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犯罪片美国1951

主演:吉恩·凯利,莱斯利·卡伦,尼娜·弗彻

导演:文森特·明奈利

播放地址

 剧照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剧照 NO.1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剧照 NO.2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剧照 NO.3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剧照 NO.4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剧照 NO.5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剧照 NO.6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剧照 NO.13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剧照 NO.14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剧照 NO.15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剧照 NO.16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剧照 NO.17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剧照 NO.18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剧照 NO.19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08 20:29

详细剧情

吉里原是美军的一个士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退伍,仍留在巴黎学习绘画。他造诣颇高,但就是一幅画也卖不出去。他同一个法国歌手亨利十分要好,他们无忧无虑地打发日子。一次,吉里结识了一位年轻活泼的法国女郎李丝。吉里很快就喜欢上她了,但他们的约会却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使吉里颇为恼火,后来他从朋友处得知,李丝的双亲在战争中死去,她已同亨利订了婚,事虽如此,吉里却越来越爱李丝...

 长篇影评

 1 ) 无题

到底是舞台设计出身的的导演,50年代的彩色片能够拍出这么美的画面的,真的不多。如同该导演指导的《梵高传》一样,无论是梵高传中的田野乡村风光,还是这部电影中的巴黎街景、舞会,包括本片后半段大量出现的歌舞场景,都非常漂亮唯美。

女主的未婚夫登台表演歌舞
男主带富婆参加狂欢舞会

片头的巴黎的一些著名地标的镜头,也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男主同一位钢琴家一起住在塞纳河左岸艺术街区里的一栋多层小楼中。男主那起床后要把小床升起来,然后通过各种机关摆出起居家具,也是超有意思的一段。

待续

 2 ) 《An American in Paris》:辉煌一时的好莱坞歌舞片

      如果说西部片几乎是与电影同时诞生的话,歌舞片就的的确确是与电影声音同时出现的。歌舞片一面世就遭遇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社会经济危机。有趣的是,大萧条不但没有危害到歌舞片的生存,反而极大地刺激了歌舞片的发展。
      歌舞片历史的标准开端无疑发生在电影声音发明之时,即1927年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实际上只是部分的有声)《爵士歌王》和1929年的全部使用有声对白和歌唱的有声片《百老汇旋律》。由于它能够最大程度地展示电影声音技术的优势,歌舞片在声音发明的早期成为了最为流行的类型。
      1929年华尔街股市大崩溃,美国陷入经济恐慌。天灾又使粮食供应紧张,当时美国政府还未设立社会福利及失业救济,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均出现无业游民及乞丐。“在这种社会及经济环境下,1930年至1933年的美国电影业也备受打击。电影院流失了三分之一的观众,入座率持续下降,而这正是好莱坞在电影类型及技术上不断有新发展的时期。例如有声电影的出现、舞台剧被改编为歌舞片及神经喜剧等。为了应付经济不景气的情形,电影院一方面减省人力,节省开支以“救亡图存”。另一方面,在1933年左右更以“一晚两片”,即一张票看同场两部不同电影的方法吸引观众。从电影工业发展角度来看,空调系统对电影业也有重要影响。由于当时空调系统尚未普及,仍属奢侈品,对观众有相当大的吸引力。空调也使看电影成为全天候的活动。此外,电影院为配合当时流行的歌舞片的观影情绪,开始于影院内出售糖果、汽水及爆米花等零食此举不但有助于提高入座率。更挽救了美国的农业,1934年全美出产玉米为500万磅,至1940年增至几亿磅,在空调、甜食中观看赏心悦目的电影,人们觉得看电影是享受,入座率逐渐回升。电影业亦得以解困,空调设备、“一晚两片”形式及售卖糖果等外缘因素,却是当时维持电影业运作的关键所在。
      虽然电影市场好转,但美国整体经济仍未得到完全改善,“因而歌舞片被讥为一种“逃避主义”。确有其论据,只是不应因此而否定歌舞片在艺术上的贡献。”《四十二街》一夜成名”的故事《淘金女郎》“乌鸦变凤凰”的童话,还有仙乐飘飘、纸醉金迷的明星圈,的确让人拒绝从梦中醒来。好莱坞歌舞片诞生在这样独特的环境之下,适应了普通观众逃避苦难现实的强烈要求。也因此形成自身一系列独特的电影特征。之后,1945年经过前线艰苦的战斗和本土努力的工作,美国和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终于赢来了盼望已久的胜利,而美国歌舞片洋溢的乐观主义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又自然而然地成为沉醉在胜利欢笑中的人们的最爱,这时的军人成了真正的“最可爱的人"。《锦城春色》就表现了三名水手放假逛纽约城并受到欢迎的故事。
      所有歌舞片都涉及一个乌托邦式的许诺,从日常生活真实与银幕反映想象之间的基本张力。到影片“真实”冲突与“理想化”解决之间更为复杂的叙事张力,电影都设计了一个拥有美好潜能的乌托邦社会景象,任何一种类型的影片都有一种形式价值的确定。如果说西部片是以粗犷、自然甚至带点野性的、西部独特的景观构成的视觉图谱。歌舞片则以强烈的充满动感的华丽形式诉诸观众的视觉。以优美的乐曲满足观众的听觉享受,歌舞片对形式美感的追求,与其他类型电影相比较应该说是最彻底的。
      歌舞片首先用这种超乎寻常的美感吸引观众的注意,消除由于社会、文化等因素造成的差异。使美感的信息直接达到观众的内心,优美的音乐节奏、曼妙的舞姿、华丽的场景,更容易使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宗教的观众产生共同的美感。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使观众产生震撼神经的愉悦感。从风格上讲,这一类型最具有浪漫优美的特点,基本上由温馨的情节和动人的舞姿及美妙的音乐、华丽的场面组成,其中歌舞段落十分突出独舞、双人舞、群舞轮番迭出,给人欢快愉悦的审美感受。歌舞片其实质就是用最纯粹的美的形式满足人类的愿望。虽然所有的类型电影都蕴涵着一种娱乐的伦理,但在类型电影的家族中,歌舞片是最具有娱乐性的。歌舞片大多是喜剧片,在轻轻松松中抖落人间的悲喜。它有利于疏导阻碍社会发展的情绪和因素,通过排解和宣泄,使人们愉快地生活和工作,从而生产高质量的劳动力。我们通过了解歌舞片的产生背景及基本模式,可以进一步了解它的精神内涵。

 3 ) 不错的歌舞剧和像驴的女主

很经典的歌舞剧,歌舞剧我只看过红磨坊和芝加哥,但是这部的歌舞排演很赞啊,除了最后的男主yy生命大和谐外,最喜欢那个钢琴家躺在床上白日梦那一段。记得有一句歌词是:是他,是他,就是他,我们的……,那段白日梦就是他,是他,全是他,哈哈。不知道有个小细节有人注意没,连最后叫bravo的那个观众,都长得钢琴家的脸,不禁让人想到是白日梦结束后,钢琴家自己为自己的表演大声喝彩,很有爱,也很能引起爱白日梦的我的共鸣啊。虽然从剧情上来说,那一段颇显的多余。 钢琴家其实只是连接男主男儿的功能,花太多笔墨显的累赘了。可能是因为那段白日梦太精彩,导演也舍不得删掉吧。

另外这算是蛮早的天降胜青梅的桥段了。不过个人觉得女主的演员不合适,龅牙,脸长,像只驴。而且女主人设不讨喜,脚踏两条船不说,颇有点东家食,西家宿的感觉。男主么,就是蛮典型的浪子。他不是爱你,他是爱上了在巴黎一见钟情的感觉。

 4 ) LOVE IT!

放到现在都很令人惊叹的镜头调度和歌舞编排 美妙的巴黎和她的爱情完全是我对于罗曼蒂克的所有想象 故事的生动在于细节和人物呈现出来的自由而满足的状态 其中的歌舞是小巧而精致的点缀 得最佳剧本实际也许也不无道理——优秀的故事不一定需要复杂的情节 但需要合理而特质鲜明的人物 而这需要令人信服的细节做支撑 里面御姐 萝莉和有志青年艺术家的塑造都挺真实 人物行为即使在现在看来都很合理 而当今我们觉得俗套的原因 可能是因为这样的所谓三角恋模板遍地都是 可在当年看来 这也许还挺新奇的呢。

 5 ) 很喜欢啊

Gene Kelly 的舞技真是不错    影片中他教法国小朋友说英文的一段太喜欢了   他学火车特别好玩    I Got 这首歌好听

 6 ) 再看美国黄金时代的歌舞剧

看歌舞剧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今天也是将下了很久的《美国人在巴黎》翻了出来了 ,看的时候我也在窃喜剩下的 35部奥斯卡最佳又少了一部了 。其实50-60年代是美国百老汇歌舞剧较为疯狂的年代,而且备受学院派重视,象《雨中曲》,《窈窕淑女》,《音乐之声》,《西区故事》,《金粉世界》等都是出类拔萃的歌舞片,况且我说的都是大制作的歌舞片,那小制作的泛滥程度就要看每个人的想像力了。

在彩色片并不盛行的50-60年代当然歌舞片的浓墨重彩成为其一大看点,鲜艳的色彩,华丽的着装可以吸引广大观众甚至评委的眼光,在视觉方面歌舞片是占了先机。也许在那个时候观众也许已经对黑白产生视觉疲劳,而这种疲劳需要电影中华丽的色彩来填补,因此歌舞片的华丽色彩既是满足自己的制作需要,也是满足大众的审美情趣。

豪华的布景,优美的舞蹈,动听的音乐,漂亮的男女也成为吸引观众的一个及其重要的因素。各种艺术元素相互结合,既能听到音乐,又能欣赏舞蹈,有置身于电影当中,听的人饱耳福,看的人饱眼福。在歌舞剧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的同时也在60年代增加了多样的故事性元素,使得在艺术和形式上都可以兼顾,有的甚至能达到比较完美的结合。

其实这还与一个大的历史背静有关,二战美国是完胜,取得了在世界范围内的军事,经济霸主地位。二战后经济也是飞速发展,从而需要一定的文化来满足飞速发展的经济需要。从而影射美国美好的一面的艺术形式得以充分的发展,其中就以百老汇的舞台剧较为突出,反映在电影上就是歌舞剧,美好的结局,积极的思想,人性的美好既迎合了当时美国人民的心态,又反映的当时美国主流文化的走向。

谈到美国歌舞片就不得不谈到,美国百老汇(Broadway )文化,以及戏剧文化与电影文化的关联。美国风靡百年的歌剧文化,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歌剧演员,很多名字记不住能说出来的也就Gene Kelly 吧。很多都是才华出众,极具表演天赋的演员。在舞台文化兴起的同时伴随着是美国二战后电影的崛起,然而歌舞片成为联系两者文化的重要手段 ,早的要丛〈42街〉,〈歌舞大王奇格飞〉,算起真正说是繁荣的阶段还是于二战以后。百老汇文化直接与电影文化连接,而舞台剧的故事也成为歌舞片故事取材的一个很大的来源,同时也繁荣了美国的舞蹈艺术,音乐艺术,各方面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同时为很多在百老汇默默努力的人,指出了一条较为简洁,迅速的成名发家之路。

在50-60年代类似电影中盛行着古典美,男的都西装革履,女的都盛装礼服。一种着装,一种色调,连演员的发型,面部轮廓都及其的相似,而这种特点在歌舞片中也极为突出,甚至是一种造型,一种表情,一种动作,一种情节,一种发展路线。这导致很大一部分歌舞片在情节方面不能保证缺失不少,某些歌舞片是同一种故事,只是换了演员,换了发生背景而已(很容易让我联想到韩剧)。艺术总是要发展的,电影文化总是在不断创新的,不会因为一种形式的拘泥而停滞不前。也难怪歌舞片会在后面的几十年逐渐衰落,以至无人问津,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怎么说“黄金”歌舞片已随着电影的多样化发展而逐渐被抛弃,毕竟“黄金”歌舞片代表一个浪潮;一段电影历史;一个时代;一种文化。

也许看惯了普通类型片的人们能从那个年代经典的歌舞片中,能找到一丝属于50-60年代美好的回忆吧。

 7 ) 两个中国人在旧金山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露天电影。

九月末的旧金山正是残夏,尽管白天太阳底下还很暖和,可依山傍海绿树成荫的Presidio公园已然凉风习习了。这“雾中电影”的活动,顾名思义,就是要等傍晚海湾的重雾上来后才开始放映电影——吉恩.凯利的成名作,1951年的歌舞片《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不到六点我们便卷着毯子,拎着野餐竹篮随着人群到公园里旧金山电影中心后的草坪上坐好。巨大的白色屏幕悬挂在电影中心大楼的红墙上,小舞台上一群上了妆的小丑演员们在跟小孩子们调笑。我迫不及待的将竹篮里的吃食统统拿出来摆好——汽水,沙拉,烤红薯,各色水果,还有朋友母亲新做的山东大包子。大伟笑我沉不住气,像个小孩一样把好吃的全弄出来献宝;我指着前面的一家子给他看:明晃晃两个大电饭煲,还不知道有什么珍馐美味呢。

天色越来越暗,头顶上青黑的雾带终于出现了,从金门桥那边天降神兵一样迅速盖过来。海风有些急,衣衫单薄的我缩成一团,电影终于开始。

正片上映前先是加片——各色电影中的旧金山市景片段,还有给小孩子们看的兔八哥动画片,全场咯咯笑成一片。吉恩.凯利终于在屏幕上现身,掌声海浪般哗啦啦的涌起,我后面不知道哪个连声赞道:啧啧,真帅,真帅!

尽管是歌舞片,电影的情节竟然也有些复杂——吉恩.凯利饰演一位战后退役住在巴黎的美国画家杰瑞,每日里靠街头卖画为生。一日杰瑞偶遇美艳富婆,人家执意要资助他开办画展,同时也希望杰瑞能感恩戴德与自己日久生情;杰瑞的好友歌手亨利有一年轻女友丽丝,因亨利一直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丽丝尽管不爱亨利但也一直甘愿以身相许。本来大家各自相安无事,但巴黎毕竟是巴黎,浪漫就是光是风是空气,杰瑞当然要爱上丽丝,不仅要相爱,还要失恋,要做一场又一场的白日梦。其中最为华丽的两场,一场是杰瑞的朋友亚当(Oscar Levant)幻想自己在大音乐厅进行无比激情的钢琴弦乐表演,另一场是长达十七分钟,耗资超过五十万美元的大场景梦幻舞台芭蕾,简直令人目瞪口呆叹为观止。我最喜欢还有一场杰瑞与亨利的双人重唱,一个主唱一个主跳,俩人不知道其实他们爱上了同一个女孩,还意气风发的相互鼓励要大胆说出爱的宣言追求幸福呢。

露天电影的好处就是可以随便说笑评论。每次电影里一出现接吻镜头,大家就故意大惊小怪的吹口哨并很花痴的叹气“唔——”;一场精彩的重唱、踢踏舞或者群舞片段结束后,满场掌声不断,仿佛看现场舞台表演一样。小孩子们在草坪中间的石子路上跑来跑去,伸手去够放映机投出的巨大光柱,然后恶作剧成功般的大笑着跑掉。

雾气越来越重,气温越来越低,我只穿了白天的裙子,套上厚厚的针织棉袜也抵不住旧金山夜里的寒露。大伟跑去买了滚热的巧克力,两个人蜷在一起把窄窄的一方毯子勉强裹起来哆哆嗦嗦的边喝边乐。空气中弥漫着甜腻腻的奶油爆米花暖味,夜风把头发吹得乱糟糟的,四只手冰凉的握在一起,正故意埋怨对方怎么不多带一条毯子,下一个精彩的片段又开始了,荧幕上杰瑞正跟丽丝大声说“我爱你”……

电影的结局全在意料之中,但没想到竟然会那么无赖,根本不给个由头便生拉硬拽的皆大欢喜了。不过对于这么出色的一部歌舞片来说,情节不要也无妨。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眼里全都是浪漫,只要浪漫便足够;两个中国人在旧金山,已经有了夏夜,海山,草地,爆米花,小孩子们的欢笑,还有那些歌啊舞啊情话啊,又夫复何求呢!

 短评

请注意,这是70年前的电影,评论区各种秀优越感的可以滚了,要考虑片子的年代性,70年前你还没生出来,70年前你家还没电视也看不到电影,你更不会踩着节拍跳舞。一帮被偶像剧的硅胶脸霸道总裁豢养地都毫无审美观可言了!【哔哩哔哩】

4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浪漫派,歌舞跟剧情的搭配恰到好处。

7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还行

⒈《雨中曲》甚至都没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而《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却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等6项大奖,所以说啊,奥斯卡和IMDb、豆瓣评分一样于我只能是观影参考呀;⒉丽丝莫名其妙地就移情别恋上杰瑞,这剧情设计,我也是醉了;⒊相比片尾的奇幻舞蹈秀,我还是比较喜欢两人初次约会的湖边舞蹈。……

11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剧情与歌舞脱节的歌舞片,最后20分钟的群舞感觉是为最佳服装、最佳置景专门设计,眼花缭乱看的昏昏欲睡…

13分钟前
  • 影志
  • 较差

好难看,可以把跳舞以外的内容全部拿掉。故事俗,女主土,正常审美的都会选防晒油女皇吧。

17分钟前
  • 木卫二
  • 较差

故事有点虎头蛇尾,后面只剩下男女主的感情线,顾不上刻画其他人了,还好有美妙的音乐和最后一大段舞蹈。爵士,踢踏,大布景下的完美场景转换,没唱一句歌,全凭身体语言表达情感。Gene Kelly真是个让人快乐的人,永远充满着向上的活力~如今科技发达,但想象力有时还不如那个年代旺盛。

20分钟前
  • touya
  • 还行

在《拉拉蓝》余热的影响下终于看了,之前一直停留在“听说阶段”。看完怀疑自己看了假的奥斯卡最佳影片...一个时代错置后便无力吐槽的经典。当然,最后十五分钟重头歌舞段还是很提气的(前面九十五分钟就当不存在吧

22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看到巴黎贵妇称赞男主角宋庄门口几十块钱一张还带框的画好,自己看了上百个青年艺术家就属他的画好看就没兴趣继续了,中途还顺带嘲讽了下抽象画,真没劲好莱坞品味太可怕,最有意思的该是那个法国小伙子回忆自己女盆友的那五段舞蹈了吧。

24分钟前
  • T3的小喇叭
  • 还行

影史最差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有力竞争者。除了凯利带领孩子们学英语(《I Got Rhythm》)与怀才不遇冷眼旁观的钢琴家梦见音乐会上所有人都是自己外,再无精彩场景。对巴黎的虚伪庸俗化呈现。高潮多个画与舞台布景互切的歌舞联欢冗长无趣。结尾毫无铺垫的强行大团圆令人恶心。女主选角失败。(5.0/10)

2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还行

本片获1951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艺术效果,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最佳配乐,最佳剧本六项大奖。©

32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虽说是歌舞片,而且也非常精彩华丽,但大段与剧情联系不甚紧密的歌舞表演也太喧宾夺主了吧

37分钟前
  • 雲無憂
  • 还行

真心欣賞不來 全片精華在最後二十分鐘的舞蹈大場面……前面除了Gene Kelly的舞……其他劇情什麼的可以不用看了

39分钟前
  • Xaviera
  • 还行

原以为是两种文化的冲撞用歌舞形式来呈现,然而确是歌舞加上俗套的爱情故事,五十年代的奥斯卡审美似乎有些落入对传统类型片的奉承。歌舞与叙事的结合脱离现实,变成纯粹梦幻式场面营造,结尾不就是强行用盛大歌舞来达到高潮。

43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还行

Leslie Caron绝对的不可方物。不过那一年真的没有好剧本了吗?

45分钟前
  • 冰山李
  • 还行

C’est la mise en scène

46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要么就是George Gershwin的配乐实在不适合在一个小电视里听...

48分钟前
  • 好奇心
  • 还行

全片都洋溢着一股浪漫的气息,这是巴黎的特质,也是那个时代歌舞片的特质吧……结尾前很长的那段舞蹈创意十足。结尾的大团圆莫名其妙了点。

52分钟前
  • Marty McFly
  • 推荐

落魄艺术家、巴黎贵妇人与小店丑小鸭的酥烂三角恋剧情,但导演讲述方式真是迷人。明奈利成名作,拍摄时导演会回忆起他早年做商业插画师的往事吗?被宝琳凯尔称为好莱坞纨绔子弟的他,也是有自己的作者风格的

57分钟前
  • 枪杀杰西詹姆斯
  • 力荐

灯光、颜色、演员、道具呈几何状态增减的万花筒和人物的动作一起构成德勒兹所谓的Global Movement,事实上是这种眩晕的效果导致我们感受到在世界上的存在。片头的结构性房屋、中段的一人乐队和片尾的场景无限制穿越证明明奈利不止有结构意识,也在有目的地进行知觉试验。

59分钟前
  • 灰狼
  • 力荐

女主角又丑还劈腿,可怜的男二被戴了绿帽子还那么高兴,可怜的女二花了钱不说还被当做备胎,女主越看越像凤姐。。。。补充:本来是三星,但是最后那段长到离奇的歌舞和那个操蛋的结局让我改成2星了

60分钟前
  • 哈利路亚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