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爱情片加拿大2019

主演:加布里埃尔·德阿尔梅达·弗雷塔斯,泽维尔·多兰,皮埃尔-卢克·冯克,萨谬尔·霍普金斯,Antoine Pilon,Adib Alkhalidey,Micheline Bernard,安娜·多尔瓦尔,Marilyn Castonguay,凯瑟琳·布吕内,哈里斯·迪金森,Camille Felton,安妮-玛丽·卡迪厄,Monique Spaziani,雅克·拉瓦雷,露易丝·博巴迪尔

导演:泽维尔·多兰

 剧照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2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3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4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5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6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3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4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5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6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7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8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9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8 00:45

详细剧情

  两个自童年已是好朋友的学生一起为功课制作一部短片,二人因剧情需要而接吻。这亲密的一刻引发了一连串事件的连锁反应,由最初一些让他们挥之不去的问题:如他们的爱好,他们的性取向,到后来甚至改变了他们之间友谊的性质和关系,甚至更广泛地改变了他们的社交圈。

 长篇影评

 1 ) 没有突破的多兰和还挺好看的影片

《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故事非常简单,正如片名一样,两个人,两条线。两条线在开头、中间和结尾有三次短暂的交汇,对应着两人感情逐步递进,其他时间则是对马克思(马克西姆)一地鸡毛的生活和马蒂(马蒂亚斯)难以自持的暧昧情愫的描写。

一开始,马克思只是想帮忙,马蒂打赌输了,于是两人成了朋友拍影片的主角,镜头前假装一吻如洪水猛兽般开启了两人长达两小时的若即若离。高潮出现在马克思去澳大利亚的临行派对上,两人第二次相遇,狭小的储物间里压抑的两个人坦诚相见,忘乎所以,然而仍旧发乎情止于礼。最后,马克思出发前,他打开门,马蒂站在门前的马路上,不知是来送别还是来挽留,两人相视而笑,影片戛然而止。

LGBT和母子不睦的题材;手持不知所云的mv式模糊空镜;几个人密集对话突然扯着嗓子大笑的场景,多兰导演在本片中再一次集齐了以上所有元素,处在创作黄金年龄的他似乎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突破口,但个人觉得本片仍是他仅次于《妈咪》的好作品。

首先以上所有元素在片中都有所收敛,让人审美疲劳但是还不至于惹人厌恶。其次故事流畅,遥想当年《我杀了我妈妈》的尖刻和生硬,实在是对那部喜欢不起来,但有了《妈咪》这个高峰,这部叙述的流畅仍然在多兰的水准之内,并无突破。再就是氛围营造了,聚会前的两辆车在路边相遇那场戏,暗恋的人就在身边,马蒂还得装做不在乎,明明渴望相见,但见面了还要装作若无其事,此时的手持摄影和镜头前的遮挡以及演员举重若轻的眼神非常好的烘托这种暧昧的氛围。还有两人聚会上那场激情戏,门外人们的狂欢,逼仄的房间,温暖的灯光,窗上挂着的蒙蒙的雨布,从里面反锁的门,没人会怀疑两人的突然失踪,而这个犹如暴风雨里绝对安全的避风港为两人正视自己的欲望创造了绝佳条件。不过,氛围营造一直是多兰的强项,多年前的那部《汤姆的农村旅行》,情节已全忘,但它的诡异在我的记忆中和这部影片画上了等号。

想见你,但不能让人知道

额。。。。

这部电影有个不得不说的点是,导演很明显的按照两条线来叙事,两条线索对应着不同的阶层,而电影表现手法都在为此服务,马蒂家境优渥,演员高大整洁,西装笔挺,受过高等教育,出入高级写字楼,法语英语自由转换,在几场独角戏中,镜头干净有质感,配乐也是流畅的钢琴曲。而马克思是完全相反的状况,多兰本身并不高,这次又在脸上涂了红色胎记,英语说得磕磕巴巴,没有工作,衣服破旧,还要应付脾气暴躁的老妈,他去澳大利亚几乎是在躲避和逃离。两个主角对应两种表现手法,这种方法固然可以表现身份地位差距给两人关系划出的鸿沟,但也给电影带来了明显的割裂感。

马克思衣领上的破口

对这段感情,两主角的态度也是明晰的,马克思无敢奢望,马蒂压抑欲望。导演对马克思的描写乏善可陈,相反马蒂的那条线拍得相当有意思,马克思在马蒂妈妈家发现的那幅马蒂小时候的画的画和开头对话中提到高中时候的吻,说明两人早已互相爱慕,只是随着身份阶层的差距,马蒂一直压抑(还交了女朋友)直到自己忘记这种感觉,而镜头前的那个吻把他重新唤醒。导演只是截取约十几天的故事线,之前的故事或一笔带过,或藏在镜头语言中。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的可取之处是,导演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表现两个主角的生存境况,这成了补充情节的画外音和余韵,这种余韵结合导演给的足够的空镜酝酿情绪,让情节显得流畅而可信,因此好看,但多兰还是没有突破,《妈咪》中他也是这么干的。

 2 )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少部分相关访谈整理

《M&M》的宣传期特别的长,大概是因为疫情原因很多线下的宣传都搬到了线上的缘故,我做了一些自己看过的和发电的文字/视频整理,方便感兴趣的朋友集中了解(整理了半天结果看预览超链接的时候整个文章清空了真的好无语……)

1.文字访谈

深度专访 | 三十而立的昔日戛纳神童

这个应该是2019年戛纳时候发的比较早的一篇,由陀螺电影发布,更多的应该是关于多兰自己的一些内容,《M&M》聊得不算很多。原文发布是 LaPresse

Xavier Dolan Has Gone to Cannes for 10 Years. It Hasn’t Gotten Easier.

New York times的访谈,国内有翻译:中文点我 聊得不算很细,但是关于性向还有影片中人物关系之类的聊得蛮多,还有直男邀睡的八卦(我其实对这个好感兴趣啊)

20190530COLLIDER访谈渣翻

这个是我自己的发电稿……我比较建议大家直接看原文(。)地址在最下面。主要讲了一下关于Maxime的胎记的设定原因,还有拍摄时演员和角色的表现。

2019冬季,Xavier Dolan&Apartmento杂志访谈 翻译

有1个地方,关于过度曝光,原话是“I would scream at overexposed light”,联系上下文应该是他蛮讨厌过度曝光的意思,不是喜欢…… 这个稿子就是特别地长……聊得也特别地杂,所有的影片基本都聊了一些些(主要还是《M&M》和《多诺万》),我的建议是看原文但是杂志方并没有把原文的电子版分享出来,如果可以的话大家可以试一下在TB搜索购买……

20200825 《I-D》interview Xavier Dolan: "I make films with my heart... so I've been a brat"

这篇讲了一些关于配乐和服装,但讲的也不算特别多,另外还提到了一些关于流媒焦虑的事(然后昨天华纳就全把片子放在线上了,流媒焦虑是有道理的!)

暂时能想到的就是这些,肯定不止这些,但是一些公众号的文章没有标明外媒出处,所以没有放上来。

2.两个英语视频访谈整理

【熟肉翻译】泽维尔·多兰:关于电影,配乐,演员,以及阅读评论

这个是今年四月份时候在家隔离期间的多兰和立陶宛的一个电影节做的线上访谈:„Kino Pavasaris Išskirtinis Pokalbis Su Filmo„ ,整个视频的长度大概有45分钟左右,聊了很多问题,是我觉得非常有意义的一个访谈,我觉得多兰是个很适合做访谈的导演,因为只要问他问题,基本上他都希望能给你最详尽的答复(就是视频源不太好,很多单词听得太模糊了)

【熟肉访谈】MUBI&泽维尔·多兰: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喜爱的导演与戛纳

今年下半年的时候MUBI上可以看《M&M》了,这个是MUBI给多兰做得一个很短的访谈,比较意外的是多兰是在MUBI上第一次看到阿彼察邦的电影。

整理下来其实还蛮意外的因为我觉得看了蛮多,但整体看下来其实并不多(还有一些访谈是在宣传期间内进行的,但是和影片本身并没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没有放上来,如果有遗漏的话请在评论区补充一下,谢谢哦)……比较遗憾的是很多在法国和戛纳期间宣传的法语视频没有人做字幕我也看不懂……

以下是一点点私人小感想:一开始我觉得做这种访谈整理是多余的,因为只要你想找一定可以找到,但是我又觉得,如果能更方便为什么不更方便一点呢(也因为我今天有时间)。还有就是我经常觉得多兰是个太容易让人熟悉的导演,大部分看过他电影的人都可以说,他是恋母的,是执着于同性情感的,以至于很容易去忽视他自己想法的改变……所以我觉得,与其看很多公众号写多兰的家庭,成名经历,猜测他的性格和想法,惋惜他是否江郎才尽,那不如看他自己说什么吧。

 3 ) 專訪 Xavier Dolan 談執導新片 Matthias&Maxime:「友誼就是沒有性的愛」

專訪 Xavier Dolan 談執導新片 Matthias&Maxime:「友誼就是沒有性的愛」

從他的靈感到他關於愛情和友情的自白,包括他的性慾和性別問題。 Vogue 與Xavier Dolan會面,大談他新發行的電影Matthias & Maxime。

by ALEXANDRE MARAIN

16 OCT 2019

隨新片Matthias & Maxime,Xavier Dolan希望一起回到更加私密的電影。為了他們的朋友圈中的一個妹妹Erika執導的短片,兩個青梅竹馬的朋友必須親吻。他們不知道的是,這個吻會挑戰他們的感情並顛覆他們的生活。 Matthias & Maxime將於本週三在法國影院上映, Xavier Dolan與Vogue Hommes談論這部新電影。

Matthias & Maxime © Shayne Laverdiere

Matthias & Maxime既處理愛情與友情之間的界限,又處理可被描述為戀愛的友情。你從哪裡得到靈感?

Xavier Dolan:這只是我想講的故事。朋友之間的故事,尤其是我和朋友之間的故事。即使影片中講述的內容並不能真正反映我們的生活。

與你的朋友拍這部電影對您來說重要嗎?

我一直和朋友一起工作,這不是第一次。例如,在It’s Only the End of the World 中,我對Marion (Cotillard), Gaspard (Ulliel) and Léa (Seydoux) 並不了解,但是我已經對他們產生了感情。我是一個有愛心的人,我很容易表現出對與我一起工作的人的依戀。

並在你的祖國加拿大拍攝?

是的,我真的需要在魁北克的家拍攝。是為了製作一部關於朋友的電影而強迫我與他們一起做電影的想法,還是與朋友一起迫使我在魁北克去做電影?我無法解釋。我知道,通過與朋友一起在家裡製作電影,我們會在熟悉的地方更加舒適,而且我們已經可以在一定水平上工作,而不會馴服任何人。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重大的開端。

Matthias & Maxime © Shayne Laverdiere

你從導演 Matthias & Maxime 中學到的友誼是什麼?

對我來說,最美麗的發現是我的朋友們像我一樣輕鬆地挑戰自己。即使我們經常搞砸,我們也知道如何保持專業。我們一直試圖互相打動。無論如何,我們總是希望其他人能夠啟發我們,反之亦然。

對你來說,愛與友誼有何大不同?

我幾乎愛上了我的朋友,沒有任何歧義或毒性。當您考慮時,唯一的不同就是性。友誼就是沒有性的愛。

Matthias & Maxime © Shayne Laverdiere

是否有一個比其他人拍攝更激烈的場景?

不是。最困難的場景是技術性的短鏡頭,通常很難理解,特別是在正確的相機拍攝方面。與人們可能想到的相反,笑聲或憤怒是最簡單的拍攝、最刺激的場景。

告訴我們電影的美感…

這部電影中我們從美學角度考慮的唯一場景也是最浪漫的。這是Matthias 和Maxime 之間接吻場景的鏡頭,凸出的窗台是電影的高潮。其他一切純粹是心理上的。我想拍一部簡化的電影,把照相機放在肩膀上,以逼真的角色和幾乎自然的場景跟隨角色的動作。

幾代人之間確實存在衝突。Rivette 的妹妹 Erika要求 Matthias和 Maxime 親吻她的短片,她對這些身份問題似乎很滿意。

完全正確。當我17歲高中畢業時,只有異性戀、男同性戀、女同性戀和雙性戀。新一代對性和性別問題非常開放。如果它能使我這個時代的一些人不安,我認為那很棒。我怎麼不參加運動呢?勢不可擋。

最初,我不想出現在電影中。是一個朋友說服我的。

Xavier Dolan

您為什麼選擇扮演Maxime的角色?

最初,我不想出現在電影中。是一個朋友說服我的。他警告我,如果我不這樣做,我會後悔的,他本來是對的。現在我想繼續演戲,這是我未來幾年打算做的事情。

如果您必須選擇關於友誼的終極電影,那會是什麼?

Lawrence Kasdan 的 The Big Chill。這是關於一群高中生的朋友,他們中的一個人自殺後,大約二十年後見面,在鄉下度過了一個週末。所有人都有穩定的生活和職業,但是他們正在重新發現自己,重新認識彼此。這是一部很棒的電影,給我很多啟發。

還有一部關於友誼的電影激發了您的 Matthias&Maxime?

Thelma & Louise,但這是二人組合……啊,我參考的是Gus Van Sant與Matt Damon和Ben Affleck的 Good Will Hunting 。那裡的友誼概念非常重要。每個人都侮辱每個人同時又保護每個人。

Matthias & Maxime © Shayne Laverdiere

最後一個問題…你為友誼做的最瘋狂的事情是什麼?

在我看來,在友誼中,沒有什麼比我能為愛做的事更瘋狂的了。

那為了愛呢?

我會一直對自己保持這種感覺。我只能說我走得很遠。

文章源於法國版VOGUE

 4 ) 一吻成真

多兰最拿手的还是造景怡情,配乐总能出现得恰到好处,还有每次遇到演员里有帅哥,绝对能用摄影机把他扒得干干净净,引人遐想。

多兰最近两年的新作都没看,《只是世界的尽头》是被预告劝退,《约翰多诺万的生与死》则是看了各处评价决定放弃。幸而今年这一部去了戛纳的新片倒是友邻都给了还可以的评价,加上预告片里的男主演实在没办法令人拒绝,于是兴致勃勃地在正式上映的第一天就去看了。(此处怨念一下因为技术原因没有去成有多兰本人出席的几个在巴黎电影院的首映)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只看过预告和以前多兰的采访,记得大概主题是讲述30岁左右成年人的友谊,主角里面应该至少有一个是同志角色。观影结束,总体感受是本片对30岁左右人的生活描述是非常表象化的,因为这里发生的故事即使放在一群年纪小十岁的人身上依然是合理的,他们那些放肆的嬉闹,暗涌的情绪并不是专属于30岁的人群。主角被困在家里要照料处于戒毒和复吸挣扎中的母亲,他想要摆脱这个牢笼,决定去澳洲打工生活,同时他希望能和母亲建立起亲密的关系,然而屡屡失败,甚至最后看到哥哥与母亲一起起舞后感到了被两人深深的背叛。主角Maxime(多兰饰演)看起来满不在乎即将丢在家乡的一切,憧憬着在新大陆的生活,但其实他与家人和朋友都有不同寻常的羁绊。影片对多兰饰演的主角有一个背景交代的特别不清楚,他是在律师事务所实习或者工作过的,但他看起来却像是很久没有过正经工作,同时他去澳大利亚打算先到酒吧打工再想想要干什么,并且因为这个他需要之前律所提供一份介绍信便于自己之后找活儿。(法学背景,有过律所工作经验,计划酒吧打工,还需要介绍信,或许我哪里看漏了字幕吧。。。实在觉得不太合常理)

另一个男主就是超级hottie大帅哥Matthias了,不过是个直男,他在片中好几次展示了一览无余的好身材,换衬衣,大清早游泳,笔挺西装秀。整部片最大的事件就是Matt和Max偶然在好友妹妹的电影project里大肆接吻之后,双方的关系发生的一系列转变。Matt对于自己感受到的新感情一时无法正视,事实上,电影里也暗示着Matt和Max以前小时候就接吻过,只是一个人刻意忘记了,另一个人则一直记得,所以接吻唤醒的情感也很可能在两人儿时就萌芽了,只是在一人即将远走他乡的时候,这份感情冲破理智冲破枷锁,需要双方坦诚面对。

有两个片段非常让我难忘,一个是Matt刻意避开Max而不愿去朋友家的party,女友在车上跟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希望他能好好送他的好友Max陪他开心,然而Matt此时对接吻事件的敏感令他以为女友步步紧逼,要他面对Max是因为吃醋,当他发飙说出一串无头无脑的话来的时候,女友反而在震惊之后慢慢浮现了微笑的神情,作为观众的我心神领会。好多讲男同志出轨的电影里,都有这样非常“宽容”的女性,她们或许看穿了一切,但她们还是装作若无其事,留当事人自己决定何时何地去迈开那一步。当然本片并非是讲出柜的故事,甚至Matt都不一定是同志,他对Max的感情很可能是复杂的也是唯一的。

另外一处令人难忘的镜头则是Matt在众人前发作一把无名火之后,终于垂头丧气地认输,他再多的挣扎和压抑还是无法放开Max,他需要去面对。先是在沙发上莫名狂笑,终于和Max破冰,之后Matt借着酒劲,又找到了躲在一个工具间的Max,两人一个眼神交汇之后就深情地吻起来。这场戏从客厅的沙发到工具室,嘈杂的环境音渐渐淡出,穿插了Phosphorescent的《Song for Zula》,还是在St Pancras Church的Live版本,实在是将情到浓处的浪漫演绎得淋漓尽致,彼此心灵与身体的碰撞正如屋外的狂风暴雨拍打着房间的玻璃。


决定写这篇观后感的理由是因为最后提到的那首歌《Song For Zula》, 它在我的日常循环音乐列表里已经六年了,每当旋律想起,都会觉得周围浮动天荒地老的浪漫。有它出现的几部电影我都还算挺喜欢,而这首歌每次出现的场景都是恋爱泡泡满溢屏幕。

第一部

这首歌出现在片尾,高中生的初恋追到了大学。

第二部

这首歌出现在彼得和格温夜晚大街上约会漫步的时候,彼得在人群中总能一眼找到格温。想到当年戏外安煮和石头姐的甜蜜狗粮,我对于这对的分手还是很意难平,好喜欢他们。

第三部

这首歌出现在桃总和女主终于决定离开车站,然后替女主找包之后散步在迷人夜色的纽约大街上,两人终于开始卸下面具,开始真正认识。克里斯.埃文斯自己导演的这部片子还是很小清新的,他本人在片中也是帅到狗叫。

 5 ) 【春天的放牛班】周限定观影——《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NO.41 L'amitié, Un autre amour

简陋~

如导演Xavier Dolan曾在社交平台上怅然过,为什么自己十五岁岁那年没有一部《爱你,西蒙》——于是三十岁这年,他送给了自己一部《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最早有关于影片的文字英文新闻出现在大约两年多前,一篇好莱坞报道者的新闻稿,其中报道到M&M的剧本一部分是在多兰参与《被抹去的男孩》拍摄时所撰写,《被抹去的男孩》《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上帝之国》激起了他想去讨论的成年同性恋的热情,他希望自己的M&M谈论的只是爱情与友情,而非同性恋。

所以或许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多兰的这部影片没这么多兰了。

多兰也会意识到自己那个死循环,他也会去探讨一些新事物,也渴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进步,但可能出现的问题会是:这里的新事物更多是对于他自身而言的新,更少是对于观众的新。但是他又不愿意完全放弃自己的家庭元素,总能被撕逼和嘶吼代言的家庭元素,大约是想证明M&M确实是他的作品,让自己探索未知时还能保留一些加分的长项。

@Cor cordium ——卖钙片月入过万,的人的朋友

★★★★ 8/10

多兰是成长的,以至于那些为人诟病的MV时刻都别具特色,你看,只要不自恋,他还是那个天才啊。他的技法一直在进步,杀妈也许比较稚嫩,幻想之爱或许过于实验性,妈咪是次完美的高峰,而这部,毫无疑问是多兰最好的电影之一。 片中的动人时刻很多,像聚会时窗外的看过去的镜头,雪夜奔跑片尾电话等等。但可以很明显感觉到,多兰想要强调的不是“同性”这个感情,他想表达的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感情,恰好这份感情有了交互,产生了变化。他试图让观众明白,友谊是这份感情的基石,所有问题都在冲击这块基石,在其最终的毁灭中,诞生的是新生的、更强烈的情感。

@野凡 ——毛师傅窑子接班人

★★★★ 8/10

多兰的心思可真细腻,他是一个多么敏感的人啊。在本片中他亦展示了自己十分娴熟且灵动的镜头语言掌控能力。

本周周限定观影参加总人数为23人,共复制粘贴到13条短评,主动交作业平均分为7.0,总平均分为6.7.

准备好开始你的特写了吗?


『总角相交』

个人比较不解的一点是,多兰对竹马情谊的融入是故意做的这么笨拙的吗?影片似乎只在三处对Matt与Max的童年有所提及:有两处是开始聚会上Max说Matt从小就爱抢话,和死党们偷看时聊起Max与Matt相识时间,另一处是最后Max在Matt家翻到童年画作时。

或许多兰只是认为对二人往事的描绘会成为一种赘述,同时又从侧面描绘主角二人童年关系的融洽,不知是否是因为更能有益推动剧情发展,而或许也希望观众去默认这层关系这层情感铺垫。但其实既然都是被友情包裹的爱情了,何不直接一些?当然能抓住一个叙事的平衡点是最好的。

@乍暖 ——sex education放牛班番外篇动作执导

★★★★ 8/10

@顗礼 ——牛班唯一答应包养毛师傅的人

★★★☆ 7.5/10

其实挺好看的,除了有小部分内容的声画剪辑略显混乱以外挑不出大毛病,天才时刻的数量也是相当可观;变换画幅后的高光时刻惊艳大量的迷影梗喜欢,关于“青梅竹马”的抓马剧作有趣,特别大的触动说不上,但也能感受到多兰的技法与作者体系正在不断变得成熟,而他的天赋异禀当然也毋庸置疑

@NanSLi ——旺柴本汪

★★★★ 8/10

似乎又在自我重复,却愈发温吞与慢热。依旧存在聒噪,却不再尖锐。双线视角显得异常温柔又热情镜头变速/画面切幅/景观捕捉/音乐交杂。看似照旧的调度却足够迷人。情感上少了些歇斯底里的“宣泄”。没有呐喊与伤害,多了些细腻的温情。眼神中、话语中,塞满了温情。不再言语,不再表达,无法拥有。所有压抑起的浓稠爱欲只能在那个深情之吻后消弭,始终无法倾吐的爱意,终究换来那个在“纠缠”中不断迷失的内心...


『青春挽歌』

(首先感谢Matt对象Sarah的神助攻👏)

多兰没有选择象征爱恋的暧昧的情节,而是选择了对友情的描绘,开始将更多有冲击力的部分设置在了朋友聚集时,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从一个个争着说话一个比一个声调高的朋友(真让人头大!耳机党爆炸!)到聚会闲聊时的运镜,不仅借着伪纪录片甚至vlog感聚焦出一种时代感,还表达出青春的躁动,后青春期的狂欢。尽管拍青春叛逆期是他的强项,但这次的青春期确实较从前有所不同,这次更像是在通过语言流行冲突、趣味文化等引导观众进入一场青春期过渡到成年人的酣畅淋漓。

@Gideon ——众所周知,这是一个奶牛品牌

★★ 4.5/10

@莫莫 ——太极帮头号传人

★★★☆ 7/10

@Polaris.J ——牛班唯1的1,请问一共有几个1

★★★ 6.5/10

只喜欢最后那一吻和忽闪的灯

@wild life ——当你在凝视放牛班的时候,野师傅也在凝视着你

★★★ 6/10

看着属实是没啥感觉啊,不过镜头和配乐是真的够可以的,后半段有个下雨在卫生间亲热的镜头特别好看,能感觉到多兰在这部剧本创作的摇摆不定,不过整体发挥还是可以的,还算能值得一看那种。

@波伦刀刀 ——群女神,俺向你发射爱心光波

★★★★ 8/10

对家庭关系的讨论依然充满争执扭曲歇斯底里,但在这部里多兰想表达的更多,除了母亲和子女永恒的鸿沟,还扩大到两代人的冲突和坚持上:“网虫一代”“年轻一代开始说英语了”,他的野心远不限于此。最动人的当然还是爱情,所有的关系都在割裂:弹钢琴时对怒气的压制,朋友之间语言的不理解,文化冲突带来的漫不经心,最后少不了亲子关系—但当小心翼翼又不愿承认的眼神交融的一刻,这些割裂都被填平了。只有你可以理解我,只有你才可以和我一起建造两个人的农场。喜欢的地方一是车里的争执中马蒂慌慌张张地掩盖自己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心思,还有猜谜时两个人互相寻找、时刻关注对方的眼神。结尾的歌《Song for Zula》看了词之后真觉得太合适了“See,the cage,it called.I said,’Come on in’”

@Stiles ——名曰家乐,群热水器万家乐

★★★ 6/10

从左半边脸到右半边脸,从一吻到缠绵,从幸福到痛苦。人在前进,路在后退,成长只是一个时间点,让未来与从前断裂。快乐时的快镜头,悲伤时的慢镜头,多兰的电影语言让我觉得他还是个可爱的大男孩。可惜故事有点泄了气,情感只能完全依托于表演。不过那段尴尬的争吵戏还是戳中了我,自身共鸣加分。

咬手指头是会传染滴

咬手指头是会传染滴

私认为两位主角的状态恰好是相反的,如Max外表稚气未脱,但能挑起照顾家庭监督母亲的责任;而Matt外表少年老成,但从对待客户的僵硬、临走前的告别词、游戏桌上的好胜看出他的内在并没有那么成熟。相比起Max这边观众已经看惯的多兰家常戏, Matt线可能会获得更多关注。

同时Matt这一角色被设计得非常敏感,还总是抓住聚会上拍摄的那部电影不放,容易让人误以为这是传统的自我认同问题了。

私认为M&M落了一个爱情片里较致命的缺点:没有怎么向观众解释他们为什么会相爱。不过在“缺点”定义上可能算主观成分占比较大,如果个人观影感能接收这种“他们就是坠入爱河了,不需要什么理由,我默认他们双向暗恋”的前提,那这样解释就不再是必要的了。

个人比较不满的地方不太能是感受不到Max对Matt的爱,或许两人不约而同的惆怅间故意隔了一层纸,不直言的妙趣,但我会更希望多兰能够捅破这层纸。

@☄①号试管 ——大角虫!!!

★★★★ 8/10

同性题材里的竹马设定太梦幻了,让成人世界蒙上一层清新的气息。ps.多兰又来母子矛盾了,感觉好多余,想说Max的脆弱多着墨他脸上的胎记可能更好?pps.我理解你不想Max走,但你扣别人介绍信是不是……有点儿太小孩子气了(自私?是我太阴暗了吧微笑)

@Orisonku ——牛班唯一被毛师傅包养的人

★★★★ 8/10

好大一股怅然若失。那些没有说出口的话,那些已到嘴边又吞咽下的,那些藏在内心深处的表白,究竟会生根发芽,还是胎死腹中。那些根本不存在的默契,那些很久以后才会明白的回答,那些因为太过纠缠而无法解开的线团,是不是就永远不要解开它。

@Supremacyacron ——已被架空(不是)已被掏空的猴王

★★★ 6/10

前半部分的群戏真的是看的毫无感觉,直到后面,那种喷薄而出克制的情感才被释放出来。没有过多的言语之间的暧昧,有的只是隐藏在内心深处那种特殊的情感。中规中矩

@奔兔吉尔 ——奔兔小吉尔,兔神又是哪块小饼干

★★☆ 5/10

诶...怎么说呢,多兰早先最被人称赞的地方是他坚持年轻人的态度,尽管电影拍的像MV,同性元素和撕逼常常一起来但不拘一格,服务好年轻观众即可。但他显然不满被定型,不断寻求新尝试来拓展受众群体,所以《Juste la fin du monde》破格直接晋升彻底的情绪流,《Donovan》又走向好莱坞英语片,前者是(私认为)他美学大成巅峰,后者则又再次令他遭受媒体的口诛笔伐,这两部戏都刻意去撕下个人标签,试图变得稳重,却都在某种程度上遭遇失败,所以《M&M》恰时回归,重新投入法语电影的舒适区怀抱(甚至是作为家庭的戛纳)就显得有些审视夺度,这部片保持了多兰回归本我的決心,却也难掩他继续向外拓展的野心,两边不讨好,失去了新巴洛克主义的「标签」加持,私情绪太多却流于表面,青春只剩肉感,又怎能让人买账呢?

@cinedreamer_ ——《攀登者》原型。

★★★★ 8/10

平淡的琐碎的,是隐忍的克制的,同时也是细腻的动人的。就聚焦的话题而言,多兰依旧在重复自己,但在同性与母子关系之外,却又带来了新的东西,更重要的是,真的有触动到我。旧日情缘因一次偶然搭戏而重新燃起,彼此之间却刻意回避,于是无论是Matthias凌晨独自在冰冷的湖水中游泳,还是Maxime白日独自在明媚的公交上发呆张望,都充满了迷惘与悲伤。一吻打破隔膜,可分离的结局却无法改变;那封早已拿到的信始终没有送出,是否只是想再挽留一下对方?快节奏群戏映衬下,个体似乎更加突出;两人不同生活轨迹的交替展现背后,更多则是一种成长。最最喜欢配乐,悠扬钢琴曲作为情节间的过度,实在是丝滑又巧妙。在我看来,多兰绝没有在原地踏步,甚至是在进步,无论剧本还是本人的演技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与酷儿电影 』

我一开始以为,M&M在戛纳不讨好的原因大约是“谁会愿意来戛纳看两个大男人单单就谈个恋爱“——虽然确实好像是的~不过可能也是多兰在探索中的“进步”,是只得到了一部分人认可的进步,即是说,他在许多细节甚至整个剧情详略分配的方面都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如果将M&M放到现今一众酷儿爱情电影中,是值得一看的——

一是说回来就是小清新:抛开了小众一边性的吸引力与张力、人物的性欲,以及冲影展一边探讨多元素碰撞的野心,且最重要的还是有充足的预算——死摁你看上足足俩小时。自然看多带有某类元素的电影也会对这类元素有审美疲劳,于是这部M&M可能会是洗眼的不二选择。

甚至肯能会发现,多兰几分钟的吻竟然比你平时看一大段男同性恋电影中的性爱情节要爽得多了。

二是多兰喜欢在长辈的角色中选择母亲去描绘,这可能会是很多酷儿片观众的潜在加分项。

大多喜剧向(或说节奏轻松,剧情平实)酷儿片中母亲对酷儿主角的影响或是出现的频率重于父亲,更或是不对父母辈进行描绘或没有偏向;而大多悲剧向(或说主题沉重,结局悲情等)酷儿片中则似乎相反,因为父权在酷儿电影中还算个“吃香“的话题,即使酷儿电影中的男同性恋角色经常表现出对女性尤其是母亲的一种“依恋”(这一代词似乎不太妥当,可能应该说女性更容易成为他们的对话人)。由此对于看腻了父亲这一端严酷的观众,换来看看这边也是一种放松。

如今酷儿电影处在刚从自我认同和性向探索迈入无酷儿标签时期,在如今的浪漫酷儿电影中,大家已经不太愿意去强调性取向,因为强调本身或许就是一种不公平对待。同时由于男同性恋话题的暂时匮乏,女同性恋与跨性别者的市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关于后者的纪录片十分值得关注,又或是双性恋常作为一种精神自由的表现出现在影片中帮助表达。

就是不知道多兰是否能适当放弃死磕亲爹戛纳,愿意踏足外面的世界?

在多兰被诟病江郎才尽之时,他突然也说希望三十而立后的一段时间内能少拍多演,因为演戏“More Rewarding & More Liberating”,这可太宠他的颜饭呢嗷。

多兰演出过的几个角色中,中肯而规规矩矩的角色占了大部分,希望他今后能跳出这个印象,在角色上做一些突破啦:)))

还是希望牛班的小艾斯猴们能主动交作业增进感情嗷!出于尊重分数及短评意见原则就偷懒一点啦抱歉嗷

@妳的世界几点 ★★★★★

@油焖番瘸 ★★★★

@奇異果殺手 ★★★☆ 7.3/10

@扶不起先生 ★★★ 6/10

@Inv ★★★

@人间退步 ★★★

以上六位米奇妙♂妙♂屋伺候~


最近好像不招人啦,不过放牛班不招人我们太极帮和咏春帮还是招人滴,欢迎各位热血青年加入太极帮和咏春帮,条件:月匈越大越好,毛越多越好。

写的不好,还请各位多多指教!!!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提前射……提前安安全全逛影院~

可爱兰

 6 ) 多兰几乎把天才的灵光都用完了……

在过去10年间,加拿大导演泽维尔·多兰几乎把天才的灵光都用完了。作为戛纳的“亲生子”,多兰从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在戛纳“导演双周”一鸣惊人,之后几乎每一部作品都能轻而易举地入围戛纳,《幻想的爱》和《双面劳伦斯》相继入围“一种注目”,《妈咪》(2014)首次入围主竞赛就拿下评审团特别奖,《只是世界尽头》(2016)更是破天荒地夺得评审团大奖,距金棕榈仅一步之遥。可惜的是,也是从这部《只是世界尽头》开始,不少影评人看出他作品局限的一面,以及一成不变的作者风格,逐渐陷入自我复制的死胡同。而2018年全明星阵容助阵的首部英语片《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不出所料没能入围戛纳,而去年这部新作《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虽然重回主竞赛,却更像是给这位电影天才的一种变相的补偿和安慰。

多兰向来的题材与受众均比较窄,针锋相对的母子关系与性意识的自我认同,类型也往往逃不出家庭伦理室内剧的范畴,类型格局不够大气,这也许与他个人经历密切相关。这部新片也不例外,故事讲述两个童年时代的好朋友,在一次朋友聚会里重遇,因为一个简单的吻,而引发出一连串意想不到的事件。尽管不能完全说多兰已江郎才尽,但这次只能在必不可少的母子争吵情节和万花筒般的流行歌配乐里找回他所剩无几的个人风格。唯一的亮点在于叙事上,他尝试不用任何闪回镜头去讲述一段跨越10多年的感情故事,还设置了一个“倒计时”式的时间结构,制造出一种愈加紧凑强势的节奏感。

导演勇于挑战的精神值得鼓励,可惜他的功力依然未够精湛,整体看下来仍然像是流水账的日记片段,难以找到太多触动人心的高光时刻。这种私人化的叙事必须建立在精心编排的人物对话和情绪刻画上,而接近漫画勾勒人物的方式令人感到平淡无味。母子关系与男性情谊这两条线索各自为政,难以在结构和意义上有彼此推进的时刻,感觉导演更像是呆在舒适的安全区里懒于创新和思考。如果说戛纳的几位老前辈诸如肯·洛奇和达内兄弟自我重复的风格值得包容的话,那么多兰这种平庸无趣的自我复制就不可原谅了,因为他显然有更多未知而有趣的题材值得去挖掘。

 7 ) 这个世界不直的

这是一部很动人的电影,我不是多兰的影迷,之前只看过他的《我杀了我妈妈》和《幻想之爱》,觉得这部和之前的作品有着很大的区别,好像整个人沉下来了,还是会有激烈的冲突,但少了躁动,暧昧倒是拍得恰到好处,马蒂和马克西的关系,像羽毛挠心,挠得人心痒。

喜欢导演对两次吻戏的处理。第一次是导火索,却拍得云里雾里,摄像机故意遮挡,剪辑顺势一秒切换,吊足观众胃口。直到马蒂来到里维特家中做客,我们才得以在镜中模模糊糊得到确认,吻了,并且相当投入。第二次的吻拍得唯美,马蒂先是轻啄马克西受伤的手,转而忘情亲吻他的唇、鼻子、眼睛,当吻到脸颊上红色胎记的时候,又变回了温柔地轻抚,也许他想起了刚刚口不择言的那句“墨水脸”,这个细节里藏着内疚和心疼,配上那首《Song for Zula》及恰如其分的落雨,两个竹马好友的关系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喜欢两条线时而交汇时而并行的设置。马蒂出身中产,名校毕业,高级白领,事业上颇受赏识,严谨认真,全身上下散发出“别人家的孩子”的光芒。马克西有着糟糕的原生家庭,父亲缺席,母亲酗酒嗑药,发起疯来对儿子又打又骂,哥哥受够了折磨离家出走,再不回来。马克西在酒吧打工,住在凌乱不堪的小房子里,每天等着收拾各种烂摊子。两人的友情始于幼时,那段交汇的人生导演只用了一张幼稚可爱的儿童画稍作交代。画里七岁的马蒂和马克西开着车,共同拥有一座农场,他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我不觉得打破两人关系的是那个愿赌服输为戏牺牲的吻,也许早在得知马克西要离开自己追寻新生活的消息时,马蒂看起来稳定的世界就摇摇欲坠了。所以他一头扎进冰凉的河水,忘记各种约好的聚餐,在送别会上说出糟糕的致辞,和哥们儿大打出手。所以他在餐馆看到马克西的幻影,不自觉地学马克西咬手指。所以他走过长长的走廊,喝一口酒,叹着气吻向马克西,所以他扣下了两周前就收到的推荐信。

朋友的妹妹所拍的影片主题是“我是谁”,这大概也是困扰着两位主角的问题。马蒂的困惑主要围绕在两人暧昧不清的关系上,而马克西的烦恼更多的是原生家庭带给他的不确定性。朋友问起出国后的打算,他并没有具体计划,可见这次的逃离多么仓促又多么迫切。永远不接电话的哥哥在漂亮的大房子里喝酒跳舞,忽然对他温柔的母亲原来只为要钱。他捂住有胎记的右脸,醉眼朦胧地看向镜子,镜中的男孩白白净净一张面皮,一转眼又消失不见。他对于家人来说是什么存在,出国能否让他变成一个全新的人,他到底想要怎样的人生,无解。而现在,另一个困扰出现了,他和马蒂的关系究竟该如何定义?

在影片的结尾,马克西得知马蒂偷偷扣下了那封早已发送的推荐信,他磕磕绊绊地用英文问了一个很傻的问题:“那他为什么不发给我呢?”“恐怕您要问他了。”对方回答说。马克西的眼睛红了。那是影片最动人的场景之一。也许此刻他有了一些答案和底气,在他看不到的地方,有个他在意的人在用这样笨拙的方式试图偷偷挽留他。

 8 ) 依然爱多兰

多兰最生活的一部 那个17岁张牙舞爪痛哭流涕的天才少年,原来已经过了而立之年了呢,没有关注他的这些年,时间仿佛倏忽而过,再次观看多兰现在的电影,感觉他像少年时就陪伴着我成长的挚友,我们在工作后分开多年,如今再度相遇,熟悉又陌生,怀念又新鲜,大家境遇不同,但都在努力面对到了这个年龄出现的各种问题,尽量用着成年人的方式处理。 构图,特写,色彩,音乐,很多兰。还有多兰偏爱的群体吵吵的凌乱镜头,是熟悉的配方了。但确实有不同。30岁的多兰,少了凌厉和傲然,多了温柔,我很喜欢。以前的片子,看完让人感觉能和这个世界干一架,干完架还要眼角朝下斜瞥一眼,叼着烟头,散发着轻蔑地离去。现在,依然有棱角,有挣扎,但也有妥协,无奈,包容,希望。可能是我也快30了吧。 片中的挚友们也给我这样的感觉。 另外还想说说作为演员的多兰。可能是天才导演的名号太大,其实他作为演员也很出色啊,他的角色情绪代入感强,真实自然,动人而不夸张,片中的马克西姆让人怜爱,真的像隔壁家住的小青年,有一点点让人想到shelter里的漫画家男主,但因为片子的质感,马克西姆更鲜活强韧,他的忧郁也更隐秘。 确认我依然爱多兰

 短评

仿佛被偷看了初中时候的日记那般精准地戳中我,相似的经历加成,甚至比Mommy还要使我共情。从客厅派对两个人无视大象到雷雨高潮,情绪积累涌到头顶。以及他真的放了两个版本的Song for Zula,我简直想抱住他狂亲。/兰是不是长高了,最后还致谢了Lucas,看来关系是真的不错

6分钟前
  • 五加皮
  • 力荐

再拿奖天理难容

11分钟前
  • 柯诺
  • 较差

后半部分还算走心,但前半部分的兄弟会情谊太南了。N多对白不知所云,多兰毁容出演依旧自恋,单独截几段当MV可还行,剩下的emmm…(二刷挂上字幕后好多了)

1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当我在Olympia2看着多兰新片(配乐和摄影真的很绝)被真挚的掉眼泪,朋友在电影宫对面偶遇了多兰本人:)

13分钟前
  • 奈奈酱
  • 力荐

2.5 (亲儿子不能总是惯着啊,真的长不大了)

15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还行

Super-impressionist and expressionist,多兰就是当代的Bergman,用精准的镜头切入情感,黎明,POV转另一个POV,游水。成功结合Almodovar和Gus van Sant(这对情侣像极了My Own Private Idaho),奏出的是不同焰火宣言的苦痛之歌。要是结尾几场戏能收那么一点点。相信多兰还会有很多杰作。

17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虽然哭了但是电影还是有很多问题,9102年了还在讲自我性向认知和挣扎,没有生活的阅历、环境的阻力、时间的跨度却还要硬拗悲伤,戏剧冲突都在表面,剧作和表演也有问题,特别是和阿莫多瓦一比相形见绌。但爱情真好啊,一个炽烈的吻将一切定格,这一幕想一直重复看下去。

18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全五星为敬,多兰名副其实的light of his generation

23分钟前
  • 💛
  • 力荐

拒绝上价值,一部饶雪漫式纯粹、唯美又伤感的偶像剧(褒义),少男(少女)残破的梦在现实面前彻底分崩离析。不是错付了爱,是想付却根本无处可付。爱情没有中间值,铁了心踩灭,或者放开了燃烧,成年人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整理情绪,压抑感情。影像上强化了无处安放的焦灼感,多兰明明是王子气质,为什么总是演如此窘迫又卑微的角色。

26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力荐

一个吻究竟在逼迫着谁?相较于爱情,母子关系一直被多兰摆在更重要的创作位置。这种羁绊,也着实投射到了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这两个角色之上。彼此不经意的逼迫,弹拨着妄图假寐的悸动之心。尽管细节上略有粗糙,但情感的真挚假不了。

31分钟前
  • HarperDie
  • 推荐

多兰同学第74724736284736次向直男示爱。

32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8/10。一个简单纯粹的少年成长故事,马路的落叶、办公室的植物、闪烁的电灯,一切都是最简单的符号比喻,我在屏幕前骂一句“幼稚鬼”后泪流满面。两个男孩是多兰的两面,一个依旧在母子关系中挣扎,一个想假装成熟迎合大众。你不用成为阿莫多瓦,你就是多兰自己。戛纳这个父亲可以包容你的幼稚,慢慢长大。

36分钟前
  • 乍暖
  • 推荐

男孩们吵吵闹闹,只有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意识到他们需要成长,不能再是男孩。一个吻将他们留住,也将多兰自己留住。不妨认为是多兰创作困境的投射,他在这一部还是没能迈出那一步,但是来日方长。

40分钟前
  • iMcFlurry
  • 推荐

首映完全场80%的人都没走,鼓掌十几分钟。戳到了很私人的点,成为戛纳第二部哭崩的电影。就算objectively speaking感觉就是一种关注的水平,和主竞赛差一整个lady bird,也不妨碍dolan小天使可爱的要命呀!mua!

42分钟前
  • 户回
  • 还行

回归一种关注水准(可能还不到)的夜店兰。

46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A / 在水床上入眠后便在湖中迷路,争吵后出神许久伤口的血才流出,办公室里萎蔫的植物被清走后留下沙土的痕迹……某些感知经过波动投射被潜在地延宕,恰如被电影镜头唤出的吻最终幻化为醉意与雨水落下。可那些几近消逝的复沓真的意味着什么吗?它们不意味着什么,也不指示确定的方向,只是让人遁入当下的时间,或是呼应一些美妙的可能,而这些可能尚未到来。/ 二刷。往复的蓄力-动作,每次循环又伴随着标记的星丛:言语的、装饰物的、姿态的、影像的。还有最突出的胎记——几乎算不上生理特征,反而像是一次对“阿莫多瓦红”的抽象提炼与显影式镌刻。其质态的转化张弛将情绪逼迫至语言边缘,却并不指引人物或填充为符号关系,只是在其周身清扫出模糊的距离。

48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力荐

半滴吻,就可以翻江倒海。只是早已照着成功人士的范式套进去,脖子勒得过紧,连直面内心的罅隙都摸不着了。年近三十还要这般纠结,悲哀得来,又让这场道别愈发拧巴。一条街的霓虹都做了这波动的背景,依然错得雨降雪落。还是小时候纯粹,喜欢就是喜欢,水彩笔涂出的农场,全是只属于二人的未来,披金戴银都灿烂不过的畅想。三星半。@爱酷电影周。(多兰的假胎记还怪好看的)

53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2019Top3。足以让人忘记《约翰·多诺万》的存在,继续《只是世界尽头》将单一人物拆解为多人物的写作,因此尽管表达方式和语言环境都是当下的,我们却仍然能直接感受到他对伯格曼的承继。游戏与撕扯,既是群像、人际的,也是个体、内心的,具体情境的呈现和潜藏情感的发掘得以融合,一种杰出的外化方式,一位远超近年所有“家庭剧”题材导演的作者。所以,当然是Xavier&Himself。

56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力荐

带着新作品重返戛纳的多兰戏里戏外都在哭,梨花带雨。明显看出来片头还没做,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做得太仓促了,很多地方没有想到位,大量镜头存在再拿捏时长的必要,剪辑凌乱,想让其HOLD的地方短半秒,有些地方则显得长半秒,多兰drama的一面时不时蹦出来。这部作品依然是多兰式的大段大段喧闹的日常碎片,中间夹杂着“向诗歌取经”而来的音乐韵脚和意像抒情,讲述两个老友因为拍摄一部朋友的个人小电影发现彼此情根深种的故事。我非常喜欢多兰把晃动的镜头怼到人脸上拍特写的风格,这善于捕捉未被世事污染的青年人耳鬓厮磨的快活和亲密无间。希望他能再好好剪辑一下。主角马蒂亚斯真是太可爱了,处处都透着性感,我很喜欢(我喜欢的往往没啥演技)。

1小时前
  • 南悠一
  • 还行

must have been a deadly kiss.

1小时前
  • 身居地狱求杯水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