜头

空镜

在这部片中有很多展现乡村图景的空镜头,淳朴清新的田园风光,以一种悠远自然的轻盈感中和了人生故事的沉重与悲哀。

与电影有关的一些轶事

网上看到的一些与《戏梦人生》相关的轶事,真实性未考究,仅供一乐。

1. 《戏梦人生》参选戛纳的那一届正好阿巴斯是评委,阿巴斯看了之后非常喜欢,以致晚上睡前眼前浮现都是片中影像,几乎睡不着觉,说“别的片子我不管,《戏梦人生》必须有奖”,最后《戏梦人生》获得了当届戛纳的评委会特别奖。其实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喜欢,侯孝贤与阿巴斯都喜欢以一种诗意的,平缓的方式展现他们所在的乡土,只是一个喜欢将一生都微缩在一百多分钟的影片中,一个喜欢攫取这些生活的一个瞬间。

2. 黑泽明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侯孝贤电影,他把《戏梦人生》看过四遍,觉得很自然,是他没办法拍的,他说这影片有“完全的自由,会令人想到景框之外的世界”。

3. 《戏梦人生》中有一段故事说在李天禄小时候,日本官员为了让大家削掉清朝的辫子,请大家去看戏并剪发,电影中只有一个看戏的镜头,却原来也拍过剪辫子的镜头,只是被毁掉了:

上次拍《戏梦人生》剪辫子的戏,百多条辫子一下剪掉,根本不会拍第二条的。结果开拍了,辫子刚剪掉,一位报社娱乐版的小女生就用相机闪了一下!哇,死掉!白拍了!大家都看着小女生,谁也不敢说话,小女生吓得一下就哭了。我说老侯呢?小姚说,侯导居然什么都没说!反正白拍了而且也不可能再拍就对了。我听着汗当时就下来了。

(截的图都很糊,因为只有DVD版可看,这么好的电影很值得被修复和参加艺术展映啊,希望以后有机会可以看到修复版)

 短评

1.由对镜自述(纪录)、片断搬演与戏剧三部分组成,加上时而插入的画外音补叙,大量留白,100个中远景长镜,冷眼旁观人生与历史。2.室内戏低光照明,人物大都面目模糊,一如回忆中的往事,与清晰明亮无缘。3.以布袋戏喻人,冥冥宿命感似[两生花],亦同贝托鲁奇所言"个体是历史的人质"。(9.0/10)

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人生如戏,梦如人生,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总逃不过的,生活本身就是历史。山是绿的,水是清的,不管有多少的痛楚与感怀,镜头一转便是满目的绿水青山。

8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离开我生命的那些人,留下模糊却隽永的脚印。

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没错啊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总逃不过的。科技再怎么进步,但那一切还是逃不过的。怕且到了最后,当我们回顾自己的一生,却也连电影中那个风光秀美的长镜头都不及~对不起很残酷但也许就是如此。

10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继续对台湾近代史做考究,这回则到了日据时代。依然是由一个人看背后的一个时代。风格也基本类似,不过讲故事的方式,真真假假的,很有趣。

1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虽然我更喜欢故事性强的杨德昌,但感觉在真实性上做比较的话,还是侯孝贤更胜一筹。《戏梦人生》中,在布袋戏大师李天禄叙述人生经历的独白之下,所拍摄的影像无论表演、镜头语言、场面调度等都让我有种纪录片的错觉,仿佛就是截取自他的真实生活一般,因此弱化电影的情节性也不免让部分观众觉得沉闷,但与我们闽南地区相似的民风民俗民艺却看得我津津有味(当然也有鸡爪、芝麻饼、绿茶的缘故)。P.S.:《向前走》走红、如今给很多电影配乐的林强饰演年轻时的李天禄,意外发现的惊喜。

18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传记片的一种形式,口述与扮演彼此渗透(可比较沃特金斯的[爱德华·蒙克]。100个镜头,旁观的态度,极低的照度,以及远山淡影。值得称道的是历史叙事的态度,恰当地表现出了那种暧昧性。

19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像云块的散布,一块一块往前叠走,行去,不知不觉,电影就结束了。”

22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当年阿巴斯在戛纳看了戏梦人生,说它好。回去后一想,岂止是好,简直就是厉害。

23分钟前
  • 小艺
  • 推荐

侯孝賢的片子一寸一寸看進去,再看其他都會覺得“飄”。

27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那些当年性命攸关或是光怪陆离的事件,都化成李天禄口中轻描淡写的几段故事。这或许也是侯孝贤看世界的方式吧,时局再动荡,命途再坎坷,脑海深处留下的总有那些朦胧的山峦,昏暗的房间,冒着热气的面

30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如果说悲情城市对家族命运的叙写还让人有些难以接受的话,戏梦人生对李天禄一个人的书写则简单至极,但简单之中又透出一股生死福祸的悲凉。景深、灯光更加极端,戏剧化部分全部被纪录片元素干掉,剩下的不过平淡讲述。日本宣传戏一段台本由日本人自己念出,台前却是台湾人在表演,心口相离,着实深刻。

35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看戏剪辫巫术换命,继母世仇哭爸赶出家门,露水鸳鸯脸上敷了满桶青蛙,日本军国主义歌仔戏剪断交通线,解放后被疏散在棺材店里全家患上瘴气,拆掉破旧飞机卖破烂只为多买几张戏票……故事有点戛然而止,突然和《悲情城市》的时间线接了起来

40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记录、故事、戏剧将影片一分为三,恰与戏、梦、人生一一对应。片中所有人等,全都面目模糊,或暗或远,隔着一层距离。

45分钟前
  • 狄飞惊
  • 力荐

除了奉俊昊,看最多遍就是他。他拍法其實怪,但抓住電影之最重要:表演、故事、空間和時間。也是我所喜歡的,看似漫不經心,實則精心設計過。廖桑課上叫我們拍「空」,其實就是體現「透視」。但片子裡有時無透視,譬如警察局那戲,因調度更複雜。他聰明到利用門框,使得畫面裡遠景和特寫並存,簡直奇蹟

46分钟前
  • 林西拿
  • 力荐

9.0/10。手一松就给了五星,这片不但尊重历史,且饱含乡土情怀。侯孝贤放弃了任何特写和蒙太奇的运用,大多都是固定摄影,但面画控制力神一般的历害。含含糊糊的语调,平静内敛的风格,口述回忆交替重塑场面的突破性叙事呈现,淡化了戏剧性,模糊了剧情片与纪录片的界限,不失为一部流水帐形式的杰作~~

51分钟前
  • 火娃
  • 力荐

淡極了的一部電影,以至於有一點沉悶,但人生何嘗不是。

53分钟前
  • 蘇小北
  • 推荐

作为台湾系列的第二部,时间又往前走了些,从马关条约开始讲故事了,一个关于日据时期的城市隐喻。不变的是,不管有多少的痛楚与感念,镜头一转便是满目的绿水青山。布袋戏大师李天禄老人的几段自述故事,有纪录片的味道。真心喜欢里面的木偶戏,尤其第30分钟那段。戏剧最文化。

54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推荐

豆瓣第3333部。题材和形式竟然都和梅子青时有几分像,但它更摒弃戏剧性,尤其是李天禄碎碎念的口述(我不认为他是个好演员,不明白侯为何一直用他)实在让逼格欠高的我看得有点吃力。(排名靠前的标签竟然有“纪录片”……)

56分钟前
  • zitsunari
  • 还行

这部开始明显去戏剧化,有侯自己的创作意图,也有些是受客观条件所限——比如林强的表演没法给近景,那就拍全景;有些场景实拍成本太高,干脆就改成李天禄的口述。另一件有意思的事,外景基本都在福建,报了合拍程序,剧本居然审过了,那场日本宣传队的戏很可能就是在大陆拍的。《好男好女》也没事,就是到《海上花》才不让拍的——90年代的g点和现在还真不一样……

1小时前
  • 皮革业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