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战争

欧美剧美国2017

主演:彼德·考约特

导演:肯·伯恩斯  琳恩·诺维克  

 剧照

越南战争 剧照 NO.1越南战争 剧照 NO.2越南战争 剧照 NO.3越南战争 剧照 NO.4越南战争 剧照 NO.5越南战争 剧照 NO.6越南战争 剧照 NO.13越南战争 剧照 NO.14越南战争 剧照 NO.15越南战争 剧照 NO.16越南战争 剧照 NO.17越南战争 剧照 NO.18越南战争 剧照 NO.19越南战争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2 10:19

详细剧情

  著名纪录片导演肯·伯恩斯的越南战争纪录片,于2017年在美国PBS电视台播出,共10集,总时长有18小时,采访了来自各方的近80名亲历者,既有参战与反战的美国人,也有南越与北越的军民。本片历经十年制作,跨遍全球搜集资料,其中有许多少见和重新数字化的影像档案,还有20世纪最为出名的摄影照片和家庭影视,以及历史新闻片段和政府内部的秘密录音。  随着PBS推出纪录片《越南战争》,我们得以回顾那个分裂的年代。对于在那段时间内生活的人来说,这段时期将永远印在他们心中。约翰逊总统在南越将杰出服务十字架授予南越Cam Ranh湾第一中尉。 从1962年到1971年,美国军方在越南森林上喷洒化学试剂——脱叶剂,这种落叶剂是为了将越南长得茂盛的树林,使其变得光秃秃,这样就让北越的军队失去了天然的隐蔽屏障。落叶剂对环境的危害极大。其危害表现一是因大面积植被的破坏而危及该地区整个生态系统,二是这种农药的致畸作用会使人类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长篇影评

 1 ) 错在支持了一个错误的政府

越南战争就像后来的阿富汗战争一样,是一个错误的决策。

这个决策的初衷是冷战时期为了抑制中国和苏联的扩张,可是错在支持了一个错误的政府。南越政府的腐败、贪婪、骄横和无能,是个扶不起来的阿斗。在肯尼迪和约翰逊的执政期间,战争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问题是明明知道错了,可是为了脸面而死不认错。美国政府知道的民众不会支持这场战争,所以连续几届政府都是向国内民众隐瞒真相,以撒谎来欺骗国内民众。直到有人把国防部长给总统的秘密文件披露给了报社,司法部还继续以国家安全为由下达限制令。最后是最高法院引用了第一修正案,才维护了新闻自由,揭开了政府说谎的真相。

新闻记者的天职,就是把真相告诉人们。而当媒体沦落为不断的编造谎言来欺骗民众时,它就丧失民心了。

所以,制度的设计就是为了对付人性的弱点。一个好的制度要比政客更可靠。

越战老兵在反战示威中,把勋章扔进囯会山的一幕非常感人。有一句话值得深思:我是为了人民还是为了一个政权去打仗?我参与战争的一方是否是正义的?

历史有时候真会给我们开玩笑。

二战期间,美国利用胡志明赶走了日本人。胡志明在中苏的支持下,又与法国人争夺二战后的地盘。美国只是为了抑制中苏的势力而硬去支持一个反共的政府。越南刚刚赶走了美国人,推翻了反共的政权,接着又要去消灭中国支持的红色高棉,气的中国人与越南打了一场“自卫反击战”。在越南的战后重建中,越南反而与昔日的敌人美国越来越靠近,而与曾经支持过他的中国越来越疏远。随着中美交恶,越来越多的加工企业在迁往越南,越南经济发展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还是把过去放下,展望未来吧。

 2 ) 名场面

保宁:40年过去了,即使越南老兵也回避谈起战争。人们赞颂胜利解放,他们错了,谁赢谁输不是问题,战争,没人输赢,只有摧毁。只有从未打过仗的人,才喜欢争论谁赢谁输。 一位黑人老妇应门,我想她一见到我们就知道我们来意。牧师说,我很抱歉通知你,你儿子在越南阵亡。她坐下来,没有说一个字,然后她丈夫说,不,可能弄错了。他拿出一封信,他说,看,昨天收到的,我儿子昨天还活着。牧师看着那封信说,这是一星期前,我想你儿子在写信那天阵亡。 接下来3年,美国将会努力了解它前来拯救的这个复杂国度,未能了解敌人的决心,误读南越人民对他们郑府的真实感受。新总统发现自己困在战争势头与和平愿望之间,谦卑与傲慢之间,理想主义与权宜之计之间,真相与谎言之间。 谢恩:我们以为我们美国人是历史的例外,历史不适用于我们,我们从不会打糟糕战争,我们从不会代表错误事业,我们是美国人,那么越南证明,我们不是历史的例外。 盖勒威:战争这样的事里你不能只是中立证人,它会爬进你的喉咙,从里往外活活吃掉你。不是那种事,你能旁观中立、客观和记者摄影师想做的其他事,没法这样。 威尔逊:我们以上次战争的同样方式去打下一场战争,我们是自己经验的囚徒,我们在二战中学到的很多经验,不适于越南战争。我们以为带着大锤进去,把东西砸倒,清理干净,就会完事。这是对难题的过度简化,加上我们过度自信、傲慢,保持傲慢就很难消除无知。 美军援越司令部推断,如果以某种方式充分破坏胡志明小道,敌人将无法自给。最终300万吨爆炸物落到其老挝境内部分,比二战轰炸德日还多100万吨。一些关键点被击中多次,人们叫它们“死门”、“煎肉山”和“失魂峡”。为使敌方交通暴露,其他飞机投下化学脱叶剂,包括橙剂,摧毁数千英亩丛林,美国飞行员把这片土地叫“枯骨月尘”。 简克罗克:丹顿(莫吉)死后不久,卡罗尔对我说,可能是当天:“你怎么会信上帝?”我说:“因为我们有过莫吉。”我认为他的生命是真正礼物,我们有幸拥有他,一个朋友写信给我:“我们的孩子只是借给我们的。”我猜这是真的。 马斯格雷夫:首先是冲击鼻子的外国气味,看到人们在路边小便,看到以前从没见过的动物——大水牛,就像在火星上,对我这完全陌生。老实说我这个密苏里蠢孩子在想:“看看这都是外国人。”过一会我才恍然,那里唯一的外国人是我。 哈里斯:有机会给母亲打电话,我告诉她这里正发生的事,告诉她别相信报纸电视上看到的,因为我们正在打输战争。我说:“你可能再也看不到我了,因为我们是陆战队最北的阵地。我们能直接看到北越朝我们开火时能看到火花。我部队大家都会死,我可能回不去了。”妈妈说:“不,你会回来,我每天和上帝说,你很特别,你会回来。”我说:“妈,别人妈妈认为儿子特别,我正把一些特别的人装进袋子。” 霍姆斯(磁带):我们今天烧了很多不和我们合作的越南人的住房,我真的不明白,因为如果他们不是越共,我们对他们这样,对他们不好,那他们会变成越共,陆军干的都是适得其反。 文森冈本:一位19岁高中辍学者说:“为什么我们在这里?”标准回应,至少官方层面是“防止全球赤化”。大家说:“嘿,那是胡扯。”所以提出另一个理由,至少在战争后期,对我们盟友和我们敌人说,“维持美国的国际信誉”,没有19、20岁孩子想为维持约翰逊或尼克松的信誉而死。所以在相对较短时间里这些人说:“看,我们不应在这里,但我们在,所以我生活中唯一使命,是努力让你活着,伙计,避免我这个宝贝傻瓜被干掉,然后回家并忘掉这些。” 奥布莱恩:约80%的伤亡是因各种地雷,对我来说,在越南早上起床,看看外面想:“几分钟后,我会出发,我的尸体会在这在那?会在那失去一条腿?”我一直以为勇敢是向敌堡冲锋或站在腔火中,但只是在广义省行走,一日日,一村村,穿过稻田走进山里,迈腿就是个勇敢行为,如果住在苏城不需要勇气,步行去杂货店或主街,只要用腿前后摆动,但对我在越南,步行就能感到相当的勇敢,有时走路时看着双腿,心想:“我怎么做到的?” 奥布莱恩:“他们分担记忆的沉重,有人不能在承受,他们接替,常常,他们承载伤员或病症,他们承载细菌传染,他们承载象棋、篮球、越南语–英语词典、军衔徽记、铜星和紫心、‘行为准则’塑料卡,他们承载疾病,包括疟疾和痢疾,他们承载虱子、癣菌、水蛭、稻藻和各种腐烂霉菌,他们承载土地本身——越南。那些地方,那些土壤,朱红色粉尘,覆盖战靴、战服和面孔,他们承载天空,整个大气层,他们承载它,潮湿,季风,真菌和腐烂的臭味,所有一切,他们承载重量,他们像骡子般移动。白天,他们挨狙击手射击,晚上,他们被迫击炮射击,他们钻隧道当尖兵,在火力下前进,但这不是战斗,只是无止境的行军,一村到一村,他们为行军而行军,他们缓慢笨拙艰难地举步,冲向火热,毫不犹豫,带着全部血肉骨头,单纯的士兵,硬挺着他们的腿,爬上山丘,下到稻田,横跨河流,来回上下,只是移动,一步,然后再一步,接着下一步,他们让双腿移动,他们忍耐。”

 3 ) 历史的厚重与反思俱在

<越南战争>,非常有历史的厚重感…都知道越战对美国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因此有了这个十集的纪录片,制作精良,立意深刻,非常吸引人…相对而言国人更了解的朝鲜战争在美国就没那么重要了,甚至纪录片都很少…被人称作被遗忘的战争…想全面了解的的话看国内的纪录片是不够的,因为国内的影音资料太少了…

纪录片先是从整个越南的时局开展,其实越南的情况和朝鲜半岛,和中国都是相似的…都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道路之争的大背景,尤其是当时苏联领衔的社会主义道路如日中天,那么大的中国都变成了社会主义国家,何况越南…也正是因为那么大的中国都变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美国才在朝鲜,在越南那么不遗余力…只是谁也没想到,越南竟然是个这么深的泥潭…

整部纪录片都含有丰富的历史镜头和反思,朱玉俯视皆是,但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直是一个美国老兵说道:战争谁赢谁输都是没有参加过战争的人去争论的…意思是战争太残酷了,每一个亲临战争的人都不愿意再事后回想,甚至很多老兵退伍后终其一生都未在提及曾参战一事儿…很多老兵后代都是在父亲去世后才知道长辈曾参加过越南战争…

我想对于网络上沉迷于大国崛起,沉迷于战争征服的人或许有所警示…现代战争的残酷性是远超常人想象的,其实中华传统就对战争的残酷有着清醒的认识,“一将功成万骨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怜永定河边骨,尤是春闺梦里人”等等都是对战争的反省…所以,任何一个人都不要妄言战争,妄言牺牲(谁不是儿女,谁不是父母,谁没有家人朋友呢),珍惜和平啊,安稳度日即便平凡终老也不是坏事儿吧…

 4 ) 在战争中没有输家或赢家,只有毁灭和破坏。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南辛庄西路],ID:nanxinzhuangxilu。如果觉得写的好,请扫码关注。目前还在上学,如果觉得不好,请大家多指教。



“人们歌颂胜利,歌颂自由,他们都错了。谁输谁赢不重要,在战争中没有输家或赢家,只有毁灭和破坏。只有那些没打过仗的人们,才喜欢争论谁输谁赢。”



前阵子PBS出了一部关于越战的纪录片,名字就叫《越南战争》,说是历经十年制作。由Ken Burns(肯·伯恩斯)和Lynn Novick(琳恩·诺维克)联合执导,首播于9月17日。这两位都是知名的纪录片导演,肯·伯恩斯导演的诸如《爵士百年》、《北美国家公园全纪录》、《罗斯福家族百年史》和《战争》在豆瓣都是九分以上的评分,两人2011联合执导的《禁酒令》在豆瓣的评分则是九分。《越南战争》由这两人执导,必属精品了。影片一共10集,总时长18个小时。时间这么长,一下子看完的话,也没法消化。我干脆慢慢看,慢慢写,看到哪写到哪,也算是记录下自己的思考过程。

好了,废话不多说,直接进入主题。

越南战争对美国来说实在是一场浩劫。在十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里,美国经历了痛苦的挣扎,整个国家变得十分分裂,民众开始去质疑这场战争,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



在这先对胡志明做个简短介绍,后面会用到。胡志明于1890年出生,他父亲是当时法国政权里的一个小官。因为参加示威游行反对当时的傀儡皇帝及其背后的法国势力,胡志明被学校开除。1911年离开越南,在外流亡了30年。在这30年里,他做过帮厨,也做过糕点师傅。在伦敦铲过雪,也在巴黎洗印过照片。也正是在巴黎,他加入了法国社会党。受到列宁的反殖民论述熏陶后,他成为了一名共产共义者。

在第一集中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一对闺蜜认识对方十二年之后,在一次偶然的交谈中,才发现双方的丈夫都曾作为陆战队员参加过越南战争。历经十二年才知道,这个时间似乎有点久。或许越南战争在美国人心里就是一道很深的伤疤,不去谈及它是为了让伤口愈合,毕竟谁又会在自己的伤口上撒盐?

那么美国当初为什么要介入越南战争中呢?当时的背景又是什么?

美国介入到越南战争其实是一种冷战误判,太过于自信了。美苏同盟的破裂,面对苏联、中国两社会主义大国的崛起,本想遏制共产主义,谁曾想到会越陷越深,最终只能黯然收场。当然,这其中也涉及到美国自身在东南亚的利益。

二战前,越南、老挝和柬埔塞是法国的殖民地,美国在东南亚的势力则主要集中在菲律宾群岛一带。二战期间,在希特勒的进攻下, 西欧国家大部分沦陷,其中就包括法国。日本占领了越南,允许法国继续监管越南,那个时候的越南被日本和法国联合占领着。日本侵入越南的这一举动,极大地刺激了美国政府的神经,因为这对美国在太平洋上的领地—美属菲律宾构成了威胁。于是美国采取了一些报复性的措施,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资产,同时也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没有了石油,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计划将寸步难行。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

在前面我们不是介绍过胡志明么?好了,他要闪亮登场了。也就是在日本偷袭珍珠港这一年,他建立了一个革命运动组织—越南独立同盟(Vietnanm Independence League),简称越盟(Viet Minh)。他开始有了自己的军队,由于兵力不足,只能在越南和法军进行游击战。

前排右手边即为胡志明

前排右手边即为胡志明

1945年的春天,在珍珠港事件过去三年多后,美国想寻找一个越南战线上的盟友,从而对日本的战略进行抑制。这时病入膏肓的胡志明联系上了美国政府(胡志明第一次与美国政府打交道其实是在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各方齐聚巴黎,商谈如何重建一战后的残破世界那个时候,当时的总统是威尔逊。他和一些越南民族主义者写了一份请愿书,并把它交给了威尔逊。威尔逊还做了回复,说是殖民地人民的利益应该得到与欧洲统治者同等分量的重视。),然后美国政府给了胡志明的游击队不少武器。胡志明觉得自己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在美国人的帮助下,结束法国在越南的殖民统治是迟早的事。

1945年的夏季,美国在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了一颗原子弹。趁着日本受此重创,胡志明号召所有的越南人来接管自己的国家。“八月革命”后,越南人民夺回了全国各地的城镇。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投降,胡志明在河内的巴亭广场宣布越南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作为战胜国之一,开始向西扩大其版图,陆陆续续地吞并侵占了东欧的部分国家。但并不满足,还想着将其影响力进一步扩散到伊朗,土耳其和地中海。眼看着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大国的逐步强大,当时奉行遏制共产主义的美国政府也在慢慢调整对越南的政策。



在二战结束时罗斯福曾许诺将会尊重所有民族选择其生活所处的政府形式的权利,但杜鲁门上台后的世界却又是另一个世界。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美苏同盟已经破裂了。为了对抗苏联,美国政府开始主动联合英国和法国。

按罗斯福的话来看,美国这是要看着法属殖民地—越南独立,法国心里肯定不乐意。自打美国联合英法共同对抗苏联,法国就掌握了主动权。你美国要让越南独立,那我法国就让苏联壮大,让它和你美国肩比肩,看你还怎么遏制共产主义。

“如果美国坚持要让法属殖民地独立的话,法国可能会别无选择,只能成为‘俄国的卫星国’。美国必须不能削弱阻碍法兰西帝国的恢复壮大,当然也不能削弱法国在越南的统治。”时任法国总统的戴高乐如是警告道。

美国这时候只能寄希望法国和越盟能够达成某种和解,最终盟国领导们同意暂时将越南分成两个独立的区域。北越的事物交由中国国民党军接管,南越则是由英国殖民军管理。



但和平只是暂时的,西贡的街头马上就硝烟四起,战事逐步蔓延到全国各地。

1949年8月29日,杜鲁门爆出俄国已经拥有了原子弹。几星期后,国民党军战败,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力量控制了中国。新中国的成立,使得越南和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地理上连在了一起。事态的发展,让美国有点措手不及。1950年1月,毛泽东正式承认胡志明的叛乱力量,并向他提供武器装备和军事训练援助。同时越盟的政权也得到了苏联的承认,并且也答应向胡志明提供援助。

杜鲁门顶着“丢掉”了中国,没能成功遏制共产主义的压力,他批准了一项2300万美元的援助项目,用来帮助在越南的法军。当然,这个洞后来被证明是个无底洞,美国还将继续填下去。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了越南。截止到1953年, 法国人在越南战场上已经打了七年,十万多人永远倒在了那片战场上。同时迫于法国民众的压力,法国政府表示愿意和越盟谈判。

尽管双方约定在日内瓦进行和谈,但却在暗底下私自较劲,都想争取到足够多的谈判筹码,让局势朝着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奠边府战役后,法军投降,越盟胜利。胡志明仍希望得到苏联和中国这两位老大哥的帮助,但中国在朝鲜战争中损失了百万兵力,不愿再卷入战争,而苏联想缓和下和西方国家的关系。两国都催促胡志明同意接受像结束朝鲜战争那样的分区治理,既然两位老大哥放话了,胡志明只好同意了。

越南暂时以北纬17度线一分为二。法军从北部撤回到南边,越盟士兵则从南部回到北部。



法国政府为了对抗以胡志明为首的北越政权,成立了南越政府,阮朝的末代皇帝保大充当傀儡皇帝。吴庭艳为保大政权的内阁总理,他极度痛恨曾活埋过他的长兄和侄子的共产主义政权。和胡志明一样,他也在寻求外国人的帮助。他在美国人面前表现的像是他想把南越变成一个民主制的政权,可惜美国人错信了他。



在发觉吴庭艳根本不具备统治南越的能力后,1955年艾森豪威尔总统决定不再支持吴庭艳。但吴庭艳发动了一场军事袭击,成功地将西贡的控制权握在了手里。出于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考虑,艾森豪威尔只能选择继续支持吴庭艳。美国驻南越大使曾要求过美国政府抛弃吴庭艳,艾森豪威尔回信时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一刻也不怀疑你对吴的分析即他缺乏许多令人希望具有的品质。另一方面,我想,我在西贡时我们感到支持吴的决定已经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他必须成功,否则整个事情将一败涂地。” 与其说吴庭艳是美国的盟友,不如说他在某种程度上是美国在南越的主人,美国被他在调配。怪就只能怪,美国政府太过于关注共产主义接管南越了。

在吴庭艳平定西贡后,法国政府宣布完全撤出南越。之后吴庭艳决定在南方举行公投,他宣称自己获得了98.2%的选票。1955年10月26日,他宣布自己为越南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美国人太自信,觉得自己能建立起一个南越国家,但最终的结果却是美国越陷越深。

吴庭艳的南越政权变得越来越严苛,胡志明从未放弃过统一越南的梦想。北越政权里慢慢出现了一种论调,说是要用武力除掉吴庭艳。南越那边也是暗流涌动,一些革命团体筹划着推翻吴庭艳的政权,赶走支持他的美国人。

好了,PART ONE 就写到这。预知后事如何,且看PART TWO。

 5 ) 绝非M16与AK47的战争

感觉担任解说的是汤姆·汉克斯,但演职员表里偏偏找不到他的名字,或许是我听觉出错了,不过真的像极了他的声线……

首先是片中出现的大量与镜头场景高度契合的六七十年代的反战歌曲,包括鲍勃·迪伦、滚石、甲壳虫、西蒙和加芬克尔、杰斐逊飞机等歌手和乐队,这些歌曲即便现在听来,也仍旧好听,仍旧发人深思。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反战”主旨的歌词应该是其获奖的极重要的因素。

其次是关于越战前的美越两国的大背景的介绍,包括美国国内普通人的生活,包括法国人在越南的统治(玛格丽特·杜拉斯所著、梁家辉主演的《情人》便以此段历史为背景);留着山羊胡子、极似中国农夫的胡志明“胡伯伯”的成长、抗争与反击,武元甲大将指挥的奠边府战役,南越吴庭艳兄弟的骄横与专政等等。

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战士基本构成是“19、20岁的高中辍学者,精英、富人和特权者有办法逃避,而他们没有,这不公平。”是的,这不公平,于是他们来到了半个地球之外的越南,看到了许多他们不愿看到的,这些场景成为了他们后半生噩梦的主要组成部分。

释广德与另外六名僧人的西贡街头自焚,他们端坐在烈焰之中纹丝不动;肯尼迪在吴庭艳兄弟被刺杀的21天后被暗杀时,穿着越南传统服装“奥黛”的龙夫人对杰奎琳·肯尼迪说“你现在知道我的感受了吧?”与她另一句名言“让他们烤去,我们来拍手叫好就是”同样令人厌恶。

解说者一遍又一遍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说着美国总统的名字“江森”、而字幕却同步显示着“约翰逊”时,让人感到非常、非常不适,尽管我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但在我看来,这完全就是个恶意的笑话,哦,江森,江森,江森……

街道,丛林,稻田,乡村,茅屋,小桥,山洞……无处不在的尸体,无处不在的硝烟,无处不在的枪声。忽然有位戴着锥型草帽的苗条女子肩挑双篮,摆动手臂,扭动腰肢,步履轻快地走在越南南方的稻田田埂上,似乎战争与她无关。

德浪谷一战之后,当美国记者采访美军指挥官,让他谈谈北越士兵时,他说:我愿付出任何代价来换取指挥200名北越士兵,他们是最优秀的战士,他们敢于牺牲——这种对敌人的尊重,与抗日神剧里他们对敌人的极度轻视形成了何其鲜明的对比。

1968年之前,常常可见美军驻越南总司令威斯特摩兰的身影,这位历史上最年轻的西点军校校长(46岁就任)自有他非凡的人格魅力,口才极佳的他常常作各种即兴演讲。凝固汽油弹,落叶剂,这些都成了他后半生被世人诟病的东西。越南将军阮圣山口述:“(凝固汽油弹)烧得像一条火龙,人们的脸鼻手脚都在着火,像个运动的火把。”

关于被俘的美军,我想多说两句。他们被俘之后,惨遭各种虐待,各种残酷的折磨,他们被迫接受采访,让他们亲口指责美国政府并明确表示反战。我仔细观察过每一个被俘者,他们当中也有人害怕,但他们在那样的环境下,仍然很好地保持了做人的尊严。他们面对镜头不卑不亢,神情平静,淡然,从容,甚至有人偶露笑容,绝无取悦敌军、卑躬屈膝或者流露出恐惧神色的姿态。这一点让我颇为佩服,我不知道是怎样的教育能让他们做到这样,我想他们不是不怕,只是神色绝不示弱——所有被俘者都如此,绝非个例。

在美联社和NBC记者目睹之下,南越国家警察署署长阮玉鸾用一支漂亮的.45柯尔特手枪在街头枪毙越共特工阮文林的照片早已传遍世界,然而终不如这段完整的视频慑人心魄,阮文林临死前一言不发面无表情,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

罗伯特·肯尼迪步兄长之后尘,也被刺杀……

一位北越人回忆说:“我喜欢读报,但从没读到过败仗,只写胜利。这有点奇怪,如果全是胜利,人们会自问,我儿子在哪?他死在哪?麻烦的问题。所以最安全的,是暂时沉默。”这不由得让人深思。

1968年的局势似乎有了变化:美国国内,“江森”被尼克松顶替;而越南战场上,雪茄不离嘴的二战英雄艾布拉姆斯将军接替了威斯特摩兰。而在苏联支持的北越,胡伯伯的威望和权利在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头角峥嵘的黎笋。

美国国内的反战声浪越来越高,芝加哥中心巴尔博和密歇根大道交口处,和平示威已持续了一段时间,警察前来平息,国民警卫队被调来帮助,群众高呼纳粹敬礼口号“Sieg Heil”,警笛和尖叫声中,冲突不可避免地升级了。一位身穿黄色T恤赤手空拳的年轻人被几个手持警棍的警察围住殴打,他仍尽力还击;两位警察拖着一个倒在地下的抗议者飞奔;另一位年轻人被三个警察各提手脚,毫无反抗之力,场面极度混乱……警察在这次抗议示威活动中的所作所为被讥刺为“盖世太保战术”。“江森”想去芝加哥,但被特勤局告知无法负责他的安全而作罢……

到1969年4月,美国在这场战争中已出动了五十多万人,阵亡达40794人,花掉了700多亿美金……

美国民众在渐渐失去耐心,是该考虑撤军了。“要让美国人从越南脱身,并且看起来不像是投降。”这就是尼克松当时所要做的。终于,握着核按钮的尼克松坐到了巴黎的谈判桌上,“乞求和平”,但事与愿违——战争,或许你可以想打就打,但却不是你想退就能退的。

随着越来越高的反战浪潮,1970年的春天,美军侵入柬埔寨。到6月底他们撤出时,白宫接到的报告是,他们打死11349名敌军,缴获22000件武器,摧毁11688个地堡和建筑,但此时画面上出现的,却是满地手无寸铁的平民和儿童横七竖八的尸体。随后,17000名南越士兵侵入老挝,然而一半人死伤或被俘。南越军官陈玉会带领的600人的一个营,战到最后被迫投降,活下来的仅仅55人,不足一成。

南越的总统如走马灯一般轮换,现在统帅着世界第五大军队的是阮文绍。

1974年7月27日,尼克松因滥用职权被国会弹劾;8月9日,为避免被弹劾,他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主动辞职的总统。好歹,他占据了主动。与此同时,阮文绍将自己关在了西贡的办公室里,他将南越的生存置于尼克松个人的承诺之上。可而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南越在换总统,美国也在换:尼克松下去,福特上来。

1975年3月29日,北越军队攻占了南越第二大城市,岘港。美国记者说,“岘港不是被占领的,而是崩溃于自己的恐怖。”北越军队离西贡越来越近,南越军队和美军开始撤离。混乱不堪的撤离场面,呼喊声,哭泣声,怒骂声,航母上的南越直升机被一架架推入海中……

在前步兵简斯克鲁格斯的倡议下,一个非营利组织成立了:越南老兵纪念基金。他们募捐做计划,最终让65万美国人捐出了800多万美元,并在林肯纪念堂旁边,设计建造了越战纪念墙——V形黑色花岗岩线条在倾斜的青草坡地上融合;而这黑色疤痕一般的造型,代表着悲伤、耻辱与堕落。在这个疤痕之上,高大的黑色花岗岩墙体之上,镌刻着57692名阵亡者的姓名——他们应该被他们的国人铭记。或许,“他们不是英雄,而是受害者。”有人这么说。

越战,带给美国的是什么?带给越南的是什么?带给世界的又是什么?这部纪录片给出了答案。

 6 ) 被历史打脸

豆瓣有一个“摄影改变历史进程的伟大照片”的专题,看到里面有好多著名的摄影作品,但这些只是历史事件的记录并没有改变历史的作用。倒是这两张照片确是名符其实:

这是广德和尚的自焚照,事件发生在吴庭艳政府倒台的前夕。

这是越战期间,西贡街头警察头子枪杀越共分子的照片。

这两张照片从某种程度都深深地影响了大洋彼岸的美国民众,进一步激发了美国本土的反战热情,直到美国无奈地从越南撤军。

之所以谈到这个话题,是因为想起了看过的一部纪录片《越南战争》,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人文历史纪录片,史料翔实、视角中正、给人无限多的启迪。我大概完整地看过两遍,个别集多达五六遍。虽然每集都有近两个小时片长,相当于一部电影的体量,但每次看都欲罢不能、收益良多。前面那些知识也是得益于此记录片。

记录片难在姿态不偏不倚,尽最大可能客观展现事实。然而著书立传又怎可能没有立场与角度,所以如何平衡主客,拿捏尺度,是最难的事。自然记录片如此,人文记录片更是如此。美国人以越战为题材的记录片挺多,以这部价值为高。关键一点就是创作者没有大国沙文的情怀,摒弃了自恋自艾的小气,而是以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待美苏冷战的狭隘与苍白,以冷静思辩的心态来看待战争的荒诞与不可回避,禁不住让观者感慨理性的脆弱,历史的无常。

记得第三集是以一个普通的美国男孩为轴线,从他在小镇上成长说起,一家人点点滴滴琐碎的回忆加深了亲情的关爱与生活的甜美,然而这位普通男孩第一次进入实战就被藏在黑暗处的北越战士打死了。剩下的是留给家庭永久的痛苦与伤疤。越战美越死亡比例据说是五万比一百万,这是美国二战后因战争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然而北越仅战士损失的是一百万人,只是没有人去记录,没有人去整理,死了就是死了。这同样应当和那个美国男孩一样是一百万个可以让人心痛的故事。记得片中有这么一句话:战争的发动者向追随者表示要不惜一切取得胜利,换来的是雷霆掌声。可事实是这些鼓掌和呐喊的正是要不惜的那一切。如果他们知道是这样的结果还会有雷霆的掌声吗?越南人如此,美国人也是如此。

在二战期间,美国人与胡志明因为反对日本法西斯站到同一个战壕,美国为了冷战反共扶持了吴庭艳的南越政府,站到胡志明的对立面。当后来美国人认清吴庭艳不过是一个独裁的暴君后,又不得不默许南越的叛军推翻吴的政府。美国人千方百计地想把整个越南改造成他希望的样子,结果一败涂地。可看看今天的越南,在战争胜利几十年后又自发地向美国靠拢,越来越像美国希望的样子。这真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历史就是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扇了每个经历者一个耳光。我连调侃的话都说不出口了,在历史面前我们除了老老实实地受着还能怎么样呢?

 短评

国共内战的越南版本。历史总是以惊人的方式重复着,人们却并没有从中学到任何东西。

5分钟前
  • Shashibo
  • 力荐

快十部电影的长度,两周终于看完,当初想看这部还是因为雀斑说他为准备Trial of Chicago 7补课看的,Tom Hayden确实短暂出镜了。。是部非常详尽的纪录片,各方都有采访到,也涉及到不少深层次的问题,实在很致郁。越战是“the biggest nothing”,只有在战争之外的人才会谈论输赢,patriotism是真正的谎言,普通人被政客一手推进这个巨大的悲剧中,不知道60/70s那些movements是否真的有让世界变好一点唉

7分钟前
  • willamette
  • 力荐

中立且真诚的反省。

9分钟前
  • 私~川流
  • 力荐

钱穆说,历史很复杂,不是三两句话可以痛快讲清楚的。 断断续续看完这10集18个小时的鸿篇巨制,对历史本身就更不敢妄加评论了,恐怕流于轻浮。只提一点感想:当年的那些记者和摄影师是真的牛逼。。。历史的记述者曾经是吟游诗人、曾经是朝廷豢养的史官,历史的载体曾经是出土的文物、口耳相传的史诗、书写在各种媒介上的文字,等等等,但到了越战的时代,记者和摄影师们就是历史的记述者,那些图片、录音和影像,就是历史的载体。未来的时代足以给每个人提供留下自己历史的机会吗?互联网的虚拟字节能留得住历史吗?

12分钟前
  • 应用层协议
  • 力荐

每一集都像是一篇充满叙事感的论文,风起云涌。

14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每集都有一部电影那么长,所以真的花了蛮久才看完。美国在越南泥潭深陷最终不得不全面撤兵,一是不了解环境和对手(特别是“人民战争”这种打法),由此带来指挥失当战术不凑效;二是南越政权是扶不起的阿斗,换了几次大佬除了贪腐依旧无所作为一副死相;三是中苏二共竞相援越,解放军直接助守北境免去北越南进后顾之忧,美国等于以一对二;四是战争耗时太久,新旧总统在战事上的承诺毫无兑现希望且自身陷入丑闻,随着战地传回的“残酷”“不人道”的相片,国内反战情绪愈演愈烈,游行不断,而美国的国家传统终究不是不顾民意坚决镇压一意孤行~看的过程中不得不赞叹于采访对象观点表达的多元和影像录音资料保存的清晰和完好,另外纪录片本身是一场六七十年代流行摇滚乐的盛宴。

17分钟前
  • 𝚢𝚘𝚞𝚗𝚐
  • 力荐

上乘之作,感觉看的人不多啊...

19分钟前
  • 跪求乐透区
  • 力荐

详尽、清晰、客观、感人。无可挑剔。

21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力荐

对我们是别人家的战争,对越南和美国都是撕裂一个国家、一代人的大事件。然而我们就没有撕裂么?只是我们惮于反思,所以难于和解。作者很费心了,两国四方的当事者的访谈,无数的录用、录像、报刊、照片档案,以及穿插其中的音乐,其时的摇滚、民谣。一部纪录片,达到了一座博物馆的效果。

25分钟前
  • songsong
  • 力荐

对越战、冷战、苏联、“自由”、爱国的反思非常深刻。在强力的政治的宣传下,被煽动的民众极其容易变得狭隘。Bob Dylan 的歌词真是太好了

30分钟前
  • Canadian River
  • 力荐

立场嘛,肯定是是站在米国一方,反思有但也仅仅是有,整体节奏不错

34分钟前
  • 老同志🚲远去
  • 推荐

五星推荐,自揭其丑,自掀伤疤,只为客观中立。历史,并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女孩。客观中立地还原历史,才是对死者最大的尊重,才是对民众最大的尽责。可惜,大部分胜利者都不懂这道理。例如北越作为战胜方,时至今日,不愿公布伤亡及失踪人口,导致多年来民众要自己去寻找,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39分钟前
  • Leon Winters W
  • 力荐

拖拖拉拉地将近看了一年,不是不好看,而是今年发生了太多的事,再看这部可能更想死。Let it be 吧。

44分钟前
  • The 星星
  • 力荐

保持了一贯水准。比 Prohibition 和 The Civil War 成就更高的佳作。一个这么困难的题材,看起来却没有“导演好难”的感觉,因为对所有人物带有深深的理解之同情。地球东西,国家南北,所有人义无反顾、驷马难追地一起奋力奔向悲剧。

47分钟前
  • 乌鸦乌鸦
  • 力荐

北越采用的游击战战略基本和中国相同,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有生力量,不争一城一地的得失;敌驻我扰、敌进我退、敌疲我打。胡志明小道参考了朝鲜战争的运输。美国采用的战略,建立定居点,移居农民到堡垒,切断与游击队的联系;烧毁粮食、房屋等物资;在农村发展基础设施,实施安抚和日本在中国的战略相同

48分钟前
  • sobeit
  • 力荐

美国和南越的失败有历史性的原因,当时北边所信奉的东西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迷惑性。就如同秦灭六国,真的是秦最好吗?不是,只是秦的动员能力最强。在漫长的拼经济过程中,就衰落下来了。

53分钟前
  • 一点时间
  • 力荐

好片,看剧的同时还能学习历史

54分钟前
  • neptune1125
  • 力荐

能制作出如此客观纪录片的国家永远都有希望/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具体的每个个体的生命是最容易所被遗忘和不被顾及的/别有用心,只顾己利之辈最为可恶/没有真相只有谎言最为绝望

56分钟前
  • cleopatra
  • 力荐

最难过的地方:那一碗白米饭带来的孽缘

1小时前
  • 完颜穆尔登格
  • 力荐

啥时我朝也能这样真实客观的还原历史?而不是连部《芳华》上映都有问题!

1小时前
  • _在云端_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