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潮汹涌

喜剧片大陆2021

主演:刘德华  肖央  万茜  程怡  黄小蕾  国义骞  狄志杰  郭京飞  刘天佐  路阳  郭帆  刘浩良  饶晓志  雷佳音  史航  魏之皓  王学兵  林海  隋凯  卫莱  邵逸凡  

导演:饶晓志

 剧照

人潮汹涌 剧照 NO.1人潮汹涌 剧照 NO.2人潮汹涌 剧照 NO.3人潮汹涌 剧照 NO.4人潮汹涌 剧照 NO.5人潮汹涌 剧照 NO.6人潮汹涌 剧照 NO.13人潮汹涌 剧照 NO.14人潮汹涌 剧照 NO.15人潮汹涌 剧照 NO.16人潮汹涌 剧照 NO.17人潮汹涌 剧照 NO.18人潮汹涌 剧照 NO.19人潮汹涌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9 05:19

详细剧情

陈小萌(肖央 饰)一直渴望成为一名演员,但残酷的现实令他至今扔在龙套的位置上苦苦挣扎。没钱没工作没恋人没朋友还欠了一大笔钱的陈小萌想到了死,可是就连死神都抛弃了他,他数次自杀都以失败告终。  一天,陈小萌去澡堂泡澡,意外邂逅了一位神秘且富有的男子(刘德华 饰),该男子在澡堂里意外摔倒昏迷被送进了医院,拾得了他的储物室手环的陈小萌决定顶替他的身份,享受一下富人的生活。头部的撞击令男子失忆了,凭借着零星的线索,他认定自己是陈小萌,并且顺藤摸瓜来到了陈小萌的出租屋,希望熟悉的环境能够令他更快的恢复记忆。在此过程中,男子邂逅了名为李想(万茜 饰)的自媒体人,两人之间碰撞出了火花。

 长篇影评

 1 ) 有的电影在贺年,有的电影在尬年

今年春节档给我的感觉是真的非常复杂,除了《唐人街探案3》没有任何一部电影带给我符合预期的观影感受。奔着喜剧的标签去看《你好,李焕英》结果收获了一整段狂风暴雨式的煽情,奔着看奇幻冒险的心态去看《侍神令》结果看了个大风车风格的真人儿童片,奔着特效大片的心态去看《刺杀小说家》结果感觉在电影院里面被上刑,奔着燃着一把的心态去看《哪吒重生》结果发现是一颗哑炮。

总之,这个春节档整体的感觉就是差点意思,没有几部真正应景的贺岁片,更多的还是为了圈钱莫名其妙扎堆到这个档期的电影,而上面提到的这些再难看,再折磨人,再对不起电影票,加在一起都没有《人潮汹涌》带给我的观影感受过分,这个号称春节档最佳口碑的黑色喜剧在我看来是开年到现在最让我反感和讨厌的电影。

《人潮汹涌》是《无名之辈》的导演饶晓志的第三部电影长片,也是他目前为止最失败的作品,从第一部《你好,疯子》,第二部《无名之辈》到现在的《人潮汹涌》,他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导演水平三级跳,影片预算越来越高,表达却越来越贫瘠,演员阵容越来越强,故事却越来越没有灵魂,在经历了“德不配位”的《无名之辈》之后,底气十足的饶晓志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距离一个成功的电影导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于是,不伦不类、尴尬异常、无聊到让人发指的《人潮汹涌》就诞生了。

《人潮汹涌》翻拍自日本鬼才导演内田贤治2012年的年度口碑之作《盗钥匙的方式》,而本片也在2016年被韩国翻拍成影片《幸运钥匙》,日本原版是一部充满了生活情趣和黑色幽默的犯罪小品,诙谐、闷骚、温暖而内敛,延续着内田贤治浓郁的个人风格,而韩国翻拍版则是一部热热闹闹的爆笑喜剧,风格和原版完全不同,更张扬、更商业,观赏性也很足。

而这一次的内地翻拍版则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失败,一次对于原作的侮辱,一次导演个人表达的彻底迷失,一次自恋到无以复加的大翻车,尤其在原作如此优秀的情况下,你很难想象一部翻拍的电影居然可以难看到这个地步。

《人潮汹涌》是一部几乎全错的电影,一部导演没有选择正确的风格,制片人没有找到正确的类型定位,编剧没有写出合适的情节,演员没有拿到合适的角色的电影,你甚至都会怀疑导演饶晓志就没有看过原版电影,而是在听了核心创意之后瞎搞。

两个小时的时间,饶晓志给我重新定义了什么叫做“如坐针毡”。

首先来说,《人潮汹涌》从选择让刘德华饰演男主角开始,这部电影已经从根上失败了,因为这个选择就是对于原作本身魅力的一次巨大的摧毁。韩国的翻拍版虽然风格完全不同,但是它的改编并没有丢掉《盗钥匙的方式》的灵魂设定,那就是一个长得又老又丑但是有涵养并且精英范儿的“杀手”以及一个长得又年轻又帅但是性格懦弱并且人生毫无希望的失败小演员的交换人生,两个人在每一个环节都完全不同,所以他们俩之间才会呈现出巨大的反差,而他们与其余角色的搭配才会产生足够的荒诞感和喜剧性,就比如香川照之和广末凉子谈恋爱,你就会特别好奇,好奇广末凉子如何爱上香川照之,但是在《人潮汹涌》中,没有人会好奇万茜怎么爱上刘德华。

原版电影中的微妙感在于你让一个看上去一点也不精英的人演绎精英,让一个一点也不像失败者的人演绎失败者,这样影片从选角上就杜绝了所谓的“顺拐”,但是《人潮汹涌》的本末倒置让整部电影从头顺拐到底,原本来说,刘德华的角色反而应该让肖央来演,而肖央的角色则应该找一个更年轻更帅气的演员来演,万茜和肖央对戏谈恋爱绝对比万茜和刘德华来得有火花,而光是想象肖央饰演一个干练的精英“杀手”都让人感觉影片的看点成倍增长。

第二点来说,本片的类型定位是整个档期里面最模糊、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影片打出了“换个活法”的slogan,并且强调喜剧属性,让人以为这是一部两个男人因为互换人生引发各种笑料的爆笑喜剧,但是影片从第一场戏开始,强烈的“霓虹美学”风格和韩国犯罪片的暗黑影调几乎浇灭了观众对于喜剧的期待,而之后,占据大部分时间的言情戏更是让人完全蒙圈,使得影片的视听、文本、风格三者之间互相打架,这种感觉和年初的《缉魂》类似,明明是一个冷峻的视听风格,却让角色没完没了的煽情,强烈的不协调感让我从头到尾都无法入戏,只觉得导演疯了

第三点来说,《人潮汹涌》中饶晓志的电影审美是非常刻板和缺乏想象力的,慢镜头搭配古典乐,角色和背景模仿世界名画的构图以及没完没了消费经典港片的桥段,这就是饶晓志在影片中最多使用的手段,甚至,影片中有差不多四分之一的戏都像是为刘德华获得什么终身成就奖而拍摄的致敬短片,非常荒谬。

而且,话剧导演出生的饶晓志直接把话剧舞台都搬到了影片当中,影片前半部分还算有点模仿韩片的视听设计,但是到了中后段,刘德华教肖央表演的那场戏和结尾废弃礼堂的那场戏就像是两场又臭又长的无聊话剧,尤其是前者,居然直接在画面中构建了一个舞台,表演节奏和叙事节奏都被拉胯得一塌糊涂。

第四点,饶晓志在《人潮汹涌》中丢掉了自己在《无名之辈》中唯二值得称道的地方,第一就是故事的烟火气,第二就是情感的浓度。整部《人潮汹涌》看完,你都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发生在中国、或者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故事,虽然影片在上海取景,数次展现了上海的地标,但是装腔作势的视听包装和人物完全悬浮的生活状态让人不知道这是一个发生在什么无聊的平行时空的无聊故事,从头到尾找不出一个真实的人物,就连万茜饰演的稍微正常一点的女主角都有极强的编造感,所谓的空中楼阁说的就是这样的电影。

而在情感上,万茜和刘德华角色的情感勾连非常莫名其妙,不仅仅是缺乏铺垫,甚至都缺乏矛盾,前半部分好不容易让编剧憋出了一个万茜想要用刘德华的生活写公众号的情节点,结果演到一半被万茜的角色自己给破了,反观全片,你会发现两个角色之间居然一点戏剧冲突都没有,就连原版电影制造笑料的年龄梗都被编剧给丢入了黄浦江,而另一边,肖央角色和程怡角色没头没尾的感情戏更是毫无存在的价值,明明韩国版做了一个特别好的双CP的模范,《人潮汹涌》连临摹都临摹得一塌糊涂,以至于肖央角色的故事线反而显得可有可无,或许,饶晓志太爱刘德华了,就没有想到这是一部双男主的电影。

第五点,不知道是导演个人的口味还是为了照顾审查,《人潮汹涌》居然是一部没有真正的生死危机甚至没有真正反派的电影,和《盗钥匙的方式》和《幸运钥匙》中存在绝对邪恶的反派不同,本片中黄小蕾饰演的反派是一个完完全全的花架子,以至于影片的故事发展越往后越可笑,在经历了并不算什么紧张刺激的危机之后,角色们呈现出了让人迷惑的自我感动,两个小时憋了一个哑屁,更显得头重脚轻。

最后一点,导演自恋地在影片中加入了可能让他感到沾沾自喜的个人表达,那就是片名《人潮汹涌》的含义,明明从头到尾主打换个活法的概念,但是影片的片名却要传递一种“人潮汹涌,遇见你真好”的主题,两者之间非但没有必然联系,反而在互相拖累,一个喜剧的主题,和一个爱情的主题天生就不协调,以至于影片到最后反而可以说是毫无主题,全靠导演和编剧的自我说服。

在整个春节档,《刺杀小说家》和《人潮汹涌》就像是一对难兄难弟,都是中生代的年轻导演想要证明自己对于商业大制作的控制力,一个被预算砸到思维混乱,一个被顶配阵容搞得自我膨胀,明明都应该是商业电影,却感觉导演把自己凌驾于电影和观众之上,强行灌输自己混乱不堪并且不成体系的电影意识,非常可悲和可笑,不管你们把水弄得多浑浊,明眼人都知道这水到底有多深。

最后对某些留言的杠精说几句,我就是觉得《唐人街探案3》怎么了?我就是给本片打一星怎么了?我需要为我的审美向你做出什么解释吗?你们真觉得自己配得上高人一等的姿态吗?这样的评论看到一条直接拉黑用户和删除评论,没有为什么,没必要和傻逼废话!

 2 ) 感谢有华仔陪我们认真变老

看见肖央一脸羞涩的坐在华仔摩托车后座,我忍不住噗嗤一下笑出声。

可惜我身边那些不认识的年轻妹子们对着这个镜头没感觉出笑点,我都想告诉他们,上一次我在这种场面看见刘德华,他身后做的是吴倩莲,那个时候彩色电视机都很小,录像带还很模糊,即便如此,他的出现让当年的妹子们包括我,对帅气逼人有了一个框架标准,虽然当年四大天王里除了张学友,各有各的帅气,但他应该是在大屏幕里出现最多的,那时候大家还质疑他的演技,因为他这一出场吧,就让一帮妹子们心跳加速,然后感觉演技不重要。

对于刘德华的喜欢,我一点也不专一,因为后来我在同样的电视机上反复看了无数遍梁朝伟和张国荣的肉戏,在更高级的电视机和更清晰的画面上看过吴彦祖在洗澡……所以即便到了无间道,我仍然更偏爱梁朝伟,感觉刘德华输给他了。

今年的春节档,电影市场大爆发,可能是去年春节影院都被封闭的关系,今年的春节似乎人人都想着补回来。我先是带了娃看了哪吒,又为了特效和网文作者题材看了刺杀小说家,等到初六,按理应该在唐人3和李焕英两个50亿票房之中徘徊选择。

但是我想在大屏幕上看刘德华。

固然我知道他已经六十了,知道这个片子是翻拍盗钥匙的方法,无论是颜值还是情节,都不太会给我一个未知惊喜,但是在假日快结束的时候,我就想看一个努力,温和,帅气但又略显忧郁的男人。

感觉人越长大,时间就嗖嗖过的越快,在这个快中,每天都是不足以仔细思考的琐碎,过年聚会,上要讨论给老太太找什么样的养老院,多少钱,下要讨论怎么样的对娃教育好,怎么摆正自己的心态做父母,当中又会讨论有人的老公痛风了,有人的老公三高了,我们应该怎么样少吃外卖,怎么样搭配菜谱。

打开网络世界,肯定能知道996,高房价,男人和女人很难互相看上——作为一个擅长解答感情问题的阿姨,我看见的故事大部分也是量化了各种指标,彼此的身高,收入,相处年份,父母职业工资等等,可能大部分时候,我们也不爱在看一个莫名其妙的故事:我看见一个男人,他努力,温和,帅气,略显忧郁,他似笑非笑看着我的时候,能让我心跳慢半拍。

抛开忘记记忆的梗,人潮汹涌就是这样一个爱情故事嘛。为什么成功有房有车有娃女精英会看上一个没积蓄没房子也不年轻又显老(其实是真的老)的落魄男人,因为他努力,温柔,帅气,又略显忧郁。

看看他把一个小房间布置的井井有条,看着他一板一眼的做笔记和打工,看看他看你的眼神和为你认真的奔跑,你多希望陪他一起吃饭,一起欢笑,一起觉得生活日常琐碎也值得认真对待呀。

何况剧情里的妹子还说上海话,我整个就把自己代入了!

在片场他一边赶着演习,一边开心地对女主说等下收工一起吃东西,我请我请的时候,估计每个观众都能知道他马上就要恢复记忆了——即便如此,在他真的恢复后,复杂地看着女主又消失后,我还是心痛了一下下。

哪怕知道结局不会有问题,他的眼神,还是能让我对当下的心情感同身受。

凭良心说,这并不是一部多高潮迭起的电影,刘德华在当年比如梁朝伟,张国荣,周润发等一票男演员中,也不是特别出彩的——但他一直温和而坚定的存在着,接几部烂片,但也有闪光时刻,开演唱会不顺利,他不停地道歉,在片子里他以为自己三十几岁,然后自嘲,看着有点显老。女主说我三十几岁,我还可惜了下女主太年轻了,说四十多好啊,这样和六十岁的刘德华更搭啊。

如果看当年的剧照,当然会承认刘德华颜值开始下降了,他帅气,但不在逼人,没办法,这就是年龄嘛。但是他这样的美人迟暮,反而让我感觉瞒安心的,一边慢慢变老,一边坚持努力,他在凡人中树立了一个优秀的榜样了,让我们体会时光给我们带来的一切,让我们觉得认真走着身体下坡路也不是完全没有风景可看,让我们觉得道路的尽头,也不一定就是失败。

这也算一种我们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感受吧——感谢华仔陪着我们认真变老

 3 ) 换个活法,对一个人,对这部电影,影响有多大?

有用吗?

简单说下这个片子吧,《人潮汹涌》。

2021年春节档第一个掉队的电影,大年初一就被甩开了,虽然假期结束前后排片有所回暖,口碑一直也不错,但并没有什么卵用,这就是一部春节档被遗忘的作品。

之所以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当自来水卖力吆喝,只是挖掘一下电影的潜力:

这部以戏剧结构见长的作品,究竟想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有什么剧作上的特殊之处,而后就是,这样一部作品,有刘德华有肖央,在春节档究竟输在哪里。

电影改编自2012年的日本电影《盗钥匙的方法》(后来韩国也翻拍了一版叫做《幸运钥匙》),有着原版优秀的故事和剧本结构为基础,《人潮汹涌》的故事再怎么搞,也不会太差。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导演饶晓志的说法,这个故事的灵感,早在2007年就有了,是两位长得差不多但身份悬殊的人,因为一场车祸换了身份。由于早期创意与后来者撞车,所以还是买下了版权。

不过看过原版的朋友都了解,《盗钥匙的方法》在“交换人生”的基础上,最终诉求是讲述中年危机、社会压力的主题,而《人潮汹涌》最大特色,就是可以把原版这个颇为戏剧化故事,其中蕴含的主题,解读出本土语境。

我们可以从中读取一些相关信息,就是“环境的更迭,对一个人的影响到底多大”。

我国古代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早已家喻户晓。同时也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就是环境对人,至少是成长中的孩子,有非常大的影响,毕竟耳濡目染嘛!

但假如这个人已经是成年人了,已经建立了成熟的三观,那么此时的环境的更迭,对他的人生影响有多大?

比如说有的穷鬼突然天降横财,那么这个人是拿着这笔钱坐吃山空还是会以财生财?又比如某位成功的大老板,突然被人卷钱跑了或者家里着火财物被烧光,那么他以后是一蹶不振,还是能够重振旗鼓?

《人潮汹涌》给出的答案非常明显,也非常理想化:生活环境的更迭,对一个成年人影响不大,因为他早已建立了自己的人生信条,一直遵循着自己的生活习性。

★比如,刘德华饰演的周全,起初是一个外表光鲜、在上海这种地方有两套豪宅的“有钱人”,当他站在垃圾堆一样的房间里,发现自己“没有固定工作、群演也演不好,长一张老脸,名字叫小萌”,所以“想死也是应该的”。

但是,这个周全人如其名,为人自律,做事有条不紊滴水不漏,从做笔记了解“自己”,到将垃圾堆一般的房子收拾得干净利落,还努力钻研表演、哪怕出演龙套也是一丝不苟,大晚上扮小丑做兼职,因为他还遵循着以往的生活方式,把一个废柴的生活,逐渐梳理的井井有条,并且大有人生逆袭之势。

★比如,肖央饰演的陈小萌,就是一个废物,干啥啥不行,而且生活的脏乱差。但中年废柴摇身一变成神秘富豪,生活富足且有了钱,但生活习惯无法更迭,偌大整洁的房子不一会就变得又乱又脏。

但是,缺点无数的陈小萌,最大的优点就是诚实善良,纵然突然有了那些钱,但他并没有花天酒地,有个细节表示乱七八糟的豪宅里全是方便面桶,还遵循了以前的生活习惯,那些钱第一时间想到竟然是还账,然后还用来营救自己的“目标”,把钱都给了对方。可见,这个人虽然作风马虎,但天性善良。

PS,这时有人要说了,既然陈小萌诚实善良,为什么还要偷人家东西?

因他活不下去了,比如说一个本性贪婪的人,哪怕丰衣足食也会贪其他的奢侈品,不会因为拥有很多就变得大方多少;但出身非常底层的人,就算他本性善良,有时候被迫一定会表现出某种贪婪,因为不跟人抢吃的也许活都活不下去

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这是电影的设定基础,让两人互换人生的契机。

这就是《人潮汹涌》想要阐述的观点:“环境的更迭,努力的人不管面对什么样的烂环境,他的生活都会变好;而善良的人哪怕给他纸醉金迷,也不会丢掉天性”。

不过这只是电影的第一层主题,第二层主题,就是建立在失忆的基础上:环境更迭,改变不了人的习惯和天性,但可以改变人的命运。

★周全这个人,虽然有着优秀的人生信条,但这个人最大的缺点是不诚实,他是个骗子,而且两头都拿好处,没有契约精神。而对比于陈小萌,这个人缺点一堆,但最大的优点就是诚实,且有契约精神。二者互补,才算完整。

两位的共同点,就是各自在自己的生活闭环里,各自孤独,形单影只。

★一场失忆,造就的互换,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周全这个人,因为忘记过去,开始变得诚实,甚至遇到了一位姑娘,尝试着与对方谈恋爱,他的人生不再孤独。

而陈小萌,连群演也演不好的一个人,过上他人生活之后,演技开始越来越好,直到最后“演出”了一场张力十足的表演,差一点就瞒天过海。但他也因此交到了朋友,他也不再孤独

这就是电影宣传语里那句“换个活法”,但这个概念其实是错的。因为两位角色并没有这样,环境更迭,他们并没有“换个活法”,而是沿着以前的生活方式继续下去,但环境更迭,改变的是他们的命运。

所以,假如电影的SLOGAN变成“逆转命运”,会更加贴切,什么换种活法,谁愿意换啊。

而关于《人潮汹涌》情节设计上,也是有所亮点,这是原版不具备的。

我们继续说回到陈小萌最后一场戏被识破的设定,其实不是他演得不好,而是剧情刻意追求这样的颠覆性设定,这叫“脱力式”幽默。

什么叫做“脱力幽默”?其实就是反常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某部电影里渲染一个考生备战高考,日以继夜地奋战,配上激昂的音乐,一副势在必得的样子,就是各种抬高情绪,结果考试当天,丫睡过了头了。。。这种带有恶搞和颠覆性质的情节,就是“脱力”,在《人潮汹涌》里比比皆是。

比如周全来到陌生的环境中,想要找到密码解锁手机,发现海报上的一串字符,这在大多数电影中都是提示密码的关键,可结果并没有如愿,因为这串数字并不是密码,而是陈小萌欠的钱数。

还有促成结尾一刻的绑架案,到最后我们才明白,面目可憎的大叔,竟然是为了救孩子逃离“杀手”的魔掌,原来大家在生活里都是扮演着别人。

最大的颠覆,是结尾,人生中处处被骗的晖姐,最后竟然在废弃的剧场里,识破了舞台上三位主角天衣无缝地“表演”,一场事先张扬的“魔幻时刻”表演,从滤镜到配乐,把观众情绪调到最高,结果到了最后,竟然没有成功。

饶晓志多次使用了诸如此类的颠覆设置,说白了,这些完全不按照套路来,就是要突出剧情跟我们想的完全不同,是导演对剧作既定结构和观众惯性思维的打破,这是值得肯定的。

而那段“26年后的《天若有情》”,更是“迷影级别”的嗨点。

但说了这么多,口碑还不错的,《人潮汹涌》在春节档还是失败了,原因很简单,出现在了错误的时间上。

《人潮汹涌》的剧作,可称精彩,叙事完整清晰,逻辑自洽,故事结构精妙,值得反复回味的细节描写,每一处情节都能强烈的感受到编剧和导演在故事打磨方面的独到之处,但电影太工整了。

本片就像一个按照图纸安装的精密仪器,结构巧妙,逻辑清晰,每个环节都打磨得有棱有角,严丝合缝。确实是电影层面的“高级”。

但是,电影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精密仪器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国庆档那部《我和我的家乡》,几个故事里,单纯地从电影技法和剧作上考虑,最好的就是宁浩那部《北京好人》,非常巧妙的“错位式”喜剧,但几部短片下来,观众印象最深的,要么是让人动容的《最后一课》,要么是让人笑掉大牙的《神笔马亮》。所以,剧本结构优秀,善于情绪管理的《北京好人》,在上述两部作品面前,其实是吃亏的。

可见,这种精确的计算,棱角分明的工整作品《人潮汹涌》,与《你好,李焕英》这种纵使不完美,但有旺盛的情感和饱满的情绪绽放的作品,是完全是相反的。

尤其在春节档,看电影的可不止有影迷,在这么大的观影基数面前,《人潮汹涌》这样工整的作品,纵然可以获得小众影迷的力挺,但能打动大多数观众的,永远是那种真挚动人,能让观众情绪得到释放的作品。

真该换个活法的,是《人潮汹涌》!换个档期的话,以电影的水准以及这个阵容,没准会更好。

PS,改编限定

据我所了解的一些信息,购买日本作品的版权进行本土化改编,日方对版权的限定是非常严格的,甚至可以说死板。通俗意义上来说,很多情况下,原版的一些基础设定,改编版是不能改的。

简单的例子,就是《人潮汹涌》,刘德华那个角色设定是“杀手”,但这个发生在本土的故事,这种职业显然就不够让人信服,中国版完全可以改掉,换一种职业,其实对主题是影响不大的。但是没辙,这一条是被限定死的,也不知道是写进了合同里还是怎么着,反正角色职业是“杀手”的设定,就是不能动。

另一条更著名的例子就是《深夜食堂》,当年剧版被喷成翔,说改编后,老板这么不接地气的设定,还不如中式大排档,苍蝇馆子。可惜的是,主角是日式居酒屋的老板的设定,改编版是被禁止改动的,就这么任性,要不就别买版权,买了版权就得照着原版走。

我想这些片方和编导们,也都不傻,肯定知道某些设定不符合本土语境,但没办法,能改早就改了。要是不买版权的话,依样画葫芦,被喷抄袭、山寨那就怪不得别人喽。

相比之下,韩国电影在这方面限制倒是不多,所以这几年改编韩国电影的华语片不少,但改编日本作品的则不多。但还是那句话,想要不受制于人,就得原创,比什么都强。

 4 ) 人潮汹涌中,一个寻找真我的中国故事

一个“功成名就”的冒牌职业杀手,一个负债累累、准备自杀的小演员,当他们身份互换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于是,刘德华(扮演杀手周全)只好在今年第二次失忆(在《拆弹专家2》中,他扮演了失忆者潘乘风),住进陈小萌(肖央饰)的、肮脏的小屋中,试图恢复“记忆”,而陈小萌则坦然躺在周全豪宅的浴缸里,感谢命运的惠顾。

然而,上帝给所有好运,早已悄悄标上了价格。

失忆的周全四处跑龙套,他曾经成功的潜质让他再度看到成功的希望,甚至收获了来自李想(万茜饰)的爱情;总是失败的陈小萌硬着头皮接下新的杀人订单,却怎么也过不了被杀者程怡(曾九蓉饰)的美人关……

一番阴差阳错、笑料百出的折腾后,陈小萌意外发现,在颓废、窝囊、懒惰、说谎之外,他竟然还有一点小小的善良,甚至周全都想“收购”他的人设;而周全也发现,在上进、精明、多才多艺之外,自己竟然缺了一份真正的勇气。

于是,这个“身份互换梗”以双赢而告终,不论是周全,还是陈小萌,都是最后的赢家。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故事,体现出我们民族内心深处的某种期待,这种期待千载传承,至今不衰。

说句题外话,今年春节档的几部影片,相较于往年,质量有明显提升,往年能打到8分多的,今年打分明显偏低,其他平台上能打到8-9分的,在豆瓣平台上也会低一些。竞争激烈是好事,但也应看到,商业片自身的显著进步,包括《人潮汹涌》,今年有好几部贺岁片其实已超越了传统贺岁的层面,具有深读的可能。

“身份互换”本是一个传了几百年的老梗

“身份互换梗”历史悠久。

严格来说,《丑小鸭》就是某种身份转换——一直自认为丑陋的小鸭子自卑到尘埃中,只在内心深处保存着天鹅梦,当它历尽折磨,谦卑却让它看到,自己真的是天鹅。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隐喻:每次长大成人,都要经历从自卑到自立的折磨,没有人能拒绝伤痕累累,但丑小鸭终会成为天鹅。

把“身份互换梗”用得最好的,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他的《王子与乞丐》《申请爵位的美国人》《亚瑟王朝廷上的美国人》等,都是标准的身份互换故事。

在《王子与乞丐》中,沦落为乞丐的王子爱德华饱受嘲讽、谩骂之后,终于意识到,剥离了身份,自己什么也不是,曾经的庄重、斯文只能让他更多受辱,他也学会说脏话、怒吼,乃至拳脚相向,而突然成了王子的贫儿汤姆在宫中,把漱口水当饮料、拿传国玉玺砸核桃,出尽洋相……

正如爱德华所说:“我们俩(指和乞丐汤姆)要是光着身子走出去,谁也分不清哪个是你,哪个是太子。”这与《人潮汹涌》中,周全、陈小萌在澡堂互换身份,颇有相似处。二人互换身份后,在不同生活场景中的不适感,用对比的镜头呈现出来,也似《王子与乞丐》的况味。

不同的是,在《王子与乞丐》中,互换身份的二人是清醒的,有主动入局的意味,而在《人潮汹涌》中,两位主角是被动入局(周全患上失忆症)。

西方文学为什么特别关注身份

这是因为,《王子与乞丐》和《人潮汹涌》的创作背景迥异。

西方社会步入近代化前,是标准的贵族社会,身份对个体有决定作用。相当时期,西方小说中的爱情是贵族特有的情感,平民最多只能被动接受。

罗切斯特(《简·爱》中男主角)、安吉尔·克莱尔(《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男主角)、班纳特和达西(《傲慢与偏见》中的男女主角)、安娜(《安娜卡列宁娜》中的女主角)等皆如此,基本预设是:只有从小接受贵族教育,才能培育出高贵的情感。

到马克·吐温时代,情况发生了变化。美国是一个移民社会,拥有多种传统、多种历史讲述方式,爱尔兰人、意大利人、德国人、英国人、犹太人等移民彼此争夺解释权,其结果是,人们不得不在经济上达成共识:不论对哪个族群来说,一美元都是一美元,这是最简单、最直观的获取个人价值的方式。

曾经的多元变为一元,曾经的复杂变为简单……这使个体与背景之间剥离得如此滑稽:一个爱尔兰人为赚钱,可以声称自己的祖先是德国人,如果他手中的钱足够多,那么德国后裔也会集体同意,并其补上祖先曾在德国生活的履历。

这就是为什么,马克·吐温对“身份互换梗”特别敏感。在《王子与乞丐》中,衣服变得如此重要——穿上丝绸,乞丐变王子,侍从们坦然跪下,汤姆对此感到紧张时,侍从们反而觉得是跪的姿势还不够好;穿上乞丐服,王子即乞丐,来到皇宫前,卫兵们毫不客气将他轰走。

随着身份混淆,伴随身份而生的责任感也会崩溃:如果法官不认为自己是法官,教师不以“桃李满天下”为荣,工作只是挣饭吃的碗,大家都是商人,则“我”是谁?“我”该为什么而活?

中国古代作品为何很少用“身份互换梗”

然而,困扰着马克·吐温的这些问题,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却不甚突出。

至迟在宋代,中国已基本完成了从“身份社会”到“平民社会”的转化。宋代以后,很少家族能三代任官,甚至“富不过三代”,当权力与财富无法世袭,则个体在身份上就具备了一定平等性——只要愿意,付出努力,他就可能成为他所希望成为的人。

在历史中,这被称为“唐宋革命”,即在唐宋期间,中国社会基本完成了“近世化”,个体拥有了身份权。比如可以自由买卖土地、可以拥有私人财产、有姓名权、可以祭祖和建家庙……

在学界,“唐宋革命”尚有一定争议,从当代眼光看,“近世化”在尊重个体权利方面,仍存很多暗面,但相比于同时期的欧洲,却犹如曙光。

法国启蒙主义大师伏尔泰在《风俗论》中,称中国文明是模范文明,晚年伏尔泰书房中高悬孔子像、朱熹像,每晨必敬拜。

伏尔泰的赞美中,自然有误会的成分,但整体而言,从宋代起,中国人便不再把爱情视为贵族特有的情感,以白娘子传说为例,法海本是除魔镇妖的男主,后来却被书写成食古不化、破坏他人感情的恶魔。

明代冯梦龙曾说:“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在他笔下,爱情从来不是贵族老爷的特权,妓女、妖怪、狐仙等饱受歧视、侮辱,却都有爱情权。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妓女杜十娘的人性高度远胜“圣人门徒”李甲。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中,《王子与乞丐》式的故事未必成立。只是“五四”以降,在主动学习世界的过程中,误将不同传统下的创作视为“永恒”,以为一“批判”即严肃,不“批判”即通俗,即等而下之。

其实在美国,《王子与乞丐》属通俗小说,文学评论家布莱尔说:“这本书意在吸引儿童读者,因此它的风格和内容对美国的成年读者就不再具有吸引力。”

用世界的手法,讲好中国故事

随着全球化进程,创作也日趋全球化。在今天,“身份呼唤梗”在中国的小说、电影、电视中也经常出现,但成功之作却不多。相比之下,《人潮汹涌》堪称精品。深入观照,就会发现:虽然它改编自日本电影《盗钥匙的方法》,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故事。

首先,剧中的女性是独立人格的现代女性。她们有自己的性格成长史,不论是反派晖姐(黄小蕾饰)还是主角李想,都有自己的偏执与性格,两位演员的表演也异常出彩。李想初期本是想找个出彩的故事,以挽救自己的职业生涯,却在周全的上进心、阳光感的触发下,爱被意外唤醒,从职业女性突然回归女性。成功只能让人赞叹,爱才会温暖心灵,这是大陆民族典型的心理特征——不愿被茫茫人海吞没,渴望拥抱自己。

在李想身上,聚焦着无数打工一族的梦想。他们既屈从于生活,又会在情感的召唤下义无反顾。

其次,投向世俗生活的温情与悲悯。在《人潮汹涌》中,为黑社会递刀的美团小哥不忘叮嘱“给个五星好评”啊;饱受晖姐蔑视的马仔,竟主动把李想的孩子送回家;突然有了钱的李小萌,不仅还了欠前女友的钱,在听说她将结婚后,还给了她一大笔钱,回归原身份后,他感到后悔,又闯到婚礼现场,希望能收回一点,前女友也大方地给了他一个红包……这类梗,只有中国观众才能会心一笑。因为每个人都遭遇过类似的故事,或多或少做过类似的“傻事”,对于人性缺陷,我们常常不是战胜它,而是用包容,与之共存。

在《盗钥匙的方法》中,反复强调男主记日记,在日本,手账是生活必需品,在日本文化中,将清理内务、记日记视为美德,颇能引来观众的赞叹。而大陆民族性格更倾向于粗疏、豪爽、宽厚,在中国,记日记纯属个人习惯。在《人潮汹涌》中,也只将日记作为推进情节发展的一个梗,体现出创作者对中国故事的把握。

其三,大团圆式结尾。在相当时期,“大团圆”被视为很Low的创作手法,观众更渴望看到开放式结尾,保留“问题尚未解决,应继续思考”的意味,这种西方式表现手法固有高明处,但中国古代戏园中,舞台两边都会有这样一副对联: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中国古人不认为戏剧是现实的刻板仿写,它通过一套程式,提醒观众:人生与戏剧不同,不可戏精上身。世界与人生可以讲成故事,但故事之外,人生还有更广阔的侧面。这种提醒对于动辄入戏的现代人,显然有价值。《人潮汹涌》采取了大团圆式结尾,但并没降低故事的力度。

“讲好中国故事”是多层面的,不仅要有正剧,也要有喜剧;不仅要写英雄勇士,也要写小人物;不仅要有严肃的宏观巨制,也要有沁人心脾的小故事。从这个角度看,《人潮汹涌》虽然采取了娱乐故事的框架,但不论是细节把握,还是精神内核,与饶晓志导演此前参与执导或是制作的《无名之辈》《平原上的夏洛克》具有一致性——这是一个既让人笑声不断,又催人泪下的中国故事。

 5 ) 身份交换,就能改变人生吗?

失业、欠债、被抛弃,碌碌无为的人生,竟连想自杀都死不成,自己的人生是一坨屎,假如有机会偷换到别人的胜利人生跑道,就可以变得一切顺利了吗?

高智商的连环杀手,住高级公寓开名车穿华衣,忽然有一天沦落成为一个失忆的群众演员,变得穷困潦倒,一文不值,连房租都交不起,手机也买不起,甚至圣诞夜还要去给别人扮演小丑,被按在社会底层狠狠摩擦的失忆中年人,是否还有机会重新回到人生胜利组的跑道?

性格与命运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是性格决定命运,还是命运决定了性格?

这是一个值得让人思考的问题。

命运的阴差阳错,因为澡堂里一块肥皂而摔跤引起的失忆事件,终究“皂”化弄人,失败人生组的陈小萌与精英职业杀手的周全,从而交换了彼此的人生,两种性格完全不同的人秉承着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理念,在完全不适合自己的人生轨道上生活。

神奇的命运交织,晖姐的买凶杀人事件让两个原本在汹涌人潮中孤军奋战的人得以相交相识,本是毫无关系的两个陌生人,为了生存不得不一起在充满谎言的泥泞人生道路上拼死一搏,他们能笑到最后吗?电影表面上看起来是个充满黑色幽默的喜剧故事,电影中的人有哭有笑,流血流泪,电影之外的人看完电影后却思考了更多。

永远的人生失败组,陈小萌

邋遢、不修边幅,房间肮脏得像个猪窝,家里处处都是垃圾,生活乱糟糟得像一团麻,被前女友抛弃,事业毫无起色,里里外外欠了一屁股债,活到三十二岁,终于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人生失败组,成为了连吃饭钱都没有的失意中年男子,就连想上吊自杀,都因为上吊的绳子都不够坚固,而难以得逞,一个连死的本事都没有的男人,人生还能有什么希望,还能出现转机吗?

命运开了个玩笑,终于有机会可以交换人生。

因为“皂”化弄人,澡堂里的一次摔跤,一辈子从来没赢过的陈小萌终于偷换了赛道,偷窃到了人生胜利组的周全的人生,过上了华服靓车的美好生活,钞票多到用不完,他终于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换了赛道,真的就可以赢下去了吗?

环境会改变,人的性格却无法改变。就算冒着坠入黑暗的风险切换到人生胜利组,开名车穿华衣,变成了有钱人,陈小萌性格深处的懦弱、懒散和毫无计划的无所事事,总能把他再次拉回到暗淡无光的人生失败组,他不是运气差,他只是真的不行。面对生活的重压,他永远都无力还手。

原本亮丽整洁的房子很快就堆满了各种垃圾,更惨的是他没办法开源,也不会节流,陈小萌不会挣钱只会花钱,从一个穷人切换到了富人身份,花起钱来还特别大手大脚,不懂得珍惜,钱很快就被毫无计划地花光殆尽。就连周全一直神神秘秘、不见其人不闻其声、身手干脆利落的匿名职业杀手身份也因为他的愚蠢被曝光。因为贪婪,毫无警惕性的他很快露出马脚,并被客户抓到把柄。不但如此,他的脑子像被门挤压过一样,竟然忽发奇想地要去追求自己的杀人目标,最后不但没有完成杀人任务,还反过来被凶残的客户追杀。偷来东西始终不属于自己,刚刚过上逍遥的神仙生活没几天,陈小萌竟然很快又被神奇的命运拉回到了人生失败组。

眼看着完美人生再次走入绝境,忍无可忍的他,能否最后奋起一搏,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呢?

职业杀手和演技咖,周全的完美生活

“三十多了,没有工作,交不起房租,连群演都演不好,长一张老脸,名字叫小萌,想死也是应该的。”华哥板着个脸,在火车通过时隆隆响、光线阴暗的房间里说出这句话时,让人忍不住想笑。

拥有刘德华这样的脸怎么可能是人生失败组?

命运捉弄,“皂”化弄人,精英职业杀手周全因为失忆沦落成为房租都交不起的群众演员,睡在像垃圾场一样肮脏的房间里,被迫变成了人生处处不得志的“陈小萌”。可是周全性格深处的勤奋努力、随时迸发的强迫症洁癖,让他迅速对眼前的生活进行分析整理,很快把垃圾场房间变成了干净整洁、舒适宜人的房间,不但有干净的床铺可睡,还有铺上整洁桌布的小桌子,立刻把房间从肮脏可怕的垃圾场变成了文艺温馨的家居风。他拥有高超的厨艺,随时可以变出来可口美味的食物,闲暇时分还可以和漂亮的女性朋友在家里阳台上暧昧地小酒怡情,恐怕这是失败的陈小萌从来没想过会出现的场面。

不但如此,善于整理的他还用小本本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整理归纳,整理身边的人际关系,整理自己的性格优缺点,分析自己的才能和优势。而且他还干一行爱一行,就算只是个跑龙套的无名群主演员,也要努力地工作,努力看表演书籍进行学习,增长内涵,储蓄知识营养,努力专研,提高演技,把自己变成了人群中发亮的那个人,变成一个让导演会夸赞的演员,即使他依然只是个群众演员,但已经也是一个看起来可能会有前途的群众演员。

“陈小萌”原本灰暗得只想去死的失败人生,经过周全的努力,似乎变得看起来好像有了某种前途,有了某种让人看得见的希望。

电影里最大的包袱在于,周全人生的演技高光时刻并不是身为群众演员被导演表扬的那些出彩时刻,而是来自他一生都在扮演职业杀手的出色演技。他的谨小慎微、他的整理强迫症、他的精明算计,都与他一直从事职业杀手的这一职业以及他之前作为酒店行业万能管家的身份不无关系,但也正因为他的这些性格他才能够接手并完成这多项的杀人任务,赚到钱也保守了自己隐藏多年的秘密,这才是他最高明和最神奇的地方。

周全这个人跟华哥简直是有某种同出一辙的神之相似,永远持之以恒的努力,永远不变的严于律己,永远奋进,永远拼搏,即使岁月不饶人,他也没绕过岁月,六十岁了比年轻人还要拼,今年上档《拆弹专家2》里出演断了腿的警察疯子,其努力的程度让当下很多小鲜肉都自愧不如。即使天生顶着一张英俊的脸孔,他没有打算靠美貌来混日子,一辈子拼命努力了好几十年,直到现在依然不肯放松,活该他拥有熠熠生辉的人生,让人心生羡慕和满怀钦佩。

爱情与利益,该如何去选择?

万茜饰演的李想,作为一个新兴的自媒体人,她干的是当下最时髦的职业,压力虽大但幸好挣得够多,她工作努力积极,做事雷厉风行,骂起同事来丝毫不留情面,梳着利索的短发,踩着高跟鞋,穿着利索的风衣,看起来像是个精明强悍、懂得算计的上海女人,可事实真的是像表面看起来的那样吗?

不过是开车溅了别人一身水,道个歉,赔点钱也就算了,可是她竟然敢让根本不认识的陌生人坐进自己的车里,还好心地送人回家,根本不怕惹上什么麻烦。她甚至莫名其妙地帮刚认识没几分钟的人担保,交房租,简直是同情心泛滥。最后对身份不明的人暗生情愫,并与之交往,作为在上海繁华都市生活的女性警惕性那么低,怎么都不能说李想这些所作所为算得上是精明吧?再看看她的前半生,活到了33岁,没结过婚,却已经未婚生子,独自一人抚养大一个11岁的儿子,怎么看她都像是被爱情烧昏了头的恋爱脑,跟精明没有半点关系。

一开始跟失忆的周全接触,也是本着想利用的心理,想利用他失忆的事件来写一篇十万加的稿子,然而处心积虑、费劲巴拉地把稿子写完后,却在紧要关头不忍心给全网推送,到底还是个有情有义的人,下不了狠心来利用自己喜欢的人。表面看起来精明,似乎每次都想选择利益和金钱,可是偏偏每次最后都选择了感情。

可是就算这样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做一个有感情的傻子也没什么不好,女性只要经济独立,爱怎么选就怎么选,谁也管不着,这就是职业女性的经济独立地位给女性生活带来的自由选择的底气。

这部电影最妙的地方在于不仅主角很出色,很多配角都很出彩,在剧院和餐厅里的那些群戏都动人,演员与演员之间互动引发的戏剧张力让人看到了故事的魅力。黄小蕾饰演的晖姐让人印象深刻,说着一口流利的川片子,吃最辣的火锅,做最狠的人。一个被爱情和友情双重背叛的女人,又丧失了孩子,被仇恨冲昏了头脑,怎么可能会善罢甘休,不掀起满城的腥风血雨,怎么才能够消除她心中的愤恨。

最后,非常感谢导演给了我们一个充满了粉红色泡泡的美好结局,我想现实生活一定要比电影结局要惨烈得多。周全曾经参与了这么多起买凶杀人案件,就算没有真的杀人,那些罪行也不可能不被追究,更何况涉及的金额如此巨大,再加上还有众多办假证等各种欺诈行为,周全会被宽大处理的可能性可能不太大,更何况他的违法所得是不是会被没收呢?

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泛滥,很多人都失业,普通民众的生活也比往日艰难,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更是艰难,所以看到电影中的人为了生存而努力挣扎,会更加有感触,与心有戚戚焉。

永远给生活留一线希望,大概这就是这部电影的魅力之一。

 6 ) 有些人质疑情节不合理的,不符合上海人啥的,真是笑死我了

有些人质疑情节不合理的,不符合上海人啥的,还有人问身份互换了,人生就换了吗??真是笑死我了,这就是个电影啊,就是个故事啊,没人说这是真实存在真实发生的吧?!没人会信洗澡出来两人真的互换了人生吧?!电影就是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为了较真抬杠真的没必要鸡蛋里挑骨头的,要不您自己编剧自己写吧,真的不适合看别人拍的电影,太耽误您了😂

 7 ) 万茜的角色给人感觉单薄,是演技问题还是角色设置问题?——《人潮汹涌》

  看评论很多人在吐槽万茜,说她的演技拖了后腿。这篇评论不想对万茜的演技问题展开讨论,就想说说,万茜这个角色的设置有什么问题。

  万茜是个新媒体公司的运营总监,工作压力很大,而且独立抚养着未婚先孕的儿子。她善良的帮失去记忆的刘德华缴纳了房租,使其避免于露宿街头。为了让儿子有个完美的小学回忆,希望刘德华穿着宇航员的服装,出现在儿子的演讲比赛现场。刘德华也确实排除万难的做到了,给了她儿子极大的安慰。她会在工作之余来到这个不名一文的群演所居住的老式公寓里,并自带了两瓶洋酒。两个人干了两瓶,酒后敞开心扉,让刘德华在最卑微的日子里,感受到了爱,并在恢复记忆以后,愿意为了这份感情,永远的守着肖央这个边缘人的身份。而后阴差阳错,她误以为儿子被混混绑架了,为救儿子,参与到后来一系列的故事里。

  我们会发现,在整个故事里,作为双男主角的刘德华和肖央,他们俩的戏份逻辑框架是一早定下来的。一个几次决定要自杀的卑微群演,债务累累,邋遢度日,偶然的一个机会,他和“高端杀手”换了人生。他们俩个的戏份逻辑有着充分的细节去填充,去对照。而作为女主万茜的戏份,却变成了为主线服务的工具人。

  这样的做法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女主本身的行事是以为剧情服务为宗旨,而其自身失去了自洽的动机。比如,女主为何会好心的同情一个之前素未谋面的失败者,他全身臭味,住宿更是如垃圾场一般,为何就帮对方支付了大笔的房租?

  假使只是一时心善,为何之后又愿意主动他来往?

  影片给出的一个答案是,万茜正在撰写一个好故事,十万加的热文。她是在体验生活。而当她真正与刘德华产生了感情,又放弃了这篇热文的发表,从而令感情回归纯粹。

  首先我们知道,除非是对某个特定的新闻事件,需要外出采访。对于一篇新媒体热文,仅仅是泛泛的体验生活,以上情节的发生可能性几乎为零。

  一个运营总监的薪资还不足以让人心善到没事儿就给边缘人出房租,何况她还要独立抚养一个四脚吞金兽。

  再者,作为一个漂亮而精致的女性,独立去与陌生人夜晚接触,本身就是很危险的事儿,如果她真是为了工作,完全可以让一个男下属陪同。而不是一次次以身涉险。

  再再者,不论一个人心底如何,社会上阶层这东西虽然大家都不说,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不是歧视的问题,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生存环境,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观,三观不合很难产生持久的感情。

  她愿意与他来往,并持续来往,只有一个理由:剧情需要,她成了一个工具人。

  那么,我们想一想,如何让万茜这个人物立得住呢?

  失忆后的刘德华,身上有怎样的优点?

  奋发向上,对自己负责,努力,乐观,自律,真诚,简单,像极了刘德华本人在娱乐圈中的口碑。

  那么假使我们把剧情这样安排,万茜在公司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使得她焦头烂额,就在这时,她意外的认识了失忆的刘德华。和他接触,让她感觉轻松,放松。是工作之余,难得的解压之处,她在他身上看到了生活压抑里,透出来的阳光,使得她不自觉的接近。

  而后,通过后续接触,发现刘德华其人,没那么简单。他激发了她一系列的想法,她开始撰写关于他的故事。

  在与儿子相处的戏份里,很难感受到母子间的血脉联系。通过他们的台词口述,我们知道儿子写了太多遍的母亲,想写一写并不存在的父亲。假如我们增添一点剧情,把这些无谓的台词去掉,增加下比对。展现一下儿子对他人有父亲的渴望,特写一下儿子眼神,会否礼堂上的一幕会更加戳人?

  儿子被“绑架”,做母亲的万茜肯定心急如焚。但此时她的台词,并未展现出她不惜一切要全力营救儿子的母亲心态。除了情绪失控,大哭宣泄,她应该用尽一切去争取儿子的平安啊。曾经刘德华在日记本中郑重其事的写她是恩人,此时难道她不应该以此索恩,要求刘德华不要因为害怕伤害到自己,就去伤害恩人的儿子吗?但她只是在讲,要报警,人性的博弈在哪里?

  当得知儿子已经安全,她又被肖央带离了险地,此时担忧刘德华安危的她,只有哭泣和焦灼的戏份。她通过儿子通话,知道儿子已经报了警,然后就在哭泣了。可是电话在她手中啊,她不应该再次报警,再次催促警察尽快到现场,告诉具体地点,告诉最新情况,去做点什么吗?哭泣和往回奔,看到刘德华被捅的一幕,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作为一个工具人,她的存在只为了推进剧情和展现烘托刘德华与肖央的戏份。显然编剧在这个角色上几乎没有用心。

  我们曾经总说一些老戏骨是戏霸,即便是演一些配角也要加戏,也要改词?为什么呢?不过是对戏认真,认为戏比天大。现在愿意这样得罪人的,估计是少了。

  如果编剧没有在超级主演外的人物设定上,略微花些心思,人物就立不住,人物立不住,谁来演也很难演出花儿来。整个片子的质量也就因此受到影响。

  所以我们常常说,一个片子拍的认真,连群演都在拼命呀!

首发于公众号(孤独国会客厅 i_guduguo),❤欢迎关注❤。
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公众号开白,公众号以外转载须经本人授权。

更多精彩最新影视评论↓

《又见奈良》: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写给故乡里的他乡人

《明天会好的》:超一线的外乡人和故乡中的异乡客

《波斯语课》:个人的理性选择与乱世的平庸之恶

《刺杀小说家》:一个充满了隐喻的故事:一介凡人,竟敢弑神?

《唐人街探案3》: 靠什么撑起来有着庞大野心的唐探宇宙?

《新封神:哪吒重生》:少年、英雄与庶民

 8 ) 帅哥迟暮?不,刘德华比年轻时更动人

终于去看了《人潮汹涌》,看完很感动。 因为刘德华。 刘德华有个神奇之处:让人相信他。 看电影的时候,旁边一对中年闺蜜,把电影院当成咖啡馆,聊得那叫一个带劲。 开场的时候,她俩聊李焕英,很内行地说贾玲和张小斐其实分账没分多少钱; 在肖央刚出现的时候,她俩剧透这是一个互换身份的故事。 当时我就绝望了…… 前排的人回头看了她们一眼,她们停了两分钟,接着在刘德华出现的时候,说:这是帅哥迟暮啊。 我了个去,只好换到角落去坐,离得远远的。 这俩油腻闺蜜的这句话是对的:刘德华老了。 连他自己都在电影里自嘲“长了张老脸,名字却叫小萌”; 但刘德华,让人服的,就是,他不倚老卖老,也不服老。 刘德华60了。 以前我们看他的时候,他还叫华仔。 那时候在录像厅里看《天若有情》,他骑着摩托出现,每个女孩子都希望后座坐的是自己。 那么帅气、那么义气,就算演小混混,也是有情有义的小混混。随他天涯海角,可以的。 我并不是他的粉丝,但说到几亿少女的梦,那时候的华仔必须有姓名。 那个年代的艺人,个个都有真本事,唱、跳、演,都得来真的。 噢,还有脸,也是真的。 而在一群有真本事的人里,刘德华的敬业依然是出了名的,爱护粉丝也是出了名的。 都说一个人能演一阵子,但演不了一辈子。 他是一个用真实行动让人相信他是这样的:敬业、周到、带着老派的坚持和不多话的体贴。 而在这部电影里,他演杀手、落魄屌丝、龙套,你都会信他。 无论是演技,还是价值观。 他演失忆后开始不属于自己的新生活,从不懂表演的龙套,到不惜力演好无台词的小角色被导演表扬,你信。 信他的努力。 他把垃圾场一样的屋子,收拾得清爽干净,旧床单也铺得整整齐齐,你也信。 信他这么用心对待每件事。 里面有几个细节: 万茜帮他付了房租,他在手账本上称她为恩人,记下她帮他付的2000块、送的手机; 没钱还她的时候,哪怕是一个果篮,他也要送给她表心意。 刘德华演,你会信。 信他这么感恩重情。 肖央帮他付了医药费,他认出来,鞠躬致谢、坚持要还钱,你也会信。 信他真心感谢每一个帮助他的人,不欠人一厘一毫。 万茜喝多了,失落地说:“现在的人,都只谈条件不谈感情,像我这样的,连及格分都不到。” 他说:“真正喜欢你的人,是不会给你打分的。” 这种温柔的不计较条件的老调子,刘德华说,你会分外相信。 信他坚信那个年代的爱情观,不重钱重情; 信他哪怕落魄到一文不名,就靠自己的上进、努力、体贴、周到、善良,也不会成为loser,也能吸引到中产女。 他没钱,但万茜去片场看他工作的时候,他说:晚饭馄饨还是拉面,我请。 你还是会信。 信他那种“哪怕没钱,吃得差一点,也要请吃饭”的老派骨气。 最后,在他教肖央演戏的时候,一个被捅刀倒下的动作,他分解了N个层次:惊恐、难以置信、愤怒、无力,瘫、软、倒、地; 他批评肖央每本书没有看过前十页,而他能说出每一段在书的第几页什么位置,你都信。 信他这么多年,就是这样认认真真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 还记得刘德华在2018年开演唱会的时候,已经57岁的他,因为身体原因唱不下去,后续的演唱会被迫取消,给歌迷退票。 大家都心疼。 因为,做这个决定,最难过的人,一定是敬业的华仔。 这次,知道他演的《人潮汹涌》,在最热门的春节档上,初一就想去看,过了十五才终于看上了。 没办法,当年在录像厅看刘德华的少女们,已经都当妈了。春节安排好孩子、节后开工,偷两个小时去看电影,已经是难得的奢侈。 但看到他,瘦归瘦有肌肉,一笑一蹙眉都是老克勒的味道,一出手就知道演技从没松懈过。真的,从华仔到华哥,优质偶像这个词,他太配得上了。 什么叫老呢? 自我放弃、倚老卖老的油腻才叫老。 这样放得下身段、始终在进取,不固步自封;即便脸上有了褶子,心也是年轻的。 他没老,但他让人怀旧。 年轻人怀旧,怀的是旧时装里的时髦味、老物件里的精致和沉淀; 但有年龄的人怀旧,怀念的是当年青春时的气氛。 怀念当年那种车马慢、慢慢爱上一个人,爱一个人就想长久,不多话但就想为她的时光。 怀念的是,印刻在青春里的那个人,风雨之后,依然是斯人若彩虹。

 短评

“忘掉自己,就很容易扮演别人” 《天若有情》《旺角卡门》《喜剧之王》《无间道》《烈火战车》《五虎将之决裂》…竟然有这么多港片致敬彩蛋!“感谢你对中国电影作出的贡献” 导演还调侃了一把自己名字yao晓志和《无名之辈》。现在的电影连抖音神曲都用作配乐了,真有人读完了《演员的自我修养》吗?万茜的上海话飙的得劲,就只差跟刘德华来一段“六亲不认”步伐了~ 饶导说 “我最恨豆瓣没有半星,看着有些网友用文字敲出3.5星,结果评分3星,怎么就不四舍五入到4星呢?” 哈哈哈~ 3.5星

3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此片应改名叫《被坑骗的晖姐的一生》。他妈的晖姐又招谁惹谁了呢🙂 三星半吧,三星全给华仔,还是很帅很蛊。半星给四川话,自带喜感没办法。

7分钟前
  • 杉爷
  • 还行

以前华仔摩托车后面载的是白衣飘飘的吴倩莲,30年后只能带带傻乎乎的肖央。

9分钟前
  • 都柏林人
  • 推荐

如果没有万茜这条感情线至少可以再加一分

11分钟前
  • 高哥729
  • 还行

有多难让人相信这故事,就是上海女人咋可能会看上这样的男人呢

15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较差

饶晓志真把刘德华给辜负了

18分钟前
  • 是!憨🎱🐢明白
  • 还行

短短一个月,华仔失忆两次。

22分钟前
  • 一文
  • 还行

一流的表演(除了万茜),二流的笑点,三流的剧本。同样是拍荒诞喜剧,饶晓志和宁浩最大的区别就是悬浮(即自以为是的接地气),其对喜剧的理解大概就是硬挠胳肢窝让人尬笑的东西,一如既往地要演员救场,至于万皇的表演,只能说您之前不火真的没毛病。

26分钟前
  • 天马星
  • 还行

一群南腔北调的演员在丑陋的打光调色置景中互不打扰地扮演着完全不在同一次元的生旦净丑。导演对爱情的想象贫瘠到荒谬,女主的功能只剩时刻保持端庄的仪态和优雅的微笑,以及在必要时刻没来由地送温暖或扮柔弱。看来,公益广告是我国这帮中生代导演对现实主义电影唯一的想象,而且他们热衷于在一切题材中加入此种极尽虚假的现实关照,只为了拔高他们眼中的英雄男人。

30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很差

万茜和刘德华为何能如此没有cp感

32分钟前
  • 馆馆
  • 还行

三星半吧,刘德华是真帅,肖央是真油腻,万茜是真一般,黄小蕾是真遗珠

37分钟前
  • 鸵鸟小爷
  • 还行

万茜真好看!其他就那样了。

39分钟前
  • 椿的小鱼干
  • 还行

唯一的感受:自律的人啊 在逆境和顺境都是一样的。

41分钟前
  • 佩奇她哥佩恩
  • 推荐

挺好玩的,感觉比唐探和李焕英有意思

46分钟前
  • lovewei
  • 力荐

自律的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把生活过得很好。

50分钟前
  • 尹子
  • 推荐

晖姐真的太倒霉了

54分钟前
  • 烟花易冷
  • 推荐

初一带老妈去电影院渐渐成了惯例,矬子里拔出这部看是冲着日版……女主说话做作到散场老妈第一句话就是问女演员为什么口齿这么不清楚……不过我想的是,不断cue自己作品的导演你这么爱致敬戏剧,但是看起来准备在电影界一条道走到黑了?

56分钟前
  • Mumu
  • 还行

中国拍电影的地方就剩上海重庆了吗😅

60分钟前
  • 奈斯Biu
  • 还行

时光网的记者在采访导演时,提到《人潮汹涌》与《无名之辈》在标题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我也没啥感觉,但观看过程中就有了这种共鸣。结合导演之前拍过的《你好,疯子》不难发现饶晓志导演其实非常关注都市边缘人的生活状况。所谓主角无非只是一个无名之辈,混迹在汹涌的人潮里。导演的特点就将每个人的生活状况、压力一一呈现,并让这些边缘人相互碰撞,摩擦出惊艳的火花。前作《无名之辈》口碑虽好,但结尾观众并不喜欢——观众很难接受这种好人犯罪被捕的结局。很多导演都能意识到这点,却又无力改变,因为犯罪片的结尾必须真相大白,罪犯必须受到惩罚,否则不能过审。而饶导的聪明之处就在于更改人设,让本片中的杀手只是一个假杀的演员,主角们的结局也是大多数人都能够接受的结局。这个创意想的很好,解决了犯罪片结局常见的桎梏。

1小时前
  • 温岭阿浪
  • 力荐

低于预期,有点失望。人物立不住,又假又尬。仅从喜剧表演的角度,肖阳过于油滑,万茜又太生硬,远不如隔壁的几个小品演员。

1小时前
  • 芦哲峰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