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雅的婚事

爱情片大陆2006

主演:余男,巴特尔,森格

导演:王全安

 剧照

图雅的婚事 剧照 NO.1图雅的婚事 剧照 NO.2图雅的婚事 剧照 NO.3图雅的婚事 剧照 NO.4图雅的婚事 剧照 NO.5图雅的婚事 剧照 NO.6图雅的婚事 剧照 NO.13图雅的婚事 剧照 NO.14图雅的婚事 剧照 NO.15图雅的婚事 剧照 NO.16图雅的婚事 剧照 NO.17图雅的婚事 剧照 NO.18图雅的婚事 剧照 NO.19图雅的婚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9 00:22

详细剧情

  内蒙古日渐干旱的草原上,丈夫巴特尔(巴特尔 饰)为了掘水井而双腿残疾,妻子图雅(余男 饰)勤劳善良,性格泼辣。她一个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照顾孩子,但长期的劳碌让她的腰椎病变,甚而也有下肢瘫痪的危险。为了不再耽误图雅,卧躺床上的巴特尔决意离婚,在现实面前,图雅也只能同意。但她坚持提出自己再婚的条件:新丈夫必须和自己一起供养巴特尔。由此,图雅开始了艰难的择夫历程,附加条件让许多前来求婚的男人打了退堂鼓。  邻居森格(森格 饰)素来怕老婆,其妻却常跟别的男人出走,并一走了之。他对图雅情苗暗生……  本片荣获2007年第5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长篇影评

 1 ) 2006年最好的国产电影(至少是之一)

在中国电影越来越像中国足球的时候,幸好每年总会出现一些惊喜,让我们不至于完全绝望。

2006年的惊喜对我来说,属于《静静的嘛呢石》《天狗》《光荣的愤怒》《疯狂的石头》和《图雅的婚事》。

《图雅的婚事》在这些惊喜里面,也许是最完美的一个。

故事说的是,内蒙日渐干旱的草原上,丈夫巴特尔为了掘水井而双腿残疾,妻子图雅一个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担。长期的劳碌让她的腰椎病变,甚而也有下肢瘫痪的危险。为了不再耽误图雅,巴特尔决意离婚,在现实面前,图雅也只能同意。但她坚持提出自己再婚的条件:新丈夫必须和自己一起供养巴特尔。由此,图雅的艰难择夫历程开始了。

《图雅的婚事》在当前华语电影越来越恶俗越来越低智的大背景下,罕见地平实冷静,不落俗套。没有“主旋律”的假大空,也不同于某些“小众”“地下”作品的自虐虐人,《图雅的婚事》的特点就在于“真”——情节真,表演真。和那些企图反映真实,实则创作者缺乏生活体验或别有居心而最终只能苍白地想当然耳的 “现实主义”不同,《图雅的婚事》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

和一切的伟大的现实主义创作一样,《图雅的婚事》反映的是真正的生活本身,这里没有刻意的“戏剧性”,然而影片成功呈现出的生活真相才真正扣人心弦,足够打动观众。影片有友情有亲情有爱情,但绝不是廉价的浪漫或虚妄的超现实,而是真真切切的凡人之情。

情节真。巴特尔因为身落残疾而执意离婚,无奈之举实见温情与宽容,影片的结局是图雅最终改嫁,现实,实在没有办法理想主义地安排两夫妻最终相濡以沫。而图雅的后夫森格,差不多已经是图雅最理想的再婚对象,但影片的结尾仍然告诉我们,即使森格与图雅两情相悦,而且他也诚心接纳巴特尔,他俩的结合仍然难说皆大欢喜,今后还有很多困难和变数等着他们。这样的设计,不入俗套之外,依然是影片创作者对生活精准的考量和把握。

影片中段,在一位暗恋自己多年的老同学求婚后,图雅第一次真正动心考虑,但当老同学带着图雅和孩子回城,而把巴特尔留在福利院后,万念俱灰的巴特尔酒后自杀,老同学一念之差不肯营救,最终还是促使图雅选择留在草原,留在巴特尔身边,而也因这次事件,图雅和森格渐渐走近。一系列情节跌宕起伏,无论是老同学对图雅多年的暗恋真情,还是巴特尔因为大醉起了轻生之念,还是图雅面对抢救后的巴特尔的训斥,以及老同学接到求救电话后的犹豫与算计,都绝对还原生活,没有臆造,没有想当然。

作为专业演员的女主演余男,奉献了一次绝对高质量的演出,绝对立体、绝对真实地呈现了一位蒙古族平凡女子的不凡人生。图雅一角并不容易诠释,要么会滑到虚浮的苦菜花型悲情女,要么会变成一根筋的偏执狂。所幸余男拿捏得当,图雅的坚韧和纯朴,被她行止有度的表演展现得淋漓尽致。几场情感爆发力强的戏,更衬出余男精湛的表演功力,实非中国影坛大量自以为是的花瓶式女星所能比拟。金鸡奖尽管已经渐成笑柄,但起码在余男获得金鸡影后这一点来看,金鸡的选择是正确的。

影片还有大量的非专业演员,尽管近年乡土题材影片启用非专业演员已经蔚然成风,但非专业演员面对镜头的不知所措和生硬呆板却又比比皆是。能否调教出高质量的非专业演员和群众演员的演出成果,实是评判电影质量和导演水平的标准之一。显然《图雅的婚事》是成功的,不论出场时间短长,几乎所有的出场人物都异常鲜明,不怯场,不夸张。没有任何一个配角会说出“不是人话”的台词——现在通篇净是“不说人话”的台词已经几成国产大制作的标签之一了——肢体动作的表演上,也绝没有重复、夸张、做作等国产影视剧常见毛病,一律传神到位。

说到《图雅的婚事》,很难不和《三峡好人》比较,它们在比较接近的时间推出,《图》的导演王全安和贾樟柯都是“第六代”,一样在欧洲有一定声誉(王也获得过一些欧洲的电影奖项,但影响力和知名度尚不如贾),一样喜欢用固定的演员班底(贾是王宏伟和赵涛,王是余男)。而且更重要的是,两部电影都着力表现底层中国人的真实生活和情感。

但《图雅的婚事》不像《三峡好人》那样背负着宏大的主题,两部电影站的角度不同,《图》的创作者们和图雅一样平视生活,生活在生活中。而贾樟柯则站在高处,悲天悯人地俯视着人群(尽管他有神的视角却没有神能改变世间的能力)。

王全安和图雅一样能够看到世界在变,时代在变,比如日渐荒漠的草原,比如邻居的妻子为了钱跟别人跑了,比如贫瘠的县城外有豪华到荒诞的酒店,比如酒店里半夜时分有打进来的小姐电话等等。但他们来不及或者顾不上思考这些背后的意义,因为忙碌艰苦的生活始终在接踵而至。

据说《图雅的婚事》已经入围柏林电影节,但除非拿到大奖,否则能够看到它的中国观众只会比《三峡好人》更少,尽管,前者比后者更具故事性和观赏性。

 2 ) 关于余男跟王全安(无关剧情)

王全安自从今年碰到那个倒霉的事情后才被很多非电影迷人知道,这里是一点他们的故事。
摘自时光网http://news.mtime.com/2010/03/03/1426413.html

“认识余男之前,我就是一个混蛋”

北京时间2月21日凌晨,精通法、英、中三国语言的评委之一余男,站在台上讲了一段煽情的中文致词:“这个世界真的很小,我们可能在同一个地方分开,我们又会在同一个地方相遇。”接着,她便为王全安的《团圆》颁发了最佳编剧银熊奖。

 

  这番话中,一语多关的寓意不言而喻。余男是王全安最近10年的御用女主角,两人也一度相恋,默契程度媲美当年的张艺谋与巩俐。3年前,他们还在这里共同举起了金熊奖。而今,两人劳燕各自飞。

 

  “认识余男之前,我就是个混蛋。”王全安说道。为处女作《月蚀》选演员时,他在北京电影学院找到了颇有个性的余男。“我的人生还从来没有那么宁静、深刻过,过去我一直处于一种混乱中。和余男一起后,我变了一个人,开始踏踏实实做事情,能够集中精力去驾驭、掌控自己。”

 

  在这10年里,两人共同进步。王安全想明白了电影观的问题,而余男也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女孩,成长为一名实力派女演员。

 

  “我对人生做过计算。从事这个职业,什么时候开始起跑,我需要带什么装备,需要中间加什么燃料,就像准备长跑一样。这些决定了我能跑多远。”王全安告诉记者。

 

  他显然是个优秀的“长跑运动员”。比起同龄人,王全安更有耐心,甚至从没有为找资金焦虑过。他走的每一步都深思熟虑,包括在拿到金熊奖后,他并没有迅速投身商业电影,而是选择继续拍摄低成本的文艺片《纺织姑娘》与《团圆》。

 

  “人生需要一些智慧和偶然”

 

  王全安的父亲是延安党校校长。他却从小性格顽劣,非常叛逆。

 

  他小时候学过画画,11岁进入延安歌舞团。据王全安自己透露,16岁时他搞到一张毛片,给他爸看:“你一定很惊讶,不要太紧张。我想你需要了解一下,现在我出去,你一个人看。”

 

  他也大方向记者承认,在电影学院读表演系时,的确和蒋雯丽谈过恋爱。那时候他27岁,蒋雯丽26岁。1989年,蒋雯丽出演银幕处女作《离离原上草》,饰演一位山区姑娘水秀,而王全安扮演一个有点智障的家族少爷,两人因戏生情,成为当时电影学院郎才女貌的一对。

 

  “蒋雯丽和我是完全不同的人,”王全安透露,当时蒋雯丽是所有老师都喜欢的好学生,“我希望能够跟她学得规矩一点,但事实上,没能成功。”

 

  蒋雯丽最近刚完成了导演处女作《我们天上见》。王全安看过这部电影的剧本,原名叫《初潮》,他认为这个名字很好,但蒋雯丽担心通不过电影局审查,最后改了名。

 

  “我一直劝她,不要担心审查,要坚持自己。”提起这事,王安全就着急。他作品的题材其实都挺敏感,《团圆》的背景是台湾与内地的对峙状态,《图雅的婚事》则关于一女嫁二夫的故事,但每一次他都能顺利地过审查关。

 

  “很多人以为我有什么背景,其实我什么背景都没有。”王全安说道。他一般会风风火火跑到电影局,急吼吼地催着审片,“人家都以为你疯了。其实他们以前是虐待狂,突然来了一个人,他们就变成了受虐狂。被你催着、赶着,也就让你过了。”

 

  这种在体制下生存的狡黠,被王全安称为“智慧”。在生命中几次重大转折中,他的“智慧”都成为扭转命运的灵药。

 3 ) 真实得让人不得不思考……

毫无疑问,余男以及其他群众演员朴实无华的表演赋予了本片一种独特的质感美(那场图雅闯进医院,斥责自杀未遂的丈夫那场戏让我最为感动:图雅的蒙族式的强悍、坚强,丈夫的自尊感以及无助感,两个孩子的恐惧感都表现的极好!)。

虽然很为图雅的惊人之举感动,但萦绕在我脑子里的是以下几个从影片中反映出的有点儿残酷的现实问题:


 1、何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乃至更广泛的农村地区的医疗系统才能完善?他们如何面对各种疾病导致的生活困境? 图雅之所以会想出带着前夫找丈夫的荒唐主意,实在是因为她生活的地方太缺基本生活条件了!

 2、如何既能使缺水地区人民生活便利、用上水、用好水,同时又不至于造成环境破坏? 片中几次出现打井的情节,牧民打井的原始与非科学性是否高效、环保让我担心。


 3、怎样才能使少数民族孩子既能轻松看到搞笑的美国动画片,又能让他们继承本民族的文化血脉? 强势经济下的文化必然冲击、甚至撼动相对较弱的经济基础下的文化,不仅是蒙古族孩子向往美国或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的文化产品,就连整个中国的孩子和大人恐怕都有这样的习惯,有的人愿意承认并能意识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继承传统精华,开放心胸与眼界、取长补短,而有的人不敢承认还虚伪地给自己贴上“爱国”的标签,扛上“正义”的大旗,动不动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别人,不允许任何批评与异议——多数网路暴民就是这德性,在我看来他们就是那种没啥逻辑思维、又没好好读书,只会盲目喊口号的“文盲式愤青”。 有点儿扯得远了~ 我们真正应该想的是这个问题:怎样才能使少数民族孩子既能轻松看到搞笑的美国动画片,又能让他们继承本民族的文化血脉?


4、怎样才能提高各地宾馆服务(除了特殊服务)?与其让暗娼寄生于宾馆、酒店,毁了餐饮服务业的固有形象,不如制定实在的特殊服务制度(例如划定“红灯区”),因为妄图消灭性工作者就如同消灭害虫一样,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5、生活中到底还有多少这样的“图雅”? ……

 4 ) 用传统的中国人的方式诠释了——爱,是奉献而不是索取

不舍弃——图雅对丈夫的爱
离婚——巴特尔对妻子的爱
学打架——扎亚对妈妈的爱
打井——森格对图雅的爱
……

生活的压力沉重的压着每一个人。爱,是人活下去的理由。

“爱她,就让她幸福”一句电影里老的掉牙的台词,在巴特尔毫不夸张的表演中显露出来,他选择离婚,选择让森格打井,他希望改善图雅的生活,让她有个健康的男人可以依靠。这部电影洗去了浮华,留下的只有淳朴。图雅的“嫁夫养夫”更是如此。她是个坚强的女人,从不愿欠别人什么,但即便是她也不得不在生活面前低头。

死,不难,难的是坚强的活着。
爱,不图回报,有的只是奉献。

 5 ) [电影]《图雅的婚事》:边缘相对中心的魅力所在


    引用俄国人叶甫盖尼·古西亚金斯基对美国电影《杯酒人生》的评论,关于电影《图雅的婚事》,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说——“王全安的边缘不是中心的对位或对立,而是它的一部分,是它的直接延续或者说表皮:只要剖入的够深,你会发现里面绝非空洞无物,而是中国式的旧景观。”但有别于那些讲述中国边缘生活的孱弱无力的版本,王全安并没有刻意伪装什么独立姿态,更何况影片除了在叙事建构上引人注目,还意外得到了来自海外权威机构的认可(获得57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不过,虽然这一追加的荣誉令影片获得了进入院线的许可,但大家对票房的期待仍然普遍缺乏热情。


    在编剧芦苇“秘密地图”的指引下,王全安得以将一个属于典型前张艺谋时代的伦理故事的内核重新打磨抛光,他不但摒弃了《秋菊打官司》(一部题材极为类似的电影)里张艺谋所刻意营造的影像浪漫主义,也没有让女主人公图雅像同样围着头巾穿着臃肿的秋菊那样,负担过重的社会与文化隐喻。图雅得以以一个“人”的立场存在于这部电影所营造的独特社会空间里,这也许是影片最大的进步所在。


    余男的表演值得举双手肯定。她扮演的蒙古女人图雅,和王全安前作《惊蛰》里的女主角关二妹有着极为相似的境遇,她们都被成打的男人和生存压力团团围住,她们都企图通过婚姻途径来摆脱这种现实窘境。但相比关二妹,图雅对自己的生存及其肩负的整个家庭的生存显然富有更严峻的责任感,恰恰因为这种责任,在面对一连串的抉择时她也显得更具主动性,态度更坚决与强硬。然而整个故事的悲怆感,恰出现在这种艰难的人生决定之后——王全安自己也认为,影片的结尾恰恰意味着图雅更为艰难生活的一个开始,“嫁夫养夫”这个注定的伦理悲剧将从一个不和睦的婚礼开始,步入另一程度的尴尬境地。“嫁夫养夫”本身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它不大可能获得多方的满足,而无论戏里戏外,巴特尔、森格、图雅又都必须保持自己作为人的尊严,这种尊严有时甚至大过生命。因此,王全安实际上是在这部电影里将边缘人的自尊(也包括对别人尊严的尊重)放在了一个显要位置,这有别于早期第五代导演将个体经验抽象化、概念化、传奇化的创作习惯,也有别于部分第六代电影对边缘人的草率处理,有别于《安阳婴儿》,更有别于贾樟柯居高临下视角的那些电影。


    王全安将一个原本发生在西安近郊的真实故事,置换到文化生态自成体系的内蒙境内,让主人公成为几个极有魅力的蒙古人,据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显然,他也担心人们会将他的这部新作纳入80年代黄土高原故事语境当中。此外,他未对蒙古生活场景作出取悦观众的诗意变形,似乎也属有意为之。《图雅的婚事》镜头罕见夸张的色彩,情节也没有过度渲染悲情,相反,在煽情场面到达情绪释放的临界点时往往及时中断,比如巴特尔自杀未遂后图雅带着两个孩子也以自杀“要挟”他彻底打消轻生念头时,观众的眼泪就只在眼眶中打转,却始终无法大滴落下。这种极度克制,最终使影片压抑的悲剧性和适当的幽默感相得益彰,两不突兀。而且如此一来,此类题材很容易出现的关于牺牲精神的庸俗说教倾向,也被成功阻止了。


    不过,在现阶段的中国,图雅的个人困境仍然具有某种社会学的典型意义。“嫁夫养夫”意味着图雅向生存和道义的两难发起了“进攻”,她企图寻找一条折中的道路,既不抛弃残疾的丈夫又有可能获得个人的幸福,她想达到这种平衡,但事实证明,“牺牲”是被允许和鼓励的,但二者兼得则依然是条死胡同。有部分观点认为,王全安最终将图雅面临的这个无法解决的矛盾遗留给观众,是缺乏探讨相关社会问题的勇气,我个人则认为,王全安缺乏的不是和任何人对话的勇气,而是他多年来一直徘徊在边缘的创作经历,让他失去了和主流进行对话的热情。但这很可能,恰是边缘相对中心的魅力所在。

http://blog.sina.com.cn/u/4b658a99010009lh

 6 ) 图雅的选择题

    影片紧紧围绕着“婚事”这一主题,故事情节在一个女人(图雅)和三个男人(巴特尔、森格、宝力特)的陆续登场下时而急促时而舒缓地推进。让人感到的是,忽而是快刀斩乱麻般的果决和冰冷,忽而又是一种冰山一角般的留恋和柔情。也许这种变幻莫测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影片中,婚事对于图雅来说,就是选择,就像每一个“图雅”在人生中必须作出的(也许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的一道选择题。三个男人分别代表了三种类型:
    A. 偶像派——巴特尔。巴特尔在蒙古语中是“雄鹰”的意思。的确,巴特尔在年轻时是当之无愧的雄鹰。从宝力特的话中我们就可以略知一二。(他是当年那达慕大会博克比赛的冠军)。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条件出众的图雅会百里挑一地选中巴特尔。因为当时的巴特尔就是她眼中的偶像,心目中的白马王子。(现在一般叫宝马王子),所以她义无反顾地嫁给了他。图雅的这种选择不是一种特例,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偶像邀请你与他共度余生,你会拒绝吗?但是雄鹰也有折翅的时候,偶像四周的光环终究会有暗淡的一天。不管是主管条件的见异思迁,还是客观条件的时过境迁,“图雅们”终究会发现现实并不是她们所想象的那么美好、那么完美,各种各样的问题会象阴暗角落的苔藓一样在心中滋长。当然在影片中,导演给图雅设置的情景比较特殊,正是巴特尔的特殊才使一个老掉牙的婚姻故事偏离了它固有的轨道,添加了一些新意和思考。
     巴特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有两处:一处是在图雅跟宝力特走后,巴特尔在福利院与森格喝酒,森格说他老婆跟别人跑了,他什么都没说,只是(眼睛望着远方)说:“不知道宝力特这个人怎么样,会不会对图雅好。”可见,他还是深深地爱着图雅(不管图雅对他是不是一种可以称之为爱的情感);还有一处是也是在福利院,涂鸦和巴特尔告别的那一刻,他静静地坐在窗户旁,一句话也没有说,这个告别过程只有短短几分钟,两个人没有挥别,没有对话,中间还隔着一层窗户,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撕心裂肺的力量,让我喘不过气来。后来巴特尔割脉自尽也变得顺理成章,这是一个曾经骄傲的男人保存自己仅有的尊严的最后挣扎,可惜命运(或者说导演)没有成全他。也许最后的挣扎耗尽了他最后的勇气,也许是孩子们的依赖唤醒了他生活的留恋,他选择了妥协与坚持。
     B. 实力派——宝力特。宝力特的出场就被设计得十分豪华。在骑马、摩托车的众多求婚者中,他的小轿车可谓鹤立鸡群。故事突然变得波澜起伏,接着,在当晚烤全羊的宴席上,他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展示了他的两个优点:事业有成和不忘本、重感情,赢得了图雅的好感。并且他幽默(那句“人可以被杀,但不可以自杀”真是经典)然后趁热打铁,他的坦诚和“十三年的等待”(表示怀疑)最终打动了图雅的心,同意了这门婚事。实力派永远是靠实力和行动说话。但是,煮熟的鸭子还是飞了,为什么呢?影片中是设计了让宝力特良心受到谴责的突发事件。不过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巴特尔的割脉事件,图雅会与宝力特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吗?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实力派的致命缺点就在于“宝力特”不可能把更大地精力(然后扩展到感情)放在家庭,在这场鱼与熊掌的困境中,大多数实力派选择的往往是首先保证其实力派的地位,因为在他们眼里,这是一切的基础,(就像宝力特所说的那样,有了大房子,才想找个女人进去住,要不然会显得空荡荡的)。所以,根据图雅短短性格,终有一天她还是会出走的,只是导演让她出发的时间比原定计划提前了一些。当然,图雅的这种行为不代表普遍性,因为不是每一位“图雅”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C. 中间派——森格。称之为中间派,是因为其没有偶像派的金光闪闪,也没有实力派的财大气粗,而更大地还是两者不偏不倚,取其中庸之道。导演在这个角色上花了很多心血,使得他的银幕形象更加有血有肉:一方面他平庸甚至有点窝囊,老婆都看不住,跟别人跑了好几次,图雅刚开始的时候都没有正眼瞧过他;另一方面,他吃苦耐劳,古道热肠,待人坦诚,在爱情面前倾其所有地投入,一往无前地追求,嘘寒问暖地关怀,点点滴滴像大冷天里,一碗暖人心肺的姜汤慢慢地熨烫了图雅在生活的重压下渐渐枯萎的心。影片中,为了帮图雅家解决最大的用水问题,森格冒着生命危险炸井,仿佛炸的不是一块块横在地层的青石板,而是图雅那紧闭的心扉。在五十多次的连续轰炸下,图雅终于乖乖地投降了。最让人叫绝的是,当雇来的打井人问森格为什么用这么短的引线从而使这一炸井的过程演绎得更像生死时速,森格的回答竟然是“省钱”。都到了这种拿自己生命冒险的拮据地步了,森格为了图雅仍然是那么无怨无悔,不由得让人生出几分敬意。所以,最后还是森格脱颖而出,成为图雅婚事的终结者,这样的例子在现实中比比皆是。
      其实还有一个类型,那就是在整个影片出现过两次的傀儡派(抱歉,那个人的名字我没有记住,这也是傀儡的主要特征之一),那个男人不抽烟,不喝酒,喜欢吃零食。他主要依靠的是团队的力量,每次都是阵容庞大,四个人过来提亲,他总是坐在最后面,呆呆地傻笑,差一点就让他抱得美人归了。好险,可见一个傀儡三个桩的厉害之处。
     当然在这部影片中,如果图雅只是按照题型设计的那样,做出一道简单的单项选择题,那故事就会变得粗俗、乏味,没有任何新意。但是,图雅却做出了一道A+×的多项选择题,这就使本来老套的故事变得耐人寻味了,充满了矛盾,也更加戏剧性。图雅的最终选择是A+C,但是,A和C这两个选项是相互对立的,是无法共存的。
     在这个矛盾面前,图雅无助地哭了,哭得那么伤心,那么委屈,那么无助,一个人躲在一旁。这次图雅在影片中为数不多的哭泣,如何处理这个矛盾,影片没有交代,也没法交代。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除了图雅自己。
    也许她真的不应该做成一道多项选择题。

 7 ) 女人命运。

女人命运
---------------------《图雅的婚礼》
导演:王全安
主演:余男 巴特尔

我很喜欢余男,这个拥有特别名字的女演员很能演。我喜欢余男的嘴巴,很像是《迷失东京》里的斯嘉丽-约翰逊,有独特的气质。看《图雅的婚事》最初是冲着余男去的,她在内地不太红,能在电影公映之前看到胶片版是一件很妙的事。
王全安号称最会拍当下农村的中国导演,所以片子里的一切都土得掉渣,余男扮演的图雅生活在内蒙古的草原上,图雅向所有蒙族妇女一样勤劳善良,皮肤粗糙黑黄,有一条黑粗的大辫子,性格泼辣豪气。余男演得真好,活脱脱一个原生态蒙族女子,另一个主演巴特尔是个牧民,表演很本色。
俗套一点说,影片主线是图雅和瘫痪丈夫巴特尔的婚变,副线是森格和图雅朦胧而不敢张扬的爱情。有点三角恋的意思。巴特尔和图雅是大草原上的一对夫妻,他们有一对可爱的儿女,但是巴特尔因为打井而致残,从此不能正常劳作,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就落在了图雅身上,不幸的是图雅乘坐森格的卡车时腰椎受伤,从此不能干重活。瘫痪的巴特尔不想让妻子承受这么大的压力,善良的巴特尔希望图雅再嫁获取幸福的生活。无奈之下,图雅只好同意,可是必须要让新的丈夫能容纳巴特尔与他们一起生活。
提亲的人一波接一波,图雅在家里一一接待,巴特尔看在眼里笑在脸上痛在心里,提亲的人档次越来越高,从骑牧马到自行车,再到开着小汽车的男人,络绎不绝,但总是有始无终。图雅都拒绝了,理由是她一定要带着巴特尔一起生活。森格的老婆跟别人跑了,这个怕老婆的蒙族男人渐渐对图雅萌生了爱意却不敢表达。后来终于有了一个挖油井的暴发户找上门来,同意了照顾巴特尔的要求,图雅跟暴发户走了,暴发户把巴特尔安排在福利院里,巴特尔从此要跟一群老人和傻子生活,虽然已是无忧但生活变得毫无生趣。图雅和巴特尔离别的时刻,巴特尔吹起了忧伤的蒙族笛曲,就在那天晚上丢了卡车的森格和巴特尔彻夜饮酒,巴特尔感觉到了失去妻子的绝望而自杀……巴特尔被救活之后,图雅回到了原来的家,森格此时开始狂热追求图雅,经历了东方人特有的含蓄和挣扎后,图雅接受了森格的求婚,影片的结尾让人难忘,图雅的前夫巴特尔和现在的丈夫森格同时出现在婚礼之上,互相敬酒的时候终于克制不住而大打出手。而图雅的儿子也在蒙古包外和另外的孩子发生了争斗。幸福来之不易之后,换来的可能是更困窘的生活状貌。一妻二夫、两全其美的生活看来只能在心中实现,而不能在现实里尽情流淌,流淌下来的只是善良的图雅无奈的眼泪。
余男依旧展露出年轻女演员中罕见的傲然才情,还是讲述女人的命运,图雅的感情线是电影的绝对主导地位,不过讲感情的电影换到了大草原特别是汉族人已经形成了刻板印象的那个挽弓挽强的民族显得很特别。男人为情自杀的情节很俗套,可是换做一个蒙族刚毅男人巴特尔,在图雅面前总是温和而坚强,却在妻子离去的夜晚听着电视里的赛马音乐割腕自杀,殷殷献血里你能感觉到一个男人丧失了劳动能力后决定对妻子放手的坦然很辛酸,在面对真正的分离的时候内心轰然崩塌的感觉幻化成了对生命的绝望。而图雅赶到了医院在病床前怒斥巴特尔的懦弱,带着孩子们狠狠地刺激他,然后一家人失声痛哭的场面很感人,图雅大喊着你死啊你死啊实质上是对生命脆弱的挽留。
影片关注的是人性,“人性本善,人性本真”为主题的电影在中国拍的人越来越少,大家都喜欢古代宫廷戏和都市边缘情感剧,而这样颇为宁静而人物积极的片子显得很可贵,殊不知宁静是智慧最可靠的标志,玩深沉是智慧的死敌。王全安的镜头语言一点也不华丽,没有任何特殊的处理,看似朴拙的手法,却更加写实,缓慢而颇为心酸地弹奏出一曲生命之歌。
图雅作为母亲和妻子操劳家业,不畏艰苦;森格在荒凉的高原上为了爱情每天冒着生命危险点炮挖井;巴特尔在家当起了主妇为女儿吃饭,看到妻子一天天爱上森格而丝毫不动生色;懂事的孩子在漫漫的暴风雪天迷失在戈壁上,却舍不得家里的羊儿赖在原地不走……
王全安是体制内导演,一直很安分。我很感动的地方有两处,森格每天都在点炮,用生命去帮图雅打井,图雅表面上不屑一顾私下却非常担忧,屡次听到炮响声就心神不宁,森格用自己的生命去撼动了图雅已经冰封的内心,终于有一天图雅在迸发的爱情的驱使下,忍不住下井里看望了森格,两人终于在影片进行了一个多小时后挑明了互相爱慕的关系,缓慢而不张扬的叙事方式很珍贵,就是不好莱坞,就是不在开头上床。不用任何浮华和色情的东西去吸引观众,你自然而然相信并且珍惜图雅和森格这份难得的爱情。另一个镜头是影片里唯一一个长镜头图雅误会森格只是玩弄她的感情,在森格下落不明后独自一人提着为森格熬煮的奶茶往家里走,余男一步一步朝镜头走过来,你能看见她对爱情绝望的失落在脸上慢慢地慢慢地逐渐显露出来,然后镜头随着她往前走,看到图雅萧索而强壮的蒙族妇女的背影你会觉得心里很疼,你会发现其实女人都是一样的,动了情以后不论怎么样的结局都是感伤。而最后森格回来了,像带来一座飞机一样带来了打井的机械工具,而此时的图雅心里又兴奋又感伤,两人扭打作一团,感情随着厮打而释放在大草原上……
而最后所有人千辛万苦盼来的婚事却显得那么不完美,两个男人的厮打似乎昭示着未来情感生活仍然曲折和坎坷,一直坚强的图雅躲在蒙古包里偷偷哭了,女人的命运最终逃不过爱情的宿命。
片子里蒙古人的风土人情很特别,我第一次发觉蒙古民歌这么动人,有一点点荒凉,还有一点点坚韧,大草原的风光被王全安拍得很大气,很舒服,而蒙族人脸上过分苍老的样貌神态流露着古老文化生存艰难的现状令人惋惜。
《图雅的婚礼》07年要去柏林参与竞争捕熊了,我觉得电影局派出这一部电影的做法就已经显示了官方对《图雅》的欣赏和重视,图雅本身没有任何政治丑化和阶级立场也是近几年来第六代以后导演少有的。我觉得《图雅的婚礼》总的来说还不错,当然故事还显得有点仓促,结尾我总觉得还应该在渲染一下可能会比较好,有点前重后轻。余男演得真好,看得出来拍摄条件很辛苦,希望她能拿个影后。


 8 ) 情无独钟

居然一直想当然认为这是纪录片,看了才知道是电影。

可能对纪录片风格的电影看得太多,对此类电影,好多已经热情不在。

这个故事很简单,倘若写成文字,在中国的很多媒体都可以发表,比如《光明日报》、《知音》、《妇女之友》等,或者可以上电视台,比如《感动中国》、《新闻调查》、《纪事》……

说到底,这是个新闻。蒙古女子图雅原本夫妻恩爱,但丈夫为了打井导致瘫痪。图雅撑起了家,却因过度劳累患上疾病,从此不能继续当牧民。为了活下去,图雅与丈夫离婚,再婚的条件有且只有一个:同时要承担自己前夫的抚养。

众多来提亲的人,来来往往,都没有成功。有一个图雅的老同学,在经历了妻子背叛之后成为富翁,也来求婚,并把图雅前夫送到疗养院。但这个尝试由于她前夫的自杀未遂而流产。邻居小伙子森格,是个单纯直率,感情失意的人,他的妻子不仅与别人私奔,还在背叛的时候卷走了森格倾家荡产买的运输车。森格向图雅求婚,经历了诸多磨难之后。二人结婚,森格也承担了养育图雅前夫的责任。

在婚礼上,两个丈夫,两个男人,因为酒与歌曲,最终扭打在了一起。

图雅哭了。

两个丈夫,成为戏剧冲突的核心。作者并没有给这个故事定性,也没有塑造某种高大的形象。他只是敞开了故事本身,结尾的眼泪提示观众这绝非一个催人泪下情意绵绵的故事,而是一个悲剧,关乎现实、贫困、草原,以及人应当如何面对一切现实的悲剧。要生存?还是要情感的守护?当二者看似不能兼得时候,只有最倔强的人才能付出行动。换句话说,悲剧,都是由倔强的人写成的。

对于森格来说,他不忠的妻子恰好是图雅的反面。但他重视的忠实,同样将他抛入面对另一个男人的尴尬境地。一个女人维系两个男人,这对女人是考验,对爱惜脸面与男性生殖尊严的男人更是考验。
别的求婚者无法理解图雅,只有森格可以,因为他妻子的背叛让他懂得这种忠诚。

但即使他能懂得,即使图雅的前夫能理解。但前夫是因为自己的瘫痪——丧失劳动能力与性爱能力这两种男人最基本的标志——才出局的,也是被迫的。因此,他可以理解也可以接受现实,但绝不会因此坦然。更何况这是蒙古族,一个以血和酒闻名的民族。电影也不断地通过他人之口,来暗示前夫年轻时候是如何勇猛刚强,充满着男性的种种特征。

爱,或者情感,无论在多么高度发达的文明里,无论对男人还是女人。其最初的吸引,都是从外表而来的。其次才是所谓的谈吐魅力等“亚外表”,最后才是金钱与权利、身份与地位等。所以,瘦骨嶙峋,但是还算是个男人的森格,与体格健壮,但是丧失劳动与性能力的前夫,这两个人面对图雅时,就会产生一种奇怪的抑或潜在的博弈。

图雅不爱森格,毫无疑问。但这场博弈,森格赢定了。

但图雅哭了。

因为图雅很清楚,森格是好人,本色好人,好人就意味着他将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物质上与心理上,以及他人的风言风语。

没有善恶,没有是非,只有眼泪在飞。

写于2007年

 短评

还是没办法用任何理论的工具去切割她,她很容易触动我在影像之外的生活记忆。想起在民大那些年里帮助过我、教育过我的蒙古族兄弟姐妹。想起我也认识一个巴特尔,喝酒到后半夜,一起唱《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8分钟前
  • 袁长庚
  • 力荐

把这个金熊奖看了,芦苇威武。★★★★

1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多少的平庸之作在金熊光怀下被捧了臭脚啊!

15分钟前
  • 软柔暖
  • 还行

本子好,余男演得太到位了!

18分钟前
  • Patrick峰峰
  • 还行

一种伦理,一种情感的分配和忠贞,这在一贯被认为豪迈的蒙古族上演这样的情节,不常见。我看到的过多的还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贫贱夫妻百事哀,虽不绝对,倒是常有。王导多拍着这样的电影,让人多了解真正的中国少数民族的真实生活。很喜欢这样朴素写实的风格,很克制。8.1

20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活着,就是最大的恩赐和神谕,那些平凡如蝼蚁、在严酷环境里艰难挣扎的人们,更懂得活着的意义。

2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这种故事主线清晰,表演真实流的片子还真是我的菜。余男是个好演员。

28分钟前
  • 唐小万
  • 力荐

铁娘子落泪,溅煞旁人。

30分钟前
  • bird
  • 力荐

07年准备艺考时候看的片子。印象最深的台词是“还不如赶快离了算求了”“我本来想跳下去来着,结果那天的天蓝的哟”~非常坦诚、朴实的片子,听到里面一点点家乡的口音时候很惊喜。余男的表演特别好,坚韧、隐忍都表现出来了。后来第一次去草原的时候满脑子都是这个片子。

31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整体叙事节制、专注的同时,少数段落有过度戏剧化之嫌疑(这毛病在《团圆》里更明显)。让一个少数民族女性担负起这场救赎,救赎的对象是先后在前现代和现代化过程中折戟的两个男人。然而结尾一哭,这个理想化的东方式的嫁夫养夫的爱情/道德故事看似超越了现代,却遭遇了传统的藩篱,一场必然的悲剧。

36分钟前
  • 57
  • 还行

其实这部电影得金熊很正常:平凡小人物身上最不平凡的品质,朴实的镜头,不露痕迹的表演,纯粹的民族文化景观。事实上这的确也是这部电影动人的地方。

37分钟前
  • 风雨骑老师
  • 推荐

每个用心演过村姑的年轻女演员不久以后都挺顺利地走进国际舞台了。余男的演技果然没的说,而且还越看越顺眼。第一次看王全安的电影,剪辑上有点日本导演的风格,期待白鹿原。

42分钟前
  • Reynard
  • 力荐

余男,你太低调了。

47分钟前
  • Muse
  • 推荐

没有刻意的故作姿态,只是平实的娓娓道来中国的这种真实的边缘地区的边缘故事,才是最大程度的折射出全民族的共同情感和背后的成因。荒凉且美丽,贫穷但亲切,苦逼却为爱无悔,朴实无华才最见真。4.5

51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力荐

小惊喜

5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看得蛮贴心

57分钟前
  • 阿朴
  • 力荐

你们是我少年时的偶像! 狼来了,妈妈吃了它!

60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群演的台词功底太差,每个人说话都像在NG,分分钟出戏;提亲和宝力尔垫付医疗费两次转折都缺铺垫,致图雅形象有些玛丽苏,宝力尔从自私到无私转变过快,人物站不住脚。和《团圆》一样王全安在某些桥段上安排地过于戏剧化甚至做作,余男的表演无惊喜 @2016-03-30 21:09:56

1小时前
  • 老咪
  • 还行

对于大悲进行了极度克制的影片....很棒。

1小时前
  • 推荐

图雅的不容易

1小时前
  • 方枪枪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