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克林

爱情片英国2015

主演:西尔莎·罗南,多姆纳尔·格里森,艾莫里·科恩,吉姆·布劳德本特,朱丽·沃特斯,艾米莉·理查兹,迈克尔·泽根,保利诺·努内斯,诺拉简·努恩,艾瑞卡·罗森鲍姆,詹·穆瑞,伊芙·麦凯林,安妮·尼·莫瑞,泰德·麦克马洪,杰西卡·帕尔,菲奥娜·格拉斯科特,布里德·布伦南,艾琳·奥希金斯,彼得·坎皮恩,伊娃·柏西斯托

导演:约翰·克劳利

播放地址

 剧照

布鲁克林 剧照 NO.1布鲁克林 剧照 NO.2布鲁克林 剧照 NO.3布鲁克林 剧照 NO.4布鲁克林 剧照 NO.5布鲁克林 剧照 NO.6布鲁克林 剧照 NO.13布鲁克林 剧照 NO.14布鲁克林 剧照 NO.15布鲁克林 剧照 NO.16布鲁克林 剧照 NO.17布鲁克林 剧照 NO.18布鲁克林 剧照 NO.19布鲁克林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7 22:10

详细剧情

  艾莉丝(西尔莎·罗南 Saoirse Ronan 饰)离开了故乡,离开了母亲和姐姐,前往美国寻找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未来。在神父弗雷德(吉姆·布劳德本特 Jim Broadbent 饰)的帮助下,艾莉丝成为了一名售货员,出色的表现和不懈的努力让她成功获得了主管弗蒂尼(杰西卡·派尔 Jessica Paré 饰)的认可和肯定。之后,艾莉丝结识了名为托尼(艾莫里·科恩 Emory Cohen 饰)男孩,两人之间碰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一场意外让艾莉丝重回故乡,很快,母亲的种种举动使她察觉,母亲希望自己留在这里,留在她的身边。在母亲的介绍之下,艾莉丝结识了善良的吉姆(多姆纳尔·格里森 Domhnall Gleeson 饰),并且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前,艾莉丝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长篇影评

 1 ) 爱尔兰女孩儿初长成——北美新片《布鲁克林》漫谈

爱尔兰女孩儿初长成 整部电影看下来,在正式进入颁奖季的11月,各大提名潜力股影片扎堆上映期间,在那些真实故事或者真人经历改编的沉重电影当中,这部有关爱尔兰移民爱情故事的影片,单纯的令人疼惜,亦如女主角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布达佩斯大饭店》中,那个可爱的蛋糕女孩儿:西尔莎·罗南。

据说之前的英国影片《青春作证》也曾邀请西尔莎·罗南出演,但是档期原因而错失了。而这部《布鲁克林》,更像是为她量身打造的舞台,父母都是爱尔兰人的西尔莎·罗南出生在纽约,后又在伦敦生活的她,很早就爱上了跟父亲相同的职业,成为一名演员。出道以来她并不着急,而是冷静的等待机会。这一次本色出演爱尔兰女孩儿,她更是沉稳老练,影片中大量的人物特写,透过她丰富的情感演绎,令人物鲜活又不失沉稳,从一个小镇走出来的女孩儿,到一个时髦健谈的纽约姑娘,她的表演可谓是渐入佳境。 影片中的女主角:艾丽斯,遇到的两位男士也都是令人无法拒绝的优秀。一个是意大利小伙儿:托尼,由艾莫里·科恩饰演。虽然土气,但是却憨厚诚恳,他的出现,令孤身一人在布鲁克林的艾丽斯,找到了倾诉的对象,生活也有了数不清的新节目:看电影、逛游乐园,拜见对方的家庭成员,这一切都让不她应接不暇,突然之间,她和这个城市有了联系。 而回到家乡后,遇到的吉姆,由多姆纳尔·格里森饰演。他是众人眼中的高富帅,是她从来没有想过的梦中情人,正是因为他的出现,令回到家乡的艾丽斯仿佛生活在梦境中,一切都那么美好,她甚至想把在纽约发生的一切都忘记。本身也是爱尔兰人的多姆纳尔·格里森与西尔莎·罗南站在一起,只能说,阳光好刺眼,两位典型的金发碧眼爱尔兰人并肩而立,英伦的气息扑面而来,照片都散发着青春的光芒,只想对他们说:在一起。

多姆纳尔·格里森在采访中多次提到,西尔莎·罗南的表演非常细腻完整,令人痴迷。而年纪尚轻的西尔莎·罗南(1994年生人),被问到将来希望在哪生活时,她坦言自己马上就要搬去纽约定居了,那里不仅仅是她出生的地方,繁华的一切都令她激动不己,感觉自己的生命里流淌着纽约的血液。 回到影片,故事改编自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的同名小说,主要围绕女主角:艾丽斯,讲述在上世纪50年代里,大批来到纽约布鲁克林的爱尔兰移民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抉择。影片2015年1月在圣丹斯电影节举行首映,首映的第二天,福斯探照灯开价900万美元取得了北美发行权,该片还获得2015年温哥华国际电影节的观众选择奖。影片的商业潜力和观众认可,主要来自两层面: 诙谐幽默的生活细节 和 移民时代的乡情共鸣 (以下内容涉及剧情) 首先,同样来自爱尔兰的导演:约翰·克劳利,以《男孩A》而名声大噪的他,这次只是单纯的讲述爱尔兰民族的故事。虽然大背景是充满时代色彩的沉重,大批的爱尔兰人漂洋过海,到美国去谋求新生活。但是他通过人物的个体性,找到了突破口。一个性格内向,甚至有些羞怯的女孩儿:艾丽斯。如何在家乡饱受冷落,不得不去纽约开拓自己全新的人生。 由于父亲的早逝,可怜的母亲由家里的大姐一力照顾,并为她这个唯一的妹妹,铺好了未来的路:她求助纽约的亲戚资助艾丽斯念夜校大学,在百货公司柜台打工,寄宿移民家庭。面对这一切未知的安排,艾丽斯只能放手一搏,因为在这里,她同样一无所有,只是面包店里,一个被女老板欺负的小女孩。 无论是小小的一箱行李,等不及送行就离开的母亲,还是依依不舍的姐姐,亲情的牵绊一直是艾丽斯心灵的港湾,犹如每一个出国留学的孩子和家庭。在轮船上的几天几夜,犹如噩梦一般,但是同宿的女生教会了她,如何将自己打扮的漂亮,谈吐自信的走过海关,像美国人一样思考。这里的三个要素,虽然有些符号化,但是依然是大多数人们亲身经历的体验。 初到纽约,土里土气的艾丽斯无法融入寄宿家庭的用餐对话,她不知道肥皂还有不同的品牌,更不懂这里的女孩儿都在忙些什么。而随着她开始恋爱,寄宿家庭中的奶奶,犹如长辈一样的信任她,给了她有单独门房的地下室单间。还提醒她第一次跟男朋友去海边,得小心不要成为最后一次。一众同居的姐们,更是个个教她打扮,坦诚的给她忠告。逐渐的,艾丽斯的纽约生活,从思乡的哀怨女孩,变成了姐妹中的焦点人物,而同意大利男孩儿的相遇,更是让影片走进了爱情喜剧的节奏。

片中的笑料层出不穷,当众人指导艾丽斯如何优雅的吃意大利面时,旁边的姐妹还吓唬她,如果你掉了这勺意大利面,你就是把他的父亲、母亲,以及全家的意大利人颜面给毁了!搞得艾丽斯去到托尼家吃晚饭期间,只能以慢动作的方式吃面。而托尼家最小的弟弟,爆出的那句:我们家人向来不喜欢爱尔兰人。更是令人捧腹不止,不断坏事的小家伙,在被带离餐桌不久后返回,不情愿的对艾丽斯说:“I’m an idiot.”,结果被老爸敲了一下脑袋,又补充了一句:“I’m a rude idiot.”,简直是笑点不断。 导演对影片节奏的把握极好,离开家乡之前的艾丽斯,有一个望着朋友和舞伴远去的特写,挂在她脸上的,有憧憬羡慕,也有暗自神伤。而同样的长镜头,也出现在纽约的爱尔兰人圣诞聚会中,当听到有人唱起家乡的歌谣时,艾丽斯是默默凝视并落泪的。然而之后在舞会上,邂逅了意大利男孩儿托尼之后,艾丽斯的纽约生活变成了快进的节奏,她开始出入娱乐场所,夜校下课有人随行,她不再孤单,更慢慢体会到了,什么是“爱”。这一切的变化,都是通过细小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对话中流露体现,令人捧腹大笑的同时,还有些感同身受。 然而,接下来影片的后半段,急转直下。大姐的突然病逝,打破了一切。悲伤之余的艾丽斯,开始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不同的思考。这一次,生活确实对她开了个玩笑,再一次回到家乡的她,突然拥有了一切。每个人都因为她从纽约回来,而对她改观。她接替了姐姐的体面工作、阔绰酒店继承人的追求,还有母亲殷切的期待,她无法拒绝这样梦幻般的生活。前后两段截然不同的经历,在艾丽斯身上是矛盾的,在纽约度过第一个冬天的她曾说,感觉这一年发生了好多事,初到纽约的经历,好像过去了好多年一样。而当她在纽约隐婚的事情,被恶毒的面包店老板娘得知,企图戳穿她的时候,她情急之下,也只能是说出了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在纽约一切好的,让她忘记了家乡的一切。

相信每个观众都会假设,如果没有别人的介入,艾丽斯还会不会选择回到纽约,但是其实这只是一个时限。每个人都有做梦的权力,但是终将面对事实。鼓起勇气,离开母亲,回到纽约的艾丽斯,是坚强自信的。她了解了现实和梦幻和区别,她选择了自己创建的家庭,而不是因为物质和虚幻,固步自封。虽然托尼只是个小小的水管工,但是他待艾丽斯如挚爱,有着意大利人的浪漫和温情,当然也留着冲动的血液,威胁弟弟帮自己写情书的部分,令人想起了《教父》中的意大利族群,也同样是纽约布鲁克林区的重要的移民群体。 影片对情感的处理,皆是滞后的,大量的特写镜头,关注角色的内心表达, 更多原声音乐的延续,延长了人物的心声。西尔莎·罗南的演绎没有丝毫重叠,每一次的悲与喜,都是不同方式的呈现,无论镜头停留在她面前多久,她都没有怯场,而是笃定的演绎,承接变化。她在采访中说,自己不断地去揣摩,那个一张船票,人们会“消失”的年代,只有信件的往来,那样的生活方式是完全不同。

豆瓣有人放上了一句作者对乡情的描述,说到:“真正心碎的经历,是你怀着思乡心切的情感回道故乡,却感觉到格格不入时,不是家乡变了,而是你自己变了。”,相信这句话,刺痛了很多新移民和迁居大城市的年轻人。影片中规中矩的从一个鲜活独特的小人物入手,展开了大背景的移民时代故事,结尾处艾丽斯给予另一个初涉纽约的小镇女孩儿的忠告,再一次点出了影片的主题。 影片最后艾丽斯背靠高墙,身后就是标志性的布鲁克林大桥,这里是她人生的下一站。每一个离开家乡的人,都将无一例外的经历心灵的蜕变,从不安失落的离家者,变成独立坚强的城市人。脱下的是不安与自卑,换上的是自信与魅力。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留守还是创造,没有对错,只有无悔。 2015年11月27日 小玄儿记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2个观看角度+32部相关影片|《法兰西特派》超前测评

《沙丘》严肃影评:剧情、人物关系和未来十年的沙丘宇宙

蓝光碟收藏|帕索里尼「生命三部曲」 讲述的快乐与僭越的体验

蓝光碟收藏|双峰剧集+电影套装|大卫·林奇的影像世界

蓝光碟收藏|雅克·塔蒂 TATI|景观社会里的小人物

蓝光碟收藏|希区柯克15部电影|终极版蓝光套装

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2 ) 午后阳光铺满砖红色的墙。

       是在看过电影《布鲁克林》以后才了解到这部电影是改编自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的同名畅销小说,将小说翻拍成电影早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但往往这样的电影更容易受到批评。“电影不及小说引人入胜”、“毁原著”等说辞就成为了对电影最直面的评价。原因就是有一部分看过小说的读者会挑剔电影剧本,不满足于电影的情节设定,甚至电影的选角与他们的想象有所差距都会成为批评的理由。
       实际上小说与电影占据着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小说凭借文字的细腻和故事的完整,电影则依靠影像的生动和演绎的逼真;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一笔一划用文字描绘,电影就在此基础上填上色彩,化静为动;小说中的世界完全存在于想象中,而电影的世界则将原先的想象覆盖,延伸出全新的意象视觉和听觉,或写实或抽象,或遵循原著或改编颠覆。故而有越来越多原本只能存活于笔下的故事被赋予了新的定义和新的生命。小说与电影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两件事物,有人爱读小说,有人爱看电影,各有所爱罢了。但对于那些由小说改编的电影来说,以一个读过原著的观众视角,一个注重细节与整体的读者观感,还是会看到差别,还是会拿来比较,难以客观地只评价电影本身。
       就我个人而言,我清楚地知晓文字的魅力有时候要大于银幕的真实呈现,忠实读者拥护原著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重要的是如何区别这两种形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小说为你打造一个世界,电影便是让我们更接近这个世界的礼物。
       (上述文字与《布鲁克林》无关,仅是个人对于原著小说及改编电影的一点看法。)

<图片1>
       故事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爱尔兰恩尼斯科西小镇。之前对爱尔兰背景下印象最深刻的电影是《曾经》,浪漫的爱情故事,动人的音乐和令人心驰神往的阳光和美景。至今仍然是我心中的爱情电影首选。
       近期值得关注的电影当中,还有一部奥斯卡提名的《卡罗尔》,它的时代背景也同样是在上世纪50年代。在这两部电影中都能看到那个时代女性的服装非常高雅这一特点,即便是并不华丽的脱俗装扮都处处展现出气质美,搭配着她们精致的短卷发,光在视觉上就是一种享受。巧的是《布鲁克林》中Eilis的角色原本是《卡罗尔》的女二号鲁妮·玛拉所演,但最终选择了西尔莎·罗南。

       质朴的爱尔兰小镇姑娘Eilis只身一人前往纽约布鲁克林,在火车上遇到一位穿着打扮时髦靓丽的女人,即使她们有所不同,但这个同样是从其他地方去往美国的女人却让她倍感亲切。她为Eilis梳妆打扮,并教Eilis如何通过海关顺利入境。当Eilis推开纽约的大门,真正的难题才开始发生。
       到了布鲁克林以后,Eilis在一家百货商店当售货员,同事试图与她聊天却被她的冷淡拒之门外,工作中她也无法热情地迎接顾客,不懂销售的技巧也不会假装热络地与客人聊天,佯装对她而言是一件尴尬的事情。她一个人吃饭,在面对餐厅服务员的搭话时也不知道如何回应。独自走在异国他乡的小镇姑娘形单影只,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这种无奈无比清晰的流露在Eilis的脸上。
       Eilis的房东Kehoe夫人总在晚餐时与她的房客们聊天,她们口无遮拦,肆意谈笑,对别人的八卦津津乐道。Eilis则不,她只是安静地吃着盘中的食物,当问题指向她时她才淡淡地答复。Kehoe夫人说她懂事且仁慈,但这不是仁慈也不是矜持,是深知自己无法加入别人的话题才沉默。就像当我们感觉无法融入进他人的圈子里时,举步维艰,便只能默不作声。
       初到陌生城市的不适应以及无法融入周围人群的孤独感透过镜头弥漫而来,是一种表达强烈的不属于。终于Eilis收到家中寄来的信,姐姐Rose亲切的话语仿佛就在耳边。她急切地拆信读信,走到哪里都要带着那封信,读它无数遍就像是在与姐姐对话。家信是独在异乡的她唯一的慰藉,委屈和隐忍都在阅读那些字迹的时候爆发,对家的想念都变成止不住的眼泪。

       ——“你会想家到痛不欲生,这无能为力,只有忍受,但你会坚持过去的,它不会击倒你。终有一天,太阳会露出光芒,你可能都不会立刻注意到,它就是这么转瞬即逝。然后你会开始想着过去跟自己毫无关联的人或事,一个只属于你的人,到时候你就会发现,你的生活,它就在这里。”
       Eilis在舞会上遇见Tony,故事从他们对视的第一秒就已经开始。两人一见如故,不需要了解和考虑,当感觉到眼前这个人就是你要找的那一个时,你就牵起她的手,而她也没有躲闪和拒绝,这是一见钟情最好的诠释。当Eilis下班时看到Tony就在百货商店门口等她,两人相视一笑,类似于某种默契,这种感觉对Eilis来说就是一种归属感。两人在公车上的一段对话印象非常深刻,Tony问她愿不愿意去看场电影时,她的回答是:“我愿意看两场,如果第一次约会不顺利,我就给你第二次机会。”Eilis去Tony家中吃饭,这家人的欢乐和温馨让她在异国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其实Eilis和Tony的爱情故事很平凡,一切都是顺理成章按部就班地进行,没有太大的起落。唯一的插曲就是姐姐Rose突然在家中病死,她回到家乡的小镇上,在葬礼上见到昔日好友,相约出游时遇到了Jim。在Jim的不断邀约下,Eilis也渐渐对他产生好感,加上母亲的期望,让Eilis有过一时的迷茫和动摇。原先那个涉世未深的淳朴女孩突然间变得不诚实和不忠心,多少让人有些失望。但这样的变化才显得真实。从美国回到爱尔兰后,在她身上展现的这些让我们觉得陌生的模样其实就像家乡的小镇也令她感到陌生一样。虽然Eilis前后的转变有些突兀,太过戏剧化,但在电影有限的时间里,这种变化很难经得起深思熟虑的推敲。
       Eilis执意回到布鲁克林,Tony正在那里翘首盼望着她回去,她意识到那个温柔的意大利男人才是她最终要去向的归宿。阳光照射在砖红色的墙面上,Eilis披一件绿色的开衫,花色长裙,站在光芒笼罩下,朝她走去的是只属于她的太阳。Tony所给予她的,就是阴天过后的晴朗,是避风港,也是孤独无助和悲伤时为她支起的力量。他们就像是站在大海两个对岸的人,一个来自爱尔兰,一个来自意大利,原本毫不相干,却不约而同地在布鲁克林的海面上搭起一座桥,阳光和煦,海水温暖,海面上金光闪闪。

       除了电影中运用的暖色调创造出视觉上温暖的感官以外,值得一提的是导演约翰·克劳利对爱尔兰的呈现表现在绿色的商店外墙,Eilis的绿色外衣等,以此体现出爱尔兰人喜爱绿色这一特点,包括在Eilis身上也看到了爱尔兰人的质朴、内敛以及穿着得体等特点,透过这些细节将爱尔兰与美国的对比较为明显地展现在镜头里。
       电影采用常规线性叙事手法,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势必有所限制,但和我同年出生的女主演罗南一人撑起了一部电影,剧情的起伏都从她的情绪变化中开展。此片不在于故事有多百转千回,实则是抛砖引玉,重心都放在罗南的细腻表达上。
       故事流于平淡,情节设定简单,乍一看很像勾勒出一个框架,而内部结构空洞松散。虽然某些片段会让人觉得过于形式,但若是只看电影本身,那在叙事上其实还算流畅。在故事有所限制的情况下,不能否认的是像这样平凡的两个人和这段平常到在每个人身上都有可能发生的爱情还是让看多了爱情故事的我们感觉到这爱里面的温柔,并且它让人知道,无奈和孤单都只是暂时的,总会有个人为你照亮一个方向,告诉你,生活就在那里。男人认为女人只把他们当做通向更好生活的阶梯,但女人要的不过如此。

 3 ) 布鲁克林 你就是自己的故乡

再有几个小时,这一年就又过去了。想起了社交网络上那个段子,估计最后一波“Kelvin”和“Rachel”也已奔回被唤作”狗剩”和“二丫”的家乡途中。故乡之遥远,自比不上电影《布鲁克林》里描绘得那样重洋远隔,但京沪广深的你我,何尝不是第一次少小离家,就把故乡永远抛在身后,自此后,每次“回家”就是一趟越行行越远的征途。
 
在今年颁奖季,《布鲁克林》算不得是什么大电影,如果不是天才少女西尔莎罗南贡献了非凡演技,再加上20世纪初的爱尔兰和布鲁克林风光着实清新明丽,《布鲁克林》不论从文艺还是商业的角度,都略显寡淡无趣。但看完电影,竟放不下的又网购了一本科尔姆托宾的同名小说。薄薄一本,返乡飞机途中正好翻完,小说情节其实与电影无二,只是细节更丰富细微,牵动“异乡人”感同身受。
 
《布鲁克林》故事其实并不复杂,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偏居爱尔兰恩尼斯科西小镇的少女爱丽丝要去美国生活,她告别了母亲和姐姐,来到了布鲁克林区,挤进了一家少女公寓,以百货收营员身份开始了新生活,思乡的苦闷被新鲜的生活填满冲淡,舞会遇上移民自意大利的小伙儿,恋爱憧憬美好未来。如果不是姐姐病故的消息不期而至,她仿佛永远不会面临返乡和留下的选择:故乡依旧,而布鲁克林的爱丽丝已不是当年的恩尼斯科西少女。
 
作为商业电影,《布鲁克林》故事的确太清淡,一个平凡姑娘的一小段生活,一点乡愁和一点困惑,于他人能激起多少波澜?就像电影里描述的那些更早到美国又回不去的爱尔兰工人,他们留下了布鲁克林建设的痕迹,一生漂泊不语人知,最后不过融进平安夜被布施的三两杯苦艾酒。旅人都如针脚,缝在了历史的背面。
 
《布鲁克林》动人的那部分,可能也刚好也来自作者对平凡主人翁真挚朴实的同情与赞美,这种感受读小说时更强烈。作者托宾出生在恩尼斯科西小镇,又曾在布鲁克林的纽约大学任教,他写的既是同乡往事,想必也投射了自己的影子。而这些细微的情绪,对五十年后继续经历城市化进程的我们来说,一定能找到熟悉的接头密码,原来一代一代离乡奋进之人,都有同样无法寄托的别绪与乡愁。
 
电影开篇有个细节,是爱丽丝乘海轮去美国,颠簸在风浪之上,然而比汹涌海浪更吞噬人的是初次离家面对陌生的恐慌:陌生人的善意和敌意,都一样让人无所适从。我记得我第一次离家也是顺江直下,三天两夜的江轮飘荡去上海,而更深刻的记忆是第一次坐飞机,大四在报社实习,我被领导吩咐了单独出差福州,取票、安检、登机,一步一步都紧张地跟在别人后面学样,飞机上不知道怎么系安全带,就打个结用手捂着飞了一程;哈哈,现在想来就剩有趣了。
 
《布鲁克林》的后半段其实有点坍台,爱丽丝的人物形象因为犹疑而失光彩,还好西尔莎罗南一脸朴实无辜挽救了人物的“绿茶”。让爱丽丝纠结的表面看是情感,两个同样优秀的男性并无品格高下之分,实则一个代表了保守的安逸,一个代表了浪漫的未知,在时代洪流中,个人的情感皈依被作者有些简单刻意地弱化成生活方式的符号。电影改编倒有一处华彩,是爱丽丝面对故乡道德标杆凯利夫人诘难时,那句满脸通红的回应:“我差点忘了这个镇子是怎样的“,促使我们迈步向前的,从来都是那双刻意拉住我们的手。
 

“她回布鲁克林了“,爱丽丝知道,多年后,这句话会对听到它的人意义越来越浅,对她却越来越重。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是最美好的。爱丽丝歪头靠在墙边,迎接马路对面的托尼,不远处就是托尼给他们许下的大房子——现在还是一块空地,将来就是他们的王国。未来之所以让人期待,不是因为必然美好,而是充满未知的希望,而这就是让我们奋不顾身地一次次从狗剩、二丫的家门走出,志气满满变身Kelvin和Rachel的原因。
 
写下这些时,春节的暖意已将故乡装点得热烈丰满,和爱丽丝的恩尼斯科西小镇相比,我们这代人的故乡少了田园诗意,多了躁动不安。“故乡”好像不只是个地理概念,也是个时间概念。当我们返乡时,陌生的亲邻有如凯利夫人一样代表着昨日的道德准则,而信息时代的裹挟,他们又前所未有把你所飘荡的大城市视做财富和成功的希望。“物是人非”似乎已经不足以描述那种奇妙尴尬的陌生,而终有一天我们可能会明白,有关故乡的记忆和情感其实承载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就是我们自己的故乡。

PS:给大家拜年,万事如意。

 4 ) 恶毒的杂货店老太婆送上了神助攻,女主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当你再次回到那个你曾经厌恶的闭塞的小镇,你接替了姐姐体面的工作,遇到了一个体面的追求者,小镇上所有人看你的眼光都不一样了,你不可避免地有了一种幻觉——我可以在这儿拥有和布鲁克林一样有希望的生活,甚至是更好的生活。直到和那个刻薄的杂货店老太婆相遇,她三言两语就击碎你的幻想,原来这个小镇没有变,它的美好和丑恶都没有变,变的是你自己。你不一样了,你已经逃出来了,所以无法再回去了。请感谢那个恶毒的老太婆,是她拯救了你的人生。

人生从来都不是轻而易举,选择什么就会失去什么。但时间是公平的,你把时间花在哪儿,哪里就开出花来。

 5 ) 乡愁与新生活

电影《布鲁克林》中有如下几条主要故事线:爱尔兰裔移民在纽约的生活,乡愁与新生活的冲突,爱情。不得不说因为结尾十分钟的剪辑给人仓促结束的感觉,后面两条线表现得虎头蛇尾的,但是这依然是我今年看到的最好看的电影。 考究的服装、音乐、道具 故事时间设定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战后初期。电影中从来没有提到现在是哪一年,可是从爱尔兰商店紧俏的物资供应,舞会音乐和爵士配乐,女士的针织衫过膝裙,加之频频抢镜的尖头内衣,都可以推断出来。 电影原声可以在这里听到 战时的服装过于实用和单调,而战后时尚风卷来,玛丽莲梦露式的性感成为时尚,因而这种凸显女性魅力的尖头胸衣很受时髦女郎青睐。战后流行丰腴身材,我们的西尔莎妹妹在现代眼光中的丰壮身材在当时是很好的。

尖头胸衣

惊喜的眼神

关于有些个让我看了忍俊不禁的道具比如这个上下班打卡器。具体操作办法是上下班各在机器里打一个孔,影片的下一个画面就是插满了考勤卡的墙壁。(其实这个机器现代依旧有,我在日本打工时也用过类似的打卡器。)

这是个上下班打卡器

比如这种铜管系统,电影里是收银系统。“现金和购物清单被放在一个铁质容器里,通过店里的管道系统被送到出纳室,在那里清单会被敲上“已支付”的印章,放在容器内,和应找的零钱一起送回来。”另外也会应用在图书馆之类的地方。

收银系统

关于爱尔兰移民的血泪史 与我们今天这个宽容并包的时代不同,如今提到爱尔兰,大家可能想到宁静的童话小镇和性感的爱尔兰口音,可是一百年前,爱尔兰给世界(其实也就是西方世界)的印象都是负面的,爱尔兰人酗酒(这个问题当今依旧在)、缺乏教养。 上世纪初在西方世界存在这样一个鄙视链,白人最优,拉丁人斯拉夫人次之,而爱人兰人的地位甚至比不上黑人。 (需要纠正亚洲人的一个广泛性错误观点:欧洲人≠白人) 上世纪初,在美国东海岸,为了争夺地盘与财富,也为了保护自己的族群利益,长期以来白人势力范围、意大利黑帮势力范围、爱尔兰裔黑帮势力范围、黑人势力范围都是剑拔弩张的。关于这些内容有一部非常优秀的影视作品《大西洋帝国》,把虚构的情节与各种20年代的真实风云人物都混在了一起非常好看。 到了我们这部《布鲁克林》的时代,在布鲁克林,爱尔兰裔聚居区已经差不多稳定了一个世纪,大家互相帮助,虽然大部分都在做一些社会下层工作,但是一切都充满希望。与其他种群的冲突依旧在,但是经过二战洗礼已经没有一战之前尖锐。电影里意大利家庭的人精小屁孩说他讨厌爱尔兰人,被爸爸拎着耳朵出去修理了一番。

每年仍然有大批新爱尔兰移民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源源不断到达美国东海岸。借影片中人物之口,”甚至不知道爱尔兰那里还有没有人了“。

通过海关 打开希望之门

剪不断的乡愁与新世界的冲击加上突如其来的爱情 走到全新的大世界里,学习一切新知识,有时倍感孤独,这种故事情节放之四海皆准,无论是上世纪进入美国大熔炉的欧洲年轻人,还是现在的北漂上漂。

故乡 爱尔兰小镇

纽约的阳光穿过树梢

意大利小伙子对这姑娘一见钟情。爱情是战胜乡愁的法宝。爱丽丝因为姐姐过世要回家乡一趟,小伙子不放心地请求她与自己闪婚。闪婚可以是很浪漫的,但是如果是作为离别期间的羁绊与保证,而且又是隐婚,效果堪忧。 姑娘回到爱尔兰小镇,作为见过大世面的又拿了美国会计证书的时髦优秀女郎,颇有衣锦还乡之意,于是如鱼得水,拿到了好工作,送上门来金龟婿。 离开是因为这里没有闪耀的未来,而回来后这里一切都似乎更美好。那个温柔体贴、英俊爽朗的意大利小伙子就好像在异国他乡的浪漫邂逅,在家乡她不需要他。

这小伙子的笑多风情万种

其实一见钟情是最原始的冲动,无关任何财富、地位。 姑娘的脑子还是很好的,她也思考为什么吉姆当初没有看上自己,而现在所有人都在恭维自己呢?商店的恶毒老板娘的揭底成了让她看清事实的转折点,她放弃了故乡带来的种种旧的羁绊与诱惑,回归新生活去了。我们都一样,倾向于在不知不觉中把故乡美化,把真实生活中曾经有的流言蜚语与丑陋慢慢淡忘。 再登上远去的轮船的爱丽丝与第一次出海的那个爱丽丝是不同的。

第一次不安

第二次坚定而成熟,她身后的迷茫的姑娘就像一年前的她。

故事的叙述在这里跳跃过快。可是仔细看看影片结束的旁白,你就明白全片的宗旨在于,有一天,你会好好地接受一个与自己的过往无关,然而却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一个人,开始好好的新生活。 就像影片最后几句话说的这样:

公众号:穆尔登格

 6 ) 《布鲁克林》电影剧本

《布鲁克林》电影剧本

文/〔美国〕尼克·霍恩比、科尔姆·托宾

译/艺馨

1.外景,大街上,黎明前

1950年代初,爱尔兰,某条安静的住宅区街道。这里居住的主要是工薪阶层。黎明之前,外面的天空仍然一片漆黑。某幢房子的前门被打开,从里面走出一个人。她就是爱丽丝——20出头的年纪,长得很漂亮。然而对自己的美貌,她却并不自知。爱丽丝小心翼翼地关上屋门,快步走到街上。

身后传来一阵“嘶嘶”声——是在叫她。爱丽丝回过头,原来是她的姐姐罗斯。罗斯年约30,很有魅力,身材修长,面容苍白。罗斯从爱丽丝身后一路跑着追上来。她身上还穿着睡衣,打着赤脚,手里攥着一块面包和果酱。爱丽丝从她手里接过食品,做了个鬼脸,表示感激。

爱丽丝(嘟囔道):快回去睡觉。

罗斯点点头,蹑手蹑脚向屋子走去。

2.内景,教堂里,白天

弥撒刚刚开始。教堂里零星坐着一些信众。爱丽丝双膝跪在地上,正与其他两名女性一起祈祷。另外两位是凯莉小姐和玛丽。凯莉小姐大约50岁,戴着厚厚的眼镜,一副随时责难他人的神情。玛丽和爱丽丝同龄,个头却比爱丽丝大,一副头脑简单的样子——她的嘴微微张开,好像对任何事情都不太能理解似的。爱丽丝打了个哈欠。凯莉小姐审视地看了她一眼。爱丽丝赶紧遏制住困意,忍住下面的哈欠,使劲盯住前方,一动不动。

3.外景,凯莉商店外的大街上,白天

天蒙蒙亮。玛丽和爱丽丝站在一旁等待着。凯莉小姐翻找着钥匙,准备打开自己商店的旁门。这一天,对于爱丽丝来说,与平时不大一样——她有心事,脑子不停地思索着。她观察着凯莉小姐的一举一动,试图找到合适的时机跟她说话。大门打开后,玛丽走进店里,留下凯莉小姐和爱丽丝在后面。

爱丽丝(突然说道):凯莉小姐,我一会儿能和您谈谈吗?

凯莉小姐:如果你要说的事儿会给我找麻烦,那就别说。

谈话结束。爱丽丝闭上眼睛,停顿了一会儿。她对即将要发生的冲突感到担忧。

4.内景,凯莉商店里,白天

凯莉小姐打开灯,此时,我们可以看到店铺里的全景。这是一间物品丰富、陈设井然有序的杂货店,可以肯定的是,自1920年代起,这里的布置就没有任何变化。爱丽丝走到屋子后面去取面包。显然,前一天,有人就将面包放在那儿了。爱丽丝抱起面包,然后将它们放在柜台上。凯莉小姐从面包包装上抽出一张长长的黄色纸片;与此同时,玛丽小心翼翼地架起梯子。那梯子顶端正好靠在屋顶上,梯子上布满了苍蝇的尸体。

晚些时候。一名男顾客从爱丽丝那里买了一包香烟。画面中,凯莉小姐正通过商店玻璃,从某个角度向外看着。

凯莉小姐:姑娘们,9点钟的弥撒已经结束了。一会儿就该来人了。

稍后。商店里熙熙攘攘——买东西的人在柜台外排得里三层外三层。爱丽丝和玛丽竭尽所能地招呼着他们。凯莉小姐则在一边指挥着她俩,并有意做出一副极度不满的样子。凯莉小姐瞥见一位身着考究的女士,她排在相当靠后的位置。凯莉小姐向那位女士微笑着——

凯莉小姐:布雷迪女士,您今天想买点儿什么?

布雷迪女士:请给我半打猪肉火腿片。

凯莉小姐:没问题。爱丽丝现在就给您装好。

此时,爱丽丝正准备接待排在队伍最前面的一位衣衫破旧的妇女。爱丽丝无奈地看了看那名妇女。

衣衫破旧的妇女(愤愤不平地说道):马上就轮到我了。

凯莉小姐:对,下一个就轮到你了。玛丽,到队伍后边去,去帮帮奥利里先生,看看他需要点儿什么东西。麻烦你千万别添乱,好不好?我觉得你肯定会搞砸的。不信走着瞧。

玛丽被凯莉小姐的话刺痛了。但凯莉小姐并没有注意玛丽的反应,反正她对玛丽也不关心。

玛丽:奥利里先生?

奥利里先生,与之前的布雷迪女士一样,也排在队伍后面。凯莉小姐的偏袒似乎有意为之。她成心想挑起大家的怨恨和沮丧之情。但是,购物者们看起来对她这种专制行为已经习以为常,没人提出异议。凯莉小姐把她的注意力放到队伍前排一名腼腆的女子身上。她就站在柜台外,面对着她。

凯莉小姐:你要什么?

腼腆的女人(小声说道):我想要鞋油。

凯莉小姐:鞋油?但这不是星期天该买的东西呀,是不是?大家现在都是为了准备晚餐或下午茶才来购物的。昨天你为什么没想起来买呢?

凯莉小姐斜靠着柜台,盯着腼腆女人的鞋看。女人的视线一直盯着柜台,一副被羞辱的样子。

凯莉小姐:看起来,你昨天就需要鞋油了。

腼腆的女人:实在抱歉。

凯莉小姐深深地叹了口气,摇摇头,继续寻找下一个可羞辱的目标。

5.内景,凯莉商店,傍晚

当最后一位顾客离开之后,凯莉小姐关上商店的大门。爱丽丝停下手里的活计,等凯莉小姐锁好门,爱丽丝说道——

爱丽丝:凯莉小姐……

凯莉小姐(脾气暴躁地):我没忘。你想说什么,赶紧说吧。

爱丽丝:我要去美国了。

凯莉小姐一直认为自己无所不知。但这次,她惊呆了。停顿了一会儿。她回过神来。

凯莉小姐(轻蔑地):谁的主意?

爱丽丝:纽约的弗勒德神父帮我安排的。以前他住在这儿的时候,罗斯经常跟他打高尔夫球。是他赞助我去美国。他帮我找了一份工作,并帮我办好了签证,还有……

凯莉小姐:好了,好了,这儿已经不需要你了。

爱丽丝:我还有一个月才走。从现在起,我可以每周日都来工作。

凯莉小姐:我要马上培养一名新的售货员。

爱丽丝:可是,我还是可以帮忙的。

凯莉小姐:用不着,谢谢。

她将身体转了过去,背对着爱丽丝。但是,她仍然还有一句话要说。

凯莉小姐:你可怜的姐姐。

爱丽丝(惊讶地):我姐姐?

凯莉小姐:哦,在这个国家,妈妈们总是被遗弃在身后。至于罗斯……这就是她的末日,不是吗?她的后半生只能用来照看你们的妈妈了。

这一次,她没有转过身,径直走开了。

6.外景,南希的家,晚上

爱丽丝站在一幢房子前,敲着大门。这所房子看起来与她家的房子并无二致。就在她第二次敲门时,大门打开了。

她的好友南希,穿戴整齐,微笑地看着她。南希关上身后的大门,大步走到街道上。爱丽丝紧紧地跟在她身后。

7.外景,大街上,晚上

南希和爱丽丝挽着手臂,一起沿着街道前行。现在,我们能够看清楚南希的模样了:她美艳动人,如同明星一般漂亮。也许是因为她精心打扮并且化了妆的缘故——尽管爱丽丝也做了努力,但比起南希,她还是显得有些苍白——即便如此,爱丽丝依然是个尤物。

爱丽丝:你看起来太漂亮了,南希。

南希:谢谢。

爱丽丝:你长得这么美,让我对咱们这个地方都感到绝望了。

南希笑了。

南希:为什么?

爱丽丝:你是韦克斯福德郡里最漂亮的女孩。你肯定能得到任何一个你想要的男人。我希望橄榄球俱乐部的乔治·谢里丹能多看你几眼。

她用嘲讽的口吻特别提到了俱乐部的名字,表明她并不认为谢里丹是真正令人羡慕的对象。

南希(很兴奋,没有意识到爱丽丝话里的这层含义):你觉得他会喜欢我吗?

爱丽丝:当然,他会的。我知道你喜欢他,南希。但是,他不是加里·库珀,不是吗?那些男孩子,全都抹着头油,穿着休闲外套。

她的厌恶之情昭然若揭。

南希:他的眼睛很迷人。

爱丽丝:而且他马上就要到购物广场里的一家商铺工作了。

南希(转换话题):你为什么不穿那件蓝色连衣裙?

这回轮到爱丽丝感到尴尬了。

爱丽丝:你的意思是我没用心打扮?

二人来到一处小型会所。这里正在举行她们即将参加的舞会。两人走到等候入场的队伍后面——排队的全都是女孩。

南希:如果橄榄球俱乐部的某位男孩请你跳舞,你怎么办?难道你不喜欢那种回绝他们的乐趣吗?

两个女孩都笑了。

8.内景,舞厅里,晚上

南希和爱丽丝两个人背倚着墙,啜饮着柠橡水。时间还尚早,这个时候不会有太多男孩。此时舞池里还没什么人。突然,舞厅里零散聚集在一起的女孩们骚动起来。所有人的目光被吸引至同一处。爱丽丝也情不自禁地看了过去:舞厅入口处,一群着装几乎相同的年轻人,正如爱丽丝之前描述的——运动外套,头发打着发蜡——走了进来。他们中间,有一位是吉姆,我们以后还会再见到他。

这些年轻人浑身散发着自信又傲慢的气息。他们是一群很难让人喜欢的人——身上的衣服,让他们看上去带点儿黑帮的匪气。他们没把舞厅里的人放在眼里,而是径直走到摆放饮料的吧台前面。爱丽丝翻了个白眼。南希却开始脸红了。

片刻后,并没有人来邀请南希和爱丽丝跳舞。爱丽丝时不时地朝着那群橄榄球俱乐部的男孩们看去,南希则望向别处。镜头中出现了乔治。他身材高大,充满自信,头发一如他的朋友们油光锃亮——看上去的确和加里·库珀不太一样。

爱丽丝:他已经朝这边看了两次啦。

南希:才没有!

爱丽丝:他朝这边走过来了。

南希(目光仍然望着其他地方):不会!

是的。我们可以从银幕上看到他。至于南希,仍然背对着他所处的方位。

爱丽丝(有些不耐烦):我干吗要骗你呢?

乔治走了过来。他向南希点了点头。

乔治:可以请你跳舞吗?

南希紧张地连头都不会点了。

片刻之后。乔治和南希已经在舞池里翩翩起舞。镜头通过他们的肩膀,拍摄爱丽丝。她正向着大门的方向走去,手里抱着自己的外套。橄榄球俱乐部的两名成员看着她离去的身影,一边耳语一边窃笑。

9.内景,爱丽丝家的餐厅,晚上

这是爱丽丝离家之前的最后一晚。爱丽丝、她的母亲玛丽,还有姐姐罗斯,在一起用晚餐。起初,大家都沉默着。只有陶器餐具相互碰撞发出的声音,预示着这是一个紧张而忧伤的夜晚。爱丽丝偷偷地瞥着她的两位亲人,暗忖她们是否难过。

然而,她们似乎毫无悲伤的迹象。罗斯和母亲都专注于食物,面无表情。最终,爱丽丝不得不说出自己的想法。

爱丽丝(平静地):我真希望,我之前给弗勒德神父写信的时候提到你,罗斯。

罗斯:我?可是我有工作啊。而你只不过每周日在刺头凯莉的商店工作几个小时。

玛丽(不赞同地):你不应该那么称呼她。

罗斯:我觉得这么叫她已经够友善的了。她其实就是一个可怕的老巫婆。

玛丽震惊的表情。

爱丽丝:我可不想整晚一直谈论她。

罗斯:好。

然而,没人知道该谈点儿什么才好。

玛丽:听说,那边夏天比这儿热,冬天比这儿还冷。

玛丽绝望地放下手中的刀叉。

玛丽(脸上带着显而易见的焦虑):老天,她的衣服怎么办?

罗斯:她会买的,妈妈。

玛丽:她不会把钱浪费在买衣服上的。

罗斯:可是她没得选。她会……

罗斯自己收住了话题。一种更加深沉且不快的寂静笼罩着餐桌。

10.内景,爱丽丝的卧室,晚上

近景:一只老旧而笨重的行李箱。箱子被爱丽丝的物品占据了三分之二。镜头切换,我们看到罗斯和爱丽丝,二人正看着箱子。

爱丽丝(苦笑道):好了。决定要带什么东西也不算很难。

罗斯:这就是你所有的东西?哦,爱丽丝。我真应该把你照顾得更好一些。每年至少应该带你逛两次街,夏天一次,冬天一次。

爱丽丝:箱子里大部分衣服都是你给我买的。这也是我为什么要走,我自己买不起这些东西。

罗斯:如果这么说的话,我倒是很高兴将挣的每一分钱都花在你身上。但我不能给你买到一个未来,一种你想要的生活。

爱丽丝(耳语道):我知道。(停顿了一下)有一天,你会来看我的,对不对?

罗斯:是。

爱丽丝:你要好好照顾好自己,好吗?

罗斯:别担心我。

爱丽丝:我会回来看你们的,是不是?我可能会受不了,如果……

罗斯打断她的话,因为她也受不了。

罗斯:你还没装你的鞋呢。鞋也挺占地方的。

11.外景,轮渡,白天

爱丽丝站在一艘大型船舶的甲板上,身体倚着栏杆。她周围有很多和她一样的移民。那只硕大的行李箱放在她面前。下方码头上,罗斯和玛丽挤在人群中为她送别。无论是送别的人,还是乘船即将离开的人,都泪水涟涟。罗斯、玛丽,还有爱丽丝,三人都尽量克制着各自的情绪。船舶鸣笛示意即将启程;有人跳着,有人紧张地笑着,所有人都使劲挥动着手臂告别。然而,罗斯和玛丽却突然转过身,穿过拥挤的人群,向船舶相反的方向走去。罗斯无助地回过身,向爱丽丝抛去一个飞吻。爱丽丝注视着她们两个人的背影,直到她们在视野中消失。

12.内景,轮渡里的楼梯处,白天

在蜿蜒曲折的船舶内部,爱丽丝提着行李箱,跌跌撞撞地爬下狭窄的楼梯。她走到走廊处,看着墙上关于旅客舱位的指示标识——她还得再下一层楼梯。

13.内景,船舱隔间里,白天

爱丽丝的隔间非常狭小,并且没有窗户,这是一个上下铺的双人间。她找了个空地方,将自己的行李箱塞了进去。

她打开浴室的门。浴室空间非常狭小,仅能容纳一个马桶和一个水池。

浴室另外一侧还有一个门,显然是与隔壁舱位合用的。那扇门上写着指示语“非使用期间,请勿上锁”。爱丽丝推开另一侧的浴室门,看到隔壁的两位中年妇女正在整理行李箱。

爱丽丝:对不起。

她迅速将门关上。此时,她有些无所事事,就在下铺的位置上躺了下来,双手垫在脑后,凝视着前方。她闭上双眼。就在这时,舱门猛然被打开。一名迷人的金发女郎闯了进来。她年近四旬,提着一只巨大的箱子。她就是乔治娜,爱丽丝的同屋。

乔治娜:起来!

爱丽丝坐起来,不理解地看着她。乔治娜将自己的船票在她眼前晃了晃。

乔治娜:一号,下铺。这是我的地盘。你是上铺的。

爱丽丝赶忙顺着梯子爬到自己的上铺。在上面,她直不起身子坐着——天花板实在太低——于是只好躺下。因此,整个场景中,她无法与乔治娜对视。

乔治娜:简直就是地狱。再也不来了。

爱丽丝(竭力表示友好):再也不去美国了?

乔治娜:错就错在从美国回来。只要能摆脱这个可怕的隔间,我愿意做任何事儿,任何事情都行。一起出去抽支烟吧。

爱丽丝:我不抽烟。

乔治娜翻了个白眼。

乔治娜:那你自便吧。抽烟的时候,我没准儿能找到一位住头等舱的男人。

她转身出去了。

14.内景,餐厅,夜晚

爱丽丝独自一人在三等舱餐厅吃饭。她正在吃一盘炖羊肉。菜的颜色是深褐色的,看起来让人很倒胃口。她尽量多吃一些。但是大部分羊肉都嚼不烂。她只好用餐巾纸遮掩着偷偷吐掉。

吃完后,她用餐巾擦了擦嘴。服务员立刻走了过来,拿走了她的盘子。显然,餐厅没有别的客人需要他服务。

服务员:很高兴,不是所有人都因为预报的坏天气而取消了晚餐。

爱丽丝面无表情地看着他。

服务生(轻快地):预报说今晚天气非常恶劣。所以其他人都没来吃饭。也许有人喝了几勺汤,但是没人碰过羊肉。

爱丽丝好像有点儿明白了。

15.内景,船舱隔间里,晚上

爱丽丝身穿睡衣,手里攥着牙刷和牙膏,站在被反锁的浴室外等待着。她敲了敲门。没有任何回应。她又等了片刻。然后,她将耳朵贴到门上,唯一能够听到的声音是来自船舶发动机的嘈杂声——在三等舱里,发动机的声响是巨大且不停歇的。突然间,她露出一副痛苦的表情,紧闭双眼,周身大汗淋漓。她赶忙又敲了敲浴室的门。

爱丽丝(对着门里):哦,请开开门。

她不能再等了。她跌跌撞撞地走出隔间,到走廊上找厕所……

16.内景,走廊,晚上

没有找到。她试图爬上楼梯,到上面的二等舱去。但是楼梯门底部上了锁。现在,她绝望了。在走廊某处凹进去的地方,她看到一个拖把和一只水桶。她拿起水桶,准备吐到里面——但是,就在她这样做的时候,突然意识到最紧迫的问题来自身体的另一端。她赶忙把水桶放在地上,蹲了下去。她拼命地四处张望,希望能找到点儿东西用来擦拭身体,但是,目及之处,她只看到了拖把。她恨自己,恨害她至此的所有事情。然后,她又开始呕吐。

17.内景,船舱隔间里,晚上

爱丽丝回到隔间里,手里拿着拖把和水桶。她再次敲了敲浴室的门。仍然没有应答。但是,这一次,门里有干呕的声音传出来。随后,爱丽丝也往桶里吐了些东西。此刻,门里门外的干呕声,交相呼应。

18.内景,船舱隔间里,白天

爱丽丝躺在下铺,睡着了。近景拍摄她的面庞——脸色铁青,汗水涔涔。一只手抚摸着她的脸,爱丽丝睁开双眼。面前的人正是乔治娜。

爱丽丝:太抱歉了,臭气熏天的。还有那只桶。

乔治娜:别担心。整条船都臭着呢。头等舱也不过如此。对了,我刚刚被他们从那儿赶了出来。所以,我又回来了。

爱丽丝:卫生间的门整晚都被反锁着。

乔治娜(愤愤不平地):哦,这些混蛋,就会干这种事儿。天气不好,他们就会霸占厕所。

她掏出一只手提包,从里面找出一套指甲钳。她灵巧地将浴室的门撬开。里面没有人。然后,她迅速地将自己那只硕大的箱子拎进浴室,顶住另一侧的门。此时,马桶前面己经没有任何空间了。

乔治娜:尽管不算舒适。但至少它现在属于我们了。

二人交换了一个微笑。几乎同时,另一侧响起狂躁的敲门声。乔治娜顶着浴室门,愤怒地喊道——

乔治娜:滚开!听到了吗?滚开!如果你们昨天友好一点儿,我们还可以公平相见。但是,以后的五天里,你们都没厕所使了。你们这些混蛋。

爱丽丝笑着,身体缩成一团。

乔治娜:你可以用卫生间了。我去给咱们找些水。你现在只能喝那个。你还会再吐,但不会感觉那么糟了。好好睡一晚,你会觉得舒服些。

19.内景,船舱隔间里,白天

乔治娜走到隔间里。爱丽丝刚刚淋浴完,正在擦拭身体。她看起来好多了。

乔治娜(戏谑地):我们要签订和平协议了。

爱丽丝:和隔壁吗?

乔治娜:是的。她们发誓,在不使浴室的时候,绝对不反锁了。她们知道斗不过我。

两个女人相视而笑。

乔治娜:你去美国定居?

爱丽丝:是。

乔治娜:你有相关的证明,还有所有必需的文件,对吗?

爱丽丝:是。己经安排了一份工作。

乔治娜:有亲人在美国吗?

爱丽丝:没有。

停顿了一下。

乔治娜:好吧,你很快就会交到新朋友。你住哪儿?

爱丽丝:布鲁克林,纽约。

乔治娜莞尔一笑。

乔治娜:记住,有时候试着和陌生人聊聊天也挺好的。

20.外景,甲板,白天

爱丽丝和乔治娜倚在三等舱甲板的围栏上,眺望着远方的大海。

爱丽丝:我已经有几个小时没感觉到难受了。

乔治娜:这很好,是不是?

爱丽丝:我好饿。

乔治娜:这就是为什么你好几个小时没有难受的原因。不过,我们很快就可以吃东西了。明天就可以。

21.内景,餐厅,晚上

乔治娜和爱丽丝正在就餐。旅途将近终点。餐厅里面的食客也越来越多了。两个女人看起来都疲倦而苍白。乔治娜审视着爱丽丝。

乔治娜:噢,亲爱的。我不得不帮你改头换面了。你要是这样入境,他们一准儿会把你扔到隔离检疫区或者其它类似的地方。

22.内景,船舱隔间里,晚上

乔治娜从爱丽丝的行李箱里挑着衣服。

乔治娜:不用特别高级的衣服。但是,你一定不能穿得像个馅饼。

她继续从行李箱里往外掏着那些普普通通的衣服。

乔治娜:好吧。穿得像个馅饼,看来还不是最大的问题。

她发现一件白底红花的裙子。

乔治娜:这件看上去还凑合。

爱丽丝:我姐姐给我的。

乔治娜:配上这件……

她又发现一件素色的开衫。

乔治娜:再配上这个。

她拉出一条素色围巾。

23.内景,入境事务中心,白天

爱丽丝排在移民中心入境队伍中间,神情焦急地向队伍前面望去。周围都是她的同胞,男人、妇女、儿童。她化了妆,看起来和以前不同——少了几分无知的稚气。

画面通过她的肩膀向远处拍摄。我们能够看到曼哈顿的天际线。爱丽丝睁大眼睛,盯着那个方向,看了一会儿。

乔治娜(画外音):不要太天真。我会帮你涂一些胭脂、睫毛膏和眼线。

24.内景,入境事务中心,白天

爱丽丝在入境事务中心,她向入境官走去。同时,我们看到其他队伍里,一个家庭被拒之门外:一名男人,带着他的妻子,一个小孩和一个婴儿。女人和婴儿都在哭泣,男子则显得悲痛欲绝。显然,他们非常贫穷,男人的靴子上全都是破洞。

乔治娜(画外音):擦亮你的鞋子,不管做什么,千万不要咳嗽。要站得笔直。

爱丽丝记住了她的话,身姿挺拔。她环顾四周,都是一些命运不济的人。

几分钟之后。爱丽丝向入境官员出示了自己的证件。

乔治娜(画外音):记住,态度不要粗鲁,不要莽撞,千万不要慌张。

爱丽丝努力记忆着乔治娜所说的要点。同时,画外音里,我们也能同步听到她的这些建议。爱丽丝突然抬起目光,从入境官的肩膀向后面望去——向着美国的方向。

乔治娜(画外音):像美国人那样思维。你必须知道自己要去的地方是哪儿。

入境官将证件还给爱丽丝,并催促她赶紧通过。她向另一侧走过去。那里充满光明。突然,阳光照亮了整个画面,我们看到她剪影般的身形融入一片光亮之中。

25.外景,基欧太太家外的大街上,傍晚

布鲁克林一条光影昏暗的住宅街道上,爱丽丝提着行李箱,脚步蹒跚地向前挪动。

26.内景,基欧太太家的餐厅,晚上

位于地下室的餐厅里,五名女孩围在桌前。爱丽丝和一位中年妇女也在其中。中年女性身上的服饰无可挑剔。她就是爱丽丝在布鲁克林寄宿的公寓房东——基欧太太。女孩们都站着,相互拉着手,基欧太太正在做饭前祷告。让我们来仔细看看她们。

芭蒂和戴安娜——两人同样年轻漂亮。芭蒂是房客里唯一一名美国本土人士——其余女孩都来自爱尔兰。芭蒂和戴安娜形影不离,是好朋友,相互支持。希拉则年长一些,有着女性特有的魅力,她的经历颇为丰富。如果说,芭蒂和戴安娜属于天平的这一边,那希拉一定属于天平的另一边。麦克亚当小姐则一脸严肃,相貌平平。她戴着眼镜,外表整洁,循规蹈矩。她来自贝尔法斯特。

基欧太太:请保佑我们,主。感谢您赐予我们丰盛的食物,阿门。

麦克亚当小姐:阿门。

芭蒂和戴安娜交换了一下眼神,忍住不对麦克亚当小姐虔诚的行为笑出声来。大家坐下,开始用餐。

基欧太太:我看见你今天收到一封信,戴安娜。有没有什么新的消息?

戴安娜:她说德瓦莱拉先生又经历了一次眼科手术。他已经在荷兰了。

基欧太太(不肩地):我可不想听那些报纸上的事儿。

希拉(机灵地):无论如何,我们会称德瓦莱拉为“政客”,不是吗,基欧太太?在饭桌边,我们可不喜欢谈论政客。

她语调坚决,其实不过是在戏谑——她是在拿基欧太太打趣。但是,看上去基欧太太并没有注意到。

基欧太太:我们的确不喜欢。

戴安娜(愤愤不平地):这不是政治,我们谈的是眼科手术。

基欧太太:如果眼睛属于一名政客,那就是政治。再说了,我也不喜欢谈论有关医院的事情。芭蒂,你买到冷霜了吗?

芭蒂:没有,基欧太太。货还没有来。我可是拿着广告宣传页,去咨询化妆品部门的泰勒小姐的。

基欧太太:我可不希望大老远去一趟曼哈顿就为了买一罐冷霜。也许,你可以去巴尔托奇百货商店帮我看看,爱丽丝?

爱丽丝:好的,基欧太太。

希拉:呵呵,巴尔托奇百货商店,很有可能会有货的。

芭蒂翻了个白眼。

戴安娜:那可不一定,基欧太太。她说巴尔托奇百货商店比韦伯斯特商店更好,那么说不过是为了气芭蒂。

基欧太太:两家商店都非常好。姑娘们,你们都很幸运,能在那里工作。爱丽丝,你是油性皮肤,对吗?你怎么护肤?

爱丽丝(尴尬地):不过是……洗洗而己,基欧太太。用肥皂清洗。

麦克亚当小姐:用肥皂没什么问题。我觉得,对于主来说,肥阜己经足够好了。

基欧太太:那么,主用的是什么牌子的肥皂,麦克亚当小姐?圣经有没有告诉你这件事?

戴安娜:不管怎么样,反正主是个男人。他可不关心皮肤出不出油。

基欧女士摇摇头,表示不赞同。

基欧太太(严肃地):女士们。吃饭时候,不要再谈论主的肤质问题了(停顿一下)姑娘们,你们会帮爱丽丝找到合适的东西,对吗?

众人发出一阵热情的赞同。爱丽丝试图表现出高兴的样子。

27.内景,卧室,晚上

爱丽丝在她的小卧室里。黑暗中,她试图入睡。但是实在太热了。即使已经是深夜,屋里仍然充满了各种响动。屋顶天花板处传来楼上的脚步声;厕所冲水时发出的声音;走廊另一头屋里两名女孩交谈的声音。爱丽丝索性放弃了睡觉的打算,睁开眼睛,盯着天花板。

28.外景,大街上,白天

清晨。爱丽丝将身后基欧太太家那幢砂石房子的房门关上,走到安静的街道上。

29.外景,富尔顿街,白天

人们都在路上行走,急匆匆地奔向各自的上班地点。镜头拉近,人群中有爱丽丝。她正在路边,等待过马路;马路另一侧就是巴尔托奇百货商店的大楼。她就在那里工作。

30.内景,巴尔托奇百货商店内员工活动室,白天

爱丽丝从墙上的卡槽里拿出自己的上班记录卡,将卡片插入打卡机中,等待着打卡,“砰”的一声之后,再将记录卡放回墙上的卡槽内。她走进自己的更衣间,换上女服务员统一的蓝色制服。就在她换衣服的同时,她的一名同事多萝西也正好在隔壁的隔间里换衣服。多萝西与爱丽丝年龄相仿,但是更健谈。她一边换衣服,一边和爱丽丝攀谈起来。

多萝西:你好。

爱丽丝:早上好。

二人默默地换着衣服。

多萝西:你昨天晚上出去了吗?

爱丽丝毫无表情地看了看她。多萝西笑了。

多萝西:出去。就是和在家呆着相反的意思。

爱丽丝:没有。

多萝西:我和我男朋友去看电影了。

爱丽丝仍然自顾自地换着衣服。看她对自己爱搭不理的样子,多萝西有些不悦,开始自说自话起来。

多萝西:“你看的什么电影,多萝西?”“我看的《安静的人》,爱丽丝。电影是在爱尔兰拍的”。“哦,我就是从爱尔兰来的。”“我知道你是爱尔兰人。这就是为什么我跟你提起这部电影的原因。”

爱丽丝(真诚地):谢谢你。

爱丽丝换好制服,走出更衣室。多萝西望着她的背影。

31.删去

32.内景,巴尔托奇百货商店,白天

特写,一个金属小盒子。盒子一端配有铰链盒盖。我们看到,爱丽丝的手将一些现金和纸质记录放入小盒内,盖上盖子。爱丽丝使劲将金属盒子放入一根管子的一端,通过管子,可以听到“嗖嗖”的声音,盒子顺着管子到楼上去了。

画面循着管子延伸的方向拍摄。然后,镜头拉回,继续拍摄这座1950年代百货公司的女装部。这里美丽、安静、奢华而庄重——使用了大量的暗色木头用来装潢,到处都是精心摆放的女士服装。对于这样的百货商店,我们之中很少有人曾亲眼见过,或者说己经很少有人能够记得当时店内的陈设了。令人深感遗憾的是,如今,这样的景致早已消失。

爱丽丝站在柜台后面,面带微笑,心情愉快地接待着一位客户。那是一位中年白人妇女。

爱丽丝:应该用不了多长时间。

二人沉默地等待着。爱丽丝没有注意,离她几码之外,站着她的主管福尔蒂尼小姐——她正当而立之年,是那种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人。她正仔细地观察着爱丽丝。

爱丽丝终于注意到了福尔蒂尼小姐。她那关切的目光,让爱丽丝非常不适。爱丽丝试图让自己忙起来。她将女顾客要购买的物品包裹起来,放入袋子,并在记录单上着手记录着什么。趁顾客看不到,福尔蒂尼小姐用手势提醒爱丽丝——记得微笑。爱丽丝有些不知所措。福尔蒂尼小姐向她走了过来。

爱丽丝(急忙说道):外面还热吗?我上班之后,还没有出去过呢。但是,我敢说,外面还是那么热,非常热。看上去……

她展露出一个僵硬的微笑,用来结束这段尴尬的闲聊。但是,这一切足以抵御福尔蒂尼小姐了。反正,她的注意力被其他什么事情吸引了过去。爱丽丝的神情明显放松下来。

顾客:是的,外面挺热的。

金属管里又传来一阵“嗖嗖”声,然后“叮”的一下。爱丽丝赶忙从里面取出找零的钱币和记录单,然后交给顾客。就在客人离开的时候,福尔蒂尼小姐走了回来。

福尔蒂尼小姐:记住,如果人们喜欢这里,他们才会再来买东西。

爱丽丝点了点头,仿佛福尔蒂尼小姐说的是什么有趣或者引人入胜的故事。

福尔蒂尼小姐:所以,对待每一位客户,都要把她当成一位新朋友。好吗?

爱丽丝:我会努力的。

福尔蒂尼小姐:这不是努力或者不努力的问题。它是你必须做的事情。(停顿了一下)你每天都会穿内裤吗?

这个比喻似乎离题千里。一时间,爱丽丝有些迷惑。

爱丽丝:我会,我是说,不是努力。我会时刻那样做的。

福尔蒂尼小姐:你理解我的意思了,是吧?

爱丽丝:是的。

福尔蒂尼小姐:很好。

33.内景,餐厅,白天

午餐时间。爱丽丝坐在吧台边,吃着自己点的烤奶酪。她一边吃,一边看着其他的食客——男人们吸着烟,相互开着玩笑;女孩们兴致勃勃地交谈着;独自一人的食客则读着手里的报纸。每个人似乎都有自己的事情做,除爱丽丝之外——每个人都在这个环境里,活得自由自在。而爱丽丝却看起来那么焦虑、不适、若有所失。她大口地吃着三明治,尽可能地快速吃完。她的动作吸引了一位年轻而帅气的服务生的注意。

爱丽丝:帮我结账,好吗?

服务员:我希望,当我进入天国的时候,听到的第一个声音,就是你操着可爱的爱尔兰口音管我要账单。

爱丽丝紧张地笑了笑。她将一些钱放在柜台上,然后起身离开。

服务员:明天见,亲爱的。

爱丽丝飞快地挤出一抹浅笑,离去。

34.外景,街道上,白天

爱丽丝从餐厅走出来,大口地呼吸着。

35.内景,基欧太太家的餐厅,晚上

女孩们正在和基欧太太吃晚饭。就餐程序和我们第一次看到的时候一模一样。

基欧太太:他们有没有告诉过你尼龙袜开始销售的具体时间,爱丽丝?我们这栋房子,还从来没住过巴尔托奇百货商店的女售货员呢。(她轻轻地点了点她的鼻子)我们现在能够得到一些内部消息了。

爱丽丝:没人告诉我任何消息。

芭蒂:我敢打赌,即使你知道,也不会说出来的。

戴安娜:她就是那种类型的人,对老板比对朋友们更忠诚。

芭蒂:就像一个红色间谍。

爱丽丝不知所措。

希拉(不耐烦地):哦,亲爱的主啊。

基欧太太:非常感谢,大家谈论尼龙袜的时候,你还能想着他的名字。实在应该谢谢你。他真是无处不在。但是,应该不会出现在巴尔托奇百货商店的发售日。

希拉:对不起,基欧太太。

所有人都坐下身来。

基欧太太:爱丽丝,我很高兴看到你终于收到从家里寄来的信件了。

爱丽丝本来目光一直盯着盘子。顷刻间,她像是被电到了,抬起头来。

爱丽丝:是吗?我……我回来的时候忘了检查信件了。

她想站起身来——她简直不能再等了。

基欧太太:爱丽丝,吃过饭,信还会在老地方,不会跑掉。

爱丽丝:哦。是的。对不起。

36.内景,卧室,晚上

门突然被撞开,爱丽丝猛地冲了进来,手里握着家信。她在床边坐下来,刚刚拆开第一封信,泪水就如泉涌般淌了下来。她一边读着信,一边无法抑制地抽泣起来。我们听到罗斯的声音。

罗斯(画外音):家里最大的新闻莫过于,自从你离开后,妈妈就不再去刺头凯莉的店铺买东西了。

36A.内景,书房,白天

罗斯坐在桌边,正在给爱丽丝写信。

罗斯(画外音):如你所知,她店里卖的面包并不新鲜,她还老是把东西卖的特别贵,而且她那个人真是太坏了。

36B.内景,卧室,晚上

罗斯的声音逐渐淡出。爱丽丝的哭声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她无法再读下去,因为泪水太多,让她根本看不到信上的字。这些她过往生活中平凡的细节,此时却让她思乡之情更加深切,她觉得自己已经达到了痛苦的极点。

37.内景,基欧太太家的餐厅,白天

女孩们正在吃早餐。爱丽丝还在一遍又一遍的读着家信。没有人理会她。她己经不哭了,但是脸色看起来既苍白又不开心。

玛丽(画外音):我没有当面跟她理论过。也没有必要。其实她心里很清楚,她卖价太高了,而且她的面包也不新鲜。

38.内景,餐厅,白天

很显然,爱丽丝还坐在她的老位置上用餐。她面前摆着三明治和一杯牛奶,食物一点都没有被吃过。她还在看信。

罗斯(画外音):当然,我们每天晚上都会谈起你。我们想知道你的一切。我敢肯定,你会非常忙,但是,即使你写来的信,每封都有二百页长,对于妈妈来说,她也觉得还是不够多。好好照顾自己。爱你。

39.内景,巴尔托奇百货商店里,白天

爱丽丝站在柜台前。除了她惯常的腼腆表情外,现在的她还带着些许绝望的神情。当她接待顾客的时候,她故作镇定。福尔蒂尼小姐从远处观察着她。一位顾客带着自己购买的商品离开了。福尔蒂尼小姐朝爱丽丝走过去。

福尔蒂尼小姐:来月经了?

爱丽丝摇了摇头。

福尔蒂尼小姐:怎么了?

爱丽丝无法控制自己的眼泪,只好再次摇了摇头。

福尔蒂尼小姐:你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你要么振作起来,要么假装振作起来。现在,去休息一下。到员工休息室坐一坐。

40.内景,员工活动室,白天

爱丽丝独自一人,坐在空旷而简陋的员工休息室里。屋里到处都是溢满的烟灰缸和印着唇膏的咖啡杯。爱丽丝仍然捧着她的水杯。此时,她的同事多萝西走了进来。

多萝西:我忘拿东西了。

她在桌上的报纸杂志堆里乱翻着,试图找到想要的东西。

多萝西:我听说,你耍了个花招。不过你要是能坐在员工休息室的椅子上,喝上一杯水,说明你的招数还不错。

门打开,福尔蒂尼小姐走进来,跟在她身边的是弗勒德神父。神父本人留着胡须,看上去很和善,一副令人信赖的模样。他看到爱丽丝后,亲切地微笑着。

弗勒德神父:很抱歉,爱丽丝。这都是我的错。

爱丽丝惊讶地看着他。弗勒德神父本想继续说下去,但他先是转头看了看多萝西。

弗勒德神父:能否让我们单独谈谈?谢谢您。

多萝西离开了,走时瞥了爱丽丝一眼。福尔蒂尼小姐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

弗勒德神父:我被误导了,我一直认为您不需要我的照顾。佛朗哥·巴尔托奇先生说您在这里工作的非常出色。马基欧说你是她遇到过最好的房客……

爱丽丝忍不住笑了起来。

弗勒德神父:怎么了?

爱丽丝:马基欧!

福尔蒂尼小姐注意到爱丽丝的情绪开始好转,便悄悄离开了房间。

弗勒德神父:永远都不要当面这么叫她。我都忘了,初离故土,是一种多么糟糕的感觉。你现在估计每一秒钟都在想着放弃这里的生活,回到家乡吧?

爱丽丝使劲点点头。

弗勒德神父:但同时,你也知道你不能那么做。因为那里什么都没有。回去才是你真正的末日。

爱丽丝无话可说。

弗勒德神父:我帮你报了一个夜校课程。是会计学。在布鲁克林大学上课,这里最好的学校。每周上三个晚上的课。课程结束的时候,你一定会取得非常好的成绩。我已经帮你付清了第一学期的费用。

爱丽丝疑惑地看着他。

爱丽丝:为什么?

弗勒德神父微笑着。

弗勒德神父:“为什么?”干嘛不说“谢谢”呢?

爱丽丝看起来惶恐不安。

爱丽丝:我很抱歉。谢谢。但是,为什么?

弗勒德神父想了想。

弗勒德神父:我很惊讶,像你这么聪明的人,居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我在这儿呆的太久了,已经忘了在爱尔兰生活的感觉了。所以,当你姐姐写信提及你的时候。我说,教会会尽力帮助你。无论如何,在布鲁克林,我们需要爱尔兰的女孩。

爱丽丝:我真希望,现在的我不再幻想自己还是那个身处爱尔兰的女孩。

弗勒德神父:我现在只能说,会过去的。乡愁和其他疾病一样。犯病的时候,它会让你感觉糟透了,然后,它会传给其他人的。

爱丽丝思量着,果断地点了点头。

41.内景,布鲁克林大学,晚上

爱丽丝正在夜校课堂上听讲。她全神贯注地听着,内心略有些忐忑,不停地记着笔记。她是班里唯一的女性;其他学员都是男人,或是犹太人或是意大利人。正在讲课的是罗森布拉姆先生。他大约40多岁,鼻子上架着眼镜,头戴犹太小帽。他正侃侃而谈。显然,班里大多数学员都是一副迷惑不解的样子。

罗森布拉姆先生:现在,泰勒与标准燃气公司之间的诉讼,应该是迄今20年来,最高法院判决的最重要的公司案件。这个案件是深石法条的判例基础,所以,它或许将成为有关母子公司法条制定的最大里程碑。就公用事业整合诉讼而言……

他停下来,看着学生们,强调性的写下了“制造”这个词。

特写拍摄,爱丽丝的笔记:她在“数以千计”这个词汇下标注着重点符号。

42.内景,布鲁克林大学的走廊,晚上

爱丽丝坐在教室外的木凳上,周围其他学生正在伸展着四肢打着呵欠。爱丽丝正在吃一块三明治。一名年轻的犹太男子坐在离她几英尺的地方,同样吃着晚饭。他看了看她。

年轻人:你听得懂吗?我的意思是,哪怕一点点儿?

爱丽丝,一边吃着晚饭,一边摇了摇头。她用手捂住自己的嘴,笑道——

爱丽丝:他甚至不用照着书念,好像所有东西都在他脑子里。

他站起身来。

年轻人:希望下一个小时能轻松点儿。

他向她微笑了一下,走回教室。爱丽丝也赶忙将最后一块面包塞到嘴里。

43.内景,基欧太太家的餐厅,晚上

晚餐时间。仍然是女孩们和她们的女房东。麦克亚当小姐正在滔滔不绝地说着什么。她来自贝尔法斯特,整个人像只母老虎。

麦克亚当小姐:在美国,毁了圣诞节的因素之一就是火鸡,吃起来简直跟锯末一样。

基欧太太:那就给麦克亚当小姐一个奶酪三明治,她的火鸡分给其他人吃。

女孩们都笑起来;戴安娜学着驴的声音在起哄。

基欧太太:女士们,矜持点儿。爱丽丝,弗勒德神父跟我讲了你的圣诞安排。

戴安娜:哦,你不会去参加无家可归人员免费午餐供应活动吧?那些老家伙们都没地方去。每年神父都叫我们去帮忙,我们从来都不去。

希拉:你真是圣人,爱丽丝。那些人身上的味道太恶心了。

芭蒂:希拉知道他们身上的气味,是因为她在那堆人里挑过老公。

戴安娜再次呼喊着起哄。

基欧太太:正如我无法忍受戴安娜的笑声一样,如果你能不说那些俏皮话,我将不胜感激,芭蒂。爱丽丝,你要做的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一件非常仁慈的事情。真希望这间屋子里能多一些像你一样的人。

桌边沉寂下来。其他女孩看着爱丽丝,有些人在同情她,有些则被她惹怒了。

44.外景,大街上,白天

这是一个明亮而寒冷的圣诞节清晨。基欧太太和爱丽丝正在赶往弗勒德神父举办午餐会的地点。两个人臂弯里都挽着装满土豆的大袋子。

基欧太太:我知道你现在的感受,爱丽丝。所有的女孩,来这里的第一个圣诞节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对此,我无能为力。我只能说,明年一定不会这么糟糕了。

爱丽丝想不了那么远。不过,基欧太太的话还是能让她感觉到些许安慰。

爱丽丝(平静地):是的,我想明年不会这么糟的。

45.内景,教区大厅,白天

教区的大厅老旧得近乎破败。此时,它被五色彩纸装扮得焕发了生机。几张长长的条桌贯穿于整个大厅。爱丽丝和其他妇女,包括基欧女士,都戴着纸帽,精心布置着桌子。弗勒德神父看起来有些焦急。

弗勒德神父:我想,我们现在必须要打开大门了,准备好了没有,莫琳?

站在门口的一位妇女,卸下两扇巨幅门板上的门闩,然后将大门打开。随即,衣衫褴褛、体弱多病的男人们纷至沓来。队伍很长,似乎没有尽头。这是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场景:都是些内心失落、行单影孤、生活落魄的人。爱丽丝忘记了自己,目光完全被这些人所吸引。

爱丽丝(对权):会有多少人?

弗勒德神父:去年来了二百人。今年也许会更多。

爱丽丝和弗勒德神父看着那些男人,排着队伍,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逐个沿着条桌坐下。与此同时,汤和炖菜端到他们面前。

弗勒德神父:全都是从爱尔兰来的。大部分都是爱尔兰男人。偶尔会有夫妇一起来的,因为女人太老了,做不动饭啦。

爱丽丝:他们为什么不回家?

弗勒德神父:像你这样年轻聪明的女孩都没有发展空间,他们这样的男人就更一无是处了。有些人已经来这里快50年了。他们早就和家人断了联系。是他们在这里修建了隧道、桥梁和公路。只有主知道,他们现在还能靠什么生活。

突然间,爱丽丝盯着某个人,惊呆了。那男人穿着一件破旧的棕色外套,围着一条围巾。他的帽子几乎遮住了他的面庞。她像是见到了鬼魂一般,用手捂住嘴巴。

弗勒德神父:不要告诉我,你在这里还认识什么人。

爱丽丝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爱丽丝:我父亲。

弗勒德神父:听说你父亲早就过世了。

爱丽丝稍微缓过神来。

爱丽丝:是的。他过世了,4年前。

弗勒德神父:我理解。在教区大厅举办的圣诞午餐会……有时会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庞。这情景在我身上也发生过。我曾经看到童年时期认识的人。那人至少己经过世30年了,甚至更久。你看到的是哪一位?

爱丽丝指了指穿着掠色外套的男子。

弗勒德神父:是弗兰基·多兰。他不是你父亲。

爱丽丝:你认识在座的每一个人?

弗勒德神父:那倒不是。但是我认识他。晚些时候,你就知道为什么了。

晚些时候。房间里弥漫着烟草的气味。大家都在聊天、欢笑。桌子已经被清理干净。放在棕色购物袋里的瓶子被四处传递着。在大厅的一个角落里,一名男子正拉着小提琴,另外一人则拉着小型手风琴。弗勒德神父搬过来一把椅子,他站到上面,清了清嗓子。慢慢地,房间里安静下来。

弗勒德神父:我不想打断大家。但是,我敢肯定,你们一定都想为现场辛勤工作了一天的女士们表示感谢。

弗勒德神父说罢,响起一阵掌声。有些男人特意对着爱丽丝所在的方向鼓掌——她是房间里最年轻的助手——她的脸红了,微微笑着,低头看着自己的脚。

弗勒德神父:现在,让我们以何种方式来感谢呢……正如很多人所知,我们这个大厅里,恰好有一位很棒的歌手,也许他可以用歌声表达谢意。弗兰基?

穿棕色外套的男子站了起来,开始吟唱一首爱尔兰歌曲。角落里的音乐家也加入进来,给他伴奏。乐声与歌声一开始有些游离,然后逐渐变得稳定,最终完美地交融在一处。歌曲曲调缓慢、优美而哀怨。缭绕的青烟、破旧的房间、贫困的食客,所有一切变得美好起来。在接下来的蒙太奇中,音乐始终萦绕着……

46.内景,教区大厅,白天

两名男子,60多岁,相互挥拳对打。周围其他一些男人则观看逗乐。弗勒德神父和其他几个人上前试图将二人分开。

47.内景,教区大厅,白天

大厅里的人几乎走光了。弗勒德神父,爱丽丝和另外几名女士,正在唤醒剩下的人。这里就像一个战场。有一两个男人趴在那里,地下都是他们尿失禁的证据。

48.外景,教区大厅,黄昏

爱丽丝走出大厅,外面正下着暴雪。一名男子倚着墙,睡着了。

49.外景,布鲁克林,黄昏

爱丽丝在冷清的街上独自前行。凜冽的寒风卷着雪花,吹透了她的周身。蒙太奇和音乐结束。

50.内景,基欧太太家的大厅,晚上

爱丽丝进入基欧太太的房子,抖掉身上的雪花。她掸了掸自己的外套。我们可以听到从楼上传来阵阵的笑声以及其他房客带有醉意的尖叫声。基欧太太从前厅走了出来。

基欧太太:可否到客厅坐坐,和我一起喝点儿什么?这是你应得的。

爱丽丝:谢谢。

51.内景,基欧太太家的前厅,晚上

房间非常宽大,布置精心:地上铺的古董地毯,厚重而舒适的家具,金框装帧的黑白照片。在房间的角落里,有一台老式留声机和一台无线电。壁炉里正燃着温暖的炉火。爱丽丝将这一切尽收眼底。此时,基欧太太给她倒好一杯雪利酒。

基欧太太:你做到了。

爱丽丝:也不是那么糟糕。

基欧太太递给她盛着雪利酒的杯子。二人坐下来。

爱丽丝:圣诞快乐。

基欧太太:干杯。

二人品着酒,同时陷入沉思。

基欧太太:麦克亚当小姐就要搬走了。她打算和她姐姐一起去曼哈顿住。

爱丽丝:啊。

基欧太太:她在咱们这里住的是最好的房间。在地下室。屋子最大,最暖和,也最安静。这间房子我会分给最好的女孩,因为它有独立入口。

爱丽丝什么也没有说,但是,她知道将会发生事情。

基欧太太:我只能让某种类型的女孩住在那里,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爱丽丝点了点头,忍住不让自己笑出声。基欧太太注意到了。

基欧太太:哦,我不是说房子里谁长得好看。尽管,我承认上帝在这方面给了麦克亚当小姐相当大的优势。当我考虑让谁到地下室的屋子里去住的时候,我必须找一个能够信任的女孩。爱丽丝,你很漂亮,也够聪明理智。所以,你得到那间屋子了。如果你明天上班的话,今晚你就可以收拾一下。明天早上,我会帮你把东西搬过去。

爱丽丝:其他女孩不会介意吗?

基欧太太(得意地):哦,当然会。她们不介意什么呢?

她将自己那杯雪利酒一饮而尽。

基欧太太:真是漫长的一天啊。

爱丽丝意识到自己该告辞了。

爱丽丝:谢谢您,基欧太太。

她把雪利酒杯放下来,离开房间,留下基欧太太一人坐在前厅里盯着炉火。

52.内景,基欧太太家的餐厅,晚上

这一次,饭桌边的情景有了显著的变化:多了一名爱尔兰乡间来的姑娘。她名叫多洛雷斯——一头红发,脸上长着雀斑,理解力有些迟缓——坐在原来麦克亚当小姐的位子上。就餐气氛也和以往不同——那种带有戏弄,偶有冲突的气氛一扫而光。现在则是忧郁又带点怨恨的沉寂,敌意都是冲着新人来的。

基欧太太试图改变这种气氛。

基欧太太:姑娘们,周六的时候,你们会带着多洛雷斯一起去跳舞,对吗?

多洛雷斯(高兴地):有舞会嘛?

基欧太太:就在教区的大厅里。弗勒德神父认为你们这样的女孩,周末实在没有更多的娱乐活动可参加。

戴安娜:哦,我们可做的事情多了。他只是不希望我们那样做罢了。

笑声在桌边响起。

基欧太太:舞会上不会提供酒精饮品,但是,不喝酒也能过得很开心。

戴安娜(并不真诚地):哦,芭蒂和我这周末都不会去的。我们……要去看电影。

爱丽丝认真地看着这出好戏。她并不希望置身其中。

基欧太太:好吧,我相信多洛雷斯也喜欢看电影。

多洛雷斯:是的,我非常喜欢看电影。纽约可看的电影比卡文那儿多了许多。

希拉:出乎意料,是吗?你本来以为纽约的电影没有卡文那儿多呢,是吧?

芭蒂窃笑着。戴安娜又发出她惯有的可怕笑声。由于多洛雷斯的出现,大家的关系明显有了改变:芭蒂、戴安娜与希拉之间的敌对意味似乎降低了。

芭蒂:当然,我们欢迎你和我们一起去,多洛雷斯。只要你不介意做电灯泡儿。

基欧太太:难道在过去短短的几天里,你俩同时奇迹般地找到了男朋友?好吧,我希望你们这次的运气能比上次好一些。

希拉不能自己地笑起来。对此,她实在很满意。

基欧太太:你会去跳舞吗,爱丽丝?

爱丽丝:是的,基欧太太。

基欧太太:太好了,那样的话,你就可以照顾多洛雷斯了。

爱丽丝:当然。

53.内景,基欧太太的家,卧室,晚上

爱丽丝正在她的新卧室里写信。这间新卧房比之前的那间实在好很多——屋子里面有生着火的壁炉、摇椅,地板上铺着地毯,还摆着一张书桌。爱丽丝正坐在桌边。壁炉上摆着罗斯和母亲的照片。突然,有人敲了敲门。爱丽丝走过去,打开门——芭蒂和戴安娜站在门口。

戴安娜(耳语道):我们需要和你谈谈。

爱丽丝:现在吗?

她在门口和她们交谈,并没有请她们进来。

芭蒂:是关于那个叫多洛雷斯的。她可真是个邋遢鬼。

戴安娜笑起来,芭蒂赶忙用手掌捂住她的嘴。

芭蒂:不过,这是真的。她是给人家打扫房间的。我们可不能和她一起吃饭。我们要么是售货员,要么是速记员,可没有清洁工。

爱丽丝:我正在学习呢。

爱丽丝慢慢关上房门。

戴安娜:从卡文来的清洁工,和我们……

二人的脸被挡在门外。

戴安娜(画外音):……住在一个屋檐下?

54.外景,教区大厅,晚上

多洛雷斯和爱丽丝正在排队进入舞厅。在之前的场景里,我们己经见过这种场面。早在爱尔兰,爱丽丝和南希就参加过类似的舞会。现在,只有多洛雷斯,没有南希。为了舞会,多洛雷斯花了很多心思。但是她的这种努力显得很荒唐——她穿着一件廉价的皮革外套,里面配着镶褶边的白衬衫和白裙子,腿上穿着黑丝袜,嘴上涂着扎眼的鲜红色唇彩。对此,爱丽丝感到非常不适。

此时,舞厅的环境也不同了。一群美国黑人男子坐在附近的台阶上,正玩着骰子。另外两名戴着圆顶小帽的犹太男子穿过女孩子们的队列走进来。

55.内景,教区大厅,晚上

发生在爱尔兰的那一幕似乎被复制了出来:提供非酒精饮品的吧台,空空荡荡的舞池,正在演奏的爱尔兰裔音乐家们。爱丽丝坐在多洛雷斯身旁的木凳上,看着舞池里的人们。她显得很无聊,一点儿都不开心。

多洛雷斯:天啊,这里根本就没人。人都没有,我们怎么找男朋友呢?

爱丽丝:大多数人9点钟以后才会来。

多洛雷斯:人?还是小伙子?

爱丽丝:来的人里会有小伙子的。

多洛雷斯:我现在就想遇到一个小伙子。

爱丽丝绝望地闭上眼睛。

多洛雷斯:你交过美国男朋友吗?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的?

爱丽丝没有搭理她。

多洛雷斯(叽叽喳喳地):我姑姑曾经和一个美国小伙子约会过。是在伦敦,战争结束后。她说他与众不同。我一直不明白她指的是什么。我真希望当初她能跟我说清楚。

爱丽丝(干巴巴地):我觉得没什么特别的原因。

爱丽丝慢慢地从板凳上向远处挪了挪身子。突然,大门打开,一群人涌了进来——大多是年轻女性,也有几名小伙子,芭蒂和戴安娜正在其中,她俩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大厅里的气氛瞬间改变。越来越多的人走入舞池,开始跳舞。屋子里洋溢着欢声笑语。

多洛雷斯:她们来了!这两个骗子!

爱丽丝没有回应她。多洛雷斯也将身体向着她的方向移了移。

多洛雷斯:你知道吗?她们就是一对贱人。老太婆就这么叫她们。她说,她们都是贱人。当然,你除外。

爱丽丝受够了。她烦透了多洛雷斯,不想再做那个照顾多洛雷斯的人。犹豫了片刻,她起身走到芭蒂和戴安娜面前和她们交谈起来。

芭蒂(认识到这一刻的特殊之处,深觉有趣地说道):嗯,你好啊。

爱丽丝:你好。很高兴见到你们。

芭蒂:我理解。不知道你坐在那儿感觉如何。但是我敢肯定,你并不开心。

芭蒂在一边附和着。

芭蒂:跟我来。

56.内景,洗手间,晚上

镜中的画面:女孩们正对着镜子,芭蒂拨弄着爱丽丝的头发。

芭蒂:有办法了。

她从自己的手提包里翻出一对辫子绳,然后用绳子将爱丽丝的头发束了起来。

芭蒂:瞧,好多了。起码看起来不像是刚刚给奶牛挤完奶的模样。

爱丽丝:我就那样子?

芭蒂:有点儿像。不过你挤得是干净漂亮的奶牛。我们走吧。

57.内景,教区大厅,晚上

爱丽丝站在芭蒂身边。和她们在一起的还有其他几个朋友。其中一名年轻男性,头发油油的。他和爱丽丝走进舞池,开始教她跳舞。不远处,一名年轻男性正盯着爱丽丝看,一边看一边微笑。那目光让爱丽丝有些分心。他就是托尼——皮肤黝黑,相貌英俊,洁白的牙齿,肌肉发达。她不再理会他的关注,专心学着舞步。当她再次回头向托尼的方向看去时,发现他居然还在盯着她,脸上仍然挂着微笑。

头发油腻的男子(伴着音乐大声喊道):过一会儿我们再跳吧?

爱丽丝:什么?

头发油腻的男子:跳舞?过一会儿?

爱丽丝:哦。当然。

他笑着带芭蒂走进舞池。他的笑容里有一丝调情的成分,好像从头到尾感兴趣的都是芭蒂。就在他离开的那一刻,托尼向爱丽丝走来。

托尼:你和他一起来的?那个教你跳舞的家伙?

与其他参加舞会的人不同,托尼是一口标准的美音。

爱丽丝:不是。

托尼:那么,你愿意和我跳一支舞吗?

爱丽丝:我不确定他教会我了。

托尼:没关系。秘诀就是装做很会跳舞的样子。

爱丽丝:真希望有人早点儿告诉我。

他带着她走进跳舞的人群中,跳了起来。托尼显然跳得很好,但他并不想在爱丽丝面前炫耀。他知道她对跳舞不熟练,也不自信。

时间流逝。托尼和爱丽丝慢慢跳舞,脸贴得很近。二人并没有接吻,但看得出来,他们都很放松。越过托尼的肩膀,爱丽丝看到了芭蒂的目光。芭蒂朝她做了个鬼脸,暗示托尼还过得去。爱丽丝没有回应她。

托尼:你住哪儿?

爱丽丝停下脚步,想了想,决定告诉他。

爱丽丝:克林顿大街。

托尼:是吗?和我同路。可以陪你回去吗?

爱丽丝:我先答应你。然后再告诉你原因。

他笑了起来。

托尼:为了不让我误解,是吗?

爱丽丝再次停下脚步。怎么会误解呢?这是此时唯一的解决办法。

爱丽丝:算是吧。有个穿皮夹克的女孩一个人坐在那边的凳子上。

托尼慢慢移动舞步,小心翼翼地向那边看去。镜头摇到多洛雷斯。她仍然独自坐在那儿,剔着自己的指甲。

托尼(难以置信地):你认识她?

爱丽丝:是。她和我寄宿在同一幢房子里。她很烦人。如果我跟你一起离开,我想她会理解的。这样你就把我给救了。

托尼:明白了。

托尼大笑起来,好像并不受这事儿的影响。那笑容实在令人着迷。

爱丽丝:她会没事的,对吧?

托尼:当然。

58.外景,大街上,夜晚

爱丽丝和托尼走在布鲁克林黑暗的街道上。两人相互依靠着,互相取暖。他们沉默地走着。然后,托尼脱口而出——

托尼:我不是爱尔兰人。

爱丽丝:听口音你就不是爱尔兰人。

托尼:我必须和你说清楚,我一点儿爱尔兰血统都没有。我父母不是爱尔兰人,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也不是。我是意大利人。我父母都是意大利人。

爱丽丝:那你干嘛要参加爱尔兰人的舞会?你们意大利人难道没有舞会吗?

托尼:有。我可不想带你参加意大利人的舞会。他们整晚的表现都意大利味十足。

爱丽丝:什么意思?

托尼:哦,你知道的。

爱丽丝:我不知道。

托尼(含混地嘀咕道):手拉手。

爱丽丝:是因为人多吗?

托尼:作为一个女孩,我想你姑且可以那么认为。听着,我想开诚布公地告诉你,我参加爱尔兰人的舞会,是因为我真心喜欢爱尔兰姑娘。

爱丽丝:而我是当中唯一愿意和你跳舞的人?

托尼:哦,不,那倒不是……

爱丽丝:哦,那么说,你跟大把爱尔兰姑娘跳过舞了?

爱丽丝逗弄着他,托尼心里明白。但是,他的思路没有她那么敏捷。他本想回答她什么,但是想来想去,实在想不出合适的答案,于是只好放弃。他再次咧嘴笑着。

他们走到基欧太太的房子前。

爱丽丝:我到了。

托尼:我下周还能请你出去吗?也许应该先去吃个饭?

爱丽丝:我很愿意。晚安。

她对他报以热情的微笑,然而并没有亲吻他,而是转身进了屋子。

59.内景,餐厅,晚上

参加舞会之前,爱丽丝和托尼正在一起吃着饭。他们在一家便宜的餐馆里面,店里的摆设是意大利风格的。他们正在等待服务员上菜。

托尼:你不上班的时候都做些什么呢?

她想了想。

 7 ) 《布鲁克林》:写给故乡的情书


观影评级:B
文/斯嘉丽

不知道你的家乡是怎样的,有没有倚老卖老自以为是的前辈。总是用刻薄的眼神指责挑剔你的一切。企图用他们的经验圈住你的思维。他们一边趋炎附势拜高踩,一边以为自己一抬眼能看死你一辈子。用他们自身的高度预判你飞翔的能力。在这里的未来,一眼看到底。他们是这个城市昨天的空气,他们监视着你把这种千年不变的味道吃下去传下去。这是家乡让人呆不下去的原因之一。

但是你的家乡也许还是那样的,有熟悉的朋友,有永远默默爱你相信你支持你的人,有牵挂你从未改变的人。不管世界变得如何面目可憎,他们对你的爱和关怀不会因你年老色衰而逝,也不会因你不再耳聪目明而逝。虽然那里的生活平静无波,但是那里的空气总是弥漫着熟悉的味道。你走一步有明了下五十的安稳。就着这安稳,太多人早早结婚生子买房,平凡也平安。他们的今天和父辈的昨天一样平淡无奇波澜不惊。

《布鲁尔林》就是这样一部美少女勇走它乡追求新生活的故事。
和故乡的之间欲说还休的故事一直都是影视作品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只要有人口的流动,就有乡愁的流动。所以影片前半部分。虽然和我们大部分人的家乡一样,有种种小地方的不堪,但是主旋律还是余光中的《乡愁》。

我无谓对家乡有太对批判。因为家乡其实代表了母亲,代表了我们自己身上的最初的时代和最初的自我。是我们人生所无法选择的开头。虽然没有让我们施展抱负的机会,但女主依然身在布鲁克林心在爱尔兰。

比如影片中女主前往神父为客居纽约的爱尔兰老人举办的圣诞义餐时,女主问神父为什么他们不叶落归根?神父说“如果像你这样年轻有才的女士都没有发挥空间,他们回去就更没有生存可能了。”(此片对话不多,但说一句是一句,句句都是满满的鸡汤)然后悠长的爱尔兰老人的音乐响起。此时无声胜有声,眼泪不来也是罪。影片要表达的“你曾经离不开的家乡,将来也会是你回不去的故里”之主题跃然荧幕。但是,你激情四射所投身的城市,也未必是你的天堂。“就是这些人造了隧道、大桥、公路,却没有人知道他们靠什么生存”。影片在此其实已经埋下了真正的意向:混得好不好,还是看个人。故乡和异乡,都不是善茬。

然后女主离开家乡来到自己梦想中的城市所遇到的窘况一一展开。但是本片美化和减少了矛盾,因为电影要把矛盾集中,所以选了富有代表性的两点;工作环境和居住环境的融入。其实本片基调总的来说还是很田园牧歌的。至少她一直都有老乡的资助——,同为爱尔兰人的神父无偿为她掏路费,掏学费。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曾猥琐地以为神父想做她干爹?你是不是也曾跟我一样感慨这种馅饼为什么不是砸在我们头上?骚年,要记住电影是一门高于生活现实的艺术,本片又有哪么一种美化过的小清新调调。其实这代表了一种意向:还是有很多人之所以能离开家乡,那是因为家乡也给你添了一份助力。你心心念念离开的地方,在源源不断地给你供血。而且她的痛苦除了思念,其实也没有多大的人为和环境阻力。多少人奔赴异乡的头几年,只要给个床位就开始打天下。多少人工作半年都找不到。女主的人生已经很顺遂了。所以在她遇到男主之前,我一度以为她面瘫,后来才发现,原来是为了烘托她在家乡的压抑,一直让她控制表情,不得开心颜。
她真正开挂是遇到男主。虽然只是个管道工人,但是跟咱们国家的水管工绝对不是一个量级。有时彬彬有礼、幽默大方,邀请她跳舞时说“跳舞只要装作会跳的样子就行”。完全没有一副我什么都懂的霸道总裁的傻叉样。有时坦率憨直:想和女主进一步交往时将身世、动机以及体谅之处和盘托出。完全没有明示暗示的大城市的优越感。有时乐意倾听:和女主聊天时全方位听众,想了解她的世界。完全没有不懂装懂的敷衍。有时直率可爱:想邀请她见家长时忐忑不安表达内心独白,毫无男人自以为是的爱面子。面对她将回家乡时不舍不依,非得用婚姻来拴住她。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水管工,这么帅,好吗?

深情如此,这不科学啊!为什么他既不骗她搞传销,也不骗她的身体?虽然女主面对男主开始颇有点英勇就义的尝试,“就算第一次约会不顺利,我会给你第二次机会,”一副老娘就是豁出去了,能不能在这里开始新生活就押宝在你身上的惨烈。哎,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她不知道她的人生从此真的已经开挂了。室友为她见家长约会各种出谋划策、连她的上司也掺合到帮她化解思乡情,帮她走好约会路的行列。各位,你因个人情绪工作时对客户惨磕着脸时,有多少人的上司是这么仁慈的?大城市的节奏效率不近人情全然隐身。这不是开挂什么是开挂?然后进修顺利拿证,转文职易如反掌,即将从屌丝升级成文青。

这个时候影片的主旋律开始改变。从《乡愁》改演《变色龙》。
女主在家乡最重要的纽带之一姐姐去世了。姐姐是故乡最温情的代表,她曾经说过“我可以给你买一辈子衣服,但是却无法给你一个想要的未来”(又是一碗鸡汤)完美演绎每一个埋头奋斗的苦逼背后都有一个默默守护的天使。这个变故使得她必须回家乡。

回到家乡以后,她遇到了大多数衣锦还乡的人可能遇到的境况:她的故乡忽然看见她了。体面的工作、本地的高富帅、还有路上行走的三姑六婆。当然,还有最重要的,需要她的老母亲。走,还是留?这是个问题。她自己说,如果这一切发生在我走之前该多好!妹妹,你走之前没镀过金啊!他们爱的,到底是真正的你,还是洋气的你?不得而知啊。套句《伊莎贝拉》的台词“没有在美国镀金这件事,他们不是看不起你,而是看不见你。”

她在选择的同时,我在荧幕外干着急。最后遇到她曾经的东家刻薄地自以为是想左右她时,她瞬间幡然醒悟。故乡是不会变的。但是她已经变了。她已身在爱尔兰心在布鲁克林。她已经成功蜕变。彼时她浑然不知外面世界为何物时,故乡给不了她未来,现在她好比已升级了的玩家,故乡这个场景已经不适合她打怪了。
故乡可以用来怀念,用来探望,用来支撑自己在异乡的每一天,唯独,无法用来做备胎,做后路。只因,开弓没有回头路。

很多人会怀疑,如果她没有遇到前东家,会不会留下来?前东家只是个代表,就算没有她,也会有别的三姑六婆,这是电影的艺术手法。她绕不过去的是我们不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的定律。如果她看不透,那么她的人生会就此静止,但我说了,电影在圣诞老人义餐时,导演就借神父的口暗示过了,叶落也无法归根。

总之,这部电影是一封写给故乡娓娓道来的情书。虽然我选择离开你,但我从未忘记你。我的每一步都有你的支持,如果没有你,亦没有我。我之所以能义无反顾地离开,是你给我力量。无论我走到何处,我都是你的延续。我让你变得更好。这也是为什么会有神父这样的角色。他算是影片真能量的代表。看看这部电影,会让你的思乡情不那么冲动而悲伤。因为生活,终将继续。
斯嘉丽原创
2016年2月3日星期三 AM3:58








 8 ) 醉里既知身是客,直把他乡作故乡

兴许是爱了《绯闻女孩》很多年的缘故,乍一看布鲁克林这个标题自然而然地以为片中与之相对的,说的应该是来自布鲁克林和曼哈顿之间相爱相杀的故事。再加上豆瓣剧情简介语焉不详,一早燃起的“GG”八卦之魂在愣是在本片浓郁的爱尔兰之风里被撞击得支离破碎。

故乡是一杯浓茶,轻咂一口,浓香溢齿,却苦涩盈腮。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恰好幸运地出生在实现自己人生理想之所在地,也由此方才会生出古今中外那么多“淘金梦”以及当今的说法——“国家梦”。

尖酸刻薄、势利粗蛮的老板娘凯莉是故乡的某种邻里街坊的缩影。他们年事已高到恰好可以倚老卖老,或已不再需要那追寻未知远方的梦想。他们谙熟本地人情,亦认为自己理所当然是对本地人情风俗最有发言权的人。他们说,呵,你也要去远方?你可怜的姐姐要负担起养家的责任啦,还有你那可怜的妈妈……这个国家追逐“美国梦”的人越来越多,被“丢下”的总是母亲……言之在理,却听来心酸。幸好还有亲人,有为了支持我们去远方打拼从不计较自己将要付出多少努力的家人:

姐姐说,在故乡我可以为你买一辈子的衣服,我愿意这样做的。但是在故乡我却买不起一个你想要的未来,这是我送你离开的原因。

当故乡成为不了支撑一个年轻人自我的支点,那么它就会变成你追寻远方的起点,变成临别时,姐姐满面热泪不断挥舞的双手;变成母亲不愿加剧精神负担的提前转身。


故乡是一把沉重的心锁,它牢牢锁住了每一颗游子的拳拳之心。

不管我身在何处,无论深处顺境或逆境,但我知道我的不快乐关乎于你。因为我是个后知后觉的反射弧奇长之人,曾经的我一度以为“乡愁”与我无关。我只知道在远方求学的时候时常念着旧时同窗的好。终于不用被各种限制在外就餐之后竟奇怪地发现再美味的异乡珍馐也不及家里的普通菜肴……我也记得母亲来看我临走时,自己不知为什么借口要开课了提前离席的仓促。害怕告别,所以不想告别。影片里看到这些细腻刻画,唤醒许多旧时回忆。这一次读懂了女主的淡蓝色眼睛里的忧郁,也读懂了过去和曾经的自己。


故乡是一盏明灯,它照亮我们勇敢前行的路。

影片中有很多动人的声音,如提琴和钢琴协奏的纯音乐主题背景;如特殊又可爱的爱尔兰口音;亦如时常贯穿影片情节的来自故乡的姐姐满是关怀和思念的温暖书信……但全片最令人动容的声音当属一段来自老者的爱尔兰式动人独唱。身在他乡偶遇乡亲的喜悦,未曾离乡的人不会明白。看似服务老者的圣诞善行,对于女主来说又何尝不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呢。我们一如曾经的他们,因为这座城市需要,所以我们留在这里。也许这一留就是一辈子,架桥修路……尽自己能及的贡献。女主问“他们为什么没有回爱尔兰?”要回去吗?回得去么?没有人能给出明确的答案。而走好当下的路是来自故乡的希冀和源动力。于是她认真工作,认真学习,有了目标,获得尊重。

其实很久以后的我才明白,身在他乡初时最缺乏的那份安全感,或许并不纯粹来源于缺乏认同,而是归属感。当我们足够努力到获取异乡认可的那一天,就是我们成功融入的那一天。


故乡,或许小到只是一枚烙印,但它深深地刻进我们的骨骼和灵魂。

浅薄之人以你的故乡来定义你,而睿智之人以你定义你的故乡。这是我在离乡多年来关乎世情的一点小小感慨。影片里那个知事尚浅的意大利小男孩肆无忌惮的“叫嚣着”我不喜欢爱尔兰人我们全家都不喜欢爱尔兰人。童言无忌。此时的女主角已不再是初时那个略带羞怯和土气的爱尔兰小女孩了,她已经融入了新的生活,她已经有了人生的方向而且稳步前行。她自信宽容地积极生活博得了本地人的青睐。而这一切,善良、聪颖、良好的家教修养正源于故乡的烙印——家庭的一脉传承。理所当然地,她也征服了热情可爱的意大利小伙儿和他本不喜欢爱尔兰人的家庭,收获了爱情。

我也时常想,如果我终究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我知道那与我的故乡有脱不开的渊源。不管我在哪里收获喜悦,我知道给我深切影响的故乡无可替代。


故乡,终究会大到成为你绕不过去的一项重大抉择。

身在他乡,最欣喜是获得家中讯息闻得家中一切安好;最不能承受,亦是来自故乡的噩耗。不知道有多少人经历过这样的生离死别。以为已经融入他乡,貌似离故乡渐行渐远之时,才发现一转身,家就在你眼前。

女主回爱尔兰的这一段从爱情角度看(篇幅还不小)确有三心二意之嫌。但从故乡他乡的矛盾角度看无论是上世纪50年代还是今日,一直重复发生。当曾经不起眼的平凡小女孩儿在他乡找到自我,华丽转身之后,这个来自布鲁克林的小天鹅的光辉于故乡人看来也丝毫不亚于曼哈顿的名流千金。曾经不敢奢望的酒馆继承人来了,不仅多金且英俊迷人。这看起来很现实,但更现实的是,母亲需要她,家需要她,故乡需要她留下来。

“田园将芜胡不归?”抑或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短不过七字诗句,却绵亘于一生的亲情。同为女儿,永远难以忘记和释怀的是女主母亲那一句“你走吧,你走之后,我的身边再无人了”我不知道如果是我在那个年代该如何抉择,这是一个残酷的论题。

女主再次离开时,她可以以义正言辞的态度这样与凯莉女士对峙了“我竟忘了这小镇原来的模样”独在异乡为异客,但当我们改变了自己回到故乡,谁又能确定身为何处之客呢。醉里既知身是客,直把他乡作故乡,这会是一种选择。

 
P.S.独挑大梁的女主小姑娘年纪很轻,表现很不错,胖胖的,很贴合爱尔兰小姑娘的形象。她给我的感觉让我想到金铭,都是很有灵气气质又让人舒服的女孩儿。

 短评

走,不要回头。

8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前半段布鲁克林那里真的很好很好,简直要成为年度最爱了,可惜后半段一泻千里·······

9分钟前
  • 银谷
  • 推荐

那是后来我逃出的地方,也是我现在眼泪归去的方向。——罗大佑《家》

13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无趣。各方面都平平,一点新东西也没有。罗南演技OK,但不戳人心口,跟奥奖影后级还差着些“非她莫属”之感。【看了<房间>里布丽.拉尔森的表演,可以肯定罗南要去奥斯卡上打酱油了

17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关于爱情和乡愁的电影,美得就像打了一层柔光。两男一女三位主角都选得很好,女主演活了女性漂泊异乡的每个瞬间。今年看过那么多渣男电影后遇到两个如此优秀的男主,我都替剩下一个感到惋惜~

2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我觉得这故事很动人而且对爱情的刻画细腻又温馨。Tony是大洋彼岸不确定的美好,Jim是家乡平淡的温存。Eilis的挣扎,她对大城市的向往和对故乡的留恋应该是每一个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人都能够感同身受的。网络语言的流行也挺可怕的,”绿茶婊“现在已经是键盘侠们脱口而出的词了啊。

23分钟前
  • Sally赛C
  • 推荐

演出了故事的壳子,没拍出托宾的氛围内核。女主的表演很具真实感,效果却并不隽永。毕竟对太多同样只身去国背井离乡的中国人而言,爱尔兰人的同乡网还是太幸福了。中国人的挣扎要更底层更艰辛得多。

25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电影明显被分割成了两段,前段的乡愁描写的不错,若全片是在布鲁克林的遭遇会好很多。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打拼,可惜剧本没延续这个元素的深入分析,转而扩充内容,着重谈恋爱什么的。是部让演员有发挥的电影,罗南也确实表现不错,但这电影没啥其他更多的优点。

29分钟前
  • 帕拉
  • 还行

【B】“I'd forgotten what this town is like”是中心台词,即使再思乡,见识过大都市的繁华便再也无法回归那个落后乡镇,Eilis最后对母亲的告白,其实很虚伪。可惜除了女主外一切都构筑的太平面,小镇与曼哈顿的落差就靠一个三八来体现,难怪热评第一条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了。

34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我已经忘了这个小镇原来是什么样子了” 当你开始挂念一个地方的时候,你已经属于那里。情感充沛的一部电影,女主在电影里外都成熟了好多,结尾收的简单了些,总觉得故事不该就此打住,意犹未尽……喜欢台湾译名《爱在他乡》。“我想现在就说再见,只说一次。”

35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说白了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你一个人跑到异国留学,没房没车没朋友,半夜看着家人的留言自己一个人哭。而忽然放假回家,家里有朋友有工作还有个小开追你,然而你虽然动心了但是毅然决然地又离开了家,内心呐喊着,我男神还在贵国我得回去【。

37分钟前
  • 西米子
  • 还行

四星半。简直就是美国的移民广告:异国的思乡之情无论多强都会被你所谓故乡残酷的现实而击碎,所以你要是跑路到了美利坚就千万憋回去啦。西尔莎·罗南再次展现出了超越同辈人的成熟演技,摄影、服装、布景的年代感营造的非常成功

40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好奇如果没有那位刻薄大妈中途跳出来揭底这姑娘会怎么抉择。

41分钟前
  • vin
  • 还行

罗南长大了演技仍旧令人惊叹,可以说是她构起整部电影。导演也和观众一样爱她浅蓝色的眼睛,在特意拉长的特写凝视下,真的会被情绪带走。虽然从头至尾都谈不上有很大波折,结局也预料得到,但这个漂泊异国的女孩,她忐忑、不安、犹豫,想找个依靠,却放不下家乡,多细腻动人的一个故事

4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人在故乡为异客。

46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推荐

故事简单,却让人洞见世界的状态——没有恒久的乡愁,只有身份的转化。多数涉及发源地概念的作品都工于讲述迷失,托宾却指出了状态的暂时性,哪怕是人类这样善于抛下情感锚链的生物,也画不出可以永远联系过去和未来的航线,迁移便意味着选择和失去,这才是大部分都市异乡人的平淡史诗。

47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整整两代中国的年轻人,都缺乏这样一部电影,去讲述他们那些无处安放的青春。

52分钟前
  • 张小北
  • 力荐

反超Carol成为我心中的颁奖季第一。Brooklyn提醒了我当初如何爱上电影。不是传统结构又怎样。强行抄今天guest speaker的一句话:如果能把一个人物写到这么饱满,至少可以保证在这座城里有一席之地。

53分钟前
  • 白日美人_S
  • 力荐

跟Room观感一样,喜欢之处和遗憾之处都很明显,也同样都是表演抢眼,艾莫里·科恩很有魅力。女主最后怎么选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后的决定无关男人无关其它外界因素。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这才是重点。

5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虐死出国单身狗ToT

1小时前
  • SingLesinger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