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

爱情片香港1994

主演:吴奇隆,杨采妮,徐锦江,吴家丽,刘洵,孙兴,何润东,侯炳莹,刘瑞琪

导演:徐克

 剧照

梁祝 剧照 NO.1梁祝 剧照 NO.2梁祝 剧照 NO.3梁祝 剧照 NO.4梁祝 剧照 NO.5梁祝 剧照 NO.6梁祝 剧照 NO.13梁祝 剧照 NO.14梁祝 剧照 NO.15梁祝 剧照 NO.16梁祝 剧照 NO.17梁祝 剧照 NO.18梁祝 剧照 NO.19梁祝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8 01:05

详细剧情

  公元337年的东晋时期,门第风气极盛,三品官家祝氏为了巩固朝中地位攀附权贵,将独生女儿祝英台(杨采妮)许配马氏太守,因为担心无心向学的女儿失礼于人,遂叫她女扮男装来到书院好好进补,因书院均是男儿,祝氏夫人(吴家丽)拜托院长夫人对爱女特别关照。  在书院,祝英台结识出身贫寒但苦心向学的梁山伯,因情义相投,两人相交甚笃,日日相对中,祝英台的女儿身被梁山伯识破,两人相爱。自此梁山伯更加发奋读书,期望取得功名后将祝英台迎娶进门,然而门第的隔膜终难消除。

 长篇影评

 1 ) 双双飞过万世千生去 | 徐克版《梁祝》把老故事讲出了新意味

徐克这版《梁祝》拍于1994年,获提名四项金像奖,并荣获第1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配乐奖”,获提名第3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跨媒介改编剧本奖”。 1994年,是经典电影的井喷之年。 香港有《大话西游》、《东邪西毒》、《重庆森林》等;国外有《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等等。但即便是这样,我上高中时听说徐克这部电影,也并没太上心。 我那时还对传统文学的叙述体系抱有强烈的执念。这部电影,除了故事蓝本脱胎于传说,使用了不少反传统的叙述方法,当时觉得很反感。 然而,越随着年龄增长,越觉得这部片子耐看,甚至可以说这是徐克作品中的巅峰,就像《霸王别姬》之于陈凯歌。 对电影来说,情真意切,最是难得。

影片开头,一个少女披头散发地趴在房顶。她握着一个罐子,里面装着一只展不开翅的蝴蝶。天灰蒙蒙的,阴云不散。镜头一转,是看到英台的老父亲,一个涂脂抹粉的男人愤懑地表达着对畸形官场的疯狂渴望。 “欧阳家族就是因为抹得红光满面,官运才那样的亨通!” 魏晋时,男子以阴柔为美,争相涂脂抹粉,成了地位的象征。这在今天看来不合主流的审美在电影中被充分表达。故事里才貌双全的祝家小姐成了冥顽不化的叛逆丫头,她站在厅里接受父亲的训斥,素面朝天,天真得近乎于傻。与此同时,她苦心经营官场的父亲正不停地用一种莫名的膏脂搓揉已快没了颜色的面皮。 他的目标,是马家。

电影将传说中完美的祝英台塑造成这样一个形象,似乎是为了淋漓尽致地表达出终极意义层面对自由的渴求,为了让这个可怜的女子能合乎情理地摆脱束缚。 在传统版本中,英台因渴望求学而女扮男妆来到书院,在徐克这版电影中,祝家则是为了塑造一个合乎礼教的媳妇而将英台送进书院。这样的设置将人物命运的被动加深了许多。一个涉世不深的少女,能懂得些什么呢?母亲让她怎样,她便怎样。让她绑上腿,莲花碎步规规矩矩地行走,走到了房间门口,也不懂得转弯。母亲说,“再走你就出去了”,她便当真搬开了挡在前方的木头架子,走出门去。 她真的出去了,再没回来。 电影看完,才领悟这处漂亮的隐喻。从走出家门起,她冥冥之中已踏上不归路。

然而情节发展到这里,色调还是明快的。两位主角的相遇也很有诗意。青葱幽静的山间,抚琴的梁山伯徐徐回首,看见雀跃走过的新同学,眼中有着说不出的温润和干净。 第一天,按师母的悉心安排,祝英台夜宿书房,朦胧中听见了书生诵读诗书时的声音。这首诗,徐导选择了《诗经•陈风》中的《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月出》歌月怀人,朱熹谓“此亦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辞”,又是一处绝妙的伏笔。 延续了在家时混世魔王的风格,祝英台到了书院,也没给大家省心。原来的故事框架中,祝英台学问出众,这里则体现为反面——啥啥都不会。 而正因为这样,走下神坛的祝英台,才多了可爱,多了人性。

小高潮出现在一个黄昏,英台和山伯举琴被罚站。同窗玩闹冲撞,打碎了山伯的琴。英台即刻夺过碎琴,捧在手中,低语曰“我赔得起”。先生勃然大怒,命她继续罚站。

天渐渐黑了,梁山伯携琴,在树下席地而坐。他拨弄着琴弦,想安慰这个“兄弟”,自己却始终心烦意乱。先生之前教琴时曾说,梁山伯弹琴,缺情;所谓情,发自心肝脾肺肾。 这个呆头鹅不明白了,情是什么?发自心肝脾肺肾?

此时已经入夜,丛林茂密,流水淙淙,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似皆为伴奏。如同顿悟一般,琴声顺势而出。 很容易猜到,电影用的就是众所周知的《梁祝》片段,经久不衰的旋律在古琴音调中多了几许古老的情味,美得别出心裁,将今人之怀入故人之手,的确是将“情”的生发表达得更加理所当然。 这场戏十足是“情味”这个词的绝妙表达,愉悦,又不知所措。 琴声持续了很久,镜头从山林、到梁山伯手中的琴,再转换到房间里一语不发的祝英台。 这是一个觉醒的夜晚。 镜头缓缓拉近,让人看清楚那个沉默而正在觉醒的祝家小姐。她的傻,她的幼稚,她的冥顽不灵,在这个夜晚消失殆尽,代之以殷勤的期待和重重的忧虑。电影前半部分的无厘头与戏谑彻底到此为止,悲剧一步步铺开。 到这里,影片进度开始加快。夺人所爱的马家从未在影片中正脸出现,却时刻像一朵巨大的阴云,笼罩着原本应该纯粹的故事。 如同原本的故事线索,祝父称病,要求女儿归家。徐克将长亭送别这个经典桥段编排得现代性十足,按照原本的故事情节,梁山伯入祝府提亲后才知晓祝英台为女子,电影并没有将悬念挂到那时候,他们在送别的路上,就已经交换了彼此的勇气。 徐导才真正是明白,原本的整个故事里,能让他们勇敢表达的时刻,并没有太多。 再次迈进家门的祝英台,已经不是傻孩子。车如流水马如龙,马家提亲了,她固执地等她的梁公子前来。 他来了,带着寒酸的聘礼,坐着竹轿,避着马家声势浩大的下礼队伍,甘心收下母亲所有的奚落,来了。 楼台相会时,他看着盛装的女子,楞住了。他想象过这个场景,但绝没有这么具体,这么真实。畅叙旧事,苦中作乐,可那苦是消不去的。不消太久,她被母亲唤去试喜服。左等,不来,右等,不至,他的眼神渐渐黯淡下来。 贴身的丫鬟来说:小姐让你放心。梁公子笑了:我当然是放心的。 这里借用了宝黛二人的经典对白,“你放心”千言万语都在这三个字里。 当她长发飘飘地站在父亲堂前,眼中多了不曾有过的从容和坚定,也多了少女的妩媚。她提笔用写下那首《月出》,父亲大为满意,女儿终可成为一个体面的媳妇。 可只一句话,就让一切都走向了对立面。 我不嫁。 在这个暴雨之夜,梁山伯被祝府家丁乱棒打去,性命垂危。 祝英台则被关进家门,所有的窗户被木板严实地钉上。当最后一缕阳光被斩断时,她仿佛看见了当年那个卧在房顶看蝴蝶的小女孩;当她颤抖着双手展开山伯的来信,一个字也没有,只有触目惊心的血迹,绽开如奇诡的花朵。 她撕心裂肺地扑打着坚固的门板哭喊。楼下人来人往,没有人表现出听见了的样子。 影片中最具魏晋风度的若虚和尚,是祝母旧日的恋人。他仿佛就是梁祝这个故事的前传,也似乎意味着着他们的未来。他曾去过祝府,想为二人求一条生路。 和尚:这池里的鱼,你应该放生。 祝母:放他们出去,外面环境恶劣,适应不了,它们会死的。 和尚:变得不适应,是因为他们来自大海和溪流,世上根本不应该有池塘。 祝母:说的很潇洒,你能放下就不会出家当和尚了。 祝母更不敢尝试的,是一代代人建立起的生存秩序的崩溃。她接受过命运的安排,她以为只要不死,祝英台也会像她一样。 梁山伯撒手人寰了。她出阁那天,她独对妆镜,泪流成血。 路上照例是狂风大作,黑云压城。她跪在山伯坟前,大雨洗去脸上浓厚的脂粉,又见那个清秀娇俏的女子,洗尽铅华,一如懵懂无觉的昨日。 只有他们,才能这样毫无伪装地默默相对。 此处背景音乐,为旧曲填新词,用的依旧是《梁祝》曲调: 无言到面前 与君分杯水 清中有浓意 流出心底醉 不论冤或缘 莫说蝴蝶梦 还你此生此世 今生前世 双双飞过万世千生去

她一袭白衣,微笑着在狂风里向前。所有人在狂风中都像是小丑,蠕动,后退。只有她在前进着。 影片结尾比传统叙述,更多了一分画龙点睛。若虚和尚在书房中找到祝英台当年闲来无事画下的一对蝴蝶,纸已经黄得发脆。他在着同样黄得凄艳的晚霞中缓缓撕碎这张命符一样的画纸。 秋风疾扫,尽数吹走了纸屑。 而最后的两片,在僧人宽厚的手心里化为两只蝶,一前一后,翩跹入夕阳。 双双飞过万世千生去,这是传说的期待,也是故事的实际达成。表面而言,这部至今为许多人所不屑的香港电影颠覆了传统,打破了千年来人们心目中祝家小姐的完美形象。但是导演在每一个长镜头、每一声痛苦的呐喊中表达的人性,却让故事更加动人。 南朝民歌有“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之句,相比于很多传统剧目,徐克这部电影,在情感的真实性上,可能更接近这样坦荡赤诚的风格。 此外,影片对故事时代背景的铺排,亦很有见地,如借祝母旧时恋人之口谈西晋灭后南渡的士族,值得玩味;也有一些有趣的小插曲,比如何润东在书院生涯中饰演了一个有情有义的GAY男。

总而言之,搞笑的前半部分并没有影响电影的格调,反而使故事多了几分生趣;对人性和爱情肌理的细腻考察又使得叙述格局从小儿女之情中跳出,一跃而为命运悲凉的发声。所谓一咏三叹,如是。

作者:Miss铁牛

微信公众号:铁牛影业 (TieNiu-Movie)

 2 ) 双手一摊化蝶飞

       

       2008年8月去了趟浙江上虞。在上虞博物馆里,有个满是保藏“梁祝”的陈列室。当时身处其间,有点迷糊:梁祝是两只蝴蝶做的一个梦,抑或是两只蝴蝶做的一个梁祝梦,谓之梦蝶,或蝶梦,哪个是真的呢?我看出《梁祝》尝试给予答案。
 

       94徐克版《梁祝》,喜爱极了。事后我看了不少影评总结了一下。

    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梁祝故事本身就是永远动人心脾的;二是片子有许多我年少的记忆,尤记得在小学这看到后半部时就总是哭,然而后来就多是眼泪在眼眶徘徊了,且心里每每都会涌出一种诚挚的感动。三来这是我喜欢的导演徐克的经典影片,当年的杨采妮与吴奇隆又何其可爱, “小帅虎”梁山伯,一个健康英俊的小伙子,“憨厚而不流于木讷,真诚而不失之迂腐”,“玉女” 祝英台则是一个健康美丽发着青春梦的的小姑娘。梁祝的个性便已是郎情妾意的绝配。

    徐克的妙笔生花,让《梁祝》脱胎换骨于梁祝,不仅使此片成为传世之作,也让观者对梁祝有了全新的解读。评家所谓徐克挑战经典是“新瓶装旧酒”之举,也不尽然,我们虽看到《梁祝》里面,故事还是原来的故事,结局还是那个结局,可是鬼才就是鬼才,此时的《梁祝》已是开阔的江湖情怀,天真无邪,青春四射,柔情侠骨,属于徐大侠独有的童话了。

    暂且先在几个细节上做番比较,便可略窥此片之奥妙。

    传统的祝家小姐聪颖,自幼随兄学诗文,恨家无良师,才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而这里祝英台却是因为胸无点墨,才被家人送去书院女扮男装读书的。影片开始就是祝英台倚卧在自家围墙上,眼神天真清澈,自然地引出那段英台父母考英台的轻松逗趣情节。

    传统的梁祝相遇是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的途中,邂逅了同赴杭求学的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
 
    而此片却是神来之笔——林间,学生们正在上音乐课,山伯所抚琴音不纯,被老师训斥心肝脾肺肾惟独缺情。此时英台从林间走过,传来一阵像清脆的悦耳笑声,打断了老师的授课。山伯一抹间算铭记这么个有趣的人了。

    然后就是夜晚英台与山伯在书库的偶遇,于是两人快乐的求学生活开始了,挑灯夜读的双影,清水分席的顽皮,开课前相互扮鬼脸,摔琴受罚的惺惺相惜。直到后来的中秋夜,山伯给英台抹胭脂,此时两人已是真情流露了。

    传统的梁祝有个十八里相送途,英台不断借物暗示爱意,山伯却始终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此片两人在途中观音洞耳鬓厮磨私定终生的一幕——这果真是很现代的故事发展脉络。片中的山伯本非传统的呆头鹅,一句“乱就乱吧”就让此生无怨无悔。

    传统的梁祝化蝶是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而此片虽仍是“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然化蝶却是借情僧若虚之手——他撕掉了英台早先在纸上描绘的两只蝴蝶,双手一摊,便是两只世世共舞的蝴蝶了。

     徐克从来不是墨守成规之人,他在自己构思的电影世界里也始终不落窠臼。“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正是解读者对作品的最佳解读方法吗?真的无须过于拘事理,这样才更能求新求出彩。

     看看《倩女幽魂》的小倩与宁采臣,蒲松龄和李翰祥不会叫声好么?再看《青蛇》,小青与法海居然暧昧了,你会觉得突兀吗?而到了《东方不败》,东方不败和令狐冲恋在一起,金庸批评了吗?一切都如此自然,映像与故事的完美结合。徐克的《梁祝》符合我们现代人的审美意识的,并坚守着中国古典的韵味。

    此外,我还想提及《梁祝》的爱情。引用李碧华的话,这句话大家大概都有听过:“大概一千万人之中,才有一双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化为蛾,蟑螂、蚊蚋、苍蝇、金龟子,就是化不成蝶。并无想象中之美丽。”正是一位网友说的那样:“红尘中的痴男怨女们很多都很羡慕梁祝,但又有多少人能够全身心地去爱一个人,并且也能被所爱的人全身心地爱着?又有多少人能够面对爱情不计较得失与受伤,并且不会受伤?”《梁祝》把梁祝的爱情在凄美的《梁祝》音乐下显得那么美好浪漫。

      
    如果你还没看过这部《梁祝》,去看看吧,相信它多少会给你些相见恨晚的感觉。

 3 ) 心不死不休

心不死不休
     
     
     
    和网友谈到《梁祝》,网友非常不屑一顾:好好一个小提琴协奏曲,被吴奇隆一唱,简直糟蹋极了!
    我也这么认为,听小吴的歌简直是遭罪。
    当初就因为如此,所以迟迟拒绝看《梁祝》,终于在一个无聊的假期,把那徐克作品一古脑全搬回家,一张张地浏览。
    看罢《梁祝》,二话不说,打个电话:老板,给我留一套《梁祝》,我买下来。
     
    然后,我把电脑打开,一遍又一遍地看着徐克版的《梁祝》。
    看到最后,我终于任电脑保护程序自由地滑动,在屏幕中幻化出如烟似幻的迷雾来。而我的脑海浮现的是“心不死不休”的爱情场景。
     
    很少很少有哪部古装电影能够将青春那么自然地表现出来。
    不识真情的白衣服书生正被老师训斥着,忽然有笑声,有惊心动魄的一瞥由树林的一端传出来,镜头随着梁山泊的视角移动而移动。化成男儿装的祝英台当时看着一群傻傻的同学时,是否意识到这么轻微地和梁山泊的一触,是为了引发起一段千古的故事呢?
    图书馆里面的相互提防相互吸引,足球场里面的活泼,开课时候打着钟相互扮鬼脸,摔坏了琴后的惩罚还有那发自心底最深处的琴韵……
    所有的一切都跳跃着一种青春在里面,不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样的一种青春情绪,不是其他类电影那样的一种青春姿态,而是情窦初开式的烂漫,是天真无邪的轻笑,是不知道愁滋味的心灵接触……
    然而,愁的滋味还是会知道的,即使在与外界相隔的书院中,那种隐约的悲剧就在潜伏着。
    十八相送被徐克摈弃了。换来的是青春的最后尝试——避雨时候的炽情爆发,宣告烂漫青春的别离。
    从此以后悲剧弥漫起来,直至山泊一口热血喷洒在绝交书上,一缕魂魄前世今生再不肯散去地依偎在英台的身边;直至那风那雨清洗去所有尘间的不谐和;直至祝英台焚去依曲而歌的词;直至坟开坟阂;直至在情僧手中化为蝴蝶……
     
    电脑里面的屏幕保护程序依旧在变幻着,有一道青青的薄纱,和着我感伤的情绪在飘动。
    爱情中的男女那种快乐,悲哀,在许多电影中表现过。而《梁祝》里面拨动的仿佛是琴弦上一个音符,忽地就在我们心中微微地一跳,着仿佛感觉到电影里面的人和电影外面的自己,都是为了那等待了多少世纪的一次见面,为了今身的不再错过,为了燃尽最后一点炽情。
     
    在第27次看这部《梁祝》之后,旁边一个人问:如果他们如那个情僧一般各退一步,为对方留下空间,会不会彼此依旧还能生活下去,甚至生活得很好。
    当时没有回答。
    写这篇文字的时候,电脑里面有孟庭苇的歌,很旧,而且不流行,但是我记住了里面一段歌词:
     
    他们说我不应该 一次喝完全部爱
    他们不明白 若非遇见你 我哪来如此许多爱
    他们说我不应该 任青春变苦变坏
    他们不明白 若非遇见你 我青春只是空白
     
    我于是依旧不再言语。

 4 ) 爱是这个年代最深刻的绝望和救赎

礼拜五的时候不知怎的搜到了豆瓣的一篇《梁祝》的影评——让我泪如泉涌的梁祝,写得非常动人,让人忍不住搜来电影看,一看就爱极,这几天把这个94年的老电影看了一遍又一遍,辗转反侧,忍不住自己也要写一点东西。

关于爱情的电影,在这个年代可谓泛滥成灾,但是能真正把情欲表现出来的电影却很少,大都是三言两语间男男女女莫名其妙就爱上了,然后没几步就滚起了床单,这样粗制滥造的快餐爱情,只会让人觉得他们的感情廉价。真正懂得情欲的导演不用靠任何裸露的镜头,就能让人看过之后永志不忘、一想起来就耳根发烫。

像《洛丽塔》中躺在草地上的少女,纤薄的湿衣紧贴着她的身子:

像《情人》中女孩在中国男人车窗上留下的那一吻:

然而这些西方式的爱情固然热烈动人,却多少不太符合我这种东方文艺青年对完美爱情的期待,它们总是显得粗鲁聒噪了。而徐克导演的《梁祝》,在泼墨山水画中,演绎出了真正的东方式的爱情,含蓄、细腻,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眼神都百转千回、隽永绵长,这就是我梦中所能见到的爱情。

故事发生在东晋,关于时代背景,电影中梁山伯在书院的僧人好友有一段简洁描述:

汉人枉称有几千年文化,总是希望感化蛮夷外族。结果现在北方被胡人霸占了,汉人被迫南渡过江。先过江的就霸着大官来做,排挤迟来的人。仕族要互相拉拢,所以婚嫁讲究朱门对朱门,竹门对竹门。我没有躲起来,我是站在门外观看他们而已。

那是华夏文明偏安江左、第一次衰微到面临生死存亡危机的年代,社会风气黑暗,世家大族靠着婚姻互相拉拢,排挤寒门庶族,把持统治地位,凭借长江天险醉生梦死。男人们服食着五石散,跟女人一样化着精致妆容,空谈玄理,对于实际的军国大事却不屑一顾。电影开场时,祝英台的父亲便只算计着把英台嫁到太守马家攀亲来巩固家族地位,只是因为小英台活脱脱一个女汉子,生怕她嫁不出去的父母才想把她丢到书院去学习几年。其实今时今日很多的父母对女孩的期盼又何尝不是如此,《泰坦尼克号》里Rose的母亲把她送去读大学就是指望她在大学里钓个金龟婿挽救没落的家族。不论古今中外,对于从未品尝过爱情的人来说,爱情并不是他们的必需品,钱和权势才是。

然而这个世界上总有些地方是人间的肮脏还没沾惹到的,总有些人还有着纯洁的赤子之心。

特别喜欢杨采妮演的祝英台,并不是通常演绎的祝英台那样娇柔,反而浓眉大眼得像个男孩子,走路生风、英姿飒爽,对于自己父亲的所作所为不以为然,这样有个性的女孩,才会是那个为了爱情对抗全世界、决然牺牲一切的祝英台,而吴奇隆演的梁山伯,憨厚可爱,外柔内刚,温和得像个女生,内底里却是和英台一样的刚直。绝大多数时候我都是个唯物主义者,从来不相信什么宿命,唯独在情之一字上,我相信缘分天定。梁祝骨子里是一样的人,所以爱情的产生于他们而言就是一种天性、一种本能。正在梁山伯因为弹琴没有神韵而被老师讥笑不知情为何物时,祝英台从高高的山道上走过,他们遥遥对视,微微一笑,所谓目成心许,所谓一见钟情,这便是宿命。

而徐克也为这一对璧人大方地铺设了一个天堂,在我想象桃花源该长成什么样的时候,小英台就已经离开家步入了真正的世外桃源,山林掩映的书院,落英缤纷的琴台,羽扇纶巾、仙风道骨的长须老师一会儿讲解着诗经,一会儿又嗔怒于不解风情的学生,白衣飘飘、青春帅气的少年书生们则读着古籍、弹着瑶琴,还有什么地方比这里更适合初恋呢?

看电影的时候除了眼帘中的苍松翠柏、清泉流水,耳朵里环绕的悠扬琴声,最令人念念不忘的便是徐克对东方式爱情那种欲迎还拒、心照不宣的小儿女态的精致呈现:

英台睡觉的时候悄悄回头看山伯读书,眼里带着光,含笑入睡。

两个人夜晚一起在文库读书时,背对而坐,却忍不住互相回眸看对方,烛光映照下,看到对方也在看自己时,甜甜地笑。

英台为山伯罚站时,委屈地忍不住哭泣,山伯在一旁给她弹琴,那一刻他突然明白了老师口中的“情”为何物,琴音饱含深情,英台听得发痴,又悲又喜,忘记了身体的劳苦。

山伯生病时英台给他熬药,捧着药罐时两个人都怕对方烫着,于是你接我、我接你,都烫得捂耳朵。

中秋佳节时,山伯给英台化妆,从恨屋及乌的厌恶(英台痛恨她爹化妆)到柔情万种的心动(心上人给自己小心翼翼地拍腮红、画眉、涂口红,任哪一个女生都要沦陷),这一场妆,让英台彻底表露了对山伯的心意:“你一定要回来找我。”

还有谈过恋爱的人都懂的情侣间可爱的小吵小闹:

英台和山伯约定谁碰翻他们之间的水杯就要被打一拳,然后英台和山伯比较了一下拳头大小,强词夺理说山伯一拳等于她三拳,所以山伯不打都欠英台两拳……

英台听到山伯参加科举就要离开书院,以后再见面就难了时,突然发脾气,忍不住拿树枝打山伯:“科举!科举!就知道科举……”

终于到了十八相送,山上,两人都假装无事,强作欢颜,又抵制不住要缠绵的诱惑,于是很紧张,很焦虑,动作很神经质。大雨,躲入洞中,他忍受不了这样亲密的距离,跑到大雨中淋着,试图恢复理智,她跑出来,一言不发地望着他,他紧张地大吼:“你跟来干什么?快进去啊!”终于拉着她跑回山洞,于是无可奈何地理性崩溃:“乱就乱吧。”早就深种的感情终于爆发,让人脸红心跳。特别可爱的是他们亲热时忽然回头瞧见山洞外一尊洁白的观世音菩萨雕塑正似笑非笑地看着他们,于是害羞地找来树枝堵在洞口遮挡菩萨的视线,可是不久树枝又倒下了……其实佛渡有缘人,这样纯洁干净、至死不渝的爱情无愧于天地,观世音菩萨也只会微笑着祝福吧~最后离别时,浓绿的树林背景下,已经折腾得把白色衣衫染上满身污泥的他们深情对视:

烂漫的少年时代在这一刻结束了。

后面的事情让人不敢看第二遍,有情人被硬生生拆开,山伯被祝家打得重伤,被祝母逼迫写离别信,写着写着一口血吐在纸上,终于暴病而亡,而英台瞬间憔悴、眼泪流光了接着流出血来,让最铁石心肠的人也瞬间泪崩……

祝母在去劝梁山伯的时候说:“你和英台相处不过半载,感情不会太深,很容易放下的。”

其实一个人爱另一个人多少,和认识多久根本没关系,白首如新,倾盖如故。

祝母又说:“你以为愤怒就可以改变你跟英台的命运?你以为很不满,胡人就会忍让南边的汉人?要怨就怨你们生错了地方,生在这个我们汉室没落的时候,人人都是这么虚伪、迂腐和势利。要怨就怨你们太多想法,年少无知到了以为你们不喜欢就可以改变周围的人,以为靠你们两个就可以改变这个时代。”

祝母当年就曾和英台一样女扮男装去读书,山伯的僧人朋友彼时是书院的一个学生,和祝母也曾有过一段缘,甚至可以说祝母和僧人就是上一世的山伯和英台,可他们一个最终选择嫁入豪门,一个逃避现实出家为僧。祝母这段话说得这么凶狠,与其是在说山伯和英台,不如是在说给她自己听,为自己当年放弃爱情、投降于世俗寻找借口。

徐克对这场爱情悲剧的认识显然要深刻得多,通常被视为直接凶手的马文才在这部《梁祝》里根本连个脸都没有露,相反他花了很大的篇幅阐述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风气以及英台父母的所作所为。两汉之际,中原王朝开疆拓土、建功立业、威震四夷带来的自信和朝气,于是彼时有卓文君和司马相如。隋唐之后科举发达,文化繁盛,书中自有颜如玉,山伯这样的人才豪门反而要抢着巴结,元稹便轻易娶了宰相的女儿。可是梁祝所身处的汉唐之间的魏晋南北朝,却容不得这样跨越门第的爱情。越是脓包的朝代和国家,狗屁规矩就越多。

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不由地想起同样是东晋时期的另一场毁于门阀政治的爱情:

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子敬云:“不觉有余事,唯忆与郗家离婚。”

王子敬,就是王献之,字子敬,是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和郗昙的女儿郗道茂青梅竹马,很早与她结了婚,但是因为王献之本人才华横溢、英俊潇洒,于是惹来了新安公主的觊觎,一定要嫁给有妇之夫的王献之,哪怕王献之狠心烧烂了自己的腿也不肯罢休,皇帝只好下令让王献之休了郗道茂改娶新安公主。离开了郗道茂之后,王献之一直郁郁寡欢,四十多岁就死了,弥留之际,道士来他家作法事,问他:“生平还有什么放不下的事么?”他回答道:“想不起来别的什么,只记得和郗家离婚。”

分别之后他曾写信到郗家,这封信无头无尾无落款,被人称作《奉对贴》:

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常苦不尽触额之畅。方欲与姊极当年之匹,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姊耶?俯仰悲咽,实无已已,惟当绝气耳!

即使和你面对面这么多年,在一起的时候却还是整天都那么高兴。和你额头碰着额头,什么话也不说的日子永远也不嫌长。正想和你像当年一样白头到老,没想到我们居然就这样生生分开了!我真的好难过,什么时候才可以再见你一面啊?我连抬头低头这么一会儿都难受,都想哭,都想见到你,也许只有我死的时候才能停止对你的思念吧!(感谢知乎 @鸿澈 让我对这段故事印象深刻)

与王献之相比,梁祝反而是幸运的,因为他们不仅是现实,更化成了传说,可以在传说里摆脱一切束缚、超脱死亡,化作自由的蝴蝶双宿双飞,这是中国的文化和最广大的善良人民对他们的怜悯、同情,不忍心让他们就此灰飞烟灭,于是给他们这对苦命地年轻人一个自由的解脱。片子里祝母一直对英台念叨着“没有选择”,可是只要我们肯,永远都有选择,嘴上说没有选择,只是因为软弱到不能付出做选择的代价。英台对山伯最初产生爱意,便是山伯那一句:“有时候,应该做、不应该做两者,总得有个选择嘛!”

我爱中国的地方也就在于此,它永远都给人选择。只有在这里,一个普通的民妇孟姜女能把秦始皇的万里长城哭倒;只有在这里,一个普通的农夫牛郎能对抗神祇的旨意,和心爱的人鹊桥相会;只有在这里,一对苦命的情侣能跨越千年,在人民的记忆中化蝶永生。

其实英台在没有遇到山伯之前也一样快乐,假如她从未遇见过山伯,按部就班嫁入马家,也不见得就会过得多么不好,顶多就是日子无聊点,因为一场意外爱上山伯之后却酿成了悲剧,从祝母的角度,又或者从知道结局的我们的角度来说,可能梁祝相忘于江湖反而是对两个人都好的事。然而他们毕竟相爱了,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如果从来没有得到过爱情,我们也能活着,可是得到了再失去,我们就也活不了了。

又哪怕以今时今日的社会风气看,英台和山伯也是典型的白富美和凤凰男的结合,放在哪个网络论坛上都是要被劝分的,就算他们真如愿结婚了,不同的家庭背景、亲戚关系等等世俗的方方面面也会折磨他们的婚姻……今时今日有多少人以给别人自以为是的幸福而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呢?又有多少披荆斩棘修成正果、被世人艳羡的璧人在婚后洋相百出呢?所以我甚至很羡慕英台和山伯,能在最好的年纪收获最热烈的爱情,然后在一切走下坡路之前化蝶绝尘而去,摆脱了一切被柴米油盐庸俗化的可能,永远留给世人最美、最酷的一面。

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5 ) 让我泪如泉涌的梁祝

“你不写?你以为愤怒就会改变跟英台的命运吗,你以为很不满胡人就会忍让南面的汉人,要怨就怨你们生错了地方,生在我们这个汉室没落的时候,人人都这么虚伪、迂腐和势利,要怨就怨你们太多想法,年少无知到了以为你们不喜欢就可以改变周围的人,以为靠你们两个就可以改变这个时代!”祝夫人。 “够了,你不是在说我们,你这是在自怨自艾”梁山伯。 昨天整理硬盘的时候,偶然看到了吴奇隆版的《梁祝》,想起小时候看它,晚上睡觉在黑暗中掉眼泪,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这种感觉,于是打开来拖了一下,正是楼台相会的那一段,杨采尼演的祝英台穿着宽大的衣袍,长长的头发垂下,在梁山伯面前微微笑着低下头。我马上冲动地决定重温这一部电影,结果看到一半的时候,就开始泪如泉涌,直至结尾了还不能停止。 其实我这个人,本来对于言情类的东西有超强免疫。我会觉得琼瑶很搞笑,韩剧很罗嗦,哥哥爱妹妹很无聊,富家公子爱灰姑娘很假。连看传世经典《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也找不到感觉。 能够毒害我的言情剧大概就只有两部,一个是泰坦尼克,之前说了很多次,另一部就是《梁祝》。小时候看完这两部的片子的反应,就是一个星期之内听课非常恍惚,脑海里时刻萦绕着里面的调子,对白和表情一次次回放,会忽然对着老师泪眼朦胧。 觉得这样一部怀旧的古装片,谈不上深刻,也没得过什么国际大奖,连演员都是青春偶像派的,可是比起最近几年的国产古装大片,显得是那么简单而真诚。喜欢吴奇隆憨厚的样子,意气风发,充满了青春的美好,也喜欢杨采尼一点也不性感的,有点像清秀男孩子的少女的美。 我对于古典中国有一些理想化的想象,在没有工业污染和人口压力时代,山水更灵秀,充满了东方大地天人合一的神韵,青山绿水间有先哲的痕迹,有诗词和古画的意境,有乌发披肩轻吟浅笑的女子和白马轻裘的少年。 这种想象是如此亲切,胜过所有西方的美景。 《梁祝》里的场景更加刺激了我的想象:幽静的书院,苍翠的竹林,白衣的少年书生,溪水边的僧人,古琴的回响,他们秉烛夜读的古籍。 其实哭泣,并不是因为伤心,而是羡慕。关于儿女痴情,男女关系,古往今来有多少讨论,但是梁祝的故事不需要这种讨论。我一直认为,有默契的关系,命中注定的知己,是根本不需要追求,表白,权衡这样的过程的,完美的感情就是两情相悦,一拍即合,所有的情话都是废话。 半载同窗,形影相随,心心相印。片子里梁山伯一直担心自己是不是同性恋,其实他早已喜欢了祝英台,她是男是女已经不重要了。在这个表白和仪式泛滥的年代,他们之间那种脉脉不得语的眼神纠缠,欲说还休之间的心神荡漾,比什么都深邃诱人,绝对年轻而绝对清澈的眸子,流转着悠悠千年来最美的情欲。 其实心有灵犀的两个人之间,所有的感情不仅仅是爱情了,还有友情,亲情,同道之谊,惺惺相惜之情。天造地设的一对,不可能有落单的。我羡慕这种极端的感情,如此坚定,如此确信的生死相随。 人不轻狂枉少年,也有诗言:此花堪折均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我一点也不觉得发生在梁祝身上的是悲剧,他们在势力黑暗的年代里,得到了人生最好的东西,在最好的年纪,化蝶绝尘而去。追求中庸柔和的中国人不像日本人那样崇拜自杀,所以传说不会让渴望生活朝气蓬勃的祝英台和梁山伯自杀,只会让善良地让他们化作自由的生灵。 这些古代的故事,不管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是俞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会知音,尽管形式各异,但本质上一脉相承,都是关于精神上的合二为一,共生共灭。 完美的情人都在故事传说里去了彼岸,剩下我们这些充满瑕疵的平庸男女,在凡尘中争争吵吵,哭哭笑笑。 最打动我的几个片段: 桃花灿烂的院子里,年少不识愁滋味的英台探出天窗趴在屋顶上吹着风,想着快乐的心事,不知道命运的转折和判决就在不远处;上学去的马车离开深宅大院驶向郊外,英台探出头来看,好像一个无限清新广阔的世界在向她敞开。 英台替山伯罚站,山伯在一边弹琴给她听,懵懂少年忽然开窍,琴音变得格外不同,声声入扣,英台听得发痴,又悲又喜,忘记了身体的劳苦。 山伯赶考离开书院的时候,从竹林上的小道经过,英台急切地要把那首心曲弹给他听,他一次次驻足,她弹得结结巴巴,有心无力,然后失态地大哭。周围的同学都笑起来。 十八相送,山上,两人都假装无事,强作欢颜,又抵制不住要缠绵的诱惑,于是很紧张,很焦虑,动作很神经质。大雨,躲入洞中,他忍受不了这样亲密的距离,跑到大雨中淋着,试图恢复理智,她跑出来,一言不发地望着他,他紧张地大吼:你跑出来干什么! 楼台相会,她的笑容明媚,安详,坚定,好像即将来到的大婚和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好像什么也伤害不了他们的感情。 之后的我就不用强调了… 無言到面前 與君分杯水 清中有濃意 流出心底醉 不論冤或緣 莫說蝴蝶夢 還你此生此世 今世前世 雙雙飛過萬世千生去

 6 ) 古代爱情故事

        刚出镜的杨采妮大概是森女吧,可是她好萌,还会动耳朵呢。她个头大,不会琴棋书画,不会吟诗作对,连字也写不好看,可是她却会和仆人打招呼,这样可爱呆萌的女孩,走路却要被铁链一样的绳子绑住。她在的每一段都好萌,好令人动心。
       前半段诙谐幽默,后半段沉重压抑,旧社会的观念全都压到他们身上来了。
       “马家的聘礼送了三天三夜都没送完呢。”梁看看自己被风吹掉屑的喜饼。
       成亲当天,所有人脸上都擦了粉,化妆的本质是锦上添花,而大家的状态看上去是如此可笑,反而丑态毕现。
        “山伯,我对你的话说完了,你有什么对我说的吗?”到了化蝶,天下大雨,把英台的妆洗得干干净净。
        生未同衾,死同穴。
        我最喜欢的原本就是这么清澈不施粉黛的你呀。

 7 ) 从配音开始就很美

徐克很坏,之前的那些快乐全是为了被之后残忍的现实击碎而突显其存在价值的。徐克看得很透彻,梁祝的故事,就是梁与祝的故事,没马什么事,只有三流国产剧导演才会让马文财来凑热闹搞个“三角恋”。徐克对色彩用得很绝,英台出嫁,使用的是出殡的色调,只有摘下凤冠后,颜色才恢复了正常。

梁山伯很累,要读书,要干活,还要研究与亭望春、祝英台之间的“虚虚实实”。要是能像祝英台那样上学多快乐,没动力,没压力,受同学追捧,有钱的让老师也敬畏三分。不过出了书院,梁山伯还是梁山伯,祝英台就不能当书院里的祝英台了。吴奇隆挺适合演梁山伯的,瘦弱渺小得抵抗不住时代的沉重,也抵受不了祝家的拳脚,要是1米85的何润东被打在地上抱头鼠窜,我会笑的;表情木木讷讷的,没有一见钟情,却逃不了日久生情,迟钝是梁山伯的一大特点,也是吴奇隆成不了好演员的一个原因,所以我不记得他还演过其他什么。老是记不起梁山伯是姜小亮还是张秋冰的声音,这个角色还是因为吴奇隆的形象才让我记住。

我喜欢杨采妮的祝英台。想了一会,发觉这句话不准确,其实我喜欢的是晏晓陶的祝英台。我以前把杨采妮记成王祖贤的脸了,原来她没有那么美。邢金莎第一,晏晓陶第二了,那一声凄厉的“山伯”叫得屏幕外都心碎了。喊是考验配音演员功力的一大法宝。

看这片发觉何润东还是有可爱之处的。或者说徐克的电影,能让白痴也变得可爱?

最初很痛恨祝母这个角色,后来看多了感觉这个人物才是最值得玩味的,理智?抑或是被现实击溃了理智。不觉得她是嫉妒女儿会获得她当年没有的(爱情),所以狠心拆散他们俩。她是爱英台的,否则不会在花脸面前处处维护她,也不会答应英台在出嫁的路上经过山伯的坟墓。她那么卖力的在剧中充当着黑脸的角色,以为是自己在影响着英台和家族的前景,但女人,终究就是个女人,真正的黑手永远是她服侍的那个花脸。所以就算不是她,也会有别人去做同样的事。策划是可恨的,但她,只是个执行而已……

以前看这片最惊奇的是里面还藏着个高人,并配有高人的声音。孙兴+李自学,造就了[梁祝]中长得最不美但最有魅力的男性。如果全剧是以英台投坟告终,也无可厚非。但加上“撕蝶”这个尾声,感觉境界又深了一层。蝶不是由苦由悲所成,而是早早就定下了,在最快乐的地方,超脱,遁去。

 短评

【无敌老港片】行云流水。无言到面前,与君分杯水

10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力荐

明明知道结局,怎么会还是那么感动,最后十分钟就是催泪的。如果什么时候看这部不会哭了,就是老了吧。

15分钟前
  • fefe
  • 推荐

7/10。徐克的改编尊重传统又趣味化,绑在英台脚上的绳、瓶中的蝴蝶象征世俗标准禁锢着纯真,祝父用回春膏增强面子并强迫出嫁的英台抹上厚重脂粉,化妆也是礼教掩饰纯真的意象;作弊纸团、书院足球赛、同席而睡水碗划界、敲钟时扮鬼脸充满现代气息,和尚/避世与祝母/妥协这组爱情参照诠释了时代悲剧性。

18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这故事家喻户晓,等于是大部分受众都先天被剧透了,但徐克太牛掰了…太牛掰了…实在是太牛掰了…再到对蝴蝶的写意处理,徐克太牛掰了还要乘以100。徐克太牛掰了。

22分钟前
  • 张文豪
  • 力荐

梁山伯说,同性之间的爱是虚的,异性之间才是实的。

25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不只是门第之见,而是被制度奴役以后沦为同党之悲。连信仰都会变质,不妨趁青春正好,在最爱的时候死去即为永恒。

28分钟前
  • 小锡兵
  • 力荐

原来何润东是先演过喜欢梁山伯的同性角色后再去演梁山伯的!18岁的时候长得还蛮清爽

32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五年里只看过两遍,可是我想我可以看一辈子的电影是梁祝,而不是东邪西毒。

36分钟前
  • 野兔子叔叔
  • 力荐

如果祝英台嫁入马家,几年之后就会和她母亲一样

37分钟前
  • 血容融
  • 力荐

比我以为的梁祝要可爱的多,深刻的多,奇幻的多,也前卫的多。我好爱啊!以前的徐老怪真是迷人💓怎么2022了我还在为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哭的死去活来😭😭

38分钟前
  • 一只眠羊💤
  • 力荐

凭什么同性恋就是虚的异性恋才是实的,想看何润东和吴奇隆搞基。

43分钟前
  • 肖浑
  • 还行

魏晉病態審美也有~傻了吧唧在梁山伯要葬在祝英台出嫁的路旁哭了起來……由彈珡至談情,皆發自心肝脾肺腎。若這情止不住,便還君此生此世,今生前世…… 閨蜜輕責猶記耳邊,要談婚論嫁,你卻要和人談愛情?不是都能這麼任性妄為去愛…吾終究精明現實不起來,是個癡狂之人。傻點好!寧波有座梁山伯廟…

45分钟前
  • 宿命论
  • 力荐

徐克还是很不错的.从嫁衣奔到丧衣那幕把我震得无语良久.

46分钟前
  • 静下来
  • 推荐

徐克的改编保留了原著精髓又有自己的特点,是最好的梁祝版本之一。杨采妮的反串也是经典之一,从中可以窥见徐克中意的女生类型(袁,林等)。

48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推荐

徐克拍片,即便是爱情悲剧也带着几丝侠气。

53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小时候看还以为是鬼片...

54分钟前
  • 糟糕槽
  • 还行

改编经典传说是最难的,一点不改毫无看点,改得不好糟蹋经典。徐克做到了让经典传说有了自己的风格,还做到保留了原来的精义。

57分钟前
  • 罗弘霉素
  • 推荐

李碧华曾说这样一段话:“大概一千万人之中,才有一双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化为蛾,蟑螂、蚊蚋、苍蝇、金龟子……,就是化不成蝶。并无想象中之美丽。” 从前我不懂李碧华为什么要这么说,现在有些依稀明白了。红尘中的痴男怨女们很多都很羡慕梁祝,但又有多少人能够全身心地去爱一个人,并且也能被所爱的人全身心地爱着?又有多少人能够面对爱情不计较得失与受伤并且不会受伤?   

59分钟前
  • 世界的背面
  • 还行

还是那问题,梁山伯到底是知道祝英台女儿身之前喜欢上他的,还是之后?

1小时前
  • 我靠
  • 推荐

模糊了性别的感情.徐克加进了相当多的同性恋暗示……

1小时前
  • 17950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