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镇

剧情片其它2003

主演:妮可·基德曼,哈里特·安德森,劳伦·白考尔,保罗·贝坦尼,詹姆斯·肯恩,派翠西娅·克拉克森,杰瑞米·戴维斯,菲利普·贝克·霍尔,汤姆·霍夫曼,希博汗·法隆,约翰·赫特,科洛·塞维尼,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导演:拉斯·冯·提尔

 剧照

狗镇 剧照 NO.1狗镇 剧照 NO.2狗镇 剧照 NO.3狗镇 剧照 NO.4狗镇 剧照 NO.5狗镇 剧照 NO.6狗镇 剧照 NO.13狗镇 剧照 NO.14狗镇 剧照 NO.15狗镇 剧照 NO.16狗镇 剧照 NO.17狗镇 剧照 NO.18狗镇 剧照 NO.19狗镇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3-23 15:19

详细剧情

  封闭守旧的美国小镇闯进了一个神秘女子格蕾斯(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  饰)。她美丽善良,正在逃避歹徒追杀。镇中的作家汤姆力劝村民留下这个女子,让她暂时在镇里避过难关。然而条件就是格蕾丝要干各种农活来偿还。人们同意了,不久后却发现格蕾丝是一个通缉中的逃犯。大家要把格蕾丝赶走,最后答应,如果她更卖力的干活,才可以在这里逗留。  格蕾丝日以继夜的劳作,终难逃过不幸的事情发生。一个镇民在警察搜捕后,强暴了格蕾丝。龌龊的事情拉开了序幕:人们开始随意的污辱她,甚至连汤姆,也揭开了善良的面具,格蕾斯沦为镇上的一条狗,干活,受罪,善良的心也有了渐渐的改变。镇上的人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女子的神秘身世,让此刻的污辱成为了他日的灭顶之灾。

 长篇影评

 1 ) 看这些别有用心的名字

    我是一个不惮以最大恶意推测别人的人。当我看到电影开头,格蕾丝被狗村收收留的时候,我便猜到她可能会沦为“村妓”。我想狗村也许和李锐小说《无风之树》中的那个叫“矮人坪”的村子很像。同样是一群矮人,尘世中最卑微的人,也最刻毒。
    格蕾丝,名字和尼尔·强森电影《保持缄默》中杀人老妇的名字相同,让人有无限遐思。英文Grace的含义为:慈悲、恩惠或魅力,本片中女主角也恰似这三者的合一。她在黑夜的枪声后降临,到底会给狗村带来什么?
    再看看狗村那些孩子的名字,阿基里斯(阿喀琉斯的另外一种翻译)、奥林匹亚、雅典娜、潘多拉……简直是英雄和众神的集合。即便是那条狗,名字也是摩西。
    如果是误读,那请原谅我看的是中文字幕,因为英文字幕没看到。我觉得拉斯冯特尔显然是有意为之。也许把《圣经》和《希腊神话》扯到一起过于荒谬,但我们何必给这位伟大的导演设定藩篱?影片中分明提到了那个酒神女祭司的名字。
    想像一下狂舞的酒神狄奥尼索斯,希腊神话中的放纵狂暴与圣经中的隐忍原罪,两者纠缠在一起,是怎样一种奇妙的张力?
    当然,一切发生的地点是狗村,一个崇山峻岭中与世隔绝的村子,也是一个被置于超现实外的空间,或者说是一个“试验场”。
    格蕾丝的命运在7月4日美国国庆日之后开始改变。随着警察第二次张贴告示,收留她的风险越来越高,于是狗村也要求她付出更高的成本。她开始越来越忙,遭受种果园的恰克的强奸,被小孩欺骗……后来,逃跑梦想破灭,卡车司机骗走了她的钱并奸污了她。她被拉回狗村,被锁上铁链,成为村里男人的泄欲工具。除了汤姆,所有的男人都占有过格蕾丝。
    汤姆,这个美国最常见的名字。如同那个笑话中所讲,战场上美国士兵藏身于战壕中。伊拉克兵忽然想出主意,高喊一声“汤姆”,就有十几个人伸出头来,问谁喊我?于是被狙杀。
    这里的汤姆其实也是美国平民社会中道德的一个符号。他认为自己的道德水准远超过其他人,有当领袖的冲动,甚至多次表示帮助格蕾丝。
    这也让格蕾丝说“你总是拯救我”。但是,汤姆的拯救似乎不算什么,当他想占有格蕾丝的身体并被拒绝时,他转而发怒,并回到人群中,沆瀣一气。也正是他,找出最初追杀格蕾丝的人的电话号码,为她开启宿命。
    格蕾丝最后说:“汤姆,你别消失!”其实这也是她对狗村中的人性最后一点期待破灭。
    令狗村村民惊讶的是格蕾丝居然是黑社会老大的女儿。这个情节我也在之前猜到,因为抱着一丝侥幸的心理,我实在担心她会被折磨致死。
    事实上,格蕾丝进行了最后思想斗争时,早已不是针对对狗村这些人,而是变成了宗教问题。她想宽恕,但最终还是决定用毁灭的方式救赎。如同上帝大水毁灭世界,只是这一次没有诺亚方舟。
    最后的狗叫声,表明这并不是一次完全的毁灭或救赎,因为那只叫摩西的狗跑掉了。对于它,格蕾丝心怀愧疚,因为她曾在万分饥饿时透过它的一块带肉的骨头。放眼整部影片,这是格蕾丝唯一的愧疚,这是慈悲,也是人或神的弱点所在,也是恶不灭的源头。


 2 ) 美德的厄运

  我觉得要评价这部电影,只一句话就够了,那就是:美德的厄运。

  妮可基德曼的美无可质疑,但是她的表演好乏层次,在情感上缺乏那种逐步递进,直至高潮的表现力与爆发力。

  先剧透一下:一个女人因为遭到黑帮追杀而逃亡到一个小镇。这个小镇上的人们同意接纳和隐藏她。其中的一个作家,汤姆,甚至爱上了她。女人逐渐融入这个小镇,她认为只要自己有足够的美德,就可以得到美德的回报,她企图用她的美德来感染这个小镇,让它成为一个小型的伊甸园---但是,随着事态的发展,小镇的居民逐渐暴露出了他们的虚伪,盲目,贪婪,自私,冷酷,邪恶......等等等等。其中一个居民趁着警察前来搜捕的时候强奸了她。她想逃离,把汤姆给她的钱给了卡车司机,可是这个卡车司机在途中强奸了她以后,再度把她带回狗镇。人们为了防止她再度逃跑,用铁链锁住她。
    从此,每一个女人,孩子,都可以来羞辱她,每一个男人,都可以在晚上来找她泄欲。最后汤姆来了,他也要占有她-----但是她拒绝了。这个时候,代表着爱情和唯一希望的汤姆,叛变了----他拿出了自己悄悄收藏的黑帮头目电话......故事在这里突然转折,原来这个黑帮头目,是女人的父亲。女人因为从小生活在暴力与仇杀、利益与权力的争夺之中,而对人性的真、善、美充满向往和期待。她不愿意和自己的父亲同流合污,选择了逃离。当美德开始流浪的时候,她遭遇到了什么?

    只有侮辱,损害,毁灭。
    在故事的结尾,女人向父亲索要权力:“我现在就要!”她的父亲说:“也许我们可以先杀一只狗,把它钉在墙上,那样会有效果!”“不!”女人说:“这个村子可以消失掉。有一户,有小孩。”她停了一下,接着说:“先杀小孩,叫他妈妈看着,告诉她,如果她可以忍着不哭,就住手?”

    所有的人都被屠杀完后,只剩下惊恐的,背板过她的,还企图辩解的汤姆。她举起枪,对准他:“再见,汤姆!”
     最后留下的,只有一只狗。

    这让我想到一句话:我认识的人越多,我就越喜欢狗。

    这个电影,我看过李银河老师的评论。感觉李老师概括得过于片面,她认为这个片子是在描写穷人,她认为贫穷是罪恶-----大意是这样的。这样理解,也许过于片面了,这个片子,是一个寓言,我想它不是一个政治寓言或者阶级寓言,它是一部人性的寓言。它描述和攻击的,是整个人类,而且攻击得狠、毒、准、绝。不给一丝半点的希望。

    据说导演想拍《美国三部曲》,结果因为患忧郁症没有拍成。难怪呐,这样的片子,多看一遍我都怕得忧郁症呐。
       他一点也不喜欢人,也不太喜欢他自己。
       也许他是正确的。

 3 ) 格蕾丝的成长,从格物到知行合一

格蕾丝的成长可谓是全片的主线,简单的聊一聊。

格蕾丝天资聪颖,富有同理心,善于设身处地的为他人考虑。而长时间的进行此类思考,会必然导致一个过程,就是你会逐渐地认为:“存在皆有理”,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是顺应其所在的情境和局势,人只是无助的裹挟其中,顺应着外部情境和内在天性,做着亦正亦邪的事情。

在这种精神状态下,对外界肆意的操着生杀大权的爸爸,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万恶不赦的典范,在格蕾丝眼中,爸爸不顾人们的天性和环境的逼迫,粗暴的操纵他人的命运,实在是可恶至极,尤其是对于“犯罪者”的严惩,更令格蕾丝无法忍受,最终促使了她的出走。

有人说,刚开始的格蕾丝,有一些“圣母婊”。这个论述我是完全不同意的,“圣母婊”更多的是对“人性善”的盲目相信,无法认识到无处不在的“人性恶”。而格蕾丝是能够完全清晰的认识到“人性恶”的,她的问题在于她能够直视到“恶”产生的根源,从而彻底的理解“恶”的合理性,而又因为她超然的态度,无法对“合理的恶”产生憎恨,只是将其看作世界合理的一部分,而无所作为。

格蕾丝对“恶”的理解,被当成了对“恶”的纵容,并让小镇的行为向着地狱加速滑去。

最终的升华在于爸爸出现后,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格蕾丝的“傲慢”,“你怎么能以超然于世外的态度去理解邪恶?你真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为傲慢的人。”

被正面猛然击中的格蕾丝走下车静静的思考,当月光冲出云彩,驱散了迷雾,照亮了小镇,格蕾丝将自己带入其中:“他们只是因为处境悲惨才会作出此等恶劣行为,即使是你,你不也会这么做吗?”

“会吗?“

“不会!“

如果我格蕾丝处于小镇居民的立场上,我绝对不会作出此等行为!

格蕾丝到此才恍然惊觉,从格物的置身事外,顿悟了知行合一。你并不是神,你并没有超然世外,世间的一切确实有其合理性,恶是合理的,而制裁也是合理的,你自己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服从于其中的秩序,而属于你的那份秩序,就是“权力”。

所以格蕾丝醒了,那个作为世外天使的她离去了,而作为女儿的世间的她醒来了,她要行驶她的权力,去执行这个世界的秩序: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消灭丑恶的狗镇。

但是,这并不是爸爸所想看到的,爸爸的境界,还要在格蕾丝之上。顿悟前的格蕾丝认为人就和狗一样,顺从于天性,作出别无选择的事情来。爸爸教导他:“狗能够做很多有用的事情,只要你在他们放肆的时候教训他们。”换句话说,爸爸的思想境界是,人的行为无关于对错,世间自有对错的标准,你手握权力,应该给人以方向。这才是真涅槃后大彻大悟的思想,是释加牟尼、基督救赎世人的思想。

而此时的格蕾丝,杀掉了全村,用行动表明了:“做了错事的狗,应付出代价。”这其实距离她父亲的思想是有差距的,所以父亲才会说:“我们该走了,我觉得你今天学的太多。”


回到电影本身,所以这电影想告诉人们什么呢?

我出于直觉的对这部电影有一种憎恶之感,因为全片的所有人都在随着潮流漂浮,没有一点点的人性之光,看不到任何的抗争。格蕾丝本来应该代表着人性的,然而导演却安排了一位“恋人”,让她盲目的相信汤姆,断绝了自己的任何抗争。

恶心。

你在一群随波逐流的矮子中间,大声疾呼着人性之恶,那你和在教堂里空谈哲学的汤姆,又有什么区别呢?

一个人的幸福啊,当然要考虑历史的进程,但是也要靠个人的抗争啊。你们全部放弃抵抗,等待着从天而降的 Power 来洒下秩序的怒火,你们是嫌集中营住的不够挤吗?

 4 ) 为了妮可举枪的双手 为了光芒万丈

我念书时曾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大致是说有几个人在码头搭船,在船将要离岸的时候,突然从岸上跑来一个人央求他们也搭上他一起。这时船上有一个人慷慨的说;让他上来吧,他已经没有其他船可搭了。但同时船上另一个人却站出来极力反对,声称这船已经负荷,如果再载一个人会很危险。那个慷慨的人指责这个人毫无善心,他努力说服了船上的其他乘客让这个需要搭船的人上了船。当船行至中途时,由于风浪还是负荷问题我记不清了,总之船陷入了危险,需要弃重。这时那个慷慨的人马上提出为了其他人的安全,把那个后来搭船的人扔下船。这时却是那个起初极力反对的人站出来保住了这个人的性命。最后他们终于一起安全上岸,而当初那个慷慨的人,自然是被所有的人唾弃不齿。 这本来是一篇古文,读完了老师要我们归纳主题,我当时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吃了个零蛋。但这些年过去,那些我曾经归纳出主题的故事大多数都被我忘了,而这个故事我却一直记得。因为是它最早告诉了我一个道理。但奇怪的是这个道理我至今仍无法确切地把它表述出来。 这个道理在《狗镇》这部电影里被剥开了。并且它被剥得更彻底,更鲜血淋漓。因为在那部电影里,甚至连那个揭露伪善的人都没有,甚至连惊涛骇浪都不需要,人性就赤裸裸地摆在那里。最后他们统统死于灭顶之灾,我只觉得大快人心。包括最后妮可举枪的样子,都令人觉得光芒万丈。 看这部电影是需要耐心的,当你慢慢接受了其单调到几乎无物的布景之后,你会发现这种全新的观影体验是异常美妙的。正是出于这样一种独特的观看方式,使我们更能够专注地切入每一个人的内心去观察它的腐烂和肮脏。这部电影的实验性并不一定代表着它的先锋性。但正是因为它不先锋,它让我们所有人都感到彻骨的寒冷。 很少有什么电影能让我在看的时候觉得那么地愤恨,那么地不平静。因为大多数情况下,面对丑恶我都习惯了冷漠地轻视它。但在这部电影里却无论如何也不可以,想想自己的过去和现在,那些能够淡漠对待它的人,或者在天堂,或者在地狱。 葛瑞斯最后明白了那个真正傲慢的人是她自己。她把道德的标尺沉重地压在自己的肩头,她以为宽恕别人的罪孽是最大的善,她把这个世界想得太美好,把善和恶撇得太清。最终她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但我一点也不同情任何一个人。她恶狠狠地惩罚那个侮辱过她的女人的方式是杀光她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就当着那个女人的面,就像她曾经折磨她的方式一模一样。这是不是正确一点也不重要。这是公平。 如果电影不是以这样的方式结束,我想我们所有的人都会怪罪拉斯·冯·特里尔的。这部电影就像一片荆棘林,所有对这个世界抱着天真幻想的人都应该历受它的考验。拉斯·冯·特里尔不是没有给我们指出走出这片荆棘林的道路,只是这条道路鲜血淋漓又异常冷酷。 因为那些教会过我们什么叫做恨的人,我们终于摆脱了让我们受苦的愚蠢的傲慢和瞎眼的善良。它让我们知道自己是如何活下来,又将如何活下去。所以我看到了那条道路是多么地光芒万丈。 感谢豆友关于开头那个故事的补充: 《乘船》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有一人欲依附, 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 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 王欲舍所携人。歆曰: “本所以疑, 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 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5 ) 原谅犯罪是上帝的事,我们的任务就是送罪犯去见上帝

{转载}

《狗镇》是由拉斯·冯·提尔编剧、执导的178分钟悬疑影片,该片由妮可·基德曼、哈里特·安德森、劳伦·白考尔、保罗·贝坦尼、詹姆斯·凯恩等主演,于2003年5月19日在戛纳电影宫的卢米埃尔大厅首映。影片故事背景设定在美国1930年代,讲述了格蕾丝从逃离都市身入狗镇,以及她在狗镇梦魇般经历的故事。
电影讲述了格蕾丝从逃离都市身入狗镇,以及她在狗镇梦魇般经历的故事。故事的最后,格蕾丝其实是黑帮老大的女儿,她逃离爸爸是因为不想接手自己的家族,所谓的通缉令也只不过是爸爸为了寻找女儿所用的手段。爸爸在狗镇找到了自己被折磨的不成人样的女儿,在格蕾丝的授意下,整个镇子沦为火海,镇子里所有的人都被枪杀了。结局大快人心,但是整部电影里却将人性之恶展现的淋漓尽致。
为什么曾经淳朴的居民会变成这样的恶魔呢?他们可能在死之前都没有意识到自己作的是错的。其实这一切都归罪于格蕾丝所谓的善心和原谅。即使被不公正的对待,格蕾丝也没有怨言,而是默默的承担下来。这样的后果,就是越来越不公正的对待,当格蕾丝忍无可忍的时候,事情却已经不受控制了。在居民的眼里,这一切并没有错,我保护了你,并且为此承担了风险,你应该对我有更高的回报。但是对于过分的要求,格蕾丝也一一承受,这也就助长了居民贪婪的气焰,格蕾丝的境地其实也是她的咎由自取。
格蕾丝和爸爸的矛盾其实也是和原谅有关。格蕾丝不认同爸爸的暴力行为,她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被上帝原谅,一味的暴力不过是“傲慢”而已。也正是这句“傲慢”惹恼了爸爸,才会有逃亡的事。但爸爸并不这样认为,父女两的对话堪称经典。
圣母的人就和格蕾丝一样,站在到道德的至高点指点一切,而完全不在乎犯错的人应该受到惩罚。如果格蕾丝在第一个不正当要求的时候就说了“不”,那些本来淳朴的居民,会一步一步的变成囚禁他人的罪人吗?人性一直都是很脆弱的东西,抵不住诱惑,扛不住磨难。即使善良如格蕾丝,在最后的最后,格蕾丝将自己代入到了镇民的位置,也同样无法原谅镇民所犯下的罪过,所以才有了杀戮的结局。格蕾丝是幸运的,她是有着家族和权利,可以将她从折磨中救赎出来。可大部分人并没有这样的幸运,当自己或家人被犯罪者所侵害的时候,如果主张原谅的话,我想只可能会再次出现犯罪。
原谅犯罪是上帝的事,我们的任务就是送罪犯去见上帝。
愿迟早有一天,世界能像圣母所期盼的那样没有罪恶,但在这天来临之前,让我们拒绝圣母,严惩罪犯吧。

 6 ) 人之初,性本恶

相比豆瓣选的海报,我更喜欢美国正式版的这张海报。妮可基德曼的美在这朦胧的苹果车里,显得尤其美。一直约了很久的三个小时漫长狗镇,终于在今晚得到了满足。没看任何介绍,没有任何期待,看这电影还是需要一点点耐心坚持下去的。选择一个剧场来拍导演的一个实验,全篇旁白没有背景音乐,要不是跟朋友一起看我一定会不断按快进的,中间冗长的叙述部分。但结局足够精彩,扭转乾坤,也是本电影的精华所在。看过结局,也就理解评分了。虽然有评论的声音说这是一部被捧红了的烂片,但我还是给了四颗星。剧本三星,妮可基德曼的演技加一星。最后那段的神奇实在是到位得妙。

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一个一个行为艺术家的实验作品,不好意思我实在想不起这位艺术家的名字和这个作品的名字,如果有人知道请务必告诉我,我google了半天也没有找到。有一个女性行为艺术家,作品似乎每次都很胆大,然后有一次她的作品是将自己做一个试验品,自己躺在那里,身边放着四百件还是多少件不同的东西,你可以对她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她都不会反抗。一开始,人们都十分温柔,喂她吃东西,瘙痒,抚摸。然后从有个男子突然撕扯掉她的内衣开始允吸她的乳头开始,人们就开始对她做各种道德之外的事情,包括伤害。人们猥亵她,打她,拿小刀划她,当人们发现伤害她她真的不会反抗的时候,人的恶性就开始愈发暴露而彰显得邪恶了起来。最后,直到有人试图用枪射杀死她的时候,这个作品才被迫终止。而冯特里尔的电影《狗镇》讲得是同一个道理,不同的是,这个电影有了个不一样的结局。试想,如果让艺术家有权力对每一个在伤害过她的人进行报复,她会不会做的电影里的主角跟Grace一样呢?

我想会是这样的,人性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你可以换位思考。你会发现,当你自己站在片中的每一个人的角度的时候,你的做法也许都跟他们的做法一样。不要把自己想得太高尚,这就是人。Grace为什么“Arrogant”(傲慢,自大),就是因为她用她的道德标准在要求别人,但当她发现,如果她做了这样的事情不会原谅自己的时候,她才觉得狗镇的那些人不可原谅。但,到头来她还是做了一样的事情————“以善作恶”,用make the world a little bit better的口号,用死亡的名义,结束了这一切。也许,狗镇就是这么一个地方,最初的的它是平庸而且秩序化的,这样的秩序化导致了之后的完满生活,但生活永远不会完满,因为人性的贪婪,所以完满生活的目的在于更之后那不止境的欲望索取,而一个人欲望索取又导致了更更之后的集体欲望狂欢,那宽网之后一切应该有个终结了吧?所以Grace作为一个女神一样的存在,宣告了这一切的死亡。

导演这么一连串清晰的脉络语言宣告了恶是这终极狂欢的一切原初,而死亡是这一切原初的最终归宿。人之初,性本恶,而人之终,便是死亡。这是多么准确的人性写真呐。其实我不理解这部片为什么选择了剧场这样一部实验性如此强的现场,很难想象如果这部片正常的拍,同样的剧本会拍成什么样。剧场这背景略显单调,尤其中间那部分冗长的由善变恶的漫长过程。唯独美中不足的就是,中间那段的Grace太过完美,以至于过于女神,人性的“Arrogant”,就算你把它放大到一切其他人类之上,也未必能做到她那样。直到最后的争论,我本以为她在跟父亲对于“Arrogant”的争论中会终于和父亲达成一致的建议,但她竟然还在为狗镇的居民做最后的辩护,如她之前所做,她太会换位思考,一直在原谅狗镇的居民。她太会环顾四周,太理解人们惊恐但是依旧冷漠的眼神,她甚至说,是她她也会这么做。可是,当黑帮老大的父亲说:这不是宽容而是“Arrogant”,因为你认为所有人的道德水准都在需要被自己原谅的高度。直到,直到她终于没有理由原谅自己。为什么是自己?还是因为她“Arrogant”,她把她自己看得跟这里的人不一样,所以她不能原谅。其实当她将这一切付诸成报复的时候,她也就变得一样了。而这些村民,因为承担着某未知的风险而把她留下来的时候,他们也是“Arrogant”的,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种高人一等的地位被彻底固定之后,即便当她美丽、友善、热情、助人为乐的品性将这里变得看起来美妙的地方之后,人们还是会开始变得贪婪,对她的要求当然就越来越高,最终,她成为了狗镇的一条狗。这样的例子,历史上太多了。其实关于狗链,有觉得这部分的戏的成分有点过分了,没必要将主题illustrate得这么明显嘛。不过,我看这电影才知道illustrate应该翻译成“详细阐述”。

说远了,说回来。其实狗镇的人,本并不是坏人。如果将狗镇看成贫民区,未免过于狭隘,我看有评论说这里是贫民区的缩写,我看未必。如同你看前段时间国内上演的各色打砸抢反日大游行,和网络暴力里的各色educated的人们的言论,你会发现人都太过于容易被怂恿。好的导向可以将人们变成天使,而坏的可以将人类变成撒旦。其实,从天堂到地狱,从善良到邪恶,从懦弱与强壮,令男人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的,并钱,权力又或者伟哥什么的壮阳神物,其实只要一个陌生女人的美丽再加上那么一点点的“Arrogant”的地位,就能像、文革,十字军东侵,文艺复兴等轻松颠覆了一座城镇的苦心积淀几百年的善良人性。其实Grace为什么会是女神?因为她太美丽,如果只是一逃难的灰姑娘,还没有美丽的容貌的话,她在狗镇的待遇不会是这样。也许一开始她就不会被Tom看上而说服大家让她留下。而就算她留下了,镇上的男人们也不会有兴趣将她作为泄欲对象。所以,“长相决定待遇”在哪里都是真理啊,只是有的时候待遇不一定是好的待遇罢了。

最后说说悲剧的男主Tom,当片子的基调还是美妙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这个导演怎么还没有安排两个两情相悦的男女滚床单,但没想到这是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男主并非性无能,但他却是镇上唯一没有和女神滚过床单的人。从一开始,他靠着自己的公信度力排众异留下Grace,再到别的男人对Grace强奸之后视而不见的软弱,简直就是从极端之处揭露了他高大威猛的形象。为什么他这么特别?因为他比一般的狗镇村民要更“Arrogant”一点,这个“Arrogant”既让他觉得自己勇猛十足,又让他觉得他需要为这一切负责任。当Grace打开狗镇罪恶之门的钥匙之后,他还在装着他勇敢而善良的那一面,内心分裂陪蕾丽丝的精神分裂一起来抵抗本来属于自己一部分的罪恶,当这种善良和罪恶在他身上矛盾的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整个狗镇都飘着一束沉重的伤悲感。可到最后,他还是出卖了她。在他选择了她的时候,她没有满足他。所以他选择了镇民,而出卖了她。这是他最后的失败,但这一切因他而起,也因他结束的结局,也算是一种完满。只是,最后Grace亲手枪杀了他,那句坚定“再见,Tom”和之后略带幽怨的“有些事情需要自己来结束”,还是多多少少让我感觉到了Grace的失望,也许还夹杂着怜悯。那份怜悯,本是爱。而那份失望,本来是她对狗镇的希望,也是她对Tom的希望。

最残忍的片段,莫过于孩子的母亲摔坏Grace的瓷娃娃的时候,Grace的伤心欲绝,和之后Grace报复她,杀害她孩子的时候的冷酷。这个时候,她的爸爸说,“你已经学得够多了。”这一刻,我想Grace明白了她爸爸的枪声,明白了那些罪恶和恨。因为那些教会过她什么叫做恨的人,让她终于摆脱了受苦的愚蠢的傲慢和瞎眼的善良。结局又回归了那条叫Moses的狗,Grace没有杀害它,也没有带走它,而是将它留在了那里,成为了狗镇唯一存在过的证据。也许,不杀它是Grace最后的慈悲,但它从未负她,所以就算报复的话,它也不在范围内吧。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说,人见得越多,却越爱狗。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说养儿不如养狗。人性太复杂,有的时候动物的感情来得反而执着而单纯。

有人说这部电影颠覆了价值观,还好这些年我一直觉得自己明白这个世界的善恶是如何运行的,这算不算也是一种“Arrogant”?但是,知道自己是如何活下来的,又知道自己可以如何在这个魂淡的世界活下去,对每个人来说不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么?即便我看到了恶,但我仍相信善。如我这样的人是这个世界的大多数,我们才可以看到前方那条道路是多么地辉煌,即便最终,都是通向死亡这唯一的结果。



p.s 感谢艾洛,我提到的行为艺术家是Marina Abramović(http://en.wikipedia.org/wiki/Marina_Abramovi%C4%87)~

 7 ) 压抑

老实说,是一部很压抑的作品。
电影一开始很不适应,房子没有墙壁,所有建筑的划分只是简简单单的,用粉笔在地上画一条线作为区分。电影冷酷生硬,情节里外甚至可以是有点没有逻辑的——它只是强硬的告知你整个故事的前前后后,至于合不合理,它不愿意讲,你也不需要想。
Grace逃到一个村庄,请求收留。故事的开头都很温馨美好,勤劳善良的人民,互帮互助的社区,但当人们开始发现自己的利益可能受到侵犯时,一切就都变了。
片子里Grace经历的一切非人的虐待,都是“公共”的,这也和“建筑物没有墙壁”这个特点有点相符。一个人作恶,心里总有点忐忑,但一群人,尤其是一个相对来说封闭的群体集体作恶时,一切就变得顺理成章。甚至可以说他们并不觉得自己在做坏事。
电影的最后,Grace一把火烧光了村庄,我觉得是很解气的。其实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会想象用私刑解决问题。亲切的金子,还有东野圭吾的某部小说,当法律的判决无法满足受害者的要求时,他们常常会觉得正义并不站在自己这边,法律也无法保护自己——“那么就由我来捍卫我的尊严”。你无法评判正确与否,毕竟我们从未经历。

 短评

extremely minimal stage-like set / "moral rearmament" 在人性的凝炼与玩味上,balance曾经震撼了我,而当看到这样一部富有极简和象征意味的电影时,我不知该用倾倒还是厌恶来评价。冯提尔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观众茫然失措地睁大眼睛凝望,好像置身一场布氏的舞台剧。

9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话剧电影化,电影话剧化。揭露的是赤裸的人性,猜忌、自私、怯懦,一层层地摧毁着宽容,当眼神开始冷漠,报复的力量就强大起来,最后狗镇只剩下一条狗

13分钟前
  • 心有猛虎
  • 力荐

非常奇特的电影,像舞台剧一般娓娓道来人性的叩问。不以自己的标准衡量别人,但遵从罪恶的天性也不代表可以被原谅。I wanna make this world a little better,可最终还是不得不意识到有些人尚不如狗。宽容太微弱,以牙还牙和恶有恶报才是王道,而幸好还有电影慰藉。

14分钟前
  • .
  • 力荐

人和狗不同, 不管多凶恶的狗都能被教化, 人却不行.

16分钟前
  • 贾不许
  • 推荐

三个小时的跨度。小镇的初始有我所有童年的记忆,那么多欢快奔跑的游戏和世俗人的笑脸。你的天真和善良也许就是损伤你的最尖锐的那把匕首,小镇里的人懦弱胆怯在恐惧中也只会不住的战栗,但他们都是没有武器的凶手。我只相信以暴制暴,眼泪和原谅都是无用的负赘,举起枪面对苦难的你才是真的女神。

18分钟前
  • Adiósardour
  • 力荐

一个想用自己所谓的善良承受一切屈辱的圣母,一群做尽坏事却始终觉得自己在取得回报的畜生,一个坐拥权利好似独裁者的父亲。其实我们无权指责剧中的每一个人,因为人性都是一样的,只是没有机会展现而已。不是所有的善良都是善良,当全镇的人一个接一个死去时,他们都是在为妮可的善良付出代价。

20分钟前
  • 后自愈
  • 推荐

似乎所有的剧情都是为女主黑化前和父亲在车内的那场对话做的铺垫。其实我觉得女主后面做得有点过头,但也许这正是导演的用意:观众与女主建立了足够的共情,得以在屠镇的过程里和女主一起体会施暴的快感。用观众的人性之恶呼应镇民之恶。把狗镇的范围从银幕里扩大到银幕之外。

25分钟前
  • 🐷🐷
  • 推荐

有些像话剧,结尾在意料之中,过程很震撼

30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除去演员片酬以外成本好低的电影...不过也能拍的那么精彩...说明电影的创意才是王道...

35分钟前
  • 某茶君
  • 力荐

很簡單。一定要看到結尾。否則只是煩悶的摧殘。

37分钟前
  • Zen.L
  • 推荐

即使没有看过这部电影,我也一直是站在——人之初,性本恶——站队里面的。最后以暴制暴,大快人心。尽管这也许也是我的恶的一部分。

41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人性本恶的最佳宣传片。。。

4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你认为没有人能达到你的道德水平所以原谅他们,这是一种傲慢。”

47分钟前
  • 伊谢尔伦的风
  • 推荐

观众要把自己代入狗镇的某一个村民,而不是女主角本人,因为you have no power。

51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前两个半小时极无趣,完全可以跳过,直接看最后半小时便是。类似话剧的电影形式很新奇,但并不讨巧,倒能节约些成本。赤裸裸的人性之恶呵,老实讲,屠村一节看的很爽。

53分钟前
  • 川总
  • 推荐

1.形式十分激进,巴赞的本体论在这里彻底破产,回归了戏剧式的象征性场景、突出了表演,最妙的是又是百分之百的电影,巧妙回避了戏剧的视点,连开场的镜头都是俯拍。2.没有实体墙壁的舞台倒是给景深镜头留出了空间,格蕾丝被强奸同村民的日常生活一起上演,平庸的恶在内容和形式上达成了一致。

55分钟前
  • 安托万
  • 推荐

“葛瑞斯最后明白真正傲慢的人是她自己。她把道德的标尺沉重地压在自己肩头,以为宽恕别人是最大的善,把世界想得太美好,最终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惩罚那个侮辱过她的女人的方式是当着她的面杀光她的孩子,就像她曾经被折磨的方式一样。这是不是正确一点也不重要。这是公平。”

60分钟前
  • 青苔
  • 推荐

JP圣母进化论

1小时前
  • 小袋
  • 推荐

本片在那届戛纳颗粒无收到底是否因为姜文从中作梗?个人觉得无须为此喊冤叫屈,《大象》拿金棕榈其实才更考验评委的眼光。《远方》也很棒,但输在过于完整,这点姜文阐释得很好,狗镇的弱点和《远方》类似,有惊艳感也容易取巧,但深究的话,这种深度似乎又属于表面文章,并没有想像中那么耐看。

1小时前
  • 狄飞惊
  • 推荐

这是一部教人向恶的电影么?不是,它只仅仅是告诉我们世界上存在着的一个物种叫做人而已。精彩的试验场,片尾过瘾到咬牙窒息的程度“先杀孩子,让母亲看着”,好吧,我也是人,我乐意令人性的残暴一面爆发。

1小时前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