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在巴黎

喜剧片法国1974

主演:让·雅南,尼科尔·卡尔方,米歇尔·塞罗尔,玛莎·梅赫勒,长塚京三

导演:让·雅南

播放地址

 剧照

解放军在巴黎 剧照 NO.1解放军在巴黎 剧照 NO.2解放军在巴黎 剧照 NO.3解放军在巴黎 剧照 NO.4解放军在巴黎 剧照 NO.5解放军在巴黎 剧照 NO.6解放军在巴黎 剧照 NO.13解放军在巴黎 剧照 NO.14解放军在巴黎 剧照 NO.15解放军在巴黎 剧照 NO.16解放军在巴黎 剧照 NO.17解放军在巴黎 剧照 NO.18解放军在巴黎 剧照 NO.19解放军在巴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1:41

详细剧情

  20世纪60年代,在主席以及我党的英明领导之下,中国人民终于挫败帝国主义的阴谋,将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欧洲的土地上。六亿雄狮镇西方,欧洲民众尽欢颜。  腐败堕落的法国总统及其走狗落荒而逃,我军兵不血刃,顺利入主巴黎。为了帮助欧洲民众改造资本主义思想,早日脱离苦海。我军响应主席的号召,在欧洲实行计划经济,以国家为单位对各国工业进行整体规划。在思想改造方面,我军将中国的成功经验应用到欧洲各国,如在法国电视台开办一档名为《电视批斗》的节目,对思想落后的坏分子批倒批臭;彻底改造奢华淫靡的社会风气,将一切资本主义的堕落符号与象征扫除殆尽;适时举行军民联欢,排演大型红色歌舞剧《卡门》。在一番大力整治之下,法国巴黎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积极进取的好局面。  然而,仍有部分反动分子亡我之心不死,在他们鬼祟的动作之下,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岌岌可危……

 长篇影评

 1 ) 批判本片的几种方法

一句话影评:这是一部成功总结了前30年并令人震撼地预言了后30年的伟大电影。自然,前30年和后30年不能割裂开看,这话说的很英明。

看到本片被恶意刷差评仍然能得7.1分我感到很惊喜。这部电影可能跟理查基尔的《红角落》一样,看过之后大家其实都心里明白,站队什么的,只是各自扮演的角色不同而已。

由于本片无所不黑的屌丝本性,直接攻击显得仿佛拳头打在棉花上。这跟高帅富遇到屌丝的场面是一样的:屌丝黑高帅富,也黑屌丝自己,但是高帅富有不能打的,屌丝却没有不能挨的。高帅富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屌丝已经躺在地上了,怎么打?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跪舔屌,我在这里给各位高帅富出出主意:

一、当然是从艺术的角度

电影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虽然它是由阶级敌人法国人发明的。但是,本片导演作为发明电影民族的一员,无疑是羞辱了高尚的电影艺术。本片在视觉效果上不如星球大战;叙事结构不如希区柯克;演员表演不如乱世佳人……电影是艺术,不应该用来传递险恶的政治信息;想探讨社会问题的电影都是装逼;塔伦蒂诺才是神,低俗小说都比它深刻的多。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二分法

导演和编剧作为法国人,对自己民族的讽刺很深刻,但对中国的描写却完全建立在臆想上。导演对中国文化和中国革命史的完全不了解在影片中暴露无遗。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拿演员拙劣的中文和国籍砸砸卦,最后,可以用“对中国的污蔑不能掩盖对法国的深刻揭露”作为结语,以显得客观公正,并可以顺便打三星。

三、导演背叛了革命

这是一种坚持革命传统的策略。导演自称是一个左翼人士,却对走在解放深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世界三分之二人民路上的革命队伍百般抵毁,说明导演是一个披着革命外衣的走资派。中国人民在70年代从来就没有像法国人那样互相告发揭露批判;革命干部向来保持了铁的纪律,绝不会被法国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所腐蚀,直到今天也是如此。

四、本片显示了法左的注定失败

这种姿势表面上看似乎同“三”不同,其实技术动作十分相似。主要可以批判作者的左翼背景和法国的五月运动;也可以讽刺影片中历来自命正义的法国公知记者等的墙头草精神,相反占领军“马照跑、舞照跳”的安抚政策充分证明一国两制的正确。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赞美一下吃里扒外的商店老板和闷发财的法国军政要人,表扬他们才是真正资本主义精神的代表。

五、关于打分

第一、三种姿势属于刻骨的阶级仇恨,可以理直气壮地打一分;第二种要装的理性中立客观一些,绝对不可以打一分。第四种属于黑人不黑片,可以打任意颗星,但评论重点必须全都提到。

以上属于保留项目,各位高帅富可以任意组合,开发出新的姿势来。

 2 ) 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巴黎

1974年,中国还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文化革命,想必当时有很多知识青年正为着解救全世界四分之三的人民而绞尽脑汁,挥洒青春,可就在这一年,法国却拍了这么一部设想人民解放军占领法国的荒诞电影。

电影讲述中国派出7亿解放军进攻欧洲,只会装模作样的法国总统(好“纸老虎”啊)在发表电视演讲后仓惶出逃,解放军不费一枪一弹就解放了巴黎。随后裴将军开始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治理巴黎。他选定一座百货大楼作为指挥中心,认为汽车影响效率而销毁汽车改用人力三轮车,让法国只制造烟囱,强制要求互相检举……为了消灭法国人的抵抗,他接受资本家的建议给法国人放假(一年超过200天的假期),实施阶级政策,开放酒吧舞厅等色情娱乐场所。最后裴将军失去了判断能力再次听信资本家的让解放军也与民同乐,这些“腐化”法国人的政策反而激起部分法国人的反抗情绪,裴将军认为解放军已经失去人民的支持,撤离巴黎。法国人民一枪不发就夺回了巴黎,总统也回来了。曾经和解放军交往亲密的人受到批斗,资本家除外,他再次取得当权者的信任。

我想这部片足以说明法国人的幽默。一般想来拍摄国家沦陷的电影,必定会弥满着悲壮的情调,可法国人却是一片欢乐。明知道解放军就要占领巴黎,逃跑之前还要来一发,被占领了生活还是照常,该干啥干啥,要不是有几个人被解放军送去进行思想改造再教育,连反抗的人都没有。即便是反抗,也就是在餐桌上发表一下演说。法国人的这种幽默反映了他们的自嘲精神,他们是具有自我审视能力的。

电影中唯一一处哀伤出现在强制要求人民互相检举揭发的大厅里,所有法国人都表情木然,导演把镜头慢慢定位在人群中的一个小丑的脸上,小丑本应该是带着笑脸逗别人笑的,但此刻,他脸上有泪。也许导演认为,比之国家沦陷,一个使人向恶的制度更加可恶。

尽管这部片有很多看起来像中国人的人,近一半的对白是华语(那样的普通话只能算华语吧),但这部片的中国味并不浓——配乐中没有用到一首中国曲子。它反映的其实是在那个时候法国人眼中的中国人:人多,笨,单纯,无知,迷信人的力量,穿着绿军装,拿着小红书,张口就是马列毛。作为中国人,可能有人会反对这些看法,认为它说明其实是法国人自己的无知,但我反而觉得,傍人眼中的自己要比自己心中的自己更加接近真实,不管中国把自己定位为负责任大国还是第三世界国家还是什么,人家当你是什么你就是什么,自以为是是没有用的。

电影的内涵还是很丰富的,但是都是段子式,人物也脸谱化,算是有趣的电影,说不上优秀。其实全片我最喜欢的是那个舞台剧(有那么一点芭蕾味,不知道是不是舞台剧,有没有受《红色娘子军》影响?),讲了个一波三折的战争爱情故事,觉得好好看啊。可看到裴将军也喜欢,我忽而又怀疑起自己的审美趣味是不是还停留在文革时代。

(完)

 3 ) 哈哈镜镜像后的悲剧性实质

这是一部1974年法国拍摄的老电影。之前听朋友气氛地提过它,说它把中国人拍得极其可笑荒诞,最近刚巧又看到中国网民抨击它故意丑化中国形象。我也坐不住了,赶紧搞来看看,想加入广大愤怒的群众一起谴责它!鄙视它!

现在看完了,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先把民族情感暂时放下几分钟来看看这部电影。首先,这是部喜剧,堪称恶搞派的老前辈。它就像坨芥末,嫩嫩绿绿的,却能让人觉得舌头鼻子火麻炙痛。能让人有痛感的喜剧一般都是好喜剧,因为“喜剧讽喻性的背后,让人领悟到的应当是悲剧性的实质”。
 
影片一开始,“7亿中国人”就已经快要进巴黎了。此后影片陆续展示了以下几段场景:
1. 国家沦陷之际,法国总统关心的只是他上电视做战斗动员时的化妆问题。战斗动员的演讲稿是手下人写的。刚刚发表完慷慨激昂的号召要巴黎人民不要放弃斗争的讲话,总统就和一群政府要员们争先恐后狼狈不堪地逃向机场,挤上飞机流亡美国。
2. 一家公司里,老板和惊慌的女职员在办公室里亲热甚至ML。
3. 由于法国人纷纷开车逃亡,边境上发生了超级严重的交通阻塞。由于交通问题造成了这些法国人之间的纠纷,殴斗,甚至发展成相互砍杀。结果边境线上死尸遍野。这些人都是法国人为了逃命自相残杀而丧命的。在死尸堆边,在蓝天白云下,中国解放军的军车安静祥和地驶过。
4. 国防部里的一群大将军们此时正手忙脚乱地寻找一把开启核武器的钥匙。他们互相指责互相推卸责任,把办公室翻得一团糟。当他们看到窗外的中国军人时(中国军人手里完全没有武器),立刻举手投降,惊恐地在墙角挤做一团。一位解放军军官不紧不慢地走进办公室,一下子就找到了那把核武器的钥匙。
5. 中国人要在巴黎招募一批法国人作为他们治理法国的助手。来报名的法国人排起长队。面试时他们纷纷自称自己爱中国,去过中国,是汉语专家,甚至称自己根本就是中国人。
6. 中国军官对新选出来的法国总统说,他可以在巴黎所有著名的教堂和宫殿中任选一处作为办公地。但是总统和其它官员因为怕得罪中国军官,心甘情愿而把自己的“总统府”定在一个几角旮旯小弄堂里的破房子里,还嫌不够低调。
7. 法国官员为了讨好中国官员,在节日里个个都戴上小丑式的大鼻子大眼镜,并安排了舞狮子舞龙表演及一场互相殴打的闹剧。
……
n. 中国人撤退后,流亡总统立刻返回巴黎。他对坚持抗击中国军队的民族英雄不屑一顾,却对一个曾与中国高官相交甚密甚至帮助中国军队制造军事物质的商人百般讨好,因为他从中国人那里赚了很多钱。

等等等等。整部影片的十分之七就是由此类法国人的自讽自嘲组成的。
 
在描述中国人方面:整部影片没有表现过中国军队对法国人民的暴力举动,中国军队没有武器。巴黎被占领完全是因为巴黎人民自己放弃了反抗。中国在巴黎的最高代表裴岩将军高大英俊(和那些法国官员比),没有夸张的小丑般的言行(只有一次醉酒后失态)。至于影片里中国人一律穿绿色军装、动不动就举红宝书喊口号、取缔所有娱乐色情行业。。。则是他们对中国的真实印象的反应。事实上,文革时期的中国的确如此。法国人为讨好中国人而上演的革命样板戏《卡门》这一段更是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经典范例——可以从解构主义、存在主义、符号学、互文性等多方面进行阐释。
 
影片中艺术夸张得失真和令中国观众最不能接受的有两个情景:一个是对中国人做事效率低下,以及严重浪费和埋没人力资源的讽刺,即物资的传递和命令的传达都是通过一组长长的“人链”,一个接一人地往下传的,就像击鼓传花那样;另一个情景是中国政府在法国取缔了所有机动车辆,出租车全部改成人力车。这是西方人对当时的中国只抓政治思想和阶级斗争而不尊重现实和忽视现代科技发展的普遍印象。就如同我们对当今朝鲜的印象一样。
 
所以说这部影片——如果要说丑化的话——它丑化和恶搞的,主要是法国人自己,对于中国人的描述,主要是用夸张的手法。而整部影片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讽刺揭露法国人自身的丑态和弱点。中国人和中国的文革背景功能主要有两个:第一,是导演借来的工具。要逗资本主义社会这只蟋蟀,最好办法就是找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来做挑逗蟋蟀的草签或鸡毛。而当时社会主义阵营里的老大哥苏联已经变“修”,开始向资本主义社会“进化”,而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根本没有挑逗的实力。于是这个使命就由社会主义阵营中很红很强大的中国来担当了。
 
喜剧本来就是树立在我们面前的一面哈哈镜。这部影片照出了法国人自己的丑态,也照出了我们曾经的奇怪样子。我们捧腹嘲笑丑态百出的法国人民,却不能接受其中的中国镜像。因为这是一面外国人造的镜子:所有曾经在中国发生过的奇怪荒谬的事情只允许我们自己关起门来检讨反思,你一个街坊邻居看见了就看见了吧,闭上嘴独自偷笑不是你的错,把它编成笑话宣传出去就是你的不对了。是不是这个理儿?
 
虽说这部影片主要是法国人给自己画的漫画,但它的确是映射出法国人(西方人)对中国的负面态度。“中国人攻占巴黎”(事实上在影片中已经占领了整个欧洲)这个大背景就带有对中国的轻视的态度。就比如我们中国人拍个电影叫“毛里求斯人攻占北京”一样。这样的名字之所以有幽默讽喻的效果,是因为导演和观众的心里都有一个关于“强大”和“弱小”的预设。虽然当时法国的确有人拥护“毛主义”,向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虽然欧洲人自古就无法摆脱黄种人攻来的噩梦,但作为白种人,作为(自认为)人类高贵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代表,法国人对中国这个农业国家,无论在心理上还是行为上,都存在着无法掩饰也不愿掩饰的优越感。很明显直到今天依然如此。他们用“一个高贵的大国在一个弱者面前的全面溃败”这一虚构的故事内容对他们的国家、政府、制度以及市民进行了嘲讽和谴责。
 
中国的功能之二: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和参照物,讨论制度与人性的问题。

从最表象的意义层面上来看,影片表现的是法国人和中国人的矛盾。
这部影片的题目也可以叫做“当法国人遇到中国人”。影片所有的笑点都是由于这两国人大规模地正面接触造成的。比如说:“法国国防部的将军们找不到开启核武器的钥匙”,这最多只是算滑稽。但是“法国国防部的将军们找不到的钥匙,被刚刚到达的中国军官随手就拿到了”,这就可以算幽默了;比如说:文革期间的《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样板戏在当今中国重播,我们看来最多觉得有些可笑,但是如果喜儿啊、黄世仁啊、洪常青啊,都是金发碧眼的法国人演的,那就比看周星星更刺激了。

中国人占领了法国,法国人因此而产生了恐慌,不适,继而调整,力求适应。影片主要描述了四类法国人:随遇而安无所谓立场的普通小市民,贪生怕死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法奸”,“一根经”的抵抗者,以及投机商人。中国人进驻巴黎后,这四类人各显神通,按各自的方式继续自己的生活。影片表现的中国人是整齐划一没有鲜明个性的。他们生活简朴,对物质没有需求,即使是最高代表裴岩将军(法国人为什么煞费苦心给他取了一个这么好听的名字呢?),住的也是租来的四人宿舍。中国人不需要汽车,不需要百货商店,不需要酒精,不需要娱乐,不需要夜生活,于是全部取缔了它们。他们只要法国的工厂制造烟囱。这种单一的生活给法国人带来极大的混乱和困扰。这些矛盾构成了影片最表面的戏剧冲突和搞笑因素。
 
往深一层里说,影片表现的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
为何这两国人的碰撞会造成那么多的喜剧效果呢。文革结束后不久,一位到中国采访的西方记者曾这样感叹:“我只是奇怪,地球人和火星人如何沟通呢?”当然难以沟通的原因有很多,这部影片表现出的是两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带来的巨大差异。

资本主义的核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建立在对个体生命价值的绝对肯定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的核心——人民(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是以个体对自身价值和意义的放弃和遗忘为前提的。虽然影片中的法国人贪生怕死狼狈猥琐,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尽管某些特点是符号化的),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欲望。而中国人带来的计划经济和工作分配制度是对他们的个性的阻碍和压制:怨愤的做烟囱的工人、机器一样拉人力车的车夫、饥渴的没有酒喝的食客,郁闷的没有地方可买成人用品的市民。。。所以,欲望被禁止、生活被统一规划、个性被泯灭。。。是法国人对中国的入侵产生恐惧和痛苦的原因。而这些在过去的中国则被视为理所当然。

与个性各异欲望层出千奇百怪洋相百出的法国人相比,中国人在影片中显得庄严镇静,从出场到退场一律穿着整齐的军装,迈着整齐的步伐,带着整齐的表情,似乎真的“无欲则刚”。人没有欲望,就不会找麻烦;人没有张扬个性的需求,组织就会统一和谐。遗忘了“小我”是不是就真的能实现“大我”?法国人曾经真的真诚地向往过东方的革命,毛主席如宗教领袖般把中国人民带入自由祥和稳定的远东迦南地。但是以泯灭个性甚至是人性为代价的祥和稳定是否有价值?是否真的可以存在?是否可以延续?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导演的思考。
 
《中国人占领巴黎》在更深的层面上,表现了人性与制度的矛盾。
在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的掩盖下,不变的共通的是人性。影片中唯一一个在法国和中国两边都如鱼得水的人物是一个投机商人。他是最了解“人”的人,他顺应人性的弱点并投其所好。他的存在为整部影片增添了《第二十二条军规》那样的黑色幽默。终于,庄重威严的裴岩将军被一位法国女郎吸引,深陷软玉温香之中虽痛苦不堪却不可(也不愿)自拔。中国政府为了让法国人在莺歌燕舞酒醉情迷中完全丧失斗志,同意重开娱乐场所。结果,所有曾经表情木然步调划一的中国军人一旦进入巴黎的夜总会、歌舞厅、酒吧就像被电击活了一样,开始狂饮豪喝纵舞放歌尽情享乐。没多久,中国军队就因彻底丧失战斗力而全面撤出法国。

电影的结局是导演给出的答案:人性弱点(如情欲,贪婪等)都是相同的,任何压制都只是暂时的。社会主义的策略是“堵”,用思想理论、政治制度压制掩盖住它;资本主义的策略在于“引”,在承认并正视这些弱点的前提下,把这些弱点疏导发泄出来,再进行正面牵制。从影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与讽刺上来看,导演认为这两种制度都不能完全解决人性的弱点带来的问题。“面对人性的弱点,没有解决的答案”,这是本片的“悲剧性实质”所在。但是显然,导演认为正视和引导总好过掩盖/欺骗和压制,所以导演最后还是让中国人离开了法国,让那个无能又愚蠢的流亡总统回来继续他的统治,也算是聊胜于无了。
 
影片的结局是这样的:在梵蒂冈,教皇站在教堂的窗口前向拥护他的市民微笑招手。在他的身后,渐渐出现了若干个绿色的身影;街上,有不少穿绿军装的中国人,人力车川流不息。教皇依旧慈祥得招手,若无其事。这个场面告诉我们,中国人占领了意大利。但是教皇不紧不慢得招手仿佛在告诉所有人:中国人没什么可怕的,他们很快会离开的。
 
 
The End.

 4 ) 解放军万岁



    法国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源远流长大概和他们的共性有关,都有点女性元素的柔软气质,不同的是法国称为浪漫,中国的称为中庸。

    1974年,中国人的雄性激素集体爆发,在广场上汹涌澎湃的人们如同高潮的瞬间压抑了若干年的精子,有些疯狂的冲向卵子,有些连卵子都看不到,只能望天舞蹈。
    
    那一年,法国人可能恰恰相反,其实法国人和中国人差不多,都有点象煮不啪纬不熟的温吞水,可能和欧洲人尤其是法国人过于浪漫有关,所以题材上通常出不了”抨击性”的题材,只有”讽刺性”的。

    从戈达尔的《四百击》中就可以看出,小家伙这么受不了家里,他也不敢拍桌子打板凳的和父母抗击,他只能一个人到海边去。中国人也差不多,我那么大的时候经常一个人骑单车到长江边去静望。要是放美国,早就开打了。

    有时候太软了会让人很无语,我就时常惭愧自己小时侯打架太少,怕以后自己生个小孩象方枪枪的话我连故事都没得向他讲。法国人拍的电影很温存,解放军进城了也不忘接吻,完全没一点恐慌。可见浪漫是多么可怕的力量。就这个浪漫的骨子,不用说好坏,反正没得变。
    
    变是没得变,人家有的东西总是很向往的,何况流行总是叫人无法抗拒的东西。人类总是短见,哪管它十年半载或许一辈子都跳不出灵魂看不清好坏。

    当年就流行这个,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人物戈达尔,曾经就非常向往红色中国,后来他坦承了自己年少时的盲目和对红色中国的误读。现在你到美国去,还可以很方便的买到红宝书,毛主席语录,就象切.格瓦拉的头像,卖的也是个流行,管它红书黑书,卖得脱就是好书。

    人都图个闹热,当年东方人在广场上集体疯狂的场面,哪个DJ可以打碟打到这个程度,法国人的酒吧场子小,就图接吻方便,回头一看人民解放军,齐刷刷的绿军装,红宝书,忠字舞,那才叫个气派,看得心痒痒啊,人家可以红色娘子军编排成芭蕾舞,我也可以让法国人穿上蓝军装绿军装,恶搞<卡门>。

    看电影,也就那么一回事情,若干年以前知道<解放巴黎>这个名字,以为是战争电影;过了几年听人说,又以为是政治电影,现在看到了,才晓得是一部喜剧片,还是关于人民解放军的。

    关于人民解放军的喜剧片相当稀少,我建议在碟架上,把它和《三毛从军记》放在一起的。

 5 ) 这个电影在当时是反动典型!

当时的中国政府非常正式的抗议了这部电影的上映,具体情况记不清楚了,因为这部电影,我们国家取消了原定的访问,法国政府也没有取消这部电影的上映。

 6 ) 对于人心真正的讽刺

对于这部电影的各种评论,豆瓣上都很详细了,我也没有什么更加高明的见解。但有一点,大家普遍认为电影讽刺了法国人自己,但我更觉得其实这是对人心的讽刺,而不仅仅是法国人。
官场的官僚主义,媒体只是当权者的喉舌,阿谀奉承的墙头草,互相揭发的老百姓······
电影的成功在于,看的人脸上在笑着,心里却在疼着,甚至乎笑不起来,这才是真正的讽刺吧

 短评

完全没有艺术感的胡扯!

4分钟前
  • 艾小柯
  • 很差

明晃晃的讽刺喜剧。这确实是个大胆的设想,但浅显极端化的描绘并不能带来趣味。不是想象力太多,而是不够。

6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较差

歌剧一段雷到了

10分钟前
  • Nobervem
  • 还行

法国人的娱乐精神还是很乐观的,英女皇都逃到香港了,意大利还是专心做面吧。

15分钟前
  • 朋克大帝
  • 推荐

电影一般,只是我对这段历史有一种狂热的追求

20分钟前
  • 武侠小王子
  • 推荐

片儿里解放军普通话都不够标准

23分钟前
  • 杜边生
  • 推荐

老师大一的时候就放了这片给我们看~

26分钟前
  • 小耳朵图吗
  • 还行

让我很是失望,蹩脚的演技

31分钟前
  • 小4
  • 还行

悲剧啊,三十余年后回头看,依然被讽刺的针砭击中了

32分钟前
  • 彩虹几度
  • 还行

红色文化入侵!!太帅了!!特别是法国人演的红色娘子军。配乐也很棒,色彩很好,我从头笑到尾,太他妈幽默了!

34分钟前
  • Little Punk
  • 力荐

我一直以为这片子和戈达尔有关系...

35分钟前
  • bloom
  • 较差

原以为这是一部政治偏见作品,旨在调侃讽刺时处文革动荡时期的中国人民意识形态,看完之后才发现幽默的法国人拍这部电影更多的是自嘲,自讽,乃至上升到专制与无政府主义的博弈对抗。观众如果仅仅看到这片子对于中国军人的丑化显然太狭隘了,透过现象看本质,唯有了解祖国的过去,才能憧憬更好的未来啊

36分钟前
  • 鲁大师-鲁提辖
  • 还行

芭蕾那段儿是高潮!~

38分钟前
  • Andor-Genesis
  • 推荐

即使剧情在意识形态上再CULT,也难以掩饰其想象力的匮乏,哪怕就将一切视为无耻的胡扯,它也扯的太无聊太匪夷所思了,也恶趣味都算不上,更别提单纯的娱乐性了。虽说是解放军攻占巴黎,谁都看出来电影在玩拙劣低级的讽刺,除了《卡门》算得上黑色幽默,剩下的就是各种毫无趣味性的扯淡。★

4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很差

那个年代会有中国人拍这个电影,就跟我第一次看十大禁片一样觉得不可思议。

47分钟前
  • mon babe
  • 还行

芭蕾舞那段太有爱了

52分钟前
  • 浪味仙
  • 推荐

已入手九区精品DVD

53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中法合作万岁!

54分钟前
  • 郁殷
  • 推荐

变调的马赛曲Nicole Calfan!

59分钟前
  • 鱼丸粗面
  • 推荐

影片最后那场洋妞板的样板戏《卡门》,看的人冷汗直冒笑不透气。

1小时前
  • 梅林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