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审判

大陆剧大陆2006

主演:刘松仁,朱孝天,曾江,谢君豪,林熙蕾,英达,曾志伟

导演:高群书

播放地址

 剧照

东京审判 剧照 NO.1东京审判 剧照 NO.2东京审判 剧照 NO.3东京审判 剧照 NO.4东京审判 剧照 NO.5东京审判 剧照 NO.6东京审判 剧照 NO.13东京审判 剧照 NO.14东京审判 剧照 NO.15东京审判 剧照 NO.16东京审判 剧照 NO.17东京审判 剧照 NO.18东京审判 剧照 NO.19东京审判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7 18:08

详细剧情

  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审判日本战犯,当时法庭由11个国家的11名法官组成,受中国国民政府的委任,以梅汝璈(刘松仁 饰)为首的中国法官在3月20日飞抵东京。《大公报》记者肖南(朱孝天 饰)负责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全程跟踪报道,战前相爱的恋人和田芳子(林熙蕾 饰)与他相 会。在宴会上,肖南目睹了梅汝璈的激动和欢欣,却预感到此行必定多艰难。  审判终于开庭了,中国代表团遭受到了种种困难和挫折,整个法庭不赞成死刑的人居然占多数。面对各国法官们的偏见与刁难,中国法官和检察官们与他们斗智斗勇,克服了对美国法律不了解的种种不利因素,在庭审辩论中取得了上风。最终法庭是否能将东条英机等臭名昭著的战犯送上绞刑架呢?

 长篇影评

 1 ) 直面泯灭了的人性

那一天路过影院,一看表差五分钟恰好能赶上看中午的一场。我总喜欢一些充满正义之气的片子,比起一些只有视觉冲击力的影片来,我想它们更值得让人走进剧院。 电影如果越来越多地只作为一种给视觉带来刺激效果的工具,等同于游乐场里的摩天轮,那真是有些亵渎电影二字了。当然我也不反对它如果同时可以给人带来这种刺激的感受,如果这种感受确实是快乐的话。
 
有些历史注定是要被拂去尘埃显露出它的一点点真相来的,象我的1918,象这部东京审判。但这样一段非常特殊的历史,任何一部影片,一个半多钟头的镜头语言又是远远无法承载它的,实际上,它象一把钢刀一刀刺进了历史,拔出来的时候竟鲜血淋淋。

没有想到,虽然很详细地知道这段历史的细节,以前读到约瑟夫季南的总结陈词的时候曾经满目泪盈,今天再来看这熟悉的一幕却还是叫人眼泪在眼眶里直转,我想我的承受力是过于脆弱了。而令我很匪夷所思的是后座有个年轻的母亲能够顾左而言他始终喋喋不休,纯粹把它当作是个跟自己无关的故事在看么?这种超脱旁观让人感到的不是害怕,而是恐惧。
 
时间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伤痛都已经愈合了么,还是从来未曾记得?
 
二十一世纪的阳光底下,来看看二十世纪中国人的血曾经怎样流着,中国人的躯体怎样被践踏着,中国人的精神怎样被拷打着,而中国人又怎样在压力下保持尊严。一个半多小时,里面有人类历史上最无耻的、最邪恶的、最彷徨的、最伤痛的、最正义的、最艰难的、包括着死亡与生命,统统都在里面。在日本大概是彻底没有勇气去拾起这段历史了,在中国每提起一次伤就越痛一次,对于那在日本人的恶行下几百万枉死的中国人的亲人们。那么就在五十多年之后,能够找回一点勇气和承受起一些痛苦的回忆之后,应该是时候再来把那段真相展开来看看了。
 
季南:“你认为作为首相发动战争,在道德和法律上都没有错吗?”
东条英机左手撑在桌子上,挺起胸膛,对着季南强硬地:”完全没有任何过错!以前、现在还有将来,我都认为那都是正当的!“法庭一片喧哗……
季南:”那么如果你无罪释放的话,你还准备和同僚们一起重复过去做过的事吗?你还会让日本继续发动侵略发动战争吗?!“他压抑着自己的愤怒……
东条英机梗着脖子,毫不示弱的盯着季南:“会!”
 
季南:“被日本军队杀死的中国人有多少?”
东条英机:“不清楚。”
季南拿起一份文件:“这是日本大本营所发表,据年鉴上载明,自1937年7月开始至1941年6月间,中国方面死伤约二百零一万五千人…”
他停了下:“杀戮二百万以上的中国人,你是否想过,这将引起中国人的愤怒?”
东条英机沉默着。
季南:“请回答!”
东条英机:“我对此深感不幸。”
 
---有没有一种无耻可以抵达这种境地,有没有一种人性可以被泯灭到这个程度?!
 
在历时了两年多的审判后,中国大法官代表梅汝傲搞不懂为什么在对人类历史最残暴的罪犯进行审判,在大量的证据和事实面前,这场最正义的审判却如此的困难重重,一直到认定犯罪的事实后,在死刑的判决前面,反对这群最没有人道的,对中国犯下不可饶恕的恶魔进行死刑的仍旧占了多数,他在极度的愤恨与失望下做好了玉石俱焚的准备。他重重地念道“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一代中国学人,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阐述这样的悲壮!他一度想用自己的死亡来向法官团明志,这确实是符合中国一代具有尊严与气节的中国学者的最为个人的反应。

“捍卫尊严最好的方式,就是拿出你的行动来,让身边人世间人都看到你的努力与决心。”最后这番话点醒了差点留下一页悲壮的梅汝璈,历史上才有了后面几段非常精彩绝伦的辩词,有了将最后的死刑犯送上绞刑台的一幕。

其实直面那人性里最为黑暗的地方的斗争从来就不曾停止过,那块地方不曾消失,这一幕就永远在继续着,仅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气节是不足以照亮它的,几十年前在远东法庭上的那一幕带来了一个最好的启示,我们需要比死更多十倍的勇气与智慧。


 
 

 2 ) 《东京审判》——见证国产烂片对历史和电影艺术的侮辱

作者:赫连定

 
我怀着极高的期待,看了《东京审判》,结果是,我再一次见证了中国电影人的弱智。一个“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就这样被糟蹋了。看完这部烂片,你不得不承认,中国电影比中国足球更令人厌恶。中国足球至少还有一个功能,那就是可以让你在茶余饭后发泄一下,而且基本上是还是较具娱乐性的。但中国电影,却使你感到一种深切的失望。

这个电影的问题在哪里?整个影片在概念上是模糊的,是非上是模糊的,对抗上也是模糊的。它反映的是法律,但是却是对法律的一种侮辱。中国法律同仁究竟是在和日本战犯交锋,还是在和其他国家的法官对抗?电影一开始就似乎给出了答案:中国人是在和盟国的法官对抗。梅法官的全部精力都是在与美、英、法等帝国主义法官斗智斗勇。给所有人的感觉是这样的:对日本人的审判是一个假象,全片反映的是一个中国法官如何在合议庭(或者叫盟国审判委员会)内部争取主导地位,它要表达的主题不是控诉日本侵略,好像是在控诉美英帝国主义的排挤和压迫——我们好像又回到了毛时代了。

真的很荒唐,我们可以把这个电影的故事精华,缩小到一个具体的案件上来:一个罪犯要被判死刑了,合议庭(审判委员会)内部意见不一致,其中一个法官,也就是我们伟大的梅大法官,非常希望把被告判处死刑。于是他不余欲力地说服其他法官,甚至采取了逼宫似的手法要挟其他法官。

且不说这在法律上是荒诞的(负责说服法官的是律师或检察官,是经法庭调查而被采纳的证据,而不是某一个法官),即便东京审判不是一个单纯的法律问题而是一个政治事件,审判结果代表的不是法官个人的意见而是其所属国家的利益。中国法官只是十一个法官之一,事实上他无法主导本次审判。而他的理念及其出发点,似乎是没有悬念的,那就是为了国家利益一定要使用死刑。这个信念,并不是随着审判的进行而逐渐产生的,而是一开始就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他的头脑中。从真正的法律意义上说,即便罪大恶极如东条英机和松井石根,在未经审理并宣判前依旧是无罪的,法官绝不应当有那种事先的倾向性,而我们伟大的中国法官,却抱着一种“严惩”的固定思维而来。这种预先存在于头脑中的判决结果,最后“果然”影响到了刑罚的适用——你能说这个审判是很伟大的吗?

庭上的戏,虽然从时间上来说足够充足,但却是一个浮肿的典型案例。检方对日本战犯进行着一种机械的盘问,不是用证据,而是用感性词汇来控诉。出庭作证的证人只有三个,非常单薄,而且该三证人的证词均不被被告承认。除此之外,法庭没有出示任何证据以证明战犯们违反了国家法或是日内瓦公约(甚至都没有出现这些名词),比如说政府文件、往来电文、其他的证人证言、其他日本罪犯的有罪供述等等。

法庭戏一直是美国这种法制国家的电影的热门题材。对我们这种五千年悠久人治文化的文明古国来说,既遥远又过瘾。我们中国导演大概是受到了美国类似电影的影响,力图把整个法庭戏拍得紧张激烈扣人心弦。但是问题是,导演只学到人家美国电影的皮毛,精髓没有学到。因为作为一个专制国家的愚民来说,显然他既不懂法制的精髓,也不懂电影的精髓。所以整个电影始终沉浸在一种刻意营造出来的空洞无力的“紧张”气氛中。

作为被告的战犯,几乎没有什么表现机会,完全是一些木偶。除了用弱智的语言回答一些弱智的提问外,他们的内心、他们的思维、他们的性格特征,没有任何的机会让观众了解。人们看到的只是,一些罪该万死的人,经过了多余的审判,居然还有人不愿意使用死刑,结果终于被来自中国的梅法官摆平了,OVER!

更使人忍无可忍的是,导演意想不到地安排了一段无聊到极点的感情戏桥段。就这个愚蠢桥段本身来说,无论如何去蔑视和攻击它,都不过分。就好像一个拼凑出来的廉价肥皂剧。中国导演的低劣素质和低级趣味,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在中国导演导演看来,莫名其妙的三角恋好象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少的。中国人拍了三个版本的《南京大屠杀》,除了一个基本没有故事情节类似记录片风格的外,另外两个都搀杂了大量的感情戏,而且谈恋爱的都是一个中国人和一个日本人,好象如果不这样,就没法交代南京大屠杀的来龙去脉一样。中国的导演永远不懂的,在这种题材中,加入爱情戏桥段,是多么的突兀怪异,多么的令人反胃。

有工夫去写三角恋,却没有时间去表现那些战犯的历史罪恶——他们无疑罪大恶极,但他们是东京审判的主角,他们的内心究竟是怎么样的?面对由战胜国组成的法庭,他们究竟有怎么样的感受?面对人类良知的拷问,他们又有怎样的震撼或冷漠?面对无可辩驳的证据,他们又有怎样的内心世界?面对最后可能的极刑,他们又有怎样的忏悔或顽固不化?面对不仅仅是亚洲其他国家而且包括日本国民在内因为战争而造成的巨大损失,他们又有怎样的真实感受?这一切的一切,电影都没有丝毫的表现。

对比一下美国人在四十年前怕的《纽伦堡审判》,看看人家严肃和娴熟的表现手法,中国导演难道不应该羞愧吗? 一部烂片,就这样对法律、对历史、对电影艺术,来了一个极大的侮辱。

原文:http://www.bullog.cn/blogs/JACKYzhang/archives/144648.aspx

 3 ) 语焉不详,主次不分

导演在拍摄题材的选择上,可以说是独具匠心。以往看过的以二战为背景的电影,大多反映的是抗战过程中的一些战役,一些故事,而对战后由国民党主导的这次战犯审判,却有意无意的很少涉及。直接的结果,便是国人对这次审判,知之甚少。
可以说,导演绝对有机会把这部电影拍成一部经典之作。但是结果,却让我十分失望。
很多国内的电影中,都喜欢穿插一些感情戏,理由大多语焉不详,顺应时代潮流?还是吸引更多的观众?利用明星效应?恐怕大家心中有数,导演心中更是有数。无数的电影,电视剧就这样被玷污了,比如《南京大屠杀》,比如《林海雪原》。
毕竟很多题材,是容不得你去编造,容不得你去“戏说”的!
《东京审判》的开头,用了大量的时间交待了“排名之争”,是为了突出梅的民族气节?还是为了展示中国人的所谓“骨气”。然后个人认为看上去更像是小孩子的怄气或耍小脾气。对排名不满意就穿衣服走人,这是长中国人的志气,还是显露中国人的小气?如此感情化的人,能理性的对审判的战犯做出理性的判断吗?对于William回到会议室,是如何向其它法官游说的,导演并没有交待。不过可以想象的到...
"The Chinese Judge do not agree with you, com'on give him the fucking second position and let's move on,okay?"
这样子?
即使这件事真的表现了中国人的所谓气节,我个人觉得导演的叙事手法也并不高明。
出了法庭,面对两个日本醉鬼的挑衅,梅却一改前面的热血和大义凛然,变现的极为木讷。甚至对司机的行为“感到一丝丝的愧疚”。导演通过这件事又想表现什么呢?中国人的包容?中国人的宽大?以我看更像是软弱和无能。
至于男记者和日本小妞的所谓爱情,在我看更加的不堪,甚至日本老兵的那句“狗日的日本鬼子”,相信也并不能引起大多数观众的所谓深层思考,更像是一个噱头。
梅在量刑投票前的那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更像是一个懦夫。真的想不出导演安排这个情节的目的是什么,觉得安排一些转折可以增加电影的所谓“可看性”?

匪夷所思!

 4 ) 东京审判:不过又一部国产片

东京审判,是二战后的一段重要历史,这确实是电影的好题材,但可惜的是,这部备受赞誉的电影并没有给我们过于深刻的印象,实际上,它不过是又一部平平的国产片。

我们先仅仅从电影的角度来看《东京审判》。双线式的结构,主线是梅法官等人在法庭上的抗辩,支线是小记者的同学一干人为代表的日本普通民众对战争态度的差异。前者是表述的重点,后者嘛,主要起点升华主题上升人性之类大家耳熟能详的作用。但效果如何呢?副线对主线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如果我一剪子将所有副线情节全部咔嚓了,只要再找个能让梅向二人喝酒唠嗑的地方,对影片主题没有丝毫损伤,相反,还能使情节更加紧凑,更加突出。然而加上这段后呢?导演想要表达的所谓人性和所谓战争对人类的伤害云云,在极为有限的时间里,根本就表现不出来,或者说表现得非常片面,这部分中,没有一个人,全都是导演按照自己的臆测在那捏出来的符号:你,就是一极端分子,专门使坏;你,就是天真善良;你,就是要痛心疾首……每个人都彻底单向了。纯粹单向了还不行啊,却还想表现复杂人性,又只有那么短的篇幅,导演本来意图的讨巧,结果完全成了败笔,别说摊上个完全不会演戏的某人,就算找来年轻演员中比较会演的刘烨,照挂不误。

这段即使是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也会承认是败笔,那么我们看看主线,主线就真的那么完美吗?主线的视角是梅法官的日记,按照时间顺序推进。我承认,虽然东京审判题材很好,但其真实过程并不比我们听到的结果令人畅快多少,其繁杂反复是不太好表现于影象之上的,而影片表现得也确实只能用中规中矩形容,没算有太多纰漏,但几乎找不到什么出彩的段落。先是开庭前排座次,然后是开庭,接着就是一个一个部分,战争开始时间,溥仪对质,南京大屠杀,vs板垣,vs东条,死刑辩论,我记性不好,应该没有大的疏漏,糖葫芦式的叙事确实应该,但现在的糖葫芦,上面有的是山楂有的是葡萄有的是苹果,而这部电影,显然还停留在平均分配阶段,除了最后的死刑辩论给予了一定的重量外,其他段落几乎是平均分配,一两个回合倒还可以忍受,4、5个回合完全如此,就有点平庸的味道。再看片中的表现,进入审判阶段后,几乎每个场面的模式就是提出指控,鬼子发难,我军联合友军力挽狂澜,这跟事实是否一致令人怀疑尚且不说,即使场面表现我军失分,导演也必在稍后的观众表现(审问板垣一段)和判决结果(南京大屠杀一段)为国人扳回来,不过这一扳再结合前面的劣势,反倒给人感觉是逻辑混乱。更重要的是,无论哪一段的审判,剧本都没办法给人以激烈的对垒感,往往是刚刚拉开个架势,这颗糖葫芦就吃完了,得,收工,咱们赶下一颗,我倒不是说时间不够,我都怀疑,即使给他足够的时间写一场戏,他能否将戏写得引人入胜。该高潮的地方,没快感,无所谓的地方瞎煽情。

OK,看到这里,必有板砖飞来,高帽落下:这不仅是一部电影!这是历史!无论电影拍得怎样,我们都应该去赞美之!

对不起,这样的论调我看得多了,既然不愿意从电影角度讨论,OK,那么我们来看看电影之外的东京审判。可以说,如果从电影之外来看,这片子就更糟糕了。从我已经掌握的史料来看,东京审判尽管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是一次胜利,但实际上在麦克阿瑟不愿意过分削弱日本实力的考虑下,大批在战争中犯下重罪(我眼中的的战争罪一是策划战争,二是对平民和非武装人员的杀戮)日本军人逃过了起诉,而这些,在电影中仅仅一笔带过。整个审判过程,远不像上面我写的电影中那样总是力挽狂澜,相反,中国屡屡因为国力弱小、法律经验不足以及最重要的证人不足而困难重重,电影中也表现了一定的困难,但电影中所表现的梅法官所承受的压力与其实际表现得内容之比,实在令人莫名,实际上,我觉得梅法官现实中的压力比电影里只多不少,但电影的表现太乏力,为了在电影上长劲,即使局面不利也要表现成我们反败为胜,即使欧美法官皆有对日本人的袒护,但在片中也成了和我们的铁板一块,这,使影片看起来相当的幼稚。

梅法官是一个爱国者,但更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智商的法律人士,但编剧的功力使其变得激情有余而理智不足。开头戏中的争座次,我不懂具体的国际法规定,但至少从后来影片表现的法律审判过程中来看,座次和审判时候影响力的大小并没有直接联系,这样来看,梅未免过于意气用事。不答应就不玩了,这样的表现不仅不能体现梅的智慧,反而有可能会助长国人不按规则做事且引之为豪的作风——看,大律师也是如此。有人要提到巴黎和会时候顾维钧的不签字,但麻烦您比一下,两者利益可比吗?万一因为梅的意气用事而中国人不得占据大法官之位,其对结果的影响和这座次之争比,孰轻孰重呢?另一个就是结尾,梅对同僚的死刑辩论。这一段本来是显示一个编剧笔头的最好机会,可惜,不仅平淡如水,而且还有个大bug:印度纵然是佛教发源地,但众所周知,进入20世纪的佛教在印度的影响力怕是连在中国的零头都不如,可编剧居然让梅和印度法官大谈佛教,虽然印度教中也有转世的观念,但两教分野实在不小,编剧大人,你别拿自己的智商来侮辱梅先生的智商好不好?哪怕你将纽伦堡审判对纳粹的严办和这次的宽松比也好啊。

我承认我的话讲得比较刻薄,但这是因为有人坚持要用这电影当成严肃史料来看,拜托,想看通过看这部电影了解东京审判,您还不如多读读西祠上冰冷雨天的文章呢。如果抛开这些,电影本身还是可以一看的,只是题材给它带来的血统优越并不能让它本身的质量上乘多少,不过还是无数水平线之上的国产片中平庸的一部。不要怪我苛刻,美国人仅仅一起谋杀案,就可以带给我们震撼至今的“JFK”,而跟这部题材类似的《纽伦堡审判》也拍得非常精彩,我们的苦难远比他们深重,我们只是要求不低于他们的反思,有错吗?

 5 ) 部分的真实能不能算真实

看了<东京审判>,不得不说一些东西

这是一段中国人(至少是大陆人)都不熟悉的历史.因为在大陆过去几十年的历史教育中,东京审判都是被刻意忽略的.因为这是一件由国民党主导的抗日事件,不管取得了多大的成功,被刻意弱化似乎成为这一类事件的共有特点.

所以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少有人真正明白东京审判的具体进程和它的重要意义.

但这次党国似乎要改变这种状况,这是值得肯定的,至少表明党国在抗日历史问题上开始正视国民党的积极作用.

但看了影片以后,发现很多可以大做文章的题材还是被忽略了,有些材料甚至关系到当今的中日关系.做为正史片的导演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对这些题材视而不见都是他的失职.

比如对天皇的审判问题.这是东京审判的焦点问题之一.由于美国的暗中支持而使天皇逍遥法外是这次审判的最大遗憾,这为日后日本政坛极右翼的死灰复燃埋下了祸根.而在影片中这个重要情节只是一笔带过....又比如731,这也是很有戏剧性和悲剧性的事件,影片几乎不提一字...难道是为了当今的中美关系

影片放弃了在重大历史问题上的追根究底,反而在一些情绪化的东西上大做文章:中国证人的歇斯底里,日本退伍老兵的脸谱化的道歉,中国留日学生的暧昧感情,甚至还出现了一个被军国主义蒙蔽的狂热青年.这些是用来干嘛的呢,暂且不说这条副线的演员的演技惨不忍睹,就算他们的演技一流,这样生硬且脸谱化的编剧也已经毁了其在正史部分的苦心经营.况且它在正史部分也是如此的差强人意.

部分的真实到底算不算真实.这是摆在导演面前的一道难题,选择省略什么,表现什么,弱化什么,强调什么,就可以看出影片的真正用意.所以,我不善良地认为,这部影片不是为了让人们去真正了解这段历史,而是以历史的名义片面地去概括历史,使观众陷入一种两难的尴尬境地.

除了剧本和创作意图的上的硬伤,影片在叙事手法上和拍摄手法上也是不尽人意.比如影片过多地用了空间闪回这个手法,初看之下会给人情绪上的良好的压迫感,但用多了,就会让人怀疑摄影机出现故障.再比如在拍摄犯人的审讯时,镜头过于单调,而且会规律性轮流地把几位配角扫一遍,实在不知道为什么....

虽然我说了它很多坏话,但是我还是举双手支持这部电影的.坏话归坏话,坏话是为了有更好的电影,不是为了骂而骂...高群书的这部处女作实在不容易,是他自己贴钱拍完的,令人尊敬.希望中国能早日出现伟大的抗日电影.

博客:http://www.mtime.com/my/Lyeast/

 6 ) “忘记意味着背叛”。

    美国人聪明。原子弹扔了,仇也报了,气也出了。《珍珠港》也拍得荡气回肠。而作为二战中受害最久、最深的中国,一直没有一部结历史与艺术为一体的好片,供后人观看与凭调。
    总算是出来了。凤凰与CCTV6都“高调”报道。在这日本频繁拜鬼之年,在这二战胜利60周年之际,真的需要一部这样的片子。否则日本人没忘,中国人先忘了。
  打电话问了好几家影院,竟然不知道,其中最搞笑的一家更是把它定义成“教育片”,说要有团体包场才放映,行内人士竟是这种水准,真是无话可说!好在还是有两家影院放映,而且还是最好的影院。
  电影院大部分的位子还是坐满了人,欣慰。整个观看过程中也是出奇的安静,东条被判决的时候大家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总的来讲还是不错的,画面与音效都很棒,尤其是配音。角色也都不错,除了朱孝天相对勉强了点,但作为“台湾青年”,也算是不错了。
  唯一感觉不足的地方是:情节、情绪都过于含蓄、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描述不够强烈与震撼。同时也看得出来,导演特地对日本的人民作了友好、正面的描绘。总的来讲,虽然是一个关于审判战犯的影片,但更是一部渴盼和平的影片。预告也说了,我们不为了要复仇,只是忘记就意味着历史的重演。可以理解,“和平崛起”,这是中国目前的策略。另外,报道说由于这部电影内容涉及不少敏感题材,经历了艰难的过程,能上映本属不易。何况还要在日本上映呢!对于那些中国、日本的历史盲来说,这样的片子,也足以震撼了。
  无论如何,历史的这一课,每个中国人,是要上的。“忘记意味着背叛”。

 7 ) 生命的精神

生命的精神
——从《东京审判》谈起

    近日难得有暇,这个周末看电影,阅读,然后想起记录三个人的名字:梅汝璈,袁传宓,阮仪三。
    先说梅先生,1946年3月东京审判,中国国民政府委任梅汝璈担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法官,一个铁肩担道义的人。《东京审判》的导演高群书写在拍摄记《危局上的城》里提到,梅汝璈是我们这个时代难以企及的人物。片子的开端,梅先生一直坚持法官坐席按《日本受降书》上的签字排名,中国排在第二位,而不是主法官卫勃安排的美英之后。这为案件中他数次及时翻译中国证人的话给主审官有很大帮助。他是个强势的人,这种强势一直坚持到最后,片子结尾,刘松仁演的梅汝璈有一句台词:“(只要你打不死老子),老子就要站起来”,然后一个一个地游说十位法官,审判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死刑。在看到卫勃宣读投票的时候,我的心跟着激动,紧张而狂跳。那是个中华民族的英雄,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的精彩辩论至今也是法律界的经典案例。
    袁传宓是生物学家,南京大学生物系的一个老师,为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忙碌了一辈子。在我的专业领域——景观生态学上有一个词叫生态廊道,许多甲方在看我们所做的规划的时候,常为这个词汇而困惑不解。我经常用1/3的汇报时间去给甲方解释这个词,是留给动植物的生存通道,希望开发商在大刀阔斧的同时能够给鸟儿、鱼儿留一些生存的空间。扯远了。在长江修建葛洲坝的时候,是给鱼儿留了条“过鱼道”,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态廊道”。每年长江鱼儿洄游的时候,是要到上游产卵的。可是“过鱼道”是没用的,鱼不听人的命令,鱼有鱼的规矩。近年来,耳畔总是听到关于长江许多珍惜鱼种灭绝的消息,是因为人类的一己之利而剥夺了鱼儿为父为母的权利。袁传宓是应该被人们记住的,他每年都带着几个研究生,用最原始的水桶把那些只认本能的鱼儿一桶一桶的运过坝去。就这样袁先生忙碌了一辈子,为鱼儿,为鸭子,为了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为了一种科学和人文的精神,为了子孙后代的未来。
    阮仪三是同济大学城规学院的老师,一直致力于历史城市保护的工作。他写过一本书叫《护城纪实》,记录了他这几十年来关于当代城市发展的立场和行动。江南六镇、平遥、丽江、九华山……一个个如今蜚声海内外的古城名山,当年就是这个小个子的男人奔走保护,甚至多次差点罹难而保全的。我曾有幸听过阮老师半年的课。2005年的秋天,每周五早八点,当我们这些年轻人还睡眼惺忪地赶到教室的时候,七十多岁的阮老师早就精神抖擞地站在讲台前了。我每次听他的课都能感受到他的热情、激动,和对这个国家历史文化的深沉的爱,这种热情常常让我忽略了他的年龄,甚至觉得自己的心态在他面前都显得老了。
这三个人的领域分别在法律、生物、城市规划上,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他们骨子里都是一样的,都有着知识分子的文化良心,都有着一种贯穿生命的精神,都是我钦佩的人。
    毕业以后,我从一个城市换到另一个城市,看起来顺风顺水,却依然不快乐,我想不懂自己要的是什么?所以,一度购买服饰美容类的奢侈品成了我努力工作的理由。
    这一个月来,身边的人和事发生了一连串的戏剧性,让人措手不及。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索我所欠缺的——生命的精神!
    我们为什么工作?我曾问过朋友,他说,“工作是为了有收入过我们想过的生活”。在拥有了想过的生活之后呢?几位前辈已经用他们的作为来证实了:工作是为了实现生命的精神,是为了对得起一个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良心。
    人活着,有一份比钱更重要的为之奋斗的事业,有一种贯穿生命的精神,这种精神所带来的满足感和自我肯定,才是让内心真正充盈着快乐和热情的原动力吧?!

 8 ) 失败的副线很遗憾

非常好的题材,但是高群书明显难以驾驭这个题材。整个朱孝天那个记者的线是非常失败的。他想用生活化的故事来烘托这个大题材,然而出来的效果并不好。也许是人选的不对,完全无法代入他们的角色,也体会不到他们的痛苦挣扎。曾志伟演日本人,太出戏了。然而相对来说,法庭审判部分还是相当精彩的。刘松仁流利的英语,从容的气魄,太适合这个角色了。两个外国人大段的对白也很出彩。然而就是可惜了,总差一口气的感觉。导演不如考虑拍一个更加纪实的更像纪录片的东西,也许会更精彩。

 短评

有点像记录片,朋友看的时候一直在玩手机.说听着就可以了.全是长镜头.

3分钟前
  • Andy
  • 还行

那个。我坐在她身后。她就在我前面。特殊的电影。与电影无关。

8分钟前
  • 阿依达
  • 力荐

好端端的庭审戏,硬是被日本一家人莫名其妙的伦理剧搅得稀烂。也许导演是想模仿《纽伦堡的审判》房东太太家的设定,在小人物身上体现大时代的掠影,但是效果很尴尬。真正重要的信息反而用旁白一带而过。这段历史配得上一个更好的电影。

13分钟前
  • Piglette
  • 还行

非科班出生学新闻的高群书导演,成功的驾驭了这一史诗题材的影片,这给非科班有志做导演的孩子们无疑是种振奋。

16分钟前
  • 逝去的爱
  • 力荐

这种主流历史大片只要能从虚假中找出一点真实来就不错了.整个片子开头不错,后来人物稍微显得有些高大全,刘松仁确实是为了中国人民的利益而去,但是整个片子看起来还是主流教育意义多些。或许这样已经最好了,可惜太正经的片子已然看不进去,何况还有诸多娱乐之人出镜,故而看完也没能留下清晰印象

20分钟前
  • 文泽尔
  • 还行

太刻意...太用力...

22分钟前
  • 某茶君
  • 还行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看来日本还是不懂这个道理。军国主义的豺狼即便被打掉两颗牙齿依然丝毫不买账。小平爷爷说他们那一代人没有那种智慧,所以岛争的问题暂且搁置最好。如今,可惜我们这一代人要令他失望了;他所期盼的智慧决策终究没能出现。(ps 英达顿挫的英文发音不错呃 -3-)

24分钟前
  • 小檠的罗宾熊
  • 还行

可以看到创作的诚意与厚度 可是这种主角都还没出来 所有命运和基调都签著好了的主旋律 真的没啥意思 科教片不是科教片 观众也根本不在乎主人公的命运 是创作理念的失败

25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如果不是题材原因,我真想打“较差”

30分钟前
  • 木卫二
  • 较差

国人应该看的 雄辩的口才 宏大的气魄 责任心 刘演得很好

35分钟前
  • donglao
  • 力荐

难得看一部历史题材片,也许是不怎么深究的原因,我对这方面的电影都有某种难辨的是非力。我倒觉得此片感情厚度渲染的刚刚好,对历史的还原与控诉都是情理之中的。比如某些义正言辞的辩护最让人内心沸腾,总之挺不错的。

40分钟前
  • 推荐

朱孝天是影片最大的败笔……

41分钟前
  • Touma
  • 还行

中国第一流的导演抢着拍所谓的商业片,中国第二流的导演又拍不好真正的艺术片,这就是《东京审判》的尴尬。感觉最好的是两个老外主角的大段英语台词很精彩。梅汝璈最后一段文明与人类的说辞也不错。【武大】

43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那时候因为我们疲弱,只能任人宰割,连最终审判时,因为是美国人打下的,也无太大的发言权。这是历史的教训,这笔血债会记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对这段历史越是了解,越明白什么叫做“深仇大恨”。只有国家富强,中国人才有尊严,正因为我们遭受了许多苦难,才懂得和平来之不易。如今日本首相菅义伟上台后又参拜靖国神社,日本人也从未向中国道歉,所谓的中日友善不过是利益交换,是假道德,日本这个民族骨子里的野心、冷血、凶残从未改变。如果说美国人是流氓的本性,那么日本人则是禽兽的本性。铭记历史,努力奋斗,只有强大才不会被欺压,只有强大才能立于不败。

47分钟前
  • 小袁同学
  • 力荐

只能说让我了解了一段历史!

49分钟前
  • 元宝宝
  • 还行

看这个的时候还在上学,对这段历史在影片之外就有了解,拍的现在看来一般般,但对我来说,光看到名字就让人流泪。

54分钟前
  • ᥫ᭡້໌
  • 推荐

非常不错,但有必要说,用中国人来演日本人是最大的败笔,看着谢君豪,曾志伟这些熟悉的脸真的很难进入角色。

55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居然很好看,湿了有木有!

56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在一些关于中日关系紧张的历史的片子里,表现中日民众的微妙关系副线往往会有点粗糙尴尬,这部虽然将战后日本人的几个典型心理融入到副线的一个小家庭、小酒馆中,但依然处理得比较粗糙。即使如此,也无法阻挡主线的厚重和审判现场各个剧角色的魅力。

1小时前
  • Jasmine_长乐
  • 推荐

是对日本的审判,也是对中国的羞辱,更是整个亚洲的辛酸耻辱。当时的国府全靠几个受过英美教育的法官和检察官个人的情感和能力,在美国人的手掌心儿腾挪出一点点余地,才得以遮遮羞。全体法官检察官,除了中国人和印度人(英国的傀儡),都是欧美老牌帝国主义殖民者,他们在亚洲殖民地上犯下的罪行都不比日本人少,所以日本战犯和辩护律师才会那么理直气壮、因为他们用来为自己辩护的强盗逻辑正是从欧美殖民者那里学来的,明明得了真传,还要被老师审判,当然委曲。如果中国法官真的退出,这场审判就彻底成了一次西方老殖民帝国惩训亚洲新殖民帝国的分赃会议了,将全无合法性和正义可言,所以盟国必须要拿中国来当点缀。这是梅大法官以退出相要挟时仅凭的一点底气,相当悲哀,相当惨烈,可惜这片完全没get到,光会学着纽伦堡跟着英美白左喊反战口号。

1小时前
  • 高玉宝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