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好人

爱情片大陆2006

主演:赵涛,韩三明,王宏伟,李竹斌,项海渔,周林,马礼珍,兰周,李金生,潘建林,李永忠,陈凯,骆明望,陈容虎,江得平,唐灵,蒋世萍,张勇,田继全,程建,何忠明,汪庆松,汪建红,刘昌桥,朱记成,方传安,钱值贵,谭长鑫,兰天烟,余代其,麻祥,柳萍,李永虎,李奉民,李伦双,李彬,龙小茂,杨圣桃,杨隆珍,张圣全,张作平,邹小平,魏胜发,吕强,黄勇

导演:贾樟柯

 剧照

三峡好人 剧照 NO.1三峡好人 剧照 NO.2三峡好人 剧照 NO.3三峡好人 剧照 NO.4三峡好人 剧照 NO.5三峡好人 剧照 NO.6三峡好人 剧照 NO.13三峡好人 剧照 NO.14三峡好人 剧照 NO.15三峡好人 剧照 NO.16三峡好人 剧照 NO.17三峡好人 剧照 NO.18三峡好人 剧照 NO.19三峡好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8 00:59

详细剧情

  三峡建设工作正在进行中的奉节县城,迎来一男一女两个山西人。  男人韩三明(韩三明 饰)来自汾阳,是名忠厚老实的煤矿工人,来奉节为寻十六年未见的前妻。前妻是他当年用钱买来的,生完孩子后跑回了奉节。寻找前妻的过程中波折不断,韩三明决定留下来做苦力一直等到前妻出现。女人沈红(赵 涛 饰)来自太原,是名沉默寡言的护士,为寻多日不曾与自己联系的丈夫而来奉节。丈夫与她的夫妻关系早已是有名无实,这点她虽然深知,仍想让丈夫当面给她个说法。沈红的找寻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丈夫在有意无意地躲着她。韩三明和沈红虽不认识,却因为要做相对意义上的“拿起”与“舍弃”抉择,在冥冥之中有了某种神秘的联系。  本片荣获2006年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长篇影评

 1 ) 一部深奥和富有情节,理智的和感性的作品

《三峡好人》(Still Life)是一部剧情电影,影片由贾樟柯执导,赵涛、韩三明等人主演。影片于2006年上映。影片讲述了煤矿工人韩三明和女护士沈红从山西来到重庆奉节,分别寻找到了自己已离开十六年的前妻和分别两年的丈夫。
主人公没有向观众刻意说教,而是通过镜头语言展现内心,用韩三明的眼睛看三峡的人们面对新生活的自我调适,这个江湖风平浪静。影片流畅平实的风格颇为赏心悦目,即便是不了解三峡工程背景的外国观众,也能够感受到那种平静流淌着的情绪。除了拥有纪录魅力,还是一部深奥和富有情节,理智的和感性的作品。
贾樟柯的电影,似乎很喜欢用歌曲来增添时代感,广播元素也经常用到,广播内容可以说是真实反映那个年代,但孩子唱的那两首歌的作用是什么?是早熟,还是反映底层百姓听的都是通俗文化?不过倒是能让人会心一笑。
你知道吗,现在这个世界已经不适合我们了,因为我们太怀旧了。

 2 ) 爱怎么的怎么的

《布鲁克林一棵树》中的弗兰西,有一次写作文,写自己真实的父亲,一个落魄的人,一个贫穷的人,被老师责骂,说作文应该写美好的东西。弗兰西后来开始偷偷写小说,写主人公(自己的心理投射)如何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吃着玻璃罩松鸡胸脯、温室芦笋、进口蘑菇、菠萝奶油甜点吧等各式美味佳肴。写着写着她哭了,她突然为自己感到羞愧。她认识到她写的是荣华的生活,其实字里行间写的都是饥饿。只不过是用“这种扭曲、迂回、愚蠢的方式在写而已。

有时候看精心炮制的大片,就有这种感受。感觉表面上是在写一个国家曾经有的繁华,而实际上是用一种“扭曲、迂回、愚蠢的方式”,在写自己的自卑,写自己在现实当中如何找不着北。这也是我去年看奥运开幕式时印象不大好的原因之一。

刚看《三峡好人》,由此回想到其它一些导演的“大制作”(尤其是与该片档期冲突的《黄金甲》来),于是联想到弗兰西的心路历程,觉得二者有些相似。看那些大制作的时候,你以为你看到的是作品呢?不过是一份交给好莱坞的考卷,字里行间看到的,是迎合的欲望,和小媳妇见公婆一般的惴惴不安。

《三峡好人》的片子写的是我认识的中国,一个废墟和荣华并存的中国,其发展似乎势不可挡,可是回头看看其实还是有那么多的贫穷和落伍,压抑和愤懑。不过正视这一切没有什么不好。逆境中、困境中,艺术的张力更大一些。一个长期沉在底层看生活的人,浮出水面的时候才能讲述一个真切的、让人共鸣的故事。但愿贾樟柯不要因为如今的炙手可热,最后脱离实际,最终被张艺谋化。

这片子味道淡淡的,有些乏闷,但是它所创造的所有那些形象都是那么耐人寻味。但是当我十七八岁的时候,我是不会喜欢这片子的,我会去向往天边外的一切,那些远离现实的,让我憧憬的一切。这个年龄,也见了一点世界的模样,故而更为关注其我们的自我是怎么一回事来,这同样包括对国家的认同。

我想每个人心里都怀揣着一个对这个国家的印象,有的是对过去时代的回忆,有的是对现实的回避,贾樟柯最为宝贵的是他的真诚,敢去面对这个国家的一切,包括郁闷和悲观。中国的导演有时候挺自负,有时候挺自卑,有时候是二者的相互结合。

而贾樟柯在拍电影上头,有了他的自信。和他纪录片《东》里的画家小东一样,觉得未必是大卫的塑像才是合适的艺术创作题材,本土有的是富矿。你这么去想的话,就不要夸张了你认为美好的一面去炫耀,也不要夸张了你认为丑陋的一面去逢迎,“爱怎么的怎么的”。这一点那画家和贾樟柯是一样的。我觉得贾导找到了自我,找到了声音。

 3 ) 贱命必须活下去

《三峡好人》是这样一部电影:
看的当天,我们还看了一部《开水要烫,姑娘要壮》,其实也做得不错,
但是看完《三峡好人》之后几乎就全忘掉了。
而到了今天,吃饭喝水的间隙,
我也会突然爆出来一句:“老方,三峡里面,那几个空镜头多棒啊!
贾樟柯太鸡巴牛逼了!”

因为之前简单采访过贾樟柯的缘故,
所以那几组空镜头会特别留心:
就是韩三明从麻老大家里出来,路过几个工人在拆空屋,
墙壁上飘动着一张“奋斗”,
镜头拍摄了几个空屋,遗留着搬走的主人生活过的痕迹:
墙壁上的周杰伦,奖状,条幅。
那是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人所爱,所喜,荣耀和经历。
而这些人群,已经被驱逐,被疏散,漂泊和游荡。

我超级喜欢贾樟柯的电影现在做到了这个地步:
用笔就像散文一样,情调有十足的诗意,
但是故事的架构是完全的故事,镜头语言则是绝对的电影。
就像一代宗师已经打通了全身经脉,无招胜似有招,
电影到处流动着充沛的元气和激情,
下手如此迅猛,捕捉又这样精确,
完全是现实的题材和细节,但处处有一种超现实的荒诞,
这样的调子和眼下的中国实在是太贴近了!
我们不就是在一个疯狂的时代?
赵涛去工厂找丈夫,七八个民工在拆迁工厂的巨大钢管,
其中一个在砸自己正在站的栏杆。
这样的笔触是不是超现实?
你砸自己的栏杆做什么?砸断了,你是不是要掉下去?
这些东西,深想下去,真的觉得非常震撼。

刘伽茵说:回头去看并不难,难的是现在就看。
眼下有一批电影是以六十,七十,八十年代做背景,为什么没有人写当下的事情?
我不喜欢温情脉脉的去看过去的残酷和美丽,
我喜欢即便是非常粗糙的,即兴的,随机的,但是身在其中,绝不推拒。

贾樟柯在《三峡好人》里毫不掩饰的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拆迁办的人说:“两千年的一个城市,两年就要拆掉,问题自然是很多的!”
工厂的厂长也公然把厂子卖给一个厦门女人,
厦门女人搞的拆迁公司,负责的却是一个叫做郭斌的男人,
这个男人俨然是黑社会的老大,下面有一帮包括小马哥的人给他卖命。
事实上,小马哥也确实卖了命,他被埋在拆迁楼的砖石中。
独臂男人的女人大概是一个暗娼(说话腔调应该是我们巫溪那一带),被迫要飘零到广东去。而拆迁的民工们七八名(刘小东油画的模特们),也将生死付给一杯水酒,
准备跟随韩三明,千里迢迢的去山西挖煤,
尽管他们也因为“危险”而短暂沉默过。

生活就是如此,生活也必须如此:STILL LIFE,贱命就是要活下去。

一个山西来的男人,寻找十六年前买到的媳妇,
一个山西来的女人,寻找已经两年没有回家的丈夫。
看似没有关系的两个人,贾樟柯淡淡的把两条线索勾连在一起。
我们觉得是有三处,一是厦门女人,一是独臂男人,一是郭斌的小弟小马哥。

看完了电影,信息量如此之大,已经很多吉光片羽,不复记忆,
也很难整理出一个框架来描述,
脑海中全是画面,一副一副:
诸如韩三明从船上下来,路过一片废墟,暗处的烂楼上蹲着高高低低几个民工,
诸如韩三明和女人对坐,聊十六年前的恩怨,背后飘动着一张破烂的塑料布,
诸如总是从赵涛脸上蒸发出来的油汗,薄薄的附着在她皮肤的表面,
整个城市的闷热,变成一种情绪,一种催促和一种宿命。
诸如赵涛去工厂,恰是独臂男子随妹妹去讨公道,有一个镜头给了这兄妹俩:
他们站在烈日下,背景是废弃的巨大的工厂,依靠着自行车,
公道是讨不到的,钱也自然拿不来,镜头大概给了他们俩那么一秒钟,他们孤告无处的站立着,
而这一秒钟,让我很感谢贾樟柯。

喜欢的地方实在太多,无法一一列举。
 

 4 ) 俺挺三峡好人

首先,如果我能颁奖的话,我一定把最佳娱乐奖颁给那个在电影里唱老鼠爱大米和两只蝴蝶的小孩子,他光着上身,撕心裂肺的对着空气唱着,犹如无人之境的状态真的让我笑翻了,是我这几天笑得最开心的一次,当然,那个为民工兄弟唱酒干尚卖无的光头也很搞笑。

除了这些贾樟柯常用的化烂到大街的流行歌曲为神奇的手段外(比如小武中的心雨,任逍遥中的任逍遥),林强的电子乐也很好的烘托了气氛,从有点厚重有点悲凉的背景乐曲中,影片就从渡船上的一张张各式表情的人脸开始。贾还是不紧不慢的叙述,或者对于人物周围的坏境更是一种长久的注视,从世界开始,贾开始喜欢玩一些有灵气的剪接和时空间离的效果,比如那个两个故事衔接的飞碟,比如在夜间突然亮灯的大桥,比如赵涛在黑夜的阳台上一转身,背后巨大的未名物点火起飞,比如片尾韩三明伫立望着的走钢丝的人。这些东西让原本直白平淡的故事泵出跳跃的火花。

贾是用这客观的眼光来看三峡的拆迁,客观中又带着很无奈的主观,比如拆迁的腐败,国有资产的变卖,他都借着小百姓的口中说出了天下人都心知肚明的道理,却又无法得到改变的,只能成为无奈的耍耍嘴皮子,可是生活还是要继续,就像那个丈夫公伤的妻子最后一个人去广东打工,她平静对韩三明说总要做个决定,总不能留在这里两个人都等死。其实我觉得这个片子够尖锐,但是也许现在真的是民众需要的不是启蒙而是道路,政府已经司空见怪了,无耻无畏。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生活还是得继续。

于是赵涛离开了他的丈夫,韩三明重新找回了妻子,尽管他要回黑煤矿打工来挣3W块钱来赎他的妻子,而这个3W块钱的过程中他能否活着还是个问题。可是至少他得这样做,对于中国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家庭团圆生活在一起更重要的,可是我们的现实却如此残酷。

其实,我最喜欢韩三明在小馆子里等小马哥的时候,镜头移到了隔壁一桌,几个画着脸穿道具的搞川剧的在那边各自专心致志地玩PSP的镜头,笑死了。贾真是一个生活的观察者。我喜欢看这样的电影。

 5 ) 三峡人评三峡人

这次回万州,其中一个打算就是要在三峡地区看《三峡好人》。回去后才发现满城尽是黄金甲,票价20元,广告说全国最低价。张艺谋们真狠,连三峡好人也不放过。我两度特意去问售票处《三峡好人》什么时候上映,她都说不知道。在万州呆了十天,最终还是回成都才看。
电影看完,感觉没那么好,当然也不算糟。评判的标准当然不是张艺谋陈凯歌,而是贾樟柯自己。在他的作品中,我认为,《三峡好人》的水准仅高于《世界》。现实为贾樟柯准备了最伟大的场景,提供了最震撼的题材,可是他却浪费了。
的确是浪费,但绝对没有歪曲。这是贾樟柯有别于那些人的地方。他向来不缺乏直面现实,处理现实的勇气,但还是缺乏处理现实的能力。可能正是因为现实提供的场景正在被假象所淹没,贾樟柯才迫不及待地进入一个陌生的场域,凭借擅长把握底层生活的自信,迅速地完成了一次“北风南移”。但显然,他把三峡地区人们的生活扁平化了,那里的人在电影中似乎只剩下两种人,一种是被拆迁的穷苦民众,一种是在拆迁中捞取利益的奸商。这种简单的二元对立让人失去了探究的兴趣。他没有,可能也来不及探察三峡人不同的阶层在巨变前表现出的丰富细节。
当电影中移民办那个女办事员说:“这个破电脑,又死机了。”我就笑了。在现实中,那里的人在此刻绝对不会说“破”,而只会说“烂”的。就这样,以北方的遣词造句方式,贾樟柯的剧本台词从那些奉节人口中吐出来变得格外别扭。剧本太单薄了。似乎是害怕露馅,电影中的人都沉默寡言。看来贾樟柯对三峡人缺少基本地认识,要知道,那里的人从来抱着不平则鸣的生活态度,再苦再累再痛,他们都要大声地说出来的。在那里生活过的人都知道,三峡人说话声音大,语速快,交谈密集。因为那里不是贾樟柯的北方,北方可能敦厚沉默,但三峡永远是喧闹地、狂欢式的。三峡人有一种独特的幽默感,甚至可以说有一种“酒神精神”。用时髦的话讲,他们活得很HIGH。再苦再累再痛,他们都很HIGH。相比之下,《疯狂的石头》就把握住了川东人的特质。
有人对《三峡好人》中的“小马哥”印象深刻,其实那个形象不过是贾樟柯以往“小城+残酷青春”风格自我复制的明证,不值一说。那个白日出现的UFO,以及夜晚忽然腾空的建筑好像也可以引起观众的惊叹,可是,这种拼贴式的魔幻真有必要吗?难道三峡地区的现实不够魔幻吗?还是贾樟柯担心中国观众智力过低,非得要有UFO和腾空而去的纪念碑与现实平行比对才能看出现实的荒诞?
当然,《三峡好人》仍然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贾樟柯和他的电影都仍然值得我们期待。我希望,有朝一日,贾樟柯能重拍一部《三峡好人》。到那时他会发现,那些伟大的令人震撼的人都还在那里,等待着重现。

 6 ) 静寂的云啊,和我们那喧嚣不止的家园

静寂的云啊,和我们那喧嚣不止的家园

 

文/青衿 2007。3

  

“一个两千多年的县城,两年多就拆了,怎么能没问题?有问题也得慢慢解决!”《三峡好人》里,一个拆迁所的工作人员用没好气的语调回应来拆迁所吵闹的小市民。吵闹声在电影里足足持续了一分多钟,我心中满怀亲切的感动。——我是四川人。我知道在那拆迁中的小县城这样的争吵必然时时刻刻发生。但导演把它抽离了出来,赋予了一种极为现实的荒诞感觉。

这一期的《读书》上有关于《三峡好人》的座谈,其中有人就这么说:中国的现实因为其极为封闭而具有了一种巨大的荒诞性。为一部新电影专门开一个座谈并费十多页的篇幅刊登,我觉得这应该是《读书》的第一次。

作为一个在电视台工作了半年的“情感类节目编导”,我时时刻刻都在躬奉这样的荒诞时世,因此对我们身边现实的荒诞有着入骨入髓的体会。因此电影里赵涛和韩三明都抬头看见夔门上空一个形似UFO的物体在光天化日下飞过,或者王宏伟门口的那栋孩童玩耍的气势恢弘的古石楼突然像火箭一样腾空而去了,或者韩三明离开三峡前看见一个人在两栋危楼间的电线上走钢丝,这些都不算荒诞:不比两千多年的县城用两年拆掉荒诞,也不比某个大腹便便的男人手一挥,长江两岸于是亮起璀璨灯火更荒诞。

身处这样的时世而不产出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是一大怪事。



     《三峡好人》的碟出了好久了,但我一直等着电影上映那天。——既然这一年里因为种种因素我进影院看了《夜宴》和《黄金甲》,没有理由不去看《三峡好人》。因为这是一部真正的中国电影。

它让人看到的是真正的中国……不是子虚乌有的古代,胡乱捏造的情爱,竹林、菊花、乱伦、杀戮和爆乳。它讲述的是中国,那8亿没人理会却倔强活着的人们的故事。它不是猎奇、俯视、然后讲一堆似是而非的大道理,意图告诉你哲学思考是多么的玄乎。它的目光是平视的,镜头扫过那些船工、拆迁工,那些光着上身喝着劣酒抽着劣质烟的人们,满怀亲切而温柔的哀伤。——他们是我们中间的,我们也是他们中间的。中国是他们的中国,虽然你们都忘了。

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们会用一种圆滑虚假的口吻和训练有素的感情念:“民工兄弟们啊,你们辛苦了!”然后让所有人都掩耳不迭。其实没有人记得他们。他们在无数个让人遗忘的角落像苔藓地衣一样倔强生长。

 

真正关注现实的中国电影你见过吗?不是玩另类玩畸恋意淫艺术,不是玩大片玩唯美其实内心苍白薄弱,也不是躲在安全的历史里故作忧国忧民,也不是搞些小贫嘴小闹剧还觉得自己好幽默,也不是制造一堆空洞泡沫把电影当印钞机?

我要说《三峡好人》在过去几年我看过的许许多多中国电影之上,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理由,一句话已然足够:这位导演真正获得了我的尊重,这部影片真正获得了我的尊重。能全心地尊重一个人是幸福的。我渴望能尊重一个导演一部电影很久了,我相信很多人也和我一样。
 

捧回金狮奖后,贾樟柯的名字一度出现在各大媒体的访谈名录上,还曾在某本杂志的封面上,看到他靠着摄像机微微笑的照片,像个好脾气的男孩子,一点也不想故意唬人。作为一个对媒体失望的媒体人,我不曾去翻阅任何一篇访谈文章。因为我曾经见过他,在前年他来复旦的讲座上。他放映了他的短片《公共空间》。

那时我和我的一个写诗朋友两京一起去的,她看完了《公共空间》,就坚持要走,我问她为什么不留下听讲座。她说:这个片子拍得非常好,已经够好了,我不需要再听他说了。然后朝我笑了一下,就走了。

那天她回去写了一首诗,我记得第一句“火车像斑马……”,问她何指,她说:“我就觉得火车像斑马嘛。”那北方的开在寒冷路上的火车,冒着白气。一个男人裹着军大衣坐在候车室里,许多人背着编织袋冲进来,许多人又走了,一个女人来挨着他坐下,两个人静静地坐着。然后女人走了,男人继续坐在那儿,风吹得小站上白色的隔门忽开忽合,站台远方就是夜,哐当哐当的声音,响在无边的寒冷里。——这是《公共空间》的开头。



      
       贾樟柯是一个诗意的人。那天,我还记得有人问他:在《任逍遥》里面有一幕,是赵涛举着遮雨的白油布在走,这个白油布,有什么寓意吗?贾樟柯给了一个意外的回答(那天的很多话我都忘了,唯独记得这一个,也许记忆也已有偏差了),他说:那是九月的时候,有一天,我去北影有点事,后来雨下得很大,我就站在那个柱子下躲雨,看见几个女孩子跑过来,每人都举着一块白色的布在头上遮雨,一会儿就跑远了,我觉得特别美,我就想,有一天,一定要把它要用到我的电影里面去。
       他话音刚落,教室里竟不约而同地响起了掌声。
       我始终相信艺术的真谛是可以简简单单说出来的东西,我始终喜爱并且尊敬那些坚持用简简单单的语言谈论艺术的人们。
       那天,听他反复地用“诗意”这个词,很有点意外。那时我眼中的诗意,尚还是一种避世的诗意,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杜鹃声里断斜阳,花为肌肤雪为魂。所以在《小武》、《站台》里突突的摩托车声,街上廉价的流行歌曲,男人懈怠慵懒的姿势里,我只看到那似乎从日常生活里直接搬进电影里的令人不快的脏乱和庸常。法国著名影评家为《小武》写的《爱与微笑的时节》,是篇极好的影评,我曾奇怪于他用这个如此美丽的名字来讲述小武的故事。

——是在很久以后经过无数次火车长途旅行后,我才学会欣赏生活粗礰表相下生命的隐忍、坚强与温暖所诉说的一种深远而踏实的浓重诗意。就如同电影里,一个孩子在船头直着嗓子唱“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长江边的小县城里的忙碌嘈杂一如我们熟悉的家乡,但小城之上的崖上的红线写着“三期水位线”,令生活的常态抹上荒诞色泽;摩的司机指着水中央的一块土坡说:“这就是奉节县青石街5号”,韩三明呆了半天,才回问了一句:怎么都是水?就像在那个不知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白衬衫英俊少年小马哥的尸首前,韩三明用三根香烟点上三炷香……

 

我要单独提出自己记忆最深的一幕来细讲:拆房工人的头问韩三明:你经过三峡,看到夔门没得?韩三明说没看到。工人遂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展平了说:你看,就是这个夔门。韩三明接过来,我们才发现那是一张10元的人民币,(我们多少人是第一次注意到10元人民币背面画的是夔门?)韩三明说:我的家乡也在钱上呢。掏出一张五十元的人民币,说,你们看,这是黄河壶口瀑布。在昏黄的灯光下,几个工人凑过去细看,小声评论,工头说:“你的家乡还可以哦。”

那一刻,我突然鼻子一酸,我想这一幕场景,我会记得很久,很久。

也许以后每次看到50元人民币,就会想起在家乡,在这个淹没在水下的小县城,2006年有一个夜晚,亮着昏黄的灯光。

 

顺便说一下,观影那天,是《三峡好人》在新街口影城首映日,因为是周二周三半价日,售票处排起长长的队,我排了足足一刻钟,前面还有二十来个人头,电影快开始了,只得找个看上去面善的年轻人,插了队买好票进去。电影是在一个小厅放映,7点钟的黄金场,稀稀落落只坐了不到10个人。想起前两天非半价日我陪朋友看《博物馆奇妙夜》一个大厅都快坐满的盛况,我心里简直有点愤懑。

朋友说:How people can be blind like THIS?

我不知道,

你知道吗?

 7 ) 北大导演见面会归来

当你仅仅周游于长江三峡游山玩水的旅途中,而不去上岸看看生活在那里的底层人们,你就永远读不懂这里的一山一水……这是贾导拍摄此片的初衷。然而当你走进他们的生活圈子,你又会再次迷茫,他们忙于生计的奔走,根本无暇顾及本应引起的对剧组的好奇,而只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寻问:要住宿吗?要吃饭吗?要车吗?……贾樟柯这一次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触碰、纪录这一幕幕现实,展现三峡人的生命力与尊严,也在寻找早已遗忘的灵魂! “人有的时候是善于遗忘的族群,我们太容易遗忘了,所以我们需要电影。”——贾樟柯 说实话第一次看贾樟柯的电影,就是这部金狮作品,去年是《断背山》。有一点相同的是,导演都用最细腻的笔调刻画出最真实的情感和现实!这也是两部电影结尾后,都能带给我持久的震撼和感动的原因。 今天的电影很值,看了一场好电影,见了一个好导演,听了一番好演说,还有幸亲眼观摩金灿灿的威尼斯金狮子奖杯。最兴奋的莫过于能在归途中吃着贾导的“大白兔”奶糖回家…… 电影结束带着观片时的疑问,在导演见面会上一一得到解答…… 1、英文名Still Life和中文片名“三峡好人”哪个更能传达和诠释本片的主旨?或许前者更直接地传达了片子的精神境界。三峡工程是伟大,然而却导致更多的人居无定所,流浪漂泊~ 2、片中有几处超现实的镜头作何解释?贾导说:有一天我自己去江边看景的时候就开始有乌云雷电,因为三峡自古巫山云雨,特别多的神话传说,我觉得那个地方天气特别神秘,我是一个北方人,不会游泳,涨潮我会很害怕,觉得会不会有外星人看着我,在电影里就画了一个飞碟。我觉得我们到了奉节真的会觉得现实里面有很浓的超现实的气氛,整个楼房的拆除它们是以七天为一个单元,基本上是五层六层,我们拼命地拍,跟消失的城市赛跑,我觉得特别超现实,我觉得是今天的一个气氛。 或许这种超现实的镜头更让他的电影风格具有某种超脱感,是那种历经沧桑后的豁然! 3、片中闪现的“烟”“酒”“茶”“糖”有何寓意?中国人最依赖的几种物质,因为导演是70年生人,他知道计划经济时代维持人们的东西很简单,就是烟酒、茶糖,边缘地区的人们就这些东西就可以过年,就可以感觉到幸福感,我们就是这样寻找着自己的幸福,就因为这样一个用的静物,用四个段落,烟酒茶糖。 4、房东老头为何说:“我还有几个男朋友!”其实说的是“烂朋友”……汗!就是他的朋友圈子很广、很杂。本片拍摄于重庆奉节县,全片基本都是重庆方言! 5、和《黄金甲》在本月14号同一天上映,是否有争票房之意?贾导的回答是:我觉得最起码应该提出一个观点,就是说我们银幕上不应该只有一种电影!《三》7号点映,14号全面公映,我们看好的只是7-14号这七天的点映情况。两个电影没有可比性,争不到票房。那么就请允许我们殉情吧。当听到导演这番话后,《黄金甲》在我们的眼里似乎变得分文不值,然而像《三峡》这样的好电影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去爱戴去接受了?今天在场的大多是北大学子,他们只是“少数派代表”。中国现实如此,在物欲横流、崇拜“黄金”的年代,希望能有更多的“好人”都来看看贾导的《好人》! 6、最后感慨一句:“小马哥”so cool!

 8 ) 十六年前,这是好烟。十六年后,谁是好人

对于《三峡好人》里头超现实画面的种种利弊争论,其实都无济于事,因为片子已经出来,该有的赞誉也都听了,也就介于能不能再好的说法。还是那句“中国的现实,就是最大的超现实”,毫无疑问《三峡好人》将是在2006年留有一笔。蒙人的术语少些,投入的情感多些,镜头之类的夸扯就不用了,因为熟悉得很。

只能用最简短的词语说下《三峡好人》的好,也就是自己在意的:寻找,寻找的主题在最近几年的电影作品中屡见不鲜,对象不限,由寻找而生的迷失也是一大看点;大背景,剧变中混乱的中国,即使一再有人要说服我这不是真的,可我依然相信周围的混乱;小人物刻画,这些是贾樟柯最擅长的了,里头以小马哥为代表的同样不需要多说;还有就是三峡本身,从历史到风光到工程,三峡是一个时代缩影的代表地点之一。

对于为什么非要用接近纪录的方式去靠近真实,问题是你对纪录片的抵抗力较差却不代表所有人要去面对纪录片。不想掏心肺说什么鼓励电影青年梦想,去看只有个位数观众的《世界》,但比之张元、王小帅,贾樟柯如果还可以称为“不真诚”,那难道得把张艺谋也列于其中不成。感受苦难只是虚妄的猜测,完全可以用站在什么位置说什么话来取代,就一部电影而言,《三峡好人》还原了很大的真实,便是里头贾樟柯最喜欢运用的流行歌曲,从《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必须承认我笑得很开心,贾樟柯用电影元素记录了这个社会的某些现实。

一定要投入情感的说,韩三明的那种沉默也足够称之为感动,就以最近看过谭家明的《父子》为比较,那种抛弃时代背景,做作的情感实在难以称为感动。再牛逼的剪辑一旦让多数观众摸不着头脑,那还有什么用。再有一说法是拍给谁看,你可以说《父子》只给评委行家看,不需要你普通观众的完全理解,正如在当初回应《世界》的质疑时,愤愤不平的说对于力所要表达群体生存状态的下层人民而言,贾樟柯作品远不如一部三级片来得实际。既不能救人民于水火却得窥见人世沉重苦难,最后的结论是贾樟柯拍的片子是给俺还有接近于该思想状态人所看的(对现实有所不满又没有丧失希望),比如文西或者wim大叔,这样的推论是荒谬至极的,因为喜欢的原因其实不尽相同的,比如人家是山西人罢了,你只能说贾樟柯对了一部分人的胃口。

当情结成为一种可能,贾樟柯扑倒在了类似题材上,而在既得利益面前,张艺谋们更不会放手。就和前几天当出租车司机的朋友说,是啊,有钱给我还有什么不好。不是钱的话,韩三明也不用回去山西挖煤了。在“钱”这一线上,甚至比烟酒茶糖来的还有迹可寻,人民币背面的细节个人很喜欢。甚至从一开始的摩的出现,我就知道自己会喜欢这部片子,时代在发展,电影也在不断的与自己拉近距离,而这正是中国电影在某个阶段所奇缺的。

赵涛的不断喝水,这个细节和对着电风扇吹风以及阴沉的天气其实都是有意的,至于拆字出现和倒塌的房屋场景也不想多说,该知道的一般人都是看得懂。在这里,用来攻击的武器就是如果你这么悲天悯人,你干吗不去做些实事而却窝着看部电影。不平等已是现实,苦难不是用来嘲笑讥讽的,只能悻悻地说是种体验吧。正如《黄金甲》的成绩不在于震撼我们的心灵,而是在摇撼我们的双腿,当然,作为一名从电影院满带笑意而出的观众而言,电影可以是一个巨大的苹果,一个巨大的酒瓶和一个巨大的乳房。我不认为《三峡好人》是酒,具体是什么却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http://www.mtime.com/blog/100909/article-222891

 短评

两岸猿声啼不住 你我已隔万重山

10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千年奉节沉水底,三峡移民塔升空。“中国现在最大的现实主义就是超现实”——贾科长

13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因为中国的这种超现实社会状态不适用镜头能捕捉的...

16分钟前
  • hitlike
  • 较差

小马哥的烟里吞吐着江湖,韩三明的杯中斟满了团圆。茶香四溢却只能品出苦涩,奶糖入口竟然尝不到甘甜。那边挖古墓,这边搞拆迁,是不是昨天永远比今天更值钱。那边是飞碟,这边是火箭,会不会现实永远比虚构更魔幻。浪奔浪流,是喜是忧,江水淹没的是一代人的变迁。我们都太念旧,所以我们看不见明天。

19分钟前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推荐

依然是原生态演员,不过看过了贾的之前几部后,会对这种演员使用方式产生一点疑虑。有时候明显看得出来那些业余演员是在“演”戏,这与使用他们的初衷是不相符的。韩三明在这里的感觉比在《站台》里的感觉差了不少。但我还是无法掩饰对这种平静叙事风格的喜爱。

21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还行

贾樟柯导演功力最强片,几乎没有瑕疵。时间必将证明。

23分钟前
  • 苏比
  • 力荐

贾樟柯这辈子不会拍出比《小武》,比《三峡好人》更好的片子了吧,这两部片子基本在贾樟柯努力的方向上做到了极致

25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推荐

家乡酒认不来哥哥,陈年茶表明爱已过期;芒果烟交一个江湖兄弟,大白兔换一对“忘年”夫妻。上建奇怪建筑,下挖古墓遗迹,文管局那么多的钟表,两千年的历史却只留存于纸币。浪奔浪流的时代,《好人一生平安》就是笑话;金钱至上的社会,《两只蝴蝶》结局注定分离。立于故土思故土,愤恨难消;站在家乡望家乡,山遥水遥……

27分钟前
  • 🔥死亡之翼(+3
  • 力荐

几年以后回想,觉得是一部平平的电影。

31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沈红等了男人两年,见面却只好淡淡说了句我喜欢别人了;三明等了女人十六年,重逢也只是蹦了句你比以前更黑了。三峡不断标注的水位线浇灭了一个女人的冀望,重燃了一个男人的期望。喝你放了经年的茶,喂我一块藏了许久的糖,历史变迁的背景下,半世爱恨化作一缕芒果烟、一杯团圆酒,被定格在了纸币上。

36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拓展了我的华语电影认知疆域(真是太容易拓展了)。具象的自然生态和抽象的社会生态,仿佛在那个十元特写的近远景中得到了缝合;关乎民族的纵深感,在一次次不经意的横摇中时隐时现;家庭关系名存实亡的因果之问,在两场寻觅中得到了自然又丰富的解答。在三峡汇入了更上游(郭斌)与更下游(麻幺妹)的人们、“烟酒茶”和唯一出字幕时未入画的“糖”,种种有所指引的寓意化设计都透着一种自知刻意的可爱。超现实段落丝毫不让人出戏,大概因为魔幻的语境,从那时候便已悄然而立了。

40分钟前
  • Ocap
  • 推荐

拍得太好了!贾樟柯可不止简简单单什么反应中国现实和底层艰辛,这部意外之作在表达对于生活的荒诞、无常和悖谬的思考以及自身电影诗学(美学)的突围与超越上有着极大地野心。基于贾对于构图以及景深更为本质的理解,导演从容不迫的用这些电影语言里最为基本的技法叙述了一个平淡却不乏味的故事。

42分钟前
  • 伯樵·阿苏勒
  • 力荐

贾樟柯试图寻找一种风格,他试图表现一种文化探索、社会秩序和历史的诗意。他从历史高度去质疑政策之下的意愿回归,表达对历史的深刻的怀恋和对底层社会生活的反思。长镜头的铺设一贯的朴素,烟、酒、茶、糖恰好串联生活的荒诞和历史的无常,而people多么善良和易欺啊! 8.5

45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失去妻子的人苦苦寻找妻子却空手而归,有妻子的人却有意无意躲着妻子。人最大的矛盾,就是你想要的,却得不到;能得到的,却不想要。

49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我觉得斌斌老婆喜欢上的人就是斌斌的战友…

53分钟前
  • 大島
  • 推荐

片中韩三明留的手机号是真的,在微信里能搜到他

56分钟前
  • DingXiyang
  • 力荐

三明的电话是真的。

1小时前
  • 狄飞惊
  • 推荐

不要以为你是大学生你就不是“三峡好人”,不要以为你是白领你就不是“三峡好人”,不要以为你是所谓的“精英”你就不是“三峡好人

1小时前
  • 浪味仙
  • 推荐

贾樟柯是中国导演里最好的DJ,“周杰伦、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好人一生平安、上海滩”间接参与了一部金狮奖影片。

1小时前
  • Jeannels
  • 推荐

韩三明:“自己的事 哪能忘呐”

1小时前
  • Q。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