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山

剧情片大陆2011

主演:张艾嘉,范冰冰,陈柏霖,肥龙,方励,金晶,刘洁,鲍振江,沈文,李迪,袁泽,陈宇,史敏芳,王国裕,丁娟,黄公望,段博文,李斯丹妮,谢添,李惠娟,向雪,黄鹰,吴小蓉,朱平康,衡文萱,王婷,胡攀科,关越,印一唯,刘文广,曾剑

导演:李玉

 剧照

观音山 剧照 NO.1观音山 剧照 NO.2观音山 剧照 NO.3观音山 剧照 NO.4观音山 剧照 NO.5观音山 剧照 NO.6观音山 剧照 NO.13观音山 剧照 NO.14观音山 剧照 NO.15观音山 剧照 NO.16观音山 剧照 NO.17观音山 剧照 NO.18观音山 剧照 NO.19观音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6 10:19

详细剧情

在四川的小县城里,彷徨着3个充满迷茫的年轻人:远离家庭纷扰的女孩南风(范冰冰 饰)、对父亲(方励 饰)心怀芥蒂的丁波(陈柏霖 饰)以及家庭富裕却得不到半点温暖的肥皂(肥龙 饰)。他们天 天聚在一起玩乐喧闹,品味着青春的快意与失落。因所租的房屋改建,他们辗转租住了京剧演员常月琴(张艾嘉 饰)的房子。这是一个有着坎坷命运的女人,上苍的不公令她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更不要说这几个与之同住一个屋檐下、无论从年龄还是阅历都有着莫大鸿沟的孩子。南风各自的生活中本就烦恼不断,与常月琴更是摩擦重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这几个孤独的人儿都从彼此的身上感受到了些微的温暖……  2010年第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范冰冰。韩寒和范晓萱两个重量级人物携手助阵为影人创作主题词曲。

 长篇影评

 1 ) 《观音山》:信仰的崩塌与重建

(以下文字将会涉及剧情,慎看!)

准确的说,我给《观音山》的评分是3星半。

直到肥皂喊出那句“迈克尔•杰克逊都死了,还买什么单啊!”我才搞明白这片名到底是什么意思。

观音山上有座观音庙,观音庙早就毁了,佛像也被掩埋在废墟之中,连金童玉女都成了独臂。这种场面与其说有些荒凉,更不如说有些可怖。电影中有种方法叫以场景展示人物内心,比如主人公的家,基本就是主人公内心的形象化展示。干净整洁的卧室,就说明这个人内心也是很规律且安静的。杂乱不堪则是反例。杀人狂的家却满是布娃娃,也就暗示他内心还是个小孩子。并不是什么太高深的东西,其实说出来也很通俗。

在本片中,观音山及观音庙也同样是角色内心的一种形象化暗示。在这里,则指的是信仰,或是寄托之类的。以庙或是佛像暗指人心,也是再恰当不过,本就是宗教信仰相关的东西。庙毁了,佛像没了,几个主人公也都跟没魂一样,迷茫的混在这世上。到了后半段,开始捐钱建庙,为菩萨重塑金身,自然是拾起信仰,重新树起希望。有了希望,人也就活得通透了,始终放不下死去儿子的常月琴也懂得什么叫无生无死了。一直不敢在一起的南风与丁波也敢爱在一起了。大概,这就是导演在影片深处想说的一些事情吧。

所以说李玉的野心极大,一个看似迷茫青春的故事,却放了一个如此宏大的命题在其中。我们总说自己现在是活在一个信仰崩溃的时代,又何止年轻人,所有人都活得无依无靠。不光是物质上,更是心中的虚无感。所以本片敢于把信仰和生死之类的话题拿出来说,确实需要十足勇气。因为这并不是一部电影能承载的,影片讲得也过于概念化,尤其最后,只是靠几句模棱两可的话就解释一些,好像“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难免显得轻了。导演说自己喜欢金基德,我觉得很实在,都是形而上的东西。

当然,跳开上面所说的形而上的话题,只是单纯的将影片看成一部描写城市青年迷茫生活的电影也没什么问题。三个角色确实各自触及到了一些生活现象,几个角色各有各自的问题。南风最大的问题是她始终没有一段靠得住的爱情,丁波对自己的感情也一直若即若离。丁波则纠结在事业与父亲之间,如何摆脱父亲失败的阴影,成为一个能担当起爱情的男人。同样,常玉琴与肥皂也都各有各的困惑,几个困扰又孤独的个体,很自然就聚在一起,相互依靠并彼此疗伤。

不过,在《观音山》里,有个名字必须要注意,就是曾剑。娄烨的老搭档,《春风沉醉的夜晚》的剪辑加摄影,《夏宫》与《苹果》的剪辑。这回则是《观音山》的摄影加剪辑,几乎所有人都在拿《观音山》与《春晚》做比,因为没法不比,摄影、剪辑、配乐都来自同一个团队,影像风格难免相似,都是手持摄影的晃动镜头,也都有大段的抒情段落。手持带来的是真实感,也正好应和了影片焦躁和不安的主题。曾剑的特点是喜欢虚化环境,将观众的视觉重心集中在人物身上。这是与贾樟柯之类的第六代完全相反的一种处理方式,贾樟柯他们更喜欢把人物放在环境中,大全景、远景的长镜头随处都是。这里没有孰优孰劣,就是不同的世界观以及对应的影像风格。对人物的关注正好与娄烨的电影风格相符,他一直是一个个人情绪的导演,即使他执导了夏宫这种很话题性的电影,视点却依然集中在个体上,他关注的是单个人的情绪。所以当这种影像风格移植到《观音山》,影片也很明显的变成了一部情绪化的电影,全片显现大量抒情的段落。

于是,在这部情绪化的电影里,如何将片中角色的情绪有效传达给观众,显然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让李玉和曾剑合作做这么一部情绪化的电影,本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印象中李玉一直是个写实型的导演,纪录片出道,作品更多关注的是社会现实与边缘人物,与娄烨的风花雪月,你情我爱的个人情绪电影完全不同。在她以往的作品中,也总存在过于符号化的人物,片中人物的感情人为痕迹很重,人物行为也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合理。回到《观音山》,有些遗憾的是张艾嘉,起码在这部影片,她真的不如范冰冰的表现。张艾嘉的常月琴是个很奇怪的角色,丧子之痛没问题,痛苦的情绪也没问题,问题在于她的情绪很难传达并感染观众。比如在儿子损毁的车中痛哭一场,由于之前完全没有足够情绪铺垫,角色在片中哭得死去活来,观众却很难被打动。之后学生送蛋糕一场更是尴尬之极。真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真实应该为观众所认同。

电影中的情绪,犹如吹起的气球,在最鼓胀的时候爆掉,才会收获最明显的效果。有个例子,就是蔡明亮的《爱情万岁》,片中的杨贵媚同样对着镜头哭了几分钟,而且是一个长镜头,一直哭一直哭。这个镜头不但不会令人生厌,反而打动了许多人,并被不少人选作经典场景。同样是痛哭,她的痛哭就很感人,这是因为之前的情节铺垫的到位,观众已经认同了角色的情感。而张艾嘉这个半路生插进来的角色,没多久就开始痛哭,则很难打动观众,此类情绪断裂的段落还有几处,这样的处理也无疑削弱了影片的力量。至于原因,你可以归咎为剧作的情节不当,更多的,则是导演对此类情绪化电影的经验不足。

范冰冰在片中的表演确实很令人惊讶。虽然不是范冰冰黑,不过始终不是很喜欢她的表演,尤其在《麦田》里的念白,生硬且干瘪。但在这部《观音山》,范冰冰绝对是最亮眼的演员,她演出了一股子狠劲,这是与这部情绪化电影最搭调的一个角色了。在其他的段落,也有很多闪光的细节,包括第一次去常月琴家看房子那场,几处对白和表演更像是即兴发挥出来的,很有生活的味道。

汶川地震那段应该是片中最震撼的一段,果然来自生活的真实才是最有力量的。不过,这也是片中最怪的一段,很意外导演为什么要把这场戏加在这部电影里。是想将她的信仰理念拉得更广一些么。始终觉得这段处理得太实了,一个很抒情的东西,太真实了,反而会破坏电影的气氛。就像常月琴消失在观音山中,那才是神来之笔,生与死并不重要,导演故意留了个悬念给观众,也留了些思考给几个角色,并引出他们最后一场在火车上的若有所思。

虽然标题叫信仰的重建,却仍然觉得这是一部十足绝望的电影,到最后一刻,影片也并没有带来更多的希望,哪怕是有了爱。最简单的一个例子,片中一共有三场在火车上的戏,前两场都是意气风发,大吼着进隧道,又大吼着出了隧道,前方是越来越明亮。而到了结尾,几个人都没精打采的倚在车上。观众看到的是隧道的光越来越远,人物逐渐被湮没在黑暗中,然后影片戛然而止,其中的情绪不言而喻。

尽管如此,这仍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只是还有着这样那样的遗憾罢了。最难忘的依然是Peyman Yazdanian的配乐,非常喜欢他音乐中传递出的那种虚无感。

················

附上两点:

1、范冰冰饰演的南风为典型的自毁型人格,她处理所有问题的方法都是搞死自己,吓死别人。无论是啤酒瓶砸脑袋强吻女流氓,还是爆饮白酒力挫她亲爹,再有卧轨试胆量惊煞陈柏霖。无一不是以摧残自己达到击垮别人的目的。

2、张艾嘉的两次自杀,第一次是为死而死,是无信仰的前提下对生命的了结,这里的死是尸体腐烂,灵魂破散的死,只为了告别痛苦。第二次则显然是经过大师点化之后,信仰确立,为重逢而死,这时已不是自杀了,而是奔向另一个世界,与家人团聚,这也正好应和了之前所说的信仰论。

 2 ) 我们天上人间见

在看《观音山》之前,我回想了一下,忽然发现李玉此前拍的三部剧情片我竟然都看过,但每部看完都比较失望,尤其是《苹果》,当时看完我还说过那部电影就像一个“打擦边球的怪胎”。
今天去看了《观音山》,也许是因为我对李玉这位导演的期待值比较低,所以看完这部《观音山》之后,我发现它比我想象的要好那么一点点。
我想李玉可能是想把自己定位为一位艺术片导演,但她对于自己的导演水平也挺有自知之明的,估计她也知道自己的电影很难像国内的某些艺术片导演那样拿个金棕榈、金狮或金熊之类的大奖,然后通过赚老外的钱来帮投资人先收回成本再大赚一笔,所以她只能在拍艺术片的同时瞄准国内电影市场。但你也知道,大多数国产艺术片想要在国内电影市场收回成本几乎比登天还难。所以李玉将自己最近的两部电影都搞成了话题之作,而她的立场则是伪文化精英式的擦边球立场。当然,这也没什么可指责的,要怪只能怪现在的国内电影市场太畸形了,而李玉的这种尝试,某种意义上也给国产艺术片导演指出了一条新路,即拍一种中国特色的国产商业艺术片,然后想办法用相对比较省钱但又很管用的方式大力营销。
《观音山》在公映之前,营销工作做得还挺成功的,尤其是本片的主题曲由范晓萱作曲,韩寒作词,他们的这一招儿狠狠地扼住了无数豆瓣文艺青年的七寸,由此产生的话题效应还挺大的。说到这儿我想起今天看完电影,我还跟张胖儿开玩笑说:高考落榜何处去,韩寒遥指观音山……

在看《观音山》的时候,我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有些疑惑不解:为什么不让片中的人说方言呢?听着陈柏霖和范冰冰扮演的外省青年操着一口多少有些港台腔和北京腔的普通话,感觉就像是这样一种暗示:这是一个乱编的故事。
看《观音山》的前半段,感觉导演讲述的那个残酷青春的故事实在有些小儿科,这个故事被讲述得既不够真实,也不够深刻。而张艾嘉在本片中的“绝望表演”也因为过于用力而有煽情之嫌。如果你看过很多非常经典的艺术片,你会发现那些艺术片导演在叙事的时候几乎从来都是隐忍而节制的,他们更倾向于让观影者自己去想象生活中真正残酷且绝望的那些东西,这就好像海明威的“冰山法则”。而李玉在本片中过于用力且不知节制的叙事,也让本片丧失了成为经典艺术片的可能。

如果说《观音山》这部电影和国内同类电影相比有什么新意的话,那就要说本片最后通过宗教完成了一次还算是比较成功的升华。对于本片的这种升华,我在看完电影后跟张胖儿开玩笑说:“蒋雯丽拍了一部《我们天上见》,我觉得李玉的这部电影也可以命名为《我们天上人间见》,这个‘天上人间’不是北京朝阳区的那个‘天上人间’,而是天上的极乐世界,估计这部电影里张艾嘉演的那个人最后就去了我说的这个天上人间了,在那儿她就能跟她死去的儿子以及她老公团聚了……”
都说当下的中国人缺乏信仰,导致自己的心灵居无定所,道德体系分崩离析,现在政府的做法是把孔子又给搬出来了,看来当初的新文化运动是白搞了。爱因斯坦曾说佛教是最契合现代科学的一种宗教,真是这样吗?不过不管怎么说,作为一部国产商业艺术片,将残酷青春和佛教嫁接在一切,倒也算搞出了一点新意。

另外在《观音山》的结尾,导演让男主人公和自己的父亲达成了和解,并暗示观影者:被过去那个时代洗脑的父辈现在过得也很苦啊,他们也是受害者。
一个人一旦原谅了他的父亲,某种意义上也就意味着他告别了自己的青春。
希望这一代告别了青春的人在当了父亲之后,能更合格一点,想办法让自己的孩子活得更快乐一点,更自由一点,这样他们的孩子在长大之后,应该就能如陈丹青所说的那样长着一张“没受过欺负的脸”了吧。

最后再说几句题外话,你看李玉虽然到目前为止,电影拍得还是不怎么样,但你想一想,她现在才37岁,在她不到27岁的时候,她就已经拍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剧情长片,然后一部接一部地拍到现在。她这么拍下去,在未来的某一天她没准儿真能成为一个电影大师也说不定。估计每一个文艺青年都有自己的梦想,其中大多数人会苦苦思索所谓的实现梦想的秘诀,他们可能会一直思索到自己大小便不能自理的那一天。还有一些人,则像李玉那样,他们不会像大多数人那样把自己的梦想给供起来,他们对待梦想的方式是霸王硬上弓,不管三七二十一,扑上去就开始乱搞,没准儿搞着搞着就把梦想给搞定了。

 3 ) 人人都有个青春期,我的不带入26岁

做为一个经常被辱骂是"文艺女青年"的观众朋友,我深深明白《观音山》被追捧的原因。它二的热情,一如每个人的在青春期都有的情绪化;它放纵的猛烈,像每个文艺青年幻想中的自己;它矫情却善良,忧伤又温暖,漫不经心却又恰好言中一些正在变淡的往事,触动心灵又仍能让人会心微笑,捎带想起一些正在远去的青春期故事,另我等爱伤感的妇女在观影之余不忘对自己也有过的2b呵呵的青春期点评一句“傻逼”。

可惜,纵然电影是成功营造出了伤感的小调调,却仍不敌现实中人心不轨,心态如大便的事实。这人一上了年纪,不但容易缺钙,还容易缺心眼,缺情怀,缺淡定,缺包容心。所以,已经26岁了的姐,在伴随着佩曼的小曲儿和减肥第二天的苦闷回忆了一番往事之后,还是非常坏心眼儿的觉得这片好扯淡,好扯淡,扯淡,淡……

不可否认,电影的前半部分还是满高级的,范冰冰接连上演砸酒瓶子舌吻小妞儿等各种猛戏,陈柏霖也不负众望的没有带着很严重的台湾腔出现,年轻人在一起热情洋溢的干着年轻人特喜欢干的咸淡事儿,生龙活虎,天真善良,还不失青春期男女的幽默感,让人对影片期望值不禁陡升。无奈,随着剧情的发展,导演仿佛再次陷入了死磕文青的情怀中,电影也逐渐丧失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小风味,大段的配乐风光段落让人不禁以为是在收看电视台每周二下午的“请您欣赏”节目。为啥大家都喜欢对剧情始乱终弃呢,想看到一部情节饱满的国产电影为啥要比想在世界杯上看国足,祖国内地看greenday,北京地区看房价崩盘还难?

然而这片的牛逼之处在于,无论它怎么得瑟,你都没法指责它,因为所有情节上的漏洞都可以用象征、意象等电影表现手法来解释。无论您被那些镜头晃的有多晕,您都不能鄙视他们的摄影,因为,这是人家的风格,那可是得过奖的。在这部电影面前,我们要面对的是“意法系”和“好莱坞系”的问题与主义之争,这事儿他们都争了小一百年了,我实在没法妄加评论,万一一不小心站错队,很容易被指“什么都没见过”。为了不让自己陷入被动境地,我只能别有用心的说一句:要是陈凯歌也能沿着这条形而上的影路走下去,也不至于落到今天这般田地啊!

今天,我以文艺青年恶习未散的家庭妇女姿态看完了此片,我心中没有漠落,也没啥感动,只是对范冰冰的水嫩美白感到羡慕,对陈柏霖永远汗津津的肉体感到向往,对张艾嘉讽刺“肥皂”时脸上挂出的那一抹刻薄又高傲的笑表示无比钦佩,她说:“你要是多跳跳可能会瘦一点哇”,我简直觉得她下一句应该会像豆瓣网友们一样说出“矮油~~~”这个词,这才是影后嘛……同时,我还对片中3人那尚未还完的2万块钱耿耿于怀,对张艾嘉跳崖后3人不下去找她尸体表示不可理喻,对导演那充满象征意味的陈柏霖范冰冰水下交合表示失望。

总之,我无法阻止我那破坏电影氛围的想法一次次涌上心头,我承认自己没法再像年轻时候那样对这种有激情没剧情的电影报以赞赏的态度,但我并不为自己一副上了年纪的表现而感到遗憾,因为我知道,如果现在的我还像李玉导演一样情绪化,那我妈和我婆婆一定都不能答应。

 4 ) 观音山里的范冰冰和张艾嘉

面对《观音山》,看惯爆米花电影的观众终于坐不住了。对他们而言,这种电影完全不知道在讲什么东西,台词欲言又止,受持摄影晃得头晕恶心。出场后自然要骂骂咧咧,可骂起来毫无快感,火力不够,全然不同于喷那些华语大导演和古装大片。也是亲眼看到微博上的观后言论,我终于明白主创为什么要加入浅显的汶川大地震了。如此简单的对比参照,普通观众也无动于衷。毕竟国人就是如此擅长遗忘的一个群体,跟他们说残缺与不足、生死和信仰,还不如摆放上一台电视机。

电影本不该有商业文艺之分,《观音山》也却难逃文艺片的标签烙印。好在三月影市低迷,滥竽充数的破片不少,电影逆流而上,居然有了一个不错开头。当然了,无论是主动进场还是冲动选择,许多观众肯定是冲着范冰冰和张艾嘉入场,这宣传策略,《观音山》是作对了。

月初,台湾影视大佬杨登魁重返电影圈,想起他对玉女红星留下的如是评价:都是装出来的。一说到这个,又会想到了《观音山》里的范冰冰和张艾嘉。范冰冰头顶“蛇蝎女”的称号多年,坊间更是流传有各种八卦,她也不做回应。观众越是恨她,她就变得愈发强大,一直到《观音山》,她终于有了颇具分量的作品。

如果不计作品质量,范冰冰在2010年居然上了五部作品,再算上2009年的四部,2011年与韩国大导演姜帝圭合作的《登陆之日》等作品,范冰冰的勤奋程度在国内女星中当属第一,可与急于掏空自己、挥霍身体的甄子丹并提。东京电影节前,《观音山》剧组去东京,因为金马奖女主角中了张艾嘉,范冰冰提名落选,心灰意冷,结果没去。不想电影节更愿意发掘年青演员,评委会给予最佳女主角肯定,范冰冰当下是喜出望外,回国庆功时与李玉乐作一团。

一直到国内上映前的大规模宣传,范冰冰依然是亲力亲为,毫不推辞。话说,这有着风尘气的人果然就是不一样。走秀在行,混剧组更行,做起事情也是豁出去。认准一条道,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张艾嘉那边,由于她是编导演一体,拍摄过程中难免蹦出个人意见。比方说人物结局,她就难以接受,做了好多工作。至于不过问内地宣传,那得另说。

与我所看到的粗剪版本相比,现在的《观音山》换掉了开头,原先是张艾嘉在剧团里失去位置,现在换成了范冰冰准备去上班工作,此举改动了女主的归属。但看到有人说张艾嘉在《观音山》演得太过或者是不好,我可不那么认为。第一遍看时,觉得镇得住电影的就他们两位。陈柏霖是难当大任,而肥龙和金晶这样的,我只能视他们为特型演员。

顶着玉女头衔头年,岁月流逝,张艾嘉渐又散发出成熟女性的无限魅力。看到她被几个年轻人带去酒吧乱舞的一幕,不禁又想起胡金铨说的一个段子。其实张艾嘉才不是什么乖乖女,她十二岁就跟妈妈吵架,离家出走,后来也有去混酒吧当歌手的经历。所以,面对《观音山》的年轻人,她应该是压力全无,演得洒脱。

看这部电影固然可以专注于摄影、配乐乃至于风土人情和地理地貌,然而对我来说,要让《观音山》做到“不厌”,那没有演员这一环是绝对不行的。好在得益于范冰冰和张艾嘉的存在,一个有年轻的冲劲,一个有成熟的底蕴,电影做到了。【玩家惠 专栏】

 5 ) 朱颜终将辞镜,莲花永不凋零

      韩寒给《观音山》主题曲写的词中有这么一句:热血,撒哪里,青春都会落幕;来吧,撒这里,反正一起上路;就像,花辞树,总是留不住。“花辞树”的前半句是“朱颜辞镜”,而张艾嘉在《观音山》中就有好几次出现在镜中,一次是在家平常的对镜自照,一次是在车中的后视镜里,还有一次是对镜自残。那张素淡悲戚的脸孔,在镜中慢慢残破,终于凋零。
    于是我知道,这仍然是那个拍《红颜》的李玉。在《苹果》里关注过北京这个喧嚣纷乱的大都会之后,她又回到了湿润松软的四川小城,回到了那些风雨飘摇的“红颜”们身边。我也相信,《苹果》中由范冰冰饰演的刘苹果,应该就是从四川走出去的姑娘。
    最最真切的现实,依然是李玉执着追求的表达方式。既不刻意美化,也不嗜痂成癖,这劈面而来的汹涌现实,也许并不能用残酷来形容,却能让置身其中的我们悲从中来。活着有多么艰难,我们都能感受到,但很难将其装进镜中反观自照。而电影,帮我们做到了。

一 时光

    2005年,我在学校旁边的录像厅偶然看到了《红颜》,很快又找来碟看了第二遍,那个有一道坝上桥的四川小镇从此印入脑海;2007年年末,《苹果》在一片争议中上映,我在电脑上看完枪版后不能自控,在网上和人猛烈掐架,要捍卫这部电影的价值。不久,学校会堂在门口贴上放映海报,却因为一道禁映令很快被撤下;2011年初春的深夜,我终于在电影院看到了李玉的作品,却并没有预想中陷入震恸,只有平静中挥之不去的惆怅。和之前两部相比,《观音山》显得有点虚、有点空、干净而散淡。但仍有许多元素一脉相承,带有导演李玉鲜明的个人印记。
    《红颜》的核心情节是一对不曾见面的母子在相遇后的情感递进,《苹果》讲的则是两对分属不同阶层的夫妻展开的夺子大战,这两个故事都很奇情、很纠结,剧情本身就足以牵动人心,甚至稍不注意就会滑向狗血。于是在影片宣传上,前者被强调为“母子乱伦”,后者则主打“激情牌”,可这都远非李玉的本意。虽说可以借此吸引到一批缺乏分辨力的观众,却也让电影本身遭遇误解,乃至终于被禁。
    到了《观音山》,李玉干脆放弃了完整故事的叙述,转而围绕一群人和一个地方渐次展开。整部电影几乎没有情节的推进,而只是人物的层层剥开、状态的叠加渲染。几个有爆发力的场面都是一带而过,然后很快归于平静。南风、丁波、肥皂三个年轻人,各自离开不完整的家庭,一起莽莽撞撞地走入社会,并住进了京剧演员常月琴的家。这位以不近人情的面目出现在年轻人面前的女人,原来身处一个更为破碎的世界中。这两组人经历一系列的小摩擦,最后竟奇妙地相互融入。南风从一开始称常月琴为“有毛病的老女人”,到后来依偎在常的胸口寻找安慰,这一幕多么像《苹果》的结尾,一直争吵的两个女人终于并肩而坐、相看泪眼。
    如果说《红颜》展现的是自己和自己的冲突与和解,《苹果》展现的是不同阶层之间的冲突与和解,那么《观音山》展现的就是代际之间的冲突与和解。南风以自残式的行动向酗酒的父亲示威,丁波在父亲的婚礼上为难自己的继母,常月琴对死去儿子的女友大爆发。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分属两代阵营的这些人,每个人都卑微而善良,但因为拒绝沟通,隔阂无以消除。年轻人只能以离家出走来对抗,老人却只能在离去亲人之后痛悔。三个年轻人和一个老女人,隔着一条时间河好奇地张望。因为有了一份距离,反而得以融洽起来。而亲人的代际之间因为过于紧密,却没有了这种可能。
    片中有一个细节:丁波坐在电脑前,对正与他说话的房东常月琴置之不理。常月琴就跟他说:我儿子以前也是这样,这电脑有什么迷人的,你们怎么就能一坐几个小时都不理人呢?不如这样,你教我玩电脑,我教你唱戏吧。说着,就对着丁波唱起了《白蛇传》中白素贞对儿子诉说的一段。
    张艾嘉的几场哭戏告诉我,常月琴其实就是《红颜》中晓云的母亲:一样的封闭于牢笼,郁积于心胸,对年轻一代手足无措。只不过常月琴更加绝望,失去的也更多。而南风就是年轻时的晓云,已经有了那种倔强和自立,也还有天真的气息。或者,南风也是还未出走的刘苹果,即便头破血流了几次,也还未见得外面世界的残酷。只是跟朋友们爬上火车,却没有涉足远方。时光还在远方守候,并未纵身她的额头。

二 旅行

    2008年,我才第一次坐长途火车,离开家来到贵州。从湖北到湖南境内,隧道就多了起来。入黔地之后,隧道更是一个接一个,我手里的书刚看不到半页,世界就陷入完全的黑暗,我只好抬起头,也不知道看什么地方,只能听火车的颠簸摇晃,并等待着光线的回归。那时,我没有想过可以爬上车顶,感受黑暗中呼啸的风声。就在这模糊的明暗交替之间,我终于踏足了社会。
    《红颜》的最后一幕就是在火车站。晓云在得知小勇就是她儿子后,终于决定离开家,小勇穿着鲜绿的毛衣,打着鲜红的领巾,含着泪目送着晓云离去。而在《观音山》中,火车更是反复出现的事物场景。虽然丁波的职业是摩的司机,摩托车却仅仅出现了一次,后来就为了帮南风还钱被卖掉了。摩托车已经成为不了年轻人的梦想寄托,而只能充当糊口的工具。和压抑憋屈的市内不同,只有在铁轨旁,年轻人才终于朗声大笑,打闹追逐嬉戏。三个人勇敢地爬上火车,在成昆铁路上的隧道里钻进钻出,却并没有勇气彻底离开。在“观音山站”,他们等着回程的车,这辆不行,就继续等下一辆。
    他们还对常月琴车库内的那辆破车起了兴趣,甚至开出来上街溜达了一圈。那时他们还不知道,这辆车给常月琴造成了多么大的痛苦。车几乎已经不成形了,看上去随时都有再次撞毁的可能,可他们并不在意,而且还无比欣喜。当然,不久以后,他们一定还会开回来。
    常月琴对儿子的女友说:我求求你了,不要再玩浪漫好不好,我儿子就是被这浪漫给害死的。可是对于年轻人,怎么可能不玩浪漫?不玩浪漫,他们还能玩什么?既然已经一无所有,浪漫就是唯一的玩法。可只有浪漫当然不够,所以丁波在铁轨上向南风解释,为什么和别人可以一晌贪欢,却惟独与南风不行。因为一无所有的他,并不能给南风带来新的生活,“你不是男人,你不会懂”。可南风并不在乎这些,甚至在火车将要开过时玩“卧轨”。也只有一无所有的年轻人,才敢玩这种游戏。
    人生的悖论正在于此:年轻时有多么美好的生命,却在物质和精神地位上一无所有,只有一股冲动飘散在铁轨与火车上方。年纪大了以后,渐渐拥有了一些东西,却要么很快又失去,比如已经失去一切的常月琴;要么受困于自己,比如《苹果》中梁家辉饰演的洗浴城老板林东。而《观音山》中,三人在常月琴的病床前假扮成天使,后来又将那辆老破车修葺一新,期待常月琴能放下过去,重新生活。可惜这个愿望,终未能实现。
    年轻人都有一股去远方体会未知世界的冲动,可是真要成行,必须要达到各种条件。最后你终于远走高飞,却会无奈发现,他乡也不过是另一个牢笼。在还未得到和将要失去之间,我们永远惶惶终日,无法逃脱。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大部分人都会忘了自己的初衷。

三 蓝莲花

    常月琴的破汽车里,还能播放儿子生前听的音乐,是许巍的《蓝莲花》。这首歌已经被太多电影采用过,而且大都是作为汽车音乐。时尚潮人会在车里听,中产阶级会在车里听,叛逆青年同样会在车里听。《观音山》中的南风就数次随意哼起这首歌,“在街上,在桥下,在田野中”。
    《蓝莲花》之于《观音山》,除了表达年轻人对自由的向往,当然还可以与其表达的禅意相契合。电影后半段进一步从叙事上推开,试图探讨一些大的话题,比如生与死、无常、信仰重建等。
    自“5•12”大地震后,四川成都作为一个符号,已经好几次被运用到影视作品中。但是这些作品中的大多数,要么是赤裸裸地揭开还未愈合的疮疤,要么是将重建之成功刻意拔高和美化。《观音山》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有地震元素的电影,它完全没有正面去讲地震这件事,而只是用了几段地震现场的视频录像。片中的几个主要角色也都与地震本身没有联系,他们只是踏过震后的废墟,然后与自己的经历结合,这样体现在人物脸上,就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我想李玉要说的是,创伤恢复并不只是经历灾难的人才需要的事情。我们要面对的并不是只有特大自然灾害,一个因为地震失去亲人的人,和一个因为车祸失去亲人的人,他们的疼痛是同等的,他们都有迈不过去的坎。我们不要让“地震”这样一个宏大的词汇,去遮蔽每一个细小幽微却深不可测的伤口。这应该也是李玉淡化叙事的原因所在,因为什么而陷入悲伤,也许并没有那么重要,我们不需要去追索背后的曲折原因,而只需要感同身受。
    当主人公带着各自的伤痛,走到四川的深山老林、大渡河畔,看到一座因地震而倾塌的寺庙,还有庙旁正在做重建工作的老僧,脸上的变化就不只是微妙,而是豁然开朗了。电影中关于山中寺庙的这部分非常好,甚至好过了关于火车的那部分,因为这样的场景是在之前的中国电影中是绝少看到的。谁说深山古刹只能当做古装武侠片的背景?为什么神佛与自然交融之处要有暴力的滋扰?这部分满眼青翠的镜头,再加上空灵辽远的音乐,很快就能把观众带入一种冥想的情境,使得这部文艺小片在大银幕上也熠熠生辉起来。在李玉前两部故事性十足的作品中,就常常会有刻意的宕开一笔,去长时间地关注环境本身。《红颜》中川西小镇的静美远景一再出现,《苹果》则有一段北京街头纪录片式描画,长达数分钟。环境对人的影响由此被强调了。到了《观音山》,这种影响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就在这情境里,常月琴和僧人展开了一段对话,并演变为自问自答,将“无生无死”、“孤独”、“永远”等玄而又玄的概念和盘托出。很难说这样直接的讨论究竟适不适合电影的表达,但张艾嘉的表演至少让这一段不至于突兀,而且能够尽可能地让人进入这些话题。事实上,这部电影的好看,很大程度要归于演员的表演,几乎所有的表演都有一种充分的现场感,没有“演”的痕迹。比方说,张艾嘉在自言自语时有好几处磕巴的地方,这要在别的电影,导演肯定会喊重来一遍,但《观音山》的气质就是这样的,浑然天成,自然生长。这也是和电影的主题相契合的。
    《观音山》要说的并不只是残酷青春,而是各种对应关系、各种状态描绘:过去与未来、生与死、苦与乐、希望与绝望、世俗与信仰、人类与自然。如此庞杂的主题,100分钟当然是涵括不尽的。据说影片的原始素材长达八小时,可以有很多种毫不相同的剪辑版本,如果能见识多几个版本,应该可以与电影靠得更近。
    常月琴在与僧人的一番对话后,得到了她自己的答案。可是如此深渺的题目,哪是几句问答就能看清的?《观音山》最终起到的还是一面镜子的作用,它让我们看到了平时不曾理会的问题,也见识到了平时难以见得的生命全景。“孤独不会永远,在一起才会永远”,这句话对于我们,不是答案,而是一根引线。一定会有一些可以永远存在的事物,在引线那头,在镜子背后,在朱颜改后的心中驻留。


评《红颜》(写于2007年):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255167/

评《苹果》(写于2007年):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255161/

 6 ) 《观音山》:火柴天堂

        中国没有成型的艺术院线,所以拍艺术片如果不想成为纯粹的艺术殉道者,就只能一方面苦大仇深地去国外电影节走红毯,一方面打扮得花枝招展地迎合内地电影观众,然后经历鲜花与烂番茄的冰火两重天,《观音山》也不能免俗。范冰冰藉此片在东京电影节封后,她在片中舌吻同性的情节也成为影片最大的炒作点,以至于看电影之前我还以为这一部女版的《蓝宇》。这如同让一个良家少妇要打扮成风尘女色诱观众一样,我觉得这是挺悲哀的一件事。其实《观音山》的戏核是在张艾嘉扮演的常月琴的身上,而对范冰冰角色的突出导致了影片在视角和着力点上的顾此失彼,这是挺遗憾的一件事。这也许不是创作者的错,只能归咎于在中国电影畸形的市场化浪潮的裹挟下,中国的艺术电影只能这样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像鸡毛一样飞着。
        《观音山》是一部走心的电影,而且走得很沉重,这种沉重跟《唐山大地震》那样的泪弹不一样,它始终不给你宣泄情感的机会,自始至终,沉重得令人绝望。影片中的人物一直在失去,失去尊严,失去工作,失去亲人,失去偶像……地震废墟上破败庙宇中观音像的再塑金身,隐喻着一个民族的信仰重建,常月琴被丧子之痛啮噬的心与三个年轻人残酷青春的走近,流淌着世俗的温暖和包容,但所有的这一切都不能阻止死亡之吻的诱惑。这如同现实版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如果人生沦落于寒冷的冬夜,靠火柴取暖是一件很令人绝望的事情,因为你所经历的不过是周而复始的希望破灭而已。影片最后,常月琴说:“孤独是暂时的,在一起是永恒的。”而这是永恒是只有在天堂才能实现的。江南、丁波、肥皂三人满脸迷惘地仰躺在火车上,火车穿过隧道,阳光下的景象因曝光过度而显得失真,随即火车又进入下一个隧道,黑暗中,身后的光明逐渐远去缩小为一个飘忽的圆点,而在火车即将走出黑暗拥抱光明之际,影片戛然而止。这个无路可逃的结局,往小了说是垮掉的一代迷惘青春的缩影,往大了说是一个丧失了信仰的民族在黑暗中踽踽前行的悲剧宿命。在火柴与天堂之间,所能期待的,只能是浴火重生的凤凰涅槃。影片这种对现实的关照方式让我震惊,也感佩于创作者的勇气。
        《观音山》是导演李玉与范冰冰的第二次合作,第一部是因涉嫌色情而遭禁映的《苹果》,而《观音山》暗含的反社会的阴暗基调比《苹果》更甚。范冰冰其实一直是个很努力的演员,她的努力缘于不甘心做花瓶的企图,所以她顶着偶像明星的光环却几次出现在文艺片制作中。其实在《观音山》中范冰冰的角色虽然戏份重,但人物刻画并不出色,基本都是外在属性的展现,而且她搭救肥皂和劝诫酗酒的父亲两个展现个性的重场戏都是采用自残的方式,在叙事上显得很重复。相比之下张艾嘉的角色则有着更加完整的性格命运展现,张艾嘉在表演上也表现出了良好的控制力,尽量在外形和心理上去接近这个与自己生活很有距离的内地落魄戏曲演员的角色。但即使是一个执着的母亲,已经历经一年的伤痛对其身心的杀伤力到底能否达到影片所预期和展现的摧毁程度,这是让我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的,如果确实有,则剧力还显不足。于是影片最终走进了我的心里,但人物并没有真正打动我。而且让我遗憾的一点是,在这部电影中我依旧看不到正常状态下生存的中国人。现在内地现代题材中的电影人物,不是主旋律电影中的伟光正,就是都市时尚剧中如打了鸡血般的红男绿女,而文艺片中则充斥着被社会边缘化的扭曲人格,而如《三峡好人》中那样走下银幕就能消失在人群中,不矫饰不伪善不装逼的人物,我好久没有见到了。
        《观音山》值得称道的一点是李玉对影片场面调度的想象力,全片基本上采用手持摄影,而摄影机和演员精到的走位让影片在狂放的风格下体现出准确的镜头表意系统,例如三个年轻人到常月琴家租房子时镜头中所带出的那种局促和压迫感,更能让观众在感官上体会到剧中人的隔膜和心理不适。但影片让我觉得有点崩溃的在于其被刻意拔高的精英姿态和悲悯情怀,过分执着于贩卖所谓的禅意和哲理,而且最后的收官阶段只能用大段的论道式对话来解释关于生死的主题。创作者有很强的表达欲望是好的,但这种欲望应该隐藏在镜头背后,而不是将自己的思考直白地借人物之口加诸观众。对于文艺片观众来说,电影只是思考的载体而不是思考的结果,适当的留白不仅是对观众的尊重,也是给自己藏拙,即使是伯格曼、安东尼奥尼、库布里克这样的大师,也没有直接在电影里跟观众讨论人生哲学的。【南方都市报】

 7 ) 《观音山》中细节的不完美

《观音山》这部电影情感和意境方面的内容我不再分析,我只想指出片中一些没有做足的细节问题。 首先是还钱那个镜头,很多人没有发现 南风等3人拿真币换冥币时 真币是放在冥币之上 而且真、冥币之间的新旧差异非常明显。按逻辑推论常爱琴打开黄布首先发现的应该是真币 即使她发现了冥币 也一定知道冥币中搀杂了真币。但在后面烧钱的镜头 她完全不知道其中有真币 而且她的原意是要烧 却为什么要把没烧的放在水里全部浸湿? 此外 我认为饰演南风的父亲和母亲的演员是导演在人物选取上的败笔 与南风长的完全不像不说 南风的父亲-----一个常年酗酒而且得了癌症的人精神状态竟然挺好! 这就很说不过去了。 本人今晚刚看的电影 再加上用手机打字太麻烦 所以总结的只是很小一部分 希望细心的观众可以再找出影片中的一些不足 拿来于大家分享 小弟在此谢过! 3月10日 0点56分

 8 ) 孤独是永远的

我认为,《观音山》是一部非常绝望的影片。至少在看完之后的半个小时,我仍旧沉浸在绝望当中。
观音菩萨是我们最熟知的一位神仙,他(她)管的事情非常多。生娃、发达、平安……就跟中国人所信仰的任何一位神仙一样,他几乎是万能的。小时候下大雨,我种的花儿在外面,怕它被“雨打风吹去”,于是在被窝里求观音菩萨,要保佑我的小花儿平安。第二天大清早就跑出去看,发现果然安然无恙,于是对观音的崇敬又多了一份。我相信很多人都干过类似的事,只是愿望不太一样而已,把“保佑小花儿平安”换成“保佑升官发财”、“早生贵子”就行了。
四川的观音山上有一座观音庙,这座庙在汶川地震中土崩石塌了。菩萨倒了,碎了。但却没什么人想起来去重建一座,除了一个老师傅。他是虔诚的佛教信徒,比如将师父真身摆在家里,或者谈论“无生无死”。但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观音菩萨或其他任何菩萨,不过是有需要的时候随便抓的一根救命稻草而已,跟信仰毫无干系。
本身就不存在信仰,因此谈不上毁坏,也就没有什么重建。是寻找。
这部电影当然不是青春片。李玉被称为女版姜文,也同姜文一样野心勃勃,期望在一部电影中承载很多东西。
冰冰范饰演的南风和张艾嘉饰演的常老师,都对命运有怨念,但反抗的方式完全不同。虽然说冰冰范是一位很努力的女演员,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她还是花瓶级别。虽然这部电影比她之前的已经好了很多,可是片中的表演仍旧觉得外在,不够投入,总有扭捏之感。张艾嘉的表演则完全不同。生活本来很幸福的女人,生活很有品位,即便在被灾难摧毁之后,还是很有品位的。如果之前说张艾嘉一个喝水的动作都叫气质,那么,这次的张艾嘉,一次吸烟的嘴角就叫沧桑。
南风很年轻,对于年轻人而言,没办法改变世界,只能改变自己。所以在南风的两场重头戏中,一是帮肥皂出头,一是让父亲戒酒,她都用伤害自己的方式去发泄不满,试图达到自己的目的。即便在看到丁波(陈柏霖饰)跟其他姑娘乱搞而伤心的时候,也是选择离开,而不是去直接面对。
这些都是影片中的青春片元素。不论是对父亲不满的丁波,还是家庭富裕却缺少关爱的肥皂,都是缺爱的年轻人。这几个年轻人用厮混在一起的方式放抗缺爱的现实。其实就是逃避,当一个人没有办法为当前的困境去做点什么的时候,逃避是非常本能的选择。年轻人尤甚。
但是常月琴却不太一样。她刚刚出现时,不愿意接受儿子死亡的事实,不愿意做死亡确认。然后是她一个人到事故车中抽烟、伤心。还有儿子的房间不让被人进去、不接受儿子前女友的纪念。这不仅是逃避,是压根就不承认在逃避。
如果说逃避是一种病的话,常月琴病得比他们三个严重得多。
这个故事前面的90%其实都很老套,无非是年轻人的青春期躁动遇到老年人的死灰绝望,年轻人毫无理由的希望和激情感染了老年人,生命进入第二春,结局皆大欢喜。从一开始的抵触到理解到接纳……这样的情节发展完全可以预测。但影片的最后10%才是精华所在。
这部影片的摄影很有特点,喜欢用大光圈,虚化背景,将镜头赤裸裸地对着人物。但却以一种含情脉脉地姿态介入。比如在事故车中的一场戏,常月琴抽着烟,打开车载录音机,出来了许巍的《蓝莲花》……她将手伸向破碎的车窗玻璃,然后镜头往外移,一点点地扫过那块碎片,触目惊心的血迹、丑陋的裂痕……这种非常缓慢的移动积蓄了丰富的感情。
像这一场景般,影片没有用对话、人物表演来积蓄感情,而是用摄影镜头。因此,这种感情是含蓄的,并且很压抑,无法释放。而影片最后那段,就是感情的最终崩塌。
常月琴与修庙师傅的一段对话意味深长。她说因为生活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变了,之前有的一切都没了,这种不确定让人极为恐慌和无措。尤其是死。不管是儿子的死,还是自己的死,都不会有预告,并且是人生中最大的谜团。因为不知道死之后是什么样子,因为不知什么时候会死,所以怕。
师傅说,你还没到“无生无死”的境界。
那么,他是怎么达到“无生无死”的呢?首先,相信死之后的世界是极乐而没有痛苦的,这消除了对死的恐惧。然后,死是“早晚的事”,意思是,死是一定会发生的。如果一件事,它注定要发生,并且,这是一件好事,还有什么好怕呢?
我不知道常月琴是怎么体会的。她是否找到了信仰?她说,在一起是永远的,孤独是不是永远的。但她还说,人不应该永远孤独。她最后的选择,可以这样解释:对于她而言,没有儿子的人世是孤独的,因此,选择死,去到儿子的世界,便能永远在一起。
这是对现世的彻底否定。孤独的确不是永远的,如果你选择死的话。但对于每一个不打算选择死的人而言,孤独是永远的。
这就是我感到绝望的原因。
如果这就是信仰的话,我宁愿不要。我没有宗教信仰,不相信死之后是极乐世界,也不相信有天堂这种东西。我还没有好好考虑过死这个问题。但我知道人世的无常和孤独的永恒。即便如此,我仍然不愿意放弃这个世界,放弃生命。即便孤独是永远的,跟这永远的孤独做伴,生命才不会至于那么浅薄。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是隧道口的那团光,随着列车轰隆隆的开远,那团光越来越远,也越来越小。
对于年轻人而言,孤独还很长。

 短评

很喜欢这样的电影,这样的叙事风格,片中的配乐很赞,火车上的画面很令人神迷;演员放开来演,导演有诚意。有些事是命中注定的,如果我们没有遇见彼此,就不会有这段传说;不管有没有放没放下一些东西,感觉幸福就好;青春可以挥霍,至少要走得坚定;诸行无常有情世间何必放下,让我在幸福中死去,足矣

6分钟前
  • Andrew
  • 推荐

演得都很好,个性太鲜明了,但是人物底子是空的:没有细节,没有纵深,只有粗线条叙事和风里乱飘的文艺腔。

7分钟前
  • 一度的微苏
  • 较差

从小到大第一部由于通篇使用非固定镜头让我三分钟之内晕厥到呕吐冲出放映厅的片子 之后朋友们都惊呼看不下去了冲了出来 虽说没看完没资格评论 但是 实在 是太晕了

11分钟前
  • Sisse
  • 很差

若主角是周迅,那这片可称完美

14分钟前
  • 不知不知巷
  • 还行

刚才想了想,把给《观音山》的评分改成3星,我个人想给它打3星多一点这样一个分,可豆瓣没有这个分啊……看到豆瓣主页上一片吹捧之声,有人把此片说成是经典,还有人拿它跟《春风沉醉的夜晚》相提并论,这个有点过了吧?《观音山》的硬伤很多啊,跟《春》比至少要差几条街那样吧……

18分钟前
  • 丁小云
  • 还行

青春,萎靡,迪厅,啤酒,暴力,飘荡,混居,小地方,车祸,堕落,京剧,肥胖,钱,许巍,流浪,山野,火车,午夜,炊烟,瀑布,峭壁,病床,破庙,神像,割脉,残肢,铁索桥,KTV,泪水,生离死别,漩涡,烟花,鲜血,爱……

23分钟前
  • 天亮天黑
  • 推荐

“大家都不容易,这么大的城市我们算什么呢?”"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的。"意向性的画面胜过故事本身,信息量不少,但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摇晃的镜头和穿梭的火车,好在贴近生活,所以不管如何都会给人希望。似乎大家都很爱范冰冰这次的表演,而我却始终更喜欢张艾嘉。★★★

27分钟前
  • Q。
  • 还行

你发表的关于《观音山》的短评,因为 含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管理规定的内容,已被移除。

2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中国诗意现实主义力作……

32分钟前
  • 滕雅望
  • 推荐

何必呢,不就是因为主演是范冰冰?

34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不得不说 张艾嘉很抢镜 大有喧宾夺主之味 氛围营造很好 但是感觉还是少了点什么 不过能在影院看到这样的片已经很惊喜了

37分钟前
  • man-go
  • 推荐

姑娘,你说错了。在一起不是永远的,孤独才是永远的。

40分钟前
  • 安东
  • 还行

这观音山指的是希望或寄托吧,庙倒了,佛像毁了,杰克逊都死了。人也就失去了依靠和希望,重建观音庙更是重建内心的希望,建好了,人超脱了,爱情都有了。配乐大赞,虚无感都出来了。手持摄影没得说,无望和不安。剧本还是不好,情绪铺垫的不对,尤其前半段,范冰冰最好的一次演绎,比张艾嘉都好。

4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超越电影本身的 是张艾嘉 !!!!!!!!

49分钟前
  • 无夜
  • 力荐

“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 异性恋版《春风沉醉的夜晚》,汶川版《从心开始》,内地版《天水围的日与夜》,我们四版《我们俩》……纵然电影里有以上电影的一丝影子,属于李玉的《观音山》也是独一无二的。范冰冰的表演注定会让对她有陈见的人黯然消色,2011年国内银幕第一道光。

52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猫王、梦露、杰克逊、地震、死亡……生命如同火车呼啸,河流奔腾,只有消逝才会变为偶像和图腾,根治于记忆之中。无生无死只是一种生存状态,青春的活力与重建精神家园才是更重要的精神状态。

5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最大的问题出在剧本上:前半部分仿佛充斥着大量的社会新闻,显得过于烦杂;后半部分抒情过渡有点突兀,好多情绪释放不到位。特别是张艾嘉,念台词功力差以及表演用力过猛,真正入戏和适合角色的只有范冰冰和“肥皂”,《观音山》总体来说不及《苹果》(未删减版),但不失为佳作。

59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挺喜欢《观音山》,从当初的《今年夏天》,到现在的《观音山》,李玉的进步很明显,这是她目前为止最成熟的作品,表达方式也大都妥帖、蕴藉,投资、卡司到了一定阶段,上一个台阶就是自然的事了。下部不论是拍悬疑的,还是跟韩寒合作,都挺期待。

1小时前
  • 婴儿葛葛
  • 推荐

就为李玉和范冰冰的再次合作,我挺刚看完《观音山》的超前明星见面会~~看到真人了~~美貌与智慧并存的李玉和冰冰

1小时前
  • ningbokai
  • 推荐

观音菩萨保佑不了地震天灾,也保佑不了每个人的忧伤和茫然。人生无常,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是快乐的。

1小时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