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系主任

欧美剧美国2021

主演:吴珊卓,杰伊·杜普拉斯,鲍勃·巴拉班,大卫·摩斯,大卫·杜楚尼,霍兰德·泰勒,娜娜·门萨,艾弗利·卡尔加尼拉,马西娅·德波尼斯,约瑟夫·坎农,马洛里·露,鲍勃·斯蒂芬森,艾拉·鲁宾,Ji-yong Lee,Jordan Tyson,Darius Fraser,Ron Crawford

导演:丹尼尔·格雷·朗诺

 剧照

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2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3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4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5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6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3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4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5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6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7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8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9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6 00:19

详细剧情

  《叫她系主任》讲述金智允博士(吴珊卓 Sandra Oh 饰)在声名显赫的彭布罗克大学当上英文系系主任,她正努力适应这个新岗位。她是学校首位女系主任,更是大学职员之中少数的有色人种,必然要应付一般人不会面对的种种挑战。《叫她系主任》由吴珊卓、Jay Duplass、Holland Taylor、卜巴拉宾 (Bob Balaban)、Nana Mensah、大卫摩斯 (David Morse) 和 Everly Carganilla 主演,8 月 20 日在 Netflix 首播。

 长篇影评

 1 ) 不会起标题

因为Sandro看的,这个设定蛮有意思,或许这也是反种族歧视运动发展到现在,会拍摄的剧,虽然是喜剧元素。

想象一下在x文系,一群x族老头老太,德高望重,现在来了一个年轻的少数女性系主任,然后她上任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开掉三个资历最老但没有学生喜欢的老教授……这个设定就很贱。

男性老教授在讲大文豪的时候,完全不care他是不是家暴出轨,而年轻的学生们在意,当他们的诉求被无视后,我看到的是傲慢和一丝迷茫。这些都来自老教授,他不理解这种变化,他一心维护自己的权力,而这在剧中被反复探讨。

同样值得探讨的是Bill,成功的,受欢迎的白男,他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影响有多恶劣。而这还是在一个有相关群体且有相应罪名的地方。

但最重要的是,他可以一次次辩解,道歉,他有第二次第三次机会。而这还是在一个有相关群体且有相应罪名的地方。

认识到这一点让我很感动也很难过。

 2 ) 与过往决裂

文革末期的1975年有一部电影叫做《决裂》,讲的是解放已经九年了,“放牛娃出身”的延安“抗大”毕业生龙国正按照上级意思创办“抗大”式劳动大学当大学校长,把“资产阶级老爷把持的大学改造过来”。

我们龙校长上任之后的一些经典的操作有:取消入学资格,所有人想上就上,不识字也行;不允许淘汰差生;取消教学计划,否定教材系统性,全部临时临场(Ad Hoc)教学;排挤甚至打倒办学、教学更有经验但是成分不好的老校长和老教师,等等等等……

这些经典操作也伴随着一些经典情节,比如:老师上课讲马的生理构造,上到一半,有个老农牵了一头病牛一定要让老师看病,不看就死活不走;老师继续讲马,学生自说自话站起来提意见,讲我们又不骑马,你讲的我听不懂,所以不要讲马,要讲猪和牛。最后还是不服气,被老师轰出去后就写了大字报,基本就把老师干掉了。

我估计,上面随便哪点,有点脑子的人看完都已经被气出脑淤血了。前三十年后三十年,拆学校的正气凛然,身后是历史洪流浩浩荡荡,办学校的灰头土脸,都是老谋深算的阶级敌人。所以我一直认为,《决裂》是一个手把手教你怎么捣毁一个地方的教育团伙的指南,可谓瓦房店版的《威尼斯商人》。

这或许需要一些解释。《威尼斯商人》是一个光荣伟大的基督徒们一起把卑鄙无耻的犹太人打倒的胜利故事,但是后来,大家越来越发现,shit!原来犹太“奸商”Shylock惨兮兮,似乎更像一个悲剧的主角。女儿跟人私奔,家产被瓜分,连自己的信仰都被剥夺,各位打了土豪、分了家产,在Shylock一无所有的身体上开趴体,再逼他说好好好!打得好!“I am content.” (IV, i). 留下了什么呢?留下了一段“我们难道不流血”的阶级敌人的狡辩,振聋发聩。

铺垫至此,还是要讲《英文系主任》。白男是《英文系主任》的Shylock么?不是,因为你放心,或许是怕写出一个很多年以后发现原来斗错人的角色,编剧们已经极尽所能把第一男主,一名白人男教授,塑造成一个极不讨喜的中年混账巨婴,就算最后来一段对文学诗歌热爱的演说也于事无补。

我们再来看看剧中想要讨伐的老白男是什么形象:当众放屁(字面意义上的放屁),不修边幅;不更新课表三十年,打印机都用不来还敢居功自傲的老顽固;以及表面上客客气气,实际上听都不听系主任三番五次给黑人女性教职的决策的Dean;学校里没人批判了,还有校外的明星,一个三十年没写完博士毕业论文的男演员,竟然想着回来教书?岂有此理。最后,所有人竟然联合起来搞变法,把我们第一个亚裔英文系主任给革职了!

真是令人发指的被白人老爷把持的英语系啊!聚在一起喝个香槟都是白人至上主义的密谋集会。唯一的黑人女教授义正严辞地说在座的各位都是不会唱rap不会发推特不会讨好学生不会教书的垃圾,竟然还拿不到教职委身去耶鲁。

这些塑造无疑是充满恶意的。不会用打印机的刻板印象或许并非没有事实依据,但是在剧中虚构的Pembroke大学,一所小常春藤(Minor Ivy)中,没有一个品行端正又会教书的白人男性教授简直是对常识的侮辱。

再看一些具体情节,万恶的白男老教授在台上讲《白鲸》文本,台下学生举手说梅尔维尔是家暴男,老教授辩解了两句不再展开,而伟光正的黑人女教授则立刻声援,说到时候我来讲家暴的部分。我不禁哑然失笑。不仅是这个情节把我带回了《决裂》。我们就假设一个在讲台上身经百战三十年的老教授的确手足无措。好的,谢谢你的补充,现在我们知道了他的人格污点,属于劣迹艺人了。即使我善意地认为不是要因为梅尔维尔家暴所以把《白鲸》从美国文学史上记忆抹除,那能讲什么呢请问?这是一个文学意义上可以深入讨论的知识点么?反过来,此剧在道德批判白人至上问题上,高举旗帜,反倒是对把美国文学课的标题取成Sex and the Novel这种走投无路又想吸引眼球的把戏不置可否。

当然《决裂》和《英文系主任》还是有层次的区别,不能滑坡式地划等号。政治的抽象符号不需要过人过的日子,而《英文系主任》还要被包装成融入有可有可无的家庭元素的生活工作平衡轻喜剧。Sandra Oh教授背后也并没有一个大救星指东打西,神机妙算让他的虾兵蟹将地把整个国家的教育系统给大卸八块再斩草除根。是,你们是哥大,达特茅斯和威斯利安的毕业生,似乎挣得了自省的权力。只是好莱坞创作者和他们的受众在炮制这部和下一部自以为聪明的娱乐檄文时,逐渐忘了艺术并非只能做讨伐的刀口,我们读莎士比亚并不因为他的站对(或站错!)了立场。 Shylock或许并不再是一个具体的恶人了,也可以是如今万恶的白人男权至上的西方大学体制。

 3 ) 平凡生活的无Drama又精彩的状态

边做饭边看完英文系主任了

也许一些在职教师看了会感同身受(我是教师的陪伴者So knew slightly),这部剧放大的是一直被忽略放在台面上的职称评定矛盾和办公室战争,平平无奇但又非常精彩,这些人争夺的不是名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评判标准学生的尊重和对自己教学的热爱,似乎教育已经开始进入买方市场,比起老教师要学习如何讨好学生,英文系本身放在大环境中就是一个优雅又传统的学科也在寻找自己的取巧点,但似乎也在一些热门的学科下被挤压被询问“学习英文的历史真的有意义吗?”而岌岌可危。

在我看来是非常精彩的,吴卓珊把处于中高层的无能为力和百口莫辩演绎得非常优秀,所有的矛盾实际上都来源于时间差,非常优秀的剧,也理解一些观众可能不了解西方的职称评定和选课系统看起来他们都在瞎忙乎,荣誉教授和永久教职是桂冠,是教师的终身荣誉,一堆拥有这项荣誉的教授因教学古板可能被劝提前退休,受到学生喜爱的有色人种教师试图打破白人教授的习惯和天花板,亚裔女性系主任和相爱的男人不能光明正大谈恋爱,简直就是平凡生活超精彩状态。

 4 ) 为什么我们要读文学?

这大概是我一直保有的问题。或者说,作为一个自认为喜爱读书的人,我希望这个剧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读文学?这是我最初对这部剧的假想。

可是,剧情似乎没有给出答案,仅仅留有一种不算happy ending的结局来让我们每个人自行体会,这点从各个风评迥然的剧评可以轻松看出。

首先,是种族,是白人,或者说是白男,白左。一方面剧中是那个年迈赢弱、被时代“抛弃”的老头,一方面是看起来有思想可爱却总是词不达意办错事情的男主。前者代表着无论是男人还是白人,所代表的无可忽视的权利;而后者则是过分政治正确所牺牲的产物。两者的不同显而易见,一方面是固执的保守、另一方面是愿意尝试新事物的可爱。而两者的相同是傲慢。无论是作为年长者的傲慢,还是作为“文人清高”的傲慢,正是这种傲慢带来了不理解与抗议。最玩味的是结局,学生们抗议的结果是什么呢?是虽然词语可能不当的Bill敢于打破传统的男主bill被迫重新找工作,而我们本应该反抗的那位老头,却可以顺利的挤掉女主。从这点来看,“什么是讽刺呢”,这就是啊。

第二,是性别。女主虽然获得了升职,却因为工作的事情忙的焦头烂额。与此同时,被人指点为什么不结婚,错过家庭活动,错过陪伴孩子。Joan虽然同样在名单上,但是作为相对而言选课人数比较多的一位,却被赶到了地下室,而另一位老头却可以在躺椅上睡觉。但是,如果按照之前讨论的来讲,白男问题结局可能是失败的,而编剧对女性还是抱有了希望,毕竟最后joan接替了女主,也算是给予了希望。

总之,这是一部给了很多思考,却没有明确给出答案的剧。国内进来的网络环境,过于反白左,可于此同时,从最近的高校事件中的学生发声渠道的缺席等事件中,如果让我给出答案,我只能说,言论自由真的很重要。

“大学是讨论的地方,我为抗议的学生而骄傲。”

 5 ) 亚裔女神回归,一出手就是王炸!

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镜拿着话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有色人种,尤其是亚裔在好莱坞的发展,往往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

即便有极少数幸运儿混出了头,也会被当做好莱坞精心竖立,用来彰显“政治正确”的人肉幌子,或是白左们玩弄种族主义的道具。

(奥卡菲娜获得第77届金球奖 音乐/喜剧片最佳女主角)

其中有一位韩裔女演员,被人戏称为林永健异父异母的亲妹妹。

因为容貌不符合大众审美,她甚至被家人劝着去整容。

她的前半生庸庸碌碌,是众多“认识但叫不出名字”的配角专业户之一。

某部长寿美剧的配角,她一演就是整整8年,却在好不容易被观众记住的时候急流勇退。

直到2018年,她才终于得到了饰演女主角的机会。

47岁的她,和一个90后小美女同台共演,竟在世界范围内爆红,她凭借该剧获得第76届金球奖最佳女主角的殊荣!

那部剧叫作《杀死伊芙》

她的名字,是吴珊卓

今天要给大家讲的,就是由吴珊卓主演的最新美剧:

英文系主任

吴珊卓饰演的主角伊芙,在全英国声名显赫的彭布罗克学院任教,终于在46岁这年当上了王牌院系英文系的主任。

她不仅是全校首位女性系主任,更是大学教职工里极少数的有色人种,还是个亚裔,实属少数中的少数。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就相当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居然是碧昂丝。

院长对她寄予厚望。

英文系全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随便扔块砖头,都能砸到一个诺贝尔文学奖。

然而伊芙上任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开掉其中资历最老的三位文学泰斗。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倒不是说偌大的学院养不起这几个老古董。

主要他们实在是跟不上时代,压根没人选他们的课,连累整个学院参与课程人数锐减30%,学院预算因此严重缩水。

学院为了劝退这几位老古董,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把其中一位女教授的办公室搬到了地下室,紧挨着健身房。

女教授表示她身体好顶得住,希望加大力度。

伊芙在和老前辈们缠斗之余,还得张罗着帮好友小黑申请年度杰出讲师课,从而获得终身教职。

拥有终身教职的教师,一经聘任后聘期可以延续到退休,不受学校各种阶段性教学、科研工作量的考核。

没有被解聘的压力,还享受学校颁发的终身教授津贴,简直爽翻了!

这一制度的本意是为教授们提供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让他们专心致志地搞学术研究,多出大师级的人物。

但终身教职也有可能仅仅只成为一种待遇,例如英文系里养尊处优的泰斗们,人均终身教职,搞得系里一潭死水。

偏偏负责审核小黑资质的,就是那三位要被劝退的老前辈。

伊芙只能在里头和稀泥,想出了共同授课的办法,却收效甚微。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院长夫人试图越权,邀请一位演员来担任杰出讲师课的老师,利用他的明星效应,给腐朽的英文系注入新鲜血液。

他就是大卫·杜楚尼,《X档案》中的男主角穆德探员的扮演者。

(《英文系主任》真的请来了大卫·杜楚尼本人……)

确实够格,毕竟他不光是演员,还是《纽约时报》的畅销书作家。

工作已经够伊芙心烦的了,然而生活中的压力反而更多。

俗话说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伊芙家里那本怕是《变形金刚经》。

伊芙虽然单身,但上有老下有小:她领养的女儿不光早熟,精神上多半也沾点毛病。

每天不是画一些恐怖的儿童画,就是偷窥保姆上厕所。

伊芙的父亲不会英文,照顾自己都困难,还经常把外孙女弄丢。

伊芙还有个暧昧对象比尔。

他在英文系威望极高,一旦他们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公私就分不清了。

如今比尔妻子新丧,女儿也去外地上大学,老比尔突然成了空巢老人。

论自理能力,他四舍五入可以直接归零。

好在他才华横溢,又兼具强烈的人格魅力。

蓬乱的头发,稀疏的胡渣,温室里抽大麻,抱着女学生笑哈哈。

关键是他胆大妄为,敢在文学课上公然比纳粹军礼,就问还有谁!

这份不羁却为他引来了祸端:他敬纳粹军礼的一幕被学生拍了下来,恶意P图后在互联网疯传。

原本他是为了生动地诠释荒诞主义,却被不明真相的学生们误以为纳粹主义。

主席接到了赞助人和校友的电话,连带跟着比尔做课题,欠了一屁股助学贷款的学生,也要跟着倒大霉。

原本比尔只要和学院的危机管理主任,联名出一份道歉信就完事了,谁都知道比尔不是纳粹分子,学生们也不过是想看校方表态。

可他作为文人的傲骨,不允许自己和别人联名,哪怕是道歉信也不行!

比尔问心无愧,居然要去市镇大厅,和学生们当面对质。

尽管真理越辩越明,可比尔显然低估了舆论的破坏力,更高估了学生的理性。

这次公开辩论,被学生们视为他傲慢态度的外化。

比尔以为大学校园,应当是维护每个人平等自由地交流。

但是在学生们看来,他是终身教职获得者,本就和他们不平等。

在提到纳粹军礼时,比尔又抹不开面子,没有正面道歉,甚至有些避重就轻。

再加上院长为了举办捐款活动,带着校警突然来到现场清场,场面瞬间升级为针对比尔的游行讨伐。

面对逐渐失控的家庭、扑朔迷离的爱情、举步维艰的工作,伊芙要如何在这潭浑水里挣扎?

最初在看到预告片的时候,我曾一度怀疑这部《英文系主任》又会大肆宣扬政治正确,硬蹭女性、亚裔和有色人种的话题。

女性和少数族裔在职场中的困境,确实贯穿始终。

但《英文系主任》想表达的远远不止这一点,而是借助性别歧视和学科焦虑等话题,传达着“不迎合”的态度。

都说学校是个小社会,这话一点都不假。

即便是高等院校的象牙塔里,女性和少数族裔依然是被歧视的对象:

三位老教授都面临着被劝退的危机,可只有其中选课人数相对乐观的女教授,她的办公室被擅自搬到了地下室。

小黑的能力有目共睹,可她就算再努力,有伊芙这位女性系主任鼎力支持,在白人男性掌握主导权的学术界依然举步维艰。

就连几乎到手的杰出教师课,都被半路杀出的男明星横刀夺走。

而伊芙,她堪称标签集合体,兼具女性、少数族裔于一身,开展工作时左右为难。

但无论是老教授还是伊芙,都没有迎合规则、讨好上级。

《英文系主任》同时也反映着学科焦虑。

英国的英文系,就好比我国高校的中文系,处境其实相当尴尬:

学生们学不到编程和工程,也没法把学到的东西当做技能写到履历上,毕业后往往对前途十分迷茫。

院系所教授的内容更无法被量化,不能产生直观的社会价值。

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会疑惑:

花花世界如此精彩,我可以关注地球气候变化,关心阿富汗最新局势,八卦某位明星的绯闻和情史……

为啥非得花大量的时间,来分析这首诗的韵律?

百度百科或是某乎某瓣,你从这些渠道得到的只有信息,而非知识。

正如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所说:

“我们能获取的信息无穷无尽,但智慧该从哪儿找呢?”

这是老教授开授的“1850~1918美国文学概述”课,不能说门可罗雀,是能说压根没人选。

老教授们整整30年没更新过课程讲义,相信经典无需更改,更不必迎合学生的需求。

对于学生对他们教学方式的质疑,更是哪里有问题点哪里,so easy!

学生甚至对他们产生了超出师生关系的微妙情愫,这些文学泰斗们恐怕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沦为人形伟哥。

反观年轻教师小黑,她在学生间人气极高,注重与学生沟通,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对学生循循善诱。

看看小黑教授的“小说与性爱”课,座无虚席不说,还有不少人选不上。

尽管立场与观点大相径庭,但老一辈和年轻教师都选择了“不迎合”。

话虽如此,但知识也得更新。一直做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最终只能是束之高阁。

罗翔老师和戴建业老师先后入驻B站,他们的视频兼具知识性和娱乐性,还经常直击热点话题。

用年轻人的话语方式,在年轻人喜爱的平台对话。

却不是所有知识都能娱乐化和碎片化,正如两位老师多次在视频里强调的一样——他们做视频的初衷,只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主动接触知识,培养学习兴趣。

看似迎合受众,实则坚持原则,正是“君子和而不同”。

再看饰演女主的演员吴珊卓,她绝对是演艺圈的异类,也是拒绝迎合大多数的典型。

吴珊卓是加拿大籍韩裔,父母都是多伦多大学高材生,父亲经商,母亲则是一位生化学家。

按照父母为她规划的人生路径,最终吴珊卓要么进军学术界,要么在她唯一的爱好芭蕾舞方面有所建树。

直到她十岁那年,意外地和父母走进了剧院。从此吴珊卓的人生完全偏离了既定的轨道。

对于一个保守的韩裔家庭而言,从事演艺无异于当街卖艺。

吴珊卓拿下卡尔顿大学新闻学专业的四年全额奖学金,却没有上大学,而是进入加拿大国家戏剧学校学习。

固执到有些执拗,一旦认定一件事就绝对不会动摇,更不会迎合别人的感受和意见,这就是吴珊卓。

但她的演艺之路十分崎岖。

先天不具备动人的美貌和诱人的身材,吴珊卓在歧视亚裔的好莱坞举步维艰,只能拿到一些你叫不出名字的配角。

比如《水果硬糖》里惊鸿一瞥的房东。

好不容易在美剧《实习医生格蕾》中,因克里斯蒂娜·杨的角色为观众所熟知,吴珊卓却选择了急流勇退。

“我用这个角色探索了一切,我觉得我完成了我的工作。”

吴珊卓演过舞台剧,给动画配音,继续接不入流的配角。

吴珊卓在不断磨练和突破自己,而非迎合观众,在一部剧里永远演着她的女二号。

终于,在2018年,她收到了《杀死伊芙》的邀约。

最初她以为这又是一个配角,没想到她就是被“杀死”的“伊芙”。

要知道原剧本中的伊芙是个白人女性。

最初的选角,可是《杀死伊芙》的编剧,《伦敦生活》的女主菲比·沃勒-布里奇。

最终吴珊卓凭借高超的演技,和“小变态”朱迪·科默强烈的CP感,拿下了金球奖最佳女主角大奖。

也成为艾美奖有史以来,第一个被提名“最佳剧情类女主角”的亚裔。

曾经反对她的父母,骄傲地和女儿的海报合影。

一切都该归功于吴珊卓的努力,和她身上所蕴含的反抗精神。

这次的《英文系主任》,是吴珊卓的又一次突破。

我们在成长路上,总会遭到各种各样的挫折,面对各种人的质疑。

为了迎合别人,被迫改变意愿,正如剧中的系主任伊芙最初所做的一样。

伊芙最终选择了辞职,因为讨好没有终点,不迎合才有出路。

愿大家都能坚持自我。

大家要是觉得这篇图文说到你心坎儿里去了,不妨给我点个赞,让更多的人看到它~

今天就说到这里,咱们明天见!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大力

 6 ) 就像你在剧中看到的那样

因为很多人来推荐,一口气看完了六集,难免和自己的职业联系起来。

剧中呈现的英语国家英语系的课,基本全部是文学课。对比:某理工科211大学的英语系,只有一学期的“英语文学导论”是必修,还是拜托领导在学校一次大规模砍课时中偷偷留下来的,其余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小说戏剧等都是选修。英语系学生(一半是文科)必修很多大学分的理科课程,文学选修课依赖于任课老师足够努力的推销,以及仍然存在的、心态较为佛系的学生。三年级下学期勉强凑够人数,美国文学课开起来,简直像个地下摇滚俱乐部一般的存在。

除了人文学科的危机,最让英文系学生有共鸣的的还是所有作家作品的名字和批评理论名词吧,很少有人用我们的视角看事物啊。剧中师生一起读诗、一起讨论荒诞派与现代主义……相比于具体而实用的知识,抽象的理念和情感或许更难在记忆中留下痕迹,但这确实就是我们所做的事。另外,总有人对文学理论不屑一顾,但往往不是因为境界太高看破-ism们的局限(的确明显存在);而是因为读书太少,拒绝接触新事物太久。看到系主任痛批自以为是的所谓明星学者“你知道最近三十年学术界有多少新理论吗?”我在屏幕前为她鼓掌叫好。

课堂组织形式和授课质量没有必然联系。死气沉沉读三十年不变的讲稿,宣称“我就是不向学生让步”占据精神上的高地,这不能说明你的课一定是高水准。允许学生把《白鲸》改编成嘻哈、并坐在学生中一起开心观看的女老师,课上未必没有其他深入的内容。(可能因为我对贝克特做过同样的事,所以在这里对她表示一下支持)。在一个文学课还带有带有启蒙性质的理工科院校,面对百忙之中抽时间来上选修课的疲惫不堪的大三学生,我已经放弃了MOBY DICK…以它令母语者生畏的艰深文字和我粗浅的道行,很难不吓跑硕果仅存的学生。但我不想放弃这位优秀的作家,代之以更有时代感的《抄写员巴特比》——我们在课上嗑了巴特比和律师的cp。想让类似的活动留住文学课最后的学生,想让他们通过寻找细节学会文本细读,想通过这个人物关系解读为后面要讲的他者伦理作铺垫。可能不怎么高深和高雅,但文学课首先要生存。

老派人物里面喜欢Joan这个角色,虽然我一向重视学生的evaluation,但是看到她烧掉自己不爱看的评语,还是获得了一种补偿性的快乐。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也可以跟学生讲:不喜欢这个作家是吧,告诉你,他就是牛逼!不喜欢就退课吧!(现实生活中我会劝学生“既来之则安之,作品有点难,但绝对值得一读”,既要坚守底线又要留住学生,很难的。)我做梦也没想到,她年轻的时候,竟然是因为承担了很多类似工会干部的工作——而放弃了科研。连人力资源的人也承认,很多女老师们在行政事务上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就不想着在学术界进步了。看到这里有点黯然。

剧中除了系主任本人,其他人不好好上课也可以,不做科研也可以、所有的行政活动不过是开除这个、弹劾那个,或者换间办公室;大学教师职业生涯中的种种耗费心力的琐碎被掩盖了。Bill那洒脱又邋遢、迷茫又自我、言行出格还童心未泯的形象实在太符合大众对文科男教授的刻板印象了,我怀疑现实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人,可能是编剧(一定是个文学人)自恋的投射吧。不过Bill有一句话我喜欢“I don’t co-write”(我才不跟人家合写文章)。

不少人心目中的高校英语系女老师都是美丽时尚优雅活泼大方自信,宜室宜家,至于搞外国文学的那更是小清新一般的存在。我就不说这是对女性的物化和对文科的矮化了(那个女生在一个书本垒起的系科读书十年+,毕业后还要继续留在不发表就灭亡的学术界厮杀,将漫长的岁月付于难度高收益低精神压力极大的阅读和写作,她很可能不是为了躺平,很可能对自己的期许不只是“相夫教子”,更不用说这还是个激进女权者、不婚主义者、性向不明者甚众的群体)。真相是一部分英语系的人也会异常朴实、笨手笨脚、木讷寡言、永远生活在巨大的困惑、焦虑与拖延之中。极高的心理需求和不切实际的白日梦,对社会和家庭没有什么用处。就像你从剧中的英语系教师身上看到的那样。

(看我半个小时写千字剧评。一篇小论文拖了半年都不想写。)

 短评

拍没有tenure的有色人种教师群体会比聚焦nazi和白男更好。吴珊卓的Chair“坐不稳”倒是一开始就暗示了,但中间简直太无聊了。Bill这种人身上散发的正是我最讨厌的美国气质。剧外在微博上掀起的讨论比剧有意思。

8分钟前
  • Derridager
  • 还行

为吴珊卓看,开播之前都在宣传喜剧,看下来好像与喜剧稍微有点不太搭界,就是个生活剧。为女主配一个老白男实属刻意,去掉这条线聚焦女主没准会更好。当领导可真难啊,还是做个普普通通的专技人员最开心。

13分钟前
  • 白亦桃
  • 还行

好像什么都说了,好像什么都没说

16分钟前
  • L26V718
  • 推荐

作为一个在国内读了英文系本科,在美国读了一个少数族裔占多数的专业的人,我对The Chair观感复杂的一点在于,挑战由白人男性主导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学术建制是当下欧美人文社科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剧中暗示当下的学生太liberal太激进,反而让自1960年代以来由自由派主导的大学丧失了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对问题保持开放性阐释的空间。反观国内,可能反而因为不太存在交叉性的问题而对“西方正典”保有更多的尊重(我本科期间上过的唯一一门女性主义文学课是外教开设的)。我记得何伟也说过,他在四川教书的时候反而能感受到与学生一起阅读英语文学作品的纯粹的快乐。

17分钟前
  • Nelly.L
  • 推荐

听说某教授30年没更新讲义,我直拍大腿

21分钟前
  • xiaoyaah
  • 推荐

好看。文学院的困境、职场女性的困境、tenure-track的困境(这一部分不要太有代入感…)、中年单身者在家庭上的困境,细密交织成了生活的一地鸡毛。看上去是空中花园的文学院,依旧无法躲开回归生活的命运。

25分钟前
  • 信久
  • 推荐

这是一部演员大过戏的剧集,所有演员的表演都很在线,剧情乏味,但细品对话却很精彩。这是一部讽刺大学教授stereotype的剧集,却最终陷入了某种政治正确的stereotype。因为吴珊卓而追,也因她加了1星。

27分钟前
  • Page Zero
  • 还行

“Sometimes you love a poem so much. Every time you read it, you learn something new, and you feel transformed by it. It's a very complicated, but faithful relationship.” 这段边看边流眼泪

29分钟前
  • fushia
  • 还行

看第三集这个男老师因为nazi手势陷入多大麻烦,结合最近热搜🧐(可能是亚裔配角最多的Netflix剧? 以及,我合理怀疑整部剧一开始是为男老师写的,another same old story about how a middle aged white man fucks up his own life….. 找了个吴珊卓加了些戏份,在海报封面当噱头。。。7分吧

32分钟前
  • Ber_雪碧
  • 还行

文学系主任,一个任何人做了就再也不想连任的工作。年轻老师和年老老师的分歧太大了,但他们至少有一个共同点,当有人于麦尔维尔去世时在纪念他的讣告里把《白鲸》(Moby Dick)的Moby拼错成Mobie的时候,他们都会感到悲哀和伤心。

35分钟前
  • 陆钓雪de飘飘
  • 推荐

一个演员最幸福的事情:能够被赋予自己想要去尝试和挑战的机会。SNL、颁奖礼、致辞、颁奖人之后,我Oh真的从那些“疯狂”的正剧角色“脱身”,演到了这部很风趣却又睿智的喜剧;事业粉感到无比幸福❤。大学的背景常常被作为超龄爱情戏的实验室,抑或下刻就是都市传说的黑洞;但人们却忘记了它同样是思想的竞技场,以及对这世代最前端的反映。留住学生,教员年龄的碰撞,以及当下抵制文化与敏感议题的交融…有引经据典的讽刺,也有纪录,这些支线故事都似「大公园」完成了对自身领域最详细也“尴尬”的捕捉。而这之外的,还有几乎每个人在从中寻找自己身份与位置的故事;Ji-Yoon的角色独特,又充满意义。只可惜剧集略短,还以迷你剧制作;殷切希望有第二季,或者其它形式的外传。

38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绝了 综合各种美国的身份政治、人际政治、新自由主义高等教育与利益集团的金钱政治,如何将虚伪进行到底?美国社会惯常的手段 简单化观点的政治正确文化、对经典文本与新文学之争背后实质上在为白人至上之500年殖民历史买单、用政治正确的表演掩盖新自由主义的剥削、自己亲手养的蛊反过来吞噬自己,etc.。严肃地说,这剧情还能更drama更惨烈,这就是一个还债的年代,一个幽灵不断返回的年代。至于文学...那些个课的题目包括最后男主研究生所提交的论文题目都足以说明这种学科本质上的自我重复,表面上变化好大喔,老教授完全接受不了年轻老师的上课方式,其实呢,换汤不换药的东西。归根结底,一个处于资本主义帝国世界体系核心的享有特权话语、能够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的学院,究竟为谁服务?对吧,改变,想多了

39分钟前
  • sirius_flower
  • 还行

课上只有三个人的中世纪文学老太是我的未来吗……

44分钟前
  • Blavatsky
  • 推荐

美国如今的大环境真是如此,这剧一点也不搞笑应该算是写实剧。美国很多大学之前都有教授的一句话被社交网络歪解,特别荒谬。好喜欢男主啊!!太甜了

48分钟前
  • debut0901
  • 推荐

这个题材实在是有点 too close to home,尤其最后尾声其实达成的是一种非常欠满足的 closure,非常直接地体现出有色人种(年轻)女性获得权力的不仅仅是艰难,而且是排在白人(老年)女性的后面,一步到位的进步是完全不可能的,前进的路上前者的努力会被用来提供后者的可能,唉,唉。有很多发散话题值得讨论,感觉播客主题又有了。

52分钟前
  • 烤芬
  • 推荐

有点意思,但还不够有意思。达布森这角色太烦人了,没有必要为主角安排一个丧妻的暧昧对象

53分钟前
  • 克哀
  • 还行

为什么一个标榜打破陈旧学科陈腐架构的剧要把那么多精力放在描述一个fuck-up中年老白男身上??

57分钟前
  • Br.G
  • 较差

费心布置了这么多关于性别和种族的微妙设定 结果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在讲亚裔女系主任和自己系里的白男教授搞暧昧???每次尝试探讨女性 少数族裔的话题就像是要完成业绩一样生硬 本质就是个学术版狗血悬浮剧…

1小时前
  • enzo去了夏天里
  • 较差

不管前面的insider joke铺得多么满,当男主在最后的听证会上说,“Sometimes you love a poem so much. Every time you read it, you learn something new, and you feel transformed by it. It's a very complicated, but faithful relationship.” 我还是感动得掉眼泪,it's exactly what i was going through last night. 作为一个英文系在读生无法不偏心地给它打五颗星。

1小时前
  • kidultcc
  • 力荐

这真的是喜剧咩,各种各样难以应对的问题,道德的家庭的职场的程序的言论的高龄者的性别的种族的历史的好多困境,这要怎么给处理好哇。不过学生们还是挺酷的,比我做大学生的时候酷多了。

1小时前
  • 坑里躺平平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