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法副本

爱情片法国2010

主演:朱丽叶·比诺什,威廉姆·西梅尔,让-克洛德·卡里埃,阿加特·纳坦松

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播放地址

 剧照

合法副本 剧照 NO.1合法副本 剧照 NO.2合法副本 剧照 NO.3合法副本 剧照 NO.4合法副本 剧照 NO.5合法副本 剧照 NO.6合法副本 剧照 NO.13合法副本 剧照 NO.14合法副本 剧照 NO.15合法副本 剧照 NO.16合法副本 剧照 NO.17合法副本 剧照 NO.18合法副本 剧照 NO.19合法副本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8 00:22

详细剧情

英国作家詹姆斯·米勒来到意大利城市托斯卡纳为新作《合法副本》举办讲座。他与读者讨论书中的观点:关于艺术创作真实性的议论是毫无必要的,因为复制品本身即是原作,原作也是由其他作品复制而来。一个做古董买卖的法国女人带着11岁的儿子参与了讨论会,想为刚买的书索要签名。中途因为儿子饿了她提前离开,临走时留下了一个电话号码。\n米勒和女人在她的古董店再次相遇,他们驱车去郊外看一样东西。她开着车载着米勒无目的游荡,谈论书的主题,参观博物馆,谈论她叛逆的儿子,两人一路上争吵不休。在一个咖啡馆,女老板以为米勒是女人的丈夫,就开始和她围绕米勒讨论起婚姻。于是他们将错就错,米勒开始扮演女人的丈夫,两人约会,去宾馆。但是副本只是复制,而非原作,米勒结束复制身份,独自离开了郊外。

 长篇影评

 1 ) 副本的价值不在于通往原作,而是它本身已触动你灵魂

新书发布会,男与女的相遇,话痨……很有before sunset的感觉,甚至在结尾的时候我仔细听教堂的钟声,猜想这个英国男人是走还是留?是不是一旦触碰就灰飞烟灭?

 

很好,黄昏时刻,蜜月度假酒店的小窗外,安静的屋顶……电影结束了,可能故事才刚刚开始。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赏心悦目的五分电影了,叙事那么流畅自然,话题又那么令人深陷,很想把这样的电影叫做“散步电影”。想像一下吧,和一个喜爱的人,没有目的地走着,聊着完全不肯松懈让步的话题,对,我们都不要相互谦让,不要为了貌似争吵感到羞耻,把真正的自己解放出来,不是为了哄哄对方开心而已。我甚至跟着他们很享受这种节奏,心中怦怦。

 

我很崇拜导演对这部电影结构的把握,前半部分看起来完全是谈论艺术原作和复制品的问题,直到咖啡店那一幕waitress的误会才将故事忽然转折,这对才认识的男女变成了结婚15年面临中年危机的已婚夫妇的复制品,他们心照不宣地在伪作的身份中释放着原作的情绪。

看前半部分,我很势力,之所以激动,是因为对这类话题太熟悉了。男主角James在托斯卡纳推荐他的新书《合法副本》,这是一本谈论艺术品原作与复制品价值问题的书,副标题是“一件优秀的复制品比原创更有价值”,这与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的观点恰好相悖,本雅明认为复制品失去了原作的Aura(“灵韵”),因此就缺少了原作应有的价值。但James本人声称,那副标题只是出版商需要话题性标题的结果,他本人只是想证明复制品其本身的价值。他说他写作这本书的灵感来自于五年前在一个广场上的一对母子,他们坐在一座雕像脚下,母亲在给儿子讲解,儿子抬头看着那座雕像,他根本不知道那是件复制品,所以他是将它当做原作一样在欣赏的。

 

女主角是比诺什饰演的一位法国女子,拥有一家同时出售原作和古董复制品的小画廊,她因为不完全赞同James书中的观点,于是约他再叙。两个人驾车去托斯卡纳乡镇的一个景点,一路上有很古老的柏树,他们继续着原作与复制品的话题。比诺什有个叫做Marie的姐姐,过着简单的生活,相比之下,比诺什显然是给了自己太多限制,她拥有一段很糟糕的婚姻,和儿子的关系也处理的不算好,她总是难以摆脱紧张,喜欢“负责的生活”,抱怨家庭中其他的人想法过于简单,只顾自己的快乐,把她变成最后来负责的人。

 

他们谈论起简单生活,说简单生活是最难的,因为人就是不简单的生物,要过简单的生活是如此复杂。这时候James讲了一个冷笑话,一个很渴的人走到沙滩,看到一个瓶中魔鬼,魔鬼说可以满足三个愿望,他却只要了三瓶可乐。于是他们自然地讲到了极简主义的贾斯伯.约翰斯和安迪.沃霍——插一下,忽然想起英国的阿兰.德波顿《爱情笔记》中写到安迪.沃霍的汤罐,觉得那是一种物质温暖的慰藉,有时候生活就是如此简单——你随便把价值几欧元的物体拿到博物馆,人们对它的看法就改变了。但重要的不是这个物体是什么,而是人们的看法。那么,艺术的功能是什么呢?很大一部分的艺术品都是在传达观念,也就是看法。那么复制品与原创在传达观念这一层面上有多大的差异呢?如果你在欣赏一件艺术品的时候,没有人告诉你它是原作还是复制品,会影响你对它的理解吗?

 

如果一直要追逐原创的概念,究竟有多少艺术品是原创呢?从柏拉图那里开始,艺术品就只是影子的影子,是模仿,达.芬奇没有创造那个神秘的微笑,而是摹写了这一表情。真正的原创很少,James开玩笑说Marie的口吃丈夫叫M-M-M-Maire时是原创,哦,Maire喜欢那样,觉得那是一首情歌,她喜欢他的口吃,而她对他丈夫的看法改变了这个男人的价值。就像艺术家把不值钱的随便什么破烂玩意摆进博物馆一样,这种肯定和命名使寻常物品的意义发生转变。

哈哈,还是快点儿来谈谈惊险的第二部分吧。很奇怪的是,有时候我真的会因为别人的喜爱而喜爱上一个人(移情好明显),比方说这个James,他在这部电影里对我最有吸引力的时刻是,他在外面接电话,而那个waitress不停地和比诺什谈论他的好,我就这样和waitress以及比诺什一起坠入对James的想象,就真的在那一刻心动,觉得爱了他15年,和他有那么多甜蜜的过往,虽然他真的会有很坏的时候,但依然令我着迷不已。

 

我那么喜欢他说起波斯诗歌中的“素花园”,虽然带着点而说教哈。女人和男人对爱情的态度真是好大差异,女人相信承诺,喜欢追求永恒和不变;男人却相信物是人非,不能要求一棵树永远鲜花盛开。如果有一点冷淡,那不是不爱了,只是爱的方式变了。他们穿过一个不素的花园,走到一个带喷水池的广场,水池中间有一座雕像,女人平静温柔地依靠在男人肩上。关于这座雕像他俩又开始争论:

 

女:我喜欢,不要说服谁,不把它当成艺术品,我就是喜欢这个主题,我喜欢她把头靠在他肩上的方式

 

男:我惊讶于你总是那么……情绪化

 

女:我惊讶于你总是那么……不负责任

 

男:不负责任?这个男的除了会保护这个女人,其他什么都不会了

 

女:他就是因此才永垂不朽的啊

 

他们的争论真是到有点要令人生气的程度了,这时候一位老先生圣明地告诉James,这时候需要做的唯一的一件事就是把手搭在她肩上。

真的是这样吗?有时候一个女人咄咄逼人地想要争辩出什么结果,不过是期待一种不期而至的温柔。反正James这么做了,比诺什激动了。她去洗手间抹口红,戴耳环,她这样装扮自己,是希望令他喜欢。这电影的奇特之处就在于,多么不落俗套啊!当比诺什美美滴回来的时候,James却很没风度地在为红酒中的木塞味生气呢!我简直为他生气时语带嘲讽、挑动眉毛的样子动心死了。

 

我记得我一个朋友说,最爱比诺什脱衣服时的模样。阿巴斯没有在这部片子里给这样一个镜头,倒是给了个脱鞋子的,当然也有脱内衣的,但是是在教堂悄悄脱的,木有看到。比诺什虽然已经上了年纪,略微发福,但依然美好,我喜欢她表情变化间的迷人气息,让我感觉到她的真实,好像从不为卖弄风情却风情万种而浑然不知。她请求James留下时,故意口吃地喊他J-J-J-James,哎呀,嗲死了,哪天我也要原创地口吃一下。

 2 ) 所谓爱不过是一种认知标签

赝品是否拥有和原作一样的艺术价值?当你不知道一件艺术品为赝品时,它能够带给你与原作等同的启迪和感受;但若当你知道了一件艺术品为赝品时,它还能给你等同于原作的艺术感受么?

故事的整个铺陈和展开,都是为了证明上面这个命题。女主角将错就错咖啡店老板的误会,将男主角当作是自己那不负责任的、结了15年婚的丈夫。投入了夫妻感情的争吵、辩论和取悦,最终带来的是对这个男人丈夫般的认同,而男人似乎也混淆了自己的角色,主动扮演起丈夫来。

所以,乐观主义者在这部戏里看到的是:对外界的情感感受也源自于内在的认知,你如对待丈夫般对待他,他也会将你像妻子般对待。
而在悲观主义者的眼中:原来爱也是可以伪装的,即使你明明知道对象不是你原本爱的那个人。爱是可以不依附于某个特定对象而存在的,那就去他妈的承诺!

当然,导演只是想在镜头前做一次行为艺术,跟艺术有关,与爱无关。我还是别想那么多了...

 3 ) 真假难辨

此片让我联想到一个非常接地气的段子:天津相声泰斗马三立擅长表演文哏及贯口,尤以其独特的声线和风趣的语气广为大众所喜爱。某日一档综艺节目中,几位挑战者轮流上台,在幕布后模仿马老的嗓音表演一段笑话,由观众投票评选哪位最像他本人。马老也饶有兴致地参与其中为自己拉票。

结果您猜怎么着?幕布升起,得票数最低的正是马三立自己。

假作真时真亦假,倘若某天一位全能模仿者横空出世,对老艺术家所有的表演风格轻车熟路,其受追捧的热烈程度会不会超越马老本身呢?正如罗马街头那个被男孩所欣赏的赝品雕塑,一时间成功替代了正本的价值。

观者接受副本,认定其为“合法”,甚至片刻忽略母本的存在,这是副本短暂的荣幸还是永久的悲哀?片中的男作家一时间充当赝品丈夫,成功抚慰了女主的伤痛,但“任务”完成后随之而来的却是一种对现实和自我的怀疑,他面对镜子,向银幕投来纠结的目光,把这种不真实感扔给观众,让你不得不重构认知。

坐进影院,每一个投入的影迷都被迫成为片中情愫的副本。每当电影结束,灯光亮起,你是不是也会萌生出一种返回现实的恍然失落呢?导演可能正在银幕后偷乐,成功“骗取”了你的真情。

“感谢你陪哭、陪笑,但你终究不属于这个世界,散场之后,该干嘛干嘛去”

 4 ) 评论原样复制 Copie conforme

爱在什么什么降临前三部曲的提炼版吧。可能没那么通俗。。或者说活泼。。
设计比较有意思,男的成为女的丈夫的拷贝,电影本身就是生活拷贝,拷贝中的拷贝。。按影片的意思,是原版还是拷贝并不重要
最后反倒像是开始,拷贝过程结束,作家回到自己身份,选择坐火车走了,就像回到最初,选择不在一起。。最后一个神情非常复杂,经历过这个人生,还是没经历就错过了,他是复制品还是他自己,他把他自己搞蒙了。。。可能就是因为,感情是真的。
还有些亮点,比如胖秃头男告诉作家你跟女人争论什么道理没用的,最简单就是把她肩膀一搂,什么都搞定了,于是男的一搂,果然。
然后,男的搂完后,到他开始放心的发脾气了。。
还有很多东西,阿巴斯厉害

 5 ) 柏树与艺术的意义

詹姆斯米勒说,《合法副本》之后,他能够再写出一本书,处理另外的主题,名字就叫做《柏树与艺术的意义》。但对这部影片来讲,这两本书形式不同、本质一样,所探索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即我们如何处理艺术、真实性、美,以及现实、意义与追求之间的重合与矛盾,处理观看角度方式不同导致的隔阂,最终仍然能够靠近我们最初的对真诚、美与幸福的幻想。

公路两旁的柏树

保罗·塞尚《棉兰城堡》

影片开头的十分钟,两人刚刚上路,镜头忽然切换到人物视野的前方,路边有着形态各异的柏树。柏树不是艺术作品,但影片中的柏树对观者来说是艺术作品。更为巧妙的是,保罗塞尚的柏树被公认一定是艺术,而这个镜头的构图如风景油画。

这无关柏树本身。即使柏树本身独一无二,具有美感,有着上百年的时间积淀。

由此,我们进入到对艺术、真实性、美以及意义与追求的探讨。

“Forget the original and just get a good copy.”

电影的“原作与复制品”主题由新书发布会对理论的直接阐述引出,借由无数的细节和暗喻反复加深。母亲与儿子的关系是真实,男人口中的他曾见到过的那对母子的故事是母子关系的赝品,是提炼与升华;故事中的雕塑是赝品,但在男孩眼中却是真实的。如此层层嵌套、相接、呼应,仿佛站在风声回荡的山谷,四面八方皆是呼啸。

电影画面的处理也采用了这样的方式,借用玻璃和镜子的镜像,建筑物边缘的切割,在一个画面中展现不同的视角。

海报是金树的复制品,右侧是现场的金树,门框分割了两个平行发生的场景。

米勒在这个镜头中有三个形象,分别是大镜子中和摩托车小镜子里的形象,和站立在两者之间的本人。

在干枯的哲学背景下,电影对白避开了直接谈论理论可能存在的无聊。两人说的话并不是教课书式的哲学探讨,而是主观性的、私人的、生活化的,与每日面临的真实困惑、两性不同的人生境遇密切相连。

两人争论的根源之一也在于,女人对世界的感知更加具象,而与此相比,米勒的理论显得自负而冷漠。

“It’s good for book but it’s not the same with the reality. When you are alone dealing with it, it’s fucking hard. I’m sorry.”

既然谈到copy,那么就要谈authenticity,即真实性的问题,对真实性的追溯是没有止境的,蒙娜丽莎的画作是本人的赝品,但本人的微笑也可能是画家主观要求的,是画家心目中理想的一个赝品,而画家的理想可能来自于一种文化潮流,如此推导下去,真实性的讨论不会有结果。

因此抛弃真实性的意义,转向观者的感受,对观者的启发。于是言,重要的在于观看和感受,看待的角度虽然是个人的、主观的,但也是富有创造性的。雕像前的那对老夫妻分别对雕塑的感受截然不同,一个被“男人纯粹的力量”震撼,一个被“女人恬静的表情”感动,但都是丰富的、有逻辑的。

本片没有落入中年婚姻危机的窠臼的重要一点,即在于这个更抽象,与美学有关的理论背景。它让整个作品脱离出传统通俗的共情模式,转为对艺术呈现形式和内容本身的思考。

但并不是说理论就高于生活。阿巴斯兜兜转转还是想说,美好的感情,现实的生活,它是简单的。可能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不简单,付出的领悟的过程不简单,但结果具有一种纯洁的简单性,一如钟声响起,飞鸟偶然掠过。

“There was a line between simple person and simple mind.”

“我觉得她想要的,仅仅是你走在她身边,把手搭在她的肩头,除此之外她别无他求。对她来说,这至关重要。

“我不知道你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对我来说这不重要,不关我的事。不过一个简单的举动,就可以解决你们所有的问题。

“为何不去做呢?你们都可以解脱,别让事情复杂化。”

 6 ) 咖啡馆老板娘是个哲学家吧

我觉得女主和老板娘的对话是最精彩的一段,远比和作家在一起的争争吵吵要有意思。

老板娘:他是个好丈夫

女主:你怎么知道?

老板娘:看得出来。你从哪儿来的?

女主:我是法国人

老板娘:你在哪学的意大利语?

女主:我在意大利住了五年......。

老板娘:你们在一起怎么讲英文?

女主:他是英国人

老板娘:他不会讲你的语言?也不会意大利语?他不会讲你的语言,也不会意大利语,他只会讲自己的语言?但你讲他的语言,很好!

女主:他对语言没兴趣,什么都没兴趣,只在乎他自己的和他的工作。

老板娘:很好。男人就该热爱工作。

女主:那我们女人呢?

老板娘:有的忙就好,过自己的日子

女主:我结婚不是为了独自生活,我希望夫妻一起生活,好丈夫难求吗?

老板娘:日子没那么难过,毕竟你抱怨的是丈夫工作太认真,让他被工作追着跑,好过让他追着女人跑。

女主:我们也有工作,但会适可而止。

老板娘:适可而止是我们的选择,他们做不到,他们认为不工作就像不能呼吸,是不可能的事。

女主:我从来没要我丈夫不工作

老板娘:当然,凭什么要求?这样世界会停止运转,不用帮他们踩刹车

......

女主:你不觉得每件事都该找到平衡?

老板娘:理想上如此,实则不然。千万别为了理想毁掉一生。

女主:我怎么忍受一直缺席的丈夫?

老板娘:他不是一直都缺席,他让你成了已婚女人,这才是最重要的,到我这个年纪你就懂了。......你眼神中有怀疑,不过我很欣赏他。

女主:为什么?

老板娘:多数男人礼拜天早上都在干嘛?都在补觉,而他没有,他带你出来喝咖啡,开心的讲故事给你听,看起来好像还在追你,只要胡子刮干净就很完美了。

夫妻、日子应该怎么过?相敬如宾是什么?与迁就有什么不同?

 短评

中年危机版《爱在日出日落前》,赝品夫妇竟能如此入戏,泪点在咖啡馆的那个母子小故事

6分钟前
  • jj73浅之
  • 推荐

D+/ 第一部阿巴斯,巨型失望。宁可去看论文。

7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除了学会正反打了一切还都是原来那个阿巴斯,松散平淡的故事,不刻意雕琢的剧情,只享受安静的展示生活,不矫饰什么,不妄加评论什么,他把所有要说的都呈现在那里了,就好比一个长镜头,让观众自己去寻找共鸣,去选择一个属于自己的特写镜头。一个好的赝品胜过真品?答案在你!★★★★★

1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看了茱麗葉畢諾許的『愛情對白』,精采的愛情辯證,再次突顯男女思考模式之別。當愛情被生活逐漸磨平,男人認為只是改變愛的方式,女人卻認為是愛與不愛的問題。雖然任何事都應換個角度看待,但男人不明白一旦女人改變了愛情的態度,也就改變了愛的決心。因為愛情是對談,不是獨白,是感受,不是對錯。

15分钟前
  • 愛永
  • 推荐

终于明白这幅海报的含义。阿巴斯是静默的,如同洒落在托斯卡纳巷道上的日光。悲伤却很汹涌,在比诺什深邃暗沉的眼眶中。口红的艳丽很悲伤,一个不自然的搂肩也很悲伤。一个再高贵优雅的女人,她最美丽和最悲伤的时刻,是面对心中男人的羞怯、期许和等待。简单的幸福可以复制,冷静的悲伤,不可以复制。

19分钟前
  • 念乔
  • 还行

就好像阿巴斯本人说的,讨论真实与虚构的边界问题只是个借口,所关心的而是这对男女从陌生人到“夫妻”的情感关系变化。其实是一部很挑战观众的实验电影。

21分钟前
  • 荒也
  • 还行

真假之辨值得深思,虚实之间令人称妙。

22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SIFF#重看;所有艺术品都是现实的复制品,当你已拥有足够完美的赝品后,是否还需要探究原样存在的意义?将虚拟的文本理念切身实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原样复制」,你会发现复制得再完美,也解决不了现实的皮毛;阿巴斯一贯主旨的延展,但更具欧洲知识分子气息。

2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剧作和电影语言完美结合的代表,全程都在话痨,却没有一丝的无趣,本来有点困意,却完全消散了。构图的多变和画面中的丰富情节自成一体,也和故事完美融合,比诺什的这个角色可能是一段时间以来我见过的最饱满的了,一来惊叹于她在语言间自如穿梭的张力,二来可以说她是这场旅行的灵魂,表演真挚有趣。

29分钟前
  • TWY
  • 推荐

很大程度上仍然带有阿巴斯的实验风,比诺什的表演为影片加分不少,可以说是整部电影的灵魂~~~~

31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三星半。我原以为他们会争执、啰嗦出个所以然,和好如初或者断然分离,忘记了James九点半的火车。

32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要是在放《唐山大地震》的影院里也放几个摄像头,记录各种人大哭的镜头,然后做成一部影片也会很震撼的。观影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zMjIxNTk2.html

35分钟前
  • 倪娜
  • 还行

婚姻问题只是拿来做一个例子,在这对假夫妻的喋喋不休中,真实的情感被唤发出来。所以复制品或是副本的存在不是没有意义,而电影即是真实生活的一种合法副本,导演完成了一次用电影论证电影的过程。

40分钟前
  • 推荐

到九点还是要离开。我……我的视线……就没有从比诺什的胸口离开过……

42分钟前
  • 大密度蓝
  • 推荐

像《纽约我爱你》里面那个短片!这种本子真不是一般演员能撑起来的。极易被毁掉。好在却没有!朱丽叶比诺什就是好看,影后并不为过,只是横向比较此届似乎有更出色的女演员。

43分钟前
  • 文文周
  • 推荐

争辩之中的婚姻观,是男人与女人走进婚姻中不可调和的矛盾,岁月偷走了男人对妻子的激情,却塞给妻子一瓶敏感的眼药水;原作也不过是对生活充满“用心”的复制;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出自己的作品,某些东西因此而富有了意义;她老公结巴的喊着她的名字——“玛..玛..玛丽”,在她听来却是一首情歌。

47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学会正反打的阿巴斯

51分钟前
  • 饿霸地煮
  • 还行

确实很不“阿巴斯”

53分钟前
  • 空羽
  • 还行

一开始你以为他在评议艺术作品,后来发现他是在表述思维;当你以为他在表达艺术观,其实他是在开展一场行为艺术表演;当你以为他在用幽默戏作释解生活,其实他是在虚拟悲伤的婚姻现实;当你以为他在对话爱情,其实他正在进行电影的哲思;当你以为他在讨论电影的本质,其实,他是在展示正在看电影的你。

57分钟前
  • 郝小勺
  • 推荐

对我来说这几乎是一部理想中的电影,如何有一个思想上的idea,并且用电影这种媒介去完美的呈现,却又不丧失理论本身的深邃性,而表现为电影文本自身丰富性。

1小时前
  • Peter Cat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