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沙之味

剧情片日本2015

主演:树木希林  永濑正敏  市原悦子  内田伽罗  水野美纪  浅田美代子  仲野太贺  

导演:河濑直美

 剧照

澄沙之味 剧照 NO.1澄沙之味 剧照 NO.2澄沙之味 剧照 NO.3澄沙之味 剧照 NO.4澄沙之味 剧照 NO.5澄沙之味 剧照 NO.6澄沙之味 剧照 NO.13澄沙之味 剧照 NO.14澄沙之味 剧照 NO.15澄沙之味 剧照 NO.16澄沙之味 剧照 NO.17澄沙之味 剧照 NO.18澄沙之味 剧照 NO.19澄沙之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1:42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一间名为“铜锣之春”的铜锣烧专卖店里,千太郎(永濑正敏 饰)是这里的店长,曾经,他有过一段十分灰暗的过往,如今,他将不堪回首的回忆深深的埋葬在心底,安安心心,只做一介卖铜锣烧的小贩。  某日,一位名叫德江(树木希林 饰)的老人来到了店铺,声称自己是来应聘做店员的,然而,小小的铜锣之春里并不需要店员,千太郎从一开始就打算拒绝德江。然而,德江拿出了自己制作的红豆馅,品尝过后,千太郎被馅料的美味所震惊了,就这样,德江成为了店里的一员。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有关德江的不利传闻在小镇上蔓延开来,甚至影响到了店铺的经营。

 长篇影评

 1 ) 红豆与生活

  前面各种煽情的铺垫,让后面电影想表达的社会问题更挖人心肺伤透肠胃。煮红豆的严谨态度,这个是日本让我蛮敬佩的地方。其实在日本很多大小事都能看出他们的这点严谨的精神。但不是这剧想要强调的。阿嬷的被隔离的一生,店长有入狱记录而找不到其他工作只能在自己不喜欢的铜锣烧店用业务大桶装红豆馅来还债维持生活,ワカナちゃん在单亲家庭中成长接受店长的帮助果腹。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无奈与辛酸。但我们总要做点什么吧。怨天尤人,颓废度日能改变什么吗?什么都改变不了,只会让阴暗的自己更添灰蒙的色彩,只会让本来颓废的身心更加伤痕累累。哗哗的泪水总有流干的时候。我们只能做我们可以改变的。
  各种不能改变的社会现状。。。
  坐着电车看着窗外往后的风景,看着车里车外快步走的人群,我们的无奈也被淡稀。回到家查了一下麻风病等资料,知道自己过着比很多人幸福的生活。虽然伤还在,但希望能更珍惜现在的一切。

 2 ) 当你陷入绝境,就吃一口糖

(文/杨时旸)
    甜食,是这世界上最普世的美意。无论是它的味觉本身,还是它衍生出的象征意味,都与美好相关。而《澄沙之味》却用最甜蜜的食物作为中介,写出了一段苦涩的故事。它有关于死亡、困境以及希望和人性之光。
    相比于曾经火爆一时的《小森林》,这部《澄沙之味》并不以画面唯美取胜。如果说前者的主角就是食物本身,那么后者贯穿始终的铜锣烧则只是催化剂。
    这部电影中的三个人物关系,始终保持着一种“疏离的亲昵”。一个因为欠债,而不得不为铜锣烧小店打一辈子工偿债的男人;一个来自单亲家庭,感受不到关爱的中学女生;一个年轻时患麻风病而长期与世隔绝的老人,三个人因为一间铜锣烧甜品店相识,并且深深地卷入了彼此的生活。
    电影是由一幅充满沮丧气息的画面开场的,男人无奈地起床,晃荡,收拾自己,准备那间铜锣烧店铺的开业,对于这一切,看得出,他极其不情愿,相比于生活,这更像是挣扎。他懒散地做着铜锣烧,带着一副绝望的表情。那个每日都来店里的中学女生也是一副谨慎、疏离于同龄人的样子。而老人德永的到来,像一道近乎神迹的光。年过七旬的她想到店里打工,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她送给那个男人一盒自制的红豆沙。那盒甜腻的馅料美味到惊艳。男人决定接纳老人德永。从这开始,那间彼此错身都困难的狭窄小店里开始氤氲着某种微妙的变化。
    老人教男人如何制作豆沙馅料,一颗一颗地淘洗,慢慢地等待,轻轻地搅动,很多人觉得这是日本的匠人精神,其实并不尽然。与其说这是老人在向他人传授技巧和经验,不如说是一次禅修与悟道,德永传递的更像是生活态度。她仪式感十足地要等待豆子浸泡数个小时,要聆听它们在水中翻滚的声音,这一切其实都是形式大于实际的事情,但正是这些“无用”的形式,让这间小店,也让那个男人产生了一种对于生活的敬意。更何况,这美味的馅料让小店的生意好了起来。
    从象征意味上讲,男人一直困于物质层面的困苦,他囚于那座小店,整日为生计疲于奔命。意义与希冀,这类形而上的命题,已经从他的生命中勾划掉了。而德永的到来则意味着某种精神性的降临。这个老太太突如其来,毫无征兆,整日抬头看着樱花和阳光,就绽放出微笑,在旁人看来,这近乎神经质。但她精神上的趋光性,某种程度上对冲了男人身上长期萦绕的困厄气味。她成为了他的神明,突然下凡,拂去了他身上晦气的尘土。
    老人曾患麻风病的秘密还是败露了,她弯曲的手指和谜一样的身世,在口口相传之间仍然刺激着恐惧的分泌。她回到了那间隐匿于树林中的疗养院,度过生命最后的一段时光。男人和作为老主顾的那位中学姑娘一起去探望她,在那片与世隔绝的社区里,他们第一次完整的知道了彼此的故事。老人从小被家人弃置于此,在这里认识了丈夫,后来又失去了儿子;男人因为打架被判刑,在狱中,母亲去世;而那个女孩,和毫无责任感的母亲生活,连读高中的补习班费用都毫无着落……这故事至此,形成了一个奇妙的人际关系,老人没有儿子,男人怀念着母亲,而女孩缺少父爱,三个陌生人,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精神性的家庭,他们彼此互补成为了对方心中最渴念的那个人。
    他们三个,其实都是“囚犯”,老人德永囚禁于饱受歧视的疾病和那所犹如坟墓的疗养院,男人囚禁于终身的债务和那间狭小的铜锣烧店,女孩囚禁于父亲的缺席与母亲的冷漠,而三个囚徒,最终却成为了打开对方牢房门锁的一把钥匙。就像那个女孩一直养着的那只小鸟,它困于笼子,最终被老人放飞。
    老人德永的死亡解脱了自己,女孩最终也考上了高中,而男人的店铺被他老板的侄子篡了位,他自己开始去公园摆摊,勇敢地吆喝起来。这一次,他不仅仅是为了生计,而是为了希望。
    这部河濑直美执导的《澄沙之味》安宁而静谧,满溢着对生活的敬意和对人性的信任。那些铜锣烧成为了生活中最踏实的存在,他解决着一些人的生计,也慰藉着一些人的心灵。在遍布苦涩的生活里,那一口甜香软糯,或许是最好的救赎。

 3 ) 《澄沙之味》中的人生意义

一,人物分析 在澄沙之味这部电影中,三个本无干系的人相互精神宽慰,给对方带去笑容与温暖,三个本是不同年龄段的人,形成了特殊的情感。三个拥有特别身世的人,在河濑直美导演的讲述下,每一个都是那么独特鲜明。 树木希林奶奶饰演的德江老人,在剧中像是所有人的精神指导。德江从小因患有麻风病,而被迫隔离,看似是一段悲惨的人生,但德江却因此形成了坚韧的性格,她并没有因为麻风病这场灾难,而失去对生活的热情,相反她更加热爱生活。这样的经历和她的人生阅历,让她成为本片中的精神指导,十分顺理成章。德江天真温暖细腻,一出现就是满脸笑容,她喜欢观察生活,喜欢开得灿烂的樱花,也喜欢在风中摇曳着长满绿叶的枝丫,她将树枝在风中沙沙作响的声音称作笑声。她热爱自由坚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她做了近乎一辈子的红豆馅,对待红豆馅她是那么的小心,她认为每一颗红豆都是可爱的。她与高中生们说说笑笑,鼓励她们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帮助千太郎重新寻回生活的乐趣,为千太郎研制咸味红豆馅。最后她放飞笼中小鸟,留下制作红豆馅的工具给千太郎,更加凸显德江作为年老者,作为片中精神指导的领导作用。 千太郎这个人物的性格十分复杂,没有人知道他之前经历过什么,现在的他只是日复一日地经营着“铜锣之春”小店。他本来对生活麻木冷漠,直到德江的出现,他有了笑容和对生活的热情。影片的前部分,千太郎总是摆着一张苦瓜脸,无视女学生对他的打趣,赶走吵闹的女学生们,就连上下楼梯也是无力的。但他的内心还是存留着一丝温情,他会将店里的残次品送给家庭困难的初中女学生若菜。德江出现之后的千太郎,小楼时的步伐更加有力坚定,脸上也有了笑容,对待女学生的玩笑,也会有所反应和回复,和德江一起经营小店的时光,是影片中千太郎最为快乐的时光。千太郎这一人物也是坚定沉稳的,比如在店主想要辞退德江这件事情上,他没有轻易妥协,再比如他最后选择摆摊售卖咸的铜锣烧,这样的设定十分符合千太郎耐人思考猜测的前半生。 女初中生若菜是一个来自单亲家庭的女孩儿,她对自己的人生是迷茫无助的,母亲觉得读书无用,不想让她再继续念高中,她只能辍学找工作。她本人总是会用羡慕的目光,看着急着去补习班的学生们,用羡慕的口吻说曾经的学长可以继续念高中。她看起来在影片中的戏份很少,但她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她就像是一个纽带,因为她的劝说,千太郎才会雇佣德江,也是因为她,千太郎才会去麻风病疗养院见德江。若菜就像是德江和千太郎两个人之间关系的催化剂,有了她的存在,三个人才会相互连结起来,才会形成精神上的依存,也是因为她的存在,德江和千太郎的任务形象变得更加丰满。 导演河濑直美将这样三个独特的人串联了起来,让他们相互影响相互改变,让观众从这些独特的人生中,去体会普遍的人生意义与真谛。 二,主题分析 这是一部有关于人生意义和生命的电影,影片中导演将人生的意义娓娓道来,主题鲜明直接。这是一部作者意识很强的电影,影片最后德江留下的口述录音,在一定程度上更是导演河濑直美的自我意识的表达。我认为本片主要表现了两大主题。 其一,自己的人生应该是由自己自由选择的。片中的三个人物虽然都有不同的人生,但他们都选择了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德江坚持做红豆馅,若菜坚持完成学业,千太郎选择了摆摊卖咸味铜锣烧。这样一来主题自然就鲜明得表达了出来,人生的意义就是自由选择做喜欢的事情。 其二,每个人的人生都应该是独特的。铜锣烧贯穿了全片,至于导演为何要选择铜锣烧这一食物,我自认为是因为铜锣烧是一种甜甜的食物,甜的东西总能带给人一种幸福的感觉。而德江为不爱吃甜食的千太郎,制作出了咸的铜锣烧,从这一点来看,作者想表达的应该是,能使人幸福的不止一种,能使别人幸福的也不一定可以使你幸福,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美好人生。借用德江录音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我们的出生,是为了去亲眼见识这个世界,去倾听这个世界。所以啊,就算没有成为什么,在我们身上,都有活下去的意义哟。” 总结: 河濑直美是我最为喜爱的日本导演之一,她影片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且个人特色鲜明。在她的影片中最具特点的是她对于自然风景的捕捉,比如这部电影中的樱花镜头,在喧闹的城市中开得烂漫的樱花是那样的难得与美妙,又比如《第二扇窗》中的海边风景,河濑直美用她的镜头,将自然的美好一一呈现出来。 河濑直美有许多电影都对生命和人生有所探讨,我认为这与她的人生经历有关,她父母离异,从小她就跟着祖父长大,从小与老人相处较多,自然而然对于生命和人生,河濑直美有了她自己独特的看法,从《殡之森》到《第二扇窗》再到《澄沙之味》,河濑直美通过镜头,将她对于生命和人生的理解一一道来。她独特的观察视角,总能带给观众惊奇的体验。 河濑直美的作品充满她自己的特色,她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一种独特的影像风格。还有就是河濑直美的作品,往往个人意识十分强烈,以本片为例,最后结尾其实可以戛然而止,最后的录音会给人一种拖沓的感觉,多了一些说教,少了一些耐人寻味的留白。但也许正是河濑直美的这种间接或直接的表达,才能使人感受到她表达情感的那种真挚与单纯,才会为了她所表达的情感而动容。此外河濑直美也是一个擅长于讲故事的导演,她的故事绝不是单一的,而是丰满的充满内涵的,观众可以从中悟到很多。

 4 ) 温煦的忧伤,向阳


本以为这是一部关于美食制作的电影,却不是。

本片以铜锣烧为借物,而引发一段有关人间冷暖的故事,涉及人性关怀,社会认同以及生命意义。片中三个主要人物德江、千太郎、若菜,处于人生的不同阶段,却都有着各自的问题。德江年迈,既已踏入人生末幕,同时作为麻风病患者,自小就被隔离治疗而与社会脱节;千太郎忧郁的眼神里,亦藏着自己的一段往事,年轻时在居酒屋工作,与人争执,致人重伤,而有过一段牢狱经历,并因此欠下巨额负债,不得已在铜锣烧做起了代理店长;若菜,初中生,单亲家庭生活的她因为经济原因而选择辍学。三个人因为铜锣烧而走到了一起,机缘巧合,却共同度过了一段对生活有着启迪意义的经历。德江是一个对甜品制作有着深厚积累的老人,按她的话,红豆沙是铜锣烧的灵魂所在,而这一点不曾被千太郎重视过,作为一个讨厌吃甜食的人,眼下的工作只是他不得已的选择罢了。影片借助红豆沙的制作过程来展现德江的生活态度,对生命的尊重,对年轻的冀往,对生活本质的追求,快乐。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千太郎,虽然知道社会对麻风病固有的偏见,却一直坚持留用德江在店中工作,只是虽然他不做表示,默默承受老板娘给予的压力,店里的生意由好变坏,这一切德江看在眼里,却彼此都不言明。这一段是影片处理较好的地方,二人之间的默契可以看做是同类人之间的关怀,而这种关怀没有诉诸于言语,千太郎在面对潜在的社会压力,置小店的经营于不顾,是对德江力所能及的保护,而德江教给他的是对生活的耐心和热爱。

影片最重要母题就是生命意义,德江对樱花的喜爱,对红豆生命经历的阐述,以及她出于本能的仰首微笑,对着摇曳的樱树枝轻轻招手,这一切都透露着一个老人对美的向往和生活的热爱。同时,影片在人物年龄的设置上,选择了老年(德江),中年(千太郎)和少年(若菜)三个阶段,由幼而老,是自然的循序,或许是对生命历程的某种暗示;此外,影片在时间上按照季节的循回拍摄,春、夏、秋,对应着人物的年龄,由始至终,从繁花似锦走到秋叶飘飘,以自然的转变照应人生的四季,或许这不是刻意的安排,然看来却处处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感悟。

记着,德江在自己行将就木之时,通过录音机留下了自己的人生遗言,有一句,我们的到来,是为了亲眼见识这个世界,体味其中的韵味,所以,虽然成为不了什么,活下去还是有意义的。这一句感人的话,是对千太郎说的,从始她无意间看到他忧郁的眼神,便有种似曾相识之感,那是她有过的,长久处于闭塞房间与外界缺乏交流的眼神,她与之相惜,认为这是命运的某种安排,想在人生最后的时间里去告诉这个男子,其实有什么忘记不了,割舍不掉的呢,要去感受,去爱,而不是自我沉沦。片末,千太郎在公园里摆起了小食摊,重新卖起铜锣烧,秋季的樱花照开,他终于撇开心理桎梏,喊出,“铜锣烧,来一份吧,铜锣烧,美味的铜锣烧,来一份吧!”

谈谈若菜吧,毕竟是本片第三重要的人物,作为初中未毕业就选择辍学的少女,对人生没有过多的积累,对不明的事情还有着好奇,她沉默,不善言辞,却也有着一个少女该有的小小生活,喜欢金丝雀,想寻求一份兼职,与社团学长间未言明的情谊。我喜欢她说话的节奏,缓和,没有顿挫,却感觉温暖,不谙世故,心存善意。她是一座桥,搭在千太郎与德江之间,顺手推开他的心扉,让阳光照进去。

这部暖心的电影,温煦的阳光下,有着黯然的神伤,其实所谓意义皆为虚空,就像生活,要人体味。另有,影片对麻风病的引用,我想该会让我们这样的人有新的认识,而所谓社会认同,只是由未知而引起的恐慌罢了。

 5 ) 红豆会说话,月亮会说话,鸟会说让我自由吧

前半段挺温暖治愈的,看到奶奶一个人远去的背影就很悲伤了,她真的能读懂一切。 当她那封信来的时候,就开始嚎啕大哭了。有时候,社会的愚昧会伤害到自己,但是还是要让自己开心。 红豆会说话,我在制作红豆的时候会倾听他们的旅途,想象他们遇到过的晴天和雨天,月亮会说话,我会和月亮做个约定,鸟会说话。 当我看到你眼里的悲伤时,不禁在想,你到底经历了什么。因为我也有过这么悲伤的表情,在我以为我会被关一辈子的时候。(好感动,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要给别人撑伞。) 我们生到这个世上去听去看去感受,因为我们不用去成为某个人,我们自己有自己生存的意义。 一部安静的电影,却有让人深思的力量。又一年春天,阴郁沉默寡言的店长在樱花树下叫卖起了铜锣烧,脸上带着平静的微笑。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只要努力生活就好了。 樱花、阳光、风声,摇曳穿梭于耳眼之间,孤独、哀伤、宁静、慈悲流淌在这个充满偏见的世界里。德江生前无法被外界接纳,死后以樱花树的形式立于人间。不,不止人间,她已融入万物。 德江想要拥有有尊严的活着的自由,店长和女孩想要拥有自在生活的自由,笼中的鸟也想要自由。就像德江说的那样,自由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吧,快乐就好了。

 6 ) 河濑直美与是枝裕和

比较河濑直美和是枝裕和是饶有趣味的。两人不仅在相同时间段(九十年代中期)登上国际影坛,现今也基本上成为日本电影在国际影坛的标牌与顶梁柱,后者从两人的历次参展情况便可见出。但在观众的心中,是枝裕和远超河濑直美。虽然以我愚见,河濑直美的艺术水准高于是枝裕和。

一位导演的影像风格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但恐怕没有哪一个比用镜方式能更直接地揭示导演的想法与思考。以此点看,是枝裕和遭遇危机。这是颇为令人惋惜之事,是枝裕和浑身透散着讲故事的天赋,但更多情况是止步于此。如果说,处女作《幻之光》还尝试从小津(空间处理)与侯孝贤(凝视目光)的师承下摸索自己的影像风格,那么到近来的几部作品,已经越来越倾向于“故事”本身,而不再是影像探索。从《步履不停》到《空气人偶》,或从《空气人偶》到《奇迹》,虽然是枝裕和一如既往地保持住讲故事的灵气,但用镜差别之大,恐怕让人恍然以为是不同导演出手。而近来的两部作品《如父如子》和《海街日记》,虽然饱受赞誉,但其“讲故事”的能力已经开始受到质疑。一位导演如果被评价为“适合拍电视剧”,是非常受辱的。

相反,自处女作《萌之朱雀》起,河濑直美便建立起自己的影像美学。这是一种从日本本民族文化生发出的美学体系:人与自然的观照,佛教中了悟生死的教义。反映在镜头使用上,则是一种贴着物像的微移。我曾经将这种镜头认定是模拟一个未经人事便不幸夭折的孩子视角,对应着流露出无知与新奇的晃动的特写镜头,现在恐怕得做些修正。它同样可能出自一种植物(或自然物)视角,一位了悟生死的耄耋老人的视角。总之,这一视角异于常人的感知,因而可以称为构筑空间-影像的基础。这也许解释了河濑直美电影里总会出现的这些元素:人的去世(生与死的无常)、大自然(树、风、光)以及借此传达的人生奥义(而不是一种相反的逻辑)。由于最后一点的过度放大,因而成为河濑直美最为人诟病的缺点之一。观众厌恶“说教”,但我们反对的是毫无源头或根据不大的“说教”。黑泽明的电影诚然很“说教”,但我们愿意“忍受”,因为影片质量实在太高了嘛。一位导演尝试在自己的电影中传达自己的思考,这实在无可厚非。但过头了,确实值得批评。在此,不为河濑直美辩解。

反映于这部《澄沙之味》中,明显的是导演为了加进观点导致结尾过度拉长。倘若故事止于男人与女孩再次前往探望老人因而得知老人去世,那些被珍藏的餐具被转交于他之时——而不是通过录音让老人再次献声向观众“说教”,也没有必要加上其中看起来很虚的自然镜头,最后的公园叫买更不必要——整个故事显然会好很多。剧本的前大半都是优秀的,使用的一些伏笔、省略、暗语都让故事在影像中的真实讲述增色不少。比如,开头第一个镜头便是为了与老人来做豆沙那天的早起做对比;男人的失意一开始被隐藏了,直到最后通过念出给老人的信才抖露出来;而他与女孩的关系,则一直处于模糊之中:那包带回家的残品揭露了两人不寻常的关系,但男人是否女孩母亲是否曾经夫妇却不可判断。当然,最棒的处理自然是发生在男人与老人之间的感情,这种感情超越了普通人之间的知遇之恩,但又未曾达到母子间的亲情。对男人而言,老人既是教他做红豆馅的恩人,同样也是需要被“驱逐”的麻风病人。这一发生在男人身上的两难处境,通过他所作出的抉择不仅推进了故事的发展,同样也向观众树立起自己的形象。这一笔“法哈蒂式”的处理对于整部电影是卓有成效的。同样,通过磨难的一次次来临与克服来让人物成长的叙述模式,也因为平泛的处理而非设置剧烈冲突,让故事的味道与深意一层层渗透出来。

虽然《海街日记》口碑爆表,但枝裕和实在没有讲出太多的东西;《澄沙之味》虽然注定冷眼,但丝毫不妨碍我们继续支持河濑直美。这也许不只是因为导演陷入了困境,观众也难逃其咎。我们看起来更容易被表面的花头所迷惑,并满怀偏见地继续前行。很难有改变的时候,毕竟“好莱坞老大哥”毕竟在看着我们。

 7 ) 生活不易 但请积极面对啊

在深夜一个人看了《澄沙之味》,真的哭得眼泪鼻涕一大把。最近心情很压抑,一直想找一部悲情片来大哭一场,发泄一下情绪。没想到被这部温情片猛戳泪点。看到德江没办法继续在铜锣烧店工作,看到店长的铜锣烧店硬生生改成铁板烧店的时候,真的很感同身受。其实,是的啊,现实哪会一帆风顺。所以德江女士去世时说的话,我是不太信的,不需要活成其他人,成为自己就好。哪有那么容易啊?!我心想,又是鸡汤,前面现实的打击那么大,就靠这鸡汤这电影结局怕是收不住。实际上,这片子真的要看到字幕都放完,才是直击心灵啊。最终店长选择了在樱花树下摆铜锣烧摊。我才猛然意识到,到底是我的想法太狭隘了。人生的路从来不只有一条啊!只要你真的想坚持自己,很想很想的话,荆棘的路也能走成花路。只要你勇敢去做,总会有人来向你买铜锣烧的,还是一次要十个的那种。

补充:影片的空镜真的非常美,有种纪录片的质感。

 8 ) 善待万物——《澄沙之味》观后

以前在老单位破宿舍的电视上看的,似乎没完全看完它 2020年在今日头条解说电影的公众号再看了这部电影。这位老人家主演也已经离世了, “虽然我是抱着活一天少一天的心态去过活,但有时,还是会被这世界的恶意给压垮,所以不时的还得运用智慧去生活” “这世界很温暖,但总有一些人生活在世界的边缘” “我们的出生,是为了去亲眼见识这个世界,去倾听这个世界,所以啊,就算没有成为什么伟大的人,我们啊,也还是有活下去的意义” “人也一样,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啊,就像电影里的德江太太,还有那些被边缘化的人们,虽然他们没有成为什么伟大的人,但他们依然那么努力的活着,努力的感受世界,倾听世界,努力的温暖别人,努力的善待万物,从德江太太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智慧和释然,尽管自己遭遇不幸,尽管被这世界伤害,但她仍然愿意释放最大的善意,愿意成长为一棵替他人遮风挡雨的大树,我想,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温暖了一些”

 短评

一开始以为是橙沙,仔细一看是澄沙,好尴尬。其实这部电影情节也及其简单,甚至也有些小小的bug或者不合理,但是情节也不是那么重要的元素。导演很清楚她想拍的是什么、并且用怎样的镜头去表现。树木希林依然强大,赋予了这个角色力量。

6分钟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推荐

前半段是制作铜锣烧的匠人精神,后半段则是对麻风病人的人文关怀,两股剧情拧合在一起稍稍有些角力的感觉,最终出来的效果是两方面都不够,结尾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也有些矫情。树木希林还是一如既往的细腻动人,永濑正敏那个角色不够丰满,没能构成边缘人群的对照感,小女孩则完全是靠姥姥刷脸,鸡肋。

11分钟前
  • 超cute侠
  • 还行

其实自打出生那一瞬开始世界就从来不是公平的,但,人生的意义其实并不是非要成为什么、成就什么,而是来世界走这么一回,好好地感受万物的灵魂......

16分钟前
  • didi_wu
  • 推荐

在我心目中 与横道世之介地位一样的电影。有幸在影院中看到它,哭得一塌糊涂。此生啊,我也是那位老婆婆,和树叶招手,听红豆说话,用这份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人。

21分钟前
  • 虚茧
  • 力荐

很少见的美食,匠人精神的片子给赋予了如此沉重的主题。不过日本人还是活的有尊严,不给别人添麻烦的。老太太去打工,其实是为了把手艺传给这个郁郁寡欢的年轻人。

26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后半段突然对病人的社会关切有点过了,结尾段也有点泄气了。喜欢前半段,不管是摄影还是镜头语言,典型的日本电影,有心有力,我很吃这一套,看到如此的树木奶奶真是泪目不已!

29分钟前
  • 火龙果不耐受者
  • 推荐

不知为何总觉得充满了电视剧的气息,缺乏电影语言的干脆利落。老太太演得真好,大叔掉眼泪的片段也相当动人。然而全部的ingredients放到一起,就是不够自然,非常得日式用力过度。

31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红豆沙之味。阿姨单拍怎么熬红豆,或者呼吁社会对麻风病人多些关怀,似乎都没有问题,但先是铜锣烧再是麻风病最后回到“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之类的少女心,还是太像她在奈良社区干的那些事情了。拍电影的目的要纯粹,拖泥带水的,其实就不太好了。

35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虽生不如夏花但去却如秋叶,日本人很会感知生活的细微末节,想想人家能把豆馅拍成一部电影就觉得中国电影真的没希望了

40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泪目~~匠人之心熬制的红豆沙带来了有灵魂的铜锣烧,而制造甜蜜的双手后是一个群体隐秘的创痛,被社会遗忘、怀抱着仅有的自由。老奶奶是人心里的一道彩虹

45分钟前
  • Anouk
  • 推荐

真的是我最近看的最好的片子了,“對待紅豆也要用感情的”,好喜歡霓虹國人民對待食物的態度,質樸又深情。

49分钟前
  • 有橘
  • 力荐

“我煮红豆馅的时候,会仔细倾听红豆的低语,想象红豆所经历的晴天雨天,又是怎样风会红豆带到了这里呢”“我相信世界上一切的事物都会说话” “虽然抱着活一天算一天的想法,但有时也会被世上的逼迫所压垮”“请按照自己选择的路走下去吧”。愿能善待患病的人,尊重他们的生活意志,不要视其为异类。

54分钟前
  • 小蓝酱
  • 力荐

被疾病或心事困住的人,寂寞到只能跟食材去对话,但莫不能说他们没有因此接触到真正的自然之灵,只因为他们怀着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和感受生活。觉得这片子主题分散的人,大概不能接受主线人物和点题人物是不同的人,但这其实是很常见的叙事模式,倒是后面的剧情确实有点太急转直下了。

57分钟前
  • 石墙
  • 推荐

河濑直美标识性的月亮、樱花、树林、自然天光中的风声云影,一贯「万物有灵且美」的主题论调,一贯「尘归尘土归土」的死生相望,倘若无结尾直白抒情,几乎以为是枝裕和番外;一家小小的店,一种日常甜品,涵盖三代人的际遇过往,见微知著;树木希林真是太棒了。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看在这部电影教会了家母做铜锣烧的份儿上

1小时前
  • 于小师
  • 还行

树叶会说话不好么,小鸟会说话不好么,红豆会说话不好么?老太太可爱的样子不好么?到75min的时候结束,我觉得蛮好的。

1小时前
  • 林三
  • 推荐

河濑阿姨画风陡转成治愈系真是不适应啊,除了那些逆光的树木,这片儿简直是是枝裕和拍得呵呵呵。跟[奇迹]类似,内田伽罗的戏全删掉都没事儿,这姑娘每次都跟着姥姥刷存在感以后怎么办……不过IMAX看樱花真是美极了。剧作上后半段有点脱。

1小时前
  • 胤祥
  • 推荐

铜锣烧-蓝胖子,麻风病—岛,美食之绊—深夜食堂,河濑直美—是枝、小津,岩井,匠心—霓虹。很多人说这部电影前半部铺陈有序,张力十足。后半部则有狗尾续貂之势。可是河濑氏将故事就是这个味道,植物,动物,人物,一系列的象征手法总会让人意犹未尽。或许,女性先天的视角就是象征,我们无法揣测。

1小时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Cannes2015#在我们河赖直美阿姨的世界里,红豆会说话,夜莺会说话,月亮会说话,樱花会说话,月亮会说话,树木也会说话,是个东西都会说话啊!!!真是死性不改,樱花从各个角度拍个不停,电车从各个方向不停开过,树叶在清风下细语,真是恶心透了,竟然还全场鼓掌,外媒品味都让狗吃了。

1小时前
  • 牛腩羊耳朵
  • 较差

日式小清新,然而题材略沉重。结尾泪目。想吃红豆派和豆沙包。做自己喜欢的事。结尾处看到男主卖铜锣烧的样子,觉得很幸福。

1小时前
  • 夏日的小西瓜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