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国做电影

大陆剧大陆2020

主演:叶锦添  曹郁  赵楠  张杰  丁燕来  魏明  周逸夫  

导演:米若羲

播放地址

 剧照

我在中国做电影 剧照 NO.1我在中国做电影 剧照 NO.2我在中国做电影 剧照 NO.3我在中国做电影 剧照 NO.4我在中国做电影 剧照 NO.5我在中国做电影 剧照 NO.6我在中国做电影 剧照 NO.13我在中国做电影 剧照 NO.14我在中国做电影 剧照 NO.15
更新时间:2023-09-27 18:19

详细剧情

  这部由时光网出品的五集电影人物纪实节目,首次将镜头聚焦于一群中国电影的幕后英雄,来自美术、声音、特效、摄影、配音5大电影幕后工种,他们是代表着当今中国电影产业水准的最优秀的7位电影人。  怎么用声音去表演?怎么用光影去造型?为了做《影》买下全世界的雨声是怎么回事?节目中,他们畅谈各自的电影创作与职业故事,用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真实呈现了 “一部电影的诞生”;  中国特效是不是五毛?中国能不能做得了“灭霸”?东方电影美学能不能征服世界?他们直指行业的困顿与问题,也回答大众对中国电影的“偏见”,用专业为观众答疑解惑,为当下中国电影产业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  《我在中国做电影》既是“给电影的一封情书”,也是给万千影迷、爱电影的人、致力于从事电影工作的新人们的“一堂电影课”!

 长篇影评

 1 ) 观《我在中国做电影》有感

以前看电影只是看个故事情节,不会把注意力放在电影的制作上。看了曹郁的记录片之后才发现一部电影的制作是多么地不容易。哪怕是一个镜头,一个画面都是要精心制作的。光与影的运用也不仅仅是打个光那么简单,自然光、人工光的巧妙利用,光的流动等都是要一步步计划好的。电影的制作还需要制作人具备基础的美术知识,学会科学地利用色彩,如互补色的利用。当然一部电影的制作,不仅仅是摄影师的工作职责,它还需要演员、导演、后期等的协调与合作,他们互相之间达成一致才更有可能制作出一部好的电影。当然在制作电影的过程中,真正热爱电影制作的人也在实践中慢慢进步,在制作电影的过程中收获快乐,发现新的世界,得到心灵的慰藉。 看了赵楠的纪录片之后才发现原来电影中的声音的制作过程是这么复杂,我们听到的下雨声可能是拟声师们从几千条音轨中挑出来的,可能是从他们收集了无数个雨天的声音中挑选出来的,我们听到的打斗声是由很多中不同的工具共同产生的……拟声师们的工作不仅仅是制作出与电影中的画面相符合的声音这么简单,他们还要具备一些专业知识及其他通识。如他们需要知道多少赫兹的声音可能会使人产生害怕的情感,他们需要知道每个城市的特点是什么,并据此制作出每个城市的特点声音。拟声师并不是毫无感情的电影声音制作工具,他们是感情的传达者,他们制作的每个声音都包含着自己内心的感情。 看了特效、叶锦添和阿杰的这三个视频之后更加体会到制作一部影片的不易。从前我们总是说“五毛特效”,由于成本、技术等原因我们国家的特效确实没有国外的发达,但我们也在慢慢地进步,努力做出更逼真、更有效果的特效。我们的电影中也巧妙地融入了中国特色,影片一件不起眼的衣服、一个不经意的礼仪动作也许都是中国文化的表达。许多人认为配音演员很容易,但其实不是这样的,配音演员也是演员的一种,他们赋予角色以更强的生命力,信息的传达、感情的表露都可以靠配音演员来进行。 从前以为一部电影只要演员表演好和摄影师拍好就可以了,现在才明白一部好的影片是很多因素相辅相成的,不只是说一个方面出色了就是一部好的影片。摄影、拟声、特效、配音、美术,还有它所包含的文化等各个因素缺一不可,而电影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工作者不是没有感情的电影制作机器,他们所懂得远比我们所想到的要多得多,他们对电影也是投入了自己的感情。电影的制作过程很复杂,一部电影的制作不容易,一部好的有质感的电影更不容易,向真正热爱电影制作的人怀着满腔热情继续从事电影制作的行业的人员致敬,希望我们也能坚持从事自己所热爱的行业。

 2 ) 阿杰:配音就是声音的演员

通常观众们看一部电影,最关注的是演员和导演,很少有人关注影片的幕后制作团队。实际上,这些幕后团队才是整个电影工业的基石,也是最能体现"工匠精神"的地方。

前不久,时光网出品了一部五集电影人物纪实节目《我在中国做电影》,首次将镜头聚焦于一群中国电影的幕后英雄,即来自美术、声音、特效、摄影、配音5大幕后工种的7位优秀电影人。

通过节目的介绍,观众可以了解这些幕后工种的工作性质,电影工业的制作流程,甚至是国内与国外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上的差距。

节目最后一集讲的是配音演员,邀请的嘉宾是国内配音界的"顶流"、729声工场创始人阿杰

《我在中国做电影》每集的时长不到20分钟,也没有特别晦涩的专业术语,对于一些想要了解电影制作流程的影迷来说,具有一定的科普意义,对于这些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者来说,也是一次曝光和正名。

相对于美术、声音、特效、摄影,配音已经是转到台前最成功的的一个工种了。在日本动画界,声优偶像化已经是一个趋势。在中国,随着国漫的日益发展,国内配音演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甚至拥有了庞大的粉丝群体。

《我在中国做电影》第五集选择了阿杰(粉丝称为"杰大")来作为中国配音演员的代表,国漫粉丝对杰大应该都非常熟悉了,他配音的魏无羡、叶修、东方月初等等都是人气很高的角色,而杰大除了配音演员这个身份,还在多部作品中担任配音导演,并且是圈内著名配音团队"729声工场"的创始人,这些身份让他可以站在行业的角度去思考一些问题。

其实早在"二次元"这些词汇流行之前,观众对于配音演员的印象,大概也就停留在译制片里那些操着翻译腔的国语配音,只知其声,不知其人,对于这个职业的工作性质,可能也并不清楚。

因此杰大在采访中的第一件事,就是为配音演员正名。杰大说:"身边的一些人不太了解我们这个工作,他们可能会说你这配音挺轻松,随便说说话就能挣钱,但是他可能不知道,这个话真不是随便说说的。"

杰大认为,配音演员是声音的演员,"一个好的配音演员,他一定是懂表演的。"

杰大在节目中为摄制组展示了配音演员的工作环境:一个空旷的录音棚,环境全凭想象,彻头彻尾的无实物表演。

如今,国内配音演员的主阵地已经从译制片转移到动漫游戏领域,配音演员们也拥有了更具辨识度的表现机会。

对于译制片的国语配音,观众的接受程度并不高,节目中也透露了原因:译制片的配音时间特别紧,一般的可能两天,最短的还有一天就完成了,原创内容的配音通常会更长一些。

而在原创内容中,电影的质量要求又高于剧集。因为动画剧集的制作时间紧张,需要尽快完成以赶上播出进度,电影则是慢工出细活儿,一句台词可能就会配几十次。

"因为它是电影,电影值得花这么多时间去做。"

据阿杰介绍,国产动画的配音工作也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

十几年前,国产动画的配音是等导演把所有画面做好了,一帧不能变,再让演员去配音。这时候如果台词说快了或者慢了,就会跟嘴型对不上,为了对嘴型就只能加一些无关紧要的水词儿,最后做出来就感觉节奏有问题,人物的个性也都变得不鲜明了。

如今的配音是放到了画面制作之前,配音演员们只有大概的故事脉络,或者是分镜剧本,细节是自己去填的。包括好莱坞的一些动画片也是先配音,然后让画师根据配音演员的表演进行后期处理,一些细节还会参考配音演员当时的表情。

杰大认为,纯用分镜剧本配音,对配音演员的表演能力要求更高了,但这样子限制也少很多,塑造的角色也会比较生动,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谈到配音演员的专业水平,杰大又在节目中纠正了一个观众经常存在的误区:"好多人觉得配音演员最能体现专业能力的地方是变声,他们能从几岁小孩配到几十岁的老年人,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杰大认为,变声可能只是作为配音演员的一项基本功,而配音实际上是一种"内心的表演",如果你只是单纯模仿一个小孩子的声线,并没有完全进入到小孩的内心,那观众听起来会觉得特别假。

这几年,杰大除了配音工作,也在多部作品中担任过配音导演。

配音演员只需要考虑自己的角色就可以,而从配音演员晋级到配音导演,就需要统筹全局的能力。杰大将配音导演形容为导演和配音演员之间的"翻译",需要把导演的意图翻译成日常的台词传达给配音演员。

作为配音导演,他不仅要负责统筹专业配音演员的工作,还要负责群杂等业余配音演员的工作,"很费劲,很难",杰大形容道。

每个行业都需要传承,每个入行的新人也都会有一个"引路人"。杰大在节目中透露,让他走上配音这条道路的,是上译厂的的童自荣老师。

在节目中,杰大回忆了自己最初是如何迷上配音,如何在网上论坛里认识了一群配音爱好者,如何来到上海见到自己心中的偶像——上译厂的老配音演员们,还展示了自己当年和童自荣老师的合影,他那一头飘逸的长发让观众梦回2005。

如今,国内的配音演员开始获得越来越多的曝光,专业性也得到了粉丝和业界的认可。曾经配音演员只是真人演员背后的影子,而随着国产动漫游戏的发展,配音演员们开始有了自己的辨识度,有了自己的粉丝圈子。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国产动漫、游戏产业将会进一步扩大圈层,而配音演员的这个职业,一定会越来越重要。

 3 ) 没人说我来说:彭于晏黄渤不可告人的秘密太多了

4月9日,悬而未决的电影院复工问题终于明确。

通知建议,低、中、高风险地区密闭式娱乐、休闲场所均暂不开业。

而电影院正是密闭式娱乐场所,去影院看新片,目前看来是遥遥无期了。

闻此消息,条姐一边流下两条宽宽的面条泪,一边不知道第多少次打开这几年攒下来的高分片单

《妖猫传》绮丽缱绻的幻梦悬疑;

《影》用水墨铺陈世界的野心;

《流浪地球》的里程碑飞跃;

《少年的你》聚焦现实的少年文艺……

每部在当时掀起刷屏式讨论的国产片,在现在看来,都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是时候,来回顾一下这些国产佳作诞生的故事。

《我在中国做电影》,这部高分纪录片自2月底上线以来,就成了很多人的强心针。

短短5集,每集都以一位中国电影人,或一个电影工种为线,将电影诞生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

这部片里的名字,你可能并不熟悉。

但正是这些专业的幕后工作者,靠一门门堪称魔法的硬核技术流,支撑起了一整个专业的电影工业链条。

01

视觉魔法-摄影

来,不许看答案,试试提名近年院线国产片中,最令人难忘的绝美回眸

想好没?

条姐猜,一多半人会提名它——

2017年年底,陈凯歌带来《妖猫传》

如梦似幻的盛唐风采,万国来朝的气象万千,因为一部电影,回了魂。

痴绝的一场幻梦里,勾来了顾盼神飞的白鹤少年,勾出了奔腾欢快的胡旋舞,还勾出了李白和杨贵妃——唐的精魄。

而整部电影的最高光,就是极乐夜宴上,杨贵妃的这一回眸。

陈凯歌想把整个盛唐,都烘托到饰演杨贵妃的张榕容身上。

谈何容易?

幸得摄影曹郁

他为这场戏,布了极其复杂的光。

灯笼作为环境光,再用几十根蜡烛衬托张榕容的侧脸,全脸用led灯带打上光,再用Dedolight强调眼睛四周。

这还不够,实际拍摄时,曹郁又在电子调光台上实时操控光的亮度。

全部合在一起,才成就了这一经典的“回眸一笑百媚生”

用曹郁的话说,摄影是导演的情敌。

他们都爱慕着电影女神,用自己的方式彼此拉锯,最终磨合出最美的电影画面。

还是《妖猫传》。

看国产片多的,一定对这部片如梦似幻的色调过目难忘。

色调,是一部电影氛围的基调。

怎么定?

曹郁第一次见陈凯歌聊《妖猫传》的阐述,没来得及写,先从登机箱里掏出厚厚一摞画册

往小了说,电影只是电影。

可是往深了说,电影的画面如何塑造,积累了全部人类文艺史的底蕴

《妖猫传》的浪漫。

《末代皇帝》的诗意。

《南京南京》震动心灵的冷厚现实。

导演正是通过摄影,掌控着观众的眼睛,从而掌控观众的情感。

02

听觉魔法-声音

电影是视听的艺术。

除了“看”,还有“听”。

来见见耳朵的掌控者——

声音指导赵楠。

声音?

有人要问了,难道电影里的声音不都是录音?

这样说,只能拿一半的分。

现代电影档期紧,声音部门对拍摄场景的主导权极其有限。

还是以近年的国产片为例,就说张艺谋《影》吧。

整部电影,几乎一直都在下雨

竹林里的雨,水上的雨,城郭的雨……首先就要在听觉上有所区分。

而绵密的雨声里,又有兵器交接之声,盔甲摩擦之声,脚踏泥水声,人物对话声……

要靠同期录音,根本不可能。

怎么办?

第一步,先让拟音师上线。

再大手一挥,买遍全世界的雨声素材

还不够,每到下雨天,还得自己带着录音器材去录雨

最终成片,随便一场戏,都铺了几十条音轨。

电影的声音,看不见摸不着。

但是,声音却可以在潜意识的层面,影响观众的感受。

电影里怪兽的叫声都是低吼,有没有想过,是为什么?

答案有心理学依据,低吼里,有大量能让人类本能产生不适感的次低频。

神不知鬼不觉让你沉浸在故事里,正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03

造梦魔法-特效

还有一个魔法,虽然现阶段在中国还是个弟弟,但重要性与日俱增。

——特效

先别急着嘲。

至少,要先问问《流浪地球》同不同意。

上面截取的画面,来自正片里一个长达50多秒的长镜头,全靠特效做。

这,就是国产特效能达到的水平。

特效在灾难片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下面这些,你可能就没想到了。

《邪不压正》里的老北平,好看吧?

其实,从城墙到屋檐到绿植,全是假的。

(只有彭于晏的裸背是真的)

《一出好戏》那艘出了事的船,挺棒的吧?

假的。

擦了特效,全是绿的。

电影拍摄,要搭景。

往往搭出来的景是一个样,一抬头,屋脊之上,窗户外边,又是另一个世界。

能够补救这一切的,只有特效部门。

来,上对比——

特效前是木偶戏,特效后是梦境,就问你绝不绝。

摄影、声音、特效、美术、配音,还有更多没有来得及被讲述的专业部门。

成功的导演,离不开专业人士的加持。

而优秀的电影,就是各部门这么一点一点配合出来的。

看到这些,我只想大喊一声:牛X!

 4 ) 《妖猫传》杨玉环回眸、《影》的雨声怎么来的?这部纪录片告诉你

影迷看过来,给大家介绍一部轻松好看的纪录片——《我在中国做电影》

《我在中国做电影》是2020年2月底才上线的纪录片,片子只有5集,每集只有15分钟,用一顿饭的时间就能追完。

内容主要聚焦于美术、声音、特效、摄影、配音这5大电影幕后工种,简直是资深影迷的饕餮盛宴,每集请来一位或一组代表着当今中国电影产业最高水准的专业人士,让观众了解电影制作的故事。

其中还囊括了《妖猫传》、《影》、《南京南京》、《八佰》等各大电影的幕后纪实。

美术、声音、特效、摄影、配音,这几个专业名字听起来很乏味,它们的背后似乎都隐藏着一大堆晦涩的名词解释。

就连电影节颁奖,大家也都只关注影帝影后奖。摄影奖、音效奖、美术奖这类奖项则基本没有热度,甚至被插播进广告。

电影结束时,他们的名字也被放在很后面,字幕还没滚完,观众就已经走完了。

那为什么他们如此不受人“待见”,可全球的电影节却还是要为他们保留一个奖项位置呢?

看完《我在中国做电影》就知道了。

《我在中国做电影》第一集,请来的是曾上过《美国电影摄影师》杂志的曹郁:

大部分人认识曹郁,是因为他的妻子姚晨,但其实曹郁本人,是一个非常厉害的电影摄影师。

曹郁毕业于北电摄影系,毕业的第四年,他就凭借一支广告获得了纽约广告节摄影奖的提名。

2004年凭借《可可西里》获金马奖最佳摄影;2009年凭借《南京!南京!》获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2017年凭借《摆渡人》获金像奖最佳摄影奖;2019年凭借《妖猫传》获金鸡奖最佳摄影奖。

可谓战绩不菲。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摄影和摄像并不是一回事,摄影师不仅要负责拍,还要负责电影里的光影控制。

也就是说,一部电影所呈现出来的画面质感,是导演和摄影师相互协作的成果。

就拿《妖猫传》来说,片中杨玉环回眸的这一幕,是影片的重中之重:

为了这个镜头,曹郁准备了好几十根蜡烛和各种不同的现代灯具。

蜡烛围绕着放在演员的身边,LED灯往演员脸上打出层次感,然后还找了一种叫作特图利的可以打出很小光源的灯,专门打在演员的眼睛上:

看这个无滤镜的幕后花絮图:

我们可以看出杨玉环脸部和肩膀上的光影轮廓,这不只是化妆的作用,更多的是灯光。

这样才拍出了杨玉环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感觉:

所以大家看到的这个“百媚生”,不只是演员演出来的,还有摄影师拍出来的。

《妖猫传》是一部奇幻片,所以曹郁用了很多现代灯具来做光影,营造唐朝盛世的梦幻感。

而拍《南京!南京!》呢,用的则就是单一的白光了:

这种朴素的白光恰好可以拍出一种雕塑感,所以观众才会感觉角色特别有力量。

教堂里的这场戏也是光影运用的极致体现:

所有人站满教堂的时候,只有窗户那边进来了几束代表着希望的白光。

这一刻充满了压抑、痛苦和希望。如果没人举手,那意味着毁灭;如果有人举手,那意味着牺牲与伟大。

所以当教堂里的女性们一个接一个举起手时,手掌上的光影就成了重点:

尤其当光越来越强烈,强烈到能看见空气中的灰尘时,精神感就凸显出来了。

除了演员的演技,这些黑白光影、空气中的浮尘,其实都是我们的哭点,只是作为观众的我们,经常忽略了镜头的力量感而已。

摄影还不是一门单一的技术,按曹郁的话说,摄影就是一门艺术,绘画是他们的修养基础。

曹郁谈到,他第一次去和陈凯歌导演讨论《妖猫传》时,是带着一个登机箱去的,里面装满了画册。

然后曹郁给陈凯歌看了爱德华·蒙克的画,他想以此为视觉参考,来做《妖猫传》的背景色调。

所以在《妖猫传》中,我们看到了很多以蓝绿色为主色调的背景:

拍《八佰》时,曹郁参考的则是毕加索蓝绿时期的画作:

但《八佰》中加了很多黄色来做蓝绿色的反衬色调,大家看这个镜头就是蓝绿偏黄的:

这种柔和中透出来的残酷感,恰好符合《八佰》的气质。

曹郁还称《八佰》是他最满意的一个摄影作品,这个我们可以期待一下。

第二集讲的是音乐效果,请来的是负责过《影》、《记忆大师》、《重返20岁》、《寻龙诀》、《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等作品的赵楠女士。

她曾多次提名金鸡奖和金马奖的最佳音效奖及最佳录音奖,凭借《狄仁杰之通天帝国》获得金像奖的最佳音效奖。

与摄影不同,音效是一个非常孤独的职业,尤其在这个同期声越来越少的时代,音效师们基本都是独自坐在录音棚里工作的:

比如张艺谋的《影》,看过《影》的观众都知道,影片全程伴随着雨声。

为了做《影》的雨声,赵楠和同事把全世界有关雨声的素材都下载下来了。

不仅如此,他们还要自己录,哪一天看见下雨了,马上抱着设备跑出去录雨声。

赵楠表示做《影》的那段时间是最压抑的,因为上班听雨,下班了还要录雨,每天都阴沉沉的,整个人很down。

也有一些团队协作,许多我们听到的脚步声、踩水声、刺剑声,就是好几个人用奇形怪状的姿势趴在房间里合作出来的:

为此他们还要研究一些构造知识。

比如《影》里郑恺被刺的这幕:

他被刺完之后讲不出话来,不是因为声带受损,而是因为剑刺进肺部,造成血液反流,血进了肺,人一开口,血就会涌上来。

所以为了做这一剑的声效,团队还用鱼鳔做了一个仿真的肺。

在赵楠看来,声音是被动且恒定的,它是五官中影响人情绪很重要的一官,而且它对人的生理性影响不会被改变。

就拿怪兽的叫声来说,很多人害怕怪兽的叫声,不是因为它声音大,而是因为它声音中有次低频,次低频是最让人感到害怕的一个频率。

所以做声效靠的是感知与感情,而不是靠素材。

很多人以为大神能做出丰富厉害的声效,是因为他们电脑里存的素材多,但其实根本不是。

赵楠拿到片子的时候,做的第一件事是想象,她先看着无声的画面自行想象出大概五六种声音,然后再去找素材,找不到就去录或者制作。

如果只是像拼图一样,把现有素材往画面里嵌,那是做不出好音效的。

除了摄影和音效,《我在中国做电影》还讲了配音、美术、特效等方面的故事,有兴趣的可以去看正片,这里就不多讲了。

有人可能认为一集15分钟太短,讲不出深度,但对于一般影迷来说,这个时长其实正好,既不费心力,又可以掌握一些入门级小知识,提高一下观影水平。

太深度的话,那就是老炮专场了,对于一般观众来说会有点晦涩。

《我在中国做电影》让人感受最深的一个点就是:做好一份工作,除了兴趣之外,还必须耐得住寂寞。

认真、痴狂、专注、孤独、知足,一样不可少,有时候你甚至还得甘于承受一些职业伤害。

比如曹郁,不工作的时候,他就看大量的画作,研究其中的光影运用,这就是必须沉下来心来去积累的。

音乐也是他的灵感来源之一,有时候创造光影,音乐的起伏、氛围,都帮助他渐入佳境。

再比如赵楠,为了做好音效这份工作,赵楠养成了随地记声音的习惯。

她随便就可以说出重庆的高架桥上有哪几种声音,江边从白天到黑夜都有KTV在营业,还有高架桥上的汽笛声,和江面上的油轮声。

老上海的弄堂也很典型,一般是马桶的使用声,和小自行车的车铃声。

在家里,赵楠也利用听觉判断一切事物,比如老公何时出门,她还可以只靠听,就听出楼下的店面煮的是饺子还是面条。

长期的职业积累习惯使得听觉成为了赵楠五官中最敏锐的一官,但也以此带来一些伤害。

比如赵楠从不戴耳机听音乐,家里也没有任何播放器,她甚至下班回家看电视,都是关着声音看字幕的。

因为上班时间听了太多声音,下班再听的话她会睡不着。

经常夜里两三点,别人都睡着了以后,赵楠则是走进录音棚,把一千多个素材,一个接一个地放。

直到现在,赵楠都说不出自己到底爱不爱这个职业,只是他们那个年代的人,有了一份工作就天然感觉要做一辈子了。

这种说不出爱与不爱的朴实,反倒成就了一代匠人。

青石电影编辑部/老王

 5 ) 也平凡的电影人立传

某一公众号推荐了这个微纪录片系列《我在中国做电影》,看完之后失望大于期望。 系列片选了幕后的五个工种——摄影、录音、美术、特效、配音——的代表人物,做成了一集不超过20分钟的微人物采访片,主要介绍了电影幕后、技术构想、个人经历以及工作现状,缺点是对中国电影的幕后挖的不深,对工种情况的介绍不全,人物只鳞片甲勾不出全貌,或许因为时长太短、或许不同编导的风格未统一、或许没有找到观众想要看到的东西,看完并没有像名字类似的《我在故宫修文物》(估计也是套用这个名)让人感动。 但系列片的风评不错,一来由于大家的电影情怀,二来聚焦到导演演员大腕之外的幕后功臣,让观众对电影的幕后有更多的了解。电影光鲜的背后,有太多的无奈与牺牲,只是不为外人道而已。像片中赵楠说现在录音越来越不受重视,根本没有时间去精心打磨一部电影的声音,这跟电影市场的火爆与急功近利的态度扯不脱关系。我想,编导选取的虽然都是圈内各工种的顶尖人物,但还有更多籍籍无名的电影人也在为中国电影而努力,这些平凡人的视角或许可以代表中国电影的大多数,像68岁的香港茶水姐杨蓉莲就应该有很多故事可以挖掘。系列片的结尾说,“献给为中国电影默默付出的每一个人”,希望那些真正默默无闻的电影筑梦人也能进入编导们的法眼。

 6 ) 电影

提到电影,首先人们想到的是演员、剧情、导演,更多的关注台前一大批人,幕后的人很少有人关注!我觉得这部记录片就是把幕后的工作人员搬到台前,让大家更了解电影的全部制作过程,更了解电影!每一部优秀的电影都累积了很多人的汗水!你们都是优秀的电影人!为电影事业奉献了很多美好,带给我们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感恩有你们!

 7 ) 个人感受

《我在这个做电影》2020年2月底才上线的纪录片,片子只有5集,每集只有15分钟,用一顿饭的时间就能追完。 内容主要聚焦于美术、声音、特效、摄影、配音这5大电影幕后工种,简直是资深影迷的饕餮盛宴,每集请来一位或一组代表着当今中国电影产业最高水准的专业人士,让观众了解电影制作的故事。 其中还囊括了《妖猫传》、《影》、《南京南京》、《八佰》等各大电影的幕后纪实。

 8 ) 声音

大家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我便认为声音是眼睛的大门,

聚焦电影声音这一工种是国家一级录音师、奥斯卡评委会成员赵楠老师。

她认为,从技术上来讲,现场捕捉的声音远不足支撑一部电影。

在《影》中,没有效果器、低音炮,而是尽最大力度还原声音的本真,对最原始声音进行捕捉再合成。阴与阳、动与静,是赵楠给《影》声音的风格定位。她根据定位寻找符合气质的声音元素,所有声音相互配合,只为让观众感受如此阴阳动静。

《影》是连下七天雨的故事,通篇两个小时被雨声铺满。两国交战,不同雨声暗示着不同国家的基调,沛国的雨阴阴郁郁,敌国的雨暴躁刚烈。在制作的过程中,赵楠捕捉了大量雨声素材。她还跟随剧组,在拍摄环境下捕捉了许多自然混响,让声音的组合更加丰富自然,给人以真实震感的感觉。比如剑穿铠甲的声音,这一个动作,起码七种声音合成。首先穿断金属铠甲,再刺穿皮子,再进入肉、穿骨头缝、金属与骨头缝的摩擦声,爆破似的穿透出来,最后还有血流出来的声音。是这样的声音加持,才铸就了壮阔与精致同在的《影》。(源自百度)

声音往往能烘托气氛,声音越多所含的细节越多,在不同的声音下也能透露出不同的心情,交代人物心情,铺垫故事情节……

 短评

题材值得鼓励,几位影人也都请的很好,片子虽然短,但也讲出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希望有第二季吧

4分钟前
  • 张兮兮
  • 推荐

叶锦添讲到了自己的经验和观点 真诚又中肯又通透 比如两千年前后的中国大陆充满了接受度和可能性 比如当下大量不具备专业能力的“粉粉嫩嫩” 曹郁的话让人太想看八佰了

7分钟前
  • 小伙锅
  • 推荐

你工作过的每一个项目将来都会成为你的谈资。

9分钟前
  • 捕快
  • 推荐

长度是深度的载体,节目太短,浅尝辄止 ,五集,体量上也是优秀摄影师要素与成长途径①基本功a.数字机镜头的性能,曝光的控制(电影摄影技术)b.数字流程的掌握(数字技术)c.摄影机推拉摇移的掌握(画面构图运镜)d.光线的控制(光线)e.类型片商业片元素的把控能力,判断能力(风格)②绘画,摄影母体是绘画③音乐,音乐是无限想象力和节奏感练习利器④了解电影史,看片拉片,厚度积累,继承和突破⑤很强的感知力,对美的敏感和爱好,欣赏美,尊敬美,而不是单纯占有⑥要多读书,看电影易,读书难,电影大多都有文学母体,培养求知的优雅⑦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人处事合作能力

11分钟前
  • 查无此人
  • 推荐

第一期采访曹郁老师,很喜欢他为人做派的方式,以及他和我居然都喜欢爱德华·霍普,希望有一天可以和他一起工作。

13分钟前
  • IDnon
  • 力荐

现在干电影像催命一样,戏还没拍,就说要什么什么时候上映。功利心充斥的中国电影业现状。

16分钟前
  •  
  • 推荐

第一集看完,光影的艺术真是天分哎,没想到妖猫传贵妃这一笑打了5种灯,NB

19分钟前
  • lisa_daisy
  • 推荐

曹郁的话里有干货。他的方法论,从绘画中取材,再如书法般飘逸。从他的阐述可以发现,各个片子的摄影有共通之处:抒情性。这纪录片最大的毛病就是时长太短了,不过瘾。又看到《八佰》,眼馋了。

24分钟前
  • 居无间
  • 还行

娱乐时代 所有东西都快餐化 很久没人沉稳又纯粹的说说电影了 每集十几分钟满满的电影专业知识 电影带给我们太多的美好 一定要尊重专注的电影人 谢谢你们的坚持

28分钟前
  • XXXX104
  • 力荐

新出的纪录片,建议我们这些学影视的小伙伴去看看,第一集就干货满满~

29分钟前
  • Jasmine_长乐
  • 推荐

这是给每一个普通而不凡的电影人的影像情书,给每一个想要走入电影行业的人的一份职业指南,也是给所有爱电影之人的心灵慰藉。尤其是在这个特殊时期,让更多人借着电影的光芒继续坚持电影的梦想。

31分钟前
  • 卡尔西法
  • 推荐

喜欢这样的纪录片,有这么一批热爱电影的人,中国电影也许真的可以在畸形的环境下发展起来也说不定呢?

35分钟前
  • 姜桂
  • 推荐

节目目前的深度和广度,更适合叫“我在做电影”。

39分钟前
  • Metoπymy
  • 还行

他们才是真正的电影人啊

43分钟前
  • 膠片時代
  • 力荐

妈呀,时光网还在呢,从不同的专业出发,服装摄影配音音效特效……剖析了整个电影的行业的给专业。还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所有人能看得出来的好。最后的惊喜,是封神三部曲,立刻去码~

48分钟前
  • fish
  • 推荐

时光网难得出品自己的“节目”了(前些天刷时光新闻就有看到相关报道),推荐一下。纪录片拍得像电影幕后花絮 or 影视工作者访谈 或 电影课堂讲解之感。- 02.29 → 03.31

51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赵楠对行业的吐槽才是最实在的。

55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推荐

挺好的一个题材的纪录片,但五集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太可惜了。

60分钟前
  • 弓谷所長
  • 推荐

满满干货,好看

1小时前
  • zhang 2nd
  • 推荐

主题命的很大,聊的却有点浅。聊到自己的专业,他们职业的自豪感大概源于热爱和专业吧。尤其是曹郁,听他解读光影的创作灵感,我感觉自己看电影都看了个寂寞。

1小时前
  • 关山。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