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格勒

战争片俄罗斯2009

主演:加布里埃尔·伯恩,米拉·索维诺,欧嘉·苏图洛娃,亚历山大·拜尔,亚历山大·阿卜杜洛夫,弗拉基米尔·伊林,朱利亚·鲁特伯格,米克哈尔·弗里蒙弗,Mikhail Trukhin,叶甫根尼·希迪金

导演:亚历山大·布拉夫斯基

 剧照

列宁格勒 剧照 NO.1列宁格勒 剧照 NO.2列宁格勒 剧照 NO.3列宁格勒 剧照 NO.4列宁格勒 剧照 NO.5列宁格勒 剧照 NO.6列宁格勒 剧照 NO.13列宁格勒 剧照 NO.14列宁格勒 剧照 NO.15列宁格勒 剧照 NO.16列宁格勒 剧照 NO.17列宁格勒 剧照 NO.18列宁格勒 剧照 NO.19列宁格勒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7 00:19

详细剧情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肆虐时期,德国纳粹入侵苏联。在经历长达4个月的攻坚战无果后,希特勒决定用饥饿和围困的方式夺取列宁格勒。纳粹围城三年,尸横遍野的列宁格勒成为一座死亡之城。  英国女记者凯特·戴维斯(米拉·索维诺 Mira Sorvino 饰)在前线采访时,与她的爱人美国记者菲利普·帕克(加布里埃尔·伯恩 Gabriel Byrne 饰)失散,被困列宁格勒。孤立无援的凯特幸得列宁格勒义勇军女警妮娜(欧嘉·苏图洛娃 Olga Sutulova 饰)的帮助与庇护。两人坚守在冰天雪地的战火之中,与饱受饥饿折磨的苏联军民一起,为生存而战。

 长篇影评

 1 ) 无产阶级革命的世界传播

深入人心的民族传统鸟嘴发型、尖嘴鞋,黑色外套加白色衬衣,让他们看起来像群企鹅,呆萌、滑稽。家族从里到外包括小孩,宠物都继承这一特色,像是这个民族与生俱来的显著特征,也是他们辨认同类的根据。而失语的脱发流浪汉则天然被抛却,但他一直紧追不舍,从未放弃融入,像极了在异国被遗弃的乡愁和民族气节,在雪中施以援手,也拯救了统治者乐队经理。

经理的作派令人扼腕,他不生产任何贡献,而最先享受所有生产的得益,并掌握分配大权,在资源与无产阶级之间竖起高墙。在整个团队走向下坡路,下层苦不堪言,战略方向完全不适应社会实情的情况下,自己依然大鱼大肉,坐享其成,还提出各种不合理的改革意见,劳民伤财,例如海滩上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的傻逼做法,是不折不扣的剥削阶级。在社会主义、生产群体滋生这种剥削阶级的情况四处可见,企业管理层与生产团队之间也常常出现这种隔阂。可喜的是最终无产阶级发现了问题,打破僵局推进民主改革。但是无产阶级自身个体也容易被腐朽,缺乏高远的视野和自控能力,缺乏管理才能,得到经理指派去乞讨并购物的两个牛仔很快自己便耽于玩乐花钱喝酒,得到团队信任去购买食物的牛仔只想着给自己办一身行头。眼看无产阶级被剥削时大家都给予同情,哀其不幸,其反抗上层得到权力时不是迅速腐化成剥削阶级就是耽于玩乐,自我浪费,观众又只能怒其不争。素质水平低下的无产阶级在有提高自身素质水平的觉悟之前,似乎只能是傻乎乎无价奉献自身劳动的一群愚民,只能眼巴巴地求着一个毫不生产的管理者同情施舍。

牛仔们的演奏水平甚好,音乐风格更偏向古典,奏出吉普赛风味、田园风味,摇滚、墨西哥风味也能适应,却在资本主义的土地难以生根,得不到认同感。却在第三世界拉美土地发扬光大。美利坚地区冷酷的工业烟囱与墨西哥人的辣椒人文热情对比明显。在拉美得到异族的认同,又温暖的土地和热酒美食,乡愁得到满足的急冻牛仔复活过来,整个过程中他们对自己的音乐风格作了多种探索,改进吸纳现代摇滚迪斯科等各种风格,在异域作出了成功的改进试验,第三世界的土地果真更适合共产民主吗?

 2 ) 一支真实的乐队

只是为了发这两张截图,图片区说我的画幅有问题,所以只好发个评论区的帖子。

“不喜欢摇滚的人多么可怜”

“不听摇滚会倒大霉”

一开始我以为只是阿基大叔喜欢摇滚乐,然后想象出来的乐队形象。

一查资料才知道这是真实的乐队,当然电影的故事是虚构的。

可以在spotify上听到他们的歌

甚至他们乐队还有官网,更新时间显示是1996年

关于冷战的背景还有哪位一直跟在乐队后面的同胞都可以做很多诠释。

 3 ) 隐喻 音乐 幽默

电影出现苏联的logo 以及林肯的头像,无疑和政治联系密切了。 所以,我看的版本,少了哪里的十分钟??? 公路片,黑色幽默,政治隐喻,民主与革命,婚礼与死亡…… 其实,单从他们的打扮来看,已经赢了不少了。哈哈哈。 自身不懂音乐,只能看剧情了。但是,阿基考母斯基,这个导演可真是会玩,人文关怀,反讽信手拈来,还有画面低饱和度高对比度的隔阂 冷酷 以及画面安安静静的“绅士风度”? 最后,想提一句老大哥。以及那个远去的背影。 抄个人家的评论: 把旧车唱没油了,把酒吧唱倒闭了,把死人唱活,把活人唱疯。头顶怒发冲冠,脚下鞋履戳人,没事多晒晒太阳,偶尔相认个表弟。林肯是他们的祖先,音乐是他们的信念,棺材用来冰冻啤酒,胖鱼用来获得授权。台下的观众喝着倒彩,说这是看过最烂的表演。他们全然不怕,你听他们唱着,不喜欢摇滚的人多可怜。

 4 ) 阿基和贾爷,一样和不一样的酷

非常喜欢这片子,它让我想起之前看库斯图里卡的《巴尔干朋克》,快乐又忧伤的斯拉夫乐手们的漂流记。在这些片子中,音乐变成非常纯粹的东西,直抵内心。

阿基的这部片子里可以看到美国导演吉姆贾木许,贾爷在里头客串一个卖二手车的。这两位爷都是我非常钟爱的人儿。

他俩都热衷摇滚,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他们这么酷。他们把摇滚乐或是好听的音乐放在片子的重要位置,并不仅仅是陪衬和渲染,而是线索或是点睛之笔。比如贾爷的《神秘列车》,用的是午夜电台播放的猫王老歌做线索贯穿三段,阿基的《列宁格勒牛仔去美国》里那群梳着夸张飞机头穿着尖头鞋的列宁格勒牛仔在美国各地演出朴实动人的歌曲。

贾爷从不按牌理出牌,他招数太多了你猜不到他下一招打哪门哪派的拳脚,一定要让你的观影预期全都落空。你跟他过招会很沮丧,因为他四处游走眼神飘忽你招招碰不到他衣角。他很喜欢把电影分成几段,少则三段,多了可就数不过来了,最夸张就是《咖啡和香烟》。有时台词不多,有时多到变话痨,而且有些台词不引领剧情发展,琢磨也是瞎琢磨。
而阿基呢,是永远一套少林罗汉拳,不管别人出什么奇招怪招阴招损招他都像块又臭又硬的石头跟你死磕到底,既笨拙冷硬又浪漫到无可救药。跟他过招你照样会很有挫败感。他的片子总是那么简练,时长很短人物很少台词更少,惜字如金却意味深长。

尽管差异如此多,但因为他们从不刻意讨好观众,所以我把他们归类为“酷导”。

在贾爷的《地球之夜》里能看到“阿基”的身影,我指的是出现“阿基的片子”。
 《地球之夜》讲述地球上五个城市在夜晚开出租车的人的故事。最后一个故事,地点在赫尔辛基,人物是清一色的蓝领,失业而一蹶不振的男人,家庭的温情与不幸,加上阿基的御用男主角,活脱脱就像阿基的片子。 可是最后,失业者的两个铁哥们儿都下了车,没人付车费也没人搀走一醉不醒的失业者。当观众担心他会不会没钱付车费会不会赖账时,他却很干脆地付完账下车。天刚蒙蒙亮,他一个人抱着膝盖坐在冰冷的雪地上,孤单无助地等待太阳升起。这结局分明带着贾爷的酷。



 5 ) 冷面笑匠阿基的认真搞笑

一群苏联土著乐手企图打入美国市场,在集权制经理人的带领下屡挫屡战,过程中经历思想觉醒,由被动接受平均主义每人分到啃一个苹果(经理人在吃肉),到revolution然而能力不足以支配民主,经理人重新上位,最后他乡遇故知,一位4岁来到美国的苏联表哥加入乐队,带领乐队取悦市场,最终在墨西哥取得成功(经理人于黑夜消失于美国)。

很动人的一段,是乐队在面临崩溃即将转让的酒吧演出一幕,认真的唱着关于自我(苏联)的剖白,那是全片难得的认真时刻,虽然仍然因为冷面严肃而充满喜感,但台下观众听完却说,糟糕无比。是啊,阿基作为冷面笑匠,全片下来只这四个字——认真搞笑。

 6 ) 远方的牛仔踏上征程,梦想也会梳着飞机头为你歌唱

“我们是列宁格勒的牛仔,在大草原上追逐牛群”,这是我在电影认为里好听为最的一段,深沉的放纵,最接近梦想的声音。仿佛间,我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飞机头,火箭靴,配上酷酷的墨镜,一服黑挺西装。这群酷酷的飞机头们,带着伙伴的棺椁,簇拥着梦想,出征。

这是物化的精神,便是飞机头。刚出去的宝宝是飞机头,狗子是飞机头。泊来的表哥,亦是飞机头,连伊叔的梦想,也是拥有飞机头。

我们追寻梦想的时间太久,

忘了,我们为什么追逐梦想

也许,只需要一尺阳光,一瓣玫瑰

一扎啤酒,一份收获

我们再次扬起那面大旗

光泽烨烨,出征

黑色的幽默剧,仿佛浓重的苦咖啡

看懂了经济人的狡猾

看懂了众听者的刻薄

看懂了监狱里的“杯”奏

喂狗的牛排,荒野的凄凉

却不懂,经济人的坦笑离去

死而复生的贝斯手

飞机头的林肯,

伊叔的大鱼。

如果我死在这片土地,

请不要埋葬我的梦想。

且听荒野的风吟,我将永远复活。

 7 ) 对热爱以外的事物保持一定的木讷

非常幽默轻松又好看的公路电影。

造型夸张但是真的审美高级,每一帧都想截图下来做海报。

影片给我一种很强烈的冲突感,并不厉害的乐队,怪异孤僻的性格,但是唯有的几场演出又着实让人开心。突然就很羡慕这群人,对人际关系不敏感,对于演出的商业属性毫不关心,吃什么不重要,住哪里都可以,只要能到达想去的地方,同伴去世了就想办法带上,对于演出以外的所有事情表现出一定的木讷和忽视,才能体现热爱的意义吧,才可以如此纯粹而幸福吧。

虽然影片竭力表达了这个乐队的不靠谱和不专业,但是他们的演出,真的很好看。

在热爱面前,窘迫不值一提,一切都只关乎于心,关乎选择。

 短评

真心给五星,感觉给的还是少!

3分钟前
  • 张百万
  • 力荐

【B+】看的第一部考里斯马基,开场五分钟的林肯就直接笑抽我,棺材上的洞,黑人伸出的乞讨的手这种细节冷幽默太讨人喜欢了,连偷工减料的插卡字幕都变得有意思。基调是现实的,可牛仔们身上又有种不现实的纯真。

7分钟前
  • 掉线
  • 力荐

总之导演有自己的一套语法太重要了。哈哈,贾木许演的车行小弟太紧张了,看片子的时候都没认出来,光觉着这个白头发小伙儿长的挺像孙悟空的……

10分钟前
  • 撕撕撕
  • 力荐

不是我想過的那種生活,卻是我喜歡的那種電影。

15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个人最喜欢的芬兰影片(目前没有之一),以前在央视第一次看到时就很喜欢了。片中的列宁格勒牛仔乐队,和本片同一年发行专辑,但不同于片中的各种搞笑的囧境,现实中列宁格勒的发展很快得到了突破,并于90年代中期在德国达到顶峰,还曾几度与俄罗斯红军乐队一同在柏林演出。

20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一只老土摇滚乐队傻乎乎的表面下是淡淡的忧伤和乐观的精神

22分钟前
  • mdld
  • 推荐

人民音乐家们横跨美国处处碰壁到了墨西哥才最终又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23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把旧车唱没油了,把酒吧唱倒闭了,把死人唱活,把活人唱疯。头顶怒发冲冠,脚下鞋履戳人,没事多晒晒太阳,偶尔相认个表弟。林肯是他们的祖先,音乐是他们的信念,棺材用来冰冻啤酒,胖鱼用来获得授权。台下的观众喝着倒彩,说这是看过最烂的表演。他们全然不怕,你听他们唱着,不喜欢摇滚的人多可怜。

27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残酷到柔软

29分钟前
  • ❤sissy❤
  • 力荐

结束美利坚的那折磨,荒漠已然变成了绿洲。哑巴旁有一群飞机头,仙人掌里张出水龙头,喝了一口我就全明白。

32分钟前
  • 蝉鸣知了
  • 推荐

社会主义公路乐队也需要啤酒和爱

33分钟前
  • 坦克手贝吉塔
  • 推荐

人民需要艺术家,并不是经纪人。

37分钟前
  • 影观
  • 力荐

Leningrad Cowboys倒是翻唱了一些很热的英文歌曲,不错这片子实在太欢乐了,他的荒诞喜感又和黑色喜剧不一样,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电影再怎么谈阶级政治,他的故事的背后也总能让人感觉到温暖和悲悯,整部电影的故事都像上帝掷骰子一样,各种让人难以预料。★★★☆

4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走向摇滚,走向世界尽头。8

47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阿基把以往自己作品中未施展尽的喜剧才华一股脑地抛给了这部电影,光看片中人物清一水的飞机头配尖皮鞋其笑果就可见一斑。当然纯粹搞笑从来不是阿基的宗旨,背后流露出来的淡淡哀伤才是影片的基调。列宁格勒牛仔乐队就像是万千追逐音乐梦想的人的化身,虽然苦涩但依然在路上。

49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轻松幽默的公路摇滚电影

52分钟前
  • 醉舟
  • 推荐

堪称冷幽默的极致——整齐划一的队形永远保持高冷表情而开口即崩的笨蛋言行,头可断发型不可乱的强迫症,为抵梦想的卑微/强大之对比,莫名其妙的灵光台词迸发,种种细节铺设的奇怪笑点;亦堪称阿基夹带“私货”的最高级——完全满足其以公路片形式演绎音乐风格的流变(路上捡到的亲戚成功转换heavy metal笑死),贾木许客串过于应景(两位是我心目中最有音乐品位的导演)。zz隐喻不仅是东西方宏观方面的所指,也在这个小团体内部有所体现。

5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阿基的荒诞音乐喜剧,一场北欧/苏俄乐队横穿美国征服墨西哥的卖唱之旅。囊括多种音乐风格,从俄国民歌到乡村音乐,再从水土不服的爵士到狂热流行的摇滚。政治隐喻主要分布于片名、拍摄时间、听众反应与乐队独裁经纪人的浮沉之中,苏联的虚伪守旧与美国的文化工业都被婉转地揶揄了一番。酷炫到没朋友的乐队家族装扮:夸张滑稽的大飞机头(连林肯照片与狗狗都梳着此头型)、长尖头鞋、墨镜与黑西服,配上阿基电影标签式的慢半拍与演员面瘫木然的神色,冷感与冷幽默便浸透银幕。热血而滚烫的摇滚追梦题材竟也能与如此冰凉冷寂的风格融贯到毫不违和。贾木许的客串太惊艳。喜感十足的场景:后备箱敞篷兜风,喂狗吃牛排,秃头哑巴想理飞机头,滚出车外的一地啤酒罐与狱中酒罐打击乐,蹲装侏儒的乞讨,对偷发动机者笑到抽,爱人照片—拖拉机。(8.5/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阿基这列宁格勒牛仔系列果然不是盖的,简直要笑死了,光这造型我就能看着笑半小时,更何况他们还连唱带跳的吃遍美国所有音乐类型(那个红色乡村音乐真是。。。霉霉不学着点?)!而且更吃不消的是,里面仍旧有对劳动人民的关怀。。。哎我不行了,我再去笑一会儿。。强。

1小时前
  • 米粒
  • 推荐

山炮乐队不好带啊

1小时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